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共12篇)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篇1
渠县龙凤乡中心学校
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建和谐文明家园。
二、活动目的:
充分展现当代中小学学生的精神风貌,引导中小学学生以实际行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经精心策划决定,在3月开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共建和谐文明家园”活动。来提高中小学生素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展现龙凤学校师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
二、活动组织: 组长:刘东升
成员:张贞毅、陈小云、杨彭、成国平、陈晓华、代国华、陈佳、田远春、张韵秋、陈文静、杨慧琳、代娜、熊彩霞、刘海会、陈家华、唐利红、邱吉祥、简雪琴、田丹丹、甘元焕、邹大渠。
三、活动对象: 龙凤乡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四、活动安排:
(1)内容:播放有关爱国主义系列电影《战狼2》
(2)地点:学校操场
(3)时间:2011年3月29日
五、活动开展:
(1)各班按德育处安排依次入场观影,(一、二、七、八、九年级第一场;三、四、五、六年级第二场。)各年级观影时间依学校广播通知为准。(2)保持观影场所干净整洁,做到地面洁净无污染物。各班主任督导本班观影场地卫生、纪律、安全,做到干净、文明、和谐观影。(3)影片放映结束后,有序退出,不逗留、不滋事、不喧闹。(4)观影过程中偶发事件,依据龙凤乡中心学校偶发事件处理预案进行处置。
(5)看完电影后组织学生对影片做一个讨论,发表他们自己的感想,写一篇观后感。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篇2
1840至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的特殊时期, 中国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在此时期发生转型, 中国在该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电影作为当时代新兴的大众传媒, 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中国现代电影既包含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主要电影形态, 也涌现出了许多艺术精品。同时, 因为中国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中国电影自觉地担负起了启蒙和救亡的使命, 充满爱国良心和正义情怀的电影也就应运而生: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包含了民族救亡意识;上海沦为“孤岛”以后, 《木兰从军》、《孔夫子》、《苏武牧羊》等, 借古人衣钵表达爱国情怀, 民族志向;于1947年上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如火如荼的感情, 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 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 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它们在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 举足轻重。然而, 因为种种原因, 目前的研究多关注电影本体, 而对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所忽略。
中国电影的发展虽然与世界基本同步, 但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为止, 学界的相关研究主要如下:
科研项目 主要有王 振民的“电 影电视批 评理论与 实践” (1998年度的国 家社科基 金项目) , 戴锦华的“中国电影文化史” (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 周斌的“20世纪中国电影文学史” (2004年度的国 家社科基 金课题) , 杨世真的“影视传播中的失德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等。专著主要有彭骄雪著《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周晓明著《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封敏著《爱国主义影片赏析与史话》。此外, 还有一些论文。
上述各研究不乏创见, 也都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中国电影以及电影的教育功能的研究, 但限于关注的侧重点, 使得整体考察中国现代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状况的研究甚为不足。
作为一种大众传媒, 电影在当代蓬勃发展, 占据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业余时光。它更加深广地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在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彰显和挖掘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总结归纳其中的一般规律和各个不同时期的特殊规律, 非常有必要尽快展开。
中国现代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整体研究中国现代电影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 归纳总结其中的特点和规律, 可以深化拓展的电 影领域的研究, 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探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借鉴;探讨如何利用电影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 更好地进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探讨如何利用电影的教育功能来为当代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从一个角度探讨寓教于乐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现代电影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即研究和探讨它的爱国主义教育构想和经典模式, 以及它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也可以探讨中国现代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总结和归纳其中的方法和规律。既宏观中国现代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规律和效果, 也具体呈现其中的具体方式、手段和措施。同时还探讨中国现代电影现代化的进程, 探索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1. 西学东渐浪潮里的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西学东渐浪潮中的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状况。
2. 启蒙立人呼声中的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探讨在启蒙和立人的大社会氛围下中国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
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辛亥革命时期为关注点探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国民政府过程中体现在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4. 五四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国电影对五四运动的呼应及其效果。
5. 大革命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研究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等。
6. 抗敌救亡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研究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内容和特点以及效果。
7.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研究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情况, 并对比研究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风貌。
1840—1949年间, 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文化、文化的现代转型的时期。探讨中国现代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整合和中国社会的现代 转型来进行。由此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揭示社会、文化、文学、电影与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 .彭骄雪.《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篇3
关键词:红色电影;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红色电影”,是指那些以真实历史事实为依据而创作的,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它以红色题材为主要内容,以革命话语为主要语言,以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以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对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千百年来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与为国奉献、为国尽责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繁荣和平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体会不到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对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也没有深入体会,导致其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电影,如建国初期创作产生并流传至今的《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上甘岭》《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 等经典影片,近年掀起观影热潮的《东京审判》《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主旋律影片。这些电影以逼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其体现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直击观众内心,引起观众关于爱国情怀的强烈共鸣。可见,红色电影对于和平年代爱国主义的纵深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电影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对祖国的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红色电影作为一门集众多艺术形式为一体的银幕艺术,特点之一就是画面的直接性与冲击力,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红色电影艺术性地塑造了革命领袖及英雄人物的形象,将他们立体化、丰满化、生活化,对观众而言真实而亲切,电影的娱乐色彩也能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观影过程之中实现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如电影《建党伟业》不仅让大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 1911 年辛亥革命到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这 10 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还被影片中革命者的青春朝气、奋发图强、壮志豪情深深地感染,激发出了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红色电影通过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感人的故事将荣辱是非直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极大心理冲击的同时,让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电影《风声》中,家境殷实的顾小梦本可以无忧无虑地过着大小姐的生活,或者依靠在证券机构中的裙带关系耀武扬威,但她却以挽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己任,为党为国尽忠效力,深陷绝境之时仍然把革命事业视为首要任务,最终成功保护了同志的安全,自己则光荣牺牲。红色电影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既有形式上的波澜壮阔,又有精神上的震撼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去,必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培养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与高尚情操的养成也必然能够事半功倍。
(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性格坚毅、人格完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们能够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寻求方法摆脱心理困扰,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之中完善自身的性格与人格。例如,在电影《集结号》中,观众可以看到,英雄并非天生的,他们也曾脆弱过、恐惧过,也曾经不堪一击,但是他们在不断的磨砺与挑战之中积极调整心态,坚持着心中所信奉的真理,其灵魂终于凤凰涅·获得重生,成为打不倒的英雄人物。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大学生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历练个人意志,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与抵御挫折的能力,那么他们在逆境之中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是心理疾病。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事实。因此,充分利用红色电影的引导和感染作用,帮助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获取启发与教育,最终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性格与人格,也成为红色电影宣传与发展的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四)引导大学生践行爱国精神
红色电影往往通过对真善美的弘扬和假恶丑的批判,将革命先烈、英模人物不怕流血牺牲,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完美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因此,每一部红色电影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鲜活生动的历史教材,每部红色电影就好比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胆识、英雄气概、人格魅力和各个时期的英模人物在平凡岗位上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影片中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起大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还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仅代表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从而促使大学生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对祖国理性认识的知识结构中,并外显为日常生活中自觉的爱国行为习惯。
二、运用红色电影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一)深入挖掘内涵,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内容
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较多的人文历史知识。因此,利用红色电影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仅仅停留在观看影片、写观后感、举办心得交流会等层面。 要把这些红色电影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深刻挖掘这些红色影视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并且把它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我们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中去,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
(二)开辟红色电影网络教育阵地
互联网以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等特点和优势已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的开放性既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网络提供了便利,也为大学生浏览相关内容提供了便利,因此,要运用红色电影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载体和渠道。高校可在已开设的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网站上设立经典红色电影专区,生动形象展示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既可以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面;还可以通过红色电影论坛、博客、QQ 群等在网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三)依托红色电影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依托红色电影丰富的题材类型和精神内涵,可以开展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例如高校可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影视欣赏等课程,在系列电影讲座中开展纯粹的红色电影欣赏,以红色电影与民俗、红色电影与历史、红色电影与文化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题讲座,举办红色电影评论园地、红色电影观后感、红色电影歌曲演唱比赛、红色电影经典对白朗诵比赛,让大学生在参与精彩纷呈的文化与实践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知识渴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爱国主义情感得到熏陶,爱国主义境界得到升华。
(四)以各种重要节点为契机,运用红色电影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大学校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若重视红色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还可以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可通过开展放映红色电影、翻拍红色电影、点评红色电影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氛围;通过红色电影的剧情海报制作红色电影主题性展板,在红色文化展示专区展示红色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舆论氛围。此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活动往往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各高校可以各种重要节点为契机,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一些优秀的反映时代特色和精神的红色电影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建国 6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建国大业》,建党 9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建党伟业》,辛亥革命100 周年之际,组织大学生观看《辛亥革命》,将大学生紧紧地凝聚和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感染大学生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融入到实践中,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楷.论红色电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4(11)
[2]王浩,何清.红色影视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篇4
印象最深的是《前夜》这个故事,也是这部影片的第一个故事,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故事,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我们: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我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我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新中国_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一段优美的歌声中观影结束了,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爱国主义电影观 篇5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1955年进行首演,参加了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文革时期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1972年被摄制成电影艺术片。最近有幸观看的这部著名的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了1953年,朝鲜金城前线附近安平村的老百姓,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志愿军某部排长战斗英雄严伟才曾在安平村一带与敌人作战,在这里他们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安平村村民崔大娘是拥军模范,她的儿子参加了人民军,儿媳崔大嫂是支前模范。严伟才负伤曾住在崔大娘家,崔大娘曾给予精心的照料。
美李军为了集结兵力,向我进攻,将村里的老百姓和崔大娘抓去修筑工事。敌人发现崔大娘与我军有联络,便抓去审问。崔大娘揭露了敌人的侵略罪行,敌人恼羞成怒将崔大娘杀害。严伟才和战士们听到崔大娘被杀害的消息,义愤填膺,决心要为崔大娘报仇。美国侵略者及李承晚政权,企图利用停战谈判,拖延时间,拼凑残兵数万,在金城以南集结,并派其“王牌军”首都师“白虎团”为主力,向我猖狂进攻,妄图实现其所谓“北进计划”。为了揭穿美帝国主义的“和谈”骗局,坚决粉碎敌人的进攻,我志愿军决定在金城发起大反击。我军某团接受了插入敌人心脏的任务,严伟才和战友们积极向团部请战。王团长考虑到严伟才在上甘岭战役,为坚守阵地,曾率领全排战胜了敌人两个营的兵力、几百门大炮的轰击,声名显赫。因此,决定派遣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一个尖刀班,在朝鲜人民军派来的联络员韩大年和金大勇协助下,化装成美、李伪军,插入敌人心脏。深夜,严伟才率小分队以惊人的勇敢和机智,越障碍、跨天险,冲过了敌人多道防线。危险时刻排除了敌人的多个地雷,抓住了敌人的巡逻兵,了解到敌人的最新部署。这支小分队在担任穿插任务的志愿军某营的密切配合下,冲破了重重难关,最后在朝鲜群众崔大嫂的帮助下,活捉了白虎团团长白昌谱及美国顾问,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打乱了敌军的部署,为全线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抗美援朝中奇袭“白虎团”的故事。但是,如果进一步问及此次奇袭“白虎团”中,勇敢的志愿军官兵顺手斩得“小楼兰”,全歼美军“555榴炮营”,并缴获该营营旗的事情,却少为人知。时至今日,这面美军“555榴炮营”营旗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电影从一个微观的角度的讲述了我志愿军战士在朝的作战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志愿军与朝鲜民众之间的深厚友谊。从电影里我们不难分析出抗美援朝战争我们能够取胜的原因。俗话说事在人为,人的因素往往是决定一件事的最重要因素。在我看来,志愿军的战斗力就是我们去的战争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奇袭白虎团中志愿军仅一个班便歼灭了美军一个王牌炮营,和南朝鲜享有“国军主力”的美名,“王牌团”白虎团。从这一个小战例中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探查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强悍作战力。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争中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是构成成败得失的原因,不能只是看某一个方面的 强弱。论述一直军队的战斗力,也不能只看武器装备、人员素质、训练水平、战斗技巧和后勤补给。武器装备不用说了,我们的早期小米加步枪,是没有办法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的。而且美军在朝鲜还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火 力配置和单兵装备以及通讯能力,是志愿军在当时都难以想象的。后勤补给也不用说了,志愿军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在战争的中后期,美军发明的空中绞杀战,让志愿军吃尽了苦头,在朝鲜只能发动“星期 攻势”,也让开国将军洪学智致死还耿耿于怀。人员素质方面,志愿军的高层领导大多是经历过红军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的指挥员,战争经验丰富,还有着坚定的战争意志。基层的广 大官兵也多是经历过八
年抗战或解放战争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意志顽强。反观美军,也是有着很高的训练水平,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有着很强的荣誉感的职业军人。这方面是水平相当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水平,美军也是很强的。志愿军秘密入朝作战,早期以近战、夜战、突袭和包抄等国内战争中的法宝,让美军吃了大亏。但很快,美军就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特点,用自己的装备上的优势抵消了运动战中志愿军的优势。他们发挥火力强大和制空权的优势,在地面 作战中也大量发挥空军的作用。地面相持时,两军相隔30米,美军飞行员也敢于投下凝固汽油弹。后期发明的空中绞杀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 了志愿军前进步伐。使得中国的高层也清晰的意识到,不可能在此次战争中将美帝国主义完全赶出朝鲜。后期也无奈的选择将战线稳定在38线 附近。
这时,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就凸显出来了:战斗意志力!这一点已经有了一个经典的总结:亮剑精神!
一支军队必须要有灵魂才能打赢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灵魂就是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5000年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所在。我们的伟大 领袖毛主席还独创了能够保证军事领导必须将战斗灵魂贯彻每一个战士的军事领导制度:双领导制度,政治委员有最后的决定权。这在别的军 队里是从来没有出现的。这就保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决了为什么和为谁作战的问题。当一支军队很明确的知道为什么和为谁作战时,就一定 会出现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特级英雄,就一定会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反观美军,虽然也有着很强的职业军人的荣誉感和强烈的取胜欲 望,但来自于欧洲的哲学思想的战争理念,以及西方的绅士风度,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不可能击败的对手时,放弃和投降是可以的选择。一方 是除此无他,一方是可以选择,心理的较量就影响了结局。现代社会一再证实,竞争中心理较量的重要性。这恐怕不用再重复了。中国民间也有说法:横的怕狠的,狠的怕楞的,楞的还怕不要命的!战斗中有一方毫不惜命,那对手所承担的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这种较量本身就不在一个平台上。套用一句经典的台词:“不是我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在朝鲜战争中,不是联合国军无能,是志愿军太不要命!毛主席有过论断,美军是钢多气少,志愿军是钢少气多!如果志愿军的钢也多,我们早就打过38线了。
所以,以战斗力而言,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战斗力和美军的战斗力相差无几,这才有了38线上的50多年。
当然,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的,这也是构成志愿军在朝作战,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那就是全国人民的支持。当时中国建国不久,还有很多忧患,百废待兴。是否出兵朝鲜,在政治局讨论的时候,毛泽东是孤家寡人,连一起出生入死的朱德也没有投赞 成票。迫不得已,征召远在外地的彭德怀来京讨论,晚上先约见彭德怀,下足了猛药,这才有了第二天会议上彭德怀力挺出兵,亲任统帅的事情。之后再祭出宣传利器,发动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兵工生产业开足马力。到战争的后期,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也是取得 战绩的有力保证。当一方是使用战争机器,而另一方使用的是国家机器时,战争的天平就发生了倾斜。
通过影片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60年前,志愿军在手持简陋武器的条件下用顽强的钢铁意志同敌人作战。我不禁想起了李奇微说过:“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他们又是文明的敌人。”克拉克也说过:“共产党在朝鲜战争中的领导,是一种军事与政治智慧的巧妙混合体。它不仅能够维持一个让大家都认为是‘乌合之众的农民军队’在战场上对抗一个现代的军事强权国家的局面,而且它也能够在面临逆势与退却的时候,把部队锻炼成一个有训练、有装备和有团结力的战斗体。”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6
王二小从小就是个孤儿,靠给别人放牛来养活自己。当时日本侵略了中国,他的家乡也遭到了扫荡,八路军在他们的家乡和日本兵进行战斗。才十二岁的王二小,不怕一群日本鬼子的刀枪,机智而又勇敢地把日本兵带入了我国八路军的埋伏圈。恼怒的鬼子杀害了王二小,但他们也全部被八路军歼灭。
看完后我非常感动,王二小生活在战争年代,又是孤儿,总是没吃没穿的,挨饿受冻,才几岁就得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就是这样,他都非常的坚强,还聪明勇敢,小小的年龄就懂得爱憎分明,为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生活上比王二小好多了,更应该利用这好的环境来多学习、多思考、多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刍议 篇7
一、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危机
创作电影作品, 包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和类型电影两个大的主要形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是把反映时代特点和客观生活作为主旨, 类型电影是创作者以某种固有模式为模板, 创作出带有某种非常典型特征的作品。这两种模式, 从创作形式上看, 虽然有很大不同, 可是我们在创作中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分割。现实主义作品要求非常高的艺术性, 可是也有可能因此影响了观赏性和娱乐性;类型化的电影往往能更好的迎合观众的口味, 但是另一方面, 很可能会减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影视作品始终是凭借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反映时代风貌、现实生活的艺术载体。电影是现时代最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自身拥有的群众文化的特点, 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应该是展现时代风貌、展现群众生活、表现百姓酸甜苦辣的最鲜活、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可是, 我们认真审视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具体情况, 就不难发现, 对于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关注, 对时代的关注, 恰恰成了一种缺憾。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有违于电影艺术的传承, 另一方面又不适合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对于电影发展的要求和呼唤。
二、中国电影要在不断创新中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
从我国有电影的那一天开始, 一直延续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 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好像是火把, 一代代传承下来, 发展下去。尤其是近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展开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伟大宏图, 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 这样如火如荼的时代强音, 却没有相应产生出大量反映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作品, 不能不说, 这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不管是思想匮乏, 还是题材距离现实太远, 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思考其根本缘由, 经常发现一样的困惑, 那就是缺乏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和探索。
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风靡全球, 但是, 全世界最著名的奥斯卡奖往往把最高奖项给予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据统计, 近八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都是关注现实社会的佳作, 美国是全世界电影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全世界商业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 却不断产生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好作品, 这也提醒我们认真思考。
产生的无穷微妙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意象通过有机整合超越象外从而构成画的深刻意境。
对“意境”美的普遍关注和探究, 使得传统绘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 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各方面探研, 绘画创作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表现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 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 笔与墨的经营, 实与空的置换, 心与物
现实主义是完善的创作思想, 其最主要的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创作诉求、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从创作诉求方面来看, 以美国导演摄制的《华尔街》来分析, 奉行现实主义精神, 就使创作电影的人, 无论编剧、导演, 还是演员, 都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要在深入生活, 思索生活的前提下, 认真遴选现实主义的题材。据说, 《华尔街》导演的父亲就是一个经纪人, 所以他常年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 并在作品里展现了对拜金主义的批判。
从创作思想的方面看, 有很多低级仿效, 面对丰富而鲜活的生活, 不去挖掘和思考, 或者归根结底就没有这种思想。举例来说, 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因为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思想, 认真的体察生活, 思索人性, 从而产生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 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汇聚在这个国度里, 各种矛盾和纷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 观察社会, 深入思考, 从而产生了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彼此仇恨、彼此攻击的人, 在遇到了一次车祸以后, 形成了互相理解和包容。
三、现实主义创作和商业化并非完全矛盾
电影走到这个时代, 已经形成了很庞杂的体系,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某一模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些人提出, 现实主义是唯一高明的创作观念, 其实这种提法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并不是只要提到现实主义, 就一定是艺术家。电影发展到现在, 各种表现形式百家争鸣, 包括摄制的方法, 都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所以说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电影, 都适应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都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甚至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商业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 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面临困境, 票房惨淡, 成本都无法回收。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有人提出现实主义和市场是根本性的分歧, 难以融合、共存。可是, 这两种因素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而且假使能够理性驾驭, 现实主义同样可以赢得市场, 赢得票房。以国产电影为例, 《钢的琴》《孔雀》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品, 也很好的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喜爱。《秋菊打官司》等电影, 也很好的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商业化, 既具有思想性, 又具有观赏性, 既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又能深入浅出的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例子的告诉我们, 现实主义和商业性是可以融合、互补的,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灾难片的融合, 《金陵十三钗》和战争题材的互补, 都运用得十分成功。
人民群众永远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甘泉, 创作者如果背弃了社会现实这一根本道路, 是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生动、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不应该背离的方向。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电影、电视剧, 这是广大观众的需求, 也是中国电影通向发展繁荣的道路。
的文化背景的交融。这与禅的“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相一致, 它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1. 刘永济《文心雕龙-附微引文录》中华书局.2007.6.
2. 唐·王昌龄《王昌龄·诗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8.
“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表达 篇8
图01.02.
首先我们看看编剧是怎么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又颇为夸张的人物,黑仔和马路可。影片一开始这两位仁兄就开着枪撒着钞票,在嘈杂的乐队的簇拥下冲到了我们的眼前。
图03.04.
斯拉夫人那种热情、狂野、无所顾忌的蛮横赫然在目,也预示着这个故事中的人和事都不会按常理构建和发展。果然,这两个人传奇性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无论抗击法西斯还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游戏,无论是理想主义的骗局还是内战的兄弟相残,黑仔和马路可都用他们那种表面蛮横粗暴,内心却阴险毒辣的方式完成一个个荒诞的寓言。编剧不是让这样两个人来哗众取宠,实际上,这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几十年历史中两种人物的代表,就是野心家和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制造骗局,让黑仔几十年如一日在地下生产军火的马路可代表着前一类人,这种人往往用政治谎言和毫无逻辑的热情来为自己谋利益。而受了骗的黑仔代表了后一种人。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会是好勇斗狠的流氓,效忠或组织某一帮派,过着快意恩仇的生活。而一旦外敌入侵,这样的人又会是誓死抵抗的民族主义战士。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是内战的主力,他们从不吝惜暴力,也无视法律和规则,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一类人。
图05.
从编剧的角度看,这样两种人显然对于南斯拉夫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是联合操纵也不为过。同时,编剧还塑造了娜塔莉亚这样一个人物。娜塔莉亚同时被黑仔和马路可所爱着,然而本身力量弱小的她,要么成为玩物,要么成为帮凶,受害的同时往往又在伤害别人。
编剧用娜塔莉亚在影射一个国家中大部分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趋利避害的习性。编剧利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荒诞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却象征着民族历史中最具典型性的性格,很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是在《地下》这里,却是一种很具破坏性的手法,因为其中隐藏着作者清醒又无情的鞭挞,他会把历史的伤疤用戏谑的方法揭开,并且啐上几口,让它显得更加难看。
图06.
疯狂荒诞的人物造就了同样疯狂荒诞的历史,我们再来看看编剧怎么在影片中表现一个国家几十年荣誉与血泪交织的历史。前南斯拉夫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所以历来各种势力混杂,秘密组织众多。影片开头,马路可就游说黑仔加入他们的组织,这个细节暗暗地呼应了影片“地下”这个名字。然而,一场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纳粹的侵略带来国家的灾难,马路可和黑仔立刻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去。由马路可一手导演,黑仔亲力亲为,在地下组织了一个小社会,所有人以反抗法西斯,生产军备为目标,在地下生活了几十年。
图07.
然而在德国人被赶走,南斯拉夫成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这些生活在地下的人仍是浑然不知,在坚决反抗法西斯,打好持久战的谎言中,以铁托为精神偶像,仍然在艰苦的地下生产军事物资。可是他们现在生产的枪炮不是拿去反抗敌人,而是被地上的马路可拿去换了钞票。
生活在地下的黑仔被马路可在地上社会塑造成了民族英雄和反法西斯烈士,还为其塑像和拍摄电影。编剧用这样一个荒诞而且黑色的故事象征国家的政治生活,表面义正言辞实际上谎言连篇,背后则是用牺牲者换来的利益。最终,谎言破灭了,到地上去的人却又卷入内战的泥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炮火连天中个人的悲剧渐渐演化为民族的悲剧。编剧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讲述中,虽然都透着荒诞,却有着不同的意味。在遭受的德国侵略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编剧一点不怀疑本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和智慧。但是到了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游戏之下的利益冲突最终让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危险,编剧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的人太过聪明也太过勇猛,内耗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最后内战的爆发,则是国家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没有任何复兴的希望。从复杂混乱的故事背后,是编剧清晰而鲜明的态度,虽然用了荒诞的手法来呈现,却是无比的现实与沉重,这与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类似的效果。
图08.
最后,我们具体看看影片中的若干场景,它们也体现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编剧手法,从而配合故事情节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荒诞气息。影片在表现城市被纳粹飞机轰炸的事件中,将焦点放在了一个动物园中,我们看到了比人还要无辜的动物是怎么在人类的武器中血肉横飞,流离失所。
如果说对于这些动物已经显得非常残忍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不断的战争就显得更加残酷。因为与动物身体组织类似的老百姓们也会在少数强权者的铁血理论中血肉模糊。从一场动物园中动物的灾难来象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编剧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试牛刀。接下来,在影片的第三个段落中还有一处场景,被打死的马路可和娜塔莉亚坐在轮椅上被人浇了汽油点燃,成了火球的轮椅绕着十字架旋转,这时我们忽然发现这个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头朝下的,这是颠倒的十字架,犹如现实中颠倒的善恶和道德。
图10.11.
这是一个荒诞的场景,却非常的震撼。而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运用。所有死去的亲人朋友全都复活,他们相聚在河边的草地上,所有人都冰释前嫌,所有人都满足于当下的美酒和音乐,然而在一片热烈的狂喜中,脚下的草地突然和陆地分离,所有的人像坐在船上一样飘向远方,却都浑然不觉。
这似乎是当时的编剧兼导演库斯图里卡对于南斯拉夫的一个预言,果然,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南斯拉夫了。一个奇特又沉重的结尾,荒诞中透着作者的某种绝望。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9
《举起手来》令人百看不厌。我是在高城和同学们一起观看的,这是一部以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为题材的战争喜剧电影,故事的缘起是由保护国宝——一尊金身佛像开始的,讲述了中国农民和一队鬼子兵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周旋战斗。精彩的每一幕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难以平复。
最扣人心弦的一刻:日本鬼子搜不到金佛,企图将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炸毁,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鬼子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看到这里我心里多希望有一桶水能够把它扑灭呀,正在我心惊胆战的时候,村民的驴撒了一泡尿把导火线扑灭了,驴“嗷嗷”了几声就好像在说:“哈哈!灭了,灭了,日本鬼子输了,输了!我赢了!”我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日本鬼子侵占的石桥村。片尾,看到只有少数日本兵疲惫地走上山头,看着天空的日落发呆。远处传来一句有力的话:“举起手来”。日本兵被吓的都举起了手,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也拍起手叫好。
影片看完了,可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这些爱国者的行为所感动。一方面我祈望和平,让战争远离人类;另一方面我知道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再受人欺负。与以前的日子相比,我现在幸福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并且也要做一个能吃苦、爱国的孩子,努力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祖国,使我的国家更加富强。
爱国主义电影影评500字 篇10
《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能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不在于他单纯地表现张嘎是多么爱国、多么英勇,而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导演把张嘎这一角色拍活了。张嘎一个不谙世事、调皮捣蛋的小孩,导演并没有像往常的主旋律影片用高大全的形象去对待主人翁,因为对于小孩来说,这样做不仅滑稽而且很蠢甚至非常虚假。在导演的镜头里张嘎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孩,他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喜欢炫耀自己的经历、和别人摔跤输了会耍赖、不高兴就去把人家烟囱给堵了,这些孩子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都能够体现。另一反面,张嘎也很勇敢,作为一个孩子,奶奶死后只身一人去找心目中的英雄罗金宝,还用木头抢去挟持被自己误认为汉奸的罗金宝,以至引起笑话。在战场上他追逐敌人并缴获武器,在别人因为他而面对威胁时勇敢承认自己就是小八路,最后还烧掉塔楼帮助游击队打败日军。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这些行为都很令人钦佩,在这方面导演表现出了一个让人赞赏的张嘎。导演用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孩子拉近了张嘎与小观众之间的距离,然后又用张嘎的英勇行为去激励小观众已达到影片的教育意义,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处,塑造了一个有些有肉、立体形象的小英雄。 我觉得影片不足的地方也很明显,这也体现在人物塑造上。我想大家也都有疑惑,为什么八路里每个人都很勇敢、聪明、善良没有任何缺陷(除了小孩),而汉奸和日军却总是那么胆小、怯弱、愚蠢、蛮横反正找不到一丝可以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极端美化一边的同时又极度丑化另一边,反差之强烈令人一声叹息。
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探析 篇11
关键词:女权主义;电影;转变
l 女权主义电影的综述
1.1 女权主义电影概述
电影是近代以来逐渐流行起来的娱乐方式,成了大众消费的主要对象。电影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从原本受众是上流人上,转为了普通百姓都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品,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部分导演在电影当中注入了女权主义的色彩,并且通过电影理论的传播,将这种理念穿插在电影的始终,指导观众思考电影中女性形象,最终对改形象能够认同。对丁女权主义电影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说,即指该电影主要是以女性为主体。广义上来说,女性电影的导演并不一定是女性,男性导演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镜头,展示女性的风采,将女性作为电影的主角。女权主义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对父权主义的挑战,妇女追求从文化的边缘地带,走入文化的中心。
1.2 女权主义电影兴起的原因
女权主义电影主要指女权主义在电影当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本篇文章当中所说的女权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时候,在欧美地区所兴起的女权主义,即世界上第二次的女性解放运动。在第一次的女性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在政治、经济以及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平等权,但是在经历了第二次解放运动之后,女权主义者呼吁为自己谋取第四种的权利平等,即要求在性别上保持平等,不受歧视。这一呼吁无疑是对传统的父权主义造成了极大挑战。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当中,人权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女权主义得到了极大推广,同时也出现了些许和女权主义相关的纪录片,但是这些记录篇的拍摄者都是女性,如《三牛》。在女性纪录片出现之后,关丁女权主义的电影也不断涌现,并且出现了专门针对这一类型电影的理论。例如,在《女性与电影》这一期刊性文件当中,所有理论分析都是围绕女性和电影这两个主题展开。也就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正式出现,并且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3 女权主义电影的发展历程
当还是处丁黑白电影的时期,好莱坞便出现了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将该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如动作片、恐怖片等并列,但是在这些女性电影当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无非是衬托男性色彩,或者是用以取悦男性观众,永远是处丁“被看”的地位。因此,很多女权主义的电影导演试图转变这一拍摄方式,试着去塑造一些性格坚强、人格独立,不受男性摆布的女性形象。
在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之后,便出现了很多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女性电影,女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男性的支配。与此同时,在很多电影制作者和管理者当中,并没有女性人员。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女性的形象在电影当中有所拓展,随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推动,电影当中也出现了更多关丁妇女运动的内容,并且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2 新时期女权主义电影的转变——以中国为例
2.1 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审美
(1)空洞式的女性形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解放运动便蓬勃开展,女性渴望能够取得和男性相同的地位,这也使得电影工作者当中多了女性人员,加入电影的创作。但是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当中,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传统的父权主义影响,虽然在电影中有女性的形象,但是仅仅是一个空洞性的“符号”。在电影当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大多都伴随着男性的色彩,无论是装扮,还是语言、行为,都带有男性的影子。虽然她们在电影当中享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但同时她们也失去“女性”这一性别身份。在电影《白毛女》当中,女主角是在一个长期压迫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饱受欺凌,牛活在贫苦的环境当中。但是最后在T厂党员的帮助之下,脱离了苦海。最终喜儿作为女主角,也加入了革命队伍当中。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当中,女性和男性一样,需要参加革命,去战斗,并没有体现出“女性”性别的差异。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成了男性的传声筒,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2)“母性光环”下的女性之美。在我国经历了“文革”之后,女性主要由原本的战上,转为了真正的女人,体现了作为女性自身的母性色彩。在谢晋导演的“文革三部曲”当中,变塑造了很多传统的女性形象,并且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而在其导演的《啊,摇篮》当中,在该段影片开始的部分,捕述的是女性作为战上在战场上战斗的画面,但是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女性怀抱着白己的孩子,目送自己的丈夫奔赴战争前线。在该电影当中,完成了女性从“战上”向“母亲”的成功转变。谢晋导演的女权主义创作风格,影响了很多导演。在这一时期的很多影片当中,虽然男性仍然处丁较高地位,往往出牛与名门世家,有着较强的家世背景,但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走向没落。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身上所散发出的“母性光环”,变成了很多男性的依靠和拯救者。
2.2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权主义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他所创作的电影作品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但是同样存在着女性的形象并没有被凸显,受到了男性角色的压制。很多的女性形象仅仅是成了男性观众的消费品。在电影当中,同样存在着浓厚的男权色彩,女性发白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并没有得到认可。及时女性多次反抗,但是仍然逃不出男性意识的压制。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当中,很多女性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充满着凄凉感。例如,在红高梁当中的“几儿”,先是被父母因为一头骡子,而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人,在她丈夫死了之后,几儿继承了产业,每天都和一帮男人混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在该电影当中,几儿作为女性形象,其自身的女性色彩仍然没有体现,女性意识被遮掩,相反却展现了男性的魅力。
3 21世纪女权主义电影的展望
电影多是以叙事为主线,而叙事的过程中,究竟应当以谁为视角,采用哪一种声音,对电影都十分重要。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叙事的视角便出现了转变。在徐静蕾所导演的《我和爸爸》当中,叙事的主人公为一对父母的女儿“我”。整个影片以我对父母的回忆为主线,“我”是该事件的叙述者,叙事的线条比较单一,被很多的观众接受。在该片当中,开始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使其,从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我”与爸爸之间的关系,最后也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父母去世之后,将一直感情不好的父母合葬在了一起。在这部电影当中,“我”作为一个女性的形象,有着独立的话语权,并且独立的做出某个行为,同时也成了叙事的主体。因此,可以展望,在迈入了21世纪之后,女性开始成为电影的叙述者,同时其自身独立意识也被唤醒,不单单只是男性角色的陪衬。
浅析魔幻电影与新神话主义 篇12
作为一种20世纪末期形成的文化潮流, “新神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纪之交西方文化思想的一种价值动向。它既是现代性的文化工业与文化消费的产物, 又在价值观上体现出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生活, 要求回归和复兴神话、巫术、魔幻、童话等原始主义的幻想世界。”新神话主义的特征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并且体现了诸多鲜明的时代要素, 如虚拟影像的泛滥, 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 以及各种传媒推动下多种价值观的拼贴重组等等。
当前的魔幻电影是最受人们瞩目的一个类别, 也是“新神话”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典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影像艺术, 魔幻电影融合了视听性的魔幻和故事性的魔幻于一体, 给人们超时空, 超经验的奇妙体验。魔幻电影始终站在现代科技的前沿, 用最先进的电脑数字加工和影像摄录技术将仅仅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影像变为震撼的视听, 竭力实现人类基于神话思维的想象力最大化。从电影类型上看, 带有魔幻性的电影的起源甚早, 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别则是近几年才渐渐为世人接受的。它曾与科幻片与儿童片混淆在一起, 被归为“非现实类”的幻想型电影。在幻想型电影的早期, 很多人认为这个类型的电影无非就是依靠着奇特的背景道具和一些“唬人”技法手段, 产生让人忘却现实的视听感受。这个观念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和特技概念的引入被彻底改变。现在的观众们依然知道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但是影像的逼真性和神话思维的吸引力都产生了难以抗拒的魅力。于是, 幻想电影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电影类型始终占据了电影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例如, 2001年, 由著名魔幻小说《魔戒》改编的电影《指环王:护戒使者》横空出世, 次年《指环王2:双塔奇兵》重写魔幻电影横扫影坛的盛况, 2003年上映的《指环王3:国王归来》更是赢得了第76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同一时期, 英国女作家罗琳的畅销现代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也被改编为电影, 并于2001年到2005年分别推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四部影片。
至此, 魔幻电影漫长而又起伏的发展史终于奏响了第一个高音, 其神话般的崛起也成为了“新神话主义”现象的一个经典范例, 映射出现代人对于现实主义的价值观的重审, 并且渴望用神话思维的复兴来克制现代社会对于物欲的痴迷。
二、魔幻电影与新神话主义的思维解读
戴锦华在《解读电影》的序言里论及到电影对于人类长久以来情感与智慧的一种启蒙式影响, 这种影响如今看来尤其适合于对魔幻电影的重新审视。“从杂耍场的余兴节目起, 电影不仅复活了‘可见的人类’ (贝拉·巴拉兹) , 不仅以‘闪闪发光的生活之轮’拯救了物质世界 (克拉考尔) , 不仅满足了人类古老的, 尝试超越死亡和腐朽的‘木乃伊情结’ (安德烈·巴赞) , 而且开启了一个电影大师的时代, 一个电影自如地处理人类全部高深玄妙谜题的时代。”
可以说, 由于影像文化本身的特殊性, 其一诞生就己深深地烙有一种超越现实的神话属性, 而在魔幻电影中, 这种神话属性则以更为炫目的姿态被释放出来, 堂而皇之地于现代物欲至上的理性面前, 表演一场“神话思维”的翩舞。
近几年来, 魔幻电影成为票房的“宠儿”意味着大众心理对于这种娱乐方式的充分认可, 其发展越来越走向成熟, 不再是单纯地以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而制作的奇幻式“风景画”, 而更注重内容情节, 突出魔幻性、故事性, 甚至史诗性。利用神话故事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已经远离神话熏陶的现实人生, 给予人们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在魔幻电影的奇特旅程中, 观众“可以消除现存社会赖以维系和生存的理性、道德、法律、习俗等各种压抑的源泉, 让人的生命冲动得以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
魔幻影像强化的神话思维使人摆脱对于金钱物质的过度依赖;祛除作为人类过分的自尊自傲, 重新认识周围的万物生灵;学会以一种生物的状态回归自然的怀抱;释放对于天空星辰的美好遐想;从自然获取生存物质的同时, 心怀感恩与敬畏……
无论是《指环王》系列中的对于善与爱的信念的坚持, 《哈利波特》系列中与自然万物的真诚交流, 还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童话般绚丽的世界, 以及《纳尼亚传奇》中人性化与神性化交织的奇妙生灵, 都能让观众那双疲惫于追车、暴力、金钱和情欲的眼睛获得一次清新脱俗的芬芳之旅。
三、新神话主义精神的现代意义思考
“新神话主义”从现象与本质都与传统的神话主义相区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体现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关怀与神圣信仰。从其文化属性的归属问题上看, 魔幻电影作为现代“新神话主义”的一个典范, 给予我们大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融合与互利的实例。
在魔幻电影中, “新神话主义”更广泛的题材包容性与丰富的影像呈现方式使得电影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展, 也充分实现了电影作为梦境再现方式的镜像功能。与此同时, 民间文化的智慧内涵也通过大众媒体手段得到了更多人的了解与认同, 神话传说也渐渐走出迷信封建的传统误解。魔幻电影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 让我们看到“新神话主义”现象已经牵引了更多领域的共同关注, 从中也进一步展现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表象对立与深层联系。如果说, 21世纪的魔幻电影弥合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鸿沟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偶然, 而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握手共生则是文化自身发展与开拓的必要要求。
伴随着大众传媒手段的自我完善, 大众文化的普及率与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它可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传播和普遍接受, 其突出特点是能迅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 并把这种变化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通过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 实现了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占有与渗透。
在此社会背景下, 我们更容易理解“新神话主义”现象出现的重要意义:日渐式微的魔幻民间文化与神话野性思维方式, 以及被人们渐渐遗忘或忽视的原始生存智慧在“大众化”的媒体推广过程中,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同。
“新神话主义”现象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正是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次双赢的“合作”。“新神话主义”基于民间文化的传统神话思维元素, 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方式, 结合现代人的全新价值理念, 实现了民间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提升与内涵注入, 也给予大众重新审视民间文化的良好机缘。据此, 我们相信大众文化向民间文化“取经”的时代己经到来, 而且必须到来。由于两者先天的本质区别, 所以大众文化不可能从文化内涵上取代民间文化的存在。取大众文化的传播手段之长, 与民间文化古老智慧之长, 共同营造富有娱乐性、智慧性, 具有审美导向与价值整合功能的多质性新文化。这是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自身发展的诉求, 也是社会发展, 价值重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谢迪南.当“新神话主义”成为浪潮[N].中国图书商报, 2004-10-08.
[2]叶舒宪.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G]//文学理论前沿: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推荐阅读:
保华小学观看“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简报06-20
爱国主义电影推荐12-20
100部爱国主义电影07-01
看爱国主义电影总结07-10
看《爱国主义电影之雷锋的故事》有感06-28
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09-26
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学生的必修课10-08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06-11
爱国主义教育案例11-26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总结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