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疗法(精选7篇)
卒中单元疗法 篇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部动脉发生病变引起颅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逐年增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率也随之上升。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大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手段单一,效果一般,因此,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我院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和卒中单元疗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旨在探究卒中单元疗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选取标准:①经CT/MRI等医学手段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②发病后在1周以内进入医院就诊;③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病情不再发展;④排除其他疾病的影响。随机将选取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4.3±6.2)岁,研究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5.7±6.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系统治疗,主要包括: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实施抗感染、降压治疗,视患者的病情并根据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对症药物治疗;②由康复医师对患者的残疾和损伤情况进行早期评估并及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③由语言治疗师评测患者的语言功能并进行相应训练;④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测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⑤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以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①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8%;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5%~48%;③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显效和有效都计入总有效。
1.3.2 满意度评价:
采用自制表格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采用评分定制,满分100分,共3个等级,满意:问卷评分>90分;比较满意:问卷评分在60~90分;不满意:问卷评分<60分;满意和比较满意都计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n)、百分数(%)表示,配对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显效4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2.30%,对照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70.76%,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满意19例,你较满意29例,不满意17例,满意率为73.84%,研究组患者满意36例,比较满意13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90.76%,两组患者满意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常见病,发病率较高,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民众致残和死亡的主要诱因,引起了我国乃至全球医学界的重视。但以往的药物常规治疗只能抑制病情的发展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卒中单元疗法采用针对患者病情的多学科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治疗,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肢体康复、语言训练等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被认为是目前临床治疗脑血管病效果最好的方法。
卒中单元疗法并不是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组织化、多学科、多专业和规范化是其特点。本次我院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有效率达到了92.30%,对比对照组的70.76%,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卒中单元疗法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显著优势;研究组的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卒中单元疗法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优势明显,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卒中单元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与研究两组,每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卒中单元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0.76%(46/6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2.30%(60/65),对照组满意率为73.84%(48/6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0.76%(59/6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应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卒中单元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瑞,黄清海,赵文元,等.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1):7752-7761.
[2]张俊,袁虎.卒中单元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91-92.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6):484-487.
卒中单元疗法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平均年龄 (64.0±10.8) 岁;其中男52例, 女28例;病变位置:脑叶 (皮质及皮质下) 37例, 基底节区33例, 脑干8例, 小脑2例, 其中大面积脑梗死7例, 多发梗死6例。 按照住院尾号奇数、偶数的不同分组, 奇数号入对照组, 偶数号入干预组, 再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化”的原则进行匹配, 最终每组各有40例。 诊断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要点[5], 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纳入标准: 年龄≥50岁患者;影像学检查未见中度以上的脑萎缩或脑白质疏松, 无视野缺损与视空间忽视;下肢轻偏瘫即在不借助辅任何辅助设施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行走≥3 m;MMSE评分>24分, 无认知功能障碍;病情稳定, 无意识障碍;愿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视听力严重减退;严重的言语障碍;药物滥用, 酒精依赖;既往精神疾病或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严重心、肺、肾等功能不全;既往有颅脑外伤﹑其他颅内疾病等。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 mg/d) , 洛伐他胶囊 (20 mg/d) , 尤瑞克林 (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国药准字H200520 64) 0.15 PNA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脉滴注1 h, 监测血压, 每日1次, 疗程为14~21 d。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运动锻炼和娱乐作业疗法。 运动锻炼包括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 (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 整个过程由康复治疗师参与并指导。 每周2次, 每次1 h。 娱乐作业疗法分为编织、刺绣类活动, 包括织围巾、十字绣、绳编等。 棋牌类: 象棋、军旗、跳棋、五子棋、扑克牌。 书报、写作类: 读书看报、成语接龙、练习书法、绘画。 游戏类:智力拼图、智力游戏、电脑游戏、猜字游戏;文体活动:如打台球、保龄球、做工艺品、烹饪、唱歌。 以上所有活动均以舒缓、温和的音乐为背景。 每周2次, 每次1 h。
1.3评价工具
分别于干预0个月和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进行测试。 BADS整套测试包括6个子项目, 分别为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 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分别对应测试受试者的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 每项测试都经由初步积分换算成标准分, 单项标准分0~4分, 总标准分范围0~24分, 分值越低说明执行功能越差[6]。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整个干预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其他疾病转院、出院后失去联系、不愿意配合治疗等原因,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平均年龄 (64.50±8.25) 岁, 男18例, 女14例; 干预组35例, 平均年龄 (63.64±8.87) 岁, 男23例, 女1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 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BADS得分的组内、组间比较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 = 2.609, P = 0.026) 和总标准分 (t = 2.589, P = 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 = 2.449, P = 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1P < 0.05;与 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2P < 0.05
3讨论
执行功能是一组以调节人的行为和认知为目标导向的高级心理过程, 包括工作记忆能力、抑制能力、规划和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认知灵活性。执行功能障碍常常导致注意力分散, 缺乏主动性、社交障碍、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7],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研究显示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执行功能障碍程度越重的脑卒中患者, 病死率越高[8]。
运动锻炼持续时间及锻炼强度均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人们的执行功能。研究发现20 min的跑步机训练能够改善正常人群的执行功能[9];8周的有氧训练能改善与自主学习及执行功能有关的认知领域[10]。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在系统干预后BADS单项得分及总分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前后两组BADS评分差值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时间判断测验、修订六元素测验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系统的运动锻炼 (伸展运动、平衡锻炼、特定任务的练习:慢走、快走、重复坐站) 联合娱乐作业疗法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可能的原因是运动锻炼有益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身体的灵活性, 放松肌肉紧张度, 改善局部麻痹肌肉的力量, 缓解关节僵硬, 激发患者的运动渴望;运动过程中配以有节奏的动感的听觉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肌肉冲动的传导使人体骨骼肌在运动时间、运动节奏及频率上发生同步[11], 在提高运动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增加运动输出量, 提高锻炼功效的同时提高参与者的兴趣, 减少感知的运用, 另外愉快的音乐可以刺激额下回和右侧脑岛的记忆功能, 不同的音乐旋律可以激活海马旁回、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来有效改善人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互动的能力[12,13,1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娱乐训练通过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刺激来增加海马处树突、轴突等突触的密度和数量, 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也可以激活胆碱能神经系统, 刺激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 使受损的功能逐渐恢复[15]。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娱乐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 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1 h/次、2次/周的运动锻炼和1 h/次、2次/周的娱乐作业疗法, 共干预3个月, 分别于0、3个月运用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学评价 (BADS) (规则转换卡片测验、动作计划测验、找钥匙测验、时间判断测验、动物园分布测验、修订的六元素测验) 对所有受试者执行功能 (规则转换能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组织监督行为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进行测试。结果 最终进入对照组32例, 干预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受损部位、是否首次患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干预前BADS的单项评分及总分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除时间判断测验 (t=2.609, P=0.026) 和总标准分 (t=2.589, P=0.027) 外, 其余单项分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显示:干预后规则转换卡测验 (t=2.449, P=0.037) 、动作计划测验 (t=2.753, P=0.022) 、找钥匙测验 (t=3.007, P=0.011) 、时间判断测验 (t=3.973, P=0.003) 、动物园分布图测验 (t=2.689, P=0.025) , 修订六元素测验 (t=3.354, P=0.008) 及总分 (t=7.426, P=0.000) 均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动作计划测验 (t=2.739, P=0.013) 、时间判断测验 (t=2.929, P=0.009) 、修订六元素测验 (t=2.629, P=0.017) 三方面的单项分及总分 (t=4.545, P=0.000) 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锻炼联合娱乐疗法可以增强慢性脑卒中患者的执行功能, 改善其认知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卒中单元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为2005年9月—2007年8月我科收治的住院患者, 其中脑出血36例, 脑梗死44例;基底节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单侧假性球麻痹56例, 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24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3个对照组 (针灸对照组、常规康复对照组和VocaStim电刺激对照组) 。4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4组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吞咽功能采用才藤荣-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3]及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4]评价。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5], 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意识清楚且生命体征平稳;有明显的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或伴有构音障碍、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发病48 h~96 h;无肺部感染。
1.4 排除标准
精神及心理障碍引起的短暂性吞咽障碍;伴有感觉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而影响语言交流者;病后出现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既往有痴呆病史, 不易配合治疗者;既往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血液病、肿瘤或伴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共同要求
各组均要求家属陪护, 并由专职医生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宣教, 喂食方法:依据患者吞咽停滞的时期将食物送入口腔的不同部位。患者进食的姿势体位:舌向后推进力弱及口唇无力者, 需仰头靠重力清除口腔食物;吞咽启动延迟、喉关闭不全及舌根运动力弱者, 需下颌回缩;单侧喉功能障碍及单侧咽肌麻痹者, 头转向损伤侧;咽肌收缩力弱者, 需侧卧 (健、患侧均可) ;单侧口腔或者咽部力弱者, 头歪向健侧;环咽肌功能障碍导致梨状窝食水滞留者, 吞咽时转头。食物的性状根据患者的吞咽状况, 进食的种类进行调整, 一般过程为水、稀液、酸奶样稠状液体、糊状物体、馒头性状食物。
1.5.2 针灸对照组
取穴:廉泉、左右旁廉泉、地仓及颊车。廉泉、旁廉泉向咽部方向刺入50 mm左右;地仓、颊车斜刺, 深度为40 mm~50 mm。每次捻针20 s, 患者有酸胀麻痛和咽部明显刺痛感为佳, 出针后均做20次最大限度空咽动作, 每日1次。
1.5.3 常规康复对照组
口腔及颊部肌肉、舌的按摩, 牵拉和训练以及声门内收、闭合训练, 尽早刺激及早产生肌肉功能。喉部上抬训练:应用门德尔松方法, 训练患者吞咽时自主动作的延长并加强喉的上举和前置运动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 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每日1次。
1.5.4 电刺激对照组
采用VocaStim电刺激理疗仪吞咽障碍处方, 在双相波和三角脉冲波之间转换, 脉冲/松弛时间比为1:3。治疗时患者头部中立位, 将阴极放置舌骨上方, 阳极置于颈后部。打开电源后, 患者以能耐受的刺痛感为宜, 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次30 min, 每日1次。
1.5.5 综合治疗组
按上述方法分别对患者每日进行针灸、康复治疗及电刺激治疗。4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进行吞咽障碍评定并进行疗效比较。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0,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 检验。
2 结 果
综合治疗组与各对照组在治疗后4周及8周时, 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后4周、8周, 综合治疗组才藤荣-吞咽障碍评分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高于各对照组 (P<0.05或P<0.01) 。详见表2。综合治疗组治疗后4周及8周时肺部感染人数及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各对照组 (P<0.01) 。详见表3。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主要是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 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6]。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中, 中、重度者占33%, 其中又有33%未经及时治疗后变为后遗症。由于卒中后继发的吞咽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营养状态、体力以及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7], 因此, 近年来早期、积极、全面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备受重视。
吞咽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主要是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主要影响咽喉肌, 而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延髓吞咽中枢受损引起的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引起的, 大部分可恢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功能重组的可能, 但是这种中枢神经功能重组不是自然发生的, 而是接受刺激、反复训练与学习的结果[8]。康复训练越早, 脑功能的可塑性越大, 球部功能恢复也就越好。
本研究由于对患者进行了早期干预及宣教, 防止了由于插胃管所造成的咽喉肌的废用, 合理的康复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咽喉肌的残存功能, 又避免误咽的发生, 所以各组患者在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调节阴阳, 扶正祛邪[9]。针刺穴位具有兴奋或调节咽部神经功能的作用, 并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复和重建。深刺廉泉、旁廉泉后形成的神经冲动, 可从口咽部传入刺激, 进一步发生反射性吞咽, 以启动口阶段和实现咽阶段吞咽过程。通过斜刺地仓、颊车穴, 深部刺激口轮匝肌及咀嚼肌的功能, 进一步完善吞咽动作。
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是根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10,11], 有针对性地对吞咽障碍所欠缺的细微之处进行训练, 用温度刺激可诱发吞咽反射, 还可进行口腔及咽部肌肉协调性训练以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失用性萎缩, 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细胞尽早产生功能重组并固化。采用棉棒蘸少许冰水刺激咽后壁, 使咽后壁的肌肉收缩, 以防止咽部肌肉萎缩, 同时还可促进口腔内及咽后壁的感觉功能恢复及抑制腺体分泌减少等。
电刺激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 增强肌力, 防止失用性萎缩, 不同波形的变化可以引起神经肌肉兴奋, 通过刺激舌下神经、喉返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 缓解神经元麻痹, 尽早产生肌肉收缩, 建立吞咽反射, 产生吞咽动作。
本研究表明, 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比单独的针灸治疗、康复训练或电刺激治疗更为有效, 可以明显地改善吞咽功能, 减少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营养状况恶化。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对各种治疗手段的敏感性不同, 导致了对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 将各种有效措施有机的结合恰恰弥补了上述不足。综合治疗的结果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扩大了皮质感觉区[12] , 增加了肌肉运动的协调性。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早期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20例, 针灸治疗组20例, 常规康复治疗组20例, VocaStim电刺激治疗组20例, 各组常规用药相同, 8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后4周、8周采用才藤荣-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肺部感染率进行评价。结果综合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才藤荣-吞咽障碍评分及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优于其他3组 (P<0.05或P<0.01) 。综合治疗组治疗4周、8周后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 (P<0.01) 。结论对早期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及VocaStim电刺激治疗。
卒中单元疗法 篇4
1 脑卒中基本症状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1.1 常见症状:
偏瘫和面部肌肉无力,麻木,感官不灵敏或振动感觉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症状只影响身体一侧。大脑缺陷通常影响身体的对侧(取决于哪一部分的脑受影响)。不过,仅有这些症状其中一项不一定表明卒中,因为脊髓中任何病变也能产生这些症状。
1.2 除了上述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还有12对颅神经。
影响脑干的卒中也可以产生这些症状:嗅觉、味觉、听觉或视觉(全部或部分)改变,眼睑下垂(上睑下垂)和眼部肌肉无力,反射下降,吞咽、瞳孔对光反应差,感觉下降和肌肉无力,平衡不好及眼球震颤,呼吸和心率改变,胸锁乳突肌功能减弱,无法转头,舌功能减弱(无法伸出和/或平移)。
1.3 如果卒中涉及小脑,患者可能有以下症状:
行走困难,运动不协,眩晕。出血性卒中,因为出血压缩大脑,颅内压增高,通常发生意识丧失,头痛,呕吐。如果发病时症状最严重,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破裂。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1 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疾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合理饮食和营养过剩、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绝经后激素疗法、口服避孕药、肥胖等。
2.2 脑卒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遗传因素(家族史)等。
3 脑卒中瘫痪患者的护理
偏瘫是很多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之一。偏瘫患者生活自理有困难,为了促使患者更快康复,对其肢体的护理十分有必要,但也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对偏瘫患者家庭护理除注意防止并发症外,还要注意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从而逐步达到生活自理以至全身心的康复[3]。
3.1 保持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位置.
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为达到效果,患者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微曲,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防止足部下垂,使踝关节,稍背曲;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沙袋或其他自制支撑物,并加强瘫痪肢体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以防止肢体畸形、挛缩[4]。
3.2 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由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神经发生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易发生压疮。通常每两个小时翻身一次,并用50%酒精或跌打油进行按摩。床铺应保持干燥、松软,并保持患者身体卫生,擦浴过程中要注意保暖、水温适当,既防止受凉,又要防止被烫伤。患者翻身时,应扣击其背部,鼓励咳痰,以防止坠积性肺炎。
3.3偏瘫患者的饮食和排便的护理;
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足够营养摄入量,尤其是水、维生素和纤维素。养成排便习惯,防止便秘。早餐前先给一杯热饮料(如热开水、茶水、牛奶等),以促进肠胃蠕动。为促进排便,还可以按摩腹部,由右下向右上,转向左上,再转向左下,每次按摩5~10次,便秘时可遵医嘱用药[5]。
4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非常常见,为此,我们从康复治理上一定要认真对待。
4.1 迈步训练。
脑卒中偏瘫后积极进行迈步训练直接关系到日后生活自理水平和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程度的瘫痪,进行步行训练时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中、轻度瘫痪者如站立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可依靠手杖练习迈步,方法:先将手杖向前挪一步,稳住后迈出患足,随后将健足跟上[6]。也可把手杖及患肢作为一支点,健足为另一支点,两者交替前进。患肢肌肉力量不足,移动及着地时应注意用手杖辅助支撑体重。对于重度瘫痪者,迈步练习时最好由家属协助,家属应撑住患者患侧上肢,一手扶腰,一手拉住患者的手,患者迈步时应先迈健足,待健足站稳后再通过家属的协助移动患足[7]。如患足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开始可以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家属下肢可拖抬患者患肢向前迈步,每次5~10m。脑梗塞康复锻炼是个长期过程,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训练强度要由小到大,使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恢复体力。如果患者经过训练休息一夜后仍感疲劳,脉搏数高于正常水平,则表示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量。
4.2 恢复期的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8]。(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
5 偏瘫患者的饮食护理
食盐摄入量<6g/d,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9]。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饮酒者应适度,不要酗酒;限每天白酒<50ml,或葡萄酒<100ml,或啤酒<300ml。
6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6.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10]。
6.2 肌力训练。
对于卒中肌力差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针对相应的肌肉给予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训练[11]。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功能电刺激治疗[12]。
6.3 痉挛的防治。
痉挛的治疗应该是阶梯式的,治疗痉挛首选无创的治疗方法,运动功能训练疗效不好,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痉挛药物。对局部肌肉痉挛影响功能和护理的患者,建议使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以缓解痉挛[13]。
6.4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
建议根据卒中患者具体的功能障碍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感觉障碍患者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14];对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康复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法。
6.5 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出现卒中后抑郁或情绪不稳的患者可以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治疗或心理治疗[15]。
7 小结
卒中单元疗法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入住本院康复病区的脑卒中患者6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6.6±7.4)岁;病程13~69 d,平均(21±5.27) d;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2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岁,平均(67.1±4.6)岁;病程12~71 d,平均(22±4.31) d;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21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并全部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2)病程在3个月以内;(3)偏瘫。排除标准:(1)并发有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2)严重意识障碍、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明显智力障碍;(3)严重心、肺、肝、肾等并发症。两组在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变性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脑梗死平均在发病1周后,脑出血平均在发病2周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1.2.1运动疗法
采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综合应用Brunnstrom、Bobath、PNF、Rood等技术,依照脑卒中发展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并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功能训练。主要方法:(1)良肢位的摆放;(2)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3)抗痉挛训练;(4)坐、站位平衡功能的训练;(5)体位转移及步态的训练等。每次45 min,1次/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
1.2.2作业疗法
在进行运动治疗的同时,制定个体化的选择性作业课题,予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肢体协调能力,增强耐力、改善手指精细功能。(1)推滚筒;(2)擦拭一定高度的磨砂板;(3)插木钉的训练;(4)捏揉橡皮泥、揉面团、拣小物品(如黄豆、绿豆)等训练;(5)搭积木、拼图案、上螺母、旋转套圈等训练;(6)球、棍棒操等训练;(7)自助具、辅助工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目的。由作业疗法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指导性训练穿衣、进食、洗漱和如厕等技能,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训练贯穿于康复训练的始终。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参与康复治疗,以便回病房或出院后家属能够继续协助进行康复训练[4]。每次45 min,1次/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进行运动治疗,另外,观察组还进行作业治疗。1.3疗效评定(1)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运动功能采用Fun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重点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最高分为66分;(2)采用Barthel指数(Ba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每项0~15分,总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首次评定在康复治疗开始的24 h内,由康复评定医师和治疗师共同进行,以后1个月、3个月由同一治疗师进行再评价。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两组训练前后、组间评分进行t检验。
2结果
训练前两组的FMA评分及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的FMA及BI评分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脑卒中偏瘫的发病机理主要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丧失而致低级中枢的活动被释放。早期出现的是脊髓控制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它以一些固定的异常运动模式出现,以异常姿势反射和痉挛为基础[5]。人体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复自身以适应改变的现实能力,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包括突触阈值的变化、突触发芽以及突触再生,它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机能的代偿提供可能。而功能的代偿通常取决于学习和训练[6]。因此,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的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卒中发展的不同功能阶段,采取抑制技术与促进技术的选择性应用,缓解痉挛和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改善健、患侧间的协调运动。本研究观察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康复治疗后观察组在运动功能上有进步。
作业疗法是以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设计及利用作业活动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残疾者在自理、工作及休闲娱乐活动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强化训练(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后,观察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卧床不起,长期依赖医院和护理机构,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力争恢复一定的从事家务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鼓舞继续康复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d-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业疗法,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5:344-347.
[2]周维金,黄永禧,王茂斌.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3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黄晓琳,陆敏,彭军.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6:352-353.
[5]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9.
[6]朱镛连.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4.
[7]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47.
卒中单元疗法 篇6
关键词:脑卒中,中药汤剂,针刺疗法,临床疗效
脑卒中发病紧急, 病情较重, 即使给予及时治疗, 患者也多残留神经功能缺损,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病率可达50%左右[2], 患者常因此而发生摄食困难引起脱水或影响不良, 部分患者可因呛咳引发吸入性肺炎, 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该并发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笔者对我院部分患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1月我院92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1)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2) 首次发病, 合并吞咽功能障碍; (3) 影像学检查证实颅内血管单发病灶; (4) 发病时间在3个月内, 且为首次接受康复治疗; (5) 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中规定的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 (1) 既往颅内病变; (2) 合并其他影响吞咽能力的疾病; (3)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 皮肤存在破损、溃疡者。其中男44例, 女48例;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 (62.4±5.3) 岁;病程2~12周, 平均病程 (4.4±3.1) 周。依据住院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主要措施有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剂、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脑部微循环以及针对性抗感染等治疗。同时,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实施手法治疗、吞咽电刺激以及物理因子治疗等。
1.2.2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和针刺疗法。 (1) 中药汤剂:甘草6g, 黄精、石菖蒲、巴戟天、知母、郁金各15g, 云苓、北芪各30g, 全蝎、枳壳、桔梗、远志、天麻、僵蚕、川贝各10g, 钩藤20g, 水煎服, 煎药200ml, 分2次口服或鼻饲, 每日1剂, 共14d。 (2) 针刺:取外金津、外玉液、上廉泉、足三里、内关、地仓、合谷、三阴交, 上述穴位均双侧施针。常规施针, 其中外玉液、外金津、上廉泉采用2~2.5寸毫针, 向患者舌根部刺入[4]。30min/次, 2次/d, 共14d。
1.3 观察指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其中洼田饮水试验共分5级, 1级表示无吞咽障碍, 5级表示症状严重。
1.4 疗效评定痊愈: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消失, 洼田试验1级;有效:患者吞咽障碍症状较前明显改善, 洼田试验2~3级;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洼田试验4~5级[4]。总有效率= (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4 例, 有效26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87.0% (40/46) ;对照组治愈12例, 有效20例, 无效14 例, 总有效率为69.6% (32/46) 。经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8 9, P=0.043 2) 。
3 讨论
脑卒中即中风, 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感受外邪 (风邪) 或内伤病证等, 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进而导致该血管供应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 最终造成脑组织软化、坏死, 同时伴有相应神经区域功能丧失或障碍的临床体征[5]。患者多表现为偏身麻木、舌蹇不语、突然昏仆、口舌歪斜以及肢体麻木等。该病具有起病紧急、病情变化迅速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常规多给予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 患者预后效果欠佳。笔者采用中药汤剂联合针刺治疗, 结果显示, 与常规治疗比较, 患者总体有效率具有明显优势。在中药汤剂中, 全虫和僵蚕等可解痉、利舌, 桔梗和枳壳可宣肺利咽, 黄芪和茯苓可益气健脾, 天麻和钩藤可祛风通络, 郁金和菖蒲等可解郁醒脑, 巴戟天和黄精可滋肾阴、补肾阳, 诸药合用, 具有益气通络、疏通腠理、通达血脉之功。而针刺疗法可平衡阴阳, 调节脏腑功能, 进而有效改善舌肌和喉部肌肉功能[6], 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因此, 笔者认为, 中药汤剂以及针刺联合使用具有益气通络、调节脏腑的功效, 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具有显著作用, 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可作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康复治疗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靳玉东.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 2015, 30 (3) :555-556.
[2]刘建华.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9) :264-265.
[3]李晓红, 范朝阳.益气通络中药熏蒸治疗脑梗塞恢复期30例〔J〕.陕西中医, 2014, 35 (5) :552-553.
[4]黄奕旻, 曾科学.中药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 (8) :32-33.
[5]林涌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 :65-66.
卒中单元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3例PSD患者中, 男75例, 女38例;年龄41岁岁~83岁, 平均62岁;缺血性中风91例, 出血性中风22例, 均为第1次发病, 中风前无抑郁症病史, 中风后出现抑郁症表现。出现抑郁症状最短4 d, 最长31 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 (共24项目) [5]检测, 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 男37例, 女20例;年龄42岁~83岁, 平均62.5岁;其中脑梗死47例, 脑出血10例;抑郁程度:轻度17例, 中度31例, 重度9例。对照组56例, 男38例, 女18例;年龄41~82岁, 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脑梗死44例, 脑出血12例;抑郁程度轻度19例, 中度27例, 重度10例。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及抑郁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内容。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6], 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总分>8分为抑郁症。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 有明显的失语及严重的智能障碍患者;心脏、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既往有抑郁病史者;严重的肝肾病变者和多器官衰竭, 血管性痴呆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对113例PSD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 (1) 基础疾病治疗:包括针对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康复等治疗, 针对脑出血的脱水、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康复等治疗。 (2) 针对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病患者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糖尿病患者予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等药物治疗;高脂血症者予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等治疗。 (3) 心理治疗:与患者交心谈心, 给予心灵上的安慰与鼓励, 帮患者及时消除悲观消极思想, 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1.3.2 针刺结合音乐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予以针刺结合音乐治疗。针刺取穴以大脑额叶情感区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四神聪、上星, 配以三阴交、内关、期门、血海、膻中、足三里。同时根据患者肢体活动情况, 对症进行针刺治疗。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取30号1.5寸毫针直刺, 采取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隔10 min行针1次, 每周5次, 10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得气同时, 配以音乐疗法, 令患者戴上耳机, 播放音乐, 每次听30 min, 每周5次, 10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3 药物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予以百忧解 (盐酸氟西丁胶囊, 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J20030017) , 口服, 每次20 mg, 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案例》制定的HAMD积分方法, 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痊愈:减分率大于75%;显效:减分率大于55%;有效:减分率大于25%;无效:减分率小于25%。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组间治疗后比较, HAMD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见表3)
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属祖国传统医学“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 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 而PSD病位在脑, 所以治疗当在疏肝解郁, 调和气血基础上, 佐以调神解郁, 醒脑开窍之法。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PSD总有效率超过80%, 与药物治疗效果相当。在起效时间上, 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在副反应方面, 百忧解可产生过性胃肠症状、头痛、失眠、幻视及运动失调等, 而针刺结合音乐治疗对患者没有副反应。因此针刺结合音乐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良好, 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 并且安全可靠, 无毒副反应,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晶, 孙玉华.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153.
[2]黄宝芝, 廖哲安.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华理论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5, 27:315.
[3]赵春海, 徐立敏, 李园, 等.音乐疗法在辅助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 2006, 1:139.
[4]韦冠文.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08, 10:1563.
[5]张培琰, 吉中学.精神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