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精选11篇)
冠心病治疗 篇1
1.4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溶栓治疗。其中低危险组 (无合并症、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伴反复胸痛者) 以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 和肝素尤其是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为主;中危险组 (伴持续或反复胸痛, 心电图无变化或ST段压低1 mm上下者) 和高危险组 (并发心源性休克、肺水肿或持续低血压) 则以介入治疗为首选。其余治疗原则同上[1、2]。
1.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戒烟, 适量体力活动, 减轻体重等。
(2) 抗血小板药物: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 1次/d。
(3) 追踪随访观察:有症状时应及时治疗。
(4) 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按心绞痛治疗, 宜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5) 介入和手术治疗:根据病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4]。
1.6缺血性心肌病治疗在于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的营养, 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1) 控制心力衰竭:利尿药、ACEI、洋地黄、β受体阻滞药等。应用洋地黄时宜选作用和排泄快速的制剂, 如毒毛花苷K、毛花苷丙、地高辛等。 (2) 控制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而有Adams-Stoke综合征发作者, 宜及早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有心房颤动的患者, 如考虑转复窦性心律, 应警惕其同时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能, 避免转复窦性心律后, 心率极为缓慢, 反而对患者不利。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 除药物治疗外, 还可考虑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治疗。 (3) 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的营养:异山梨酯 (消心痛) 、曲美他嗪 (万爽力) 等。 (4) 减少和控制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5) 有指征者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是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1、5]。
1.7猝死目前认为, 本型患者心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 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 导致心肌急性缺血, 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 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 (特别是心室颤动) 所致。有些患者可能就要发生心肌梗死, 但梗死尚未形成, 患者已经猝死。这种情况是可以逆转的, 及时的心脏复苏抢救措施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一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的患者, 心肌梗死的症状极不明显, 因心脏破裂而迅速死亡, 其临床表现也类似猝死。一旦确定为心搏骤停而手边无心电监护和除颤仪的情况下, 应坚定地予以心前捶击:拳头举高20 cm~30 cm, 捶击患者胸骨中下1/3处, 共1~2次, 然后扪患者颈动脉确定心搏是否恢复, 若仍无搏动, 则施行基础心肺复苏。 (1) 基础心肺复苏:如a) 畅通气道;b) 重建呼吸———人工呼吸;c) 重建循环———人工胸外挤压;d) 体外除颤。 (2) 高级复苏:如a) 气管插管;b) 除颤复律和 (或) 起搏;c) 建立静脉通路[6]。
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 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它属血管再通术的范畴, 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性最小的一种。临床最早应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 其后还发展了经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 1987年又开发了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这些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目前PTCA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1]。
2.1 PCI的适应证
确定适应证和禁忌证实际上是平衡PCI的收益和风险, 收益>风险是相对适应证, 反之就是相对禁忌证。
2.1.1 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心绞痛
(1) 非糖尿病患者、1支或2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较大区域的存活心肌, 负荷试验显示所支配区域心肌缺血, 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 为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2) 伴有糖尿病、1支或2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中等区域的存活心肌, 负荷试验显示所支配区域心肌缺血, 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 大多认为可行PCI (Ⅱa类) 。
(3) 3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中等区域的存活心肌, 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 负荷试验显示心肌缺血的证据, 可考虑PCI, 但其有效性尚待证实 (Ⅱb类) 。
(4) 病变血管仅支配较小区域的存活心肌, 没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PCI成功的机会很小, 临床症状可能与心肌缺血无关, 存在导致并发症或死亡的高危因素, 左主干病变, 狭窄≤50%, 属于相对禁忌证[2]。
2.1.2 中重度心绞痛
中重度心绞痛患者多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 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血管重建治疗可以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如果患者同时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 血管重建有可能延长寿命。
(1) 病变血管支配中-大区域的存活心肌, 负荷试验显示明显心肌缺血, PCI成功的把握性很大, 危险性小, 为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2) 静脉桥局限性病变, 不适于再次CABG者可行PCI (Ⅱa类) 。
(3) 2~3支血管病变、中或高危病变, 同时伴有左前降支近段病变, 且合并糖尿病或左心室功能不全, 虽可考虑PCI, 但有效性尚待证实 (Ⅱb类) 。
(4) 没有心肌损伤或缺血的客观证据, 尚未进行药物治疗, 支配较小区域的存活心肌, PCI成功的把握性较小, 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 狭窄≤50%, 适合CABG的严重左主干病变, 属于相对禁忌证。
2.2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2.1 直接PCI
直接PCI与溶栓治疗相比, 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 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 3级血流者明显多, 再闭塞率低, 缺血复发少, 且出血 (尤其脑出血) 的危险性低。对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 直接PCI与药物治疗[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和溶栓治疗]比较, 可明显降低6个月病死率。近年来, AMI患者PCI的最新进展是直接支架置入术。常规置入支架在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减少靶血管重建方面优于直接PTCA。因此, 支架置入术可较广泛用于AMI患者的机械性再灌注治疗。
(1) 伴有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的心肌梗死患者, 能在发病12 h内施行PCI;或是发病12 h后仍有症状者, 由有经验的介入医生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导管室及时施行PCI, 为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2) 伴有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完全性LBBB的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36 h内发生心源性休克, 年龄<75岁, 可以在休克发生18 h内由有经验的介入医生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导管室完成PCI者, 亦为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3) 适合再灌注治疗, 但有溶栓治疗禁忌证的AMI患者, 可行PCI治疗 (Ⅱa类) 。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非梗死相关动脉;已经溶栓治疗, 目前没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发病已经超过12 h, 目前没有心肌缺血的证据。
2.2.2 溶栓后PCI
溶栓治疗失败后患者仍然有持续胸痛或反复心肌缺血, 此时行PCI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称为补救性PCI。补救性PCI可降低住院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
(1) 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 ST段抬高无显著回落, 临床提示未再通或有再梗死证据者, 为补救性PCI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2) 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可行PCI (Ⅱa类) 。
(3) 溶栓失败后48 h~72 h常规PCI;溶栓成功后即刻行PCI治疗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 (TIMI 3级血流) , 均属于相对禁忌证。
2.2.3 急性期后的PCI
如果患者运动试验有缺血, 积极的血管重建治疗优于药物保守治疗。再灌注治疗AMI的主要机制被认为是挽救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 即使在数小时或数天后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也能改善预后, 其机制不是挽救心肌, 而是预防梗死区扩张和膨胀、左心室重塑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这些都有利于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
(1) 有自发或诱发的心肌缺血, 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为公认的适应证 (Ⅰ类) 。
(2) 左心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 大多认为应行PCI (Ⅱa类) 。
(3) PCI开通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对所有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或急性期出现过左心衰竭, 但左心室射血分数>40%者, 也可考虑行PCI, 但其价值尚待证实 (Ⅱb类) 。
(4) AMI 48 h内无自发或诱发的心肌缺血者, PCI开通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属于相对禁忌证。
2.3 冠状动脉搭桥 (CABG) 术后PCI
(1) CABG术后30 d内发生心肌缺血为公认的PCI适应证 (Ⅰ类) 。
(2) CABG术后1年~3年在移植血管上出现局限的病变, 患者左心室功能良好;由于自体血管新病变引起的心绞痛, 或心绞痛不典型, 但有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 或CABG术后3年的静脉桥病变, 也可行PCI治疗 (Ⅱa类) 。
(3) 静脉桥完全闭塞, 或多支血管病变, 多支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闭塞, 左心室功能受损, 属于相对禁忌证[2]。
2.4 PCI治疗进展
1977年9月16日, 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德国籍医生Gruentzig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 从此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先河。在我国, 从1984年进行第1例PTCA手术, 到1996年后每年以30%~40%速度递增。
以PCI术后再狭窄为重点, PCI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阶段, 即PTCA治疗阶段、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阶段和药物洗脱支架 (DES) 应用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解决了大部分PTCA术后急性血管闭塞问题, 并且通过改善血管的负性重构使靶血管再狭窄率较PTCA下降了15%~20%。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30%[7]。2002年药物洗脱 (药物涂层) 支架的应用, 使支架再狭窄明显减少[8]。在已完成的SIRIUS系列研究中,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SES) 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再狭窄率为5%~9%, 在TAXUSⅠ~Ⅵ系列研究中, 紫杉醇洗脱支架 (PES) 治疗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再狭窄率<10%。近年来, 应用DES治疗复杂病变如弥散血管长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开口病变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再狭窄率在10%~24%。2006年最新ACC会议公布的TYPHOON试验显示, 应用SES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 其支架内再狭窄率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 (3.5%vs 20.3%, P=0.001) 。在药物洗脱支架普遍应用后, PCI近期和远期疗效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ARTⅡ研究的结果提示, PCI无疑是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可供选择的理想治疗手段。经过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 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使PCI适应证得以进一步扩展[7]。近年又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开展直接介入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冠脉再通率和近期存活率[9]。
虽然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了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问题。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006年3月份, 德国Biotronik公司率先推出了生物可吸收金属镁支架, Ⅰ期临床试验效果肯定, 正在进行较大规模临床试验。2006年TCT会议上最新报道了生物可吸收型药物涂层冠状血管内支架的初步研究结果。在2006年美国ACC年会的Summit论坛上, Erbel医师公布了AMS临床试验PROGRESS-1研究结果。多中心63例患者研究达到预期结果, 操作技术成功率高, AMS在冠脉重建中与磁共振成像 (MRI) 和CT兼容, 无支架内血栓形成, 4个月后血管内支架 (IVUS) 检查证实了支架降解, 靶血管重建率与不锈钢药物洗脱支架 (DES) 有可比性。在本届ACC年会的Summit论坛上, 专家们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目前应用的DES并不完美, AMS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以AMS为平台的DES具备更精确的药物动力释放和定向的特点。2006年10月24日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8届国际心脏病学会会议上, 雅培 (Abbott) 公司报告了正在进行的ABSORB临床试验中获得的早期临床结果。这是第一个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可吸收型Everolimus药物涂层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该生物支架是由聚乳酸制成, 药物释放和支架吸收后, 留下一个治愈了的人体自然血管。BVS支架洗脱时间大约为120 d。第一批入选的30例患者的最初结果显示没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 发生。另外, 30 d内被置入支架的患者中没有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认为可降解支架是一种很好的药物载体。研究认为, 不可降解多聚体及抗增生药物对内皮覆盖的影响等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以目前上市的一些药物涂层支架并不理想。总之, 生物可吸收型药物涂层支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10]。
经过30年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十分重要的手段,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的更新, 将进一步拓宽PCI适应证, 提高PCI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7]。
3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搭桥术是将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或静脉 (如腿的大隐静脉) 取下一段, 用它们作为血管桥, 绕过冠状动脉梗阻的部位, 建立一条新的血管通道, 这样血液通过血管桥绕过梗阻部位, 使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通常动脉用的是内乳动脉, 静脉多采用大隐静脉。
3.1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适应证
凡在合理的药物治疗下不能控制的致残性心绞痛伴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及冠状动脉多支多处病变者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最主要的适应证。具体如下。
(1) 无症状或有轻度心绞痛, 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的左主干病变 (狭窄程度>50%) ;相当于左主干病变的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狭窄≥70%;或3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尤其是左室功能不正常 (射血分数EF<50%) 。
(2)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的左主干病变, 或相当于左主干病变的前降支和左回旋支近端狭窄≥70%;3支病变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50%;2支血管病变伴左前降支近端狭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50%;或无创检查证实有心肌缺血或内科药物治疗无效。
(3)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有非Q波心梗者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的左主干病变;或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狭窄≥70%。
(4) 左心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明显的左主干病变, 或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狭窄≥70%;或伴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2支或3支血管病变者。
(5) 有严重室性心律紊乱伴左主干病变或3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失败后仍有进行性心绞痛或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
(7)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内科治疗无效的心绞痛患者[2]。
3.2 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进展
自从1968年Favoloro在克里夫兰医院首次报道了大隐静脉自体移植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狭窄之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迅速发展为缓解心绞痛的领先技术[3]。经过初期近20多年的实践证明, 搭桥手术明显缓解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未能被证明延长患者的寿命。至90年代才被循证医学证明, 搭桥手术可以延长左主干和3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的寿命, 并被指定适用于高危、左主干、3支、2支或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合并糖尿病等冠心病患者[9]。近几年, 微创心脏外科技术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已经可以由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有体外循环 (port-access技术) 或无体外循环 (MIDCAB技术) 条件下完成复杂的心脏手术, 其远期结果与传统CABG相当[11]。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包括: (1) 左前小切口开胸术, 即经左前胸小切口应用胸腔镜游离左乳内动脉, 不用体外循环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前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要适用于单支前降支或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者。 (2) 窗口径路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通过一套导管系统经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只需根据心脏手术需要在胸壁开一小切口完成搭桥术, 适用于不停搏搭桥术不能暴露的病变, 或同时做其他心内手术, 如室壁瘤切除术、二尖瓣置换术等。 (3) 内镜下-机器人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它增加了手术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另外, 激光心肌打孔再血管化, 应用激光在心肌和左室腔之间形成许多直径为数微米的管道, 由于左心腔和心肌内毛细血管间存在压差, 左室腔内动脉血可经这些管道进入心肌血窦内, 改善心肌供氧。适用于无法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12]。
冠脉搭桥术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 已有近40年的历史。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严重缺血的患者来说, 冠脉搭桥外科手术后的生存率要优于内科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后血管桥中, 静脉桥10年通畅率为50%~60%, 乳内动脉10年通畅率约为90%。美国心脏病学会统计患者术后1个月、1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 95%, 88%, 75%, 60%[2]。
冠心病与介入治疗 篇2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泵”,不断推动血液流动,形成血液循环,为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做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因此心脏在做功的同时也不断地消耗能量,本身也需要血氧供应,冠状动脉就是为心脏提供营养的特殊血管,它附着围绕于心肌表层,不断地为心脏输送养分,使其能够昼夜不停地正常运转。如果冠状动脉血管腔被不断沉积的脂质粥样斑块堵塞而变狭窄甚至闭塞,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具有诊断明确、创伤小、疗效显著的优点,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达到清除根治或部分根治冠心病的效果。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和迅速普及,大大提高了冠心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所有冠心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需先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使之在X线下显像,得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与严重程度。然后用特制的球囊扩张狭窄处的冠状动脉血管,使狭窄处的病变斑块撕裂,管腔扩大,但单纯球囊扩张导致的血管内膜撕裂容易引起血栓形成,以致血管再次闭塞。所以,医生往往会再在血管中植入特殊的支架将血管支撑住,此方法可以使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得以畅通,从而恢复其供血、供氧的功能。这样一来,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胸闷、心慌、活动后气喘等症状便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手术时的科学调养
介入治疗术前须禁食,但并不是禁食时间越长越好,有些病人因对于介入术的恐惧及对术前禁食目的不了解,误认为禁食时间越长越好,长时间的禁食禁水会造成病人过度饥饿,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血糖降低,增大手术风险。因此术前禁食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一般术前4~6小时开始禁食即可。
手术后需绝对卧床24小时,在此期间应适当进食,补充能量消耗,并促进胃肠蠕动以减少呕吐。但因术前禁食,病人胃肠长时间排空,故此时不宜进食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等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排骨汤、鱼汤、鸡汤等民间认为进补的食品,还是不宜过早进食。此时宜选用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从半流质、软饭开始,如浓米汁、白米粥、汤面等,搭配适量软嫩蔬菜、鱼虾、瘦肉丝,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另外,由于造影剂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部分病人术后腹胀,因此应注意避免进食牛奶、豆制品、甜食等易胀气食物。手术后应大量饮水,以促进造影剂尽快随尿液排出体外,减少其引起的不良反应。
康复后的健康生活
患者康复出院后,仍需坚持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的饮食原则,平衡饮食,合理控制总热能,保持理想的体重;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多吃植物性蛋白(如大豆制品),少吃精制甜食及含糖饮料,多食粗粮、新鲜蔬菜水果,以摄取充足的膳食纤维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保持大便通畅;少食多餐,切勿过饥过饱;戒烟戒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如木耳、香菇等。
浅析中医治疗冠心病 篇3
1 冠心病的病因
冠心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 本病的常见病因如下所示。
1.1 肾气亏损
随着年龄的增长, 脏气功能渐退, 或未老而肾亏, 命门火衰, 不能温煦各脏腑, 导致阳衰气滞, 血行不畅, 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亏乏, 不能滋养脏腑之阴, 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1.2 寒邪内侵
由于胸阳不足, 阴寒之邪乘虚侵袭, 寒凝气滞, 痹阻胸阳, 心脏不通发为胸痹。如《诸病源侯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 因虚而发, 上冲胸间, 则为胸痹。
1.3 饮食不周
素嗜肥甘厚味或长期饮酒, 脾胃受损, 运化失常, 痰浊内生, 阻渴胸阳, 气机痹阻, 发为胸痹。
1.4 情志失调
长期缺乏运动, 精神抑制, 情志失去平衡, 或过度紧张不安, 思虚过度, 致血行不畅, 气滞血瘀, 心脉瘀阻发为胸痹。
2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1.1 心血瘀阻型
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 痛有定处, 入夜为甚, 甚则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 或病引肩背, 伴有胸闷, 日久不愈, 可因暴怒, 劳累而加重, 舌质紫暗, 有瘀斑, 苔薄, 脉弦涩。治疗方法:活血化瘀, 通脉止痛。常用药方:桃仁、红花、枳壳各10g, 当归尾、赤芍、郁金、延胡索、桔梗各12g, 川芎、丹参各15g。日1剂, 水煎服。
1.2 气滞心胸型
心胸涨闷, 隐痛阵发, 痛有定处, 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得暖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 脉细弦。治疗方法:疏肝理气, 活血通络。常用药方:生黄芪250g, 赤芍药、白芍药各90g, 炒当归90g, 广地龙90g, 桃仁、酸枣仁各120g, 红花60g, 炒柴胡90g, 炒枳壳90g, 桔梗60g, 丹参150g, 檀香30g, 砂仁 (后下) 30g, 郁金90g, 川楝子90g, 青皮、陈皮各60g, 川芎90g, 桂枝60g, 生蒲黄 (包煎) 90g, 延胡索90g。上药共煎, 去渣浓缩, 加入鳖甲胶90g、阿胶90g、鹿角胶90g、白文冰250g收膏。每晨1匙, 开水冲服。
2.3 痰浊闭阻型
胸闷重而心痛微, 痰多气短, 肢体沉重, 形体肥胖, 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伴有倦怠乏力, 纳呆便溏, 咯吐痰涎, 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 苔浊腻或白滑, 脉滑。治疗方法:通阳泄浊, 豁痰宣痹。常用药方:瓜蒌、半夏、延胡索、枳壳各12g, 石菖蒲、丹参各15g, 薤白、桂枝、厚朴、陈皮各10g。日1剂, 水煎服。
2.4 气虚阳衰型
心慌气短或气喘, 胸闷心痛, 肢冷, 面色苍白或面足浮肿, 指甲青色, 舌质紫暗, 苔白, 脉细软微弱或虚大无力。治疗方法:益气温阳、化瘀定痛。常用药方:党参200g, 生黄芪300g, 熟附块60g, 桂枝90g, 红花90g, 桃仁、酸枣仁各90g, 淮小麦120g, 丹参150g, 失笑散 (包煎) 100g, 炙甘草60g, 细辛45g, 白术、白芍药各90g, 猪苓、茯苓各90g, 郁金90g, 炒枳壳90g, 麦门冬90g, 五味子90g, 干姜30g, 陈皮60g。上药共煎, 去渣浓缩, 加人鳖甲胶90g、阿胶90g、鹿角胶90g、白文冰250g收膏。每晨1匙, 开水冲服。
2.5 气阴两虚型
心胸隐痛, 时作时休, 心悸气短, 动则益甚, 伴倦怠乏力, 声息低微, 面色恍白, 易汗出, 舌质淡红, 舌体胖且边有齿痕, 苔薄白, 脉虚细缓或结代。治疗方法:益气养阴, 活血通脉。常用药方:太子参18g, 麦冬、郁金、远志各12g, 白芍、丹参、茯苓、何首乌各15g, 五味子10g, 夜交藤20g。日1剂, 水煎服。
3 结语
中医怎么治疗冠心病 篇4
冠心病患者常有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萎、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治疗方法即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10克、川芎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冠心病治疗的抉择(下) 篇5
一位65岁的男性老年人,肥胖,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服用利尿剂和二甲双胍治疗,血压控制得较好,但糖尿病控制欠佳。2周前开始,病人走不到半里路,便会感到胸闷和气短,但休息几分钟后可缓解。运动试验8分钟后,因出现胸部压迫感和呼吸困难而停止,心电图提示有前壁联ST段下降1毫米。医生让病人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左冠状动脉中的2支血管分别有多处50%到80%较长的狭窄,有一个分支还完全堵塞了。左室造影见左心室前壁运动减弱,左心室射血功能略有减低。
上面的描述,有很多专业术语,不学医的人看起来会挺费劲,但没什么关系。总之,这是个典型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算比较重。举这个病例的医生,对这个病人的治疗,列出了以下三种方法让全世界的医生参加选择投票:
方法一:单用药物治疗;
方法二:药物治疗加介入治疗(通常是指放支架);
方法三:药物治疗加搭桥手术。
全世界有7632位医生参加了投票,其中80%来自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有43%的人选第一种,也就是只用药物治疗;17%的人选药物加介入治疗;另外40%的人选药物加搭桥手术。
选第一种方法的主要理由是:这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只要严格地坚持用药,预后大多数都比较好。很多研究都证实,无论采用介入或搭桥手术治疗,都不能降低这些病人死亡的风险,或者是以后患心肌梗死的风险;即使是在减轻症状或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的益处也很有限。
选第二种方法的主要理由是:虽然介入治疗不能降低这类病人的死亡风险,但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减轻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病人还不到要搭桥的程度。
选第三种方法的主要理由是:这位病人有多支病变,而且有心功能减退。对这样的病人,有很多研究表明,采用搭桥手术加药物治疗,与单用药物或药物加介入治疗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症状,并可能会降低死亡的风险。
我当时投了方法三的票。当然,这是抱着“考试答题”的心态投的票,完全从治疗效果和风险方面考虑。如果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位病人来征询我的意见,多数情况下,我会建议他单用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之所以这样建议,除了上面说的选第一种方法的主要理由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欧美国家的病人基本上都不用自己负担治疗费用。而我国的病人,很多需要自掏腰包。一次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可能会花费全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更多。第二,在我们国家,搭桥手术还不普及,有条件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不多,有经验的医生也很少。如果由条件不够、经验不多的医生做这个手术,风险很大。当然,如果病人不用考虑经济问题,比如很有钱或是公费医疗,而且有条件住进一个有很专业的心脏外科的医院,由一个很有经验的医生做手术,我会建议他做搭桥手术。如果他不同意做手术,我也不会反对他放支架。
中国共有88人参加了投票,投票给方法一的共40人,给方法二和方法三的各24人。但我相信,这是在不夹杂其他因素干扰下得出的结果。而国内的实际情形是,假如这位病人,甚至比他还要轻很多的病人,到一家可以做介入手术的医院就医,则95%的可能是他会被放入支架,除非他实在付不起医疗费。如果他找的是一位心脏外科医生,这位医生的科室又可以做冠脉搭桥手术,则90%的可能是这位医生会建议他做手术治疗。
那么冠心病病人到底应如何选择治疗呢?我的建议是:
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心电图显示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则尽快采用介入治疗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其他的冠心病急性发作,如果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则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者搭桥手术。
大多数慢性稳定性的冠心病,应首选药物治疗。只有在症状明显、药物控制不理想时,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
最后,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位76岁的大爷,平时身体很硬朗,经常跑步、打乒乓球,从来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他儿子是位领导,为了孝顺父亲,让人安排大爷到医院做了个全面体检,包括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发现,大爷的右冠状动脉有一段95%的狭窄。体检的医生看到这个意外的发现,既激动又紧张,立即让大爷住院。心脏科医生为大爷做了造影,放了两个支架。手术很顺利,一个星期大爷出院,秘书结清了6万多元的医疗费。领导请心脏科和体检科的医生们吃了顿大餐,亲自敬酒。大爷也参加了,不住地感谢医生们的救命之恩。
如果大爷是我的父亲,我不会让他做这个CT检查。知道了这个检查结果,我更不会去让他放支架。这不仅仅因为我是个穷医生,即使我中了头彩,成了富翁,我也不会让老人参加这样一趟虽无险却有惊、既无益又无趣的医院之旅。
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6
1 发病机理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 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状动脉之所以易于发生粥样硬化, 可能是:该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的血供由管腔直接供给, 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 因而脂质亦易于透入;该动脉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 其近端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 因而易受损伤。
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功能和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病病人血小板功能多数亢进, 对各种致聚因素敏感, 生存时间缩短, 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加, 发生释放反应, 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儿茶酚胺、凝血激酶、组胺、血栓烷A2等。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 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临床类型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 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一般可分为5型。
2.1 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无症状, 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
2.2 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2.3 心肌梗塞
症状严重, 为冠状动脉阻塞, 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2.4 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 过去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 (或) 心律失常。
2.5 猝死
突发心脏聚停而死亡, 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 冠心病的预防
3.1 了解易患因素
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 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 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必要的, 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 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2 纠正9个危险因素
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期间的几十年, 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的9个容易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蔬菜和水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3.3 改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 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 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 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 膳食结构合理, 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有证据显示, 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的运动, 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 但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 并加大运动量。另外, 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节生活上的压力, 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4 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 介入性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3种。
4.1 药物治疗
是指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节血脂药、抗凝药物和中药等药物的治疗。
4.2 介入性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斑块切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和溶栓疗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术就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
4.3 外科手术治疗
是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冠脉搭桥术。
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本院内科收治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52例, 男38例, 女14例, 年龄40~80岁, 平均63.2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线胸透或和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谱等检查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而诊断。
1.2 实验室诊断结果
本组冠心病患者均诊断采用WHO1999年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19例, 其中ST段抬高 (Q波) 心梗13例, 非ST段抬高 (非Q波) 心梗6例;②心绞痛28例, 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3例, 恶化性心绞痛12例, 自发性心绞痛7例, 变异性心绞痛2例) ;③心力衰竭型34例, 其中单纯心力衰竭9例, 伴心律失常18例, 伴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④心律失常型6例, 其中早搏3例, 房扑、房颤3例;⑤猝死3例;⑥单纯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⑦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22例, 其中单纯SMI 6例, 心绞痛间歇期12例, 心肌梗死陈旧期4例。同时伴有高血压病15例, 糖尿病13例, 高脂血症21例, 其他疾病20例。
1.3 治疗
以冠心病的治疗原则为第一准则实行救治, 最好是能吃药就不做介入治疗, 能做介入治疗就不搭桥。掌握了这个原则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中36例接受药物治疗后得到病情缓解, 11例为介入治疗, 另外5例是进行搭桥手术。
2结果
5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及好转共45例, 死亡7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不稳定心绞痛1例, 心力衰竭1例, 心绞痛伴肺癌呼吸衰竭1例, 猝死3例) , 总死亡率为15.39%。
3讨论
据有效数据证明, 冠心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且死亡率迅速增加, 全球平均每年有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近10年来的数据统计显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近年来, 治疗冠心病的方案发展为多种多样, 目前有三种方法①药物治疗;②介入治疗;③外科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 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总称为心肌血运重建术。因此, 针对各情况并发症而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很重要。
3.1 药物治疗
目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包括防栓药物阿司匹林、硝酸脂类药物硝酸甘油和消心痛、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和康可、调脂治疗舒降之这四大类。
防栓类药物是运用得最普遍的药物, 其中作为抗血小板药物的阿司匹林是用作解热镇痛, 主要用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不良反应就是对胃肠道的刺激, 胃溃疡患者要慎用。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 维持量为50~100 mg/d顿服, 介入治疗术后应坚持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 至少半年。硝酸脂类药物为代表的主要是硝酸甘油,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及冠状动脉, 从而降低心肌氧耗量, 增加心脏侧支循环血流, 使心绞痛得到缓解, 这种药物除了由于耐药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间断服药以外, 这种药物还可能引起头疼, 持续使用可发生耐药性, 有效性下降, 最好间隔8~12 h服药, 以减少耐药性。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就是以倍他乐克和康可为代表的, 由于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 降低血压, 减低心肌收缩力, 从而降低患者的氧耗量, 减少因用力、激动引起的症状性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 提高患者运动耐量。这种药物在1994年就被全世界证实可以降低心脏患者的死亡率, 得到了普遍应用, 同时, 其具有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活动的作用, 减少由此引发的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它的不良反应是可能心律减慢, 当下降到55次/min左右时, 可能需要医生进行调整治疗。调脂治疗是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这三个指标进行调节, 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 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脂质斑块, 防止其破裂及斑块继续增大, 甚至使脂质斑块消减。目前提倡用他汀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洛伐他汀 (20 mg/d) 、普伐他汀 (10 mg/d) 、辛伐他汀 (20 mg/d) 、氟伐他汀 (20 mg/d) 、阿托伐他汀 (10 mg/d) 、吉非贝齐、烟酸等。最近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死亡率及发病率。
3.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推广, 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 是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 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 具体来讲心脏介入治疗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 经过血管穿刺把心脏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 这样来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它属血管再通术的范畴, 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性最小的一种。临床最早应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这些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 也成为了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3.3 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目的与介入治疗一样, 都是使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的血流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具体来讲搭桥手术就是在腿部、胸部、上臂取一段自身的血管, 把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连接起来, 这样血液通过血管桥绕过梗阻部位, 使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 改善了自身血管不通畅的问题。凡在合理的药物治疗下不能控制的致残性心绞痛伴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及冠状动脉多支多处病变者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最主要的适应证。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严重缺血的患者来说, 冠脉搭桥外科手术后的生存率要优于内科治疗。另外, 介入治疗中, 对于较长夹层、夹层累及重要分支以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估计放置冠脉支架难以奏效时, 宜尽早进行冠脉搭桥[2]。
综上所述, 合理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案, 可降低其发病率, 冠心病的合理治疗缓解了患者的病发症状, 恢复心脏功能,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对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的种类进行治疗分析。方法以并发症类型进行相应的手术、介入治疗或药物治疗。结果经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的各类并发症后, 治愈率达到86.54%, 随访1~4个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进行合理的治疗能更好的减轻或缓解症状, 恢复心脏功能,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临床治疗,体会
参考文献
[1]高润霖.全国首次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8, 26 (1) :25-26.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效果探讨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 年4 月-2014 年5 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00 例, 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 (试验组、对照组) , 试验组50 例, 男27 例, 女23 例, 年龄45~80 岁, 平均 (50.7±1.7) 岁;病程5 个月~1 年, 平均 (7.3±0.3) 个月;对照组50 例, 男29 例, 女21例, 年龄46~82 岁, 平均 (51.9 ± 1.9) 岁;病程6个月~2年, 平均 (8.6±0.6) 个月。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针对性临床比对 (P>0.05) 。
临床诊断: (1) 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疾病诊断, 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 (2) 排除脏器功能损伤、药物过敏等患者; (3) 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组研究, 且签署临床意向书。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性吸氧、强心等治疗, 同时借助血塞通药物治疗, 用药方式为注射, 将血塞通溶于葡萄糖液体中, 血塞通剂量300 mg, 葡萄糖液体剂量250 m L, 注射1次/d, 连续性注射1 个月;试验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包括: (1) 瘀血痹阻型:此类患者, 将活血化瘀、通脉作为治疗原则, 药方:桃仁12 g, 生地黄、当归、红花、牛膝等各9 g, 赤芍6 g, 甘草、柴胡等各5 g; (2) 气阴两虚型:对此类患者, 将益气、活血作为治疗原则, 药方:黄芪20 g, 丹参15 g, 麦冬10 g, 红花、五味子各6 g; (3) 寒凝心脉型:对此类患者, 将活血、驱寒作为治疗原则, 药方:当归12 g, 白芍、桂枝各9 g, 甘草、通草各6 g, 细辛3 g; (4) 气虚血疲型:对此类患者, 将活血、益气作为治疗原则, 药方:黄芪30 g, 丹参、鸡血藤各15 g, 赤芍12 g, 当归、苏木各10 g。上述药物均煎服, 1 剂/d, 连续服用1 个月。若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急性期心绞痛发作, 应借助硝酸甘油抢救, 并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项目: (1)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a.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心电图指标恢复正常;b.好转:患者临床症状转变, 心电图指标逐渐恢复;c.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指标未转变, 且病情加剧。 (2)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血脂指标。 (3) 比对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借助SPSS 18.0 软件对本文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对结果中的相关计量数据进行表示, 利用%对结果中的相关计数资料进行表示, 在本文中的对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对: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不同临床药物治疗后症状均转变, 试验组患者好转率 (96.0%) 和对照组 (80.0%)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血脂指标比对: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甘油三酯、胆固醇总量、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指标和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均出现并发症, 试验组患者心悸1例, 胸闷1例, 乏力1 例, 并发症总率6.0%;对照组患者心悸2 例, 胸闷4 例, 乏力4 例, 并发症总率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2, P=0.037) 。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 多发于老年人, 气短、胸痛为疾病临床表现。一旦患者心肌梗死, 将加重胸痛, 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严重者还会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临床症状, 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 临床大多借助西医药物治疗, 虽然西医药物治疗后可取得显著成效, 但预后并发症多, 总体效果不明显。因此, 必须探讨针对性方法治疗[2]。
中医学认为, 冠心病由气血不足、血脉瘀滞等因素导致, 再加上冠心病疾病类型多 (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缺血等) , 所以, 临床上中医给予冠心病患者辨证治疗, 效果突出。本组研究的50 例冠心病病例的辨证治疗中, 针对瘀血痹阻、气阴两虚、寒凝心脉、气虚血疲等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活血化瘀、驱寒散热、舒筋活络作为疾病主要原则, 通过当归、红花、黄芪、甘草、柴胡等药物的使用, 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从而实现最终的治愈目的[3~5]。从本组研究结果得知:中医辨证治疗组患者好转率 (96.0%) 、并发症总率 (6.0%) 和西医药物好转率 (80.0%) 、并发症总率 (20.0%) , 与治疗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患者效果优于西医药物, 好转率高达96.0%, 符合徐智等的研究成就[6]。
综上, 给予冠心病患者临床中医辨证治疗, 效果突出, 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意义重大, 值得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100例, 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 试验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西医药物治疗, 比对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 (96.0%) 、并发症总率 (6.0%) 和对照组好转率 (80.0%) 、并发症总率 (20.0%) 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临床中医辨证治疗, 效果突出, 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中医辨证,冠心病,临床结果
参考文献
[1]邓鸥鸥.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18 (22) :108-110.
[2]邓平.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20 (15) :212-213.
[3]吉文龙.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34 (22) :11-12.
[4]刘修成.62例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5) :602-603.
[5]马彪.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22 (10) :100-101.
冠心病老年患者介入治疗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2012年9月心血管内科接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3±0.8)岁,男性102例,女性78例,病程为3~20年。入院时均有明显的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冠心病,冠脉管腔狭窄>70%。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各60例,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病程以及检查结果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介入治疗法进行治疗。1.2.1 A组治疗术前6 h即给予患者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片600 mg口服,术中给予肝素100 IU/kg静脉滴注,术后给予相同剂量他汀药物,拜阿司匹林片300 mg 4周后改为100 mg,氯吡格雷片75 mg口服,维持9个月,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
1.2.2 B组治疗
将术前氯吡格雷片剂量改为300 mg,其余治疗同A组。
1.2.3 C组治疗
将术前氯吡雷格片更换为噻氯匹定250 mg,其余治疗同A组。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对比三组患者术前、服药12 h、24h后血小板聚集率与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于术前、服药12 h、24 h后通过二磷酸腺苷诱导测定3组中每1位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3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2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3组用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用药后,3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见表2。
注:#与#对比P>0.05,▲与#对比,P<0.05
(n,%)
3 讨论
冠心病又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冠脉狭或堵塞窄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性疾病,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常见症状为胸闷、心绞痛、呼吸困难等。冠心病共分为五型:隐匿型、心绞痛型、心力衰竭型、心肌梗塞型、猝死型,每种类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诱因各不相同[2]。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以介入治疗效果最佳,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动脉介入法治疗冠心病具有安全性高、机体损伤小、起效迅速、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冠心病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在行介入治疗的同时,抗血小板、抗凝是治疗中的重点,临床上对于抗凝药物及剂量的选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以提高冠心病抗凝治疗效果[3]。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经临床多次实验证明为临床上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抗凝治疗物的黄金搭档。阿司匹林片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明显抗血栓形成作用,可用于长期抗凝治疗与手术后抗血栓形成治疗。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竞争性的抑制与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吸收快,半衰期长,可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雷格片常规治疗剂量为300 mg,维持量为75 mg,本研究组将冠心病介入治疗前抗凝药物氯吡格雷片剂量增加到600 mg,与阿司匹林联用,通过大剂量运用氯吡雷格,增强了药效,以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同时预防了氯吡雷格药物抵抗的发生[4]。
噻氯匹定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率,与阿司匹林相比,它不仅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第Ⅰ相,对第Ⅱ相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解聚作用,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降低全血黏稠度。噻氯匹定起效慢,但维持时间久,不良反应明显,最突出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出血、胃肠道反应。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前6 h大剂量运用氯吡雷格,与常量运用氯吡雷格以及常量运用噻氯匹定对比,均P<0.05,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常量运用氯吡雷格以及常量运用噻氯匹定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服用氯吡雷格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噻氯匹定低,大剂量运用氯吡雷格与常量服用氯吡雷格药物不良反应对比,(P>0.05),说明短时间内大剂量运用氯吡雷格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具有安全性与可行性。
在冠心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属于特殊的人群,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由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危险因素较其他年龄组高,故冠心病发病率也相对增高。但临床实验证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运用介入治疗疗效突出。但在临床治疗中仍需要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性考虑,研究最佳的治疗方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为:多数已建立了心肌侧枝循环,临床症状不明显;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高;系统性并发症较多;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疗效差[5]。
综合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点,建议尽量运用血运重建治疗,且术前对患者身体进行全面评估,正确运用抗凝药物,避免运用呼吸与神志抑制性麻醉药物,治疗中严密检测心、脑、肾功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翠萍,姜丽丝,曹滢,等.芪参益气滴丸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2,40(4):113-114.
[2]李志枚,甘继宏,苏海明,等.80岁以上高龄患者76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2012,11(8):626-627.
[3]高润霖.2011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4):245-247.
[4]苏海明.大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827-828.
中医怎样分型治疗冠心病 篇10
1寒凝心脉型冠心病:该型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心痛彻背、疼痛常在受寒时发作、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质黯淡、苔白、脉弦紧。治疗该型冠心病应坚持散寒通阳、活血宣痹的原则,可选用瓜萎薤(xiè)白汤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瓜萎皮12克,薤白、檀香、红花各6克,附片、桂枝各9克,丹参15克,细辛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
2气滞血瘀型冠心病:该型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心胸窒闷、神情抑郁或郁怒、胸胁窜痛或心胸刺痛、夜晚疼痛加重、心悸不宁、舌质黯、舌面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治疗该型冠心病应坚持理气解郁、活血止痛的原则,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其方药组成是:柴胡、枳壳、当归、川芎、桃仁、川牛膝、延胡索各9克,生地、赤芍各12克,红花6克,桔梗、甘草各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胸胁窜痛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香附、郁金各9克。患者心胸刺痛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三七粉2~3克,或乳香、没药各6~9克。患者心悸不宁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丹参15克、龙齿30克。
3痰浊壅塞型冠心病:该型冠心病患者多为体形肥胖者,可表现为心胸闷痛、气短、食欲不振、乏力、昏昏欲寐、舌苔浊腻、脉滑。治疗该型冠心病应坚持化痰泄浊、宣痹通阳的原则,可选用加味瓜萎薤白半夏汤。其方药组成是:全瓜萎、茯苓、丹参各15克,薤白、半夏、陈皮各9克,砂仁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食欲不振、苔腻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苍术9克。患者若有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黄连3克、竹茹9克。患者乏力、昏昏欲寐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黄芪15~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石菖蒲9克。患者的血脂若较高,可在此方中加入蒲黄(包煎)20克、红花6~9克、山楂15~30克。
4气阴两虚型冠心病:该型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质红、舌边有齿痕、舌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治疗该型冠心病应坚持益气滋阴、养血通脉的原则,可选用加味生脉散。其方药组成是:黄芪30克,党参、麦冬、丹参各15克,五味子6克、玉竹、当归、川芎、炙甘草各9克,大枣5枚。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失眠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酸枣仁、茯神各12克。患者自汗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糯稻根12克、浮小麦15克。患者盗汗的症状若较重,可在此方中加入知母12克。患者胸痛的症状若逐渐加剧,可在此方中加入延胡索、川楝子各9克。
5脾肾阳虚型冠心病:该型冠心病患者可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心悸肢肿、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治疗该型冠心病应坚持温补脾肾、活血通脉的原则,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四君子汤合丹参饮的加减方。其方药组成是:黄芪30克,附片、桂枝、熟地、山茱萸各9克,茯苓、党参、丹参、白术、泽泻各15克,山药12克,檀香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一剂,分3次服下。患者若有胸痛彻背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制乌头、香附各9克、高良姜6克。患者若有神昏喘促、冷汗肢厥的症状,可在此方中加入人参6~12克、附片9~30克进行抢救。
冠心病中医治疗临床应用 篇11
冠心病的发病以中年和老年前期为多, 此时肾中精气渐衰, 气血渐虚, 往往处于生理性肾虚状态。又因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明显加快, 劳神过度, 加之饮食不节, 生活无序, 致使人体各脏气受损, 久必及肾, 耗损肾中精气, 从而加速了肾虚的改变。肾虚则阴阳失衡, 藏精主水及气化功能失调, 水不涵木温土,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若饮食失调, 运化受阻, 痰浊内生, 阻遏心阳;情志变动, 气机不畅, 络脉失养, 心血不通;寒主收引, 无论外来寒邪或内生阴寒, 均能致血脉凝涩, 诱发本病[2]。故冠心病的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 笔者从肾虚论治确能提高临床疗效, 简述如下。
1 肾阴虚
冠心病胸闷疼痛, 无明显诱因引发。伴烦躁汗出, 腰脊酸楚, 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 咽干颧红, 溲赤便干, 舌红少苔, 脉沉细。此为肾阴亏虚, 虚火自旺, 煎血成块, 炼津成痰, 脉道失于濡润, 血行滞涩。治当以阴制阳、滋肾养心、活血通脉, 方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桃红四物汤化裁:生地、山药、丹皮、山茱萸、枸杞子、黄精、桃仁、红花、白芍、郁金、佛手、丹参、木香、云苓、远志、甘草。本组中7例, 经此方剂治疗症状消失6例, 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转为西医治疗。
2 肾阳虚
冠心病心前区疼痛间歇发作。伴腰膝酸困疼痛, 时有畏寒, 四肢不温或肿胀, 头目眩晕, 精神萎靡;男子伴阳痿或性欲减退, 女子则经期先后无定, 经水淡薄, 白带增多如泔水;面色苍白或熏黑, 舌淡胖苔白, 脉沉弱或细。此为肾阳不足, 命门火衰, 致心阳衰微, 心神无力振奋, 气血运行无力, 心血受阻。治当温肾助阳、益气通脉, 方选右归丸、当归四逆汤化裁:菟丝子、枸杞子、杜仲、肉桂、制附子、细辛、山萸肉、熟地、当归、赤芍、红花、山药、鹿角胶、通草、寄生。本组中6例, 经此方剂治疗症状消失4例, 2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转为西医治疗。
3 肾阴阳俱虚
冠心病反复发作心绞痛, 病程较长, 多见于年长患者。伴腰膝酸软疼痛, 过劳则发, 神疲乏力, 气短胸闷, 头目眩晕, 口干口苦, 失眠多梦, 肤发不泽, 食少便溏或大便不爽, 舌苔薄白, 舌质淡红或有齿痕, 脉沉细或无力。此为肾虚日久或久病肾虚, 气虚无力行血或阳虚心阳不振, 致胸阳失展;津能化气, 阴津不足是导致气虚的重要原因, 《灵枢·本神》:“阴虚则无气”, 故能诱发本病。治当益阴补阳、通络行痹, 方选金匮肾气丸、四逆汤、血府逐瘀汤化裁:桂枝、附子、肉桂、山萸肉、熟地、山药、云苓、丹皮、甘草、菟丝子、当归、生地、赤芍、红花、柴胡、枳壳、郁金、薤白。本组中5例, 经此方剂治疗症状消失4例, 1例症状无明显变化转为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明, 姜莉芸, 周立明, 等.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临床食道电生理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6) :455-456.
【冠心病治疗】推荐阅读:
冠心病的治疗进展08-19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08-25
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12-28
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06-28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进展11-25
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11-30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12-06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12-27
冠心病01-06
冠心病病人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