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市(通用11篇)
文化兴市 篇1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为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蓝图, 大力宏扬部署文化战略方针, 也是金昌人不懈的奋斗目标, 金昌图书书馆作为文化前沿阵地, 努力做好“先锋军”。
1 “文化强国”概念的提出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开幕的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大中所作的党的报告中, 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单列一小节加以阐述, 他说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强国, 我们重任在肩!
《金昌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所描绘的未来全市文化民生的幸福图景:“全市上下, 要通过两年的努力, 力争把金昌创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供给均等、活动内容丰富、保障措施得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地区, 使市、县 (区) 、乡 (镇) 、村 (社区)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达到全省一流、西部领先水平, 最终创建成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有待于我们文化工作者、我们图书馆人去努力完成, 文化兴市,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2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图书馆服务宣言》 (2008) 中说到:“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 它通过系统收集、保存与组织文献信息, 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现代图书馆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 承担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中国图书馆人经过不懈的追求与努力, 逐步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3 金昌市图书馆读者活动助力“文化兴市”
当前, 我市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省委十二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 相继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金昌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金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等文件,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 催人振奋, 令人鼓舞, 尤其是我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后, 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机制、制定完善规划、积极筹措经费、认真落实项目, 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2012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 也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年。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西部创建标准》, 全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区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及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设备、图书藏量目标明确, 尤其是对图书馆的藏书量及藏书结构提出了具体目标, 馆内地方文献藏量也包括其中。2010年2月金昌市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地市级国家一级馆。2011年金昌市成功申报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之一。创建工作, 文化单位任重道远。结合示范区创建工作, 市图书馆在读者活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了给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参与文化活动提供必备保障和条件, 2011年金昌市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下基层”项目, 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到基层。
4.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项目
主要是为留守儿童赠送科普读物、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请孩子们观看4D电影, 充分利用与图书馆毗邻的科技馆这块好阵地, 多次邀请农村留守儿童走进科技馆参观科技展品, 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和孩子们与展品的互动, 使他们走进科技、了解科技,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市图书馆还精心挑选了120本科普教育读物赠送给双湾镇留守小学生, 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认真学习, 健康成长。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图书馆将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
4.2 “走进农民工”项目
主要是为农民工赠书, 开办农民工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活动, 利用电子阅览室, 我馆网络专家耐心细致地给农民工读者讲解了即时通讯软件 (QQ) 的使用方法, 图书的检索, 列车时刻的查询、车票的购买等相关内容,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工读者的信息素养。还赠与农民工读者内容包括业务技能、安全知识、生活健康知识、家庭婚育知识等方面的书刊170余册。。面对近年来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长, 他们的精神消费的确需要有一个适宜的文化休闲场所, 市图书馆正是这样一处场所, 在馆内看书, 既能陶冶情操, 抚慰心灵,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城市中无人关心的无根漂泊者, 又能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既可以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服务, 还可以帮助这一人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 农民工队伍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效率的主力军, 农民工队伍对工程建设起着关键性和直接性的作用, 提升农民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增强农民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维权意识, 对于促进工程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4.2 “关爱残疾群体, 共享文化成果”活动
借助2011年全市“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的契机, 市图书馆为我市部分残疾人举办了专题讲座, 讲座中, 局文物科李勇杰结合幻灯片, 将金昌市亦有的几千年的宝藏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让大家看到了文物视野下的古代金昌, 进行了一次非凡的“追寻金昌先民足迹, 感悟历史文物内涵”之旅。在讲座前, 市图书馆为盲人和残疾读者赠书80余册, 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并鼓励他们以张海迪为榜样, 努力学习, 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4.3 “流动书屋进军营活动”
文化体现着军队的生存智慧, 文化是军人奋进的号角。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就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身处河西堡的消防中队官兵, 当地没有公共图书馆室, 加之部队严明的纪律, 他们很少有时间来我馆借阅书刊 , 2010年我馆在军营流动书屋的建立马上成为官兵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阵地, 被他们亲切的誉为“书香警营”。这项特色服务与阵地服务相配合, 使图书馆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 彰显了我馆的人文关怀, 提高了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图书馆自2010年起, 每年为部队送去官兵们喜闻乐见, 在馆内借阅率高的军事、传记、心理题材、文学、社会科学等主题的图书300册, 图书出版时间新、内容选择范围广, 并且坚持定期更换。我馆“流动图书室进军营活动”的开展, 为官兵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部队营造浓厚的学习育才氛围提供了资源保障, 也为我市创建“双拥模范城”称号做出了贡献。
4 结语
文化强国, 文化兴市, 是历史的昭示, 是时代的脉搏, 是人民的期待, 也是今日中国奋力崛起的美好展望。通过不断领悟国家文化强国精神, 通过最富知识藏量的“宝库”, , 为提高市民道德素质修养搭起向上的阶梯, 更让社会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乐园而自豪。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昌是新型工业城市, 而金昌图书馆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 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普及、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 因而金昌市图书馆与金昌市文化振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兴市,图书馆服务内涵,图书馆员的作用,读者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晓川.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策划[J].当代图书馆, 200725 (4) :21-23.
[2]牛勇, 陈文.图书馆读者活动研究[J].管理观察, 2010, 20 (19) :9-11.
[3]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 2009, 18 (5) :19-22.
[4]周永利, 樊琼.浅议甘肃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J].图书与情报, 1984, 11 (3) :5-6.
[5]赵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研究——以金昌市图书馆为例.甘肃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集.2012.
[6]贾丽晶.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若干探索[J].图书馆建设, 1996, 19 (5) :8-10.
[7]徐洪升.当前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J].图书馆建设, 2001, 15 (6) :15-17.
[8]方向辉.图书馆员人文素质培养[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 2008, 19 (2) :36-38.
[9]孙丽文, 辛燕玲.公共空间论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新定位.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20 (1) :16-19.
文化兴市 篇2
——以上虞市西横河社区为例
随着上虞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业余生活也日益丰富,为了了解上虞市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现状,我组人员于2013年4月1日就该问题以《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为题对上虞市西横河社区的部分人员展开如下调查。
一.社会调查过程设计
1.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怎样?居民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文明、健康?带着诸多困惑,怀着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求是、创新、责任感”的素质,我小组于2012年5月16日来到上虞市西横河社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仅旨在解惑,在接触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为该区居委会日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第一手真实材料。此次活动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提高了素质,更坚定了我们为人民服务及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2.样本选择
上虞市西横河社区居民共计有100户,我小组按照楼幢号——单元号——门牌号码为其编号,如1—1—301代表1幢楼1单元301室居民,并随机抽取了其中50户作为此次社会调查样本。取样随机,人数过半,具备公平公正性,真实性和代表性。
3.调查程序
此次活动是由系书记教师通知安排,发放资料,动员两个班级并布置成立小组。我小组由杨璐宁、姜玲、郑舒丹、沈诗、俞敏敏、柳霞香、徐晓琴、王亮、殷素青、李佳十人组成,由王亮主要负责,于4月1日—6日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交流访谈、实地采访和数据统计等方式就西横河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居民主要业余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状况进行细致调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4月8日—4月10日 认真学习学院下发有关资料,到该社区居委会了解基本情况。策划安排具体活动过程,制订时间表,设计并印刷问卷调查表和问卷统计调查表。
4月12日—13日 根据随机抽取职工居民样本,按其编号于11:30—13:00及17:30—19:00两个时间段发放问卷调查表,并于相同时段收回。与被调查者及其他居民进行实地交流采访。
4月15日—5月4 日逐项统计数据,以百分比数据形式显示结果。认真总结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并讨论研究反映的问题。
5月6日 调查活动顺利完成,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二.居民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业余文化活动与居民的需求不符。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多是老年人,而社区文化活动的项目更适合年轻人参与,会导致老年人想参加而无门,而一些体育竞技类设备无人问津。这样会导致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也会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
2.社区业余文化活动的硬件设备不够完善。一些原有娱乐,休闲场所的设施因功能不齐全保护部到位,损坏现象严重,没有及时的修理而同时又没有添置新的设备,从而导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3.年轻人参加业余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据调查显示,当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人群中,老年人占79%,年轻人只占21%。大多数年轻人由于工作忙,社会活动多,生活节奏快,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而中老年人则退休在家,基本上只承当少量的家务活动,因而时间富余,会比较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过多的注重商业性。社区文化活动有时会有商业赞助,社区管理者的目的是让区民能够以最低的消费获得最高的享受,但是过多的商业宣传会引起居民的反感,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5.社区文化生活建设过于个体化。居民文化建设往往只会独立进行,或者为了资金来源而并商家合作,往往忽视了其他。社区文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社区的事,如果与其他社区结伴,可更好地繁荣社区文化。
三、繁荣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建议
1、社区业余文化活动应以满足居民需要为出发点。在西横河社区举办过的活动中,只有30%的人参与或知晓社区所举办的娱乐活动,教育活动,宣传活动等。由于参与社区业余文化活动多为退休老人或无业老人,相对于体育竞技类活动,居民更喜欢文娱活动,对文娱活动的期望值较高,因此从各种文化的实际比例与居民的期望值来看,社区业余文化活动尚未达到居民的需求。为丰富个人业余文化生活,82%的居民选择看电视,43%选择看报纸书刊,10%听广播,还有73%打扑克和搓麻将。由此可见,社区居民对业余文化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提高业余文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硬件建设应成为社区业余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对西横河社区的实地调查之后发现西横河社区文化娱乐场所相对较少,活动室、体育场所、娱乐场所等建设少,居民对于这些场所的建设呼声高。55.8%的居民认为改善社区活动室的条件,52.4%的居民认为需要改善现有的体育场馆的规模和条件,53.7%的居民以为应加强娱乐场所的建设。居民普遍要求,体育场馆要增加室内健身房、室外健身广场及各种健身器材等;老年活动室应该进行多样化,丰富退休在家的老人的日常业余生活,多进行书法、绘画、舞蹈等健身养身活动。
3.调动年轻人参与成为繁荣社区业余文化的内在动力。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社区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居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中青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中青年人工作忙、学习忙,对他们来说,工作单位繁忙,自己与工作单位关系更密切,没有时间也无需参加社区活动。但是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对他们的文化需求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满足是社区文化工作的不足之处。因此,调动中青年人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已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繁荣社区业余文化的内在动力。同时,将社区年轻人带动为社区业余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更会有利于社区的建设。
4、公益性、娱乐性、低成本应成为社区业余文化建设基本原则。在家庭文化消费结构中,绝大多数家庭选择子女教育和提高自身能力,部分选择家庭娱乐。结合居民月均收入进行分析,西横河社区居民普遍的家庭收入还不是很富裕,因此在子女教育方面已经占去了文化消费支出的大部分。因此为了发展社区业余文化,应该更多考虑低资金投入、娱乐性、教育性的,以减轻居民自身承受的压力。对于需要较多经费和个人支出的项目,可能难以有多数公民的支持和参与。有的社区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举行社区业余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商业赞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活动中对赞助厂商或产品的过多宣传,让居民感到太多的商业味道,反而失去了社区活动本该有的自娱自乐和重在参与的积极性,挫伤了部分居民的热情,所以需要坚持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业余文化这一准则。
5、与周围社区联合建设娱乐场所、活动室,共同举办业余活动将成为加强文娱建设的又一途径。社区通过合作,积累资金与同类社区建立起文化帮扶关系。利用两个或多个社区资源更好地为繁荣社区业余文化服务,使之成为社区业余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将会在国家社会发展下更加繁荣发展。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文秘111班
作者:杨璐宁 姜玲 郑舒丹 沈诗 俞敏敏 柳霞香
和畅三迤 旅游兴市 篇3
2016年1月12日,记者随行采访,当汽车驶进昭通境内时,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大道,延伸在昭通大地上,宛如一条巨蟒穿行于密林之中。惊喜之余,不得不赞叹昭通的发展速度已步入了快车道。
科学谋划 周道如砥
昭通的发展难点在交通,希望也在交通。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昭通调研时说:“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的建设要依托黄金水道,但又绝不止于交通的改善,而是一次发展的升级。”这话道出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强筋骨、畅血脉,优化资源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引擎。
为此,昭通把交通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突破口。2015年12月26日,随着麻昭高速通车,贯穿云南的南北大通道——文山富宁至昭通水富实现全程高速,解决了出滇、进川之交通瓶颈,昆明市民开车至成都、重庆也更加便利了。这条贯穿云南南北的高速大通道犹如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正引领昭通人民通江达海。而此举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麻昭高速公路通车以后,云南的高速公路将和水富港联系起来,整个云南的货物就可以通过长江进入全国各地。
麻昭高速开通,对昭通市的发展而言是一颗关键的棋子,落子后满盘皆活。同时,就在昭通立交区桥梁下部,一条通往大山包的一级道路,已由云南省公路局承建,昭通旅游将由此而被带动起来。接近鲁甸的一座“贵州威宁立交”,引导来自贵州威宁、六盘水、赫章等地的车辆,与长江第一港水富港对接。在“十三五”期间,昭通将实现县县通高速,通往每一个县的高速,其起点都与昭会、麻昭、水麻高速相接,南北大通道这条巨龙,将带动昭通经济一起腾飞。
昭通交通主动适应新常态、自觉担当新使命,抓项目实施,构筑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迈入新阶段。南北大通道全线贯通,昭通结束了中心城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镇毕高速全线开工,大山包一级旅游公路开工建设,几条高速公路即将完成前期工作,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全面铺开,昭通中心城市南客运枢纽站推进建设,水富港扩能工程做好开工准备,路网运输通道及枢纽构建进程全面提速。这极大地改善了昭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也使昭通在“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枢纽、一门户、一走廊”成为可能。这也是昭通“十三五”发展定位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交通固定资质投资再创历史新高。 2015年完成公路水运固定资产投资103.2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完成投资约70亿元,成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主力。超出年初确定投资目标11个百分点,比2014年高出11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投资增幅逐年收窄的大背景下,公路水运投资为服务全市稳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争取部省项目和资金支持再创新辉煌。都香高速、昭乐高速、巧蒙高速、水富港扩能工程、金沙江向家坝至溪洛渡高等级航道建设工程纳入《云南省五大基础网络发展规划(2016-2020年)》,沿金沙江高速、国道G356得到部省支持,为启动综合交通建设五年会战奠定坚实基础。除麻昭高速、昭会高速外,争取到位上级补助资金48亿元,连续三年排名云南全省所有州市前列。 “一事一议”模式开创了农村公路建设新局面。通过开展村两委“一事一议”实施通村硬化项目试点,县乡主体责任得到了强化,基层组织和农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建设成本下降了,建设工期缩短了,建设进度加快了。 “一事一议”模式开辟了一条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公路建设新路径,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鼎力支持。探索7座小型车辆参与班线客运取得突破性进展。主动适应多元化、高品质、定制化客运服务需求,率先在云南全省开展7座小型车辆参与班线经营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工作得到了上级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下一步,正在继续巩固和扩大试点成果,在昭通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昭通交通的极速发展将有力地支撑起富民兴滇的梦想。为加快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而麻昭高速的全线开通为云南省综合交通3年攻坚和“十二五”圆满收官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丝路旅游 百花竞放
“丝路马帮铃声远,丝路文化永留存”。2015年,为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共同树立品牌形象,抱团发展旅游经济,增强区域影响力和对外知名度,昭通向川、滇两省的成都、昆明等12州市发出倡议,重塑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生命活力,共同打造和树立“南方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环线”品牌。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昭通獨特的资源禀赋,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水、民俗、气候、生态、文化等差异化旅游度假产品,使得昭通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目的地。大山大水大峡谷孕育了神奇的乌蒙山水,昭通市拥有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资源、养生旅游资源等众多优秀旅游资源。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开发潜力巨大,全国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昭通就有58种,西部大峡谷温泉、大山包、豆沙关古镇、扎西会议纪念馆、小草坝、黄连河等已经成为省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的重要目的地。昭通文化底蕴厚重,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南夷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碰撞与交融,威信、彝良、镇雄红色文化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与2010年相比,2014年,昭通接待海内外游客从591万人次增至1800万人次,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32.1%;旅游总收入从20.1亿元增至85亿元,增长了4.2倍,年均递增43.5%;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9%增至5.07%,首次突破5%大关。
“与昭通秀丽奇异的旅游文化资源相比,目前昭通旅游在昭通全市的GDP占比是不匹配的。”中共昭通市书记范华平指出,昭通旅游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经过多年的旅游产业打造,昭通旅游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昭通要素体系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体系基本健全,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宣传营销,昭通旅游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促进昭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了普遍的认同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面向西南开发桥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下,昭通正围绕旅游强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以推动昭通旅游再上新台階。
2015年,昭通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065.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7%;实现旅游总收入113.3亿元,同比增长33.3%。完成旅游总投资37.75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30亿元的126%。其中,“四个一批”项目完成投资30.00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02%。旅游配套设施完成投资2.3亿元。鲁甸6.5级地震灾后旅游项目恢复重建完成投资5.45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26%。
2016年,昭通的旅游工作主要围绕“一心、两点、三带”开展。一心,即昭阳集散中心。把昭阳建设成昭通旅游集散中心,抓好昭阳区的产品、配套以及环境建设。抓好昭阳古城、大山包景区、龙氏家祠、宁边花海、绿荫荷花观光等产品建设,旅游厕所、交通导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整治昭阳城区脏、乱、差现象,提升昭阳区人文环境,积极倡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提升昭阳城市形象。两点,即大山包、西部大峡谷温泉两个引爆点。举昭通全市之力抓好大山包和西部大峡谷温泉的开发建设,以两头带中间,全面推动昭通旅游发展。“三带”,即昭水南丝绸古道、水巧高峡平湖、镇彝威红色文化三大旅游产业经济带。以昭水南丝绸古道和镇彝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为重点,推进三条大旅游产业经济带的规划策划、招商引资和宣传营销等工作。
“十三五”时期,随着昭阳—大山包一级景观大道的建成,都香、宜毕、宜昭、昭泸、昭乐、巧蒙、沿江等7条高速公路以及渝昆铁路、隆黄铁路和昭通机场迁建等项目的加快实施,昭通旅游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将进一步提升。昭通将在2016年底前完成大峡谷5A级景区的创建;大山包景区游览车环湖观光设施、景区游道、国际翼装飞行培训基地、自驾房车营地、游客休息站及集镇接待服务设施建设, 2016年底前完成4A级景区申报;抓好小草坝景区开发建设,确保2016年4月底前全部建成并对外营业;全力推进豆沙关品质提升工程,确保2016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并完成4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
此外,昭通正在抓紧抓好昭阳古城、乌蒙古镇、葡萄井彝族文化、龙卢家祠、绿荫荷花旅游景区、大龙洞景区,鲁甸桃源片区伊斯兰文化,威信湾子苗寨、扎西会议旧址,绥江千年渔村、水上娱乐城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一批3A级景区。
旅游兴则昭通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新思路,建设旅游离不开大手笔。旅游资源是昭通取之不竭的财富,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昭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依托。
文化兴市 篇4
关键词: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困境,对策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具有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的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同时丰富人们业余生活,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浙江省绍兴市发展文化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 绍兴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处于东部经济带, 毗邻上海、江苏等经济强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技术和人才上的支持。从历史上看, 绍兴市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的历史, 并且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现已拥有3个文化名园, 5个文化名馆, 11个文化名镇。2012年, 绍兴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甚至把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上升到关乎国民经济的高度, 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尽管如此, 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1.1 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增长状态, 但发展意识淡薄
1.1.1 2013年, 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 其中美国为11.3%, 韩国、巴西、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和俄罗斯均已超过6%。可见,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早在2011年, 欧洲理事会与欧洲比较文化研究所就估计, 欧盟各国60%以上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实收资本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2013年绍兴市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42.12%, 2014年提升至占GDP总量的43.56%;2015年上半年, 进一步提升至占GDP总量的44.96%。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绍兴市政府全力支持, 按照绍兴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文件精神, 每年用于宣传文化发展的专项基金中, 用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部分就不少于3000万元, 在2009年、2010年、2011 年同比分别增长12.7%、8.5%、31.3%。2 008~2 0 1 1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1%、3.3%、3.0%、3.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绍兴市文化产业所占的比重虽然较小, 但总体上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1.1.2 对于消费者而言, 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 绍兴市的消费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 仍然有众多人认为, 文化是一种事业而非产业, 文化是用来欣赏而不是用来消费的。这种思想导致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消费不够。比如, 人们会去看免费的越剧下乡, 但是, 鲜少有人走进剧院消费越剧;再如, 年轻人会去观看电影, 但中老年人不会为票房买单。
1.1.3 对于文化产业的生产厂家而言, 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也必将受到市场经济秩序的约束, 但是文化产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 文化的创新力度不够, 这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缺少创新人才, 二是功利主义。很多文化产业的厂商不愿意为了创新去花费巨额的成本, 从而导致文化产业中存在模仿、抄袭的现象, 这是必将是一个恶循环。这样一来, 文化产业也得不到发展。
1.1.4 对于文化产业的传播者, 本应该利用先进的科技、快速的传播平台, 承担着传播文化产业的正能量, 但是传播虚假消息, 传播低俗落后的暴力、色情等文化的现象仍有存在, 他们没有看到文化产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是符合市场秩序的正能量产品, 不能为了一时利益失去整片的发展空间。故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播者, 树立正确的文化产业意识也尤为重要。
1.2 文化水平总体有所提升, 但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浙江省公共文化部门文化、艺术、文物机构的数量2010~2013年呈上升趋势, 在2014年, 绍兴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有国有剧场6个, 电影院24个, 电影放映量比上年增长41.1%。目前, 全市拥有群艺馆和文化馆 (站) 共125个, 公共图书馆6个, 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较上一年度增长13.6%。由此可见, 绍兴市人民的总体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公共文化资源日益增多和普及, 通过现代媒体, 通过传统书籍使得绍兴市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更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可见, 要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绍兴市有9所高等院校, 但是, 据统计高等院校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的比例低, 绍兴市具有重点文化企业53家, 六千余家文化经营单位, 这就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人才的输送, 同时已经在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人员也缺少对于文化知识的再学习, 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 没有使得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贡献。以图书馆为例, 近期对柯桥区公共文化产业的图书馆的调查中发现, 55%为学生, 25%为刚刚毕业生, 15%为已经从事工作人员, 5%为其他, 公共文化设施并没有很好的运用于文化产业, 仅仅只有学生在很好的利用。那么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从业人员对于文化资本的运作缺乏了解, 对于文化资源的认识也有限,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阻滞。
1.3 文化企业数量多, 但缺少知名品牌
2010年7月, 绍兴市设立了全省首个网络经济科技创业园区, 到2011年入驻的网商就达到27家, 经营总额453亿元。2011年, 绍兴市文化市场中有经营文化产业的单位4135家, 较上一年度增长11.97%。从这些数据中, 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绍兴市的文化产业一直在发展, 企业数量不断增多, 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进入到市场竞争当中。但是绍兴市的文化产业缺少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名片, 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就是文化产业中的一张名片, 浙江省引进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取得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大家还是会记得这档节目是从荷兰引进的, 就像是提到动漫就会想到日本, 提到电影就会想到美国一样, 能够做到这样意味着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产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
绍兴市自古以来就是以“水乡”、“桥乡”、“名士之乡”、“渔米之乡”著称, 但是现如今绍兴的发展已经使得传统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风味,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高屋建瓴。绍兴市政府正在做出最大的努力, 以还原“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貌, 打造地理上的文化名片。其次, 在文化艺术上, 要尽可能大力度的举办和宣传兰亭书法节、名人文化博览会和工艺品交流会这类可以凸显绍兴文化的活动。绍兴人要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名片, 这样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绍兴市的知名度, 为整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4 文化资源参差不齐, 整合度低, 带动作用小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人, 就必须要对基金、股票、证券等金融产品有充分的了解。由此可见,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融合。比如旅游业, 游客总是到一个地方的参观一个景点, 就不再领略别处风景, 但是去看完嵊州的百丈瀑布, 还可以去新昌的大佛, 乃至绍兴市区的沈园等。甚至市区的游客也往往只是针对性的去一个景点, 即使下一个景点就在隔壁也视而不见。这就是旅游资源之间的连贯性不够, 各个旅游景点之间可以设置关联性, 参观完一个景点之后有旅游专车为想去周边景点游玩的游客提供服务。又或者说在旅游景点中可以安排地方戏剧专场演出, 游客既可以体会绍兴文化, 又可以做到文化附加业和文化服务业的融合, 做到部分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旅游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融合度低作为一个典例, 可以从中看出绍兴文化产业整体融合度不足。
目前, 绍兴的黄酒进入到美国的国宴中。可见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有很多传统的文化产品, 绍兴的工艺扇、乌毡帽、嵊州的根雕、木雕等, 都是我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在传统和商业化中徘徊, 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固步不前。由此可见, 绍兴市各类文化资源发展的参差不齐, 历史遗产已经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大力发展, 而传统的手工业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
2 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与方向
2.1 应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力度
2015年, 绍兴市政府对首批文化产业发展的10个项目, 拟扶持的总金额就达到600多万元, 绍兴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但是绍兴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该在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1) 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让他有足够的面积用来发展, 在产业园中优先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 发挥产业内领先企业的带头作用。
(2)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经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产业而言, 需要大力支持私营文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做到私营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 享受与国有文化企业相同的优惠政策。
(3)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法律法规, 制定关于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文化产业的成长。在市场秩序方面, 建立统一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在文化市场上禁止不法厂商利用大众平台传播低俗愚昧的文化, 要传播大众的、高雅的、正能量的文化。对于文化创新产业的保护力度要加大, 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专利, 这样才有更多的文化企业愿意去创新, 保持文化产业的创造力。
2.2 进一步健全绍兴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文艺作品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必然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 有足够的人才进行文化产业的创新, 创造出更多并且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充分合理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绍兴市来看, 首先, 要促进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完善, 做到生产和学习的结合, 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另外, 高校也要增加文化产业的科研项目, 多设有关文化产业的专业, 像金融行业、医学、计算机专业都有专门的人才培养专业, 文化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产业, 也应该在高校中设立属于自己的专业课程。第三, 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 对于已经在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进行文化方面的培训教育, 提高其专业技能, 网站的设置可以分不同的类别岗位。比如从事旅游业的可以专门安排网上上课帮助其更加充分的了解各地旅游资源, 对于戏剧工作者可以安排网上巩固戏剧表演课程。网站还可以用“我来当老师”模式, 有能力的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最后, 还应该由政府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 做到文化产业工作人员与纯艺术人员的及时协调与沟通, 积极联系, 以此达到艺术与产业互助的方式对产业人员进行培训, 形成模式。
2.3 重视科技应用, 进一步提升产业文化品牌
以差异化战略为核心,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责任感, 在文化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中充分融入绍兴元素, 体现绍兴文化特色。通过运用切实化的营销策划、大众性的媒体传播、互动性的消费者体验, 打造绍兴文化品牌。绍兴市具有打造文化品牌的底蕴和实力, 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从古到今名人客卿数不胜数, 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以打造名人效应, 不仅可以体现在把各故居串联在一起发展“名士文化之旅”, 还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把名人的一生重新展现出来, 通过模拟还原、动画等方式, 在各种媒体上放映, 这样文化产业真正有了文化内涵, 也发展了文化服务业和物质文化。但是要避免功利化、商业化的气息过重, 掩盖了历史的风采。各种手工艺品也可以成为文化品牌, 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用先进的设备武装工艺品, 提升绍兴文化产品的整体知名度和国内外影响力, 促进绍兴文化品牌的成长、成熟。
2.4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整合
(1) 推进文化与工业融合发展。依托绍兴市的工业基础, 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和产品创意创新的结合, 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提升工业产品的美观度和可用性, 提高其品牌价值和附加值, 如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可以使其生产更加高效, 外观设计更加美观。
(2)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相融合。绍兴市正在努力打造城市化, 但是城市化不一定都是高楼大厦, 要做到把地域特色文化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做到把传统民居融入城市化当中, 真正做到在绍兴看江南古城、品江南风情、读江南文化, 把绍兴市打造成文化品牌城市。
(3) 依托绍兴市便利的地理位置, 努力打造旅游强市, 充分利用好名人文化、江南水乡、古越风情等基本资源。
(4)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质量, 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并且以科技成果加快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的一体化进程, 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结构。
(5) 扩大地方戏曲艺术的社会影响力, 绍兴戏曲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 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 要推进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 比如, 要多设立小百花艺术团等艺术教育场所, 为戏曲艺术传承、戏剧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同时也要一如既往的做到戏曲下乡,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巨山.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11.
[2]金苏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思考和建议[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 (5) :41-43.
[3]崔栋.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17) :48-49.
[4]郑媛媛.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青春岁月, 2015 (6) :518-519.
文化兴市 篇5
“七彩虹社团”特色建设项目规划书
一、特色建设背景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学习者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并紧紧围绕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思想,因材施教,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社团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展示校园生机、活力和魅力的有效途径,也为形成学校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立足校本,紧扣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师资水平、学生喜好等诸多因素,认真审视自身条件,从而为实现学校特色文化教育持久优质发展,实现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发展,实现特色与常规相辅相成三大目标任务,确立创建“七彩虹社团”文化特色建设项目,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特色创建理念
本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动起来,回归教育原生态。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致力于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张扬个性;让每一位教师动起来,着眼于发挥专长、主动参与、成就自我。
三、特色创建目标
“七彩虹”寓意炫丽多彩,“七彩虹社团”项目建设以“让每一位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展望一片星空”、“社团教育,为人生奠基”为目标。根据“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力争贴近生活,强调基础,要求具体。通过多种社团活动的实施,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孕育学生炫丽多彩的人生。
四、特色项目内容
社团活动项目的确定坚持“四性”原则:一是多样性,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趣味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三渗透性,活动项目的开设要渗透和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四是教育性,所有的活动都坚持育人为宗旨,遵循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师资现状、硬件水平和“四性”原则,我校拟将“七彩虹社团”项目具体确定为体育、科技和文艺三大类共计十个社团:
体育类:“楚汉阁”象棋社团、“国球”乒乓社团; 科技类:“盖茨”信息社团、“小小科学家”探究社团; 文艺类:“精灵”舞蹈社团、“百灵鸟”合唱社团、“国学经典”朗诵社团、“墨舞”书法社团、“小蚂蚁”绘画社团、“新苗”文学社团。
其中,“国学经典”朗诵社团、“墨舞”书法社团、“小蚂蚁”绘画社团等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设立三个社团。
根据三大门类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编写相应的课程计划、校本教材和实施方案。
五、特色创建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于 峰
副组长:杨进生 刁建圣
成 员:徐 虎 叶佩华 鞠新龙 张 艳 赵 彦 鞠建军 刘建军 管江凤 李 娜 叶红梅
2、构建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包装,通过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将无形的精神文化与有形的物质环境有机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
3、完善阵地建设。
根据各社团硬件要求,开辟和完善各社团专用教室,并做好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关设施设备的准备。
4、加强师资建设。
一是引进专门人才,积极对上争取;二是强化本校教师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努力争取使教师在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一能之专,展示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三是从社会上聘请一技之长的能人做兼职辅导员,定期讲学辅导。
5、落实各项制度。
为使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将加大过程性管理的力度,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确保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圆满完成。
6、提供资金保障。
学校保证整个创建过程有足够的必要经费,必要时向上争取资金,确保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成功实施。
六、特色创建步骤
第一阶段:规划阶段(2013年5月—6月);
1、认真领会省关于推进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的精神,认真学习各兄弟学校关于“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成立领导小组,确立特色项目;
2、认真总结和疏理学校过去的做法,提炼核心课程,厘清“七彩虹社团”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学校原有社团的现状;
3、认真思考,科学规划,做出顶层设计。按三大类,有步骤地推进“七彩虹社团”的构建。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1、12月份完成各门类,各社团的课程计划;
2、1-2月份按分组研究,整体推进的原则完成各社团教材的编写工作;
3、进行全校范围的社团宣传,组织全校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参加社团。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按照七彩虹社团建设方案的要求调整作息时间表,科学规划学生作息时间,科学设置各类社团,实施课程计划;
2、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及时调整与修正社团课程计划,对于各社团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月—2月);
1、搜集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修改《七彩虹社团课程计划》;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众生论 篇6
交通先行
刘世庆(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交通保障
成都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建立高密度交通网络,使之更紧密地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对外来看,综合交通主枢纽框架已初具雏形,成都与关中天水经济区、武汉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至中亚、南亚、西亚的时空距离更是日益缩短;对内来看,全域交通体系正逐步实现无缝衔接,地铁网、快速路网的建设让成都全域高度通达、城乡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市民张先生:给“首位城市”铺路
2012成都交通先行战略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航空、铁路、高速、市域干道等枢纽建设全力推进。现在新二环已经开通,这是成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成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只是正在发生的成都故事的一部分——它是成都交通先行战略和缓堵保畅工程的缩影和标志。
产业倍增
刘世庆(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实现三次产业联动
成都提出“产业倍增”,意在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体现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性、基础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在成都尚未充分工业化之际,“产业倍增”能够补足成都成长短板,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增强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其价值不言而喻。
网友“二代农民”:产业倍增 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
“紧邻都市,人多地少。一方面,大量城市人需求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需要持续增收。”这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只有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是让农业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立城优城
盛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建设更加现代化的国际新城区
“立城”就是要根据国内各区域分工给成都带来的新机遇,四川向经济强省跨越对成都提出的新要求,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面临的新任务,进一步明确成都的定位,瞄准的是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中心城市目标。“优城”包括“优配”和“优化”,即根据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定位,对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和布局进行全面优化,立足建设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真正实现“宜业、宜商、宜居”。
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立”好新城,“优”化老城
所谓“立城优城”就是“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在生产制造功能外溢后,成都力图通过实施“优城”战略,加快批发贸易、物流等向城市外围地区的迁移,实现中心城区地域功能重构、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有机更新。对于这座城市来讲,这既是一次巨大的变革,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三圈一体
盛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形成全面发力、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成都未来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推进全域开发,形成多点发力,培育“多极”支撑。继续提升第一圈层,发展壮大第二圈层,加快发展第三圈。根据三个圈层在生产要素、产业发展、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和整合作用,积极向外围扩散技术、人才和产品,推动二、三圈层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三个圈层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形成全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新局面。
银川新闻网:三圈一体,成都“雁阵”齐飞共进
学习城乡统筹,不得不说“全域成都”。而在“全域成都”概念中,“雁阵理论”让银川考察团眼前一亮。虽然在去年年底的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银川也提出了“全域一城”理念,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其提出的背景与推进的路径。而研究了成都的“三圈一体、雁阵齐飞”理论,如何整体推进银川全域开发的思维也正变得愈加清晰。
全域开放
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成都的“全域开放”要全方位、多层次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作为中国最为典型的内陆城市和中国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要真正走出内陆城市的发展困境,承担和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城市功能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要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既要对周边国家开放、也要对远隔重洋的国家开放。要加快成都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对省内周边市州的辐射带动,积极推动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与周边及沿边省区的区域合作,强化与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
Michael(加纳投资者):全域开放的成都对世界充满吸引力
我在成都生活了7年,有时候会邀请朋友来成都投资。以前办理外资企业的批准证书审核需要三四天的时间,可最近我帮尼日利亚的朋友办理该证书审核时却只用了3分钟,真是不可思议。
文化兴市 篇7
1. 旅游产业融合渐入佳境
十二五期间, 宜兴积极实施“旅游振兴”五年行动计划,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深氧湖父、灵秀太华、禅居西渚等特色旅游板块魅力彰显, 旅游总收入从“十一五”末期的94.5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78.92亿元, 年均增长17.8%。2014年旅游人数突破1700万人次, 比2009年翻了一番。有效整合资源, 组建市旅游产业集团。4A级风景区增至8家, 成功启动5A级景区创建, 阳羡生态旅游区创建成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2. 城市旅游宣传口号成功打响
2013年“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形象新品牌全新出炉, 并以其鲜明的地理特征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荣获2013中国最佳旅游口号。宜兴市以此为宣传主题, 在北京、上海、南京、台北等多地举办了专场推广活动, 广受各界好评。
3. 特色节庆活动成功举办
精心策划并承办了“中国宜兴国际陶文化节”、“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 以及“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等重大节庆的旅游活动。“茶禅四月到宜兴”主题季活动为宜兴旅游集聚了大量人气。
4. 旅游产品改造升级成功推进
“十二五”期间, 宜兴市整体改造项目如善卷洞风景区、张公洞景区、玉女潭景区已全面竣工。同时着重打造云湖旅游度假区、阳羡生态旅游区、善卷洞风景区、蜀山风景区、东氿生态运动体验区等五大重点旅游板块。阳羡湖旅游小镇建设初步完成, 龙池山自行车公园落成开园, 西渚镇被评为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 宜兴也荣获“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称号。
二、宜兴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生态文化旅游业总体发展滞后
宜兴地处环太湖沿岸, 长三角都市圈中心。直面长三角内部诸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威胁, 各地旅游景点开发有雷同与相似性, 对宜兴的旅游造成严重冲击。目前宜兴在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地中总体发展滞后。环太湖区域是长三角都市旅游圈中竞争最为激烈的区域, 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江南水乡, 无锡的太湖风情和宗教旅游, 常州以恐龙园和春秋淹城为代表的创意旅游, 嘉兴南湖革命圣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 湖州以莫干山为代表的高尚野奢度假及安吉竹海生态旅游, 这些地区的特色旅游项目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及境外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给宜兴市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宜兴市目前仅有紫砂壶扬名海内外, 而其他的资源——太湖、溶洞、竹海、水库知名度均不足, 且都有被近距离替代的可能。
2. 宜兴市旅游形象固化产品缺乏特色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 洞的世界, 茶的绿洲, 竹的海洋”之称, 但这美誉延续多年, 逐渐失去最初的吸引力。曾经辉煌一时的溶洞形象老化内容单一, 区域外部知名度和吸引力极低;宜兴阳羡茶的知名度一直只在小范围传播, 远不及杭州龙井、武夷大红袍、洞庭碧螺春等闻名全国的传播度;说宜兴是竹的海洋, 可浙江安吉、溧阳的竹子都冠以竹海的称号, 且宣传推广做得更好, 知名度更高, 宜兴在这一资源上并无多大优势;另外宜兴虽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的特质资源紫砂资源, 但开发保护的力度不够, 目前紫砂壶多为集藏与投资, 市场良莠不齐赝品横行, 普通游客不敢出手, 且紫砂壶偏中高端消费群体, 紫砂形象偏离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
3.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不明
宜兴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宜兴的总体定位于中国陶都———“陶”式生活方式体验, 形象口号是“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 这样的定位和口号在全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策划和设计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宜兴客源市场的定位;二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特色项目大项目的旅游产品打造。“十二五”期间, 宜兴市对本区客源市场开发的系统研究和推进客源市场开发的配套政策较少。宜兴的旅游市场空间定位看似比较明确, 如苏锡常+杭嘉湖+上海+南京+本地居民是主要客源地, 但是这些地区的游客在旅游需求上是有差异的, 目前的宜兴并未针对这一差异做产品内容的差别设计, 更不用说按照旅游市场类型划分, 如按游客心理需求划分、年龄阶段划分、旅游活动效应等进行细分。
4. 旅游整合营销发展滞后
“十二五”期间, 宜兴旅游总收入持续增加, 但是在增长幅度上呈平缓放慢的趋势。即使宜兴市在旅游营销方面投入了较大资金和策划诸多活动, 但是给宜兴旅游业带来的变化并无显著表现, 在区内外知名度上亦无明显变化。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宜兴市的相关活动, 如“中国宜兴国际陶文化节”、“中国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中国宜兴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及“茶禅四月到宜兴”等, 从个别活动本身而言营销推广比较全面, 但是缺乏面对每个活动不同的潜在目标群体和核心目标群体的切之有效的推广对策, 缺乏持续的系统的宜兴整体形象的营销推广。
三、宜兴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宜兴十三五期间应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陶文化节”、“茶禅四月旅游季”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和载体, 继续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 不断提升宜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5A景区创建为契机, 加快提升核心景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引领, 加快改善宜兴旅游的管理与营销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集团作用, 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拓展旅游产业链, 全面提升旅游的产业地位, 大幅度提升旅游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四、宜兴市生态文化旅游业十三五发展具体策略
1. 转变观念政策支持, 发挥旅游产业集团作用
适当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给予重大项目优惠政策, 对新办旅游企业采取减税免税、景区建设采取基建补助政策、对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项目用地, 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支持和关怀。以5A景区创建为契机, 加快提升核心景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以争创国际级旅游度假区这一新金字招牌为突破口,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新名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集团作用, 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拓展旅游产业链, 全面提升旅游的产业地位, 大幅度提升旅游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布局旅游消费高端市场
宜兴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都较为丰富, 除了紫砂资源外, 还有生态资源、宗教资源、茶资源、亲水资源等具有高端旅游潜质的资源, 特色鲜明、特质明显;长三角地区是高端游客比例较高的区域, 宜兴地处中心并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知名度较低带来的神秘感使得宜兴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布局旅游消费高端市场具有优越条件。宜兴市可以发展如艺术体验、轻度探险、顶级拙朴野奢度假、节日庆典、亲子同乐、修禅养生等特色旅游产品, 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 引导大众游客的旅游需求方向。
3. 加强与太湖区域联动发展, 完善相应设施
长三角旅游区———国内游客度假旅游以周边近距离三两日为主,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这也是宜兴旅游客源市场的核心。与环太湖旅游地的区域合作, 营造环太湖高端休闲度假产品, 迎接休闲度假高潮的来临, 同时注意避免与周边旅游强市正面市场冲突, 发展以本区域为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
4. 挖掘地域特色, 明确城市定位
挖掘梳理城市特色, 给自己找准一个明确的标签。之后, 根据目的地的特色标签, 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设计线路、按照一定的主题包装成旅游产品, 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 同时辅以适宜的营销手段进行宣传推广, 提高认知度。以“陶文化节”、“茶禅四月旅游季”等品牌活动为抓手和载体, 继续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 不断提升宜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以智慧旅游建设为引领, 加快改善宜兴旅游的管理与营销水平
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邀请业界知名营销策划公司就整合营销来支招, 以国际化的视野、系统的专业思维来把脉。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推动旅游“互联网+”, 促进智慧旅游的推进, 通过跨界、跨行业的合作, 实现宜兴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项现代服务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J].旅游学刊, 2015 (3) .
[2]颜廷利.基于高铁交通视角的苏南县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宜兴、江阴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4) .
文化兴市 篇8
任何一个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或文化传统中进行, 履行着保存、传承与剖新文化的使命。因此, 研究教育必须探讨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必须探讨文化传统怎样左右着教育思想。绍兴是越国的古城, 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 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植人心。历史上, 越王勾践为了洗雪耻辱, 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性口号, 用现在的话来讲, 就是抓住了教育, 抓住了培养人这个环节。从那时起, 越国人就懂得走重教兴学、富民强国的发展之路, 尤其是面对逆境和困难, 常常能屡建奇功。两千多年来, 绍兴的稽山书院、蕺山书院、阳明书院等虽几经沧桑, 但旧址尚在, 是过去绍兴城区优质教育辉煌的实证。在近代, 绍兴城内, 绍郡中西学堂 (今绍兴一中) 、私立越材中学 (今建功中学) 、私立明道女学堂 (今北海小学) 、成章女校 (今成章小学) 等百所老校, 是绍兴优质教育薪火相传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学校管理形态已从经验型、制度型迈向文化型。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出发, 突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建中的作用;有的从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出发, 提出实现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的转型;有的从学校文化层次论的观点出发, 提出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的重建;有的从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出发, 提出学校文化重建要立足本土、面向未来, 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建设学校文化风生水起, 成为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内涵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但学校文化必定是应有之义, 并且从办学出特色、办学水平的意义上讲, 学校主题文化先行尤为重要和迫切。对此, 我们设计了针对绍兴市越城区中小学教师的问卷, 调查区属学校的文化建设状况。
二、问卷设计调查方法
文化和学校文化都是学术研究领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学术概念。为避免误解, 我们假设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 以及支撑这种行为方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教师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工作作风、态度倾向的调查, 可以为推进学校主题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因此, 我们从三个维度来设计问卷, 即准确认识学校文化 (4题) 、客观评价学校文化 (9题) 、着力建设学校文化 (11题) 。
鉴于问卷调查是一种有结构的书面调查方式, 具有诸多优点, 比如调查内容、形式统一, 便于作定量分析, 匿名性, 简便易行等;而抽样调查则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 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调查样本, 抽样的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本次调查的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 涉及11所学校的207位教师, 通过其在键盘上直接答卷, 得到有效答卷207份, 调查数据用Excel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上看, 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满意的, 学校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1.对学校文化概念有准确的认识
文化是极其复杂的, 涵盖的内容丰富, 包含的范围深远。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学校文化, 并得出不同的结论。据统计,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种。在专家眼里, 学校文化是一种动态、积极的, 体现着群体精神和意志的教育文化,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 学校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大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 这种意识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调查显示, 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愿景和信念”的教师占84.54%, 认为“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占67.63%, 认为是“学校的校训和特色课程”的占95.17%。这些是他们从自己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感受到的, 并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方式、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中。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关于文化的话:“人本是散落的珠子, 随地乱滚, 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我想, 这种对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许可以用于我们的学校文化。换言之, 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串成一个整体的那一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而这根“细丝”的名称就是学校文化的主题。
2.对学校文化价值有科学的判断
提及到“评价”“评定”, 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评分、分等级、排名次等词汇, 这是人们对评价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的缘故。因此, 在现实中, 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评价往往停留在设施、考试、分数、升学等显性指标上, 而内隐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核心要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 学校文化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评定的活动。具体来讲, 是指在一定的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 在运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校文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对学校文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调查显示, 教师不仅“能清楚理解校训” (占75.36%) 、“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的制度管理” (占85.02%) , 而且“学校领导与教师没有矛盾冲突” (占73.79%) 、“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大于竞争” (占75.36%) , “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良好” (占83.09%) , “学校文化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占65.22%) 。这说明广大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评价已从传统的设施一流、环境优美、抢牌夺杯等侧重于筛选、鉴别事物的方式, 转移到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等发展功能上来了, 对学校文化的评价, 最根本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区分出学校文化的好与坏, 而是为了提炼学校的主题文化、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这种科学的价值判断无疑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3.对学校文化建设有务实的行动
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既要有自然而然的积淀, 也要有设计雕琢、描绘叙说、筛选改造、应需传承等务实的行动, 用语言、图像、概念、修辞、活动、仪式、典礼等形式进行人为构造。调查显示, 每所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在有意识地建构着自己特定时期的文化标志和文化象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类型选择上, 71.98%的学校都认为自己“属于自我提升型”, 说明学校发展已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阶段。正因为如此, 有56.04%的学校“正在强化顶层设计, 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有35.27%的校长正在“积极推动和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 循序渐进地培育学校文化”;有55.07%的学校正在“突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70.53%的学校正在“加强教育科研、开发校本课程”。这说明通过新旧学校文化的碰撞、融合和取舍, 学校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行动是务实的, 成效是显著的。
(二) 辩证地看, 教师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学校文化建设显得“杂乱无章”
调查显示, 有20%的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历史文化不熟悉”, 有17.39%的教师认为“学校样样都是特色”, 只有14.98%和11.11%的教师认为“提高课堂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师生关系和学生的精神状态”, 这是对学校文化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整个校园建设上, 可以发现, 许多学校在网点调整中抓机遇, 或拆旧翻新, 或易地重建, 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虽然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但这些校舍结构趋同, 缺少特点, 教育的建筑形象迷失了方向。也有不少学校在景点、景物上做文章, 或把理念刻画于墙上, 或把校训横挂于廊中, 但这些理念和校训“口号化、概念化、雷同化、一般化”的较多, 教育的内涵品质迷失了方向。还有部分学校, 在活动形式上下功夫, 一会儿“创新教育”, 一会儿“国学教育”, 虽然搞了许多活动, 有的甚至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元素, 但因其缺少顶层设计的规划和整体构建的措施, 虽有零星闪烁的美景, 却始终没有星光灿烂的夜晚, 教育的价值取向迷失了方向。一句话, 学校没有鲜明的主题文化。
四、对策和建议
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当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培育主题文化, 要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导向, 以学校现有的特色为基础, 按照“主题文化—特色学校—教育品牌”的路径, 突出“四大变革”, 循序渐进。
(一) 变革办学理念, 提炼主题文化
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或借用名言, 或取自俗语, 或来自自己的感悟。但无论出自何处, 其都是包含了某种行事准则或人生哲理的智慧之语, 都是校长本人深以为然, 并以此自励的人生信条, 也是基于学校实际对“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等问题作出的深层次、理性的思考。提炼主题文化必须综合考虑理念、校训、目标等核心要素。
1. 厘清办学理念
在科学性、实效性和客观性上进行广泛学科的论证, 促进办学理念的再提炼、再升华和再创造, 从而形成确实能引领学校长期发展的一个完整、系统的观念体系。不本末倒置, 把教育方针搬来当作办学理念;不以偏概全, 把学校特色项目当作办学理念;不急功近利, 把“短、平、快”的显性指标当作办学理念;不弃离本源, 把否认前任的“科学做法”当作办学理念。
2. 练达学校校训
校训, 是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 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体现了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 是学校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 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之一。因此, 学校要紧扣办学理念确定富有个性和冲击力、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校训。
3. 明确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 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的、一定阶段内学校发展的理想预期状态, 是办学理念的理想追求在学校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办学目标的制订, 要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思路和学校实际, 针对不同主体和工作内容, 先拟订总体目标, 再细化为目标系列, 并给每阶段各具体目标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标准, 同时配套相应的检测、监督机制, 以保证目标的稳步实现。
4. 研制实施方案
学校主题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可从背景分析、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活动、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并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 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 提出具有创新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工作思路;系统性, 要对学校的德育、教学、科研等管理网络以及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的工作进行系统整合, 形成合力, 推进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规范性, 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 严格按“章”办事, 以保证行为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扎实工作、有序推进;差异性,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特有的优势资源, 移植到主题文化建设中, 确保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势态;适切性,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真正做到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二) 变革课程结构, 拓展主题文化
课程是学校中相对稳定的因素, 而学生却千差万别。课程面对“适合学生”的挑战, 必然有自己的应对。
1.做实基础课程
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是无条件地“迁就”学生, 而要是找到既体现教育目标, 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做实基础课程, 一是校长切实履行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职责, 承担一定的教学和教学指导任务;二是坚持“1+3”教师任职任课策略 (即一位教师教一门主课、三门特长课) ,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课时计划, 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三是优化质量监控, 狠抓各门课程的合格率, 对基础学科开展有效的调研与质量监控。
2.做强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美味大餐”, 就越城区而言, 要实施好地方课程《越文化教育读本·魅力绍兴》和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 从课程计划 (内容包括课程开设的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时方案、实施办法、课程评价等) 、课程实施 (内容包括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做法、遭遇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评价的手段等) 、课程资源 (内容包括师资建设、装备投入等) 、课程成果 (内容包括反映课程研究有关资料、典型课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及课题报告等) 。
3.开发生本课程
对“生本课程”,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 生本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程, 它要求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生活为着眼点;主要传授给学生以生活经验, 并以学生的自我建构为主;以实现学生更好地成长, 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也就是说, 生本课程的“生”, 可以指学生, 可以指生活 (或生活经验) , 也可以指生长, 还可以指生命, 或者说生本课程是一种比较随意但很有价值的课程。学校的班 (团) 队活动、社团活动等就是一种生本课程。
(三) 变革教学管理, 实践主题文化
在学科教学中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仅要强化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养成。
1.常规管理, 从“五环”转移到“五精”
适应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有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凯洛夫根据教师施教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课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五环法”。这个“五环法”引入我国并演绎至今, 形成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的教学“五环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因此, 在教学上就要做到“五精”, 即备课精心、上课精致、训练精当、辅导精诚、测评精到。笔者认为, “五环”是基于“师本”的教学思维, 学生得围绕教师而转;而“五精”是基于“生本”的教学思维, 其本质是在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
2.科研管理, 从“工厂”转移到“田野”
一直以来, 我们把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分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县 (市、区) 级课题, 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只有申报了以上级别的课题, 才能被看作是正规的教育科研, 导致中小学教科研存在着选题被人牵着鼻子走的问题。其实,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如果离开了课堂的研究, 那就算不上真正的教育科研。因此, 要紧紧依托课堂, 选好总课题, 下设若干个子课题, 并通过读书征文、校本教研、课堂比武、校报校刊等推动学校文化向纵深发展, 在广阔的科研“田野”中追寻“草根”的学术成果。套用“微言大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课堂教学”之类的研究, 包含了多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专业化智慧的提升、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等教育宏观理论之大义,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3.评价管理, 从“应试”转移到“常态”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 涉及学生、教师及家长等方方面面, 也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 实行“学业考试”。初中要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背景, 扎实做好重高推荐生的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学要继续完善期末学业抽测和分项测评工作, 不断探索免考、补考等多种制度, 建立六年一贯的“成长的足迹”学生评价体系, 分低、中、高三段, 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和社会对孩子的培养预期加以设置, 形成多元评价的学习氛围。
(四) 变革师生关系, 彰显主题文化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教师要退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 把教学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来, 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协助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以讲代学的教学方法, 多采用自学式、读研式、讨论式、活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 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由教学活动中的配角转变为主角, 在教师主导下, 由被动接受教育走向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营造学生的文化磁场
按“加强文化熏陶、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实践能力”的工作要求设计活动, 使文化场具有这样几个要素:学校有足够浓厚的文化气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 这种文化气息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学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或项目导向供学生选择, 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深造进行导向;学校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领导才能的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3.密切家校的联系方式
如果要使教育适合学生, 那么就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我们除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之外,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个性的研究, 特别是对“学困生”“特殊家庭生”“外来务工者子女生”等, 要提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课题”。学校行政领导要争做改进“学困生”的先锋, 通过“结对子”等形式, 长期关注, 细心呵护, 形成人人关注“学困生”的氛围。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品德, 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上来。
文化兴市 篇9
首先、提高认识。
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 特别重视文化规划和制度的制定。政府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 各级政府领导要带头增强保护意识, 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充分认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有力的措施, 切实保护好本地珍贵文化遗产。政府要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各类行为, 并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优惠政策的制定以及保护经费的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在市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包括在对一个市镇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文化规划。日本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日本政府把重要的有形文化遗产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 并把具有世界文化特殊价值的指定为“国宝”。除此之外, 还设置了“逐步保护措施”的“登记制度”, 以完善国家的“指定制度”。国家保存与修缮的资金均来自国库, 文化厅长官负责项目管理、美术品修理、政务公开等。据此, 建议市文化、文物部门对市镇进行彻底的文化普查, 对一些保存相对好的街巷、桥梁、古旧石砌的河岸、河埠、重要的遗址、名人故居等等确定为众多文物火文保对象, 制定相应的法规, 强化保护力度。
其次、强化保护。
(一) 是要加强企事业单位、社区 (村委) 、产权单位 (个
人) 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落实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各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管辖者和使用者, 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 认真担负起保护责任, 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与相应的部门和个人签订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 并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如果发现有破坏文化遗产的事情发生, 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处理。意大利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意大利特别注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的制定, 一个名城的古城风格, 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不准破坏。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 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 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 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 不能自作主张。
(二) 是提高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组织
强有力的业余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对于分布零散的文化遗产 (多为市县级文化遗产) , 由于数量多、分布广, 保护任务重, 单靠政府、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力量来实施有效保护显得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业余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作用。
第三、健全保护机制。
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 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文化遗产保护投资机制。文化遗产保护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 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和对公益性文物事业单位的扶持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为此要建立国家保护为主,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加快文物事业发展, 在政府资金投入方面, 建议像杭州、金华等市一样, 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 或在每年的文化发展资金中, 确定一定比例作为名城保护专项资金。
第四、加大法律宣传
(一) 积极加强宣传, 提高大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意识, 建立各种有效的传承机制, 大力鼓舞民众积极参与笔者对日本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屏障;同时, 大众的积极参与、专家学者的权威指导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要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规, 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仅可以为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支持和依据, 还可以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去。
(三)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法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 加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被其他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地保护,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很有必要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法规。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发展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主要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与知识产权客体类似的特点。
总之, 嘉兴在城市化进程中, 必须切实重视、有效保护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让江南水乡文化在打造人文嘉兴、建设文化大市的进程中, 散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摘要:嘉兴历史悠久,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其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容低估。在两分两换的进程中, 必须争取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寻求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以合理的开发来促进和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和经济的发展。本文从提高认识、强化保护、健全保护机制、加大宣传等方面作出了讨论与探索。
关键词:嘉兴市,两分两换,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2007年09月06日
[2]《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乐山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俞晓萍
[3]《从济南旧城改造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4]《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陈建江
[5]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6月1版
[6]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 1959年6月1版
[7]寿鹏飞:《历代长城考》龙门书店, 1987年9月影印
[8]金毓黻:《东北通史》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1980年
文化兴市 篇10
一、难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校园文化建设, 若没有核心与主题, 则必定是千校一面, 千篇一律, 造成的建设效果必将出现要么是各种文化、标语的堆积;要么是随心所欲的“点缀”。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要确定文化主题。首先, 主题的确立可以与本地 (本校) 的地名 (校名) 、本地的文化相结合, 如我校位于高塍镇区域, 可以将主题确定为“高”文化;芳桥成校以家乡名人周培源为中心, 将主题确定为“培源”文化。其次, 主题的确立可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相结合, 如丁蜀成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围绕地方产业开展紫砂艺术培训, 故他们确定“信”字为文化主题。第三, 主题的确立可以与学校的培训专业、培训品牌相融合, 如西渚成校, 他们围绕当地的旅游产业、农家乐产业开展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 故他们将主题确定为“生态”文化。
主题确立后并非就可以开展文化建设了, 还必须要对主题的内涵进行阐释, 如果没有内涵诠释, 就成了空中楼阁, 内涵阐释的目的, 就是将文化具体化, 将主题文化逐一予以落实。如和桥成校, 他们紧扣地域特征, 确定以“和”文化为主题, 并将内涵阐释为和润、和悦、和正、和美、和顺、和乐、和而不同等若干方面, 最终实现和谐。这样的阐释, 就为后续建设中道路、场所、楼馆等的命名提供了依据与可能。
二、重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
文化主题确立并阐释后, 尚不能立即开展建设, 还需要在核心主题文化下, 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如果没有主线, 文化还是在天上飘。主线的确立跟主题内涵的诠释是一脉相承的, 是不可分割的。只有这样, 校园文化的建设才不枝枝蔓蔓, 也避免随心所欲。如昂立外语培训, 他们围绕机构的名称将文化的主题确定为“立”字, 将内涵的阐释表达为“昂扬、立人”后, 精心将文化的主线设计为立德、立志、立心、立言、立行等, 而后又详细地将这一主线在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行为文化等建设中予以体现, 这其中又不是相互隔开的单一的元素, 而是相互交叉, 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
三、节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达
校园文化建设的表达, 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的表象、文化的体现, 实则就是文化在具体建设中的落实与彰显。文化的表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能否内化成师生的共同行为。
首先, 要科学设计校园文化标识。文化标识是社会教育机构 (成校) 的整体形象、办学精神的显性化, 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气神的价值追求;也是机构 (成校) 自身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与有意识的普及宣传, 所有的办学理念、文化主题、办学精神、办学追求甚至办学的主打产品, 都凝聚在这标识上。它可以依据名称设计, 也可以依据主题设计, 更可以依据培训项目设计。如丁蜀成校, 结合培训的主打品牌———紫砂艺术, 将学校的文化标识设计成一把意象化的紫砂壶, 并且将该标识安排在了便签纸、教工服饰、学员帽子、门牌等细微之处, 在细微处落实了文化, 体现的是一种档次, 一种正规。
其次, 要科学设计校园文化的训导语。训导语是校训、精神、追求、理念、准则的集中体现。训导语的设计要与文化主题、文化核心的诠释相一致。在设计上可以用成校校名嵌入, 且必须与文化的主题和内涵相一致。在设计训导语后, 要紧扣该语言设计一系列的口号予以浅表化、具体化, 同时将这些浅表化的语言张贴在校园墙壁上。如晓风文化培训机构的训导语是“追求卓越砥砺人生”, 紧扣该语言, 瞄准应试培训的特点, 设计浅表化的标语是“宁瘦一身肉, 个人总分也要增加三十六”、“提高1分, 干掉千人”等, 其标语的核心内涵与训导语、与主题文化完全吻合。
其三, 要规范设计文化载体。一是招生简章的设计, 它是最能体现学校文化功力与文化底蕴的载体, 许多成人学校往往没有招生简章或采用挂靠学校的招生简章;个别成校能制作招生简章, 但只是罗列办班内容、招生数量、办班时间, 没有文化品位。规范的招生简章制作应该包含机构名称、机构标识、训导语、三风、获得的荣誉、办学项目、成才典型、地址联系方式、广告语等, 这样的载体才能有效地承载校园文化, 传承校园文化。二是校园网站的设计, 更需要符合文化的主题与主线。个别成校也确实有自身的网站, 但网站的内容往往只有机构名称、标识、训导语、三风、荣誉、成才典型、广告语、联系电话、地址等常规性的, 没有考虑让其承载文化。因此, 在网站的设计过程中, 除了常规性的内容外, 还应该包括文化主题、办学理念、机构介绍、培训项目、培训特色、师资团队、课程资源、相关的通知、机构新闻、优秀学员等等。三是要注重校园内部将环境作为文化的载体。环境布置是最容易的, 最能出成果的校园文化建设, 但如果不精心设计, 往往会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它首先体现在各室、处所的命名上, 如昂立外语培训, 各班级的命名不再根据年级特征, 而是用牛津大学班、哈佛大学班等;其次体现在楼的命名上, 如和桥成校男女生宿舍分别命名为“和正楼”与“和美楼”等;最后是体现在道路、广场等的命名上, 如芳桥成校的培源广场、和桥成校的和谐大道等。同时, 在环境的布置上还要围绕文化核心主题, 拟制若干标语予以张贴。此外, 在校园文化内部的建设过程中, 还要设计窗口文化, 这是一种宣传、一种品位、一种底蕴, 要建设文化橱窗, 或者是文化墙。内部要包含机构标识、办学理念、办学荣誉、办学特色、成才典型、品牌师资、机构简介、主题活动及近期通知等等, 这是学校整体形象的浓缩, 是对外展示的窗口。
其四, 要高度重视活动文化的开展。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往往在建设过程中被我们所忽略。它主要包括公益性活动、结业 (毕业) 活动、师师 (生生) 竞赛活动等三大类。以公益性活动为例, 各机构 (成校) 可以结合“五一”、“十一”等多种节日, 选定好地点, 确定好活动主题, 以本机构 (成校) 主办或联办、承办等方式, 参与政府、企业的各类公益性活动中。其最大的功用是学生才艺、素养的展示与推介, 起到良好的文化展示与招生宣传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类活动要认真策划, 制定活动的手册要有文化品位、活动的会标要有机构的名称、参与者的服饰, 要体现机构的特征, 活动的内容要同本机构的办学特色相切合, 要邀请新闻媒体, 要善于借力发力, 有赞助商或者联办单位。
四、前提:拟制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之前, 要充分思考, 认真拟制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前提与关键, 是建设中总设计师的设计。它具体应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文化主题的确定、确定的依据、主题内涵的诠释、这些内涵在哪些方面具体化 (显性化) 、具体的分工与落实、时间段的安排与步骤等多类内容。其中, 核心与关键是主题的确定、确定的依据以及诠释;这部分如果设计恰当, 后面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也将解决我们所追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问题。
摘要:在简要叙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的意义后, 以宜兴市社会教育机构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着重就文化建设的难点、文化建设的重点、文化建设的节点和文化建设的前提等四个方面阐述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初探 篇11
关键词:水上客运,嘉兴市,必要性
嘉兴作为“江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河流密布, 水运条件十分优越。水运业作为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史, 对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门便见河, 出门要摇橹”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水乡风光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江南水乡形态, 广为世人熟知。随着大规模的公路、城市道路建设, 其快速出行的特征使大部分的客运量都转移到公路、城市道路上, 使得水上客运量逐年减少, 直至2003年, 水路客运基本上退出客运市场交通的发展, 至此嘉兴的水运交通一度衰败。
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居民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 道路“拥堵”情况严重。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速度、可达性及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水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更加安全、高速、舒适的客运船舶出现和内河航道条件的不断改善, 为内河水上客运的复苏提供了机遇。
1 嘉兴市发展水上客运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水上客运系统作为大交通体系, 尤其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是江南水乡大交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打造、恢复水乡风貌, 提升环境品质的重大契机;是产业转型,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 是城市休闲、旅游的高端及特色产品;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土地价值, 带动两岸开发的有效方式。因此,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的建立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1.2 嘉兴市发展水上客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2.1 具有长三角地区最为发达的水网、航道资源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 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 东临大海, 南倚钱塘江, 北负太湖, 西接天目苕溪, 大运河贯穿境内。市城处于江、湖、河交会之位, 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 东接上海, 北邻苏州, 西通湖州, 南接杭州, 相距均不到百公里, 区位优势明显。
嘉兴是一座“水城”, “河多、船多、桥多”是嘉兴的特点, 水资源及船文化非常丰富、发达。市域水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 主体水网呈一环八放射形态;而市本级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7%, 呈“三环、三湖、三片、八放射”形态, 为全国少有的平原水网地区。经过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革, 城市原有的江南水乡风貌在陆地上已有重大改变, 而城市原有历史水网改变较少, 原水网肌理保存很好。
1.2.2 水网密度高且呈均质分布, 有利于系统的可达性
嘉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河网发达地区, 水域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3%, 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十分优越, 是全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市河道纵横, 湖泊众多, 河道总长1.25万余公里, 骨干河流57条, 河道密度49.7公里/百平方公里, 定级航道224条, 航道里程1946公里, 其中四级航道190.98公里, 五级航道167.29公里, 六级航道394.54公里, 七级航道268.48公里, 航道密度达公里/百平方公里。通航里程名列全省第一, 占全省的20.13%。
“九五”以来, 嘉兴市航道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继完成了京杭运河、杭平申线、杭申线、乍嘉苏线、东宗线、嘉于硖线等航道的建设和改造, 初步形成了以300~500吨级航道为主骨架, 50~100吨级航道为支线的内河航道网络。
嘉兴市的航道资源极其丰富, 通航密度为长三角之最, 较之其他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固有优势, 对未来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但也正是定级航道及水上货运的发达, 必然会影响水上客运的安全, 需要进一步妥善处理。
1.2.3“环+放射”的水网结构, 有利于系统网络化的构建
以古城为核心, 环城河围绕其外, 京杭大运河、长水塘、平湖塘等八条主干河道呈放射状均匀分布, 并汇合入城。“环+放射”的水网结构, 嘉兴至周边县市均有主干河道可以通达, 这有利于构建以嘉兴中心城区为枢纽, 各个县市为中心节点, 新市镇为节点的网络化水上客运系统。
1.2.4“临水而居”传统居住形态, 有利于客源的组织
旧时城内市河纵横, 有“环城皆濠, 四门水陆并通, 七十五桥, 三十六坊”、“多数街道之旁即为河道, 颇有一街一河之象”, 呈现“人家尽枕河”的面貌。这种传统的建设形式, 使得城市依水而兴、以水取胜, 使得嘉兴重要的名胜古迹、城乡居住区及公共服务中心等这些客源集散地均分布在水系的附近, 这有利于通过水系来疏散这些客源。
因此, 嘉兴要解决日益拥堵的“城市病”, 可以另辟蹊径, 建立水上客运系统, 作为路上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是有地缘基础的。
2 水上客运对促进嘉兴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
嘉兴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域之一, 以水乡古镇名, 以山海涌潮胜, 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境内风光旖旎, 人文景观遍布, 江南水乡韵味十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对于生活方式的态度逐步改变, 未来将更多地追求一种休闲、高品质的生活状态。嘉兴未来旅游发展主要以“红韵、古镇、水都、绿城”作为市域旅游形象定位。在嘉兴市旅游规划中提出了“摇橹秀水, 览胜古城”总体形象定位, 主要体现两个层次的含义:以水为基调, 突出嘉兴兼具环城古运河与南湖水乡风光为一体的水乡;以船为载体, 寓动于静, 动静相济, 凸现嘉兴“船文化”的深厚底蕴。城市中的河道, 是一份宝贵的天然财富, 理应加以保护和发扬其特色。在重新振兴水上客运交通的同时, 可为步行者和骑车人在沿河两岸兴建一些新设施, 使人们感到河道两岸新环境中空气已变得更加清新。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水运交通可以带动嘉兴未来的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与周围其他古镇不同的旅游特色。以高品质的水上客运系统为纽带, 串联、整合旅游资源, 突出“水乡风”, 将延长产业链, 成为周边大都市民众的休闲、旅游后花园, 都市生活的休憩地, 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市旅游竞争的王牌。
另一方面, 水上客运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中心区的拥堵, 且保护了水生生态环境。若进一步与绿道网结合, 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城市景观、环境因素的大提升, 营造一个以环境因素为核心的高品质生活。
综上, 无论是从水网、航道等自然资源分析, 还是从历史文化等人文旅游因素分析, 嘉兴均具有建立水上客运系统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无论是作为陆上交通的有益补充, 还是作为形成旅游产业链的有效介质, 嘉兴均对水上客运系统的建立有很强的迫切性需求。
3 案例分析
3.1 国内水上巴士
水上巴士 (Water Taxi) 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滨水城市交通的重要运载模式之一。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城市的交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水上巴士服务系统作为舒缓城市区域地面交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上它所具备的交通、旅游观光和休闲服务等新型服务功能, 对我国许多国际化滨水城市构建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发展特色水上旅游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对水运巴士服务进行了相关研究, 但重点关注的还是旅游观光服务功能。对水上客运服务功能的研究发展的相对较晚。
全国首条公交性质的水运巴士2004年在杭州开通, 经过近6年的持续建设及不断调整, 杭州市水上巴士站点布局为3线31站点3区2中心结构:即运河巴士线、余杭塘河巴士线、钱塘江巴士线;火车东站巴士站、塘栖古镇巴士站等31站点;水上巴士综合管理中心、长短途换乘中心、3个停泊服务区。
杭州的水上客运系统定位为公交与旅游功能并重, 水上巴士在纳入杭州“五位一体”大公交系统后, 在政策、资金保障有力的基础上, 以低碳交通、品质公交为目标, 逐步加大公交功能的服务, 此外, 在休闲旅游等层面持续开发, 促进杭州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3.2 国外水上巴士
国外水运巴士发展的比较早, 很多城市的成功运营为国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世界许多的国际化大城市, 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日本的东京等, 均有定班的水上巴士系统提供服务, 就像城市摆渡轮船和公交巴士的运行方式一样。
法国巴黎赛纳河水上旅游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 约占巴黎年接待游客量的11%, 创造的旅游收入占巴黎旅游总收入的11%。赛纳河水上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给予观光公司扶持政策。二是政府。租给观光公司能方便游客上下船的泊船位置和大面积的停车场地。三是观光公司都是大集团下属的子公司, 且大部分是上市公司。由于营运情况看好, 投资者愿意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 因而有利于水政府上旅游客运业的发展, 进一步促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行业的社会化。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目前有25家游船公司的45艘各种规格、不同档次的游船, 24小时连续不断地为游客提供服务, 在满足游客观光的同时, 还推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船上活动, 河面上风格迥异的游船和两岸美丽的风光共同构成一道极具魅力的风景线。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整个城市河流纵横, 全城有13条河道, 河道两旁的建筑, 直接反映了15世纪到18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历史, 沿河的防汛设施、码头设施由政府修建并由政府出资维护。码头布局处于整个城市各河道的各个景点, 游客上下方便。许多游船公司除了拥有游览观光船外, 还有配套的城市观光巴士。
3.3 国内外著名滨水城市水上客运系统开发经验
国内外滨水城市随着滨水区功能的转变, 景观更具吸引力, 生态环境也随之更为宜人, 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已成为众多滨水城市的选择。国外滨水城市开发主要经验为:水上客运开发带动了河道两岸产业布局的转变;游船类型多样, 档次不一, 船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政府出资建设泊靠码头和配套服务设施, 政府制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注重综合效益。国内滨水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的规章制度, 沿岸景观观赏性不足, 游船类型单一, 活动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而这些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以上国外滨水城市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水上客运成功案例大多以休闲旅游、提升品质为主要功能定位, 除杭州以外, 几乎无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 这说明水上客运其内在的特征 (慢速、可达性差) 不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力。
4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运作方案及保障措施
4.1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实施方案
我市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且整体发展形势良好, 但是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规模不大, 若能通过水上客运系统予以进一步整合, 发挥规模效应, 则势必进一步拓展、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也进一步要求水上客运系统必须提供一个以环境因素及高品质为核心的服务, 与周边旅游市场形成差异化发展, 形成新的亮点, 避免同质化的经营模式。
根据嘉兴市公共交通和航道、船舶现状, 建议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分市域、市区两个层次, 分别为:
市域层次:以嘉兴中心城 (市区) 为核心, 通过主干线路连接各副城及其重要的枢纽点、终点, 再以各市域枢纽点通过支线连接新市镇及休闲旅游热点, 从而在全市域范围内形成水上客运网络体系。本次共设了九条主干线路, 可连接26个新市镇, 并通过各支线将“1640”全部覆盖。
市区层次:围绕“一环两湖八放射”的嘉兴市区水系, 以通达城市副中心为目标, 以七一广场、南湖、秀湖、湘家荡、高铁枢纽、汽车北站、新汽车西站组织内部客运线路 (水上巴士及旅游线路) , 推出两条市区水上巴士线路, 并通过外围枢纽点联系市域各枢纽点, 与市域网络无缝连接。
4.2 嘉兴水上客运系统运作保障措施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系统, 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景观、城市旅游、水利水运以及其他众多配套设施, 项目建设投资巨大;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旅游局、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港航局、园林局、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因此, 项目在前期规划阶段就需要对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保障性的措施。
4.2.1 组织机构保障
水上客运系统的建设需要跨越多个部门和多种行业领域, 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同行业领域的协作等, 从而产生复杂的协调问题。水上客运系统建设中的任务分工和协调工作是水上客运系统建设的首要问题, 而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建设委员会是保障水上客运系统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建议组建由市政府牵头, 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港航局、园林局、公安局交警支队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水上客运系统建设委员会, 负责水上客运系统开发建设的组织、协调、集资等具体事宜, 并积极组织资金、人力、物力、财力, 有力推进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该机构的领导和协调功能, 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 实现水上客运系统的协调发展。
同时建议在建设委员会下面成立一个水上巴士运营公司, 主要负责水上客运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4.2.2 政策性保障
决定水上客运系统推进速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采取何种发展政策, 它体现了政府对发展水上客运系统采取何种态度。在水上客运系统发展的初期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条文, 使系统在建设、运营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 这样才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总的来说, 明确、连续的政策支持是加速水上客运系统发展的必要条件。
嘉兴市水上客运系统建设过程中, 市政府的基本责任是: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有效协调系统建设、营运管理过程中各种角色的相互关系。
4.2.3 财政保障
水上客运系统既承担城市旅游光的功能, 同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对陆上公交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由于水上客运系统建设的巨大投资以及运营过程中的低票价, 因此需要政府在财政上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定相关政策, 以城市土地或两岸土地的升值部分的2%~5%年度定额补贴大公交系统的建设及运营, 水上客运系统从中得到拨款。
5 问题与建议
本次推荐线路通航条件满足了水上巴士通行的条件, 但由于部分企业在相关航道设有货运码头, 影响水上巴士的安全通行。建议这些货运码头尽快按照《嘉兴内河港口总体规划》要求搬迁至外环河外。同时控制外环河内的渔业养殖, 禁止侵占通行水域。
由于两条线路均需穿越外环河, 建议在穿越地带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过往货船, 同时水上巴士在穿越时需减速慢行, 注意望, 确保安全后再行通过。
【文化兴市】推荐阅读:
科教兴市11-07
浙江绍兴市07-31
资兴市电网经济调度07-29
质量兴市工作方案05-12
嘉兴市教育局08-28
嘉兴市文明办10-16
宜兴市家政行业情况汇报05-14
泰兴市学校中层干部竞岗05-30
绍兴市职教教研室08-16
宜兴市新庄小学教学新秀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