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情感教育

2024-08-19

发挥情感教育(精选10篇)

发挥情感教育 篇1

语文教学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 又是“陶冶学生情操, 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以文表情”的优势, 用浓郁深厚的情感去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 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科学导入, 以情激情

导入新课是课文教学的第一环, 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 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导入新课的手段主要是语言直观与实物直观两种。运用语言直观导入新课, 就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要针对课文内容, 依据审美需要, 设计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乃至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开场白, 或抒发感情, 或设置悬念, 或提出问题, 或引述故事, 一上课就把学生注意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抓住, 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例如教学《西湖的绿》时, 可以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 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这样导入使学生既感受到了西湖之美, 又激起了阅读兴趣。

二、把握作品的基调, 带着感情讲课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 唤起学生的情感。这样有利于教学中随时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教学感情, 有利于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一般来说, 语文教学的基调以平实、稳重、温和为主。平实、稳重和温和, 比较接近学生的审美习惯, 比较符合学生听课的心理要求, 同时也可以使教师的情感情绪比较持久稳定, 教师不至于太过心理疲劳。当然语文老师也应该根据所教课文和学生当时的情绪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基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 就应当扣住父子亲情, 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发现父爱, 体会这一人间至情, 从而引起共鸣。

三、注重朗读, 渲染情感

朗读是理解教材情感的重要环节, 对于古诗文, 尤其是诗歌借助于朗读, 既能看出的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 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 品味出作者之神气、情感, 藉此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散文教学也是如此。如《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 声韵和谐, 极富美感。将其配乐、配景进行朗读, 效果极佳。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解说, 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再比如《沁园春?雪》、《最后一课》、《最后一次演讲》等都很适宜朗读。无需教师过多地分析讲解, 只要抓住朗读这一环节, 通过反复朗读, 做到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融合统一, 学生也就能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我们要注意加强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找准共鸣点。同时要多听一些经典的朗读范文, 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特别是可以通过一些配乐朗诵、配音像朗诵等, 以通感的方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

四、利用想象和联想, 加强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主要是读者根据文本的语言描述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再造想象活动。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掘作品的空白点和未定点, 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将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例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假若教师抓了“绿”这个未定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春风怎样绿了江南?绿了的江南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填充, 就会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莺啼柳绿的江南春天境界, 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溶于其中, 这样语文教学才成为一个以情感与心灵拥抱的所在, 并使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以冶炼。再比如当我们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时, 会联想到古人描写莲花的各种常见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子已成荷叶老”等等。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

以多媒体再现情境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生动的感知, 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 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 尽可能运用电脑视频, 音频等多媒体电教手段, 再现真实场景。电化教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它可以迅速收到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领会所学内容本身的音韵美, 形式美和意境美。如教学白居易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通过一段反映雪域高原的视频, 让学生体会《白雪歌》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场面和战士戍守边关的艰辛。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祝福》《阿Q正传》《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时, 借助录像创造出一个声像俱现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一种感性认识, 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将饱满的情感渗透到文学作品的教学之中, 使学生的思想与文章的情感得到共鸣和升华。

总之,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纽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理论框架,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 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手段, 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发挥情感教育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和内涵的特殊工

具,是表情达意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情感投入,较之其它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本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使学生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我认为,要使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成功运用,需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来着手。

一、发掘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字、词、句、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恰当的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的熏陶固然是重要的,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止是为了熟悉和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课上各种形式的读,固然应以读准确为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严格地说,若不能正确把握课文中的感情基调,也不可能真正读准确。

情感教育应寓于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教育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练、感人。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是呆板的收束,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情节扣人心弦这件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九八抗洪斗争中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动人心魄。结束课文时,教师借此在学生的心田掀起感情的波澜,让学生真正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始终存在,体会中华民族在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的伟大,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至于讲解中的声调、表情、体态和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反映教师的情感及其对课文中人物、事物的态度。而所有这些都不可能详细地写在备课本上,只能伴随知识的传授和阅读的指导渗透在讲解之中。

另外,因为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而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和读者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使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达到直观形象教学的目的,让意境在学生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三、应注意在各种基本训练和课外活动中强化情感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只是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评价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技巧,还必须求得情感的沟通。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得体验,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课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有见地的教师不仅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而且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的人生的历程。

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能显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反之,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也就是失去了语文的本来面貌。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最美的一面,用最真挚热烈的感情向学生们展示出来,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发挥情感教育 篇3

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 更改观念, 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 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 没有情感, 就没有智力, 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 感知他人的情感, 这正是语文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情境的创设,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另一方面, 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 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因此, 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 热爱语文教育, 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有和蔼可亲的语言、举止, 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如沐春风, 师生情感相投,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

教学是一个生动变化的世界, 学生主体是活的。教师光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知”与“行”相结合。他说:应当注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渗透性的情感影响。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 应授之以法, 动之以情, 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 思维高度活跃, 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情感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 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 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 循循善诱, 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 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 教师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 是真、善、美的代言人, 是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 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的言行, 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时, 我们可以说, 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 学生就会乐学、好学, 情操得到陶冶, 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受益匪浅。

2. 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体验指心理活动中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 是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或自觉地理解他人行为的结果[1],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才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情感品质, 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 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容。在语文教育中,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师用以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常用方法有:心理复苏法、再现情景法、诵读法。

2.1 心理复苏法

简单地讲, 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比如讲史铁生的《合欢树》时,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 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深切感受, 再结合创作背景, 让学生理解史铁生双腿瘫痪后, 在他悲观绝望之时, 是他的母亲对他不离不弃, 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 更在精神上鼓励他, 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深深的愧疚之情, 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学生对母爱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交织在一起, 产生共鸣, 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2.2 再现情景法

再现情景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景的方法。比如在讲《荷塘月色》时,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或多媒体播放, 把学生带入月夜荷塘的美景中,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 亭亭玉立的荷叶像舞女旋转的裙, 荷花像羞涩的少女一般, 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 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过情景再现,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2.3 诵读入情法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 感受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 而且能逐渐形成语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 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从而渗透情感教育。如读《诗经》中的《关雎》, 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们可以理解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真挚热烈的爱, 没有丝毫的虚伪、造作, 自然而纯真。诵读舒婷的《致橡树》, 可以体会女诗人一开始就掷地有声地否定了传统把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那种庸俗的爱情观, 女诗人在诗中深情地咏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诗人对平等独立爱情的追求在诵读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再比如, 通过反复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结合背景理解作者艾青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对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祖国的深切的爱, 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才能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学生, 让其受到美的熏陶, 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发挥情感教育 篇4

一、注重激励,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妨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情感因素。有的学生喜欢拿自己和同学作比较,一旦发现他人比自己优秀,就会产生焦虑情绪。有的学生害怕被老师和同学评价低,而感到自我怀疑、失意忧虑和紧张不安,影响了英语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性格内向,课内课外默不作声,生怕出错丢面子,这样越不张嘴就越不会读,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应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克服自卑心理,消除负面情绪障碍,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要大度宽容学生出现的正常错误。错误在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当众纠错在某种程度上起着一种惩贬作用,但处理不当往往会挫伤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而发生口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要立即指出而打断学生的思路,加剧学生的紧张程度。有些错误是因不熟练而造成的,教师可以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再加以鼓励,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体验成功的愉悦。切忌讽刺挖苦使学生产生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要积极呵护学生的积极情绪。测试是一种常用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试题太难、张榜排名等现象。试题难度太大,大部分学生考不出好成绩,不仅影响到平时学习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有负面影响。如果在测试后将成绩按分数高低张榜公布,就会只有少数名列前茅的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去品尝失败的味道,致使排名靠后的同学消极失望而可能失去学习动力,放弃英语学习。在英语测试这个环节上,试题难度一般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避免测试后按分数高低将学生排队张榜公布,特别要为那些考得不好的同学保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列出学习计划,指出努力方向,鼓励他们迎头赶上,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二、注重师爱,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

要严格自律,用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人,不管在何地,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同样,有着良好形象的教师,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也只有当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教师要想树立好自己的形象,首先要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谈吐文雅,幽默风趣,举止庄重、大方、得体。在教学时,应注意用生动活泼、知识渊博、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同时,还要形成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模范。

要民主平等,用贴心的交流走近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通过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安排接受程度也不同,甚至还有比较多的逆反心理。教师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为此,教师要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谈话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盛气凌人;课堂上给学生自由,让他们成为课堂中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展示风采的机会。

要关爱备至,用师爱浇灌学生的心灵。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塑、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无私的爱。平常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关心和帮助。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真诚恳切。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大胆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三、注重技巧,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在英语教学中要把快乐学习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学习,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

要发挥课堂开始五分钟的积极效应。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始几分钟,如果善用这宝贵的几分钟,就会做到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使学生思维迅速运转起来的效果。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对已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设计新奇的导入方法,触发他们学习"兴奋点",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

要注重师生互动的积极情感交流。只有把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老师面带微笑走进课堂,成绩优秀的同学见到老师的微笑,会感到精力倍增,心情愉快地迎接生动有趣的一堂课,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因为见到了老师的微笑信心倍增,减轻对困难的恐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才能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学生才能感到老师的关心和厚爱,从而信赖和尊重老师,笑迎老师的每一堂课。 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抑扬顿措、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一定的刺激,总想处于积极状态。合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各个身体器官感受到生动形象体验,极大地丰富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又有着个别差异。有的学生语言能力、综合能力差,有的对英语没有兴趣,有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信心不足,有的没有动力等。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尽可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发挥情感教育 篇5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英语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必须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情感包括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和意志等,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能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即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困生是制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阐述情感教育在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1.增 强责任意识 ,强化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要完成学困生转化,必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不难发现, 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的自身特点适时诱因教育。从某种程度讲,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英语学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激发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责任就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责任意识就是明白什么是责任,且能自觉、认真地履行职责,将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心理特征。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要将当前实际情况讲述给学生, 及时给予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在将来生活学习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英语学习,促使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强化责任意识不要盲目进行,而在不给学生造成压力的前提下开展,否则会适得其反。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培育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当代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内心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较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学困生不闻不问,甚至苛责以对,不仅不能转化学困生,反而会导致学困生数量与日俱增,最终形成两极分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导致英语课堂成为优秀生的“舞台”,学困生沦为欣赏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英语学困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培养,从而完成学困生转化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走到学困生中间,用心与学困生交流,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内心需求,进行总结归纳,清楚明确地掌握学困生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的需求;二是树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内心需求。

3.实施赏识教育 ,消除英语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从本质上看,赏识教育就是激励,简单地讲,实施赏识教育就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调查研究发现,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困生的转化应该注重发挥“夸”的作用。在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要忽视学生的自卑心理,而是正确面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自卑心理,使学生慢慢树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来讲是榜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乐于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英语的自卑心理。实施赏识教育,不能盲目进行,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时机,给予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关爱, 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望,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关爱及尊重。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抓住学生的心理,开展赏识教育,能有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在阅读中发挥情感效应 篇6

一、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只有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指导学生预习《药》这篇课文时,见学生都在看书本的插图,我便因势利导,要求给插图命名。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开始认真钻研课文,领会小说各方面内容,得出图名:华、夏两家母亲在坟场相会。接着,我再提出:为什么对前三部分不插一图,而只在第四部分插图呢?这一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进一步熟悉课文,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线索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而明确:小说正是通过华、夏两家丧子的故事,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毒害广大人民的罪行,而华夏两家母亲上坟正是故事的结局,它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华夏两家母亲在坟场相会,使文章两条线索完全融合,因此在这里插一幅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兴,思路开阔,效果显著。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各式各样,主要是找准突破点,因势利导,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增强情感交流

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可知,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智力水平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能吃饱,然后才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提高。我在进行小说《母亲》人物描写片断阅读教学时,一气提出了“辨别人物描写类型”“分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比较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等具有梯度的思考题,然后要求语文程度一般的同学作答,请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作答题点拨,而我就用眼神、手势和简短的话语不停地给答题同学以鼓励,结果发现,答题质量远远超过我预想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性格进行不同方式的情感交流,如多给胆小的学生提供个别阅读精彩片断的机会,多为性格内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而又接近他们的问题,肯定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敢于发问。这样一来,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参与阅读实践,又能激发口语表达兴趣,增强情感交流。

三、精心设计情境

一是创设良好的阅读训练的心理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对学生,有悉心的支持,亲切的教诲;有友好的赞同,善意的批评;有热情的表扬,中肯的评价;有信心的激励,人格的尊重。学生对教师,则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学习上则是胆子变大,信心增强,情趣增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率大大提高。我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有一位同学在新课结束后提出他对课文翻译有疑问,我问是什么,他就说:“第一段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翻译为‘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此句明显不合情理。”他这一说,立即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它是名句,所以我讲得很仔细,并且照教学参考书的翻译念给了他们。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既然雾气笼罩,那又怎么能看到‘波光’与‘星空’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的景象,一定得远眺,没有物体阻挡视线才行。在大海中容易看到海天一色的景象,在辽阔的江面才能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象。”他一说完,全班学生也活跃起来,于是我趁机就说:“张原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尤其他能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又接着说:“那么教学参考翻译真的有问题吗?我们能否从资料中找到证实的材料呢?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的课堂作业。”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找资料,最后,学生找到了课本中的一些材料: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需要在明月之下,春江似“千万里”的海一样宽广;又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需要秋高之日,远望天边方可。有学生特别指出,如果这两景有时间先后,那么,在文章中就必须要有“顷之”“少焉”之类的时间词作必要交待,而从文章来看此段很显然是写作者在同一时间段内所见景物。可见,学生的怀疑并非无中生有,无论对错,这种积极思考的态度值得肯定。所以,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导致对作品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唯一。

二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的课内环境。要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而且还要在资源、空间、时间上营造自主氛围。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时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文言文《曹刿论战》,我就让学生讨论鲁庄公是否昏庸,并给出理由。有人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说:“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有人说:“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又有人说:“鲁庄公在审问大小案件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根据实情判案,决不徇私舞弊,足见他的公正廉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鲁庄公浅陋无知。有同学说:“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有同学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也有同学说:“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这样做的出发点,就是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这些手段相互穿插于不同的课型中,创造了一个个良好的阅读训练的小环境,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 篇7

要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 激活课堂,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披文动情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 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就其思想内容讲, 既有对真理的追求, 也有对谬误的批判, 既有对未来的向往, 也有对现实的针砭;既有对英雄的赞歌, 也有对邪恶的诅咒;既有对祖国的爱恋, 也有对蹂蹭过祖国的恶势力的愤恨。语文教师首先要“沉入”课文, 深入钻研教材, 进行情感体验, 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 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动情于衷, 激起清波, 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内容的不同, 尤其是教材中所蕴的情感特征, 相应地做出或僧或爱, 或优或喜, 或褒或贬的反应和评价。

二、引生入情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 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 令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潜思暗构的运思路向, 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 产生出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的艺术之感, 达到“神与物游, 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 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 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情与境在语文教材中是水乳交融的。作者描绘情境, 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感情,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教师分析情境, 是为了揭示情境中的寓意, 从中“引发”出“情”来, 陶冶学生的性情, 净化学生的心灵, 感染学生的教学“情味”, 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是为了深刻理解和体味情境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帮助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之 (指作品中的情) 交流、共鸣的机会, 激发他们产生出新的更加美好的情感.显然, 在这过程中, 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怀情而教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言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就要把自己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科、对所讲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一腔深情熔铸于言语中。教师的心中充满深情, 教学言语就会饱含深情。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教学言语屡见不鲜。有些教材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但经过教师了无生气的冷漠讲解, 使教材的情感感染力也消失殆尽, 知识成了支离破碎的材料分析, 既无感人的力量, 也无令学生感兴趣的力量。

巴班斯基认为, 记住事实当然是应该的, 但不能对这种专题的课淡然处之, 应当充满生动鲜明、令人激动的材料, 讲授要有炽热的情绪情感。教师的教学言语的情感, 是教师真实情感的反射。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 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 人为地夸夸其谈, 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 爱说漂亮词句, 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 使他们内心空虚”。

教师言语要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 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四、充分发挥非语言行为的情感传递功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传递信息, 进行交流的。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 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 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 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使语言表达更加光彩和富有成效。情感的表述, 只用语言有时难以奏效。若辅以动作、神情, 则会收到好的效果。

发挥情感教育 篇8

情感的一般定义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1]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正向的情感;否则就会体验到负向的情感。正向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负向的情感则会干扰学生的身心活动,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识活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尽量激发学生正向情感的产生,抑制学生负向情感的出现。

一、开发教学资源,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围绕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认真揣摩、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课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资源,善于捕捉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信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2]教师的思想、信念、品质、作风、行为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学生往往由于敬重和信赖他的人格而坚信他所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从而愿意听他的课,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此,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说话,敢说话,想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知识、接受教育。

三、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3]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时候,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否则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重视提高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具体应该做到: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优化选择一定的教学方法;讲究有声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幽默性及体态语言优雅性和和谐性;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发挥语言作用,用情拨动心弦

现在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中,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更是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特别讲究语言的艺术,借助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和事例,借助自己的手势和体势,唤起学生的激情,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掌握知识;通过启发性的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发挥,创造性地学习。

中学思想政治课处于目前这种尴尬的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教学的缺失。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入手,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让中学思想政治课走出尴尬。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缺乏活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教学的缺失。因此, 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 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情感教学, 增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257.

[2]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2.

发挥情感教育 篇9

一、激活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新课改强调学生合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1. 让学生动起来,发挥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学生分成六组,为了激活小组竞争情感,实施加分制。评出周、月冠军,给予奖励。但每节课每位学生只有一次机会展示。这样每节课95%的学生都有加分机率,提高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产生被教师重视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2. 尖子生是小组合作的领头羊。“学习是学生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尖子生是小组活动中的组长。课堂、课后组织本组成员预习、研讨。在教师指导下,给予了他们更多的空间去重新发现自己,与组员一起从已有知识去发现未知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组织协调能力。

二、和谐课堂是激活师生情感的铺垫

1. 在和谐环境下,更好地实施“双主四环节,当堂达标”。在班级前后设置了黑板,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单元式”,利于小组合作。教师不唱“独角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了“自主预习,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展示提升”的激发潜能,合作创新的课堂。

2 多变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情感,使学生乐于求知。比如学生感到英语阅读多、费时间。为了激活阅读的兴趣,分小组让学生阅读不同内容的文章。每小组一篇,当堂阅读,组内成员共同说出所读文章的大意,做好阅读理解试题,实施小组加分,这样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在各个环节中激活学生情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当学生拥有了积极的情感,如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爱好、很强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和大胆实践的精神等,就使他们乐于参与小组活动。

1. 情感投入预习关,小组竞争展风采。首先,运用讲学案使预习内容具体化,有的放矢。不同课型,不同学案。比如:短语找(早)道,摘抄经典句型及预习中的难点等等。针对学习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在学案中分为若干级目标,去激发学生预习的情感。

其次,通过小组长课前检查,对预习完成好的组员加分。课堂上小组间竞争展示预习风采,分享预习成果。

2. 开发情感资源,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导入环节上,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动漫等启动情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师创新教学内容,赋予灵性于枯燥的语法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时,让4名同学排成“主动语态”队形,前后分别为“主语”、“谓语”、“宾语”、“其他成份”,然后让第一名“主语”与第三名“宾语”同学交换位置,另叫来第五名同学作为“介词by”站在第三名同学(原主语)前面,即原宾语变成了被动语态的主语。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教法,唤醒了学生对枯燥语法的理解,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3. 小组设计作业,更加激活学生情感。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大部分内容是小组互动设计而成的“小组作业专柜”。比如,课后让小组间互查知识点本、纠错本,找到他人书写或知识点错误就加分。再比如期末复习时,将单元检测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分为六大块,每个小组负责一块,设计出10个重点、易错的小题,然后小组间互考、加分。这样把“情感”设计在作业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乐于完成。

总之,掌握英语必须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情感因素,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条件。

发挥情感教育 篇10

一、唤醒自我激情, 在“投资”上花力气

加里宁曾做过一个比喻:“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 外面有无数双精细、审视的孩子的眼睛在时时盯视着你。”教师的表情, 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难以逃脱学生“精细、审视”的眼睛。他们能从教师的表情中读出喜怒哀乐。因此, 教师要时时注意调控好自己的情感, 切莫忽视感情投资。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是改变学生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讲授知识点,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呆板的条条框框, 而是让他们能真正接受这些思想, 懂得做人的道理, 理解何为真正的爱国。而要能达到上述目的, 学生喜欢政治教师则是基础;而师生情感的沟通, 教师的感情投资是基础。首先教师要走近学生的身边, 作学生的朋友。了解他们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与作业布置情况, 并与以此调整教学节奏。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 不断补充各种学生感兴趣的事例, 从而唤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其次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做学生的知己。对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都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有所了解, 特别是特殊学生, 如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现后进生等, 要在不断与学生的接近中, 不断与之进行情感沟通,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只要教师对学生情真意浓, 满腔热情, 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诚的情,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上播洒阳光和雨露, 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二、提供合作机会, 在“无痕”上做文章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去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 以至有人讽刺本学科的教育是“叫育”, 而“叫育”的结果是言多必失, 苦口婆心, 收效甚微。“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复的“叫育”, 而是点到为止, 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

那么, 思想政治课如何体现无痕教育呢?合作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一大主题。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机会。例如可以就某一观点, 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自由组合, 开展辩论。或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 而且是个人难以解惑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交换意见。这种“对垒式”、“茶馆式”的合作若处理得当, 就能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与互补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 这样的组合交流, 也能使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辨, 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对他人负责,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 课堂上不但多了师生间即时的互相沟通, 而且多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即使学生的答案是不完善的, 但在“合作、交流、共生”的过程中, 我想我们的学生对答案的认同率肯定要高于教师纯粹的讲解, 这种虽说无痕但却有情的教育, 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记忆。

三、把握情理关系, 在“交融”上下功夫

情感教育并不排斥理论的教育与灌输。因为“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没有“理”的灌输, 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就是一纸空文。著名教育家黄家灿认为:“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 情就是药外带着香甜味的糖皮。无情, 理难以入咽;无理, 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和合理利用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并且善于把“人情感化”与“理性教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情中有理, 理中蕴情, 情理交融, 感情投资才不会投错方向, 情感教育也就不会失之肤浅、失之偏颇。具体说来就是思想政治教学要寓理于情, 以情为基础;又要寓情于理, 以理为主打。只有这样, 才会使学生如饮甘露, 如遇良师, 使他们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摄取人心的功能。

四、理论联系实际, 在“应用”上出成果

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 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 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并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祖国前进的步伐和世界的风云变幻, 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 祖国跳动的脉搏与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 而且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 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中东问题及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 通过学习与讨论, 基本达到共识。同时, 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有很多学生都反映在学习了辩证法以后,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上一篇:制度价值下一篇:基于位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