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危险因素

2024-06-14

卒中危险因素(共10篇)

卒中危险因素 篇1

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着逐年递增和年轻化的趋势。脑卒中在世界上是造成死亡的第二位因素。据估计, 美国每年有73万人发生卒中, 其中约16万人因此而死亡, 其致死率高达20%。而在我国现在已有脑卒中患者600~700万人, 每年至少有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 而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高达160万人[1]。目前对于这类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根据以往大量的文献报道, 脑梗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家族史, 吸烟, 心脏病, 血压,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血尿酸, 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 这些因素与脑卒中病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因而把这些因素称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脑卒中的预防主要是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用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因此, 研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166例脑梗死患者及158例脑出血患者, 15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 收集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斑块、心脏病、血压、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纤维蛋白、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尿酸资料, 并计算体重指数、脉压等指标。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 以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作为病例, 非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 研究脑梗死、脑出血发生、发展可能的危险因素, 并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三组数据中的计量资料, 先进行正态性检验, 脑梗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采用多均数比较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SNK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病变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脑梗死、脑出血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以脑梗死、脑出血为因变量,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为自变量。详见表1、2。

3 讨论

研究发现,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 冠心病, 吸烟, 颈动脉斑块是独立危险因素。饮酒, 高血压家族史, 糖尿病家族史是相关危险因素;而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亦为高血压病, 饮酒, 吸烟, 颈动脉斑块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3.1 吸烟和酗酒与脑卒中的关系

吸烟、饮酒均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仅次于年龄和高血压。卒中危险性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经常吸烟是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其对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影响的是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 烟草中的尼古可丁以刺激交感神经, 使血管收缩, 引起血压升高, 尼古丁还能够抑制前列环素 (PGI2) 的生成, 促进血栓素A2 (TXA2) 的合成, 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国内研究发现, 吸烟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2]。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那些卒中时仍吸烟或发病前有过吸烟史的患者与从来未吸过烟的患者比较, 其死亡及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更高。本研究证实, 吸烟是缺血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且其危险度随日吸烟量而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交往的增多, 饮酒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人际沟通的手段, 相关研究表明, 长期大量饮酒对人体各系统都有损害, 主要表现为肝脏的损害及中枢和周围神经损害, 同时也会导致血脂代谢异常, 近期有研究资料显示[3], 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 瑞典研究所的研究表明, 每天少量饮酒者 (<5g/d) 和缺血性中风有明显密切关系, 中、重度饮酒可增加中年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因此, 饮酒作为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在多数饮酒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表明, 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性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缺血性卒中有不同结果, 有研究表明, 小至中量饮酒能降低其发病率, 大量饮酒能使其危险增加, 还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研究发现[4], 酒精摄入量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呈J型, 认为适度饮酒可能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超过中毒剂量的近期大量饮酒, 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Hillbom等研究212例16~60岁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 近期轻、中、重度饮酒及既往重度饮酒对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危险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 超过中毒剂量的近期大量饮酒, 可以由于心脏及大动脉血栓的形成, 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显示, 饮酒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符合上述理论。

3.2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卒中的关系

颈动脉是脑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发生僵硬、内中膜增厚、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或溃疡形成及管腔狭窄等, 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显著相关。Nagai等[5]使用超声检查了1059例患者, 得出结论: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腔梗和脑梗死是相关的,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的检出是脑梗死和腔梗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是卒中的另一个中重要原因, 从人群研究的结果来看, 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卒中的10%~20%。同冠脉病变一样, 它也是在血管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着、脂斑形成、纤维素、血小板、凝血酶一系列因素参与下形成。本研究显示, 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相关研究理论一致。

病例 ̄对照组比较, 表中各项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吸烟、冠心病、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病例 ̄对照组比较, 表中各项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高血压病、饮酒是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

3.3 心脏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心脏病 (如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疾病、冠心病、心衰竭、非风湿性房颤等) 尤其是伴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者为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因素。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6], 无论血压处于何种水平, 心脏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国内21省农村研究表明, 有心脏病病史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性增加15.5倍, 伴心律不齐及心脏扩大者其风险性会增加7~8倍。有研究证实, 有冠心病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 本研究表明, 冠心病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符合上述研究理论。

摘要:对324例确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与对照组比较, 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吸烟、冠心病、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血性脑卒中病例与对照组比较, 相关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饮酒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颈动脉斑块是独立危险因素。饮酒、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吴江, 贾建平, 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53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试行版) [N].卫生部办公厅, 2005, 28 (7) .

[3]杨左廉.酒精与缺血性脑梗死[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0, 21 (3) :185.

[4]Haffner SM, D&apos;Agostino R, Mykkanen L, et al.Proinsulinand insulin concentrations in relation to carotid wall thickness: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J].Stroke, 1998, 29 (18) :498.

[5]Nagai Y, Kitagawa K, Sakaguchi M.Significance of earliercarotid atherosclerosis for stroke subtypes[J].Stroke, 2001, 32 (8) :1780.

[6]Gu SS, Shi N, Wu MP.The protectiveeffect of apolipoprotein A-I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J].Life Sciences, 2007, 81 (9) :702.

卒中危险因素 篇2

1导致因素

1.1血压升高和高血压

SIP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并有高血压持续时间较长,脉压小的特点。有人指出,入院时80%的中风患者血压明显增高,中风患者与儿茶酚胺升高有关。但随后2周血压下降。引起患者早期血压下降的原因,一个血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二是不恰当的降压治疗。早期血压下降原因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1]。血压下降后致的机制可能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可导致狭窄端血流灌注下降,在侧枝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死。虽然有些高血压患者血压很高,但血压略有下降症状就增加,特别脉压差小的患者血液动力学机制加重了半暗带区的缺血,从而进一步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

高血压病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基本病因,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是各类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的危险度与血压高度呈线性关系。有高血压史者脑卒中危险增高13~24倍。控制舒张压(和收缩压)可显著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1.2糖尿病和血糖升高

高血糖,一是过去有糖尿病,二是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可导致或加重脑梗死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高渗状态,尤其是血糖升高对脑梗死有更大的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糖尿病的进展增加了19倍进展性脑卒中的风险。高血糖可通过多种方式加重脑损害:

1)高血糖可以使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的显着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2)大脑组织的葡萄糖浓度被高血糖增加,使缺血局部无氧酵解增加,进一步提高脑组织内乳酸堆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和增加局部脑缺血坏死。

3)脑梗死患者的脑水肿症状被加重。

4)脑血流,血脑屏障的损害被减少,促进出血转化作用。

5)可以增加内皮功能受损的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减少血管扩张物质释放更多的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血管壁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造成大量微血管损伤,局部脑血流和氧气供应的进一步恶化[7]。

6)可导致高血粘度,造成弥漫性血管疾病,高渗高代谢率,干扰局部血液流量及侧支循环畅通,影响梗死面积的恢复。

糖尿病和血糖升高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1项随访22年的前瞻性研究,缺血性卒中校正年龄的相对危险度在血糖正常高值、无症状高血糖(≥225mg/dl)、已知糖尿病3组分别为1.32、1.86和2.72。中风急性期高血糖加重脑损害和增高死亡率。SIP患者常有高血糖,原因包括: 1、既往糖尿病史。糖尿病能够导致或加重脑梗死。 2、应激性血糖升高。随着脑卒中进展的发展,早期高血糖症状,尤其应激性血糖升高,半暗带组织存活逐渐减少,而脑损伤被加重,究其原因,可能与缺血区糖无氧酵解的增加,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因为乳酸堆积的原因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通过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自由基形成,干扰细胞内信号传递和激活核酸内切酶等途径,酸中毒加重脑损伤的症状,这些毒性反应在半暗带尤为明显。

1.3感染与发热

在脑梗死后最初24 h内的高热,即使是体温轻微的增高,通常认为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提示因素。Csatillo等研究显示若体温每升高l℃,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度增高82倍。动物实验表明,当体温达到47℃,脑梗死体积增大3倍。

刘洪波等研究显示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生感染人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1.4高血脂

由于高血脂可以增加血液黏度,减少白血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小板聚集,使血流缓慢,血管阻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高脂血症,急性脑血管疾病,大量饮酒,长期使用避孕药具使血粘度增高。高血粘度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减少白血细胞变形性,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导致血液流变学的进一步恶化,增加缺血情况。低浓度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恶化中风的危险因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mg/dl将导致中风的迅速发展,且以损害前循环动脉系统为主。还有研究发现进展行卒中患者血浆和脑脊液的含铁蛋白含量高于非进展性卒中。

1.5血液中的高纤维蛋白原高会引起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促进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导致形成血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可引起高红血细胞凝集,血流缓慢,促进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变学的进一步恶化,增加缺血。

1.6动脉狭窄

约91%的SIP存在脑动脉的闭塞。尤其是大脑中动脉(MCA)开始在分支或主干狭窄的一部分,通常表明对中风的进展的可能性。黎东梅SIP和其他39例患者的观察与CT,MRI显示脑梗塞呈不规则片状皮质或皮质下病变,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分支。在成像大血管闭塞往往是侧脑室旁梗死或分水岭梗死表现,前者往往误诊为小血管疾病,而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如服用血管扩张药物降压治疗使病情加重。

2小结

卒中危险因素 篇3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3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危险因素。结果:30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率为15.00%,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6.67%(3/45),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18%(3/25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82,P=0.015);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与未并发的患者在年龄、住院时间、 出血性脑梗死、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以及意识障碍等方面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60岁、住院时间>3天、有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出血性脑梗死以及伴有基础性疾病等因素,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8-01

肺部感染属于脑卒中患者较为多发的一种并发症,除了临床特征外,通常还具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以及危险因素,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较高,使得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死亡【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3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3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对象均通过颅脑CT与MRI确诊,临床特征表现为典型的脑卒中体征以及症状。其中男性患者170例,女性患者130例,患者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60.8±5.2)岁。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对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予以统计。通过从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以及意识障碍等各方面对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予以分析。

1.2.2 护理方法 包括日常常规护理、入院健康宣教、饮食及生活习惯护理、用药指导、呼吸道护理等基础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有效对患者不良心理进行疏导,增加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患者各项数据的分析以及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9.0完成,计数资料借助率(%)表示,组间率对比借助x2检验;若对比P<0.05,则表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发生率

30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5.00%。并发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死亡,病死率为6.67%(3/45),未并发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有3例,病死率为1.18%(3/25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82,P=0.015)。

2.2 脑卒中并发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与未并发的患者在年龄、住院时间、 出血性脑梗死、伴有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以及意识障碍等方面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较易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从而使得病情加剧,对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使得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0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率为15.00%,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6.67%(3/45),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1.18%(3/25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x2=5.882,P=0.015),病死率要显著高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的脑卒中患者,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3】。

本次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发现,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住院时间>3天、有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出血性脑梗死以及伴有基础性疾病等方面,结果提示以上因素均是造成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开始老化;住院时间越久,接触医源性操作的几率更高;意识障碍患者难以主动咳嗽咳痰;侵入性操作会破坏呼吸道生理屏障,将口腔与咽喉部位的细菌带到呼吸道【4】。护理人员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首先应当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温度适宜以及空气新鲜等;对患者的口腔与鼻咽部给予清洁;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雾化吸入以及排痰方法,告知患者家属正确调整患者体位的方法;患者需要合理膳食,为患者讲解营养物质补充的重要性【5】;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时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让患者能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全力配合护理与治疗工作;指导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恢复训练,以此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叮嘱患者用药需遵医嘱,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年龄≥60岁、住院时间>3天、有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出血性脑梗死以及伴有基础性疾病等因素,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葛桂珍.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56-57.

[2]孙琼,葛珺.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19-120.

[3]梅嵘,李良,左选琴等.重症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调查与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1):2657-2659.

[4]王红梅.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护理研究[J].医药前沿,2013,12(34):172-172.

青年与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200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青年脑卒中患者117例 (18~45岁) , 男94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39.30±5.40岁, 缺血性卒中95例, 出血性脑卒中22例。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13例 (≥70岁) , 男57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76.20±4.60岁, 缺血性卒中90例, 出血性脑卒中2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脑血管疾病 (CVD) 分类及诊断标准[2], 且经头颅CT和 (或) MRI证实为脑卒中。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 以及患者的基础病史, 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组与老年组脑卒中分型比较

本资料中青年组117例, 老年组113例, 其中缺血性卒中分别为95 (81.2) 例, 90 (79.4) 例, 出血性卒中分别为22 (18.8) 例, 23 (20.6) 例, 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青年组与老年组危险因素比较

结果显示, 青年组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 (P<0.05) 。见表2。

青年组吸烟、饮酒、受遗传因素影响等因素比例均高于老年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组心脏病和糖尿病比例均高于青年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青年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

3 讨论

脑卒中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因此, 早期明确脑卒中的发病因素, 对预防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从结果中看出, 脑卒中的发病以缺血性卒中发病比例较大。青年组中女性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 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 雌激素可减少线粒体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 增加内皮舒缩功能, 介导血管新生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3]。青年组吸烟、酗酒比例分别占55.6%、26.5%, 高于老年组16.8%、6.2%, 表明吸烟、酗酒为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促进血小板凝集,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卒中的发生。青年人应戒烟、戒酒,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脑卒中为基因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对青年卒中患者的影响尤为突出[4]。本资料中高血压、高脂血症所占比例均较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高脂血症为所有年龄组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 血压与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 基线收缩压每增加10mm Hg, 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 舒张压每增加5mm Hg, 卒中危险增加46%[5]。血清TC升高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病和糖尿病是老年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 本资料中以心房颤动为主要原因, 青年卒中患者要警惕卵圆孔未闭, 应尽早行心脏超声检查, 减少卒中的发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yperhomocysteinemia, h Hcy)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Hcy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Hcy水平轻中度增高是卒中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6]。

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是不可干预的, 吸烟、酗酒在青年脑卒中的发病中危害最大, 应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h Hcy、心脏病等, 可早期发现, 早期控制, 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青年 (18~45岁) 和老年 (≥70岁)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青年脑卒中患者117例, 及同期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13例, 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吸烟、酗酒、家族遗传是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心脏病是老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不同年龄组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青年人应当戒烟、戒酒,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应注意饮食结构、适当锻炼, 预防和减少卒中的发生。

关键词:青年,老年,脑卒中,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忠, 陈晓虹, 魏艳花, 等.青年与老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比较[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 7 (3) :150-151.

[2]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279-380.

[3]王永亭, 曾丽莉, 吕海燕, 等.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研究的十年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0 (1) :2-27.

[4]Devic B, Bradford Burke w, (著) , 孙继洲, 孙翠梅 (译) .卒中遗传学和炎性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 (2) :155.159.

[5]王捷.卒中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J].Chin J Stroke, 2010, 5 (6) :468-471.

卒中危险因素 篇5

分析还显示,对于一些存在更高再发事件风险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或以往有过缺血性疾病史的患者,氯吡格雷可以提供更加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

吃鱼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记忆力

挪威研究人员在对2031名年龄在70~74岁之间的老年人进行测试后发现,那些经常吃鱼的老年人在记忆力、视觉概念、空间运动技能、注意力、方向感和语言流畅性等测试中,表现都要好于不常吃鱼的老年人。

研究负责人说:“在这6项认知测试中,经常吃鱼的老年人表现得更为出色。”他还表示,如果每天摄入鱼类的量可以达到80克,那么效果会更明显。

贪吃是为寻求心理满足感

西班牙厌食症和暴食症防治中心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人无节制地贪吃不是因饥饿所致,而是为了寻求生理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报告说,当快餐和甜点成为家常便饭时,人体内的脂肪会增加并逐渐改变激素的功能,从而改变饥饿和满足的过程。

性生活可杀死感冒病菌

瑞士专家最近提出了治疗感冒的又一新方法,即夫妻双方之间的激情亲吻及和谐的性生活,也是杀死感冒病菌的良好途径。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性生活不但会对男女双方身体各个系统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增强免疫力,可以帮助人体远离各种疾病的烦扰。

专家指出,这一新方法适用于感冒初期。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感冒症状,如发热、严重的咳嗽、头痛、全身肌肉疼痛等,就应该多休息,尽量避免过性生活。

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1型糖尿病的危险

伦敦儿童保健所和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儿童补充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降低显著相关。在定期补充组与根本未补充组相比,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比为0.12,不定期补充组为0.16。

这项调查的结果提示人们,给婴儿充分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1型糖尿病。尤其是有糖尿病遗传倾向的儿童,更要充分予以补充。

常穿高跟鞋有可能患精神分裂、尿失禁

近日瑞典研究者称,当人在正常行走时,两腿会感受到和谐的刺激;而穿上高跟鞋,就会使小腿绷紧、重心发生改变,改变大脑皮质活动,有可能引起精神分裂。

美国哈佛医学院发布的一项医学报告指出,女性穿上高跟鞋后总是脚掌先着地,这就使骨盆承受更多的压力,容易使尿道控制排尿的功能减弱,引起尿失禁。

喝酒御寒反而会使抗寒能力减弱

有专家表示,喝酒后的确会在短时间内感觉全身温暖,但过不了一两个小时,酒精导致血管扩张,人体内热量会散发得更多更快,反而会感到更寒冷,并使抗寒能力减弱。

长期进食过饱可致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红酒泡洋葱饮用有助预防癌症、延缓衰老

英国研究发现,洋葱能有效预防造成血管壁增厚的慢性炎症,从而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另外由于洋葱里含有多种抗氧化剂,因此也有一定的防癌抗老功效。研究员具体指出,每周吃2~3次、每次吃100~200克洋葱,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洋葱,可在不加糖的红葡萄酒一瓶(500毫升)里加1~2个去皮切碎的洋葱放入大口玻璃瓶中密封浸泡。一周后,拿出来将洋葱过滤掉即可饮用。一般人每天喝50毫升,老年人酌情喝20~30毫升。

戒掉甜食可多活15年

德国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严格限制糖的摄入可以“启动体内长寿装置”,让寿命延长20%,相当于15年之多。这是因为,人体内如果缺少糖,会在短期内刺激自由基的增加,虽然自由基是导致衰老、疾病的最大诱因,但这种短期增加会像疫苗一样,刺激人体建立长久的抵御机制,来避免自由基的长期伤害。

曝光台

中消协:灵芝孢子油不抗癌 其宣传方式多为违规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消费警示称,近一时期,有关灵芝孢子油抗癌、治疗癌症的虚假宣传日渐增多,甚至某品牌灵芝孢子油因虚假宣传被通报、处罚多达数十次而依然大肆宣传疗效,严重欺骗、误导消费者。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符合抗肿瘤临床试验要求的报告能够证明灵芝孢子油具有抗肿瘤或辅助抑制肿瘤的作用。”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报告称,国家药品主管部门也从未批准过一例灵芝孢子油产品为药品,同时,在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中,也从未批准过一例灵芝孢子油产品具有抗肿瘤或辅助抑制肿瘤的保健功能。

中国消费者协会举例称,南京一家企业在对其生产的某品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进行的广告宣传中,处处“紧傍”中科院,甚至猛打擦边球,将自己扮演成中科院的下属企业--中科院南京某某集团。在多篇文章中宣称,中科院成立了以某某教授为首的“灵芝抗肿瘤研究课题组”或“中国科学院灵芝项目科研组”,经过20年的攻关,并投入2000万元,开发出了“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某品牌灵芝孢子油,并宣称中科院最新研制的抗肿瘤组方“该品牌孢子油+AT”获国家发明专利。但经过调查,中科院从来没有“灵芝总设计师”这一职务,也从未成立过以上科研组或课题组,更不可能投入2000多万元去开发这一产品,也没有这一抗肿瘤组方和发明专利,而且中科院没有这么一个下属企业。

医药短信息

国内

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讨会”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介绍,用检测基因加影像学检测的方法来诊断早期肝癌,准确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甲胎蛋白的检测率。

最近,我国“互联网从业者健康调查”显示,98%互联网从业者感觉身体健康度下降。

上海食用菌专家从鸡腿菇中成功提取了降糖物质。该物质对血糖较高的患者的降糖效果明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结果显示,仅一成左右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良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研显示:中药有助解决白血病耐药性,提高难治性白血病的缓解率。

国际

英国皮肤病专家研究表示,长期吃甜食易长皱纹。

芬兰研究员近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抑制2型糖尿病。

瑞典科学家发现女性每天饮茶两杯,可使患卵巢癌的风险降低。

美国研究人员证明地塞米松可以导致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疲劳度增加,并降低其睡眠质量。

美国耳鼻喉学学会年度会议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称,即使每天接听手机仅1小时,也有可能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

西班牙和墨西哥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通过性接触感染的衣原体会破坏成年男性的精子质量,导致男性不育。

美国的研究调查发现,夫妻吵架时,妻子容易伤“心”,往后患上心脏疾病的风险较高。在争吵中保持沉默的妻子,除了会患上各种疾病,死亡率也较高。

美国田纳西大学营养学院一项研究表明,多吃乳制品有助于体内脂肪燃烧,能更好地控制体重。

英国“预见”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过度肥胖可使人平均减少13年寿命。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及一级预防 篇6

1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评估

1.1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1]

1.1.1 有明确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吸烟等。

1.1.2 可能有影响但尚需科学研究加以证实的危险因素

高血脂、高黏血症、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肥胖或体质量超重、遗传因素、高尿酸血症、高胱氨酸血症、口服避孕药和寒冷气候。

1.2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2]

1.2.1 年龄

是最重要的卒中危险因素, 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55岁以后每10年增加1倍。

1.2.2 性别

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约30%, 每个年龄组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

1.2.3 家族史

脑卒中家族史是易发生卒中的一个因素, 父母双方直系亲属发生卒中或心脏病时<60岁即为有家族史。

1.2.4 种族

不同种族的卒中发病率不同。国外资料介绍, 日本人卒中发病率普遍比英美高1倍。美国人中, 黑人比白人高1倍。

2 一般预防[3,4]

又称病因性预防或根本性预防, 主要时避免和控制导致卒中的各类和各种危险因素。

2.1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单一的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 综合预防措施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质量、戒烟、戒酒或减少饮酒、清淡低脂饮食。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 加强性格锻炼, 避免急躁, 避免发怒和坚持服用适当的降压药物等, 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按WHO高血压的标准。逐步而缓慢的控制血压才是安全而可靠的。

2.2 防治心脏病

心脏疾患也是卒中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是最主要的卒中先兆。目前推荐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来预防心房颤动性卒中。

2.3 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且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合理的饮食、适当运动和药物治疗 (包括纠正高血糖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 对预防卒中的发生是有益的。

2.4 防治高血脂症

饮食调节是首要方法, 如仍不能使血脂水平正常化, 则可考虑应用降血脂的药物治疗。

2.5 戒烟及节制饮酒

已知吸烟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停止吸烟是指令性的, 对预防卒中很有好处。提倡戒酒或避免大量饮酒是卒中的预防措施之一。饮酒对卒中的利害关系争论不一。有报道, 适量的饮酒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病率, 也有报道大量饮酒者易发生脑梗死。因此控制过量饮酒及忌烟十分必要。

2.6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适当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加卒中危险性。它包括肥胖、活动减少、久坐不运动, 不合理饮食习惯和应急状态, 如情绪紧张等。肥胖对脑梗死的发病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故减轻体质量和防止肥胖是预防卒中途径之一。近年来有证据表明,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体质量、心率、它可使管理全身关节和肌肉的神经冲动不断的传入大脑皮质, 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 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在卒中的一级预防中运动是整理想的方法。限盐补钾、低脂饮食, 每天摄入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豆制品等可消除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影响, 情绪稳定、精神放松、对于预防高血压和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7 避免急躁型性格

我们把人的性格分为三型:即外向型{急躁型};内向型{即忍耐型};中间型{急躁和忍耐不能区分的中间型}。研究表明, 人发脾气时, 人体本身能产生一些特殊物质, 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 这些物质会使血管产生痉挛, 使血压升高使血液凝固性和白细胞向聚集性增大, 这些均是加速动脉硬化和形成血栓的可能机会, 因此要养成遇事不急不躁不闷在心里的性格。

2.8 对脑卒中的中医预防方法

祖国医学根据卒中的病因, 认为年龄>40岁者, 平时宜排除一切膏梁厚味, 肥甘生痰动火之物, 起居有节, 忌烟酒节欲, 勿暴喜, 暴怒, 暴食。

3 体会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脑卒中虽然可怕, 但与恶性肿瘤。心脏病相比。它又是一种可以预防而且相对容易预防的疾病。积极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干预预防工作, 做好一级预防, 使人们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是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2]周冠红.中风的预测和防治[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赵亚一.脑出血的诊断和防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7

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例, 其中脑梗死5例, 其余均为腔隙性梗死, 所有患者均据症状、体征及头颅CT确诊。

2病因

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好发因素, 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及心房纤颤作为此次讨论对象。 (1) 患病年龄44~93岁, 其中>70岁38例, 占65.52%。 (2)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高血压诊断标准, 诊断为高血压47例, 占81.03%。 (3)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诊断为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25例, 占43.10%。 (4) 脂质代谢异常的参考标准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2007) 》, 其中接受血脂分析42例, 三酰甘油升高12例, 占28.5%, 总胆固醇高于正常7例, 占16.67%, 低密度脂蛋白升高12例, 占28.57%;高密度脂蛋白降低2例, 占4.76%。 (5) 心房纤颤者均由心电图确诊, 共发现5例, 占8.62%。除此以外, 其他因素如血液淤滞、感染、脂肪栓塞等均有可能是其诱因。

3发病机制

高血压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 这与许多文献报道一致, 在患病率等比例中与大型研究的数据不完全相符, 可能与此次标本量小以及标本的选择有关。高血压早期仅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和全身小动脉张力的增加, 并无明显病理学改变。而高血压持续及进展即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病变, 表现为小动脉玻璃样变、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管壁“重构”) , 使高血压维持和发展, 进而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缺血损伤。同时, 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血压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高血压患者患动脉硬化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脑部小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可致脑腔隙性梗死, 长期高血压也可导致脑中型动脉的粥样硬化, 可并发脑血栓[3]。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合并代谢异常[4]。而脂质代谢异常在脑卒中的成因中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学者认为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5]。血液脂质含量异常,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可引起主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脑动脉粥样硬化时脑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都是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而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 主要引起大、小血管病变, 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促进脂质合成及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 低胰岛素血症则可通过减低脂质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在神经系统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而且很多研究证实, 高血糖与脑卒中的预后不良有关, 这种相关独立于其他导致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6]。

4防治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吸烟等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息息相关。年龄是不可变因素, 而其他均可通过临床干预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我国是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卒中,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的关键。限制钠盐的摄入, 限制饮酒, 减轻体质量, 适当运动等均是在门诊工作中可以进行宣教的, 而血压监测, 平稳减压应作为工作的重点。糖尿病患者及糖代谢异常的人群合理膳食, 饮食治疗, 戒烟, 自我监测血糖, 平稳降糖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应对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 并同时干预脂质代谢异常, 规范降脂药物的应用, 慢性心房纤颤者早期抗凝治疗, 减少血小板的聚集, 定期监测INR,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侯熙德.神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4.

[2]宋水江.中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指南201解读[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0, 10 (6) :409.

[3]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806.

[4]林丽.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异常的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2, 51 (2) :144-145.

[5]杨全兵, 范振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及干预政策[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2, 3 (2) :69-71.

卒中危险因素 篇8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根据浏阳市经济发展和卫生文化水平分层,随机抽取3个乡镇(分别代表好、中、差),对所抽乡镇的全部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获得脑卒中的患病情况。第二阶段从第一阶段调查获得的脑卒中患者中按照调查顺序随机选取部分病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与该病例组在年龄段构成上相似顺序接近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进行深入调查。脑卒中病例诊断按照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剔除标准为:因患有精神系统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而不能配合调查者。病例均经县级以上医院确诊。

1.2 调查内容

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员经统一培训,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教育、婚姻),吸烟情况(个人或家人是否吸烟);饮茶情况、心理(性格急躁、精神压抑);口腔患病情况;月经情况(是否规律)及是否有脑卒中家族史(指研究对象的一级亲属中有脑卒中患者)。

1.3 分析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应用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交互作用,并计算交互作用指数(S),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和交互作用归因危险比(API)[4]。

2 结果

本研究第一阶段所抽三个乡镇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为54 394人,实际调查50 123人,应答率为92.1%,其中男性25 855人(51.6%),女性24 268人(48.4%)。经过医院确诊的脑卒中患者461人。本次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了其中的232名脑卒中患者,并选取了另外232名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上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两组有良好的可比性。

2.1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分析结果提示:自己是否吸烟、家中是否有人吸烟、是否饮茶、是否性格急躁与脑卒中无统计学关联;长时间精神压抑、患口腔疾病、月经不规律和脑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21(1.284~3.183)、1.600(1.021~2.507)、2.752(1.033~7.333)和2.334(1.599~3.407)(表1)。

2.2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所有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Backward法(引入变量的检验水准P=0.05,剔除变量的检验水准P=0.10)进行多因素分析。将是否患脑卒中设为应变量,将自己是否吸烟、是否有家人吸烟、是否饮茶、是否性格急躁、是否长时间精神压抑、是否患口腔疾病、月经是否规律和是否有家族史设为自变量。各因素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进入模型的变量有月经不规律、家族史和长期精神压抑,详细结果见表3。

2.3 各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家族史的交互作用分析

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别分析长时间精神压抑、月经不规律与脑卒中家族史在脑卒中发病中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5。

2.3.1 表4结果表明

精神压抑与家族史同时存在时的作用(OR=3.823)大于两者单独作用时的和(2.042+1.663=3.705),提示两者存在协同交互作用。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1.118,交互作用归因危险比API=29.2%,交互作用指数S=1.656。

2.3.2 表5结果表明

月经不规律与家族史存在协同作用。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2.504,交互作用归因危险比API=79.6%,交互作用指数S=6.034。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重点探讨了脑卒中危险因素与家族史在脑卒中发生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精神压抑增加了患脑卒中的风险(OR=1.943),但更多的研究认为精神压抑是脑卒中患病后产生的[5]。孰因孰果,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患口腔疾病与脑卒中在单因素分析中存在弱的相关(OR=1.600),关于其相关的机制,屠彦[6]分别用血栓形成机制、单核细胞紊乱机制、细菌及炎性产物对心血管的影响等三种分子机制对口腔疾病促进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过程进行了阐述。月经不规律是农村妇女患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进入了Logistic回归方程,月经失调的妇女雌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增加,雌激素与位于心血管系统中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基因及非基因途径,对心血管系统发挥广泛的有益作用[7],此外,SEUL-KI[8]等发现规律的月经周期降低了女性患脑卒中的风险。因此,月经不规律的妇女更易患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

在脑卒中发病中,长时间精神压抑及月经不规律与家族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不良心理因素如易生气、抑郁感、消极处世态度等负性事件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免疫水平降低,疾病易感性增高[9],有家族史的人群若长期精神压抑,患病的可能性就会高于正常人。月经不规律与脑卒中家族史的交互作用归因比为79.6%,说明在这类人群的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月经不规律与家族史的交互作用占很大比例,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女性脑卒中临床特点可能有一定影响[10],月经不规律的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对其脑卒中遗传基因的变异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有脑卒中家族史的女性居民应该特别关注其月经状况。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样本数可能不够,造成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出现统计学意义,有待今后扩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传真.有关脑卒中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4):217.[1]LV CZ.Veiw points on stroke studies[J].Chinese Journal ofNeurology,2009,42(4):217.Chinese

[2]孟昭远,李平.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549-551.[2]MENG ZY,LI P.Progress of study on risk factors of stroke[J].Chin J Prev Contr Chron Non-commun Dis,2008,16(5):549-551.Chinese

[3]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Diagnosis Elements of various types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1996,29(6).Chinese

[4]TAN HZ.Interaction.Modern epidemiology[M].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2008,7:272-295.Chinese

[5]V TOSO,C.GANDOLFO,S.PAOLUCCI,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research methodology of a large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study(DESTRO)[J].Neurological Sciences,2004,25(3):138-144.

[6]TU Y.Mechanism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used by oral in-fe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10,37(2):182-184.Chinese

[7]ZHANG YW.Further recognize the benefit and risk of post-menopaus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Chin J Obstet Gynecol,2002,37(6):321-323.Chinese

[8]SEUL-KI JEONG,YOUNG I CHO,MARC DUEY,et al.Car-diovascular risks of anemia correction with erythrocyte stimulatingagents:should blood viscosity be monitored for risk assessment[J].Cardiovasc Drugs Ther,2010,24:151-160.

[9]ZHU YM,CHEN K,FANG SY,et al.Synergic effects o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ncer between history of hepatitis B,familyhistories of cance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J].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2000,29(2):92-93.Chinese

卒中危险因素 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干预,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进而导致的急性脑功能缺损, 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 临床中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该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 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并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0例。观察组中, 男性40例, 女性30例;年龄为42~73岁, 平均年龄为 (61.2±3.8) 岁;脑梗死48例, 脑出血22例。对照组中, 男性42例, 女性28例;年龄为44~76岁, 平均年龄为 (61.5±4.0) 岁;脑梗死44例, 脑出血26例。排除标准:发病30 d以上患者;外伤导致颅内出血患者;动静脉畸形患者以及动脉瘤患者。所纳入的患者及其家属均具有知情权, 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降颅内压、改善脑部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干预, 具体如下。

(1) 心理干预: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 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早期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正视疾病, 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治疗。

(2) 肢体摆放干预:帮助患者正确摆放肢体, 并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肢体正确摆放的必要性。给予患者正确的肢体摆放, 防止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异常, 多为患者取健侧卧位以及患侧坐位, 及时更换体位, 防止压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3]。

(3) 肢体运动:指导家属或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对四肢肌肉进行按摩, 防止肌肉萎缩,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牵拉四肢进行屈伸、外展及高抬等运动。每日早、中、晚各1次, 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左右。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 可鼓励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起坐、移步等练习[4]。

(4) 生活干预:鼓励患者进行洗漱、梳头、进食、穿衣以及如厕等练习, 并由家属陪伴, 防止跌倒、摔伤等意外的发生。如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要积极治疗。如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要戒烟戒酒, 防止脑卒中再发。肥胖患者要加强锻炼, 控制高脂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统计两组脑卒中患者的脑卒中再发率。应用Fugl-Meyer量表[5]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佳。采用Barthel评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康复情况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评分、BI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FMA评分、BI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再发率比较

在随访中发现, 观察组患者未见脑卒中再发情况, 再发率为0.00%;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再发脑卒中, 再发率为10.00%。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分析

本文对照组中出现的7例脑卒中再发患者, 有2例为血压控制不佳所引起, 2例为大量吸烟而诱发, 2例患者因高血脂而诱发, 1例是因为过度肥胖而诱发。

3 讨论

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 需要及时治疗及有效的早期康复治疗, 以促进其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减少后遗症[5]。本研究中, 对照组的70例脑卒中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组的70例脑卒中患者入院后,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BI指数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说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程度较比对照组更具优势;且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足以说明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干预的必要性。脑卒中疾病的诱发因素有多种,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短暂性缺血发作、性别、年龄、吸烟、酗酒以及血液流变学紊乱等。其中高血压、吸烟、肥胖以及高血脂是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中, 对于脑卒中患者, 要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防治, 降低再发脑卒中的发病率[4,6]。同时对患者要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脑卒中的危害性、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内容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 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坚持运动, 纠正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控制好情绪及血压, 并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或复查, 防治脑卒中再发[7]。并对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前兆及症状, 如患者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为其治疗争取最佳时间, 以免治疗延误, 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同时在医院多准备脑卒中疾病的知识手册, 为患者及家属发放, 以提高其疾病防治意识。并可在医院的走廊张贴脑卒中疾病相关海报, 在院内的公共屏幕上播放相关视频, 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还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由上述研究结果总结得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具有显著效果, 可有效促进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 针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降低患者的再发率。

参考文献

[1]张炎, 沈芳, 马召玺, 等.脑卒中可干预危险因素动态表的研制及其在门诊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3) :381-383.

[2]旃培艳, 张临洪, 徐武平, 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脑动脉狭窄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4) :6265-6266.

[3]郝建慧.脑卒中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及临床干预的进展[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文集.2015:396.

[4]何希站, 王文林.强化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及预后危险因素的早期评估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2) :2470-2471.

[5]李琦, 钟纯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9) :694-697.

[6]李葆华, 王艳, 董玉静, 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3) :309-312.

卒中危险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青年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5岁~45岁 (37.64岁±7.54岁) , 男性58例, 女性2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 且经头颅CT和 (或) MRI证实为脑卒中。

1.2 方法

询问患者个人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血压、既往史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 、家族史、吸烟及饮酒史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电解质等。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与双侧颈动脉超声、头颅CT和 (或) MRI检查, 部分患者行MRA或DSA检查。

1.3 病因认定标准

患者具备以下2个或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而无其他明确的病因, 考虑其脑卒中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4]:①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 (CDFI) 、经颅多普勒 (TCD) 、DSA等检查证实脑血管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存在;②高血压, 血压>140/90 mmHg;③高脂血症;④冠心病;⑤糖尿病;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⑦吸烟和 (或) 饮酒。

1.4 危险因素定义标准

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收缩压≥140 mmHg和 (或) 舒张压≥90 mmHg;糖尿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吸烟史:吸烟≥20支/日, 持续2年以上;饮酒:每天饮白酒>50 g或黄酒≥200 g, 持续2年以上;高脂血症:总胆固醇≥5.98 mmol/L和 (或) 三酰甘油≥2.26 mmol/L。

2 结 果

2.1 脑卒中类型与性别分布 (见表1)

共纳入符合条件青年脑卒中86例, 男性58例 (67.4%) , 女性28例 (32.6%) , 发病率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年龄18岁~45岁 (37.64岁±7.54岁) 。缺血性脑卒中53例 (61.6%) ;出血性脑卒中33例 (38.4%) 。详见表1。

例 (%)

2.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布

在86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中, 缺血性脑卒中53例 (61.6%) 。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27例 (50.9%) ;心源性脑栓塞7例 (11.3%) ;其他危险因素如脑动脉炎、凝血机制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偏头痛性脑梗死等, 大多有1例~2例不等, 占1.9%~3.8%。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病因仍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脑栓塞, 其他病因如脑动脉炎、凝血机制异常等较少见。本组有15.1%的患者病因不清。详见表2。

例 (%)

2.3 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布

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 出血性脑卒中33例, 占青年脑卒中的38.4%。高血压病13例 (39.4%) , 脑内动脉瘤4例 (12.1%) , 动静脉畸形3例 (9.1%) ;病因不明7例 (22.2%) 。青年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仍然是高血压, 其次是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如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其他病因如脑动脉炎、颅内肿瘤、凝血机制异常、静脉窦血栓形成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本组22.2%以上的患者病因不清。详见表3。

2.4 危险因素分析

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最主要的是高血压病 (43%) 、高脂血症 (30.2%) , 此外, 吸烟、饮酒、脑卒中家族史、心脏病、糖尿病等也占有一定比例。详见表4。

3 讨 论

3.1 青年脑卒中患病情况

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5,6]。本文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1, 也提示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性人群中吸烟、饮酒、肥胖等危险因素较女性多, 而且男性承担较大社会和家庭压力有关[7]。

3.2 青年脑卒中的病因

本研究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7例 (50.9%) ;心源性脑栓塞7例 (11.3%) 。动脉粥样硬化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首要病因[8]。其他病因如脑血管炎、凝血机制异常等较少见。本组有17%的患者病因不清, 可能与部分患者因经济条件或病情限制未能完成有关辅助检查有一定关系。

青年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析发现, 高血压是主要的病因, 其次为动脉瘤, 再次为动脉畸形。高血压是青年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 且以原发性高血压多见[9]。长期高血压影响脑部血管结构变化, 特别脑基底部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旁中央支, 使血管发生透明样变, 形成微小动脉瘤, 在血流冲击和不合理降压的作用下易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本研究也表明, 高血压占青年出血性脑卒中的39.4%, 高血压为青年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病因危险因素。颅内血管异常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青年出血性脑卒中, 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危险病因。本资料中, 颅内动脉瘤所致青年出血性脑卒中占12.1%, 仅次于高血压。其他病因如脑动脉炎、颅内肿瘤、凝血机制异常、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但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3.3 危险因素

国内有Meta分析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和家族史[10]。本研究结果显示, 青年脑卒中患者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所占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家族史、心脏病、糖尿病等。这可能与本地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脂饮食、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工作压力较大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较多有关。

高血压是脑出血或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11]。无论是何种脑卒中类型, 血压与脑卒中的发生均呈正相关, 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12]。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青中年人群中不断上升, 特别是年轻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 并成为中青年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 这可能与社会生活变化、生活方式不良、饮食偏咸及饮酒人群较多有关。而青年高血压患者对这一高危因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能是青年脑卒中患病率逐渐增高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计算机实验考核下一篇:体能专业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