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助学工作新机制

2024-10-03

绍兴市助学工作新机制(精选3篇)

绍兴市助学工作新机制 篇1

一、我国高校现有资助体系和全员育人机制现状分析

(一) 我国高校现有资助体系存在可完善空间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中, 高校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受国际和国内环境等经济因素影响,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要求。高校中贫困生已形成一个特殊群体。而关注这些上进但受家庭条件制约的群体, 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 是事关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对贫困生的资助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中明确提出, 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基本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学生的困难, 促进了校园和谐, 体现了我党、政府对学生的关爱, 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然而, 在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由此我们需要反思, 在高校中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模式和体系仍然需要改进。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应该与学校育人的目的结合起来, 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全员育人”的氛围, 全员参与积极实践高校资助育人的模式。

(二) 全员育人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育人的保障本身涵盖面广、内容多,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素质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层次性, 因材施教。保障机制分层次有利于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推进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完整性。

全员育人机制的目标是:完善高校教育教学资源, 规范高校全员育人的经费保障。据调查, 80%以上的高校存在债务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经费紧张已经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规范高校育人的经费保障, 要以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目标, 充分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充分利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 通过设立社会奖助学金、开展校企合作等形式, 拓展教学资源。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 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为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育人机制的建立, 需要多管齐下, 取得效益最大化。高校应该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 有效整合德育资源, 发挥校友资源优势,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构建引导多元化培养的模式。在贯彻“全员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机制的同时, 提倡感恩、奉献和回馈社会, 进一步增强助学服务对象的社会责任意识, 是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是高校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中南大学商学院自1999年起设立“爱心酬勤”基金, 首批2.8万元捐助基金由中南大学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无偿捐赠, 后来捐赠者由教职员工扩展到在读MBA、EMBA、博士生以及广大校友。经过14年的发展, 该基金已成为中南大学极具影响力的爱心助学基金之一。基金旨在以现有自助体系下, 为贫困学子、家庭以及本人发生重大变故学子提供临时或长期补贴。基金设立专门银行账户, 专款专用。迄今为止, 受益学子达到近600名, 资助金额达40余万元。同时, 本项目旨在以“爱心酬勤”基金为平台, 不断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通过物资资助和精神帮扶的共同推进强化对学生的感恩和励志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丰富爱心资助工作的内涵。

二、爱心助学基金的工作模式和全员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 依托校友资源和“爱心酬勤基金”, 有效夯实物资资助体系的基础中南大学商学院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 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和挖掘, 有效整合育人资源, 发挥商学院优秀校友资源优势, 加强社会回馈和责任意识教育, 构建多元化培养的模式, 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

学院通过强化校企合作, 结合校庆院庆、校友毕业周年返校为契机, 组织EMBA拍卖会、MBA拍卖会等形式的捐助活动。同时依托校友和知名企业资源, 进一步夯实物资资助体系的基础, 积极发展长期资助项目, 继续推动和完善学院“爱心酬勤基金”资助体系;从1999年至今15年来累计筹得爱心基金408265元, 直接用于患病学生的医疗费和家庭变故学生的慰问金, 累计资助人数597人, 资助额度为321954元, 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

强化校友示范效应, 以历届被资助校友的励志事例来鼓励学生并形成社会责任意识。组织历届被资助校友帮扶在校的被资助对象, 形成资助与被资助的长效循环机制, 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在校贫困学生, 坚定学习信念和决心, 引导学生回报社会。

(二) 物资资助和精神帮扶的共同推进, 丰富了爱心资助工作的内涵

物资资助能解决生活的问题, 而精神帮扶对于学业方面面临困顿、心理方面存在困惑的助学服务对象, 则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 可以丰富爱心酬勤工作的内涵, 同时培育受助学生的专业热情与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优秀校友企业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高大的形象和魅力, 在校被资助的学生对他们更是有着深切的感激之情。开展“校友来聊吧”和“学长讲堂”活动, 邀请优秀校友代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帮助在读学子进行良好的生涯规划, 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助学服务对象的感恩意识, 提升其“三观”的认知, 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目标。

联系组织往届被资助校友与在校被资助学生进行“一帮一”活动。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这些有同样经历的校友都更能善于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资助对象的内心世界。因此这样的“一帮一”心里疏导能够起到很好的鼓励和心理疏导效果。同时往届被资助校友的帮扶更能让他们形成回馈社会感恩社会的责任和意识。

从基金设立初始到目前, 中南大学商学院无一例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无一例学生因贫困造成心理压力而造成非意外死亡事件。“爱心酬勤”基金有效地为学生平安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 以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平台, 为爱心资助工作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撑

青年志愿者部是一个肩负举办志愿者活动和筹措管理助学基金工作双重任务的学生组织。作为一个学生公益助学平台, 在“爱心酬勤”基金的支持下, 给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同学提供志愿服务机会。近年来, “爱心1+1+1活动”、“胃你好吗爱心送餐活动”等在校内外获得广泛好评, 湖南教育电视台在“感谢有你, 平安出行”的专题节目对“胃你好吗爱心送餐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正形成长效化机制。长期实践表明, 以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平台, 可以为爱心资助工作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撑。

三、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未来发展空间

(一)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从“他助”向“自助”转变

在贯彻“全员育人”理念, 构建“爱心助学基金”资助育人机制的同时, 提倡感恩, 提倡奉献, 提倡回馈社会, 以为依托开展丰富的爱心系列活动。组织拍卖义捐和爱心支教的选拔和培训活动。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从小处着眼, 力所能及回馈社会。

被资助对象可通过回馈社会的爱心活动, 由被帮扶者变为帮扶者, 改变一直以来受助人的角色, 主动去帮扶其他需要帮助的人。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培养他们“施恩勿念、受恩勿忘”的处世情怀, 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帮助他人中体悟、思考和进步。

(二) 拓宽基金来源, 多渠道资助帮扶对象

通过组织体育竞赛、拍卖会、募捐晚会等形式, 加大对校友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一线城市建立校友联合会后, 陆续在二、三线城市成立校友联合会, 通过网络、短信、书信等平台密切联络校友。

加强校企合作, 与知名校友企业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由校友企业在物资资助的同时提供实践和实习机会, 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作为回馈, 学院可作为出资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对实习中的优秀人才进行学院推荐。

(三) 对受资助学子实施动态管理,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以爱心助学基金为依托进行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 是资助育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采用各种方法, 创造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 调控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因素, 并达到优化的过程。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在下一阶段中, 根据学生发展情况, 通过跟踪回访受资助学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状况, 进一步整合软、硬件教育资源, 达成各教育平台间高效的协调协作, 指导学生在心理健康、就业技巧等方面的各项素质相互渗透和促进, 不断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仇群仁, 姚春雷.构建“全员育人”资助模式践行高校资助育人功能[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9) :190-191.

[2]陈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72-174.

[3]樊平.新时期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探析[J].经济师, 2010, (2) :112-113.

绍兴市助学工作新机制 篇2

而目前绍兴市的英语培训机构比较多和杂乱,有一部分机构未经相关部门批准,私自经营,无法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教学质量和安全的保障。英语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它的教学质量与学生和家长的切实利益有关。如果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出现上诉问题,会对很多人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如何完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政府监管己显得相当重要。

1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大生产时期,科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使得教育培训行业有了前景。但是西方国家的培训市场与我国的培训市场差别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出现多元化的办学力量,市场较为分散的。而在西方国家他们有着比较正视的教育培训市场,各方面的制度和法律法规都已经比较成熟。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都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来实行。

2 完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准入机制,提高门槛

目前,对于现在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政府监管现状,需要慢慢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方法,提高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准入机制、监管和控制一些机构、逐步完善一些制度、完善一些法律法规、还有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来保证所有的改革,从而确保相关法律规定来提高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质量,从根本上预防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监管体系的完善有赖于相关部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领导也要加强对自身的培训,要能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政府负责成立各个相关部门来协助,监管培训市场的发展,尽力维护各方面的关系。若发生一些问题,要能及时,妥善处理。教育部门要开展活动,讲座来加强对这类培训机构的基本指导,要审计监督办学许可证的办理,而不是只走形式。还要制定督导评估制度来检测培训机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成立行业协会,此协会能够监控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促进其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借鉴其他国家在此方面优秀的经验,结合本地的自我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3 创立健全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督体制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立完善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督体制,相关部门可以按照此标准来监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行业协会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它自己的一个重要角色和作用。然而,由于我们在各方面如体制、机制等存在一些障碍,很多的行业协会都只是一个摆设,包括民办教育协会也是如此,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而少儿英语培训机构也是属于这个协会的,因此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一些积极的措施显得迫在眉睫,要突出这个协会的一个独立地位,确定他的特性和作用内容。让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培训机构的自律性发挥好,也可以让他们具有一部分监管权利对相互的英语培训机构,而这一权利由教育部门下发。所以,加大对这类英语培训机构的监管强度,有助于协助,调整本地少儿英语培训市场的有效发展,让它成为政府监管手段的一个有力协助。如何做,可以让消费者也就是家长来共同参与与制定各类规章制度,从而让培训机构来实行。有时候市场中会发生一些一些消费者的行为,因为没有比较正规的等级评价而出现市场比较紊乱的现象,从而会误导消费者的选择。使用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引导消费者,再定期与不定期对这类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如有培训机构出现违规的行为可以取缔这一机构,或者让它进行整改。而且,在一年中也要选出优秀的英语培训机构,在媒体上进行表扬,给消费者一个正确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协会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等方式对此机构进行考核,从而落实对各机构教学质量的监管,而非流于形式。

4 建立英语培训机构的考评机制

根据教学质量、各类设施、教师资质、机构服务等方面进行评分。按年度评分,连续三年得分在60分以下的,就会面临被取缔的结果。每年评估结束时应将其结果告知培训机构,督促他们改进问题。

对于英语培训市场的有效秩序我们需要积极维护,建立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有效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政府发展经济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后会有更多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同时希望有新的发展,英语培训市场监督工作还存在问题,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揭露了她发生的内在原因,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小学三年级已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因而也促使了英语培训市场的迅猛发展。而同时这一市场又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英语培训市场,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陈桂生著,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绍兴市助学工作新机制 篇3

我国社区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社区居民对生活需求不断上升,“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早已形成。从“单位体制”的瓦解,到城市居民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特别是“社区人”的变化,城市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各种需求都希望在社区得到满足。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公共事务则由对少数弱势群体的供给性服务到社区民众普惠性服务的转变。于是社区便成为多种利益的角逐场,社区居民的矛盾便产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而街道、 社区作为社区居民的主要服务者,日益繁琐的社区工作让他们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城市行政区划中的最小单元。其良性有序的治理与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使然,如何重构社区这一利益关系共同体,实现对多元利益格局的有效控制,如何使政府、社区、居民以及各种非正式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运中协同合作,以保持均衡的社会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实证研究样本的选取

绍兴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前位。绍兴于2014年扩展成大绍兴,目前共有三个区:越城区、柯桥区与上虞区,而越城区仍为绍兴的主城区。越城区现有65个城市社区,作为千年古城,绍兴社区相对较老,社区建设也相对走在浙江省的前列。此次实证研究样本选择的是北海街道XXL社区。该社区为绍兴市知名社区,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XXL社区位于越城区北海街道的西北边,共有2412户居民户,7228人,党员3336人,青少年689人,老年人828人,共建单位10家。辖区内有大通学堂、古越藏书楼等十多处历史文化古迹等。该社区坚持以“提高服务能力,弘扬和谐主旋律,构建和谐街道”为主线,坚持“以为民为宗旨、以育民为中心、以安民为保障、以乐民为动力、以便民为重点”为宗旨,秉承“以真心换民心, 以耐心聚民心,以爱心得民心,以创新树民心”的理念,全面构建文明和谐社区。该社区先后获得省级和谐示范社区、文明社区、 示范社区以及绍兴市先进节能社区、五星级社区等省市20多项荣誉称号。

三、绍兴市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的实证调查

社区协同治理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如何让社区协同治理的各方主体在实践中发挥协同作用,必须对社区治理中的权力主体、实施过程、阻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一)绍兴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主体

通过实证调查,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XXL社区治理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力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

1.政府组织。XXL社区的政府组织主要是街道驻地的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工作的进行主要是由街道派出机构进行人、财、物的调配。因此,社区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听从街道办事处的安排。在实际调研中发现,97%的社区工作者与98%的居民都认为社区居委会代表着最基层的政府组织。XXL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是根据上级部门的组织安排,完成本社区内居民自治管理、便民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等日常事务性的工作。

2.社会组织。XXL社区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志愿者组织、非正式组织。该社区共有5个小区组成,由于社区成立较早,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代表业主与物业公司、居委会进行协商合作管理小区事务, 特别是居民的整体利益受到威胁与侵害时,业主委员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日常的管理中,业主委员会主要作用是选聘、续聘物业公司,监督物业公司财务公开与支出,协助物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志愿者组织主要是聚集社区中的热心人士,组成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提供环保、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宣传与指导;非正式组织主要是社工与义工共同组建成的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维权中心、心理辅导中心,为社区内的特殊群体提供帮助。

3.企业组织。XXL社区的企业组织主要包括物业服务与商业服务两大类。物业服务公司为社区物业提供物业合同约定服务,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金融、餐饮、娱乐等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二)绍兴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实施

1.建立沟通机制,设定治理目标。XXL社区在多年的社区治理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首先得益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一些社区核心事件中,以社区居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GWY为首的党委班子与业主代表一起坐下来共同讨论社区发展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XXL社区前后共建立了议事会、 QQ群、微信群、网上议事厅、议事园、议事栏等多种社区沟通平台,将大事召集议与小事网络议相结合,使社区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社区治理的目标在上级政府的引导下,主要由社区居委会主任牵头,社区工作的计划安排提前广泛征集民意,最终形成社区工作行动计划。具体工作内容由专人负责,并由专项负责人制定详细工作进度与安排。

在XXL社区,长期实行了社区党组织的全面覆盖。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以及社区内志愿者组织及社会组织,甚至楼栋长和单元组长都有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进行定期商议机制和随访机制,参与网上问政。

2.赋予治理权力,建立协同关系。在XXL社区,充分体现了居民自治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专门负责居民的自治工作。各社区工作者分工明确,赋权明确,大家做到分工不分家,党支部主要负责党建工作与社区中的各种调解工作,安全、生产、环保、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形成了社区公共服务部。

在XXL社区,社区的治理工作已经由过去的传达、命令、维稳、管控的工作方式向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民主工作。在社区居委会的党组织当之无愧地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同时也是社区协同治理的最大推动者。例如在与社区所辖小区的物业公司进行物业服务不到位行为时,社区党委书记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召集各楼栋长与业主代表,共同商讨对付物业服务缺失的对策。

同时,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工作治理过程中,将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适时交由社区内的社会组织与企业组织。如在该社区所辖的SXTX小区在参加市级优秀物业服务项目时,党支部一方面主动向物业企业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动员小区的业主物业委员会积极参与到项目评比的建设中来。

信任是建立协同关系的基础,在XXL社区各权力主体得到合适的治理权力时,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该社区开辟了议事会、居民论坛、网上议事厅、网上问政等众多沟通的平台,并保证这些沟通渠道的连续性和回应的及时性。这种民主、服务、协同的社区治理意识,为社区基层治理创造了无尽的活力。如社区主任接待日与不定期走访居民户、社区党委书记24小时热线电话等等,获得了居民的充分信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居民都认为社区居委会的领导班子没有架子、为民着想,办实事。

3.依托多种载体、动员参与治理。在XXL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网上议事厅、网上问政等众多沟通的平台与渠道,充分体现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同时也发挥了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中的各社会组织与企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自治和引导作用。社区还采取了“道德银行”与“时间银行”的做法,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和义工及退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XXL社区的社区义务治安巡逻队、公共事务咨询处等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的安全、疑惑等提供了及时的服务需求。

4.聚集各方代表,协调利益差异。社区协同治理权力主体在社区治理期间,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这样难免产生利益上的分歧。虽然他们之间的利益有分歧,但同时也有关联,这种利益关联表现在交换关系、依赖关系或授权与委托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利益冲突关系,包容、适当妥协是前提。在XXL社区,社区主任GWY时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有利益冲突,才有发展动力。”关于利益的协调,XXL社区通常的做法是在充分收集民意的前提下召集社区协同治理主体的各方代表一起共同协商,相互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以及各自的工作目标与程序,从而达到共同合作的目的。

XXL社区之所以能够在自治的道路上顺利前行,最关键的在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XXL社区借助党务公开及各种议事机构与论坛,让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地进行监督。一些牵涉到民生的大事,都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召开论坛,这样大大减少了社区居民心中的不满和上访的几率。如今在XXL社区里,呈现出一派祥和、安静的景象,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社区居民之间都亲如一家人。

(三)绍兴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困境

绍兴市XXL社区虽然在社区的协同治理过程中有着很多成功的做法,其经验也值得同行的借鉴,但在实际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协同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困境与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居民利益难以求同存异。社区是由不同的居民组成, 因此就有了不同利益的诉求。社区协同治理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种利益需求,但利益主体之间很难达到求同存异。

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组织的代言人,其本身权力有限、工作成本有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但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形成, 政府组织必须要关注组织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并围绕中心任务提出工作的目标与实施的途径,继而构建实现组织倡导的公共价值观的框架,这些公共价值观即是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环境、安全、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的状况。

2.社区价值观难以短时建立。XXL社区作为老小区,社区居民的价值观经过多年的塑造,相对其他社区要好很多,但同样由于XXL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 他们已形成一定的生活观、价值观,譬如关于社区绿化环境的改善方面。过去的老小区绿化环境相对落后,社区居委会想重新进行改造,但在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社区年龄偏大的居民就觉得社区这样做比较浪费,只要环境卫生整洁、干净即可。这件事情经过长达几个月的工作协调,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同时,社区中协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价值观也很难共同建立, 现行社区治理中,由于受各种利益的熏陶,对名誉、地位等的追求不同,就出现了社区治理中不和谐的现象,这在XXL社区也同样存在。例如,XXL社区管辖的一个小区物业公司,在日常管理中,为节约管理成本,精简物业工作人员,一些公共设施破坏了,就小修小补,最后导致小区物业管理缺位,居民不满意,业主与物业公司的关系越来越对立。同时,在社区某些社会组织中的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工作只讲表面,很少为民排忧解难。

3.权力主体各方沟通协调能力不足。社区工作人员与组织协同能力的有限,使得XXL社区诸多关乎民众的问题很难解决: 例如老年人健康护理、流动人口的管理、家庭暴力等等,这些看似并不难解决的问题为何成为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原因在于,各权力主体之间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很难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网络。各个权力主体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行事,由于缺少沟通,很多工作是重复的,甚至是无效的。

4.社会资本不足,难以达到有效治理。社会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信任机制的建立不是仅靠制度或人就能建好,它需要有形的载体,这个载体即是社区公共空间的建立,譬如社区活动室,社区公园、社区凉亭等等。这些公共空间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更慢慢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根据调查显示,目前XXL社区内公共活动空间有限,社区领导班子多次在上级部门工作例会中提及此事,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的不足,使得社区公共空间的构建一时难以实现。

同时,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人性化与柔性管理, 社区治理最终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在考察社区工作绩效的过程中,应首先引入的是居民的评价,而不是来自上级的评价,只有居民的评价才是对社区工作的真实评价,只有围绕居民的要求去做事,才能获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与支持。而XXL社区工作的领导班子虽然业务能力非常强,但由于年龄整体过大,在社区治理中还相对专制。

(四)绍兴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出路

1.社区治理权力主体适当赋权与放权。城市社区的协同治理的关键是需要协同治理主体之间要建立信任、合作、协同的机制。如何建立这种机制,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赋权与放权。社区问题需要社区自己来解决,更需要协同治理主体的协同来出谋划策。因此,社区管理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应该充分挖掘各组织的有效人力资源和潜在的社会资源,赋予那些可以信赖的社会组织相应的权力,让他们来完成既定的任务与目标。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或通过培训的方式,让他们可以并能够承担责任。

2.利用社区多方资源,培养统一观念。随着城市发展的日益繁荣和复杂,居民的利益追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权力主体的组织机构,在关心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该用同理心去关注他人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找到协同的关键点,保证社区公共利益的实现。

由于个人或组织都无可避免地拥有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在社区治理中,任何一个权力主体或个人都无法独自有限地治理社区。因此各方权力主体应该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扬长避短,聚集各方资源,运用同理心,达到协同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政府与社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社区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 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采取行政手段;企业与政府无法向社会组织那样提供无偿服务,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基础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合作有助于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实现社区善治的目的。由此也可得出社区的治理需要多元权力主体的参与和决策,以善治为目标,社区实现居民利益的最大化。

3.挖掘多方人才,培养社区精英。社区精英一般可分为社区正式精英和社区非正式精英。社区正式精英,是指在社区中由基层政权认可,社区居民推选出来的,领导、管理社区发展的领头雁。如社区主任与党支部书记就是典型的代表。社区非正式精英是指与社区正式精英相对而言的,由社区居民认可,在社区居民中有一定威望的权威人士。无论是社区正式精英,还是社区非正式精英,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这为社区的治理提供了绝对的优势。

挖掘多方人才,培养社区正式精英,首先在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中,政府组织部门对社区候选人的审核工作要把好关,深入社区居民,了解实际情况,能够保证候选人在政治素养、个人能力、工作意愿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在选举中,做好监督工作,要防止徇私舞弊、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培养社区非正式精英,要善于发掘社区中热心办事的居民代表,对他们的个人社会关系、个人威望等进行观察,若在居民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对他们给予一定的关心与照顾,来维护他们的非正式精英的权威与地位。

4.构建社区公共空间,完善沟通平台。社区公共空间的建立,有利于完善社区居民相互沟通的平台,继而为社区协同治理的信任提供保障。社区公共空间的建立,包括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两种形式。有形形式就是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文化、娱乐、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场所;无形空间是建立社区公共事务探讨的网络空间,如社区的议事会、网上问政等形式。社区公共空间的有形形式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活动交往的开放性场所。茶余饭后,居民们可以在这里聚集, 进行身体锻炼、文化熏陶;同时,在这里还可以毫无忌讳地谈天论地、观看影片、读书看报等。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活动,渐渐让社区的居民们产生凝聚力、归属感,渐渐地让居民们团结一致,协同在一起,当社区有公共事情需要讨论、商讨之时,就很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同样,那些不愿出门的社区居民,他们可以遨游在网上,与社区中有着相同爱好的邻居海阔天空。社区有形空间与无形空间的建立让社区渐渐聚集了人气,久而久之,社区归属感就会慢慢产生、进而产生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

摘要:社区协同治理是城市社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当今的社区治理中,如何协调好各方力量,达到善治的目的仍是社区治理面临的共同难题。文章以典型社区治理实证着手,从对社区协同治理的主体分析到社区协同治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找出社区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阻力,进而得出社区协同治理的出路。

上一篇:创新能力培养下一篇:增强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