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引导

2024-08-31

教师行为引导(共9篇)

教师行为引导 篇1

在探究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致力于教学的改革者们过多的把焦点放在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生素质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往往忽视了教的主体———教师,在专业素质及教学艺术上的提高。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同时,转换自身的角色,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目的在于通过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探究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的角色更有力于“转知成智”。现就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2010级临床医学学生120人,随机分成4组(30人/组):传统教学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90人):实验组Ⅰ、Ⅱ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粗放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出研究的大方向,由学生在给出的框架内自由发挥并最终解决问题,两组间可再细化,差别化;实验组Ⅲ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集约型,教师不仅给出整体框架结构,同时指出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甚至细化到指定的文章。带课教师可酌情细化,差别化。

1.2 实验方法

授课内容为法医学,以典型案例为先导,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针对机械性窒息,可设计如下问题:运用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列出呼吸系统大体解剖要点及呼吸系统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假如涉及到死亡,首先建立假设,列出可能造成窒息死亡的所有相关疾病,逐一排除;假如是活体,则按照临床法医学中机械性窒息的种类、临床症状体征、客观检查标准和法医学鉴定要点等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实验组设计不同的级别干预标准(粗放型与集约型)。参照硕士研究生选择课题研究方向的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定研究方向下自由选题,教师参与参考意见视不同组别而定。

1.3 评量方式

我们分以下几个评量表进行:

(1)师对生:据拟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熟悉网络信息或证据医学收索;口头表达清楚易懂;守时概念强,从不迟到和早退等几方面。

(2)生对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热情;课堂时间是否适当;引导学生逻辑思考与判断的力度是否适当;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欢迎程度。

(3)生对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几方面进行评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师对生

考核内容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手段及途径)、口头表达能力(语速、逻辑性)、材料的组织能力(条理、层次)、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团队精神、期末考试成绩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分。对照组考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准,无平时表现成绩。见表1。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生对师

考核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内容的安排(程序、层次是否合理有序),对学生指导的效果、方法是否有效、科学,教师个人魅力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数。见表2。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生对生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上述各项满分20分,个人总分为各项总和的平均分。见表3。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

2.4实验组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师对生与生对生两项成绩总和的平均数。即教师给出的分数与学生互评的分数之和的均数。

实验组之间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以教师的教为主体,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更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1,2]。它还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等。行为引导式教学[3,4]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导、引导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感觉教师的引导作用———参与的度很难把握。因此如何更好的协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矛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6,7]。

通过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我们发现在法医学教学中使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行为引导式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以行为引导为主,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课题除了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外,更着力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及定位,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高端的人才。(2)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参与度的调整,使行为引导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3)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参与度的探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艺术,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学习到主动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课题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中教与学的概念,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学生的成绩更趋客观,不仅体现教师的权威,同时包含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分数,平衡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观因素。表4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期末成绩分布有显著差别(P<0.05),充分肯定了本实验的教学效果。另外,学生反过来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该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年终教学总结的评分指标之一,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当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1)如何确定干预度的适宜程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把握干预的尺度。(3)对干预度的评价标准。在实验结果中粗放型与集约型组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因此,参与度的大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亦无法定论。目前,本次实验中学生更乐于接受参与度大的形式,但笔者认为参与度过大会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学生之所以喜欢大尺度教师的参与,是多数学生没有放弃对教师的依赖,学习有惰性。

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改进,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祝玉芳,丰桂青.危重患者抢救护理技术教学中行动导向法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1-63

[2]罗平,陆红梅,张徐宁.行动导向教学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117-118

[3]杜圣玲.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秘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1,(1):33-34

[4]谢仲贤,邱铁平.关于“行为引导式”教学法的探讨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32-34

[5]刘东璞,卢凤美,宋汉君.PBL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6):63-64

[6]卢凤美,刘东璞.法医学PBL教学法模拟病例的设计[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4):64-65

教师行为引导 篇2

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头等大事,是确保经济效益、政治稳定和职工群众身心健康的先决条件。随着企业的发展,要安全、保安全、抓安全的理念早已在煤矿上上下下形成共识。但是,安全事故却并没有完全杜绝,违章蛮干等“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侥幸心理、短浅认识、急功近利思想也未根除。笔者认为,这种安全上的被动实则是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失误、失败所致,为此就加强和改进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让安全思想引导安全行为,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把握安全思想教育是安全生产的“生命线”不动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纵观一切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究其共性而言,安全思想不牢、意识不强、认识不高、责任心差及“干惯了,习惯了,看惯了”,“马虎、凑合,不在乎”思想致使人的工作动机失常,动力反向,行为扭曲,是最严重的内在根源。消除这些根源和症结,最根本的是要靠思想教育。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切实使干部职工树立“安全为天”思想,才能够自觉地抓好安全、保证安全,更好地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益。各级组织和各级管理干部,尤其是党群组织和党群干部要努力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职工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切实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抓安全,形成大舆论、大宣传、大教育的格局,打造安全舆论强势,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二、围绕安全思想教育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不走调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确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防患于未然。我们也常讲,“安全是煤矿的‘天字号’大事”,但在一些干部职工思想深处,并没有把安全工作真正摆上“天字号”的位置;有的仅仅把安全工作作为保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并没有意识到保证安全是对人的生命的关爱,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一种维护;有人认为作业规程是对人的作业行为的一种约束,而没有认识到这些作业规程都是用矿工的鲜血、甚至是生命写成的,是对自身安全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当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头疼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现象及意识形态中存在的侥幸、大意,甚至得过且过现象和无的放矢的做法,势必削弱安全思想教育意义,形成工作偏差,埋下隐患的种子而导致事故的发生。这里面既有想成事却又成不了事的因素,也有图省事、怕麻烦,淡化教育意义,简化教育内容,分化教育程序等原由。例如,认为设备好、条件好或者职工工作经验丰富,技术好,安全就有保障了,就可以有放心大胆地追求产量和效益的放纵心理和盲目心理;要么老生常谈,啰啰嗦嗦不切要害,让职工产生了厌烦情绪;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内容过宽过泛,讲速度、讲数量,但不重消化吸收,给人一种吃“夹生饭”的感觉;要么应知与应会脱节,各自为战,使安全教育形式化、虚无化,严重滞后于职工对安全认识提升的需求,滞后于矿井对职工安全意识的需求。

因此,必须大胆创新安全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安全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就人的普遍性而言,表扬的话听多了,容易出错,因为骄傲;下班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匆忙;工作顺利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大意;情绪不佳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心不在焉;面对新环境、新任务的时候容易出错,因为安全认识较差。

对此,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改变古板、生硬乃至训斥的简单做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安全思想教育的亲合力和感染力。

当职工违章冒险作业时,背后击一猛掌是必要的,但是要研究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提高其思想觉悟,这才是最重要的。要善打组合拳,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艺宣传、心理调试、“三违”帮教、家属联保、群安活动、典型示范、案例教育、安全宣誓、安全讲评及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波动期、事故发生后的安全被动期、事故易发期、安全敏感期的宣传教育等方式方法,与教育、培训、警示一体,与关心、关怀、帮助同步,做到长期抓、反复抓、超前抓,变单一式思想教育为双向互动式、持续发展式安全教育格局,促使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渴望安全,从行动上保证安全,增强安全工作的针对性、预防性。

三、抓住安全思想教育是促进安全行为养成的关键因素不放松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安全思想教育的定位上,要与借鉴准军事化管理推行的“阳刚文化”所推崇的思想理念融会贯通,强化人的积极主动性、行为的规范性、工作的务实性,进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熏陶,使人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性上,要树立“人本思想”,把“仁爱”播撒于安全教育之中,充分体现对职工群众生命健康、家庭幸福的人文关怀,警钟长鸣,持之以恒。

“懒人思维”引导设计行为 篇3

一、懒人与懒人思维

从设计方面来讲, “懒人”包括设计者和被设计者, 这里的懒人必须要加引号, 因为他们不是指游手好闲, 生活百无聊赖的懒汉, 而是那种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某方面偷懒, 是为了在另一些方面更加勤奋的“懒人”。“懒人思维”顾名思义, 就是懒人的思维方式, 包括被设计的懒人 (消费者) 的思维, 也包括设计者的一种设计方法和意识。

阿里巴巴兼淘宝网CEO马云曾经做过一段精彩的演讲, 题目叫做“爱迪生欺骗了世界”, 我们往往将其成功归功于“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爱迪生的名言, 但是马云提出这句名言本身就是爱迪生懒得去解释成功的原因而提炼出的一句话。在设计行业还没出现的时候, 人人都是设计师, 设计的目的都是能怎样能使用最少的时间, 花费最小的力气, 走最近的路, 享受最好的生活, 因此有了马车, 杠杆, 武器, 座椅等, 其实就是偷懒行为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生活满足后又开始追求精神生活, 在此过程中又发明了电视、照相机, 手机等各种娱乐或者学习工具。可见懒人思维促进设计发展, 设计行为改善人类生活, 相生相长。

总之, 这里所说的懒人是一种聪明人的别称, 懒人思维就是想方设法的让生活更简单.让生活更舒服.让生活更方便!设计行为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才不断创新, 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才不断丰富, 科技才不断发展。曾经有人说过, 创新就是来源于深刻地认识到人懒惰的天性!偷懒已经不是后天的生存环境所迫, 而是成为了深入人们骨髓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

二、懒人思维引导设计行为的方法探讨

能量守恒定律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 我们在一方面偷懒了, 其他方面必然要付出同等的代价。其实就像一座特殊的必须永远保持平衡的天平, 天平的两端分别象征着设计上的偷懒行为和付出的辛苦代价, 砝码的重量代表了生活质量。为了维持其平衡, 天平两端必须要加同样重量的砝码。那么怎样用懒人设计思维引导我们设计出能让众人享受偷懒的产品, 可以重且稳的加码呢?

1.首先要弄懂懒人为什么要偷懒, 进而设计出他们所需要的偷懒工具。偷懒行为可以分为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偷懒。“懒人”偷懒大多时候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不能像冰冷的机器那样可以长时间的高效率运转, 机械节约了劳动力也分配了劳动力。手工制品在如今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时代成了一种奢侈品。机器似乎让我们越来越懒得动手, 但是我们仍然渴望更先进的机器发明出来解决所有我们能够动手甚至动脑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在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 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另一方面是高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步伐更快了, 原本想偷懒的行为却使我们越来越不得不加快步伐适应当时的生产力。

2.我们可以懒得去做, 但是千万不要懒得去想, 也不要懒得去和别人分享, 说不定那些懒得去想的人能将你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呢。设计师想的越多, 才能尽可能的做到不让消费者去思考, 惧怕损失的本能, 让用户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喜欢权衡利弊, 从而花更多的时间在决策上。事实上, 用户喜欢无须思考的选择。

3.用最少的设计元素表达出最丰富的设计语言, 少即是多, 在设计中赋予意境。从现有的产品市场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的人特别是上班族的选择往往是一种极简主义, 结构可以简单, 但情调不能匮乏。如何营造这种情调呢?这就需要设计们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思想内涵和浪漫主义情调, 赋予产品一个个的小故事和趣味性。现有的“禅意”产品便很好的实现了这一点。

4.在玩中设计, 在设计中玩。能够将自己的事业玩出来, 才是真境界。堆积木是个有趣的游戏, 也是一个好玩的设计方法。拿来几种看起来毫无关系的材质, 或者几种功能似乎完全不搭边的材质, 甚至是把数字字母通过写写画画堆积拼接起来, 无数个设计小灵感就这样玩出来了。想玩下叛逆了, 就将粗犷的材质弄柔顺了, 硬的材质变软了, 圆的弄成方的扁的, 把完整的东西弄零碎了等等, 反之亦然。把想玩的东西和喜欢的、怀念的东西都带到设计中来, 和消费者一起分享快乐或者淡淡的忧伤。

三、并不是所有的懒人思维都能或者都需要付诸于实践的

虽然说懒人思维是想尽可能的逃离社会的复杂性, 但是从情感方面和现实方面来讲, 即便我们渴望简单的同时, 我们也需要复杂, 最简单的科技产品也能显露出隐藏着的复杂。人们因为复杂的思考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一些故意使使用方式变得复杂的设计其实是很被需要的, 比如针对年轻人设计的系列手机, 其功能往往比我们经常用到的要多的多, 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呢?因为这样才能让人们觉得物有所值, 有科技感和前卫感。去掉这些多余的功能, 便成了老年手机。在生产一件产品前, 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产品策划, 这种策划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研究的过程相当复杂。顾客只关心结果, 不关注过程, 而设计师, 每个细节的部署和落实都很重要。因此我们采用内容简洁, 图表丰富的PPT, 或者影片等方式让客户可以偷懒。在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我们再次验证了能量守恒定律。

四、结语

设计师总会说设计是一件很累人的事, 但这部分原因可能是你自找的。时间与设计出来的效果也并不一定成正比。要想从事设计工作, 保持对该工作的长久兴趣, 设计师们应该学会用懒人思维引导设计行为, 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最出色的的设计。毕竟, 简洁的设计往往也是最好的设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无论多么小的整体都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糟糕的偷懒思维一旦付诸实践, 会使一个整体的质量同时下降。因此设计前的思考行为尤其重要, 不是一个可以偷懒的过程, 否则往往会出现“设计过度”的现象。掌握懒人思维的思考方式, 便能玩转设计, 无论面对何种复杂设计, 都能够气定神闲, 以不变应万变, 谈笑间就能出色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11.

[2]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 2011-8.

[3]克鲁格.《Don’t make think》.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8.

教师行为引导 篇4

爱国行为实质是一个在爱国知识和爱国情感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益于祖国(包括他人、集体、社会)的各种行动。德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行为可以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就是说,爱国行为是强化爱国认识、深化爱国情感的催化剂。爱国行为是对爱国知识的传递和爱国情感的激发的效果的检验。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行为的引导与培养的手段。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爱国行为培养

在爱国行为的引导与培养方面,活动是一种渠道。首先,开展多样性的传美教育活动。向中小学生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德体现在行动之中。如在学生中开展孝敬父母活动,尊师主题教育等。让学生学会关心体贴长辈,学会尊重老师,懂得同情他人。其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大家庭里,总有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友爱之手。如开展“捐资助学”、“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举办“爱心架金桥”联谊活动等来引导学生参与伸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帮他人之难,送党的温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无私品质,高尚情操。通过联谊活动结对子,交朋友,从而在活动之中导爱国之行。通过开展慰问活动,如在教师节、春节,为老师、老干部寄贺卡,写贺信,亲自去慰问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另外,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节目、纪念日、重大事件,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爱国行为的养成。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作家务活动,培养敬老耐劳品格,提高爱国行为养成的成效。

二、按照“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加强爱国行为训练

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守“规范”,是爱国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小学生要成为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人。这些内容是直接的爱国行为的要求。如对国家标志——国旗、国歌的尊重,对公物的爱护,对文明礼仪的遵守等。这些只有通过常规性的晓之以理,激之以情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要求,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要神情庄重地肃立;规范地行队礼、注目礼;响亮准确地唱国歌;专心致志地听国旗下讲话等。这是“规范”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爱国行为培养的具体内容。“规范”训练,是一种情感的培养,是一种行为体验。是一项长期实践锻炼培养的过程。是重要的爱国行为训练的切入点。

三、利用各学科教学,搞好爱国行为引导

学生爱国行为的养成,重要的是利用各学科教学搞好引导。

在小学,要注意在讲话、写字、唱歌、画画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行为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学好、讲好普通话;写好、用好汉字;建立课外小组开展书法活动,学写、写好毛笔字;宣传规范用字的活动等等。

在中学,组织上好情感教育课。如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热爱祖国山河的教育;在历史课上,进行五千年文明史教育;在政治课上,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共产主义方向教育等。利用感性材料,启发引导;通过深挖教材内容,自觉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抓住问题集中教育:如今昔对比,直接灌输;激发情感,寓理于情;启发引导,自然升华。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程。了解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智慧引导学生改变课堂不良行为 篇5

开学第一天,我就见识了小磊的厉害。那天报到时他对我说:“老师,你以后千万不要在课堂上管我,作为回报,我保证在课堂上不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不想读书,只想在高中混几年。如果你非要管我,就不要怪我跟你作对。如果我在课堂上和你作对,你不仅下不来台,而且你即便再心烦也奈何不了我,因为我爷爷的学生是你们的领导,我爸爸的同学也是你们的领导。”听了他的话,我一言不发望着他。见我毫不理睬的样子,他自讨没趣地走开了。

一个上午下来,各科老师都来找我诉苦:“小磊上课吃东西,还在课堂上用粉笔砸人!”“小磊在课堂上随意离座出去扔垃圾!”“小磊上课迟到,不经老师同意,就直接进教室!”“小磊上课大声讲话,扔纸飞机……”

中午,我把小磊请到办公室。“课堂纪律你都懂,不需要我再讲给你听。你只要回答我三个问题:你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事?为什么要那样做?你觉得有意义吗?”见小磊不说话,我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说:“我先批阅作业,你就坐在我办公桌旁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想好了跟我说!”我说完就拿出红笔开始批阅作业。

大约过了20多分钟,小磊开口了:“老师,我想好了。今天上午我每节课都违纪了,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后,老师要我站起来,我说:‘为什么要站起来,我怕你呀!’老师对我无可奈何,就没再理睬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违纪,就是觉得好玩儿。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做的每件事情都没有意义!”

“哟,看来你的认识还比较深刻。但既然觉得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我也不知道!”

显然,让小磊一下子改正缺点是不太可能的,于是我对他说:“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哪能随心所欲地说话行事呢。这样吧,老师也不为难你,允许你上课适当违纪,但得懂得适可而止。例如上课讲话了,老师提醒你一下,就要停止,如果继续讲,老师就要处罚你了。你看行不行?”

“行!”小磊不假思索地说。

“怎么处罚你呢?”

“我不知道,老师说说你会怎么处罚我?”

“很简单,违纪了就写一份反思,将违纪的过程写下来,在我面前读一遍!”

“我同意!”小磊接受了我的要求回教室上课去了。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数学课,他将书本整理好之后,开始拿出一个瓶子仔细擦拭,将瓶子擦拭干净之后,又将一瓶饮料倒在瓶子里面一遍一遍地晃动,晃得手酸了就趴在课桌上睡一会儿,可能是睡不着,抬头看见同学们都望着黑板抄写笔记,他也拿出笔来在笔记本上抄了一个数学公式。

下课后,我将他请到办公室,对他说:“这节课你一共违纪四次,但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在笔记本上将公式抄写下来了。本来应该惩罚你,但你已经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老师暂不处罚你,但你要将自己这节课做过的事情,口头给我叙述一遍!”

小磊想了想说:“我忘记了!”

“你看,为什么你会不停地违纪,就因为你连自己上课做过的事情都忘了。让老师来给你说一遍!”

于是我将他在课堂中的表现说了一遍,他惊讶地看着我说:“我在课堂上做了这么多事情呀!”

“除了抄写公式这件事之外,你做的都是三岁孩子做的事情。这样吧,以后为了让你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我上课就用相机把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记录下来,课后播放给你看,可否?”

小磊点了点头。第二天上课时,我按约定将相机放在讲台一角,对着小磊,正好将他的课堂表现全部记录了下来。课后我把小磊叫到办公室让他自己看,才看了几分钟他就不耐烦了:“不看了,不看了,我的形象和动作太丑了,也太滑稽可笑了!”

“你的行为连你自己都看不下去,却要老师坚持看45分钟?你看不下去了,可以选择关机,老师看不下去了,偶尔提醒你,你却要恼羞成怒地顶撞老师!”听我这么一说,小磊第一次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三天,上课时我照例将相机对准小磊,下课后我还是会将小磊叫到办公室让他观看。我对他说:“我打算再刻录几节课之后,剪辑制作成专辑请你父母和你一同欣赏。希望到时能欣赏到你良好的表现!”

第四天的课后,小磊主动跑到办公室要求观看自己的课堂行为表现,边看边对我说:“老师,这节课上我还是有一些良好表现的,你看,这几分钟我在认真听课,这几分钟我在看书学习。”

“那我就将你的优秀表现保留下来,将不雅行为删除!”我说道。

“谢谢老师!”小磊高兴地回答道。

我将删除后的录像重新放给小磊看。“这还像个学生的样子!”小磊满意地说。

“那以后你每天就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我们每节课录下你的全部课堂表现,然后你自己观看,删除不良行为,保留好的表现。如何?”

小磊听了非常高兴,每天来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还和我商量需要保留和删除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刻录,相机上留下的都是小磊认真听讲、大声朗读课文、和同学们探讨解题思路等一个个精彩的课堂表现,俨然就是一名优秀学生。一个月后,我将经过剪辑的录像放给小磊和他的父母一起观看。看完后,小磊的父母高兴地对小磊说:“孩子,没想到你在课堂中的表现这么好,想不到你转变得这么快!”

员工变革支持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篇6

组织的变革是组织运营两个时间点之间的转变,其结果可能是混乱而剧烈的。研究发现,约50%的组织变革没有实现原先计划的目标(Marks,2006;Paper和Chang,2005),且仅有低于30%的变革项目实现成功(Senge等,1999;Beer和Nohria,2000)。这引发管理者和学者的深入思考:什么因素影响组织变革的成功?组织如何进行变革管理才能实现最终的变革成功?

学者们研究发现,员工变革支持反应行为是影响组织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对员工行为有效引导能够助推变革的成功。周鸿和毛文静(2015)在研究中指出组织变革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支持。同时,学者们也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角度深入剖析了组织变革成功的有效做法和引导策略,比如员工沟通和培训(Maheshwari S,2015)、员工参与(Stefanie Reissner,2013)、工作关系(Montani F等,2012)、程序公正(Naimatullah Shah,2010)以及许多其他的因素。在变革实践中,大量的组织采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度过了变革的动荡期,实现成功的转型。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强调的是组织对员工的信任和关心,使员工充分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支持。所以,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于员工的变革支持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基于此,本文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变革结合,探讨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支持性变革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员工支持行为引导对策,进而促进组织的成功变革。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与员工变革支持行为

(一)员工变革支持行为

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Coyle-Shapiro(1999)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到的员工参与,指出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干预小组组织的活动中,能够帮助组织成功变革。Wanberg和Banas(2000)、Jansen(2004)、Peach等(2005)在研究中得出相似的结论,充分证实了员工支持在组织变革进程中的重要性。Holt等(2007)提出员工对变革的支持表现为对变革的接受态度和参与行为。Kim等(2011)正式提出变革支持行为,并将其定义为: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划组织的变革中,为变革做出贡献,推动变革走向成功。林静(2015)根据Bovey和Hede的行为矩阵,认为员工对组织变革中表现出发起、拥护、支持、参与、争先等行为都是变革支持行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变革支持行为是指员工对组织变革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并对组织做出大量贡献以推进组织的成功变革。

员工对变革的支持已经成为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Goodman和Dean(1982)强调组织要想变革只有通过员工行为的改变才能进行下去。所以员工的变革支持对组织的变革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在组织变革中,员工能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及时处理变革带给自身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此外,支持变革的员工会尽最大的努力执行变革,他们通常会以变革为导向,承担更多的责任、提出更多的建言等组织公民行为。所以组织成功变革的关键是要培养、形成和提升员工对变革的支持意愿和支持行为,促使员工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组织变革。

(二)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SHRP)是人力资源实践的一种结构划分,它是在人力资源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Eisenberger等(1986)的组织支持理论认为组织对员工贡献的重视和福利的关心程度以及员工对该重视和关心的实际感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该理论实际是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最早的雏形。Allen等(200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认为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是指组织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员工的胜任能力和激励的实践以及对员工贡献的认可,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该概念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具有权威性的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概念。Allen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划分为公平奖惩、参与决策、成长机会3个维度,并且开发了较为成熟的量表,量表由18个题项组成,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基于此本文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构成划分为4个维度,即培训和成长、公平奖惩、参与决策与沟通。公平奖惩是指组织奖励员工所投入的努力,并且以绩效考核对员工进行行为约束。参与决策是指组织以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培训和成长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与员工发展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晋升职位。沟通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信息,以改变情感迷惑。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机理

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影响到员工对变革的认知,从而引发变革支持行为。如图1所示,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作用共包括两部分。

首先,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影响员工变革支持行为。针对变革内容、变革流程、变革影响等内容的培训和成长将会使员工明白组织和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增强员工的变革承诺,促进组织有效的变革(Shweta Maheshwari,2015);公平的奖惩有助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认同,并激发员工的变革准备(Armenakis和Harris,2009);积极多渠道的决策参与能够增强员工对变革的满意度,提高对变革的评价,激发起更高的合作行为(张婕和樊耘,2013);有效的沟通可以弱化员工的认知偏差,强化其对变革的控制感,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变革承诺(Yongmei Liu等,2005)。

其次,变革认知作为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和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中介作用。Macey和Schneider(2008)曾经在因果关系链中,提出员工的感知先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在变革进程中,组织提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能够使员工积极地感知到变革的效能和组织的支持,这种积极感知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员工的变革支持行为(Shweta Maheshwari,2015);公平奖惩积极的影响员工的个人利益感和组织支持感,进而转变员工对变革的态度和行为。DONALD的研究证明员工利益是讨论其他因素对员工反应影响的前提;参与决策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变革的自主性、目的性和自身的责任感(张婕、樊耘,2013),促使其形成积极的变革适当性感知、组织支持感以及变革效能感,进而将很大可能表现出变革支持行为;信息沟通是成长与培训、公平奖惩、决策参与的前提,可使员工明白组织变革的进展、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自身发展的期望,有助于员工形成积极的变革认知,最终支持组织变革(Morgan和Zeffane,2003)。

基于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员工变革支持行为引导对策

员工变革支持行为对组织的变革成功和绩效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提供了员工变革支持行为引导的工具和方法。本文从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4个维度提出员工变革支持行为的引导策略,以供变革实践中参考运用。

(一)强化信息沟通,增强员工变革控制感

信息沟通是一个影响组织变革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组织中,若员工可以接收到有关组织变革的信息,这将会帮助员工较少焦虑和不确定,增强员工应对组织变革的控制感。在变革进程中,员工的认知和情感会经历4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反应阶段和行为阶段)。根据Yongmei Liu(2005)的研究证明,员工的情感会随着变革进程的变化而改变。在变革的第一阶段,员工的情感可以高度唤起,且具有较高的预测性,但具有低的行动倾向。在后面几个阶段,员工对变革的情感不易唤起且很难预测,但却具有更具体的行动倾向。这些信息对变革推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变革管理者可以明确何时以及采用何种方式与员工进行沟通。变革管理者可以通过指导式(公司宣告、网络视频、专家指导等)和聊天式(会议小组、公司聚会等)两种沟通形式,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员工进行沟通。变革初期,首先,管理者应以某种方式塑造变革这一事件,给员工描述积极的变革前景,从而使员工面对变革将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兴奋而不是恐惧;其次,管理者应试着让员工保持冷静,通过交流给员工提供粗略的变革信息,而非具体的信息。在变革后期,员工已经接触到更详细且更确切的变革信息,且已形成某种意识(变革对他们个人的意义),此时,管理人应充分从员工个人角度进行信息交流(尤其关系他们个人的利益方面),帮助他们解决与需求相关的问题。所以应在变革期间持续不断的与员工交流,消除他们对变革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对变革的控制感。

(二)强化奖惩公平,激发员工变革准备

公平奖惩是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内容,对组织变革的成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公平奖惩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奖惩公平(薪酬和奖金),也包括精神上的奖惩公平(福利)。不公平的奖惩直接影响员工对变革的反应,使员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并降低变革准备,最终导致变革失败。管理人员应当从薪酬、绩效管理各方面强化奖惩公平。

在员工为组织作出贡献、表现优秀时,要适当在公开的场合及时给予员工奖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进一步呼吁其他员工做出相似的行为。除了给员工公平的薪酬外,尤其要设计一套有竞争力且能满足员工需求的福利内容,提供给员工持续的关怀。这样可使员工发现变革不仅使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可能提升他们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进而实现变革的顺利实施。

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时,要通过公开的渠道来对员工进行公正的评价,因为透明的绩效评价能够增强员工的组织信任感,从而促进员工对变革的积极认知。同时在绩效管理中应授予支持变革员工高的绩效指标,刺激员工积极支持组织变革,最终实现成功变革。同时,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进行绩效反馈时,要及时的与员工进行面谈,即管理人员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将绩效考核结果传递给下属,首先指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其次应间接指出员工的不足并强调支持变革将能够极大的提升他们的绩效成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组织信任感和支持感,从而转变员工对变革的认知,实现员工的变革支持行为。

(三)加强员工培训,重建员工变革承诺

在分析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变革支持行为的影响时,首先必须要严格注重给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第一,通过培训转变变革观念。变革管理者通过课程讲授或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组织变革相关内容以及变革所需具备的技能的讲授,使员工转变原有观念,从而对变革有一个正确的理念。第二,通过培训增强员工价值观。在组织变革期间,管理者通过培训向员工传达和灌输变革的经营理念、变革经营文化,甚至是有关变革的经营哲学等,使员工认识到组织必须经过变革才能适应外部环境,员工自身也可以通过组织的变革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强化员工对变革的价值观。同时,管理者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组织变革成功的经验来加强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变革承诺。第三,管理者应依据变革进展情况进行培训。员工在变革进程中进行的培训内容可从职前、基础性和发展性培训三方面进行。在职前培训时,管理者应给员工展现变革后的职位设置、上升路径及组织对个人的期望,使员工适应变革环境。基础性培训主要是给员工提供具体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发展类培训是为组织发展做准备而对员工进行的培训。第四,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其专业素质、管理变革能力以及与员工沟通能力的培训,使其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组织的成功变革。

(四)鼓励参与决策,提高员工满意度

参与决策可以降低组织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增加员工更多的建言机会,并增强员工的满意度,进而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促使变革成功。首先,会议参与。定期召开问题沟通会议,员工可以自由提出与变革进展相关的建议及解决问题,管理者通过认真总结,并给予员工答复,使员工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其对组织的变革承诺,从而积极参与变革;第二,建立变革信箱或电子邮箱,采取不记名方式让员工对变革提出意见,并定期进行反馈,员工将对变革参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员工的变革沉默行为,而且组织可以明确了解员工对组织和自身的发展期望,降低员工的变革抵制行为;第三,充分授权。在变革期间,管理者可以在其工作范围内对员工授权,使员工充分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器重,激发其对变革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组织变革;第四,应在变革期间积极进行变革文化建设,构建一种彼此信任的环境,比如:程序和分配公平的环境、有效培训和提供发展机会的环境、鼓励双向沟通的环境等,激发员工参与变革。

参考文献

[1].Allen D G,Shore L M,Griffeth RW.The Role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in the Turnover Pro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1):99-118.

[2].Generating employee engagement in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cti vit-ies and employee experiences

[3].Liu Y,PerrewéP L.Another look at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A process model[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5,15(4):263-280.

[4].Maheshwari S,Vohra V.Identifying critical HR practices impacting employee perception and commitment d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15,28(5):872-894.

[5].Reissner S,Pagan V.Generating employee engagement in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employee experi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24(24):2741-2759.

[6].Shah N.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ational justice and employee readiness for change[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1,24(3):224-236(13).

[7].Shin J,Taylor M S,Seo M G.Resources for Change:the Relationships of Organizational Inducement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o Employees'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owar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3):727-748.

[8].林静.变革压力氛围与员工变革行为立场的关系研究:心理授权的调节机制[D].浙江大学,2015.

[9].周鸿,毛文静.试论员工变革意愿[J].财经理论研究,2015(1):21-27.

责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的责任行为 篇7

在小学生中, 真正有效的责任教育应该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而且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此, 我校积极创造条件, 设置实践平台, 落实责任教育的实际行动。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有一种责任叫“行动”, 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让学生通过小行动增强责任意识

以往的责任教育较多地停留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层面上, 学生缺乏实际行动, 不能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对身边的“小事”践行不够。我校从小事抓起, 通过具体的小行动告诉学生, 这就是责任。

镜头一:每天课间餐后, 教室里、走廊上总会看到飘落的垃圾袋, 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捡起来。针对这一现象, 我校提出“你丢我捡”的口号, 教师带头, 弯下身捡起脚下的垃圾, 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这小小的行动让学生明白, 美好的校园靠大家来维护。一段时间后, 丢垃圾这一不良的行为少了, 主动捡起垃圾的行为多了, 维护校园整洁卫生的责任就从这小行动开始, 不断延伸。

镜头二:每天校园门口, 总会有家长气喘吁吁地背着书包或提着小袋子, 焦急地喊着已跑进校园的孩子过来拿自己的学习用品, 家长在日复一日的辛苦照料中,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是孩子缺乏自身责任的表现。于是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 拍摄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宣传片, 以身边学生良好的习惯为榜样, 让熟悉的形象告诉学生一日的常规有哪些要求, 哪些事是该我自己做的。例如, 早上出门之前, 检查书包里学习用品是否带齐, 衣着是否整洁得体, 校卡是否正面朝前佩戴在胸前, 少先队员是否规范地佩戴红领巾。放学时, 收拾自己的物品, 排好桌椅, 安静地排好路队。行进时目视前方, 跟紧队伍不掉队。离开学校时要向老师及保安叔叔说再见, 出了校门, 服从路队长指挥,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等等。在家长的配合下, 通过每周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持续训练, 让学生明白, 对自己负责就是做好分内的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识到忘记带学习用品、不按时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镜头三: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新型、科学、简便易行、形象可感、公平长效的激励机制, 我校组织了“我心中的三星标志”设计、评选活动。很多教师、学生、家长积极投稿参与设计, 许多人还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一再修改。学校把入围作品发布在校园网站上让更多的家长、学生参与网上投票。这种学生和家长参与设计、评选的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树立了学生良好的责任心。

诸如此类的小行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独立”、有一种责任叫“自理”、有一种责任叫“参与”。

二、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一是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 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二是增强责任意识, 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三是体验承担某项任务, 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四是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 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根据这一主题思想, 我校从班级管理入手, 通过“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今天我当家”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 感受责任, 践行责任行为。下面是六年级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

1. 班级管理, 人人有责

(1) 要达到责任教育如影随形, 就要让责任岗位无所不在。为此, 班级开展了“人人是主人, 处处是责任”的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设立岗位,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如体育委员、换星员、小组长、卫生委员等, 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人人负责任”。 (2) 以两操、卫生、纪律、文明礼仪为切入点, 强化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置身“责任”之外, 认为自己不是“尽责”之人、不到“担责”之时、不管“问责”之事的状况, 将自己与班级紧密相连, 从而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 这是责任教育的基础。 (3) 形成家校同盟, 构建有利于学生责任教育的家庭环境, 使家校携手组成一个目标统一、步伐一致、内容互补的“教育共同体”, 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

2. 牢记责任, 持之以恒

在落实责任教育的活动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 有付出, 有感悟, 有收获, 有转变……然而, 我们不久发现这种收获的持续性是短暂的, 热度降了, 行为也就跟着慢慢脱节了, 甚至于部分班干部觉得自己是班干, 与其他学生有区别, 对自己的约束性渐渐降低了, 这都与之前的期望值有差距。这让我们感到责任教育靠单纯的班干部竞聘与上岗是不能完全奏效的, 我们对责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责任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地上, 责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训练要通过各种方法。为此, 我们及时调整策略: (1) 营造氛围, 创造“责任教育”环境。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家长会等各种场合宣传责任意识, 并在黑板报以及图书角渗透责任意识, 创造班级的“责任”氛围, 形成教育环境。 (2) 聚焦课堂, 围绕学科主渠道进行责任渗透。在备课时, 找准教材与“责任”的结合点,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教育。 (3) 制度育人, 让班干部明确各自岗位的责任, 梳理各类规章制度。将各类规章制度贴在班级墙报上, 接受同学的监督。采用“试用期”和“裁员”制度, 在班干部竞聘成功之后, 有一个星期的试用期, 全班同学都有责任充当他们的监督人, 进行追踪视导, 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参与, 对不能很好履行班干部职责的同学进行裁员, 让候补成员上岗。这样做人人都有责任。 (4) 在反思中梳理, 形成“每月一小谈”的责任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了以“负责任”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学生有了质的飞跃, 对自己负责任了:能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设立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 为升入中学做好准备;对他人负责任了:当别人向自己提出建议的时候能虚心接受并改进;遇到困难的时候, 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懂得解决方法;对集体负责任了:维护集体利益, 抢着做集体的事情, 主动为集体增添光彩。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诺言”、有一种责任叫“自律”、有一种责任叫“坚持”。

三、让学生在探究本土风俗中感受责任文化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每个地方的文化中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在责任教育中的作用, 能够较好地获得学生心灵上的默契, 形成独特的责任文化效应。但是, 我们发现学生对闽南文化了解甚少, 大部分学生不会讲闽南话, 对闽南的认识是空泛的。为此, 我校从寻找老街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入手, 把责任教育与文化传承结合, 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由了解厦门地名文化, 拓展到与地名文化有关的厦门名建筑、厦门名人、厦门历史, 再由厦门拓展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 我们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在班级、年段开展假日阳光小队活动, 节假日, 由家长组织孩子带着问题探究闽南的风俗文化, 了解校园周边地名的来历、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等。同时, 学校成立了布袋戏、歌仔戏、闽南童谣等社团活动, 邀请台湾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多元的展示来宣传闽南文化, 将对厦门的热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把传承闽南文化、共创厦门文明城市为己任的意识烙在学生心里。

学生在“研厦门、说厦门”的活动中感受到责任文化,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传承”、有一种责任叫“保护”、有一种责任叫“奋发”。

四、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培养责任品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小学阶段, 学生的性格还处在变化与可塑时期, 还没定型。如果加以积极的心理辅导, 会有利于增进其积极体验, 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我校申报了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 该课题结合24个优秀品质和心理基本理论中所倡导的“从根本上打造人的竞争优势”以及我校的办学理念, 选取了以下6个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点培养目标: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于自己达成某一任务或克服某些挑战的自信程度) 、希望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 想出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 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的一种信念) 、乐观 (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 、韧性 (面对失败、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自制 (恰当并适度地控制自己需求和想法的表达, 但不是克制自己的动机而是等到最佳时机, 能在最少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同时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创造力 (拥有这个品质的人喜欢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 。根据这些目标, 我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例如, 四年级的《墙, 推倒了就是桥》, 让学生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 不能单凭个人观点去判断他人, 否则容易出现误会;尝试以恰当的言语、适当的方式, 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家长沟通, 可以提升师生、亲子关系的和谐感。又如, 五年级的《幸福雕像馆》, 让学生在寻找幸福、发现幸福中能够以积极、感恩的心态, 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与美好;学会向他人积极表达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以及感谢之心。在开展这些主题活动中, 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以积极预防来进行, 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鼓励每个学生个体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开展这些系列主题活动, 还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增强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 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学生通过这些系列主题活动培养了积极的责任品质, 进而将责任教育落实成为有一种责任叫“沟通”、有一种责任叫“感恩”、有一种责任叫“健康”。

总之, 责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最终目标是形成责任行为, 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惟有不断地进行内部激发, 在活动中进行具体的行动指导, 才能够使学生对应尽的责任和尽责的行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责任感也就会不断增强。

摘要: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而在德育中, 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责任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的责任行为。为此, 我校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小行动增强责任意识, 通过角色体验践行责任行为, 在探究本土风俗中感受责任文化, 在主题活动中培养责任品质。

零件钳加工行为引导型教学实践 篇8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核心要素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锻炼并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

(一)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让学生在三到五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现代企业所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念。明确学生能力存在个性差异和倾向性,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行为引导,侧重于培养、激发学生的能力特长和潜质。

(二)符合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定义为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组相关的心理活动。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强调肢体、内心的并用,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成为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取向。

(三)符合“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中完成学,学中实现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而“教”只是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特征,以激发学习热情为出发点,采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从注重“教法”转移到引导学生的“学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具体做法

(一)教学的关键是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任务设计,即工作情境、学习任务与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条件与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与活动、评价内容与标准;二是教学活动设计,即学生关键能力、学生与教师活动、学习内容与资源、评价点等。将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相关内容组织到教学方案中,并把知识合理地匹配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和工作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工作页的开发

学生工作页主要由学习目标、工作情境描述、工作流程内容、加工图纸和各学习活动问题引导等部分组成,是有效指导学生工作的蓝本。学习活动问题引导一般由课前预习、课堂协作学习、总结评价、课后巩固学习等部分组成,学生工作页的开发重点是工作过程的设计,是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资料。

(三)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学习主体方面,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以导演的身份来让学生演员进入各自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更多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手段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

改变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式教学过程。在行为引导型教学中,教师只是按教学目标的实现设计一系列的工作任务,至于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则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事。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五)教学过程评价适时合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口头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应牢牢把握住评价体系这个有力武器,将教学与评价整合为一体,并紧密地融合在师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效调节器,实现教学与评价的一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一)教之转变

教师课前能准备细致充分、教学策划形式新颖,有序组织课堂教学环节及学生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通过各教学流程的顺利实施,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学之变化

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会到学习的激情与乐趣。能积极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充分,课堂表现踊跃,小组分工合理,任务要求明确,任务实施积极主动,成果展示形式新颖,总结评价专业到位,有效达到了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提高。

(三)课堂教学成效

行为引导型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与企业产品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学会了学习,体验了知识技能的“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价值,学会了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过程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篇9

1 行为引导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行为引导教学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大脑风暴法”、“项目法”、“卡片展示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思路, 讲什么记什么, 缺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这往往也是学生动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通过近两年时间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连续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 发现该种教学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2 行为引导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专业课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类专业课是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多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因此一旦遇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就无从入手,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这种现象, 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来改善教学效果。

2.1 应用案例教学法, 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从广义上讲,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水平及时进行调整,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微机维修》课程中, 涉及到大量的对微机故障进行分析及处理的问题, 比较适合应用案例教学法。而对于较复杂的微机系统来说, 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 同一种误操作又可能引起不同的故障。于是在案例教学法操作过程中, 先总结出微机故障分析的基本原则:先简单后复杂、先外设后主机、先软件后硬件, 再在此原则指导下分析问题;在设定每个案例时, 先将故障细节或发生故障的过程尽可能详细的说明, 使学生较容易确定故障点, 再逐渐将案例描述的较为笼统,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能的假设, 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较容易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思考, 在渐进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使是程度较差的学生, 也能较快接受,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借鉴, 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应用项目教学法, 增强理论应用能力

专业课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应用, 强调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往往不受学生重视的实验课却是比较关键的教学环节, 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中要求学员综合应用所学多门电子类课程进行电子设计, 并学习CAD软件的使用, 完成电路制作及调试,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该课程中, 采用项目教学法, 将整门课程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 比如:原理图的建立、网络表的编辑、电路板的设计、电路焊接与调试等, 课堂上只讲解基本原理与操作, 而对于每个项目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 自己制定项目计划及目标, 当项目完成后再由老师进行检查评估。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翻查资料、复习理论知识, 不但增强了理论应用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实践证明, 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但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馈, 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总结, 逐步改进与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有必要继续探索和深入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洁, 王立新.“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05, 10.

[2]王贵清.“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3, 10.

上一篇:动态系数法下一篇: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