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患者

2024-07-26

稳定期患者(精选11篇)

稳定期患者 篇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患者病程长, 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2008年8月—2010年8月我科对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了相关护理干预,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31例, 女9例, 年龄55岁~78岁, 病史3年~20年, 其中30例吸烟, 患者都处于稳定期。

1.2 方法

(1) 集体讲座:讲解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及护理干预内容。 (2) 一对一讲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 利用图片等形式进行宣传。

2 结果

显效25% (10/40) , 有效52.5% (21/40) , 无效22.5% (9/40) .总有效率为77.5%.疗效标准: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 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 或在2年内死亡。本组有2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

3 护理干预内容

3.1 心理干预

患者患病时间长, 无法预知病情的发展及预后, 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易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护士应根据患者心理特点给予帮助和支持, 关心体贴患者, 经常与患者交谈, 给予耐心疏导, 介绍治愈或好转病例,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 观察病情及用药护理干预

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程度, 密切注意患者遵医服药行为 (量和时间) , 认真观察用药后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如气雾剂需教会其使用方法, 用后漱口;糖皮质激素长期或大量应用可引起向心性肥胖、多毛等症状。

3.3 氧疗护理干预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给予低流量 (1~2 L/min) 、低浓度 (小于30%) 持续吸氧, 吸氧流量不能过高, 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处于二氧化碳分压过高的情况下, 使患者产生耐受, 只能靠血氧过低来刺激呼吸。 (2) 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每天吸氧时间必须大于15 h, 尤其慢性Ⅱ型呼吸衰竭伴有肺心病者, 必须持续氧疗, 包括在夜间, 有利于降低肺动脉压, 减轻右心负荷, 提高生活质量。 (3) 注意用氧安全。在用氧过程中, 严格遵守给氧操作规程, 强化安全用氧意识, 做到四防, 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严禁在病房吸烟, 告知患者及家属勿随意调节氧流量, 防止肺组织受损。 (4) 温度与湿度适宜:给氧时先经水湿润, 湿度以80%左右为宜,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气管黏膜产生刺激, 温度以37℃为宜。每天更换蒸馏水, 强化消毒意识, 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3.4 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干预

(1) 无效咳嗽者指导其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咳嗽。让患者尽可能坐得高一些, 并进行深而慢的呼吸, 用膈肌进行呼吸, 屏住3 s~5 s, 然后通过口慢慢地呼气且尽可能呼尽, 第2次呼气末, 屏住呼吸然后用力从胸部咳出, 进行2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周围支气管壁上的痰液松动、脱落, 有利于咳出, 操作者的手呈背隆掌空状态, 有节奏地自下而上, 由外向内轻轻叩打, 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让患者每日有充足水分摄入, 雾化吸入及化痰药的使用, 以利于痰液的排出。

3.5 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

(1) 缩唇呼吸训练, 患者取舒适体位 (坐、立、卧均可) 一手放于腹部, 一手放于胸部, 然后闭嘴用鼻深吸气, 吸至最大时稍屏气2 s~3 s, 再将口唇缩起呈吹口哨状, 缓慢呼气, 同时放于腹部的手按压腹部。吸气与呼气之比为1∶2或1∶3, 护理人员要耐心宣教, 坚持每天3~4次, 每次10 min~15 min. (2) 腹式呼吸:患者取立位, 一手放于胸前, 一手放于腹部, 吸气时尽量挺腹, 胸部不动, 呼气时腹部内陷, 尽量将气呼出, 每分钟呼吸7~8次, 如此反复训练, 每次10 min~20 min.经过呼吸训练, 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纠正病理呼吸, 增加膈肌的活动度, 提高肺泡的换气量, 缓解呼吸困难, 改善心肺功能。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年龄都比较大, 患病时间长, 体质虚弱,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要注意: (1) 呼吸训练开始时护士注意示范指导, 保证呼吸训练的有效性。 (2) 要防止呼吸肌疲劳, 首先从患者可承受的运动负荷开始, 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 (3) 锻炼时应根据肌肉功能属性进行特异性指导, 并针对某一特定的肌肉或肌群进行训练。 (4) 呼吸训练要放松, 减少不必要的耗氧量。 (5) 对患者进行耐心宣教, 务必使其长期坚持。

3.6 戒烟的干预

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吸烟者, 戒烟是最有效的治疗, 因为停止吸烟可以降低对气道的刺激, 减少咳嗽并改善通气;戒烟也能改善纤毛运动和巨噬细胞的功能, 可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 增进食欲并减少并发症, 如:消化性溃疡、冠心病等。

3.7 耐力训练的护理干预

适度的运动训练可提高肌肉血流量和氧利用率, 可先在室内或在走廊内步行, 上下楼梯及院内活动, 逐渐增加活动量, 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 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也可做呼吸体操将通气运动与身体运动相结合, 促进呼吸功能的好转。

3.8 其他

避免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的吸入,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少量多餐。适时添减衣物,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 进行耐寒训练, 用冷水洗脸, 温水擦浴再逐渐降低水温, 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疫苗。

4 结论

经采取以上护理干预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重新建立正常呼吸, 提高了活动能力, 肺功能得到改善, 患者抵抗力增加, 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由此可见, 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是促进其康复的主要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稳定期患者 篇2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骨盆髋臼科 471000

【摘要】目的从对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对策。方法对6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特点,探讨取得最佳效果的护理对策。结果 64例中手术治疗56例,非手术治疗8例。采用规范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60例康复,治愈率93.8%。结论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重、出血多、多伴有内脏损伤及管腔脏器破裂、病死率高且卧床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细致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做好术后相关护理及心理护理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关键。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损伤重、出血多、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的疾病。长期以来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及非手术的卧床牵引或卧床,目前还有主张外固定加牵引的治疗。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6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2.5-74.0岁,平均年龄3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6例,坠落伤8例,砸压伤20例。入院时64例出现合并症:失血性休克56例;单纯性骨盆骨折8例,外伤至手术时间5-15d。

1.2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型和患者受伤和骨折的具体情况,切开后采用不同的方位加内固定。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均在术前所有并发症和其它器官系统的损伤。非手术治疗则根线摄片的检查结果,采取卧床休息、制动和对症处理。

2护理方法

①骨盆骨折的常规护理。②根据的不同情况、不同病程实施个性化护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除四肢伤外合脏损伤。病情复杂、发展快,入院时常伴有休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知识及相关技能,认真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做好骨折的一般护理及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尤其注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护理回顾如下:

2.1休克的护理

①注重生命体征的监测。骨盆骨折的骨折松质面出血量大,是引起患者大出血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常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所以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心电监护系统,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掌握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为抢救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②纠正休克。遵医嘱补充液体不足改善微循环,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双管输液的同时,及早行深静脉插管。在遵医嘱进行大量输液的同时,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正确指导输液。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了解休克纠正情况。如休克纠正减慢输液后,又重新出现休克说明有小径动脉出血。

2.2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的观察与护理

有些内脏闭合性损伤,损伤初期出血量不多,休克体征不明显,其他辅助检查也难发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血尿、血便和阴道流血等内出血和腹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发损伤,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如小便困难、血尿、尿潴留,应留置导尿管,如尿管难插入,应考虑尿道挫伤或断裂,如经抗休克治疗无法纠正休克体征或进行性腹胀等应考虑合并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应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进行盆腔内脏器破裂和管腔破裂修补术。术后留有伤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尿管,还有深静脉插管,护理时应防止脱落保持通畅,分清各管的功能与作用,认真观察及准确记录引流量、颜色,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2.3骨盆的完整性破坏的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躯体制动,防止搬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均在术前纠正所有并发症和其它器官系统的损伤,本组患者均在入院5-15d才进行手术。患者因需绝对卧床休息,为防止术后出血,还要躯体制动,易出现褥疮。应根据损伤及骨折部位取恰当的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骨突处垫以棉圈,每2h臀部、背部,用50%红花酒精按摩1次。做好牵引针护理,用75%的酒精滴于穿刺针孔,4次/d。

2.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损伤重、出血多,对转归产生悲观情绪,另于疼痛不能翻身,下肢活动困难,患者很容易出现恐惧不焦虑担忧的情绪。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采取不同理措施,对促进康复尤为重要。我们坚持与患者密切接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与本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对心预后的患者,我们找同种病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对于痛引起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想办法减轻其痛苦,每次动或翻身前耐心做好开导与解释,讲解该项护理工作的性,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信心,积合治疗护理。

3结果

64例患者中治愈60例,治愈率93.8%。其中手疗20例,骨盆畸形基本纠正。除12例因股骨粉碎性骨折愈后遗留下肢不等长超过2cm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经骨牵引或卧床治疗后,取得良好24例就诊时为重度失血性休克,合并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4讨论

4.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观念的转化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由强大暴力引起,多为挤压伤,折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同时由于骨盆部肌剧收缩,骨盆骨折移位和伴有关节错位,而致骨盆环的性遭到破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传统的卧床盆悬吊、下肢牵引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骨盆外固定合复合牵引的治疗。临床工作中只有根据不稳定型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病情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将手术治非手术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权衡利弊,才能提高治愈率

4.2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①休克:骨盆对盆腔脏器和组织有保护作用,而且骨盆属松质骨,严重的骨折,除影响其负重功能外,骨折的松质面出血量大,并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大出血,容易导致出现多种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本组不稳定型骨折出现肝、脾破裂、乙状结肠破裂、膀胱破裂、尿道断裂、尿道、阴道、肛管断裂、股静脉破裂等,可造成腹膜炎,能生命。②骨盆的完整性破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折断的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乙肝患者需定期查什么 篇3

1.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转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A)等。根据以上指标可以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

2.血常规: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病人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血象的变化往往可以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如血小板轻度降低,提示肝硬化处于早期阶段;如果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等项目均下降,提示脾功能亢进,肝硬化进入中晚期阶段;如果单纯血色素(血红蛋白)降低,病人应警惕是否已发生了消化道出血。

3.甲胎蛋白(AFP):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甲胎蛋白很少升高,即便升高,也很少超过200微克/升。但是当发展到肝癌时,病人的甲胎蛋白就会大于400微克/升。

4.B超:通过定期检查B超,可了解病人肝脏的大小、形态、门脉内径、脾脏厚度和有无腹水等,据此判定病情是否向肝硬化的方向转变,或有无占位性病变(肝癌)。

5.胃镜: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病人是否发生了肝硬化时,可以进一步作胃镜检查。如果发现病人的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曲张,则说明该病人已发生了肝硬化。

6.肝纤维化指标:包括抽血检查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等。根据这些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

7.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根据这些检查,可以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及病人传染性的大小。

8.肝穿刺检查:当根据其它检测方法不能明确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或存有疑问时,可以进行肝穿刺检查。

稳定期患者 篇4

关键词:肺结核,指导,保健

肺结核是常见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核病的治愈率虽在不断提高, 但我国仍是结核病的第二大国。且结核病疫情呈现出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 因此对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指导不容忽视, 为此, 本文针对处于肺结核患者稳定期这一特定人群, 从疾病预防、用药和生活保健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为肺结核稳定期的患者家庭健康保健提供借鉴。

1 疾病预防指导

1.1 控制传染源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结核病的患者, 尤其是痰或其他排泄物中带有结核菌的病人[1]。首先应该注意密切观察家人有无出现长期午后低热, 咳嗽、咳痰, 盗汗, 咯血等症状以及早发现肺结核并立即上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等。与此同时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应该由传染病指定专治医院进行治疗达到彻底治愈肺结核的目的。痰中带菌的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极高, 在此期间其周边人应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度亲密。

1.2 切断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传播, 其次是饮食传播、母婴传播[2]。 (1) 空气传播途径的切断:每天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有结核病患者的房间应定期打扫并将其被褥和枕头定期在阳光下暴晒2~7小时, 每天定时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3];排痰的患者应将其痰液用纸包裹直接焚烧。 (2) 饮食传播途径的切断:与有肺结核的患者同桌吃饭时应为其准备单独的碗筷, 在夹取食物时可用公共筷子或者将其食物与其他人的食物分开盛放。对于肺结核患者使用的碗筷可做好标记, 在清洗时要分开, 其碗筷可煮沸消毒, 一般煮沸时间为10~15分钟。 (3) 母婴传播途径的切断:在孕前应进行孕前检查, 如发现肺结核应停止受孕进行治疗使彻底治愈;在孕中应加强产前检查并注意加强保护。对于有结核病的哺乳期妇女应禁止母乳喂养。

1.3 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易感人群有老年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的人、肿瘤患者、HIV感染者等, 应加强对这些人群的保护。卡介苗是一种无毒的牛型结核菌活菌疫苗, 接种后可使未受过结核菌感染的患者获得对结核菌的特异免疫力[3]。婴儿一出生就应接种卡介苗, 使其对结核杆菌产生一定的抵抗力。据统计, 卡介苗对结核病的预防效果为80%, 其保护作用可维持5~10年[2]。从此可以看出接种的人群仍有患病的可能性, 可用结核菌素实验来评价卡介苗接种后的效果。

2 生活保健指导

2.1 活动与休息

肺结核的患者应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早起早睡, 可适当午睡以增强体力。凡是参加全工作的病人, 一天的睡眠时间要保持8~10小时,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有充分的休息[4]。在保证休息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锻炼, 适当的活动可增强病人的体质, 避免长时间卧床。出现大咯血以及其他严重症状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处在有高度传染性时期的患者只可以参与室内活动, 减少户外活动, 以免疾病的传播。

2.2 饮食护理

肺结核患者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不宜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蛋白质的消耗量较大。长期缺乏蛋白质会使病人的抵抗力下降, 病人应多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尤其是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蛋等。充足的热量可维持体温, 保证病人的体力。结核病人常常大便会秘结[5]。多进食蔬菜水果可以促进排便, 病情允许可适当摄入粗纤维食物, 同时应注重维生素C、维生素B的摄入。维生素C能够减轻血管的渗透力, 使渗出病灶的吸收作用提高;维生素B的摄入可以增进食欲, 保证病人的营养供应。结核病人夜间常有盗汗的发生, 其每天水分的摄入也是相当重要的, 还可以冲淡体内毒素, 防止人体中毒。长期疾病的困扰会导致病人的食欲下降, 因此可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就餐环境, 提供病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以改善病人的食欲, 少量多餐。与此同时应每天监测病人的体重情况, 根据体重变化调整饮食。

2.3 心理护理

肺结核治疗持续时间较长, 病人会出现情绪低落甚至烦躁, 导致病情反复, 病情恶化。肺结核活动期具有传染性, 周边人群的远离会使病人感到自卑、孤独的情绪。患者应该保持愉悦的心情, 加强对疾病的了解, 消除恐惧心理、正确对待疾病, 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家属及周围同志应了解肺结核病的一般知识及病人受疾病影响所出现的心理表现, 及时给予关心支持, 帮助病人摆脱困境[6]。

3 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

用药指导:抗结核药物对结核菌有抑制和杀灭的作用, 对肺结核的治疗有较不错的效果。在用药的过程中应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病人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以免引起耐药性。在用药的过程可出现副反应, 一般可自行消退, 如出现耳鸣、肝区疼痛、胃肠不适等情况要及时与医生联系。

病情监测: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 有些抗结核药物损伤肝肾, 定期检查可预防和及早发现。同时定期去医院拍胸片, 了解肺部病灶的愈合情况。定期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 防止肺结核并发症的发生, 为疾病的治愈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指导有利于患者对疾病的进一步了解, 促进肺结核的发生率不断下降, 治愈率不断提高。为营造一个人人健康的社会跨出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杨维兴.肺结核的预防和疗养[M].人民出版社, 1954:16.

[2]张玲, 谢晓燕, 陈树珍.肺结核[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9-21.

[3]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51-60.

[4]田凤洲.坚决向肺结核病作斗争[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58:86.

[5]中国防痨协会.肺结核病人生活方式和治疗[M].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8:34.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做哪些 篇5

血糖控制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糖尿病的病情,还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治疗期每天的血糖监测是必要的,然而仅仅依靠血糖监测并不可靠,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还应定期做检查,保证病情的稳定性。

监测短期血糖控制水平的最好方式——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

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这些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结合后就会形成糖化血清蛋白。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大概是21天左右,所以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可反映患者过去2周~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在体内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故为糖尿病病人血糖的诊断和周计时间内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标,故糖化血清蛋白可以很好地监测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情况。

监测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的精确手段——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葡萄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糖尿病血糖的重要指标。由于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患者抽血前2~3个月的血糖变化情况。且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故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药物的影响,可以准确评估血糖控制效果。故糖化血红蛋白亦是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指标”。

尿白蛋白——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就是尿中检测出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早期诊断有助于更好的协助病情的控制,故建议糖尿病人患者每年检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以此监测糖尿病对肾脏的危害程度。

眼底检查——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

血糖控制不好会损害视网膜,视力的下降不知不觉,而一旦眼底发生出血,此时再实施治疗计划,病情的扭转将变得困难。故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糖对视网膜产生的损害。

心脑血管及肢体动脉检查

稳定期患者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呼吸科住院的COPD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 病程5~20年, 年龄40~70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2013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的诊断标准。②无严重躯体疾病而不能参加功能锻炼者。③无痴呆、精神病史和沟通障碍。④愿意接受各种问卷和量表调查。将入选的COPD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 单号为研究组, 共32例, 双号为对照组, 共32例, 研究组中男23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56.31±9.35) 岁;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56.25±7.94) 岁。两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居住状况、病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额外接受延续性护理干预: (1) 出院前干预:①成立延续性护理团队, 各成员要掌握延续性护理的内涵, 能熟练应用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措施;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②成立患者学堂, 利用PPT、健康宣教手册等形式, 定期组织在院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指导气雾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指导合理饮食, 多饮水, 少量多餐, 少食产气食物, 坚持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饮食。③指导运动锻炼, 衡量患者运动指标, 为其制定适合的锻炼方法;指导肺部功能锻炼及有效咳嗽咳痰方法。 (2) 出院后干预出院后一个月:①电话随访, 出院后每周电话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指导家庭氧疗;纠正不良的饮食、用药和生活习惯, 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告知复诊时间。②家庭访视, 对于依从性低、配合程度不高、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可进行家庭探访, 亲临指导患者正确家庭使用仪器或康复设备。③用药指导, 合理用药, 纠正其错误的用药习惯, 如不遵医嘱用药、擅自服药、不按时服药、服用剂量错误, 规范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和剂量;讲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指导应急措施, 提高服药的准确性和依从性;核查患者是否正确服药。④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劝导戒烟、酒, 规律饮食, 保持情绪稳定, 勿用力排便。

1.3评价方法①肺功能评价标准:采用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 (COPD assessment test) [3]问卷进行评估, 以0~40分标准计, 得分越高, 肺功能越好。②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采用SF-36量表[4]中生理机能一项进行评价, 将各个条目得分相加得生活质量评分。以0~100分标准计分, 生活质量评分越高, 健康状况越好。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各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学后肺功能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1、表2。随机分组后两组患者入院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入院后一月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较入院前均有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研究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两组患者两次住院间隔时间及天数比较, 见表3。研究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次住院间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3.1 COPD可引起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作为不可根治的疾病, 只能预防和控制, 有的患者综合情况较差, 反复发作, 稳定期仍需要长期家庭氧疗甚至无创呼吸机。延续性护理是一系列具有全面性、合作性、协调性和延续性的护理活动[5], 主要针对有着较高的再入院率或出院后对家庭护理仍有较高需求的患者, 是一种医院护理的后续延伸, 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获得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照护[6]。

3.2 COPD患者虽经过住院的治疗和护理, 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得以解决, 症状有所好转, 但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需终生治疗, 稳定期仍然需要氧疗、服药、功能锻炼等自我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 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影响患者再入院时间间隔。

3.3有研究表明[7], 延续护理能提高患者对用药、饮食、锻炼的依从性, 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传统护理比较, 延续性护理还能改善护患关系, 提高满意度。护士和患者是延续护理的主体, 以家庭为单位, 护士起主导作用。护士为患者制定个体性干预方案, 进行集中式健康宣教;出院后电话回访或家庭随访。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制定康复计划, 更易发现更多的疑问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并激发了患者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 研究组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 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表明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2]董玉静, 尚少梅, 么莉, 等.国外延续性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9) :20-23.

[3]柴晶晶, 柳涛,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中文版临床应用意义的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1, 34 (4) :256-258.

[4]张磊, 徐德忠, 黄久仪, 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1) :69-73.

[5]黄金月, 王少玲, 周家仪.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护理和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4) :320-323.

[6]付伟, 李萍, 钟银燕.延续性护理研究综述[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旬刊) , 2010, 26 (4) :27-30.

稳定期患者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处于COPD稳定期的156例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 (2) 病程≥1年; (3) 急性发作已经控制, 患者处于稳定期。排除标准: (1)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冠心病、卒中等; (2) 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者; (3) 不同意参加研究者。出院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无延续护理) 78例和研究组 (给予延续护理) 78例, 其中男性96例, 女性60例, 平均年龄 (66.4±9.2) 岁。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出院时予常规出院指导及发放COPD健康处方, 研究组出院后予以为期6个月的延续护理。

1.2.1 延续护理的方法:

患者出院时, 责任护士即向研究组患者及家人告知延续护理内容, 签订延续护理服务协议。延续护理的方式以电话回访为主要方式。分别在患者出院后第1、2、4周各1次, 以后每月1次直至延续护理结束。每次回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患者在家期间的身体情况、心理情况、生活行为、医嘱执行情况、有关治疗方面的疑问和需求以及社会支持情况, 同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一些问题, 时间约10~20 min。如果电话回访能解决患者及家属问题则予以解决, 如果难以解释清楚则按患者实际情况及需求安排上门访视。研究组所有患者在出院第1、3、6个月常规进行上门访视, 主要评估患者出院后整体情况及家庭环境, 指导日常生活、药物应用、氧疗和康复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 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

1.2.2 评估患者的依从性:

所有研究对象在出院后第6个月进行上门访视, 发放问卷进行现场调查以评估患者的依从性,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患者逐项完成, 对问卷有疑问者予以详细解释, 现场回收并检查问卷, 回收率和合格率均为100%。应用的评估问卷采用邓仁丽等[2]编制的COPD依从性问卷, 该问卷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家庭氧疗依从性、改变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依从性5个方面。评价分4个等级, 0分为从未做到过, 1分为偶尔做到, 2分为基本做到, 3分为完全做到。得分越高, 其依从性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做统计分析, 连续变量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分类变量用绝对数 (%) 表示。两独立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的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婚姻状况和医疗费用来源均无显著差异, 见表1。

注:*包括未婚、离异、丧偶等

2.2 两组研究对象依从性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氧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习惯依从性评分均较高, 见表2。

3 讨论

COPD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卫生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COPD是一个慢性疾病, 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研究表明, 重度的急性发作会影响COPD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病死率增加[4]。美国的卫生统计发现[5], 因COPD急性加重入院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80亿美元, 其中住院费用占了一半。因此, 在疾病的稳定期预防COPD的急性发作, 对于改善COPD患者的预后、降低医疗负荷具有重要意义。COPD稳定期需要患者继续服药、进行康复训练、长期家庭氧疗以及改变不良生活费方式, 改善患者在此4个方面的依从性将会有效减少患者的急性发作。延续护理将慢阻肺的护理从院内延伸到院外, 对出院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满足出院COPD患者院外护理需求, 这也是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本研究表明, 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各方面治疗的依从性, 与前面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6], 提示对于COPD患者, 延续护理是一种改善依从性的良好方法,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COPD患者的依从性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的影响。张银凤[7]、陈军[8]等研究表明, 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 有更多的渠道和更强的能力获得相关疾病的知识, 因此常自作主张改变药物的种类、数量及用法, 其服药依从性较差;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难以理解康复理念和氧疗的重要性, 对康复锻炼、吸氧的效果持怀疑或否定态度, 且担心长期吸氧会产生对氧气的依赖, 导致康复治疗和长期家庭氧疗依从性较差[9]。经济水平也是影响患者用药的重要因素, 沉重的用药负担常常使患者减少或停止药物, 服药依从性较差;此外, 进行长期家庭氧疗需要专用的供氧装置和供氧工具, 也会增加治疗费用, 影响家庭氧疗依从性。本研究在延续护理过程中发现, 虽然我们难以改变患者的经济水平, 难以通过改善经济水平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但是可以通过延续护理加强患者的教育力度, 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这可能是延续护理改善治疗依从性的关键所在。这尤其表现在对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方面。不良习惯如吸烟是引起COPD复发的重要因素, 但是, 由于不良习惯是在长期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总和, 具有稳定性特征, 对照组的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初期还能遵从医嘱, 但随着疾病缓解和接受健康教育机会的减少, 其主动性和坚持性便会下降, 故而依从性较差[10]。而研究组经过延续护理能不断加强这种信念, 明显改善了生活方式方面的依从性。

总之, 本研究表明, 延续护理是一种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这对于改善COPD患者预后、降低疾病经济负荷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出院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研究组78例, 研究组给予延续护理。所有研究对象在出院后第6个月上门访视进行治疗依从性评估, 内容主要包括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家庭氧疗依从性、改变不良日常生活习惯依从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氧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习惯依从性评分均较高。结论 延续护理是一种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有效方法, 这对于改善COPD患者预后、降低疾病经济负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延续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 (3) :254-261.

[2]邓仁丽, 朱明兰, 崔伟, 等.城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依从性的差异研究[J].中国全科医生, 2012, 15 (8A) :2598-2600.

[3]王少玲, 王金月, 周家仪.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续护理循证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23-424.

[4]Soler-Cataluna JJ, Martinez-Gartcia MA, Roman Sanchez P, et al.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Thorax, 2005, 60 (3) :925-931.

[5]Anzuetol A, Leimer I, Kesten S.Impact of frequency of COPD exacerbations of pulmonary function, health status and clinical outcomes[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09, 4 (2) :245-251.

[6]关丽娟, 陈美珠, 赵娟娟,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延续护理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18) :35-37.

[7]张银凤.老年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235-236.

[8]陈军.老年慢性病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6) :755-756.

[9]杜井波, 任蕾, 李庆云.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因素及分析[J].临床荟萃, 2009, 24 (20) :1796-1797.

稳定期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病例组。纳入标准: (1)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血气分析及影响学结果确诊为COPD, 符合其诊断标准; (2) 处于COPD稳定期, 距离上次急性加重时间≥3个月; (3)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上, 意识清楚, 视听功能正常, 能配合完成神经心理测试; (4) 同意纳入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既往有阿尔茨海默病 (AD) 、脑卒中、脑肿瘤、一氧化碳中毒等其他引起脑功能的疾病; (2) 服药不稳定、滥用药物或吸毒者; (3) 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 (4) 合并有肺炎、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5) 合并糖尿病, 并出现血管并发症; (6) 与调查者交流障碍者。病例组128例, 其中, 男78例, 女50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62.3±7.6) 岁, 体重指数 (BMI) 为 (22.5±2.0) kg/m2, 受教育时间 (9.2±3.3) 年, 吸烟指数 (610±130) 支/年。并选取同期来该院进行体检的75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纳入标准: (1) 肺功能、胸部X线片检查均正常; (2) 能配合完成神经心理测试; (3) 同意入组,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病例组。对照组75例, 其中男42例, 女33例, 年龄40~73岁, 平均 (60.9±6.8) 岁, 体重指数 (BMI) 为 (22.2±1.8) kg/m2, 受教育时间 (9.7±3.0) 年, 吸烟指数 (590±120) 支/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本研究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身高、体重、临床症状、体征、病程等一般情况, 并计算BMI及标准体重, 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然后据此分成2个亚组 (>22 kg/m2及≤22 kg/m2) 。采用Mo CA量表中文版进行评价所有受试者的认知功能, Mo CA量表包括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等8个认知领域, 总分30分, 若受教育年限≤12年则需在得分上加1分, ≥26分视为正常[3]。并全程进行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问卷内容, 明确调查的目的及意义;调查员在每次调查结束后都要核对签字并将问卷交给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对每份问卷都要进行检查, 对明显逻辑不合理以及内容有缺漏的问卷要及时纠正, 对调查对象重新进行核实;调查后, 由双人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 如果有问题应及时返回查找原因, 确定数据输入无误。

1.2.2 辅助检查

在进行Mo CA评分的当日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检测, 测定其FEV1、FVC, 然后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让受试者吸入硫酸沙丁胺醇400μg, 休息20 min后再次检测肺功能。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量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 是否<70%诊断COPD, 然后根据FEV1/预计值进行COPD严重程度分级, 分为GOLDⅠ级 (FEV1≥80%预计值) 、GOLDⅡ级 (50%≤FEV1<80%预计值) 、GOLDⅢ级 (30%≤FEV1<50%预计值) 、Ⅳ级 (FEV1<30%预计值) 。对稳定期COPD患者在未吸氧的情况下, 经桡动脉取血后采用罗氏Cobasb123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 检测动脉血Pa O2、PaCO2、SO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别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两个量表均有20个条目 (1~4分) , 总分乘以1.25后取整为标准分, 正常人的标准分应≤50分, >50分的表示有焦虑和抑郁倾向, 分数越高, 倾向越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比较先采用方差分析, 然后采用SNK 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和多重线性回归探讨25 (OH) D降低的危险因素及其与IR的关系, 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Mo CA评分比较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Mo CA评分分别为 (23.7±4.7) 分、 (26.8±3.8) 分, 病例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56, P<0.05) 。

2.2 病例组中各亚组的Mo CA评分比较结果

年龄、吸烟指数、受教育时间、COPD严重程度、病程、Pa O2、Pa CO2、SO2、SAS及SDS评分的各亚组的Mo CA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COPD严重程度方面, GOLDⅠ级的Mo CA评分与GOLDⅡ级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GOLDⅡ级的Mo CA评分显著高于GOLDⅢ级, Ⅲ级的Mo CA评分显著高于GOLDⅣ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2.3 病例组中Mo CA评分与各因素的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将男性=0, 女性=1进行赋值, GOLDⅠ级、GOLDⅡ级、GOLDⅢ级、GOLDⅣ级分别赋值为1、2、3、4分, 进行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Mo CA评分与患者的受教育时间、Pa O2、SO2成正相关, 与年龄、吸烟指数、COPD严重程度、病程、Pa CO2、SAS及SDS分成负相关 (P<0.05) 。详见表2。

2.4 病例组中Mo CA评分与各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结果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 结果表明, 年龄、COPD严重程度、Pa O2、SO2及SDS评分最终进入模型, 与Mo CA评分有线性回归关系, 其中Mo CA评分与Pa O2、SO2成正相关, 与年龄、COPD严重程度、SDS评分负相关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的多个研究均证实COPD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 也是能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COPD急性加重期可导致严重缺氧和CO2潴留, 引起肺性脑病, 造成精神障碍, 甚至危及生命。稳定期COPD同样可造成脑功能损害, 引起认知功能降低, 包括感知、记忆力、学习、运动、注意力、执行功能等方面的异常。目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COPD常因影响肺功能而引起低氧血症, 慢性缺氧可降低脑血流灌注, 常导致前额叶和顶叶的低血流灌注[4], 国内有研究[5]报道CO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海马体积显著降低, 海马结构的萎缩可能是引起认知受损的原因之一; (2) 慢性缺氧可引起神经元损伤, 影响神经递质合成中重要的氧依赖酶, 降低了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合成, 从而影响了脑功能; (3) COPD患者的气道中IL-6、IL-8、TNF-α等炎症介质进入血液循环中, 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刺激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情绪的变化[6,7]。由于稳定期COPD可导致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 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AD,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故有必要研究COP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对高危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试, 早期发现MCI, 并进行积极的诊治, 改善其预后。

本研究采用Mo CA量表评估稳定期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 Mo CA量表是加拿大NASREDDINE等学者参考简易精神智能评定量表 (MMSE) 的认知测评项目, 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的, 该量表较全面覆盖了执行功能、记忆、注意、计算力等多个认知领域, 总分30分, <26分者视为异常, 分数越低提示认知功能越差, 并且该量表仅需10min左右即可完成测试, 可对认知功能异常进行快速筛查, 临床实用性较高。本研究选取了128例稳定COPD患者为病例组, 并选择同期75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神经测试结果表明, 病例组的Mo CA评分为 (23.7±4.7) 分, 高于钱红玉等人[8]报道的 (20.6±2.3) 分, 这可能与本研究所纳入患者的年龄较低、COPD严重程度较低有关, 本研究中病例组的Mo C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评分 (26.8±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8]。故稳定期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COPD严重程度、Pa O2、SO2及SDS评分与稳定期COPD患者Mo CA评分密切相关 (P<0.05) 。

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65岁和<65岁两个亚组, 测试结果提示老年 (≥65岁) 患者的Mo CA评分显著低于<65岁患者 (P<0.05) , Mo CA评分与年龄成负相关 (P<0.05) , 因此, 年龄越大, 患者的Mo CA评分越低, 认知功能损害越重。这可能是由于与中年患者相比, 老年患者的心、肺、脑等各系统的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机体慢性缺氧的时间更长, 而大脑的耐受性较差, 疾病的损害更重。故临床上对老年COPD患者应重视其认知功能的评价, 早期诊治MCI。本研究根据肺功能判断COPD严重程度, 将患者分为GOLDⅠ~Ⅳ级,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o CA评分与COPD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P<0.05) , 故COPD患者的肺功能损伤越重, 认知功能越差。因此, 临床上可采用肺功能预测患者认知功能, 对重度或极重度COPD患者应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但DODD等[9]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 肺功能不是一个预测CO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理想指标, 可能是由于该研究较少包括中重度的COPD患者。本研究中GOLDⅠ级患者的Mo CA评分与GOLDⅡ级相当, 而GOLDⅡ级患者的评分高于GOLDⅢ级, 而GOLDⅢ级患者的评分高于GOLDⅣ级, 故与轻中度患者相比, 重度、极重度患者的肺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可能更强, 认知功能障碍更严重, 建议临床上对重度和极重度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 早期诊治认知功能障碍。

本研究还对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及Mo CA评分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Mo CA评分与Pa O2、SO2成正相关 (P<0.05) , Pa O2、SO2越小, 认知功能损害越重, 故低氧血症是影响稳定期COPD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要指标, Pa O2与SO2是预测其认知功能的理想指标,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0]。这可能是由于低氧血症引起脑部低血流灌注和神经元损伤, 抑制乙酰胆碱的合成。虽然Pa CO2≥50 mm Hg患者的Mo CA评分明显低于<50 mm Hg患者, 但Pa CO2未进入多重线性回归的模型中, 与以往研究[8]中结果不一致, PAREKH等[11]研究结果表明, Pa CO2越低, 患者的执行功能、记忆、注意力等功能越好。因此, Pa CO2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不推荐临床作为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预测指标。此外, 本研究中患者的Mo CA评分与SDS评分成负相关 (P<0.05) , 患者的抑郁表现越重, 认知功能损伤越重。既往研究[12]证实抑郁是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前驱症状, 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抑郁情绪会严重抑制患者的精神活动, 思维联想和决断较困难, 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甚至出现痴呆, 并且抑郁情绪会显著减少患者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出现社会交流的功能障碍, 与社会出现隔离, 从而也可能影响其认知功能。因此, 临床上对COPD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检查外, 还应该仔细采集病史, 对存在抑郁表现的患者应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测及干预。

综上所述, 稳定期COP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高龄、肺功能显著降低、低氧血症、抑郁表现是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应进行积极的早期诊治。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 虽然Mo CA量表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均较高, 但单独采用一个量表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其次,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 样本量较少, 更可信的结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王丽君, 曾冬新, 栾秀丽,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29) :62-66.

[2]顾新南, 蒋建中.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的疗效分析[J].江苏医药, 2012, 38 (21) :2599-2600.

[3]DALRYMPLE-ALFORD JC, MACASKILL MR, NAKAS CT, et al.The Mo CA:well-suited screen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rkinson disease[J].Neurology, 2010, 75 (19) :1717-1725.

[4]KLEIN M, GAUGGEL S, SACHS G, et al.Impac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on attention functions[J].Respir Med, 2010, 104 (1) :52-60.

[5]李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 2013.

[6]KERSUL AL, IGLESIAS A, RIOS A, 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 during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rch Bronconeumol, 2011, 47 (4) :176-183.

[7]BARNES PJ, CELLI BR.Systemic manifestations and comorbidities of COPD[J].Eur Respir J, 2009, 33 (5) :1165-1185.

[8]钱红玉, 林红英, 李毅.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 (10) :769-773.

[9]DODD JW, GETOV SV, JONES PW.Cognitive function in COPD[J].Eur Respir J, 2010, 35 (4) :913-922.

[10]THAKUR N, BLANC PD, JULIAN LJ, et al.COPD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the role of hypoxemia and oxygen therapy[J].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0, 5:263-269.

[11]PAREKH PI, BLUMENTHAL JA, Babyak MA, et al.Gas exchange and exercise capacity affect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lung disease[J].Psychosom Med, 2005, 67 (3) :425-432.

稳定期患者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稳定期的COPD患者80例, 所有的患者都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COPD诊断指南中的标准[4]。患者病程>2个月, 咳痰、咳嗽、气短等症状都比较明显, 并且排除因肾、心、肝、脑等代谢性疾病所造成的并发症。80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35例, 年龄51~84岁, 平均 (63±6.8)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COPD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采取COPD稳定期的支气管扩张性药物, 并辅助以一定的祛痰药、营养护理支持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氧气治疗方法, 采取两侧鼻管插管的方式氧疗, 每天>10h, 氧气流量控制在2L/min。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症状, 如果出现急性加重, 则采取适当的抗感染措施。以2个星期为1个治疗周期。1个周期之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主要分析动脉血气和患者肺部功能两项指标的恢复情况。

观察指标:治疗周期后, 采取测定患者第1秒钟的用力呼吸容积和用力肺活量数值之间的比较值 (FEV1/FVC) 作为衡量患者肺部功能情况的治疗效果判断。通过测定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气中的氧分压 (Pa O2) 和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的数值, 并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19.0软件数据包对于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计量性资料采取 (±s) 的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0.05时,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动脉的血气情况和肺部功能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转和恢复, 其中FEV1/FVC数值都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升高, 而Pa O2升高、Pa CO2下降。两组治疗后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Pa O2、Pa CO2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COP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其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目前依然尚未完全清晰。但是从过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该疾病的发生与多种诱发性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空气污染、吸入性颗粒性污染物等, 都会对患者的肺部支气管远端肺泡造成刺激和损伤, 从而导致诸如肺部的肺泡、呼吸性的细支气管等组织出现硬化而失去弹性、功能性丧失等情况, 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气道的损坏, 患者由于呼吸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呼吸衰竭等不良症状[5]。从动脉血气上分析, 患者的氧分压下降, 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动脉中的氧气饱和度远不足以维持组织的需要, 患者出现缺氧状态, 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在经过了治疗之后, 动脉的血气情况和肺部功能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转和恢复, 其中FEV1/FVC数值都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升高, Pa O2升高、Pa CO2下降。两组治疗后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Pa O2、Pa CO2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说明在常规治疗COPD的基础上, 加入氧疗疗法更有利于COPD患者的稳定恢复。更有利于患者肺部功能和动脉血气的恢复。

综上所述, 在临床上采取氧疗针对COPD稳定期的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明显的改善动脉血气和患者肺功能的效果, 值得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氧疗治疗的效果和对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稳定期COPD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治疗, 观察组采取鼻导管输氧进行治疗, 以2个星期为周期, 比较两组在治疗之后动脉血气和肺部功能的情况, 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 观察组在FEV1/FVC、PaO2的升高和PaCO2的降低程度上均比对照组要好,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上采取氧疗针对COPD稳定期的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明显的改善动脉血气和患者肺功能的效果,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稳定期COPD,肺功能,动脉气血

参考文献

[1] 刘永萍, 周玉兰.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 2010, 24 (3) :73-75.

[2] 喻益勇, 田雨, 李杨.舒利迭对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3) :173-175.

[3] 李文革, 孙洁玉, 吕凌.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6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2) :144-145.

[4] 刘慧招, 王佳烈.噻托溴胺粉吸入剂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1) :26-28.

糖尿病患者如何定期检查眼底 篇10

眼底出血是指眼底血管发生破裂出血的一种病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上,可导致眼底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一是患者的眼底血管发生阻塞,如出现眼底动脉血栓等。二是患者的眼部患有炎症性疾病,如患有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等。三是患者患有全身性疾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四是其他原因导致患者眼底血管发生了病理性损害,如外伤等。在这些可引起眼底出血的疾病中,以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的几率为最高。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眼底出血,是因为糖尿病可导致患者的血糖代谢发生紊乱。这种血糖代谢紊乱会侵害糖尿病患者全身的微血管,使这些微血管变脆,容易破裂出血。而眼底是人体微血管最集中的地方,故很容易受到糖尿病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临床上将由糖尿病血糖代谢紊乱导致的眼底病变叫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对眼底造成包括出血在内的多种不可逆的伤害,因此,临床上主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定期检查眼底呢?

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的年龄若小于19岁,应在确诊的当时做一次眼底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该患者可在5年后再做一次眼底检查。五年后的检查结果若仍然正常,以后可每10年做一次眼底检查。此类患者若在做上述任何一次眼底检查中发现异常,应在当次检查后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的年龄若为20岁或20岁以上,应在确诊的当时做一次眼底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此后可每3年做1次眼底检查,若在上述任何一次眼底检查中发现异常,应在当次检查后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在被确诊的数年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了。而且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去就诊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被确诊时,应做一次全面的眼底检查,以后应每半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这两类糖尿病患者在怀孕期间,应每3个月做一次眼底检查,直至分娩。

稳定期患者 篇11

关键词: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 临床关注程度较高, 而较多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其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方法研究上, 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平稳期的治疗则较为随意[1]。该疾病平稳期进行适宜的治疗, 可以更加有效的队其急性发作进行控制, 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患者有利, 因此对有效且安全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平稳期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稳定期COPD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50~70 (60.1±3.4) 岁;病程4~16 (10.1±2.1) 年;重度患者13例, 中度患者22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51~70 (60.0±3.4) 岁;病程4~15 (10.0±2.1) 年;重度患者12例, 中度患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10~20mg, 3次/d, 支气管扩张剂溴化异丙阿托品, 气雾吸入, 40~80μg/次, 4~6次/d, 抗氧化剂维生素E药物适量或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氧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茶碱治疗, 给予患者服用缓释茶碱, 0.1g/次, 2次/d, 持续治疗12w。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肺功能[3]、血清炎性因子, 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12w的FEV1、FVC、FEV1/FVC、MMF均优于对照组, 且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周、12周的人白介素6 (IL-6) 、人白介素8 (IL-8) 、人白介素17 (IL-17) 、C反应蛋白 (CRP)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均优于对照组, 且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8.57%, 其中包括呕吐2例, 头痛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 其中包括恶心1例, 头痛3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常见且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有着稳定期与急性期区别, 急性期患者危险发生率较高, 因此为该病的治疗侧重点[4]。但并不可因此忽略该病稳定期的治疗, 在稳定期给予了患者合理的治疗, 可以有效的控制该病急性发作。而慢性阻塞性肺炎稳定期多采用药物配合吸氧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应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以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茶碱属于甲基嘌呤类药物, 主要用于兴奋中枢神经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作用机制为调节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对腺嘌呤收缩呼吸道作用进行抑制[5]。同时茶碱还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 可以改善呼吸功能[6]。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稳定期治疗中加用小剂量茶碱可能使患者受益。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肺功能损伤, 通常表现为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和MMF低下, 且体内IL-6、IL-8、IL-17、CRP、TNF-α等炎性因子会明显增高, 反应机体的炎性状态, 同时当患者肺功能改善, 病情趋于稳定时, 患者肺功能指标会上升, 且炎性指标会下降, 可以有效的反应经过治疗, 患者的机体病情改善状态。因此通过对照研究对炎性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进行观察, 可以了解茶碱的应用是否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炎稳定期患者确切受益。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炎性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可以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茶碱, 可以帮助患者松弛平滑肌, 改善呼吸功能, 减轻症状, 同时本研究的观察中小剂量的茶碱短期使用并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元军, 陈延伟, 呼彩莲, 等.小剂量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13) :1305-1307.

[2]程蓬江.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5) :884-885.

[3]余红霞.茶碱缓释片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69-70.

[4]郝春阳, 王坤宇.茶碱缓释片联合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在中重度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21) :22-23.

[5]王昌惠, 张倩, 李明, 等.口服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8) :540-546.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下一篇:建筑结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