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危险因素

2024-10-15

血管危险因素(精选11篇)

血管危险因素 篇1

本文将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有效预防措施,为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最终提高患者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概述

心血管疾病,简称CVD,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特点为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且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难以进行快速的控制病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1]。

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念是指心血管危险因素,即Cardiovascular Risk,是指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导致患者机体内部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大、动脉粥样硬化等,最终使患者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若病情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将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最终造成残疾或死亡等严重后果[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3]。因此,临床寻找有效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确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最终降低患者致残率与致死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足够重视[4]。

2 心血管危险因素

2.1 绝对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疾病史以及种族等[5]。临床研究表明[6],男性患者在60岁以前发生冠心病几率与其年龄呈现出正相关,即患者年龄越大,则其发生心血管疾病几率越大;女性患者在绝经期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较绝经前显著增加。

2.2 相对危险因素[7]

(1)生理机能危险因素:如患者出现高血压、肥胖、血脂稠、载脂蛋白升高、糖尿病等;(2)行为危险因素:如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中出现吸烟、高盐饮食、脂肪或胆固醇摄入量过多、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缺乏社会关系等。

3 心血管疾病预防

3.1 健康教育

不论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均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其实施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身体运动、积极改善身体原发疾病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从而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8]。

3.2 高危人群

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原发疾病,或其体重偏高、具有吸烟行为等,则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饮食控制。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为主,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大于6克,应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但避免过多摄入脂肪、胆固醇等,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丰富食物,鸡蛋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一个,应增加粗粮、豆制品摄入量,可适当食用坚果类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甜食,如蛋糕、糖、奶油制品等,每日应保持摄入250毫升新鲜牛奶;(2)定期测量血压,若血压异常则应使用降压药物或采用运动方式进行血压干预,将血压值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若患者自身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时,应将其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高血压前期患者可尽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能够有效降低血压;(3)一般情况下每日坚持进行20至30分钟的体育锻炼,此举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同时可适当调节患者体重,患者具体锻炼时间以及锻炼强度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4)临床研究表明,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几率,因此临床提倡心血管疾病高危发病人群应必须尽早戒烟,不饮酒或少饮酒;(5)研究表明,人体中总胆固醇含量每升下降1mmol,则其发生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风险将降低25%,此研究适用于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接受抗压药物治疗以及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患者,因此,维持体重正常水平将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6)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药物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凝聚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且为相对独立存在,其心血管疾病预防效果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形式的预防措施;(7)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心血管疾病高危发病人群应保持良好心态,轻松生活工作,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避免处于过大生活及工作压力中,维持必要的休息。如果仍达不到预期效果,可加用适当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4 小结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家族病史、年龄等,对于临床可以改善的危险因素,应尽量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对危险因素,如定期测量血压、血脂,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其血脂、血压水平,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减轻体重以及尽早戒烟等,从而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 心血管疾病,简称CVD,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特点为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且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难以进行快速的控制病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绝对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疾病史以及种族等;相对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血脂稠、载脂蛋白升高、糖尿病、吸烟、高盐饮食、脂肪或胆固醇摄入量过多、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缺乏社会关系等。不论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均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如宣传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其实施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身体运动、积极改善身体原发疾病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等,从而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若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原发疾病,或其体重偏高、具有吸烟行为等,则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如定期测量血压、血脂,使用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其血脂、血压水平,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减轻体重以及尽早戒烟等,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病预防措施,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WillettWC,MansonJE,StaInpferMJ,eta1.Weight,weightchange,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Risk within the‘nonnal’weight range[J].JAMA,2012,273(6):46l-465.

[2]Wagner M,Goetghebeur M,Merikle,et a1.Cost-effec-tiveness of intensive 1ipid lowering therapy with 80 mg of atorvastatin versus10 mg of atorvastati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anada[J].Can J C1in Pharmacol,2009,16(2):e331-e345.

[3]胡继红,张允平,成金罗.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狭窄132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08,23(8):578-579.

[4]PedersenTR,FaergemanO,KasteleinJJ,eta1.High-doseatorvastatin vs usual-dose slmvastatin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IDEAL stud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11,294(19):2437-2445.

[5]陆丕能,孙宁玲,卢明喻.吸烟量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流行病学杂志,2012,4(6):297-300.

[6]金文胜,潘长玉.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13(5):19-22.

[7]Smith Jr SC,Allen J,Blair SN,et a1.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2006 update: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J].Circulation,2009,113(15):2363-2372.

[8]Sacks FM,Pfeffer MA,Moye LA,et a1.The effect of pravastatin on coronary even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patients with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s.Chole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s trial investigators[J].N Engl J Med,2012,335(14):1001-1009.

血管危险因素 篇2

1.顶管工作井、接收井施工过程中独脚吊杆起吊重物时绳断、脱钩、井上物体放置不当 跌入井下造成的物体打击。

2.顶管施工过程中吊车向工作井内下管挂管方式不当及钢丝绳卡头连接不当,钢丝绳断裂造成的物体打击。

3.顶管过程中顶铁放置不当造成蹦铁产生的物体打击。

4.开槽埋管施工过程中沟槽边物体放置不当跌入沟内造成的物体打击。5.顶管管材放置不当造成滑管产生物体打击。6.顶管机高压油管脱落,高压油产生物体打击。(2)、土方坍塌

1.开槽埋管施工中支护不及时造成的沟槽坍塌。

2.开槽埋管施工中砼路面下形成神仙土造成的土方坍塌。

3.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逆作法施工中砼井壁灌注不及时造成的土方坍塌。4.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中随意改变井壁结构造成的土方坍塌。

5.顶管施工中,顶进人工回填卵石地层及其它不稳定地层掘进过长造成的土方坍塌。(3)、高空坠落

1.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施工过程中,井边围栏不围护或围护不当造成的高空坠落;上下 人爬梯安装不当造成的高空坠落;独脚吊杆操作人员不系安全带造成的高空坠落。2.工作井进场及转场施工中,搭设龙门吊,拆、装简易出土龙门吊,工作人员不系安全 带造成的高空坠落。(4)、触电

1.工地施工用电及生活用电、配电线路不符合安全规定造成漏电。2.电缆线老化、与使用功率不匹配造成漏电。

3.线缆接头未用绝缘胶布包扎,接头处设搭接造成脱落。4.各种电器没有防雨、防潮措施造成漏电。

5.穿越各路口明设电缆没加设防护套管产生漏电。6.无上岗证擅自上岗作业造成事故。(5)、有害气体危害

1.顶管及开槽埋管施工过程中挖断不明管道造成气体泄露。2.进入现状给水井及排水检查井不留排气时间,造成气体危害。(6)、交通事故

1.顶管工作井、接收井、开槽埋管施工作业面未按规定围护防护栏。

2.施工作业现场未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牌、限速牌、禁止通行牌、夜间警示灯或警示灯 夜间不亮造成交通事故。(7)、公用设施破坏

血管危险因素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40

褥疮是机体组织由于遭受外部压力而出现的局部急性缺血性损害,现多称压力性溃疡,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广泛称之为压迫性溃疡[1]。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脑血管患者褥疮发生率,近两年来对卧床脑血管患者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进行观察、总结、摸索,结合褥疮新发展理论,通过评估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建立翻身卡,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做好健康指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和奖惩制度。结果189例褥疮发生率为零。提高对卧床脑血管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卧床患者189例,男117例,女72例,脑出血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脑梗死93例,住院时间15~61天。

护理方法

褥疮的易发部位:多在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骼隆突处,以及皮肤皱褶处,而且与卧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平卧位易发生于枕部、肩胛、肘部、脊椎体隆突处、尾骶部、足跟及足趾处;侧卧位易发生于耳廓、肩峰、肋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以及内外踝处;坐位易发生于坐骨结节处;俯卧位易发生于面颊和耳廓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以及肋缘突出部、髂前上棘、膝部和足趾等位置。

导致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2]:⑴外部因素:压力是引起褥疮的主要原因,并与压力持续时间、压力大小有关。其次是剪力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险性。⑵内部因素:大小便失禁或出汗引起潮湿,不清洁刺激导致皮肤浸渍、松软,易为压力、剪力、摩擦力所伤,而形成褥疮。⑶身体自身因素:①皮肤功能降低:由于疾病的影响,皮肤的生理功能已发生变化,对外界的敏感性减弱。②长期卧床或全身营养状态低:当机体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营养状态低下或长期卧床容易造成循环滞缓,致使全身抵抗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皮肤破损的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③其他因素:有统计表明吸烟者发生褥疮是非吸烟者的4倍,吸烟量与褥疮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社会心理因素也影响褥疮发生,因缺乏自我护理意识也易发生褥疮,护士对患者护理指导不充分也是褥疮的易发因素。

预防褥疮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易发褥疮患者登记本:通过Norton评分法,正确地评出易发褥疮的患者,然后登记例册,使每名护士接班后对易发褥疮患者有所掌握。②严格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天早晚查房时带领全体护士常规查看易发生褥疮患者的皮肤,并提出指导意见。③做好健康指导:新例院的患者病情较重,缺乏褥疮的预防知识,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褥疮发生的原因及危害,使他们学会预防褥疮的正确方法。④建立翻身卡,放在患者床头卡处。建立翻身卡,以便翻身时随时记录。翻身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性。⑤制定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及考核力度,护士长、责任小组长,每天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其是否落实措施,处理是否得当,记录是否真实。

预防褥疮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及加强护理:①减轻皮肤受压:对于病情允许者定时给予更换体位,一般至少2小时1次,极度消瘦,循环功能障碍l小时1次。采用30°翻身法,并配合软垫垫起,侧卧交替顺序为:右侧位3O°→左侧位30°→平卧位,每种卧位持续2小时。②减少摩擦力和剪力:翻身或移动患者时忌拖、拉、拽、扯,可先放低床头,保持床面平整。平行抬起患者减少皮肤摩擦,可使用提升装置(如床单、过床板)移动,床头抬高勿超过30°,并且只可保持短时间,半卧位时对于膝部和足部进行恰当固定,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头垫起膝部,在足部和床底之间垫棉垫,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导致的摩擦力和剪力。③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者汗液、引流液的流出,静脉输液的外漏,尿液及便渍均可导致皮肤潮湿或不清洁,可使用温湿的毛巾和干毛巾依次擦拭皮肤,动作轻柔,并适当扑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效防止褥疮的发生。④营养支持:大量研究证明,营养不良既是褥疮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是褥疮经久不愈的主要因素。长期卧床患者,由于疾病的消耗,加之营养摄例减少,利用能力下降,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低蛋白皿症,而低蛋白血症患者有近75%的发生褥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3]。⑤协助床上运动:鼓励患者床上运动,不能活动者被动肢体运动,不仅可以减轻组织受压,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⑥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对于拒绝翻身的患者,讲明褥疮预防的重要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卫生宣传,讲解皮肤护理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及参与护理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护患沟通。

结 果

189例卧床患者中无1例发生院内褥疮,提高了基础护理质量。

讨 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提前的到来,脑血管疾病随之上升,卧床患者褥疮的发生率也将不断增加。对易发褥疮患者实施登记本和翻身登记卡制度,加以严格的交接班制度,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例,有据可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例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从而对脑血管病卧床患者褥疮的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方法,得以充分认识其发生及预后,使护士提高了对卧床脑血管病患者褥疮的预防性护理能力和意识,及时识别高危例群,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减轻护理工作量。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英.褥疮护理进展.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7):2145-2146.

2 梅林.老年高危患者的压疮危险评估与干预[J].现代医学,2007,7(8):16.

3 李旭,李勤,刘晓丹.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334.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干预分析 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

心血管病现在已经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影响我们健康的疾病中, 心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据年的初步统计, 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530万人, 占总死亡人数的1/4, 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Poulter[1]指出, WHO在1999年公布, 尽管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负担处于第6位, 脑卒中处于第7位, 但预计到2020年将分别上升到第1位和第4位, 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担将增加1倍;Poulter认为吸烟、大量饮酒、缺少运动、超重肥胖、人口老龄化、高血压、LDL-C上升、HDL-C降低、糖尿病或糖耐量下降等传统危险因素的上升是引起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卫生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1.6亿的人有高血脂, 1.6亿的人有高血压。我国每年有1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在死亡人数中占了1/3。

1 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高Na+饮食等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疾病有关, 国内已有报道[2,3], 高血压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有资料表明, 在男性人群中有高血压者比无高血压者, 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6倍, 在女性人群中则要高6倍。高血压也会加重心血病患者的症状和进展。还要提及的是, 心血管病普遍存在的动脉硬化, 由于动脉壁弹性减退, 可促进高血压的产生, 在病因上二者相互关联。预防和合理治疗高血压, 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4,5]。一般情况下认为适量饮酒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而过量饮酒会对心脏造成严重的损伤。美国哈佛大学艾里克教授的调查表明平均每日饮葡萄酒一杯的男性比不饮酒者冠心病发病率低, 饮一杯者则低, 但如果饮酒超过杯者, 特别是超过杯时, 就会带来其他不良的后果和疾病, 超过杯时, 各种原因的病死率上升。

2 干预手段

2.1 合理膳食

低脂饮食—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 饱和脂肪酸不超过脂肪总量的1/3, 可以降低血脂水平, 但不足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而脂肪量<20%的饮食, 可使大多数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逆转。美国对412例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进行5年的饮食追踪观察, 1/2为实验组, 低脂低盐, 适当减少总热量;1/2为对照组。1年后, 对照组206例中6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 23例死亡;实验组206例中34例发生心血管事件, 10例死亡;5年后, 实验组比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70%, 死亡数减少34%。

2.2 戒烟限酒

2.2.1 戒烟

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是与吸烟指数 (吸烟支数/d×吸烟年限) 的平方呈正比的, 即吸烟量增大1倍, 危害增加4倍;吸烟量增大2倍, 危害要增加9倍。据调查, 知道吸烟对人体有害的人约占95%, 知道吸烟有害, 想戒烟的有50%, 但获得戒烟成功的只有5%, 这个事实表明, 要戒烟成功, 必须提高自控能力。英国预防冠心病研究的结果提示, 成功戒烟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21%, 并可明显降低其后2~4年的病死率。国内报道, 戒烟成功可使AMI后患者的病死率降低25%~50%, 其中获益的50%在戒烟后的第1年内即可体现。因此, 不论是初级、一级与二级预防都强调必须戒烟。

2.2.2 限酒

少量饮酒的定义是<15g/d:红酒、黄酒<100m L;白酒<25m L, 酒是双刃剑, 适当饮用少量低度酒对于扩张血管、解除疲劳是有益的, 红酒与黄酒 (尤其是前者) 还能升高血浆的HDL-C, 但是, 已患冠心病的患者不宜频繁饮酒, WHO已将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点改为:酒, 越少越好。这是因为酒精可兴奋大脑, 增加交感张力, 促使加压素的释放, 引起高血压, 并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与血栓形成, 长期饮酒热量摄入增加, 引起超重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

2.3 适量运动

在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中, 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日益上升, 如能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对于缓解代谢综合征,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有氧运动是指非比赛的步行、慢跑、登楼、打拳、健身操、骑车、游泳等稳定状态下的全身运动。有氧运动可降低外周阻力, 增加心脏泵血量, 增加细胞供氧量, 降低血压、血脂、血糖, 消除肥胖, 防治骨质疏松。有资料表明, 肥胖患者减重11kg后, 血清TC及LDL-C可下降10%, 三酰甘油 (TG) 可下降24%, HDL-C升高8%。

参考文献

[1]Poulter N.Glob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Heart, 2003, 89 (SupplⅡ) :112-115.

[2]田向阳, 石建辉, 周山岚,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 (4) :228.

[3]魏华, 郑建东.北京朝阳门社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疾病监测, 2001, 16 (8) :331.

[4]傅华, 王家良, 符宗胤, 等.高血压病患者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量化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1) :68-69.

血管危险因素 篇5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体外循环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共20例为观察组,另收集体外循环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者共31例为对照组,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患者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功能分级较高、手术时间较长、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降低、术前使用了ACEI类药物均是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能够以此对该并发症的出现进行预测。

【关键字】血管麻痹综合征;体外循环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40-02

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顽固性的低血压,其特点为心排出量较高。而外周血管的阻力较低。而血管麻痹是指血管的紧张度降低,在血管极度扩张后无法回缩,即使使用了大量的缩血管药物也没有反应,从而导致患者器官的灌注不足,严重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研究发现,血管麻痹综合征主要出现在创伤、感染性休克等大型手术后,尤其在心脏手术后更常见,属于心脏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大约为25.1%[2]。在本次研究中,将分析体外循环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希望为临床救治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行体外循环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患者共2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19岁-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10.5)岁;另收集体外循环术后未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者共31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在18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9±10.8)岁。27例冠心病患者,1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静脉吸入行复合麻醉,在手术前30分钟行东莨菪碱和吗啡肌肉注射,剂量分别为0.006mg/kg和0.15mg/kg-0.2mg/kg。麻醉诱导药物为咪达唑仑、芬太尼和哌库溴铵,诱导5分钟后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患者均在术前放置右心漂浮导管,以便在手术中和手术后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指数。

1.3 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患者例数进行统计和对比。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定义:患者出现持续低血压,平均动脉压低于70mmHg;心排量升高或正常,心脏指数高于每分钟2.5L/bm2;外周血管的阻力降低,指数低于1400dyn·bs·bcm-5/m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患者例数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3 讨论

研究发现,进行了心脏手术的患者在体外循环术后通常会出现体循环阻力升高,但是也有部分患者会表现出顽固性低血压、外周血管阻力下降等症状,且心排出量也呈现升高状态,被称为血管麻痹综合征[3]。目前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还尚未明确,而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认为和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内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分泌骤减和全身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4]。如果患者在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使高排低阻的异常生理状态得到改善,就可能导致患者各个重要器官组织的细胞出现缺氧或缺血,引发多器官衰竭,威胁患者生命[5]。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并发了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术前使用ACEI类药物患者例数与未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者相比有着显著差异。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和心功能分级较高会导致患者的心房钠尿肽和血浆脑钠肽的水平处于升高状态,其中心房钠尿肽能够对血管加压素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血浆脑钠肽能够对交感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另一方面,血管加压素能够对血管产生收缩作用,而血浆水平的降低则会导致血压下降和体循环阻力下降,致使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出现。而术前长时间使用ACEI类药物会导致药物在血管深部组织中残留,从而对血管收缩造成直接的抑制作用,并对缓激肽的降解产生阻碍,降低血管对具有缩血管作用的激素的反应性。

综上所述,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心功能分级较高、手术时间较长、体外循环术后2小时血管血浆加压素水平降低、术前使用了ACEI类药物均是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能够以此对该并发症的出现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陈诗雨,周新民.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2,39(04):213-216.

[2]郭晓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易发因素和术后转归[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3]杨彦伟,程卫平.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管麻痹的危险因素及机制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01):60-63.

[4]杨彦伟,李书闻,程卫平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及其对转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06):653-656.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篇6

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当中, 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高”和“三低”。“三高”分别是指高血压的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残疾率高。全国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以每年350万的速度激增;在每年的全国人口死因中, 因患有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而死的就占了41%;而且, 目前全国已有600万人因高血压病而留下了半身不遂、痴呆等后遗症[2,3]。“三低”分别是指得患者的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和有效控制率低。据相关的普查报告表明, 知道自身患有高血压的人数还不到高血压患者总人数的一半;患者按医师要求服药的不到12.5%, 这就是服药率低;有的人虽然吃了药, 但真正的有效控制率还不到30%, 这就是有效控制率低。

1 高血压发病的具体原因

1.1 肥胖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患高血压的概率是较大的, 对于相对肥胖的人来说, 用药物来控制患者的血压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要想对血压进行很好的控制, 所需要的要剂量也相对较多。

1.2 至于成年人, 吸烟和酗酒会导致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影响到血压的高低。由于吸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使得吸烟者的人更加容易患高血压, 而且由于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 而尼古丁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对降压药的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所以, 要大力宣传戒烟以防治高血压。

1.3 生活长期不规律, 长时间的压力过大也会引起高血压。对于那些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 例如驾驶员、医师、新闻工作者等人群, 由于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很不规律, 而且心理压力也很大, 再加上他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体力活动和锻炼, 就使得他们患高血压的概率要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2 预防高血压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有

2.1 合理膳食

在日常的生活中, 对控制血压最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合理的膳食。据预防高血压的洪教授讲, 在日常的饮食方面, 人们想吃什么就应该去吃什么, 但是一定要做到“虽然什么都吃, 但绝对保证适可而止”, 每次吃饭的时候吃个七八分是最好的,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七八分饱, 百岁不老”。由于人体需要42种营养素, 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能够完全含有这42种营养素的, 因此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头一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是食物的多样化。人们在饮食方面, 不能因为喜欢吃什么就天天去吃那样东西, 不然会大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 对于粗粮、肉、菜、水果等等, 人们都必须得吃, 这样才能互相补充, 才会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 从而不缺钙、缺铁、缺锌等等。但是, 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对于饮食来说也是一样的。有一句养生秘诀就是这样说的“若要身体安, 三分饥与寒”, 因此人们切不可暴饮暴食。

2.2 适当运动

运动的注意事项: (1) 人们在运动的时候, 一定不能勉强自己, 对于自己每天的运动量一定不能过大, 不然身体会吃不消的, 想增加自己的活动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 (2) 人体在空腹的时候, 切记不要进行运动;同时, 吃完饭后不能马上进行运动, 不然会是人发生低血糖, 这时要想进行运动一定要确保在饭后2 h之后进行。 (3) 在进行运动的时候, 由于会出大量的汗, 所以要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同时, 在运动时, 运动鞋是必须的。 (4) 进行运动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一个安全的场所, 以免发生意外。 (5) 最后, 人们在运动时也要考虑周围的环境气候:切记不要在艳阳高照的夏天进行运动;同时在冬天进行运动时, 要做好自己的保暖工作。

运动的禁忌: (1) 在运动的过程中, 一旦有任何的不适现象, 即立即停止运动。 (2) 在饥饿的时候不宜进行运动, 同时在饭后二小时之内也不宜进行运动。 (3) 在运动的时候, 不能盲目的进行, 而要遵守运动的程序和步骤。

运动的方式: (1) 走步:饭后2 h之后, 人们可以花一定的时间来走走, 走多少步、走多远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来确定, 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多走走, 不仅能够消除自己的疲倦感, 而且还会给人们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2) 太极拳:太极拳能够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因此也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3) 瑜伽、游泳、爬山等各种健身运动。无论选择哪一种运动方式进行体力运动, 一定要确保运动之后自己的心率加上自己的年龄不超过170。

2.3 保持好心情胜似降压药

在所有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当中, 最基础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因此, 人们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人们要想保持健康的心理, 没有一个好的心情是不可能做到只一点的。那什么的心情叫好心情呢?好心情就是人们不仅要拥有一个善良的好心, 还要时时刻刻有一种好情。拥有一颗好心就是指人们要有一颗爱心、善心和真心。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 爱心能够使人更加健康, 善心能够使人更加美丽, 真心能够使人更加快乐。拥有一种好的情怀就是指人们要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 友情能够使人更加宽容, 亲情能够使人更加温馨;爱情能够使人更加幸福。有了“爱心、善心和真心这3个心”和“亲情、友情和爱情这3个”情, 就能拥有一个好心情了。一旦人们有了一个好的心情, 不仅人们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和康复能力都能处在最佳的状态, 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和道德更加高尚, 从而使人们的心理更加平衡, 生理更加稳定。

2.4 要想血压平、身体健康牢记八字歌

人们要想自己的血压保持平稳, 身体保持健康, 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 而且在运动的同时要牢记八字歌:日行八千步, 夜眠8 h, 三餐八分饱, 一天8杯水, 养心八珍汤, 健身八段锦, 吃米的年龄要八十八, 喝茶的寿命要一百零八。如果人们每天能够步行八千步, 一般来说就达到了相应的运动量了。很多人就是因为每天进行步行锻炼, 才能一直保持着健康的身体。据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专家指出, 每天至少喝1500 m L水不紧能够起到保护肾的作用, 还能调和人体的血液黏稠度、缓解人体的动脉硬化。那如何才知道自己每天的喝水量是否充足呢?如果你每天至少能排出1500 m L的尿, 就表示水量够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想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必须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前提。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如果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仅将会大大降低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而且还能给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节约昂贵的医疗费用。

摘要:目前,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平均寿命也逐渐得到了延长。但是, 在每年的死亡的人数之中, 因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死的仍居各种死因之首。因此, 人们应该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希望对人们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永利, 付鹏钰, 胡东生, 等.期望最大化法和回归法对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缺失数据填充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 2009, 17 (4) :367-369.

[2]成守金, 罗云杰, 倪风琴, 等.不同性别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聚集程度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9) :118-119.

血管危险因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所有被研究的患者为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患者,患者年龄中位数是57岁,146例患者为食管鳞状细胞癌,38例为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腺癌。选择标准:患者病变可手术切除;患者手术为根治性的手术。排除标准:经受了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患者术前接受了新辅助化疗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经左胸切口完成手术,对于高位食管癌则选择在颈部加做一切口行颈部吻合,手术均进行了传统的两野的淋巴清扫。

1.3 随访

病人术后两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2年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出现残端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被认为病变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患者年龄中位数是57岁,146名患者为鳞癌,38人为贲门腺癌。T1、T2和T3期的病人分别占10%、24%和66%。40%患者无淋巴结转移,60患者有淋巴结转移。12%患者肿瘤细胞分化较好,有20%的复发率。36%患者细胞分化程度中等,有38%复发率。52%细胞分化较差,有54%复发率。T1患者随访期内仅有6%的复发率,T2有32%的复发率,T3患者有47%的发复发率。N1患者有50%的复发率,N0患者有28%的复发率。23%患者存在血管侵犯,血管侵犯患者有43%的复发率,非血管侵犯患者有37%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提示肿瘤的分化程度、病变的侵犯范围、淋巴结的转移是决定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但血管侵犯不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尽管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但是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仍然不佳,许多病人三年内即发生了肿瘤的复发,既有血行转移也有淋巴转移。切除标本中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细胞的分化程度都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情况[3,4,5,6],但是血管的侵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是未知的。其他实体瘤血管侵犯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已被大量的报道,但在食管癌方面的影响仍是有争议的[6,7,8,9,10]。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病理情况及中期随访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病变的侵犯范围、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均是食管癌复发的危险因素,但血管侵犯不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DIETZSCH E,LAUBSCHER R,PARKER MI.Esophageal cancerrisk in relation to GGC and CAG trinucleotide repeat lengths in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J].Int J Cancer,2003,107(1):38-45.

[2]FIORICA F,DI BONA D,SCHEPIS F,et al.Preoperativechemoradiotherapy for oesophageal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J].Gut,2004,53(7):925-930.

[3]NAKAGAWA S,KANDA T,KOSUGI S,et al.Recurrence pat-ter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oracic esophagus afterextended radical esophagectomy with 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J].J Am Coll Surg,2004,198(2):205-211.

[4]DE MANZONI G,PEDRAZZANI C,PASINI F,et al.Pattern of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J].Eur J Surg Oncol,2003,29(6):506-510.

[5]MARIETTE C,BALON JM,PIESSEN G,et al.Pattern of recur-rence following complete resection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factors predictive of recurrent disease[J].Cancer,2003,97(7):1616-1623.

[6]BAYDAR DE,BASESKIOGLU B,OZEN H,et al.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in clinically localizedprostate cancer after radical prostatectomy[J].Scientific WorldJournal,2008,8:303-312.

[7]BRUGEL M,RUMMENY EJ,DOBRITZ M.Vascular invasion inpancreatic cancer:value of multislice helical CT[J].Abdom Imag-ing,2004,29(2):239-245.

[8]DUA RS,GUI GP,ISACKE CM.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sin breast cancer invasion into the vascular and lymphatic systems[J].Eur J Surg Oncol,2005,31(8):824-832.

[9]ENGELLAU J,SAMUELSSON V,ANDERSON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low-risk tumours in histological high-grade soft tissuesarcomas[J].Eur J Cancer,2007,43(13):1927-1934.

血管危险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其中男性223例,女性88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8.4±14.0)岁。

1.2 分组

DSA检查证实有21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93例未发现明确的狭窄。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DSA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单C臂L N O V O A型D S A机,造影剂为欧乃派克。我们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NASCET)法测量动脉窄。

1.4 危险因素的确定

我们选择临床上比较公认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以及吸烟、酗酒这些不良生活习性作为观测指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都有明确的长期病史、相应的体征和实验室诊断依据。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参数数据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数据用χ2检验,将与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间各种危险因素的比较

分析危险因素暴露对狭窄与否的影响时,以有或无狭窄检出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史、入院时血压、血液生化、纤维蛋白水平为自变量,首先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后得到影响狭窄与否的自变量有年龄、性别、吸烟、酗酒、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收缩压、总胆固醇(TC)(P<0.05),其中狭窄组最突出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血压在狭窄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64.68%,而在非狭窄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1.94%,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收缩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间接说明高血压尤其收缩压与动脉狭窄更具有相关性。发生狭窄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危险因素是脂代谢异常,其在狭窄与非狭窄组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T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冠心病、房颤、卒中家族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在狭窄组患者中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狭窄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尽管舒张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等的测量值在狭窄组均高于非狭窄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注:非参数数据用χ2检验,参数数据用方差分析

2.2 动脉狭窄与各相关因素的关系

将上述与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狭窄与否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相关,特别是高血压病史,RR为2.940,即高血压患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是无高血压患者的3倍,可见高血压病史和年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类。前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后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种族和家族史。本组资料经过初步分析提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年龄、性别以及收缩压和胆固醇水平的增高是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而经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是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众多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一向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组资料显示,高血压在狭窄组患者中的发生率(64.68%)明显高于非狭窄组患者中的发生率(41.94%),高血压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本组注册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血压升高可导致动脉硬化的事实已经是无可争辩。高血压对血管壁、血液成分以及血流动力学均有明显的影响,是卒中的基本原因,其中更重要的是收缩压,在控制了年龄和舒张压之后,收缩压单独增高就可以使卒中的发病率提高2~4倍[1]。因此,单独控制收缩压可以使卒中减少42%[2]。

本研究中狭窄组的TC明显高于非狭窄组,且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说明有狭窄者脂质代谢、凝血状态等血液成分变化亦更为突出。血脂尤其是LDL的升高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形成粥样斑块,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清TC升高反映了LDL颗粒的增加,而LDL是血浆脂蛋白中最主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可将血中TC携带到外周组织,这些血脂成分的变化必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TC、LDL、TG的升高以及HDL降低有关,而本研究未发现两组间TG、LDL、HD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显现为TC在两组间的差异,提示TC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更重要的脂类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本组为76例(34.86%),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差异明显。糖尿病患者因其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引起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成为脑卒中发生的病理基础。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有糖尿病的卒中患者中中枢神经的缺血损害、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卒中的复发率均大大增加,血糖水平的升高,可以通过增加无氧代谢、促进脑水肿形成和破坏缺血神经元的侧枝血流来加重脑损伤[4]。因此早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异常等综合措施,对预防和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易并发卒中,心房纤颤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报道40%~7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临床症状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过1次脑卒中的病人有16%~60%存在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异位心律占24%~60%,由心律失常引起的突然死亡占死亡的5%[4]。本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冠心病37例,AF者18例,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是否与本组资料较少有关。

已证实,吸烟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烟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本组统计结果显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吸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饮酒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作用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小量摄入酒精具有抗氧化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5],过量饮酒则会导致高血压、血液高凝、心律失常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加卒中的发生率[6,7]。本研究狭窄组饮酒率较高,但饮酒量、饮酒方式以及饮酒年限等与动脉狭窄的利弊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同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产生的致病作用,不是单一的因素叠加,而是呈几何倍数增加,事实上许多具有以上某一种危险因素的人都合并有至少一种其它危险因素,从而使卒中发病危险增加,因此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就更为重要。本组患者含两种以上危险因素的占59.8%,其中既包括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也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而无任何危险因素者仅占24.73%,因此对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都应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以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Sacco RL,Benjamin EJ,Broderick JP,et al.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revention Conference.IV.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J].Risk factors.Stroke,1997,28(7):1507~1517.

[2]Staessen JA,Fagard R,Thijs L,et al.Randomised 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placebo and active treatmen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Europe(Syst-Eur)Trial Investigators[J].Lancet,1997,350(9080):757~764.

[3]Wang PW,Liou CW,Wang ST,et al.Relative impac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on carotid wall thickening in nondiabetic,normotensive volunteers[J].Metabolism,2002,51(2):255~259.

[4]刘新峰.脑卒中内科并发症的处理[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6,4:36~38.

[5]Zhuang H,Kim YS,Koehler RC,et al.Potential mechanism by which resveratrol,a red wine constituent,protects neurons[J].Ann NY Acad Sci,2003,993(5):276~288.

[6]Klatsky AL,Armstrong MA,Friedman GD,et al.Alcohol drinking and risk of hemorrhagic stroke[J].Neuroepidemiology,2002,21(3):115~122.

血管危险因素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我院体检(公务员、企业员工)中确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82人为实验组,男性140人,女性42人;对照组是从同一单位中选取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性别相同、尿酸正常的体检者所组成。两组平均年龄为43.62±11.35岁、45.28±12.13岁,无显著差异(P>0.05);尿酸分别为396.78±51.22 umol/L、322.24±49.64 umol/L,有显著差异(P<0.01)。

1.2 方法

血压测量采用汞式标准袖带血压计,取坐位至少休息5分钟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以Korotkoff第1音及第2音作为收缩压与舒张压,连续测量3次,间隔30秒,取平均值作为被调查者的血压值。身高、体重脱去外衣和鞋帽后测量。采被调查者空腹静脉血(禁食12小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均用酶法测定。检验仪器采用罗氏MODULARP生化仪,原厂配套试剂。

1.3 诊断标准

男性尿酸≥420 umol/L、女性≥360 umol/L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SBP)≥140 mm Hg(1mm Hg=0.133Kpa)、舒张压(DBP)≥90 mm Hg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者。BMI 24~27.9 kg/m2为超重,BMI≥28为肥胖。符合下述3项中任何一项者为血脂异常:TC>5.2 mmol/L、TG>1.7 mmol/L、HDL-C<0.9 mmol/L;高血糖者为空腹血糖≥6.1 mmol/L。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患病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高尿酸血症组血压、血脂、血糖的变化。

与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的SBP、DBP、TC、TG、空腹血糖平均水平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高尿酸血症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分析。

表2显示,高尿酸血症组中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和超重肥胖)比例高于正常组,高尿酸血症组同时有0、1、2、3~4种危险因素的比例依次为13.70%、27.50%.33.00%、25.80%,正常组依次为45.60%、29.10%、19.80%、5.50%,具有显著差异(P<0.01)。

3 讨论

流行病学提示,高尿酸血症是成人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2]。本研究也显示高尿酸血症组的SBP、DBP显著高于正常组,血尿酸与高血压关系密切、相互影响。Mazzali[3]等动物研究提示,高尿酸血症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下调,导致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可引起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使组织缺氧、血乳酸水平升高,与尿酸竞争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本次研究高尿酸血症BMI、TC、TG显著高于正常组,HDL-C显著低于正常组。高尿酸血症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明显的聚集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文献结果一致[4]。高尿酸血症与超重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及其聚集性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共同原因[5]。研究认为,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从而使肾脏排泄尿酸减少[6],而且影响肝脂肪酶和脂蛋白酶活性,使脂代谢紊乱,促进TG的合成,抑制HDL-C的合成。尿酸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仍有争议,尿酸与CVD的关系呈J型曲线,尿酸最低者抗氧化能力减弱,CVD事件反而增加;尿酸最高者,由于尿酸的毒性作用,CVD事件也增多;只有中等尿酸水平,CVD事件最少[7]。这可能与尿酸的“双重”作用有关,有益作用是其抗氧化作用,不利作用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引起内皮功能异常[8]。

综上所述,血尿酸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但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互关联,血尿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加强健康教育、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少食高嘌呤、高蛋白食物,少饮酒、适当运动,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Milionis HJ,Liberopoulos E,Goudevenos J,et al.Risk fastorsfirst ever acute ischemic non-embolic strockein elderly individuals[J].Int J Cardiol,2005,99(2):269-275.

[2] Sundstrom J,Sullivan L,D'Agostino RB,et al.Relations of serumuric acid to longitudinal blood pressure tracking and hypertensionincidence[J].Hypertension,2005,45(1):28-33.

[3] Mazzali M,Hughes J,Kim YG,et al.Elevated uric acid increaserblood pressure in the rat by a novel crystal-indeprndent mechanism[J].Hypertension,2001,38(5):1 101-1 106.

[4] Nagahama K,Iseki K,Inoue T,et al.Hyperuricemia and cardio-vasular risk factor clustering in a screenedcohort in Okinawa,Japan[J].HypertensRes,2004,24(4):227-233.

[5]李秀钧.胰岛素低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Alderman M,Redfern JS.Serum uricacid-a cardiovasular risk factor[J].Ther Umsch,2004,61(9):547-552.

[7]高血压杂志编辑部.血尿酸的两重性——不要谈“尿酸”色变[J].高血压杂志,2004,12(4):281-282.

血管危险因素 篇10

【关键词】 卒中危险因素;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01-02

卒中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这些危险因素的暴露到临床事件的发生要经历脑血管动脉硬化(AS)的病理过程,最终导致脑血管血液动力产生变化[1]。本文就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200例进行卒种危险因素调查,患者年龄在35岁到65岁,其中男性供890例,女性310例。对者1200例的脑血管血液动力血指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积分处理,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管血液动力血指标的影响。其中,有心脏病的患者有450例,患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230例,女性患者145例,359例,糖尿病498例。

1.2 诊断方法 对1200患者进行诊断前,患者休息至少十分钟。由技术人员对CVDI检测采用CBACV-300型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进行检测[2]。

1.3 检测标准 对被检测者的脑血流的平均流量、平均速度、最大最小流速、脉搏以及外周阻力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参数变化进行统计。根据变化判断患者脑血管动力情况。

1.4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判断 同年龄被检测者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对比,进行临床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检测结果建立Foxvisual数据库,以双输人法输人数据,统计分析应SPSS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用X2检验,均数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数据库建立和结果分析均在奔腾皿800微机上完成[3]。

2 结 果

根据检测得出以下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及吸烟史的人群暴露率分别为48.05%、10.07%、3.90%、10.43%和15.34%。有高血壓的被检测者的脑血流平均流量为7.89,最大血流速度在13.80到18.95之间,最小血流速度为36.98,脉搏流速在23.0到35.15之间。有心脏病被测者的血流平均流量为7.32,最大血流速度在12.12到16.11之间,最小血流速度为30.28,脉搏流速在20.41到33.21之间。糖尿病检测者血流平均流量为7.7,最大血流速度在14.92到26.15之间,最小血流速度为27.4,脉搏流速在20.10到31.52之间。结果显示,患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各个参数受患者是否存在以上疾病以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影响,危险因素和指标中流速类参数成反比,和脉搏以及波速和阻力等成正比。

3 结 论

根据研究发现,卒种危险因素的暴露风险在不断地上升,加上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导致脑血管的功能以及结构发生病理变化[4]。在对脑血管的血液流动指标进行检测时,使用的超声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不能准确预测。使用CVHI检测一起进行脑血管血液动力各项参数的进行检测得到了显著效果。通过CVHI检测仪器对1200例被测者进行检测发现,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对于脑血管血液动力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血液动力血的各种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出现脑血管血液动力发生异常变化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本次研究发现CVHI的评分如果降低就容易成为卒中危险因素,而且和卒中危险因素还存在剂量-反应的关系。以患有高血压被测者为例,高血压的OR值越高,对脑血管血液动力指标影响越大,因此发生卒中危险也就越大。而高血压导致血液动力异常的同时,血液动力异常产生的血管重建又引发高血压的发生。这就是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脑血管血液动力指标的关系。其他危险因素和其关系也大同小异。

脑血管的功能出现异常变化,是卒中危险因素和临床事件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危险因素综合后产生的结果。脑血管功能的异常很容易引发卒中发生。所以,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和脑血管血液动力指标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卒中发生的措施。所以,为了控制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和聚集,对患者进行CVHI检测检测,能够准确有效的识别脑血管结构受损状况,从而采用降低卒中危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黄久仪,王桂清,曹奕丰,杨永举,郭吉平,王艳,俞学海,沈凤英.卒中危险因素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交互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0(15):239-241.

[2] 王艳,黄久仪,曹奕丰,郭吉平,杨永举,俞学海,王桂清.脑卒中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异常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2(15):200-202.

[3] 郭吉平,钱国正,王艳,张旭静,曹奕丰,王桂清.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05(30):222-224.

[4] 刘丽.卒中危险因素暴露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及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09(30):198-200.

血管危险因素 篇11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冠心病,脑卒中,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

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 MS) 是一组多种代谢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和临床症候群[1]。代谢异常主要包括高血糖、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 易发生心血管病 (CVD) 及心血管事件[2]。MS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非MS患者的3倍, 且病死率增加5倍~6倍[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MS诊断标准 (1999) [4], MS有以下几方面:体重指数 (BMI) >25 kg/m2;空腹三酰甘油 (TG) ≥1.70 mmo/L, 及 (或)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男性<0.9 mmol/L, 女性<1.0 mmol/L;血压≥140/90 mmHg (1 mmHg=0.133 kPa) , 或降压治疗者;空腹血糖≥6.1 mmol/L, 2 h餐后血糖≥7.8 mmol/L;微量白蛋白尿≥20 μg/min。本研究通过对临床患者MS各成分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索MS在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参与研究单位部分住院患者755例, 其中男性388例, 女性367例, 年龄48岁~95岁 (71.19岁±13.40岁) , 男性为 (72.68±12.93) 岁, 女性为 (69.61±13.71) 岁。均已排除患恶性肿瘤及影响脂质代谢的其他疾病、肝和 (或) 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1.2 方法

将755例住院患者按疾病诊断分为冠心病组、脑卒中 (脑梗死、脑出血、腔隙梗死) 组、冠心病并发脑卒中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晨起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糖、TG、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检查坐位血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颈股动脉血管内有无斑块形成。

1.3 诊断标准

脑卒中病例均经过脑CT及 (或) MRI确诊;冠心病病例通过心电图及 (或) 冠脉造影确诊;高血压:2次非同日安静血压≥140/90 mmHg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高血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或空腹血糖≥6.1 mmol/L;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标准:颈股动脉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 (IMT) ≥1.2 mm, 其他部位以IMT≥1.0 mm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描述,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均有显著相关性, 高血糖与冠心病相关与脑卒中无明显差异, 高TG与两者有不同程度相关 (P<0.05) , 低HDL-C与冠心病有显著关系而与脑卒中无关, 高LDL-C与两者无明显相关性。其次, 颈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均显著相关。LDL-C/HDL-C比值与冠心病显著相关与脑卒中无明显关系, TG/HDL-C比值则和两者有不同程度相关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老年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和致残、致死病因, 从疾病危险性及治疗收益两方面考虑, 危险性越高者治疗的收益越大[6], 因此准确评估、预测个体发病危险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临床价值。MS的特征为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其主要后果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致残、致死率高, 必须对其症状及成分加以控制。

高血压与高血糖都是冠心病、脑卒中的独立与重要危险因素。从本次研究的数据来看, 冠心病组、脑卒中组、冠心病并发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76.82%、84.62%、93.02%, 高血糖也高达39.51%、45.15%、46.51%, 均远远高于对照组。

高T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高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而高TG和低HDL-C的联合作用明显增加了冠心病的风险。与单项血脂TG、HDL-C、LDL-C测定结果相比, TG/HDL-C、LDL-C/HDL-C比值联合应用更能反映患者体内脂质代谢的综合水平。本研究显示LDL-C/HDL-C比值与冠心病、TG/HDL-C比值与冠心病、脑卒中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血管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标志, 被视为冠心病的等危症[7]。颈股动脉与全身其他部位血管, 特别是心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8]。本次研究提示住院患者中冠心病组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达到59.82%, 对照组为40.77% (P<0.05) 。这也提示可将颈股动脉超声作为心血管病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且此项检查具有无创、便捷、费用低廉等优点, 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早治疗。

本研究提示MS成分中高血压、高血糖、高TG、低HDL-C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特别是高血压、高TG同时亦与脑卒中有不同程度相关性,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亦与冠心病、脑卒中密切相关。对于有上述疾病因素的患者, 早期的确诊和干预对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大意义。应积极、有针对性地控制及治疗各因素, 更为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进而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成斌.代谢综合征[J].中国医刊, 2005, 40 (2) :3.

[2]Ford ES, Giles WH.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US adults.Findings from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ry[J].JAMA, 2002, 287:356.

[3]Alexander CM, Landsman PB, Teutsch SM, et al.NCEP defined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and 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mong NHANESⅢparticipants age50years and older[J].Diabe-tes, 2003, 52 (5) :1210.

[4]Aiberti KG, Zi mmet PZ.Definit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 part: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consultation[J].Diabet Med, 1998, 15:539.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 (3) :156-161.

[6]“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组.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评估模型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2) :902.

[7]李茜, 罗志丹, 倪银星, 等.代谢综合征周围动脉硬化特征及对其综合干预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 30 (8) :693-695.

上一篇:集群式投资下一篇:急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