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2025-02-02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精选10篇)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1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 导致缺血性心绞痛[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UAP患者84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56.2岁, 符合Braundwald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类标准[2]。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且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 (<100×109 /L) 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抗凝治疗禁忌证,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2例。治疗组:男32例, 女10例;对照组:男31例, 女11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即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300 mg/d;异山梨酯 (消心痛) 10 mg, 每日3次, 口服;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12.5 mg, 每日2次, 口服。辛伐他汀10 mg, 每晚1次, 口服。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 每12 h 1次, 腹部皮下注射, 疗程为7 d。

1.3 观察内容

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24 h内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 (每片0.5 mg) 的片数, 心绞痛发作时即刻查心电图 (ECG) , 观察治疗前后ST段的下移程度,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尤其有无出血倾向。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有效:治疗后心绞痛有较大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减少不足5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3]。

1.4.2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下移0.05 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0%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8.57%;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61.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ST段下移值比较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因注射部位过浅, 出现皮下瘀斑, 改换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用力刷牙后齿龈出血1例。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变与顽固型心绞痛相似, 即在血管严重狭窄基础上, 斑块不稳定, 破裂或出现裂隙, 血液、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进入斑块, 形成内膜下血栓, 斑块体积增大, 加重狭窄, 还使斑块内压力增高, 导致斑块进一步破裂, 斑块破裂后, 使胶原纤维或脂质暴露, 激活血小板内及内外源性促凝血因子, 产生一系列瀑布样反应,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特别是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造成血管腔不完全狭窄, 或完全闭塞后又随之部分溶解或脱落而再通, 内皮细胞受损, 同时释放的内皮素 (ET) 、血栓素A2 (TXA2) 等内皮收缩因子, 引起冠脉痉挛, 加重狭窄而参与发病[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不稳定, 斑块破裂暴露出纤维蛋白及血小板, 激活凝血机制, 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栓进一步增大, 加重狭窄而诱发心绞痛, 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在近年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低分子肝素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 分子量在4 000 U~6 000 U, 抗-Ⅹa和抗-Ⅱa的活性比较增加, 抗凝作用强, 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 (2~4) 倍, 不易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本研究发现在使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AMI均有良好疗效,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疗效满意, 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2例按内科常规治疗, 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 每12h1次, 腹部皮下注射, 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71%, 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8.57%,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7-298.

[2]Braunwald E.Unstable angina, a classification[J].Circulation, 1989, 80 (2) :4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59-60.

[4]钱学贤.现代心脏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867-869.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2

【關键词】 冠心宁注射液;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99-01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绞痛和慢性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心绞痛综合症 [1]。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生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传统概念上的斑块大小和冠状动脉腔狭窄程度 [2]。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法各有不同。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因其病情复杂多变,很容易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甚至迅速转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正确诊断,应考虑其发作的特征、性质特点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等因素,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8.5±2.2)岁,女性20例,男性15例,病程1~19年;治疗组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7.5±1.8)岁,女性28例,男性17例,病程1~20年。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有相应的ST-T改变。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抗拮抗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冠心宁注射液(国药准字Z13020779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用法:20m冠心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200ml,每天静滴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生活上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情起伏,卧床休息,饮食注意低糖低脂低盐。根据病情轻重,配备24h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措施。在治疗期间,每周进行2~3次的心电图检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判指标。

1.3 疗效评价 参照《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拟定 [3]。治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下降,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20%或完全消失,T波段已基本全部恢复;有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有所下降,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20%~50%,T波段发生显著改善;无效: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并无改善,且疼痛程度为原来的50%以上,T波段没有显著的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上的斑块病变使得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痉挛。其发病基础为心肌发生缺氧和缺血等症状。到目前为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多种多样,但治疗机理都非常相似,临床治疗上主要包括抗凝血、扩张冠状动脉等,疗效显著。但是,一些患者对上述常规的一些治疗可能会产生药物不耐受的现象。冠心宁注射液主要成分是川芎和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 [4]。丹参可以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川芎能提高心肌血流量 [5]。两种成分配合使用可明显改善供血不足,抑制血栓的形成 [6]。

综上,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姜善,熊争炎.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0,48(13): 125-126.

[2]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下册)[M].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1231-1237.

[3] 李守社.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11):9-11.

[4] 高国强, 王峰, 孙惠平.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05, 3(3): 361-361.

[5] 习贵权, 刘晓芹.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 6 (13): 172-173.

[6] 马向媛, 彭龙文.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2008, 34(2), 141-142.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于2012年6月—2013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法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对照组脱落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并发症 (高血压症、高血脂、糖尿病) 、治疗前心绞痛积分比较, 均衡性良好,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及临床危险分层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7)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心络风动证的诊断标准, 主证:胸痛;胸闷或不适;次证:突然发病、时作时止;痛引肩臂或他部;突然被迫体位。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数;脉细或弱。主证中1项+次证中1项, 结合舌脉诊断。

1.3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 1次/日, 匹伐他汀钙片2mg, 1次/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络风宁1号免煎颗粒剂冲服, 组方:徐长卿15g, 威灵仙15g, 党参30g, 黄芪30g, 三七3g, 绛香15g。早晚各一包。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给予相应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问诊及相关理化检查, 观察4周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用量和停减率以及心绞痛积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用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的浓度变化。

观察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及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

1.5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及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4]。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 (见表1)

例 (%)

2.2 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减停率

在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方面,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绞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积分及硝酸甘油使用率显著降低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检测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TC/HDL、TC、TG、LDL-C的水平均降低 (P<0.05) ;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均无明显下降 (P>0.05) 。详见表4。

2.5 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络风宁1号颗粒剂和匹伐他汀钙治疗UA是安全的。

3 讨论

根据UA的危险度分层, 中低危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 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心绞痛发作及改善心肌供血为主;而高危患者伴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考虑介入性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石燕等[5]探讨U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 得出对于低、中危患者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但保守治疗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而更为患者所接受。而对高危患者, 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提示对高危患者应及早介入治疗。有研究证实[6], 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治疗UA安全有效, 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短期内对改善UA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优势。标准的药物治疗能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减轻炎症反应[7], 进而稳定易损斑块, 最终阻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中医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均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借鉴的理论。张臣等[8]以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UA, 4周后不仅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而且降低了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刘丽军等[9]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血脂康, 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治疗4周后, 血脂康可显著降低血浆hs-CRP及MMP-9水平。罗西川[10]以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UA80例, 以常规治疗为对照,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总有效率 (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2.5%) 。中医药在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冠状动脉血供和减轻心肌耗氧等方面疗效确切。

王显教授重视风邪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 以辨证论治为前提, 提出祛风除湿法治疗冠心病UA, 并创制络风宁1号方, 整方合用, 共奏祛风通络, 益气活血之效[11,12]。本研究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络风宁1号方, 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绞痛积分及硝酸甘油减停率均显著降低 (P<0.05) 。络风宁1号方治疗UA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降脂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控制血脂水平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 进而减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METEOR研究结果表明[13], 瑞舒伐他汀40mg可显著延缓颈动脉内-中膜的增厚;COSMOS研究结果表明, 亚洲人群中瑞舒伐他汀常规剂量2.5mg~20mg可显著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

匹伐他汀是一种新型全合成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具有用量小且疗效好的降胆固醇优势。匹伐他汀除了能降低LDL-C水平, 还具有减轻或消除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向性效应。动物实验报道[15], 匹伐他汀具有减轻心肌纤维化, 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及明胶酶的活性等作用, 进而改善心力衰竭进程。Tokuno等[16]对比了72例高脂血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匹伐他汀前后的血脂指标, 匹伐他汀通过降低总的LDL, 包括小而致密LDL颗粒 (sd-LDL-C) , 进而达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sd-LDL-C颗粒的效力。低剂量匹伐他汀还可以促进血管新生[17], 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18]。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治疗后TC/HDL、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仅有降低趋势 (P>0.05) 。血清炎症因子IL-6、MMP-9治疗后有下降趋势。既往关于络衡滴丸 (方药组成同络风宁1号方) 的临床疗效研究, 并以通心络为对照组, 络衡滴丸组患者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3%, 显著高于通心络组和常规组 (P<0.05, P<0.01) , 络衡滴丸在缓解不稳定心绞痛症状、降低血脂水平和降低炎症反应等方面优于通心络胶囊, 具有显著的抗炎症作用, 客观证明了络风宁1号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UA疗效可靠, 二者可互相补充, 西医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及时预防AMI和心脏猝死;中医则以辨证论治、整体调治为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 拟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发现络风宁1号方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但其中药药理及毒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以便为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以后应展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用药疗程延长, 以期获得更多临床证据。

摘要:目的 探讨络风宁1号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格病例分为治疗组 (基础西药治疗+络风宁1号颗粒剂) 和对照组 (基础西药治疗) , 服药4周后, 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绞痛积分变化, 同时使用ELISA法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的浓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络风宁1号颗粒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4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麝香保心丸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26

2011年1~9月对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西药加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9月收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42~78岁,平均57.9岁;病程14天~11年,平均7.98年。对照组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44~77岁,平均58岁;病程15天~10年,平均8.04年。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于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波立维、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日口服。心绞痛发作时2~5粒舌下含化。

观察方法:治疗前记录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疼痛部位、疼痛程度、伴随症状、持续时间及血压、心率、心律、心电图。以上各项指标每周记录1次。4周疗程结束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指标。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或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80%。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②有效:心电图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硝酸甘油日耗量减少50%~80%或发作时间缩短。③无效:心电图无改善,临床症状减少<50%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54例,显效33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对照组52例,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5%。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不稳定斑块形成、斑块脱落、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及冠脉痉挛有关。其治疗包括调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扩张冠脉及降低心肌耗氧量(减慢心率、降压等)等多方面。麝香保心丸是我国第一个以西医标准研发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由麝香、苏合香、蟾酥、牛黄、人参、肉桂、冰片等组成。早期的药理实验基础研究证明[1],苏合香脂、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脉痉挛的作用,麝香提取物有扩张血管、强心的功效,人参皂苷有抗氧化、正性肌力、降低血脂的作用,蟾酥则有强心的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气虚、阳虚。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寒凝、痰阻。治療以攻补兼施为原则。麝香保心丸中麝香、苏合香、冰片芳香开窍、理气活血;人参益气;肉桂温阳;牛黄豁痰;蟾酥止痛,诸药合用共凑芳香温通、行气止痛、益气强心之功,临床应用效果好。且该药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华.麝香保心丸的药理研究与临床评价[J].中成药,2002,24(2):131-133.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5

1 临床资料

依据《临床诊疗指南》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选择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年龄55~80岁, 平均 (73±6.2) 岁;病程6~22年。对照组30例, 男13例, 女17例;年龄50~78岁, 平均 (68±7.3) 岁;病程5~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应用降压或降脂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芪龙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地龙、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等, 由济宁华能制药厂生产, 批号130205, 每粒0.2g) , 每次2粒, 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速效救心丸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中药厂生产, 批号612348, 每粒40mg) , 每次5粒、每日2次口服。疗程均为28天。两月后随访, 评价疗效。

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血流变学的变化。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标准。

3.2 结果

见表1~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心绞痛发作。血瘀心脉、气血不通是其主要病机。宜通行气血、化瘀通络。速效救心丸芳香宜通是临床常用的代表药, 具有硝酸甘油样作用。但稳定疗效还必须辨证施治, 重在标本兼治。芪龙胶囊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方中黄芪益气、助推血行;地龙活血化瘀, 搜易络脉之瘀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3]。临床综合疗效证明, 芪龙胶囊具有抗凝溶栓, 增加冠脉流量,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芪龙胶囊用于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有效率达96.7%, 对控制心绞痛发作, 稳定病情有显著疗效, 明显优于对照组,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7.

[2]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

[3]雷载权.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99, 206.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历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 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排除近1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无严重高血压及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治疗组100例, 男65例, 女35例;年龄51岁~75岁, 平均61岁;病程2年~4年;其中合并高血压35例, 糖尿病32例, 高脂血症62例。对照组100例, 男63例, 女37例;年龄50岁~74岁, 平均60岁;病程2年~3年;其中合并高血压34例, 糖尿病33例, 高脂血症6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和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 即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 1次/日, 疗程为14 d。

1.3 观察指标 用药后每天记录发作心绞痛次数, 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改善程度, 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心肌酶学, 心绞痛发作时即刻检查心电图。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

1.4.2 心电图改善的标准 显效:静息性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缺血性下移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或主要导联的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 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者。

1.4.3 血脂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总胆固醇 (TC) 下降≥20%, 三酰甘油 (TG) 下降≥40%;有效:TC下降10%~20%, TG下降20%~4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配对资料比较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复查肝肾功能、血糖、血尿常规均无异常, 治疗组无出血及过敏反应。

3 讨 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血管事件, 近年的研究表明, 其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后者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即易损性, 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易损斑块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治疗强调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 以消退斑块、稳定易损斑块, 进而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2]。

丹红注射液是由丹参、红花为主提取的复合制剂, 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原儿茶酚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丹红注射液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其作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显著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寿命, 促进内皮细胞良好生长, 进而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导致新生血管形成;抑制凝血酶活性, 并能刺激血管内皮组织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 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环, 扩张冠脉, 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肌血供, 进而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清血脂含量, 防止脂质在动脉管壁及细胞内的沉积, 阻断冠状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的环节, 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丹红注射液在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及血脂变化均有较好疗效, 可能与其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扩张冠脉血管、抗凝及调脂有关。本组观察无出血、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 使用简单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72-283.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排除心肌梗死, 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1],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59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4例, 年龄39~69岁, 平均年龄 (56.4±2.6)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5.3±1.6) 年;心绞痛分型:17例初发型, 29例恶化型, 13例静息型;心绞痛分级:14例心绞痛Ⅰ级, 26例心绞痛Ⅱ级, 19例心绞痛Ⅲ级。对照组59例患者中男34例, 女25例, 年龄38~67岁, 平均年龄 (55.9±2.4) 岁, 病程2~7年, 平均病程 (4.9±1.4) 年;心绞痛分型:16例初发型, 28例恶化型, 15例静息型;心绞痛分级:15例心绞痛Ⅰ级, 27例心绞痛Ⅱ级, 17例心绞痛Ⅲ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即急性发作时静脉应用硝酸甘油, 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 如合并高血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必要时可给予吸氧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参麦注射液40ml, 每日1次静脉滴注, 40滴/min。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判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持续时间均减少率>80%;有效:心电图ST段改善≥50%或t波变成直立, 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的持续时间减少率≤80%;无效:心电图无变化甚至恶化, 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率≤50%。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5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以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1%,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71%,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比较P<0.01

2.2 不良反应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8%,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292, P>0.05) 。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通常采取西药对症治疗, 但很多研究都显示, 中医药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着独到的功效, 特别是参麦注射液。张丽丽等[3]研究显示, 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总有效率高达95.4%, 这与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基本相符合。吕伍文[4]报道,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的范畴, 患者在发病时有气滞、血瘀等证候, 参麦注射液中的人参成分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 麦冬具有养阴润燥清心的作用, 两者合用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显示, 导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点:有50%~70%的患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 从而导致局部血小板聚集形成不完全堵塞性血栓, 从而影响患者的冠脉血流。20%的患者是由于斑块破裂或冠状动脉内膜损伤导致冠脉痉挛, 从而冠状动脉血管收缩, 最终导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动脉硬化斑块脂质急剧增大, 冠脉管腔狭窄明显加重。其余10%~20%的患者是因为动脉硬化斑块脂质急剧增大导致冠脉管腔狭窄明显加重。雷志军[5]研究显示, 参麦注射液能延长血小板及血栓的形成时间, 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 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而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因此有了明显地改善作用。钱小平[6]研究显示, 参麦注射液还可以抑制心肌细胞膜上K+-Na+-ATP酶的活性, 促进自由基的清除, 增加心肌的收缩能力及冠脉血流量, 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液供应, 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

而对于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其基本无不良反应, 在本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面色潮红, 1例患者出现乏力, 1例患者出现头晕, 但经过调整输液速度后均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 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 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故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洋, 马葵芬, 张幸国.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11, 6 (15) :313-314.

[2]李阳.参麦注射液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及在荷瘤小鼠的过敏试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59-60.

[3]张丽丽, 莽永松.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3 (19) :78-79.

[4]吕伍文.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70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1, 2 (10) :119-121.

[5]雷志军.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健康, 2011, 2 (5) :258-259.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8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4例中女3例, 男1例, 年龄60年~77岁, 平均70岁。有冠心病病史1例, 高血压病病史1例, 糖尿病病史2例。

1.2 临床表现

入院前病程1 d~4 d。疼痛呈发作性, 剧烈, 为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痛,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10 min, 与劳力、情绪无明显关系。2例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1例表现为左肩部疼痛, 1例表现为剑下及左季肋部疼痛。入院前心电图示正常2例, 左室高电压1例, ST段下移、T波低平1例。4例均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收住入院。入院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等治疗, 症状均无改善。入院后2 d~6 d, 有3例患者在疼痛对应部位出现群集性的丘疹、水疱, 确诊为带状疱疹;另1例经仔细询问病史, 1个月前曾患带状疱疹, 未经正规治疗, 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 讨论

带状疱疹易发生于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 而此类人群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或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因而易造成误诊;带状疱诊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神经痛, 且常发生于出疹之前, 老年患者疼痛较明显, 常呈阵发性加剧甚至难以忍受。不稳定型心绞痛亦表现为近期内胸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以及持续时间延长等。临床若不仔细鉴别, 往往极易混淆。带状疱疹常侵犯肋间神经, 表现为前胸及肩背部疼痛等, 这与心绞痛的好发部位相似。部分患者心电图存在非特异性ST-T改变, 临床医生过分依赖心电图, 造成误诊。接诊医生对带状疱疹认识不足, 尤其是对未出疹前及无疹性带状疱疹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带状疱疹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均表现为胸痛, 但两者胸痛特点往往不同, 带状疱疹的神经痛常沿肋间神经分布, 表现为烧灼样或刀割样痛, 阵发性加剧, 夜间为甚, 疼痛发作频率高, 常无明显诱发因素, 尤其是与劳累、情绪等无明显关系, 可伴有局部皮肤灼热、感觉过敏, 此外常有轻微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局部淋巴结肿痛等, 疼痛时含硝酸甘油无效。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常表现为初发劳累性心绞痛, 或在原来稳定劳累性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活动耐力下降, 严重者在进食、排便、由坐位改为卧位或一般静息状态下即可有胸痛发作, 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中上段的闷痛、紧缩感或压榨样痛, 可放射至后背、左肩及左臂内侧达无名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疼痛时可伴有胸闷、心悸、气短、出汗、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 含硝酸甘油可暂时或部分缓解疼痛。要重视胸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带状疱疹患者尽管胸痛很剧烈, 但心电图与发病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而不稳定型心绞痛则常表现为胸痛时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加深、T波倒置加深或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 胸痛缓解后ST-T往往恢复至原来水平。

对突发剧烈前胸、左肩背部疼痛, 临床疑诊不稳定型心绞痛, 而其症状、体征不典型尤其是胸痛时心电图无改变者, 要考虑到带状疱疹的可能, 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李学军.3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病学杂志, 2000, 14 (3) :171-17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08.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9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82-02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而心绞痛一般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穩定型心绞痛是指其性质基本稳定且心绞痛反复性发作,其临床表现持续在一个月以上;稳定型心绞痛容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必须及时地给予治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一般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本文就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做出了相关的探讨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66例,男有37例,年龄为46-75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女患者有29例,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59.5岁,众患者均符合WHD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均排除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高血压以及血压控制欠佳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肝功能、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女患者均非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众患者到我院就诊时均呈现胸闷、心悸和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给予众患者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其静息时的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ST段降低且>0.05mV,并出现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地平甚至导致)运动平板呈阳性反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使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首先让病患休息并吸氧,然后给予众患者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并混入150mg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按每天一次的静脉滴注进行注射治疗,连续治疗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2.2 对照组 使用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首先让众患者休息并给予吸氧,然后再给予口服150mg每日一次的阿司匹林,以及每日2次的美托洛尔25mg和每日3次的硝酸异山梨酯缓解片10mg进行治疗,连续服用15天后观察其疗效。

1.3 疗效标准 对经过治疗的众患者根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规划可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在同样的劳动能力下部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且无胸闷症状,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或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mV,T波改为直立;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到50%-80%,在给予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ST段回升≥0.05mv,T波逐渐正常。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不变或未达到以上有效的标准,给予常规心电图和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患者均有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和低平或负正双向改变等现象或进行性加重[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卡方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使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处理,各项参数采取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10例,不良反应9例,总有效率为69.7%,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其内膜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容易导致的心绞痛;他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上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一般是由于正气亏虚、淤血、痰浊、寒凝、气滞而导致心脉痹阻;而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并且对降低冠脉的阻力,增加冠脉流动量和心肌的营养具有重大的作用[2],并且无不良反应,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数据显示);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虽然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但其效果不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大(本文数据显示)。

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能够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黄延芹,徐晓卿.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104-106.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按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 年龄40~79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给与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钙拮抗剂抗心绞痛、低分子肝素抗凝、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120mg+250m L0.9%生理盐水静滴, 1次/d。两组均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 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有所改善或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 心电图ST-T段回升≥0.05mv, 倒置T波变浅≥25%;无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未改善或发作次数减少<50%, 心电图检查未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件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病例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6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67.44%;观察组显效28例, 有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8.3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电图改善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58.14%;观察组显效15例, 有效22例, 总有效率为86.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细胞比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较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指标均未明显变化,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类型, 是成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及心悸、乏力等, 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疼痛更强, 持续时间长, 较低的活动量即可诱发, 且患者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卧位心绞痛, 常呈进行性恶化。其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及血浆黏度增加致冠状动脉出现闭塞或狭窄, 冠状动脉血流量急剧减少, 引起动脉灌注区心肌需氧严重失衡[3]。因此, 控制或减缓冠状动脉硬化, 降低血液黏度、血脂、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及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治疗的关键。目前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及降压等常规药物治疗虽可挽救严重缺血的心肌或使缺血心肌范围缩小, 并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病死率, 但存在休克、心率失常、皮肤黏膜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危险。

疏血通是传统水蛭、地龙两种动物类中药精制萃取而成, 其有效成分为蚓激酶样物质和水蛭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水蛭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的作用, 同时内含的组胺样物质可扩张血管, 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地龙中天然蚓激酶样物质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凝块, 具有降纤和抗凝作用。此外疏血通具有抑制内皮素的合成和释放, 从而具有改善局部血流, 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使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改善[4]。但疏血通输注后有致心律失常、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因此,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及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谨慎使用[5]。本文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疏血通可通过降低纤溶活性和血小板的聚集而达到抗栓和溶栓的作用, 同时起到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 使受损的心肌细胞功能得到快速好转。

综上所述, 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症状,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对照组给与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 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改善症状,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疏血通,冠心病

参考文献

[1]魏峰, 郑若龙, 李伟章, 等.疏血通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 :68-69.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3]林荣荣, 方显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11) :970-971.

[4]侯珊珊.疏血通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 2010, 21 (44) :4217-4219.

上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下一篇:古典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