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通用9篇)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1
文章标题:发挥党群部门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群部门积极参与和促进经济工作,市委年初要求市直各党群部门贴紧靠实经济工作,制订了上半年工作要点及责任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意见》,就市委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改革和
完善领导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市委及市委各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先后召开了市委所属部门进一步为经济工作服务动员会、政法部门促进经济建设座谈会。
在党群部门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经济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首要标志,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不上去,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谈不上执政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使群众满意。当前我市的主要矛盾是经济不发达,必须进一步把经济建设突出出来,真正摆在第一要务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思想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统一,我们的精力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集中,我们的步调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一致。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和积极因素,排除一切干扰,凝心聚力促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要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大力倡导发展意识、集聚发展合力、营造发展氛围,广泛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参与经济建设,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党委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自觉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开展工作,在服从服务大局中积极发挥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找准切入点,拓展作为空间,把发挥部门职能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得更紧些、更好些,力求在实效性上取得新突破。要进一步贴紧靠实重点项目建设、工业提速增效、重点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履行职能,奋力作为。一是直接参与。主动走出去,做好内引外联工作,加强对我市形象、资源、项目等方面的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相关服务,促进更多的项目在我市落地与建设,促进更多的企业在我市生成与发展。二是聚集力量。积极搭建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平台,动员和吸引广大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三是参谋辅助。紧紧围绕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信息资料,加大督查力度,为市委经济决策的制订、修正和落实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四是营造环境。深刻分析影响软环境的根源,进一步研究提出治本措施,营造更优的服务环境。加强经济工作宣传,营造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加强“三型机关”建设,加强对经济人才的培养、对经济工作的考核、对经济干部的选配,营造想事、干事、成事的工作环境。
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抓落实。多做凝聚人气、鼓舞士气的工作,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化以“六不准”为基础、“三型”处室为核心的机关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干部松、散、沉的问题,大力倡导专心致志、攻坚破难、埋头苦干、履职尽责的精神,构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体系。要把抓落实作为永恒主题,认真履行各项承诺,做到有诚、有信、有效。各部门要对已有的工作目标进行再明确、任务进行再分解、措施进行再完善、责任进行再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工作一件工作地抓好落实,真正做到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要以换届为契机,配强各级班子,加强经济工作的领导力量,更好地承担领导发展的重任。各级干部要着力提高驾驭经济工作、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振奋精神,奋发作为,用扎扎实实的业绩来赢得组织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拥护。
《发挥党群部门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来源于,欢迎阅读发挥党群部门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2
走上创办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条路子, 对郑兰芳来说绝非偶然。郑兰芳早年就从事农机工作, 后来又创办了一家农机销售公司, 卖农机的同时也和农民交朋友, 不论农忙还是农闲, 店里总是人来人往。在与农民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 郑兰芳的为人处事得到了农户的认可, 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也确立了诚信的良好形象, 这为郑兰芳后来创办农机合作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也成为合作社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
“那个时候合作社还不怎么时髦, 我们也没有想过要做成什么样的规模, 只是大家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合作社, 就像以前的生产队一样, 有个统筹安排。”郑兰芳说。支农合作社甫一成立就有50多户加入, 后来随着机插秧的普及, 越来越多人加入合作社, 现在已有100多户成为合作社成员, 固定资金从成立之初的1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600多万元。
维修、育秧、农机作业全线发展
借助多年的农机销售经验, 合作社成立后, 农机维修成为了合作社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郑兰芳介绍说, 维修及时、不耽误农时是农民认可支农合作社的重要原因。“农民的机器坏了, 我们拖回来帮他修, 同时把我们自己的机器借给农民用, 不耽误农时。”郑兰芳说, “我们有3台拖车, 有专门的维修队伍, 也有零配件, 农民都很认可我们。”
过去由于资金和用地限制, 支农合作社没有育秧大棚, 只好直接在水泥地上育秧。别小看这种育秧模式, 每年单是秧苗的销售额就达上百万元。2013年, 支农合作社建设机械化智能育秧大棚基地10个, 利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设备, 实行机械化大棚育秧, 进一步推动水稻机械化育秧的发展, 满足早造5 000亩机插要求。郑兰芳告诉记者, 用合作社大棚育出来的秧, 秧枝粗、低成本、高增产, 插秧后病虫害少, 大大减少了农户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合作社的大棚育秧, 不仅得到农户们的欢迎, 也得到广东省有关领导的关注与高度肯定。2015年3月4日, 全省春耕备耕暨农业科技、放心农资和农业机械“三下乡”现场会在海丰县召开, 现场会所用秧苗全部由支农合作社提供。合作社的育秧质量和水平受到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 邓海光副省长更是对合作社的育秧仔细观看, 大为赞赏, 表扬郑兰芳的创业精神和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邓海光指示随行的广东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 要加强对支农合作社的扶持, 狠抓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突出抓好良种良法, 帮助老百姓尽快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除了农机维修和育秧, 农机作业服务是支农合作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自成立以来, 该社服务农户数达到5 326户, 作业面积14.5万多亩, 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达到5.8万多亩, 充分拓展服务领域, 全面发挥专业合作社优势, 使当地农民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和实惠。
补足短板再上台阶
成立6年来, 支农合作社的技术力量和农机装备稳步提高, 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升, 为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了解, 合作社现有农业机械239台、机具配件123套, 其中大型拖拉机16台、收割机23台、插秧机72台;育秧流水线5套, 移动式粮食烘干机5套, 拥有机库1 600 m2、维修车间250 m2、设备40台 (套) , 设备齐全, 技术先进, 已经成为一家集“推广、示范、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互助组织, 2013年1月支农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16个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之一。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郑兰芳也不断调整运营思路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对农机户的组织化实施程度, 推进了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提高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 并为多户特困农户提供免费机插服务;合作社在陆丰市河东镇等地为农户进行机插技术的培训, 服务区域遍及陆丰市、海丰县的18个镇;向社员提供“三统一” (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维修保养、统一联系业务) 服务, 无偿为社员提供市场及农技信息。这些, 都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机部门有关领导的肯定。
“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烘干机。”提到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时郑兰芳说, 2012年早造收割后一直阴雨连绵, 结果所有稻谷都发了芽, “因为没有烘干机, 我们吃了大苦头。”很多社员都提议建烘干中心, 郑兰芳说:“我们都知道建一个烘干中心有好处, 可以把我们自己的稻谷进行加工, 会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建烘干中心最关键的仍是资金和用地问题, 这也是郑兰芳最为头疼的事。
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规定以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信息化建设和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支农合作社计划以河东后坎洋为核心区基地, 建设省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水稻烘干中心。烘干中心将配套稻谷干燥机、原料清选设备、集中进出粮的转运设备, 为仓储和大米加工中心建立良好的基础, 继而进行示范推广。据了解, 筹建中的烘干中心位于陆丰市国道G324与省道陆五公路 (陆丰—五华) 交界处, 位于陆丰市东海、城东、河东三镇交界处, 毗邻河东镇后坎洋产粮区, 交通便利, 位置优越。选址充分考虑了烘干中心是以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谷壳为燃料的因素, 所以设计了机组的安装位置靠近粮食加工厂的生产线, 以便大大降低燃料的运送和装卸成本。烘干中心除满足本合作社的烘干需要外, 还可对外承接业务, 从而对周邻区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对推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也将给支农合作社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成为其再上台阶的强大助力。
发挥政协优势 做好群众工作 篇3
一、政协工作是党的特殊群众工作
其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其二,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政协的三大职能,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其四,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从历史看,政协因团结而产生和存在,从实践看,政协因团结而兴旺和发展。其五,政协汇集了社会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与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群众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二、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
政治优势。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唯一由所有合法政党参加,并可以党派名义在其中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它不仅是党派性的组织,而且是各党派团结合作的组织,体现了党派性和合作性的统一。在任何存在多个政党的国家,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党派合作,但我国的多党合作是根本利益、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合作,是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政协章程确定的政治原则为共同基础的合作,是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合作。这种政治优势,有利于政协通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其他统一战线成员,加强同各方面群众的联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智慧,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为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作出积极贡献。
组织优势。政协由党派、团体、界别和特邀四个方面(统称为界别)组成,实行“大团结、大联合、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从成立之时起就适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统一战线的发展,适时调整组织构成,尽可能地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政协委员是各个领域的代表人士,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造诣、海内外有广泛联系,在本界别有较高的威望,与本界别群众有着密切联系,代表和反映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这种组织优势,有利于政协充分反映不同界别、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包括少数特殊群体的不同意见和合理要求,使政协工作能更好地体现民情民意。
智力优势。政协汇聚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许多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库”、“智囊团”。这种智力优势,有利于政协深入研究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知民情、顺民心、合民意。
渠道优势。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各级党政决策机关保持着畅通的联系,自身也有健全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政协位置超脱,较少受地区和部门利益局限。这种渠道优势,有利于政协下情上达、上情下达,比较客观公正地表达各界群众的意见、主张,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路径
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必须创新理念。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我们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传家宝。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都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协开展群众工作,一是要树立时代意识。时代在发展,政协开展群众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体现时代性。二是要坚持履职为民。把服务群众作为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从群众利益出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多办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集中群众智慧、维护群众利益的好事。三是要树立法制意识。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做任何事情都要强化法治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
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必须把握重点。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必须紧紧抓住协调群众利益这个核心,按照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真正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一是要突出凝聚民心民力。坚持把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作为履行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不懈奋斗。二是要突出反映民情民意。在开展各项经常性工作和履行职能全过程中,时刻关注不同阶层和界别群众利益诉求,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聚合、表达民声民意,努力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重要方面。三是要突出促进民生改善。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物价、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立足政协实际,力所能及地为民解难,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
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必须健全机制。健全完善的群众工作机制,是政协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也是切实提高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建立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政协履职的基础进一步抓紧抓好,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使政协建言献策的方向、重点和措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坚实群众基础。二是要建立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通过邀请市民代表旁听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视察、督办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组织委员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等,进一步加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界别联系群众的工作。三是要建立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既通过协商议政、建言献策为民鼓与呼,又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民办事;既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又关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关心一般群众的共性需求,又关心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必须讲求方法。认真总结各级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坚持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广开言路等有效方式方法的同时,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善于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工作,更好地倾听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力,把政协的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切实增强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协开展群众工作,必须依靠委员。政协委员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是政协开展群众工作的主体。同样的语言,由政协委员向他们代表的群众说出来,更容易被接受;同样的工作,由政协委员到他们代表的群众中去组织开展,效果会显著。作为政协委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融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主动调查和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并以自身的言行示范引导群众;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锤炼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从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组织工作为构建和谐杜
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把握组织工作,研究和谋划组织工作,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从而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一,强化三个意识,着力提高组织工作服务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关键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提高他们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不断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一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要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切实提高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要畅通服务渠道,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高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和服务对象的认同感。二要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服务的实效性。要针对组织工作的特点,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中蕴含的丰富的经济、组织、人力、科教、文化、信息、政策等资源,与时俱进地推动组织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三要强化机制意识,解决服务的长效性。服务是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水恒主题,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着眼长远,通过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使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在规范中提高服务质量,在严谨中体现细致周到。
第二,加强干部教育培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既要靠领导干部自身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也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激励和监督。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在以增强五种能力为重点,提高领导干部在执政过程中驾驭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真正懂得政绩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政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凭实绩用干部,引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用人制度,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干部任用条例》,建立和完善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干部大盘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干部干事创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社会环境。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5
在企业工作大局中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和优势
陶 阳 煤 矿杜遵海
近年来,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内部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更加复杂,群众组织参与和协调利益关系、劳动关系的责任也更加繁重。新形势下,企业党组织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必须进一步提升对群众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注重加强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积极支持群众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把握变化,提升认识,高度重视群众组织工作
实践证明,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紧密联系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工作取得实效。面对新的形势,企业党组织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提升新认识,指导新实践,不断强化党委班子及成员对做好群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群众组织理论的学习,自觉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研讨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与时俱进指导群众工作的新认识。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学习和研讨,由此认识到:群众组织是依法建立的最为广泛的组织,是党和企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组织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重视和支持群众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依靠”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群众工作是加快企业改革发
第 1 页
展的迫切需要,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群众组织的积极参与。企业的改革管理越深化,发展任务越繁重,群众组织的地位就越突出、优势就越明显、作用就越重要。因此,不管形势怎么变,体制怎么改,机制怎么转,群众组织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消弱。
提升认识是基础,关键在于抓落实。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把群众组织工作提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研究、部署、总结、表彰党建工作的同时,一块研究、部署、总结、表彰群众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了每月听取一次群众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一次群众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对群众工作提出一次要求,并及时协调群众组织与党政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此外,矿党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发挥群众组织作用的意见》、《关于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为群众组织依法按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同时对群众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把争创红旗车间工会、团支部、女职工分会达标纳入矿党委“双文明一体化”考核内容,严格监督检查,狠抓落实兑现,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工作的实效性。
二、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夯实群众组织工作根基
加强群众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先进青年组织到群众组织中来,进一步拓展群众工作覆盖面,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证群众组织能够发挥作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健全群众组织。企业党组织要坚持把加强群众组织建设作为党委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纳入党委工作考核目标,按照《工会法》和《团章》的要求,做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群众组织就跟进组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努力实现无缝隙覆盖。目前,我矿建立基层车间工会44个,女职工分会11个,基层团支部40个,青年支部3个,彻底消灭了空白点,为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要建好工团妇干部队伍。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增强群众组织凝聚力,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团妇干部队伍。作为企业党组织,要严把工团妇干部的选拔配备关、教育培养关、交流使用关。在选拔配备上,要按照配足配强的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任用等方法,为群众组织配备专职干部。在教育培养上,要坚持把提高工团妇干部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作为推动群众组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采取办班培训,外派深造,鼓励成才等方式加强教育培养。在交流使用上,要采取轮岗交流、压担子等形式,努力培养造就复合型群众组织干部队伍,不断增添群众组织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是要创造群众组织工作良好条件。企业党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变化,注重探索激发群众组织和干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完善保障、激励两项机制。首先在物质上保障,要依法支持群众组织活动经费独立,保证群众组织活动经费到位,使群众组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其次在政策上激励,对群众组织干部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他们政治上关心,在入党提干、晋升职称、评先树优等方面,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工作上支持,为他们放手工作创造条件;生活上照顾,及时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三、注重发挥群众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群众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群众组织作用,既要靠群众组织自身努力,更离不开企业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作为企业党组织,必须注重在企业工作大局中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和优势。
一是要发挥群众组织在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群众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如果不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失去群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
础。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把支持群众组织依法维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始终坚持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职工群众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各项权利。要坚持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方面,支持群众组织依法行使职权。要严格落实群众组织在扶贫解困方面的重要职责,帮助职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了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职代会,矿领导每年一次向职代会述职,每年一次由职代会评议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每次职工提案落实率都在90%以上。坚持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厂务公开情况,注重发挥群众组织的监督优势,不断加大对各级干部行权用权行为的监督,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审议权、通过权、决定权和评议监督权。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困难职工生活状况,群众组织对困难职工家庭实行了档案微机动态管理,坚持开展经常性地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使困难职工切实感受到了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双推”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实施意见》,坚持每半年一次召开党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加快了优秀青年成长成才的步伐。
二是要发挥群众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搞好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也是企业党工团组织的重要职责。作为企业党组织,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调动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发挥群众组织作用。一方面,要发挥群众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职工,发动职工,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群众组织在生产经营中建功立业,积极支持群众组织大力开展劳动竞赛、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巾
帼建功、青年突击队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促进企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6
为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切实解决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决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聚焦窗口服务部门解决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窗口服务部门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三严三实”为总要求,“廉洁、高效、务实、为民”为目标,按照“高起点建设、高效率运行、高质量服务、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办事公开透明、管理科学规范的政务服务平台,为群众、基层、企业提供规范优质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突出服务群众这个重点,全面整治干部作风,尤其是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单位、服务行业、执法监管部门、镇、村(社区)等存在的“四风”问题,真正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我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二、工作方法
1.认真梳理问题,突出重点领域。要结合工作实际,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等不到位问题进行逐一梳理排查,建立健全台账,实行盘点销号制度,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聚焦和跟踪解决重点领域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服务体系建设等,务必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抓好落实。
2.抓好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抓好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执法监管部门等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做到“四到位四提升”即:平台到位,促政务环境提升;人员到位,促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到位,促服务质量提升;奖惩到位,促群众满意度提升。要健全完善镇为民服务中心、村(居)为民服务代办点等为民服务平台,切实解决“应进必进”问题,全程代理群众申办事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
3.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要坚持便民原则,以方便群众办事为目的,精简办事程序,对老惯例进行新梳理,进一步优化流程再造,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要坚持高效原则,集中办公,一门受理,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保证做到“进一家门办成,按承诺日办结”,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4.规范服务事项,细化服务环节。要坚持规范原则,将办事依据、时限、收费标准等全部公示,严格依法公开运作,做到依法行政、按章办事,从源头上防止不正之风,实现服务群众透明化。
5、提升文明素养,塑造良好形象。要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窗口工作人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各窗口服务部门要建立健全管理和奖惩制度,在加强规范、约束和监督以及保证落实上下功夫,切实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特别要注意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服务不热情、不主动、不到位,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方面的问题,真正把服务群众的行动落实到具体岗位上、展现到工作窗口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建群众满意窗口。
6、从细微处入手,创新服务方式。要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行错时、延时服务、网上服务、上门服务等,推动便民服务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由普通向精品转变,进一步拓展窗口服务部门为民服务水平,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与新变化,进一步拉近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的认识,明确专项行动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改善部门形象的关键性,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效能型机关、廉洁型机关,坚决整治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现象。主要领导要全面负责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分管领导对于每一项工作要亲自过问、深入研究、全面部署。
2.明确职责,狠抓落实。要强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机构、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分工,做好任务分解,周密计划,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整改内容的落实,真正整出成效、改出形象,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突出宣传专项行动开展成果成效,宣传有效做法、创新举措等。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专项行动,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7
关键词:外事;服务;经济
一、南安外事工作服务地方经济情况
(一)借助友城交流平台,深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纽带,1995年南安与日本平户缔结友城关系,两市除官方友好互访外,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展了合作交流,同时还积极探索两市青少年间的联谊交流事宜,不断寻找互利共赢合作平台。同时,南安外事部门通过海外侨社、上级外事部门等,积极探索与澳洲、欧美等经济互补强的发达国家(地区)缔结友城,以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搭建经贸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对外经贸成果。几年来,南安借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国际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凤山文化旅游节等涉外平台,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在首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和北京第十届世联会签订了2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约504L元。
(三)主动服务,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各级外事会议、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和服务,杜绝公款出国旅游不正之风,促进全市对外交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1、简化手续。对全市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侨资企业等800多家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确认因公出国(境)重点扶持企业,简化出国(境)审批手续。
2、减轻负担。停止收取护照签证代办费,鼓励民营企业循因公渠道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商贸活动。
3、优质服务。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重点团组专人跟踪落实等,3年来,有21家企业136人次循因公渠道,成功前往美国、卡塔尔等国参展,达成金额可观的贸易协定。
4、构建平台。“6·18”期间,主动对接“日本国技术成果展”通知我市相关项目的产业企业,构建技术创新、学习交流平台。
二、南安地方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外交、外事观念难以适应“大外事”格局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外事工作已经成为日益社会化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地方外事工作上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外事部门的工作就是“迎来送往”的礼宾接待以及办办证照手续的简单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把“外事无小事”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接待国(外)宾责任重大,凡事都有上级指示,只要照办,不出差错就好;有的认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对外事部门是软指标,有无成效无关紧要……
(二)外事工作者的素质制约着外事工作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外事资源,促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取决于外事工作者,其个人修养、知识水平、思维思路及工作状态等直接影响着地方外事工作,而大部分地方外事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外语水平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对外交流合作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受限
南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920多家,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意识渐强,很多民营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海外。目前,他们可循因私、因公渠道出国(境),大部分国家对因私商务考察申请把得严,签证通过率低;因旅游受时间、地点、项目限制,循旅游形式商务考察与目标要求差距大,效果大打折扣;循因公渠道出国(境),各级文件对出访人员身份、出访目的、路线行程、考察成果等要求十分严格……很多企业家到国外发展的良好愿望被迫推迟,甚至耽误。
三、南安地方外事工作思路探索
(一)在认识中转变观念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达到空前的紧密程度,真正形成了全球化分工、全球生产布局、全球消费的高度全球化时代。在后危机时代,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深化,外事工作将贯穿于这一过程对外交流的始终,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国际交流、民间交往中都有“外事”的影子。这就要求外事干部要转变观念,立足全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改单一服务为多种服务,在服务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空间,在服务中发挥外事管理、协调、参谋的职能。
(二)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1、借助涉外活动平台,宣传南安政策环境、优惠措施,增强外商投资信心,构建有利南安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境外社团联系合作,邀请海外企业家来南安参观考察。
2、融外宣于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合作中,争取更多国外企业家到南安投资,借团组出访宣传南安经济状况,引导重要外宾和国际友人参观考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三)发挥外事部门职能优势
1、进一步简化因公出国(境)团组、港澳多次往返通行证审批手续,缩短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推介APEC商务旅行卡,为民营企业循因公出国(境)广开便捷渠道;畅通“请进来”的绿色通道,当日办结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入境申请。免费看电影( tang)
2、对出国(境)从事招商选资、技术与设备引进、项目推介、经贸洽谈、参(办)展、签署重要协议(合同)的团组及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任务密切相关的其他出国(境)团组优先审核办理,并在出访计划安排上适当倾斜;对重大出访项目、重要出访团组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3、加强与涉外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掌握企业经济发展动态,在对外交流中着重推介南安各项特色产业。
(四)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8
关于中国特色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是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形式。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发展历史本质的考察,包括它的起源、形式、发展、作用等方面。
从产生建立看,基层法律服务起源于80年代初中期,主要是为弥补当时“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存在的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状况”应运而生。显而易见是适合国情、满足中国实际的产物和反映。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通过在乡镇?穴街道?雪——我国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立法律服务所,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与律师不同的是,基层法律服务的空间主要是在基层政府及其以下层面。而且,基层法律服务所不能办理刑事案件。
从发展势头看,这项工作发展很快,机构、人员和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不亚于律师同期增长势头。以全国2000年统计为例:基层法律服务所从无到有,发展到34219个,从业人员总数达12190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756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而同期全国律师事务所只有9000多家,专兼职律师近11万人。从发挥作用看,不可小觑。一是基层法律服务所通过担任法律顾问,为基层党委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通过代理民事、经济、行政诉讼和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民事、经济纠纷等,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维护了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了大量民事、经济纠纷,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是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依法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一方服务,促一方繁荣,保一方平安”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与国际接轨看,基层法律服务虽然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适合国情、充满活力的法律服务工作形式,与律师、公证工作形成互补、协作的“大服务”格局,弥补了法律服务空白,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主体只有律师相比,基层法律服务仍然没有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和地位,不被国际上所认可。
因此,综上所述,相对于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服务形态,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应当预见的是,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民众整体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中国特色将逐步淡化,最终消亡。
关于长期共存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业与律师业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同生存发展。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基层法律服务特色和优势的考察,是与时俱进看待事物发展的结果,也是基层法律服务中国特色理念的必然体现。既然基层法律服务不被国际上普遍接受和认可,因此有人主张,我国也应以律师业垄断法律服务市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可以逐步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形式淡出法律服务领域。是否基层法律服务真的到了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之时?芽我们认为,判断法律服务市场是否要以律师来垄断,要依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定。勿庸置疑,基层法律服务确因弥补当时“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之初,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大量基层法律服务需求状况”而生,是在法律人才缺少情况下,为适应偏远城乡需要而建;如今,我国律师业有了长足发展,律师数量及后备人才丰富充裕,基层法律服务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已经消除,似乎它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人们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别,这种差别,恰好吻合了基层法律服务与律师服
务的差别,满足了不同层次公民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心理需求。因此,在当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基层法律服务的作用仍然不能忽略,特别是在落后地区。
另一方面,基层法律服务在诞生后很短时间内就蓬勃发展起来遍布全国城乡,显示出旺盛生机和活力。除了它适应了当时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客观要求外,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法律服务机构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便民利民、收费低廉、服务迅捷等鲜明特色和优势也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存在不同层次,是基层法律服务在短时间内不会自动消亡的根本前提。这种阶段性状态不但使基层法律服务能够满足广大公民和社会对法律服务的不同层次需求,显得具有价值和不可或缺,又形成新的职业阶层和就业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关于适当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基层法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适当,不宜大力推进。这一认识理念来源于对基层法律服务弱点和现状的考察,是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事物的结果,也是基层法律服务最终走向消亡的必然过程。
基层法律服务虽具很多特色和优势,但与律师相比,也存在致命弱点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储备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根据司法部的60号令第六条规定,只要“具有高中或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品行良好;身体健康;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员,就可以经考试取得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虽然学历本身并不等于水平和能力,但对于从事专业法律服务、担当着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人员来说,仅仅具备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够。人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决定人的素质水平。而且,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相对于现在通行的国家司法考试,要简单、容易得多,导致一些梦想从事法律服务挣大钱、发大财而又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将目光盯在基层法律服务考试上。仅从这点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律师。
此外,基层法律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就我市而言,全市基层法律服务所及从业人员通过脱钩改制,一方面在主观方面普遍增强了担忧心理、求富心理、进取心理和期望心理;在客观方面仍然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人民政府委托,配合当地司法所协助承担调解民间纠纷、普法宣传、法律援助、148法律服务等司法行政工作,参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但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内部分工不明确,业务开展不顺畅,办案质量不讲究,财务管理不规范,卷宗材料不齐全,内部人员不团结,制度建设不完善,合伙人员不到位等等。我们认为,基层法律服务的这些弱点和不足导致它不能大力发展,而应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甚至紧缩和控制。
通过以上三个理念的研讨,我们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本质、价值、发展趋势已经有了清醒认识和判断,那就是:基层法律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种类和形式;它的存在具有阶段性特点,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在法律需求领域上的必然反映;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具有较大价值并不可或缺;但随着入世后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众整体法律素质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它将逐步完成历史使命,逐渐淡化,最终消亡。
在这一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基层法律服务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发挥作用?芽我们的理念是:扎根社区,有别律师。
“扎根社区,有别律师”是坚持“三个面向”、与时俱进、适应构建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新体系的必然结果。坚持“三个面向”的内涵就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大中城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应当立足社区,发挥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优势,满足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和广大群众,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这既是发挥基层法律服务特色和优势的要求,也是加快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我国新型法律服务体系的必需。为此,必须体现“有别律师”特色,在业务范围、服务领域上与律师分清彼此,并逐步退出诉讼领域。除现在不能从事的刑事诉讼代理外,还要逐步退出所有诉讼领域,主要从事非讼法律事务,立足社区方便群众,拾遗补缺。可以预见,未来的法律服务分工将越来越细,任何人包括律师在内都很难包揽所有具体工作。立足现实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基层法律服务
仍然有发展空间和位置。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律师工作也会发生变化。我国律师面临的问题并非是基层法律服务与其争夺业务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自身能力,迎接国外法律服务机构的冲击,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基层法律服务以“扎根社区,有别律师”的理念发挥作用时,要特别注意体现和发挥三个特色和优势:
一是“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立足乡镇、街道,要真正扎根广大民众,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充分利用既懂法律又熟民情的双重优势,一方面为基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及时就近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有效解决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合法权益。
二是“业务广泛,服务具体”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业务范围广泛,服务天地宽广。所承担的业务既有法律服务工作,又肩负协助司法助理员参与司法行政工作;既有律师、公证的辅助性工作,又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因此,要保证各项业务全面开展,互相促进,及时、具体地选择最恰当的业务形式,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满足基层民众的各种法律需求。
三是“市场主体,自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基层法律服务所实行自愿组合、自我管理、共同出资、共担风险的合伙制形式,通过有偿服务发展自我,在理论上已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切实做到按市场规则发展,明确市场需求和服务质量是决定前途命运和优胜劣汰的关键,在协助配合基层司法所做好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工作时不增加财政开支,不增加国家负担,谋求基层法律服务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我发展途径。如何实现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芽我们的观点是,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有效指导和服务必须在体现上述认识理念和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四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明确业务限定范围;二是引导发展规范竞争;三是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四是提高素质逐步接轨。
“明确业务限定范围”就是明确基层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和执业地域,不允许随意超越业务范围代理法律事务和跨越执业地域争夺业务和资源;“引导发展规范竞争”就是规范脱钩改制后的业务发展和资源竞争,引导其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控制数量调整布局”就是适当控制基层法律服务所的发展数量,逐步调整现有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布局,保证每个社区都有法律服务所;“提高素质逐步接轨”就是着眼于基层法律服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和大局,着力于加强教育提高基层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最终实现与律师并轨、成为律师的目的。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 篇9
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真抓实干,发挥政策效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重庆市对毕业生每人每月提供500元补贴,鼓励高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临时性聘用高校毕业生,为此政府每年约投入2700万元。毕业6个月仍未就业的大学生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
,江苏省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对全省107所高校就业活动进行统一筹划,陆续举办分层次、分专业供需洽谈会。南京市选定1200个单位和部门作为毕业生实习基地,确保1万名毕业生到岗实习,确保特困家庭毕业生100%就业。
辽宁省进一步扩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20开发了万余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鼓励基层政府和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储备人才,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渠道和空间。
浙江省政府设立1亿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已审核批准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推广等项目1192个,受惠大学生近5000人。杭州市实施“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以来,杭州市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134家,累计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502期,实训1.8万余人。
【发挥部门优势服务群众】推荐阅读:
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助力群众致富增收08-26
浅谈发挥股份制银行优势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06-13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06-13
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09-17
人社局发挥职能优势10-12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05-21
发挥优势 创建品牌 关爱育人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