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险因素

2024-11-26

高危险因素(精选12篇)

高危险因素 篇1

高尿酸血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 造成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 进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等一些列症状,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痛风的发病,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1]。为了进一步掌握本社区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 探索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我院于2014年7月对社区常住居民进行了高尿酸血症的问卷调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本社区470户居民, 共计79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女327例, 男463例, 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23~87 (55.9±11.4) 岁;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30.8%;同时有85.6%的人群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2 调查方法

研究人员由经过系统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组成, 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 指导社区居民填写《高尿酸血症调查表》, 其主要填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家族慢性病史等。

1.3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在指导填写完《高尿酸血症调查表》之后, 研究人员可用皮尺测量居民的身高、腰围和臀围, 用体重计测量体重, 用水银血压计测量右臂血压, 记录在调查表内。研究人员还应提前嘱咐居民保持空腹, 晨起抽取静脉血2ml后, 送医院检测血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

1.4 诊断标准

以居民血尿酸水平高于420mmol/L为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对调查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汇总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发现, 本社区居民血尿酸的平均值为276.0±67.8mmol/L, 其中男性的血尿酸平均值为326.9±62.6mmol/L, 女性的血尿酸263.9±61.4mmol/L。

2.2 患病情况

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4.1%,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7.9%, 女性患病率为1.8%;平均患病年龄为45.1±11.8岁, 其中男性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3.5±10.2岁, 女性的平均患病年龄为52.2±9.7岁, 女性患病年龄高于男性, 而男性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本社区的患病人群以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为主, 大部分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

2.3 危险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 高甘油三酯、男性、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见表1。

2.3.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高甘油三酯、肥胖等4个变量在P=0.05的水平被选入, 表明其为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尿酸的升高, 同时还伴有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改变, 可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的疾病,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2]。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同时由于工作压力的增加, 人们的运动量也逐渐减少, 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逐年攀升, 现已成为世界上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社区居民符合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的患病率为4.1%, 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但是本社区居民的平均患病年龄为45.1±11.8岁, 较我国平均患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本社区男性居民于45~50岁期间的发病率较高, 而女性居民50岁~55岁发病较为常见, 这与女性绝经以后尿酸水平上升有关[3]。同时, 本研究还发现高甘油三酯、男性、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4], 其中男性、高甘油三酯、肥胖等为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应受到医生和社区居民的重视。

高尿酸血症具有隐匿性发病的特点, 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区要加强针对广大居民的健康教育工作, 指导其维持适当体重、戒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并进行定期体检。社区大夫在关注高危居民的体重、血脂、血压变化情况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其血尿酸的变化,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保证社区居民身心安全[5]。

参考文献

[1]朱君, 余俊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 (1) :191-195.

[2]王彦斌, 邱服斌, 任素芳, 等.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 :9-11.

[3]臧路平, 刘志刚, 吴新荣, 等.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1, 30 (1) :69-73.

[4]孙晓红.住院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 2010.

[5]刘志连, 范文娟, 王淑霞, 等.成年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0) :2284-2286.

[6]吴炜戎, 郭阶明, 杨薇, 等.广州市社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现状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7) :728-729.

高危险因素 篇2

提交材料说明

1、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审批表;体育局网(下载表格)

2、游泳场所体育设施国家标准说明性材料;(下载表格)

3、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申请表;(下载表格)

4、营业执照复印件;

5、卫生许可证;

6、循环、过滤、消毒、吸底设备合格证明;(无证明提交近期游泳馆水质监测报告、单位提交:保证合格承诺书。

7、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8、房屋 建筑施工竣工验收备案表;

9、房屋所有权证明;(协议书使用说明)

10、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

11、救生员、教练员证复印件;(游泳培训申请书)

12、各种管理制度及安全例会、隐患排查记录各一份(近期);

13、游泳馆必要图片说明;(泳池、水深标志、救生台、救生 用品、急救用品、游泳人员须知、救生员教练员公示栏、警示牌、注:提交各种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例会、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2、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1、深水游泳合格证验证制度、2、溺水抢救操作规程、3、溺水事故处理制度、4、救生员定期培训制度、5、治安保卫、6、安全救护、7、卫生检查、8、设备维修、9、人员服务岗位责任制度)书面材料。

危险提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篇3

曾经是一村之长的老李,今年50多岁,最近不知怎么回事,没干什么活,却经常感觉累。 胃口也不好,以前每顿能吃两三碗米饭,现在就是再好的饭菜也勾不起食欲。而她老伴则总抱怨最近老李虽然饭量减了,脾气却长了,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和她吵架。几位邻居也感觉老李最近精神差,爱忘事、反应慢。

几天前,儿子订婚,老李高兴,就多喝了几杯。没料到半夜之后,老李突然从床上爬起来呕吐不止。他老伴一边收拾老李的“残局”,一边埋怨他贪杯,可是没想到老李突然就摔倒在地,昏迷不醒。这可把他老伴吓坏了,赶紧叫来儿子用三轮车把他送到县医院,经过一夜紧张地抢救,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老李被诊断为高渗性昏迷,昏迷时的血糖浓度最高达43.0mmoI/L医生怀疑老李已经患糖尿病一段时间了,多亏送来及时,否则生命难保。

专家解读

什么是高渗性昏迷?

高渗性昏迷全称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是血糖严重升高,代谢紊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综合征。所谓“高渗”好比腌制黄瓜时大量的盐把黄瓜里的水挤出来一样,人体的细胞组织就是在高血糖的高渗状态下,因失水而影响生理功能,导致了一系列的症状发生。

发生高渗性昏迷时,患者往往表现为糖尿病症状加重,最初数天尿量增多,但饮水并不多,疲乏无力、头晕、食欲不振。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脱水日趋严重,会出现烦躁、精神恍惚、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甚至昏迷。患者的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心跳增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血糖极度升高,常高于33.3mmoI/L,血钠高于145.OmmoI/L,血液渗透压高于350.OmmoI/L等。

高渗性昏迷的诱发因素

1.摄水不足 多为不合理限制水分者,如卧床病人、胃肠道疾患或昏迷者、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的老年人及不能主动进水的幼儿。

2.应激 高渗性昏迷患者多处于应激状态,如感染、外伤、手术、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中暑等。

3.失水过多 如严重的呕吐或腹泻、大面积的烧伤、血液或腹膜透析患者等。

4.高营养、高糖摄入 如静脉内高营养,不明血糖情况下大量滴注葡萄糖。大量服用高糖饮料,进行含糖溶液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

5.药物影响 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苯妥英钠,口服大量利尿药物等。

诊治中的一些经验

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病情严重,误诊率、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因此,加强对高渗性昏迷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笔者所在医院共收住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8例,其中5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3例治愈出院。病例多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有的病例在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没有监测餐后血糖,因此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直至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引起严重后果时才知晓。所以中老年人在做健康体检时,应该测餐后血糖。在对老年患者输入葡萄糖前,应监测随机血糖,如果随机血糖超过11.1mmoI/L,则不应输入葡萄糖溶液。对在病程中出现昏迷、低血压、尿量增多的患者,应考虑到高渗性昏迷的可能。中枢神经抑制程度往往与高血糖渗透压成正比,由于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尤以脑部血栓为突出表现,导致病死率较高,因此,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才有可能改变预后。总之,无论患者还是临床医生都应该尽量多地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警惕各种诱发因素,避免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高危险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划分为观察组,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划分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63-79岁之间,平均年龄(69.3±5.3)岁;身高在155厘米-175厘米之间,平均身高(165±6.9)厘米;体重在55千克-86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70.6±5.9)千克;对照组男性志愿者37例,女性志愿者43例,年龄在61-77岁之间,平均年龄(65.3±3.9)岁;身高在151厘米-173厘米之间,平均身高(155±5.9)厘米;体重在53千克-81千克之间,平均体重为(69.6±4.9)千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80例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所有80例志愿者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人员,并能够配合检查。排除严重肝功能障碍和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各种血液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重症糖尿病患者、风湿性疾病患者、通风患者、服用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的患者。

1.2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男性患者和绝经后的女性患者血尿酸高于420mmol/L、绝经前女性患者血尿酸高于358m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1.3 测定方式

测定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尿酸水平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病史和药物服用史的询问,同时测量患者和自愿者的体重和身高,计算出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平方米(cm2)。于清晨采集患者和志愿者空腹12小时后的外周静脉血5毫升行血尿酸检测,应用统一的标准化测量仪测量患者和志愿者的血尿酸水平[2]。采用台式血压计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志愿者患者进行血压测量,舒张压等于或高于90毫米汞柱或者收缩压等于或高于140毫米汞柱可判定为高血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病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对比

经外周静脉血液检测后,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血管病患者组和健康志愿者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的对比

经检测后,心血管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肥胖发生的几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升高的趋势,国内外对于高尿血症所导致的危害也逐渐备受关注。作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内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来源于内源性的嘌呤代谢,尿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绝经后尿酸升高更为显著,尿酸升高的原因还有尿酸排泄障碍等因素。尿酸在动脉壁的沉积容易损伤动脉内膜,导致脂蛋白的氧化,引发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国外学者Brand等研究发现很多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后会罹患冠心病,且这些患者的死亡主要以心肌梗死为主[3]。相关的研究显示,高尿血症患者经常会伴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和肥胖等[4]。本研究可以看出心血管病组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较健康志愿者组更高(P>0.05);心血管病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组(P>0.05)。综上所述,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肥胖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及时防止和治疗高尿酸血症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纵仁荣.高尿酸血症与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三者之间关系[J].当代临床医刊,2015,1(28):1233-1235.

[2]吴立峰.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9):49-51.

[3]王孝铭,王宪衍,钱文琪,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高尿酸血症[J].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2):708-709.

危险因素告知制度 篇5

物质。一般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有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对危险源属性的分析,有利于危险源的辨识、控制。依据《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重预防、抓源头、控过程、求实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把预防的关口前移,现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相关内容如下:

第一条 生产部门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

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并确保其熟悉和掌握有关内容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第二条 推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交底中将施工危险情况、采取的措施、

解决的办法以书面告知的形式或告知牌的形式通知作业人员。

第三条 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

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安全风险

2、危险源通报

3、安全制度和规程

4、紧急反应及现场处置程序

5、个人防护使用要求

第四条 重点岗位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危险源。对危险源的辨识基本原则是:

(一)本质属性有潜在危险性:

1.有发生爆炸、火灾危险;

2.有中毒窒息危险;

3.有高空坠落危险;

4.有烧伤、烫伤、腐蚀危险;

5.有飞溅物打击危险;

6.有被物体绞、辗、挤压、撞击、切割、挂带危险;

7.有被车辆提升系统伤害危险;

8.有触电伤害危险;

9.其他容易导致人员伤害、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危险。

(二)隐患容易产生又不易被发觉、且难于控制。

隐患泛指潜在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物或环境的不安全

状态。从理论上而言,凡存在隐患的设备、岗位、场所都可视为危险源;但是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凡是有本质属性危险性的设备、岗位、场所都视为存在隐患,都一概作为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根本依据,以造成危险源过多过滥,失去重点监控意义。

第五条 重点告知内容:

1、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告知措施:

(1)安装、拆卸起重设备和高脚手架、模板等设施时,应当编制拆装方案、

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在施工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2)在高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网。

(4)高空作业点下方不得有人逗留,工作中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材料。

(5)严禁用绳索、软线、链条等代替安全带。

(6)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同样应视为高处作业,要设置警

告标志。

(7)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

起重吊装等作业。

(8)高处作业人员和挖孔桩人员严禁穿硬底鞋。

2、危险源:触电

告知措施:

(1)施工所用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凡有裸露带电的电气设备和易发生

电击的危险区,都要设围栏、护网、箱、闸等屏护设栏设施。

(2)施工用电的线路及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安装设置,并符合供电部

门的规定。

(3)严禁将电线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管、扒钉等金属件上。

(4)手持电动工具应由专人管理,手柄绝缘良好,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严

禁使用。

(5)变、配电室严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建筑结构应符合防火、水、漏、盗、防小动物串入及通风良好的要求;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6)施工现场生产和生活用电要统一规范、布局合理,并保持接地装置可

靠,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

(7)电焊机必须接地,电焊机用毕必须切断电源。

(8)接地线应用不小于25mm的多股软铜线,装接与撤除接地线必须戴绝缘

手套,穿绝缘靴和设监护人。

3、危险源:窒息

告知措施:

(1)有限空间作业时必须安设通风设施(鼓风机)。

(2)制定操作规程、设立警示标志、采取防护措施。

(3)做好窒息应急措施。

(4)必须与外来施工单位签定安全管理协议书,明确责任,明确联络人。

4、险源:起重伤害

告知措施:

(1)吊车工、指挥人员要了解起重机械性能。

(2)起吊时必须专人指挥。

(3)起重工持证上岗。

5、险源:机械伤害

告知措施:

(1)操作手要了解机械设备性能。

(2)操作手要掌握机械操作规程。

6、险源:爆炸

告知措施:

(1)氧气瓶乙炔瓶固定放置,间隔不小于5m。

(2)氧气瓶、乙炔瓶不能暴晒,气管不能混用。

第六条 严格执行危险源告知制度,造成事故的后果、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使在危险源场所的全体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危险源的基本常识,做到相互监督,自觉遵章守纪。

干预心衰,从危险因素开始 篇6

心衰已成世界健康问题

心衰又叫做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冠心病等因素致使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心功能受到损害,造成心肌的收缩能力减弱或舒张能力不充分而难以推动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患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严重者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并伴有大量泡沫样痰、食欲不振、双下肢浮肿等。心衰的这些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

据相关统计,目前心衰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我国每年大约会新增50万心衰患者,心衰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死亡率占40%,病情复杂,预后凶险,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因此心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需要积极干预。

干预危险因素预防心衰

心衰危害巨大,因此要积极预防。专家指出,心衰的预防,关键在于干预心衰的危险因素。首先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据调查显示,20年来,我国由风心病发展而致的心衰所占比率由46.8%降至8.9%,由高血压和冠心病导致的比率则由33.1%升至69.6%,这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已成为心衰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第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心功能恶化,有心脏疾患的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格按照医生为自己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不能随意换用药物或擅自增减药物用量,否则不仅收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会让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心功能恶化,引发心衰。另外,冠心病等心脏疾患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切不可稍有好转就停止用药。

第三,预防感染可降低心衰的发生几率,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衰的最常见和最重要诱发因素。肺部感染后,发热、咳嗽、心跳加快等症状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而且感染后产生的毒素也会直接损伤心肌,因此极易导致患者在原发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出现心衰的症状。因此在寒暖交替或是流感高发时节,心血管病患者要十分注意,尽量避免感冒或流感的发生,以防引发肺部感染。

第四,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心脏功能。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会加速这些患者心脏功能的恶化,而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则有助于保护心脏的功能。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可加强和改善心脏功能;饮食上需注重营养搭配均衡,适宜吃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清淡食物,且应做到三餐有节,不喝浓茶、咖啡,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对保护心脏功能也大有好处;情绪激动是诱发心衰的一大因素,因此平时应保持愉悦的心情,遇事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情绪波动。

通络可标本兼治心衰

随着心衰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医学界对该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心力衰竭从表面上看,是心肌受损以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患者出现水肿和瘀血,其实,心衰的根本在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因此,治疗心衰既要改善心脏舒缩能力,消除水肿、瘀血以治标,还要解决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抑制心室重构以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消除心衰的各种症状,减轻心衰的程度,控制心衰进程。近年来,中医络病理论在指导心衰的治疗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络病理论中的通络疗法对心衰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为患者解除痛苦。

通络疗法的代表性药物芪苈强心胶囊,含有人参、黄芪、附子等药物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葶苈子、泽泻等药物能够利水消肿、通小便,使体内多余的水分从小便排出,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利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减轻周围血管阻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证明,芪苈强心胶囊强心、利尿、扩血管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心脏舒缩能力,消除慢性心衰的各种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络病理论认为,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与络脉不通之间有密切联系,心室重构的实质就是络息成积,是络脉中长期停滞的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胶结在一起,使脏腑器官肿胀变形的结果。研究证实,许多具有通络作用的药物都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治疗心室重构,比如益气养心药物、安神镇静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活血通络药物、利水消肿药物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消除心脏络脉中停滞的瘀血和痰饮,可使心衰患者增大的心脏缩小,能有效抑制心室重构。芪苈强心胶囊正是配伍了益气养心、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等药物,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心肌细胞增殖分裂,因此可以从根本上有效治疗心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证实,芪苈强心胶囊可以干预神经内分泌,使之不被过度激活,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防止心脏功能的进一步耗竭,让过分跳动的心平静下来,改善患者心慌、气短、喘促等症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减少室壁厚度,抑制心室重构,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胸闷气短、夜睡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症状。

高危险因素 篇7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风险因素,心血管病

尿酸(UA)是人类体内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终末产物。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血清尿酸水平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198例高尿酸血症与202例血尿酸正常人群进行了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武汉某高校2010年教职工体检。依据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350μmol/L的标准,筛选出HUA组198例,同时排除肾脏疾病、血液疾病、肿瘤放化疗以及利尿剂等药物所致的血清尿酸升高。HUA组男146例,女52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3±11.4)岁。随机选取同期UA正常者202例,其中男149例,女53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5.7±9.6)岁。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采用统一问卷调查所有受检者的一般情况、吸烟史、饮酒史、体力活动、本人病史及药物服用情况等。检查项目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清晨空腹血糖(FBG)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用多元回归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HUA组与NUA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各指标比较

如表1所示,HUA组TG、TC、SBP、DBP水平明显高于NUA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HUA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NUA组(P<0.01)。两组间BMI、LDL-C、FBG比较差别无统计学差异。

2.2 血清尿酸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尿酸水平为因变量,选择全部入选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下列变量被引入回归模型:年龄、LDL-C、HDL-C、TG、TC、FBG、BMI、SBP、DBP。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595,决定系数(r2)为0.355,经方差分析,F=23.808,P<0.001,回归方程有效,结果如表2所示,TC、LDL-C、HDL-C、SBP、DBP为血尿酸影响因素(P<0.01或P<0.05)。

注:因变量:UA。

3 讨论

尿酸是否为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与年龄、超重、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尚未完全明确。有一些实验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能够预测高血压、肥胖、肾病和糖尿病的发展[1,2],而且是增加五年内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5,6]。也有实验研究称,在高血压病的患者中,其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成正相关[3]。而在糖尿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者患中风的风险相对于正常血尿酸水平者提高近2倍,且高血尿酸浓度与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呈正相关[7]。本研究通过对198例HUA组和随机同期202例NUA体检者为对照组作对比研究,发现HUA组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浓度、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NU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HUA组血清HDL-C浓度显著低于NU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血清尿酸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水平与血TC、LDL-C浓度的升高,血HDL-C浓度的降低及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密切相关。由此我们认为高尿酸血症与许多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有实验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对心血管病致病作用的病理机制可能包括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刺激氧化应激、促进血小板粘附和改变血液流变学等[4]。Khosla UM 等对大鼠的实验观察发现高尿酸血症能够诱导血管内皮功能异常[8]。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血清尿酸水平能增加血管内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8,9,10],增强全身C反应蛋白的表达[9]。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脉动壁,可直接损伤动脉内膜,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引起动脉硬化[8];当沉积于胰岛,引起胰岛细胞破坏,导致糖代谢异常[11]。

目前争论的重点在于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超重等传统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研究认为高尿酸血症是进展成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12,13,14]。Arnold B等[15]经过平均长达12年的随访发现儿童期的高血尿酸水平与儿童期的高血压水平及持续到成年期的更高的血压水平均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在成人高血压前期中较为常见[16],而且尿酸水平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程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降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有益。应用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从而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能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而丙磺舒通过促进尿酸排泄从而降低尿酸水平则无此作用[17]。

高危险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本校职工体检测定了空腹胰岛素水平。从胰岛素高于正常范围的人群中随机抽取100名为高胰岛素血症组,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61.89±12.60)岁,从胰岛素在正常范围的人群中随机抽取13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60.44±14.19)岁。两组性别、年龄之间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一般项目

受检者常规测量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kg)/身高2(m2)。

1.2.2 生化测定

在TECHNICON RA-1000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

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此项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测定。

1.2.3 临床患病情况

通过既往病史记载,统计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情况。

1.2.4 诊断标准

WC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判定,男≥90 cm,女≥80 cm;BMI根据中国糖尿病学会(CDS)标准判定,BMI≥28 kg/m2为肥胖;空腹胰岛素以≥16.8 m IU/L标准判定;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WHO(1999年)诊断标准;血脂异常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997年)》。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高胰岛素血症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间腰围、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及肥胖合并高血压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2。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1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高胰岛素血症是指血中的胰岛素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正常血糖的维持,除了取决于胰岛素分泌能力外,还与肝脏和肌肉组织对胰岛素足够的敏感性有关。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作用敏感性降低时,机体为克服这种胰岛素抵抗状态,通过增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临床上表现出高胰岛素血症。长期高胰岛素血症又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促进了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本研究通过对高胰岛素血症和正常胰岛素水平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这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高胰岛素血症是它们的病理生理基础和关键性要素。

高胰岛素血症与肥胖和高血压关系密切。绝大多数胰岛素抵抗是由肥胖引起的,尤其是内脏脂肪聚集性肥胖。目前多数人认为[1],肥胖发生先于胰岛素抵抗。原因是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增大,使细胞表面结合胰岛素的受体数目明显减少或与胰岛素结合能力减退,机体通过代偿的方式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产生了高胰岛素血症。另外,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可以释放过多的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FFA)可以增加肝脏的糖元异生,降低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率,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水平的增高,又使体内脂肪合成过多,促使肥胖加重。

肥胖和高血压可能有着共同的根源,ANDER-SON等的研究发现[2],中国人的血压与肥胖相关。其根源来自于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轴。血压升高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参与肥胖的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另外,高胰岛素状态可能会诱导组织的RAS激活和血管紧张素Ⅱ产物的生成,继而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的发展[3]。PETROVA等[4]通过48 h持续静脉注射葡萄糖,监测受试对象的心率及血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注射葡萄糖组血浆胰岛素显著升高,夜间心率、血压显著升高,证实持续的高胰岛素血症破坏心脏自主神经的昼夜节律,高胰岛素血症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高胰岛素血症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胰岛素抑制血浆游离脂肪酸的作用下降,导致FFA浓度升高,进入肝脏的FFA增多,刺激肝脏合成及释放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可以将TG运输送到肝外,产生高三酰甘油血症。三酰甘油升高还与脂蛋白脂酶(LPL)的活力有关,胰岛素是LPL主要的调节者和刺激者,在高胰岛素血症状态下,LPL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减弱,使外周组织VLDL分解减少,使HDL-C合成受阻,产生了以HDL-C降低、VLDL升高和TG升高为特征的血脂代谢异常[5]。

高胰岛素血症是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早期的表现,长期高胰岛素可以损伤胰岛的β细胞,使其代偿能力减弱,但是在糖尿病的早期,尽管在原先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已存在胰岛素分泌的缺陷,并出现血糖与胰岛素水平的不一致,此时的胰岛素水平仍可高于正常,一旦失代偿,就出现了2型糖尿病[1]。有实验表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有心血管并发症,或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6]。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中心环节,胰岛素抵抗或同时伴高胰岛素血症能直接引发其他代谢性危险因素[7]。本研究观察这些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体,也可以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存在于同一个体,其危险因素组合不同患心血管病的风险程度也不一样,但是高胰岛素血症是它们共有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关键性要素。因此在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时,既要考虑这些疾病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对这些疾病共有危险因素的干预,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时,必须强化降脂、控制血糖和平稳降压,并且要求达标[8]。特别要重视早期发现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控制餐后高血糖,同时强调运动和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尽可能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在一些研究提出病变前期状态就已经有损伤血管的证据[9],只有预防在先,才能从源头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琦.代谢综合症[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0.[1]ZHANG J,HUA Q.Metabolism Syndrome[M].2nd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3:12-20.Chinese

[2]陈化,张广森.代谢综合症致病的诊疗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9):22.[2]CHEN H,ZHANG GS.The Resul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the Metabolic Syndrome[J].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5,26(9):22.Chinese

[3]袁莉.代谢综合症与高血压[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3):154.[3]YUAN L.Metabolic syndrome and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06,23(3):154.Chinese

[4]PETROVA M,TOWNSEND R,TEFF KL.Prolonged(48-hour)modest hyperinsulinemia decreases nocturn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attenuates the nocturnal decrease in blood pressure in lean,normotensive humans[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3):851-859.

[5]BARD JM,CHARLES MA,JUHAN-VAGUE I,et al.Accumula-tion of triglyceride-rich lipoprotein in subjects with abdominal obesity;the biguanid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risk of obesity(BIGPRO)1stud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3):407-414.

[6]丁荣蓉,毛泽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理和糖尿病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4,25(11):42.[6]DING RR,MAO ZP,The pathogenesis of type2diabetes mac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J].Medicine and Philosophy,2004,25(11):42.Chinese

[7]李心红,牛云峰,张慧英.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5):114-117.[7]LI XH,NIU YF,ZHANG HY.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metabolism syndrom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Acta Academiae Medicine Neimongol,2005,27(5):114-117.Chinese

[8]李秀丽,郭学林.胰岛素抵抗与相关疾病及其防治[J].赤峰学院学报,2006,22(6):30.[8]LI XL,GUO XL.Insulin resistance and related diseases and its prevention[J].Journal of Chifeng College,2006,22(6):30.Chi-nese

高危险因素 篇9

2004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g A肾病患者109例,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1例和正常尿酸血症组68例, 年龄19~75岁, 平均 (35.87±8.68) 岁。所有患者均经肾穿刺活检证实为Ig A肾病。需排除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肝硬化相关性Ig AN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同时排除肾活检提示病理肾小球总数小于10个者及临床、病理资料不齐全者。

方法: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BMI) 及血压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肾功能、血脂、血白蛋白等生化结果。男性血尿酸>420umol/L, 女性血尿酸>360umol/L为高尿酸血症。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或者用降压药治疗者为高血压。所有指标于肾穿刺活检前进行。

病理资料:光镜下肾小球的个数、是否有球性硬化、是否有节段硬化、是否有新月体形成、系膜增生的程度、小管间质损伤 (小管萎缩、间质炎性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 程度。系膜增生的程度定义:无明显的增生、局灶性增生 (增生小于肾小球总数50%) 及弥漫性 (增生大于等于肾小球总数50%) 。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定义:小灶性 (损伤小于肾皮质总面积25%) 、多灶性 (损伤面积25%~49%) 、大片状 (损伤面积50%~74%) 及弥漫性 (损伤面积≥75%) 。

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 (n, %) 表示,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结果

合并高尿酸血症Ig A肾病患者临床特征:109例Ig A肾病患者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例数41例 (37.61%)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Ig A肾病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合并高尿酸血症Ig A肾病患者病理特征: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各病理表现构成比例均高于正常尿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Ig A肾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 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2.942、2.012和2.301, P<0.05, 见表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109例Ig A肾病患者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例数是41例 (37.61%) , 与梁孟君报道的36.6%一致[1]。Ig A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可出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受损、高血脂等表现, 其病理方面虽主要是累及肾小球, 但是肾小管间质及肾脏血管病变和Ig A肾病的预后不良有一定关系。尿酸是人体内的嘌呤代谢最终产物, 是人体的重要代谢性指标之一, 高尿酸血症不但可加重Ig A肾病患者肾小球的损伤, 而更多的是与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有关, Ig A肾病患者如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其预后不良的危险性为正常血尿酸水平患者的2.4倍, 因此认为, 高尿酸血症是影响Ig A肾病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中, 合并有高尿酸血症的Ig A肾病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由此推断, 高尿酸血症对Ig A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影响较大。而根据国外研究亦发现, 血尿酸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从而诱发微炎症反应, 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肾小球内的压力升高, 最终加重了肾小球的损伤[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 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有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亦显示, 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独立相关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更加突出[4]。因此, 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 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分析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09例, 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尿酸血症, 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1例和正常尿酸血症组68例, 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比例37.61% (41/109) ;高尿酸血症组的患者年龄较大, 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 体重指数、血脂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高, 血白蛋白较低, 肾功能差,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尿酸血症组球性硬化、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炎性浸润及间质纤维化等的比例均要高于正常尿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性患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均与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相关, OR值分别为2.942、2.012和2.301 (P<0.05) 。结论: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加以重视, 对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 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改善预后。

关键词:IgA肾病,高尿酸血症,肾小球肾炎,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梁孟君, 欧姆, 陈绪敏, 等.IgA肾病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3, 29 (5) :326-332.

[2] 邹臻寰, 陈财铭, 万建新.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临床和病理表现的关系[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 13 (5) :208-210.

[3] Ben-Dov IZ, Kark JD.Serum uric acid is a GFR-independent longterm predictor of acute and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The Jeru salem Lipid Research Clinic cohort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1, 26:2558-2566.

高危险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两组,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水平>342 mmol/L) 患儿90例, 设为研究组, 男48例, 女42例, 日龄在8~15 d, 平均 (9.6±1.3) d, 早产38例, 足月45例, 过期7例;正常体重为3.2~4.5 kg, 共41例, 23例低于正常体重, 26例超出正常体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6例, 设为对照组, 男50例, 女46例, 日龄在7~18 d, 平均 (10.4±1.6) d, 早产40例, 足月46例, 过期10例;正常体重共49例, 25例低于正常体重, 22例超出正常体重。

1.2 方法

应用重氮法检测新生患儿血清中的总胆红素, 总结引发新生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据临床研究, 引发新生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主要有母乳性黄疸、核黄疸、早产、感染、遗传代谢病、ABO溶血、围产窒息等。比较两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发因素, 然后对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两组患儿临床因素可知,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 (表1) 。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中常见疾病之一, 因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 从而引发胆红素增高, 致使患儿出现皮肤及黏膜的黄染现象[2]。若不能采取有效抑制措施进行治疗, 病情极容易发展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 造成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对此, 寻找引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 做好早期预防及治疗, 对患儿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感染属于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因素之一, 通常患儿经抗感染治疗或光学治疗之后即可治愈;早产也是引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之一, 可能是因为早产患儿体内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导致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不完全, 大量未代谢或未合成的胆红素堆积在患儿体内, 致使患儿长时间出现黄疸症状, 进而引发高胆红素血症。对此, 需对早产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进行密切观察, 并对胆红素水平异常患儿及时救治, 预防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临床上, 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应对存在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的患儿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密切观察。综上所述, 提高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认识、加大重视度及早期监控是降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内蒙古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收治的18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情程度将其分为两组, 以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0例为研究组, 以高胆红素血症患儿96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因素, 分析引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临床因素可知, 早产、感染、头皮血肿、围产窒息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结论 引发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围产窒息、感染、早产和头皮血肿。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姜敏, 罗洁, 邵芳, 等.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 (1) :18-21.

冠心病危险因素探究 篇11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危险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54-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主要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造成的,因此如果通过干预危险因素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则会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影响冠心病的不可变因素

1.1年龄与性别因素冠心病的发病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40岁以后的男性患者和绝经后女性是冠心病筛检的重点对象,从临床上看,此病也多见40岁以上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而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是女性2倍左右。

1.2家族病史因素大量的研究都观察到了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如动脉粥样硬化在家族中就有聚集发生的现象,研究显示,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10倍。

2影响冠心病的可变性危险因素

2.1高血压因素血压是反应人体血管功能状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血压过高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严重者还会对生命造成直接危险。在所有已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具有最高的患病率,已成为冠心病患者中的一个最重要危险因素,在冠心病患者中70%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左右。

2.2血脂异常因素血脂是血浆中所含的脂肪类物质,其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医学已证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都会引发冠心病和所有类型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它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饮食和药物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以及总死亡率。

2.3糖尿病因素糖尿病是冠心病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根据WHO的糖尿病大血管病研究方案在我国北上广等地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糖尿病患者群发病率的3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微量清蛋白尿不仅是肾脏疾病的标志,还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强危险指标。

2.4吸烟因素吸烟已被公认为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之一。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对1200万人跟踪调查中,男性中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增加近1.8倍;在心血管导致的死亡中,有25%左右与吸烟有关。吸烟对血脂有不良影响,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因此,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冠心病危险性越大。

2.5不良生活方式因素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对于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过量饮酒就会发生使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和意外事故,还会引发其他心血病的产生。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会导致超重和肥胖,还会引起血脂絮乱;如果食用过少的蔬菜水果或摄入较多的盐、较少的钾就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几率。另外,缺乏运动量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

3影响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3.1高同型半胱氨酸(Hcy)Hcy是体内氮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血液中总Hcy的浓度病理性升高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引起血管损伤而出现类似动脉粥样硬化性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现今的医学已证实Hcy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3.2高尿酸血症据意大利医学研究中心发现,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呈独立且显著相关,认为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一个标志,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事件的结果之一。

3.3炎性因子与促凝因子冠心病的前提征兆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通过炎症介导的。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其炎性反应是斑块活化,斑块内有大量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由C反应蛋白作为介质从而造成炎症。在临床上,可通过循环系统中的炎性因子鉴别发生动脉血栓事件的高危个体。促凝因子则是急性冠脉阻塞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要想消除这危险因素需要保持健康有序的生活行为方式,如戒烟、少摄入胆固醇、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阻止血小板活化。

4控制可控危险因素,做好综合防治

冠心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病,其发生发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分析了冠心病的众多危险因素后,我们应该对冠心病的认识有了综合防治的观念,这样对危险因素的研究与干预才成为可能。

4.1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人的活动有其严格的生物钟规律,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人的正常健康成长。在学习工作中,要养成早睡早起习惯,做到劳逸适度。同时还要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步行、游泳、骑车、登山等。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加之适宜的运动,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都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4.2戒烟限酒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是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同样吸烟也是冠心病患者最大的危险因素。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氮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使血小板聚集吸附性增加,血小板的激活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同时,过度饮酒也会造成肝脏的负担,使血压升高,会为冠心病患者留下隐患。因此说长期戒烟限酒是防治冠心病最有效最经济实用的重要措施。

4.3合理控制饮食,防止“病从口入”饮食结构不合理被认为是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正常饮食过程中要注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饮食,因为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主要营养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及膳食胆固醇,而上述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因此平时的饮食要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多食蔬菜或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以减少冠心病发作危险,合理控制饮食,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高危险因素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市某大型社区成年人进行体检的512例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 将入选者分为理想血压组和高值血压组。其中, 理想血压组 (收缩压<120 mm Hg;舒张压<80 mm Hg) 248例, 男132例, 女116例;年龄在 (37.92±6.11) 岁;正常高值血压组 (收缩压=120~139 mm Hg;舒张压=80~89 mm Hg) 264例, 其中男143名, 女121名, 年龄在 (46.21±6.23) 岁。

1.2 纳入标准

(1) 无原发性高血压病史; (2) 无肾、脑、心及外围血管病变; (3) 排除服用减肥药物、酗酒或吸毒者。

1.3 方法

(1) 测量血压。测量前1 h停止吸烟、喝咖啡和剧烈活动, 被测者安静休息10 min后, 由同一医师采用欧姆龙HEM-906型电子血压计为其测量右肱动脉血压, 测量3次取均值, 每次间隔3 min; (2) 测定体质量指数。512例入选者均测量身高和质量, 体重指数=体质量 (kg) /身高 (cm) ; (3) 测定血生化指标。抽取空腹静脉血以测定空腹血糖FPG (Fasting Plasma Glucose)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 、三酰甘油TG (Triglyeride) 、总胆固醇TC (Total Cholesterol) ;及餐后2h测定血糖浓度。以上血生化指标均通过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比较

据一般资料, 理想血压组年龄在 (37.92±6.11) 岁, 正常高值血压组年龄在年龄在 (46.21±6.23) 岁。可知, 正常高值血压组的年龄明显大于理想血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体质量质数比较

正常高值血压组体重指数为 (24.33±0.61) , 理想血压组为 (22.56±0.48)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正常高值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正常高值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与理想血压两者间的临界状态。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正常高值血压, 尤其是对血压正常高值但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情况, 关注程度正在提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正常高值血压者普遍存在, 且有一定的危险因素。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 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不仅源于原发性高血压, 在正常高值血压阶段发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有关学者调查, 50%左右的正常高值血压者可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 且在此阶段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已经出现。张曹进等[1]指出, 高血压前期人群会出现心脏功能结构的变化, 且伴随着血压升高, 心脏收缩功能的损害变得严重, 尤其是左心房更为明显。

3.2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血压水平存在因果关系

本研究与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 正常高值血压组人员的平均年龄要大于理想血压组人员, 可见年龄是正常高值血压的危险因子之一。此外, 体重指数比较异常程度, 正常高值血压组均高于理想血压组, 可知:血压与体重指数存在相关关系。此结论与代谢综合征理论相同, 即肥胖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血压水平在发生发展方面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3.3 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通过上文分析, 可知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也应接受积极的治疗, 以防止其发展成为原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血管并发症。其中, 对没有明显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可采用非药物治疗的方式, 主要是适量运动、戒烟酒、控制油腻饮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 降低危险;对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 要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再进行药物治疗, 如给予降低血脂、降低血糖、抗血小板等的治疗。

总之, 正常高值血压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 更应接受积极的治疗, 以防患于未然。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正常高值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市, 某大型社区成年人进行体检的512例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依据血压水平将其分为理想血压组与正常高值血压组,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正常高值血压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理想血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体重指数比较, 正常高值血压组均高于理想血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年龄是导致正常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血糖偏高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普遍特征。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治疗, 尤其是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防患于未然。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体重指数,血压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下一篇: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