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卒中(通用10篇)
老年卒中 篇1
老年人脑卒中是内科常见病, 其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 是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分列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医疗手段不断完善、护理模式不断更新, 使脑卒中诊治方法和预后大为改善, 其中护理工作对老年人脑卒中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老年人脑卒中800例, 经采用科学护理对策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0例, 其中男413例, 女299例;年龄55~91岁, 平均 (67.5±5.7) 岁;均经CT和/或MRI检查确诊, 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323例, 缺血性脑血管病477例。
2 结果
800例老年人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治疗中367例出现不同的并发症, 通过不同并发症患者分别采取以上的护理措施后, 除3例死亡外, 其余均康复良好。
3 护理措施
3.1 医生首先和患者接触, 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医生医嘱确定的护理级别, 并结合患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法, 并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
3.1.1
老年患者身体各项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老年患者存在器官老化和退行性改变, 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肾等功能不全[1]。再加上脑卒中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有的合并语言障碍, 所以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
3.1.2 神志和瞳孔的观察
神志是判断脑卒中病情轻重一个重要指征。一般昏迷快而深者, 提示出血量大或出血位置重要, 预计病情较重;浅昏迷者出血较少, 病情较轻;若昏迷呈进行性加重, 提示颅内压增高, 随时有可能发生脑疝, 病情危重;脑梗死患者昏迷程度一般相对较轻。脑出血患者早期瞳孔较小, 是因为大脑半球出血、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所致。脑疝患者因为病侧眼神经受压, 该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桥脑出血患者, 因血肿累及脑干内交感神经纤维, 瞳孔呈持续针尖样大小;在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患者中, 瞳孔多数正常。
3.2 预防意外情况发生
老化的生理性的和病理的改变所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严重的威胁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安全问题。
3.2.1 防坠床
脑卒中伴有意识障碍的老年人应加床档;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 要及时护挡, 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 以防老人坠床摔伤。
3.2.2 防跌倒
对于神志清醒康复期老人, 要协助其感觉器官的作用。在老人走动的的范围内, 应有足够的采光, 地面或地毯保持平整、无障碍物, 要防滑。盥洗室应装坐便器, 并设有扶手。小步态老人行走时应有人搀扶或拄拐杖。如夜尿较频, 应在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 必须下床或上厕所时, 一定要有人陪伴。
2.3 预防并发症发生
老年患者免疫功能差, 脑卒中时更容易容易并发肺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褥疮。因此, 要加强病区的卫生管理, 加大护理措施, 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对意识不清、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头位保持偏向一侧, 及时协助排痰。对分泌物粘稠者, 定时雾化吸入。还应请家属协助患者定时翻身, 每1~2 h一次, 并按摩受压处皮肤。在褥疮易发部位使用棉垫, 必要时使用气垫床。导尿要严格无菌操作, 以免引起泌尿系感染。
2.4 饮食护理
要防呛防噎、防便秘。食物少而精, 软而易消化, 保证足够的营养, 进食的体位要合适, 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 要求老人注意力集中, 吃干食发噎者, 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 每口食物不宜过多, 喝稀食易呛者, 应把食物加工成糊状;夜间以侧卧为好。随着脑卒中时间的延长, 患者营养状况有恶化趋势, 且低蛋白血症被认为是脑血管病中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而长期住院则会加剧低蛋白血症发生的几率。因此, 饮食应以低钠、低热量、低脂饮食为主, 增加奶制品、绿色蔬菜、鱼和水量的摄入, 多饮水, 忌暴饮暴食;每日热量供应比理想体质量减少20%~30%;多食粗纤维蔬菜, 如韭菜、豆芽、芹菜、青菜等, 既可保持大便通畅, 又可增加饱腹感[2]。
2.5 康复功能训炼
老年人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多数遗留瘫痪、失语等症状, 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与锻炼,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改变脑部受损区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新生突触的侧支发芽, 激发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突触, 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以重建轴突联系, 并增强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 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3]。要有计划、定时、定量的加强瘫痪肢体的被动与主动活动与按摩, 亦可配合针灸与理疗, 以促进功能恢复。对失语患者, 每日上、下午要有一定时间进行语言训练, 可采取听广播、看报纸、对话等方式进行训练。
3 小结
本文报告了800例老年人脑卒中的护理体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为治疗提供依据;预防并发症, 特别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呼吸道感染;预防意外情况发生;加强饮食护理;以及康复功能训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 使老年人脑卒中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 降低了死亡率, 防止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者全面恢复。
摘要:目的 总结老年人脑卒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人脑卒中800例护理观察及对367例并发症患者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结果 800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367例并发症患者中, 除3例死亡外, 其余均康复良好。结论 护理人员应制定和采取预防和护理计划和对策, 可有效防治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老年人,脑卒中,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新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 2003, 7:80-81.
[2]罗义云.65例老年复发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贵州医药, 2009, 33 (4) :379-380.
[3]姜从玉, 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7) :443-445.
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研究 篇2
(信阳市精神病医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目的 探讨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两组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西肽普兰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末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率为83.87%,抑郁情绪改善率为93.55%。对照组分别为19.35%,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性。结论 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脑卒中的整体治疗。【关键词】脑卒中;西肽普兰;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副反应量表【中图分类号】R23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21-0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不仅导致患者躯体疾患,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躯体症状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还将增加社会功能缺陷和自杀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所致的脑损害使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安全、有效、药物相互作用小的抗抑郁药。本研究应用西肽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进行的对照观察,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2)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诊断标准。(3)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50分,焦虑自评量表(SAS) 总分≥50分。(4)均未服用抗抑郁剂治疗。(5)排除意识障碍,明显失语,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者。共入组6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研究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5-77岁,平均(60.1±5.2)岁;对照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61.3±6.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2 方法:(1)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心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西肽普兰治疗,剂量为20mg·d-1,疗程4周。(2)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采用SAS、SD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以SDS、SAS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减分率<25%为无效。治疗前后行血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检查。(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2 结果2.1 焦虑情绪改善率 治疗4周末,研究组痊愈6例(19.35%)、显著进步9例(29.03%)、进步11例(35.48%)、无效5例(16.13%),总有效率83.87%。对照组显著进步2例(6.45%)、进步4例(12.90%)、无效25例(80.65%),总有效率19.3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2 抑郁情绪改善率 治疗4周末,研究组痊愈7例(22.58%)、显著进步10例(32.26%)、进步12例(38.7%)、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进步3例(9.68%)、无效28例(90.32%),总有效率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3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结果,见表1。表1 兩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 ±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显示,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8例轻度的胃肠道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初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均可自行缓解。3讨论 西肽普兰是一种新型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于5-HT再摄取抑制的相对选择性在同类药物中最高,其作用机制主要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吸收突触间隙的5-HT,从而使其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增加,达到抗抑郁、改善情绪的效应,是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我国北京、上海报导该药副反应少而轻微,恶心和厌食较其它SSRI轻,对肝脏、心脏无明显影响,西肽普兰对老年病人较安全,因为无明显抗肾上腺素能、抗胆碱能、抗组胺作用;相对良好的心血管作用;药物相互间作用潜力少 。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但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4周末研究组焦虑情绪改善率为83.87%,抑郁情绪改善率为93.55%;对照组分别为19.35%,9.68%;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说明西肽普兰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脑卒中的整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老年卒中 篇3
关键词:老年卒中,老年综合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肢体功能
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将老年患者作为社会一员,全面关注与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相关的问题,对老年患者多层面进行综合评估[1]。CGA基本内容包括一般医疗评估、躯体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估、心理功能评估以及社会或环境因素评估[2],其目的是为老年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疗、康复和护理计划,改善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本文就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卒中患者康复影响综述体如下。
1 脑卒中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提前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约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疾病多涉及身体、精神、情感和社会等方面,传统医学评估无法反映患者功能、社会及心理问题,近年研究表明,CGA在老年临床实践中有效[3],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住院时间和再住院率等[4]。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老年人是高发人群。我国每年约130万人出现卒中,其中75%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5]。功能衰退、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卒中患者急需老年综合评估配合康复治疗,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信心。
2 老年卒中肢体功能评估
老年卒中肢体功能评估包括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吞咽功能等[6],其中运动功能评估在老年卒中康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DL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7]。ADL评估可分为基本能力评估和器具操作能力评估,前者包括患者自行吃饭、洗漱、穿衣、移位、如厕、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等能力评估,后者包括操持家务、购物、独立服药、处理财物、使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能力评估。老年卒中患者ADL评估可明确其日常生活能力缺陷,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提供相应帮助或采取有效的康复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年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患者独立生活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3 脑卒中患者CGA
3.1 认知功能障碍评估
据统计,卒中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大约为48.3%~61%[8],且急性期较恢复期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目前,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筛查的工具包括画钟试验(CDT)和简易智能评估量表(MMSE)等。画钟试验源于20世纪50年代,可辅助判断痴呆的严重程度,测试认知功能迅速而敏感[9,10]。画钟试验检查认知功能较全面,对语言及教育背景的依赖性较小,只要患者听懂简单的提问均可配合检查,包括视空间功能、计划性、执行功能、抽象思维、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集中与持久及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目前画钟试验作为痴呆筛查工具广泛用于临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是目前公认的用于认知功能初步筛查和评价的简便工具,主要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计算力、注意力、回忆力和语言能力等测试,但MMSE量表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敏感性较差,且受年龄及教育程度的限制。Heinik等研究认为,画钟试验联合MMSE能提高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据报道,日本京都医院对多个门诊病人进行CGA评估,发现2/3的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可见CGA有效发现老年患者感觉机能受损和抑郁症,可检出认知功能损害;住院患者应用CGA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进患者认知能力,降低住院患者的直接费用[11]。
3.2 心理障碍评估
老年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且常被躯体功能障碍掩盖。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情感障碍,与认知障碍相互影响,抑郁患者的认知损害更严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0%左右的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1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低落、悲观等,严重影响患者卒中后康复[13]。抑郁测评工具分为他评量表和自评量表,他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康奈尔痴呆抑郁量表等,测评者均需经过专门培训且具备特殊的精神病学技术。自评量表是一种简易的心理测量工具,如老年抑郁量表包括活动减少、情绪低落、容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及对过去、现在与未来消极评分等。
4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脑卒中患者常合并多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等,诸多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对改善障碍具有一定作用。CGA是一套全面详尽的评估系统,可全面评估患者认知、情感、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心灵状态等,避免以往仅针对疾病评估的局限,重视老年人机体整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可综合评估病情、医疗需求及判断预后,有助于制定可行和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维持老年患者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老年卒中 篇4
关键词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因素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1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发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并在临床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日益上升的趋势[2],所以该病的预后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和患者家属的普遍关注。2008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对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男95例,女47例,年龄51~83岁,平均60.4岁。
方法[3]:对上述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15天~18个月。通过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表,该表包含如下调查分析项: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史、吸烟与酗酒、肥胖、性别及年龄。并将预后的恢复等级划分为良好与不良。良好等级为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可较好改善;不良等级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几乎无改善,甚至复发。
结 果
对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跟踪随访的结果经分类汇总统计后得出:预后不良78例(54.9%),预后良好64例(45.1%)。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见表1。
讨 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的相关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受专家们的关注。影响患者预后结果的影响因素被发掘的越来越多,包括患者的多项人口学特征、各项自然人特征、既往病史、既往治疗史及临床学特征等诸多因素[4]。更有部分复杂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对象样本数过小,暂时还不能确定。
通过对上述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跟踪随访结果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并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得出:①患者如有高血压病史,则无论对出血性脑卒中还是对缺血性脑卒中都会產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血压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②患者如有心脏病病史,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都有可能造成脑栓塞,因此也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③患者如有血脂代谢紊乱病史,则可能因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大大增加发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的风险。④患者如有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史,会导致体内血黏度增加,脑内血流量下降,其中血红细胞比表体积和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均列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5]。⑤吸烟、酗酒以及肥胖,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尤其吸烟、酗酒因影响人的心脑血管,在很大程度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⑥年龄和性别:一般随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的增高,预后效果会变差,这与人随岁数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这一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女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会好于男性,这是因为一般女性的不良习惯明显少于男性,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许多慢性病也明显少于男性患者[6]。
参考文献
1 刘学东,吕亚丽,王波,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4):240-243.
2 刘学东,王波,刘雅,等.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17-20.
3 赵文慧,孙华.脑卒中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750-751.
4 E Auriel,A Y Gur,O Uralev,et al.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eve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very elderly:Profile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1,113(8):654-657.
5 李海欣,汪培山,田桂玲,等.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的7年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716-719.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接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9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34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51~75岁,平均年龄为(61.63±5.48)岁。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53~72岁,平均年龄为(62.97±5.26)岁。69例患者均经脑CT或MRI检查,并临床确诊为早期脑卒中。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分别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的评定,并进行降低血压等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观察记录患者血压、脉搏、肢体功能等生命特征。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疗法。该疗法具体包括:①身体活动护理。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为防止发生肢体功能障碍或压疮,护理人员每天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并耐心指导患者家属练习相应的按摩知识,详细讲述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醒患者家属为患者勤换衣物,注意衣物的洁净,做好皮肤护理。待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后,适当对患者进行肢体伸展活动。②健康知识教育。老年脑卒中容易导致患者偏瘫,患者和家属对此都有担忧。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家属都缺乏保健知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传偏瘫发病前的症状迹象。提醒家属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肢体麻木、口吃不清、意识模糊等现象,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尽早采取急救措施。③饮食护理。脑卒中患者的引发因素多数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患者,在患者的饮食方面护理人员会格外重视。耐心叮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合理膳食,既要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又要增加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④心理安慰。老年患者生病时容易出现焦躁、恐惧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消极情绪,患者家属对此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减少他们对病情的放大化。虔诚的语言交流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缓解心理紧张情绪,为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排除心理障碍。同时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3观察内容及指标:着重观察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以便对其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记录患者血压、精神状态、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数据与表现,综合评价患者治疗状况。并在护理治疗进行两周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各自采用的护理疗法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我院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进行了评分,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29.6±10.42),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29.86±10.47)。两组患者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常规护理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后,再次评分两组Barthel指数。对照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45.82±9.48),实验组患者治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0.45±9.13)。两组数据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患者结束两周的护理疗程后,对于抑制致残率显著有效、相对有效、有效的患者,按有效计算。如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病情继续恶化者,按无效计算。见表2。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疗法下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24/34),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其中实验组早期康复护理疗法中有6例患者在降低致残率方面有显著成效,占总有效率的19.35%。而对照组中显著有效者有3例,仅占总有效率的12.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有效病例分别为24例和31例,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另外,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早期康复护理得到了33例,即占据94.29%份额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的早期康复护理疗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致残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高度认可。
3讨论
老年脑卒中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日益成为中老年疾病中关注焦点。其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长久性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该疾病所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可以起到降低颅内压、血压等疗效,但是无法预防脑神经的萎缩。而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够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从而使被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一定刺激下重新建立,改善并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3]。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身体活动方面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由于老年脑卒中容易引发偏瘫,患者要加强肢体运动和锻炼。根据患者病情程度的不同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可以选择打太极拳、跳广场舞、下象棋等娱乐活动。身体条件稍差的患者也可以在小区公园散步、遛鸟等,尽量每天进行适当运动。即使卧病在床的患者也要在家属的帮助下每天进行适当肢体活动,达到刺激脑细胞修复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合理饮食。老年人群消化系统功能明显减弱,但是又要满足身体每天对营养要素的摄入。这就要求患者既要平衡饮食满足每日所需营养,又要避免饮食不当而加重高血压、高血脂患者的病情,这样将会导致脑卒中的急剧恶化。同时患者家属也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使老人保持稳定情绪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减少心理压力对患者病情的不利影响。
我院进行的该项研究正是抓住了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优点,使老年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下刺激神经修复。我院搜集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6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从我院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康复护理疗法使抑制致残率的总有效率达到88.57%,患者满意度也高达94.29%。综上所述,在老年脑卒中的疗法研究中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该护理疗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姜芳.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2,18(11):1634-1637.
[2]孙宝红,杨梅,王秋芳.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观察[A].河南省护理学会.河南省老年患者多元需求与持续护理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5.
老年卒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7月~2015年6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根据是否出现抑郁症状分为PSD组(n=112)和单纯脑卒中组(n=120),PSD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
1.2 纳入标准
2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除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以外,还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脑出血和脑梗死等发病类型;(2)年龄均大于60岁;(3)病程均在4周内;(4)意识清晰;(5)未出现明显语言障碍者;(6)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有阳性表现;(7)既往无抑郁、精神病等病史。
1.3 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统计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内容主要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发病部位、发病类型、文化程度、医疗负担、家庭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予以分析,首先对有关资料予以单因素分析,之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PSD组及单纯脑卒中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负担、家庭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2.2 PSD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医疗负担、生活自理能力均为PSD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PSD发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可能与老年人重要脏器组织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有关,此外脑卒中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使得部分患者丧失活动能力,对其精神情绪造成严重影响而诱发PSD产生。还有研究认为,PSD与患者机体内皮质类固醇合成和分泌明显增多所致神经代谢过程呈显著性改变有一定相关性[5]。目前关于PSD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均未完全证实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6]。因此,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PSD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医疗负担、生活自理能力均为PSD的影响因素。有研究认为[7],PSD与文化水平有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PSD发生率相对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其生理、心理平衡状态失调,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对以后存在不同期望值所导致的反应性抑郁状态有密切的相关性[8]。本研究还发现,丧偶或离异老年患者PSD的发生率较高,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证实,丧偶或离异是与抑郁症状关系最为紧密的应激原之一[9]。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康复过程中需要家属提供较多的支持和照顾,如未达到最低的支持水平,则PSD发生率呈明显升高趋势。相关研究显示,家庭关系不佳及家属言语责备均为2年内PSD发生的预测因素,而家庭关系良好则可有效降低PSD的发生率[10]。医疗负担过重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PSD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过程漫长,医疗费用昂贵,对家庭经济造成较大压力,且部分患者因后遗症常出现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基本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起居甚至大小便均依靠家属照顾,多数患者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而产生外源性抑郁症状[11],而病残后行动不方便,外出活动及对外界的接触均明显减少,长期会出现明显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进而显著加重老年患者抑郁状态,产生PSD[12]。
综上所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医疗负担、生活自理能力均为PSD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有效防治老年PSD。
摘要:分析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影响因素。232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PSD组(n=112例)和单纯脑卒中组(n=120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发病部位、发病类型、文化程度、医疗负担、家庭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影响因素。PSD组及单纯脑卒中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负担、家庭关系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医疗负担、生活自理能力均为PSD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关系、医疗负担、生活自理能力均为PSD的影响因素,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有效防治老年PSD。
老年卒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选择42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在Ⅲ级或Ⅲ级以下。将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与康复训练治疗组, 每组21例。药物治疗组男14例, 女7例;最小年龄为47岁, 最大年龄为78岁, 平均年龄 (56.8±2.6) 岁;经洼田饮水试验, 吞咽功能为Ⅲ级者10例, Ⅳ级者6例, Ⅴ级者5例。康复训练治疗组男15例, 女6例;最小年龄为48岁, 最大年龄为7岁, 平均年龄 (56.9±2.8) 岁;经洼田饮水试验, 吞咽功能为Ⅲ级者9例, Ⅳ级者6例, Ⅴ级者6例。2组男女比例、年龄以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可比性充分。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措施, 具体的措施如下。
1.2.1 间接康复训练治疗
(1) 口唇、面颊部肌训练。口唇、面颊部肌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进行微笑、张口训练, 并指导患者反复发出“叭、叭”、“拍、拍”的声音, 或是让患者通过吹肥皂泡、闭唇、鼓腮等方式进行训练, 每个动作至少持续5 s~10 s, 然后恢复自然的肌肉状态, 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每次训练要达到5~10次的标准, 每天进行3次[1]。 (2) 舌部运动训练。引导患者用舌头进行口唇环绕、抵后硬腭、上抬、左右、后缩、前伸等动作, 同样每个动作至少持续5 s~10 s, 然后恢复自然的肌肉状态, 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每次训练要达到5~10次的标准, 每天进行3次。 (3) 咳嗽训练。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 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咳嗽训练。 (4) 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声门闭锁训练、缩口呼吸训练以及腹式呼吸训练。 (5) 构音障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言辩训练, 发音训练以及下颌、舌、唇的训练。 (6) 空吞咽训练。指导患者在每次进餐之前, 以及晚上休息睡觉之前, 模拟真实的吞咽过程, 进行空吞咽训练, 重复次数可根据患者的自觉情况进行调整。 (7) 门德尔松法训练。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 让患者在上提拉时停止吞咽功能,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静止时间可以为3 s~5 s[2]。
1.2.2 直接康复训练治疗
直接康复训练治疗就是让患者在有实物的情况下, 进行吞咽训练。首先取消毒后的大号棉签进行冰冻, 对患者进行训练治疗之前, 首先要做好沟通与交流, 让患者明确治疗的意义所在, 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治疗开始, 首先对患者口腔中的唾液进行清理、吸净, 然后用事先冰冻好的大号棉签擦患者的舌腭弓部与咽腭弓部, 以刺激患者做出吞咽反射动作, 最后给患者喂冷酸奶, 酸奶量由1/4勺逐步增加至满勺。每天治疗训练2次, 每次时间30 min。
1.3 观察方法与疗效评定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具体为让患者喝下两三口水, 如无问题, 嘱患者取坐位, 将30 m L温水一口咽下, 记录饮水情况:如果患者能够一次将水完全喝完, 而且没有出现噎呛的情况, 则吞咽功能为Ⅰ级;如果能够分两次将水完全喝完, 而且没有出现噎呛的情况, 吞咽功能为Ⅱ级;如果患者能够一次将水完全喝完, 但是会出现噎呛的情况, 吞咽功能为Ⅲ级;如果能够分两次将水完全喝完, 但仍有噎呛的情况出现, 吞咽功能为Ⅳ级;如果患者难以将水喝完, 且呛咳频发, 吞咽功能为Ⅴ级。
与治疗之前相比, 如果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了2个等级或以上为显效;吞咽功能提升了1个等级为有效;吞咽功能提升不足1个等级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3%, 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19%,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卒中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部分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 会并发吞咽障碍, 这是脑卒中后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出现了吞咽障碍, 还会进一步导致营养不良、脱水、肺部感染以及误吸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 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功能与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极大的危害, 更会直接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 探讨如何更加有效的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 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组结果证明,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可以起到更加有效的改善效果, 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治疗方法。方法 将42例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与康复训练治疗组, 每组21例。对2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再实施康复训练治疗措施, 观察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 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 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卒中,老年,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治疗
参考文献
[1]蒋芳.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吞咽有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8 (1) :91-92.
老年卒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6例均为2002年1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 青年组90例, 年龄27岁~59岁 (51.2岁±11.5岁) , 男58例, 女32例;老年组126例, 年龄60岁~88岁 (69.2岁±9.1岁) , 男82例, 女4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 同时符合以下入选条件: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意识清醒, 能配合检查者;无严重智能障碍;无明显失语或失语但可以通过读写交流;近期无精神疾病史;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如严重的心肾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 肿瘤恶液质等。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首先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SAS) 进行初筛, 然后由两名专训人员采用汉密乐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进行测评。HAMD总分<8分者为无抑郁, ≥8分者为有抑郁症状;其中≥8分为轻度抑郁, ≥17分为中度抑郁, ≥24分为重度抑郁。HAMA总分≥14分为有焦虑症状, 其中≥14分为轻度焦虑, ≥21分为中度焦虑, ≥29分为重度焦虑。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同时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 (DNF) 程度评分标准、伴发疾病评分表和日常生活能力 (ADL) 量表 (Barthel指数计分法) 以及简易智能状况量表 (MMSE) [2]进行相关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老年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病情况 (见表1)
根据量表测评和诊断结果发现:卒中后情感障碍共95例, 总发病率为43.98%;老年组126例, 伴情感障碍61例, 发病率为48.41%, 其中抑郁46例, 发病率为36.51%;焦虑15例, 发病率11.90%, 包括焦虑抑郁共病10例, 发病率为7.94%;青年组90例, 伴情感障碍34例, 发病率为37.78%, 其中抑郁18例, 发病率为20.00%;焦虑16例, 发病率为17.78%, 包括焦虑抑郁共病7例, 发病率为7.78%。抑郁焦虑共病者主要表现为分组依据。老年组情感障碍以中重度占多数, 中重度抑郁占60.87%, 中重度焦虑占53.35%;青年组情感障碍以轻中度为主, 占80.00%;但焦虑以中重度为主, 占62.50%。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伴发疾病及智能状况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国内外报道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差异比较大, 主要集中在40%~50%之间, 最高可达70%以上, 造成研究结果差异大的原因可能是观察研究对象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或采用方法不同等, 本研究针对急性期情感障碍, 并按年龄分组, 目的是更客观地观察其发病情况, 本组结果显示总发病率为48.41%, 与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急性期发病率波动于30%~50%相一致[3,4]。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组情感障碍的发病率比青年组高, 而且以抑郁为主, 而青年组则焦虑的发病率较高, 在病情程度方面老年组抑郁症状较青年组更重, 而青年组焦虑症状相对重, 分析其可能的原因:①老年人脑内单胺氧化酶水平增高, 使单胺神经递质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 (NE) 浓度下降, 而引起抑郁[5]。②老年患者应激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差, 伴发疾病多,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下降, 安全感和价值感消失, 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等而导致或加重抑郁发生[6]。本研究中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伴发疾病评分及智能状况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脑卒中使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神经细胞成分变性、软化、萎缩, 同时卒中后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对认知和情感活动有调控作用的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5-HT和NE功能不足, 导致抑郁及认知功能障碍[7,8], 因而抑郁和认知障碍常同时存在, 互相影响。神经缺损程度越重, 智能越差, 说明脑损伤严重, 脑功能低下, 抑郁症状就越重。
青年患者因社会和家庭职能突然丧失和角色突然转变而难以接受, 且不能执行本该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及任务, 而更容易发生焦虑障碍。青年组认知功能较好, 对自身和外界的认识清晰, 加重了焦虑情绪。所以, 青年组焦虑发病率高, 症状重。
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复杂, 相关因素繁多, 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两方面, 但本文观察卒中急性期后情感障碍发病情况, 其发病相关因素以生物学因素为主[9], 卒中后情感障碍及智能障碍并不完全是由于患者对于脑血管疾病之后能力丧失和社会地位的变化的反应。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4.3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8.
[3]付国惠, 张保朝.急性卒中后抑郁症发生与影像学改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1 (10) :48.49.
[4]Jia HG, Damush TM, Qin HJ, et al.The i mpac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on healthcare use by veterans with acute stroke[J].Stroke, 2006, 37 (11) :2796.2801.
[5]许士奇, 勾丽洁.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J].临床荟萃, 2007, 11 (22) :828.830.
[6]李东芳, 李光来, 郭永梅, 等.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焦虑障碍的多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2 (12) :709.710.
[7]宋永斌, 徐江涛, 郝舒亮, 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及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医学, 2003;20 (5) :16.18.
[8]李晶, 马涤辉, 牟建明, 等.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状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 (24) :50.52.
老年卒中 篇9
【关键词】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美罗培南;临床价值
下面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在常规脑卒中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治疗,药物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整[ 1 ],观察并且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66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74.11±7.13岁。60例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和CT检测以后发现[2],其中有40例患者属于继发性缺血性脑卒中[3](28例患者是脑梗死,12例患者是脑栓塞),20例患者属于继发性出血性脑卒中(8例患者是颅内出血,12例患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4])。
1.2 治疗方法
本次试验中研究的是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在常规脑卒中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治疗,药物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整。
以患者入院为治疗起点,治疗半个月或者是患者死亡为治疗结束。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的脑卒中原发病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吸氧、机械通气、抗感染、祛痰等治疗[5],在此基础上,需要先进行痰培养,所有患者经过检测痰培养情况以后,给予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治疗,用法就是把1g的美罗培南中加入含量为0.9%的氯化钠溶液100ml中[6],每天进行静脉滴注三次,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和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相应的用药调整,平均治疗时间在12.11±2.13天,观察并且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
患者治疗痊愈表现为患者的体温降到正常,同时痰培养病原菌全部清除,患者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肺部炎性渗出病灶吸收超过一半[7];患者治疗显效表现为患者的体温有所下降,同时痰培养病原菌部分清除,患者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明显改善,肺部炎性渗出病灶吸收不超过一半;患者治疗无效表现为患者的体温没有发生明显下降,甚至体温出现上升,痰培养病原菌未清除,精神状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肺部炎性渗出病灶没有下降,甚至出现增加。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比
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比,我们发现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痊愈患者38例,显效患者12例,无效患者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同时本次试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死亡,剩下的58例患者在给予美罗培南治疗之前,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但是在进行美罗培南靜脉滴注以后患者体温降到正常水平。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美罗培南是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各类β内酰胺酶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对一些细菌也有较强的杀菌效果,因此临床中被用作是治疗重症感染以及需氧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首选抗生素药物之一[8]。在本次试验中,通过痰菌培养,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真菌、霉菌等,那么采用美罗培南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为使用美罗培南治疗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疾病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保证。
美罗培南通常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肝脏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本文中的患者在使用了美罗培南药物进行治疗以后,发现患者出现了一些皮疹状况,但是使用抗过敏药物以后,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
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在常规脑卒中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美罗培南静脉滴注治疗,药物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整,观察并且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美罗培南药物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且不良反应也比较轻微,是临床上治疗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抗生素药物。
参考文献
[1]陈素芹,陈晨,陆金春,程改存.美罗培南治疗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B):3809-3812.
[2]刘德斯.80例静脉注射联合吸入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09(3):123-124.
[3]谢本树.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1,22(5):456-459.
[4]王蕾,王健,卢慧茹,王小飞.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66-3668.
[5]钱辉,雷瑚仪.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3,18(6):433-435.
[6]赵红玲,肖翠君,张冰.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131-6133.
[7]赵颖,杜叶平,石岩等.比阿培南治疗中重度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35-38.
老年卒中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上海市杨浦区老年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首次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或复发者;有肢体运功功能障碍;经CT证实;年龄在40~80岁;格拉斯哥(GCS)评分>8分;病程<2周。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恶性进行性高血压,四肢瘫痪,恶性肿瘤,有痴呆病史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共入选150例,其中康复组80例,脑出血24例,脑梗死56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46~78岁,平均(63.43±10.51)岁;对照组70例,脑出血21例,脑梗死49例;男33例,女37例;年龄45~80岁,平均(64.90±9.11)岁。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等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量表
2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及Barthel评分量表(BI)。康复组入院24 h内NIHSS为(8.14±4.07)分;BI为(40.75±11.98)分;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内NIHSS评分(8.35±4.18)分,BI为(42.93±15.61)分。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
对照组和康复组,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营养治疗等(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3.2 干预措施:
康复组还接受康复治疗,急性期(3~7 d)除保持良肢位外,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者实施康复训练,一般脑出血患者在2周内进行康复介入。具体康复计划由康复科医师评估后决定。
1.3.3 量表评定:
由床位医师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住院后21 d、住院后35 d进行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康复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35d患者与治疗后21 d患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5 d后康复组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出血、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卒中后抑郁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减少(P<0.05),见表2;同时发现康复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7800.56±1165.12)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00.65±1521.32)元,2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治疗3周后康复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康复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住院费用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早期康复的介入可以明显促进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脑卒中后残存的神经组织可以发生结构重塑、功能重组,但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要提高功能恢复程度并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功能训练就极为重要。
有研究也表明了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更好地发挥脑的可塑性[3,4]。而一般认为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时间主要是在损伤后的3月内,且最初几周恢复最快。尽早而持续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老年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所以我们选择干预的时间都在发病的早期,脑梗死患者在1周内,少数患者在48 h内。脑出血的患者在2周内进行。所有患者持续康复治疗至少10次。
在结果中我们也发现康复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虽然康复治疗增加了患者的费用,但整个住院周期内其住院费用是减少的,这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康复组患者功能缺损的恢复较快,减少了脑卒中后并发症的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等);(2)康复组患者住院时间的缩短。
目前治疗脑卒中患者国内外多推崇卒中单元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也已被广大神经科和康复医学工作者所认识并采用[6,7,8]。但我国现阶段还难以大规模地推广和实施此模式,尤其是在二级医院。但尽早联合康复治疗还是可行的。应该说,康复的质量和时机决定了卒中单元的成败[9]。所以我们强调由专业的康复师和神经科医师共同协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尽早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并由康复治疗师按计划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步向社区、二级医院推广这一理念有着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组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130.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二)[J].中风及神经疾病杂志,2005,22(6):484-487.
[3]胡永善,朱玉连,杨培君,等.6个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10):38-43.
[4]Biernaaskie J,Chererko G,Corbett D.Efficacy of rehabilitative experience declines with time after focal ischemic brain injury[J].J Neurosci,2004,24(5):1245-1254.
[5]朱晓军,王彤,陈旗,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3):174-177.
[6]罗利俊,陈国华,龚雪晴,等.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2):87-88.
[7]马璟,魏欣,张淑敏.卒中单元的管理与卒中的早期康复[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309-310.
[8]杨松林,李德炎,王清勇,等.卒中单元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6,8(7):92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