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的作用

2024-05-19

发挥教师的作用(共12篇)

发挥教师的作用 篇1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上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 这就是引导, 这里就显出老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老师的“导”, 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而且包括如何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激发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我们要完成这种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的目的, 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吗?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 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想敢说,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们内心想探讨的,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喜欢回答, 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的创设情境, 要把问题无形之中转为学生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 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 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 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和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去思考, 去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以学生的兴趣为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感兴趣, 就会主动去探究,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

一堂课分哪几个步骤, 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 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课堂上, 重要的是磨炼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是看不见的, 但是可以听见, 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发言, 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但是课堂上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发言, 教师问, 学生回答, 只是单向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生与生的交流。在学生发言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他的理由,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也许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知识就出现在这。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 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不同的意见,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 学生认真倾听, 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不再单调, 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是主体, 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作用 篇2

张熊飞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现代亦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成正比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教学身份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职能,这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的职能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观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他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

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教学策略的第一要务。

(二)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比如,教师犹如导演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的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然而,教师并非是一般的导演:要做“人师”,不做“经师”;人师教人,经师教书。因此,所谓人师,就是教学生学做人的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卷》)要求教师成为人类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有事业心,那就是为时代培育优秀的人才。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这种事业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作为教师的本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的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满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荆棘;那无比热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教师要确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信息量,要选择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其他课程资源,要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流程,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实现全部课程,并以启发引导、说服教育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人师的神圣职责。

这就充分表明了: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卷八)。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徐幹:《中论·贵言》)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学系统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者,就是教师。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教师的职能;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既是评价引导作用的惟一标准,更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任务和职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基本特征:(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大量实验发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智力;而当学生受到表扬所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其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拒、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的情绪,干扰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

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礼记·学记》)。引导作用的真正实现,在于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满天下”(陶行知)。为师之道,必须爱生。不爱学生的教师,根本不会成为好教师。“爱生尊师”是必然之义。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也是炎黄子孙中一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必须首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好表明了: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这里,尤其要以一颗深厚的爱心,去亲近那些所谓“后进学生”。我们要彻底批判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泥巴塑造型教育观”: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何方法对他们加以塑造,或者使他们成为法官、医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情感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宽严相济,分寸和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美国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国的教育偏重严格。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有一颗严母的爱心,也要提倡“严师出高徒”。“严师”者,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重要的是:“严”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方,有恒。

(二)启发性

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因此,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这正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根本标志和广阔天地。

(三)促进性

促进性是指引导作用既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其主体地位,更要创设最佳条件,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教学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停止“教授”,开始“促进”。认为“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只能促进他的学习。”为此,罗杰斯给教师起了一个专门述语:“促进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等人对“促进者”做了比较妥帖的注释:“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榜样,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这恰好提出教师的职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反馈性

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

所谓多向反馈,一条是由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提供的反馈,用以调整“教”的部署、内容、方法等,可以称为“学对教的反馈”。譬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以释疑、解惑;而学生反馈来的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则给予纠正。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作出相应的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肯定学生的成功,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譬如,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舞学生继续攀登,而对于错误理解予以纠正后,学生就要调整自己对知识的领会,使学习有序地向前发展。另外,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与学之间通过交往、沟通、合作,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反馈。更重要的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超短反馈,即自我反馈。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实质上就是自我反馈,是人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志。这一切就是教学系统中的多向反馈。

三、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一)核心特征是启发性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在我国,启发教学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己由孔子明确提出来了。他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所谓“启”、“发”,朱熹注释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其意”、“达其辞”,就必须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变得“心求通”,“口欲言”,亦即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启发之效果,更好地实现主体地位,使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所谓“则不复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再重复使用学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措施、方法了。

“启发”二字正是从孔子的这段论述中生发出来的。

《礼记·学记》则对启发教学作了更为详尽、更为精辟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是说: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知教学的“兴”、“废”,才能成为“人师”。那么,客观的规律是什么呢?“故君子之教,喻也。”教学的规律就是“喻”:比喻,晓喻,这里的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启发诱导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要引导而不强迫,要激励而不压抑,要启发而不代替。做到这三点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亲切和谐,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自信愉快、轻松容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才能开动机器、独立思考。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思考”,就可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这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的纲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国内外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是仍然在追求《学记》所阐述的这段真理吗?无不在追求“和易以思”吗?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和”与“易”不正是情意因素吗?“思”不正是认知因素吗?请看国内的教学改革:愉快教学、成功教育、情境教学、和谐教学„„不是在追求“和”、“易”吗?发现学习、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不是在追求“思”吗?全身心都调动起来了,不正是实现了主体地位吗?这真是极为精辟的教学哲学,需要我们着力发扬光大。

我们还认为:谁真正地理解了这段论述,并且切实地运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谁的教学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谁的教学艺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我国当代也有许多论述。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二)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

从上述经典性的论述可以看出: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总之,愤启悱发是我国优秀的教学理论,也是我国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句话:循循善诱。师者,诱也。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一论述只是仅仅局限于知识之传授,早已不适用于当代教学了。诱思探究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如何发挥参训教师的作用 篇3

作好准备再出发

学校在选择参加培训的教师时应该“瞻前顾后”。虽然培训的内容不同,参训教师的构成不尽相同,但是不妨碍有一套选人机制做依据来周期性地运转。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和学校的良性发展,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机会不均等的现象频出。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不应视为是某种特权,而应看成是一种责任,培训的结束正是工作的开始,教师选不好将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和后续工作的展开。

学校可以给参训教师布置一些“预习作业”。为了提高培训现场的学习效率,在教师出发前学校可以先给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也有必要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根据主题梳理自己工作中主要的疑问和困惑(学校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采集),带到现场和专家探讨。即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安排,教师也应该这样去做。

教师要有一种责任意识。作为一次重要的学习经历,教师应该把握机会,让自己学有所得;作为群体中的一名成员,有责任把好的经验带回来与其他同事分享;作为学校教师的一个代表,有义务保持良好的形象。

有心才能取得真经

既然是来学习,就应该用心,这是最朴素的道理和最基本的要求。在培训现场,我们常常发现老师随意交谈、频繁接打电话,甚至是中途退场外出购物或闲逛,这岂不是浪费了宝贵的名额。

勤记录、多思考,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记录和思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由于很多组织者没有安排教师和专家交流的时间,后一点往往不容易实现。建议组织者给教师提供各种与专家交流的平台,这种互动可以让培训锦上添花。一旦有机会,教师就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或现场思考时的疑惑拿出来请专家指点,也可以留下专家的联系方式,方便日后请教。

积极地和其他培训学员交谈。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的身上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闪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聊天,既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造成的疲惫,也能让自己收获很多实践当中的宝贵经验,可谓是一举多得。

利用好培训期间的业余时间。如果是几名同事一起去参加培训,大家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对培训内容进行讨论,结合自己学校工作的实际深入交换意见;如果是一个人去参加培训的,可以整理笔记并进行反思。

培训归来显身手

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以后,首先,要把取回的“真经”传下去。学校应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教师聆听参训教师的报告,既传播了专家的先进思想,又鼓励了参训教师。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安排这一环节,有部分学校让参训教师交一份材料便完事了,有的干脆置之不理,这不只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参训教师的不尊重或者说是不负责任。

其次,参训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消化培训的内容,形成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理念层面的,需要持续关注相关的内容,借助书籍和网络积极地学习,内化到自己的心里,在日常教育工作和思考中坚守这些教育常识;操作层面的,应该在行动中研究,制定学期计划和阶段内的具体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循环式地尝试、反思,小步子快节奏,一直持续下去。

再次,培训只是给教师打开了一扇门,接下来的再提升还是靠教师自己。多数培训为教师提供的是方向,即使是具体经验和操作步骤也会与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出入,需要靠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摸索。具体该怎样去做呢?李镇西谈到教师专业成长时曾给教师提出“五个一”的建议:每天上一堂好课,找一名学生谈心,思考一个教育问题,读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文章。这不就是最好的自我培训吗?只有向上的内驱动力焕发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成长。

成果展示促发展

培训的效果看行动,行动的效果看过程和结果。学校可以按计划给参训教师提供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平台,既是督导,又是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提升能力,这样也可以指导并激励教师不断前行,带动全体教师一起向上。当教师在痛苦的思索中灵光一现,当最令人头疼的学生优点显现,当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那一刻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最好的成果。

不去讨论结果的成败,因为改革本身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不评价教师的行与不行,把重点放在研讨问题上,让眼光落在教师的发展和提升上。教育工作不可以急功近利,追寻教育本质、守住教育常识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做的。

让“不会说话的教师”发挥作用 篇4

一、聚焦兴趣,做好铺垫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需要教师的引领。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多好吃”的主题墙上教师设计了一个食物与国旗配对的展示台,有的有食物没国旗,有的有国旗没食物。国旗和食物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为了丰富展示台的内容,孩子们回家请父母帮忙去收集材料,还有的亲自动手作画。很快那块展示台就被布置得满满的,并成为了孩子们交谈的焦点。收集、布置、交流的过程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发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由此可见,一旦孩子的思维打开了,丰富的环境世界就会立刻呈现。

二、明确标记,建立秩序

环境属于孩子,给孩子自由发挥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秩序感,激发孩子在有秩序的条件下创作想象。“哪里是我喜欢的美工区,哪里是我宝宝的家,哪里开我们的玩具店”,等等,需要用标记让孩子明确每个区角的内容。尤其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在各区角贴上形象的标记更为重要。这些标记可以是老师制作的,也可以是幼儿作品的直接展示。如小班“娃娃家”可贴上孩子一家人的照片,也可以是孩子自己画的娃娃脸,甚至就放几个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布娃娃。标记无论是平面的、立体的,幼儿自己动手的或教师共同参与的,目的在于为幼儿建立一种具有秩序美的环境,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活动的区域在哪儿。

三、善于倾听,丰富想象

孩子的创造想象力是需要激发的,如果他们大胆的想象得到认可,将会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倾听和接纳孩子的大胆畅想。比如,同样是玩“奥特曼”的游戏,如果教师因为孩子模仿“奥特曼”所带来的喧哗而强行制止,有可能压抑孩子对自己喜好的自由表达,将孩子喜欢的游戏扼杀在摇篮里。如果教师采用倾听、分享和正确引导的策略,例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结合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生成活动主题“恐龙世界”,由孩子们自己收集资料,布置恐龙知识园地;由幼儿当“小老师”,把自己收集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同伴,老师和他们一起画恐龙,或者提供油泥、牙膏盒、矿泉水瓶等,引导孩子们用这些材料制作他们喜欢的恐龙;角色游戏时允许孩子们选用“奥特曼”来当“警察”……这样的活动不仅顺应幼儿的兴趣,而且可以将幼儿自发的游戏引向良性发展的通道。

四、展示作品,再现过程

作品的展示可以使幼儿感到被认可,他们会孜孜不倦地向同伴、老师、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展示幼儿作品之后要继续关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幼儿讨论,倾听幼儿的解释,给幼儿相互欣赏的机会。教师还可以把幼儿的作品投放到游戏区中,成为游戏的材料。例如中班表演区,我们把幼儿编的“辫子”投放到表演材料当中,幼儿将它们变成自己的辫子,变成蒙古人的头巾,变成鞭子、腰带、项链,等等。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5

湖北 仙桃市 敦厚中学433029

影响钱学森一生的17位名师中,中学就占了7位,可见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更说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师生的双边活动,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又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求教师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过程与方法上引导学生,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指明学习过程与方法上方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为人师表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一言一行都符合优秀教师标准。在学生面前,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要求,要积极向上、活泼开朗、勤勤恳恳,因为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学习等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少一些平庸。多关注事实,多关注教育,多关注学生,结合教材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让学生能跟着时代的步伐,肩负学习的使命,以健康的心态迎战一切困难。因此教师的形象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魅力、教师的个性魅力像“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和谐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整好心态,转变观念,顺应形势,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的权威也应从一言九鼎到倾听学生心声,与学生合作学习;要积极地主动地与学生交朋友,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即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充分引导学生,教师的威信会更高,吸引力更强;更加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自主作用得到提高。

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是引导学生上进的推动力

如何正确评价学生是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系到健全学生人格、自尊心、自信心,关系到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动手动恼的积极性,不停地指责批评必然造成孩子的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有了逆反心理,错误不但不会改正,反而会强化,稍有不慎学生就有走向厌学的极端。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改变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认为高分才是好学生,相反那些在探索学习过程中有大胆新颖思路与创新方法的学生往往更有成就,更应该给以鼓励和表扬。学生智力有差异,理解有深浅,运用有生熟,且总有优点和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多看到学生的长处、闪光点,不能一味纠错。其实孩子的成长如同树苗的生长,最重要的是浇水施肥,不是剪枝。最能促使孩子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鼓励才是浇水施肥。伟人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最大限度发展了自身优点的人。

四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目标

提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为学而教。学生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教师必须从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大胆地改革教学方法,搞好精讲精练,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激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就可以掌握读书的“金钥匙”。这对学生以后独立地获得知识和探索问题,都是大有益处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强弱得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

关键词:主导;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12-1随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科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等先进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致使以前那种“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等不良课堂教学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部分教师对这些先进教学思想认识不充分,而导致科学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探究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能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现有的各种探究教学实验无不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论思想作为指导。因此,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弱得当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切实地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强弱得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力求避免以下两种情况。

一、不经意地强指导

现在的科学教师都知道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往往会让教师在不经意间就处于权威的地位,下意识地会让自己强势起来,出于“我是为了学生好”或者“如果不详细指导,学生哪能研究”等想法,教师就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十分认真地指导。但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往往就是过多过细,甚至是重复。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的主导作用无疑是被放大、被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是得不到保障的。例如,在研究定滑轮的作用时,教材提供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定滑轮的左右两边用挂钩码的方式来发现定滑轮是不省力的。这个方法沿袭自前一课对于轮轴作用的研究,固然十分简单,也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实际上课时,还有学生提出,定滑轮的一边挂钩码,另一边用测力计来测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教材上提供的方法来进行探究活动。但其实,这个方法比前一个方法更为科学,因为钩码也不可能真的就一模一样重,只是这个方法在研究时肯定比前一种方法更费时,因为还要对测力计进行校零,然后在读数的时候还要注意尽量减少误差。于是,教师在费时与尊重学生之间需要做出选择,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的方法研究,美其名曰提高效率。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真是做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的话,选择的结果又应该是哪一个呢?且不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也是真实可行的,即便有的时候学生的方法在教师看来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让学生经历一下错误的过程,未必就一定是坏事。教师一味地想为学生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为学生挡走了一路的风风雨雨,但是孰不知,“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所以,强弱得当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首先就不能有教师本位主义思想,不能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刻意或者不经意地强指导,不能让学生智慧的种子刚萌发,就被教师掐断在摇篮里了。

二、刻意地弱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就怕自己走了与课程标准相反的路,于是对于自己的主导地位就主动放弃了,不敢去指导,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学生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没有探究的方向,找不到探究的方法,毫无收获。特级教师章鼎儿曾经在评一节课时指出:弱化了教师的指导的课犹如设了一个“迷宫”,有些同学“门”找不着,无法进入;有些同学进入了,却出不来了……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磁铁》,可能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老师把教材的内容整合了一下。上课时,教师就问“关于磁铁,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呀?”“那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答案就千奇百怪,磁铁的磁性,两极,以及指南针的发明等等相关问题都出来了。结果老师就叫了几个学生说说怎么研究,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方法说完后,教师就喊学生上台领材料,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最后有些小组完成了研究,得到了结论,还有大概一半的小组,都没有研究完。毫无疑问,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这节课到底有何收获呢?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像磁铁这个内容,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个年级的学生来说,上科学课的时间不到一年,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弱,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

如何充分发挥初中英语教师的作用 篇7

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Spolsky (1989) 认为, 动机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学习外语的愿望和学习外语付出的努力。Gardner (1973) 提出, 外语学习应包括四个方面:目的 (a goal) 、学习的努力程度 (effort) 、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 (a desire to attain the goal) 和学习态度 (attitude) 。在Gardner看来, 有动机的外语学习, 效果很好, 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 往往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 其学习效果不佳。我们认为, 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者进行外语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 它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动机。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不同, 反映在外语学习者头脑中的学习动机也不同。动机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Clark等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建议: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潜在的学习 (poten-tial learning) 成为有价值的目标;保持教学进度 (keep up the pace) ;培养学生乐于接受事物的心境 (receptive mood) ;培养学生有利于学习的观念和态度, 尽量运用强化理论 (reinforcement theory) 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好榜样。我们认为, 激发学习动机主要有两条:首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 如好奇心、学生对成功和自尊 (self-esteem) 的渴望、贪玩 (love of fun) 、好动等天性;其次, 教师所教的东西对学生要有价值, 如果教师所教教材对学生不适宜, 就会降低、挫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分析学习者的需要

Stern (1983) 指出, 把方法论看做是学生的外在因素是错误的。“我一贯强调的是, 首先确定学生的目标和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系统中,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系统本身决定的。”Stern所说的“确定目标”即是分析学习者的需要, 以明确学习目标。笔者认为,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 需要分析都十分重要。正确的需要分析, 可使用的方法有问卷、师生商谈、学生经验的综合等。

三、引导学生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里, 教师唯恐自己讲得不透, 唯恐学生听得不明白, 因而知识性灌输占去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 学生参与课堂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不自觉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少, 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听、说、读、写、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多数情况下是进行小组活动, 有时是进行双人活动, 有时是进行单人活动,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在大量运用性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学习具有成就感, 自信心大为增强, 进而希望在更多的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就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般来说,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越高, 学习态度就越负责, 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教师要有以下认识:

1. 要认识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角色。而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最重要的改变, 即走出演讲的角色, 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2. 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 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因为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鼓励他们参与, 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 为他们排忧解难, 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五、精心组织第二课堂英语学习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重要的和必要的补充, 是英语教学向社会的延伸。认知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 而这种相互作用与转换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活动才能得以实现。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组织与第一课堂有关的其他英语交际活动。例如, 邀请外籍教师作关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或者社会风俗的讲座;让学生用英语邮件与老师交流, 谈学习的体会或遇到的问题等等。

高校教师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篇8

一、认真备课、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用足用好课堂教学时间,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虽然隐性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非学术性的教育。但是, 学术性的教育, 成为了今后学生思考与各项发展的基础, 因此纵使在隐性教育如此重视的今天也不能被忽视。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 需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并合理安排好课程教学时间, 使之井然有序地进行。这是师生之间共同珍惜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过程。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 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相应地学到了由知识本身所带来的隐性教育内容。众所周知, 任何一门知识都具有非常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这些具有很好逻辑性的知识被编辑非常有序地 (有层次地) 纳入课本中, 学生通过对这些学术性知识的学习和获得, 间接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通过逻辑的方法来记忆) , 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 教师要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有效的传授, 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上课力求达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感受到生机和热情, 这有助于形成重视学习活动价值的课程气氛。这本身就是隐性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上好每一堂课, 是对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也是提高隐性课程教育的基础。隐性课程可与显性课程一起, 形成功能互补, 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 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性格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 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与想法, 但还不够完善。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充分尊重学生, 视学生为独立自由的个体, 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是平等的关系。这具体体现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表现、个性特点、自尊心理、学习成果等。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 不断探究, 不断创造, 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同时, 要理解学生中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行为, 耐心的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 尤其是“90后”的学生, 有的内心沉稳, 有的外向活泼, 根据这个特点, 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要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授课形式及内容。同时, 教师的表扬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 是对他们的尊重。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 共同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老师, 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 才能在无论显性课程, 还是隐性课程的传达过程中,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自身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强调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人们常说, 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就是要强调教师知识的渊博性。不仅要强调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也强调个人素质的提高, 这包括很多方面, 如个人的价值观, 对待生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 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等。对于一个认真听讲, 注重细节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对学生的道德的形成, 生活及工作习惯的形成, 对价值观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形成, 有积极的影响。举一个例子, A老师上课声音嘶哑疲惫, 面容憔悴, B老师上课声音洪亮, 表情积极, 相比之下, 学生们更愿意上B老师的课, 因为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积极的信息, 来促发自己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另有一个C老师, 上课小动作不断, 神情不自然, 还有一个D老师上课体态均称, 动作优雅, 学生们就更愿意上D老师的课程, 因为, 他们会对C老师本人及课程产生鄙夷的情绪, 同时, 怀疑他所授的课程的正确性, 即使他的学术水平再高。这就是隐形课程传递出来的信息, 它的力量在有些时候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强大, 这就是心灵的力量。我们常常发现, 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往往上课天马行空, 不按正常的上课次序讲课, 但是, 两节课下来, 学生们都感到学到了很多知识, 而且很愿意上这位老教师的课, 纵使从来不点名却总是座无虚席。这就是人格的魅力。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 不但在显性课程中能挖掘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能整合所有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为人才培养服务。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后注重交流

在新型的教育中,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合作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老师愿意和学生交往, 能够去除交往过程中的等级障碍, 有助于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常言道“爱屋及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种移情现象。如果始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会把教师的爱迁移到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 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从而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率。再则, 隐性课程的教育, 是贯穿在整个大学四年中的, 它不像某一门或几门课程, 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后即结束, 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也应注重隐性教育。如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 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辅导中等, 都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通过这种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 发现学生某方面存在的不足或困惑, 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鼓励, 及大的方向上的指示, 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坚忍不拔的品质的形成, 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对于存在思想困惑的学生, 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使他们尽快解决困惑, 走在积极阳光的求学路上。

隐性教育的提出和重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是学术水平, 还有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也因此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这迫使教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中, 腾出时间来注重生活细节的培养, 这将有利于改善同事间的关系, 和谐整个工作氛围。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 老师应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对他们的影响来正确引导他们道德素养的培养, 此外, 除了教师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内容之外, 学校各类教辅人员也应同样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的活动中, 会接触到学校各个层面的领导、教辅人员及后勤人员, 这类人员的专业、敬业、耐心等优秀的工作素质, 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 在一个素质极高的学校里, 一定也会培养出一群素质极高的大学生,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的魅力。

摘要:隐性课程自身具有非预期性、非强制性、隐蔽性、广泛性、间接性及持久性等特征, 在当今大学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本文提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 教师如何做才能开发与提高隐性课程, 从而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隐性教育,大学生,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 1989, (12) :44.

[2]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研究, 1993, (6) :49.

[3]李淑彩.使课堂教学更有效[J].教学研究, 2012, (1) :35.

[4]欧阳丽, 周书云, 周钦青.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J].课程教材, 2011, (221) :75, 80.

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 篇9

笔者以为, 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尽管很多, 但可以粗略的分为三类, 即理念因素、素质因素和实践因素。

先说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理念因素。

这里所谓理念因素, 专指教师对自身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的认识状况。一种表现就是传统的“主宰论”, 误把主导当主宰, 在教学中一统天下, 其教学过程是单向交往, 教和学的关系变成了讲和听的关系, 禁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真正教学意义上的相互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活动人为地局限于服务课业的“自然活动”, 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结果事与愿违, 越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越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随之落空了。传统的主宰论虽然不同程度存在于当前语文教学之中, 但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理念冲击下, 已经淡然失色。随后而来的是“伙伴论”, 过分的放大“平等的对话人”、“辅助者”的角色意识, 削弱了应有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教学活动陷入无效的难堪之地。我们常常发现, 理解上本不存在多大的分歧的一个问题, 学生中却有千奇百怪的答案, 其中不乏不着边际的答案或者是以偏概全的结论。探问原因, 学生答曰老师说“我们”都有可取之处, 于是他们坚持着各自的“结论”。课堂上, 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不同认识, 这是正常的;但是学生学习的材料相同, 得出的认识一定得源于相同的材料, 这就对学生的认识有了限定。因此, 对学生思而得之的东西, 不能以保护其积极性为幌子, 无论对错统统给予肯定。这时, 课堂评判明确完整,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进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正确的选择是在精神层面高度称赞学生, 在“求是”层面具体答案具体分析, 做到明判是非, 毫不含混, 矫正偏差, 补充缺漏, 修饰语句, 完善表达。

再说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素质因素。

教师水平是课程改革的主导因素, 其自身素质的优劣决定了主导作用的成败。客观上讲, 目前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高, 优秀语文教师在总数中所占比例甚小, 绝大部分学历低或者虽有高学历但名不符实, 知识底子薄, 知识面狭窄, 知识陈旧, 对新知识新理论知之甚少, 教法陈旧, 教学竞争力差, 创新意识不强等等。具体表现在, 普通话讲得像外语, 粉笔字写得像甲骨文, 错字别字屡屡亮相:基本功差了, 教师的引导怎会是积极的?仅有“一碗水”, 谈本学段语文还能敷衍, 涉及“域外”就“不知有汉”了;对教材教参还算了解, 扩大一点考试范围, 手拿着题目心里发慌;不能适应需要引述名篇名句;讲一个常用多义文言实词, 没办法例说其各种意项;面对一个论点, 不能即席拿出一串名言或事实论据来:知识储备不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拘泥于照搬教参, 充当传话筒。毫不夸张的说, 不能独立阅读分析文本的教师要占半数以上, 对文本中的材料、思想情感、艺术技巧很少有自己的解读, 一旦遇到来自学生的质疑就无言以对。一批分步骤去转述教参、受制约的读稿人, 怎么会发挥好引领学生的作用呢?庸师误人!过去一浪又一浪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声虽然刺耳, 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 但也确实需要我们多反思, 多自强, 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最后说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实践因素。

制约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实践因素, 指的是教学经验。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并不一定能发挥好主导作用,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条件还有教学经验。经验来自实践, 来自学习, 成于积累。魏书生重视给课堂教学定向, 钱梦龙以曲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落实文言注释或研读文本, 程少堂营造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等等, 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奔向教师预设的目标, 创造了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众多经典案例。

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探索。教学设计是蓝图, 是实施教学的“脚本”。对此, 一要精心, 立足学情, 紧扣文本, 考虑教材的编辑意图, 兼顾个人的特长, 编写教案;二要创新, 常教常新。老一辈名师宁鸿彬教学鲁迅的《故乡》, 在尝试多种设计之后, 以“变”做突破口, 引导学生披文求答, 探询变的内容、变的原因, 感悟作者由变产生的情感和期望。宁鸿彬说那是他教学鲁迅的《故乡》最满意的一节课, 因为自己的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实现了长文短教且有实效的预期。各类文体怎么设计, 各类课型怎么设计等, 方法只有从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探索与思考中获取。

发挥主导作用要以集中目标、突出重点为抓手。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灵不灵, 取决于他们能不能高频率的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课课有收获, 每考有佳绩, 对你就会言听计从。要实现学生课课有收获, 每考有佳绩的目标, 我们以为最好的抓手是突出教学重点, 力求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教学设计上要尽可能减少一节课的目标任务, 尽可能多的思考怎样实现重点目标。怎样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们建议做到四个字:准, 讲授准确, 具有科学性;透,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到位, 教师的讲析深入透彻, 不止于肤浅;慢, 语速较慢, 以学生能够把教师的讲解、同学的交流听完整、听清楚、记下要点为佳;练, 围绕教学重点安排练习。

发挥主导作用需要讲教学民主, 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课堂教学有了太多的条条框框, “专制”“严肃”有余, “民主”“开放”不足。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不会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 只会消极被动地听讲、记录、背诵。由此导致的教学效率自然不难预料。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 (她) 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 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共同商量。他的这种民主作风, 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度自觉和良好习惯,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由此可见, 创设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 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学生学习实践之中去。

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在教学技巧上多琢磨。教学设计还是一种预设, 需要技术支撑。比如导入新课, 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 课堂小结;又如怎样组织教学, 做到活而不乱, 怎样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等等, 这些都可能决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之成败。因此, 教师要想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不可看轻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技巧, 还要借重一切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他们注意的媒介。

发挥教师的作用 篇10

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使得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成长为在信息时代具有自主获取知识、探求知识能力的青年。高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老师、同学最为头疼的,由于时代的隔膜、语言的障碍,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痛苦,学习效果很差。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为文言文的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比如在学习《论语八则》的时候,我并没有逐一给学生讲授每则阐述的哲理,而是把班级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结合现实讲讲自己的感受、理解,然后小组之间再展开辩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地讲解、背诵,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深刻的道理,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网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素材学生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这就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因此,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学生在处理众多的学习素材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及机械记忆,变成了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促进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们对美的感受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文学作品的美就不复存在。高职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文质优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作品。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风光。此外,婉约缠绵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的活动程序。

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以“探究导练+情感体验”为特征的阅读教学过程模式。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老师的“引导”、“训练”,并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学生的情感作用,注意三者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按照这个模式,在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中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初读感知———提出问题———风残月”,豪迈奔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都充满着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电教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感知到美,从而热爱美。例如,赏析《雨中登泰山》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现出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追蹑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那“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在引导学生神游泰山获得美感后,应带领学生更进一步探寻“悬崖棱蹭”,“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目视而脚不随”的画面效果,形象地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由此学生也就自然领悟到作者想揭示出的“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如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家作品,受到审美感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由感知形象的外在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内在美,逐步深入,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进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出良好人文素养,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单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和单调的文字是很难达到的,所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学生只有亲眼看到美的画面才能迅速把这种美传递到大脑,获得美的感受。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学生在它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速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总之,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教育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

[2]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

[3]张定光.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模式探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针对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一、初读感知,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进行“探索”

在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预习组材料,包括教材导读,预习提示、课文,课后“思考·练习”,读写例话等,了解本组教材的学习重点。然后重点指导预习所学课文,初步掌握所学课文的生字难词和主要内容,参与指定群体学习目标,并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补充个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深浅不一,所以放手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基本了解大概内容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第八次》一课,学生提问:“为什么蜘蛛结网七次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是失败了七次,事情怎么会那么巧?让人觉得不可信。”《蒲公英》一课中,为什么那两粒敢于冒险的种子一定会死呢?难道一点生存的可能都没有吗?《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面对这些稚嫩而又具有发现性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问题,相继肯定学生提出的与学习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细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自学。细读课文一般分为两个“回合”:第一回合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学习,理解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思想感情;第二回合主要从表达的角度学习,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课文最基本的、最具个性特征的语言表达特点,欣赏和汲取精美、规范的语言,同时深化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第一回合实现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的学习过程,第二回合则体现了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的学习过程。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一边理解思想内容,一边学习表达,即两个回合“小循环”的方式;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则可采用先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再学习表达,即两个回合“大循环”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读书、自学、讨论、讲解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书中领悟课文思想内容以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之处。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需要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航天飞机》这一课中,智慧老人对飞机所说的话是重点,在老人的话中不仅仅讲述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神奇的作用,同时告诉了飞机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此处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航天飞机的赞美之中,更应该引导学生反复琢磨第一自然段中对飞机自由自在飞行的描述,从而,真正理解和认识到他们各有所长。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班级内每个人不同的特长来讲,能够收到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四、反馈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不要机械重复,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要学习那些落在泥土中的种子,听从别人正确的教导,不要像那两颗飞向沙漠和湖泊的种子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没想到,此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了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那两颗种子也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信太阳公公的话,也正说明了它们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而且正是有了它们勇敢的探索,才让太阳和其它的种子知道了沙漠和湖泊不适合蒲公英的生长,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谁也不会知道哪儿是可以生长的,哪儿是不可以生长的。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有所触动,老师并未否定他的看法,而是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然后老师又启发性地提问: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颗种子飞向沙漠和湖泊的最初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再次回到课文,发现他们俩一个贪图富贵,一个贪图玩乐,所以才会去那儿,这就是我们不应该倡导和学习的。假设他们仅仅是因为不相信太阳公公的话,自己想亲自去尝试去探索,那种冒险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的求异路径,却训练了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要想真正实现这四个环节的融合统一,教师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学生面前应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以愉快欢乐、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育专家提出了可以采用“五微笑”的教学手段来达到与学生情感的融合,(即:微笑提问,微笑批评,微笑肯定,微笑启发,微笑辅导)用热切、期待的微笑向学生提问;用肯定赞许的微笑去鼓励学生;用真诚自然的微笑与学生娓娓而谈;用“微笑”产生的心理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教师心情不好或者把不良的情绪带入课堂中,会严重压抑学生的情绪,不利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感的内在天地中,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1. 摆正位置,尊重学生。

学生对教师似乎或多或少地存有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他们往往谨小慎微,生怕触犯了教师的尊严。这就影响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教学中,教师要摆正位置,尊重学生,遵循民主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学生勇于提出各种意见和观点,勇于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语言诱导,营造氛围。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课堂上,教师主要用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的感情也最易受到教师语言的影响。其中,课始的开讲语尤为重要,好的开讲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激励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活动。要让学生自觉参与阅读训练,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情景,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相吻合。

学校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篇11

一、校长要树立依靠教师的民主观念

对于学校的管理来说,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要管理好学校,校长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民主观念。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校长固然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人无完人,就个人的学识、素质能力等方面来说,教师一定有不少超越校长的地方。所以校长应放下架子,从情感上尊重教师。只有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倾听教师的呼声和意见,校长才能树立威信,管理好学校。

二、校长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制定工作目标计划、组织教研活动、安排考试和检查总结教学工作外,日常的教学工作都要由教师去完成,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学校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方面的制度要求,不必规定过细、管得过死;应减少一些“硬性”规定,增加一些教学“弹性”。教学工作制度既要体现一定的规范性、可行性,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激励性,以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创造力,使学校管理工作在教师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态势下达到优化。校长还要多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研论文、观摩教学和交流经验,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要让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除了要发挥校委会、工会、教导处、德教处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外,还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各项管理目标、教改方案等的制定,都要鼓励教师发表意见和看法。此外,学校还要制定鼓励教师提建议的政策,使教师主动地关心学校大事,自觉履行主人翁的管理职责。校长要善于把教师的合理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把教师的合理建议渗透到学校工作中去,写进学校工作计划或工作要点中。这样,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就体现了教师集体的智慧,能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力量。

四、要让教师参与学校工作评估

校长应大胆放权,让教师自己制定与学校总体管理目标紧密联系的责任目标,并指导教师实施和评价。这样,能使教师由认识上的“认同”发展到情感上的“认同”,以达到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的“默契配合”。教师参与学校目标管理和评价的范围可以拓展到德育的目标管理、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以及教学工作的评优等。

五、让教师参与监督,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教师参与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这就要求校长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置身于教师的监督之下。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政策、奖励办法、改革措施等都应向教师公开,由群众掌握评价的尺度。这样,教师在管理过程中才能起到监督作用。学校要健全学校民主生活会制度,校长应作为普通一员参加生活会,也可建立“批评日”制度,由校长主动做自我批评,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意见。校长还要走进教师中,诚心诚意地向教师征询意见。这样,教师对学校领导、对校长的帮助支持,才会由不自觉到自觉,形成一种自觉的监督氛围。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让教师参与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校长要把教师的监督落到实处。这里根本的一条就是校长要有健康的心态,把教师的批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该采纳的采纳,该改正的改正,该落实的落实,暂时不能解决的应给予答复。凡是被采纳的意见,校长应及时反馈到教师中去,做到条条有着落。这样会使教师受到鼓舞,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校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注意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改进学校管理工作和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六模块课堂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篇12

1. 创设学习情境

在学习每一个单元时, 教师首先帮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教师激昂的语言, 娓娓动听的小故事:一段美妙的乐曲;一段录象等, 使学生一下进入情境, 很快入境学习, 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我们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

2. 尊重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需要

教育尊重绝大多数的情感, 让每个学生感到我能做、我会做。在课堂上, 为了促进学生充分的交流, 让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任务中不是看客,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我通常设计多种活动方式:pair work/Small group work/whole class work..比如在学习一个新句型后我采用pair work可及时巩固新知;在创新对话时我总是采用small group work, 4—6人不等,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此时, 我总是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一组, 主动参与他们的对话, 成为他们对话中的一个角色,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语言材料来完善自己的对话内容;在做servey时, 我采用whole class work, 让学生自由地调查每一个同学的喜好, 作息时间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加强学生间的合作, 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3. 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无法将所有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同一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授语音知识时, 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英语小故事:两个朋友见面, 其中一个人问另一个:“Howold are you?And how old is your wife?”实际上这个人32岁, 他的妻子30岁。由于他的发音不标准竟把[θ], 发成了[d]音, 把thirty (三十) 读成了dirty (肮脏的) , two与too同音。结果, 他将“My wife is thirty and I am thirty-two.”说成了“My wife is dirty and I am dirty too.”。听完故事学生捧腹大笑, 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课堂上来。另外, 也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如讲述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时, 可让学生做类似这样的翻译题:“这是我看过的最动人的影片。”学生将会作如下翻译, 即“This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movie that I have ever seen”, 这时可启发学生用比较级形式改造句子, 即“I have never seen a more interesting movie.”或“No movie is so interesting as this one”。还可以让他们进行时态转换, 如“我已经离开家五年了”, 可译成“I have been away from my hometown for five years”“I left my hometown five years ago.”“It is five years since I left my hometown”。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灵活, 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我听过这样的一堂英语课, 这堂英语课充分融入了愉快教学法的内容, 一开始使用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导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My clothes》, 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新语言。

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了词句结合的方法。在教学新单词的时候, 首先出示词卡, 再在多媒体上出示新单词jacket, 教师带读的方法也非常有节奏感:[e]、[e]jacket。并且结合同学提问:Who’s wearing jacket today?让学生从同学中找, 同时也理解了jacket的含义, 使用了这个句型, 也是本课时的一个重点为, 能从课开头的歌曲引入到这里, 此时对于学生理解该句子的含义已是易如反掌, 能在师生对话中加强对句子及新单词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 这堂课就好像是学生在帮助教师, 整个主角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了, 学生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配合教师上好本次课, 我们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指导的作用, 不能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不能为了表现教师而上课, 明确上课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多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认为这一点虽然让听课的教师都开怀大笑, 但仔细想来也是本堂课的一个遗憾。

上一篇:高考作文高分经验谈下一篇:交际策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