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2024-05-28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共11篇)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1

如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教育工会的作用, 是新时期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工会组织应与教育事业紧密衔接、有机结合, 围绕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先进性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教育与工会的渊源

工会是现代工业条件下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是工人运动的产物。教育工会是教育系统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 是联系广大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中国工会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育工会的地位, 归根到底, 是由中国工会的地位所决定的。

有人认为, 教育领域的活动, 无论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都完全是行政部门的职责, 工会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超出了自身的范围, 是“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 属于“越俎代庖”的行为。这种看法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重视教育发展, 在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逐渐提升了教育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所以, 教育与工会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基层教育工会的建立与发展必将为中国工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在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 教育工会在教育领域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教育工会是教育系统覆盖面最广、最具普遍利益代表性的教职工组织, 教育工会的存在, 对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基层教育工会应在认真履行工会基本职能的前提下, 本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坚持人文关怀的工作原理, 寻找工作中的结合点,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为创建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挥教育工会的作用, 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的作用是办好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 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教育工会作为教育领域教育教学人员的群众性组织, 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代表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 在凝聚人心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

清晰定位基层教育工会的角色功能是充分发挥基层教育工会的作用的逻辑前提。“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传统的功能表述显得老套而空泛, 不容易获得广大教职工的有效认同。要清晰定位教育工会的角色和功能, 可以把基层教育工会的这四项功能具象化为“桥梁、助手、监督、家园”, 不断丰富工作内涵, 就一定能实现教育工会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 基层教育工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教育工会要做到下情上递, 使党和政府在决策前广泛吸收广大教职工的智慧与力量;教育工会要做到上情下达, 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宏观政策的温暖。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断地赋予桥梁、纽带作用以新的表现形式。具体而言, 基层教育工会积极维护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领导集体的利益, 同时也要积极维护全体教职工的利益, 逐渐增强教育工会的组织凝聚力。

2. 基层教育工会要发挥“助手”作用

基层教育工会要千方百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摆正自身的位置, 即校行政组织指挥的中心地位、党组织监督保证的核心地位, 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甘当配角, 尊重校长的领导, 做好校长的助手。

3. 基层教育工会要发挥“监督”作用

教育工会的功能定位要放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上。民主监督主要表现为源头参与, 就是要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工会组织和不同层次的教职工, 都从源头上参与民主工作, 进而不断保障自身的民主权利。教育工会要切实真正成为教职工利益的发言人, 使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 积极参与到民主进程的发展中去。通过建立健全基层教育工会的规章制度, 保证教代会代表真正能代表全体教职工的意愿, 不断做好以教代会和校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工程。

4. 基层教育工会要发挥“家园”作用

基层教育工会要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家园, 既是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同时也是教职工不断实现个人发展的园地, 切实维护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育工会要为学校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同时又要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也就是说, 在推进教师努力进行有效实践教学工作的同时,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

总之, 工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众组织体系, 为了实现教职工的利益诉求, 迫切需要科学定位教育工会的职能。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的作用, 是充分维护教职工利益、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基层教育工会应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教职工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 进而构建和谐的校园, 增强教育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琼.谈教育工会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J].克山师专学报, 2001 (4)

对教育工会发挥维权作用的思考 篇2

一 、当前教育工会维权存在的问题

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主观认识局限的克服,将是逐步的渐进过程,因此在教育工会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上呈现出模糊和随意性,基本职责的落实因人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学校的组织或不健全、或功能发挥不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切实有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首先是要使广大教师都有权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则是教职工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途径。一些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教代会制度不健全,教代会各项职权虚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教师民主参与权的实现途径不畅,一部分学校乃是“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给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民主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维权的视野不够宽阔。教育工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思想观念比较封闭,维权的视野还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或者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缺乏对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利益需求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是着眼于活跃教职工的业余文体活动,在维护教职工正当权益方面脱离了发展的现实,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教师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的各种思潮较多,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实现,参与意识和自我权利维护的需求特别强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教职工对工会较高的维护需求和工会维权能力有待提高的矛盾,是工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三、缺乏强有力的维权机制和维权手段。教育工会在处理侵害教职工权益的事件时,只能是“呼吁”、“要求”,没有也无法使用强有力的法律作后盾。加上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也给教育工会的维权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四、重教育轻维权的工作思路一时难以改变。长期以来,我们注意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提高会员的觉悟来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工作长期定位在组织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上。往往是重视教师个体的义务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权利,导致我们片面强调教职工是义务主体,忽视其权利主体的身份。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教育工会的基本职责,也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变化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会必须探索以维权为核心的新的工作着力点,通过维权工作团结和教育教职工,为教职工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五、工会干部很难摆正工会的位置。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对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关系的把握。往往把党的领导片面地理解为工会事无巨细向党委请示汇报,谨慎有余开拓创新不足,表现为安排什么干什么、不安排就不干。表面上看是紧紧跟着党,实际上是怕担责任,没有承担起党赋予工会的任务,泯灭了教职工群众对工会的希望。其次,由于工会组织较其他职能机构不一样,缺乏硬性的指标性任务,在部门或单位的总体工作中,事实上往往处于边缘状态。且工会工作要求工会干部准确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政策和法律,才能使工会有所作为,而这一点往往是基层干部所欠缺的。于是,为数不少的工会干部甚至觉得工会连一般的职能机构也不如,矮人一等;尤其是从职能机构转岗过来的干部,有一种失落感、被轻视感。再次,干部从自身利益考虑,过度思想和避重就轻思想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表现到具体工作上,要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所事事;要么肯在文体、福利等工作上下功夫,尽量选择关系易协调、不宜产生矛盾的事做,以表现工会的存在和干部的业绩,却在一些涉及职工权益的重要问题上退避三舍,使基本职责的履行停留于口头。

二、维权就要明确教育工会工作职能

教育工会同其他工会组织一样,具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基本社会职能。然而,作为一个为教职工及教育事业服务的特殊工会,教育工会具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民主管理、教职工具体利益及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四个方面。

(一)教书育人的职能

教职工的基本劳动是在教育行政的管理下,围绕教书育人展开的。教育工会要为教职工服务,充分发挥在教育战线的作用,就必须参与到学校教书育人工作中去,这是教育工会建设职能的主要体现,是教育工会要与教育行政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职工群众工作的基础。

教育工会参与教书育人工作的角度必须从群众组织的性质出发,通过表达和维护教职工在劳动中的合法权益来保护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从群众组织的特点出发,广泛开展适合教职工工作需要的群众性活动,帮助他们提高教书育人的素质和本领,协助学校行政搞好教职工队伍建设。

(二)参与民主管理的职能

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组织和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是教职工的合法权利,是教育工会参与职能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中教代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尊重教职工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渠道畅通的重要措施。搞好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是学校党政工共同的任务,基层教育工会承担着教代会工作机构的责任,所以,基层教育工会在搞好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维护教职工具体利益的职能

教职工组成工会,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具体利益。正确有效地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是教育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工会履行维护职能包括两大方面,即维护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和民主权利,两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教育产业担负着培养造就未来接班人的使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接班人的面貌。所以,教育工会配合党政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教育工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住群众自我教育性、渗透性、灵活多样性、实在性的特点,把群众团体的教育作用和优势发挥出来。

三、推进依法维权过程

依法维权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有效机制。教育工会履行维护职责,是以合适的途径,依法维权的过程。依法维权,就要深刻领会法律条文的精神实质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使维权的可能变成现实。深刻领会法律的精神实质,也能使教育工会在不断维权的过程中,提高维权的知名度,树立教职工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形象,更能把握好维权行为的合法性,使维权工作更有力度。即使在十分为难的处境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工会应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善于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来开展维权,善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推动工作。一要推进涉及教职工利益的立法工作进程。促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立法立制,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积极参与《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涉及教职工政治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和精神文化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维护教职工权益和工会活动的法律体系,从而为依法维权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条件。二要加强工会干部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提高。采取多种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工会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工会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之成为知法、用法、执法的模范。三要加强对广大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这是依法维权的重要基础条件。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学习法律法规活动,逐步使教职工能了解掌握法律,运用法律。加强对教职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导教职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依法自我保护权益。

四、构建立体维权格局

立体维权可理解为合力维权和根本维权。立体维权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广大教职工的需要。教育工会应充分认识构建立体维权格局的重要意义,工会干部尤其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打破内部循环“小维权”意识的束缚,在一如既往地做好具体维护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理性和宏观思维,在推动立体维权格局的构建中有所作为。

立体维权,要统筹抓好整体维护、具体维护、特色维护三个环节,使之相辅相成。一要围绕大局。紧紧围绕地方党政和教育行政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工作大局,认真研究一些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党政和教育行政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当好参谋助手。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办法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事先多做调查研究,多反映教职工的合理要求,尽量与教育行政及有关方面联合制定下发文件,联合召开有关会议,联合督促检查,联合处理解决问题。二要突出重点。维权的重点在基层。只有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实际,帮助基层健全和完善各类维权制度,才能了解和表达教职工,动员和维护教职工。三要整合资源。按照“大联合、广覆盖、共协作”的工作思路,加强与政府、人事、劳动、司法、安全监督等部门,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电台、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合作,广泛动员社会,整合资源,借势发力,乘势而上,使工会维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期教育工会构建立体维权格局后,如何更好的进行维权?工会要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围绕落实教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贯穿到工会工作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贯穿到推动学校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为党和政府分忧,为教职工群众解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时期工会维权的新路子。

第一、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进行维权国家法律是工会维权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离开了以法维护,工会维权只能是一句空话。当然,工会维护的是教职工的合法利益,而不是其他利益;另一方面,工会维护的手段本身要合法,而不是不择手段。工会要认真组织教职工广泛学习宣传修改后的《工会法》,以学习、贯彻《工会法》为契机,进一步突出维权职能,促进学校的协调稳定,敢于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教职工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途径,坚持和发展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在落实教代会职权、规范教代会程序、建立教代会科学运行机制、提高教代会工作质量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切实有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广大教职工都有平等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条例,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能打丝毫折扣。同时以教代会为载体,继续深入地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突出公开重点,规范公开形式,提高公开质量,充分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增强学校改革改制的透明度,促使学校改革改制工作规范运作。

第三、宏观参与,夯实维权基础。参与是搞好维权的重要渠道。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加大协调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有关规章制度的研究制定,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把教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在有关教职工权益的规章制度之中,从源头上、根本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拓宽和疏通参与渠道,建立和完善工会与学校党政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就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沟通协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有关教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工会要及时准确地反映情况,督促有关方面采取措施,坚决予以纠正,决不允许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滋生蔓延。

第四、努力使工会融合到学校的中心和大局中去,以期达到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教育工会要从对学校工作的事后监督,逐步转为事前参与、过程监督,努力实现源头参与。二是工会为教职工办的实事、好事,要着眼于逐步转为学校工作的范围,制订相应的政策、制度或建立相应的机制。三是要站在学校全局、发展和创一流的角度,更多地在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学校工会唯有站在学校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才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创一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开创新时期学校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切实加强工会的自身建设。工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健全的组织和良好的作风,才能担负起工会的维护职能。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修养,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要健全从工会小组到各级工会委员会的组织网络系统,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有力的网络维权优势,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形成工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还要着力解决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工会机关化、行政化现象的问题,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以及宗旨意识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使各级工会干部真正做到勤于学习,精于思考,胸中有大局,心中有群众,手中有情况,工作有章法,理直气壮地为职工说话,满腔热情地为职工办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长效建设措施

健全和完善工会维权机制,必须注重长效发展机制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教育工会维权工作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强调注重维权机制建设,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维权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完善的维权机制,提高工会维权的整体性、规范性和长效性。

为此,还应强化三大措施。一是造就干部队伍。工会维权是一项艰巨的复杂工作,必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维权技能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教育工会应注重对处于维权链条终端的工会干部进行维权技能结构改造,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突出对综合素质与维权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紧培养一批既懂教育又懂经济、既懂法律又懂管理、既熟悉工会工作又熟悉全局工作、既会协调又会服务的复合型社会活动家,为维权机制的长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构筑创新平台。按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要求,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会在运行模式和活动方式上的创新与发展。发扬敢闯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否定前人,敢于尝试各种可能。只要认识正确,选准方向,切合实际,与时俱进,大胆构筑,顺势推进,就可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不断推出新的创造,推进维权机制创新发展。三是提供指导服务。教育工会应发挥组织系统和网络作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长效态势。上级工会应指导、帮助、支持下级工会,形成一级保护一级的维权体系和工作机制。上级工会应为基层工会服务,做到“不推、不包、不拖”;下级工会有情况要及时反映、报告,做到“不等、不靠、不看”。上级工会与基层工会在维权上的责任是不对等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级工会与下级工会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使维权相互联动,充满生机与活力,得到长效与发展。

六、发挥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在实践的创新上要实现有效性。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不联系实际,不解决实际问题,空洞说教是无效的。要提倡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稳定教师队伍、培养青年教师及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核心,通过完善教代会制度,完善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等形式,努力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使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真知灼见有得以重视和被采纳的机会,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以此增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工会组织要致力于服务,多办实事,切实关心教职工生活,重视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实施暖人心工程来加强工会组织和教职工的关系。通过发挥工会的保障优势,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广大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以更好地提高学校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二是在手段的创新上要体现多样性。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凭说教,需要形式多样的教育阵地和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工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可以通过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保障优势,来最大限度地把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很好的载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许多内容,如校风校训、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与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相叠的,特别是在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和发挥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更是殊途同归。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借助于网络传媒的优势,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在校园网上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学校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也可以通过发挥工会的阵地优势,把广大教职工吸引到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来,用文明健康的活动方式占领教职工的思想文化阵地,使教职工受到启迪,得到陶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上来,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使广大教职工顺气、明理,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凝聚力。

三是在能力的创新上要提高适应性。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工会组织的干部,他们的能力得到创新提高,工作才能创新。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是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实施者,他们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高低和效果好坏。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素质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是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政治觉悟、理论功底、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对于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而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自身则更要积极主动,加倍努力。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本领,工会干部要服从和服务于推动学校发展这个大局,做到谋划工作立足发展,部署工作符合发展,开展工作不忘发展,把推动学校的发展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着眼于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发挥与发展,着眼于教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工作载体;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自觉服务大局、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开展工会工作的水平。要进一步增强团结、凝聚和组织教职工的本领,使工会组织真正成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团结在学校党组织的周围。要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学习能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提高学习的总量和质量。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用理性思考架起学习与应用的桥梁,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在幼教中发挥音乐的作用 篇3

一、在幼教工作中正确使用音乐形式

尽管我国的幼教工作开展时间较长, 但是往往是将其作为一种工作来进行的, 根本没有一个系统化的研究和探讨, 因此众多从事幼教工作的专职人员往往被成为“保育员”。

在幼教工作中穿插开展音乐教学应该遵从四个原则。

其一, 音乐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形式之一, 但是不是全部。由于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要明显强烈与对图片和文字, 因此几乎所有的幼教课程都可以穿插进音乐的元素, 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太过宽泛的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的内容, 那么幼儿就不能正确的了解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二, 音乐教学是幼教工作的常态形式, 但仍要重点突出。悦耳动听的音乐会让幼儿的情绪得到舒展, 这对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因此几乎所有的幼教老师在正式授课阶段每天都会使用音乐知识。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 音乐教育是基础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是一门很关键的学科内容, 通过音乐, 可以让幼儿感知到不同的外界事物变化, 因此在幼教工作中应该有侧重点的突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

其三, 音乐教学是综合教育措施, 必须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较为欢快的音乐往往会刺激幼儿的肢体灵动性,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幼儿舞蹈的一种简化存在形式。极个别的幼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么意识不到这一点, 要么就是一旦出现音乐就鼓励幼儿同步进行舞蹈。这两种方式都相对粗暴、简单。

二、在幼教工作中引导幼儿正确理解音乐教学

幼儿的音乐能力需要幼教老师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是外因, 鼓励和培养幼儿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内因, 内外因相结合的发展才能有效的引导幼儿正确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深邃。在这个过程中, 幼教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在外因中幼教老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在内因中这种引导作用是次要的。不过尽管是次要的, 也必须对重点内容有所突出才行,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 幼教老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力要远超于家庭环境教育, 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讲, 音乐是使其从简单的音符感知向图文感知进行转变的一种重要工具, 对于这类型的幼儿, 幼教老师完全可以引导其自己去倾听一些表现内容相对较为复杂的音乐, 这样就会促使幼儿在接触到未知事物的时候有更为强烈的探索感知欲望。

其次, 大多数的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其理解能力还表现的并不明显, 这样幼教老师就可以利用音乐来引导学生逐步产生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刺激虽然在成人看来是小范围的, 甚至有些过于简单, 但是殊不知这是幼儿对事物产生独立逻辑判断能力的处事起步。有些幼儿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判断, 幼教老师切忌用成人的视觉判断能力对其进行干扰, 因为这也许是幼儿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苗头, 鼓励幼儿的这种形式, 而逐步的淡化其中的内容, 是音乐教学与图文教学相比起来最大的优势。这样在后期幼儿自我感知到其自身的错误之后也可以很从容的化解。

最后, 除了上述两个类型的幼儿之外, 还有一部分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的确存在一定的障碍, 针对这样的幼儿, 幼教老师就不仅要引导其对音乐内容进行理解了, 还要尽量刺激其肢体语言同步进行“锻炼”, 这种锻炼是检验幼儿的智商能力的最简单措施, 一旦幼儿肢体语言都不能协调发展的话, 那么就需要借助专业的医疗机构来予以开展医学治疗了。

三、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未来实施展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音乐教学在其中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 也有许多幼教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推广, 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 利用高科技多媒体环境将音乐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全面神展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学历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全面的使用, 在幼教工作中已经不存在技术壁垒, 多媒体形式中动画内容的介入能够让幼儿更为贴近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其二, 细化乐器与音乐知识的相关功能。随着幼儿家庭生活环境的提高, 一些较为简单乐器也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 幼教老师与幼儿家长紧密配合, 让幼儿能够广泛的接触这些乐器, 不仅能够使其正确了解和认识乐器, 还能对打击乐等相关乐器产生的音乐有一个较为精准的了解; 其三, 为学历教育中的综合素质教育打下一定基础。随着教育部相关教学大纲的调整, 音乐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幼教工作中加强幼儿音乐知识的学习对于乐理等音乐理论知识相关内容的认识并不会影响太大, 但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是十分有必要和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聂英春.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7) .

[2]黄春燕.浅谈怎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2 (12) .

[3]张应奎, 张天星, 韩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反思[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06) .

对发挥职业教育作用的调研分析 篇4

。近年来,有教师10余人次参加自治区职教系统的师资培训,并根据教学实际,新开设农学、牧医等专业,涉农学科师资得到加强。2007年职业高中招生264人,占高中招生总数的20%,职普比为2.6:7.4;2008年职业高中招生438人,占高中招生总数的25%,职普比为2.5:7.5。目前,我旗职业高中已与大连、长春、深圳等地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确保了学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学校还利用校园网及时发布学生(学员)信息和我旗人力资源情况,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到我旗洽谈用工业务。

二是丰富内容。结合形势需要,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通过做好市场调查,及时调整专业,近年来先后开设了机械加工、汽修、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酒店服务和管理专业,满足了相关群体的教育需求。

三是创新形式。通过强化内引外联,打造职校、企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旗内外各类企业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学员的技能培养和实践锻炼,为学生、学员就业提供了有利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上还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农村青年盲目地流入城市打工,而不愿意花钱再读职业技术学校。

二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办学资金不足,筹资渠道不畅通。

三是专业技术师资力量不足。在职教师大多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相应的实训教学及指导效果不明显。

四是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还有差距,校企联办、产学结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就业信息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规划是灵魂也是龙头。要对全旗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发展目标、科目种类、社会需要、毕业安置去向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结合“科教兴旗”战略,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纳入全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面向全盟招收学生,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借鉴是为了发展,我们要深挖掘、勤创新,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采取地企联合办学模式,在落实招生计划时与企业签订代培协议,以就业为导向,舞活招生龙头;采取校校联合的办学模式,对接好中东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的资源及就业优势,拉动我旗职教事业发展;采取普职联合办学模式,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高中班,使普通高中承担职业教育任务,以此为试点扩大职教规模。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后封闭的教育发展模式教育已经不适合发展的需要,必须予以改进。深化职业高中校长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加强对校长的任职考核工作。使那些真正懂管理、有水平、谋发展、干大事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以社会需求为根本,深化课程改革。要实现专业设置由传统专业向市场需求的专业转变。要实现教学内容坚持知识传授与服务当地经济功能并举。科学设置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实现教学中心由课堂到实训的转化,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和就业质量,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市场化运作。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5

李学明在讲话中通报了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办公室工作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促进一保持”这个中心,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作出指示。针对教育宣传工作及如何发挥教育报刊在教育宣传中的作用,他指出,广东教育杂志社坚决贯彻中央以及省委精神,按照厅党组的要求,努力工作,振奋精神,认真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精心组织重大教育典型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在新的一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教育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能力,要为党和国家应对更加严峻的经济形势提供强大思想舆论支持,维护好教育发展的大局,维护好深化教育改革的大局,维护好教育系统稳定的大局。他着重指出,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1. 努力提高教育媒体的权威性。必须深刻了解及理解中央和省对教育工作的重大决定及重要部署,准确把握全省教育战线的脉搏,全面掌握全省教育战线的最新动态。要坚持正面宣传,不断提高教育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2. 努力提高教育媒体的敏锐性。教育媒体要努力改变教育宣传的“马后炮”现象,要与时代紧密同步,与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步,甚至要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舆论引领者,理论先行者,为实践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为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改革发展中的探索者、先行者立传,为我省争当全国教育改革综合示范区的先行先试立言,使教育媒体切实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马前卒”,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努力提高教育媒体的服务性。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媒体已经成为连接党和人民、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成了上下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媒体的服务性不断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也要不断提高。教育媒体的受众主要是教育行政人员、研究者、教师和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急所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的事业发展、个人成长、身体安康以及家庭幸福,提供优质服务。要及时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呼声,适时适度地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信息,全面恰当地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教育媒体成为他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李学明强调,我省的教育主流媒体,主要是由省教育厅主管、主办,由广东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八刊一年鉴。特别是《广东教育·综合》《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担负着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任务。《高教探索》是国家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高端刊物。《广东教育·高中》主要面向高考学生,提供备考应考的有效方法及知识。《广东第二课堂》主要面向小学、初中生,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和健康成长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广东教育·教研》《师道》面向广大教师,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生活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提供有益有效有用的材料。《广东教育年鉴》是记录全省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史册。我们一定要以守土有责的责任感,以争创排头兵的先进性,以全省一盘棋的全局观,来扎实开展教育宣传工作,做到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把我省的教育主流媒体做大做强。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音乐名师,引领作用,工作机制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一所优质学校不仅要‘独善其身’, 更要‘兼济天下’, 让更多的学校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让更多的学校借鉴办学经验, 帮助更多的薄弱学校提高水平, 这才是更高境界地履行社会责任。”名师的生命有大小之分, 小生命蕴含在自己体内, 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和社会中, 名师拥有兼济天下的情怀是其应有的责任。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而名师就是教师队伍的车头, 欲加速教师整体队伍的发展, 必须最大限度挖掘名师潜力, 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究竟如何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用他们的优秀的教学业绩, 扎实的教学作风、过硬的教学素质来感染、影响周边的人, 引领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 是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发挥音乐名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音乐名师工作机制是引领的保证

应充分认识音乐名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音乐名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全面落实音乐名师队伍建设工作。并为名师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不断探讨新时期音乐名师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音乐名师工作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短期的发展目标, 并根据目标形成一整套实施策略和方案。同时, 要建立督导评估体系, 要对音乐名师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 并不断调控名师工作方略, 使其科学化发展。

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让那些具有崇高教育使命感、潜心育人、成绩卓著的音乐教师得到褒奖与肯定。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 音乐教师的教育使命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建立音乐名师工作团队是引领的基础

建立音乐名师工作团队, 实现研修的多频互动, 让名师更好的发挥作用。工作团队要形成一种“场效应”, 在这个场中, 一马当先, 万马奔腾, 千帆竞发, 万木争荣, 置身其中, 每个人都会与这个场和谐共振。于是, 志向砥砺志向, 智慧唤醒智慧, 才情激发才情, 卓越提升卓越。使名师工作室成为音乐教师发展研究的窗口, 成为音乐教师交流体会、反思问题、解决困惑、创生智慧、形成思想的中心, 成为令音乐教师向往的“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术团队, 努力探讨音乐教师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努力建设“智慧型”教师队伍, 形成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个性鲜明的音乐名师。

三、构建音乐名师“师徒”结对工程是引领的策略

一枝花开不是春, 百花盛开春满园。目前, 边远乡镇的学校优质音乐教师资源缺乏,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要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需要发挥每位音乐名师的带动、辐射、引领作用, 带出更多的徒弟, 来壮大我们的名师队伍。

一是协助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融合。音乐教育理论指导音乐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又孕育着新的教育理论。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和解决的任务。青年教师刚从学校出来, 大都是理论有余, 实践经验不足, 难以很好地沟通二者, 难以把理论适切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且, 年轻的音乐教师们往往会犯一种通病, 即工作中急于求成, 偶尔无意识地做出一些偏离基本的音乐教学原则、违背音乐教育规律的举止来。因此, 指导他们认真贯彻各项教育原则、原理, 迅速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便在工作中少走弯路, 使工作更富成效就成为师徒帮带的重点。

二是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指导。每一门学科都有适合于自己学科特点的一套方法体系。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容易, 但想在短期内摸索总结出一套既适合学科特点又兼具有个人教学风格的方法体系则实属不易。一方面, 要积极汲取他人的经验, 学习他人已取得成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要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个人性情等进行“内化”。另外, 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又往往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因此, 借助“名师”的眼光来挑剔自己的毛病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从而能扬长避短。基于上述原因, 师徒帮带过程中, 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三是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学习是一门需要终身经营的艺术”。世界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的学习问题上提出“不进则退”的思想, 认为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学习, 进行自我教育, 然后才有能力去教育别人。师徒结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单项的传输过程, “师”亦有所短, “徒”亦有所长, 二者互相促进, 共生、共创、共享。

四、构建音乐名师发展平台是引领的需要

名师成为名师之后, 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 不能排除一部分老师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而产生职业倦怠。要设计好音乐名师发展的平台。

1. 定方向———明确目标

音乐名教师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才能朝着目标奋斗,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 实践———反思———总结, 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 直到实现目标。即: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 指导一节公开课; 交一篇高质量的案例设计或教学实录;每周至少听五节课, 并进行点评; 平均每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送教下乡活动; 至少要承担或主研一项教育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发表或获奖。音乐名师在这些量化的工作中勤于学习, 敢于探索, 乐于反思, 善于总结, 慢慢就积淀了学养和底蕴。

2. 搭梯子———增加内涵

学校着力培养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音乐教师, 为他们的发展成长架设台阶, 帮助其不断向上攀登, 逐步达到新的境界, 最终脱颖而出。让名师走出去, 到教育更发达的地区开阔视野, 参加学科高端活动开阔眼界; 将专家请过来, 让名师聆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 和专家交流研讨, 促进音乐名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压担子———委以重任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7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继续教育, 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继续教育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 (1987年) 、《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1995年)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7年) 等一系列文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从发展民生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明确了通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任务。继续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补偿作用的结束, 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 继续教育生源萎缩, 规模减小, 很多继续教育机构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要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改革, 更要积极寻求继续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专业硕士教育是我国从国外引进并发展起来的应用型、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得到较快发展。但是遗憾的是, 很多人把专业硕士教育仅仅看成是正规的研究生教育, 把继续教育只当作非正规的在职岗位培训。由于这一认识上的误解, 很少有人把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挂起钩来, 也很少有人研究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更少有人研究专业硕士教育对继续教育发展的作用。其实, 关于专业硕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对继续教育给出的定义是“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而《中国成人教育大辞典》在“继续工程教育”词条中称:“世界各国继续工程教育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一般采取举办研修班或专题讲座、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进修研究生课程”。分析上述几种表述, 考察继续教育与专业硕士教育的构成因素, 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判断, 专业硕士教育属于继续教育范畴, 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发展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专业硕士教育对高等继续教育的带动作用

(一) 专业硕士教育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过程中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 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2008年已达到23.3%, 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公开征求意见方案) 》 (简称《规划纲要》) 宣布,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实际增长速度可能比预计期的要快, 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数。江苏省2009年已达到40%, 并计划在2020年达到60%,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北京比江苏发展还要快。在庞大的应届和在职本专科生的群体中必然会有相当部分为了谋求更理想的职业岗位, 或者为了适应职业岗位技术升级而选择攻读研究生。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研究生与在校大学生之间必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据查, 美国为16.6% (1995年) , 法国为18.3% (1996年) , 英国为20.9% (1995年) 。然而, 我国2008年在读研究生为128.3万人, 普通高校在读本专科生为2 021.02万人, 研究生仅占普通本专科生的6.3%, 如果再计入在读成人本专科生548.29万人, 这个比例只有5%。由此可见, 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相对规模与十年前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我国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 《规划纲要》宣布到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将达到200万人, 我认为这个规划是积极的, 也是科学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预先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 很多发达国家从实际需要出发, 十分注重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看成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据美国官方统计, 1999-2000年度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数达到全部硕士学位授予总数的80%以上。英国1990-1991学年研究生总数为97 872人, 其中修课式研究生 (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相似) 为52 697人, 占54%, 此后修课式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仍然高于研究式研究生。然而,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规模却远远小于学术型硕士教育规模。2009年, 我国专业硕士与整个硕士总量的比例仅为17%, 2010年才可望达到20%。我国专业硕士教育要在规模上超过学术型硕士教育, 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专业硕士教育紧密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2008年11月19日《中国人事报》报道, 2006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5 523.9万人, 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虽然我国专业人才总量很大, 但与巨大的人力资源总量相比, 结构层次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特别是创新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仍然十分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程, 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 号召开展大规模继续教育活动。可以肯定, 这种依靠行政手段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由行业为主实施的短期培训项目是需要的, 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 要激发和调动千百万专业人才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真正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纵观国际继续教育的成功做法, 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专业硕士教育作为本科后 (或同等学力) 的一种研究生教育, 由于其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不仅能够使入学者增长和更新知识, 增强创新能力, 全面有效地提高职业水平, 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层次学历学位问题而这种学历学位教育对于求学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心理吸引力, 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另外, 专业硕士毕业后, 大多数在职学员不存在就业问题,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用人单位。因此, 专业硕士教育不仅受到求学者的普遍欢迎, 也能切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从而带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正因为如此, 我国政府当前高度重视专业硕士教育。教育部近期发文指出, 要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要求“招生单位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 调减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然而, 由于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较晚, 教育规模相对较小,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专业硕士教育都将拥有旺盛的市场需求。

(三) 专业硕士教育以其灵活的培养模式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如果以1987年颁发《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规定》为标志, 我国推行继续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 在职业培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范和系统的规划, 普遍存在质量难保、层次不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大多采用充放电式的短期培训模式, 只能在人才现有水平层次上跨步, 很难使人才价值实现台阶式的质的飞跃, 人才的才能发展和价值升值的空间过小,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大幅度提升。而我国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大多属于本专科层次, 基本没有开展研究生教育, 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大量应届和在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而且随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涌入社会, 研究生教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然而, 由于社会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求学者都培养成研究型人才, 却可能而且应该为更多的职业工作者提供旨在提高职业能力的高层次教育, 而且这种教育只需为求学者提供深造的机会, 这就对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高层次教育的要求。

专业硕士教育以其高学历教育和灵活的培养模式历史地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 它在培养目标上和教育层次上不仅适应了科技进步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求学者学习心理的需求, 推进更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比学术型硕士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 大多采用非全日制教育、远程教育、业余教育, 十分方便在职人员就读, 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可形成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地地可学的氛围。正是由于专业硕士教育的这些突出的优势, 极易融入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终身化、连续化、一体化的进程。

三、关于专业硕士教育带动继续教育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 对专业硕士教育推行积极的发展政策

要发挥专业硕士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带动作用, 首先要扩大专业硕士的教育规模, 增加业硕士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比重。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 更加贴近应用技术, 更能提高专业技能, 更加满足社会要求, 因而存在更大的社会需求。然而, 我国当前专业硕士教育的规模相对过小, 明显不适应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分析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主要是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多, 教育资源不足, 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等学校过少。据1995年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报道, 美国当时有各类大学3 638所, 其中培养研究生的大学有1 500所, 占41%。而在我国, 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 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263所, 其中只有479所培养研究生, 只占21%。这说明, 我国要积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 必须对研究生教育的布点进行调整和扩充,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硕士研究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

(二) 对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实行合理的分流政策

当前我国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实行二位一体的教育体制, 拥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才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学位教育在高校内部同归一个部门管理, 从师一个导师队伍, 在学术型硕士培养任务已经十分繁重的条件下, 在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专业硕士教育在资源配备和管理力度上都不可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然也很难形成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在这方面, 日本和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日本为了把专业硕士教育从学术型硕士教育中分离出来, 专门成立了“专门职大学院”, 通过与企业开展协作研究、接受企业委托研究、对企业职工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渠道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韩国研究生教育实行“三院制”, 即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和特殊研究生院并存制度。普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学者和研究人员, 专业研究生院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 而特殊研究生院主要为在职人员开设硕士学位课程, 其培养目标与专门研究生院相似。而在我国, 由于实行二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制, 在一些大学, 一方面已经出现了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现象, 却又不放弃专业硕士教育, 少数大学把专业硕士教育当作是创收渠道, 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长此以往, 必定影响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国应该分流研究生培养渠道, 让研究型大学专注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生的培养, 继续坚守精英高等教育, 而把专业硕士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事实上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和发展, 很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特色优势学科上已经具备了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办学条件, 完全有能力保证教育质量。当前实行这一政策的首要条件是调整专业学位设置条件和审批办法, 扩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数量, 使更多具备专业硕士办学条件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加入到培养专业硕士的行列中来。

(三) 对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者实行多方位的鼓励政策

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既要有促进发展的宏观政策, 也要出台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鼓励政策, 其中应该包括减免学习费用、改革入学考核, 优化教育模式、增加学业回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发达国家有多种多样鼓励接受继续教育的措施。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在所有企业完全建立起来, 企业领导者大多对其员工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 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由国家出台政策措施, 包括减免学费的财政政策, 鼓励继续教育的企业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政策以及与学业挂钩的工资政策等, 能够有效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从而推动专业硕士教育乃至整个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对校企合作实行积极的保障政策

校企合作是广大企业与高等学校的重要纽带, 它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 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在企业集中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才, 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企业需要是高校科技创新和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 高校不仅从企业获得需要的研究课题, 实际上也从企业获得了大量教学营养虽然我国积极倡导校企合作, 也取得丰硕的校企合作成果, 但是, 由于管理体制、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从总体上看, 我国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合作效果不够理想,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成功范例更是少见而要真正办出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特色, 提高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就必须制定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校企合作取得深层次进展, 获得更大范围的效果。

摘要:由于专业硕士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灵活的培养模式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因此, 专业硕士教育是实施高等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 必须对专业硕士教育实行积极的发展政策、合理的分流政策、多方位的鼓励政策和校企合作的保障政策。

关键词:专业硕士,继续教育,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斌, 于承湘.探寻研究生教育的岁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09-7-18.

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篇8

1. 中央和教育部文件提出的新要求。

最近发表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 鼓励涉农行业兴办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明确了行业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出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 在促进产教结合, 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中, 强调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学校要与行业 (企业) 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 (教职成[2011]13号) 指出, 充分发挥农业类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示范 (骨干) 高等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作用, 推动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点建设。上述文件都谈到发挥行业在高职中的作用。

2. 高职教育需要行业的积极参与。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其中, 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中众多企业的联合体, 是政府和企业间的中介组织, 在双方的沟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 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其产生的原始动力应来自企业和市场, 职业教育也应为企业和市场服务。

3. 高职教育需要行业的积极参与。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其中, 行业协会是同一行业中众多企业的联合体, 是政府和企业间的中介组织, 在双方的沟通中发挥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 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其产生的原始动力应来自企业和市场, 职业教育也应为企业和市场服务。怎样才能发挥行业的作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作过一些探讨。该协会从全行业发展的高度预测人才需求, 根据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协会希望职业学校能够瞄准新兴产业建设专业, 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以广州为例, 将石油化工业确定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为此, 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推出特殊政策措施, 以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行业协会了解企业的需求, 熟悉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制定职业技术标准、编写职业教育和培训教材、沟通职业教育和培训信息等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 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组织专题讨论会, 将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

二、本学院在与行业合作上的实践

学院作为一所涉农的省级公办学校, 具有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 构建了以农业和生物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专业群;拥有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及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多年来, 学院一直探索与行业的合作, 发挥行业协会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有行业导向性的特点,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协助学院进行行业经济结构、行业形势和岗位需求的调研,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参与引导行业发展的部分标准 (规范等) 的制定, 协调安排学校与企业的一些合作, 联系提供部分课程的实训场地, 向企业推介毕业生, 邀请师生参加协会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及专题讨论等活动, 传递行业的新精神、新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 充分利用学院领导担任相关协 (学) 会领导职务以及部分老师在协 (学) 会兼职的优势, 以学院为主体, 依托紧密型研究所和企业, 发挥专业特色, 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逐步构建了“教科农、产学研结合, 校、企、所、协四位一体”的高职办学模式, 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院”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如学院及其生物系畜牧兽医专业) , “企”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如广东粤禽育种有限公司) , “所”是校企合作的依托 (如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 , “协”是校企合作的平台 (如省家禽业协会、省饲料工业协会、省肉鸽行业协会等)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 证明“校、企、所、协”四方互惠共赢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四个合作”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 的办学机制得到充分的实践和探索。学院通过对畜牧兽医、园艺、农经等专业“校、企、所、协”合作进行归纳总结, 提炼出符合学院特色、展现学院优势的办学模式, 这一模式在学院迎评促建、内涵建设过程中经进一步凝练、提升, 已经在形式、内容、合作形式上得到不断完善和创新。

三、进一步的建议

1. 依靠政府支持。

建议有关教育行政部门, 按照“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适时将应当或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 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支持行业组织开展相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探索建立评估行业指导、参与职业教育督导机制。建议政府在一定框架内, 把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证书有关工作赋予行业。由相关行业从市场、企业出发, 设置项目和组织考评, 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上岗的适应期。

2. 充分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1) 通过行指委保障新阶段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指委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专家组织, 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要建立行业指导例会制度, 按照工作职能和要求,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明确工作计划、目标和任务, 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 积极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 帮助和指导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 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者、信息的传播者、职业院校的服务者和相关活动的组织者, 并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 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 (2) 发挥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行业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 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参与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定位和调整专业设置,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编写校本教材, 培养培训师资, 组织实施教学, 使学校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为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指导学校适时修改教学计划, 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直至学生就业。

3. 借助行业做好教育教学改革。

要使学院与行业的合作更具生命力, 学院要注意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面向社会和行业开展技术服务。我认为, 主要抓手有四, 一是合作申请和实施科研或推广项目;二是以产品作为结合点或“中介”, 切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 通过合作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开发、产品检测, 或在其中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三是为企业开展培训, 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职业技术培训, 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的素质, 通过此类办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四是其他双赢项目, 如以服务换实习基地、以培训换专题讲座、以订单式培养换顶岗实习等。

摘要:根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1年教育部四个文件的精神, 分析了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总结了本学院在探索与行业合作, 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逐步构建“教科农、产学研结合, 校、企、所、协四位一体”高职办学模式, 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经历, 概括了合作四方互利多赢的具体体现;提出了进一步的几项建议, 包括依靠政府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借助行业做好教育教学改革等。

关键词:发挥,行业,高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昀, 俞雪春, 韦蕾.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7) .

[2]潘光.行业如何在职教发展中起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 2006-11-30.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所以音乐又叫情感艺术。实践证明, 用音乐教育幼儿, 能培养幼儿的性格, 净化幼儿的心灵, 升华幼儿的情感, 启迪幼儿的智慧, 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对幼儿进行潜在教育

置身于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中, 幼儿不仅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为此, 教师首先要对活动室的墙饰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 让幼儿愉快而自然地去感受音乐的气息。教师可以绘制大型墙饰, 比如, “美妙的音乐会”, 那流畅的五线谱、跳动的小音符以及幼儿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偶像所组成的“快乐乐队”, 让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仿佛步入了美妙的音乐会中。同时, 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音乐创作与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比如, 在活动室里开辟音乐活动角。再比如, 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玩音乐游戏, 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头饰和代表不同角色的服饰, 并配备便于操作的音响设备和磁带;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打击乐常识, 教师要及时添加一些打击乐器和用各种金属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等废旧材料制成的半成品乐器, 以便他们自制乐器, 自由演奏;大班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表演能力和演出经验, 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个“小舞台”, 并准备好各种演出服装、道具、音响和简单的化妆品 (如, 胭脂等) , 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 尽兴地举办一场“小小音乐会”。

二、用音乐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游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及时观察到幼儿游戏的发展倾向, 并及时加以引导, 用音乐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 不仅会使幼儿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更有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例如, 小班幼儿喜欢把小椅子排成一排, 当作汽车或者火车开动, 嘴里还模仿汽车喇叭和马达的声音, 这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启发他们想一想:学过的哪首歌很适应现在的场景?他们思考后, 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开火车》。接着, 教师再及时地引导他们合理地分配角色, 把游戏演变成为音乐表演。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幼儿玩得非常开心, 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复习和巩固。

三、利用家长对音乐的态度影响幼儿, 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质量;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那么,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呢?

一、以“情”为媒介,构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情”是关键。一个“情”字把音乐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音乐教学实践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引善,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如教学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笔者讲述了汶川地震中三岁小男孩朗铮,始终举起一只手向救他的解放军叔叔敬礼的事情,教育学生像他一样学会感恩,感恩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课堂教学达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二、以“音”为方法,拓宽素质教育新思路

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如笔者在教授歌曲《校园多美好》时,歌词“风光更妖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更有莘莘学子对祖国蒸蒸日上的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受到音乐美的影响和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以及音乐审美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以“乐”为桥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其能够促进学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我校,每天早晨一曲《校歌》迎接学生走进校园,唱出了“迎着微风,伴著朝阳,同学们走进知识殿堂,学校像明珠一样闪闪发光,敬爱的老师像妈妈伴我们茁壮成长。啊!亲爱的同学,未来我们开创……”;课间一曲《课间十分钟》,让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让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优美的旋律提高了接下来的学习效率;上课、下课的铃声,以优美怡人的环境音乐代替了传统的打铃声,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愉悦心情,和谐身心;放学了,每个班级的学生站着整齐的队伍,随着一曲《回家》的铃声有条不紊地走出学校。可见,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鼓舞、感染每位学生,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以“唱”为动力,探索集体教育新方法

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音乐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创设足够的音乐教学条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做到班班有歌声、人人能参与,用合唱团结班级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另外,我校多年坚持常态化合唱社团训练,我校合唱社团在今年全市中小学“唱国歌、唱校歌、唱四德歌”的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让学生真正在音乐教学中享受到音乐的乐趣,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内心高雅、情操高尚的人。

五、以“赏”为追求,提升美育教育新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定位为“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情感熏陶等方面,培养学生感知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审美能力。如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辨的方式熟悉音乐主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主题音乐的特征进行探讨,随着音乐作品中不同情绪的变化进行讨论,进而鼓励学生表达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实现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切实把音乐教育渗透到教育中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篇11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 强化传统道德的认识

学生上课学习是其在学校中最主要的任务, 占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以课堂为主阵地可以创建出多种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

第一, 可以在文化课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主观意识上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意识的同时,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知识点,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内容, 把文化知识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联系起来, 这是对学校文化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更是全员育人的充分体现。

第二, 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种。在显性课程设置上, 学校要在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基础上, 大力开发、设计和推行校本德育课程, 形成本班的特色和风格。说到底, 道德教育是塑造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 在一个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 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 学生浸入其中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心性品质, 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另外, 还要重视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其实, 隐性课程无需在课堂中传授, 也无需在集会中灌输, 它蕴藏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催人上进的校风学风 (如校训、校歌、校旗) 中。因此, 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在无课堂讲授和无集中灌输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传递传统美德

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教师个体在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面貌, 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道德品质和境界 (格位) , 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毋庸置疑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有很强的价值魅力。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 以至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传给学生的精神财产, 如加里宁所说, 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 而且还有他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态度。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 而且要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不仅要用语言去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学生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因此, 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在教育中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这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篇章, 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二是有利于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说明以身立教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 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不很强, 需要有正面指点和教育。他们往往把自己所崇敬的老师视为榜样。因此,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会在学生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 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师, 不仅能增强德育的效果, 而且还能增强智育和体育的效果。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 一个缺少教学素养, 道德人格欠佳的教师, 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其教育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人格精神, 可以不需要教师的一句话, 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影响。因此, 在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 要注重教师道德人格的提升, 要求教师在以人格感化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中, 对自身的人格要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关注自己的道德人格美。

三、班级的教育管理强化传统美德教育

我们知道, 传统美德是一种优良品质, 是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因此, 以班级为单位, 作为一个管理者, 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 要建立健全各种传统美德制度和传统美德教育制度, 以强化传统美德教育。要把传统美德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班级制度中去, 让全班学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上一篇:唱歌给自己听下一篇:单位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