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学科

2024-05-11

电气学科(精选5篇)

电气学科 篇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 由于学校电气工程学院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实验设备的质量与前些年相比有较大提高, 数量也有所增加。如何充分发挥现有实验设备的功效, 使实验教学条件满足高数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概述

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工作主要围绕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3个本科专业和学校其他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展开。目前, 学院设有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二级教学和实验管理机构。目前学院拥有2 000余台套实验设备, 分属于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的23个实验室。学院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各系和教学中心, 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由专职和兼职实验人员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开设的实验, 如电工电子实验等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参与完成;各系实验课教学工作主要由各系教师兼职完成。

实验室数量多、种类杂, 其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所属系分别完成, 处于学院和系之间二级分散式管理状态。管理方式较单一, 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存在实验室资源难以统一调配和共享,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设备维修维护质量水平偏低,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 实验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笔者对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和实验教学环节做深层次改革, 达到理顺实验教学管理结构, 加强实验过程控制,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

2 实验室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管理机制是指实验室教学和建设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点之一, 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实验室管理3个方面组成。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指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 包括实验人员编制调整、人员年度考核、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购置、使用管理、维修保养、设备处置等内容;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设置、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条件、建设与维护、实验室技术安全、实验室环境建设与保护、实验室开放、实验耗材管理等内容。

2.1 实验室人员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结果, 建设一支具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对加强实验室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任何先进的设备、实验手段, 都要靠人员来掌握和运用。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实验室管理政策不完善, 措施不配套, 实验人员晋级困难等, 严重影响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出现实验队伍不稳定, 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 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稳定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引进高层次、高素质、有实验室管理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是解决实验人员短缺的可行途径之一。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创造良好的条件, 并在职称评聘上出台优惠政策等。充分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重视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从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特点, 建立一套考核评估体系, 除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外, 对质的考核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2.2 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设备管理, 包括设备采购计划、使用情况、维护维修、利用率和更新率等内容;实验器材管理, 包括低值易耗品的采购, 领用管理;保管制度;另有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学院将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学生数、实验数分组, 合理规划和安排实验室仪器设备, 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 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新增实验室、增加实验设备应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或专家论证, 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合理、适时购置仪器设备。对已购置的设备, 学院应定期对其使用效果进行检查。

2.3 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和学科的发展, 各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 不同课程常常出现相似的内容, 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以前我院实验室管理模式单一, 实验室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沟通, 技术人员力量分散。

结合我院专业、人员等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了实验室层次及分布结构、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一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学院对现有23个实验室进行整合, 将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整体分为三种类型:电工基础课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电工基础实验主要由电路实验室、电机实验等实验组成的电工基础实验平台完成;专业课程实验主要由自动化实验平台、电气工程实验平台和测控工程实验平台完成;大学生竞赛创新活动主要由综合实践与创新中心完成, 其他研究开发类实验主要由研究型高端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完成。

对实验室进行分层面、分种类管理, 即对基础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 对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散管理,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维护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不仅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各实验平台之间还可以相互配合, 开展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和专业型的实验, 解决电路系统问题。

3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和学生是实验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我们应运用相关的过程管理理论和模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过程管理程序指导师生实验。

对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改革。

(1) 制定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参考过程管理相关理论, 初步建立实验过程操作规范, 将实验过程划分为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3部分。实验前期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学生对实验的预习、课前提问等内容;实验中期包括实验结果、实验要求、实验数据、实验完成情况等内容;实验后期包括实验处理结果、实验报告等内容。对这3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完成的任务和进度进行规范化处理, 以保证实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2) 明确实验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和要求。实验教学过程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一起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指导, 并负责实验教学质量。主讲教师主导实验过程有利于实验内容和授课内容的统一。同时, 任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有助于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 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人员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实验, 主要负责实验过程的辅导和实验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精细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4 建立实验室管理具体规定, 对环境、设备完好率等实行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 主要包括实验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及竞聘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设备维护和维修制度、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开设及修改规范、实验预约规定等制度, 逐步把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工作规范化, 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制度保障。

5 运行考核

运行效果评价是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改革探索的评价体系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结合实验教学质量、运作效率、设备使用和维护保障情况、实验室建设及相关业绩等方面展开。逐步建立学生实验教学反馈、实验教学抽查监督、教师实验教学反馈等机制, 逐步完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中心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 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性考核。学院将组建由学院主管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教师代表、任课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 以确保实验教学考核公正、科学、及时、合理。

6 结束语

经改革和建设, 实验中心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验队伍、实验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郭伟锋, 雷勇, 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8) :165-168.

[2]沈剑敏, 陈强, 张东凯.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 2009 (1) :151-153.

[3]孙纯学, 白德成.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激励原理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3) :274-276.

[4]杨润玲.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2) :96.

[5]李文芹.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9) :91-92.

[6]李文芹, 卜志国, 胡淑明.高等农业院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2) :540-541.

电气学科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阵地,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具有坚定信念、高尚品德、知识全面、技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顶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加强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结合,做到相互促进与推动,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社会转型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各高校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了改革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的差异性还是面临的主要问题[1]。本研究是在分析黑龙江省高校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电气工程学科大学生整体素质,激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能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现将思考和策略总结如下: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市场体制改革的需要,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依据高等院校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教育需求,积极研究和探索一种符合多种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在原有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革:一是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机制形成;二是加强通识教育,扩大专业涉及广度与口径,增强专业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培养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三是查阅并参考西方发达国家在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思想[2];四是追踪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五是完善和改进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之间的指导、验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力度。

2改革教和学的内容与方法,改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师对所传授知识的创新度及与实践结合度;二是通过互动式、疑问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欲,继而刺激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行为的产生。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意识的前提;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行为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有机联系是培养创新人才保障。

3推进考核模式变革,形成科学的“创新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对电气工程专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变革,建立能够对个人能力、素质、创新意识进行评价的标准。一是对传统偏重记忆性考核的定义、公式等题目减轻比重,加大综合性或灵活性题目的考核比重,内容要带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不断去探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设立多答案式评价标准,建立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的正确评价体系;三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考试,做到灵活、开放,强调过程考核的作用。

4开通第二课堂,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途径

“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开放性、广泛性、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决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第二课堂”的开通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保障,如专业论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刺激了创新思维的产生,使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增强;专业竞赛的参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创新创业空间,积极推动课外科技竞赛的进行,培养了学生创新冲动,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与科研、生产等实践工作紧密结合[3]。简言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与专业人才的提供紧密相连,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高等院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也将是日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针对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实践探索,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电气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路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2(9):71-72.

[2]田华,蒋石梅,王昭慧.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境界:斯坦福大学D.school模式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159-162.

电气学科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技术,电气学科,发展史

一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1.电磁学理论的源头

人类对电最早的认识来自于大自然中的雷电, 最早观察到的磁现象是天然磁石吸铁。但人们研究电磁现象是从十六世纪的英国开始的, 德国科学家盖利克在十七世纪中叶发明了能够通过摩擦来进行发电的仪器, 英国科学家十八世纪初期通过实验发现金属矿业作为电荷传导的介质等, 这些都是人类对电进行的初期实验, 在以后的时间里人们又发现了许多电的规律, 发明了许多推动社会发展的电器。

2.电气工程技术早期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一共有三次工业革命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次以英国为主的工业革命标志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让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进入了机械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又让人类进入了电气化生产的社会, 并且诞生了“三大文明”和“三大技术”, 他们分别是汽车、飞机、无线电通信、电力、钢铁以及化工产业;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又发生了以社会生产、生活信息化为特点的新技术革命。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由于电气工程技术的应用开始的。

3.电工理论的创立

(1) 电路理论的创立。

伏特在1778年提出了电容的概念并且写出了计算导体上储存电荷的公式Q=CU;欧姆在1826年发现了欧姆定律;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亨利在1832年写出了计算磁通量的公式。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又在1845年发现了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 它们和欧姆定律是分析电路系统的前提。

(2) 电网络理论的创立。

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网络理论的进步。福斯特在1924年提出了关于电感和电容的电抗定理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电网络理论。美国科学家伯德在1945年提出了分析控制系统频域和线性电路的方法。分析复杂的反馈系统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 梅森在1953年提出了通过信号流图来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并取得了成功。

4.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发生的新技术革命, 即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创立了三大理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控制论, 以三大理论为基础科学家发现了崭新的科学方法去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

二电气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分类之中, 电气信息学科类属于工学门类, 有五个一级学科属于它: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五个学科的学科基础无太多区别, 都可以归类于对电磁现象和电磁现象应用的基础学科与技术工程的综合, 电能有以下几点显著优点:不仅是是方便传送的工业动力, 同时也是十分可靠的信息载体。

一个世纪以来, 电气工程学科已成为涵盖了不同门类交叉学科、应用领域广阔的完善的综合性学科, 并且具有弱电、软硬件、机电之间相互结合创新的学科特性。在国外, 发达地区的电气工程学科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大量信息技术知识不同程度地融入到了学科。处于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之下, 信息技术的进步速度达到了惊人的指数级别, 极大地推动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 并且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也得到了创新提供的工具与技术支持, 电气学科的发展因为它而拥有了决定性因素。

(2) 不同学科之间不断地交叉与融合, 使得研究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 在跨学科领域之中大量的研究得到开展。

(3) 与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科技成果的转换简单明了, 产业技术更新方便进行。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力工业、电气装备制造业还有大部分需要使用到电力的行业都与电气工程学科牢牢联系, 这些行业推动了电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可再生能源技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在全球的一次能源之中, 可再生能源仅仅占到18%, 专家估计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叶,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要上升到22%, 本世纪是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技术的黄金发展期。本文重点介绍人类的新能源——氢能。在科学家的眼中, 氢能一直作为人类未来的能源的备选之一, 和其他能源相比, 氢能具有诸多难以想象的长处:

(1) 清洁;氢能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水和氮化氢, 环境不会受到影响。

(2) 极其庞大的储量;人类可将海水之中的氢能用来发电以满足数亿年的需求。

(3) 高热值;热值及单位重量的发热量, 汽油的热值是氢的三分之一, 煤炭的热值是氢的四分之一。当下,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话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来研究氢能这种能源, 不过目前对氢能的研究尚且处在实验室之内, 工业应用还仅仅存在理论之中。

2.输电信技术

在电气工程中, 超导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是今后的大流。

(1) 利用超导储存能源。

电能被转换为电磁能, 超导线圈将它储存。除电池储能系统之外, 超导储能系统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储能系统, 对提高电网的安全性也有帮助。

(2) 超导故障限流器。

超导体超导与正常状态之间存在的转变特性, 可以用来限制引起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短路电流, 电网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3) 超导大容量电缆。

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消耗得到有效降低, 能源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其中运用到的灵活交流输电技术, 电力系统的电压、参数、功率、相位角等参数可以通过大功率电子器来实时进行调控, 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降低输电过程中的消耗。

3.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技术使得列车可以离开地面、不需要燃料并且进行“飞行”, 在这方面, 德国、日本的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 他们的磁悬浮列车的最高时速突破了550千米每小时。对磁悬浮、低温超导、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磁悬浮列车这一产品。

参考文献

[1]刘建伟, 尹虎臣, 韩民晓, 等.[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4期

[2]严陆光, 肖立业, 林良真, 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年01期

电气学科 篇4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做了题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的演讲。黄久松从智能建筑发展历程、智能建筑行业现状、智能建筑行业技术现状、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行业展望与建议五个方面详细剖析了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他在报告中特别阐述了智能建筑行业发展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目前智能建筑行业急需高端技术人才的现状,从智能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立智能化工程二级学科的设想。报告高屋建瓴,使参会代表充分了解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面向的智能建筑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对于高校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郭晓岩同样做了精彩的行业报告。郭晓岩从自身多年丰富的设计经验出发,解析了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常用的强制性条文要点,使与会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如何更好地将相关设计规范与标准和专业教学相结合。

除了以上行业报告,与会人员还分别从标准宣贯、研讨,实习导则制定,联合毕业设计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任庆昌、长安大学教授王娜分别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解读;会议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进行了研讨。专指委主任、安徽建筑大学教授方潜生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标准涵盖的内容及要求。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由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范同顺主编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导则》。

另外,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佳、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九根分别介绍了南北两组高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组织过程和毕业设计成果。天津城建大学教授苏刚和副教授杨国庆还展示了该校部分学生的联合毕业设计成果。会议肯定了联合毕业设计工作对提高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青年教师素质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于军琪分别从学科与专业、国内硕士和博士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内涵、研究方向、硕士学科建设途径、学科链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建设情况及经验。会议明确了学科专业建设是今后几年专指委工作的重点,建议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积极申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的自办或交叉硕、博士点,更快、更好地完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电气学科 篇5

2015 年12 月18 日“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开幕,会上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5 版)。

中国知网推出影响力指数CI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 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根据影响力指数CI进行排名,《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在电气工程学科105 种期刊中排名第5。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5 版)中,共有3 500 种科技期刊、1 220 种人文社科期刊参选,对各刊计算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对科技备选期刊按CI由大到小排序后,遴选出前175种科技期刊(TOP5%),依次再遴选出175 种科技期刊(TOP5%~TOP10%)名单,将遴选方法、指标、初选名单送给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删减了个别声誉不好的期刊,按CI值依序补充,保持入选期刊数量不变,最终确定一份全面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名单——“2015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5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再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上一篇:爱国情感教育下一篇: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