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精选12篇)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1
阅读作为一项获取信息、塑造心灵的重要手段, 本该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行为。但是,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影响着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教参的专制统治, 教学公式化, 对教材的理解一统化, 备考训练模式化, 等等, 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充溢着生命激情的活动, 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我在实践中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结出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六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 激发个性化体验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王尚文先生指出, 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过程, 不能离开读者的个性和心境, 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 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结合着当时的心境就被调动起来。因此, 教师巧妙地设置情境, 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沉浸其中, 激发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 我先讲述杜甫漂泊孤独、穷困潦倒的艰难身世, 接着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鲜活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感人的表情、恰切的动作, 营造出一种凄楚、哀伤的意境, 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此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感染, 进入营造的意境之中, 走近了诗人, 走进了作品,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走进文本, 引导个性化解读
阅读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 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如果教师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 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 就会扼杀“读者个性”, 使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 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 或驻足观赏, 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 心心相印。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 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 找到心灵的感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去进行解读, 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
其次,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多角度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 每一本书甚至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钟嵘倡导“文已尽而意有余”, 司马图赞赏“味在酸碱之外”, 课文中的“不确定性”与“艺术空白点”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的阅读空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有深度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以有启发的点拨促进学生的阅读发散, 拓宽文本的阅读空间, 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创造性思维,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展开想象, 放飞学生个性
阅读的过程, 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的过程, 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 可谓文质兼美, 作品中往往有让读者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空间正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着力之处, 让学生填补这些空间, 常常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放飞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适时适度地为学生展开想象思维铺路搭桥, 不断为学生开辟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学生就会展开个性思维的翅膀, 在想象的世界里翱翔。
例如, 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游行大典完毕, 皇帝回到皇宫后, 故事会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他们自由地放飞想象, 在想象的原野上绽放个性, 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
四、质疑反思, 拓展个性化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 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 怀疑引起反思, 反思导致探索, 探索促成创造。教师要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 才能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 有独到的体验。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 才能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挑战专家作者, 敢于质疑、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二是挑战教师, 敢于质疑、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
例如, 教学《愚公移山》一文, 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面对两座高不可攀的大山,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从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一个更具有创新意识的解读层面。
阅读的自我把握、反思, 是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 在自我反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五、关注个体差异, 尊重个性化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说明事物都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方式、情感需求、生活经验等不同, 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可能一致, 因为“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 教师应当以平视的角度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元感受,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例如, 教学《论美》一文, 我让学生自由交流对美的认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的事物都是美的。”有的说:“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最美。”还有的说:“残缺也是一种美。”学生不时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 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个性化阅读带给语文课堂的灵动与生机。
六、评价多元化, 促进个性化表达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 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对学生来说, 获得个性化阅读后的教师评价是马斯诺需要层次中的“超我”需求。学生的智力千差万别, 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的是差异发展教学, 因此, 与学生阅读相对应的是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生阅读所得的哪怕一点点亮点也要给予赞扬、鼓励, 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感到其个性化阅读价值的肯定。
例如, 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 一个学生突然意外地问课文里“远远的街灯明了”一句中“远远”是什么意思, 如此简单的问题, 惹得全班学生大笑, 但我不仅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和他的真实感受, 而且顺带讲解了“诗歌的叠词叠韵与语言美”的知识点, 讲完还说:“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得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在教师的鼓励下, 我相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敢于发言, 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对于积极主动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展现出个性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持鼓励、欣赏的态度, 决不能加以遏制, 扼杀个性的苗头,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让我们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放飞, 语文课堂也才能充满生命的灵动。
参考文献
[1]徐艳芬, 魏萃华.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种种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 总第474期.
[2]袁爱国.涵泳体察:让个性化阅读教学返魅.语文教学通讯, 2008年, 总第516期.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2
摘 要:个性化阅读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有创造、有个性地解读其丰富内涵的阅读活动。个性化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的对话、交流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与技巧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15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一二年级就要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阅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是个性最鲜明,性格最鲜活的年龄阶段。在阅读中,小学生总是依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感悟文本,他们的阅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让教师、学生、作者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语言、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从兴趣出发,提高阅读自主性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适合的方式尤为重要。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引导他们通过图文理解、表演、角色体验、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更能让学生投入到快乐的阅读之中。[1]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泉水》是一篇很美的童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课文朗读的很美,但是如何把学生带入到文章里,了解泉水帮助他人得到快乐,体会泉水乐于助人的贡献精神?可以抓住语言,重点抓住泉水说的几句话,通过朗读来体会与感悟,注重孩子朗读过程中所感悟出来的独特体验,例如自主选择、想象阅读、情境创设等,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乐趣。形式可以很多:如表演,学杜鹃花照镜子、学画眉鸟尽情的歌唱;用画画的方式画出泉水到过的地方等等;还可以做批注,写上自己的见解。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提高了。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段落的内容进行研读。课堂上,我们对学生说“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请你自己选择一段学习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成果”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效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课堂活起来。同时,语文课堂的生机在于巧妙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二年级语文《“红领巾”真好》一课,在理解“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两个词时,学生回答会小鸟“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此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小鸟们在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给鸟宝宝喂食,有搭窝造房的,有捉迷藏的……适度的随机拓展,在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以及想象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丰富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被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所限定,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在阅读?c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拓展延伸,将阅读与生活融为一体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堂,放眼社会、生活,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一篇课文的教学引入生活这一汪活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注重课内外延伸,如,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像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猴王出世》《丑小鸭》等名著作品时,教师可以激发其兴趣,引发他们求知欲,鼓励学生拿起原著。同时,引导学生阅读符合其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各种书籍,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为了保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体现个性化阅读而任学生天马行空地理解感悟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文本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思想与技巧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地对话、交流,使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阅读体验,才能才能达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策略 篇3
关健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阅读”的本质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我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二.个性化地感知文本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层面上,“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培养语言能力,“实践”是第一的。要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不同的语言实践内容和方式优化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健康、美好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以优质的实践效果和价值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
三.个性化地提出语文问题。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维的结果,语言就是一片空白,就会失去交际的功能,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可见,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具有同一性。正因为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句话既指出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又告诉我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必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的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上,体现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写作技巧的掌握上;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作者与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语文问题。语文问题是语文教育之源以“语文问题”为教学的中心,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围绕课文关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上的学习包袱,从而使语文课获得个性化的“本体感”。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篇4
一、给学生想象自由, 激发个性化阅读兴趣
若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一旦获得思想的解放, 他们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发现和挖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我在教《桂林山水》中的山像老人时, 让学生观看插图, 问:“老人在干什么?”学生顿时浮想联翩, 有的说:“老人正在眺望远方。”有的说:“老人在静静地思考如何保护桂林的环境。”这样学生在文、景、情、理的交融中, 接受了知识, 开阔了思维。
二、给学生言论自由, 提高个性化领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言论自由的空间,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文的舞台。面对文本, 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但不能用自己的见解束缚学生。如教师可以认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太狡猾了, 它是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学生可以认为狐狸太聪明了, 在它的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 它不是惧怕老虎, 而是善于思考, 想办法利用老虎保护自己。小学生没有太多的顾虑, 对课文的理解有时比教师更独特。只要学生的思维不偏离文本的主题, 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 如果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接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给学生情感自由, 促进个性化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还需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多次出现“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情境, 深情地朗读。接着跳出文本, 引导学生联系“5·12”汶川大地震惊心动魄的场面, 再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这时学生有的泪流满面, 有的低声哽咽, 有的在静静地读, 有的在默默地想……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整个课堂充满了个性的表达。
四、给学生创造自由, 习得个性化的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如一位教师在教《落花生》一课时问学生:“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道:“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另一个学生回答:“它不追求外表美, 但很实用。”第三个学生答非所问:“我想, 我们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一种既外表好看, 又实用的花生。”听了第三个学生的回答, 教师笑了, 欣赏和赞许地说道:“这种想法很奇特, 谁说将来不会培育出这种花生呢?”得到了教师的肯定, 这个学生的表现更积极了, 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以, 教师要倍加关注那些有独特想法和独立见解的学生, 使他们勇于个性化地表达。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5
《小学低中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有效指导策略》以素质教育理论和人文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语文观,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热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文字的情感获得,丰富小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一)运用自主批注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二)运用选择性注意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唯恐讲的不全面,对文章每一枝节都做讲解的现象,从而把学生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信息单元。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感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信息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铺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个性化阅读就应不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抓住阅读重点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教师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三)运用批判质疑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ZYB重油煤焦油泵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批判质疑策略主要有:
(1)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
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保温沥青泵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2)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 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实现阅读过程中的批判、反思和调控包括:
(1)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等等。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
(2)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应努力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批判、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四)运用监控理解阅读策略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1)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
(2)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3)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当阅读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定能在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建立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实践体验教学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彻底摆脱了“师道尊严”的心理,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实验班学生对上语文课,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7%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上的是语文课。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两年里,几乎每个同学都阅读了课外书九十余本,多的则达到二、三百本以上,有的同学甚至已经能够读下无拼音的长篇儿童名著。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随笔。
2、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
实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得到减轻,不需要进行加班加点的补课,不需要让学生苦苦沉浮于题海。学生有更多的活动、交往的时间,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3、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独特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基本都能够针对每一篇课文提出三至五个有质量的问题,有的甚至更多。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主动查阅资料,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他们在课堂中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他们经常为一个问题展开争论,在争论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应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改变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了。教学形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意识明显增强。思维灵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主动获取知识,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
5、学生真正拥有“学习自主权”。
“学贵自求得之”,“开放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因”。通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评读自悟—自赏自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场,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并运用异质学习小组的整体觉知,同质学习小组的重点突破和课堂学习大组的深究赏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深刻。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提高教材的“开放度”,从而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阅读教学中完整人格的教育,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是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在课堂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二是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维。三是独立活动的空间。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他的天地。
(2)学生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有一个展现的机会。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表现为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尽情展现个性、能力以及学业成果。
(三)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师生形成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交往形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保护。
2、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性思维,合作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代新人。
3、变更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参与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6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每当学生们接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在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12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我特地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以理清头绪。在课堂上,学生们有的拿出课前查阅的关于李大钊的生平介绍、图片,与小组里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边旁批,梳理出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还有的几个一伙儿,拿着课本,抑扬顿挫,从角色朗读中体味人物的个性特征,下课的时候,他们中有的和同学一起已经把这篇课文的课本剧都排演好了。而我所担心的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困惑,显然已经迎刃而解了,而且,从学生的反馈中,我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比我准备好的材料还要丰富得多。
二、让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阅读
丰富的想像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源泉,而青少年是想像力最丰富、活跃的阶段,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想像潜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把他发现相对论归结于他童年幻想乘光束遨游太空的启迪,可见,想像力在人类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你说,想像力是不是很伟大?所以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用好想像,让课堂插上想像的翅膀,翱翔!
例如,林春曹老师在上《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齐读课题,闭目想像,说说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你听,还响着悦耳清脆的驼铃呢……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画面后,再来读课题,并点明课题中的间隔号。扣住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间的遐想空间,引导学生想像画面,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情趣和兴致,使课堂高效、简洁。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部分有优美的意境,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不但可以缩小书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达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与学生个性的双重发展。
三、让学生通过谈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體验。
如阅读了《长城》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豪迈地唱起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还不停地手舞足蹈;有的奋起疾书,急切地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这样教学,就没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也没有只是教师说了算的弊端了,而是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张扬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换位思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四、让学生通过独立质疑阅读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所以,我在教学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它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
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五、读写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努力探求一些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此次大赛的不少选手采用了这样一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引导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阅读对象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这时,让学生富有个性和创见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地体验、感悟,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种阅读体验会使他们领悟到更有价值、更为本质的东西,而这一悟得与获得不知道要比教师直白的告知珍贵多少倍。正如叶圣陶所言“让学生自求得之”。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自己”,即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摆进去”。有的作品,学生是很容易读到“自己”的,例如《往事依依》、《我的老师》等等。在这些课文中,学生相对比较容易被课文的景、情、人、事所感染,阅读时总会不知不觉地使自己成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有的课文虽然描绘得很细腻,但总要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留给读者去补充。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这时便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繁响交错、清脆圆滑、婉转流利的声音之后,突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只有联想到琵琶女的身世,才可以在这无声之中,感受体验到如怨、如恨、如泣、如诉的音符,感受体验到每个音符所传达出的令人心碎的声调。这样,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学生的个性思维才会有用武之地。
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7
个性化阅读主要有四个特点, 即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和批判性。如何针对其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 让学生想读
在阅读活动中, 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体验, 这些感受、体验或深或浅、或多或少, 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对此,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将其呈现、表达出来, 而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 要学会倾听, 以“尊重、信任、赞赏”的心态, 让学生享受到“读有所悟”的乐趣。学生只有感受到“我被老师尊重了, 我被同学欣赏了”, 才能激发他最大的参与热情。
平时教学中, 讨论往往是创设个性化阅读氛围的有效途径。讨论前, 只要教师善于组织中心问题, 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一定能达到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一定能使学生的智慧、情感、思想产生飞跃。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认真阅读文本,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 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交流时, 学生大都答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可是却有两名学生提出了相反意见:他们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 让小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 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像这样以文本为凭借设计的问题, 给足了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只要符合文本内涵, 言之有理, 都给予鼓励。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独特感受的过程中, 产生了阅读成功的体验, 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 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 热爱阅读, 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学生又怎么会不主动去读、去悟、去表达呢?
二、指导个性化阅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个性化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主观存在”和文本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情感,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感悟, 首先教师要真正走进文本, 认真“备教材”, 并总结自己感悟的过程和途径。然后站在学习者的角度, 给学生指点感悟的路径, 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有疑处置疑、无疑处设疑, 以此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思维能力。
如《皇帝的新装》, 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 但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本文, 培养想像思维能力, 则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猜想故事 (读故事到一定段落后, 让学生猜想相关情节) !!———梳理情节、熟悉课文内容 (文中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 ———评价人物 (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两个怎样的骗子?) ———迁移拓展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 ———续写故事 (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 。整堂课用猜读、多角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 学生兴趣盎然。
三、呵护个性化阅读热情, 让学生读得好
实施个性化阅读, 首先, 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读者,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学生, 千万不能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为诱饵, 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 而应多设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里”“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等开放性问题, 去启发学生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 让学生乐意走近作者, 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焕发生命活力, 丰富精神世界。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搭建思维互补的平台。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 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 以达到生生间的思维互补, 又要扮演好自己的教学角色, 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重构整合, 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互补撞击, 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由肤浅走向深刻, 由片面走向全面。
像《蜡烛》的主题, 学生大多不知从何说起, 我要求学生用“我被所感动, 原因是”的句式说话, 学生们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安葬红军烈士、点燃结婚蜡烛及南斯拉夫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崇高而深厚的爱。之后, 我又问:“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吗?我们是否可将这一主题再推而广之?”学生们通过讨论, 感知到该文高度赞扬了南斯拉夫老母亲对红军烈士真挚而深沉的爱, 热情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共同反抗法西斯战争中所建立的崇高的情谊, 这种情谊不分国界, 情同母子,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个性化教学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 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如何让阅读教学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个性化阅读需要个性化的“教”。《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组织者, 教师不但要有目的选择教学内容、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程序, 还要调控课堂教学的秩序;作为引导者, 教师要善于传授、巧于诱导、勤于辅导。只有教师的个性化施教, 才有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 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新课改的课堂上, 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形成独到见解, 发展阅读个性, 提高阅读水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段来学, 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 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 更愿意学。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 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 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 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或朗读, 或争论, 或动手操作, 或进行游戏表演, 调动多种感官, 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 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 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教学《观沧海》时, 引导学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壮观的景象, 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 学生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 表达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我们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 或者根据海上日出的录像资料, 设置一个游览情景, 让学生当一回导游, 写一首稚嫩的小诗, 画一幅海上日出图……这些都不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 他们选择其一, 自由演绎, 尽情展现个性, 从容释放潜能。
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9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策略
语文个性化阅读, 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个体研读”为重点,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目标,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循着自己的思路, 去获得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在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个性化的评价过程中完成的一种阅读实践过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 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文本上。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进行不同层次的读, 按照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的程序完成全程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 完成课文学习。
一是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 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
二是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不能变成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特别是阅读欣赏课, 要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机会。
策略二: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方式。
一是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个体阅读具有独特性。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 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二是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 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 给时间、给机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精心组织探究。
策略三: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中, 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 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 阅读后的感受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 哪些不合理,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
策略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拓展阅读。
一是“趣”字引路, 博览群“书”;二是指导方法, 保证质量。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1.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 并鼓励尝试运用。2.加强实践锻炼。通过开展读书节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使读书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策略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
以活动为载体, 以展示为目标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自由充分的展示。开展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评活动, 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开展经典诗文朗诵活动, 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风采;开展作文比赛活动, 展示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迁移能力。
策略六: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比以往的教师讲, 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堂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鼓励主动探究, 凸显学生个性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被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将课堂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自己解决疑惑, 这样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个性, 有利于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课时, 教师改变了以教师讲解为重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而是将课堂活动的权利交给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走入文本, 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 形成了问题:庐山的云雾那么美, 我们真的能摸到吗?于是,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并和大家交流分享, 谈谈庐山云雾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一直在主动参与, 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 并且通过文章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充分唤醒。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感悟印象更加深刻, 这样的学习必然是卓有成效的。教师要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使其爱上语文课堂, 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补白文本, 解放学生个性
艺术的留白让学生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作进一步的诠释, 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自由想象, 拓展学生的视野, 挖掘学生的潜力, 解放学生的个性, 同时起到充实课文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蒲公英》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对文章的中心进行补白, 拉近学生和文本的心灵距离,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这篇课文的主旨在文本的最后一段有明显体现, 作者写道“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地开花成长起来”。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含义、概括文章的主旨, 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成为那一颗落到沙漠或湖泊里的种子, 那么在生命的尽头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这个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深思, 经过认真讨论后, 认识到这句话的意义是:生活中要脚踏实地,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样的补白过程,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解读。在语文文本中, 有很多空白点, 这些都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想象拓展空间, 教师要利用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训练, 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 深刻领会文本的思想情感。恰到好处地补白文本, 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切入点, 深刻感悟文本的内涵,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以生为本, 放飞学生个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 课堂教学提倡要“以生为本”,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放飞学生的个性。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并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 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既要大胆放手, 又要从旁引导,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时, 在指导预习时,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准备资料和大家交流探讨。首先, 教师明确目标:“下节课我们要学习新文章———《维生素C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大家对于维生素C了解吗?课下我们要找一找相关资料, 然后在课上一起交流, 看谁找得最多。”在教师的引导下, 有人找来相关的文字介绍, 有人指出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 有人说出维生素C的作用, 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走进文本学习,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放手, 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积极交流讨论。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 主动思考, 对话文本, 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个性化阅读应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这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 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智慧的阅读课堂灵动飞扬。
参考文献
[1]孔祥英.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 (32) .
浅谈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篇11
一、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化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通过对阅读对象——文本的接触,从而感受体悟或发现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完成一次带有一定指归性的阅读任务——或愉悦赏析或丰富积淀或夯实底蕴或谋求功利。但是,当内涵深沉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的时,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时,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读书人的莫大悲哀了。于是,呼唤个性化阅读,已成为一股异常强劲的带雨的春潮。只有在大力张扬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阅读主体的阅读潜能,才能使之丰腴厚实,有智慧,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头脑中,而不是以词语、符号以及概念等方式呈现。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
2.把握文本个性,挖掘教学资源
我们身边校本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体现其生活性、趣味性、思维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3.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让创造精神在个性思考中闪耀
悟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激发悟性,就是指教师要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视频创设出来的内容及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英咀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阅读是一种自由、智慧的学习方式。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富有个性的读者。在课堂上应该努力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面对文本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滑行。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4.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多元发展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 篇12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1)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基础差,对语文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主动性,语文知识储备不够充足,觉得语文没有什么学头,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仅限于上课听听和课后完成作业而已,这样的本身素质缺陷就使学生无法深入其中,获取阅读文章的精髓。
( 2) 阅读教材内容单一。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只强调文本的解读,版式设计单一,所选的内容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阅读篇目缺乏职教特色,这些篇目固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了。
( 3)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评价中职语文课时 ,一直使用试卷来衡量, 没有重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上一样,一般都把“语文学习指导与能力训练”作为考试题库,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只要求学生复习语文教材及练习册,导致学生对文章阅读更加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无形之中教师就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分析、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模式就会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一个机械、封闭的境地,毫无生机可言。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 1) 排除心理障碍 ,做好个性化阅读的课前准备。虽然中职学生读过不少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 但是总是顾虑自己的想法被别的同学不认可,说出来让人笑话,不敢当面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在内心形成心理障碍,在阅读中涌现的文学思考和哲学顿悟就在压抑中瞬间消逝了。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个体的思想深度、文化差异、审美水平会影响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就会产生个性化的见解,生生或师生之间出现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迷信权威,人人都有质疑的权利。
( 2) 激发阅读兴趣 ,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中职学生阅读意识比较淡薄,整体的阅读氛围不是很浓厚,如果学生表现出阅读兴趣,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发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会。在与学生共同阅读解析《项链》 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前传统主题进行讲解,相反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此时学生们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在项链丢失之后, 毅然决然打定了偿还债务的主意,通过辛苦努力实现了诺言,这表现了她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和人生阅历形成独特的体会,正是勤于动脑和细心阅读而产生的,谈出了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 3)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 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启发性的、有关联性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互动,能够把握重点、巧解难点、点拨疑点。在讲授《最后一片叶子》中“ 这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 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疑作答,环环相扣,相互争议,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质疑释疑的氛围中,能够激发学生新的认识, 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隐形状态转入积极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有了学生的质疑意识,就能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 4) 建立多元化阅读评价体系 ,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动力。多年以来,中职语文僵化的考试模式及评价方法,严重地束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因此,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建立灵活的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主动权,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阅读的兴趣与动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中职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较大。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关注学生阅读中所体现的积极体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注重阅读的过程。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潜心阅读研究内容了,思维就会得到激活和锻炼,就会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也许在表述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对阅读的结论会不靠谱,教师不能因此而进行批评。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策略】推荐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10-07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策略05-26
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05-24
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09-05
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06-15
个性化阅读的引导策略07-25
新课程中的个性化阅读09-18
古诗的个性化教学策略09-22
个性化阅读与教学07-29
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