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2024-05-22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通用12篇)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应当把基础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去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这个训练十分必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但有时探究活动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可能会失去兴趣甚至中途放弃;有时部分学生探究方向出现偏离,课堂探究效率低下;有时学生的探究仅停留在浅层次或浅尝辄止.在这些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启发引导呢?笔者作了初步的尝试.

1 当学生探究遇大困难时,教师引导以解围指路

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探究问题,即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探究问题问不到点子上,学生不知道要探究什么,探究思路狭窄,这样容易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探究的效果.

比如要探究二项式定理(a+b)”的展开式,有的教师可能会提示学生从n=1,2,3特殊的情况开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虽然探究花了很多时间,但绝大部分同学把这些特殊情况解决以后,总结不出后续的规律,已经无法再继续探究下去,只能耗在那里,效率低下.

对于这样一个探究思路比较窄、难度大的探究问题,在学生探究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于是笔者处理的方法是追问如下探究问题:

3个容器,每个容器中放标有“a”、“b”的球各一个,每次从3个容器中各取一个球,有多少种不同结果?每种结果各有多少种取法?

很快同学们就有了答案,共有4种结果,每种结果的取法数分别是:①3个a球,取法有种(从取b球考虑为种);②2个a球1个b球,取法有种(从取b球考虑为种);③1个a球2个b球,取法有种(从取b球考虑为种);④3个b球,取法有种(从取b球考虑为种).

也有同学意识到(a+b)3=(a+b)(a+b)(a+b)展开的过程,其实类似于摸球问题,也就是说乘开来的结果相当于从3个容器中摸球,如a2b是相当于摸到2个a球1个b球的可能性是种,所以a2b的系数是3,同理ab2相当于摸到1个a球2个b球可能性是种等.这样一来,学生探究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自然有同学联想到(a+b)4展开就是从4个容器中摸“a”、“b”球,(a+b)n展开就是从n个容器中摸“a”,“b”球,这样二项式定理随之迎刃而解.

教师通过追问上面这个设计好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了持续性,同时教师又不直接把话题挑明,而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再发现”、“再创造”,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再创造”中不断扩大自己原有的数学现实.这样的探究性课例使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起到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领作用.

2 当学生探究方向偏离时,教师引导以纠偏归正

笔者在课堂上给了这样一个探究题目:

如图1,一根棒AB长2米,斜靠在墙壁AC上,∠ABC=60°,如果棒的两端A、B分别沿AC、CB方向滑动至A'B',且米,问棒的中点D随之运动至D'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

考虑到研究D的运动轨迹单凭说教比划,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有部分同学用铅笔和课桌角做实验.说实在的,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错,但条件不行啊,铅笔才多长,20厘米,AB从∠ABC=60°到∠A'B'C=45°运动幅度小,中点所形成的轨迹很短,怎么看得出到底是线段?圆弧?还是其它曲线?即便是弧形,又是朝哪边弯曲,圆心又在哪里?这些问题仅凭学生用铅笔和课桌角做实验是根本无法有结果的,热闹的是课堂气氛,这种花架子似的探究教学,探究只是流于形式.

所以当学生探究方向偏离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提醒学生△ABC为直角三角形,D又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用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来思考.

接下来,大部分同学边思考边画图,也有部分同学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几分钟后,教师巡查发现部分同学得出结论轨迹是圆弧形.再过一会,约有一半多的同学结论正确了.因为找到,这两个关系式,渐渐地同学们画出了图2,剩下计算圆弧长的问题则较为简单了.

接着老师再用预先做好的一个几何画板的课件,把AB从∠ABC=60°到∠A'B'C=45°做成动画,把D到D'做轨迹跟踪,教师启动动画,轨迹马上就出现在眼前,这个多媒体动画是对刚才探究成果的一个几何直观验证.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当学生的探究思路方向偏离或探究方法不适合在40分钟的课堂上展开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这部分的学生,采用某种方式,或通过激活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当前的探究学习中来,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与效率.

3 当学生探究浅尝辄止时,教师引导以延伸拓展

在进行人教A版《数学·必修2》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教学时,有一个内容是点关于直线对称的问题.这类问题解题的通法是:设对称点的坐标,然后利用中点、垂直关系建立两个方程,再解方程组就可以了.学完知识点后,请同学做了一道练习题以巩固该解题方法.

练习1求点(2,3)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

练习2求点(2,3)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

练习3求点(2,3)关于直线y=x-1的对称点.

同学们做得很轻松,当然答案很快被同学们喊了出来是(3,2),(-3,-2),(4,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对称点的规律,慢慢地有些同学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的坐标是原坐标互换,而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只要把原坐标互换后再变相反数即可,而关于直线y=x-1对称,可以把对称轴y=x-1化成

如果把(2,3)中的横坐标2代入(1)式,得y=1;把纵坐标3代入(2)式,得x=4,刚好就是(4,1).

教师追问:我们把以上方法姑且称为“对称轴方程代入法”,那么是不是所有情况都能用以上的对称轴方程代入法来解决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于是同学们又是一番探究,最后请一位同学上讲台交流成果:

如图3,点A(m,n)关于直线l:y=kx+b的对称点为B(p,q),假设可以用上面的对称轴方程代入法,则

根据对称的性质有

(1)式代入(2)式化简得

(k2-1)(mk+b-n)=0,

所以k=±1或.

得出结论:当对称轴直线的斜率k=±1或时,可将已知点的横纵坐标分别代入对称轴直线方程中求出x和y的值即为对称点的坐标.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布置好探究课题后,不能放任管,当发现探究简单或学生探究出结果后停滞不前、浅尝辄止时,要视情况及时介入,进行指导、引导,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究.当然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当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这样的探究才有了广阔的天地.

4 当学生探究沾沾自喜时,教师引导以揭错探因

有一次,笔者出了一个较为简单但易错的探究问题:5本不同的书,全部分给4个学生,每人至少1本,共有几种不同分法?

没用几分钟,大部分同学都已探究完毕,感觉很轻松,个个沾沾自喜,于是笔者请小组代表上讲台说说做法:

先让第1人去选一本书,则第1个人有5种选择;第2个人去选,剩下有4本书可供选择,第3个人有3种选择,第4个人有2种选择,共有5×4×3×2=120种,然后剩下1本书可以发给任意一个人,也就是有4种选择,所以一共有120×4=480种.

笔者没有作任何评价,在黑板上写“”,解释一下:用档板法,5本书有4个空档,4个空档插入3块档板分4堆是种方法,再把分好的4堆安排给4个学生有种,根据乘法原理共有种,请大家仔细斟酌.

学生一看两个答案不一样,傻眼了.接着分小组进行查找错误的探究.

随后,同学自告奋勇上来交流:

同学甲:我觉得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档板法适用于各元素之间无差异,而本题中是5 本不同的书,所以96种这个答案错误.

同学乙:我觉得第一位同学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假定甲最后拿到两本书,那么就出现了如果甲先拿了1号书,然后拿了2号书的话与甲先拿2号书再拿1号书,重复算了2次,所以还要除以2,也就是480÷2=240种.

同学丙:假设甲最后拿到两本书的情况,那么先从5本书中取两本给甲有种取法,剩下3本书给3位同学有,根据乘法原理有60种,然后还有乙拿两本书也有60种,丙拿两本60种,丁拿两本60种,总共240种.

同学丁:其实这个题目用捆绑法比较好,先把5本里面的两本捆绑,则有种,这样变成4堆分给4个人,则有种,根据乘法原理一共有240种.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活动,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进展情况,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必要时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探究边合作讨论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一起解决,面对部分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作解释即可.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曝露学生的错误做法,才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以便于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质量.

总之,教师引导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败.教师要掌握合适的引导的时机,把握好教师引导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干预程度,寻找教师适度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度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以便达到最佳探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许敏华,孙建洪.关于特殊直线对称问题的探索[J].中学生数学,2005,(3).

[3]孙建洪.探究式教学中的几种伪探究现象[J],数学通讯,2009,(9).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2

课堂教学中,先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就能勒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缰绳,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例如,在讲授《想和做》一课前,我向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人,要用船把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运到河对岸去。一次只能运其中一种,怎样才能把它们运过去?”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随即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肯定学生合理的做法后,我说:“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做事不能蛮干,要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

二、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过程中,不管什么篇目,一味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阅读,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学起来就毫无兴致。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采用按座次依次逐段接力朗读;对于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或段落,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对于诗词、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背诵竞赛。在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朗读的同学会全力以赴,争取读得惟妙惟肖;其余听读的同学为了能找出对方的破绽,也会精神饱满,听得细致入微,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领悟。

三、以提纲挈领的问题理顺学生的思路

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体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文章。

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特征?(2)使用哪些说明方法?(3)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分析课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根据问题的指引,有条不紊地进行阅读理解,从而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

四、以循循善诱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鉴于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疑点和难点。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

如,对于《驿路梨花》中“为什么说‘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一问题,学生都知道“驿路梨花”是一语双关,但对“处处开”的深层意义不甚明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本文在人物和时间安排上的匠心所在。文中的人物,从年龄、职业、民族等看,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着全国人民,充分体现了学习雷锋的全民性和广泛性。文中记叙的事情前后延续了十多年,有力证明了学习雷锋的传递性和持久性。这样一分析,学生也就领会了“处处开”的深层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学会抓住关键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也就不断提高了。

五、以主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因此,上完一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一些具有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例如,上完《麦琪的礼物》,可以布置这样一道题目:“请从男主人公杰姆的角度,来叙述这一故事。”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课文内容、人物特征、主题思想等,将原文进行改编。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3

一、设置知识悬疑,吸引学生参与

教学中设置的知识悬疑,是指学生对面临的问题或现象,感到困惑未知而产生的急待求知的思维状态。要吸引学生参与,教师就要针对教材内容,设置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究的驱动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可拿出两个底面大小不等、高长短不一、体积大小难辨的圆柱体学具A、B,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有的说A的体积大,有的说B的体积大,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说:“物体的轻重要称一称,圆柱体积的大小要量一量、算一算。若你们通过计算,比较出它们体积的大小,才是准确的。”此刻,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求知欲望高涨。这种做法,势必会吸引学生尽快参与到探求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参与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因原有知识与现有知识的差别、原有经验与当前面临现象的冲突造成的认知矛盾。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了认知矛盾时,就会产生“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才会进一步深入。

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可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回答:比较两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学生通过回忆,说出两种方法:(1)重叠法;(2)数方格法。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出示A、B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

学生通过数方格,得知图A、图B都有八个方格,方格数相等,按以往数方格的经验,图A、图B的面积相等,而实际上它们的面积明显不等,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矛盾,头脑中自然产生了“为什么”的疑问。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思考发现:图A、图B的方格数同样多,但方格的大小不相等。要想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用同样大小的方格(即同一标准)去衡量才行。至此,学生对即将学习的面积单位已有了迫切的需求,有了感性的理解。随之,学生会很自然地思考: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如何使用面积单位快捷、准确地衡量一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些“为什么”“什么是”“怎么办”等问题,将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有关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认真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参与

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两类:一类是教师课堂上的口头问题,另一类是指导学生预习或自学的提纲。这些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明确为达目的,学习活动所需的途径及前进目标。

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认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会自主地提出目的,或按照所定的目的来感知,认知活动中,遇到问题不知怎样做、怎样想,或向哪个方向想,往往出现学习活动的盲目性、思维的混乱性,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指明学生参与方向及思维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观察、讨论:

1.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三角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可提问学生:

1.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后还要除以2?

2.计算三角形面积用底乘以另一边上的高,再除以2可以吗?为什么?

这样,提出问题的教学有效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

四、教师注重梳理、点拨,确保学生参与质量

这里所说的梳理,是指把纷繁无序的问题,按其所属抓住实质进行整理、分类;点拨即指点、启发。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感知教材,自主动手操作、观察、尝试、猜测,自由讨论交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在感知教材时,往往较笼统,不精确,容易把相似的事物混淆;观察、交流时抓不住本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在自由活动过程中反馈的零乱无序的信息,抓住实质,认真梳理、归类,通过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要精讲,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要做“到位”点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绝不再讲。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教具或实物,然后谈一谈对圆柱体的认识。由于是没有要求的自主讲,所以学生讲得比较乱,没有抓住本质。在学生充分讲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实质,梳理出与本节知识有关的问题,如:

1.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圆柱体的底面;

2.圆柱体周围的面是个曲面,叫作圆柱体的侧面;

3.圆柱体有无数条高;

4.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圆是长方形等。

这样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自主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具体体现。在学生反馈、教师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有声或无声的点拨,使学生扎实掌握了教学知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善于抓住实质”回答问题条理严密的学习能力。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化学教学,教师,引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中职化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教师要由“独奏者”的角色, 转变为“伴奏者”的角色, 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 从四方面探讨了如何为学生引路,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引学生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化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到浓硫酸的特性时, 可补充做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实验, 将此实验设计成如图所示的装置, 先将10g绵白糖加入一小烧杯A中, 再加1~2mL水, 然后注入10~15mL 98%的浓硫酸, 小心搅拌, 将玻璃小水槽罩住 (小烧杯B中盛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表面皿中放有品红试液) 。此时蔗糖的颜色渐渐变黑, 不久像“发酵”那样, 蔗糖炭化成疏松多孔的黑色“面包”, 其体积膨胀甚至高出小烧杯A的上口, 同时还看到表面皿中的品红试液褪色;水槽内壁有水珠;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学生看到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 (1) 蔗糖的颜色为什么渐渐变黑? (2) 黑色“面包”是怎么生成的? (3) 为什么要加1~2mL水? (4) 品红试液为什么会褪色? (5) 小烧杯B中的氢氧化钠起什么作用? (6) 此实验提示了浓硫酸的什么特性?

通过实验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其加深了对“三大特性”的印象。

二、引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探索创新

认知冲突是指在智能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 (或认知结构) 与现实情境不符时, 在心理上产生的冲突现象。认知冲突的结果导致个人原有概念的改变。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经常出现, 这时, 我们就要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教师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有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H2O、H2S、H2Se、H2Te同属氧族元素的氢化物, 均属分子晶体, 因此, 它们的熔沸点将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逐渐升高。经查资料知道H2S的沸点为:-60.33℃, 按H2O、H2S、H2Se、H2Te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趋势, H2O的沸点应比H2S更低, 而实际并非如此, 为什么呢?通过分析、思考、引导得出, 原来是水分子间存在“氢键”, 增强了水分子间的作用, 故沸点反常, 并指出HF、NH3也反常。

许多实验也可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的实验结果学生预先不知道, 或者一部分不知道, 通过实验操作之后才得出。例如, 在讲金属钠的性质时, 在投入水中之前先将金属钠投入CuCl2或CuSO4溶液中, 学生在实验之前认为这个实验现象是在钠表面析出铜, 而在实验时他们观察到了事先意料不到的现象:在钠的表面并没有析出铜, 而是产生蓝色沉淀;又看到钠在溶液表面游荡不定并有燃烧和轻微的爆鸣现象。这些现象使学生兴奋不已, 激起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再让学生做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的实验, 比较两个实验的相同点:钠也在水中游荡不定;不同点:水变红色, 没有沉淀, 没有燃烧和爆鸣现象。根据现象, 师生共同探索钠与水及盐酸溶液反应的实质, 接着再做实验, 收集放出的气体, 验证这气体是氢气;从酚酞变红可知另一产物是氢氧化钠, 从而揭示了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 钠与盐溶液反应也是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 生成的碱再与盐中的阳离子反应产生沉淀。接着进一步分析:为什么钠投入水中钠没有燃烧, 而投入盐溶液中却有燃烧并爆鸣的现象?在产生蓝色沉淀的同时有少量的黑色沉淀, 这黑色物质是什么?老师讲解:这是由于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 反应速度快, 释放出的氢气多, 产生的热量多, 使部分氢氧化铜分解从而产生了黑色沉淀和爆鸣现象。经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 认识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引阅读方法, 形成自学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 要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扶持”过渡到“放手”, 开始阶段教师不妨设置阅读提纲和一些难度适当的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从教材或实验中去寻找答案;另外, 遇疑而问、而思,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例如,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氮族元素》这一节时, 其中有一个思考题是:氮族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单质, 它们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是递增, 还是递减?还是都不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对比教材中相应的列表, 得出既不是递增也不是递减, 这与他们已知的碱金属和卤素单质的递变不一致, 这时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促使他们思考为什么, 给进一步学习带来新的契机和起点。他们会为发现了新问题而兴奋不已, 更为能经过思考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甚至提出新的创见而大大增强学习自信心, 从而实现“要我读”到“我要读”“我会读”的过程。

四、引理论应用实际, 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化学来源于生活, 中职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教师应重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收集与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最新科技成果有关的素材, 结合教学, 设计情境, 组织课堂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关注自然、社会、科技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认识, 从中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例如, 在学习《烃的衍生物》这一章时, 可联系农药与化学、毒品与化学、植物与生长激素、烟草特性及吸烟的危害、药物与化学、美容与化学、白色污染及综合治理、食品添加剂、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军事隐蔽材料等。

总之,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 教师在“引”字上多下工夫,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阅读、思考、实验、探索、实践, 才能让学生走出一条自学创新之路。正如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参考文献

[1]钱萍.做学生的引路人——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 (1) .

[2]徐国强, 江贵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0 (4) .

发挥团组织的青年引导作用 篇5

——青年团组织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青年从跨入企业开始,主体教育就落在了企业的身上。在企业众多教育中,团组织对青年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团组织扎根基层,团干来源于青年,是青年中推选出来的优秀团员兼职基层团干工作,代表着青年人的利益,并且服务于青年,更贴近青年人的主导思想,更能了解青年职工所需所想。企业的团组织如何顺应形势,引导广大青年立志成才、健康成长,推动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是我们作为青年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结合高线厂团组织的实际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企业青年结构和主要特点

国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的作用,现在有朝气的企业中,青工占比例很大,企业青年主要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青年是最具活力群体。活力是青年人天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积极肯干,勤奋好学,用各种方式展现着青春活力和张扬着年轻的个性,高线厂正因为具有一群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青年人,才能大步的快速前进,在企业经营中担起主力军作用。

(二)青年是梦想的追求者。从高线筹备到建设投产一路跟随过来,青年职工寄托于高线很大希望。打造精品高线,使它成为效益线,是高线的努力方向,高线青年对次充满信心,并且干劲十足。高线厂在投产的第二年,产品就能赢得市场,并能实现年终达产,离高线青年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三)青年最爱创新,新的工艺,新技术,新管理理念,高线厂提供了一个需要创新的技术平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走发展之路就要不断创新。在创新的路上青年人一路前行,技改项目有青年人的身影,技术革新有他们的身影,合理化建议、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等到处留着青年人的身影。青年职工创新欲望很强,绝大部分人参加过技术创新,并提出过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建议或方案,青年创新创效符合高线厂实际。

(四)青年乐于奉献,加班加点的是他们,刻苦钻研的是他们,积极参加活动是他们,义务劳动的是他们,无偿鲜血的是他们„„,乐于奉献是当代青年人的一大特点。

从总体上看,企业的青年员工的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青年人能正确的自我定位,并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他们重视个人职业发展,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愿望,有危机意识,学习方向日趋务实。青年职工的工作、生活态度较为积极健康,青年对自己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青年对团组织发展和作用发挥比较关注。通过各种渠道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多,主要表现在 “提高青年业务素质”和 “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两个方面。

二、企业青年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大环境下,企业的青年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整体青工的技能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的现代化装备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优势的设备,就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的青年职工中虽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大多数年轻人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整体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有些青年还有不少不良的习惯,工作上的不文明,语言上的文明,对工作环境的不爱护,对公共财产的不珍惜等现象出现。

(三)部分青年对政治表现出淡漠。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新时代青年人所具有的一个问题,当前大多数青年对政治淡漠,不过问政治,对政治思潮不感兴趣,青年对党的认识模糊,共产主义信仰在青年中趋于淡化。

(四)个别青年职工过于追求个性,与实际格格不入。信息技术发展影响青工健康人格形成,个别青年人追求个性,不但表现外表上,在思想上也是与实际格格不如,逐渐疏远了群众,对企业和谐不利。

(五)稳定的工作状态使部分青年员工失去了远大的追求。部分青年员工在物质收入有所保障以后,工作上基本称职,有一定技术基础,但政治上无追求,得过且过,出现乐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缺少对将来的危机意识,对发展持无所谓的态度,缺乏青年人应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失去了追求远大目标的动力。

三、发挥团组织青年引导作用

需要人才的企业,无疑造就了一个当代青年人追求理想一个大舞台。有台无戏不行,有戏无台也不行。没有人上台就会演戏,总的有个引导者。团组织就要担起这个责任。通过上述的分析了,团组织能结合自身的条件,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并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做好青年工作团干自身功夫要强;二是引导方向要正确,引导方法要新颖,要引来青年人的积极参与,并取得实效。

(一)做好青年工作团干自身功夫要强

1.做青年工作要有四心即爱心、热心、恒心、耐心。有爱心才能热爱团干工作,有热心才能激情演绎为引导青工搭建平台服务于青年,有恒心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有耐心才能孜孜不倦,引导青年。只有热爱团的工作,忠于青年教育事业,对工作高度负责并有为之献身的精神,它既是做好团青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团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不竭之源。

2.培养一定领导才能。做团工作是很好锻炼机会,现在的团干都是兼职的,是各部门的骨干精英,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做好本身工作的同时利用团组织培养自己,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培养锻炼自己远见卓识的洞察力,团结群众的凝聚力,率先垂范的感召力,清晰明快的判断力,正确果断的决策力,能言善辩的说服力,灵活机智的应变力,开拓进取的创造力,真正炼就领导才能,为团组织工作奉献力量,同时也为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做好铺垫。

3.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形象。团组织作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形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培养自己议大事、懂大局、精本行的大局观念,要有强烈的共青团工作的事业心和责

任感。

4.要注重总结和积累。团干作为青年中代表,刚刚辄试人生舞台,起步事业前缘,要成就大业、信步人生、实现目标理想,唯有坚持总结和积累。知识、意志、品行要在总结中积累沉淀,积累成长的方面方面,每个阶段,各个层级,积累多了才能有能量有能力来释放青年人激情,才能更好的引导青年工作。

5.组建强大的智囊团,团干工作不孤胆。团干不是万能的,唱独角戏累死也不讨好,只有发动广大的青年职工,发挥他们的长处,为其他职工作出贡献。比如说筹备一场晚会,就要有唱歌的跳舞的,他们知道怎么来组织更能贴近青年人群,把晚会组织的有声有色。

6.做青年人的朋友。团干基础来源于青年群众,作青年人的朋友,才能了解青年,更好的服务于青年。

(二)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引导青年工作生活的若干做法

青年人的事业和工作,需要去引导、去推动、去把握,团组织必须抓住这一工作重心,要务求实效,扎扎实实,不搞形式,深入细致的开展工作。从青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根本问题、突出问题入手,实实在在的考虑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从点点滴滴的具体事情做起,把服务青年的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多帮助青年解决一些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展示的舞台,多组织青年喜欢的活动。

1.减少木桶的短木板,引导青年职工技能水平全面提高。

企业需求要有高效、高技能、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进入企业的青年人有一定基础,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团组织就利用这一特点从单位的需求下手,引导青年提高认识,摆正自身位置,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利用点将练兵、技能竞赛、传帮带活动,导师带徒活动等平台,抓住木桶的最短木板,找师父带,有小灶吃,快速提高技能水平。短木板少了,木桶的水就多了,青年职工的整体技能水平也就提高了。

2.引导文明,共建和谐厂区。

引导文明,就要从提高青年职工素质做起。团组织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

宣传引导作用,一是营造文明和谐氛围,倡导文明工作,倡导使用文明语言,树立文明形象,二是鼓励文明,惩罚不文明不和谐行为。

3.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针对部分青年出现的不思进取现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竞争机制,实施末尾淘汰;二是激发青年斗志,树立远大目标。利用好公司及本单位各部门所有的奖励机制和团组织特有的“争做先锋号活动”,“团支部达标竞赛活动”等活动载体,引导和激励青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

4.引导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大多数青年都承受着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来了的压力,加上青年职工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造成思想的扭曲,容易出现浮燥情绪,严重时会造成了心理疾病,如果不正确引导,就会出现乱投医想象,或在酒吧迪吧水吧网吧寻找宣泄,或是沉迷于网络打发时间,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出现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团组织就要想办法为青年人减压减负,一是引导快乐工作,让青年职工换一种心态去对待工作,让工作转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整合优化娱乐资源,为青年职工搭建各种他们喜欢的健康的娱乐平台达到身心愉悦、锻炼身体的目的。如:鼓励青年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组建或是为青年寻找属于自己的活动群体,组织各类比赛引发青工对活动的兴趣。如组建羽毛球协会,篮球队,由青年人自发组织了足球队等。

5.引导正确人生态度,构建美满家庭。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6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党员 教师 先锋 模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8-02

一、引言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共产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每一个党员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肌体细胞,是执行党的路线、实践党的任务的基本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和现实的责任。长期以来,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员教师,一直发挥着先锋带头的作用,在他们身上不仅仅是新时代师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共产党党员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每一位党员教师在践行自己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时,都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先锋带头的心态,把党、人民、社会的托付铭记在心头。多年以来,党员教师一直活跃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一线,牢牢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我们党员教师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关键是将大会提出的党的建设任务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把学习的理念、服务的理念、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方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二、党员教师模范性的责任和作用体现

作为“人类灵活的工程师”,尤其是在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同志,应该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自我反思,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要从传统的党员教师中走出来,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引导教师队伍思想建设的“领头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锋者。要全面落实双主原则,转变自身主体地位,按照新教育的观念,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指南针,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党员教师要全面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进发,坚决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式。这些是这个时代赋予党员教师的历史责任、现实义务,作为党员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开展模范性的带头作用,统筹兼顾、注重个体差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目标,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一个基层党员应该具有的优秀作风和职业素质。通过不断加强和深化党员教师的责任性、义务性,可以让党员教师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多重性,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这些都是基础学校党组织应该指导党员落实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强化,让党员教师记于心,才能见于行。

1.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政治素养

新时代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等都在一步步的改变。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可以有效的引导其他教师的价值观的塑造,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对于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充分有效的发挥党员教师的作用,对于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2.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展示新时代的师德师风

新时代,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国内很多地方,仍然出现了殴打学生等不文明的现象,这些都对新时代的师德的叩问。归根到底还是教师在思想认识、职能责任等方面意识不清、认识不足、责任不够的怪思想。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可以从多方面的去引导个别教师的思想,强化其责任意识,落实其教师的本职责任,为打造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做好提前。

3.党员教师模范作用,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带头模范作用,有利于校园里形成一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习热情。党员教师在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其他教师会有带动作用,引导大家公平竞争、互帮互相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新时代,现实的发展形势,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责任和要求,基层党组织应该不忘自身责任,扎根基层。就实践经验来看,党员教师的先锋和带头作用,有利于引导师资队伍的思想、认知的转变和队伍的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应该切实重视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强化其引导意识,培养其带头作用。此外,基层党组织还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讲座、思想宣传等活动,丰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强化党员教师与基层党组织的紧密联系,打造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为语文教学对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沃土, 使语文学科在对话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对话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 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在对话交流中发挥组织、示范与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学习。

二、营造民主的对话氛围, 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对话教学应追求和谐性与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和谐的课堂要体现出各要素之间的融洽与协调, 体现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尊、互信与互助。民主平等是对话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权威者、垄断者的姿态出现在讲台上, 教师力图将自己对教材的认知与感悟强硬地塞给学生, 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被教师无情地霸占, 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 语文教学呼吁教师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 创造民主、平等、愉悦的对话氛围, 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与交流。只有如此, 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让学生乐于跟教师和同学倾心交谈, 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活动, 教师务必正视差异, 放下师道尊严, 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讲”坛走下来, 深入到学生中间, 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 鼓励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这样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 其本身就蕴含一定的教育价值, 彰显出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民主与平等中, 学生表达见解、抒发情感的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才会得到开发;学生才会更加信赖教师并遵从教师的指点, 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 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 促进对话活动的有效开展, 让学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与发展。

1.创 设 情境 , 引 导 学 生与 文本对 话 。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是潜心会文, 解读文章的思想情感, 欣赏文章的表达形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体现出一定的能动性、多元性与创造性。创设生本对话的情境, 就是创设多种阅读情境, 给予学生充裕的时空跟文本进行独立的富有个性的对话, 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储备,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信息进行捕捉与体悟;真正与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碰撞真切地感悟文本角色在特定背景中所表现出的真、善、美、假恶、丑和喜、怒、哀、乐的情感, 实现情感共鸣, 得到人生启迪获得语感积累。

2.创 设 情 境 , 鼓励 学 生与 教 师 对 话 。

对话是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也是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师生智慧的互动方式, 这种互动方式能够促进不同视界的沟通、碰撞与交融。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等名人大家都经常运用对话的方式传播思想、教育弟子。在成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和思维的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充当“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而且是引导者、表演者、示范者。在对话中, 教师能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相应的交流话题, 通过创设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文本语言加以咀嚼、品味、欣赏、探究。及时发现、揭示对话双方存在的意义差异, 进行恰当点拨并捕捉新的话题, 让对话内容不断深入, 达到师生思想观点的互补与共享。

3.创 设 情 境 , 指 导 学 生 开展 生生 对 话 。

阅读教学中的生生对话可以是交流, 也可以是研讨和思辩, 形式不拘一格,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全面。这是因为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多元化, 甚至会持有完全不同的见解。通过对话可以促成学生思想认识的交融, 从而真正地发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对话教学的生态环境就是沟通与合作。“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习主体间的积极互动。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话语情境、问题情境、交流情境、探讨情境,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比较、品味、讨论与争辩,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步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境地, 促进思维碰撞, 知识共享、智慧共生、情感相融, 共同分享阅读探究的美好体验。

4.创 设 情 境 , 启 发学 生 进行 自 我 对 话 。

“自我对话”, 就是学生与自己交谈 , 借助对文本中人物品质、思想哲理的理解与感悟,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成长经历, 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解剖, 进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树立崇祯、求美、向善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 笔者常常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生活、时事新闻, 引导学生写随笔、写日记, 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 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对话, 拷问自己, 鞭策自己, 实现自我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熏陶, 促进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话题是多元的, 对话方式、目标也是多元的, 体现出一定的立体性。“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对话中, 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 发现学生的困惑, 准确地引导、介入、推进对话。总之, 教师要在对话交流活动中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 通过开展自主、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领悟、学会思考、学会求知,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摘要:为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文章认为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在对话交流中发挥自身的组织、示范与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交流、学会分享、学会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氛围,对话情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8

根据国外的一些高校采用形成性学生反馈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的方法, 结合目前高校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套学生期中反馈的操作过程:

1.咨询人员和教师召开预备会议讨论教学目标, 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背景并确定逻辑顺序。

2.咨询人员对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 记录下观察到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详细的笔记、教师活动图、详细的时间安排或者录像进行记录。

3.咨询员召开学生反馈会议 (会议最好同观察内容同一天进行) 。上完课时, 教师把课堂交给咨询人员, 咨询人员通过自我介绍后, 说明这一反馈过程的重要性, 之后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收到有下面两个问题的材料: (1) 请列出这堂课的主要优点。什么有助于你学习这门课?请简单解释或举出每个优点的例子。

(2) 请列出这堂课哪方面需要改进帮助你学习。请解释如何实现你的建议。

1.5-7分钟后, 小组自由发言, 有咨询人员将这些发言列在黑板上, 或者投影仪上。学生们如果同意问题的答案, 也可鼓励他们进行评论, 咨询人员会要求学生把问题讲清楚或提供更多的具体信息。

2.反馈会议一结束, 咨询员就和教师开一个总结会议。会上, 咨询员与教师分享他的报告, 呈现反馈结果, 讨论下一步做的事以及采用何种策略向同学们反馈将会采取的改革措施 (或不做改变的原因) 。

为了评估学生反馈过程的有效性, 在学期末对参与过学生反馈的教师进行调查, 收集他们对咨询员、学生反馈和受学生反馈影响做出改变的反馈 (见附录) 。

提高教学水平的讨论能以各式各样的数据为基础。收集学生反馈的方法应该根据教师的需求、目标和便利性来制定。其次, 教学咨询员在这一过程中很重要, 他作为一个支持者帮助教师解释学生反馈并找到改善的策略。有意识地将学生反馈和教学咨询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大学教学改进的潜力。

二、完善导师制, 让学生有“导”可依。

为全面发挥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发面的作用, 提高教学教育水平, 经过研究, 在教育工作中由原来的“班导师制”升级为“全员导师制”,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一般而言, 一个导师负责一个班级, 可是由于一个班级人数基数相对过大, 导师只能在共性问题上提供指导, 很难深入下去。为了切实保证学生可以获得针对性的知道, 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地施行引导方法, 就必须建立具有符合高校教育特色的导师制度。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建章立制, 明确责任。高校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 明确把导师的活动纳入高校学生日常教学计划之中, 形成以课堂授课和导师课后活动相结合的本科教学体系。

2.广泛发动, 全员参与。发动高校全校的师资力量, 通过分组配对、优劣互补的原则, 切实把加强学生培养的工作落到实处。

3.营造氛围, 凝聚共识。全员导师制的推行, 需要教师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既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也进行生活上的交流。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投入相对高的热情。如何激起教师的热情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通过开展校内领导讨论, 制定一套福利政策是必要的。

三、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大学的广泛应用, 教师面临如何充分运用这些先进技术的问题, 这成为了教师在教学引导方面的挑战。目前, 大多数教师正在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技术, 但却在使用新技术过程中减少了课堂互动;尽管教师们也会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支持互动,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产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们没有完全意识到教育技术的价值;二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将技术应用到课堂, 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为此, 我们参考了国外高校的模式, 设计了应对策略 (见图2) 。

【研讨会】:定期召开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会议, 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例如, 现在是网络的社会, 教师可以在研讨会上通过展示自己把博客运用到教学中, 来启发其他教师创新教学思维。通过这些会议, 让教师们思考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的沟通, 可以让与会教师发现这种新的交流方式的价值, 从而理性思考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基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 可以保障一些方案的施行。教学基金设立后,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比如鼓励教师尝试新想法、完善课程改革项目, 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尝试新方法、新项目甚至是最终效果不确定项目的风险。

【即时训练】:除了教学技术方面的知道, 教师还要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即时训练”项目就是在需要时让教师参加特定技能培训, 而无需坐等哪些基础培训课程的开始。

【评估教育技术】:对教学中技术的评估, 关系到教学价值的判断。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手段, 对“教”与“学”之间, 给出合适的指导。

四、把握学生心态, 开启学生心智。

教师教育生涯中最大的事莫过于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使自己所教的学生能素质良好、人格健全, 有真才实学, 为祖国建设事业做贡献。目标明确, 愿望美好, 然而, 教书育人是极其复杂和艰巨的事业。“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要实现目标, 实现愿望, 不仅须尽力, 而且要尽心;不仅要讲科学, 而且要讲艺术。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接受性;如何在教育过程中长善救失, 促使学生自律自强, 自我发展。教师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善于开启学生的心智, 学生心智打开, 就会长足发展, 前途无量。

五、结合剧情表演和短片, 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

通过与学生交流, 发现学生还是从一些表演形式的教育中得到的感悟深刻些, 也形象些。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角色扮演, 以一种亲和的方式接受理念。

1.幽默地展示严肃的问题。戏剧可以将很难讨论的严肃问题, 通过幽默的方式予以展示, 可以促使观众释放紧张感并愿意参与讨论这些问题。

2.感同身受同时保持距离。戏剧利用情感的力量以促进学习。比如我们会表演一些当参与者面临困境时, 可以让观众感同身受, 增加认同感而不会有戒备心理。

3.通过调动主观能动性来创造价值。剧本本身作为陈述问题来发挥作用, 提出问题但不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法。后续的讨论和联系则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主动学习能力和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 能够推动参与者客服难题、仔细思考学生之间不相同的观点并对所面临的话题有更为丰富的理解。

角色扮演和短片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能够很好地把“教”与“学”融为一体。在师生间的沟通学习中增加帮助。

摘要:1997年到2011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提高到23%, 实现了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同时在体制上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发展能力。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9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本从而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近几年新高考试题频繁出现这一类试题: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既考查了基础知识, 又考查了基本技能, 因此学生必须学会研读课本。而在实际的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却发现, 许多学生认为课本没有什么看头, 只是一味地做题, 不花时间钻研课本, 如果以看书作为课外作业, 学生就会认为没有作业。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教师强调学生要去研读课本, 但没有让学生意识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 同时在学生研读课本时不做任何的指导, 学生根本不知道看课本时要怎么看、重点看什么, 因为学生不能够吃透教材。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 考纲、考试说明, 以及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的基础上, 确定知识的重难点, 同时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 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读课本。如布置学生研读苏教版选修四第16页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1) 铅蓄电池放电时是%%能转化为%%能, 是%% (填“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那么充电时呢? (2) 放电时, 负极材料是%%其电极反应式是%%正极材料是%%其电极反应式是%%, 电解质溶液为%%, 氢离子移向%%, 硫酸根离子移向%%, 溶解1mol铅需转移%%mo电子, 这些电子从%%极移向%%极。 (3) 充电时铅蓄电池的阳极反应式为%%, 它与充电时的正极反应式有何联系? (4) 蓄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需与外界电源的%%极相连。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感觉到课本上看似简单的知识原来还需更准确把握, 还需更深层次地理解。当学生把以上的问题搞懂时, 再呈现给学生2010年福建高考题第11题 (略) 。学生对上述问题弄清楚地基础上, 得出C答案就十分地容易。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研读课本的重要性,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苦难时就逐步地学会主动翻看课本, 并能从课本的研读中, 学生的自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避免只是老师一味地输灌, 从而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

复习课不能对原有知识的简单再现, 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相关的接近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 对零碎的、看似无联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总结, 即对基础知识要进行整合与加工。学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事, 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不能由教师替代学生完成, 而应由复习课的主体———学生来完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引导,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毫无头绪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使学生知道应朝哪些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加工。

如,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可以从:符合AO→2BO→2CH→2OD (酸或碱) 的A物质有哪些?把中学阶段学过的置换反应按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总结;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中学阶段学过的九大工业反应是什么?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按“色、态、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方面掌握;中学阶段学过的化学反应条件要高温的、要通电的、要催化剂的分别有哪些?等等, 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用点、线、面、体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 并从中引出新知。再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复习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羟基上和与羟基所在的碳原子上都脱去一个氢原子, 碳氧之间形成双键。教师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样醇可以氧化生成醛, 什么样的醇可以氧化生成酮, 什么样的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 最终延伸到多元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醇的消去反应与催化氧化做对比。这样总复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与再加工, 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整合与加工中, 把基础知识激活, 使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可以随时调用、分析、迁移、转换、重组的活的知识, 从而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 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这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要引导学生先阅读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本题的知识结合点, 进而通过类比、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原电池时, 学生对课本的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基本原理很熟悉, 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常常觉得无从下手, 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已知条件进行加工、分析、转化, 有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如以学生书写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负极反应式为例。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 燃料电池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燃料燃烧的化学反应, 只不过这个反应是在原电池反应来实现, 请根据提示写出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 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并结合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思考氢气通入负极还是正极, 且尝试写出氢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提示:结合总反应的双线桥及考虑环境及电解质情况) 。学生通过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去思考、分析, 领悟到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基本原来还是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我等学生如梦初醒的时候又引导:如果把氢气换成甲醇、甲烷等可燃性物质那电极反应式又应怎样书写?把氢气与氯气反应设计成燃料电池呢?你能尝试总结出书写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书写的规律与方法吗?这样通过引导, 学生能依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内化出适合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特有的规律与方法, 燃料通入负极, 氧气、氯气等通入正极, 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应遵循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且要考虑电解质溶液。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引导学生对每次考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

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的时间是用来考试的, 很多学生考试后不会分析评判自己解题方法的优劣, 不善于找出与纠正自己的差错, 导致学生每次考试都在重复很多错误, 复习效率低下。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 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经过引导与强调, 认识到了考试后自我分析与反思的重要性, 但是自己分析与反思时, 感觉茫然而无从下手, 这时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 每次考试后我都制作失分统计表, 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同时把每题按知识点分割, 引导学生自己统计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出错的原因, 是审题粗心大意呀还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等;在讲评试卷时, 引导学生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的思路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每隔一次考试后, 看看自己哪些“毛病”已经痊愈, 哪些“顽症”未除, 哪些“毛病”是新犯的。通过引导, 学生考试后进行的自我分析与反思, 变成有方向、有目标的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探索行为, 从而提高了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 不能简单地拼时间、拼精力, 而是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突出复习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新课标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4.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篇10

一、课前充分准备,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表述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 学生往往来自不同国家, 他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母语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各异, 再加上汉语本身非常丰富和精深, 仅仅用固定的表述方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讲到“安全”和“危险”的时候, 韩国学生举例“枪”是危险的, 可是美国学生觉得, 没有枪是危险的, 因为别人有枪, 你没有枪, 你就会处在危险之中。在讲“A是A, B是B”的句式时, 意思是不一样, 不要搞混了。如果举例子:“我们常说‘你是你, 我是我’是关系不好的意思。”美国人很难理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在课堂之外下足工夫, 不但要确定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不同教学对象的民族语言习惯和接受能力, 还要根据课程的重点和教学对象准备充分的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

二、加大交际语境模拟, 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程度和感兴趣程度, 合理设置情景。例如在学“着”这个助词, 教师可以先设计尽量生动的故事, 一个小偷进入一个住宅, 偷走了东西。之后引导学生, 找一个学生用“着”来说家里被偷以前的样子, 他会说“门关着”、“窗关着”、“墙上挂着衣服”等等。一个学生用“着”描述他看到的小偷的样子, “穿着、戴着、拿着”等等。再找其他学生描述被偷后家里的样子, “柜子开着”、“窗开着”等等。还可以用“着”描述班级学生的特点, 让大家猜猜看。当然根据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教师可以设计出更生动、吸引学生兴趣的情景。另外, 教师也可以尽量利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设置情景, 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比如, 学生词“骆驼”时, 有学生开玩笑的将之念成“马各马它”, 其余学生纷纷反驳他, 说“错了, 错了, 不是马各马它, 是骆驼”,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良好氛围, 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 在下一次复习词语“骆驼”时, 也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有人提到一种动物, 名叫马各马它, 这是什么动物啊?”大家齐声说“骆驼”。这样就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生词。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打破了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模式, 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日常交往的情景, 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真正交际化。

三、选择、调整教材, 引导学生学习

教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是为了某一学习群体而编写, 不是根据某一个学习个体而编写的。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到最后的使用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它相对落后于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弥补。我们主张“因材施教, 因教用材”, 是指我们除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外, 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选择或调整教材的部分内容。教师要敢于选择, 敢于调整。首先,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习难点精选教学重点和调整教学顺序。一方面所选重点内容要少而精, 这样才能重点突出节省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语境交际练习, 课上采取师生互相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另一方面, 针对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可以选择多种教材, 取其精华。比如语音教学, 初级阶段已经学过发音但不同国家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发音问题, 在综合课的各个阶段教学中都应针对不同国籍学生的发音难点以及个体情况继续纠音。最后, 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不合理之处作出调整与补充。教材中语言点有时先难后易, 教学时可加以调整。在课文内容方面, 一些相对而言实用性、趣味性不强的课文, 可采取学生自学和教师讲练结合的方式, 适当补充一些更实用、与学生个体有意义的关联内容, 并允许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带入课堂, 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到最丰富实用的知识。

四、设计并细化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设计布置的任务应该是情景化的, 避免条条框框。这种学习任务的细化, 同时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交际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采取大量的形式变换、改写句子等练习来进行语言点的操练学生觉得这些作业是沉重的学习负担, 而且在交际中很难用到。因此, 布置的任务要尽量以情景的模式出现,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在学“把”字句的时候, 可以布置学生每人说一种他们国家特色菜的做法, 这样, 就很好地练习了“把”字句, 同时又能引起说者和听者的共同兴趣。其次, 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将任务细化, 区分难度等级, 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水平。教学重点要少而精要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面对个体差异较大的中高级留学生要根据学习动机和目的差异分配任务。比如对不需要参加考试、年龄大或有工作的学生多提供生活中实用的话题;对一些不需学习写字的西方学生适当放宽书写要求, 通过提供差异性学习任务使学生发展机会均等, 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课后疑难解答, 引导学生学后主动思考发问

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学习任务时, 可能会遇到困难, 此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帮助。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任务的要求及步骤准备不同水平的任务以便在任务过难或过易时进行调整, 并允许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图书、网站资料, 最后评介学生任务完成的结果并进行总结。

教师的引导作用表面看是在课堂上淡化了教师的作用, 但恰是教师作用的最高体现。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 教师的引导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能力, 为以后的独立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围绕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 并联系实际, 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引导

参考文献

[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把握引导时机 发挥主体作用 篇11

一、在学生学习“走神”时引导,激发兴趣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开始时基本能专心听讲,但过不了多久注意力就不够集中,会出现“走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孩子的年龄较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来说,5~6岁时注意力为12~15分钟,7~10岁时为20分钟,10~12岁时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问题情境创设等方面多花脑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引导,延长其学习注意力的时间。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一个人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常常来自别人的肯定、赞扬、鼓励等成功的体验。

二、在学生钻研无绪时引导,教给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重点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考时往往没有头绪,觉得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时地引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路可循。

1.质疑问难法。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不是一件好事。“学问”的精髓在“问”,“求知”的关键在“求”。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把学和疑的关系说得很透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地渗透一些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将心中的疑表达为向老师的发问,这是一种较深刻的导向。如在学习课文时,可让学生自由发问,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路往往是很开阔的,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把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对教学有用的保留住,与课文无多大关系或比较肤浅的则一语带过,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励质疑。此外还有标点质疑、矛盾质疑、假设质疑等方法。

2.抓关键词句法。抓关键词进行语文教学是由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决定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作者的意图,学习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境界,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才能够得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特别是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或提示中心,或蕴含深意,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三、在学生理解有误时引导,突出重点

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有时学生在探讨一个问题时会提出多种多样的说法,教师如果只是片面运用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混杂其中,既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又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要高度集中自己的精力,善于识别种种说法的价值,对关系不大的说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智慧及时进行引导,适时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调动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组织学生交流时问:为什么诸葛亮能顺利完成任务呢?正在大家激烈讨论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诸葛亮不聪明。”此时班级学生议论开来了,老师就问:“为什么?”学生说:“如果曹操射的是火箭,诸葛亮他们不是全完了吗?”这时其他同学有的在思考,也有的随声附和。老师没有作评论,说:“同学们想的很有道理。那么,曹操为什么不下令放火箭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从课文中找找答案。”此时同学们的兴致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讨论后争着说:“我觉得曹操如果放火箭,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雾那么大,火会被灭掉的。”“是呀,而且诸葛亮的船离开曹军水寨有一定距离,即使雾不灭火,火也可能被风吹灭。”“老师,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到,曹军水寨四周都是芦苇,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那太不划算。曹操一定不会使用火箭,诸葛亮肯定也想到了这点。”此时,同学们基本上不赞成那位同学的观点。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时,没有作肯定或否定地回答,而是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正确地引导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交流、讨论的空间,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文,习得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这样,课堂中师生的关系就会和谐,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发挥党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篇12

首先, 在思想上, 党报要创新发展思路, 在党性和“三贴近”的原则上进一步创新报道方式, 实现多种媒介的融合。有人说, 传播的速度决定了舆论引导水平, 而传播方式决定了传播速度。过去电视比报纸快, 现在网络比电视快, 将来手机比网络快, 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的, 为此媒体要强大, 还是要走融合的道路。比如说, 在网络的冲击下报纸的生存空间小了, 但是报业集团作为一个综合体, 会有很大的发展张力, 媒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合力, 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

其次, 在办报过程中, 党报还要加强典型报道、突发性报道等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几大类型新闻报道, 切实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重要形式, 在营造舆论氛围、弘扬社会正气、引导观念更新、高扬时代主旋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典型宣传要可亲、可敬、可信, 避免模式化和高大全;要多从平民视角着手, 突出个性色彩;要抛弃不近情理的高大全, 要注重实事求是, 不拔高, 将其人性、亲情、局限性得体地体现出来。

快速、准确地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 是新闻媒介体现报道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 也是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元素。据“媒体管理机构调查问卷”显示, 58%的宣传管理者认为, 当前最需要改进的新闻报道是突发性事件报道, 突发性事件报道处理得好坏成了衡量一家报纸能否做好舆论引导的集中体现。2010年初, 哈尔滨市发生了两名罪犯越狱的突发事件, 这原本是一个让市民异常恐慌的事件, 但是新闻媒体并没有缄口不言, 而是积极配合公安部门紧跟案件追捕进程, 让市民掌握事件的发展动态, 并为市民提醒注意人身安全, 以《黑龙江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 更是不惜版面, 及时报道了案件发生的动态, 正确引导了舆论导向。从这一案例看, 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必须努力把宣传纪律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 改进敏感问题、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主动出击, 树立从主流媒体知道消息的报道观念。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受众对于报纸的要求也更高了, 导向正确是基本前提, 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则是更高要求。在以往很多重大报道中我们发现, 对问题遮遮掩掩反而会丧失报道主动权, 如果坦诚地告诉读者事实, 就会把握报道主动权。在互联网时代, 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 不论是一件小事还是大的事件, 如果我们如实、抢先报道, 就会取得百姓的信任, 汶川地震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的新闻媒体及时传递灾区信息、及时报道救灾进度, 重大消息第一时间发布, 所以地震后社会总体很稳定。实践证明, 只要主流媒体对突发性事件能够及时、准确、适量地给予报道, 就能有效遏制谣言, 维护社会秩序, 推进政府工作。

要想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党报还应大力突出报道重点, 对社会重大话题要进行重点策划、重点报道、重点宣传, 全力展示亮点, 集中报道新成绩, 大力宣传新成果, 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如此才能充分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着力引导社会热点, 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 党报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此外, 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还要重视“三贴近”原则。“三贴近”的出发点是群众, 落脚点也是群众, 报道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就必须在常规报道中寻找创新突破口。近几年, 作为省级主流媒体, 《黑龙江日报》在新闻报道中积极引导激励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自觉履行“三贴近”原则, 让报道回归新闻本位, 这一点从该报近年来设立的“吴记者在一线”、“新龙江新面貌”、“记者亲历”等栏目上就可以看出来。还有一些版面针对不同的时节推出关爱民生的系列报道, 如每到年末岁首、严寒酷暑, 那些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弱势群体的问题很容易凸现出来, 关注弱势群体的苦与乐、无奈和焦灼, 形成关爱他们的舆论氛围, 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 该报的一些版面推出的农民工维权系列报道等, 使农民工维权投拆明显减少。

上一篇:实时Web应用下一篇:生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