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因素

2024-07-26

情感教育因素(通用12篇)

情感教育因素 篇1

小学语文入选教材中, 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 每篇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是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各种情感世界的集中体现。语文课应该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特点, 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介绍时代背景, 沟通情感桥梁

小学阶段的许多语文课文, 都创作于一定的时代, 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现实意义。其中有不少是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以及老红军、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动人故事的文章。如:《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也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故事的。如:《爱迪生》、《李时珍》、《捞铁牛》、《赤壁之战》、《田忌赛马》等;还有那些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及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现实作品。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都与现实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 左右着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有时处理不当, 还会适得其反。如何使学生能较准确地体验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呢?讲读这类课文时,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以介绍时代背景为手段, 沟通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与读者情感交流的桥梁。

1. 读前介绍, 直接沟通。

这是长期运用的很有效的方法。它能把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 先带进一个环境的氛围, 较快地走进作品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去, 这是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周总理与世长辞的时间是1976年1月8日, 现在的学生那时还未问世,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以及当时举国悲痛的场面, 学生又知道多少呢?读前作适当的介绍, 能使学生较快地与课文所描述得到“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们”的情感产生共鸣, 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直接沟通, 从而产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热爱的感情。

2. 读中渗透, 自然沟通。

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 有些可以把时代背景的介绍渗透于讲读之中, 使时代背景与事件交替或同时出现, 互相比照,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 达到自然沟通。如讲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 可以读议小女孩第五次擦然火柴这部分时, 通过提问, 渗入时代背景的披露:“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越飞越高, 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她们俩真的能飞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这时, 教师可以介绍背景为导, 逐步启发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及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 并产生推翻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 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3. 读后追索, 反顾沟通。

有些文章的时代背景, 如果放到读后才追索, 会起到巨石激浪, 画龙点睛的作用,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讲读《捞铁牛》一文, 读议最后一段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说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呢?假如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况, 你会用什么办法去捞这铁牛呢?“当时”是指哪时?如果课文删去了“当时”这个词, 你会觉得怎样呢?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激起了学生追索当时的背景条件与今天比较的欲望, 通过“追索反顾”和“比较”, 怀丙的“出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从而对怀丙产生崇敬之情。

二、强化品词品句, 渗透情感熏陶

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 而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 又是对学生渗透情感熏陶的有利时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 从以下方面强化品词尝句, 发挥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1. 联系中心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 文中的某个关键词语或某个重点句子, 往往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决定的作用, 凝聚着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高尚情感。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让学生在品味中受到感染。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可以通过抓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把学生的思绪聚集到“爱国”和“杰出”两词上, 以这两词发生议论:哪些地方表现詹天佑的“爱国”?哪些事例反映詹天佑的“杰出”?

2. 联系图文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 是作者对事物的语言描述, 而课文插图则是对文中语言描述未尽之笔的补充和说明。我们在教学中, 要注意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内涵, 探究人物的品质时, 更要图文联系, 利用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启迪他们通过观察图画, 欣赏文字, 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一节时, 可引导学生把图文联系在一起, 思考以下问题: (1) 插图中占主要画面的是谁?从哪里看出? (2)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具体插图的内容?班长还负伤坚持战斗, 这说明了什么? (3) “抢”、“夺”、“举”、“喊”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 (4) 插图中的其他战士表现怎样?课文有没有具体描写?“石头像雹子一样”是些谁?通过观察图画, 品味词句, 是学生对班长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以及壮士们压倒敌人的大无畏气概感受具体, 印象深刻。

3. 反复诵读品味, 渗透情感熏陶。

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是使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最能启动他们的情感闸门, 引起深沉的思考, 达到教育、感染目的。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 是一篇感情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 叙述完每一个动人场面后, 都以反问作总结, 以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次比一次强烈, 三个反问句犹如三个一层比一层高涨的感情浪峰。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时, 可以借助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进行加深理解。

三、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

人的情感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 人的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课文中众多人物的英勇行为, 壮烈举措, 很多描写得生动、形象逼真,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心灵的陶冶, 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 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更是人物美好品质的潜在驱动力。这些闪光点, 有的在文中直接披露, 有的却是暗含于言辞之中, 要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去揣摩、捕捉。引导学生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同时经历情感的过程, 达到教育的目的。

1. 在评价人物中, 经历情感过程。

这时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评价 (认知) 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 使他们明确什么东西是“闪光的”。这些做法学生感兴趣, 易于接受。如教学《穷人》一课, 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对桑娜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1) 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桑娜处处想着西蒙? (2) 那些词句说明桑娜与西蒙心心相印? (3) 桑娜觉得自己对西蒙一家所做的一切有没有错?哪些地方进行了说明? (4) 根据对上面的回答, 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讨论评价, 是学生对桑娜那种急西蒙所急, 忧西蒙所忧, 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品格, 有更深的体验。同时, 穷苦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真情实感, 也能对学生起到有益的熏陶作用。

2. 在再造形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要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除了要弄清直接的语言、行为等描写, 既要知道他们“干什么”外, 还要了解他们“想什么”。因为“想什么”往往蕴含着人物最美好, 最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 可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描述, 把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造出来, 在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让学生经历主人公的情感过程。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 便可根据课文的语言描述, 让学生把贝多芬的形象再造出来, 探究他当时之所想: (1) 当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从茅屋里传出来时, 他会想些什么呢? (2) 他听到兄妹俩谈话后, 心情一定很激动, 他可能有哪些想法呢? (3)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 听到了姑娘赞美的询问时。为什么“没有回答”呢?这时他的心情又会怎样?通过探究贝多芬所想, 体会到贝多芬敢于鄙视当时社会偏见的精神, 以及他对热爱音乐, 热爱生活, 懂事明理的兄妹俩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

3. 在“设身此地”的想象中, 经历情感过程。

这是捕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 让学生经历情感过程, 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锻炼和发展, 促使“情”和“理”达到最佳融合的最好手段。如《倔强的小红军》中, 小红军的形象多么倔强、可爱啊!如何使学生在掌握这个人物的特点时受到教育呢?读议时, 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设身此地”地想想:他这样做是为什么? (1) 小红军当时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当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2) 当陈赓让小红军骑自己的马时, 小红军怎么说?怎么做? (3) 假如你是当时的小红军, 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4) 小红军所做说明了什么? (5) 又假如说你是当时的老红军陈赓, 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通过读议, “设身此地”地把学生“摆进去”, 小红军那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也不愿意拖累别人的熠熠生辉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强烈的碰撞,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情感教育因素 篇2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不仅与参与的人数多少、时间长短相关,在较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参与者的积极心态和全身心投入的情感。因此,应设境激情,提高活动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设计的《钟之声》班会是在“远――近――远”的钟声中开始的,结合教育内容,我讲解了有关钟声的故事,播放有关钟声的电影电视录像,文字、语言、画面和音乐形成一股强大的赞颂祖国钟文化的情感流向学生心田:“曾侯乙铜编钟”的质朴悦耳、“洞庭君山飞来钟”的神奇美妙、“上海海关大钟”的今昔甘苦、《地道战》村庄铁钟的激昂悲壮、北京火车站钟声的悠扬动听、南京静海寺警世钟的振聋发聩……每一座钟都是一幅画,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一阵钟声都是一首诗。它们在向学生叙述着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拼搏……台下的同学群情振奋,看着“新年钟声”的录像,情不自禁地与台上同学一同朗诵“新年讲话”的字幕……这时,已没有教育与娱乐的.界限,也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划分,大家都沉浸在说钟唱钟颂祖国的情感海洋之中了。

情感教育因素 篇3

关键词:重要性;把握尺度;吸引学生;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95-01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注入“母亲”式的情感,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只有如此,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娓娓叙来,才能循循善诱,才能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初中学生,尤其是当下经济高度发展,一切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需要语文知识中人文素养的滋养,贯彻人文素养,让他们不狂躁,使他们的世界里充满美,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注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其功能主要是动力作用,体现在对意向的调节、维持和定向上,它与认识一起,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施加重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二、教师要把握住情感教育的尺度:“爱”和“关注”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演讲会取得成功,而且非常精彩。“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应该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学困生,只要在他们的作文中能找出一点丝毫的可取之处,也要提出来表扬;“爱”和“关注”,既要不忘随时给学生一份鼓励,又要掌握好分寸,不至于因鼓励失时、失量、失度,反而给学生造成伤害。

三、教师的个人情感形象: 塑造“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如在教学歌剧《白毛女》时,教师可以亲自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当场绘制了《孔乙己落魄图》。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拥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四、情感体验是一场审美活动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像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情感教育因素 篇4

情感教学,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以完善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效果。如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 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由此可见, 语文情感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对语文情感教学进行了如下一些研究和尝试:

一、开掘情感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 开掘情感的源流, 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 身临其境,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 憎其所憎, 陶醉其中, 以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如何开掘教材中内蕴的情感因素, 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 定好情感基调。

从总体上讲, 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 或激昂愉快, 或悲抑凄婉, 或勃发豪放, 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 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 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 只有扣准了“爱”, 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 理清情感层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 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 “情”往往潜隐于“辞”中, 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 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中人物的感情经历了由矛盾→紧张→激动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 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 家境贫寒的麦克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情感。

3. 把准动情之点。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 统观全文时, 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 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回忆与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 激发学生的情感。

4. 辨明情感差别。

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 引导学生仔细体味, 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七自然段, 展现了“我”的内心活动。当邱少云烈火烧身时, 我“紧张”、“担心”、“矛盾”、“焦急”、“痛苦”, 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 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教学时, 要抓住“我”的复杂情感, 让学生细品情感的迥异。

二、引导学生感知体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 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情感逐渐被认同, 逐渐被熏染的过程。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 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因此,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 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 以理激情。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 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 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 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 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 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

2. 想象入情。

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 依据已有知识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像过电影一般,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

3. 读中悟情。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 引起情感反应, 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抓住字、词、句, 进行朗读训练, 体悟情韵。

4. 比较体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 抓住特点, 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 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 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 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 张灯结彩, 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 通过鲜明的对比,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情感教育因素 篇5

摘 要: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中职生尽管生理上接近成年人,心理上渴望独立,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但还是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和关注。中职教师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中,课堂就会变得更有活力,知识也会在愉悦中传递给学生,学生的热情也会激起。笔者认为情感因素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很是重要,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中职生 情感因素 数学 教学中

一、情感和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影响力

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个体。教学虽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却又离不开人的情感因素。现代中职课堂应该是民主的、参与的,教师是课堂上一个引领者,既要关注知识的讲授,更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接受。在整个过程中须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课堂中教师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幸福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情绪的放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关注每一个中职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强烈表现出学习动机和足够的信心。

1.“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潜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心底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更多情感教学,让情感教育为数学教学服务。在各学校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与“最喜欢的学科”是高度一致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一个学生对哪一门课如果没有任何兴趣,要想学好这门课难度就会很大。当然如果相反,一个学生对一门课如果感兴趣,学习起来肯定会事半功倍,而且整个过程也是高效、快乐的。

笔者认为,一个学生的信心很多时候是来自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观察到有些中职学生对数学表现出怯懦、怀疑和忧虑,任课教师如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这些学生少许的真心诚意地赞赏和鼓励,这些学生感受深刻。从此也会因为这一点点的赞赏和鼓励,树立起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兴趣和信心做基础,有很强认知能力的中职生就会真正地做到“要我学”为“我要学”。

2.富有创造性、批判性。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热情耐心的鼓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的点拔,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教材挑战,向教师挑战。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学生富有创造性和对事物的是是非非有着自我批判性地接受,做人与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我们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如何植入到教学中

新课改中的课本也多了不少彩色的图形和一些生活小常识,那教师如何将情感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值得思考的,不能很勉强突出情感,但又能很巧妙地流露教师的情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但我们要适当地情感植入到教学中,而是为了情感而放弃了数学的教学,只是要达到两者最好的结合,才可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1.以情动人,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教师要积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对数学有积极情感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学习数学,才能精神饱满地将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良好的情绪可以激活课堂的气氛,从而学习的效率也随之提高,让学生感觉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像讲椭圆绘制时,教师可以给两个图钉,一根无弹性的细绳,一张纸,让学生自己组合动手画。这个数学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椭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学生的合作机会、学习中的主动性、趣味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热情地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看成是在教学中的主人,随时让学生在细微处感到温暖快乐,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成绩的提高是必然的。

2.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便高涨起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数学的特点、创设一个个激情互动的空间,把数学内涵和学生的特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亮点,挖掘亮点,营造亮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学时有所“惑”,学中能解“惑”,学后有余“惑”,又激荡学生的内部动力,就能使学生有新悟、有提高。

应充分运用创设“问题”背景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变更题目的结构,使之成为探索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哲学家罗素眼中的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亚里士多德也曾讲过:“虽然数学没有明显地提到善和美,但善和美也不能和数学分离。因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些正是数学研究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要能在数学知识点中挖掘美与真情相结合的契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与之相伴,不但美,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激发学生天赋的学习热情。

例如:“黄金分割比”,也被誉为“人间最巧的比例”。可介绍其美学价值的应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黄金分割的比例,人体躯干的宽与长之比等于0.618时,就显得匀称;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传播效果最好等;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61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等等。如此讲解,既展示了数学广泛的应用,又体现了数学美的魅力。同时,教师应以数学本身美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数学本身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数学语言简练的美,数学价值应用的美,数学学习中的创造美,解题方法多样性的美……数学教学则应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才会激起学生对数学有更久远、更深层次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并非是简单而枯燥的数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美感的创造。

4.挖掘生活资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中职生接受的原理,数学新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会服务于生活,数学也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例如:a*[i*(1+i)^n]/[(1+I)^n-1]

情感因素在技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情感因素 技工教育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实践

一、背景

从2008年起,笔者学校借助世界银行(广东)职教项目的支持,开展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改革中,学校坚持以市场的需求、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基于能力本位的学材、教学指导用书,推行“能力本位项目化”六步法教学模式,把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世界银行(广东)职教专家的认可。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模式的教学改革,不管它有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教学的实施环节,只有清楚认识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点的合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技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1.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他们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当做一件痛苦的事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常迟到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技工院校学生常见的厌学心理有以下几种:一是新生的厌学心理,刚进入技工院校的很多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想念亲人和同学,不习惯学校食堂的伙食,不会独立生活等等。二是被动无奈型学生的厌学心理,大部分学生就读技工院校是父母或亲戚的选择,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状况下来到学校学习的。他们大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技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他们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实现自己对成功的渴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不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自然会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是所有歪曲性格的基础。

3.情感心理

技工院校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遇到高兴愉快的事时欢呼跳跃,不满时义愤填膺。他们对社会、生活,对人生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因此对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会迅速产生热烈的情绪;对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或行为,则迅速地产生否定的情绪。

三、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桥梁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交流师生人际间的情感。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和态度。在认识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要有效地进行师生情感交流,建立情感的桥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要用好以下几种方法。

1.把情感建立在入学之初

学生入学之初军训之时,他们对新的同学、新的人际交往、新的环境方面感到不适,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厌学等不良情绪,对学业的影响较大。此时,班主任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与学生沟通,通过陪他们一起度过军训生活、适应新环境,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戴尔·卡耐基说:“一种简单但又最重要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不管是班主任还是授课教师,应快速记住并熟悉学生的名字,就能较快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把情感建立在理解之中

90后的学生有他们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说话中带有很多网络语言,喜欢流行的东西,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他们与教师之间容易产生代沟。

由于有这种情况,所以对学习建立感情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二是角色互换是实现沟通的重点,三是教师要接受时尚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需要艺术,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像家长和子女,又像朋友,有时又有点像“天敌”,还有点像“警察与小偷”。如果沟通不好,有可能成为“仇人”。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喜爱学生所喜爱的事物,喜欢学生所喜欢的偶像,关心学生所关心的游戏等等,多与学生交流思想,多听取学生建议,经常换位思考,体谅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尊重学生,尽量做到师生平等。

3.把情感建立在细微之中

在教改班级,坚持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引导他们把生活的点滴、学习上的疑惑、人际交流等信息记录在周记里面。教师在批阅周记的时候就能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多用肯定的评价语言和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哪怕只是单向的、只言片语的评语也能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用良好的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对学生一道目光的友好接触,对其名字的一声亲切呼唤,都会让学生深受感动。

4.把情感建立在表扬之中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鉴于学生这样的心理动机,教师要坚信“有阴暗的地方必有光”,别总是揪住学生不足的地方,只要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鼓励和表扬,必定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的潜能。

5.把情感建立在批评之中

师爱具有明显的教育性,这是一种慈与严相结合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颗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尽可能不要让批评引起学生不悦、反感甚至恼怒的情绪。要在批评时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是不容易的,然而恰恰这也是批评教育的艺术性之所在。

6.把情感建立在教学之余

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建立单纯依靠课堂上的交流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课外的其他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途径更为重要,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拓展活动和利用QQ动态、微信等现代通信方式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情感交融将进一步促进师生的情感的增进。

四、小结

如果把教育看做“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添加“催化剂”。基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需要“情感教育”这一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而教师是添加催化剂的人。添多少,什么时候添,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思考和实践的。有效的情感交流能把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形成同一方向、同一作用点的合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古代教学名篇《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高.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情感教育因素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因素,运用研究,教育成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是广大教师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良好资源。教师要注重发掘起教学中的情感,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感悟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引导回顾灿烂文明,激发学生民族自豪之情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特别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的奇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回顾我国古代的灿烂文明,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自豪感。例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精美的青铜器,让学生直观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学生敬佩祖先的聪明才干。一些精美青铜器的出土,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一批青铜文物,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时代的认识。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丝绸之路的走向节点、发挥作用,并与现在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比,学生就会发现这两条丝绸之路在功能作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古代人民智慧与才干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豪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可见,引导学生回顾灿烂的古代文明,感悟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不朽贡献,能够让学生在心中保持对中华民族的自豪之情。

二、引导回首近代历史,激发学生振兴中华之志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这一宏伟的目标而矢志奋斗。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志气,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这方面的教育,可以紧密结合近代历史的发展有效开展。在教学工作中,应侧重于发掘近代史中的一些资源故事,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分析那一段受欺侮的历史之外,还可以运用相关例子说明现在的崛起。从八国联军侵华的腐朽中国,到解放后迅速崛起的泱泱大国,再到如今国际军事、政治、外交地位显赫的负责任大国,学生对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崛起的远大理想充满了斗志。

三、引导回忆抗战艰辛,激发学生崛起民族之心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抗日战争是最不堪回首的一段黑暗历史,千万同胞付出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掠夺。这段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之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反抗侵略的斗争,也是从这一场战争中,广大中国人开始警醒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这一场战争的巨大代价之中,感受到壮大自身和实现民族崛起的重要意义。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侮,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准则中,只有让自己的民族强大起来,才能不受他人欺侮,才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抗战时期的一些视频资料,有激战的场景、有伤亡的数据对比等。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如此系统全面地接触到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让他们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很多学生纷纷表示不会再让中国受欺侮的历史重演了。现在的中国已是一头觉醒的雄狮,每一位青少年都是将来承担祖国建设重任的中坚力量,大家对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祖国崛起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这时,教师可以乘势引导学生,一定要将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现在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因为没有坚实的根基是无法承担起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要职责的。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崛起中华民族的信念更加坚定,纷纷表示将以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认真学习、积极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四、引导回放改革成果,激发学生坚定改革之意

改革是突破的核心动力,只有注重改革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掘和揭示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对改革的方向坚定不移,对改革的措施坚决拥护,对改革的成果充满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阐述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符合中国实际、对中国人民带来巨大帮助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历经数次变革和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方面出现的巨大变化、获得的丰硕成果,让学生对改革坚定信心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三个阶段。教师可向学生出示相应的对比资料,其中有数据对比,从群众人均收入、家庭住房面积、拥有存款数量等进行对比;运用图片对比,通过同一地、同一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不同的图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分析出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改革成果时,一定要注重通过不同时间梯度的对比,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紧迫性也有更加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认真回顾改革开放的成果,认真分析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能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信念更加坚定。

五、引导回眸回归历程,激发学生期盼统一之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情感方面的资源发掘,无论是结合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还是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发展的轨迹,教师都要重视通过情感因素来营造氛围,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效果,并且让学生能够受到深刻思想教育。例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中,可以用专题片加图文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香港问题的由来,中国香港问题解决的措施方案,以及中国香港回归后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中国香港回归的意义、回归之后的发展方向都有了全面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提高统一祖国的思想认识,通过港澳顺利回归这样的范例,对期盼中国台湾回归充满了激情。对此,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用历史说话,用历史发展的成果说话,以情感因素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研究也更加深刻的目标。一些学生在平时不关注政治,不关注社会发展,也不太关注国家大事,特别是对于两岸统一这些方面,认为离自己的生活非常远。经过教师的引导,特别是通过情感因素的运用和情感资源的开发,学生对港澳回归的艰辛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迎接中国台湾回归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等,对实现统一的目标更加期盼。

六、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是重要的可发掘的内容,教师打好情感因素这张牌,能够让学生在充满浓厚情感的历史课堂中开展学习,在分析研究问题时更加透彻深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无论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背诵,还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研究等,都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体验。因此,广大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历史学习中潜在的资源优势,以情感入手全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洑亚珍.注重互动体验,让历史课堂教学灵动起来[J].考试与评价,2016(01).

[2]叶尔古丽·哈力别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积极性的激发[J].读书文摘,2016(02).

[3]徐永凯.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6(09).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 努力创造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将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 让学生“情有所动”, 将其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 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 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 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 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 乐而动情, 进而情动而辞发, 较好地展示自己。如我在教学杜甫的《兵车行》, 范读时要把握住由感叹转为怨愤的感情基调, 深怨之声, 声调凄楚, 令人悲痛欲绝。通过朗读读出了诗句的抑扬顿挫, 表现出诗人对时事的深深感叹。中学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 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 教学时只要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 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 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逐渐感悟到的。

二、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 研究教材内容,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引领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 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教学过程中, 我就利用近几年发生的有关事情向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我们一起走过的2008年, 有太多的眼泪让我们炎黄子孙的灵魂接受洗礼!

“2·15”特大冰雪灾害袭来, 交通阻断, 水电供应中断, 我们用爱把受灾同胞温暖!“3·14”藏独分子策划动乱, 无辜群众的鲜血, 鲜活生命之花的凋谢最终凝聚成一个坚定的声音:西藏的天仍然是晴朗的天!4月份, 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等地受阻, 国人的激愤掀起了又一波爱国主义的巨澜!“5·12”汶川大地震, 更是震动全中国, 全世界!“汶川不哭, 中国加油”!2009年, 全球金融危机来袭, 中华民族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国家的强大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国民。当灾难来临的时候, 我们坚守希望, 我们选择团结和坚强!因为我们坚信“多难兴邦”!

讲到这里的时候, 我又及时配上了相应的多媒体照片和背景音乐。看到学生的眼中闪耀着坚毅的目光。此时, 课堂顿时沉寂了下来, 但我却清晰地感觉到他们内心的澎湃激情和勇气。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国歌, 我知道, 现在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 情感的共鸣已经连接了你我他。

三、联系实际生活, 强化学生体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思想体悟和升华。为了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实际教学中, 我加强了对相关文章社会实践和生活背景的讲解, 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 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社会资料调查法和表演授课法两种。社会资料调查法, 就是针对课文学习需要, 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人文地理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用感性的方法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 使之产生亲近感和熟识感, 以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例如, 在《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学习前, 我要求学生们搜集身边的环境破坏资料, 了解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重大灾难, 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 从而使学生感悟深切, 产生了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共鸣。表演授课法, 就是结合富有戏剧性色彩的文章,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例如, 我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 便组织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 并让学生扮演孔乙己、掌柜、“我”等, 通过实践的方式再现咸亨酒店和作品描述的场景, 使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体验人物情感, 在角色中真切地体验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 从而加深对课本主旨的理解。

总之,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不再只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 而还要加强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去引领学生情感迸发, 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此, 教学才能取得累累的硕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为教学的三项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既要注重知识教育, 又要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积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康.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融入及其途径探析.[J]

[2]熊小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及其途径.[J]

[3]刘国锋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J]

情感教育因素 篇9

一、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

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强调了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养成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局限性及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具有STS涵义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

1. 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STS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界定了高中化学必修Ⅰ的三个主题, 即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和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如果将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主要有四类: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具有STS涵义的内容。高中化学必修Ⅰ中的STS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介绍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常见的金属材料及其应用;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目前, 应用较广的三套高中化学必修Ⅰ教材均采取集中体现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处理STS内容, 在章、节标题上彰显, 以栏目体系为支持。

2. 高中化学必修Ⅱ中的STS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Ⅱ的核心内容共三个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和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在物质结构基础主题中,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选择了“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在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中, 苏教版教材设置了“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一节;鲁科版教材设置了“化学反应的利用”一节, 体现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提供新能源方面的作用;人教版设置了“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等标题, 讨论化学反应在各领域的应用;这些设置集中体现了具有STS涵义的内容。除此之外, 三个版本的教材还采用了分散渗透式的体现, 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中, 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小节标题, 讨论石油的利用与煤的综合利用, 设置专题“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并利用“资料卡片”和“拓展视野”等栏目, 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实际;鲁科版教材设置了“塑料·橡胶·纤维”一节, 体现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 还密切联系由于这些材料的应用而引起的相关环境问题, 选用了大量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学习素材, 如新药、居室中的污染、饮酒问题、塑料回收与降解塑料等;人教版教材设计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节, 介绍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并对环境问题作了具体的讨论, 同时还介绍了乙烯的聚合, 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有关化学史的教学内容

化学史知识的价值具体可以分为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 化学史的情意价值是指在化学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下面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007年3月第3版) 的化学史内容进行具体剖析。

1. 必修Ⅰ化学史教学内容分析。

2. 必修Ⅱ化学史教学内容分析。

三、图片资料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也含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因素。

如许多化学教材在讲到酸雨时, 都会配一些图, 或是一些池塘中大批鱼死去的图片, 或是树木枯死的图片, 甚至还有电脑合成的照片:一只青蛙打着一把用金属做的雨伞, 旁边写着“救救我!”学生看到这些图片, 自然而自然地会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充满同情和爱心, 由此而为环境感到忧虑, 同时也希望人类好好保护大自然。

又如, 在讲到臭氧时, 以4张在不同年代拍摄的地球的照片明显地显示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这种强烈的对比, 再加上图片旁边的文字解说, 让学生顿时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保护臭氧层、保护环境的意识。

挖掘情感因素,走进情感天地 篇10

一、“蕴积感情”———情感教学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中洋溢的人文情调,蕴涵的丰富情感,教者要善于诱发学生去自主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理清情感的层次,定好情感的基调。

“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教《莫高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到文章歌颂祖国灿烂文化痛斥侵略者强盗暴行的情感层次,更好地把握思想内涵,积淀情感,融情共鸣。

2. 把握动情的点,明辨情感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如《二月映月》这篇文章,就从“积淀”这个词语足够看出阿炳用乐曲表达积淀已久的情怀。人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显现出差异特性。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注意抓住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玩味,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

二、“酝酿感情”———情感教学的延展

学生发现材料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是一个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陶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师应讲清文章的背景,引领学生运用想象,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奠定基础。

1. 注重情境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通过图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言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音乐渲染、以理激情、语言激情等方法都能让学生的情感迅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入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可以借助音乐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2.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悟文章情韵。

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教者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领悟情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内容简单易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儿子的关怀与爱护,却是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这一课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朗读品味,领悟到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之爱,使学生入情入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对儿子的用心良苦,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通过两件小事,就让儿子明白了这一道理。教学中紧扣“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儿子的疼爱之情。这样,学生通过品味,既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培养了语感,又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领悟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3. 引导丰富想象,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属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领会词语的深层内涵,激情引智,燃情启智。

三、“流泻感情”———情感教学的最终目标

当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时,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便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此时,学生的情感因素丰富,作为个体的生命意识被强烈地唤醒,情感急需流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

诵读和表情达意使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直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体验。读写同步也是流泻感情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的习作应是其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的自然流露。“流泻感情”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抓住易于学生动情的“点”,让每一句都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营造独特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根据课文内容相机创设好佳境佳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健全学生的情感品质,开发潜在的主动基因,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既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受到思想感情的感染和熏陶,将学习知识同培养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时,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教者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大学出版社.

情感教育因素 篇11

关键词:辅导员;情感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步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指导者,他是高校中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水平,从而起到引导与模范的作用。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性化、情感化的教育,合理运用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虽然人的感情是复杂而多变的,但是它在某些环境中也会遵守一些特性。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对学习态度与生活态度的调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与理解情感教育的含义,发挥情感的因素,同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并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学生得到良好教育。

二、情感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辅导员在工作中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在思想、心智方面日趋成熟,辅导员在与之交流时要富有感情,避免传达命令式的枯燥、严肃的说教,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他们中间。只有这样,辅导员才会切身感受学生的感情,换位思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辅导员要从感情入手,真正做好学生思想品质的带路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与学习过程,需要辅导员以感情帮助学生走好每一步。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平台,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萌芽阶段,面对复杂的社会,情感难免会失衡。高校的辅导员是伴随学生成长并给予其帮助、教育的教育者之一,他们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所以,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因素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在不同的情境中培养感情

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所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人总是会触景生情,好的情境能够促进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而不好的情境则会使人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因此,辅导员需要善于创造令人愉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培养彼此之间良好融洽的情感,并且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遇到难以解开的心结,应及时疏导,给予帮助,这样才会建立深厚的情感。

2.在感情中赋予时代的气息

人的情感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断变化的,人的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产物,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情感受制于社会关系,所以,辅导员要好好把握并且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荣誉感。

3.以情感培育情感

情感是可以感染别人的,每个人的情感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存在着差异。在一定情况下,人的感情可以感染别人,从而产生共鸣,真实且与别人有相同经历的感情,往往具有感染力。所以,辅导员要以自身良好的情感为基础,充分引导与发挥彼此之间的感染作用,抓住机会进行教育与交流,以达到培养感情的目的。

4.不同的人培养不同的感情

由于性格、爱好等差异,人们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同。每个人的情感都是辅导员重视的对象,这是鉴定个人情感品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彼此之间感情的重要基础。因此,这些差异都需要辅导员进行充分分析,才能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育。

5.用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增进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只有对某一事物进行不断地了解与认识,才会产生感情。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与认识改变了,那情感随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辅导员要认真了解并且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身意义,使之能让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情愫,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达到以感情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渗透,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能把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将大学生的情感加以正确引导,使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显示出现代教育的本质,从而使教育道路更加平稳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欧阳叶,江小阳.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因素[J].考试周刊,2011(76).

[2]卢鹏.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策略[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1).

[3]王晓丽.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重视情感因素,激发探究兴趣 篇12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霍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在人的创造活动中,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映的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在日常学习中,情感在学习创造机制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推动或终止某种活动的动力,它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削弱制约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数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和合作者。”因此,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能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才能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大胆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约数”时,先用多媒体显示画面,并配上讲解:3月25日是小明的生日,小明在妈妈买回了12块蛋糕。妈妈对小明说:“如果今天你的小朋友来家做客,你就请大家吃这些蛋糕。注意:一定要平均分给大家。”晚上,小明在房间点上了生日蜡烛,有人在帮他庆祝生日。请大家猜一猜,房间里一共有几个人,刚好能平均分这12块蛋糕,而且分得的是整数块?每人平均分几块?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得到了多种答案。有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里一共有2人,平均每人分得6块,写成算式是12÷2=6。另一个学生说:我猜房间有6人,平均每人分得2块,写成算式是……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想法一一板书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得出:12能被1、2、3、4、6、12整除。此时教师说明:1、2、3、4、6、12叫做12的约数。这样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情感随着认知的过程得到了发展,知识也得到了正确迁移。

三、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在气氛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即可。应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高潮,使其“进入角色”,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也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培养了打破常规,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密切联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教“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设计一组开放性题目:在2001年申奥第一轮投票中,中国获得44票,加拿大得17票,法国得15票,日本得6票,请同学们从以上内容中选出几条信息,编成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编出了不少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思维看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活动包括各种感官参与下的运算、讨论交流和搜集整理数据,调查研究,建立结构模型、解决问题等活动。在教学“统计图”时,让同学们周日回家调查家中3年来经济收入的情况,整理数据后制成折线统计图。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问题情境:判断哪块广告牌做得好,哪块用的油漆多?同学们通过同桌或小组间的讨论合作,用“数方格”或“割补法拼图”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状态,他们经过操作、交流、实践亲自体验并发现公式的过程,掌握了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上一篇:疏肝活血止痛法下一篇: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