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2024-08-11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共10篇)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2

1 概述

我校电气工程学院实验室工作主要围绕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3个本科专业和学校其他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展开。目前, 学院设有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二级教学和实验管理机构。目前学院拥有2 000余台套实验设备, 分属于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和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工程系的23个实验室。学院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各系和教学中心, 实验室管理人员主要由专职和兼职实验人员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所开设的实验, 如电工电子实验等主要由专职实验人员参与完成;各系实验课教学工作主要由各系教师兼职完成。

实验室数量多、种类杂, 其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所属系分别完成, 处于学院和系之间二级分散式管理状态。管理方式较单一, 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存在实验室资源难以统一调配和共享,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 设备维修维护质量水平偏低,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难度大, 实验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笔者对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和实验教学环节做深层次改革, 达到理顺实验教学管理结构, 加强实验过程控制,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

2 实验室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管理机制是指实验室教学和建设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点之一, 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实验室管理3个方面组成。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指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 包括实验人员编制调整、人员年度考核、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购置、使用管理、维修保养、设备处置等内容;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设置、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条件、建设与维护、实验室技术安全、实验室环境建设与保护、实验室开放、实验耗材管理等内容。

2.1 实验室人员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结果, 建设一支具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对加强实验室管理,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非常重要。任何先进的设备、实验手段, 都要靠人员来掌握和运用。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校教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实验室管理政策不完善, 措施不配套, 实验人员晋级困难等, 严重影响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出现实验队伍不稳定, 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 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激励措施稳定和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引进高层次、高素质、有实验室管理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是解决实验人员短缺的可行途径之一。制定强有力的措施, 创造良好的条件, 并在职称评聘上出台优惠政策等。充分调动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重视现有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从时间和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特点, 建立一套考核评估体系, 除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外, 对质的考核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2.2 实验室设备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室设备管理, 包括设备采购计划、使用情况、维护维修、利用率和更新率等内容;实验器材管理, 包括低值易耗品的采购, 领用管理;保管制度;另有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各项制度。学院将加强对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学生数、实验数分组, 合理规划和安排实验室仪器设备, 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 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 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新增实验室、增加实验设备应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或专家论证, 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 合理、适时购置仪器设备。对已购置的设备, 学院应定期对其使用效果进行检查。

2.3 实验室管理方法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和学科的发展, 各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多, 不同课程常常出现相似的内容, 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以前我院实验室管理模式单一, 实验室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沟通, 技术人员力量分散。

结合我院专业、人员等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了实验室层次及分布结构、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一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学院对现有23个实验室进行整合, 将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整体分为三种类型:电工基础课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 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电工基础实验主要由电路实验室、电机实验等实验组成的电工基础实验平台完成;专业课程实验主要由自动化实验平台、电气工程实验平台和测控工程实验平台完成;大学生竞赛创新活动主要由综合实践与创新中心完成, 其他研究开发类实验主要由研究型高端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完成。

对实验室进行分层面、分种类管理, 即对基础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 对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散管理, 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维护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这样不仅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同时各实验平台之间还可以相互配合, 开展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和专业型的实验, 解决电路系统问题。

3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方法探索

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和学生是实验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我们应运用相关的过程管理理论和模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过程管理程序指导师生实验。

对实验教学的准备、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和改革。

(1) 制定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参考过程管理相关理论, 初步建立实验过程操作规范, 将实验过程划分为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3部分。实验前期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学生对实验的预习、课前提问等内容;实验中期包括实验结果、实验要求、实验数据、实验完成情况等内容;实验后期包括实验处理结果、实验报告等内容。对这3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完成的任务和进度进行规范化处理, 以保证实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2) 明确实验教学过程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的责任和要求。实验教学过程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一起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主要由任课教师指导, 并负责实验教学质量。主讲教师主导实验过程有利于实验内容和授课内容的统一。同时, 任课教师进入实验室有助于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 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验人员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实验, 主要负责实验过程的辅导和实验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精细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4 建立实验室管理具体规定, 对环境、设备完好率等实行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学院实验室管理条例, 主要包括实验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及竞聘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实验设备维护和维修制度、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开设及修改规范、实验预约规定等制度, 逐步把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工作规范化, 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制度保障。

5 运行考核

运行效果评价是机构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次改革探索的评价体系将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结合实验教学质量、运作效率、设备使用和维护保障情况、实验室建设及相关业绩等方面展开。逐步建立学生实验教学反馈、实验教学抽查监督、教师实验教学反馈等机制, 逐步完善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中心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 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性考核。学院将组建由学院主管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教师代表、任课教师代表等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 以确保实验教学考核公正、科学、及时、合理。

6 结束语

经改革和建设, 实验中心在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验队伍、实验环境等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工作。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灵活有效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郭伟锋, 雷勇, 林丽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变迁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8) :165-168.

[2]沈剑敏, 陈强, 张东凯.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 2009 (1) :151-153.

[3]孙纯学, 白德成.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激励原理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3) :274-276.

[4]杨润玲.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2) :96.

[5]李文芹.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9) :91-92.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3

【关键词】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调整 培养方案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正,李炜,段晓燕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34-137.

[2]王斌,王颢雄,胡艳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化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改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7(3):88-90.

自动化学科概论作业 篇4

2)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差异是什么?解释闭环PID控制的作用?

3)“实体控制”类知识结构与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参照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你认为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各有哪几门课程是主要的?你准备如何学好这些课程?

4)参考内蒙古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培养教学计划,通过网络查询两门自动化专业相关课程一些机构培训班培训的内容、学时数、培训方式及价格?你将重视在学校学习该课程吗?如何学习?

5)自动化专业人才需要哪5方面的知识?哪4方面的素质?哪4方面的能力?他们的相互关系?

6)自动化学科与专业在发展中形成了那些鲜明的特色?

7)列出自动化领域著名公司、研究院所、大学与重要学术期刊。

8)通过中国工控网或CNKI网查阅,阐述一个自动化应用实例。

9)给出你对的国际电气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了解,你今后有参加该考试的打算吗?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5

姓名: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5月 前言

自从我进入西华大学学习以来,特别是在2年理论学习了许多的专业课程,对本身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总觉得自己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工作不是很熟悉,唯恐将来不能胜任工作,担心自己是否能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做好实际的工作。经过这次的实习后,我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到了许许多多的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我很感激在此次实习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前辈。现在就此以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想写下这篇报告。

一、实习地点:

参观变电站介绍:500千伏雅安变电站是九龙-石棉-雅安-崇州输变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四川甘孜州水电输出的重任。该工程的投运不仅能为雅安地区电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将大大增强四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二、实习目的:

1.通过在供电所的参观与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2.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各个领域的运用。

3.将书本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认识,巩固所学理论与知识,使得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4.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好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5.熟悉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结构,运行方式及各种故障的处理方法。6.学习工作人员的优秀品质以及先进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实习过程

a、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常见故障

1、继电保护装置在供电系统中的作用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由继电保护系统来保证的,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又是由配置合理、质量和技术性能优良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正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来保证的。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当被保护的电力系统元件发生故障时,应该由该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准确地给脱离故障元件最近的断路器发出跳闸命令,使故障元件及时从电力系统中断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电力系统元件本身的损坏,降低对电力系统安全供电的影响,并满足电力系统的某些特定要求(如保持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等)。

2).对电力系统的不正常工作进行提示。反应电气设备的不正常工作情况,并根据不正常工作情况和设备运行维护条件的不同(例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发出信号,以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或由装置自动地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会引起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反应不正常工作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允许带一定的延时动作。

3).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继电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事故处理与反应装置,同时也是监控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装置。

2、继电保护装置常见故障

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回路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是继电保护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作为继电保护测量设备的起始点,电压互感器对二次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PT 二次回路设备不多,接线也不复杂,但PT 二次回路上的故障却不少见。由于PT 二次电压回路上的故障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保护误动或拒动。据运行经验,PT 二次电压回路异常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PT 二次中性点接地方式异常;表现为二次未接地(虚接)或多点接地。二次未接地(虚接)除了变电站接地网的原因,更多是由接线工艺引起的。这样PT 二次接地相与地网间产生电压,该电压由各相电压不平衡程度和接触电阻决定。这个电压叠加到保护装置各相电压上,使各相电压产生幅值和相位变化,引起阻抗元件和方向元件拒动或误动。PT 开口三角电压回路异常;PT 开口三角电压回路断线,有机械上的原因,短路则与某些习惯做法有关。在电磁型母线、变压器保护中,为达到零序电压定值,往往将电压继电器中限流电阻短接,有的使用小刻度的电流继电器,大大减小了开口三角回路阻抗。当变电站内或出口接地故障时,零序电压较大,回路负荷阻抗较小,回路电流较大,电压(流)继电器线圈过热后绝缘破坏发生短路。短路持续时间过长就会烧断线圈,使PT 开口三角电压回路在该处断线,这种情况在许多地区发生过。PT 二次失压;PT 二次失压是困扰使用电压保护的经典问题,纠其根本就是各类开断设备性能和二次回路不完善引起的。

电流互感器是供给继电保护和监控系统判别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组件。作为继电保护对电流互感器的基本要求就是电流互感器能够真实地反映一次电流的波形,特别是在故障时,不但要求反映故障电流的大小,还要求反映电流的相位和波形,甚至是反映电流的变化率。而传统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铁心耦合实现一、二次电流变换的。由于铁心具有磁饱和特性,是非线性组件,当一次电流很大,特别是一次电流中非周期分量的存在将使严重饱和,励磁电流成几十倍、几百倍增加,而且含有大量非周期分量和高次谐波分量,造成二次电流严重失真,严重影响了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由电工基础理论可知,电流互感器在严重饱和时,其一次电流中的直流分量很大,使其波形偏于时间轴的一侧。铁心中有剩磁,且剩磁方向与励磁电流中直流分量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在短路电流直流分量剩磁的共同作用下,铁心在短路后不到半个周期就饱和了。于是,一次电流全部变为励磁电流,二次电流几乎为0。由于电流互感器严重饱和,使其传变特性变差甚至输出为0,才导致了断路器保护的拒动,引起主变压器后备保护越级跳闸。

针对目前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自身的特点,造成了微机保护装置故障一般有以下这些原因:电源问题,比如电源输出功率的不足会造成输出电压下降,若电压下降过大,会导致比较电路基准值的变化,充电电路时间变短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到微机保护的逻辑配合,甚至逻辑功能判断失误。尤其是在事故发生时有出口继电器、信号继电器、重动继电器等相继动作,要求电源输出有足够的功率。如果现场发生事故时,微机保护出现无法给出后台信号或是重合闸无法实现等现象,应考虑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否因元件老化而下降。对逆变电源应加强现场管理,在定期检验时一定要按规程进行逆变电源检验。干扰和绝缘问题,微机保护的抗干扰性能较差,对讲机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在保护屏附近使用,会导致一些逻辑元件误动作。微机保护装置的集成度高,布线紧密。长期运行后,由于静电作用使插件的接线焊点周围聚集大量静电尘埃,可使两焊点之间形成了导电通道,从而引起继电保护故障的发生。b、对主变、线路保护配置的要求

1、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普遍使用的重要电气设备。它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供电和稳定运行,特别是大容量变压器,一旦因故障而损坏造成的损失就更大。因此必须针对变压器的故障和异常工作情况,根据其容量和重要程度,装设动作可靠,性能良好的继电保护装置。一般包括:

1)反映内部短路和油面降低的非电量(气体)保护,又称瓦斯保护。2)反映变压器绕组和引出线的多相短路及绕组匝间短路的纵联差动保护,或电流速断保护。

3)作为变压器外部相间短路和内部短路的后备保护的过电流保护(或带有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或负序电流保护或阻抗保护)。

4)反映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外部接地短路的变压器零序电流保护。5)反映大型变压器过励磁的变压器过励磁保护及过电压保护。6)反映变压器过负荷的变压器过负荷(信号)保护。7)反映变压器非全相运行的非全相保护。

2、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中线路保护配置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网线路的相间短路保护必须动作于断路器跳闸,单相接地时,由于接地电流小,三相电压仍能保持平衡,对用户没有很大影响。因此,单相接地保护一般动作于信号,但单相接地对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产生危害时,就应动作于断路器跳闸。

3、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

根据有关规程,相间短路保护应该按下列原则配置:

1)保护的电流回路的电流互感器采用不完全星形接线,各线路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均装设在A、C两相上,以保证在大多数两点接地情况下只切除一个故障接地点。

2)采用远后备保护方式。

3)线路上发生短路时,如厂用电或重要用户的母线电压低于50%~60%额定电压时,应快速切除故障,以保证非故障部分的电动机能继续运行。

相间短路的电流电压保护通常是三段式保护。第Ⅰ段为无时限电流速断保护或无时限电流闭锁电压速断保护;第Ⅱ段为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或带时 限电流闭锁电压速断保护;第Ⅲ段为过电流保护或低电压闭锁的过电流保护。但根据被保护线路在电网中的地位,在能满足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前提下,也可只装设Ⅰ、Ⅲ段,Ⅱ、Ⅲ段或只装设第Ⅲ段保护。

4、单相接地零序电流保护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接地电流小,一般只在发电厂和变电所的母线上装设单相接地监视装置。

5、短线路纵差动保护

3~4km及以下的短线路,无论是采用电流电压保护还是采用距离保护,常常都不能满足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在这种线路上经常需要采用纵差动保护以适应系统运行的需要。发电厂厂用电源线(包括带电抗器的电源线),一般距离较短,宜装设纵联差动保护。

C、主变、线路保护的选型及装置介绍

1、主变保护的选型及装置介绍

1).本变电所主变主保护采用带加强型速饱和变流器的差动继电器BCH-2型差动继电器构成变压器纵联差动保护。

2).本变电所主变的相间短路后备保护采用过电流保护和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保护。

3).本变电所主变的电源侧采用过负荷保护。

4).本变电所主变非电量保护采用瓦斯保护和温度、压力保护。

2、线路保护的选型及装置介绍

本变电所线路的主保护采用瞬时电流速断保护。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图和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原理接线图分别如图1、2所示。

本变电所线路的后备保护采用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单相原理接线图和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工作原理图分别如图3、4所示。

图1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图

图2 瞬时电流速断保护原理接线图

图3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单相原理接线图

图4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工作原理图

五、实习总结与收获

在这次实习中,我收益颇多,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对自己以后所将要从事的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伴随我一生。在学校的两年半的学习,自己的成绩在班中还可以,自己有点得意忘形了,认为自己的知识学得很好了,但经过这一次实习才发现自己还是很无知,缺少很多知识,尤其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理论知识和实践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6

摘要:随着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气自动化水平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电气工程自动化生产与制造等相关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这较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中生产与制造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大批量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加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使得生产制造逐渐走向自动化与智能化,加快了企业自动化生产的转型。基于这种技术发展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主要使用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工程行业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最后,利用叙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的生产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模式,提出了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

一、电气自动化应用范围和发展

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中,一般会包括许多不同的内容,并有不同的行业组合而成,比如电气工程及自动是由现代化的生产制造、先进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组成的。现在,该领域已经变成了一门专业的现代控制科学领域。由于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与质量,因此越来越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电气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专业的工程科学,通常涉及电力,电子和电磁学的研究和应用。在电报,电话,电力发展与普及之后,该领域在19世纪下半叶首次成为被大家认可的行业。随后,广播和录制媒体使电子产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晶体管的发明,以及后来的集成电路,降低了电子产品的成本,使其几乎可以用于任何家用物品中。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重要性越来越高,占据了关键的位置。由于其技术的可应用行及可拓展性,使得该技术在未来具有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二、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在现代电气工程行业里,电气工程也越来越重视行业向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变。因此,通过一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而搭建起来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凭借其高度的集成化、智能化,在行业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注重的关键点在于,这种能够实现开放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应用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那些方面,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指导电气工程领域具体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气工程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在的电气工程领域里,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发展滞后,电网调度方面慢慢的走向了自动化控制的道路上。当前的先进电力网络调度系统一般由大型显示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工作站和服务器等多个部分组成。要使系统实现自动化,必须将变电站、电站和调度中心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与整合,从而搭建一个自动化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要实现这个控制中心的建立,如何实现控制中心的自动化是整个中心安全稳定运转的核心部分。作为这个电网调度系统的中心,其能否顺利的工作运转也同时决定了整个电网的电力调度。因此,在建立电气工程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的时候,需要确定:选择的设备各组成部分均必须满足质量要求,负载需求。在购买前科学的计算与仿真工作过程中可能的电力负载,根据计算的数据模拟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基于这些数据,进一步确定设备选型是否合理,系统运行能否正常。在具体的实践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关注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安全管理。

(二)电气工程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也是电气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化的变电站,应该具备自动化数据监测、数据手机以及通信等功能。具有较高的运行能力和工作效率。这一切均要求变电站从传统的人工维护和运转走向自动化控制。在自动化变电站的设计和搭建过程中,应该关注如何将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等步骤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利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技术,实现人机协同控制,人机有效交互,最后实现变电站走向自动化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还提高了整个运行速度及效率。对于变电站在进行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主要关注其安全控制要求。通过现代化监控与检测技术,进行自动的检测和保护,防止出现变电站的安全隐患。

三、电气自动化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挑战

(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通过相关行业人员的调研,结果表明现在电气行业领域中,在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时,收到的主要局限在于环境影响。具体的`讲,就是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不仅容易出现工作性能下降,严重时还会出现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解决电气工程利于中电气及其自动化技术收到环境影响严重的问题,是未来的一大应用挑战。

(二)电气节能环节存在的问题

在电气工程具体项目当中,另外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系统的节能。比如在建筑领域的电气工程项目里,有专门的部门关注如何将电气系统实现节能与环保。一旦长时间的使用造成电气系统温度升高时,电力的损耗也会加大。由于电能输送线路需要长时间的输送大量电流,温度过高不仅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电力损耗,还容易造成火灾,漏电等安全隐患。在许多的项目中,电气系统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线路复杂且冗余。无功能量损耗严重,能源浪费也十分的严重。

四、结束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行业里应用电气及自动化技术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现代电气工程生产制造具体实践,通过电气装置设备的改造,将关键区域进行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改善,从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所以,电气工程行业要想又要又快的进行发展,必须走自动化控制的道路,实现设计、生产、监控及维护的自动化,这样才能全面的构建起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而实现本行业的自动化升级与转变。

参考文献:

[1]白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11):148.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7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及特点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转过程中, 设备一般是安装在配电室和电动机的内部, 这主要是因为电气自动化的配件比较多, 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信息, 一旦出现故障的话, 维修过程就会比较复杂。电子自动化在运行过程中, 需要操作的频率往往比较低, 一般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下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来尽心下一步的操作。电气设备对系统保护的要求也比较高, 这主要是因为其运动操作速度较快, 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操作就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电气自动化系统监控的时候, 就需要将不同的技术引入进来, 从而保证整个操作系统的安全、准确和稳定。在进行整个系统设计的时候, 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其结构进行设计, 保证整个系统结构的安全运行。

二、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 与物理学技术存在密切关系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制造和三极管技术, 这与物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就推动了电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 与信息平台建设关系密切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企业已经将其运用到了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灵活性较高, 这样就有利于后期的电气维护过程, 目前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与IT平台的结合

电气自动化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因此许多企业就将IT技术引入进来, 这样就能够实现电子数据的随时存取。此外, IT技术还能够应用到仪表设计、控制器设计以及传感器的设计过程中, 实现了各个层面的渗透控制。

4. 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结合

分布式控制系统是一种将自动化系统和智能设备串联连接的一种的新的通讯方式, 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输的特点, 因此就需要采用串行电缆的方式将计算机、仪表以及马达等连接起来, 这样就能够通过中央控制器来实现信息的采集。

5. 与现代技术之间的结合

现代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电子设备产品在自动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越来越多人就投入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过程, 目前已经有专门针对自动化技术研究的机构。

三、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电气自动化工作人员逐渐专业化

目前组多企业的在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设计和安装的时候, 面临着工作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了解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的认识不足, 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只是告诉操作人员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这是不能满足后期的工作需求的。因此在以后的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 就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让他们了解基本的操作流程, 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出现障碍的时候, 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解除, 这样就能够将电气故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2. 形成了电气自动化的统一开发平台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发过程中, 还需要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 这样就能对电气自动化各个环节的设计、调试、运行和维护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这就可以缩短系统的完成时间、节约投资。统一的开发平台还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 方便顾客的咨询过程。

3. 突破了电气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会将其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电气自动化生产基地, 因此一些关键技术也已经取得了的很大的突破, 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甚至已经在发达国家之上。但目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还需要研发人员对这些技术进行突破, 对一些实际应用的技术问题进行解决。

4. 实现了电气自动化装备的安全性

安全是任何企业发展中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一些电气自动化装备的生产过程中, 危险性比较高, 因此就需要注重防护措施的提升, 保障操作人员和企业的安全, 但是一些电力企业在发展中对安全防护的环节比较忽略, 因此就造成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未来的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些安全问题进行解决。

5.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进行创新

对现代企业而言, 没有创新企业就无从发展。因此电气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自动化技术创新, 才能满足各个领域的需求。在进行创新的同时, 还需要注重引进和吸收相结合, 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提升, 研发出新的高科技产品,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6.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通用性

未来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提升的时候, 往往缺少技术的通用性, 这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 因此就需要构建通用性的平台, 提升系统通讯的流程性。

7. 电气自动化的市场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也在不断进行创新, 在对技术创新的同时, 还需要注重市场分工和社会化的协作过程, 这样就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及时的调整。还能够增加资金的投入, 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研发,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摘要:我国电气自动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工程变得越来越复杂, 功能也变得原来越强大, 在工业领域的地位也在逐渐加强。本文主要对目前电气自动化的目前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并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新时期,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永亮, 张真.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探讨.科技资讯, 2014 (9) .

[2]沈鉴.论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2) .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  电气自动化控制  设备  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U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078-01

电气化自动设备的可靠性对其性能和运行效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靠性越高,在特定的环境及规定的时间内运行的稳定性也就越高,所能发挥出的设备功能也就越强,设备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一直在以来,工作人员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都极为重视,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接下来,该文就将对电气自动化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 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1.1 设备元件质量低

设备元件质量低,达不到标准要求是导致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低下的最主要原因。元件是设备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元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设备的质量自然也得不到保证,从而也就无法保证其可靠性,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功能。导致设备元件质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和水平低下,不能辨别出元件的质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标准;另一种是企业为节省电气工程建设成本,刻意选择廉价的设备元件。

1.2 对气候变化的防护能力比较差

提高电气自动控制设备可靠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设备在任何环境中和任何时间内都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想要提升自动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增加其对气候变化的防护能力。而当前,控制设备对气候变化的防护能力并不是很高,当天气寒冷的时候,容易出现冻裂,当天气炎热的时候,又会导致设备温度升高,这两种情况,都会大大降低设备的可靠性,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1]。

1.3 抗干扰能力差

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差,就很容易受到周边电磁信号或者是磁场的干扰,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另外,设备元件的抗干扰性也得不到保证,一旦在运行过程中设备发生震荡或者是碰撞,一些精密度比较高或者是质量比较差的元件就会受到干扰,也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的可靠性。

1.4 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低下

总的来说,以上所述的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都是客观因素所致,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低下,不能保证设备的运行才是主观因素。在企业中,生产操作人员大多是不具备专业能力和技术的普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能够及时发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2 提高控制设备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选择设备元件,保证元件质量

要想保证在设备安装过程中能够对元件进行合理选择,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拥有一个专业能力过硬、技术高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够精确地对元件的质量进行判断,淘汰掉劣质的元件[2]。在购买设备元件的时候,一定要选信誉高、产量质量好并且有售后保证的厂家,不能因为贪图便宜而选择廉价劣质的元件。并且,在购买元件的时候,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陪同,现场对厂家所提供的元件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检测,不能只听信厂房的片面之词。同时,在采购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货比三家,通过对比,以选取性价比最高的元件。

2.2 提高设备的气候防护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设备的可靠性,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提高设备对气候变化的防护能力。比如,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如果空气中的湿度达到了饱和状态,那么设备中的元件以及电路板上都会出现凝露现象,致使元件和电路板的表面都凝聚出一层水珠。如果,这些水珠凝聚到一定程度,且元件材料质量不达标,这些水珠就会渗透到材料中,大大降低材料的绝缘性,提高其导电性,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发生放电以及击穿等事故,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还会对工作人员形成威胁。因此,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提高设备对气候变化的防护能力,应该对设备元件和电路板等采取浸渍、灌封或是密封等处理措施,提高其自身的防护能力,进而提升设备的可靠性。

2.3 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想要有效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就要从设备的生产上入手,通过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来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首先,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选用厂家通用的元件和零部件,尽可能不選或者是少选厂家通用之外的元件或者是零部件,以免降低了设备的统一性。其次,在设备生产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为主要目的,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性能、高精度,以免降低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一定要保证设备的易组装性和易操作性,使购买企业的工作人员能够顺利对其进行操作和维护。通过以上方法,来提升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使设备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2.4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是一种高科技设备,精细度比较高,系统结构也比较复杂,只有专业素质和能力都比较高的操作人员才能够对其进行精确操控。而当前,在绝大多数的企业中,除了维护检修人员之外,其他工作人员基本上都不具备太高的专业素质,也没有太高的操作能力,很难保证设备发挥出应用的功能[3]。因此,作为企业,想要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就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来保证设备高效运行,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3 结语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对电气设备维护和检修的管理成本,还能够大大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因此,生产企业一定要对设备可靠性的提高工作引起足够重视,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龙成.基于电气自动化的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9).

[2] 张林伟,宋修臣.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测试的方法[J].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9

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级电气一李博

【摘要】

伴随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电气工程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稳步的提高,其中更是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运用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与效率,而且还带了更多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因此,文章从电气自动化技术设计理念分析入手,对其在电气工程中的有效融合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进而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电气自动化学科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43-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在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电气工程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进行研究,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因此,加强对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 电气自动化技术概

1.1 电气自动化系统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主要有用于接受相关设备信号传输的设备、处理所接能调度以及执行终端十分重要,是整个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在电气系统中,这两个组成部分中的自动化系统工作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完成自身的工作,从而实现对电气系统相关数据的分析,并完成对这些信息的控制。图1为某电气自动化系统。

1.2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导入

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导入过程中,其使用的设备主要是微型计算机和中微型计算机,通过对两者的融合,能够完成对电气系统中各项数据的自动记录,还能在全面分析数据之后将信息转变成相关信息,从而促使电气工程电气系统正常运转,提升其运转过程中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同时,将微型计算机应用到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能够让电气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误差得到有效控制,帮助系统科学合理地判断系统运行状态和运转趋势,这样能够对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1.3 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

对于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而言,其主要是以运动控制技术、应用通信技术和高科技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自动化操作。所以在使用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时候,必须要让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自动调节和自我监测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高效运行。同时,还要对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自动保护、自动信息传输、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保证电气工程日常生产的顺利完成,并让电网的供电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让电气工程的日常运行更加稳定、安全,并且能够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日常生产。

2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考虑如何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从而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需要对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关系进行确定,在两者关系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的关系不明确时,并不能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能会对实际生产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最后,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还需要对电气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才能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电气系统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选择生产中需要的设备,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从而保证生产活动高效、安全地进行。

2.2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在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要让我国各个行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行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就需要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得到设计,从而保证其应用效果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从而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的时候,必须要让其自动化的设计特点得到有效体现,这样才能让各个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电子设备的相互连接下得以实现,全面实现电气自动化。其中在连接电气工程中相关电子设备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微信计算机,这样才能保证其顺利完成,而通过对网络技术和高科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让电气工程中对电子设备的控制实现高度人性化和智能化。

2.3 电网调度技术的应用

电网调度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让电网调度技术实现自动化运行,从而提升电网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而其中就需要利用电网调度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相关服务器,这样才能保证其顺利完成。其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首先,电网运行中通过对经济调度技术的应用,实现自身的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其次,通过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电气设备运行数据的准确收集和分析,实现电气自动化系统相关符合预测的自动化;最后,通过对相关电气设备数据的现实,能够让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故障查找和排除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

2.4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发电厂发散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对于发电厂的正常运行而言,通过对相应设备数据通信网的控制、对过程控制单元的监控和对以电网的监控,就能让分散监控系统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发电厂实际生产中,一般是采用分层结构的形式来完成对发散监控系统布置。而通过发散监控系统对相关电气设备数据的及时处理,对相应过程控制单元的实时监控以及对相关数据信号的监测和处理,能够让发电厂在日常运行中实现各项检测工作和控制工作。

2.5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

在变电站的运行过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使用高科技计算机技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而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过程中,其还需要将相关设备的信息传输技术、电气系统自动化技术和相关应用信息地处理技术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其应用顺利进行。

3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并且电气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这不仅让电气工程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还让电气工程的全面发展得到促进,对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胡克强.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5:40-42.

[2] 张燕.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7:199.

[3] 刘大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478+482.

[4] 黄振强.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3:49-50+53.

上一篇:电厂安全知识竞赛题下一篇:某学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