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精选4篇)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篇1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裕民县充分利用远教平台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培训农牧民群众、带领群众致富中的突出作用,裕民县充分利用远教平台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农牧民群众掌握科学种养殖、实用技术等,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注重培训,搭建农村“流动课堂”。组织全县各终端站点管理员对本村富余劳动力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数量、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相关情况进行分类建档。同时,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与农牧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掌握农牧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技能、就业方面的需求,结合个人的特点与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将光碟和学习资料直接流动到农牧民群众手中,将课堂直接搭建在农牧民群众家中。今年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科学化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工等培训50多期,培训农牧民群众2万人次,向广大农户赠送各类实用技术辅导光盘3500多张,分发技术资料2万份。
拓宽渠道,创办本地“精品课堂”。针对部分农牧民群众有思路、有想法等特点,裕民县对现有的劳动就业、创业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及时调整充实终端站点课件资源1万余张,涵盖实用技术、先进人物事迹、自然人文等内容。整合人事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局等远程教育成员单位资源,通过在《红色远教〃幸福裕民》栏目上播放相关致富信息和创业、就业技能等节目,在站点开设专栏、发放相关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抗旱保增收和扶持农村发展的相关惠农政策和措施。同时,借助全县站点均可上网搜索资料的优势,结合农牧民群众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及时在相关网站上搜集和发布信息。共搜集和发布用
工需求和创业信息600余条,多渠道、多角度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信息资讯服务。
学用结合,打造实践“互动课堂”。发挥远程教育站点辐射优势,捕捉需求、凝聚力量、传播技术,组织本地涌现出的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和学用标兵与农牧民群众进行经验交流,将成功经验和致富法宝及时传授给农牧民群众,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借助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民群众就近开展技术支持,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造血”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大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力度,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根据自身实际坚持就近原则运用实用技术增产增收。截止目前,全县共成立种养殖合作社48家,合作社成员总数3326人,实现经营额5708万元,为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提供了坚强保障,有力地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篇2
走上创办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条路子, 对郑兰芳来说绝非偶然。郑兰芳早年就从事农机工作, 后来又创办了一家农机销售公司, 卖农机的同时也和农民交朋友, 不论农忙还是农闲, 店里总是人来人往。在与农民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 郑兰芳的为人处事得到了农户的认可, 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也确立了诚信的良好形象, 这为郑兰芳后来创办农机合作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也成为合作社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
“那个时候合作社还不怎么时髦, 我们也没有想过要做成什么样的规模, 只是大家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 就像以前的生产队一样, 有个统筹安排。”郑兰芳说。支农合作社甫一成立就有50多户加入, 后来随着机插秧的普及, 越来越多人加入合作社, 现在已有100多户成为合作社成员, 固定资金从成立之初的1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600多万元。
维修、育秧、农机作业全线发展
借助多年的农机销售经验, 合作社成立后, 农机维修成为了合作社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郑兰芳介绍说, 维修及时、不耽误农时是农民认可支农合作社的重要原因。“农民的机器坏了, 我们拖回来帮他修, 同时把我们自己的机器借给农民用, 不耽误农时。”郑兰芳说, “我们有3台拖车, 有专门的维修队伍, 也有零配件, 农民都很认可我们。”
过去由于资金和用地限制, 支农合作社没有育秧大棚, 只好直接在水泥地上育秧。别小看这种育秧模式, 每年单是秧苗的销售额就达上百万元。2013年, 支农合作社建设机械化智能育秧大棚基地10个, 利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设备, 实行机械化大棚育秧, 进一步推动水稻机械化育秧的发展, 满足早造5 000亩机插要求。郑兰芳告诉记者, 用合作社大棚育出来的秧, 秧枝粗、低成本、高增产, 插秧后病虫害少, 大大减少了农户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合作社的大棚育秧, 不仅得到农户们的欢迎, 也得到广东省有关领导的关注与高度肯定。2015年3月4日, 全省春耕备耕暨农业科技、放心农资和农业机械“三下乡”现场会在海丰县召开, 现场会所用秧苗全部由支农合作社提供。合作社的育秧质量和水平受到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 邓海光副省长更是对合作社的育秧仔细观看, 大为赞赏, 表扬郑兰芳的创业精神和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邓海光指示随行的广东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 要加强对支农合作社的扶持, 狠抓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突出抓好良种良法, 帮助老百姓尽快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除了农机维修和育秧, 农机作业服务是支农合作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成立以来, 该社服务农户数达到5 326户, 作业面积14.5万多亩, 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达到5.8万多亩, 充分拓展服务领域, 全面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 使当地农民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和实惠。
补足短板再上台阶
成立6年来, 支农合作社的技术力量和农机装备稳步提高,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升, 为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了解, 合作社现有农业机械239台、机具配件123套, 其中大型拖拉机1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72台;育秧流水线5套, 移动式粮食烘干机5套, 拥有机库1 600 m2、维修车间250 m2、设备40台 (套) , 设备齐全, 技术先进, 已经成为一家集“推广、示范、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互助组织, 2013年1月支农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16个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之一。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郑兰芳也不断调整运营思路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对农机户的组织化实施程度, 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提高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 并为多户特困农户提供免费机插服务;合作社在陆丰市河东镇等地为农户进行机插技术的培训, 服务区域遍及陆丰市、海丰县的18个镇;向社员提供“三统一” (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维修保养、统一联系业务) 服务, 无偿为社员提供市场及农技信息。这些, 都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机部门有关领导的肯定。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烘干机。”提到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时郑兰芳说, 2012年早造收割后一直阴雨连绵, 结果所有稻谷都发了芽, “因为没有烘干机, 我们吃了大苦头。”很多社员都提议建烘干中心, 郑兰芳说:“我们都知道建一个烘干中心有好处, 可以把我们自己的稻谷进行加工, 会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烘干中心最关键的仍是资金和用地问题, 这也是郑兰芳最为头疼的事。
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以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信息化建设和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支农合作社计划以河东后坎洋为核心区基地, 建设省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水稻烘干中心。烘干中心将配套稻谷干燥机、原料清选设备、集中进出粮的转运设备, 为仓储和大米加工中心建立良好的基础, 继而进行示范推广。据了解, 筹建中的烘干中心位于陆丰市国道G324与省道陆五公路 (陆丰—五华) 交界处, 位于陆丰市东海、城东、河东三镇交界处, 毗邻河东镇后坎洋产粮区, 交通便利, 位置优越。选址充分考虑了烘干中心是以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谷壳为燃料的因素, 所以设计了机组的安装位置靠近粮食加工厂的生产线, 以便大大降低燃料的运送和装卸成本。烘干中心除满足本合作社的烘干需要外, 还可对外承接业务, 从而对周邻区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对推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也将给支农合作社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成为其再上台阶的强大助力。
发挥合作优势 共同增收致富 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做法;成效;问题;思考
化念镇是峨山县最大的热区农业乡镇,有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热资源,素有“火凤凰”的雅称。全镇辖六个村委会,53个村民小组、2329户、9279人。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镇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支柱。几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特别在养殖方面,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扶持重点规模养殖户,为发展养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3月成立了峨山县化念镇党宽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8月在县工商局作了注册登记。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对成员提供养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技术,协调、统一购进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的服务,保障了成员的整体利益,促进了共同增收致富。
1.主要做法
1.1坚持民办、民管原则。合作社从起初的5户农户联合起来组建到目前的75户(其中:养猪户46户,鱼鸭混养1000只以上有9户,其它20户),成员覆盖了化念镇内5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均为当地的养殖户。合作社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所有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均由召开成员大会选举产生。2008年 4月召开了一次成员大会,7月召开了一次理事会议,年底又召开理事会议全面总结了一年的工作,讨论和通过了下一年的工作草案。根据章程的相关规定,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会议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机制 ,从而使合作社的运作逐步转入规范化轨道。体现了民办、民管这一办社原则。
1.2为社员提供优质优价的生产资料。合作社成立前,养殖户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当地仔猪供不应求,每年都需要从本县其他乡镇、江川等地引进大量仔猪来满足养殖的需求;二是当地仔猪,仔鸭,鱼苗等品种差、价格低。
1.3开展养殖和防病治病技术培训服务。为改变成员传统的饲养管理模式,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逐步推广科学养殖方法,合作社积极与畜牧兽医等有关部门联系、协商,邀请技术人员讲课,为成员传授养殖及防病知识。2008年通过邀请县畜牧局、县科委(科协)、镇兽医站人员讲课,进行了4次共356人次参加的培训。同时,还专门邀请饲料供应商讲课,对饲养管理方面进行了培训,使成员受益匪浅。
1.4拓宽销售市场,协调、组织销售产品。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寻找收购商,寻求拓宽产品销售市场,确保成员的产品卖个好价钱,先后组织将鸭蛋、狄高鸭、生猪等销售到昆明,玉溪、新平等地,从而拓宽了销售市场,推动了当地养殖产品价格的逐步上升,让养殖户获得了最大的实惠。
1.5主动寻求有关部门,争取他们对合作社的支持。
2.取得的初步成效
合作社通过一年来的运作,初步发挥出了合作的优势,使农民提高了养殖的积极性,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共同增收致富。主要表现在:
2.1提高了农民养殖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合作社通过协调、统一采购养殖品种、饲料、兽药,协调、统一防疫和销售等业务,极大地方便了成员,再加,当前养殖的市场前景比较看好,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因素,提高了农民的饲养积极性,一年时间就带动了农户200多户,一定程度地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2.2提高了成员的养殖管理水平。合作社通过邀请县镇畜牧部门科技人员亲自给成员传授科学养殖技术,使100多户成员和部分非成员养殖户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
2.3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合作社成立后,一方面依靠科技培训,协调统一购进仔畜禽、鱼苗、饲料等生产资料,为成员缩短了养殖时间,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一方面积极向外开拓市场,组织销售产品,从降低成本和产品销售两方面上谋求增收。仅从生产资料的购进上就为成员节约了成本18.73万元,其中:购入并销售了每吨低于市场零售价400元的饲料417吨,为成员节约饲养成本16.68万元;引进“江南一号”蛋鸭12000只,每只差价0.5元,节约0.6万元,引进肉鸭8000只,每只差价1.5元,节约1.2万元;引进单性罗非鱼5万尾,每尾差价0.05元,节约0.25万元。同时,采取协调统一销售、成员自销两种形式,共取得了销售收入329.54万元,其中:为社员销售青猪1000头,每头价格按1500元算,取得收入150万元;销售仔猪300头(自产自销),每头价格按350元算,收入10.5万元;出售肉鸭6000只,收入18万元;出售老鸭12000只,收入25.2万;鸭蛋5040件,收入105.84万元;销售罗非鱼等鱼类20吨,收入20万元。
3.存在的问题
3.1有些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少数理事的相关合作社法律、政策及经营管理知识水平低,与合作社的管理与发展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3.2对外界农产品市场信息了解还不够,组织成员销售产品数量较少,合作社的组织统一销售产品优势未较好地发挥。
4.几点思考
4.1办好合作社要选准具有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或项目作为对象。
4.2办好合作社要有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当理事长,并加强对理事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办好合作社,带头人是关健:一是带头人要懂经营。合作社作为农民的一种经济联合体,主要从事的就是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带头人要会充分把握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既要会核算经营成本、效益,又要会预测市场发展动态;二是带头人要会管理,包括对合作社理事人员和一般成员的管理,合作社实施的各项工作的管理等;三是带头人要有“闯”劲和奉献精神。党宽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几年来,一直搞养殖经营,有较为丰富的养殖和销售经验。理事长家每年仅鱼鸭混养一项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是当地的养殖大户。同时,他还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熟悉党在农村的相关政策,对养殖方面的市场行情比较了解。合作社成立后,他一方面从外边“请”进科学养殖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把当地的养殖产品“带出去”,从而使合作社得以持续发展。
4.3办好合作社要用制度约束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因此,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基本要求和合作社实际,建立健全包括约束、利益机制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规章制度约束理事会、监理会及成员的行为,使合作社和成员之间建立利益上的依存关系,按章程规定对合作社重大事项实行由成员(代表)集体讨论决定,定期公布账目等,来管理合作社的日常经营活动,才能确保合作社正常运作。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篇4
作用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农业科技在妇女增收致富中发挥作用情况,对良教乡妇女应用农业科技情况的现状及做法、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在妇女增收致富当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一)良教乡自然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良教乡位于大通县西南,耕地 22703万亩,草原 5万亩,12 个行政村,总人口 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大中型养殖场 4个,全乡牛存栏 2400头,羊存栏 7600只。
(二)妇女构成及参与生产经营情况。良教乡共有妇女7155人,其中农村妇女7155人,有劳动能力并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村妇女有15 人。全乡共有农业科技人员 3 人,其中女科技人员 1 人。目前,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参与生产经营的项目有:①油菜高产创建。全县油菜种植面积9024万亩,②畜牧养殖。全乡畜牧养殖存栏量达到 15000头(只),预计年出栏量达到 6000 头(只);
(三)妇女应用农业科技致富增收情况。近年来,面向农村妇女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主要有:畜牧养殖技术。奶牛主推舍饲精养技术,全县共有 1050 头泌乳牛;肉牛主推短期育肥技术,平均每头牛育肥6个月出栏,年出栏6000余头;
二、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妇女增收致富,近年来,在省市妇联组织的精心指导下,高度重视妇女工作、“科技兴家”示范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搭建平台,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妇女干部、女科技人员、妇女创业典型、女经纪人的示范引带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村妇女应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能力。
(一)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妇女应用科技水平。通过组织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培训,充分提高妇女应用科技的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妇女人才。一是抓好农业科技应用培训。我们定期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妇女讲解畜牧养殖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利用“农家女大讲堂”、科普之冬、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有利契机,对乡村妇女干部和农村妇女进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培训面达到90%。通过专题培训、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全县农村妇女应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本领。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采取专业技术人员巡回讲座、举办科技大集、成果展览等方式,在良教乡进行送教下乡模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开展科技大篷车下乡活动,搞好生产实践指导,使农村妇女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实用的科技知识,进一步增强致富能力。
(二)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妇女示范引带创佳绩。完善服务平台,注重发挥载体优势,抓科技推广,农业科技在妇女增收致富中发挥了推动作用。号召乡村妇女组织创建示范
基地。立足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三)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通过应用新科技,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量也大幅提高
三、制约农业科技在妇女生产经营中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一)综合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村妇女有效应用农业科技。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训和教育,农村妇女的科技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看农村妇女素质与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还不相适应,许多妇女虽然感受到传统的种养加模式费时、费力,面对培训学习的新技术、新知识,由于基础素质偏低导致接受起来还不适应。
(二)科技信息闭塞,妇女获得农业技术渠道过于狭窄。大部分农村妇女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还过于单一,仅靠培训接收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能多渠道及时地获取科技信息,更不能把握市场的需求状况,除了依靠科技推广部门普及的知识外,对现代农业的生产信息、各种政策措施、法规和相关的网络知识,她们更是知之甚少。
(三)生产资金缺乏,束缚住了妇女增收致富的手脚。
四、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在妇女增收致富中作用的意见
和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采取专家集中授课、科技人员深入到户、妇女代表典型引带、播放光碟和《农村天地》栏目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培训平台和科研、教育、生产有机结合的推广机制,提高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和农村妇女的参与性。
(二)搞好科普宣传。运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资料以及黑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适时地宣传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中的新成果、新技术,及时解答农村妇女提出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覆盖面,引领广大妇女学科学、用科技,从而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推荐阅读: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06-13
远程教育作用发挥汇报材料07-28
发挥经济学学科优势加强大学生消费理财教育08-27
重庆市巴南区发挥远程教育“四大阵地”作用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10-22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06-13
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09-17
人社局发挥职能优势10-1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08-27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05-21
发挥优势 创建品牌 关爱育人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