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危险因素(精选6篇)
可控危险因素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往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年龄和性别为45岁以上的男性及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给个人家庭生活和医保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在年轻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龄不到60岁者超过半数,20%的患者不到50岁,少数只有20~30岁,且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者10%表现为猝死。在我院就诊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病年龄最小的为一27岁男性患者。因此,从年轻开始预防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减少本病的发生率及致死致残率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对具有不同程度冠脉病变的青年患者可控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呼吁年轻人尽早控制或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医保及家庭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年龄段划分标准:<45岁为青年。选择我院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住院的青年患者228例,其中男187例,女41例;平均年龄(41±4)岁。所有患者均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Gensini评分系统计算Gensini积分总分[1],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每支血管病变程度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25%记1分,25%~50%记2分,51%~75%记4分,76%~90%记8分,91%~99%记16分,100%记32分。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计算单处病变积分与系数的乘积:(1)左主干病变×5;(2)前降支近段×2.5;(3)前降支中段×1.5;(4)回旋支开口处×3.5;(5)回旋支近段×2.5;(6)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心尖部,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后降支均×1;(7)左室后侧支×0.5。据冠脉积分总和将患者分为0~3分(除外单支血管主支或大对角支狭窄大于50%患者)、4~29分、30~59分、≥60分共4组,将0~3分组作为正常对照组,4组患者分别有79、48、47、54例。
1.2 危险因素纳入标准
(1)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连续两次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高血压病病史。(2)吸烟史(以平均每日吸烟20支为基数,统计吸烟年限):计算方法为0.不吸烟;1.吸烟10年以下;2.吸烟11~20年;3.吸烟20年以上。(3)体质量指数(BMl)=体质量/身高2(kg·m-2)。BMI在18.5~22.9 kg·m-2为体质量正常,<18.5 kg·m-2为体质量过轻,>23 kg·m-2为超重,≥25 kg·m-2为肥胖。(4)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8 h空腹静脉血糖≥7.0 mmol·L-1,和(或)餐后2 h静脉血糖≥11.1 mmol·L-1,或有明确2型糖尿病病史。(5)化验指标:入院次日抽空腹静脉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non-HDL-C=TC-HDL-C,n-HDL),测空腹血糖(BS)。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完善其他冠脉造影术前检查及准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项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计数资料应用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指标间的关系判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Gensin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重回归分析(backward),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比较
见表1。高分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此为非可控因素,但应提醒男性更加注意可控因素预防,尤其吸烟)。高血压患者4组例数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在对照组及低分组中例数明显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及吸烟年限比较显示,不吸烟者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吸烟年限高达20年的在中及高分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2 4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比较
见表2。4组中TG、HDL、n-HDL、血糖水平等在不同Gensini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BS、HDL、LDL、n-HDL、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BS、HDL、n-HDL低、高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MI、TC、Lpa、Apo-B 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去除性别、年龄为非可控因素外,Gensini评分与BMI、高血压、Lpa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与各组患者以上指标无明显差异有关),但与吸烟史、TG、BS、n-HDL、Apo-B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与HDL、Apo-A呈明显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
表1 4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比较
2.4 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见表4。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吸烟年限、血糖水平、n-HDL水平增高有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超过300万人,而1998年至2008年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同期增加26.1%,女性增加19%。1957年我国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分别排在疾病谱的第15和16位,现在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排在第1位。北京市1984年至1999年的调查表明,北京人群总胆固醇上升24%,冠心病死亡率在男性35~44岁和45~54岁年龄组分别上升154%和76%,女性44~55岁组上升40%。分析其原因,除年龄、心脏病家族史、性别和种族等“不可控”因素外,可控的危险因素非但没有被重视或被控制,而较以往增加且更多的人有多项危险因素同时并存,如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吸烟、活动少、超重和肥胖等。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2亿人超重,7 000万人肥胖,有4 000万人是糖尿病患者,而成年男性的吸烟率高达75%。
表2 4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比较
a.与对照组比较,P<0.05;b.与4~29分组比较,P<0.05;c.与30~59分组比较,P<0.05
吸烟已成为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机制可能为:吸烟可促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并改变了血脂的构成,使脂质过氧化,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吸烟使血小板的聚集黏附性增强,激活的血小板不仅为血栓形成提供条件,同时可释放缩血管物质,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其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本研究以每日吸烟20支为有效计算单位,以吸烟年限为统计学计量依据,通过比较显示Gensini评分与吸烟呈明显正相关(r=0.351,P=0.000)。Gensini评分≥30分101例患者中吸烟每日20支且吸烟年限达10年以上的占57例,明显高于Gensini评分4~29分组25例和对照组14例,由此提示随着吸烟年限与量的增加,冠脉病变程度亦逐渐加重。戒烟已成为预防及减少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纳入患者中心肌梗死患者共59例,均为男性,且80%患者吸烟在20年以上,因此吸烟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一个主要的、最常见的且可控的危险因素,吸烟可使年轻患者的死亡率增加,预后恶化,所以戒烟对年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与以往研究相同,在心血管一级预防中戒烟应是“可控”危险因素的首位[3]。有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梗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戒烟1年,冠心病的超额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下降一半。因此,建议不吸烟且避免被动吸烟,对吸烟者强调任何时间戒烟对预防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都有益。
表3 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注:赋值方式:性别:0女,1男;吸烟史:0:无,1:1~10年,2:11~20年,3:20年以上;a Spearman相关,b Pearson相关
表4 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Gensini评分=-36.810+9.733×吸烟年限+8.652×血糖+8.359×n-HDL
血脂异常是较其他危险因素被重视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们往往会通过健康查体来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而大多数人仅仅认为血脂就单指甘油三酯,而不了解血脂为许多指标的总称,对胆固醇及其分类指标了解很少,更不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各自的意义。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胆固醇的知晓率不到10%,而确诊为胆固醇偏高者,其治疗率、控制率也分别只有14%~18%和9%~11%。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本研究表2显示TG、TC、HDL、LDL、n-HDL、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n-HDL低、高分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HDL 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故血脂异常应引起年轻患者足够的重视。而TC、Lpa、ApoB 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健康体检中显示TC水平普遍增高且控制不佳,Lpa个体浓度正常范围差异大有关。
近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倍受关注[4,5],为除高密度脂蛋白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胆固醇的总和,即n-HDL代表LDL-C、IDL-C和VLDL-C之和。血n-HDL是一个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好的冠心病预测指标[6],nHDL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比LDL-C更密切。n-HDL作为治疗靶标的地位高于LDL-C,与载脂蛋白B和LDL-C相比,n-HDL降低在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中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血n-HDL增高较TC与LDL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r=0.307,P=0.000),因此应重视通过饮食或药物控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控制与降低,全方位干预血脂异常,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7]表明,血压水平越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原因是由于长期血压增高可使冠状动脉壁受损,从而促进胆固醇在受损部位沉积,形成粥样硬化病灶,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结构改变,降低冠状动脉自我修复的能力,更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本研究资料显示,青年人中高血压的比例很高,共99例,占43.4%。Gensini评分与高血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96),分析与4组中高血压例数比较无差异(P=0.810)有关,但仍应强调积极预防及控制高血压,这对降低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益。
血糖增高作为冠心病又一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改善,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并年轻化。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4倍,而且8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威胁之中。我们做过的大量冠脉造影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虽胸痛症状不典型,但多为3支血管弥漫性狭窄病变,预后不佳,故必须从年轻开始做好冠心病的预防。本研究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对冠脉积分的影响有显著意义(t=3.220,P=0.001)。
本次研究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BMI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与目前年轻人普遍存在体质量指数超标现象有关,4组BMI数据比较无差异(P=0.402)。2013年中国肥胖人口达到6 200万,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9%,紧跟美国之后是世界上肥胖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不仅超重人口多,且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
王华等[8]研究显示,高血糖、长期吸烟、LDL-C的升高以及HDL-C的下降等这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聚集时的致病作用不是单个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一种正相的交互和协同作用,使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呈几何倍数上升。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导致动脉损伤,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除了严格戒烟、控制空腹血糖、血脂,改变生活方式,并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并达标是降低早发冠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年冠心病主要与吸烟、高血糖、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对于性别、家族史而言以上均为可控制危险因素,均可进行干预。彻底戒烟并监督下一代避免吸烟、改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好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减轻压力,定期进行体检,评价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以早期发现危险因素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ENSINI G 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607.
[2]孙旻.中青年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67-3368.
[3]梁首勤,李牧蔚,田焕,等.吸烟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系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88.
[4]RALLIDIS L S,PITSAVOS C,PANAGIOTAKOS D B.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s the best discriminator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individuals[J].Atherosclerosis,2005,179(2):305-309.
[5]刘健,从洪良.甘油三酯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19-621.
[6]HIRSCH G A,BLUMENTHAL R S.Usefulness of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determinati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J].Am J Cardiol,2003,91(7):827-830.
[7]TORPY J M,BURKE A E,GLASS R M,et a1.JAMA patient pag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JAMA,2009,302(21):2388.
[8]王华,冯波,王元元.空腹血糖及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临床内科杂志,2010,27(6):382-384.
可控环境因素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篇2
农村沼气的发酵方式为常温半连续式发酵[1],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酶活性弱,微生物代谢、生长缓慢,沼气的产气率较低,随发酵的进程,原料利用,TS降低,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发酵体系酸化,产甲烷菌在有限的营养和空间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增长率下降。为了提高沼气产气量和原料利用率,除通过基因、代谢工程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外,控制发酵条件是另一重要途径。本试验通过pH、接种量、C/N这三个人为可控环境的主要因素对常温厌氧发酵的沼气产气量进行探索[2],以期为农村沼气的启动、连续的高产气量及沼气池的管理提供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接种物
发酵材料为新鲜猪粪(富含发酵所需的各种营养条件),取自都匀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养猪场。TS含量为29%—32%。接种物(发酵生物种子),取自农村多口沼气池,经实验室以猪粪为原料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菌群,送样经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测定,各微生物菌群数量为:发酵细菌3.0×108 /mL,纤维素分解菌5.5×104 /mL,硫酸盐还原菌5.0×106 /mL,产甲烷菌1.9×107 /mL。
1.2试验方法
采用批量发酵,连续培养法。以新鲜猪粪为原料,用pH、接种量、C/N三个因素在实验室经不同水平预实验[3,4,5],分别确定水平:pH为6.0、6.5、7.0;接种量为24%、29%、34%;C/N为25/1、30/1、35/1,进行正交实验,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6]。用3 500 mL蒸馏水瓶为发酵容器,加入材料、接种物、调节pH并定容至2 500 mL,搅拌均匀,置于实验室常温下发酵。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日产气量,用pHS-25A型数字酸度计测量发酵液pH值。用农村沼气主要成分简易快速测定法[7]计算CH4含量近似值,每天测量一次,连续发酵60 d,统计日平均产气量、总产气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沼气发酵启动的影响
沼气池从进料开始,到能够正常而稳定的产气过程称为沼气发酵启动。试验时气温较高,第2天便开始测定产气量和CH4含量。由表1各因子对结果的影响,可以看出接种量和pH的极差∣R∣分居第一、二位,是影响产沼气启动的关键性因子,C/N对产沼气启动的影响较小(同高礼安等[3]的结论)。根据试验平均数可以看出:pH为6.5,接种量为24%—29%和pH为7.0,接种量为29%,对启动的效果好,pH为6.5和接种量为34%,pH为7.0和接种量为24%,pH为6.0和接种量为29%的三个组合效果次之,其余的效果较差。随着好氧微生物菌群对有机物的分解,使发酵体系逐渐形成厌氧环境,菌群数量锐减;此时,纤维素分解菌等厌氧菌代谢产生酸性有机物使料液pH有下降趋势[3];接种量较大(29%)时利于厌氧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料液的有机大分子,这是这些菌群与其代谢产物形成的pH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上述过程为产甲烷菌提供必要的条件,加促厌氧发酵的启动。
经方差分析(表2)可看出,pH(F=8.208 9)与接种量(F= 9.405 1)对发酵启动效果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但都比C/N(F<1)对发酵的启动有明显作用,接种量是启动发酵的关键因子。上述三因子对发酵的启动中,与直观分析相同,先确定较大的接种量,然后调节pH略显酸性,最后用适度的C/N,即pH=6.5,接种量=29%,C/N= 25/1—30/1是优选组合。
2.2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沼气发酵日均产气量的影响
由表3 各因子对沼气发酵结果的影响可以看出,pH和接种量的极差∣R∣分居第一、二位,是影响沼气产量的关键因子,pH和接种量对沼气产量的影响作用基本相同,C/N对沼气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根据各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可以看出,pH=6.0,接种量=24%—29%;pH=7.0,接种量为24%或34%对沼气日均产气量效果好。pH=6.0,接种量=34%,C/N=35/1;pH=6.5,接种量=34%,C/N=25/1;pH=7.0,接种量=29%,C/N=25/1这三组合较好;其余较差。
这三种因素对沼气的产气量存在同步趋势,即pH较低时接种量和C/N也相应较低,反之则升高:发酵启动后,形成的大量产甲烷菌的原料—有机酸被利用,氨化作用的积累,使pH回升[3],pH在中性(7.0)环境下适合大多数产甲烷菌的生长[8],随着启动后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代解产物的增多,对碳源的利用,使C/N下降,为产甲烷菌提供可利用的原料,在短期的调整后进入对数期[7],从而在较大接种物(34%)的条件下进行高速代谢,产生的沼气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方差分析(表4 )可知:pH(F=12.128 5)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随发酵底物的利用,产物的形成而不断改变,影响产甲烷菌的生长和代谢,改变其菌群数量及C/N,是产沼气过程的关键因子;接种量(F=8.769 2)的多少影响产甲烷菌对原料的利用的量和速率,改变C/N,形成的代谢产物或有害废物反过来影响产甲烷菌的生理,对发酵产沼气的作用较重要,但产气量不会随接种量的增大而一直增加(同沈萍等[2]、赵洪等[5]的结论);适度的C/N在发酵启动后,随厌氧菌对原料的利用,产甲烷菌的诱导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N,以新鲜猪粪为原料,营养充足,较适于发酵,C/N对产沼气量的影响较小。
沼气产量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相符:pH=7.0适合产甲烷菌生存,接种量较大,产甲烷菌增殖快,活动增强,缩短利用原料产沼气的时间,产量高,反之则低。pH=7.0,接种量34%,C/N=30/1为大量产沼气的优选组合。
3小结与讨论
在半连续发酵中,pH、接种量、C/N,三个因素的三个水平的处理。首先,要适度的接种量(29%),较低pH,较高的C/N利于发酵的启动,为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活动提供必要原料,为产甲烷菌提供大量的空间和营养来源,启动时三因素的作用强度为:接种量>pH>C/N;然后随启动的发生,产甲烷菌的增多,相当于接种物量的提高,对有机酸的利用和氨化作用的积累,pH回升,碳源的利用量增加,产甲烷菌代谢产物的形成,发酵产气时三因素的作用强度为:pH>接种量>C/N。启动后接种物量增多,pH下降后经产甲烷菌氨化作用对原料的利用而上升,各菌群对不同底物的利用对C/N的改变,使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试验结果表明:人为可控的环境条件对沼气发酵的启动和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近中性条件,较大接种量和C/N发酵启动快,随发酵进程,pH下降后回升,产甲烷菌(接种物)不断增多,启动和产气阶段对碳源的利用从大分子到小分子,使沼液内各菌群间竞争,菌群与环境间的相互选择,进行系统内的自动调节,利用有机酸为原料,中性条件下,厌氧的产甲烷菌逐渐占有优势而成为发酵池内的优势种,进而使甲烷产量提高。若启动阶段的接种量低,则厌氧和兼性厌氧菌活动强,在产甲烷菌未大量增殖时,发酵体系酸化,产甲烷菌生长受限,在发酵体系中由于竞争而被排除,从而发酵难以进行。
控制好接种量,pH,C/N在农村常温发酵和管理中有重要意义。C/N在20/1—30/1范围随接种量在24%—29%和pH在6.5—7.0随气温的高低反向同步增减进行发酵;大池换料时留够沼液,提供足量的发酵种子进行启动,启动后产气量少或不稳定,应考虑通过添加草木灰,5%氨水等调节pH,改善发酵环境,若未见起色,则需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调节C/N,调整微生物的菌群种类和比例,确保厌氧发酵的顺利进行和正常的产气。
参考文献
[1]姚永福,徐洁泉.中国沼气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8—160,462—464
[3]高礼,邓功成,安赵洪,等.C/N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79—6880
[4]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pH值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16—8217
[5]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接种物数量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6278—6280
[6]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等.生物统计学.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7—183
[7]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农村沼气主要成分简易快速测定方法.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66—8767
影响注汽干度的可控因素研究 篇3
注汽锅炉是油田稠油热采的关键设备。它将增压后的软化水加热蒸发成饱和湿蒸汽, 然后将其强制送入地下油层, 为稠油热采提供热源。注入油层的饱和湿蒸汽, 干度过高将导致大量的钙镁离子沉积在炉管中, 造成炉管过热和损坏;干度过低将使油层积水增多, 并在油层冷却后吸收下一轮注入蒸汽的热量, 导致注采周期缩短。所以研究蒸汽干度的可控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 保持注汽锅炉出口蒸汽干度在80%的理想范围内, 对进一步改善注汽效果, 提高稠油采收率十分重要。
1 影响注汽干度的因素分析
蒸汽干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能量守恒, 注汽锅炉存在如下的能量关系:
可整理为:
式中, γ为蒸汽干度 (%) , η为热效率 (%) , B为锅炉每小时的燃料消耗量 (kg/h) , Qd为燃料低位发热量 (k J/kg) , D为给水流量 (kg/h) , h′为饱和水焓 (k J/kg) , ξ为汽化潜热 (k J/kg) 。
由式 (2) 可以看出, 锅炉热效率、燃料消耗量、燃料低位发热值、锅炉给水量、饱和水焓、给水焓、汽化潜热的变化都将引起蒸汽干度的波动。
锅炉热效率与蒸汽干度成正比,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注汽锅炉热效率则可提高蒸汽干度。在实际生产中, 注汽锅炉热效率高者可达90%, 低者不足80%, 注汽锅炉热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司炉工现场操作水平, 是可控因素。
燃料消耗量与蒸汽干度成正比, 增加注汽锅炉燃料供给可以提高蒸汽干度, 是可控因素。
燃料低位发热值与蒸汽干度成正比, 增加燃料低位发热值可以提高蒸汽干度, 但在油田目前的实际生产中, 注汽锅炉所用燃料或为其自产原油、天然气, 或者是其它油田生产的转供气, 其低位发热值是定值, 所以此项因素不可控。
锅炉给水量与蒸汽干度成反比,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减少注汽锅炉给水量可提高蒸汽干度, 反之则会使蒸汽干度降低。通过控制给水量提高或降低注汽锅炉蒸汽干度,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 是可控因素。
饱和水焓和汽化潜热随蒸汽压力变化而变化, 是蒸汽压力的函数;在油田实际注汽生产中, 蒸汽压力往往取决于油层压力, 此两项因素不可控。
给水焓是给水温度的函数,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给水温度, 可以相应提高蒸汽干度。
2 技术方案
结合油田注汽生产实际, 针对可控因素, 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如下。
(1) 提高注汽锅炉热效率。对所有在用注汽锅炉热效率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 对热效率低于84.4% (平均值) 的低效炉进行病因诊断, 制定相应的提效整改措施;使用KM900烟气分析测试仪, 对所有运行注汽锅炉排烟温度和过剩空气系数进行现场监测, 根据测试结果, 对排烟温度高于250℃, 或过剩空气系数大于1.5的注汽锅炉及时吹灰或调整配风。
(2) 提高注汽锅炉给水温度。锦州油田各产油区块普遍进入高含水期, 原油综合含水在90%以上, 联合站油水处理后产生大量热污水, 外排热污水温度一般达到60℃以上。所以在选择注汽锅炉给水时, 要优先使用经过精细处理后, 相对温度较高、水质达标的联合站外排热污水。
(3) 供水量控制。锅炉运行工根据注汽干度波动情况, 对锅炉供水量进行调节。首先通过调节供水管线上的手阀开度, 增加或降低锅炉给水量;在此基础上, 通过旋转锅炉操作盘上变频器的频率控制旋钮, 精确微调给水排量。
(4) 燃料供应量控制。锅炉运行工根据注汽干度或燃料压力波动, 调节燃料供应开关。尤其是烧天然气时, 需根据干度或供气压力波动随时调节天然气手阀开度。烧油时需调节雾化压力, 蒸汽干度在40%以上时可选择蒸汽雾化。
在进行锅炉供水量或燃料供应量调节时, 必须注意观察并及时调节风门开度, 以保证适度的空气供应量。
(5) 试验应用注汽干度自动检测、燃料配风自动检测等技术, 逐步实现汽锅炉运行过程的全自动化微机控制, 全面提高检测精度和调控水平, 避免人工操作可能造成的偏差。目前锦州油田已经在31台注汽锅炉安装使用了干度自动检测和含氧自动检测系统。
3 实施效果
采取上述控制方案后, 锦州油田注汽锅炉平均热效率由84.4%提高到目前的86.7%, 注汽锅炉平均热效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稠油注汽锅炉注汽干度由73.1%提高到目前的76.4%, 有效提升了稠油采收率, 确保了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每年60万吨以上。
摘要: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蒸汽干度受锅炉热效率、燃料消耗量、锅炉给水量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场注汽锅炉实际运行中, 其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 而有些因素则不可控。针对可控因素, 采用降低注汽锅炉排烟温度、控制过剩空气系数、提高注汽锅炉给水温度、调节锅炉供水量、燃料供应量等方法, 可以有效控制或提高蒸汽干度。
关键词:油田,注汽干度,控制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范英才, 赵杰.蒸汽驱产量模型改进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17) .
[2]王春生, 崔海清, 杨树人.Ⅱ类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 (11) .
可控危险因素 篇4
一、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现状
提高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稽核质量和效率, 减少内部稽核风险的关键在于怎样判断被稽核单位重大错误风险的存在, 如何确定稽核重点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必须加强稽核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是搞好内部稽核工作的基础。
1. 目前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当前, 内部稽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内部稽核人员素质停留在原来的财务审计基础上, 无法适应结算业务功能的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内部稽核人员懂得财务知识的较多, 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结算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缺乏充分运用结算中心计算机处理稽核业务的能力, 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 稽核触角不够敏锐、基本功不够扎实、分析不够透彻、涉猎不够广泛等, 应对复杂稽核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
(2) 职业道德欠佳。由于稽核人员和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 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稽核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 使得内部稽核人员有所顾虑, 影响客观公正性, 最终使现有稽核部门设置上存在不敢查、不愿查的弊端。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随意性较大。
2. 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要保证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规避道德风险。
(1) 加强稽核人员的培训。高素质的稽核人员是保证稽核质量的关键。首先, 要选拔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稽核队伍中来;其次, 加强对稽核人员的业务培训, 通过再教育使其及时了解最新稽核动态、稽核标准和业务发展情况。
(2) 加强经验交流。不仅在本结算中心内部加强学习交流, 更要积极利用铁道部结算中心稽核的平台, 促进全路范围的经验交流, 取长补短, 将铁道部和外局的经验和进步的技术在本中心迅速推广, 提高内部稽核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3) 严格遵循回避制度。自然和社会因素形成的人际关系对内部稽核人员遵守客观、公正、独立的稽核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实行稽核派驻制, 或通过轮换、交叉稽核, 使稽核部门和人员的费用独立, 以保证稽核部门真正具有超脱性、独立性。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以便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 以利于进一步防范风险, 更好地做好稽核工作。
二、完善稽核体系刻不容缓
铁道结算中心的稽核工作开始于1999年,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发展, 已初步确立了结算中心的稽核监督制度的框架, 建立了在结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设置稽核部门, 并实行向上一级中心和本级中心双重负责制的稽核组织形式, 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完善稽核监督提高稽核质量, 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1. 建立稽核管理机构
目前, 结算人员和稽核人员的配备处于两难的境地, 结算人员又是稽核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在结算部门之外单独设立稽核部门, 将原设在结算部的稽核人员从日常结算工作中释放出来, 专门从事稽核监督。还要完善结算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 实行计算机监督、现场稽核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将事后稽核的重点转变到稽核后的综合分析上来, 对一些重要业务的处理进行跟踪反馈。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 主要任务是通过检查, 及时、快捷地发现漏洞和不足, 从而解决问题, 堵塞漏洞。
2. 赋予稽核人员相应的处罚和监督执行权限
对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是实施稽核监督的关键环节, 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咎的客观要求。从日常掌握的情况来看, 一些稽核检查效果不理想, 有章不循, 屡查屡犯, 检查过后就发生案件。究其主要原因, 是当稽核中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 不敢查, 不愿查, 或查纠不彻底, 违章不纠, 流于形式。难以遵循回避制度, 影响稽核的客观公正性, 最终使内部稽核人员承担较大的稽核风险。只有有效地监督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解决整改后的遗留问题, 才能避免稽核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
3. 强化稽核监督质量
(1) 为保证内部稽核质量, 稽核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 在实际稽核过程中, 至今仍缺少事前的稽核监督、事中的稽核程序、事后的稽核建议, 一般只记录稽核问题的事项, 而未记录稽核人员认为正确的稽核事项。使得稽核质量制度无从下手, 稽核报告定性不准确、引用法律法规不当、稽核处理处罚不到位。以上现状的存在, 使得稽核监督质量成为一句空话, 更谈不上规避风险。
(2) 高质量的稽核成果是树立权威的最有效途径。稽核部门要对整个业务操作过程进行事中、事后稽核监督, 确保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安全、合规合法、科学、效益。稽核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中肯而有说服力的改进意见;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评价结算中心经营中的风险, 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办法。对业务中有苗头性、倾向性及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3) 提高稽核手段的科技含量, 现场稽核是稽核人员直接深入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形式。但由于人力及稽核成本的限制, 稽核人员不可能频繁地进行现场稽核。因此, 需要注重非现场稽核。尽快开发出非现场稽核系统软件, 由部中心统一开发稽核监控网络系统, 按级别控制, 共享业务部门的基础业务数据, 扩大非现场稽核的范围, 发挥非现场稽核的预警分析功能。
三、小结
可控危险因素 篇5
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是一种在野战火线抢送伤员时,能够尽早建立静脉输液,进行早期战伤抗休克的实用野战卫勤装备[1]。该装置现已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920245604.7),现处于样品及临床小试阶段。在临床小试的过程中发现,影响该装置输液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了弹簧的压缩程度外,还与静脉套管针的大小,输液器的长度、内径及型号,装置与伤员的相对水平位置等因素相关;另外,输液袋内液体的残余量与输液的速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使该装置更能满足野战卫勤训练的需要,为临床实用和改造及批量生产提供依据,对影响输液速度的因素,特别是袋内压强、弹簧标尺读数与输注流速的关系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2 测定实验
测定中使用的物品有:排空后的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输液袋(万汶,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14DE7322),一次性输液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套管针18号、22号各一支(德国贝朗公司生产),医用监护仪(含有创伤压力监测模块,GE公司生产,型号dash2000),压力传感器,三通,直尺,100 mL量杯,秒表等。
2.1 输液袋内压与输液速度的测定与分析
2.1.1 原理
流体力学的泊肃叶定律公式为Q=π×r4×(p1-p0)/8ηL,其中,r为管道内径,(p1-p0)为管道的压强,η为黏滞系数,L为管道长度。由此可知,液体在管道内的流速与管道的压强、管道的内径4次方成正比,与液体的黏滞系数、管道的长度成反比。在此测定实验中,统一使用22号套管针与输液器连接,且套管针的水平位置固定,那么根据泊肃叶公式,其他影响因素固定后,流速Q理论上与输液袋的压力p1成正比。
2.1.2 方法
将排空后的输液袋内注入500 mL 0.9%生理盐水,用针筒排空袋内气体,将其放于上板与底之间,并把装置安装好。在输液袋的A口插入输液器,输液器出口与22号套管针连接,并把套管针固定于输液袋同一水平的位置,排空输液器液体备用。把100 mL量杯放于22号套管针正下方,以测定流出的液体的量。往输液袋的B口插入18号套针,并与压力传感器、监护仪连接,校零后备用。
用控制横杆和控制滑块挤压弹簧至某一卡槽位置,观测并记录0、1、2、3 min……的量杯的液体容积,记录30 s、1 min30 s、2 min 30 s、3 min 30 s……监护仪所示的袋内压强的数值。计算出的流速为1 min内的平均流速,即S=(Vt-Vt-1)/t,单位为mL/min;记录压强单位为mmHg(1mm Hg=133.322 Pa)。将所得的数据绘制成压力与流速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
经过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流速与压强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1,显著系数P<0.01,二者呈线性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534x-4.919。由泊肃叶公式可知,当p0=0时,流速Q与p1成正比。当套管针的位置与输液袋在同一水平时,此直线回归方程校正为y=0.534x,二者成正比的关系。
2.2 弹簧的压缩标尺读数与袋内压强关系的测定与分析
2.2.1 目的及原理
由胡克定律可知,弹簧改变的长度与产生的力满足F=kΔL,但是由于压强p=F/S,且随着弹簧压力的改变,输液袋与上板底板的接触面积会发生改变,那么袋内的压强并不一定随着弹簧压缩量变化而成线性变化。究竟弹簧的压缩尺度与袋内的压强以及袋内液体的剩余量的关系如何,我们通过如下实验进行测定。
2.2.2 方法及结果
往排空的输液袋注入500 mL液体后,用针筒排空气体,将控制横杆卡于不同的5个卡槽,按2.1.2的方法分别测定袋内的压强,并从轴心杆上的标尺读出弹簧压缩尺度,记录压强和压缩尺度。然后,将输液袋的液体量按20 mL/次抽出,每次减少袋内液体后,都分别测量横杆卡于不同卡槽时的袋内压强和弹簧读数,将所得的压强和弹簧读数制成散点图如图2所示。
2.2.3 分析及讨论
从图2可以看出,控制杆卡于5个不同卡槽位置所测得的压强与标尺读数分布于5条不同的线上,分别对其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经过SPSS15.0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1所示。
注:y表示压强,mm Hg;x表示弹簧标尺读数,cm
从图2及表1数据分析得出,在每个不同卡槽位置上,无论袋内剩余的液体多少,弹簧的压缩度与压强呈很强的线性关系,且pearson系数都大于0.99。也就是说,如果横杆与卡槽的位置一定,那么随着袋内的液体流出,弹簧的压力减少,袋内的压强也按线性的规律减少。不同卡槽位置有不同的直线斜率和截距,这可能与上板底板与液体受力面积的变化以及流体力学等因素相关。
3 野战输液装置标尺的改进
战地输液的目的是为了给战伤伤员早期建立静脉通路,尽早进行抗休克治疗,减少战伤休克的死亡率。这就决定了对输液装置的要求与内科精确输液不同,它要求装置要便携,输注快速、可控,而流速仅要求相对准确即可。以往的研究[1]认为,弹簧的压缩程度可以决定该装置的输液速度,但通过以上实验得知,除了弹簧的压缩程度外,输液速度与调节横杆处于的卡槽位置也有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改进了轴心杆的标尺,以方便野战输液的需要。
3.1 方法
从图2可以看出,我们设定当袋内压强为10~20、20~30、30~40、40~50、50~60 mmHg范围时,流速为分别为极低速、低速、中速、高速、极高速,经过y=0.534x计算,流速分别是0~5.34、5.34~10.68、10.68~16.02、16.02~21.36、21.36~26.7 mL/min。通过表1的5个直线回归方程,可以算出5个不同卡槽位置的各个流速界值对应的弹簧的压缩标尺读数,按照实际的尺寸绘制成如图3所示标尺,将此标尺按图4的方法贴附于轴心杆上,并按图5所示工作。
3.2 流速的判断
图3中,1、2、3、4、5分别代表控制横杆位于不同位置卡槽的标尺带,标尺带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流速,即红、黄、浅绿、深绿、黑分别代表极低速、低速、中速、高速、极高速5个不同的输注速度。标尺贴附于轴心杆时,必须把第一条标尺带红色边缘与0刻度对齐,这代表弹簧无压缩时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控制横杆卡于第n个卡槽时,那么通过控制滑块与第n条标尺带相交的颜色来判断流速。如图5所示,横杆卡于第二卡槽,控制滑块与第二条标尺带相交为深绿色区域,那么此时输液器的流速为高速,大约为10.68~16.02 mL/min。在野战火线急救中,卫生兵只要根据卡槽的位置和标尺色带,就可以粗略判断并控制输注流速。
4 结论
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是一种实用的野战卫勤装备。与悬挂式的输液装置相比,其输液速度较难控制,根本原因是它与许多因素相关。为了达到输液速度可判断和可控性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流速、压力、弹簧压缩尺度、卡槽位置等进行实验测定和数据分析,得出了不同横杆处于同一卡槽位置时,输注速度与弹簧压缩尺度呈线性关系。根据该实验和分析结论,把轴心杆的标尺改进成5条色带的标尺,为野战火线后送伤员过程中,更方便、有效地使用该装置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明华,张铨,阮丁异,等.可控性野战装置的设计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0):76-77.
[2]刘良民.战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新方法与新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913-915.
可控危险因素 篇6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性决策中, 最终的决策和行为被先前出现的锚同化, 从而导致决策的偏差。这是一种普遍存在、十分顽固且难以消除的现象, 可以这样说锚定效应是人类潜意识里自然产生的, 是一种天性, 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之所以如此,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 人的决策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 并非活在真空, 所谓的优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非绝对意义的说辞。当无内部锚存在的条件下或者内部锚对作出决策远远不够时, 人们往往不得不以外部锚作为参照物, 即是“相信它, 只因无物可信”;第二, 人的行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一般会遵循省力的原则, 锚的存在简化了复杂的判断, 因而符合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第三, 在不确定性情境下, 当人们除了锚再无其他可参照的对象, 锚即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除了利用它别无选择, 因此人的内心趋向于证实锚而非证伪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实验中锚定效应是如此显著, 大大超乎了研究人员的预期。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在其营销活动中只可去顺应、引导、影响消费者这种天性, 任何忽略、漠视甚至无视它的营销行为都将失败。
2 以往研究总结
自从锚定效应被提出后 (Tversky&Kahneman, 1974) , 它就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解释的探讨中, 如不充分调整启发式模型 (Epley, 2004;Epley&Gilovich, 2004, 2001) 、选择通达模型 (Mussweiler&Strack, 2000a, 2000b;Strack&Mussweiler, 1997) 、双加工模型 (Epley&Gilovich, 2006, 2005;曲琛, 罗跃嘉, 2008;孙彦, 李纾, 殷晓莉, 2007) 以及认知神经模型 (曲琛, 罗跃嘉, 2008;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2008;Qu, Wang, &Luo, 2008;Qu, Zhou, &Luo, 2008;Jasper&Christman, 2005) 。大量研究表明, 锚定效应可以使得个体产生自我中心偏差 (Epley, Keysar, &Gilovich, 2004) 、时距估计偏差 (Thomas&Handley, 2008;张志杰, 彭春花, 黄希庭, 2008) 、谈判偏差 (Galinsky, Mussweiler, &Medvec, 2002) 、法庭判断偏差 (Englich, Mussweiler, &Strack, 2006) 、患病概率的诊断偏差 (Brewer, Chapman, Schwartz, &Bergus, 2007) 以及共享信息互换中产生两难情境 (Cress&Kimmerle, 2007) , 且它还影响了各种经济消费行为和各种商业决策, 如对消费者买与卖意愿的影响 (Simonson&Drolet, 2004) 、对消费者消费目标的影响 (Jiang, Coulter, &Ratneshwar, 2005) 、对消费者商品价格判断的影响 (Chandrashekaran&Grewal, 2006) 及会影响消费者选择偏好 (Nelson&Simmons, 2005) 等;甚至在一些产品重设计行为 (Dixon&Colton, 2000) 和招聘面试 (Kataoka, Latham, &Whyte, 1997) 中也会产生锚定偏差。
3 锚定效应的基本构成要件
从锚定效应的定义可知, 其产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锚, 它可以是外部锚 (比如实验人员提供的数字、商家提供的参考售价、网民对某件商品的评价等) , 也可以是内部锚 (比如人的第一印象、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等) , 而其本质就是决策中的参照物;二是靶, 即是在不确定性情境下所要作出的决策, 由于锚的存在, 导致决策产生了偏差, 这种偏差是固有的, 因而往往是一种系统误差;三是决策主体, 可以是一个人, 亦可以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组织。
4 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在企业营销行为中的价值
我们知道在企业营销活动中需要对外部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扫描, 而外部环境中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变量之一便是消费者。在绝大多数行业中, 买方与卖方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 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 因此消费者在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 即便如此,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成熟度与集中度的提高, 竞争的加剧, 产品同质化程度的加深, 大量的企业依靠花样繁多的各种促销活动, 看似巧妙的定价策略, 渠道的精耕细作, 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来拉拢消费者, 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使。而沉锚效应揭示了人们决策过程的一种基本规律, 为营销行为的创新开辟了一片蓝海。因此企业可以利用顾客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引导顾客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4.1 提高信息不对称性
锚定效应之所以产生, 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导致在决策中除了锚无物可参照, 因此显著锚定效应的产生有赖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强。而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交易中, 产品的卖方和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相对称的, 通常产品的卖方对自己所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拥有更多的信息, 而产品的买方对所要购买的产品拥有更少的信息, 如汽车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众所周知, 企业的产品不是孤立存在的, 当我方企业在其广告中强调产品某种性能 (如刮胡刀可水洗) 时, 为消费者提供了外部锚1, 但同时竞争对手在同时段的广告中强调其产品的某种替代性能 (如刮胡刀片是不锈钢的) 时, 这样又为消费者提供了外部锚2, 这样一来我企业锚1的锚定效应将大打折扣。因此竞争者提供的干扰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 对我企业外部锚1的削弱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同时消费者亦可以参考内部锚来干扰我公司提供的外部锚1, 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结果, 毕竟消费者自身的个性、动机、态度、知识水平、信念等难以控制, 一旦其参考内部锚, 我方企业所提供的外部锚的锚定效应将大打折扣。因此塑造差异, 与竞争产品区隔, 让消费者无从或者难以提取信息予以比较, 是加强锚定效应非常有效的途径, 这也正是波特教授提出的差异化战略的体现。
4.2 提升锚与靶之间的关联性
在以往大量的学术研究与实验中, 都证明了提升锚与靶的关联度, 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会大大增强。笔者看来两者间的这种关联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语义的关联;例如Tversky和Kahneman (1974) 的两步式经典研究范式所提到的转动轮盘的实验。二是形式的关联;如Wilson等 (1996) 在一项研究中, 先给实验组的被试发一个身份号码, 告诉他们这个号码是随机的 (实际上控制在1928~1935) , 然后让他们估计“本地电话簿里内科医生的人数是多少?”在这个实验中虽然身份号码与内科医生人数毫无语义上的关联, 但都是数字, 这既是形式上的一致, 当然形式上的关联亦可以表现为计量单位、文本结构、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一致性。三是在双因素 (即语义与形式) 的关联;例如《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推出的征订方案, 如表1所示:
在表中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而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当读者看到这个数据自然会想同样花125美元, 何不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呢?因此有人做过实地读者调研, 发现选择电子版的百分比为16%。选择印刷版的为0%, 而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为84%。因此从表面上看起来印刷版是一个多余的选项, 似乎删掉不打紧。于是将征订方案作了调整, 如表2所示:
此时再次做调研, 得到的结果却大跌眼镜, 选择电子版的百分比达到了68%, 而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的百分比降为32%。两种方案其销售结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其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印刷版:每年125美元”充当了锚, 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读者决策出现了偏差。而“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即是靶, 是杂志社处心积虑想让读者选择的方案, 这里的锚与靶不但在形式 (文本结构) 上完全一致, 语义上也是高度关联, 从而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看起来比较美。因此如何在定价方案、价格策略、店面选址、产品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升锚与靶的关联度, 从而将消费者决策引向有利于商家的方向是每个营销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4.3 锚的证明
锚定效应的出现归根结底必须有锚, 锚的质量高低关系到锚定效应的大小。有效的锚应该是可以让消费者接受的、认可的甚至坚信不疑的, 因此锚本身的证明就必不可少。常见的手段如商家对产品的价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让人感觉商品的价格是经过严密计算的, 是值得信赖的;在广告中利用名人代言, 利用实验结果, 利用其他顾客来现身说法;在店面的装修上营造一种专业的形象, 统一VI;在服务上统一用语, 在人员推销中统一销售话术等不一而足。总结起来, 锚的证明是否有效必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假设具有合理性以及推导过程的逻辑性。什么是合理的假设呢?“假设”是建立在经验或观察思考基础上, 对事物总体的基本判断, 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有一份资料记载, 在改革开放初期, 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电视机市场作了调查, 得出了中国人穷, 买不起电视机的结论。而精明的日本人却对中国人“穷”作了量的分析, 推出了14寸黑白电视机, 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使“松下”、“索尼”、“东芝”、“三洋”这些品牌成了中国电视机市场上独领风骚的名牌;什么又是推导过程的逻辑性呢?“逻辑性”是基于对人性的认知, 而不是对与错的分析与判断, 毕竟营销活动大多是针对普通大众, 严格的数学证明、精妙的推导往往无法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甚至会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有趣的符合人性的逻辑推理也许更能引起顾客的共鸣。例如农夫山泉模拟高露洁的“鸡蛋对比”, 分别在各地电视台播出“水仙花生长对比实验”广告:两组水仙花, 分别养在由农夫山泉自己生产的纯净水和矿泉水里, 看上去, 没有任何区别。但一个星期后, 矿泉水养的水仙花根茎长到了3厘米, 而纯净水里那株只有1厘米。然后广告说道“同学们, 现在我们知道该喝什么水了吧!”这样的实验不一定科学, 但却让消费者相信了, 因此它不一定合理, 却合乎人性。
4.4 情境的设计
在前人的研究中, 论述了大量有关情境要素 (时间、预警等) 对锚定效应影响的案例, 其结果证明了某些特定的情境确实会改变锚定效应的大小。比如对两组被试分别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要求被试在5秒内估计出其乘积。结果发现, 被试对第一道题的估计的中数是2250, 对第二道题的估计的中数是512。两者的差别很大, 并都远远小于正确答案4032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大多数被试的算法是:先计算前几步, 得到一个初始值 (锚) , 然后进行 (不充分) 调整做出回答。由于调整是有限的, 第一个式子的初始值较高, 因此得出的估计值也比较高;而第二个式子初始值较低, 因此得出的估计值自然较低;又比如商家经常在促销策略中使用的“店铺转让期间, 一律五折”、“清仓甩卖, 最后三天”、淘宝网商家的限时秒杀等;再如在广告中刊登两幅照片, 一幅是使用减肥药之前的“魔鬼身材”, 另一幅则是使用后的魔鬼身材, 这样的所谓创意广告不胜枚举, 这些案例共同的地方在于商家在情境中加入了“预警”元素, 让消费者感到了压力, 来不及仔细斟酌, 进而可能作出有利于卖方的决策。当然情境的设计也可以是音乐、图片、店面的装修、让人心旷神怡的香味、感人肺腑的故事等。总之情境设计的本质即是造势, 是营造一种氛围, 是建立一个场, 是布下一个局, 当然这种氛围需要与锚相呼应, 让身处期间的消费者自然而然的被锚锁定、同化, 从而将子弹 (钞票) 射向早已安排好的靶。
4.5 构建锚系统
前面所述个人认为主要是技巧、战术层面的, 诚然作为营销者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精巧的锚来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的决策, 但毕竟只能在局部或者短期取得阶段性的效益。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行为, 从战略的角度牢牢的锁定消费者, 则必须去构建企业独特的、有价值的锚系统或者锚组合。所谓系统, 泛指由一群有关联的个体组成, 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 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 因此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对于营销工作而言, 锚系统包括了产品组合、价格、广告、公关、包装、商标、品牌声誉、品牌定位、传播渠道等一系列因素 (即是锚) 。这些锚如果分散开来, 是无法形成系统的, 其相互的关联和整体效应的发挥必须依赖一个核心锚来整合, 即是品牌定位。而定位往往是针对消费者心智模式, 最终表现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评价, 甚至是一种态度。当所有其他的锚都紧紧围绕品牌定位 (核心锚) 来设计时, 消费者对品牌的解读就很可能由最初的模糊的印象, 变成清晰的感受, 进而变成一种积极的评价, 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偏好, 直至融入血脉的一种信念。如此原来的外部锚则将内化为消费者的经验与态度 (内部锚) , 心理学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从简单的认知过渡到一种态度甚至是与自身的价值观相结合变成一种信念时, 这个人的行为将产生质的改变。因此借助锚系统的威力, 一个品牌才最终有可能实现德鲁克曾说过的“营销就是让推销变成多余……从而实现产品的自我销售……”。
5 锚定效应对决策轨迹的调整
综上所述, 从战术的角度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不对称性、锚的设计、情境的运用等方法来改变顾客在特点时空的决策轨迹, 但孤立的锚往往受到环境的限制无法对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买方市场条件下被动的地位, 必须从战略的层面构建锚系统。但无论是孤立存在的锚还是锚系统, 都只是顾客消费决策中的参照对象, 它或多或少形成了顾客的消费经验, 从而可能改变未来的消费行为 (即是学习行为产生了) 。但未来的消费行为是一次性的还是反复出现, 对于企业的价值就是天壤之别了。对于锚系统而言, 则存在更大的可能性在未来引起顾客某种消费行为的重复出现, 进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即是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 指的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 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这样一来, 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则由传统的多因素 (即是外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自然因素和营销4P, 以及消费者自身的个体、文化、社会、心理因素) 同时作用、交互影响下的复杂行为变成了单一的惯性行为, 营销工作的内容与效率因此而将得到大幅度的简化与提升。
6 结论
锚定效应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升营销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但必须把握该效应产生的三个基本要件:锚、靶与决策主体, 同时在战略与战术层面关注信息的不对称性、锚的设计与证明、情境的运用以及锚系统的构建, 从而将消费者的决策从单纯的对参照物的利用, 引向所谓的路径依赖 (即惯性思维)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