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因素论文

2024-10-01

可控因素论文(精选10篇)

可控因素论文 篇1

农村沼气的发酵方式为常温半连续式发酵[1],在气温较低的季节,酶活性弱,微生物代谢、生长缓慢,沼气的产气率较低,随发酵的进程,原料利用,TS降低,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发酵体系酸化,产甲烷菌在有限的营养和空间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增长率下降。为了提高沼气产气量和原料利用率,除通过基因、代谢工程等手段改造微生物的遗传特性外,控制发酵条件是另一重要途径。本试验通过pH、接种量、C/N这三个人为可控环境的主要因素对常温厌氧发酵的沼气产气量进行探索[2],以期为农村沼气的启动、连续的高产气量及沼气池的管理提供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接种物

发酵材料为新鲜猪粪(富含发酵所需的各种营养条件),取自都匀黔隆果菜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养猪场。TS含量为29%—32%。接种物(发酵生物种子),取自农村多口沼气池,经实验室以猪粪为原料富集培养的混合微生物菌群,送样经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测定,各微生物菌群数量为:发酵细菌3.0×108 /mL,纤维素分解菌5.5×104 /mL,硫酸盐还原菌5.0×106 /mL,产甲烷菌1.9×107 /mL。

1.2试验方法

采用批量发酵,连续培养法。以新鲜猪粪为原料,用pH、接种量、C/N三个因素在实验室经不同水平预实验[3,4,5],分别确定水平:pH为6.0、6.5、7.0;接种量为24%、29%、34%;C/N为25/1、30/1、35/1,进行正交实验,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6]。用3 500 mL蒸馏水瓶为发酵容器,加入材料、接种物、调节pH并定容至2 500 mL,搅拌均匀,置于实验室常温下发酵。采用排水集气法测定日产气量,用pHS-25A型数字酸度计测量发酵液pH值。用农村沼气主要成分简易快速测定法[7]计算CH4含量近似值,每天测量一次,连续发酵60 d,统计日平均产气量、总产气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沼气发酵启动的影响

沼气池从进料开始,到能够正常而稳定的产气过程称为沼气发酵启动。试验时气温较高,第2天便开始测定产气量和CH4含量。由表1各因子对结果的影响,可以看出接种量和pH的极差∣R∣分居第一、二位,是影响产沼气启动的关键性因子,C/N对产沼气启动的影响较小(同高礼安等[3]的结论)。根据试验平均数可以看出:pH为6.5,接种量为24%—29%和pH为7.0,接种量为29%,对启动的效果好,pH为6.5和接种量为34%,pH为7.0和接种量为24%,pH为6.0和接种量为29%的三个组合效果次之,其余的效果较差。随着好氧微生物菌群对有机物的分解,使发酵体系逐渐形成厌氧环境,菌群数量锐减;此时,纤维素分解菌等厌氧菌代谢产生酸性有机物使料液pH有下降趋势[3];接种量较大(29%)时利于厌氧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料液的有机大分子,这是这些菌群与其代谢产物形成的pH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上述过程为产甲烷菌提供必要的条件,加促厌氧发酵的启动。

经方差分析(表2)可看出,pH(F=8.208 9)与接种量(F= 9.405 1)对发酵启动效果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但都比C/N(F<1)对发酵的启动有明显作用,接种量是启动发酵的关键因子。上述三因子对发酵的启动中,与直观分析相同,先确定较大的接种量,然后调节pH略显酸性,最后用适度的C/N,即pH=6.5,接种量=29%,C/N= 25/1—30/1是优选组合。

2.2三因素正交试验对沼气发酵日均产气量的影响

由表3 各因子对沼气发酵结果的影响可以看出,pH和接种量的极差∣R∣分居第一、二位,是影响沼气产量的关键因子,pH和接种量对沼气产量的影响作用基本相同,C/N对沼气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根据各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可以看出,pH=6.0,接种量=24%—29%;pH=7.0,接种量为24%或34%对沼气日均产气量效果好。pH=6.0,接种量=34%,C/N=35/1;pH=6.5,接种量=34%,C/N=25/1;pH=7.0,接种量=29%,C/N=25/1这三组合较好;其余较差。

这三种因素对沼气的产气量存在同步趋势,即pH较低时接种量和C/N也相应较低,反之则升高:发酵启动后,形成的大量产甲烷菌的原料—有机酸被利用,氨化作用的积累,使pH回升[3],pH在中性(7.0)环境下适合大多数产甲烷菌的生长[8],随着启动后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代解产物的增多,对碳源的利用,使C/N下降,为产甲烷菌提供可利用的原料,在短期的调整后进入对数期[7],从而在较大接种物(34%)的条件下进行高速代谢,产生的沼气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方差分析(表4 )可知:pH(F=12.128 5)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随发酵底物的利用,产物的形成而不断改变,影响产甲烷菌的生长和代谢,改变其菌群数量及C/N,是产沼气过程的关键因子;接种量(F=8.769 2)的多少影响产甲烷菌对原料的利用的量和速率,改变C/N,形成的代谢产物或有害废物反过来影响产甲烷菌的生理,对发酵产沼气的作用较重要,但产气量不会随接种量的增大而一直增加(同沈萍等[2]、赵洪等[5]的结论);适度的C/N在发酵启动后,随厌氧菌对原料的利用,产甲烷菌的诱导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N,以新鲜猪粪为原料,营养充足,较适于发酵,C/N对产沼气量的影响较小。

沼气产量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相符:pH=7.0适合产甲烷菌生存,接种量较大,产甲烷菌增殖快,活动增强,缩短利用原料产沼气的时间,产量高,反之则低。pH=7.0,接种量34%,C/N=30/1为大量产沼气的优选组合。

3小结与讨论

在半连续发酵中,pH、接种量、C/N,三个因素的三个水平的处理。首先,要适度的接种量(29%),较低pH,较高的C/N利于发酵的启动,为厌氧和兼性厌氧菌的活动提供必要原料,为产甲烷菌提供大量的空间和营养来源,启动时三因素的作用强度为:接种量>pH>C/N;然后随启动的发生,产甲烷菌的增多,相当于接种物量的提高,对有机酸的利用和氨化作用的积累,pH回升,碳源的利用量增加,产甲烷菌代谢产物的形成,发酵产气时三因素的作用强度为:pH>接种量>C/N。启动后接种物量增多,pH下降后经产甲烷菌氨化作用对原料的利用而上升,各菌群对不同底物的利用对C/N的改变,使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

试验结果表明:人为可控的环境条件对沼气发酵的启动和产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近中性条件,较大接种量和C/N发酵启动快,随发酵进程,pH下降后回升,产甲烷菌(接种物)不断增多,启动和产气阶段对碳源的利用从大分子到小分子,使沼液内各菌群间竞争,菌群与环境间的相互选择,进行系统内的自动调节,利用有机酸为原料,中性条件下,厌氧的产甲烷菌逐渐占有优势而成为发酵池内的优势种,进而使甲烷产量提高。若启动阶段的接种量低,则厌氧和兼性厌氧菌活动强,在产甲烷菌未大量增殖时,发酵体系酸化,产甲烷菌生长受限,在发酵体系中由于竞争而被排除,从而发酵难以进行。

控制好接种量,pH,C/N在农村常温发酵和管理中有重要意义。C/N在20/1—30/1范围随接种量在24%—29%和pH在6.5—7.0随气温的高低反向同步增减进行发酵;大池换料时留够沼液,提供足量的发酵种子进行启动,启动后产气量少或不稳定,应考虑通过添加草木灰,5%氨水等调节pH,改善发酵环境,若未见起色,则需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调节C/N,调整微生物的菌群种类和比例,确保厌氧发酵的顺利进行和正常的产气。

参考文献

[1]姚永福,徐洁泉.中国沼气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8—160,462—464

[3]高礼,邓功成,安赵洪,等.C/N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79—6880

[4]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pH值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216—8217

[5]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接种物数量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6278—6280

[6]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等.生物统计学.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77—183

[7]赵洪,邓功成,高礼安,等.农村沼气主要成分简易快速测定方法.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66—8767

[8]赵一章.产甲烷细菌及研究方法.成都:成教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82—199

可控是什么意思? 篇2

3个月的时间里,非洲主要疫区埃博拉病毒的扩散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人数仍在增加,感染的范围也在扩大,这与当地医疗条件、经济条件和民间风俗有很大关系。3个月时间,病毒通过跨洲飞行的旅客,从非洲到达北美和欧洲,但目前这两个地区的死亡和感染人数都极少,还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传染。埃博拉也给亚洲带来威胁,中国近些年与非洲大陆之间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疫情进入中国的风险一直存在。

但到目前为止,埃博拉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失控”的迹象。中国抗击非典的经验可以说明,如果政府能够足够重视,如果防控的措施能够得到有力的执行,传染病的控制是可以实现的。“可控”所指的并不是在短时间内不出现病人或者不发生死亡,而是说,把感染者人数和死亡人数控制到最低程度,然后等待病毒失去宿主后的自动撤离。

埃博拉的威胁必定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准备好适应越来越严格的防控措施吧。

美国唯一死亡病人邓肯

出现症状后,他曾前往居住地得克萨斯州当地的医院就医,尽管已主动提到自己来自埃博拉重灾区利比里亚,但医生仍只是开了点抗生素就打发他回家了。邓肯两天后再次就诊时才被隔离,10月8日死亡。

美国加强边境检查,重疫区旅客从指定机场入境

从10月22日开始,凡是从西非三个重疫区国家到美国的旅客,只能从5个已加强检疫的国际机场入境,分别是纽约、新泽西、亚特兰大、华盛顿及芝加哥。

从10月27日开始,来自上述3个国家的旅客在入境时将必须每天向卫生官员报告体温,连续21天。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是21天。

美疾控中心还表示,这些旅客必须提供这21天中的电子邮件信箱、电话和地址,这些信息将与地方卫生单位共享。

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达1.5万人

截至10月19日,已有至少4877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至少9936个病例记录在案,但实际死亡病例或许要多达3倍。死亡病例总数可能将近15000人。

纽约出现新病人

纽约市10月23日出现首例埃博拉感染者,系33岁的医生克雷格·斯宾塞。斯宾塞目前在纽约市的贝尔维尤医疗中心接受隔离治疗。另外,至少3名近日接触过斯宾塞的潜在患者也被隔离。

日本记者被排除感染埃博拉

日本厚生劳动省10月28日称,从埃博拉疫区回日后发热的加拿大籍男记者的血液中未检测出埃博拉病毒,结果为阴性。该男子现年45岁,职业为记者,是加拿大籍日本人。自8月起在埃博拉流行的利比里亚进行了约2个月的采访活动,之后途经比利时等国进入日本。抵达时的体温为37.8摄氏度。

中国已排除埃博拉出血热留观对象43例粤检验检疫启用专用通道

自8月23日至10月21日,从疫区到广州入境的人员共8672人,其中5437人已解除健康监护。广东省目前已排除埃博拉出血热留观对象43例,经检测全部为阴性。

上海加强重点疫情防控

上海检验检疫局加强节假日口岸重点疫情防控,截至10月7日,上海口岸共完成来自埃博拉疫情发生国家人员入境检疫2346人次,其中发现有症状人员12例,转院留观病例2例,均排除埃博拉出血热,其中一例病例被确诊为恶性疟疾。

宁波外籍男子发烧被排除

浙江省宁波市卫生局20日上午称,16日因发烧在宁波一家医院留观的尼日利亚籍男子,已于20日当天解除留观。

世卫组织宣布埃博拉疫苗有望明年1月面世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基亚尼称,目前有两种埃博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年底会有初步结果,如果确定人体使用安全,最快可在明年1月份提供西非疫区使用。

美国首位感染埃博拉亚裔女护士康复出院

26岁的范妮娜是越南裔美国人,与美国本土首例埃博拉病患邓肯有过接触而被传染。

13日,范妮娜得到埃博拉康复者布兰特利(Kent Brantly)医生捐献的血清。

第二名感染埃博拉的达拉斯女护士文森(Amber Joy Vinson)15日被转移到设有生物防护控制的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医院,目前状况良好。

西班牙 治愈欧洲首例本土感染埃博拉病例

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21日宣布,他们收治的欧洲首例本土感染埃博拉病例、西班牙女护士特雷莎·罗梅罗已痊愈。

现年44岁的罗梅罗在医院护理一名从塞拉利昂转运来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时意外染病。本月6日,她被确认感染埃博拉病毒,入院后病情一度恶化。

西班牙

可控因素论文 篇3

当前很多三级医院输液室普遍存在患者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护士少的特点, 而在输液过程中难免存在药物过敏、药物反应、液体外渗等各种问题。特别是儿童由于年龄小, 免疫系统和一些器官发育尚未完善, 体质弱, 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 医务人员应该正确认识输液反应各个环节的可控性因素, 从而加强临床管理, 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

1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患者因素

质量合格的药物不是绝对没有热原, 而是含量极少, 一般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儿童患者年龄小, 体质弱, 免疫力低下, 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高, 而不同患儿对相同药物的耐受性亦不同,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人高。尤其有变应性疾病病史者, 更容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1.2 环境污染

儿科病房陪护人多[3], 每病房平均3个患者, 6~8个陪护人员, 加之流动探视人员多、患者多时加床, 使得病房拥挤、空间小, 清洁工无法清扫死角。有些家长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患儿在病房内大、小便, 病房空气严重污染, 部分家长怕患儿受风拒绝开窗通气, 使得空气中的尘埃中附着了大量的微生物, 较多的微粒和细菌通过输液进入血液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输液反应。

1.3 气候因素

冬季时, 低温液体进入血管后, 引起血管收缩, 导致应激性寒战, 对热源更加敏感, 而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夏季时, 空气湿度高, 药物易被微生物污染, 则是发生输液反应的常见原因[4]。

1.4 配药室消毒因素

配药室空气、地面消毒不达标, 消毒后人员频繁出入导致再次污染;使用包装袋破损、漏气污染、过期的输液器具;安瓶切割不正确, 切割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在安瓶局部产生碎屑和沙粒;加药过程中注射器进入瓶塞次数多、垂直进入将截面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 加药后针头放置时间长及针头大小不适都会增加污染机会。儿科输液另一特点就是多采用静脉留置针, 在使用套管针过程中, 输液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静脉输液者[5]。由于套管针可以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机械性损伤血管内壁, 输入的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壁进一步损伤, 而且儿童患者自律性差, 经常不自觉的转动放置留置针的部位, 易导致留置针头无菌敷料松动、漏气, 且套管针反复使用后封管也易导致操作污染而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1.5 药物因素

经静脉给药, 无肝脏首过效应, 药物作用迅速而强烈, 发生输液不良反应机会增大[6]。药品运输、贮存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瓶塞松动、瓶体撞击而出现细小裂痕造成漏气而被微生物污染, 特别是中成药针剂引起输液不良反应逐渐增多, 治疗问题、纯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药物纯度低、浓度过高、滴速过快、药物之间配伍后产生的药理变化等均可导致输液不良反应。

1.6 药物配制后放置过久

药物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使某些不稳定药物降解、产生聚合物或致热源而发生输液反应[7]。许多静脉用药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 可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人体。溶液放置3~5 h, 细菌可呈对数生长。

1.7 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的内毒素超过阈值, 体弱者及变应性体质者易发生输液不良反应。

1.8 护士操作因素

多数护士并未学过药剂配制, 不具备配制药物的操作常识, 操作程序的随意性很大。临床上由于患儿多,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配药时经常使用同一注射器抽吸多种药物, 这样产生药物配伍变化, 使各种药物的热源叠加, 可能产生不良反应[8]。一个注射器反复使用时, 由于手部多次接触注射器活塞, 增加了药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2预防措施

2.1 病房环境

做好病房管理, 严格控制陪护人数及其流动;指导家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开窗通风, 医护人员共同维持病房环境。病房温度适宜, 夏天不宜制冷过度, 冬天即时供暖。输液适宜在做好晨间护理后0.5 h, 以减少空气尘埃粉尘污染。

2.2 合理用药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 遵守能口服则不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则不静脉注射[9]。国内的业内专家也呼吁采取适当干预措施, 进一步形成静脉输液的合理化制度。用药前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用药史、过敏史, 在充分了解药物及其配伍的基础上, 确定正确的剂量和给药方法。根据患儿性别、体重、环境因素、用药情况等做出综合评价, 确定最佳给药方案。必须依据药物治疗的先后顺序、药品理化性质、药物说明要求用药。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要采用合适的输液速度, 有条件时可使用输液泵, 精确给药。对使用经验不足、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应单独静脉输入, 原则上每一组静脉液体添加药物≤2种[10], 避免热原叠加引起输液反应, 必要时由临床药师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和调整。

2.3 加强配药管理

培养工作人员无菌观念, 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 切实做好输液室、配药室清洁消毒制度, 输液室空气及地面每日定时进行消毒, 控制出入人员数量, 减少污染机会。配药前细心核对药物剂量、有效期, 瓶盖有无松动, 液体有无沉淀、变质。输液前严格核对患者姓名、药物名称。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配制药液时的人员出入, 而且可以运用层流系统减少空气污染, 提高空气质量, 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1]。

2.4 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护士要规范自身操作行为, 切实做到为患者负责。在无菌药液的配置过程中, 应该尽量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受到污染, 为安全输液提供保证[12]。操作前后认真洗手、戴口罩, 输液器必须使用无菌、无有害颗粒者, 过期或包装破损者禁用;加药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 减少胶塞微粒污染。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切忌用镊子敲开安瓶, 要用消毒砂轮, 切割面要<1/4周, 开前用酒精棉签消毒。药物一定要现配使用, 一次用完;在进行输液时,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输液器具, 做到一药、一针、一管[13]。要使用密闭安全型套管针, 遵循定期更换原则, 敷料松动、漏气时及时更换, 封管等反复操作时严格消毒。静脉输液要选择合适的部位, 正确固定针头, 防止药物外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所用药物特点调节输液速度, 对刺激性大及药效较强的药物应采取先缓慢后正常的输液速度。输液患儿往往体质虚弱、免疫力差, 不良反应出现快[14]。因此在输液开始0.5 h内应加强观察, 多巡视, 注意有无皮疹、呼吸困难、瘙痒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 以便快速处理。

通胀可控 股价当升 篇4

不宜以传统方法压通胀

以西方经济学理论言,每当通胀上升,央行就会倾向加息以压通胀。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要消灭通胀于萌芽状态,而连续加息7次,共加了3.5厘。港股亦自1994年1月的12000点,下挫至翌年1月的7000多点,到美联储停止加息后才见回升。为什么1年后,美联储就把通胀之芽灭掉?笔者认为不是,因为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就因中国平价货品大量入口而年年下跌。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美国基本上是没有通胀压力,有的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错觉。他1994年看通胀萌芽,是因为当时的大宗商品CRB指数趋升。据以往经验,凡大宗商品价升通胀便来。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工厂平价劳工的因素。原料价升人工平,出厂价持平,零售价不涨,通胀便难来。笔者认为1994年格林斯潘的消灭通胀于萌芽状态一役,是判错症,落错药。

近月来的金升、油升,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大印美钞,日本大印日元,中国大印人民币。今时中国已采紧缩政策,美国QE2结束后,不会有QE2再版形式的QE3。这在某一程度上,是美钞减少了印刷速度,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亦有了个解决方案(债权人将债务延长30年)。这些金融动荡一停,价格波动的压力就可去,故近日金价跌,油价跌。

温总理在《金融时报》的文章重点不是讲中国可战胜通胀,该部分只用了70多字,其余的900多个字,是讲中国怎样去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我们都知中国是在2008年8月雷曼事件后,在同年11月启动了4万亿元刺激方案。当美国在2009年3月开始救市时,中国已于同年6月开始动态微调,即退市。到2010年美国要推QE2刺激经济时,中国已开始提高存准金率和加息。中国的财金政策是紧扣经济步伐,不是后知后觉。事实上今次金融海啸中,中国能免于难,确是因为中国的财金政策进退得宜,灵活但有序。

猪肉价有望半年后下调

或有人认为中国压通胀仍未有成,菜价仍贵,肉价仍在涨,而温总理仍说年底通胀可控。这是否是在讲大话?笔者认为只要知些国情、菜情、猪情,我们也可以得出温总理的结论。

猪肉价升,是因为供应失衡,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够靠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是要靠鼓励农民多养猪。按常规,在目前高价刺激下,之前一度沉寂的养猪农户会再度快速增产,母猪怀孕要3个多月,仔猪要6个月至8个月才可出栏,故新一批生猪,可望于年底至明年初上市,届时猪肉价才可望回调。

中国的养猪业是小农饲养为主,信息不畅,经常会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故中国的猪肉价升跌有个一年多的周期。2006年肉价大跌,2007年因养猪少供应少而肉价大涨,2008年涨跌互现,2009年肉价不振,2010年肉价又涨。按此到今年底、明年初,猪肉价应又下降。

今时中国通胀受三大范畴影响,一、油气电、交通费,这是中央常控项目,涨不足惧;二、楼价、租金,这是中央今时基准控件项目,能涨多少?三、菜篮子,今时猪肉价贵,但菜价已稳定,还有可以少买猪肉多买鸡、豆腐,这是主妇的智慧,即是经济学家讲的替代作用。整个菜篮子中,不吃或少吃猪肉不会死人,但不吃饭就会死人。所以米价贵,才是中国民生的最大潜在危机。

可控因素论文 篇5

一、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现状

提高铁道资金结算中心稽核质量和效率, 减少内部稽核风险的关键在于怎样判断被稽核单位重大错误风险的存在, 如何确定稽核重点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必须加强稽核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是搞好内部稽核工作的基础。

1. 目前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当前, 内部稽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的内部稽核人员素质停留在原来的财务审计基础上, 无法适应结算业务功能的新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内部稽核人员懂得财务知识的较多, 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结算业务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缺乏充分运用结算中心计算机处理稽核业务的能力, 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单一, 稽核触角不够敏锐、基本功不够扎实、分析不够透彻、涉猎不够广泛等, 应对复杂稽核工作局面的能力较弱。

(2) 职业道德欠佳。由于稽核人员和本单位员工长期共事, 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利益关系和感情联系。当稽核中涉及具体人和事时, 使得内部稽核人员有所顾虑, 影响客观公正性, 最终使现有稽核部门设置上存在不敢查、不愿查的弊端。对查出的问题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随意性较大。

2. 铁道结算中心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要保证内部稽核人员的素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规避道德风险。

(1) 加强稽核人员的培训。高素质的稽核人员是保证稽核质量的关键。首先, 要选拔品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稽核队伍中来;其次, 加强对稽核人员的业务培训, 通过再教育使其及时了解最新稽核动态、稽核标准和业务发展情况。

(2) 加强经验交流。不仅在本结算中心内部加强学习交流, 更要积极利用铁道部结算中心稽核的平台, 促进全路范围的经验交流, 取长补短, 将铁道部和外局的经验和进步的技术在本中心迅速推广, 提高内部稽核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

(3) 严格遵循回避制度。自然和社会因素形成的人际关系对内部稽核人员遵守客观、公正、独立的稽核原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实行稽核派驻制, 或通过轮换、交叉稽核, 使稽核部门和人员的费用独立, 以保证稽核部门真正具有超脱性、独立性。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以便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 以利于进一步防范风险, 更好地做好稽核工作。

二、完善稽核体系刻不容缓

铁道结算中心的稽核工作开始于1999年,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发展, 已初步确立了结算中心的稽核监督制度的框架, 建立了在结算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设置稽核部门, 并实行向上一级中心和本级中心双重负责制的稽核组织形式, 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为完善稽核监督提高稽核质量, 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1. 建立稽核管理机构

目前, 结算人员和稽核人员的配备处于两难的境地, 结算人员又是稽核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在结算部门之外单独设立稽核部门, 将原设在结算部的稽核人员从日常结算工作中释放出来, 专门从事稽核监督。还要完善结算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 实行计算机监督、现场稽核监督相结合的办法, 将事后稽核的重点转变到稽核后的综合分析上来, 对一些重要业务的处理进行跟踪反馈。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 主要任务是通过检查, 及时、快捷地发现漏洞和不足, 从而解决问题, 堵塞漏洞。

2. 赋予稽核人员相应的处罚和监督执行权限

对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是实施稽核监督的关键环节, 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咎的客观要求。从日常掌握的情况来看, 一些稽核检查效果不理想, 有章不循, 屡查屡犯, 检查过后就发生案件。究其主要原因, 是当稽核中涉及具体的人和事时, 不敢查, 不愿查, 或查纠不彻底, 违章不纠, 流于形式。难以遵循回避制度, 影响稽核的客观公正性, 最终使内部稽核人员承担较大的稽核风险。只有有效地监督所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解决整改后的遗留问题, 才能避免稽核部门的监管流于形式。

3. 强化稽核监督质量

(1) 为保证内部稽核质量, 稽核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 在实际稽核过程中, 至今仍缺少事前的稽核监督、事中的稽核程序、事后的稽核建议, 一般只记录稽核问题的事项, 而未记录稽核人员认为正确的稽核事项。使得稽核质量制度无从下手, 稽核报告定性不准确、引用法律法规不当、稽核处理处罚不到位。以上现状的存在, 使得稽核监督质量成为一句空话, 更谈不上规避风险。

(2) 高质量的稽核成果是树立权威的最有效途径。稽核部门要对整个业务操作过程进行事中、事后稽核监督, 确保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安全、合规合法、科学、效益。稽核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中肯而有说服力的改进意见;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评价结算中心经营中的风险, 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办法。对业务中有苗头性、倾向性及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3) 提高稽核手段的科技含量, 现场稽核是稽核人员直接深入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形式。但由于人力及稽核成本的限制, 稽核人员不可能频繁地进行现场稽核。因此, 需要注重非现场稽核。尽快开发出非现场稽核系统软件, 由部中心统一开发稽核监控网络系统, 按级别控制, 共享业务部门的基础业务数据, 扩大非现场稽核的范围, 发挥非现场稽核的预警分析功能。

三、小结

可控因素论文 篇6

影响施工项目管理的因素可分为可以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两种。施工项目管理实施风险,归根结底是由影响管理效果的不可控因素决定的。实际上,施工项目管理实施的不可控风险因素的真正风险不在于它的不可控,而是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因此,能准确的预测不可控因素可能导致的各种结果,积极制定各种预测方案,对施工项目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不可控因素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不可人为加以调控的、无法通过试验选择出其最佳水平的因素。施工项目中不可控因素来源很多,不同施工项目的不可控因素也有所不同。分析施工项目中不可控因素首先要确定因素来源。

分析影响施工项目中的不可控影响因素,首先要基于一般项目管理风险知识,通过分析、归纳方法,找出影响施工项目不可控因素的一般性指标。而后,通过专家二次评定法,对找出的一般性不可控因素进行评价、筛选,确定影响施工项目不可控因素的评价性指标。最后对这些不可控因素进行评价、反馈。

2模型理论背景分析

因为施工项目的复杂性,施工项目管理活动中涉及到很多的参与单位。如何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至关重要。不同的评价主体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价专家对施工项目中不可控因素进行评价。一般来说,施工项目中不可控因素评价主体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点:

1)选择的评估主体必须对施工项目有全面的了解,这是确定评价主体的基本前提,评价主体必须熟悉施工项目管理活动报告的全过程。

2)选择施工项目评价主体必须综合考虑施工项目各方全过程,主体的选择必须要综合考虑施工项目业主、投资者、承包商和分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方,不要把施工项目的评价简单的理解为施工项目建设过程的评价。

3)要求选择的评价主体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并能客观的对待施工项目其他方和施工项目中的各项不可控因素,做到公正、公平,不能谋求私立。

4)要求选择的评价主体对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施工项目不可控因素评价的基本原理,最好有过类似的评价经验。

关于不可控因素评价方法总体来讲有以下两种:基于模糊理论评价法和二值逻辑的传统评价法。

1)基于模糊理论评价法。

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L.A.Zade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用模糊集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评价信息融合的语言变量体系结构模型方法。其评价其理论如下:

U={u1,u2,…,ui,um}为因素集,V={v1,v2,…,vj,vn}为评语集,ui评价为vj的可能性度量为rij(i=1,2,…,m,j=1,2,…,n),则有R=(rij)m×n,称R为单因素评价矩阵,U上的一个权向量为A=(a1,…,ai,…,am)。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是V上的模糊集B=AR=(b1,…,bj,…,bn),其中,“。”为(∧,∨)合成运算。按模糊评价思想,设某单因素S评价语集为AS,如果不考虑专家评价结果重要性的差异,按模糊集合成方法有: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确定评价客体的评价结果是“较好”。

2)基于二值逻辑的传统评价法。

经典二值逻辑数学理论认为:论域U中每个元u,对于子集AU来说,要么uA,要么uA。即集合A可由特征函数表示:

传统评价采用了普通集合下具有判断{是,不是}意义的{1,0}值,在表达概念方面认为事物“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中间状态或模棱两可状态。按这种思想,其指标评价过程反映如表1所示。最终评价结果即根据评价者人数决定,如表1中某指标其评价等级为“一般”。

3模型理论基础及应用实例

基于模糊理论评价法引入了模糊概念,体现了自然语言评价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特点,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但现实中自然语言变量评价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评价结果的差异性一方面源自评价者评价标准的不同,另一方面是评价专家的认知水平不同所致。而模糊评价法,对于语言变量评价结果的差异性要求相对较高,当多位评价主体给出同一指标评价的结果有明显差异时,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往往是无效的。

基于二值逻辑的传统评价法显然不符合自然语言评价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特点,容易造成信息评价的失真;而且仅从表面上根据评价人数的最大化片面地进行评价,也容易出现评价无效。

通过对模糊理论评价法和二值逻辑的传统评价法的比较可以看出,若考虑评价指标或评价主体的权重影响,采用模糊评价法其评价冲突影响较小。而二值逻辑的传统评价法主要进行单因素且不考虑评价主体的权重影响。证据理论法适合用于多因素多主体评价。

该方法引入了信度函数,满足比概率更弱的公理,其评价规则中既能反映“确信”“反对”的概念,也包含了评价者“无知”的状态(即对事实缺乏认知),更加符合评价者的思维特点。同时,证据理论把每个专家的意见看成是一条证据,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有效合成,有效解决了模糊评价法的语言变量评价结果的差异性问题。

在证据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信度函数与似真度函数,信度函数Bel(A)表示所有A的子集的精确信任程度的和,似真度函数pl(A)表示不否定A的信任程度。而[Bel(A),pl(A)]表示了A的不确定区间,也称为概率的上下限。D-S合成公式为:

m1,m2,…,mn为2Ω上的几个Mass函数,则它们的正交和为:

m=m1♁m2♁…♁mn

即:

m(A)=11-kA1Φ1ΤΝmi(Ai)AΦm(Φ)=0;

k=A1A2AnSA1A2AΝ=Φm1(A1)m2(A2)mn(An)

其中,k为Mass函数间冲突程度的度量,表示各评估人评判中的冲突值。0<k<1表示虽有冲突,但有一致之处;k=1时表示完全冲突,意见对立,此时无法用D-S法则进行合成。一般情况下,如果评估人的评判未产生大的分歧,则可利用证据合成法则进行评判综合。

例如,评价小组对某施工项目中材料设备价格评价如表2所示,评价结果见表3。

根据公式计算冲突值k:

k=A1A2AnSA1A2AΝ=Φm1(A1)m2(A2)mn(An)

k=0.9×0.8×0.7×0.8×0.8×0.7×(0.1+0.1)+0.9×0.8×0.7×0.8×0.8×0.3×(0.8+0.1+0.1)+ 0.9×0.8×0.7×0.8×0.2×(0.7+0.3)×(0.8+0.1+0.1)+0.9×0.8×0.7×0.2×(0.8+0.2)×(0.7+0.3)×(0.8+0.1+0.1)+ 0.9×0.8×(0.2+0.1)×(0.8+0.2)×(0.8+0.2)×(0.7+0.3)×(0.8+0.1+0.1)+0.9×0.2×(0.7+0.2+0.1)×(0.8+0.2)×(0.8+0.2)×(0.7+0.3)×(0.8+0.1+0.1)+0.1×(0.8+0.2)×(0.7+0.2+0.1)×(0.8+0.2)×(0.8+0.2)×(0.7+0.3)×(0.8+0.1)。

计算得出k= 0.825 817 6。

根据公式:

m(A)=11-kA1Φ1ΤΝmi(Ai)AΦm(Φ)=0

计算得出m(S1)=m(S4)=m(S5)=0。

m(S2)=0.999 973 43。

m(S3)=0.000 026 57。

S2为该项指标评价的结论,即“材料设备价格”指标反映的环境有利度程度为“有利”。

4结语

施工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为了保障施工项目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在项目部建立时就找到影响其实施的不可控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施工项目风险。文章基于证据理论法,确定了施工项目管理不可控因素来源和评价主体,并建立了一套施工项目不可控因素的评价体系,对我国施工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经验。

摘要:结合不可控因素的定义,基于证据理论评价法,对施工项目中的不可控因素进行了确定,建立了相应的因素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施工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施工项目,不可控因素,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丛培经.施工项目管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4-95.

[2]李洪兴,汪群,段钦治,等.工程数学方法及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3.

[4]A.P.Dempster.Upper and lower probabilities indueed by a multi-valued mapping[J].An Mathematical Satisties,1967,38(2):325-339.

[5]李建超.决策中的不可控因素风险分析[J].领导科学,2008(8):44-45.

[6]李新军,杨建基.水利建设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可控因素论文 篇7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性决策中, 最终的决策和行为被先前出现的锚同化, 从而导致决策的偏差。这是一种普遍存在、十分顽固且难以消除的现象, 可以这样说锚定效应是人类潜意识里自然产生的, 是一种天性, 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之所以如此,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 人的决策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 并非活在真空, 所谓的优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非绝对意义的说辞。当无内部锚存在的条件下或者内部锚对作出决策远远不够时, 人们往往不得不以外部锚作为参照物, 即是“相信它, 只因无物可信”;第二, 人的行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一般会遵循省力的原则, 锚的存在简化了复杂的判断, 因而符合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第三, 在不确定性情境下, 当人们除了锚再无其他可参照的对象, 锚即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除了利用它别无选择, 因此人的内心趋向于证实锚而非证伪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实验中锚定效应是如此显著, 大大超乎了研究人员的预期。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在其营销活动中只可去顺应、引导、影响消费者这种天性, 任何忽略、漠视甚至无视它的营销行为都将失败。

2 以往研究总结

自从锚定效应被提出后 (Tversky&Kahneman, 1974) , 它就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解释的探讨中, 如不充分调整启发式模型 (Epley, 2004;Epley&Gilovich, 2004, 2001) 、选择通达模型 (Mussweiler&Strack, 2000a, 2000b;Strack&Mussweiler, 1997) 、双加工模型 (Epley&Gilovich, 2006, 2005;曲琛, 罗跃嘉, 2008;孙彦, 李纾, 殷晓莉, 2007) 以及认知神经模型 (曲琛, 罗跃嘉, 2008;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2008;Qu, Wang, &Luo, 2008;Qu, Zhou, &Luo, 2008;Jasper&Christman, 2005) 。大量研究表明, 锚定效应可以使得个体产生自我中心偏差 (Epley, Keysar, &Gilovich, 2004) 、时距估计偏差 (Thomas&Handley, 2008;张志杰, 彭春花, 黄希庭, 2008) 、谈判偏差 (Galinsky, Mussweiler, &Medvec, 2002) 、法庭判断偏差 (Englich, Mussweiler, &Strack, 2006) 、患病概率的诊断偏差 (Brewer, Chapman, Schwartz, &Bergus, 2007) 以及共享信息互换中产生两难情境 (Cress&Kimmerle, 2007) , 且它还影响了各种经济消费行为和各种商业决策, 如对消费者买与卖意愿的影响 (Simonson&Drolet, 2004) 、对消费者消费目标的影响 (Jiang, Coulter, &Ratneshwar, 2005) 、对消费者商品价格判断的影响 (Chandrashekaran&Grewal, 2006) 及会影响消费者选择偏好 (Nelson&Simmons, 2005) 等;甚至在一些产品重设计行为 (Dixon&Colton, 2000) 和招聘面试 (Kataoka, Latham, &Whyte, 1997) 中也会产生锚定偏差。

3 锚定效应的基本构成要件

从锚定效应的定义可知, 其产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锚, 它可以是外部锚 (比如实验人员提供的数字、商家提供的参考售价、网民对某件商品的评价等) , 也可以是内部锚 (比如人的第一印象、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等) , 而其本质就是决策中的参照物;二是靶, 即是在不确定性情境下所要作出的决策, 由于锚的存在, 导致决策产生了偏差, 这种偏差是固有的, 因而往往是一种系统误差;三是决策主体, 可以是一个人, 亦可以是一群人甚至是一个组织。

4 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在企业营销行为中的价值

我们知道在企业营销活动中需要对外部环境中的变量进行扫描, 而外部环境中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变量之一便是消费者。在绝大多数行业中, 买方与卖方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 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买的没有卖的精”, 因此消费者在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 即便如此,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成熟度与集中度的提高, 竞争的加剧, 产品同质化程度的加深, 大量的企业依靠花样繁多的各种促销活动, 看似巧妙的定价策略, 渠道的精耕细作, 铺天盖地的品牌宣传来拉拢消费者, 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使。而沉锚效应揭示了人们决策过程的一种基本规律, 为营销行为的创新开辟了一片蓝海。因此企业可以利用顾客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引导顾客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4.1 提高信息不对称性

锚定效应之所以产生, 部分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导致在决策中除了锚无物可参照, 因此显著锚定效应的产生有赖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强。而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交易中, 产品的卖方和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性能等所拥有的信息是不相对称的, 通常产品的卖方对自己所生产或提供的产品拥有更多的信息, 而产品的买方对所要购买的产品拥有更少的信息, 如汽车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众所周知, 企业的产品不是孤立存在的, 当我方企业在其广告中强调产品某种性能 (如刮胡刀可水洗) 时, 为消费者提供了外部锚1, 但同时竞争对手在同时段的广告中强调其产品的某种替代性能 (如刮胡刀片是不锈钢的) 时, 这样又为消费者提供了外部锚2, 这样一来我企业锚1的锚定效应将大打折扣。因此竞争者提供的干扰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 对我企业外部锚1的削弱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同时消费者亦可以参考内部锚来干扰我公司提供的外部锚1, 达到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结果, 毕竟消费者自身的个性、动机、态度、知识水平、信念等难以控制, 一旦其参考内部锚, 我方企业所提供的外部锚的锚定效应将大打折扣。因此塑造差异, 与竞争产品区隔, 让消费者无从或者难以提取信息予以比较, 是加强锚定效应非常有效的途径, 这也正是波特教授提出的差异化战略的体现。

4.2 提升锚与靶之间的关联性

在以往大量的学术研究与实验中, 都证明了提升锚与靶的关联度, 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影响会大大增强。笔者看来两者间的这种关联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语义的关联;例如Tversky和Kahneman (1974) 的两步式经典研究范式所提到的转动轮盘的实验。二是形式的关联;如Wilson等 (1996) 在一项研究中, 先给实验组的被试发一个身份号码, 告诉他们这个号码是随机的 (实际上控制在1928~1935) , 然后让他们估计“本地电话簿里内科医生的人数是多少?”在这个实验中虽然身份号码与内科医生人数毫无语义上的关联, 但都是数字, 这既是形式上的一致, 当然形式上的关联亦可以表现为计量单位、文本结构、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一致性。三是在双因素 (即语义与形式) 的关联;例如《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推出的征订方案, 如表1所示:

在表中印刷版:每年125美元, 而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 当读者看到这个数据自然会想同样花125美元, 何不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呢?因此有人做过实地读者调研, 发现选择电子版的百分比为16%。选择印刷版的为0%, 而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为84%。因此从表面上看起来印刷版是一个多余的选项, 似乎删掉不打紧。于是将征订方案作了调整, 如表2所示:

此时再次做调研, 得到的结果却大跌眼镜, 选择电子版的百分比达到了68%, 而选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的百分比降为32%。两种方案其销售结果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其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印刷版:每年125美元”充当了锚, 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读者决策出现了偏差。而“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即是靶, 是杂志社处心积虑想让读者选择的方案, 这里的锚与靶不但在形式 (文本结构) 上完全一致, 语义上也是高度关联, 从而让“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看起来比较美。因此如何在定价方案、价格策略、店面选址、产品组合策略等方面提升锚与靶的关联度, 从而将消费者决策引向有利于商家的方向是每个营销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4.3 锚的证明

锚定效应的出现归根结底必须有锚, 锚的质量高低关系到锚定效应的大小。有效的锚应该是可以让消费者接受的、认可的甚至坚信不疑的, 因此锚本身的证明就必不可少。常见的手段如商家对产品的价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让人感觉商品的价格是经过严密计算的, 是值得信赖的;在广告中利用名人代言, 利用实验结果, 利用其他顾客来现身说法;在店面的装修上营造一种专业的形象, 统一VI;在服务上统一用语, 在人员推销中统一销售话术等不一而足。总结起来, 锚的证明是否有效必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假设具有合理性以及推导过程的逻辑性。什么是合理的假设呢?“假设”是建立在经验或观察思考基础上, 对事物总体的基本判断, 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有一份资料记载, 在改革开放初期, 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电视机市场作了调查, 得出了中国人穷, 买不起电视机的结论。而精明的日本人却对中国人“穷”作了量的分析, 推出了14寸黑白电视机, 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使“松下”、“索尼”、“东芝”、“三洋”这些品牌成了中国电视机市场上独领风骚的名牌;什么又是推导过程的逻辑性呢?“逻辑性”是基于对人性的认知, 而不是对与错的分析与判断, 毕竟营销活动大多是针对普通大众, 严格的数学证明、精妙的推导往往无法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甚至会让消费者敬而远之, 有趣的符合人性的逻辑推理也许更能引起顾客的共鸣。例如农夫山泉模拟高露洁的“鸡蛋对比”, 分别在各地电视台播出“水仙花生长对比实验”广告:两组水仙花, 分别养在由农夫山泉自己生产的纯净水和矿泉水里, 看上去, 没有任何区别。但一个星期后, 矿泉水养的水仙花根茎长到了3厘米, 而纯净水里那株只有1厘米。然后广告说道“同学们, 现在我们知道该喝什么水了吧!”这样的实验不一定科学, 但却让消费者相信了, 因此它不一定合理, 却合乎人性。

4.4 情境的设计

在前人的研究中, 论述了大量有关情境要素 (时间、预警等) 对锚定效应影响的案例, 其结果证明了某些特定的情境确实会改变锚定效应的大小。比如对两组被试分别提出下列两个问题:

要求被试在5秒内估计出其乘积。结果发现, 被试对第一道题的估计的中数是2250, 对第二道题的估计的中数是512。两者的差别很大, 并都远远小于正确答案4032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大多数被试的算法是:先计算前几步, 得到一个初始值 (锚) , 然后进行 (不充分) 调整做出回答。由于调整是有限的, 第一个式子的初始值较高, 因此得出的估计值也比较高;而第二个式子初始值较低, 因此得出的估计值自然较低;又比如商家经常在促销策略中使用的“店铺转让期间, 一律五折”、“清仓甩卖, 最后三天”、淘宝网商家的限时秒杀等;再如在广告中刊登两幅照片, 一幅是使用减肥药之前的“魔鬼身材”, 另一幅则是使用后的魔鬼身材, 这样的所谓创意广告不胜枚举, 这些案例共同的地方在于商家在情境中加入了“预警”元素, 让消费者感到了压力, 来不及仔细斟酌, 进而可能作出有利于卖方的决策。当然情境的设计也可以是音乐、图片、店面的装修、让人心旷神怡的香味、感人肺腑的故事等。总之情境设计的本质即是造势, 是营造一种氛围, 是建立一个场, 是布下一个局, 当然这种氛围需要与锚相呼应, 让身处期间的消费者自然而然的被锚锁定、同化, 从而将子弹 (钞票) 射向早已安排好的靶。

4.5 构建锚系统

前面所述个人认为主要是技巧、战术层面的, 诚然作为营销者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精巧的锚来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的决策, 但毕竟只能在局部或者短期取得阶段性的效益。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行为, 从战略的角度牢牢的锁定消费者, 则必须去构建企业独特的、有价值的锚系统或者锚组合。所谓系统, 泛指由一群有关联的个体组成, 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 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 因此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对于营销工作而言, 锚系统包括了产品组合、价格、广告、公关、包装、商标、品牌声誉、品牌定位、传播渠道等一系列因素 (即是锚) 。这些锚如果分散开来, 是无法形成系统的, 其相互的关联和整体效应的发挥必须依赖一个核心锚来整合, 即是品牌定位。而定位往往是针对消费者心智模式, 最终表现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评价, 甚至是一种态度。当所有其他的锚都紧紧围绕品牌定位 (核心锚) 来设计时, 消费者对品牌的解读就很可能由最初的模糊的印象, 变成清晰的感受, 进而变成一种积极的评价, 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偏好, 直至融入血脉的一种信念。如此原来的外部锚则将内化为消费者的经验与态度 (内部锚) , 心理学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从简单的认知过渡到一种态度甚至是与自身的价值观相结合变成一种信念时, 这个人的行为将产生质的改变。因此借助锚系统的威力, 一个品牌才最终有可能实现德鲁克曾说过的“营销就是让推销变成多余……从而实现产品的自我销售……”。

5 锚定效应对决策轨迹的调整

综上所述, 从战术的角度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不对称性、锚的设计、情境的运用等方法来改变顾客在特点时空的决策轨迹, 但孤立的锚往往受到环境的限制无法对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买方市场条件下被动的地位, 必须从战略的层面构建锚系统。但无论是孤立存在的锚还是锚系统, 都只是顾客消费决策中的参照对象, 它或多或少形成了顾客的消费经验, 从而可能改变未来的消费行为 (即是学习行为产生了) 。但未来的消费行为是一次性的还是反复出现, 对于企业的价值就是天壤之别了。对于锚系统而言, 则存在更大的可能性在未来引起顾客某种消费行为的重复出现, 进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即是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 指的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 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这样一来, 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则由传统的多因素 (即是外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自然因素和营销4P, 以及消费者自身的个体、文化、社会、心理因素) 同时作用、交互影响下的复杂行为变成了单一的惯性行为, 营销工作的内容与效率因此而将得到大幅度的简化与提升。

6 结论

锚定效应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升营销工作的效益与效率, 但必须把握该效应产生的三个基本要件:锚、靶与决策主体, 同时在战略与战术层面关注信息的不对称性、锚的设计与证明、情境的运用以及锚系统的构建, 从而将消费者的决策从单纯的对参照物的利用, 引向所谓的路径依赖 (即惯性思维) 。

参考文献

可控因素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年龄段划分标准:<45岁为青年。选择我院心内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以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住院的青年患者228例,其中男187例,女41例;平均年龄(41±4)岁。所有患者均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用Gensini评分系统计算Gensini积分总分[1],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分段标准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每支血管病变程度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25%记1分,25%~50%记2分,51%~75%记4分,76%~90%记8分,91%~99%记16分,100%记32分。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计算单处病变积分与系数的乘积:(1)左主干病变×5;(2)前降支近段×2.5;(3)前降支中段×1.5;(4)回旋支开口处×3.5;(5)回旋支近段×2.5;(6)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心尖部,回旋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后降支均×1;(7)左室后侧支×0.5。据冠脉积分总和将患者分为0~3分(除外单支血管主支或大对角支狭窄大于50%患者)、4~29分、30~59分、≥60分共4组,将0~3分组作为正常对照组,4组患者分别有79、48、47、54例。

1.2 危险因素纳入标准

(1)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连续两次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有明确高血压病病史。(2)吸烟史(以平均每日吸烟20支为基数,统计吸烟年限):计算方法为0.不吸烟;1.吸烟10年以下;2.吸烟11~20年;3.吸烟20年以上。(3)体质量指数(BMl)=体质量/身高2(kg·m-2)。BMI在18.5~22.9 kg·m-2为体质量正常,<18.5 kg·m-2为体质量过轻,>23 kg·m-2为超重,≥25 kg·m-2为肥胖。(4)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8 h空腹静脉血糖≥7.0 mmol·L-1,和(或)餐后2 h静脉血糖≥11.1 mmol·L-1,或有明确2型糖尿病病史。(5)化验指标:入院次日抽空腹静脉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non-HDL-C=TC-HDL-C,n-HDL),测空腹血糖(BS)。所有患者均常规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等,完善其他冠脉造影术前检查及准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项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计数资料应用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指标间的关系判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Gensini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重回归分析(backward),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比较

见表1。高分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此为非可控因素,但应提醒男性更加注意可控因素预防,尤其吸烟)。高血压患者4组例数相当,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在对照组及低分组中例数明显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及吸烟年限比较显示,不吸烟者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吸烟年限高达20年的在中及高分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2 4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比较

见表2。4组中TG、HDL、n-HDL、血糖水平等在不同Gensini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BS、HDL、LDL、n-HDL、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BS、HDL、n-HDL低、高分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MI、TC、Lpa、Apo-B 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3。去除性别、年龄为非可控因素外,Gensini评分与BMI、高血压、Lpa相关无统计学意义(与各组患者以上指标无明显差异有关),但与吸烟史、TG、BS、n-HDL、Apo-B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与HDL、Apo-A呈明显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

表1 4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比较

2.4 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见表4。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吸烟年限、血糖水平、n-HDL水平增高有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超过300万人,而1998年至2008年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同期增加26.1%,女性增加19%。1957年我国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分别排在疾病谱的第15和16位,现在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排在第1位。北京市1984年至1999年的调查表明,北京人群总胆固醇上升24%,冠心病死亡率在男性35~44岁和45~54岁年龄组分别上升154%和76%,女性44~55岁组上升40%。分析其原因,除年龄、心脏病家族史、性别和种族等“不可控”因素外,可控的危险因素非但没有被重视或被控制,而较以往增加且更多的人有多项危险因素同时并存,如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吸烟、活动少、超重和肥胖等。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2亿人超重,7 000万人肥胖,有4 000万人是糖尿病患者,而成年男性的吸烟率高达75%。

表2 4组患者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比较

a.与对照组比较,P<0.05;b.与4~29分组比较,P<0.05;c.与30~59分组比较,P<0.05

吸烟已成为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机制可能为:吸烟可促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并改变了血脂的构成,使脂质过氧化,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吸烟使血小板的聚集黏附性增强,激活的血小板不仅为血栓形成提供条件,同时可释放缩血管物质,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而致其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本研究以每日吸烟20支为有效计算单位,以吸烟年限为统计学计量依据,通过比较显示Gensini评分与吸烟呈明显正相关(r=0.351,P=0.000)。Gensini评分≥30分101例患者中吸烟每日20支且吸烟年限达10年以上的占57例,明显高于Gensini评分4~29分组25例和对照组14例,由此提示随着吸烟年限与量的增加,冠脉病变程度亦逐渐加重。戒烟已成为预防及减少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纳入患者中心肌梗死患者共59例,均为男性,且80%患者吸烟在20年以上,因此吸烟是年轻人心肌梗死的一个主要的、最常见的且可控的危险因素,吸烟可使年轻患者的死亡率增加,预后恶化,所以戒烟对年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与以往研究相同,在心血管一级预防中戒烟应是“可控”危险因素的首位[3]。有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增加1.6倍。吸烟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梗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戒烟1年,冠心病的超额危险性比继续吸烟者下降一半。因此,建议不吸烟且避免被动吸烟,对吸烟者强调任何时间戒烟对预防冠心病尤其心肌梗死都有益。

表3 Gensini评分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注:赋值方式:性别:0女,1男;吸烟史:0:无,1:1~10年,2:11~20年,3:20年以上;a Spearman相关,b Pearson相关

表4 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Gensini评分=-36.810+9.733×吸烟年限+8.652×血糖+8.359×n-HDL

血脂异常是较其他危险因素被重视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们往往会通过健康查体来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而大多数人仅仅认为血脂就单指甘油三酯,而不了解血脂为许多指标的总称,对胆固醇及其分类指标了解很少,更不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各自的意义。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胆固醇的知晓率不到10%,而确诊为胆固醇偏高者,其治疗率、控制率也分别只有14%~18%和9%~11%。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无论哪项异常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本研究表2显示TG、TC、HDL、LDL、n-HDL、Apo-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HDL、n-HDL低、高分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HDL 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故血脂异常应引起年轻患者足够的重视。而TC、Lpa、ApoB 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健康体检中显示TC水平普遍增高且控制不佳,Lpa个体浓度正常范围差异大有关。

近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倍受关注[4,5],为除高密度脂蛋白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胆固醇的总和,即n-HDL代表LDL-C、IDL-C和VLDL-C之和。血n-HDL是一个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好的冠心病预测指标[6],nHDL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比LDL-C更密切。n-HDL作为治疗靶标的地位高于LDL-C,与载脂蛋白B和LDL-C相比,n-HDL降低在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中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血n-HDL增高较TC与LDL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r=0.307,P=0.000),因此应重视通过饮食或药物控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甘油三酯水平的控制与降低,全方位干预血脂异常,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7]表明,血压水平越高,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原因是由于长期血压增高可使冠状动脉壁受损,从而促进胆固醇在受损部位沉积,形成粥样硬化病灶,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结构改变,降低冠状动脉自我修复的能力,更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本研究资料显示,青年人中高血压的比例很高,共99例,占43.4%。Gensini评分与高血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96),分析与4组中高血压例数比较无差异(P=0.810)有关,但仍应强调积极预防及控制高血压,这对降低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益。

血糖增高作为冠心病又一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改善,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并年轻化。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是非糖尿病病人的4倍,而且8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脂血症,或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这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处于冠心病的高度威胁之中。我们做过的大量冠脉造影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虽胸痛症状不典型,但多为3支血管弥漫性狭窄病变,预后不佳,故必须从年轻开始做好冠心病的预防。本研究以Gensini评分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对冠脉积分的影响有显著意义(t=3.220,P=0.001)。

本次研究分析显示,Gensini评分与BMI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分析与目前年轻人普遍存在体质量指数超标现象有关,4组BMI数据比较无差异(P=0.402)。2013年中国肥胖人口达到6 200万,占全球肥胖者总数的9%,紧跟美国之后是世界上肥胖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不仅超重人口多,且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

王华等[8]研究显示,高血糖、长期吸烟、LDL-C的升高以及HDL-C的下降等这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聚集时的致病作用不是单个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一种正相的交互和协同作用,使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危险呈几何倍数上升。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导致动脉损伤,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除了严格戒烟、控制空腹血糖、血脂,改变生活方式,并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并达标是降低早发冠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年冠心病主要与吸烟、高血糖、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对于性别、家族史而言以上均为可控制危险因素,均可进行干预。彻底戒烟并监督下一代避免吸烟、改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调节好生活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减轻压力,定期进行体检,评价血压、血糖、血脂水平,以早期发现危险因素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ENSINI G 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607.

[2]孙旻.中青年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67-3368.

[3]梁首勤,李牧蔚,田焕,等.吸烟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血系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88.

[4]RALLIDIS L S,PITSAVOS C,PANAGIOTAKOS D B.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s the best discriminator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young individuals[J].Atherosclerosis,2005,179(2):305-309.

[5]刘健,从洪良.甘油三酯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5):619-621.

[6]HIRSCH G A,BLUMENTHAL R S.Usefulness of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determinati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J].Am J Cardiol,2003,91(7):827-830.

[7]TORPY J M,BURKE A E,GLASS R M,et a1.JAMA patient pag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J].JAMA,2009,302(21):2388.

丁丁张 青年“不可控” 篇9

独自扮演着心里的故事人物,玩一个早上。

如今而立,他写别人的故事,说自己的态度。

谈话间,丁丁张抽着烟,将腿伸到脚踏沙发上,身体靠在商务风格沙发里,黑底裤子微微有白点,像是从同色系沙发中延伸出来。担任他工作助理的女孩儿长发、齐刘海,不知何时也坐在沙发前的地毯上,安静地听我们说话,偶尔爽朗笑出声,也抽着烟。

2年前,丁丁张参加国内某著名视频网站主办的一个系列主题演讲,故意在白色T恤衫外套了件小一号的黄色T恤,作为演讲过程中的一个“梗”来试图揭穿“装B”这种行为模式。

彼时,正是丁丁张第一本新书的宣传期。演讲题目也是那本书的名字,《人生需要揭穿》。台上半小时,他两次借紧张之名希望大家鼓掌。和所有初次出席大型演讲的年轻嘉宾一样,丁丁张略显局促,双腿一直处于“你猜我要向前走,还是往后退”的游离中,并把那套月播栏目,错说成周播。

如今,丁丁张的第二本书《世界与你无关》出版。他比上次更加娴熟地进行宣传。密集的曝光活动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过程中他也更加占据主动。在一档早间谈话广播节目中,他把年轻的女主播看做自己下一部小说的女主角,有尺度地调侃;还主动抢了女主播的工作,读起了听众发来的互动短信。

“作家没那么难当”

丁丁张是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总裁张航的别名。他自嘲由于发际线太高,无法留刘海儿,只能把自己打扮成《丁丁历险记》中男主角的样子。

工作中,张航勤奋进取,从编导到主编,再到经理人、电视事业部总裁;而在微博和书里,变成丁丁张的他不愿意谈论工作,聊感情,聊人生,有时候也聊聊皮卡—朋友送的那条和丁丁宠物狗几乎一模一样的刚毛猎狐梗。

少年到青年时期,张航似乎总是比同龄小伙伴成长得迟滞一些。这种迟滞,使他的性格中的天真和信任,也比同龄人保持得更持久一些。

“一个小的村子,它是一个小社会,见到很多人情世故。我后来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能感受到很多,1970年代纯城市生长起来的人是不懂的。因为有这段经历,我能理解很多情感,那种广大中国底层群众、农民的思维,他们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那种理解。”他慢慢回忆着,往昔的画面一一再现,“你能真正经历过那种过年、那种婚礼、那种丧礼一满街都是白衣服的人。”

过往的经历让他面对当下有了某种参考系,今天许多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将底层社会的复杂性“大而化之”了,他也表示“很不喜欢”。他说,如果没有那个童年的话,可能会对后来的发展不利。那些轻易流露的同情心可能会没有,而敏感、安静思考的性格也无法形成,书也未必写得出来。

童年独自看书,成了张航消磨课余时光的主要方式。大量看书让张航的文笔变得敏感,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来读。小男孩儿有了当作家的梦。

为了“挣钱”,2005年,27岁的张航来到北京,加入光线传媒,一步步从编导做到分管总裁。2011年8月,光线传媒高调上市,33岁的张航虽然只持有不算多,但却是媒体的报道中最年轻的高管。

与此同时,张航以丁丁张的名字,在微博上逐渐如鱼得水。如今也才27万的粉丝,丁丁张显然只是小V。他在小众账号中,每天发布5条左右微博,分享自己“总结”的段子、金句。拥有数十倍于他粉丝的的副手刘同,作为光线主持人和文艺青年,早已出了几本书,张航开始记起儿时的作家梦。

很快,他找了图书经纪人,写好书的框架,发给出版社。竟然收到二十多份合作意向。“渠道打通了,发现能做,那就做呗。”2012年,丁丁张第一本书《人生需要揭穿》面市,整个策划、写作、发行,只用了3个月时间。“没想到当作家这么容易。”他说。

“稍微青年”

出书之前,丁丁张在微博上就展现了制造热门话题的能力。他随手拍,善于用“娇而不嗔”的语气为生活中的细节加注解:“拍起来吧,‘拍天空大赛’”,“拍起来吧,‘拍落叶大赛’”。

他还将生活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做对比,文艺青年如何喝茶,普通青年如何喝茶。作家庄雅婷等大V好友帮他汇总,“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便在微博火了起来。那是2011年9月。那时,每天固定只发五六条微博,转发量也都在个位数的丁丁张,面对三四百的转发,“挺开心的”。但很快,豆瓣社区在以此为主题的晒图活动中,“加了一个2B青年,这件事就不可控制了。”

打引号、加形容词前缀的“青年”本身就是一种解闷,不可控以后,丁丁张便开始解构这些词组。他称自己既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普通青年”,而是“稍微青年”。就是“稍微懂一点点”, 他解释。“但当涉猎,不求甚解”,是他如今的阅读和生活的态度。“马尔克斯我就是看不下去啊,名字记不住,怎么了!”但同时,他又用“爱上他”“牛逼”等词汇来表示对专业知识者的崇拜。

在光线传媒,丁丁张分管4个电视工作室和一个销售部,负责整个电视事业部的内容和运营。每天“朝十晚七”的工作中,密集的会议、出差、见客户,让他必须严格规划好工作和阅读时间。由于出书和日益忙碌的工作,他下班后尽量一个人放松,遛狗、收拾、洗澡,“11点必须上床,看视频、看杂志,到12:30必须休息,保证第二天8:30能准时醒来。”他床头长期放着枕边书,不做分类,但最近放的都是杂志,看些“资讯和观点的重新梳理”。

大脑可控的仿生手臂 篇10

过去如果你想看仿生肢体如何运转, 可以参考20世纪70年代的科幻片或星球大战的电影, 而现在这些幻想的场景已经脱离影屏变成了现实。

一位年轻女性在一次摩托车交通事故中丢失了一只胳膊。在科学家的帮助下, 一只电动机械手臂可以帮助她做正常人能做的任何事情, 剥水果, 甚至洗碗洗盘子。可能最好的状况是, 她只要考虑想做什么事情, 就真的能够做到。

医生把她过去控制手臂的神经末梢移到了胸部位置, 通过电极收集这些神经的微弱电子信号, 把信号传送到微型计算机处理器上, 计算机再把指令转化成控制仿生手臂的电动马达的信号。当她想拿起厨房桌子上的苹果时, 大脑发出了指令, 她的胳膊、手和手指就会完成这个动作。

上一篇:财经教育下一篇:供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