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冠心病

2024-07-31

稳定期冠心病(共10篇)

稳定期冠心病 篇1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以稳定型心绞痛多见,多因劳累、情绪激动等引发,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时,药物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应用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88例冠心病慢性心绞痛患者,均具备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典型临床症状,冠心病均经冠脉造影确诊,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均< 70%,同时排除心肌梗死、严重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排除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随机分为两组,脑心通联合其他降压、抗凝、降脂药物治疗组96例(G组),男42例,女54例,平均年龄57.0岁;病程6个月~18个月。仅降压、抗凝、降脂药物治疗组92例(D组),男40例,女52例,平均年龄55.6岁;病程5个月~1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要求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和饮食,治疗组在原先药物如降压、降脂、抗凝基础上口服冠心舒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粒0.3 g),每次3粒,每日3次,心绞痛发作严重时均可加服。对照组仅服用原先药物。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做12导联心电图,心绞痛加重者随时做心电图观察。

1.3 观察指标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诱发因素;中医临床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脉象、舌象;静息心电图;其他症状及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心绞痛标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减少80%;有效:心绞痛次数减少50%~80%,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均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增加。心电图标准,显效:静息时缺血性ST段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但未恢复至正常;无效:缺血性ST段,T波不变;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见表1、表2)

3 讨 论

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心绞痛多因劳累、饱餐、情绪激动诱发,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表情焦虑,甚至可出冷汗。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和“心痛”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病在心,与脾和肝肾三脏有关。中医认为“人年四十,阴气自半”,肾气已虚,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机体内已有血行迟缓,聚湿生痰,瘀而不通之势,这是本病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中心绞痛发作期的治疗应从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舒肝理气人手。

冠心病心绞痛属蒙医“心刺痛(卓日恒·哈特勒嘎)”范畴[1,2]。蒙医学认为“心脏如同国君,脏腑之主,居于胸腔中,属‘巴达干’(痰) 之范畴,其本身主‘赫依’(气) 和血”,故心脏为“赫依”和血的运行之路。蒙医对冠心病心绞痛很早以前就已有所认识。公元8世纪著《四部医典》心疾疗养篇记有:“心刺痛分为风痛与血痛风痛头眩胸痛气促热,眼布丝而口干舌粗糙;血痛舌干痛如钉木楔,怒目而视气促常忿”。 所述病证与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相吻,可见心刺痛主要由“赫依”(气) 滞血瘀所致。

根据蒙医理论[3],方中广枣为君药,主心病,用于心悸不安,心区作痛,为蒙医治疗心刺痛的常用药材;《月王药珍》(8世纪初叶) 载:“广枣形似心,功效治心病”;《晶珠本草》(18世纪) 载:“广枣性温,味酸,清心热除烦,止痛,治心病”《四部医典》记有:“风痛肉蔻小茴香广枣汤,血痛广枣苦参诃子汤”,“心热、心颤、心刺痛广枣,配以沉香肉蔻野牛心”等。根据上述广枣功效之有关记载及长期应用于临床的实践经验,方中广枣为君药起主导作用。 丹参为臣药,具祛瘀止痛,活血调经,清心除烦等,以助君药活血化瘀,清心止痛。 蒙医临床常以此为主药配广枣、檀香、荜拔、肉豆蔻治疗心刺痛。方中丹参作用有三:一是加强广枣活血止痛;二是加强清心除烦;三是以其寒性相配于广枣之温性,使之平和。丁香为佐药,其功能为行气、温中调胃,其质多油而润,该药芳香之气能行血中之气,临床上用“心赫依(气),命脉(主动脉) 赫依及心刺痛”,治疗心刺痛时配伍于“阿敏- 11”、“阿敏·额尔敦”等蒙成药制剂,方中丁香主要作用为:一是以其芳香之气行血中之气;二是协助君臣药调理命脉“赫依”、心“赫依”及止心刺痛;三是以其温中调胃之功效,助药物之吸收。制冰片为使药,具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等功效,能协同加强上述诸药的功效[4,5,6]。

冠心舒通胶囊中的广枣改善血运、止痛;以丹参活血化瘀;以丁香行气、活血、运转;以制冰片开窍醒神、止痛。全方诸药相辅为用,共奏活血化瘀,疏通脉络,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心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气短、眩晕、乏力等病证。

冠心舒通胶囊已知成分有槲皮素、柚皮素的奈酚-7-0-葡萄糖甙等黄酮类化合物及原儿茶酸、鞣桦酸3、31-二甲氧基鞣花酸等酚性成分和胡萝卜甾醇、β- 谷甾醇类化合物等,还有丹参酮Ⅰ、ⅡA 、ⅡB和丹参素等。药效学试验结果显示,该药能够显著减轻和减少心肌缺血的程度及其范围;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显著抑制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活性;有效降低低切速下的血黏度,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7]。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冠心舒通胶囊改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冠心舒通胶囊内含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动植物药,可提高血液纤溶活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从根本上解除“血稠”、“血黏”、“血凝”等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舒通内含有大量的血栓溶解因子(BDF),溶解血栓,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13-114.

[2]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6:399-400.

[3]邓丽嘉.蒙药广枣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989(20)3:8.

[4]邓套图格,玉梅兰.冠心舒通胶囊对冠心病支架术后发生心血管易患因素的影响[J].中国蒙医药,2011:211-212.

[5]李国建.冠心舒通胶囊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10):111-112.

[6]张春花.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9):321-323.

[7]高红,卢露.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心血瘀阻性心绞痛80例[J].陕西中医,2009(6):112-114.

稳定期冠心病 篇2

【关键词】丹参川芎注射液;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1-02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器质性病变,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心脏病。临床表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放散到后背、颈部、胃部。发作时,有眩晕、寒颤、晕厥。患者严重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猝死。高胆固醇、高血压、血液流变异常与冠心病有关。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抗心肌缺血、血栓形成的作用,我科应用此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病例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42例,平均(56±5.3)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平均(53±8.2)岁;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平均(55±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12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毫升+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4天为1疗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极化液10%葡萄糖注射500ml+胰岛素10单位+10%氯化钾10毫升每天1次14天为一疗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心绞痛发作,含服消心痛缓解。治疗前后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痛疼程度、用药次数。治疗前后常规心电图检查。治疗结束统计疗效。

1.3判定疗效显著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次数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改善大于50%,或者T波变浅大于50%。无效:心绞痛发作不减少,心电图无变化。

1.4临床观察用药前和用药间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心绞痛次数,疼痛程度发作时间。消心痛的用量。用药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2结果

2.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如下:治疗组疗效显著34例,有效18例,无变化8例,死亡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6.9%。对照组疗效显著25例,有效15例,无变化2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6.8%。

2.2不良反应治疗后无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

3讨论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为常见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一组临床综合症,容易进展为心肌梗死,甚至发展为猝死。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是动脉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丹参是唇形科植物,含有脂溶性多种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原儿茶酚醛和儿茶酚胺衍生物。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降血脂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川芎嗪是伞形科植物川芎成份,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有溶栓抗血栓形成。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复方制剂,主要成份是盐酸川芎嗪和丹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它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素和盐酸川芎嗪,进入静脉在体内完全吸收,主要分布脏器肝、心、肺、脑、胆、脾、小肠和肾脏等。肝、心肺、脑等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药物浓度高,快速透过血脑屏障,大部分经过肾脏从尿液排出体外,极少量从粪便排出。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的流速,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再灌注损伤等作用。研究表明丹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降低血液粘度,血流加快。减少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减缓血管动脉硬化进程,抗血小板粘附和凝血物质释放作用,抗凝。降压。降血脂促进组织修复作用。丹参川芎嗪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流量作用。改善心肌缺血侧枝循环,提高抗心肌缺血能力,丹参川芎嗪还有调节血脂、抑制胆固醇形成,防止脂质沉积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本组资料观察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86.9%,对照组有效率为66.8%。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心電图方面优于对照组。表明辅以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显著疗效,无明显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临床既安全,有效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理想药物,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永辰,陈信义.川芎嗪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1期.

[2]王正忠,花继平.川芎嗪注射液配合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3]王正忠,花继平.川芎嗪注射液配合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4]陈孟勤,王质良,龚明萃,关超然,王永红,路涛.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1年06期.

稳定期冠心病 篇3

关键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加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力度, 不但能缓解病人症状, 减轻病人痛苦, 更主要是控制病情发展, 预防心肌梗塞, 减少死亡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以来共收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分类标准, 120例患者中, 男83例, 女37例, 年龄80岁以上3例, 70~80岁25例, 50~70岁86例, 50岁以下6例, 50~7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病22例, 糖尿病17例, 脑血栓2例, 心瓣膜病3例。

1.2 心绞痛发作情况

患者多在劳累后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心绞痛, 有4例患者常在夜间因失眠心悸而诱发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均在2~10min以内, 每日疼痛数次或数日疼痛一次, 用药治疗后1~5min产生疗效。特点是每次疼痛的性质和部位无明显改变, 心绞痛发作时, 多数患者血压增高, 个别降低;心率多数增快, 个别减慢;表情痛苦, 皮肤出汗。

1.3 心电图检查

休息时心电图正常者38例, 心绞痛发作时均出现异常心电图:主要为心律失常, ST段呈缺血型明显压低, T波改变。重者房屋传导阻滞, 6例有左束支前支阻滞, 2例有左束支分支阻滞, 18例左心室肿大。

2 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1 药物治疗

(1) 硝酸酯制剂。本类药物通过酯降解, 释放出一氧化氮, 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扩张容量血管大冠状动脉, 降低心室前负荷及冠脉循环阻力, 使心肌耗氧量减少, 供氧量增多, 心绞痛得以缓解。均用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黎酯治疗。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每次0.3~0.6mg。多数患者于5min内显效, 其中有6例症状缓解不明显者间隔5min后再舌下含化0.3mg, 取得满意疗效。重者用硝酸甘油10~15mg静滴, 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口服每次10~20mg, 2次/d。此药在胃肠道完全吸收, 无肝脏首过效应, 生物利用度近100%, 作用时间长达6~8h, 肝功能损害患者亦能适用。以上两药任意选一种应用, 效果均佳。患者在开始服用几天内都有不同程度头痛、眩晕 (因药物扩张血管所致) , 面部潮红, 血压下降及心动过速等副作用, 连续用药几天后, 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

(2) β受体阻断剂。此类药物能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收缩力受体的刺激作用, 使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减慢心肌收缩力和耗氧量, 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合并有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患者共29例, 用β阻滞剂与硝酸酯合用后疗效很佳, 并可防止用硝酸酯后的心率快;而硝酸酯降低前负荷又可低消用β受体阻断剂后致心室舒张末压上升的副作用。普萘洛尔、阿普洛尔、氧烯洛尔3种药物任选其一, 疗效均好。普萘洛尔:每次10mg, 3~4次/d, 逐步增加剂量, 用到每日100~160 mg。阿普洛尔:每次25mg, 3次/d, 逐步增加至每日150~180 mg。氧烯洛尔:每次20mg, 3次/d, 逐步增加至每日140mg。用药后部分病人心动过缓, 情绪低落, 乏力, 纳差, 胃肠疼痛不适。其中4例患者反应严重被迫逐步停药, 改用硝酸酯类与钙拮抗剂联合用药。

(3) 钙拮抗剂。钙拮抗剂能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通过阻滞钙离子流入动脉平滑肌细胞而使微动脉和冠脉扩张, 解除冠脉痉挛, 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心肌供血。还能降低血液粘度, 抗血小板凝集, 改善心肌的微循环。主要选用以下几种药物:地尔硫90~240mg/d, 硝本地平控释片30~90mg/d, 非洛地平5~10mg, 2~3次/d。患者中有12例选用地尔硫, 19例选用硝本地平控释片, 3例选用非洛地平, 均取得满意疗效。

(4) 抗血小板治疗。此类治疗对预防心肌梗塞、猝死, 有重要意义。本病例均用阿司匹林治疗, 每次75mg, 3~4次/d。

(5) 调脂治疗。59例血脂高者调脂治疗, 其中包括饮食疗法, 运动疗法, 合理使用降脂药物。本文患者用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10~20mg, 2次/d, 口服, 共服用1个月以上。通过调脂治疗, 59例患者体重均有所减轻, 其中28例患者血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下降, 31例患者血脂降至正常。

(6) 寻找并处理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疾病或因素, 如贫血、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动过速、心瓣膜病、心力衰竭等。

2.2 非药物治疗

(1) 鼓励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低脂、低糖、低盐饮食。少吃动物内脏, 戒烟戒酒, 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肥胖。多吃水果、蔬菜、清淡食物。

(2) 适当锻炼身体, 避免过劳。保持乐观精神, 避免情绪激动。冬季注意保暖, 避免寒冷刺激。发作期充分休息, 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避免恐惧情绪, 减轻精神负担, 配合药物治疗。

3 结果

经治疗后:120例患者中有112例症状改善, 运动耐受量增加, 有效率为93.30%。120例患者中, 病情完全控制者68例 (主要指心绞痛得以控制) ;心绞痛次数明显减少, 强度明显减弱者27例;心绞痛次数有所减少, 强度有所减轻者17例;治疗无效者3例;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者2例;转变为心肌梗塞者3例。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情况:心电图完全正常者43例, 轻微异常者58例, 明显异常者19例。血脂复查情况:血脂在原有基础上降低者28例, 血脂降至正常者31例。

4 讨论

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同属抗心肌缺血药物, 在应用中应根据病情轻重, 个体差异, 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副作用等合理选择用药种类及药物剂量。灵活掌握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 让药物发挥最大作用, 让药物副作用减少到最小程度。阿司匹林通过抑制氧化酶使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减少, 从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 而且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保护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 阿司匹林75~325mg/d能有效减少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生, 这些作中使阿司匹林成为治疗中的重要药物之一, 应推广使用。在治疗中, 应寻找并处理诱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疾病或因素, 如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等。非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只有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 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 可转变为其它严重类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 甚至猝死。加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把病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对防止其转变为严重类型, 减少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彬, 罗德诚.临床药物治疗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75-80.

[2]陈在嘉, 徐玉枢, 孔华宇, 等.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312-326.

稳定期冠心病 篇4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冠心病;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4-02

目前,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各种化学药物各有特点,但都有局限性。本文观察了麝香保心丸联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6月——2012年8月间的住院患者160例,诊断标准参照ACC/AHA[1]2002年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选择属于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严重高血压控制欠佳者;重度心律失常(持续性快速房颤、房扑,频发室早,室速);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过敏性体质;智力障碍;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者。随机分为2组:①观察组(麝香保心丸+常规治疗组):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54-80(68±4.28)岁;②对照组(常规组):80例,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53-82(69±6.42)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高危因素等及心绞痛发作类型、静息心电图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2型糖尿病24例,原发高血压66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22例,原发高血压68例。

1.2 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1020068)每次2粒,每日3次。對照组: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每次10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31224),每次50mg,每日1次。两组治疗开始均同时口服他汀类药物;高血压患者口服钙离子拮抗剂,转化酶抑制剂。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0.3mg。住院期间入组病人出院后门诊随诊,疗程6个月。

1.3 观察内容 治疗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变化、血尿常规、血脂、血糖、心肌酶学指标等,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判定 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2]进行评定。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硝酸异山梨酯用量减少≥80%以上,或转变为稳定性心绞痛;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硝酸异山梨酯用量均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或硝酸硝酸异山梨酯用量减少≤50%。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按照《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3]中的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5mm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观察 麝香保心丸组与对照组对稳定性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4%(P>0.05);对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麝香保心丸组为87%,对照组为67%(P<0.05)。疗效分别为91%和86%,均有效,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改善分别为87%和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 疗程结束复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与用药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出现头痛9例(11.3%),1例空腹服用麝香保心丸出现胃部不适,餐后服用,症状缓解。对照组出现头痛8例(10.0%)。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出现头痛者,坚持服用后症状均减轻。

3 讨 论

目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通常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等。硝酸酯是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首选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而缓解心绞痛。近年来,硝酸酯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即耐药性和不良反应。耐药性是指反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疗效降低的现象;临床主要以偏心给药或间歇给药的方式,确保24小时内至少有8-12小时的“无硝酸酯期”;但在“无硝酸酯期”内患者易发心肌缺血[4]。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面红、低血压。麝香保心丸是由麝香、苏合香、人参、蟾酥、冰片、肉桂、牛黄精制而成,具有芳香开窍、益气温阳、理气止痛之功效,从而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并改善心功能[5]。麝香保心丸长期用药无耐药性,且具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本文结果表明,硝酸酯类药物与麝香保心丸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空窗期”内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且联合应用对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ACC/AHA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疗指南(2002年重新修订)内科学危重症杂志,2002,8(4):230-232.

[2]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

[4] 蔡遒绳.控制心绞痛:中西药合理联用效果好.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年4月1日.

稳定期冠心病 篇5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血脂

血脂与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系, 研究证明:高脂血症容易引发冠心病。而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 心肌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缺血和缺氧。因此, 药物治疗至关重要。他汀类药物有调脂作用, 长期服用可降低稳定型心绞痛的血脂, 在此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97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住院患者97例, 患者做心电图和 (或)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46~85岁, 平均年龄 (69±13) 岁, 男61例 (62.89%) , 女36例 (37.11%) , 且住院期间均服用了他汀类药物。

1.2 方法

1.2.1 血脂检测

97例患者均在次日早晨空腹1 4h后抽血检测血脂。根据检测的结果, 统计患者各自的TCH/HDL-C及TG/HDL-C的比值。

1.2.2 出院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复诊, 了解患者是否坚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及血脂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U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脂监测情况

97例患者血脂监测TG、TC、LDL-C分别为 (1.72±0.39) mmol/L、 (5.52±1.21) mmol/L、 (3.20±0.74) mmol/L, 明显高于正常值。HDL-C平均值为8.92mol/L, 低于正常值。TC正常值在3.36~5.78mmol/L之间, TG正常值为<1.70mmol/L, LDL-C正常值为<3.12mmol/L, HDL-C正常在0.91~2.19mmol/L之间。

2.2 服用他汀类药物6个月后的血脂变化

6个月后, 来院复诊。97例中有32例患者未能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未能坚持服药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坚持服药的一组, (P<0.05) , 比较两者的TG、LDL-C、TC水平, 未能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高于坚持服药的一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监测看出, 患者的TG、HDL-C、TC、LDL-C数值明显发生异常, 特别是TG、HDL-C能够更好的监测冠心病的发生。国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LDL-C水平与冠心病的危险呈正相关, HDL-C浓度与冠心病风险性呈负相关, 本研究与之相符。

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后, 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酮羟甲戊二酰捕酶A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反而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近年来, 主张对冠心病进行二级预防, 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血脂。本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97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5例患者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一部分患者因为对疾病的认识度不够深或者其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等因素, 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笔者认为, 应该加强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综上所述, 血脂的异常与冠心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要加大对患者的健康指导, 指引患者坚持服他汀类药物, 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Jukema JW, Bruschke AV, Van Boven AJ, et al.Effect of lipid lowering by pravastatin on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ymptomatic en with normal to moderately elevated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The Regression Growth Evaluaion Statin Study (REGRESS) [J].Circulation, 1995, 91:2528~2540.

[2]Blankenhorn DH, Azen SP, Kramsch DM, et al.Coronary angiograp hic changes with lovastatin therapy:the monitored atherosclerosis regression study (MARS) [J].Ann Intm Med, 1993, 199:969~976.

[3]周昭烈, 叶庆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高血脂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03, 25 (5) :328~329.

[4]Blum CB.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of four inhibitors of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J].Am J Cardiol, 1994, 73 (14D) :3~11.

稳定期冠心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UAP患者84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56.2岁, 符合Braundwald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类标准[2]。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的48 h内均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 且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 (<100×109 /L) 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抗凝治疗禁忌证,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2例。治疗组:男32例, 女10例;对照组:男31例, 女11例。两组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即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300 mg/d;异山梨酯 (消心痛) 10 mg, 每日3次, 口服;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12.5 mg, 每日2次, 口服。辛伐他汀10 mg, 每晚1次, 口服。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 每12 h 1次, 腹部皮下注射, 疗程为7 d。

1.3 观察内容

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24 h内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 (每片0.5 mg) 的片数, 心绞痛发作时即刻查心电图 (ECG) , 观察治疗前后ST段的下移程度,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尤其有无出血倾向。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心绞痛疗效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或硝酸甘油片用量减少80%;有效:治疗后心绞痛有较大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减少不足50%或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3]。

1.4.2 心电图疗效

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下移0.05 m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0%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5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8.57%;对照组显效12例, 有效1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61.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ST段下移值比较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因注射部位过浅, 出现皮下瘀斑, 改换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用力刷牙后齿龈出血1例。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变与顽固型心绞痛相似, 即在血管严重狭窄基础上, 斑块不稳定, 破裂或出现裂隙, 血液、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进入斑块, 形成内膜下血栓, 斑块体积增大, 加重狭窄, 还使斑块内压力增高, 导致斑块进一步破裂, 斑块破裂后, 使胶原纤维或脂质暴露, 激活血小板内及内外源性促凝血因子, 产生一系列瀑布样反应, 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特别是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造成血管腔不完全狭窄, 或完全闭塞后又随之部分溶解或脱落而再通, 内皮细胞受损, 同时释放的内皮素 (ET) 、血栓素A2 (TXA2) 等内皮收缩因子, 引起冠脉痉挛, 加重狭窄而参与发病[4]。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栓不稳定, 斑块破裂暴露出纤维蛋白及血小板, 激活凝血机制, 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 血栓进一步增大, 加重狭窄而诱发心绞痛, 因此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在近年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低分子肝素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 分子量在4 000 U~6 000 U, 抗-Ⅹa和抗-Ⅱa的活性比较增加, 抗凝作用强, 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 (2~4) 倍, 不易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本研究发现在使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对控制心绞痛发作及防止AMI均有良好疗效,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疗效满意, 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2例按内科常规治疗, 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 每12h1次, 腹部皮下注射, 7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5.71%, 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78.57%,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7-298.

[2]Braunwald E.Unstable angina, a classification[J].Circulation, 1989, 80 (2) :4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59-60.

稳定期冠心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5 月~2014 年8 月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 例为研究对象, 男42 例, 女30例, 年龄44~76 岁, 平均年龄 (58.3±6.8) 岁。所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住院期间均服用他汀类药物, 出院6 个月后进行复诊。

1. 2 方法84 例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出院前1 d检测血脂水平, 出院6 个月后再次进行复诊。前后进行对比, 了解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基本情况, 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进行比较。检测血脂时患者需空腹检查, 将患者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值进行统计。患者复诊时对患者的血脂再次进行检查, 分为坚持服药患者和未坚持服药患者。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诊时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统计, 84 例患者中有34 例患者未能坚持服药。坚持服药患者的血脂各项水平显著优于未坚持服药患者,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出院未坚持服药者比较, P<0.05

3 讨论

医学研究表明, 血脂指标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的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是动脉粥样硬化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2]。因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必须以改善血脂为治疗重点。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得到改善可以有效改善粥样硬化情况, 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目前, 降脂类药物主要有四类:他汀类、烟酸类、贝特类和胆酸螯合剂类。这四类药物具有不同特点, 适用人群也有一定的差别。四类降脂药中他汀类药物使用范围最广, 效果也最为可靠。药理学研究显示, 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斑块内脂类物质的含量, 减少泡沫细胞产生的蛋白水解酶, 同时还能够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起到稳定板块的作用, 最终逆转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3]。另外他汀类药物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长期服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84 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 患者出院后在6 个月内进行随访, 进行复查时, 50 例患者坚持服药, 34 例患者中断服药, 复查时再次进行血脂检查, 坚持服药患者血脂水平明显优于为坚持服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水平的良好作用。

在随访以及患者复查时调查得知, 34 例患者未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认为无坚持服用药物的必要性, 从而导致出院后血脂反弹;②患者的经济条件受限, 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条件下无法坚持服药治疗;③部分患者相信食疗优于药物治疗, 平时控制饮食, 对食物有所选择;④少部分患者因对他汀类药物有不良反应而停药。停药的这些原因中, 部分原因是患者认识方面的局限, 部分则是患者的经济条件所不允许。对于对疾病认识不全面的患者, 医生及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加以合理引导, 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对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影响的患者, 医生可以开一些价格稍低的药物, 帮助患者坚持治疗。另外坚持用药与未坚持用药的患者相比, 具有一定的区别, 坚持用药的患者文化程度要高于未坚持用药患者;在年龄上, 未坚持用药患者多为老年人, 在经济条件方法, 坚持用药患者的经济水平要稍微高于未坚持用药患者。

综上所述, 降脂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 可以在临床中加以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现状。方法 选取8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同时探究影响降脂的因素。结果 血脂是影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原因。坚持服药患者的血脂各项水平显著优于未坚持服药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有效预防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降脂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秋丽.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分析.临床医学, 2012, 32 (4) :51-52.

[2]王志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降脂治疗现状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3) :55-56.

稳定期冠心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6.9±8.1)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5.9±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以及美国心脏协会(AHA)所制定的《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的更新》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依据:患者经过冠状动脉增强CT或经过冠脉造影,结果提示1支或1支以上的冠脉主干存在狭窄,并且其狭窄程度大于其直径的一半[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下面3类:(1)静息时心绞痛:临床见患者常常处于没有明显的体力活动时甚则处于休息时发生的心绞痛症状,而且心绞痛发作时长持续20 min以上;(2)初发心绞痛:临床中患者无心绞痛的病史,在1个月内既可以休息时突然的心绞痛发作,也可因劳累诱发甚至加重,疼痛的分级通常在Ⅲ级以上;(3)恶化劳累性心绞痛:临床可见患者既往存在心绞痛发作病史多年,并且间断反复发作,在近1个月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增加,并且疼痛加重,有时难以忍受,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与以前比较明显的延长[4]。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2)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控制的患者;(4)严重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的患者;(5)不能耐受硝酸酯类药物、消化性溃疡的患者;(6)不愿参加实验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予以吸氧,阿司匹林肠溶片50~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50~75 mg,少量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硝酸酯类药物扩冠治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血压、血糖增高的患者予以相应的常规治疗方法[4]。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复合辅酶(贝科能)0.2 mg加入5%葡萄糖液或者0.9%生理盐水中常规方法静脉滴注,1次/d,共计10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心电图的变化。冠心病性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和心绞痛的持续时间降低>80%;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50%;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减少<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心电图改善判定标准[5],显效:患者复查心电图提示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有效:心电图提示ST段回升>0.05 m V,仍未达到正常的标准,在相关的导联上可见T波改变,或存在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但是较前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复查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提示ST段较前下降>0.05 m V,相关导联的T波改变加剧,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试验组治疗10 d后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复合辅酶(贝科能)是从新鲜食用酵母菌内经过分离提纯而制取的含有如辅酶Ⅰ、辅酶A、还原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黄素核苷酸、1,6二磷酸果糖等含有多种辅酶成分的药物。其所含有的辅酶类物质能够直接参与人类体内的乙酰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转甲基反应。复合辅酶是从细胞学层次上直接激活或者参与人类体内的各种酶促及生化反应,可以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能够起到促进体内物质代谢、促进机体内代谢从病态恢复至常态的作用。国外有报道发现复合辅酶在动物心肌梗死模型中具有一定的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心肌梗死恢复的作用,其内含有多种辅酶能够消灭大量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减少功能损伤,促进细胞修复,对心肌具有增加心肌细胞代谢,减轻心肌损伤,进而起到了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国内有报道[6]复合辅酶能够抑制心肌脂肪酸的β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产生能量,能够减少线粒体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受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10 d后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复合辅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复合辅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合辅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10 d后心绞痛及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92%、76%均优于对照组80%、60%(P<0.05)。结论 复合辅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合辅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项英杰,孟娜.注射用复合辅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42.

[2]陆再英,钟南山,谢毅.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275,279.

[3]娄卫民,张伟华.贝科能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评价.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985.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9(6):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9-73.

稳定期冠心病 篇9

【关键词】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我们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3例并设对照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院2008.06—2011.10门诊及住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6例,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压>180/120mmHg、出血性疾病及过敏体质者等。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5±7.88)岁。基础疾病构成:糖尿病史9例,高血压病史13例,血脂异常16例,肥胖11例,嗜烟史20例;依就诊或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氯吡格雷治疗组(B组)各33例。二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构成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他汀类等不稳定心绞痛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首次0.3,维持量75mg,qd,疗程均为8周。

1.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疗前、后分别做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变化及相关心血管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显著性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A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8%;B组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AB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 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A组有1例出现齿龈出血、1例皮下瘀斑;B组出现2例齿龈出血、2例皮下瘀斑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6例心绞痛发作症状加重,频率增加。B组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心绞痛复发加重2例;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 论

目前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最主要的原因是易损斑块,由于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1。随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的逐步深入,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了重要进展。文献报告,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应用氯吡格雷可及时受益,长期应用明显减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氯吡格雷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与血小板的ADP受体结合,进而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受阻,因而血小板被抑制,同时拮抗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是可逆性的,口服2小时后即可发生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作用的强弱与剂量相关2。

CURE试验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有好处。试验证明氯吡格雷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早期和远期是一致的。24小时内氯吡格雷减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心肌缺血3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氯吡格雷疗效快并随时间的延长益处更明显,该实验强调早期和长期应用氯吡格雷的重要性3。本文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氯吡格雷联用组,结果显示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及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和93.9%,组间比较P<0.05)。病人顺应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

[2] 新编药物学.陳新谦等,主编.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6.

稳定期冠心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 均为我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39~70 (51±10) 岁;病程4~20 (10±3) 年;心绞痛分级:轻度9例, 中度25例, 较重度6例, 重度3例。对照组男30例, 女13例, 年龄38~70 (50±10) 岁;病程3~21 (10±4) 年;心绞痛分级:轻度10例, 中度25例, 较重度6例, 重度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世界卫生组织 (ISFC/WHO) 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所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点及体征, 含服硝酸甘油后能缓解, 且疼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 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胸痛, 即可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 (SA) 。 (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版) [3], 选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作为研究证型。 (3) 心绞痛轻重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分为轻度、重度、较重度和重度4级。

1.3 治疗方法 2组根据病情需要, 选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药 (参照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 给予冠心病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 (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每粒0.26g) 4粒, 每天3次, 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每2周查心电图, 观察ST段及T波改变情况、心绞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的时间, 同时记录心率、血压, 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绞痛程度采用CSS分级和半定量积分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 如步行、登楼梯, 仅在强劳力时发作, 记1分;Ⅱ级:轻体力活动受限, 快步走或登上二层楼梯或寒冷、情绪激动易发作, 记2分;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步行上一层楼梯可发作, 记3分;Ⅳ级:一切体力活动均可引起不适, 静息状态时可发作, 记4分。)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4,5], 采用半定量积分法。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总积分减少>70%;心绞痛分级降低2级,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间期延长>70%;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80% (静态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消失或ST段回升>0.1mV, T波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由倒置或平坦恢复到直立) 。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 总积分减少40%~70%;心绞痛分级降低1级, 发作次数减少, 间期延长50%~70%;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50%~80% (静态心电图ST段上升>0.05mV但未达到正常标准, 在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 。无效:原有症状无好转, 总积分减少<40%;心绞痛分级无降低;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50% (静态心电图ST-T段上升<0.05mV) 。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绞痛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4.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心电图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77%高于对照组的44.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的“胸痹”范畴,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气虚弱, 运血无力, 致心脏瘀阻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因素, 乃阴虚致瘀, 本虚标实。气为血之帅, 气旺则血行。治疗本病的关键, 在注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同时, 应十分注意益气补虚, 标本同治。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络病学说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 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6]。通心络胶囊以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人参、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蝉蜕、赤芍、冰片等药物组成。诸药合用, 相辅相成, 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流阻力, 有抗黏、抗凝、抗聚及溶解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能修复血管, 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 消除血栓, 使血管血流通畅[7]。本研究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 通心络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改善疗效总有效率 (93.02%) 高于对照组 (74.42%) (P<0.05) , 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变 (P<0.05) , 表明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能有效解除血管痉挛, 改善心肌供血, 缓解心绞痛, 并能减轻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的程度,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因此, 通心络胶囊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较为有效的中药组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以岭.络脉-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J].中医杂志, 2007, 48 (1) :5-8.

[2]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7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3.

[4]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 9 (2) :35.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7, 35 (37) :195-206.

[6]吴以岭.“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及其治疗探讨[J].疑难病杂志, 2005, 4 (5) :285.

【稳定期冠心病】推荐阅读:

稳定期患者07-26

慢阻肺稳定期05-13

稳定频率07-18

隧道稳定07-19

高校稳定05-08

稳定社会05-17

稳定施工05-23

银行稳定05-31

陀螺稳定06-05

房价稳定06-07

上一篇:金融监管研究下一篇:个性化营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