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电气自动化

2024-08-09

电电气自动化(通用5篇)

电电气自动化 篇1

医用电气设备的应用安全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人身安全和医疗质量水平, 为保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世界各国均制定有相关法律法规以约束医疗电气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 安全性在产品的整个研发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产品安全设计和检验检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 正确判断测试路径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1]。2015 年9 月作者所在实验室参加了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医疗器械有源项目能力验证试验 (实验室参加代码为2015PT238) , 试验项目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下面就结合此实例来探讨测试过程和要点。

1 作业指导

1.1 样品说明

此次试验有两个样品, 样品一为测量样块, 如图1所示, 样块中蓝色样块嵌入绿色样块并通过螺钉禁锢, 拧开螺钉后两部分可以分离, 并且可以看到两样块相接触的部分中间有小的圆形镂空, 镂空是在绿色样块上的, T5螺钉所在的白色样块是金属材料。

样品二为印刷电路板, 如图2所示, 红色部分是线路板上的敷铜, 三角形为镂空部分。

1.2 测试方法及要求

1.2.1 试验条件

实验室环境温度:23±2℃;实验室相对湿度要求:30%~75%;大气压力:860~1060h Pa (645~795mm Hg) 。

1.2.2 试验要求

(1) 试验前, 将样品一和样品二放置在稳定的环境中 (温度为 (23±2) ℃, 进行预处理至少4h。

(2) 样品中 (样品一中绝缘材料的角和螺钉的角, 样品二中的角) 的角视为直角。

(3) 正确绘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路径 (必要时可用剖切面绘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路径) 。

2 试验过程及测算要点

GB9706.1-2007 医用电气设备第1 部分:安全通用要求中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规定: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部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路径;爬电距离是指沿两个导体部件之间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空气路径[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路径确定与测量, 清晰绘制路径图并相应描述关注点、分段尺寸及计算过程等。如有必要, 可对样品进行剖切和局部放大等[3]。

2.1 样品一 (测试样块) 中螺钉T3 和螺钉T4 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3中蓝色线条所示 (单位:mm) , 路径判断和测试相对简单, 根据样块的特点可以判断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相同, 均为AE+2BC=62.41, 其中, AE=58.55, BC=1.93

2.2 样品一 (测试样块) 中螺钉T5 和螺钉T6 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红色线条所示 (单位:) , 根据前述的样品特点可以判断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路径相同, 均为AB+AC+CD=36.34

其中, AB= (R1-R6) /2= (80.09-71.46) /2=4.315

AC=16.95

CD= (R1-R5) /2= (80.09-49.94) /2=15.075

2.3 样品一 (测试样块) 中螺钉T6 和螺钉T7 之间的电气间隙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5中红色线条部分 (单位:mm) 。

电气间隙:AB+BC+CD+FG+GJ+JS=25.51

(1) AB+CD= (AP-EQ) /2+d= (AP-EQ) /2+ (EF-VT) /2= (58.47-44.37) /2+ (6.56-3.83) /2=7.05+1.365=8.415

(2) BC=1.93

(5) JS= (JK-SV) /2= (19.95-6.54) /2=6.705

2.4 样品一 (测试样块) 中螺钉T6 和螺钉T7 之间的爬电距离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6红色线条所示 (单位mm) 。

爬电距离:AB+BC+CD+GW+GM+JM+JS=31.30

其中, (1) AB+BC+CD=10.345

(2) GW=6.23 GM=3.995 JM=4.02 JS=6.705

此处要注意, 凹槽螺钉底部的铜片与绝缘壁之间的距离小于1mm, 根据标准要求可以直接跨过槽测量爬电距离。

2.5 样品二 (印刷电路板) 中T1 和T2 之间的电气间隙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7 红色线条所示 (单位:mm) 。用数显测量投影仪可以直接测量出0P的直线距离为22.81。

2.6 样品二 (印刷电路板) 中T1 和T2 之间的爬电距离

测试路径示意图如图8红色线条所示 (单位:mm) 。

爬电距离:AB+BD+DE+EG=39.55

其中, AB=5.394 DE=1mm CE=CD

EG=HEsin45° = (HC-CE) sin45° = (7.622-1.3068) ×0.7071=4.4654

注意事项, BF=29.990 BC=29.997 该三角形视为等边直角三角形。

∠DCE=45°, CJ=5.396, HK=5.401, 所以T2与BC视为平行。

3 结论

第一, 任何宽度不足1mm的槽和空气隙的爬电距离, 应只考虑其宽度。第二, 任何小于80°的内角, 可假定在最不利位置处用一根1mm的绝缘连线桥接起来。第三, 有相对移动的两部分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被认为是在最不利位置时测得的。第四, 只涂漆、涂釉或被氧化的带电部分, 被认为是裸露的带电部件。第五, 如果在爬电距离中有横断槽, 则只有在槽宽大于或等于1mm时, 槽壁才被看作爬电距离, 在其他所有情况下, 则不予考虑。

此次共36家单位参加了该能力验证试验, 其中取得满意结果的仅为19家, 一次通过率约为53%。通过能力验证, 锻炼了检验队伍, 提高了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CNAS-RL02:2010《能力验证规则》[E].

[2]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S].

[3]中检办械函【2015】193《关于发布2015年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中期报告的通知》[Z].

电电气自动化 篇2

数电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院系:机电工程系

2011年10月

一、实习目的本实习课为理、工科部分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生在修完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电子实习,使学生建立起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概念和工程意识,培养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思维、引向工程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电子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电子实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电子元件的规格、性能及选用方法;掌握锡焊技术,熟悉电子设备的安装工艺和电子产品的制作等;通过电子实习还应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技术,具备选择和使用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电子电路检测技术。

二、实习要求

1、学习电子工艺知识,识别与检测元器件,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规格、性能和选用。

2、掌握锡焊技术,了解电子设备的安装接线工艺和电子产品的制作。

3、熟悉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集成稳压电源、常用集成门电路、集成译码器、数据选择器、集成触发器、数模转换器、锁存器、显示电路等的功能及使用。

4、掌握电路的装配与焊接技术。

5、掌握电路的调试与检测技术。

6、验收时电子称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与测量效果。

三、实习材料及工具

1、电子称元器件

2、电子称焊接电路图及元器件清单

3、电烙铁、烙铁架

4、焊锡、松香

5、平口、花口螺丝刀,钳子

6、插排、万用表、示波器

7、焊接说明书

四、实习参阅资料

1、教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2、参考资料《电子制作实训》

五、实习时间安排

周一上午:学习<<实习指导书>>,了解实习要求和基本内容,并进行分组,下发实习工具。周一下午至周二上午:学习电子工艺知识,掌握实习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识别与检测元器件。

周二下午至周四上午:学习手工焊接技术,掌握正确的手工焊接方法,进行电子称的焊接。周四下午至周五上午:对焊接好的电子称套件进行调试与检测。

周五下午:整理资料,撰写设计报告和设计说明书。

六、实习提交成果

1、实习日记

内容应完成以下内容: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电子焊接的工艺要求,焊接的方法和焊点质量的控制方法;内容记录可用文字描述,根据需要也可配上插图,网络图,但最终都必须将问题叙述清楚。日记要求班上实际记录,每天班后进行汇总。

2、实习报告

撰写格式包括以下内容:实习的目的、要求;实习内容,内容排列有条理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理论课学习中须注意加强的地方;实习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语。

实习报告撰写内容依据实习工作日汇总内容,方式采用集中在校书写,并对本次实习进行总结。实习报告书写内容要思路清晰,问题描述准确到位,插图美观大方,字体工整、书面整洁,内容真实,不可相互照抄或直接抄写教材。

3、验收焊接、调试好的电子称套件

电子称应具有良好的产品性能与显示效果。

七、实习安全注意事项

1、工作场地布置条理,工具、元件、导线摆放整齐。仪表应妥善放置,避免摔坏。

2、触电会造成人身危险,故焊接前,应检查烙铁电源线绝缘情况,若有绝缘皮受损,及时处理。

3、焊接过程中要防止烫伤,不要随手甩锡。

4、工作中,若烙铁放置不当,将导致火灾的发生,故千万不要把烙铁放置在木板或桌子上。

5、离开工作场所时,应拔下电源插头,断开电源开关,清除桌面杂物。

煤化工企业电气配送电管理 篇3

一、电气配送电管理的主要内容

1. 择优选择变配器是供给和配置电气系统中节省能源的有效途径。在建有厂房的建筑里要进行节能措施, 监管耗电设备。

2. 要进行各种有效能源的利用, 如, 冷热程度的计算, 地热泵机系统要测试, 太阳能的整个能源输入和转换系统, 热机和冷机整个联供系统等。

3. 在建造煤矿化工厂房时, 必须安装照明设备。这些设备在特殊的地方要有条件地安装, 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最正确地选择。

二、煤化工企业配送电管理的主要方法

1. 降低网损。降低网络损耗是增强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 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并把节约能源放在优先地位的节能方针。电气配送若在煤化工企业能合理利用, 就会大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 煤化工企业配送电的管理。要能缓和电力供需矛盾。在全国范围内, 普遍开展节约用电活动, 可使有限的能源用于更多的生产部门,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随着节约用电工作的不断深入, 必将促进旧设备、落后工艺的革新、改造和挖潜,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 大大提高生产能力, 也将大幅度的降低电源损耗。能提高电能使用经济效益。节约用电, 即可减少电费开支, 降低产品的成本, 又可为国家、企业积累更多资金, 有利于扩大再生产。能加速工艺、设备的改造, 促进技术进步。

2. 合理地选择并使用电动机。

对于一般的化工企业来说, 电动机是首先要添置的设备, 化工企业厂里的电动机的台数较多, 耗电量就越大, 约占总消耗的70%, 所以选择合理的电动机至关重要。

(1) 优先选择高效节能的电动机。

选择高效的电动机并不一定都是大容量的电动机, 如果容量选的大, 而且超出了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 会耗费大量的能源, 效率反而会低下, 所以电动机的容量在80%的时候, 运行效果最好, 最能够兼顾各种状况, 发挥的能效水平也最好。

(2) 细致管理电动机。

为了确保生产的时候泵机不会因承受不了压力而造成损坏, 需要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细致管理, 防止泵机管压超标, 阀门流失大量的能量, 并安装变频器, 调整压力。

3. 使用高效变压器。

高效变压器在输配电区域是应用非常广阔的一种设备, 它的容量一般较大, 在一个煤化工的厂房里会有多台高效变压器, 变压器一般需要连续工作很长时间, 耗费能量较大, 选择好的变压器会节省很多能源。

(1) 采用多台变压器。

化工厂对供电系统的要求较为严格, 一般情况下, 煤化工厂会使用两台以上的变压器确保生产的设备不会因为供电不足受到影响, 一旦其中的一台变压器出现了故障时, 另外一台会来顶替工作。

(2) 采用较高电压配电

。供电电压是指用户或用户内部用电设备配电的电压等级。有高压 (35~110 kV) 、中压 (6~10 kV) 和低压 (380~660 V) 配电电压。线路输送相同的功率或容量, 流过较高电压等级线路的电流较小, 从而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较小。一般情况下优先采用较高电压配电, 如, 中压配电优先采用10 kV配电电压, 条件允许也可采用35 kV作为高压配电电压直接深入负荷中心的方式。

4. 提高系统的功率因素和规避谐波。

煤化工企业在系统做功上既可以提高功率因素, 也可以使电压的稳定性提高, 避免了无用的输出电能, 协助电动机和变压器在正常的负荷下运行。另外, 功率因素需要操作人员进行人工补偿, 煤化工企业也会安装补偿的机器来实施人工补偿的。谐波是存在于整个电力系统中是有多种多样的。谐波会普遍地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高次谐波严重干扰电能的质量, 因此, 规避谐波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的。

三、煤化工企业电气配送电管理的原则和方向

煤化工企业里的电气配送要合理优化, 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灵活性。

管理者要能够把握全局, 目光长远, 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要满足煤化工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能源, 应该将用电的装置进行优化设计, 促使电能向着合理化的利用方向发展。

2. 经济实用性。

管理者要考虑到在出台措施的时候会不会给企业的经济造成负担, 尽量节省能源, 可以让那些节省能源投入的资本, 在节省了的能源费里返还回来。原则上要满足正常运行的需要、要达到经济上的合理化、带动技术的进步。

四、结论

电电气自动化 篇4

工作计划

为做好我系2010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和教务处关于《毕业设计(论文)补充要求》的要求和物电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安排,特制订电子系0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0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07应用电子技术专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如下:

一、动员、选题

(1)09-10学年第一学期第6周完成。

(2)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作好集中动员及选题工作。

(3)选题的总体要求见“条例”第三条。

二、安排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1)09学年第一学期第6周完成。

(2)总体要求见“条例”第四条。

(3)各专业将指导教师安排表上报学院。

(4)指导教师召集本组学生开会,明确具体任务要求,下达任务书(以电子稿形式,任务书可从学院网站下载)。

三、调研、翻译文献

(1)09学年第一学期第6、7、8周完成。

(2)学生一经选题结束,便应积极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和自选资料,并认真写出2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3)学生在调研的同时,翻译与所选课题密切相关的外文资料(译文字数在2000字以上,附原文)。

(4)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文献综述和译文(附原文)的电子稿,具体格式学院统一要求。

四、开题与实物制作、系统设计、系统仿真

(1)09学年第一学期第9周完成开题,并完成开题报告。

(2)学生在深入广泛调研、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实施方案的前提下完成开题报告,并由导师组织开题,通过的经导师签名后,交专业系领导小组审核后签署意见,最后学院审核并签署意见。

(3)开题报告采用统一格式(学院网站下载),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电子稿。

(4)有实物制作的毕业设计本学期内务必完成实物的制作。

(5)从第10周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实物制作,具体操作见附表。在09-10学年第一学期必须完成实物制作和系统仿真,系统调试,性能测试、毕业论文定稿。未完成的系统设计工作在寒假必须完成。

五、设计报告或设计论文撰写

(1)09-10学年第二学期第2周前完成。

(2)学生通过开题后应积极动手开展具体的设计或论文撰写工作。学生在进行具体设计时指导教师应每周定期进行指导,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撰写不得少于三稿,每一稿指导教师都须认真给出修改意见。

(3)论文的撰写规范参见“条例”附件2,格式参见学院网上公布的格式。

(4)学生不得以任命理由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否则将受到严厉处罚,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并尽可能严格把关。

六、答辩、成绩评定

(1)09-10学年第二学期3、4周完成。

(2)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在院答辩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有计划、公开地开展。

(3)各专业系成立答辩小组,主持本专业系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

(4)学生在第5周将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打印稿及成绩评定表上交学院。

(5)具体要求见“条例”第六条。

七、资料归档

根据“条例”第八条及附件2的要求,及时、规范地做好相关资料归档工作。

另外,09-10学年物电学院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及《台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最新修订稿)的要求,加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与管理,希望我系教师和同学根据“条例”的规定和学院及系的工作安排,及时布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制订具体要求。

电子与电气工程系

2009.9.10

附:电子系2010届本科毕业设计具体工作安排

09-10学年第一学期:

第4周 09.9.28-09.10.4)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上交选题。

第5周(09.10.5-09.10.11)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并下任务书。

第6,7,8周(09.10.12-09.11.1)学生调研,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并形成设计基本方案。第9周(09.11.2-09.11.8)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任务书、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原文、开题记录纸、开题报告。

第10周(09.11.9-09.11.15)学生完成系统电路原理分析,并完成总体方案论证。学生列出元器件清单,并购买元器件。(场地安排)。

第11-16周(09.11.16-09.12.27)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系统设计、安装、调试。

第17周(09.12.28-10.1.3)学生必须完成硬件软件系统调试、基本性能指标测试。

第18周(10.1.4-10.1.10)学生完成系统调试,学院组织教师进行系统验收。

19周-20周(10.1.11-10.1.24)系统完善;过程材料整理与修改、定稿;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至少修改3稿)。

09-10学年第二学期:

第1周(10.3.1-10.3.7)完成并上交毕业论文所有材料(正文、过程材料)的定稿,并交指导教师审阅。

第2周(10.3.8-10.3.14)论文送评审老师进行盲审,并对学生上交各有关材料进行检查。给出评语。

第3,4周(10.3.15-10.3.28)学生毕业论文答辩。

第5周(10.3.29-10.4.4)成绩评定,学生开始毕业实习。

(专科学生毕业答辩安排在09-10学年第二学期第2周全部完成)

注意事项:

1、定时上交材料。每个班级的班长和书记按学号各负责一半同学的材料收集,在每一阶段的最后截止时间收齐,下一阶段的第一天上交学院,同时各位同学将相关资料发给各自的指导教师,如有材料填写需指导教师帮助的,需主动联系各自指导教师。班长与书记做好登记工作,上交材料是否准时,材料内容的质量等都用于各位同学的过程成绩评定。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的探讨 篇5

在平时的测试过程中,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确定通常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完成的,而很少涉及到不同平面之间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测量。在介绍同一平面内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外,重点阐述了涉及到不同平面之间的空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结合具体图形的分析,说明了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1 测量准备

参加由CNAS组织的《电器产品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试验》能力验证试验,现将测量心得介绍一下。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试验的样品为一块印刷电路板,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中,三角形白色区域代表样片上的镂空部分;红色线代表样品正面的轨迹线;蓝色线代表样品背面的轨迹线。

依据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GB/T16935.1—2008 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 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和《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等标准,选用《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标准作为试验的依据。

本次试验分为尺寸的基础测量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路径确定及测量两个部分。基础测量包括测量印刷电路板的厚度和印刷电路板中轨迹线T2的宽度两项;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路径确定及测量包括:T1与T2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T3与T4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T1与T4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T1与R1之间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共八个项目。由于日常测试时,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确定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完成的,而本次试验中T1与T4之间、T1与R1之间都是涉及到不同平面之间的空间测量,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将作详细论述。

2 测量及分析过程

2.1 基础测量

由于印刷电路板的厚度和印刷电路板中轨迹线T2的宽度测量比较简单,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可选用外径千分尺和读数显微镜。选取3个不同的测量点,分别测量后,取平均值即为最终的测量结果。

2.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确定与测量

本次试验样品的三个顶角中两个锐角可能因加工问题而导致无法达到理想的尖角,加工的尖角成为了圆角。为了准确测量,分别将两个圆角的边延长,使其在某点交汇,然后测量从O点到这两个交点的距离及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样品的形状,该样品的三个角似乎为特殊角,即分别为30°、60°和90°,但组织单位并没有说明这三个角的具体数值,为了后面爬电距离的计算,按图1进行计算,分别算出三个角的数值,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过T1右下方点A做一平行于斜边的线段,交底边于B点,经过测量得到AO、BO和AB的数值。在△AOB中,通过余弦定理分别得到:

即,确定了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虽然计算的结果与估计略有出入,但考虑到测量误差和加工误差,则该数值是可以接受的(当时也曾考虑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个角,但由于没有精度较高的测量工具,就采用了这个方法)。

本文重点讨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路径确定与测量。

2.2.1 T1与T2之间的电气间隙

在图2中,线段AB的数值即为T1与T2之间的电气间隙值,这一点比较简单明了,不存在问题。

2.2.2 T1与T2之间的爬电距离

根据对标准的理解,因测量的路径中有内角(约60°)小于80°和宽度大于1mm的V型槽,所以槽底由B点桥接至C点。T1与T2之间的爬电距离为AB+BC+CD,CD⊥DE,如图3所示。其中最难的是BC的确定,按照《GB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标准中规定:“只有当所要求的最小电气间隙为大于或等于3mm时,表F1才有效。如果要求最小电气间隙小于3mm,则X值为下述值中较小者:表F1中相应值;或所要求最小电气间隙值的1/3”。因样品的电性能参数未知,标准要求的电气间隙无法确定,X值按照指导书中规定污染等级为2级的要求来确定,故BC=1mm,一旦BC长度确定,则AB、CD的值都可通过测量来得到。需要指出图4-5中的路径是错误的, 图4虽然考虑到了桥接宽度为1 mm,但未想到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永远比斜边短,因此图4的路径不是最短的。而图5的路径则是没有正确理解标准造成的,即没有对内角小于80°的V型槽进行桥接。

2.2.3 T3与T4之间的电气间隙

图6是正确的,因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永远比斜边短,因此,图中AB的距离要比任何其他的线段,这样才符合标准的要求。

2.2.4 T3与T4之间的爬电距离

这个问题与第2个问题“T1与T2之间的爬电距离”的思路是相同的,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可以参照2.2.2节 “T1与T2之间的爬电距离”的内容。

2.2.5 T1与T4之间的电气间隙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有测量准确即可,如图7所示。

2.2.6 T1与T4之间的爬电距离

样品的立体图如图8,,这样可以看出:T1与T4之间的爬电距离为AB的距离与CD的距离的和。因R1为金属,所以其宽度BC可以忽略不计,在考虑CD的路径时,因为槽(如图9所示)的宽度X<1mm,所以可直接跨越沟槽测量。开始认为图9的路径是正确的,但经过反复计算、比较,最后确认经过空间的路径反而是最短的。还有其它路径,都不是最短距离。

2.2.7 T1与R1之间的电气间隙

该问题也比较简单,只是由于空间测量难度较大,需作辅助线(如图10所示),再利用公式可求得数值。

2.2.8 T1与R1之间的爬电距离

这个问题在第2.2.6节中已有说明,路径可参照图8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而图11则是没有正确理解标准造成的,即内角大于等于80°的沟槽是不必桥接的,而样品的内角约为90°,因此对该沟槽进行桥接是错误的,其它路径就不一一说明了。

3 结束语

根据对标准的理解并结合样品的实际状况进行的研究、探讨。日常在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时多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完成的,而本次试验,又涉及到不同平面间的空间测量,增加了难度。通过这个试验,加深了对标准的理解,并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同时,由于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对标准的理解和实际路径的确定,因此没有提及到具体的测量结果和数据计算、处理过程,请读者予以谅解。

参考文献

[1]GB/T16935.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Z].

上一篇:品牌的社会性下一篇:中学校园网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