急性心绞痛(共9篇)
急性心绞痛 篇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急性心绞痛较为常见, 若不及时治疗, 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者甚至发生猝死, 故早期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通过观察分析84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在心血管内科使用氯吡格雷辅治急性心绞痛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84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年龄39~78岁, 均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 ST-T段有典型改变。排除标准: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1个月内有出血史, 及有明显诱因的心绞痛患者, 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42例, 男26例, 女16例;年龄 (69.3±5.6) 岁。对照组42例, 男22例, 女20例;年龄 (68.2±6.3)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并发症、吸烟情况及心电图改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时患者按照自身特点, 给予相应剂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及低分子肝素等, 另外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天加用氯吡格雷75mg进行治疗, 28d为1个周期。观察2组临床疗效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1.3 疗效评定标准[3]
(1) 显效:心电图静息时出现缺血性改变呈正常状态恢复; (2) 有效: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1.0mm, 但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 并未达到正常的水平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3) 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以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心绞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 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由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狭窄, 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 心肌出现暂时性缺血或缺氧所致, 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治疗, 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氯吡格雷除可诱导血小板发生活化之外, 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 还可抑制凝血酶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因此,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有抑制作用, 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更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改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最终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氯吡格雷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 可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 减少发作次数,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辅治急性心绞痛, 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急性心绞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用药期间2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5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 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急性心绞痛, 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氯吡格雷,心绞痛, 急性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2-25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60.
急性心绞痛 篇2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07-01
心绞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典型表现,急性心绞痛是因为患者的心脏引发的,发病的时候会出现胸前绞痛剧烈,出现异常的疼痛,一般这种情况会持续1~5min。对于心绞痛患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引发的,例如患者的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出现狭窄、硬化等从而出现心肌缺血,通常会因为过度劳累和过度的情绪变化引发。因此,本文对2014年7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4年7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进行急性心绞痛治疗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这些患者被选择的标准是年龄在39~80岁,都有胸痛和胸闷等现象,同时ST-T段有典型性改变。同时,排除的标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等。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24例,年龄在39~80岁,平均年龄(66±3.2)岁。这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病情、性别、并发症和心电图等方面没有太显著的差异,P>0.05,因此,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上常用的心绞痛治疗方法,例如给予患者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要进行详细的观察。
1.2.2实验组:对于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外,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该药物的使用方法是78mg/d,连续服药28d,28d时1个疗程。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如频率(发作时1次/d还是一天多次)进行密切观察,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是轻微的还是剧烈的。
1.3判断标准:判断标准分为三种: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是指进行心电图检查显示是正常的,患者也没有绞痛等情况;有效是指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缺血性下降的情况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导联倒置T波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水平;无效是指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显示,没有出现显效和有效的现象,同时患者有明显的心绞痛现象。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资料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统计处理采用x2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类型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25例实验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是22例(88%),有效的例数是2例(8%),无效的例数是1例(4%),总有效率达到96%;对于25例对照组患者,显效的例数有16例(64%),有效的例数有5例(20%),无效的例数有4例(16%),总有效率达到84%,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2522(88)2(8)1(4)24(96)对照组2516(64)5(20)4(16)21(84) 3讨论
急性心绞痛在临床上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心肌缺氧和缺血时发生的一种疼痛现象。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使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充足现象,心肌出现暂时性的缺血,另外,还与贫血、主动脉狭窄,和甲状腺亢进等因素有关。在临床上,男性患者多余女性患者,同时,患者易在40岁以后发病。心绞痛发生的时候,一般维持1~5min,一般不会超过15min,口里含硝酸甘油,可以在3~5min内缓解症状。在心绞痛发作的时候,血压会出现升高,心率会出现加快等现象。心电图检查显示,在没有发作的时候是正常的,在发作的时候ST-T会出现改变。
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救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尽快平卧进行休息,调整呼吸,如果家中有备用的氧气袋,可以给患者进行吸氧。②在患者的足三里进行用力按压,进行这种操作要求对穴位的位置掌握比较精准。③立即给患者服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1~2片/次,然后,对患者的反应进行仔细的观察,看服用是否有效果,如果效果不显著,可以加大剂量进行服用。如果这三种方法在应用后,作用不明显,应该立即进行就医治疗。
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吡啶类药物,能够诱导血小板活化,另外还可以和阿司匹林进行结合。该药物能够对凝血酶和胶原诱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具有抑制作用,另外,该药物与阿司匹林结合,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能防止血栓的产生,改善急性心绞痛的症状,如缩短了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减少发作的次数,降低不良反应等。
因此,本文对50例患有急性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84%,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病的次数,缩短心绞痛持续的时间,具有线轴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仙丽.关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06.
[2]李虹,张红.150例急性心绞痛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9.
[3]高远毅.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
[4]王媛.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3,24.
[5]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
[6]高艳霞,王立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
急性心绞痛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急性心绞痛患者120例, 分为两组各60例, 对照组女26例, 男34例, 年龄40~78岁, 平均 (62.2±1.5) 岁;试验组女27例, 男33例, 年龄41~79岁, 平均 (62.3±1.6) 岁。入选标准:120例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 伴有程度不同的胸闷、胸痛等病症, 且少数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等病症;入选前期均签署知情意向书, 配合程度良好;排除标准:药物过敏、精神异常、妊娠期等患者排出本次调查。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女例数、年龄段、疾病程度等) 进行比对得知,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照组实施基础性的临床疗法, 即根据具体情况行受体拮抗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疗法;试验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药物, 75.0 mg/d, 分早、中、晚3次服用, 持续1个月。
评定项目:评定两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 并评定其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疾病治疗效果标准: (1) (1) 症状消退退, , 心心绞绞痛痛发发作作次次数数减减少少, , 身身体体状状况况基基本恢复, 表明疾病得以控制; (2) 症状减少少, , 心心绞绞痛痛发发作作次次数数减减少少, , 身身体体状状况况趋趋于正常, 表明疾病得以好转; (3) 症状、心心绞绞痛痛发发作作次次数数未未变变化化, , 或或病病情情恶恶化化, , 表明疾病治疗无效。
统计学方法:将文中数据录入版本为SPSS 18.0的软件包中, 计量、计数类资料数据分别用 (±s) 、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并分别实施t、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效果评估:对照组疾病治疗后的好转率低于试验组 (P<0.05) , 见表1。
临床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评估:试验组、对照组疾病治疗前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急性心绞痛作为一种多发性的病症, 病发原因为冠脉粥样硬化、狭窄, 致使患者出现缺氧、缺血等病症, 危害生命健康。报告显示[2], 急性心绞痛是诱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 一旦和心肌缺血病症同时发生, 将呈现昼夜变化,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力度, 便于及时根据病症调整治疗方案。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该病症的发生率持续提高, 甚至发展成为危险性病症。以往, 临床均于患者入院后实施对症治疗, 但由于患者药物耐受性不同, 致使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故而, 需探究一种合理、有效的疗法进行治疗, 以改善患者病症,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3]。
近年来, 随着临床对该病症的不断探究, 氯吡格雷药物问世, 于急性心绞痛患者中获得显著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种衍生物, 可有效控制血小板的凝聚, 通过和阿司匹林药物的联合应用, 可更好地抑制血小板凝聚, 改善血液流动现状, 预防血栓形成;并且, 还可改善心绞痛患者病症, 减少发作频率, 防止心肌梗死的病发, 预防不良反应。曾有报告证实[4,5], 给予急性心绞痛患者氯吡格雷药物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病症,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本院为有效判定该药物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120例患者分成两组后得知, 60例实施氯吡格雷疗法的试验组好转率91.7%;而以基础疗法治疗的60例对照组好转率75.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氯吡格雷药物的应用可改善心绞痛病症,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从两组患者疾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上来看, 试验组、对照组统计有区别 (P<0.05) , 说明:氯吡格雷药物的应用可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此外, 笔者还认为, 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加强饮食指导, 如:摄入足量的维生素、膳食纤维食物, 以粗粮、蔬果为主;禁止长时间地摄入肥肉、油条等, 以免加重病情[6];禁止酗酒, 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 诱发心绞痛再次病发;禁食刺激、辛辣类食物, 禁止饮用浓茶、咖啡等;适当进行身体锻炼, 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快康复。
综上所述, 临床于急性心绞痛患者基础治疗中加用氯吡格雷药物作用显著, 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提高疗效,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治急性心绞痛患者120例, 分两组, 各60例, 对照组实施基础疗法;试验组于基础疗法上加用氯吡格雷药物, 统计疾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疾病好转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于急性心绞痛患者基础治疗中加用氯吡格雷药物作用显著, 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氯吡格雷,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锐.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9) :22-23.
[2]郭云洁.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36) :7585-7586.
[3]Tveitevg Svingen GF, Ueland PM, Pedersen EKR, et al.Plasma dimethylglycine and risk of incid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J].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13, 33 (8) :2041-2048.
[4]王建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书籍, 2013, 20 (17) :315-403.
[5]王淑琴.硝酸甘油片和复方丹参滴丸缓解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3) :101.
急性心绞痛 篇4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绞痛;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9-0035-02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或缺氧所引发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闷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闷痛、压榨性疼痛或胸骨后、咽喉部紧缩感,急性心绞痛的发病较急,且病情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等,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严重的伤害[1]。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更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笔者选取9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2],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糖尿病、严重贫血疾病的患者。将96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在55~68岁,平均年龄(615±45)岁,病程在4个月至3年,平均病程(18±0,4)年;观察组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在45~60岁,平均年龄(525±65)岁,病程在6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19±0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急诊内科的常规护理,包括嘱患者遵循医嘱,适当的健康教育和住院护理措施,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识,自觉遵守医嘱,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在治疗期间按照要求用药,遵医嘱定期复查,护理人员要做好治疗跟踪,定期随访,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急性心绞痛的起病较急,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疼痛感,急性期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心理。大部分患者会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患者还会因此有抑郁情绪和焦躁情绪。此时,通过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志和心理变化,保持耐心细心,针对患者存在的疑问和治疗过程出现的情况耐心解答,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和抑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在治疗时的心理感受,并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3]。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与出现负面情绪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拉近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给患者适当的鼓励和指导,改善其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配合治疗的好处,缓解患者及其家属内心压力,了解患者的背景、家庭情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13观察指标以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4]及负性情绪评分(POMS-SF)[5]对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内容包括躯体疼痛缓解、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状况;负性情绪评分内容包括焦虑、抑郁及迷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x[TX-*3]±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躯体疼痛缓解、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状况等评分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及迷惑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心绞痛患者主要表现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有时可伴有其他合并症状。导致急性心绞痛的原因有很多,心肌供血不足、血管脂肪沉淀、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绞痛[6]。急性期心绞痛发作较急,患者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胸闷、喉咙部存在紧缩感,严重的可直接导致患者休克,尤其是在患者病情发作时感受到濒死感,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7]。
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能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和恐惧的心理,还可改善预后,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躯体疼痛缓解、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状况等评分都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焦虑、抑郁及迷惑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急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遵循医嘱、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和情志护理,通过心理支持、放松训练、有效沟通等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多与患者沟通,经常听取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价、建议与要求,促使患者积极投入到治疗中去,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降低患者疼痛感。
参考文献
[1]陈国萍.临床心理护理对急性心绞痛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5,13(12):1077-1079.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严华,罗倩.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21):4676.
[4] Fayers PM,Bottomley A.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within the EORTC-the EORTC QLQ-C30 [J].Eur J Cancer,2002,38( 4) :125-133.
[5] McNair D M, Lorr M, Droppleman L F. Manual for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 POMS)[M]. San Diego, CA:Edu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esting Service, 1992.
[6]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24(12):55-56.
[7]张晓璇,曾影红,甘爱霞,等.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1487-1488.
急性心绞痛 篇5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氯吡格雷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心绞痛的直接发病原因是心肌供血不足[2]。而心肌供血不足主要源于冠心病。有时候, 其他类型的心脏病或者失控的高血压也能够引起心绞痛。2012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54例, 现报告如下。
资料及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54例, 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观察组27例, 男15例, 女12例;年龄 (68.7±6.3) 岁。对照组27例, 男17例, 女10例;年龄 (68.9±6.1)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用药期间两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分析, 进行χ2检验, 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 (24/27)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26% (16/27)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心绞痛是由于心脏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缺血、缺氧可引起心肌内代谢产物积聚, 刺激心脏内感觉纤维, 经胸交感神经节传至大脑皮质引起疼痛。90%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其他原因有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炎及冠状动脉痉挛等[3]。急性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及左肩背部剧痛, 气短心悸, 冷汗不止。这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严重缺氧缺血所致。此时应让患者保持镇静, 平卧保暖, 并服用硝酸甘油, 有氧气袋时应给予吸氧[4]。
研究显示, 急性心绞痛因其突然和未曾预警性的发生, 可能会引起创伤, 个案会产生重大功能的障碍及延长恢复期的调适行为。在急性心绞痛之后, 有许多个案出现长期的焦虑、哀伤、社交隔离等现象, 甚至有许多的个案在接受外科治疗后, 身体功能的状态可以恢复至手术前, 但是仍然有社交隔离、焦虑、忧郁及无法工作之情形, 增加了许多的社会医疗资源损失及经济上的负担。可见负向的情绪对急性心绞痛之个案有很大的影响。被诊断为急性心绞痛对患者心理有重大的影响, 而目前对此患者着重于生理的照顾, 而忽略心理层面之需求。国内针对急性心绞痛患者之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之研究欠缺, 因此无法以研究结果作为研拟措施之依据。国外文献虽较丰富, 但因文化种族之差异性, 其研究结果仅能提供参考。多数的研究以横向设计收集某时段的资料, 因此无法了解心绞痛患者之创伤后压力症状和情绪之变化。许多临床工作者赞成有时间限制的心理治疗, 此类疗法采用认知的方式同时提供支持及安全感。治疗者应克服患者的否认, 鼓励个案放松并协助他们由压力源移出, 可鼓励患者去睡觉, 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此外, 支持的环境 (朋友、亲人) 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鼓励个案复习及发泄对于此事件的情感并计划未来。
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尤其是冠状动脉临界狭窄患者, 药物治疗既可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又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患者也容易接受。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药物强化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 不仅可改善心肌供血, 降低心肌耗氧量, 而且可进一步稳定动脉内粥样斑块不使其形成血栓。另外, 通过他汀类药物治疗还可部分逆转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5]。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果能够在药物强化治疗的同时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的全面干预 (戒烟酒、合理饮食、体育锻炼、控制情绪等) , 消除各种风险因素 (肥胖、超重、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及多种与风险因素相关的疾病 (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肾脏疾病等) , 则可达到改善症状、长期稳定、延长寿命的目的。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本组资料显示, 在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辅助氯吡格雷, 可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丽曼.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 (5) :34.
[2]刘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36) :122-123.
[3]黄荷叶.氯吡格雷联合常规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15 (22) :25-26.
[4]程石.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4, 9 (16) :70-71.
急性心绞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在对研究的对象进行选取前,对患者采用心电图等检查方式进行确诊,将精神疾病的患者、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以及肝肾工嗯呢该严重异常的患者进行排除。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9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86例,女性患者132例,患者年龄在41岁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4.9)岁;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8例,女性患者128例,患者年龄在39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的差异并无统计学的意义,具有着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每日口服一次依那普利,每次10mg/次,每日口服三次肠溶阿司匹林,每次50-100mg;观察组患者则在应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令患者添加服用氯吡格雷,每日服用75mg,将一个月的时间作为一个疗程,在两组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检查并评定。
1.3 疗效的判定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出现了改善,在心电图的检测中患者呈现为缺血性,当改变后则呈现为正常的状态;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着一定的改善,在缺血状态下,心电图显示为下降的ST段的回声>1mm;无效:经过治疗后症状并没有改善,在心电图的检测中并没有变化。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进行观察并记录。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比较
经统计,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观察组患者的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有着统计学的差异(P<0.01),具体数据如下:对照组29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显效、有效与无效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0例、134例、112例;观察组29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显效、有效与无效的患者例数分别为72例、192例、32例。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持续的时间与频率的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持续的时间与频率较之前均有了好转的情况,但观察组患者好转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
在进行治疗前,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的频率(次/日)与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2±0.6)、(9.2±2.8),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频率(次/日)与持续的时间分别为(3.1±0.6)、(9.1±2.7);在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的频率(次/日)与持续的时间分别为:(1.8±0.8)、(5.4±2.2),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频率(次/日)与持续的时间分别为(1.3±0.7)、(4.1±1.5)。
3 讨论
心绞痛疾病在发作时将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该疾病发病的几率也因此而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该疾病有着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是不及时地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极易导致患者诱发心肌梗死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健康与生命安全均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在当前,选择针对性的药物来对心绞痛发作的次数与时间进行控制是当前对心绞痛疾病的病情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当前临床中常用的药物在治疗心绞痛疾病时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在50%-70%之间,并没有着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而笔者在调查实践中应用依那普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对缓则黄进行治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临床中显现出了其极强的实际应用性,综上笔者认为,应对该种治疗方法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广泛地对其宣传并应用。
摘要:目的 在对急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绞痛的患者共计592例,在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研究。将5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每组各29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提供优质的护理,并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16%,而观察组患者则达到了89.19%,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与频率均要优于进行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患者在改善的效果上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差异也具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患有急性心绞痛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氯吡格雷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彭建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148例临床观察[A].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007-8517(2015)01-0064-01.
[2]高艳霞,王立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11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1-8.
[4]顾晴,陈纪林.阿司匹林与氯毗格雷合用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154(27):187-191.
急性心绞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一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平均年龄(45±3.25)岁。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47±4.45)岁。60例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患者心绞痛药物进行治疗,如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调脂、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每日用药量为70mg,治疗周期为28d。患者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严密查看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与次数,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属于剧烈抽搐还是轻微绞痛。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显效: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之后,没有异常情况发生,患者无心绞痛症状;发生;有效;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之后,发现缺血性下降的现象慢慢上升,导联倒置T波一直处于异常。无效: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之后,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并且还会不定时发生心绞痛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30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30例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4次/d,持续时间为(7±0.8)min;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次/d,持续时间为(3±0.5)min,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属于心血管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因患者的心脏器官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病变[3]。急性心绞痛疾病的男性较为常见,而且发病的人群年龄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该种疾病在发病初期比较明显的是患者突然发生剧烈疼痛,一般疼痛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5min,而且伴随着较为明显的心脏绞痛。根据相关报道,当前急性心绞痛并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引发该种疾病的原因之一就是冠心病。此外,一些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急性心绞痛。有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若患者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紧张、愤怒等都有可能引发心绞痛,从而增加急性心绞痛发病率[4]。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诱发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活动,同时还可与阿司匹林联用使用,共同发挥协同作用,故治疗效果确切[5]。此外,氯吡格雷属于一种新型的噻吩吡啶类衍生物,能强烈地诱导人体的胶原与凝血酶诱导血小板发生集聚,因此,能够有效抑制人体内血小板的活动和聚集情况,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予,避免血栓,缓解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病情[6]。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心绞痛发作次数为4次/d,持续时间为(4±0.8)min;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次/d,持续时间为(3±0.5) min。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研究表明采用加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的治疗效果。总而言之,在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6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绞痛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急性心绞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萍.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5,21(5):18.
[2]杜士龙.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过程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7(8):140.
[3]刘旭武,蒋丽华.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10(11):144.
[4]丁彦冰.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24(10):100-102.
[5]杨萌萌,李锦,汪汉,蔡琳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32(8):21-24.
急性心绞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 男性29例, 女性21例;最小年龄43岁, 最大年龄74岁, 平均 (58.21±1.03) 岁;最短病程9个月, 最长病程2.7年, 平均病程 (1.4±0.4) 年;其中, 伴有高血压者27例, 合并糖尿病者18例, 其他疾病者5例。治疗组中, 男性27例, 女性23例;最小年龄45岁, 最大年龄77岁, 平均 (61.19±1.17) 岁;最短病程7个月, 最长病程3年, 平均病程 (1.3±1.1) 年;其中, 伴有高血压者25例, 合并糖尿病者13例, 其他疾病者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2.2治疗组
为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氯吡格雷药物 (国药准字:J20130083;药物规格:75 mg×7片/盒) 进行治疗, 1次/d, 2片/次, 口服。28 d为1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1疗程。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5]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治疗效果良好, 患者在静息状态下, 心电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血现象;运动时, 心电图正常;有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心电图缺血性下降ST段回升范围超过1 mm, 导联倒置T波段变浅超过一半, 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病症没有好转, 甚至有加重趋势。
1.5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查计量资料, 采用平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数据,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详情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中, 显效16例, 有效31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中, 显效4例, 有效27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为62%, 对比其治疗效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
对照组中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5 d/次, 持续时间为 (8.5±1.2) min;治疗组中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 d/次, 持续时间为 (3.2±0.4) min;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指的是[6,7], 由于人体内冠状动脉狭窄, 导致血液供氧不足, 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现象,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并且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血脂紊乱等疾病均会造成患者动脉出现粥样硬化, 进而产生急性心绞痛。在医学领域[8], 专家将心绞痛分为两种, 一种为稳定性心绞痛, 一种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9], 急性心绞痛较为常见, 主要是由心肌暂时性缺血引发的, 发病时表现为胸口有绞痛感, 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目前,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与作息时间的不规律, 急性心绞痛的发病率正在呈逐年递增, 所以, 积极对该类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使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从该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 对比其治疗效果,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5 d/次, 持续时间为 (8.5±1.2) min;治疗组中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次/d, 持续时间为 (3.2±0.4) min;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叶堂[10]的研究报道显示, 氯吡格雷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消心痛组 (P<0.05) , 且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消心痛组 (P<0.05) , 与该次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 在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常规治疗药物虽然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 但是效果不佳。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氯吡格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提高治疗效果。
氯吡格雷在诱导人体血小板活化时[11,12], 和阿司匹林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起到协同作用,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噻吩吡啶类药物, 对人体凝血酶与血小板具有诱导作用。所以,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现象,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情况, 避免血栓形成, 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总之, 在临床治疗急性心绞痛患者过程中, 氯吡格雷药物能够有效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做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漆必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7893.
[2]王强, 孙艳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1) :277-278.
[3]姚佑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5) :90-91.
[4]宋付凯.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与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9) :104-105.
[5]李中信.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15 (2) :158-159.
[6]韩东.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12) :29.
[7]王明芳.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5 (2) :74.
[8]刘杰, 张荣芳.探讨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36) :32.
[9]刘宁.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30) :198-199.
[10]王叶堂, 甘旭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解析[J].医学信息, 2015 (41) :324-326.
[11]李敬淑.探讨心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4) :46-47.
急性心绞痛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78例AMT患者, 根据典型胸痛、心电图 (ECG) 动态演变以及血清心肌酶确诊。其中130例在AMT发病后2周内再次发生典型胸痛, 含硝酸甘油疼痛能缓解且伴ECG一过性ST-T改变, 包括ST水平下降或抬高≥1 mm;T波高尖或倒置的T波又直立, 确诊为梗死后心绞痛 (PIA) 。根据胸痛发作时, ST-T改变发生在原梗死区或远离梗死区分为原梗死区缺血或远离梗死区缺血两个亚组。
注:*为110例患者的结果
1.2 方法:
130例中, 62例在AMI发病后的20~60 d, 平均 (54.8±1.29) d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110例在发病后的15~30 d, 平均 (24.9±0.49) d接受了心血池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130例中, 有76例随访12~42个月, 平均随访 (20.8±0.50) 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原梗死区缺血与远离梗死区缺血两个亚组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和再梗死发生的比较用t检验, 卡方检验, 秩和检验及确切概率检验统计。
2 结果
2.1 778例AMI患者中有130例 (16.7%) 在AMI发病后的2~15 d, 平均 (4.2±0.55) d在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年龄为42~83岁, 平均年龄为 (60.9±9.1) 岁, 男74例, 女56例;12.3% (16/130) 病例有陈旧心梗死病史, 87.7% (114/130) 病例既往史有心绞痛史;6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 54例 (87.1%) 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110例经核素检查者平均LVEF为 (46.2±12.8) %;130例中74例 (男38例, 女36例) 缺血发生在原梗死区, 56例 (男36例, 女20例) 缺血发生在远离梗死区。原梗死区与远离梗死区两亚组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见表1。
2.2随诊的76例患者中, 1年内有32例 (42.1%) 发生不稳定心绞痛, 16例 (21.1%) 发生再梗死。21.1% (16/76) 死亡。远离梗死区缺血与原梗死区缺血组发生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64.7%和23.8%, P=0.02。再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5.9%和9.5%, P=0.10。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23.5% (8/34) 和19.0% (8/42) 。
3 讨论
本组778例AMI患者中, 有130例发生早期梗死后心绞痛, 发生率为16.7%, 与文献报道相似[4,5,6,7,8]。其中87.7%病例梗死前有心绞痛史, 87.1%病例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 且两个亚组二或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相似 (P>0.05) , 提示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常有多支严重冠状动脉血管病变, 与文献报道一致[4,5]。
两亚组比较, 原梗死区缺血较常见于非Q波梗死 (P<0.02) , 较多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P<0.05) 。趋向于多数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仍然开通, 但有严重狭窄。这些特征提示, 同一支血管供血的心肌并未完全坏死, 其中部分患者可能由于溶栓而缩小了梗死范围, 但部分心肌仍然处于缺血状态。相反, 远离梗死区缺血组, Q波梗死更常见 (P<0.02) , 趋向于多数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完全闭塞。提示最初梗死后的心肌已完全坏死, 远处缺血心肌由另一支严重狭窄血管供血[9,10,11]。
本组长期随诊76例患者中, 1年内有32例 (42.1%) 发生不稳定心绞痛, 16例 (21.1%) 发生再梗死需要住院治疗。两亚组比较, 远离梗死区缺血发生不稳定心绞痛更常见 (P<0.02) , 再梗死发生也有增高趋势 (35.9%vs 9.5%, P=0.10) , 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 1年总病死率为21.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23.5%和19%。文献报道, 早期梗死后心绞痛伴心电图一过性ST-T改变者有很高的再梗死和死亡危险。1年病死率范围为17%~50%[12,13,14]。而无合并症的心肌梗死在出院前运动试验阴性者1年心血管病死率<2%[15]。本组死亡18例患者中, 因药物难以控制的心绞痛反复发作时死于室颤者8例, 心绞痛发作时死于心力衰竭者10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处于高危状态, 可能是因为持续的心肌缺血, 尤其是远离梗死区缺血患者, 可能仍然有较多的心肌处于缺血和再梗死危险。在加强药物治疗同时, 应尽早实行冠状动脉造影, 选择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术 (CABG) 治疗, 以期能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效果。方法 对13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机梗死患者中778例有130例 (16.7%) 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中6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有87.1%病例有二或三支严重血管病变。心绞痛发作时ECG提示远离梗死区缺血组比原梗死区缺血组1年内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更高 (P<0.02) , 再梗死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1年病死率分别23.5%和19%。两组总病死率为21.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绞痛患者中, 尤其缺血发生在远离梗死区患者, 仍然有较多心肌处于缺血和梗死危险, 在加强药物治疗同时应有条件尽早实行心导管或外科手术治疗, 以期能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