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险因素(精选12篇)
职业危险因素 篇1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 承担着对患者各类标本进行分析检验的重任, 随着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 各种准确性高、特异性强的检验技术的不断涌现, 检验在临床各科室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甚至不可或缺。但随之而来的是检验人员会接触各种职业危险因素, 对其身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探讨检验工作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 并加强防护显得紧迫而必要。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检验人员不仅直接接触患者, 而且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类检验标本还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 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下面就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医源性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探讨。
1导致检验人员容易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各类病原生物体的存在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各类检验标本, 如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组织液、呕吐物、病理组织等, 在这些标本中, 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各类致病微生物都可能存在于其中, 在对标本进行加样、转移、离心等处理操作的各个环节, 都可能构成对检验人员的危害。
1.2 皮肤损伤的危害
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血液标本, 这类标本中的病毒可以经过血液途径传播。如果检验人员皮肤有破损或在操作过程中因为被污染的器械刺伤以及因为吸管、试管的破损使检验人员受到意外伤害, 均可导致医院内感染发生。根据有关资料报道, 医护人员因锐器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液、体液后, 感染乙肝的危险率3%-5%, 感染丙肝的危险率4%~12%。
1.3 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消毒药品、生物安全保护设备等配置不足
有些医院的检验室消毒药品不能保证及时足量供应;紫外线消毒灯、生物安全柜、洗眼、洗手等设施配置不齐全或缺失;一次性手套、口罩、防护眼镜、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隔离帽等用品不能保证充足供应。
1.4 检验区域布局不合理, 存在感染隐患
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休息室、会议室、储藏室、培养基室、试剂室等;半污染区指缓冲室、更衣室、卫生通道等;污染区包括标本存放处理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动物实验室等。大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存在业务用房不足, 致使不能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导致检验人员的生活区与实验区交叉, 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
1.5 检验科消毒制度不健全或流于形式
由于医院领导对于检验科存在的医院内感染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 检验科人员无缘参与医院感染工作的管理与学习, 造成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缺乏, 从而使检验科预防感染的制度、措施不健全, 管理制度缺乏实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1.6 检验人员防护意识上的不足
有些检验人员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工作中未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检测后的废弃标本随意放置, 污染的台面或地面未及时消毒处理, 未按要求洗手及未对手消毒, 对血液、体液的意外飞溅污染未正确及时处理, 在接触各种标本时未按有关要求带防护手套、口罩、帽子等, 在检验室内吸烟、饮水、进食等不良习惯, 穿着污染工作服进入清洁区, 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检验人员受感染的可能性。
2防护
2.1 医院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重视检验科的防护工作, 在业务用房上给予保证, 使检验室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进行有效的划分, 避免各区交叉污染;医院应为检验科配备足量合格的安全防护用品及消毒用品, 每个实验室应配备各类应急处置所需要的用品, 放置于便于拿到之处, 在每个实验室出口应设置洗手池, 安装免手接触式水龙头。
2.2 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医院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检验科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要重视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工作, 对检验科预防院内感染工作加强指导, 对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进行及时系统的培训学习, 使检验人员既掌握有关医院感染的管理知识, 又掌握医院感染方面的专业知识, 从而使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 落到实处。
2.3 加强防护方面的学习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教育, 请传染科、呼吸科、预防保健科等各科专家就各种传染病的传播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讲解, 从而使检验人员的知识面广泛而丰富实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感染源头上对医院内感染加以科学控制。
2.4 加强检验科的清洁消毒工作
对检验室的地面、台面、物体表面、贵重仪器、玻璃器材、塑料制品等, 应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使用区域的不同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消毒灭菌处理。例如污染的吸管、试管、玻片、玻棒等用后应立即浸泡于1000 mg/L含有效氯的消毒剂中2~6 h或进行煮沸15~30 min消毒后在洗刷;贵重仪器如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细胞计数器、培养箱、冰箱等, 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 必要时可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塑料制品: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 可放污物袋内进行集中焚烧;可回收耐热的塑料制品, 可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不耐热的塑料制品可用0.5%过氧乙酸或1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30~60 min浸泡, 再洗刷;桌椅地面等应每日用250~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抹布、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 不得混用, 尤其是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清洁工具更不得混用, 并应标记分明以免混淆。
2.5 加强检验标本及废弃物的管理
绝大多数标本均含有毒性不同、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病原体, 因此在作废弃处理时, 必须进行有效消毒无害化处理, 并按规定做好登记记录, 以备查验。废弃标本如尿液、胸 (腹) 水、胃 (肠) 液等应按每100 ml加5 g漂白粉或2 g二氯异氰尿酸钠搅匀作用2~4 h, 倒入厕所或化粪池中;痰液、脓液、血液、粪便等标本应焚烧或加2倍量含25000~50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2~4 h倒入化粪池中;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的标本则应作用到6 h方可倒入化粪池中;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的纸质容器或外面包被的废纸应作焚烧处理, 非一次性使用的盛器则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煮沸15 min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或用含1000 mg/L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2~6 h后再作洗刷处理, 废弃标本及其盛器应有专门密闭不漏水的污物袋 (箱) 存放, 专人集中、烧毁或消毒, 每天至少处理一次。
2.6 加强检验人员的自我防护
在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时, 特别是装有肝炎和结核病的检验标本应带一次性手套, 无手套时可用纸套使皮肤不直接与容器表面接触;在标本的预处理、检验中及检验后标本处理过程中注意加强呼吸道及手部的保护, 洗手时可采用“七步洗手法”, 能有效去除手上的病原体。水龙头需为免手触式开关, 以防交叉感染。当手部被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如霍乱、炭疽、布氏杆菌病等检验后, 应立即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 min, 然后用水冲洗。检验人员时刻牢记预防院内感染的宗旨, 不可心存侥幸, 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或不幸。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建议在下述情况下必须严格洗手:当手上沾有可见的血迹;工作完成或离开实验室之前;摘去手套、吃饭、抽烟、化妆、上厕所前;任何需要与手、黏膜、眼睛和破损皮肤接触之前。充分认识到不注意防护的后果, 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的职业习惯。
2.7 提倡预防接种, 构筑防病屏障
对于一些经免疫注射能有效预防的传染病, 应根据各工作人员接触情况的不同, 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 有效保护工作人员。
综上所述, 检验人员的防护问题已是当前或今后必须重视的问题, 国内外多次发生的实验室内感染的实例, 令人更清醒的认识到生物安全防护对检验人员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应在预防院内感染工作中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有效防院内感染的措施, 促进检验人员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 对检验科人员进行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与教育, 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 掌握自我防护的技能, 创造一个安全有效的工作环境。
职业危险因素 篇2
助产士在操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如何提高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己成为本行业领域中的—个职业性问题。
1.助产士的职业性危险因素
1.1针刀及锐器伤: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的主要是针头及锐器伤,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或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司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据文献报道: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由于针刺或利器造成AIDS从病人传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发生率为0.1%-0.3%,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为1.8%,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有一所医院手术室一年病例牛,仅HBV病毒感染就占12.7%。助产士在各项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粘膜损伤的是缝台。
1.2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
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醛司诱发细胞突变,并且有累积效应。另外最近有研究表明,长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痛的几率比普通女性高出8%-60%,这与夜间灯光会使体内褪黑色素分泌减少牙口梢神高度紧张百关。
1.3皮肤粘膜暴露: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性传播疾病(STD)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和体液中,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司避免的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些资料表明(1)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AIDS的几事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得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暴露含STD的体液的感染率为I%一5%。
1.4社会心理因素:助产士印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责任重压力大,是助
利器时不要使利器面对人,以免伤及他人:不能将针头丢入垃圾袋内,应按规定扔入锐物箱内: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
2.1.4意外暴露的处理:血液或羊水溅到眼睛,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或碘伏消毒皮肤。锐气刺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更换双层手套再进行操作,司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2.2空气及物品消毒:产房应定期通风换气,每口开窗,采用自然风通气,每天空气消毒或产妇分娩后再进行消毒,司采用三氧消毒,消毒前保持湿润,每次消毒30分钟。所有物品表面用有效氯擦拭,被褥经常阳光下暴晒消毒,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3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怎样保持自身精神健康,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养良好的兴趣牙口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宜池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必须学习—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
职业危险因素 篇3
【摘要】目的:病理科医务人员每天接触不同的传染性标本,如:腹水、胸水、痰液、宫腔刮出物、手术切除物、胃镜、肠镜取出物…内含致病细菌、霉菌、病毒如: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乙肝病毒…每天接触化学物质:甲醛、二甲苯、丙酮…对病理科医务人员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病理科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而达到保护医务人员的目的。
【关键词】医务人员、威胁因素、自我保护、病理科
病理科医务人员每天接触不同的传染性标本,如:腹水、胸水、痰液每天接
触化学物质:甲醛、二甲苯、丙酮…对病理科医务人员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应引起高度重视,病理科低年资的医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易
导致职业危险。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加以避免。
一.病理科所收标本
1、标本用密封袋装好,袋上贴有标签,填写患者姓名、取材部位、送检医师、送检日期。袋内盛有10﹪中性福尔马林和活体组织。(肝、脾、胃、肺、肠…)
2、由患者体内抽出的胸水、腹水约200-500 ml,尽快送交病理科。在标本中加入40%的甲醛,加入量为送检胸水、腹水量的1/5。
3、痰液,清晨空腹时,肺内深咳出的第一口痰放入保存液Dellsen system内。
4、液基细胞学检测取材是:子宫颈外口上皮移行带刷取细胞放入保存液Dellsen system内。
二、取材:
1、进入取材室,打开室内高效通风设备,灯光照明。病理科医师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戴上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集中注意力,认真取材,预防割伤手。
2、取材后用流水冲洗干净,用具放入防锈戊二醛浸液盘中消毒。
3、取材所剩标本装回标本密封袋,放入储存柜妥善保存一月,尸体大标本保存数月。
4、取材医师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后立即洗手,洗手时间不得少于二分钟。洗手后用安立久消毒。
5、按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加强环境的通风,按照要求进行空气消毒、紫线消毒。按照《医疗结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对污染的操作台面、地面等清洁与消毒。
6、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每月对标本进行处置。
7、病理科技术人员切片厚度一般是3-4um,石蜡和组织的碎末多,应该戴口罩,防止误吸入肺内。
三、脱水
1、取材后的组织块,放入全封闭自动脱水机内处理15小时,历经冰醋酸、福尔马林、 乙醇组成的固定液内固定、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浸泡。
四、制片
1、病理科技术人员再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制片完成。
2、一次性切片刀片是:日本羽毛牌、德国莱卡牌,異常锋利,切片人员应细心操作, 防范被切片刀具割伤。割伤后的紧急处理:伤后要保持冷静,立即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同时要流水冲洗伤口,然后用碘伏彻底消毒伤口……
3、取材室、标本放置室、全封闭自动脱水机里,含甲醛、二甲苯等化学物质,空气 质量不好,属污染区,有独立的房间,远离其他工作室。室内有高效通风设施,紫外线消毒设备……保护病理工作人员免受污染和伤害,有利于病理工作任务的完成。
五、常用药品
1、医用甲醛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解于水,长期接触,引起常见的病症为眼粘膜发炎、皮肤炎、鼻炎、支气管炎。可引起喉头水肿。4﹪甲醛溶液可使皮肤粗糙,有腐蚀作用。
2、冰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慢性中毒常见为胃部发炎、牙齿损伤、面色苍白、气管刺激现象,身体消瘦、无力、贫血等。
3、丙酮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刺激性味道,毒性很小,如果长期吸入小量丙酮,可引起眼粘膜刺激现象,以及呼吸道刺激现象,又能引起头痛、头昏。
4、二甲苯是一种无色澄清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二甲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在人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肝。吸入高浓度的二甲苯,可使食欲丧失,恶性、呕吐、腹痛,有时可引起肝、肾可逆性损伤,长期接触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5、甲醇、升汞、盐酸、硝酸……
六、苯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为高度致癌物质。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防护工作。病理科医务人员除了积极预防有毒有害物体侵袭外,还应加强锻炼身体,加强平衡膳食,适当补充铁、维生素B12、叶酸。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补充硒、钙等矿物元素。多吃水果蔬菜,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加强机体的解毒能力,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和抵抗力。
参考文献
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篇4
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翻新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助产士已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他们所面临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愈发严峻,再加之工作中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以至于遭到了和工作相关的身心疾病的困扰[1]。所以对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提高助产士的工作效率,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保障母婴安全很有帮助[2]。
2 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
2.1 物理性因素
第一,助产士在进行各类注射操作或是会阴缝合时,有可能因操作不慎或产妇不配合而被锐器或针头刺伤[3];第二,分娩室胎心监护仪、吸痰器、屏气用力声、心电监护仪、空调、推车声、工作人员的讲话声、产妇分娩时的叫喊声都会影响助产士[4];第三,医疗仪器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倘若保护不力,冻伤、其他辐射、烫伤等将对助产士的健康造成影响[5]。
2.2 化学性因素
由于分娩室的无菌要求与封闭式管理,使得诸如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之类的消毒剂被大量使用,它们所挥发出的气味在产房的空气中漂浮着,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了不良影响,引起鼻炎与哮喘,刺激着人的神经系统、胃肠道、眼睛等,污染工作环境,对助产士的身心健康有直接影响[6]。
2.3 生理性因素
助产士接生时需用左手顶住会阴,右肘支在产床上,身体前屈前倾,通过使出手臂、手腕、手掌、腰背部的力气来对会阴进行保护,一名技术娴熟的助产士通常要用1~2h来帮一名初产妇接产,以至于助产士易患背痛、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7]。再加之有家庭、孩子要照顾以及女性特有的周期性生理变化,使助产士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长期处在“应激源”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心理与生理性疲劳[8]。
2.4 心理性因素
分娩的过程痛苦而漫长,产妇家属的焦虑与产妇的恐惧使助产士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由于独生子女与珍贵儿增多,产妇的期望也增大了,大大小小的因素都给助产士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助产士的神经常处于紧绷状态,再加之产妇情况变化快,产科患者急症多,工作难以预见,助产士的神经一刻也不能放松[9]。护理工作特殊的作息,如节假日加班、不断倒班、夜班等,也会给助产士造成压力。
2.5 生物性因素
目前我国诸如尖锐湿疣、妊娠合并乙肝、淋病、梅毒之类的各种性传播疾病在不断蔓延,在日常工作中,患者具有传染性的体液与血液易被助产士接触到,在接生时随时都有被传染的危险,比如皮肤或结膜被羊水溅到,特别是在抢救随时会发生的意外事件与各种并发症时难以有效地保护自己[10]。
3 助产士职业健康的自我防护措施
3.1 优化工作环境,降低不良理化因素
一是配备并合理使用完整的防护用具;二是定期通风换气,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三是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要用盖子把易挥发的消毒剂盖上;四是在监护效果不会受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将监护仪调到40分贝;避免人员在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时进入,用空气机与臭氧来消毒,用电子无菌灯来代替紫外线灯;护理好产妇的心理,采用减痛或无痛分娩等方法来解除产妇由于疼痛或恐惧而产生的喊叫;对待产室与分产房进行严格划分,设置隔离产房和隔离待产室,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要安排在隔离产房内分娩,并在患者离室后抓好终末消毒处理[11]。
3.2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
助产士在工作中要调整工作姿势,重视节力原则的应用,减轻工作负担。同时强化人际关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水平及较强的个性心理品质[12];要保证睡眠充足,注意科学饮食,加强身体锻炼,以充沛的精力与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心理保健方法[13]。助产士应认识到高强度的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为了让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需要使用一些缓解各种压力的技巧,比如在业余时间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减轻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14,15]。
3.3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科室利用每月业务学习或每天交班时间来学习各种形式的自我防护安全知识,护士长当场指出并纠正每个疏漏环节,采取合理的防护对策,强化助产士的防护意识[16,17]。
4 总结
职业危险因素 篇5
20130549 汪意涵
铁路调度人员担负着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协调工作,是铁路系统非常重要的职业群体,其健康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由于调度员从事特殊社会属性的工作,其责任大、工作时间长、生物节律不稳定等特点,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列车调度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导致了一个车站的效率高低,这样一个车站的重任基本压在了列车调度员身上。列车调度员的具体工作是:负责并协调到站物资的领取和外发车皮的外运,负责货运费用的报销和支付并建立相应的台帐,协调并完成产品的汽车运输,安排搬运装卸工作、搬运管理,编制火车车皮计划和汽车运输计划并负责具体实施,铁路专线的维护管理和自备罐车的管理,车辆调度和车辆的安全工作,货车驾驶员和叉车工的安全和技能培训,运输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及负责协调维修工作,协助上级实施对下级的管理和考评,运输成本分析及控制以及完成经理安排的其它工作。
优异列车调度员工作量大,常常感到身心俱疲,这一群体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和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调度员的工作并不是传统的重体力劳动,而是一种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的结合,其工作必须一直坐在电脑前对着电脑进行调度工作。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的列车调度员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在12小时40分钟。这个时间长度是标准工作时间的1.5倍。长时间的用脑,加上眼球的一直注视,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进行无氧呼吸,这样很容易眼睛疲劳。而且由于工作的压力,以及无时无刻的紧张,调度员们得上焦虑这些心理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而且由于其工作一直坐在椅子上,如果坐姿不正,压力分布不均匀,很容易得上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一些列毛病。加之每天除去工作时间,并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运动和健身以及陪伴家人,这样导致的高血压,糖尿病,家庭不和睦等情况也大幅上升。
如果我们不加注意调度员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很可能导致其内心产生不满情绪,而对列车调度作业进行胡乱指挥,导致事故。
所以在我看来为了减少这些危害并保证列车调度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改进一下方面:
1.在列车调度室内放适量绿色植物,这样根据有关研究,人的心情会变好,并且有利于室内的空气清新。并打开窗户通气,减少无氧呼吸。
2.对于列车调度员的数量增加,每个人负责不同时段,实行无缝交接。3.定期组织列车调度员进行户外运动以及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4.对调度室内的座椅进行更换,并培训调度员正确坐姿。5.不定期发放福利及假期,让他们有陪伴家人的机会。
6.增加考核制度,对于效率不高的调度员奖励减少,实行效率高,奖励高的奖惩制度。
说完了列车调度员,我们再来说说列车驾驶员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列车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危紧密相连,这就跟汽车一样,乘客的性命真的就放在了列车驾驶员身上,这真的是一个责任大,任务重,工作累的职务。通俗点说,列车驾驶员就是我们口头说的火车司机。火车司机驾驶过车承担铁路运输及其作业。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关系国家级个人财产的安全及其千万人的生命安全。火车司机的工作与列车调度员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在他们都是对着屏幕,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工作十几小时。火车司机不仅要看lkj2000还要关注轨道的变化,限速及其突发状况,虽然一列火车有司机和副司机,但是其工作强度依旧大。会开车的人士都知道,在路途中开车需要高度精神集中,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而且要能把握事物动向,这样是非常劳累的。相对于开汽车几个小时,火车更加的辛苦。虽然其又规定的轨道,但是每每到站,出站,这些都让人身心俱疲,其患上高血压和焦虑的概率大大上升。并且,火车司机当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他并不在他早上所在地点,而是到了一个其他遥远的地方,这与列车调度员的工作是分不同,调度每天都能回家,而火车司机则是要很久才能回一次家,这样与家里并不能每天都能面对面互动,使家庭矛盾日益突出。
据相关调查表明,大多数火车司机并不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们看到的火车司机大肚子很多。其每天的工作都坐着,这与列车调度员又十分相似。而且其工作时间在火车上,并不能吃到营养的食物,大多数以快餐的方式解决,这样不仅导致其肥胖,饮养不良,而且导致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症状。
而且没有去过火车驾驶室的人很大一部分不知道,那里的噪音是十分大的,试想一下,你一天都在那种噪音下工作,而且强度大,你会变得怎么样。当然是变得易怒,更加烦躁,对于事情的处理不走心。使出事故的几率大大上升。
持续性的紧张工作会使人神经高度紧绷,长此以往,会导致神经衰弱,这样会睡眠不好,又会导致更加紧张,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综上所述,对于火车司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保证他们的身体素质是保证我们铁路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我们需要做以下改进:
1.加强列车自动控制的研制以及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减少火车的人工操作,争取以后能向航空发展,平稳后巡航。
2.在每次火车返回后,多给予司机休息的时间,安外必先攘内。3.为其座椅改进,舒适但不让人感到慵懒。4.为其餐食改进。5.不定期户外活动。
6.每列长途列车配备两队司机,分别驾驶。7.在列车车头设置降噪装置,减少噪音污染。
职业危险因素 篇6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传染病
因传染科工作的特殊性,传染科护士会接触各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呕吐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其中HBV的傳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概率为0.3%,HBV的感染概率为6%-30%,HCV的感染概率为1.8%[2],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疾病多数有针刺伤引起。
1.2 化学危害因素
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84消毒液、乙醇、臭氧和各种含氯消毒剂。甲醛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对皮肤、眼睛、肝脏、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重者中毒或引起细胞变异。
1.3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
1.4 心里危害因素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职业危害暴露严重危害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暴露于HBV、HCV、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恐惧紧张消极情绪,给受伤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2 防护措施
2.1 做好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接触传染性强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手套、戴口罩,重视洗手,洗手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地自我保护措施,应按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及时认真洗手,还有研究指出,戴手套是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次数,戴口罩也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到医护人员的口腔及鼻腔粘膜,扣好衣领和袖口,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漏的利器盒,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一旦针头刺伤应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伤口旁端离心方向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涂以75%酒精或0.5%的碘伏,并扎伤口。立即报告相关的管理部门,相关部门根据暴露源及受伤者的情况对暴露者进行相关相应处理,对于暴露源不明者按阳性处理。
2.2 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
减少室内有害气体的积累,定时检测空气质量,针对化学消毒剂的损害,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毒剂现配现用,并且做到消毒剂浓度准确,容器加盖,不滥用,操作时戴手套口罩。
2.3 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接触病人时戴口罩,戴12层纱布口罩,戴8小时应更换,湿了立即更换,一次性口罩4小时应更换,口罩应遮住口鼻,不能挂在胸前反复使用。
2.4 心理性危害的防护
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大多来自于工作环境的压力,因此应合理配置人力以减少工作忙乱而引起的职业损伤,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要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合理实用护理人员,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心理性疲劳,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减少避免工作中的压力。
3 小结
传染科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应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加强职业防护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段梅欣,李薛红. 传染科护士职业防护方法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
职业危险因素 篇7
1.1 生物因素
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每天都会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如果不加强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都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目前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总感染力达到60%。实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000万倍, 给已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丙肝感染率达到30%,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现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约65万人, 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 都具有传染性。另外, 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 孕产妇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 所以产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如破水后听胎心音、肛查、分娩过程中、接触新生儿、会明冲洗、穿刺、拔针、处理病人用物等, 面对更多的是潜在传染源。
1.2 物理因素
锐器刺伤是产科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在临床工作中如溶药加药、穿刺、拔针、备皮、掰安瓿、套回针帽、处理废物时不可避免发生锐器刺伤, 最常见的主要是3种病原体:乙肝病毒 (HBV) 、丙肝 (HCV) 、艾滋病 (HIV) , 有报道证明, 临床护士针刺伤、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为88.2%, 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肤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 因而只要有0.004mL带有HBV的血液, 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都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产品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方法, 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共同遵守,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积极使用有效的防护屏障
在接触患者血标本、分泌物、羊水及乳汁时, 一定要戴口罩、手套, 为患者更换床单时, 尽量少抖动, 应将床单轻轻卷起, 以防尘埃飞扬。进行静脉输液、真空采血、会阴擦洗、备皮、肛查等各种技术操作时, 在戴口罩的同时,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有皮肤破损者, 避免接触乙肝、艾滋病携带者的血液和分泌物。
2.3 卫生洗手
洗手对控制疾病传播及个人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应坚持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如接触、护理、治疗乙肝、艾滋病的孕产妇后, 应使用肥皂水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 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 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s, 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再用1:200含氯消毒液泡手1~2min, 泡水后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纸巾。
2.4 慎重处理锐器
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 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 掰安瓿时, 80%的无护手具徒手操作, 很容易刺伤皮肤, 尤其在忙碌工作时。因此, 产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 专心工作, 避免针头和税器刺伤, 注意针头不要重新盖帽, 有意弯曲、折断或用手将针头取下,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或其他锐器必须弃在一次性的锐器箱内, 严禁与普通垃圾混放。科室应具有针刺伤登记及管理制度, 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2.5 刺伤肌肤后的处理
被针刺后及时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 马上报告医院保健科, 做进一步处理。
2.6 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
定时做产前检查, 抽血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病毒检查, 并记录在案, 一旦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自身感染。
2.7 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监测
医院和人个均应重视医院的特殊工作环境, 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力, 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安全更好地工作。因此, 要注意职业防护,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从而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摘要: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 而产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尿、恶露、分泌物等, 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加之在接生、治疗、接触锐器物、注射、抽血、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均有皮肤损伤的可能, 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职业危险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入院的救助病人及住院精神病病人共1 230例。其中, 救助病人664例, 住院精神病病人566例。
1.2 方法
从医院住院病人暴力事件报表中分别收集两组病人的暴力事件发生例数, 将暴力事件导致的护士外伤定为重度暴力, 无外伤定为轻度暴力;从传染病报告卡中分别收集两组病人的传染病患病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暴力事件比较 (见表1)
表1显示, 救助病人暴力事件频率显著低于住院精神病人 (P<0.01) 。
2.2 两组病人暴力强度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救助病人暴力强度显著高于住院精神病人 (P<0.05) 。
2.3 两组病人传染病患病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显示, 救助病人患梅毒、肺结核的频率显著高于住院精神病人 (P<0.01或P<0.05) , 患乙型肝炎的频率低于住院精神病人 (P<0.01) , 患丙型肝炎、HIV、菌痢的频率与住院精神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救助病房护士人身伤害的危险因素
3.1.1 不了解病情
由于病人来源特殊, 大部分病人是以躯体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入院的, 如外伤、临产、衰竭、昏迷、临终等, 并且沟通障碍, 缺乏主诉, 因此, 无法获取病人相关的信息资料。
3.1.2 忽视精神症状的治疗
病人入院后多以治疗躯体疾病为主, 忽视了精神疾病, 容易误导护士, 以为病人仅有躯体疾病, 没有精神疾病, 不具备攻击性, 而疏于防范, 往往独自进入病房为病人做治疗, 因此遭到病人暴力, 造成伤害, 男性病人比女性病人暴力行为多而重。本组5例重度暴力事件全部发生在女护士独自给男病人服药、输液、擦浴时。
3.1.3 病人拒绝救助
部分病人是强制入院的, 所以对医务人员存有疑虑或敌意, 不安心住院, 当护士为其进行治疗护理时, 采取暴力抗拒。
3.2 传染性疾病感染危险因素
3.2.1 为病人实施全面护理时增加感染机会
救助病人伴有多种传染病, 如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开放性肺结核、菌痢等, 其中梅毒、肺结核病显著高于住院精神病人, 而病人入院后生活不会自理或因病情危重、不能自理, 其个人卫生、饮食、大小便、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的落实全部由护士承担。因此, 为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处在传染病潜伏期又没有自理能力的救助病人实施全面护理, 是护士感染职业性传播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3.2.2 利器伤提供感染途径
救助病人入院时, 必须常规进行卫生处置和检查。因此, 在给病人修剪头发、抽血化验、注射治疗等处置时, 如病人不配合, 护士强行操作, 往往会误伤病人及自身, 造成感染。
3.2.3 环境设施不完善
救助病房是车厢式大病房, 没有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病房, 常常住满, 甚至长期超员, 病房内空气较污浊, 呼吸道传染病极易传播, 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容易感染。
4 对策
4.1 护士人身伤害因素的防护
4.1.1 健全救助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并督促落实
首先建立病人入院安全处置制度, 防止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其次是完善岗位职责, 规定双人值班、女护士不独自查房。建立安全服务规范, 要求为病人服务时, 始终保持病人不离自己的视线, 严禁背对病人, 不带利器进入病房工作, 为不配合或病情不明的病人治疗时要先予以保护性约束, 治疗完成后才能解除, 及时完成护理记录, 严格交接班等。
4.1.2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教育护士严格落实安全服务规范,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坚守岗位, 定期进行安全查房。组织护士对暴力事件案例进行分析, 消除侥幸心理。对护士进行暴力危机状态应急能力培训, 将教育内容与日常护理活动相结合, 把护士安全防护工作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提高护士对安全防护措施的依从性。
4.1.3 密切观察病情, 积极治疗精神症状
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暴力行为的关键[1], 因此, 病人入院时, 护士要做好入院评估, 评估重点是:入院原因、入院方式、躯体疾病、肢体活动能力、自知力、配合程度、表情神态、有无主诉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入院后, 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是对缺乏主诉的病人, 观察重点是:语言行为能力、饮食情况、病情发展情况、夜间睡眠情况、精神症状、有无暴力倾向等, 并及时记录。使救助病人入院后的情况尽可能完整、准确, 为治疗提供依据。同时, 将观察到的精神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及时控制, 以降低暴力风险。
4.1.4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病人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
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减少暴力行为, 促进病人康复。护士要同情理解救助病人, 适时进行健康教育, 告诉病人住院是为了治病、疗伤, 不会受到伤害, 从而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疑虑和敌意, 建立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遵医行为, 使之尽快康复。
4.2 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护知识教育, 提高护士自身防护的依从性
4.2.1 强化洗手和手消毒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2]。对护士进行“六步洗手法”的再培训, 并在治疗车上放置手消毒剂, 以便在没有洗手设施的病房内工作后及时消毒手, 建立洗手、手消毒考核制度和标准,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检查的重点是护士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执行情况, 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绩效考评挂钩, 以此提高护士洗手和手消毒的依从性。
4.2.2 强调戴手套操作
戴手套可以防止各种污物直接接触皮肤, 还能减少职业暴露时进入伤口的血液量。因此, 要求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卫生处置时, 在病人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检查结果未出来之前, 在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破损皮肤时, 必须戴手套。若护士皮肤有破损或溃烂时则戴双层橡胶手套, 手套如果被污染、刺破, 应立即更换。
4.2.3 进入病房常规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体直接进入呼吸道。因此, 要求护士在进入病房工作时要常规戴口罩, 并加强监督, 提高执行力。
4.2.4 改善病房环境, 加强通风换气
合理安置病人, 尽可能做到同病同室, 设立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隔离室, 病房窗户除下雨、刮风、严寒暂时关闭外, 其他时间保持开放通风, 增加病人室外活动时间, 除中午、晚上和恶劣天气外, 病人的活动都在室外进行, 安装抽风机等, 使病房能够充分换气。
5 小结
救助病人病情比住院精神病人病情复杂, 其精神症状常被躯体疾病掩盖, 暴力能力可因躯体疾病暂时降低, 传染病病例也比住院精神病人多。因此, 救助病房的护士必须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技能的培训, 不断提高应对职业危险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摘要:[目的]提高救助病房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减少救助病房护士的职业危害。[方法]将救助病人与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暴力强度及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救助病人暴力事件明显少于住院精神病人, 但暴力强度比住院精神病人大;②救助病人伴梅毒、肺结核病几率高, 护士感染的风险大。[结论]救助病房护士必须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职业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
关键词:救助病房,职业危害,防护
参考文献
[1]薜继芳, 张瑞珍, 刘爱信.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预测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 :44-45.
职业危险因素 篇9
1 骨科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或机械损伤因素
①锐器伤及针刺伤。骨科患者病情发展快, 到急诊科诊治的患者往往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进行静脉注射、包扎固定、外伤缝合等治疗。如不注意自我防护, 各种利器极易损伤皮肤粘膜, 导致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②辐射损伤。骨科急诊护士经常需要陪护危重患者及无主患者做各项检查, 从而会不同程度的接触各种射线, 时间长了会有致畸、致癌作用。此外, 急诊护士经常用紫外线对治疗室、抢救间空气进行消毒, 常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导致眼炎、皮肤癌等。③自身的损害。急诊护士急救过程中, 要拎着沉重的出诊箱、医疗设备, 还需要动作迅速, 还经常需要搬抬患者, 体力消耗大, 极易发生肌肉和关节的损害。
1.2 化学损害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性的接触各种消毒剂, 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职业性哮喘及皮炎。
1.3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骨科急诊护士处在抢救的第一线, 有时, 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救患者的生命, 护士常常来不及做好防护便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1.4 心理因素
骨科急诊工作量大、病情凶险, 需与各科协调, 人际关系纷杂, 患者及家属情绪不稳, 言辞激烈, 护士常处于暴露之中。急诊工作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 护士经常处于应急状态, 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免疫功能低下, 引起生物钟紊乱。另外, 随着业务和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 以及患者要求也越来越高, 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工作和学习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
1.5 社会因素
由于个人社会地位、道德品质、素质涵养的不同, 急诊护士往往遭受到无理取闹的言语和行为的攻击, 精神、身体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2 防护对策
2.1物理机械因素的防护
①首先加强急诊科护士关于锐器和针刺伤的职业化教育, 使其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锐器的处理要非常注意。如不慎被污染的针刺伤, 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应立即处理, 必要时进行化验, 随时跟踪。疑有特异性感染上报院感染科, 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进行早期预防[2]。②紫外线消毒尽量选择在夜间。消毒时人员要离开消毒场所。陪护危重、无主患者做辅助检查时可根据病情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③培训急诊科护士搬运患者的技巧, 应用合理、省力的方法, 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 减少腰肌劳损、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熟悉各种消毒剂的性质, 熟练掌握其配制方法, 浓度要准确。在更换消毒液, 取用消毒液中的物品时尽量带手套, 以免对皮肤造成损害。
2.3 病原微生物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的护士了解各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时要配戴手套, 如皮肤有损伤时更应该加强自身防护, 必要时注射疫苗。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高强度的工作及压力, 复杂的人际关系, 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 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3, 4]。定期举办心理学讲座, 使急诊科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多举行如郊游、唱歌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 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另外, 急诊科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 以便更好的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
2.5 社会因素的防护
我院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设置24 h专职保安, 设置急诊报警监控系统, 阻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确保护士的人身安全。给予护士更多的理解、支持, 提高护士的地位。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急诊科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 将职业危险降到最低。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 增强护士防护意识及掌握防护方法。结论充分认识急诊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同时要作好相应防护工作。才能为急诊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骨科急诊,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6﹚:717-718.
[2]戴琴, 冯正直, 谢刚梅.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488-490.
[3]康齐力, 周郁秋, 胡静超.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护理研究, 2008, 22 (6C) :1601-1603.
职业危险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采血室从事采血工作的护士中随机选择50名进行研究。其中男1名, 女49名,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7.1±2.3) 岁。
1.2 方法
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按照物理、化学、心理三类统计存在的相关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0份, 回收率为100%。经统计,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 见表1。
3 讨论
采血护士每天要负责对大量的患者进行采血, 并要完成留样及血液初筛等多项工作。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旦出现防护不当等情况, 极易导致职业暴露, 引发一些系列严重后果。因此, 积极分析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 并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2]。
本研究中,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对本院采血室50名采血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 其中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为针头刺伤, 占90.0%。另外还有颈椎劳损和接触性皮炎以及工作环境污染和呕吐物溅污, 还有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提示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较为严峻, 做好防护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提高防护水平。
3.1 完善防护制度
医院要注意积极的完善相关防护制度, 制订与职业暴露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采血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 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实际工作中采血护士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 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3.2 加大培训力度
医院要加大对采血护士的培训力度,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防护意识。对于新护士, 上岗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防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在职护士, 也要定期进行防护培训, 并注意加大考核力度, 以提高广大采血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并注意加强监督, 及时纠正采血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
3.3 采血护士自我防护
采血护士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操作, 避免出现职业暴露。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不断地积极学习各种防护知识和技能, 实现自我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3.4使用防护用品
医院要为广大采血护士提供优质、充足的防护用品, 如防护服、口罩、眼镜等。并指导采血护士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按照正确的洗手规则, 在工作前后用肥皂水洗彻底清洗双手, 并穿防护服、戴手套和眼镜等。
综上所述, 采血护士出现职业暴露与诸多危险因素有关。因此, 各医院要注意对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 积极制订详细可行的防控措施, 以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能力, 减少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万红丽, 吕珂, 张芳芳.浅谈护士采血过程中针刺伤的防护及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13 (8) :67-68.
不可忽视的中风危险因素 篇11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首要的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中风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脑卒中相对危险增加46%。因此,患高血压者如不进行正规治疗都容易发生脑中风。
(2)心脏病:冠心病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其中心房颤动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缺血性中风约有20%来源于心脏的栓子导致脑栓塞。
(3)糖尿病:糖尿病是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脑中风的病情较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
(4)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是脑中风的主要原因,均由高血脂造成。服用他汀类药物预防性治疗,可使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减少19%~31%。
(5)吸烟饮酒:吸烟能加速动脉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等。饮酒会促使动脉硬化和神经系统变性发生。
(6)颈动脉狭窄:65岁以上者,颈动脉狭窄达50%以上,其中男性中风为7%~10%,女性为5%~7%。
(7)高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升高可以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管舒缩,导致内皮细胞抗凝血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硬化。
(8)小中风发作:小中风又称短暂脑缺血发作,其特点是每次发作仅数分钟到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小中风是中风的先兆,据统计约1/3的小中风,5年内会发生大中风(脑梗死)。
职业危险因素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人员有13例, 其中男性有4例, 女性有9例, 年龄位于22~42岁, 平均年龄为32岁。感染人员中有6名实习人员, 7名正式人员。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成立实验调查小组对检验人员中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调查, 同时研读相关的论著对于医院中潜在的诱发检验人员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且利用问卷走访的方式, 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对医院中存在的诱发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归纳。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受到感染的13例患者中, 因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科学操作的人员有4例, 因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得当造成感染的人员有4例, 因为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除菌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3例, 因医院环境布置不合理而造成感染的人员有2例。受到感染的检验人员其感染的原因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感染现象的诱发原因
通过对医院中临床检验人员因职业原因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我们对于检验人员受感染的诱因有了进一步较为明确的认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验科的工作环境在布置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医学的不断发展, 检验科为适应临床在不断地增添新设备和新项目, 许多问题显露出来。很多实验室面积有限, 房间显得十分拥挤, 污染区域和清洁区域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而检验科的医疗人员每天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处理数量巨大的标本, 这些标本中很多都存在着潜在的感染性, 同时检测过程中出现外溢飞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象, 而检验科内通风换气设备存在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检验人员出现感染的危险[1]。
3.1.2 医院中的各项制度没有进行严格的贯彻和落实
首先, 医院中检验科对于导致感染的诱因存在着监察不足, 监督不力的现象, 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落实预防感染的制度[2];其次, 检验人员没有完全察觉到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以及对生物安全的保护,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麻痹大意的现象;最后, 医院中有些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感染现象, 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从而导致制度监察不严, 落实不足。
3.1.3 检验科中的检验人员在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存在着淡薄的现象
有些检验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防感染的重要意义, 同时有一些新进的职工和部分实习生对于医院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子以及相关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的了解, 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低。有些人员对于操作的主要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还不够了解, 存在有实验操作的时候没有戴口罩, 手套以及帽子的现象, 没有对防护的用品进行正确的使用;有些检验人员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用已经污染了的手去接电话, 或者是在接触了污染的标本或者运用仪器进行操作后没有严格的运用医学上常用到的六步洗手的方法[3];还有很多人员在连续性的为不同患者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一直佩戴者一副手套,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的现象。
3.1.4 很多科室对于医院中开设的感染知识的培训课程不够重视
医院中的许多科室往往只重视对员工进行与业务相关知识的培训, 而对于医院中感染知识的培训, 往往只局限于应付检查的层面, 医院中指定的预防检查的培训计划往往也形同虚设, 这样的培训很难受到实际的效果。
3.1.5 检验科中的部分检验人员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比较缺乏
检验人员往往也只是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对于消毒和灭菌的知识不够重视, 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的情况下, 很多检验人员的消毒以及灭菌观念没有得到正确的树立, 在执行时也没有严格的按照其标准, 往往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正确的标准和要求对消毒的溶液进行配置或者消毒溶液的配置浓度根本错误, 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消毒[4]。
3.1.6 医院中保洁员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在医院中, 保洁员的文化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水平比较低, 同时流动性又比较大。然而他们承担清扫环境, 洗涤污染的物品, 搬运废弃物等工作, 可以说是时刻接触着污染源和污染的高危人群, 这样很容易导致医院的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的出现。
3.1.7 职业本身也存在着危险性
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每天都与患者进行着密切的接触, 同时接触着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等各种感染源, 检验人员自身又通常用着刀、针以及玻璃等比较敏锐的器皿进行操作, 在忙乱的情况下难免发生划伤、刺伤以及溅洒标本的现象, 引发感染。
3.2 控制感染现象的对策
目前, 我们应该根据诱发感染的原因积极的做出改善, 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对感染的诱发因子进行控制, 减少检验人员发生感染的现象。
3.2.1 在医院内建立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 对检验科的医护人员进行较为详细和明确的分工
对于医院中检验科的各项工作要设立相对完善和明确的监察和监管制度, 从而使得医院内对于感染的预防工作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对检验科内部的的工作责任进行管理和完善, 通过对院感科等组织的设立, 科室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小组, 甚至是个人手中, 将监察和监管机制得以切实有效的执行。
3.2.2 对检验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坚决的执行
首先, 应当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 并且出台相关的章程或者规章制度来确保这些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的得以运用。医院中检验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对检验工作进行中的每一项流程, 每一个细节进行充分和深入的了解, 并且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中, 从而达到规范自身, 降低操作中感染因子的作用。
3.2.3 加强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预防知识
在医院中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时, 应当包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普及医疗中感染的相关知识, 普及对于如何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的知识, 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如何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等等。其中要重点进行培训的人群有医院中新进的护士与医生, 来自学校的实习生, 医院中的保洁人员, 以及检验科的检验人员等等。在进行培训时, 可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资料以及有奖知识竞答的方式, 增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 吸引相关人员前来听课;同时要加强对听课人员的监督, 保持出勤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2.4 对医院检验科的工作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 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建设
合理安置实验室中的工作环境, 将检验人员进行操作的区域以及流动的区域与实验器材的放置区域隔离开, 在工作室内要设立和区分好相应的污染区以及半污染区, 清洁区。对相关的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时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 对进行消毒的设备和洗手设备要进一步完善, 以方便实用为主要目的[5]。同时检验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时必须要穿防护服, 佩戴口罩、眼罩以及一次性的橡胶手套等等。
3.2.5 对于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保护工作要进一步进行强化
患者及其家属来医院进行检查时经常需要多次往返于检验科或者在检验科进行长时间的停留, 然而检验科中各种菌群比较集中, 容易诱发感染, 因此, 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和保护。对患者进行微量抽血或者静脉抽血的时候要要严格遵守使用一次性工具, 在抽血过程中用到的所有器材同样要无菌操作, 在使用棉签进行止血时要将棉签在拆开后的12小时之内用完, 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抽血都要佩戴一次性的手套, 对器材进行重复使用时应严格进行消毒。
3.2.6 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
检验科有许多的设备以及器材, 因此对这些工具进行清洁时也存在着较大难度。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 很容易导致一些细菌和病原体的残留, 留下了感染的隐患。所以, 在对这些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工作时, 要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每天工作结束后, 都要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消毒液消毒、紫外线的消毒以及进行室内通风等等。如果发现有污染现象则要尽快遏制污染源, 进行全面彻底的灭菌消毒工作, 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备案记录, 方便开展追溯的工作。
医院检验科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 很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因此, 检验科应当依照上述的内容, 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增强临床检验人员的对感染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严格按照一定流程来进行检验工作, 这样才能够真正摒除检验科中的安全隐患, 对于病患和检验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春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医院管理, 2013, 10 (14) :167-168.
[2]许秀芹.临床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监控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9 (24) :36-37.
[3]吴俊余.患者经血传播疾病检测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义[J].中华医院研究学杂志, 2006, 16 (5) :46-48.
[4]杨桂清.检验科医院感染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19-20.
【职业危险因素】推荐阅读: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07-25
护士职业危险防护对策08-14
危险因素:进展07-20
健康危险因素10-13
血管危险因素10-15
危险因素干预05-14
感染危险因素06-09
卒中危险因素06-14
火灾危险因素08-08
危险因素分析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