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古诗学习的引导

2024-07-08

幼儿古诗学习的引导(共10篇)

幼儿古诗学习的引导 篇1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一种自动化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 幼儿是成长的关键阶段, 也是学习的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今, 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阶段人生学习的启蒙阶段, 对幼儿展开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有重要现实教育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学习态度和良好学习行为是有利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宝贵品质。 ”现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尊重幼儿, 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幼儿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自由的学习氛围, 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 幼儿才能快乐地投入学习活动, 因此, 自主学习环境对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意义重大。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关爱幼儿, 与幼儿平等交流与沟通, 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幼儿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和方法选择,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对于幼儿的出错, 在不伤害幼儿身心的前提下耐心纠正, 注重对幼儿的关心与沟通, 努力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 让幼儿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教育, 自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直观示范, 建立正确的习惯认知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直观、直接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幼儿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 采用直观的方式为幼儿示范, 如教师的亲身示范、榜样的示范, 或者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直观示范等, 通过多元化方式, 帮助他们加深对自主学习行为的认识, 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的认知, 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比如:在一次“美丽的丝巾花”活动中, 我为幼儿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丝巾, 然后选择其中一条丝巾, 编成一朵美丽的丝巾花, 并把它系在了脖子上, 孩子们都觉得很好看, 纷纷拿起丝巾自己编了起来。 刚开始, 孩子们因为不知道编丝巾花的步骤, 所以我特地放慢动作, 一步步示范, 有的幼儿看了几遍后便掌握了窍门, 还有的觉得无从下手。 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为孩子们播放了编丝巾花的教学视频, 有的是长方形的丝巾, 有的是正方形的, 经过了几个步骤之后, 这些不同形状的丝巾就变成了一朵朵喇叭花、牡丹花、蝴蝶等, 形态各异。 在播放到编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的时候, 我还会放慢视频播放的速度, 并对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地方单独提出来进行示范性讲解, 以便幼儿看清楚一条条丝巾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手变成各种各样的丝巾花的。 就这样, 在视频与教师的双重示范下, 孩子们自己编起来, 且兴趣愈来愈浓, 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三、自主选择, 引导幼儿创造性学习

陈鹤琴指出:“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玩, 是很少空着玩的, 必须有玩具帮助, 才能满足幼儿玩的欲望。 ”玩是幼儿教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 大部分幼儿园都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对于大班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不仅要设置学习任务让幼儿玩, 还要给幼儿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材料, 让他们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地选择, 孩子们可以选一个, 也可以选多个学习材料, 既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又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氛围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我们的祖国”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 如地图、小吃、景色、特产等相关视频, 尽量为幼儿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以便幼儿充分调动其直觉进行感知。 有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后, 便指导幼儿们根据自己对“我们的中国”的理解, 利用这些学习材料, 自由地进行游戏组合与创作, 如捏陶艺、手工编织、给民族娃娃设计服装等, 既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主体性, 又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开发。

四、强化激励, 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教学过程中, 激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大班幼儿也同样如此。 不同于中小班幼儿的是,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 比中小班幼儿有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因此, 对大班幼儿的激励强度要更强烈, 不仅仅是语言的激励或者物质的奖励, 更应该语言激励、精神激励、行为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 以对幼儿同时强化, 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以巩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在学习活动中, 当幼儿出现自主学习的行为时, 我便通过言语的表扬, 以强化幼儿对正确学习习惯的认识。 其次, 我会准备小贴画、各种文具、小红花等多种物质, 奖励那些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幼儿, 给大家树立榜样。 比如:我在班上设立一个奖励墙, 每天都会在奖励墙上把每个幼儿当天的表现用小印章记录下来, 自主学习积极性高会记一个, 自己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会记一个等, 而后每个月底会进行总结评比, 表现优异的幼儿会得到小奖品, 以此激励幼儿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再次, 我还会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如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区域, 安排活动时间等, 这些都对幼儿形成了有效激励, 帮助他们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习惯是人生最大的导师, 幼儿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幼儿一生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 幼儿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结合幼儿的认知实际, 灵活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学习古诗方法浅析 篇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呢?

一、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发情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内容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吭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2.选择与季节相符的古诗内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为了能让幼儿在每个季节中加深对景物的印象,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时,梅花开放了,我带幼儿参观梅花在认识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学习古诗《梅花》,再画梅花,使幼儿对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二、古诗教学环境的灵活性

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灵活利用周围环境来学习古诗。

1.在正规教学活动中学古诗

课堂活动是老师有目的地选择好古诗内容,准备好教具,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由表及里,让幼儿在自觉状态中学会、学好。如中班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我先出示四幅画,让幼儿观察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想象这是怎么回事?然后用故事解说古诗含义,让幼儿理解。再出示有节奏的文字,学习有节奏的朗诵。接着创编动作加深印象,最后倾听配乐吟唱古诗,体会它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轻松愉快,兴味盎然。

2.在自然环境中学古诗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带幼儿户外活动时,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如在学校里观察柳树活动,让幼儿看看讲讲柳枝、柳叶的颜色,学习贺知章的《咏柳》,高高的柳树像美女一样,袅娜多姿,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我启发说:“小朋友们,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然后教幼儿朗读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接着进行解释,这样幼儿玩玩、看看、念念学得轻松愉快。

3.在日常生活中学古诗

我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学习,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饭时幼儿会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无意中浪费了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会情不自禁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三、古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古诗内容比较深奥,而幼儿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使幼儿对古诗感兴趣的关鍵。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图示、图文结合法

图示、图文结合法是将所要学的古诗的图片、图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容易。如我教古诗《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然后讲述画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图示,这样幼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出示文字,让幼儿看看有几句,数一数每句有几个字,并用空格表示出节奏,让幼儿有节奏地诵读。

2.讲述故事法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

3.欣赏吟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咏鹅》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幼儿特别喜欢吟唱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这种方法特别受幼儿的喜爱,每天午点吃完后,只要有一个小朋友唱起了第一句,只听见声音越来越大,一会儿,全班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吟唱的行列中,没有老师请,没有小朋友说古诗题目,小朋友自发性地吟唱着,而且唱得那么整齐、那么投入、那么动听。时而活泼轻快、时而优美抒情、时而激昂奋进,悦耳的童声久久地回响在教室里。

4.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左手向左前方打开,右手食指点几下,表示几枝梅花。双手合扰,手掌不动,手指慢慢地分开,表示梅花冒着寒雪独自开放。两手不停地摇动表示不是雪花。双手由前向鼻扇动,表示梅花的香味扑鼻而来。这种方法能增加活动的气氛,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

5.复习巩固法

巩固法就是将学过的古诗录在磁带上,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轻轻播放,让幼儿不断学习,不断巩固。同时将学过的古诗文字图片贴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让幼儿随处可见,随手可触。

如何引导幼儿快乐地学习数学 篇3

一、结合生动故事学数学

故事生动幽默,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是幼儿所喜爱的重要活动方式。为此我们要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拨动幼儿的心弦, 激起幼儿积极的学习兴趣。如在小班学习数字时, 教师就可以幼儿所熟悉且喜爱的各类卡通动画人物来创编生动的趣味故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从森林来的两位客人, 熊大和熊二, 它们与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 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接着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水果。这时就可以让小朋友们来说一说都是些什么礼物, 由此引申出数量, 引出数字。这样将抽象的数字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 更能带给幼儿愉悦的情感体验, 激发幼儿进一步参与数学探究的热情。

二、在趣味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活泼好动, 对游戏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机制, 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真实性, 实现寓教于乐, 让幼儿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 设计出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数学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快乐学习。如学习了分类后,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准备一些生活实物, 如玩具、学习用品、水果、图片, 等等, 然后开展分类的趣味游戏, 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将这些物品进行合理分配。这样的游戏更能引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在幼儿完成任务后, 教师再让幼儿说一说整理的依据, 进而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分类要点。又如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 为了让幼儿更加深刻地掌握算法, 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 我们可以变枯燥而机械的重复性习题训练为趣味游戏, 如智闯迷宫, 计算题就是一道道关卡, 只有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关, 如果错误就只能回到原点, 重新开始。最先到达终点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在丰富生活中学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指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 又可以还原数学学习的生动与活泼, 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 这正是引导幼儿快乐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习数字时, 可以让幼儿数一数家中有几个人, 吃饭时摆几个碗, 自己有几个玩具、几本故事书;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 我们可以让幼儿展现熟悉的生活实物, 由幼儿所熟悉的实物来引申出图形, 这样更利于幼儿的理解。学完后, 可以让幼儿来说一说家中各种物品是什么形状。这样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地讲解知识点, 而是寓于丰富生动的生活情境之中。这样更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实性与亲切性, 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能引导幼儿从直观的生活中获取感性认知, 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强化幼儿的学习成就感, 这样更能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

四、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

幼儿活泼好动, 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活动就是学习, 为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操作的机会, 将手与脑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在积极的动手中展开动脑思维, 以使幼儿的学习更具趣味性与操作性, 这正是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基本图形时, 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积木, 让幼儿进行自由的摆放, 以此来深化幼儿对各种图形的认识, 并通过幼儿对各种图形的组合来展现幼儿独特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 在实际的操作中加深孩子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多媒体学数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 将多媒体运用于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符合数学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 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营造欢快的教学氛围, 激起幼儿参与数学探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形象且富有动态效果的多媒体来向幼儿演示基本的算理, 将抽象的算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场景之中, 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实现幼儿的快乐学习与真正理解。

六、在角色表演中学数学

幼儿活泼好动, 喜欢模仿各种角色。为此我们可以将角色表演引入数学教学中, 将枯燥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寓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 这样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实现幼儿的快乐参与和主动学习。如在认识人民币时, 我们就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顾客与售货员, 通过真实的买卖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人民币, 并进一步掌握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实现幼儿的快乐学习。同时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进而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 在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幼儿为中主, 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 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关注, 激起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快乐地学数学。

摘要: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虽然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较为简单, 但对于幼儿来说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这决定了我们不能沿用旧方法、旧模式, 而要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 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这样才能实现幼儿的全面参与、快乐学习。

关键词:幼儿数学,快乐学习,生动故事,趣味游戏,动手操作

参考文献

[1]王殷.如何让幼儿轻松快乐学数学[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2]方鲁丹.创造趣味情景让幼儿快乐学数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12) .

幼儿古诗学习的引导 篇4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它对幼儿形成对周围事物世界的积极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来呢?

—、创设情境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活动内容有兴趣,他才会去参与、探索、发现。幼儿的科学始于好奇心,他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因而在活动选择上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探索许多的科学知识,特别是了解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中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教师请幼儿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彩随意涂在纸上,形成一个色彩斑斓的不规则的画面。这时请幼儿发挥想象力,说一说作品像什么,幼儿有的说:“像一座山”“像一只犀牛”“像一只恐龙”“像一只老虎”……突然一位幼儿发现:“老师,我们倒在纸上的是红、黄、蓝三种颜色,怎么现在画面上出现了其他颜色?”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这个变化,大声说:“对呀,还有绿色、紫色、橙色、棕色,这么多的颜色呀!”。于是我请幼儿再次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并进行记录。幼儿兴趣盎然,用自己的方法开展着科学小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知道了三原色的变化的秘密,同时幼儿的求知欲、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

二、注重操作 提高实践机会

科学实践就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要事先做示范,更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结果如何以及做的步骤;但让幼儿探索,并不是说不给幼儿一点启发、指导。教师应在他们有危机、挫折时,在精神上、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那么,活动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相当重要。教师应善于采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鼓励幼儿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师的提示,在探索性活动中,幼儿将自己发现的现象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比较、分析、判断,进而获取科学知识经验。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有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科学经验的获得、概念的建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幼儿来说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就更长。因此,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操作、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三、自主探究 进行分层学习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学习现状了解透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对幼儿分层施教。例如: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师首先请幼儿自由制作传声筒,由于幼儿选择的材料不同,有的是毛线,有的是棉线,有的线粗有的线细,这样制作出来的传声筒的差别很大。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进行操作实践时,都有自己的发现,有的孩子发现了线越细传声效果越好;有的孩子又发现线拉直时传声效果好,还有部分孩子发现两个传声筒的线交叉在一起时,会出现重音或叉线的情况。由于每个参与实践的孩子都有所获得,因而增强了幼儿的喜悦感和成功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创设环境,构建生活课堂

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同样,幼儿的科学兴趣也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为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⑴美丽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幼儿在与自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充分领悟自然与科学的奥妙。例如,大班科学活动《叶子的秘密》,在幼儿观察、比较、记录一组树叶后,我通过让他们比较记录表上的相关内容,从而自己总结出叶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孩子们的学习进程完全由自己控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⑵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物质环境提供的同时,注意给予幼儿一个宽松和谐、有安全感、能大胆尝试探索的心理环境。

科学活动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真正做学习的小主人。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实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班内我们设立了科学角,放了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比如:用筷子、纸、线等制作风车,感受风的力量;用纸杯、线制作传声筒,做回声实验;用灯泡、电线、电池制作手电筒等等。这些科技小制作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科学启蒙,训练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幼儿在制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经验,让孩子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总之,科学活动应联系幼儿的生活,联系社会,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造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社会能力。多让幼儿参与科技小制作。在手段上除了在正规科学活动中增添制作活动,在环境设置方面科学发现室还可以设置幼儿小制作区,放置一些使用工具,为幼儿制作提供方便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方法上应更坚持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学科学,在观察、感知等亲自探索过程中,理解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步入古诗的殿堂 篇5

一明确目标, 分段实施

俗话说:“一口吞不下一只大馒头。”学生有了目标, 才会有努力的方向, 学生一口一口慢慢地去咬古诗这只“馒头”, 逐渐地消化, 咀嚼其中的味道, 最终积少成多。学期初, 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星期至少要背一首古诗词, 一学期要至少背诵25首古诗词。有了一个具体宽松的目标, 学生丝毫不觉吃力, 只要持之以恒, 就一定会达到“粒石堆成高山, 溪水汇成大海”之功效。学期中, 采取朗诵会、古诗人故事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解决了遗忘问题,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又把学生的知识体系向纵深方面发展, 可谓是一举两得。学期结束时, 我们把背诵古诗词作为口试内容的一部分, 促使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具体明确的目标下, 严格要求,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 收获颇丰。

二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教师经常地表情朗诵优美的古诗, 学生便被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吸引, 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教师吟诵起来, 还会模仿教师的声调、语气, 获得朗诵古诗的技巧、方法, 陶醉在古诗的情境之中, 而一些不能背诵的学生则会暗下决心, 把内心深处的羡慕变成主动阅读、背诵古诗的内在驱动力。课堂上教学记叙文时, 注意巧妙联系, 用相关的古诗去导入新课、过渡、总结课文,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连成一体。如教学《荷花》联想到杨万里的《小池》;学习《草原》的美景易使人想起《敕勒歌》中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 联想到《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巧用古诗, 引导学生前后融会, 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创设了愉悦的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也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天地。

三捕捉特点, 渗透方法

古诗具有节奏性强、跳跃性大、语言含蓄凝练等特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欣赏诗境。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 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简单方法, 形成初步的基本技能,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 根据古诗中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交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古诗中的诗句叫大多数由单音词组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无法下手, 针对一些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相对稳定,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的诗句,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理解“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却”的意思, 回忆已学古诗中哪一句中带有“却”, 自然学生会苦苦搜寻, “小溪泛尽却山行”, 就能反馈在脑海里, 同时,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一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字, 加以储备、积累。学生的古诗容量也随之逐步加大。

(二) 根据古诗的跳跃性、节奏性的特点, 交给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

古诗中的诗句往往叙述顺序与现代汉语大有不同。教学中, 引导学生注意变换顺序, 可以添加恰当的词语进行疏通组合, 填补句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完整的意思,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 解字析句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 教给学生感知诗意的方法

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是为了进一步感知古诗大意, 品嚼用词的精妙, 教师可引导学生着眼全诗, 通过多种方式初步感知诗意。如《夜宿山寺》从相似题材入手感知诗意, 如《示儿》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联系, 还可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等。学生对诗意的猜想, 在一定程度上, 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学贵在于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古诗, 从古诗的字里行间得到印证, 从中获得愉快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应把“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贯穿始终, 对于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图书馆、书店查找资料。如学生读杜旬鹤的《小松》时, 学生对杜荀鹤其人不甚了解, 对于写《小松》的背景不能把握。学生通过逛书店、查资料, 大量的信息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收益匪浅。

(五) 拓展延伸, 丰富生活

诗即生活, 生活即诗。把生活与古诗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感受诗的情感, 促使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生活中品味诗中的内涵, 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 沉浸在诗的海洋之中。如春游活动中, 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对春天进行实际的观察和体验, 才能对“天街小雨润如酥”、“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切身的感受, 理解也能更加深刻。

读诗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进入诗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把对诗的真切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表演情境 (例《小儿垂钓》) 、据诗作画 (例《秋江写望》) 等, 获得成功愉悦, 学习古诗的激情得到张扬。

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篇6

1. 表情诵读感知美

诵读, 最适合古诗文教学, 因为诗歌本身就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诗歌教学就是诵读教学。所以在课堂中应反复引导学生读,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再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领读, 然后大家齐读, 增加朗读气势, 领悟诗歌的韵律。最后由教师配上与之相应的音乐个体表情朗读, 在读中走向作者的内心, 走向作者的情感, 与之引起共鸣, 从而达到诵读的最高境界。比如笔者在执教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时, 就加大了诵读的力度, 各种有益的朗读方法一一尝试, 先是听读, 范读, 自由读, 齐读, 表情读, 经过一系列的朗读训练, 学生的朗读水平明显提高, 而诗中那位报国无门, 挥洒出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跃然纸上。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俗语。在朗读过程中, 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加以简单的赏析。好多同学谈到“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一句。诗人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 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 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它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 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就自然而然领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2. 想象悟读品味美

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就必须要领略诗歌呈现出的意境, 这一步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品味。抓住词句背后的空白加以想象, 这个想象空间是诗人留给读者的, 他需要读者把隐藏在诗句背后的东西合情合理的填上。例如笔者在执教《陌上桑》时“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这里罗敷到底有多美, 作者没有作正面描绘,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 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在学习本文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感悟, 去想象, 去品味, 那么每个学生的心中就会有一个各具特色同时又具有共性的罗敷形象。

3. 平等对话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他们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而不能让教师的讲解分析或者感悟来代替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可以说对话就是在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深入。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本身的内容就是作者与明月的对话, 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 又有情趣, 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 胸怀乐观而旷达, 对明月的向往之情, 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以及那浪漫的色彩, 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 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在执教本文时, 笔者就激励学生与文中的抒情主人公深情对话, 与文中的意象“月”进行对话。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 以及写这首词的背景, 那么学生就不难把握作者的三问:问天, 问月, 问自己。然后再让学生追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首词。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从而理解了此时此景的他有着多么旷达的胸怀和多么善解人意的温情。“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跨越千年仍传递着她最美好的祝愿。而对这首词的意境可引导学生抓一个”月”字与月对话。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 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 亦可领略人情之爱, 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 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 盈亏圆缺, 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反映到词里, 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活动, 学生就会感受到这首词所表现出的内容美, 情感美, 意境美, 人情美以及自己创造想象出的异彩纷呈的艺术美。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篇7

古诗是高中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在对古诗的理解中, 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简单来说, 意境美就是根据古诗内容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客观存在的古诗内容和主观臆想的场景相结合, 从而感染读者。这就是意境美的魅力所在, 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手法。

二、体味意境美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而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以及提高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层次。学习鉴赏古诗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绝大多数古诗在创作过程中都是通过意境的想象和现实的交融实现的, 因此, 在鉴赏古诗时就需要通过体味意境来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例如, 在用高中人教版教材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时, 通过“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让学生想象作者在淡淡的月光下独酌, 与他相对的只有明月与影子, 在意境中形成三人共饮的画面。由此可见, 鉴赏古诗的过程中体味诗中的意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如何体味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是一种反映社会现状和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意境时必须先了解其人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古人云:知人知己, 方能百战百胜。这句谚语同样适用于鉴赏古诗中, 在体味古诗中的意境时只有了解到背景, 才能领略到古诗的真正意蕴。例如, 在学习高中人教版教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 要想全面地掌握古诗, 读懂作者的内心旁白, 就必须了解文天祥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天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四、总结

古诗的特点就是景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 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通过体味古诗中的意境美还原出作者的真实情感。在体味意境美的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热爱古诗文 篇8

一.当前的教学现状

1、长久以来, 上古诗文课时,

教师都是重视文章的内容理解, 将解词释义作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而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蕴却往往没有发掘。

2、由于古代和现代在语言文化

上的差距, 使得语文功底不够扎实的初中生在文章精神的理解上难度很大, 传统的教学方式又是教师反复的讲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马不停蹄的记录。其实古诗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感悟, 而这样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感悟空间少之又少。

3、现在的辅导材料, 内容详尽, 把一篇古文翻译的滴水不漏。学生使用这样的辅导材料, 弊大于利。看似学生可以使用它做好课前预习, 实则是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古文感悟的机会。将古文学习变成彻底的古今语言翻译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得原本美好的古文学习、古文化的体验课, 在学生眼中大失颜色。

二.多种形式读古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可见读是古文学习的好方法。所以, 怎样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抄一胜过十遍读”。清初的张溥, 每读一本书都要抄上七遍, 他还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勉励自己。抄也有抄的技巧, 不能是随意的看几个字抄几个字, 而应当是看一句, 抄一句, 看几句, 抄几句;随着对文章的熟悉, 可以看一段, 抄一段, 甚至看一篇, 抄一篇。总之, 先读后抄, 边读边抄, 边抄边读, 抄完再读。

2、听读古文, 营造情境。

古人的说话习惯和我们不一样, 而正确的诵读习惯又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意境的体悟, 所以我搜集网络上和电视节目中的好的古诗文诵读, 用MP3记录下来, 在课上放给学生听。这些诵读录音中, 都配有优美的背景音乐, 那亦歌亦话的诵读方式很容易就捕获了听者的耳朵, 带着学生沉浸在古文搭建的山水美景中。

3、字正腔圆练诵读。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读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在经过了上面的听读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像录音中的人一样, 大声诵读, 可朗诵、可背诵。但务必要声音洪亮, 诵读准确。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该注意的重音, 需调整的语调, 和把握好诵读的节奏, 这样才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律之美。

三.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

很多古诗文本就是作者应景生情, 有感而发的。我们的学生没见过那样的景, 没经过那样的事, 所以难以和作者生出共鸣。这时, 我们教师需要在古文学习前做一个场景铺垫。例如讲讲作者的生平故事, 加深学生对作者的性格了解,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前, 先给学生说说欧阳修其人, 他因何而作《醉翁亭记》, 当时的社会现状如何等等。这样通过对当时社会、人物、事件等的想象, 一篇晦涩干巴的古文, 就变得鲜活生动, 与学生的距离瞬间缩小。

四.阅读比较, 培养探究精神

然而, 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 优秀的文章何其多。语文课本的承载有限, 考试手段又是多种多样, 根本不能保证考题中的文章是学过的。因此, 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我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来实现。有同一诗人的比较, 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放在一起比较学习;有同一时代的比较, 如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比较,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诗词鉴赏中, 还可按其类别比较探究, 如同是送别诗, 学习王勃“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就可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作者、同样的时代甚至同样的主题, 却可以由于作者的性格背景不同, 遇到的境遇不同等等, 使文章有了不同的韵味和意境。

五.写作训练

让学生爱上古文学习的最后一步, 就是写作练习。可以从“唐诗宋词”的写作开始。

例如, 按照宋词的的格式, 让学生自由填词。然后在班上由师生集体品评, 选出其中优秀的作品可以推荐到校报上刊登等等。通过这样的参与, 慢慢的学生不会再对古文学习心生反感, 甚至反而会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乐在其中。

浅谈古诗接受中的兴味引导 篇9

一、言语变换对比

古代诗歌言语、韵律、意象、情感等都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其意义十分丰富。“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古诗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具有丰富的意蕴,让学生在语词的变换对比的自读自悟中,发现诗歌言语本身存在的意义空白或意义未定性,比起教师的一味讲授,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能有效开发学生对言语的“差别感受性”,使学生“‘言语的耳朵变得更加灵敏,‘言语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比如我们从诗歌的修饰语入手,改变被修饰对象的数量、状貌、性质等,从而与原诗产生强烈的反差,就能突出诗歌本身选词的“美”来。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人就质疑:“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升庵诗话》)教师不妨将“千里”改为“十里”,然后由学生议论品读。学生一旦明白这是夸张的艺术手法,侧重表现的是江南春天充满盎然的生机,而杨慎的观点纯属非艺术视觉的曲解,学生也就在比较讨论中读出“千里”背后诗人满眼的生机和快意的心境,也就真正领略了诗歌潜在的“意味”,获得阅读的愉悦。从课堂实践来看,比较阅读易使学生掌握古诗言语的奥秘。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其初始的接受状态总会由原先的“面无表情漠然以对”转到之后的“恍然大悟跃跃欲试”,这就是言语变换对比策略带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意象触发联想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由多个广义上的意象及艺术形象组合而完成的。学生接受古诗的过程其实就是与诗歌意象交互渗透的过程,它是一种审美的过程。从意境的结构上来看,古诗既有“实境”(逼真的景、形、境),又有“虚境”(就是由实境诱发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古诗兴味引导强调的就是从意境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由“实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而入“虚境”(神境、情境、灵境),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挖掘言语的空白,以达到“入境同情”、获得诗味的目的。比如读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出墙红杏这个实境,教师可以设计:“园中春色如何”“其他花儿开得如何”“门前台阶为何长满青苔”“诗人心境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填补诗歌的语意空白,进而拓展为新的审美空间。满园的春色,红杏一枝出墙来,一组新的审美意境的展开,不由让人顿悟有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哲理。园门之前游人稀少,而诗人想欣赏园中美景却不得,这份矛盾恰让人真切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的东西无人欣赏珍惜而遗憾的情怀,这样由情境而体会情感乃至哲思,就能把诗句的意蕴解读出来。诗有味,学生的阅读自然也就快乐有趣。

三、文本间性利用

文本间性又称“互文性”或“文本互涉”,它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古诗作为语言特别精练的艺术作品,就诗中的典故而言,就需要与其他的诗文交互参照,从而形成准确的审美感受。这里阐述的文本间性的利用,主要着眼于用典之外的古诗作品的交互参照。通过古诗乃至古文文本的交叉阅读,引领学生发现诗歌文本的意义,品出其中的意味来。比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我们可以将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联系起来读。杜诗的意境雄浑厚重、李诗的意境则雄奇瑰丽。杜诗选择的语词色彩上就染上一层冷色调,如“老病”“孤舟”,因此情感以悲为主;李诗“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等句想象奇特,同时融入的诗人豪放喜悦的情怀,快意的主调十分鲜明。这二诗的交互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那份经战乱之后背井离乡的忧患情怀,而学生对古诗意味的习得印象就更深刻,留存的时间越长,其审美的效用也就越持久,学生读诗的兴味也就更浓。关注文本间性,注重语词性质的发掘与思想内容的体悟,就能让学生达到“艺术的意味世界”。

四、情境还原品味

情境还原就是将古诗凝练的文字中包含的人物、故事、情感以某一情境的方式再现出来,还原回最可能接近文本的情状或意义,以引起学生丰富而新奇的阅读感受。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诗歌话语里的空白经还原才能更好地展现文字所具有的张力,完成诗歌审美的接受。比如《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中“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如果从“迷”字入手,设问:什么人什么事、怎样的情境、为何而迷?还原诗歌创作的原始情景,就能理解“迷”字的双关含义,读懂诗人在秋雨迷蒙的景色中为前途迷茫而发出的感慨,也读懂了末句“白云相送”的那份无奈与凄凉。立足诗歌文字符号的情境还原,启用了联想、想象、直觉、下意识等心理力量,让学生去触摸言语本身的色彩、情态、品质,更有利于发现文字中所含的语义、意境或句法上的空白,通过自我言语去再现故事、体悟情感、发现韵味。

古代诗歌是个丰富的文化宝库,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如果从古诗语言、意象、思想、情感等多维度去品味朗读,抓住古诗本身的言语特征及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意义空白,完成整个诗歌美学的接受过程,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趣味,从而培育古诗趣味阅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浅谈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 篇10

一、诗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诗人所表达的情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示儿》这首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表面的意思并不难, 但要体会到陆游那种执着、炽热、坚定的爱国热情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课前最好向学生推荐有关资料、书籍, 让学生知道金兵入侵, 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那段历史, 知道陆游一生都在为祖国统一而努力。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但悲不见九州同”中“悲”字所含的分量。

二、发挥想象, 感悟诗意

诗歌的语言精炼, 只有短短几十个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 挖掘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思。《山行》一诗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枫林到底怎样美? 与二月花相比作者更爱霜叶, 这是为什么?这些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 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美。

三、诗画融为一体

晁以道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 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 贵有画中态。”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我国古代诗词中山水诗占有相当的份量, 即使不专写山水, 也多借助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抒情言志, 以表达深远开阔的意境。

四、细读品味

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 往往反复推敲, 锤字炼句, 使一些极平常的字表现出无穷妙趣。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大家熟知的“一字诗”的故事, “推敲”的典故,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见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中传神的一字一句, 引导学生咀嚼品味。

上一篇:篇章构建下一篇:一条龙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