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绞痛

2024-10-10

老年心绞痛(共10篇)

老年心绞痛 篇1

摘要: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分析, 观察组患者康复时间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2.0%, 低于对照组的40.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针对性护理, 可有效缩短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治愈时间, 降低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探讨

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供血不足, 导致心肌出现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 其最明显的特点是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疼痛, 劳力性心肌负荷增加时心绞痛发作较频繁。近些年来, 老年心绞痛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为提高其治疗效果, 必须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本文就我院接收治疗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65~79 (69.3±1.1) 岁。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性护理方法, 主要是对患者疾病康复进行治疗性护理以及生活干预的护理性方法。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 主要包括: (1) 环境护理。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的改变进行护理, 在护理的过程中, 把患者置于安静居住环境中。病房卫生保持干净整洁以及通风干燥, 以此来保证患者心情愉悦。其次, 还要注意使病房内患者的被褥和衣物等保持卫生和干净。 (2) 饮食护理。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 在饮食上对患者进行严格的控制, 不仅要保证其低盐、低脂, 还要保证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 避免患者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还要保证患者积极戒除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3) 治疗护理。通过药用等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使患者能够根据医生的嘱托和实际病情按时用药。对患者在检查中出现的各项生命体征需要多加留意并详细记录, 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必须尽快向医生反映, 并及时处理。此外, 在护理中还需要对疼痛发作时的ST段改变进行注意, 必要时需急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手术介入治疗。 (4)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成员之间交谈, 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在与患者的热切沟通中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 进而在治疗中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代表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少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2.0%, 低于对照组的40.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心绞痛是一种突发性疾病, 在心前区出现压榨性疼痛的同时, 会伴随呼吸困难或者邻近组织、肌肉牵涉性疼痛等症状。通常舌下含服适量的硝酸甘油后相应症状可得到快速缓解[1]。但由于心绞痛的发病上诱因较多, 因此发作较为频繁, 严重者一天内可发病多次, 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也带来不便[2]。特别是老年患者, 其生理机能逐渐减弱, 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临床治疗效果有所欠缺。临床合理的护理可提高其疗效, 其中包括根据患者的病症进行环境护理、饮食护理以及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等, 以对心绞痛发作诱发因素加以避免, 同时还能提高心绞痛治疗的远期效果,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3]。在护理过程中, 护士需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护理技术熟练, 同时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康复时间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表明采用针对性护理, 可有效缩短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治愈时间, 降低复发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建辉, 杨彩虹, 陈敏芝.老年心绞痛患者100例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保健杂志, 2011, 4 (10) :440-441.

[2]赵凤云, 韩恭祝, 宋玉霞.餐后心绞痛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6 (13) :106-107.

[3]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82-18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国循环杂志, 2007, 11 (33) :222-223.

心绞痛“脸色”多 老年人要警惕 篇2

心绞痛的常见部位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典型的心绞痛呈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和左臂放射。一般在劳累、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出现,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会缓解。但有些老年人,有了心血管疾病却往往“无声无息”,即使是心绞痛、心梗发作,也变得“不那么痛了”,好像被“消音器”处理过一样,非常容易被漏诊,等到确诊为时已晚。

心绞痛发作因人而异

心绞痛发作时,无论是疼痛的性质,还是疼痛的部位,都是因人而异。这是因为心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局部积聚很多代谢产物,通过刺激感受器引发痛觉的神经冲动,通过位于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传导到相应的脊髓节段,再进一步上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疼痛的感觉。大部分疼痛传入的节段较低,会引起定位于左胸部、左上肢的疼痛感,但如果传入节段偏高,就可能表现为牙痛、下颌痛或咽喉痛。

因此,如果在体力活动、饱餐、冷空气刺激、情绪变化等情况下,出现上述部位疼痛或不适症状,而且疼痛在诱因消失后几分钟内也随之消失,就很可能是心绞痛的信号,应该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心绞痛发生

1.利用其他检查手段尽早发现。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如果危险分层属于“高危”级别,那么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做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CT等,以便在心脏病发作前就发现潜在的心脏异常。

2.通过疼痛之外的其他症状识别。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发生时,即使没有疼痛的感觉,但心肌缺血或坏死已经存在,有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重要器官的供血减少而引起一些症状,例如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无力、头晕,活动时气短、呼吸困难,以及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此时都应排除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的可能。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篇3

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

1.1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脉内膜脂质和复合糖积聚, 出血和血栓形成, 使得冠脉粥样硬化及管壁上斑块的形成, 导致冠脉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病[1]。

1.2 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的基础研究发现,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冠脉管壁上斑块的病变和稳定程度有关, 当斑块破裂激活体内血小板和凝血系统, 诱发血栓形成, 使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缺氧[2]。

1.3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 (NO) 降低, 使得冠脉痉挛也心绞痛发作的一个原因[3]。

2 通心络胶囊的成分

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 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降香等组成的中药。

3 医学论证

3.1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 对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早已有多种治法治则。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络脉之病变, 与运血不畅有关。心气虚之, 运血无力是形成心络瘀阻的主要原因, 故通心络胶囊的补益心气、活血通络功正中病机。此方由多种纯天然中药精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 特选益气药与虫类药配伍, 以人参为君药, 补益心气, 使心气旺而气血行, 正气足而邪气无居处, 则心之络脉畅通。水蛭活血通络。全蝎解痉通络为臣药, 加土鳖虫逐瘀通络, 蜈蚣搜风解痉, 蝉蜕熄风解痉, 另配赤芍活血散血, 行瘀止痛与虫类药共为佐药;冰片芳香通窍, 引诸药入络为使药[4]。

3.2 现代医学证明人参可抑制血小板凝聚, 抗动脉粥样硬化并可抗心肌缺血, 降低心肌耗氧量, 故可改善心脏功能, 而水蛭, 土鳖虫均有抗凝血及抗血栓的作用, 前者有降脂作用[5]。诸药合用益气而通心络, “通则不痛”而改善胸痹心痛症状。通心络对心肌耗氧有明显降低作用, 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扩张冠脉, 缓解痉挛, 增加心肌供氧, 从而减轻冠心病心绞痛。

综上所述, 通心络胶囊是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的老龄化, 冠心病心绞痛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中医学认为此病是络脉之病变, 与运血不畅有关。现代医学认为冠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缺氧为其主要原因。通过祖国医学论证和现代医学证明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老年冠心病,心绞痛

参考文献

[1]叶任易。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1-294。

[2]叶飞, 陈绍良, 段宝祥, 等。心绞痛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 20 (4) :207-209。

[3]余静, 骆雷鸣, 等。冠心病患者一氧化氮分泌周期的初步研究。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99, 15 (1) :21-23。

[4]徐贵成, 高荣林, 吴以岭, 等。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77, 17 (7) :414。

老年心绞痛 篇4

【关键词】老年不典型心绞痛;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82-02

心绞痛为老年患者常見疾病之一,典型的心绞痛其临床症状明显,不易漏诊误诊,对于不典型心绞痛,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很大一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而未出现胸痛、胸闷等典型表现,极易和其他疾病混淆,造成漏诊误诊,出现严重的后果[1]。本院将近期收治的98例老年不典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不典型心绞痛患者,其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72.6岁。其中有冠心病史45例,高血压病史64例,糖尿病病史53例,高血脂病史39例;伴支气管炎11例,慢性胃炎、胃溃疡17例。98例患者中有5例曾被误诊为肋间神经痛,7例被误诊为反流性食管炎,13例被误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2例被误诊为颈肩综合征,误诊率达27.6%。

1.2辅助检查对患者行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CTA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测24小时,缺血性ST段下移的阳性标准:J点后80ms ST 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 持续2分钟以上。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示狭窄≥50 %者定为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病变[2]。

1.3治疗方法

1.3.1一般治疗①嘱患者禁烟,避免情绪激动,避免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②消除引起心绞痛的危险因素和诱因,如贫血、甲亢、肺部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③口服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避免发生心肌缺血,防治发生心肌梗死。④口服镇静剂,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1.3.2药物治疗①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mg,每日一次,晚饭后口服,以降低胆固醇。②采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

2结果

同时期有231例患有老年心绞痛,98例老年不典型心绞痛占同时期老年心绞痛的比例为42.4%。分析其首发症状可见,有4例出现大汗,1例出现眼痛,7例咽喉肿痛,12例肋间神经痛,8例上肢疼痛,5例颈部疼痛,37例出现呼吸困难,21例上腹部隐痛,17例不明原因出现的胸部疼痛剧烈,12例不明原因出现心率加快。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前降支 54例,回旋支 36例,右冠 39例;单支病变57例(58.2%),双支病变22例(22.4%),三支病变20例(20.4%)。动态心电图检查示,31例(31.6%)存在心肌缺血样改变。

对98例老年不典型心绞痛患者给予治疗后,72例患者出现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

3讨论

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极易诱发心绞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绞痛是由于一过性心肌缺血所引起,典型的心绞痛常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不适,易引起患者重视,而不典型心绞痛常无明显胸痛症状,应谨慎对待,以免漏诊误诊。通过本实验也可发现,老年不典型心绞痛其临床症状多样化,很大一部分患者并未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有的甚至仅表现为呼吸困难、肩部不适、腹部隐痛等,极易和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延误病情。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使不典型心绞痛的诊断更加明确化,通过本次实验也可发现,大多数老年不典型心绞痛的患者都存在冠状动脉的病变,其狭窄程度超过血管直径的50%。从本实验可看出:①老年不典型心绞痛首发症状较多,临床表现复杂;②单支血管病变相对较多,以前降支为主;③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心肌缺血样改变,应结合临床对症治疗。本实验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消除诱因,采用降脂、抗凝类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钙为降脂类药物,本药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可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中的脂质代谢,防止心肌发生缺血缺氧[4],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总之,对于老年不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明确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心绞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避免病情恶化,威胁患者生命[5]。

参考文献

[1]沈潞华.老年心绞痛分型及治疗的新见解.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2):91-94.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4-795.

[3]王骏,王鸣和.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原理及治疗.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8,19(4):149-152.

[4]韩玉兰,常吉英,夏磊,等.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误治分析.临床误诊误治,1991,4(2):13.

误诊为心绞痛的带状疱疹老年人 篇5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75岁。因左胸前区疼痛,渐进加重5天收入入院,患者在于入院前5天因旅游劳累后感左侧胸部不适,有阵发性跳痛,自服“止痛片”有所缓解,此后数天疼痛渐进加重,呈阵发性剧烈跳痛,甚至衣服接触皮肤亦有疼痛,因既往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病史7年,随团医生拟诊为“心绞痛”发作,遂多次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痛定、消心定等药物治疗,胸痛亦未见缓解,旅游归来后即到我所就诊。查体:血压:140/96mmHg,表情痛苦,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心脏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检查示ST-T段改变。血常规示WBC6.9×109/L,N0.70,再予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疼痛无缓解,次日查体发现左胸前区及后背发生密集水疱,皮肤触痛明显,遂确诊为为“带状疱疹”,给予小剂量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及对症处理,2d后疼痛症状明显好转,经上述治疗2周后出院。

病例2,男,78岁。因左胸前区剧烈针刺样疼痛1天送上级医院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突感左胸前区持续性针刺样剧烈疼痛,无压榨感及远处放射。因冠心病史15年,患者自疑“心绞痛”,遂舍下含服硝酸甘油未见缓解。即到我所就诊,查体:体温37.2℃,脉搏83/min,呼吸22次/min,血压150/100 mmHg.左胸前区皮肤正常,第4、5肋间触诊疼痛加重,心界稍大,尖瓣听诊区可闻及Ⅲ/6收缩早期杂音。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血常规WBC7.6×109/L,N0.68,遂送上级医院,入院初诊为心绞痛。入院后经24 h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检查,均不支持“心绞痛“诊断,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等处理,症状亦未见缓解,3天后疼痛区域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的水疱和丘疱疹,确诊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10d后症状显著缓解出院。

2 讨论

带状疱疹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有二点;一是在炎性红斑的基础上有簇集性水疱,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单侧带状分布,不超过中线,常见于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支配区。二是神经痛,

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同时发生,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之久,甚至1年以上。典型的带状疱疹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一些先有疼痛后发皮疹的患者,临床医生往往因为专科的局限性而容易误诊[1,2,3,4]。

2.1 有资料表明

患者的年龄越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越高,基础疾病越多,神经痛越明显并单独或先于疱疹出现可能性越大,客观上越易误诊。带状疱疹最常侵犯肋间神经,临床上表现为前胸部及肩背部疼痛,这恰似心绞痛的好发部位。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多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当伴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时,临床医生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先入为主,将此病误诊为心绞痛[3]。

2.2 非专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

由于带状疱疹多发生在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老年人因痛而就诊的科室多在非皮肤科的其它科室,而一些非皮肤科医生对本病不熟悉,缺乏对本病的警惕性,这也是易造成误诊的重要方面。

2.3 病人自我判断与客观误导

老年病人根据自己或别人的经验,对病症作出自我判断或将其与已有疾病进行联系。对基础疾病的赘述可能误导医生的临床思维,使之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2.4 询问病史和体检不仔细

一些临床医生工作责任心不强,询问病史过于简单,诊断思路单一、片面,局限于本科疾病,另有一些医生体检不仔细、全面,没有密切观察胸痛、皮肤变化。有时甚至依赖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而做出误诊。

2.5 疼痛性质的辨析

带状疱疹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虽然均有胸痛,但两者胸痛特点有不同,详细询问病史,可初步鉴别。带状疱疹的神经性痛常沿肋间神经分布,疼痛性质为烧灼痛或针刺样痛,常阵发性加剧,而且痛觉敏感,触痛明显,甚至衣服摩擦也痛。疼痛时服硝酸甘油无效。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特点为心前区或胸骨中上段的闷痛感、紧压感或压榨样痛,可放射至后背、左肩及左臂内侧直至无名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时可伴有胸闷、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往往因劳累、情绪激动而诱发。严重者在稍加活动如进食、排便、体位改变时即诱发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类可暂时或部分缓解疼痛[1,5]。

总之,对于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胸痛,除了考虑心绞痛外,也应考虑到带状疱疹的可能,在临床诊疗中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动态观察胸痛及皮肤变化,以免误诊.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216.

[2]李晖,胡晓雯,韩春山.现代医药卫生[J].2006,22(17):2683- 2684.

[3]李学军.300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病学杂志,2000,14 (3):171-172.

[4]陈丽娜,温海,陈江汉.21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9):537.

老年心绞痛 篇6

关键词:老年心绞痛,护理,康复指导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 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 其发作突然、病情严重, 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由于老年人病理生理特征, 且一般常伴有多种疾病并存, 心绞痛发作症状不典型, 在临床和生活上常被忽视,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生活及临床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针对性护理, 并进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11年起对老年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老年心绞痛患者, 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8例, 其中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62.3岁, 43例为稳定型心绞痛, 5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4.6岁, 41例为稳定型心绞痛, 7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症类型上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在得知患病后多有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往往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应随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适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向患者详细阐述病情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增强患者战胜病症的信心, 以便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 促进患者康复。

1.2.2 症状护理

在治疗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当出现血压明显增高或降低, 心率突然加快或窦性心律失常, 是病情加重的危险信号, 应立即通知医生。在病症发作时, 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缓解方式, 并及时准确予以记录和处理。

1.2.3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硝酸甘油类药物, 心绞痛发作时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酯制剂, 服用后仍不缓解可再含服1片;对于心绞痛发作频繁者, 可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滴, 要控制好单位时间内液体的输注量, 并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期间常见的反应, 消除患者恐惧的情绪。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心绞痛已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患者发病次数减少为50%~80%;无效:患者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通过护理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有效率比较

通过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康复的有效率为93.75%, 远远高于对照组 (83.33%)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5.8±0.9) d, 低于对照组的 (7.4±1.3)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护理工作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 发作期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治疗结束后, 应对老年患者进行知识宣教和讲解, 因患者年龄较大、理解能力下降, 在进行沟通时要有耐心, 态度要和蔼, 避免学术用语,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告知患者发病时的应急措施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2]。建议患者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要避免情绪激动, 要戒烟戒酒, 参加适当体育锻炼, 坚持服药, 定期回院复查, 遵医生指导用药, 忌随意停药、换药。本研究数据也证明了, 对老年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能有效促进其早日康复,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建辉, 杨彩虹, 陈敏芝.老年心绞痛患者100例的临床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 (4) :440-441.

老年心绞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DM伴心绞痛患者162例, 其中男78例, 女84例;年龄43~78 (63.2±2.7) 岁;病程3~15年, 平均7.1年。

1.2 方法

将DM伴心绞痛患者162例分为2组, 其中年龄<60岁和病程<3年者作为试验组, 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予普奈洛尔10mg/次, 每天3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丽珠血栓通10ml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15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症状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为每周 (7.3±1.2) 次, 且普遍较轻;对照组每周发作 (28.7±4.6) 次, 发作强烈, 有时需到医院治疗。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减少次数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症状程度减轻。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DM患者因机体代谢异常, 一般随病程延长而发生血管病变,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机体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有[2]: (1) 血糖代谢异常, 血糖含量升高可直接促使血管细胞机构的血糖毒化作用加强, 使血管发生粥样硬化; (2) 由于患者胰岛素不足, 血脂含量升高, 特别是三酰甘油的升高, 可促进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 尚残留部分胰岛功能或进行胰岛素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机体可在血糖升高前期发生胰岛素抵抗效应, 使血管平滑肌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增高、血管收缩活动加强、血管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因此针对DM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的治疗, 从疾病致病机制入手, 治疗病症。中药丽珠血栓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提取物, 含有多种抗高脂、高凝作用的皂苷, 可降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血脂损害的可能性, 且中药丽珠血栓通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效果, 可有效扩张引起心绞痛的冠状动脉狭窄并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和患者心肌供氧功能, 缓解心绞痛症状。因此中药丽珠血栓通通过对病因、症状同时进行治疗的方式, 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DM心绞痛与年龄、病程、血脂等关系较大;予中药丽珠血栓通辅治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通治疗老年糖尿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162例糖尿病心绞痛患者, 治疗干预前, 将年龄<60岁和病程<3年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予普奈洛尔10mg/次, 每天3次;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中药丽珠血栓通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 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多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心绞痛与年龄、病程、血脂等关系较大;予中药丽珠血栓通辅治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病变,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1]李萍, 李艳英.糖尿病心血管病变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 2009, 49 (37) :105-107.

老年心绞痛 篇8

关键词:老年人,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运动疗法

心绞痛主要是患者因冠状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发动脉供血不足,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若治疗不当,患者很容易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病情比较危重[1]。目前,临床治疗老年心绞痛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我院在老年心绞痛治疗中采用中西医联合运动疗法的方式,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63岁~79岁。所有患者在住院后接受心电图、超声检查等,均符合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64岁~7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为63岁~78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2组患者均服用中西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1.2.1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服用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消心痛等西药,另外联合服用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药方为赤芍2 g,川芎、炙甘草、柴胡、牛膝、枳壳各6 g,当归10 g,桃仁、生地各15 g,红花12 g,桔梗16 g。将以上药物以水煎服,患者每日服用1剂,服药疗程为2周。

1.2.2运动疗法观察组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接受运动疗法,具体如下:Ⅰ级心绞痛患者可适当进行行走锻炼,护理人员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快走,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的运动训练;Ⅱ级心绞痛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在病房内散步,每天散步1~2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Ⅲ级心绞痛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在病床周围做简单的肢体运动,每天2次为宜,每次半小时以下;对于Ⅳ级心绞痛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其练习洗脸等日常基本活动。

1.3观察指标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小于50%,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除,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极为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7例,有效例数为10例,显效例数为8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仅为1例,有效例数为13例,显效例数为11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远高于对照组的72%,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5)。

3讨论

心绞痛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在患上心绞痛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心绞痛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威胁[2]。

在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心绞痛中,西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患者在服药后容易出现复发情况。中医认为心绞痛属于“胸痹”范畴,发病机制与气虚血瘀有关,若是患者过于疲惫、乏累,心气就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导致心气缺乏。由于心绞痛的发病部位在心,因此,中医药物治疗心绞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路、补气为主。运动疗法在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一段历史,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血液循环状况正常。

我院在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主要让患者服用倍他乐克、消心痛、拜阿司匹林等西药,同时结合服用血府逐瘀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服药基础之上结合运动疗法接受治疗,最终治疗无效例数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此外,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因此,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谷同波.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652-1653.

老年心绞痛 篇9

【关键词】综合治疗方案;老年高血压;心绞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61-02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主要是由血管收缩引起周围血管阻力或心排血量增加,导致动脉血压上升。为了解综合治疗方案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6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2.16±5.04)岁,病程9~32年。平均病程(18.27±5.1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TO)中老年高血压标准:在安静休息且非药物状态下,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2次以上的舒张压(DBP)≥90mmHg,或收缩压(SBP)≥140mmHg。此外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患有肝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3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采用美托洛尔、依那普利和珞和喜联合降压,给予其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为其建立档案,了解其病情和基本状况,对患者进行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疾病知识宣传,如知识讲座、发放教育手册等,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指导患者有效的用药,在医生的叮嘱下长期的、规律的服药,不得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或是停用药物。对于患者在治疗中存在的各种焦虑、沮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和负面心理,护理人员需给予其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让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加强在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以清淡为宜,不可暴饮暴食,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可进行一些合适的有氧 运动,如打太极、散步、慢走等,但避免剧烈运动,保证运动时的良好状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程度减轻等进行判定。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情况改善;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但在50%以下,心电图情况与治疗前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以描述,并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15例显效,16例治疗有效,2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患者中11例治疗显效,13例治疗有效,9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x2=5.346,P<0.05。

3 讨论

人体的血压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因而高血压多发于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合并多种后遗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1]。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脉压差较大,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使得患者主动脉硬化、弹性降低,心室的收缩会使得动脉血压升高,心室的舒张则会使血管壁弹性差,无法维持舒张压[2]。长期的高血压会诱发患者发生心绞痛,而心绞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血压的增高,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老年高血压伴心绞痛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治疗难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无法使患者的血压控制达到理想状态[3]。综合治疗方案是指将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因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来说,正确用药或按时服药与其血压的控制有很大的关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运用综合治疗方案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看来,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给予其督促与指导,让患者遵医嘱正确的、有规律的服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自身病情的具体情况,加强在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干预,能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保国,郭乃超.综合治疗方案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5(31):175-175.

[2]曾宪稳.综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0(02):130-131.

老年心绞痛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 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 男14例, 女6例, 年龄65~85岁, 对照组20例, 男15例, 女5例, 年龄66~82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1.2 用药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 (由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号Z 20056866 /Z 20056869) , 40 ml/次, 加入25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 15 d为一疗程。对照组常规应用硝酸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及阿斯匹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用药前后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 常规记录心电图变化, 监测肝肾功能。

1.3 临床疗效评定

显效:心绞痛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 %以上, 心绞痛改善2 级及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以上, 心绞痛改善1 级;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明显减少, 甚至加重。

1.4 心电图疗效评定

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型ST 段恢复>0.1 mV 或恢复至正常;有效:ST 段恢复0. 05~0. 10 mV , 或主要导联T 波变浅50 %以上;无效:心电图无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丹红注射液治疗15 d, 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的总有效率98%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4.5% , 对照组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0.5% ,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1) 。

所有患者均完成 治疗 疗程,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血常规等测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无出血倾向及变态反应发生。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近几年来逐年增高,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向急性心肌梗死过渡的一个阶段, 它的病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中常见的类型, 由于存在临床上的不稳定性, 治疗不及时, 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 尤其是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由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 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 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 (或) 刺激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临床常用硝酸酯、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抗栓 (凝) 治疗。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和红花两种药效成分组成, 丹参味苦, 性微寒, 归心、肝经, 通血脉, 散瘀结, 是为主药;红花味辛, 性温, 归心、肝经, 化瘀血, 通经络, 是为辅药。两药相辅祛瘀生新, 除邪而不伤正, 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临床用于冠心病, 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同时, 丹红注射液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防止损伤的作用。丹红注射液还有降低血清中LDL的作用。研究显示[1]:丹红注射液对实验性AS家兔的血清TC和LDL-C具有降低作用, 明显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5]。

通过对部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个疗程的丹红注射液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都有明显改善, 通过随访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持续的改善, 这说明通过丹红注射液治疗后, 患者冠状动脉的斑块得到了稳定, 血管狭窄没有进展, 使冠心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2]。临床试验显示丹红注射液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小鹰, 吕卓人, 林曙光, 等.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99.

上一篇:实习计划与评价表下一篇:维修综合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