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

2024-07-26

个性化阅读(共12篇)

个性化阅读 篇1

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 学会欣赏与评价, 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证明, 批注阅读是把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学习行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关注教材新理念的生成

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方式呈现。三种呈现方式的融入, 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一次变革。

首先, 它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其次, 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变“讲析”为“研习”。

语文教材是固定的, 教学内容则极富张力, 关键要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开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决定着开发的内容和质量。这一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允许学生和教师在会谈和对话中创造出比现有的封闭性课程所可能提供更有质量和更为复杂丰富的内容。

二、学会方法, 灵活应用

要开展批注式阅读, 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如批注阅读的内容、形式、方法等, 为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提供开门的钥匙。

1. 批注内容包括:

(1) 体会感悟; (2) 疑难困惑; (3) 求异创新; (4) 资料补充; (5) 好词美句。

2. 批注形式包括:

(1) 用符号圈点勾画; (2) 用文字批注点评; (3) 编写阅读提

3. 批注的方法包括:

(1) 推敲字词法; (2) 品味修辞法; (3) 比较揣摩法; (4) 赏析技巧法; (5) 填补空白法。

三、内外结合, 强化训练

1. 课文批注阅读

(1) 课前自由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 此时, 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 涉及面也最广, 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等,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 除常规内容的学习外, 还要做一点阅读批注, 并在课堂上交流, 促使他们的思维都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2) 课堂专题批注。学会研读重点内容, 品析语言文字,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俗话说得好“学问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 虽然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可是问题过于简单,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问题过于深奥, 学生无法解答,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选好批注阅读的中心问题, 需要教师把握教材, 钻研教材, 根据学生实际创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作为开展批注式阅读的专题, 并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究, 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

(3) 课后扩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 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 此时深化批注, 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 又能作适当的扩展, 以检验阅读效果, 提高阅读能力。所以, 我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时都要做摘抄记录, 以巩固和完善课堂学习,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课外批注阅读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行走”, 仅有课文的批注阅读是不够的, 毕竟还有考试的压力存在, 师生都难以做到彻底放开, 总有种带着脚镣跳舞的感觉。把阅读范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 还学会了知识的迁移,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了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从开始批注阅读法学习后, 学生慢慢地学会了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用于自己的课外阅读学习上。

四、张扬个性, 互相促进

在批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生活阅历、兴趣爱好, 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探究文本, 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评价, 这为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是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 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也就势必产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 这些解读有的肤浅, 有的深刻, 有的正确, 有的有偏颇, 有的平实, 有的有创意, 使阅读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 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感悟、理解、思考、评价等这些体现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的见解, 自然会给他人以启发, 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在交流过程中需要教师当好读者、教者, 更要扮演好学生批注交流的欣赏者与鼓励者。

批注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 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 变“学会”为“会学”, 通过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综合深入分析, 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健全心智, 克服“学而不思”的弊病, 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意识、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 摆脱被动接受的局面, 定然有利于他们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批注阅读是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与文本进行广泛、深入、全方位的直接对话, 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 记录自己思维的轨迹, 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从而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批注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桥梁。

关键词:批注,阅读,个性化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3]现代的课. (马赫穆托夫)

[4]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5]新课程中学语文使用教学85法

个性化阅读 篇2

——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标志和有效策略

碧湖中学 刘莉

内容摘要: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标志及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独特体验 相似积累 自由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一、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标志

个性化阅读不是新鲜名词,不是任意加冕于阅读及其教学过程的桂冠。既然是“个性化”,它就有与共性相对的自我标志,这标志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个行为是受阅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所支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时阅读一篇教材,教师有其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其不同的搜索、处理信息的学习目的:有的是为了吸收文本优美的语言,有的是为了学习文本的表达技能技巧,有的是为了了解文本的内容,有的是为了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由阅读者自主选择决定的,是这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选择正是个性化阅读的具体反映。同时,阅读对象本身也为个人的需要提供了不同价值取向的条件。阅读目的的不同,顺理成章地成为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标志。

2、阅读方法不同。阅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同一文本的学习,教师若以读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在落实“读”的过程中,既可遵循教师的朗读方法指导,也可用默读、精读、浏览等方法自行阅读。即使学生按照通过朗读的方法读,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但朗读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有的是有声地自由地快速朗读;同进各自的朗读切入口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整体朗读,有的也可以从部分切入、截取重点部分朗读等。如此种种朗读都可以掌握文本的大体内容。阅读方法的不同,既是阅读需要的不同反映,也比较集中地说明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而实践这种行为的方法不待言,则更具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3、阅读内容理解不同。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是经过作者“再创造”以后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既然是经过作者加工创造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那就不是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了,其中就渗透进了文本作者个人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由此可见,课文的内容所反映的意义就大大地突破了社会生活本来的意义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只能根据教育目标和自己的理解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除尊重文本作者和教师的理解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经历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因此,课堂就出现了对内容理解的多元化现象,这种多元化,正是个性化阅读在阅读内容理解上的反映,如:《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同学们有各自的理解: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② 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多种认识是不同理解的反映,这些反映正好说明了个性化阅读的到位和落实。

4、阅读情感体验不同。阅读情感,是指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与意愿的体验的反映。现实教学中,教者的心里最高兴的,是学生的一边倒,而且也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情感体验牵引到自己的一边,若到此步,则认为是自己教学的最大成功。教者用心良苦可以理解,但客观现实却往往违背了教者的意愿。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同学们对杰利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并且都能在文中找到一定的依据。持赞同意见的,认为杰利走的时候“好像有点不放心”,后来还领来了“我的爸爸”;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认为心尽管他“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他毕竟没有留下来陪“我”。这些不同的情感体验,有力地显示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

二、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阅读是个体活动,而阅读教学则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就应采取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使其提升的有效策略,就个人的认识和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态度,要蹲下身子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已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2、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

我们说一个读者懂了一篇文章,说明读者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性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如果读者大脑里不具备某种相似模块,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进行沟通,文章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并且是不能理解的。读者大脑贮存的相似模块是各不相同的,它受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与读者的生活积累、阅读经验等紧密联系。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顾黄初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个性化阅读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化、系统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付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

3、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惟师、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己。则学生可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多采用延时评价策略,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对话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振华 浅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山西教育

2、 程 芳 不,一百种在那里――谈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 湖北教育 2004

3、 彭 英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教学课例与解读 云南教育 2004

个性化阅读 篇3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學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边想边读,可以是边表演边读,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等等,可以用批注,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三、教师的主导性是正确的个性化阅读的保证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例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有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苦地把麦子种下地,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吃了,麦子完了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那么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明白小猴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四、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总之,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收获。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会大获成功。

个性化阅读 篇4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是学生自读、自解、自悟的过程。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更多的表现出为教师对文本的之间的对话, 学生亦失去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自由。因此,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还显得比较空泛, 学生自主阅读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学生课外阅读时自然就成了浅表式阅读, 囫囵吞枣, 不会深入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意随文生, 批注阅读与文本对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只要与文本有交流, 就应该让学生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协同操作, 对文本留下印象, 悟出味道, 生出疑点来, 批式阅读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

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已有之, 谓之评点。早在唐代, 就有了诗的评点, 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 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李卓吾评点的《水浒》、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 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 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意随文生, 正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才产生出独到的个人见解, 这种阅读方法卓有实效, 因为它给了读者全身心投入、充分自主地阅读空间, 创造出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1. 批注式阅读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主体,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那么,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学生用心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 久而久之, 也就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批注式阅读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阅读, 也不应以学生抄袭参考书上的统一答案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批注, 给学生提供了阅读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 多种感官协同操作的良机,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自己去积极思考探索。

3. 批注式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不断张扬。

批注式阅读中学生想到什么, 就写什么, 爱怎么批注, 就怎样批注, 具有极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 有疑而而注, 有得而写, 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不断张扬。

圈点批注, 导、扶、放: (1) 什么是圈点?就是读书时, 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 在书页上划出文章中的重要词句, 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 点出疑难之处等等。例如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 可促进理解, 增强记忆, 便于复习, 便于检查、摘录。

(2) 批注, 即批语注释, 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 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 也是读者的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批注按位置可以分为:“眉批”——批在题目上;“旁批”——批在词、句的边上和书页右侧;“尾批”——批在文段或全文的后面。批注按内容可以分为:注释、提要、批语、警示语、增删, “注释”和“提要”偏重于知识性, “批语”、“警示语”和“增删”则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沟通的痕迹。

批注按思考方向又可分为: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补充式批注等。

3. 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实施批注式阅读呢?

(1) 教给方法, 掌握技巧。“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首先要把批注的一般方法教给学生。可告诉学生:批注的内容有: (1) 注释在读书时, 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概念, 立刻查字典或参考书弄清楚, 搞透彻, 然后写在书的空白处。 (2) 提要在读书中, 边看边思考, 然后用精练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 (3) 批语在读书中, 可能产生各种感想、见解、疑问, 这时可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 (4) 警语在读书时, 发现重要段落或主要论点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为提醒自己, 可批注上“注意”等字样, 这样, 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批注的步骤: (1) 预习时, 批注只要求扫清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并发现问题。 (2) 课中,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重点体会词、句、段的含义。 (3) 课后, 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生动情节, 根据学生“注”的内容, 引导学生动笔写一写, 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2) 创设机会, 养成习惯。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批注式阅读落实三个充分, 即: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充分的思辨批注时间, 充分的交流时间。开展批注式阅读, 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 既作为读者、教者, 也作为学生批注交流的欣赏者与鼓励者。

(3) 批注阅读训练要循序渐进。在中年级学生由于年纪还比较低, 阅读批注的训练起步阶段可以有机的将自读与导读结合起来。自读, 就是学生课前的预习, 导读就是课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对课文内容进行批注, 这样为学生提供学习阅读批注的平台, 以使他们对阅读批注有更清晰的认识。

高年级, 随着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的逐步掌握,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沿着课文主体去阅读批注外, 还应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 沿着自己的问题去思考、讨论, 批注。古人说:“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实践证明,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 摆脱了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 放手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自读自悟, 自主比较, 综合深入分析, 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 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促进他们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敏.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毛明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山西教育报刊社, 2004年2月.

个性化阅读 篇5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能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生活、对人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他们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独特的感受,将使他们感受到个性化阅读的魅力: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人生是如此的五光十色。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坚持己见„ „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往往是健全个性,创新人才的隐含表现。尽管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但忽视了学生独特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个性存在和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潜意思中仍然希望学生的阅读理解符合常规、符合成人所谓的标准。这样的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新理念相去甚远,又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呢?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高品位地、个性化地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使新课程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探讨:教师应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埋单”。

个性化阅读 篇6

一、建立个性化阅读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对同一阅读内容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题的见解,所以,对学生很多独特的感受,教师不可能按照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只能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我们的阅读评价机制也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来就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同时用同一种方法阅读,只有放手让学生阅读,才能实现阅读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此相应的阅读评价机制也应该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不能死搬教条,应该坚持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阅读的过程超乎于重视阅读的结果。要根据不同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教师还要主动地邀请学生参与到名著阅读评价中来,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思考,用大脑去领悟。

二、个性化阅读评价方法多样灵活

(一)考试评价。个性化阅读评价机制中考试依然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关键是如何运用考试这种评价机制。个性化阅读考试的命题需要从多角度考虑,要关注阅读的持久性、渐进性、多样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并使考试充满“人情味”。在平日的考试中,多增加一些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加大分值,以激励学生参与各类读书活动。

(二)活动成果评价。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或是阅读经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阅读成果,也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得到展示,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三)学生“个性化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为了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阅读优势,在高一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阅读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阅读内容、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并在档案袋中给他们定量记录。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情况做个性化的记录,尤其是一些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进步,一定要记录在册,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学生“个性化阅读成长档案袋”的建立,除了为评价学生名著阅读学习提供依据外,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让许多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审视自我的学习状况,扩大名著阅读的成效。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中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假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因而在名著阅读评价过程中,也要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流活动,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影响,发挥评价的最大功能。

教师的评价应是个性化的,具有激励性的。应避免将评价与考试画等号,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评价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鼓励,促进学生全面地、和谐地发展。教师在名著阅读评价上也要坚持多元化和开放性,形成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不仅评价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能力的发展等情况,还要对学生阅读活动中形成的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给予评价。

建立“小组合作阅读”的评价机制。评价时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评价小组定期交流阅读情况,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阅读学习成果;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完成任务、阅读效果等指标来评价各组阅读的效果;教师对小组的评价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要督促学生经常对照目标检查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程度,在阅读计划中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调整更正,以求达到更加好的阅读效果。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纠正,这就是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重视家长的评价。家长的参与,能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阅读、学习的情况,为了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必然会对孩子进行多方面地督促与帮助,这对于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用心,会让孩子产生无限的阅读热情。

当然,个性化阅读评价机制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生情况,在阅读评价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并享受阅读,名著阅读教学也会成为新课程改革里耀眼的明珠。

个性化阅读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生的语感能力与品读能力。然而, 现在很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学习形式的掩盖下, 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化体验, 使得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不能融洽流畅。这说明, 要真正让课堂教学个性化, 基础是教师要对课本文本先进行深入的探究性阅读,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把握好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己这三个原则, 才能让学生把经典真正读成经典, 让他们有真正的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那么,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引导速读感知, 给学生一个自由论谈的空间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速读感知, 在速读感知的过程中迅速理清思路, 并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尤其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做个性化的解读。

例如, 在教学《热爱生命》这一课时, 在学生进行速读课文以后, 笔者以“生命在于 () ”为题, 让学生结合本文畅谈对生命的认识。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运动”;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奉献”;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创造”;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思考”;有的学生说“生命在于真诚”……听着学生清新流畅的语言, 感受着他们对生命独具个性、点点滴滴的体会, 老师的心中也是一片阳光灿烂。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的鉴赏能力怎么会得不到有效提升呢?

可见,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在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自由论谈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看法与独特体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尤其是学习一些节选性的作品,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书,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 进行个性化阅读, 以期获得阅读过程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而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 这样不但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更不会获得独特的感受。学生独到深刻的感受, 正是个性化阅读的显著成果。

二、组织精读赏析, 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的平台

初中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例如, 在《背影》这篇文章里, 朱自清通过丰厚的语言构建了特定的文本情境, 文章的许多词语和句子都是经典, 是引导初中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有效文本。在精读赏析环节,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对于这个话题, 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读赏析。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说:“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之所以用‘背影’为题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背影能够充分表达出父亲对自己的爱。”有的学生说:“‘背影’是父爱的象征, 所以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用‘背影’为题。”有的学生说:“用‘背影’为题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作者与父亲离别时的那一种情感。”就这样,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是以课文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精读赏析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还要善于基于文本的其他语言细节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精读赏析, 在精读赏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在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点评的能力, 教师就必须先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文学功底, 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老师精彩的点评和赏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激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否则, 点评和赏析就不会落到实处。

三、启发研读质疑,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探究能力。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探究是个性化阅读文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 给学生一条文本探究的渠道。

例如, 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 在学生对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主旨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这种精神进行质疑。这样, 就有效地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化的探究阅读。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并不值得提倡, 他的这种行为只能说是愚钝;有的学生认为, 在当今时代下, 愚公的这种精神在现代人身上实在是太缺乏了, 愚公精神不仅值得提倡, 更值得发扬, 并结合很多的例子进行了论证;有的学生认为,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要对愚公精神进行倡导, 但是, 要在新的时代下对这种精神进行灵活变革。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而不是控制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支持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不能拘泥于自身看法而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

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这是培养他们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他们语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上,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遇到的细节上的困惑和不完善之处还有很多, 如, 指导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自由阅读后, 部分同学的阅读参与度难以把握;有限的时间使阅读活动的参与面较窄;许多学生的展示机会较少等。从大的方面来说, 如何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能更好地关注生活, 如何使学生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出发去认识生活, 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体验等, 更加值得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晓.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传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陈利萍.阅读教学多角度换位思考研究及实施方案[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个性化阅读 篇8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还学生真正的“读者”的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是作品的创造者, 阅读就是创造。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学会阅读”的任务, 因此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一个教者。教者是读者的导师, 应该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 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先决条件。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 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 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都能各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课题是这篇课文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 是激励孩子们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 是文章的题眼:我不是最弱小的, 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并没有把课文中对“弱小”的解释强加于学生, 而是引导他们, 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中搜寻对这个词的直观、感性的释义, 体会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丰富内涵, 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的欲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有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边旁批, 梳理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有的拿着课本, 抑扬顿挫, 从角色朗读中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还有的和同学一起已经把这篇课文的课本剧都排演好了。从学生的反馈中, 他们确实弄懂了:“弱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 注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

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每一个学生进行阅读时, 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 每一位学生的理解, 都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 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对于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 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 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 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猪、小牛和小猴分别是怎么做呢?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 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 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非常开心。通过问题的巧设,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想象, 培养扩散思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均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但具有智力挑战性, 而且具有思想性。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 为学生提供开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下的个性化阅读, 是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生命活力的释放, 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提出自己的创造性意见, 正是个性化阅读走向成熟的标志。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教师在教学时, 对课文问题的设计, 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 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扩展的空白, 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 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

例如: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快结束时,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 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通过说话的形式, 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使“遇到困难时, 不能慌张, 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个性化阅读 篇9

一、于读中凸现个性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 “感有万端之异, 言有万态之殊。”教师应还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体悟和品味,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 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如《江南》一课, 在学习第二句时, 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戏”字, 想象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 自由赏读, 允许他们见仁见智。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应该读得快一点, 因为鱼儿在水中游得很快;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些, 因为鱼儿在水中边游边玩;有的认为应该轻声读, 因为鱼儿正在与小伙伴说悄悄话呢;还有的认为应该高兴地读, 因为鱼儿在水中玩得很开心……这些都反映出小朋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于说中凸现个性化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 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 营造热情洋溢的“说”的氛围, 诱发他们“说”的欲望和热情, 让他们在民主、和谐、愉悦、自由的气氛中, 乐于思维, 敢于表达, 使“说”成为学生自主地释放心灵之声的活动。

学习《北风和小鱼》第一自然段后, 让学生讨论“北风呼呼地吹着, 它还向什么吹一吹, 那里有什么变化?”一时间, 课堂上五音齐备, 学生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 如:“它向小河吹一吹, 小河结了冰。”“它向腊梅花吹一吹, 腊梅花露出了笑脸。”“它向天空吹一吹, 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它向小朋友吹一吹, 小朋友穿上了棉袄。”“它向小青蛙吹一吹, 小青蛙冬眠了。”“它向蚂蚁吹一吹, 蚂蚁躲进了窝”……瞧!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被唤醒, 思绪在飞扬, 充满灵性的话语如涓涓细流般潺潺而出。

三、于评中凸现个性化

在传统教学中, 评价是教师的特权, 学生很少有自评和互评的机会。“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自我调控学习过程, 学会正确对待他人和自我, 发展个性与潜能。

如教学《雨点》这首诗歌时, 笔者让学生在认真听别人朗读的同时, 进行适当的评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江河里奔跑”这一句时, 不少学生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笔者抓住时机, 让学生把听后的感受说一说。有的说:“他把小雨点奔跑时用力的样子读出来了。”有的说:“听了他的朗读, 我好像看到小雨点在飞快地奔跑。”还有的说:“他不但读得好, 表演得也很棒。”这样, 学生通过评价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增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于写中凸现个性化

阅读教学要注意读写结合, 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 巧妙地把握时机, 将写作训练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训练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续写、仿写、改写、编写、扩写, 等等, 可视具体阅读内容而定。如学完《狼和小羊》, 可让学生浮想联翩, 续写出小羊可能出现的命运;学过《鲜花和星星》后, 让学生当一回小诗人, 仿写一首诗歌;学过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识字3》中的儿歌后, 可让学生标新立异, 改写儿歌;学完《美丽的丹顶鹤》, 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 写一段关于丹顶鹤多种姿态的解说词……总之, 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失时机地抓住训练契机, 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习作需求, 为张扬其个性搭建广阔的舞台。

五、于画中凸现个性化

在阅读教学中,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运用“画”的形式去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体会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 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有效的探究阅读途径。例如, 《台湾的蝴蝶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怎样让学生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字感受蝴蝶谷那瑰丽、壮观的奇异景象呢?学生通过潜心阅读, 借助想象, 在脑海中形成蝴蝶谷的表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后, 教师另辟蹊径, 让学生将体会到的语像用彩笔画出来。学生绘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进入课文情境、“还原”文字、品赏蝴蝶谷美景、勾勒语像的过程。画好后, 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此时的蝴蝶谷无不闪烁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六、于演中凸现个性化

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表演活动情趣性强, 容易让学生产生“入境始与亲”的体验, 能唤醒他们的参与热情, 变旁观者为当事者, 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认知差、情感差和心理差。教师应将表演适当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演中觅趣, 在趣中显智。

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 让学生分组排练课本剧, 学生兴趣盎然, 编剧本、背台词, 设计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大家集思广益, 你提建议, 我献良策, 忙得不亦乐乎。剧中的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几个角色, 他们都演得惟妙惟肖, 无不烙下了他们鲜明个性的印痕。此种情景, 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晶。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 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 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使阅读课堂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让学生的个性花朵尽情绽放。

个性化阅读 篇10

一、明确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永远是获取信息、意义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礼记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荀子《劝学》中也说:“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意义的获得和理解, 思想认识是重要的。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迅猛增长, 语言负担加大, 词语范围展宽, 使用语文的数量和频率不断增强。

二、创设民主化的阅读氛围

在创新教育中,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 创设一种能形成个性化情感的氛围尤为重要。只有在智力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 人的个性才能获得有效的发挥。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情感交流的过程, 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所以, 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并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即营造民主活跃的阅读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大胆发问, 积极参加讨论或争论。实践证明, 没有教师的民主, 就没有学生的个性;离开了教学民主, 培养学生的个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 要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的身心自由的表现舒展起来。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还要主动的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让学生有一个愉快、轻松的阅读氛围。为此, 在阅读时, 教师应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阅读后或讲故事, 或做游戏, 或猜谜语,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表现。同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三、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 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 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 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 有默读的, 有速读的, 有边自读边旁批的, 也有探讨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尝试互相交流查询相关资料的, 分角色朗读的, 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都能各有所获。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 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我特地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 以理清头绪。在课堂上, 学生们有的拿出课前查阅的关于都德及普法战争的介绍、图片, 与小组里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边旁批, 梳理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还有的几个一伙儿, 拿着课本, 抑扬顿挫, 从角色朗读中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 下课的时候, 他们中有的和同学一起已经把这篇课文的课本剧都排演好了。而我所担心的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困惑, 显然已经迎刃而解了, 而且, 从学生的反馈中, 我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比我准备好的材料还要丰富得多。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激励个性化阅读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精心做好课内阅读的同时, 可将电视台节目中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动物世界、实话实说、大专辩论会等栏目内容录制后每周定时向各班学生播放, 传递的信息量大, 速度快, 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面;电视散文、请您欣赏等栏目, 学生读的是直观、形象、逼真的教材。此外, 学校每月一次黑板报及手抄报比赛;创办文学社, 定期印刷小报;组建学校广播站, 天天播放反映校园生活及社会人生的广播稿。学校还可组织报告会、辩论会、歌咏会、班会, 这些会的内容, 大多可由学生查阅材料, 自主组织。学校每学期还可组织全校性的古诗词经典朗诵会, 读书活动竞赛, 先由每班竞赛选拔, 再由年级组织初评, 最后由学校组织决赛。扎实高效的个性化阅读活动的开展, 更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学模式必须突出中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 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同时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依赖于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惟有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 才会有学生更广泛的适应性, 更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创新, 鼓励学生个性化、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总之,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相信, 只要我们创造出个性化阅读的自由空间, 尽可能地给予清新的空气, 温暖的阳光, 一定会使学生展开个性的翅膀, 翱翔蓝天!探讨开展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尝试

摘要:《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确如此,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 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 负责任的。假若一味死守“参考答案”, 而忽略个体阅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结果必然是误人子弟。阅读教学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 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 才能使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充满智慧, 也才能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个性化阅读 篇11

一、创设民主交流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自信、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有所不同,其理解和感悟也各不相同。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愉悦自信、和谐宽松、自由交流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在自由交流中,教师要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创造心理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有效地学习。

二、自由选择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个性化地选择阅读材料,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并且给他们留下充足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取舍学习对象。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不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使其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以增强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发展自己的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让学生任意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想象、背诵,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他们有的喜欢燕子的外形,有的喜欢飞行时的燕子,有的喜欢停歇时的燕子。学生脑子里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燕子可爱的形象,都体会到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背诵也水到渠成了。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因此,他们各抒己见,书声琅琅,入情入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感悟的空间,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引导和鼓励。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体验,他们希望和同伴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交流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使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得到表达和交流,并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真心喜欢阅读,从而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告诉周瑜呢?”学生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鲁肃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怎么弄到箭;有的说鲁肃想看看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有的说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不会告密;有的说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还有的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意见,所以不会出卖诸葛亮……这样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能打开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四、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在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彻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春》一课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习,并做学习结果的汇报。结果,有的学生美美地品读了课文;有的学生选择当中的词句细细品味;有的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春天……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多种形式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个性化阅读 篇12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自主

一、创造和谐氛围,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个性化发展

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更能够让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氛围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师生关系决定。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释放天性,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打破从写作背景开始讲起的死板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文章,主动阅读,才能促进阅读教学个性化程度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胡同文化》时,这是一篇人文性与文化气息较重的文章。教师可以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就“我心中的胡同”这一话题与学生交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阅读内容,让学生与文章互动,发现文章与自己期待的不同之处。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有机会表达看法,有机会阅读学习,天性自然得以释放。

二、鼓励自主阅读,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个性化发展

打造个性化的中职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阅读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追求。中职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允许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完成阅读学习,观察学生阅读学习的结果。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体会阅读材料中的情感与道理,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提升。

比如,在讲解《奇妙的克隆》时,教师可以给中职学生设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选择最高效的方法完成自主阅读。像“克隆的奇妙之处在哪里?你对克隆持什么态度?”这样的问题极具思考性,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分析,并从文章内容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去自主阅读,认真思考,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促进个性化阅读课堂的构建。一些学生善于跳读,很快发现克隆的奇妙之处,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答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让中职语文课堂更加充实。

三、健全评价机制,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标准格外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与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个性化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健全的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阅读学习行为,能够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用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阅读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进步。

像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一些学生认为邹忌的做法略显愚蠢,应当改变自己的进谏的逻辑。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是不同的,但教师要发现学生创新性强与善于思考的优势,听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对学生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过人之处,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在中职语文阅读学习中得以释放。

四、加强课外延伸,促进中职语文教学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不能为课堂阅读学习所限制的。中职语文课本中的阅读内容具有局限性,并不能满足当代中职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要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要积极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用课外阅读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组织学生阅读杂志、报刊,或者利用网络平台下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电子书,用课外阅读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的天性在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释放出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将自己的个性与语文阅读学习结合在一起。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中职学生会逐渐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得天性释放。

参考文献

[1]董俐君.中职生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成功,2012,(16):75-76.

[2]叶海丽.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需要心理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11,(05):17-18+16.

[3]叶映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91.

上一篇:情感教育因素下一篇:稳定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