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感教育(共11篇)
爱国情感教育 篇1
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 我问幼儿:“知道钓鱼岛是哪个国家的吗?”孩子们沉默许久, 正在我失望之余, 突然有小朋友大声地说:“老师, 我知道, 钓鱼岛是中国的!”我循声望去, 是平时最爱发言的成成, 我问他:“那你怎么知道的?”“电视里看的!”成成自豪的回答。我又问:“那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孩子们大声地说:“热爱!”祖国, 是一个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 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子们说出“热爱祖国”四个字的时候, 我为之振奋, 而振奋之余, 我又在担忧, 单凭空洞地说出“热爱祖国、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话, 能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吗?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 它的产生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动作反应等过程。情感教育又不同于知识教育、技能教育, 它不可能通过“传授”的方式使幼儿获得。情感的产生只有依靠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 然而,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又受其年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孩子的心是一块纯洁的土地, 而不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多少革命者, 正是因为怀着对祖国最强烈的爱, 才甘愿为祖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因此, 只有从孩子的情感入手, 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 才能真正让孩子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美丽中国地图, 激发幼儿爱国之心
活动课上, 我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一张大大的彩色图片, 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美丽的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 被眼前的绚丽色彩迷住了——以为是对他们美术教育的启蒙呢!但我指着封面上方方正正的汉字轻轻地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孩子明白了:中国, 是国家, 是他们的国家, 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国家, 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国家, 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是一个有着不同生活形态的国家, 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着的国家, 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爱、去珍存、去为她做些什么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 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 而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联系起来的,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一幅美丽的中国地图, 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 不但给孩子带来美的感受, 更焕发了孩子的爱国之情!
二、庄严的国歌, 唱出对祖国的爱
一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 无论你走到哪里, 见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听到令人奋进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看到金光耀眼的国徽, 或是仰望象征着首都北京的天安门, 都会情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庄严、神圣的情感:“我是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雄壮高亢的旋律, 如此生动的旋律, 我要让孩子们聆听!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极短的时间里, 中国的国旗一遍遍地升, 国歌一遍遍地唱, 满大街的人都在问今天拿了几块金牌, 就连话说不全的孩子也会因此而激动不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 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 抓住这个很好教育的契机, 我给孩子们播放了奥运会比赛视频, 随着画面上出现运动员跳水、乒乓球、举重、跆拳道……一场场激烈的比赛以及观众的喝彩声, 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尤其是赛场上奥运健儿们登上领奖台,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我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 孩子们沸腾了, 有的甚至站在了小椅子上, 嘴里哼唱着“邦邦邦邦———邦邦”, 那份小小的冲天的豪迈, 让人涌起心底的感动, 知道了有一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天生的爱。作为教师, 我能为这一激动的行为呵斥他们吗?在他们用全部的力气、努力学习着发音、高声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的时刻……孩子们慢慢地懂得了, 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这是我们的国歌!他们开始在大街小巷认出国旗, 他们快乐地指给我看:“老师, 看, 国旗!”接着哼唱着:“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进!”那个时刻我是快乐的, 因为我知道, 孩子们一遍遍地把自己和这面红色的旗联系在一起, 懂得了要爱护国旗、珍惜国旗, 要为祖国争光。在嘹亮的国歌声中, 孩子们感受着国歌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凝聚力, 把每一个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祖国的心声, 也是每个孩子唱出的对祖国的爱!
三、稚嫩画笔, 描画心中的爱
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 犹如一张白纸, 只有好的教育, 才会在纸上绘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图画。鲁迅先生说过:“塑造孩子, 最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 就等于给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我给孩子们布置作业:给国旗涂颜色。看着孩子们涂画着五星红旗, 似乎格外地认真。家琪小朋友第一个画好了, 说:“老师, 我再画一个大国旗!”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们的大中国, 应该是很大很大的国旗。”多么质朴的语言!我拿出一张8开大纸, 为他画出红红的旗、金黄的五角星, 他开始努力填上温暖的颜色, 涂好星星后, 他怕红色不慎掩盖住黄色的星, 所以小心翼翼地用红画笔绕着黄色星星画了一个轮廓。他的手还没有精细到严丝合缝绕着星星的五角边描绘的程度, 结果在黄星星和红边边之间, 又出现了一道窄窄的白色空白区。他突然说, “老师, 你看, 五颗星星变成了花儿了。”是啊, 五颗黄色的星星像五枚绽放的花蕊, 白白的花瓣, 红红的边。我笑着说:“没关系, 像花一样的国旗是最漂亮的。”其实, 我是想说:“你们就是祖国的花朵, 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不知是哪个小朋友哼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 娃哈哈,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孩子们是如此地纯真与可爱, 可是却表达了对祖国浓浓的爱!
像花一样的国旗, 贴在主题墙上, 红红的一片, 那张像花一样的国旗在最中间, 让我感觉到爱的温暖气氛。我充满自信, 对这个国家的责任, 随着孩子的长大, 对祖国的热爱会自然地生发在孩子的心里, 不用我再喋喋不休地训导。他们对祖国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口号, 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是的, 虽然孩子的画笔是稚嫩的, 但这稚嫩的画笔就是无声的语言, 比高喊着空洞的口号更强百倍的语言!
我呼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 从娃娃抓起, 从而使爱国成为一种氛围, 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真正的情感!
(海安县古贲幼儿园)
爱国情感教育 篇2
一、利用常规教学渗透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意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思想及行为的理解也就更加有效。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素材,不仅有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知识,还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如爱国英雄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黄继光、钱学森、王进喜等,还有许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激情都可以作为爱国主义的素材。总之,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爱国主义因素众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挖掘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媒体、人物故事、文本素材等方式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利用历史课外活动培养爱国情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但是,课外活动并不是放任自流的,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教育规律有效指导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活动情境,从而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受到耳濡目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文化、游览名胜古迹、重要任务诞辰纪念及生平回顾等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注重情感熏陶,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激烈性,再加上各种古代文学形式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深化爱国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利用乡土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体现自主性,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自主渗透和深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切学习都是在教室里,这很难满足探究性学习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在确定某一历史探究主题,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为了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地方图书馆、党史办公室、博物馆等中去搜集乡土素材,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渗透;民族意识;教育;长期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50-01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做法,我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体育教师应有意识的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可以这样操作:其一,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威”,体育和“国民”的关系。其二,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培养集体意识,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教学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二 通过行为训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中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解放军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 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教学创设爱国、爱家、爱集体的情境
“游戏是中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中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故事,介绍英雄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还可以通过体育“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张白纸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体育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体育名人。例如,排球队长郎平;体操玉子李宁;水中蚊龙林莉;篮球国手郑海霞;乒乓皇后邓亚萍;体操新秀莫慧兰等。给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比赛的图片,如“精彩瞬间”、“明星英姿”等,也可以適当看一 些相关的电视录相,让学生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营造渗透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予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环境氛围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出多种渗透氛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例如,利用校园的围墙或板报写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看关的标语,或画一些相关内容的体育宣传画等。又如,利用操场的边角空地适当插置一些有关格言或者是有鼓动性、号召性的小标语牌,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同样承担着这沉甸甸的责任。体育教师在不断加强和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利用体育课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点,深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联系,适时的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张选惠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
爱国情感教育 篇4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二, 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能使学生具备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其三, 情感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能力, 使之成为一生的财富。
一、现状
纵观中学历史课本, 每一章每一节无不带有情感色彩。如通过学习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曾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对世界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树立民族自信心, 激励他们发扬民族精神, 振兴祖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中国历史教材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又占很大的比例, 尤其是近现代的中国历史, 始终贯穿着外敌入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历程, 如何讲解这一类历史事实, 让学生从遥远的历史事件中感同身受, 引起心灵的震撼, 最终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呢?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我们不仅看到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抗击列强的入侵而挺身而出, 不惜流血, 不惧牺牲, 如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等。还可以看到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战斗, 英勇牺牲的杨靖宇、左权、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名将, 从这些民族英雄身上, 教师深挖教材, 入情入景, 用这些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感动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情感与心灵的碰撞, 燃烧起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现达到既教书更育人的目的。然而, 大多数教师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严重的弱化情感教育功能的问题。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 重认知过程而轻情感过程, 历史学科常常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的内容, 剩下干瘪的条条框框, 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满堂灌”式的记忆学习, 习惯于被动接受事先作出的价值判断和所谓权威结论, 却缺少情感方面的熏陶, 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
二、实施措施
1. 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 联系生活讲历史, 把历史问题生活化, 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
2. 利用身边博物馆或红色爱国主义宣传基地, 实地参观访问, 重现历史。
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相隔时间太过遥远, 他们无法理解当时的生存环境, 也无法体会当时的人物的感受。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 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 也无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例如, 在学习《难忘九一八》, 在讲到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战时, 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不远的确山县一个小山村, 离我们这很近, 那儿有讲述他革命历程的纪念馆, 学习这一课时, 我就带领学生实地参访, 聆听导游的讲解, 导游讲解的绘声绘色, 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严冬的恶劣环境———寒冷、饥饿, 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 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 学生边听边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 中国军队在弹尽粮绝的作战环境下依然坚持战斗, 坚决不降。杨靖宇将军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 没有合过眼, 但日本鬼子还在猛烈地进攻、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 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 最终不幸中弹牺牲, 牺牲之后残暴的日本侵略军割下了将军的头颅, 剖开了将军的肚腹, 却只看到了胃里面的草根、棉絮, 让日军为之震撼———感叹中国有这样的英雄, 中国是永远不会灭亡的, 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不可战胜的。这样的方法要比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更容易打动学生, 更能使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
3. 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
学习这类教学内容,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主动的学习。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时, 可播放影片《甲午风云》片断, 影片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神态、举止言谈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与憎。然后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述, 把壮观的历史画面呈现给学生, 生动再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 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 准确击中多艘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 致远号受了重伤, 严重倾斜, 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 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 也要打出中国海军的威风, 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军旗舰吉野号冲过去, 要和它同归于尽, 但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 全舰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 也曾被爱犬“太阳”救起,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 说:“我立志杀敌报国, 今死于海, 义也, 何求生为!”, 毅然退出救生圈, 将爱犬按入水中, 一起沉入大海,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时年39岁。学生听后, 不禁对邓世昌的英勇牺牲无比感叹、崇敬, 还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痛恨, 从而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对历史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 学史可以明智。作为历史老师, 应该更多的把历史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成长为有知识, 有理想,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拓展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篇5
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祖国、认识祖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激发丰富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广开渠道,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一、利用传统节日,培养爱的情感
例如,我们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伟人故事书,摘录一句名人名言,写一篇读书笔记,开一次读书心得汇报会,举办一次伟人故事演讲会,搞一次歌颂伟人的征文。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另外,清明节向英雄献词、献花,“十一”祖国颂歌咏比赛,在国旗下茁壮成长主题队会,以及让学生饱览祖国风光的春游秋游。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向英雄人物学习,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培养心中有祖国的接班人,必须从心中有他人做起,因此,我们要注重教育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发挥榜样的作用;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的事迹,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各中队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此外,我们还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手段向学校师生介绍英雄事迹,通过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教育,让先进英雄人物在少年儿童的心中扎根,让榜样的力量激发队员爱国的情感。
三、利用百部教育影视片,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我校每年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观看三部教育影片。如,去年观看的《党的女儿》《开国大典》等。今年又观看了《重庆谈判》《远山姐弟》《火焰山东的小鼓手》等,通过观看这些教育影片,使学生在观看中受到教育。在今年市举办的百部教育影片征文比赛中,我们学校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三名学生获得了三等奖。在县文化局教育局举办的观看百部教育影片演讲赛上,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获得了特等奖。
四、利用家乡的德育资源,唤起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近几年,我们学校先后组织少先队员到图书馆、科技馆、纪念塔进行参观,并收集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今年暑期,我校组织40名三好学生进行了“重走抗联道路”一日主题夏令营,通过瞻仰历史遗址、靖宇将军陵园,了解了靖宇将军为抗日救国同日本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史实,从而激发起对帝国主义的仇恨,树立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主题队会、夏令营、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听取科技讲座,使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家乡变化中感受到祖国变化之快,感受到科技的变革力量,从而立下为祖国的富强而刻苦学习的决心。
五、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校以来,我校就建立了升旗制度,每周一升国旗,同时宣讲国旗有关的知识,并介绍伟大祖国的国歌、国徽及版图的含义和来由。为了使学生在心灵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山河、灿烂文化和丰富物产及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学期,我们在升旗时适当地介绍升旗手的事迹,主要介绍他们在五星红旗指引下,如何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鼓励学生把爱国激情变为爱国主义的实际行动。如,五年一班的升旗手王同学在《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一文中写到:
……仪式开始了,首先由鼓号队打鼓吹号,接着大队辅导员宣布升国旗,只见两名三好学生护着国旗走到银白色的旗杆下,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同学们庄严肃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空中随风飘扬,红领巾在我们的胸前迎风飘扬。我们注视着鲜红的国旗,心中想到了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我们仿佛看见那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战士们高举着红旗向敌人冲去,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继续把红旗高高举起。战士们流血牺牲、英勇战斗、前赴后继。
新中国诞生了,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迎着灿烂的朝阳在中国的大地上升起。我们新中国的少年长在红旗下,成长在温暖的阳光里,受党的教育,毛泽东思想的哺育,我们多么幸福呀,我们一定要把这鲜红的革命大旗高高举起……
综上所述,我校的德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跨世纪人才,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贯彻纲要,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完善,把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爱国情感教育 篇6
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我们首先要有一颗强烈的爱心, 爱祖国, 爱人民, 爱教育这片园地。因为有了爱, 才能悉心去播种美的种子。在通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 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讲述祖国自然风景的美丽, 激励学生结“爱国之情”。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描绘祖国如画风景的文章。有描绘山水美的, 如《桂林山水歌》;有描绘生态美的, 如《春》等;有再现园林美的, 如《苏州园林》、《晋祠》等;有表现天象美的, 如《看云识天气》、《济南的冬天》、《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作品的描写, 或是人化了自然, 或是移化作用, 或是注入社会美的内容, 都是客观的自然美同主观的情感的有机统一, 因而能产生诱人的美感。在授课时, 我力求像有经验的导游一样, 带领学生, 借助教材, 饱览名胜, 探幽寻美, 打开学生心灵的橱窗, 启发学生采撷智慧的花朵, 在祖国大自然的美景面前, 升起一种崇高的美感, 热爱祖国的富饶土地、优美的山川, 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2. 通过学习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业绩和重大贡献, 鼓励学生立“报国之志”。
伟大祖国孕育了一大批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爱国志士, 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精魂;他们的光辉业绩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是我们后代景仰的楷模, 学习的典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歌颂了为保卫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人物;《谈骨气》、《梅岭三章》等, 歌颂了为维护国家尊严, 不计个人安危, 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节操的民族精英;《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科学探险的壮举》等, 歌颂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爱国篇、正气歌。正是由于英雄人物活跃在开阔的中国历史舞台上, 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伟大的精神气质, 从而汇成了整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教授这类篇目时, 我注意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之中, 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领略到报效祖国的那种震撼山岳、翻江倒海的气势, 在钦佩和可歌可泣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创伟业的凌云壮志。
3. 通过讲述祖国悠久文明, 领先于世界诸多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描绘祖国宏伟建筑技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有赞美杰出桥梁技艺的《中国石拱桥》, 有介绍精湛雕刻技艺的《核舟记》等, 这些都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悠久的科学成就的了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让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光辉的过去, 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抓住今天, 展望明天, 获取更多的建国之知, 培养过硬的建国之能, 以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
4. 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施“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有个“灵魂”, 即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 就是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 以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能发展中国”的观点。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红军鞋》、《草地晚餐》、《七根火柴》、《白杨礼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一件珍贵的衬衫》、《陈毅市长》等, 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 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 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从而树立起自己心中的形象, 把他们当作自己永远学习的楷模, 自觉地按照心目中的审美理想塑造自己。
同时, 还要结合教材中歌颂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篇目, 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如《夜走灵官峡》所表现的我国的工人们不畏艰险的忘我劳动精神;杨朔在散文《荔枝蜜》中借赞美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 所赞美的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勤奋不息的高贵品质, 等等。通过学习这些课文, 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生活美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人民创造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出现。中国人民是有智慧、有创造力、敢想敢干的人民, 中华民族正以她的勃勃英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进而使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热爱缔造新中国的共产党, 立志做新一代的劳动者, 做美化新生活的主人, 为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贡献青春。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其它学科是不同的。语文课更有形象性、生动性、情绪性, 它能使学生激动、惊奇、或喜或悲, 震撼学生的心灵;它能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责任和义务, 大大丰富精神世界。这就是语文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
新大纲指出:“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 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学科反映着政治倾向或感情色彩, 而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统一的原则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本质, 反映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本要求。在语文训练中, 在讲清文章语言文字、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讲清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文悟道;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妙处, 才能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因道学文。
谈幼儿爱国情感的培养 篇7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随机活动中
教师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 渗透爱国主义情感。让幼儿知道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 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懂得要爱护国旗, 珍惜国旗, 要为祖国争光。通过升旗仪式教育, 让幼儿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北京。”在旅游中, 带领幼儿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祖国的伟大、美丽、壮观。如, 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长城、故宫等名胜古迹, 使幼儿具体感知祖国的伟大。还可以通过旅游照片展览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扩大幼儿的眼界和知识面, 激发幼儿去游览祖国各地的愿望和爱国情怀。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节日活动中
利用节日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三八妇女节”六个一活动 (为妈妈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说一句感恩的话、做一件小礼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使幼儿知道妈妈的艰辛, 给孩子讲解宝宝生产的过程以及哺育宝宝的辛苦, 从而培养幼儿爱母亲, 感恩母爱的情感。通过3月5日学雷锋日, 给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 教育幼儿从小要爱祖国, 爱人民, 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唱红歌, 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端午节、中秋节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三、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把爱祖国爱家乡教育融入到五大领域及日常生活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充分发挥才智, 与家长、幼儿共同搜集各种资料, 在环境布置上找一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爱祖国主题教育墙饰;在艺术活动中, 大班幼儿画天安门、长城等中国标志, 中班幼儿画国旗和五环, 小班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画灯笼、彩旗。孩子们的作品将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 氛围浓烈。
四、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本土化教材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母体文化, 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因此, 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及地方特色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我园编写的本土化教材《可爱的麦积》这套教材, 让幼儿从古人的成长奋斗过程中, 感受和学习他们的精神, 以此培养幼儿的拼博精神、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 让幼儿能够在古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通过对家乡名人故事的了解、对家乡名胜古迹、风景的掌握、对家乡特产的记忆, 来填补幼儿成长教育的空白。特别是把美的教育作为培养乐趣、树立信心、激发才智的关键来做, 教材通过历史的厚重美、文字的节奏美、图案的色彩美来体现家乡从古到今的美丽与可爱之处。教材以历史故事的感染力、自然风景的感召力、物产资源的影响力来组成一套有着思想道德的约束力与色彩文字的冲击力的教材, 达到趣味性与教育性、可读性与引导性、易记性与启发性的有机结合, 让幼儿的记忆过程成为培养幼儿兴趣的过程, 也成为引导幼儿树立目标、增强信心的过程。
谈语文教学中爱国情感的培养 篇8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根据教材的内容, 选准情感教育的突破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它所蕴含的爱国情感也绚丽多姿。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有的课文描述了祖国的秀丽山河, 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 就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依恋之情;有的课文颂扬了祖国历史的辉煌成就, 如《长城》《赵州桥》等,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的课文塑造了为国家富强和解放而呕心沥血、英勇献身的壮士仁人, 如《詹天佑》《狼牙山五壮士》等, 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及献身精神。不同题材的教材, 应确立不同的情感教育目标, 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
二、提供写作背景, 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小学课本中, 不少文章作者抒发了真挚的爱国情怀, 但学生在阅读时却显得无动于衷,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不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因此, 我在教学中, 对有些课文,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 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 使作者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詹天佑》一课, 教学前我向学生充分介绍文章所反应的时代背景:清朝末年, 要修筑京张铁路干线。当时, 清政府政治腐败, 帝国主义干涉我国内政, 我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 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 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他面对帝国主义的刁难, 历经了艰险, 提前两年竣工, 修成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介绍这段背景, 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过去, 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 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草地夜行》一课, 教学前我向学生介绍:一九三四年十月, 我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途经人迹罕至的草地, 那草地无边无际, 不知哪里是路, 哪里是潭, 随时都有被吞没生命的危险。就在这片草地上的一个漆黑的夜里, 一位老红军为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赶上部队, 而陷进了泥潭, 被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而他在临终前却对背上的小红军说:“快离开我, 我们不能都牺牲, 要……要记住革命……”多么好的同志啊!学生听了这段话后, 再读课文, 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文中那句句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这样学生自然受到了爱国情感的教育。
三、强化情感渲染, 营造情感教育的氛围
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感渲染之中, 去感受课文的内容。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一边听课文配乐朗读, 一边看连续活动的山水幻灯片, 接着师生读文品味, 去领略那甲天下的山水风光, 那静、清、绿的漓江水和奇、秀、险的桂林山仿佛呈现于眼前, 从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好课外延伸, 强化情感教育
为了进一步强化情感教育, 我联系课文搞了一些课外活动:观看有关领袖人物的电视、电影和书籍, 利用班会课, 进行演讲比赛, 讲述领袖人物的革命经历、成才足迹和伟大业绩。另外, 我还利用地图指出我国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分布, 并进行了具体介绍, 借此使学生知我国土, 爱我山河。
爱国情感教育 篇9
一、展示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让学生激情满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历史教学中可以发掘出许多值得自豪的因素, 教师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成果, 让学生深度了解我们的民族发展历史,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古代文明的精华与成果, 让学生大为赞叹。在“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青铜器中的精美艺术品, 惟妙惟肖的动物图案, 精美的造型设计, 其中蕴含的神话传说等, 让学生获得了知识积累, 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教学演示活动还有很多, 为了做好课堂演示, 要坚持自主设计课件, 按照教学方案的要求上网搜集图片资料, 整合资料信息, 运用软件制作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课件。这样的演示可以引导学生对我们的祖先具有更多的了解, 特别是对古代创造的文明有了深刻认识, 提高了自豪感。
二、带领学生回顾屈辱近代史让学生激愤在胸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屈辱史, 每一位中华子孙都不能忘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史, 并在分析研究中明白为什么受欺辱、受剥削, 思考中华民族这头雄狮为什么沉睡那么久。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实现用心感受、用情感悟的效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时, 结合火烧圆明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和学生进行分析。这些在如今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年就确确实实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开展学生学习交流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 结合对教材的理解, 主动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表达的基本都是对侵略者的愤慨,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还要结合当年中国的闭关自守等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理解掌握效果引向深入, 有效提升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师生共同来分析抗日战争让学生同仇敌忾
国仇家恨不可忘, 几十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将当时的中国推入了深渊,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才结束了这一场梦魇。直到如今, 许许多多中国人仍对日本充满仇恨。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一场战争, 对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更多地熟悉和了解。如在“血肉筑长城”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一组数据来揭示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并从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接着通过具有震撼力的图片资料,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 使学生的内心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之后, 满腔怒火, 一方面对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强烈谴责, 同时也对现任日本领导人的丑恶嘴脸表达了最大的鄙视。这样, 教师将学生的愤慨之情引入到强大祖国抵御外辱这样的角度, 提振了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
四、展示中国综合国力之提升让学生扬眉吐气
当今之中国, 已非当年东亚病夫, 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科技实力, 均走在了世界前列。观今日中国, 每一位中华儿女已经扬眉吐气, 青少年一代理应更多地了解我国现在的发展成就。在教学中要充分向学生展示这一方面的素材, 让学生扬眉吐气。如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的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农业以及航空航天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到神舟飞船上天, 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就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回顾社会生活显著的变化让学生懂得感恩
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 引导他们回顾社会生活显著的变化, 深入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 让学生懂得带来幸福生活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如“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课后组织开展实践调查研究, 从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等角度, 深入发掘具有深刻主题的内容, 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成效。
摘要:历史教学工作应当深度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洗礼与灵魂的净化。教师重点应当抓住五个方面:一是展示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让学生激情满怀, 二是带领学生回顾屈辱近代史让学生激愤在胸, 三是师生共同来分析抗日战争让学生同仇敌忾, 四是展示中国综合国力之提升让学生扬眉吐气, 五是回顾社会生活显著的变化让学生懂得感恩。
关键词: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马淑兰.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宁夏教育, 2012 (11) .
[2]王宗平.浅析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宁夏教育科研, 2015 (03)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篇10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并客观地分析祖国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呢?
一、了解祖国
要让学生有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
“祖国”一词对学生来说既亲切又抽象,因此我们应该运用一些直观的东西让学生对祖国有大致的了解。通过电视、广播、图书,抓住每个时机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名称、首都、国徽、国歌、国庆节。告诉他们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从此,当学生看到飘扬的国旗时会说“这是我们的五星红旗”;听到庄严的国歌能高声同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来到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常不由自主地赞美大好河山……我因此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已存在了这一切所定义的祖国。
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祖国的一些知识,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让他们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再用唱、读、看、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唱,就是大家唱爱国歌曲。《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已成为人人会唱的歌曲。读,就是开展读爱国进步书籍活动。看,就是观看爱国主义图片和影片等。讲,就是举行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等。
二、 把强化养成行为习惯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规范学生基本言行,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尊老敬贤、诚实守信”与当今学生的道德规范是相一致的。将养成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生命。我们的教育形式是监督与自律并举。学校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校级的文明监督岗,此外还有班级自律的监督岗。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榜样示范与典型引路同在。树立身边的榜样,推广班级的典型经验,把少先队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阵地,深受学生欢迎。将养成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起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的动机。首先,对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进行培训,明确要求,突出班级的特色;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家长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共识,可在开学第一周分批对家长进行培训;再次,养成教育的评价与使用《成长册》结合,制定各年级教育的侧重点。
开展的优秀班级与低年级手拉手活动已经坚持了几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手拉手活动中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关爱小同学的爱心,高年级学生在为低年级行为习惯作示范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行为,也成为低年级班主任的小帮手。
在习惯养成中,应把勤劳俭朴教育、尊老敬贤、诚实守信的教育贯穿始终。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圣地,访问老红军;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3.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篮球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四、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为了说明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发出要讲述的道理。当今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和忠诚社会主义祖国,这是今天爱国主义的核心。通过以上分析讲解,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爱祖国本身包含着热爱社会主义,而且明确了只有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的道德情感全部倾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才是真正的爱国、爱社会主义。
教育学生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因此,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爱国情感教育 篇11
一、寓情于理,以理育情
中学语文爱国情感教育的特点之一即是情与理的结合。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人对客观事物认识越深刻,对其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这就是所谓“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突出一个“理”字,深化一个“情”字。“理”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理才能达到情深的目的。例如我们教《祝福》一文时,就可以先在了解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再引导他们探讨祥林嫂惨死的真正原因,进而明晓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样,他们的爱憎之情就一定会向理性的高度升华。
二、创造情境,以境生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人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境越生动,其感染力就越强。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移情的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的氛围中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比如教学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教师在分析讲解诗歌的基础上,播放《大浪淘沙》的古筝音乐,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青年毛泽东,此时正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同时在内心体验青年毛泽东热爱中华的情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然后请同学带着感情朗读。学生因情感的升华而深悟其理,因此感情充沛,读得抑扬顿挫,十分具有感染力。又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老师抓住“乡愁”一词展开提问:什么叫做“乡愁”?作者为什么会有“乡愁”?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本诗中“乡愁”具有什么独特性?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作者绵绵悠长的乡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期望的感情加深了理解,并产生了共鸣。有的同学还展开联想,想象诗人身在海峡彼岸,在漫长的生活历程中如何思念祖国的情景。有的同学遐想着不久的将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诗人思乡的情怀便可得到慰藉。所以,教师在小结时说:“假如余光中知道你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能引起如此的爱国情怀,他一定会感到分外的欣慰。”
三、情为动力,以情激情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所谓的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或相应的情绪。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应的感情。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想到周总理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想到周总理为人民疾苦耿耿于怀,关怀备至;想到周总理临终时还要嘱咐把自己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想到这一切,她情不自禁地热泪横流。学生也受到她的感染,他们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群山回响、大海呼啸、天地万物共悼总理英灵的诗情境界。结果,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在潜移默化中心灵获得净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教师是课文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先动情了,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动。一篇篇课文,就是一支支歌曲,它们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语文教师要着力将这些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移植”于现实之中,以情激情,叩击心弦,在学生的心田上,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
四、创设条件,以美孕情
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感染人、愉悦人的特性,这种特性使美的事物焕发出巨大的魅力,使人们在接触美的事物时,能够很快被它吸引,并且在情感上产生某种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美学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其中既有知识之美,又有文化之美,既有各种既在的美学形态的显现,又有即时教学美学形态的表现。语文中的美,一般是以鲜明、直觉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学生的。就课文而言,语文教材一般是以感情的、形象的内容为主。一篇篇课文绘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组成绚丽多姿的人生画卷,它吸引着人们去感受、去欣赏。对那些情深感人、联想丰富、充满美感的文章进行赏析,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情的升华。如孙犁的《荷花淀》是一篇情景交融、优美动人的短篇小说,它既有小说的故事性和艺术形象,又有散文浓厚的抒情味,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进行作品欣赏、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有位老师在教学这课时,把课文提炼为《荷花飘香》、《夫妻话别》、《淀上遇险》、《伏击日寇》、《成立队伍》等几个画面,制成多媒体课件。解题时采用多媒体投影,点明荷花是美的,因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战士,展示了优美的意境,将学生引进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紧接着播放录音,优美悦耳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声音所传递的美感。然后教师品评语言的格调、情味,再配以画面,逐步将学生引入作品美的意境,领会作品的抒情基调。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景物美、情理美、精神美、语言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爱国情感教育】推荐阅读:
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06-07
写两句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07-20
怎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09-12
12月9日国旗下讲话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08-17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06-11
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07-02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05-27
国防教育爱国演讲09-23
日本战后的爱国教育09-26
爱党爱国教育党建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