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

2025-01-10

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共8篇)

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 篇1

婴幼儿是指出生1个月后 (28d) 到3周岁的小儿, 是处在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 与成人相比各种脏器发育尚不完全, 功能并不成熟, 在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相差较大, 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学、药动学特点, 同样以成人的用法和用量给药, 婴幼儿则可能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甚至出现生命危险。根据患儿的生理学以及对药物的反应特点, 综合病情的考虑安全合理的使用药物, 不仅可以有效的进行治疗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以及国内相关文献的报道进行总结, 分析和探讨有关婴幼儿安全用药的问题。

1 婴幼儿药物代谢的特点

药物进入体内在机体的作用下, 一般需要经过吸收 (即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 、分布 (即药物随血液转运至全身的组织细胞内) 、代谢 (即经机体特殊反应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 和排泄 (即药物排出体外) 几个步骤。婴幼儿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也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吸收:婴幼儿胃容量小, 胃液分泌量比成人少, 胃液中胃酸含量不及成人, 胃内pH相对较高。对具有弱酸或弱碱性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类的药物, 其生物利用度则相对偏低。对于酸不稳定药物, 如青霉素, 生物利用度则相对较高。1岁前的婴儿胃排空速度较慢, 这将延缓药物血浓度到达峰值的时间。此外, 由于婴幼儿的肌肉尚未发育, 药物肌内吸收缓慢, 容量受限制, 且血流量不稳定, 吸收不可靠, 相比于肌肉注射, 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婴幼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皮肤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大, 经皮给药的吸收情况相对成人要好。 (2) 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组织分配系数及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率等因素有关。婴幼儿药物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低,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高, 相同剂量易出现中毒症状。 (3) 代谢:体内药物的代谢需要酶的参与, 婴儿由于酶系统尚未健全对于药物代谢能力较低。婴幼儿的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的能力远低于儿童和成人, 对于需要通过与葡糖醛酸、硫酸结合成酯而代谢的药物, 如氯霉素在体内可蓄积而引起“灰婴综合征”。此外, 新生儿和婴儿的其他酶系, 如氧化、水解等酶也较儿童和成人为低。因此, 婴幼儿服用需要在体内代谢的药物时, 所用剂量应比成人低。 (4) 排泄:在排泄途径中, 经肾排泄是最主要的。婴幼儿肾功能发育不全,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的功能都未发育成熟, 肾脏的浓缩功能和重吸收功能也未完善。许多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毒性增加,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 常见药物的用药注意的问题

2.1 抗生素类

婴幼儿最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常常要用抗生素治疗。用药前认真询问患儿过往用药情况, 确认有无过敏史, 视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给药方案。新生儿和婴幼儿应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该类抗生素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几乎无影响。常用的有青霉素G, 氨苄西林钠、哌拉西林等。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出现过敏反应, 使用该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1]。大环内酯类中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2]。一般不主张对婴幼儿使用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林可霉素类等抗生素[3]。

2.2 解热镇痛抗炎药

扑热息痛 (乙酰氨基酚) 毒性较小, 相对安全, 适合婴幼儿使用[4]。布洛芬、尼美舒利已有多种儿童制剂, 患儿较易接受, 但脱水小儿、6个月以下婴幼儿慎用布洛芬滴剂。对于阿司匹林 (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以及含有非那西丁 (毒性大, 肾脏损害) 、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 (粒细胞减少) 不适合婴幼儿使用。

2.3 驱肠虫药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属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但2岁以下儿童禁用。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甲苯达唑也属为广谱驱肠虫药, 2岁以下幼儿慎用, 4岁以下用量减半。哌嗪 (驱蛔灵) 毒性低, 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应用, 量大时亦可引起头痛, 恶心等反应[5]。

2.4 呼吸系统用药

祛痰药推荐使用溴已新及盐酸氨溴索, 不良反应较少。镇咳药常用的有喷托维林, 右美沙芬等, 一般为成糖浆剂, 适合婴幼儿使用, 但应严格控制剂量。此外, 也可使用中草药来源的祛痰, 镇咳, 平喘药。此类药物效好、副作用小, 目前在婴幼儿治疗中应用较多, 但应注意用药要及时, 用量宜轻。

2.5 消化体统用药

助消化的药物:可使用乳酶生, 但不宜与抗菌药合用[6]。不良反应较少, 但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腹泻。止泻药:蒙脱石散剂安全性较好[7], 较适合婴幼儿选用, 但应注意易致便秘。

2.6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 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婴幼儿服用, 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 出现反应缓慢, 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

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 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维生素D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3 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

3.1 选择合适的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剂型

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用药剂量需采用体重折算法、年龄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 并结合患儿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与药物理化性质来决定。对于不能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药量的特殊情况可根据药物特殊作用, 特别规定药物剂量。对于给药方式的选择, 要具体考虑疾病的程度和患儿的特点。首选口服给药, 肌注给药要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 以免多次给药导致局部结块、坏死。静脉注射虽吸收完全, 但患儿顺应性较差和不安全因素较多, 栓剂和灌肠剂是一种较安全的剂型, 但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剂型的选择与给药途径相符, 但要注意避免口服剂型应用于患儿时需剂量减半的错误理解, 如将肠溶衣胶囊剂被拆开服或用把缓控释片剂切分开服用的错误用药行为。这样会造成药物提前释放或被降解, 使原本缓慢释放的药量在短时间释放达到高浓度, 违背了药物缓释的目的, 而造成短时间内药物过量中毒。

3.2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以及患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应根据药物的适应证, 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针对性要强, 掌握药物的禁忌是合理用药的前提[8]。严格地避免使用禁用药物, 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根据婴幼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学特点、以及对药物的特殊反应,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避免出现滥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和维生素的现象。

3.3 慎用新药

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不包括婴幼儿受试者, 上市后往往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在缺少儿科临床试验资料的情况下将新药应用于婴幼儿, 风险大可能引起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以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小结

综上所述, 为了给婴幼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应结合婴幼儿的具体情况, 并根据药物的特点, 代谢方式以及最适合的给药途径, 选择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 同时开展药学监护, 提高婴幼儿合理用药水平,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摘要:对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参考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报道, 对临床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并作综述。本文总结了婴幼儿特殊的病理生理情况, 分析了安全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婴幼儿药物代谢的特点、常见药物使用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入手, 对如何保证婴幼儿的用药安全进行了讨论, 为更安全、有效、适量的使用药物提供了有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婴幼儿,安全用药,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

[2]钱漪, 沈时霖.儿科临床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5.

[3]付军芹, 姜培兰.婴幼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3) :143-144.

[4]丁玉红.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 3 (12) :55.

[5]张石革, 孙定人.肠道寄生虫病与驱肠虫药[J].中国药事, 2001, 15 (12) :767.

[6]张石革, 宋菲, 沈素.胃动力与促进胃动力药.中国药房, 2001, 12 (9) :575.

[7]惠都, 李琪.思密达治疗婴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3, 10 (5) :430.

[8]钱永静.小儿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处理之探讨[J].临床医学实践, 2009, 18 (12) :942-943.

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 篇2

设计意图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药物中毒、滥用药物的现象也越发严重。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急于想去探索与体验,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安全。春天的到来,天气一会热,一会冷,很多小朋友感冒生病时会把药带到幼儿园让老师给他吃,有些幼儿看见看看我们的小药箱里放着五颜六色形态不一的药品,觉得别人吃药很好玩,回家叫妈妈也往幼儿园给他带药,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有必要让幼儿了解一些药品的常识和吃药的安全,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幼儿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所以设计了《安全用药》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安全用药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具有一定的用药知识,关注安全用药,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影响身边的人。

活动目标

1、懂得生病时要根据医生的诊断服药,不可以乱吃药。

2、通过在小医院的情境中互相讨论,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4、知道药是治病的,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的药品:创口贴、含片、板蓝根、感冒药、退烧药、眼药水等。白大褂、听诊器。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用药常识。

2、难点:设计小药箱。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大森林里的小松鼠生病了肚子疼的厉害,于是它到森林小医院想找象医生看一看,可是象医生去给小鹿输液了没在家,请小猴子给它看门,小猴子看着小松鼠难受的样子,便从药柜里拿了一盒药说上次我感冒时象医生就是给我吃这样的药,病就好了,现在,你把这个药吃下去,肚子就会舒服的。

提问:

(1)小松鼠能吃这种药吗?为什么?

幼:不能,因为吃药必须让大人看着。

幼:因为小猴子是感冒,小松鼠是肚子不舒服

幼:吃下去会中毒的。

(2)你自己在家生病了能随便找药吃吗,应该怎么做?

幼:不能,打电话给爸爸妈妈。

幼:叫自己认识的邻居带着去医院。

幼:打 120。

小结:药物种类很多,每一种药都有不同的用法来治疗一个病。

2、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出示红药水、创口贴:这个红红的水有什么用?这个胶布又有什么用呢?(磕破皮擦的,贴伤口的。)

出示眼药水:这个小小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有什么用?(眼睛不舒服时点的眼药水)

3、知识竞答,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由教师出关于药品的是非题目,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

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4、幼儿共同讨论:乱吃药会怎么样?生病吃药时要注意些什么?

(1)要听医生的话。

(2)吃药时要有大人帮助,小朋友不能自己拿药、自己吃药。

小结: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白不同的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生病乱吃药,病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没病吃药,反而要生病。最好的方法是对症下药,生什么病吃什么药。要是不知道生的什么病,应该到医院找医生看。

7、观看图片,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教师出示关于药品的是非图片,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

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8、情景表演游戏《小医院》。出示白大褂、听诊器:玩游戏

现在一起到我们班“爱心小医院”请小朋友们分别来当医生和病人,看小医生开的药对不对,看谁能当个合格的小医生。

活动延伸

设计家庭小药箱:重点强调实用、准备及时,不求多;突出小药箱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主题源于生活存在的问题,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安全用药》这个活动结束后,我觉得我们中班的孩子对生病时该怎么办,他们的脑子里都是很清楚的,孩子们都会说,要吃药,看医生,打针,打点滴等。<.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但生病时药怎样吃才安全,这个意识还是不强。所以,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在以后的有关于安全主题的活动中,或者在平常的谈话中,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以此来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对已有经验可以更加丰富。

不足之处:

在组织活动中,不够紧凑,时间的分配不大适中。活动中我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幼儿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篇3

1 抗生素

1.1 青霉素类药物

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较多时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3d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药物

使用前应作皮试, 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 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类药物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与乙醇 (即使很小量) 联合应用时, 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药物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 幼儿慎用, 如使用应减小剂量, 且疗程≤7d。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 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药物

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 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 造成牙齿黄染, 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2]。

1.6 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1]。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 等, 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但患儿合并肝炎时, 应禁用依托红霉素[2]。

1.7 氯霉素类药物

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应慎用[2]。

1.8 磺胺类药物

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 应慎用。

1.9 喹诺酮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3]。

1.10 其他类

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 慎用。婴幼儿应禁用乙胺丁醇。

2 驱肠虫药

2.1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广谱驱虫药, 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2岁以下儿童禁用, 2~12岁儿童用量减半。

2.2 甲苯咪唑

4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4]。

2.3 哌嗪 (驱蛔灵)

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

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3.1 解热镇痛类药物[6]

(1) 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 对婴幼儿尤其敏感, 禁用。 (2) 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 慎用。 (3) 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 (4) 对乙酰氨基酚, 可用。

3.2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 12岁以下儿童禁用[7]。

3.3 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 (度冷丁) :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患儿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2]。

3.4 抗癫痫药

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 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 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 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8]。

4 呼吸系统用药

4.1 祛痰药

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 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 停药后反应消失。溴已新一般无不良反应, 可用[1]。喷托维林 (咳必清) 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 故禁用[9]。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 应注意剂量。

4.2 平喘药

作为非处方药, 不推荐儿童应用, 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的, 可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4.3 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

均需严格计算好该类药物的剂量。

5 消化系统用药

5.1 抗酸药

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10]。

5.2 胃肠解痉药

婴幼儿的急性腹痛, 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 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 避免延误病情, 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1]。

5.3 助消化药

乳酶生可用, 但不与抗菌药物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 可用, 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2]。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 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 1岁以下患儿慎用[11]。

5.4 泻药

一般来说, 儿童不应用缓泻药,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 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 应严格掌握剂量, 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12]。酚酞片:婴儿 (1岁以下) 禁用, 幼儿 (1~3岁) 慎用[2]。

5.5 止泻药

洛哌丁胺 (易蒙停) 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2]。蒙脱石散剂:疗效好, 可用[13]。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 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14]。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疗效确切, 可用[15]。

6 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 可饭后服用[2]。叶酸不良反应较少, 可用[2]。

7 抗变态反应药物

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 婴幼儿应慎用。

8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 因此婴幼儿应慎用[2]。

9 维生素类药物

9.1 维生素A

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

9.2 维生素D

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 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 应掌握好剂量。

9.3 维生素C

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10 外用药

由于小儿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 吸收功能强, 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 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 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 可引起全身水肿, 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 滴时应压迫泪囊, 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 慎用。

11 其他类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 服用过量, 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 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 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 (1) 避免应用禁用药物。 (2) 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3) 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 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不懂事, 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 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 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 如口服不便可考虑肛门给药或其他。 (4)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 还易产生抗药性, 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 (5) 无病时别乱服药。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 如用药不当, 对孩子健康不利。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的讨论 篇4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3 d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

1.2 头孢菌素类

使用前应作皮试, 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 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与乙醇 (即使很小量) 联合应用时, 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而显“醉酒样”反应[1]。

1.3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 幼儿慎用, 如使用应减小剂量, 且疗程不超过7 d。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 但应掌握好剂量[1]。

1.5 四环素类

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 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 造成牙齿黄染, 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1.6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 等, 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但患儿合并肝炎时, 应禁用依托红霉素[1]。

1.7 氯霉素类

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慎用。

1.8 磺胺类

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 慎用。

1.9 喹诺酮类

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2]。

1.10 其他类

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 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2 驱肠虫药

2.1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广谱驱虫药, 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2岁以下儿童禁用, 2~12岁用量减半。2.2 甲苯咪唑 4岁以下用量减半[3]。

2.3 哌嗪 (驱蛔灵)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4]。

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类

3.1 解热镇痛类

①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 对婴幼儿尤其敏感, 禁用;②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 慎用;③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④扑热息痛类:相对安全, 可用。

3.2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 12岁以下儿童禁用[5]。

3.3 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 (度冷丁) :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1]。

3.4 抗癫痫药

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 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 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 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

4 呼吸系统用药

4.1 祛痰药

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 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 停药后反应消失。必嗽平一般无不良反应, 可用。喷托维林 (咳必清) 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 故禁用。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 应注意剂量。

4.2 平喘药

作为非处方药, 不推荐儿童应用, 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的, 可以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4.3 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

均须严格计算好剂量。

5 消化系统用药

5.1 抗酸药

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6]。

5.2 胃肠解痉药

婴幼儿的急性腹痛, 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 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 避免延误病情, 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

5.3 助消化药

乳酶生可用, 但不与抗菌药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 可用, 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1]。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 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副作用, 1岁以下慎用 [7]。

5.4 泻药

一般来说, 儿童不应用缓泻药,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 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 应严格掌握剂量, 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酚酞片:婴儿 (1岁以下) 禁用, 幼儿 (1~3岁) 慎用。

5.5 止泻药

洛哌丁胺 (易蒙停) 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蒙脱石散剂:疗效好, 可用。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 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9]。妈咪爱:疗效确切, 可用。

6 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 可饭后服用。叶酸不良反应较少, 可用。

7 抗变态反应药物

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 婴幼儿应慎用[10]。

8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 因此婴幼儿应慎用。

9 维生素类

9.1 维生素A

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

9.2 维生素D

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 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 应掌握好剂量。

9.3 维生素C

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10 外用药

由于小儿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 吸收功能强, 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 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 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 可引起全身水肿, 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 滴时应压迫泪囊, 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 慎用。

11 其他类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 服用过量, 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 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综上所述, 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①避免应用 禁用药物;②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③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 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 又不懂事, 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 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 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 如口服不便可考虑肛门给药或其他;④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 还易产生抗药性, 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⑤无病时别乱服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 如用药不当, 对孩子健康不利。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 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 ①避免应用禁用药物;②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 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8.

[2]许重远, 舒俊芬.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药事, 2001, 15 (5) .

[3]张石革, 孙定人.肠道寄生虫病与驱肠虫药.中国药房, 2001, 12 (12) :767.

[4]黄峻, 黄祖湖.临床药物手册.北京: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5]孙定人, 张石革.镇静助眠药.中国药房, 2001, 12 (2) :125.

[6]孙定人, 张石革.抗酸药与胃黏膜保护药.中国药房, 2001, 12 (4) :255.

[7]张石革, 宋菲, 沈素.胃动力与促进胃动力药.中国药房, 2001, 12 (9) :575.

[8]惠郁, 李琪.思密达治疗婴儿服泻疗效观察.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3, 10 (5) :430.

[9]张石革, 彦玲, 郝红兵.服泻与止泻药.中国药房, 2001, 12 (8) :511.

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 篇5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58例, 对照组157例。其中, 男188例, 女127例, 年龄3个月~3岁, 平均 (1.24±0.52) 岁, 病程4~13 d, 平均 (7.56±3.24) d, 所有患儿均予入院前行常规检查, 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八版) 中喘息性支气管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2], 剔除心脏疾病及器质性病变患儿, 排除贫血严重者。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内容为抗感染、化痰止咳、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1对照组用药方法:应用布地奈德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将2 m L的布地奈德和3 m L的生理盐水予以调和, 以氧动力雾化吸入。2次/天, 15~20分钟/次, 疗程8~10 d。2观察组用药方法:应用三联雾化吸入法给予辅助治疗。将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 (产品名称: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 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0233, 规格:按沙丁胺醇计2.5 m L/2.5 mg) 及异丙托溴氨 (产品名称: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 Laboratoire Unither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20120544, 规格:2.5 m L×10支) 予以调配, 药物的配置剂量和吸入次数均依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年龄、体制及既往病史而定。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儿咳嗽情况、喘息停止时间、痰鸣消失时间及经治疗的1个月内的病情复发情况为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3]。

(1) 治愈:经过1周左右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2) 好转:经过长达1周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偶闻痰鸣音; (3) 无效:治疗时间超过1周, 患者临床病并未减轻甚至于有恶化趋势[1,2],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喘息, 常伴有咳嗽、咯痰有痰鸣等临床症状, 多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群体, 易于冬春季节发作。临床研究发现[4,5,6], 罹患该种病症的婴幼儿中大多数为过敏体质, 而曾经感染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的婴幼儿罹患此病症的概率也较高[7]。目前, 医学界针对此症并无特效药物,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临床上开始采取三联雾化的方式予以辅助治疗, 且取得满意疗效。

布地奈德具有清除率高、不良反应少的显著优势, 抗炎作用显著[8,9];硫酸沙丁氨醇则具有良好的缓解局部水肿的功效, 属β受体的激动剂;异丙托溴氨可有效舒缓气管平滑肌的紧张状态, 与硫酸沙丁氨醇合并使用, 扩张支气管的临床效果更佳。雾化吸入方式可将药物于空气压缩泵的作用下转化为小颗粒, 药物由此随着人体呼吸活动进入气道, 利于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上皮细胞, 改善机体通气情况, 提升气道局部抗炎活性, 抑制气道炎症加重。

研究结果表明, 经常规针对性和雾化吸入治疗后, 对照组总有效共计106例 (67.52%) , 观察组总有效共计144例 (91.14%) , 两组患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鲁彩霞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0], 本文于此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组患儿咳嗽情况、喘息停止时间、痰鸣消失时间及经治疗的1个月内病情复发情况, 这样便于更清晰明了的显示三联雾化吸入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咳嗽、喘息及痰鸣消失所需时间, 单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对照组与应用三联雾化吸入法的观察组相比较, 显然花费的时间更多, 二者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这三种药物应用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辅助治疗, 具有良好的疗效, 可及早干预病情, 消除患者临床不适症状。

综上所述, 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应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这三种药物, 以氧动力雾化吸入, 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缓解患儿病情复发情况, 有效性较高, 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氨应用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157例, 对照组158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 观察组采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三联雾化治疗。分析其临床各项指标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应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三联雾化治疗, 临床效果较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2 (14) :1808-1809.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2.

[3]王芊.联合雾吸辅助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52-53.

[4]林喜足, 陈宝川.异丙托溴铵溶液和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68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917-1919.

[5]张维红.联合雾吸佐治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12, 27 (12) :1065-1066.

[6]邓喜琳.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88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7 (4) :54-56.

[7]孟连花, 白侠, 张效东, 等.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加强治疗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4) :111-112.

[8]孙雪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5) :79-80.

[9]张琴.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7) :111-112.

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是儿童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儿童各系统生理功能尚处在发育阶段, 其生理、心理特点独特,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均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因此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笔者对近年来我院儿童用药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例进行总结, 并分析儿童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治的2000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1238例, 女762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2±2.0) 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新编药物学》[3]中用药标准, 统计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用药失误是指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错误、剂型错误、用药途径错误、用药间隔错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患者错误以及用药适宜性错误等。药品滥用是指用药者长期自行使用与公认的医疗卫生需要无关的药物。

2 结果

在抽查的2000例儿童中, 125例 (6.3%)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事件, 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原因。本组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有52例 (41.6%) , 药品滥用26例 (20.8%) , 用药失误36例 (28.8%) , 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 1例 (8.8%) 。

3 讨论

3.1 影响用药安全的主观因素

3.1.1 儿科医师因素

对儿童用药特异性意识淡薄, 不熟悉、不了解儿童用药特点;缺乏儿童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知识;对儿童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不够[4];治疗时急于求成, 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无指征性联合应用药物及预防性用药;不结合辅助检查、化验结果经验性用药;抗生素经验性乱用、滥用[5]。在本调查中, 2例 (1.6%) 为儿科医师用药适应证掌握不够, 2例 (1.6%) 为儿科医师急于求成导致药物剂量过大, 3例 (2.4%) 为无指征性多药物联合应用, 2例 (1.6%) 因过度应用抗生素, 导致菌群失调。其中属于用药失误4例 (3.2%) , 药物滥用5例 (4.0%) 。

3.1.2 药师因素

严格审方意识不强, 机械化照方发药;对儿科药物知识缺乏, 处方合理性判断能力差, 把关能力弱;未能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述药物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时间及注意事项;与儿科医师配合不密切, 未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药店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药师, 不能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优质的药学咨询服务[6]。在本调查中, 因为药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2例 (1.6%) , 滥用药物6例 (4.8%) 。

3.1.3 护师因素

未能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未严格检查药品有效期而使用过期药品;未准确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同患儿家属沟通不良均可导致儿科医师用药与患儿病情脱轨。在本调查中, 因护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1例 (0.8%) 。

3.1.4 患儿及家属因素

儿童因智力尚未成熟, 依从性差, 药物应用时间、方法、疗程不当;家属因患儿感冒、发热等疾病而不恰当自主应用解热镇痛药, 长时间应用易导致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后果;患儿家属误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作为营养药, 使患儿长期超量服用, 以致患儿出现消化道反应、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7];患儿家属对药物的危害意识不强, 未能安全放置药物致患儿误服;滥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抑制患儿自身免疫物质产生, 造成免疫系统紊乱, 影响机体抵抗力。在本调查中, 因患儿本身误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共计18例 (14.4%) , 因患儿家属因素造成药物滥用15例 (1 2.0%) 。

3.2 影响用药安全的客观因素

3.2.1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儿童各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药物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年人相别较大, 其体内药物代谢系统、酶系统、肝肾解毒排毒系统均未健全, 药物在体内分布、吸收、代谢、排泄均不同于成年人, 药物敏感性强, 因此儿童用药需更精确。在本调查中, 因儿童生理特点造成的不良反应3 0例 (2 4.0%) 。

3.2.2 药物因素

儿童用药时需按年龄、体表面积、体重决定药物用量, 采用成人剂量或折算应用均不科学, 不安全;目前, 市场上绝大部分药物尚无儿童药代、药效参数资料, 临床儿童用药剂量多为成人实验后外延至儿童, 临床应用药物时剂量及疗程不易把握;药品说明书不规范, 目前临床常用药品约50%以上均未标注儿童用法用量[8], 另有部分标注不明确, 儿童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如“遵医嘱”“儿童用量酌减”“儿童安全性尚未建立”等, 造成儿童用药时无据可依, 部分药品说明书内容滞后、过时、扩大药品作用及适用范围, 误导临床医师及患儿家属。在本调查中, 因药物自身因素引起不良反应共有22例 (17.6%) 。

3.2.3社会因素

尽管许多药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和成年人, 但是大多数处方药在儿童用药方面没有充分的资料。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亦相对缺乏、儿童用药管理秩序混乱、儿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特殊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且未得到严格执行;同时, 社会上伪劣、假冒药品频繁出现、屡禁不止;政府医疗事业投入不足, 医院以药费促进自身发展, 以药养医;目前药品市场上常用药物均已应用于儿童患者, 但国内尚未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指导政策, 临床治疗多采取经验性用药;制药企业过于追求企业效益, 忽视了儿童用药质量的严格性及要求, 造成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在本调查中, 因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1例 (8.8%) 。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及敏感性各不相同, 尤其与成人差异很大, 而当今临床药物多以成人为主, 儿童用药时多以成人剂量、剂型为基础经验性应用, 这种不科学、不安全、不精确的用药方法严重危害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医院应定期对医师、药师、护师、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指导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并完善儿童合理用药制度、医嘱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 加强儿童用药自动化电子信息服务及儿童药物信息咨询服务, 规范儿童用药处方审核, 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误服药物等威胁患儿安全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欧阳珊, 莫小兰.儿童用药的隐患与防范措施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2) :178-18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 2010:107-154.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3.

[4]郑建新.我院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4382-4384.

[5]魏红, 熊一岚, 陆姝, 等.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2) :159-162.

[6]李桂兰.儿科用药不良反应62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6) :34.

[7]朱良.2008~2010年我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11) :243-244.

孕妇用药不安全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孕妇,处方,不安全因素,分析

妊娠期是妇女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此时药物的安全应用不仅关系到孕妇的身心健康, 而且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因此应尽量避免影响孕妇不安全用药因素。本文通过对我院的孕妇门诊处方中孕妇用药合理、安全性分析, 以期找到影响孕妇不安全用药的主要因素, 从而安全、合理、谨慎地选择使用药物, 保护母婴健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12月妊娠期妇女门诊处方1439张, 去除其中欲人工流产患者处方261张, 有效处方为1178张, 年龄19~42岁, 中位年龄29.3岁, 其中, 年龄<20岁16例 (1.4%) , 20~25岁189例 (16.0%) , 26~30岁587例 (49.8%) , 31~35岁322例 (27.3%) , >36岁64例 (5.4%) 。

1.2 方法

依据卫生部颁布并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判断处方内容格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将药物在孕妇中应用的危险等级、药品说明书等标准综合判断用药安全性。

2结果

1178张有效处方中格式欠缺254张占21.6%,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106张占9.0%。格式欠缺包括:前记缺项、正文涂改、后记不全等。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包括选药、用量与用法、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其中有68张同时出现处方格式欠缺和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处方格式欠缺具体条目分布见表1,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分布见表2。

3典型病例

3.1 不安全的选用药物

例1.29岁, 孕24+周, 过敏性皮疹, 处方:氯苯那敏片4mg, 维生素C片0.2g, 葡萄糖酸钙片1.0g, 每天3次, 口服。分析:氯苯那敏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的作用甚强, 对中枢抑制作用较轻, 抗胆碱作用亦较弱, 是最常用的抗组胺药。服后10~30min生效, 能持续3~6h。临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性疾病, 如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药疹、虫咬、神经性皮炎等。但氯苯那敏可致胎儿肢体短缺、唇裂及脊柱裂等, 属于选用药物不安全。例2.35岁, 孕8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处方:盐酸胺碘酮片0.2g, 每天3次口服。分析:胺碘酮含碘量约为其分子量的40%, 10%~25%的胺碘酮和其代谢产物经胎盘转运, 母体和婴儿肺中药物浓度较肝内浓度高, 但新生儿的血浆药物浓度远比母体水平低, 在FDA中属于D类 (有危险性, 只有当危及生命或其他严重情况而其他较安全药物无效时才能使用) , 有无致畸作用意见不一[1]。应用胺碘酮后胎儿可出现心动过缓和QT间期延长等, 严重的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早产、低体质量儿、智力低下等。目前对妊娠期胺碘酮的应用尚无定论, 总体认为, 该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但也具有潜在毒性作用的药物, 考虑到本药对婴儿发育和健康的严重后果, 孕妇暂禁用。

3.2 不安全的药物用量与用法

例3.39岁, 孕19周, 眼干燥症, 处方:维生素A胶丸5000U, 每天2次, 口服。分析:维生素A具多种生理功能, 孕妇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非孕妇多25%, 孕早期母血中维生素A浓度下降晚期上升, 临产降低, 产后回升。所以适当补充维生素A是必要的。但维生素A孕妇的正常用量为每天5000U[2], 所以每次5000U, 每天2次。属剂量过大。若补充量过大, 由于维生素A可破坏胎儿软骨细胞, 胚胎按无脑→眼缺陷→腭裂→脊柱裂→肢体残缺顺序出现骨骼畸形、指趾畸形、腭裂、眼畸形、脑畸形。

3.3 未重视不良反应

例4.31岁, 孕26周, 慢性单纯性阑尾炎, 头孢他啶注射液2.0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甲硝唑注射液500mg, 每天2次静脉滴注。分析:甲硝唑有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 如呼吸道、消化道、腹腔及盆腔感染, 皮肤软组织、骨和骨关节等部位的感染以及脆弱拟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脑膜炎等, 此外还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口腔厌氧菌感染。甲硝唑的常见不良反应除有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 还有血液毒性的严重不良反应。精神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3.4 不安全的联合用药

例5.41岁, 孕18周, 心房颤动, 处方:地高辛片0.5mg+乐力钙1片, 每天1次口服。分析: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元素, 它本身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孕后期由于胎儿所需钙质剧增及孕妇本身的需要, 为维持血钙水平, 钙摄取量应为每天1115mg, 由于我国的膳食钙吸收量较低, 需要适当补充钙质, 以满足妊娠期需求, 故妊娠期补钙有助于优生优育和孕妇健康。地高辛是强心苷类中效洋地黄类药物, 通过与心肌细胞膜上K+-Na+-ATP酶结合, 促进Ca2+内流, 使肌浆内Ca2+浓度升高, 加强了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偶联, 而发挥强心作用,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钙剂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Ca2+浓度升高可使地高辛的作用增强, 发生地高辛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由于钙和地高辛的分子量<600, 非常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对胎儿心脏造成不利影响[3], 属于联合用药的不安全因素。

4讨论

孕妇的安全用药关系着整个社会和家庭, 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妊娠期用药状况的调查显示[4], 约有8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接受过药物治疗, 平均接受2.9种处方药, 而不包括非处方药的使用。在孕妇必须用药时, 要充分考虑母体、胎盘、胎儿3个方面的因素, 根据孕妇和胎儿的药理学特点, 充分权衡利弊, 谨慎地选择使用药物。

通过对我院门诊药房孕妇处方中进行安全性评价分析中发现:影响安全用药的最大潜在因素是处方的书写欠缺。处方前记是患者的基本情况描述和简单病情介绍, 包括:门诊号、费别、科别、年龄、性别、姓名和临床诊断等项目。正文是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 包括:药品名称、剂型、剂量、用法、药物品种、结束符号等项目。后记是医师和药剂人员对处方中内容的认可和责任确定, 包括:医师签名、调剂人员签字、审核人员签名等。处方中内容可以让药师取药时对用药进行再次审核, 处方内容的部分缺失可能造成药师的审核关的缺失, 在无核对系统中错误率为5.3%~20.6%, 在双核对系统的错误率0.6%~3.5%[5]。孕妇处方的书写, 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孕妇用药的不安全因素。

药物应用不安全因素占9.0%, 说明对孕妇用药的安全性需要继续加强教育, 而且对孕妇不安全用药的危害性要继续加强宣传。32张处方中药物选择和26张处方未注意不良反应, 需强化医师、药师的业务学习, 提高对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认识, 才能及时避免孕妇用药不安全因素的出现。目前, 在许多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资料不充分, 或安全性未确定, 或经验较少等字样。与国外的药物研究相比, 毒理研究不到位, 显得比较粗糙, 甚至有3%的说明书缺少孕妇用药项[6], 药品说明书管理需要继续加强。

虽然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武器, 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使用不当非但不能治病, 反而容易致病, 研究表明, 人类出生缺陷由药物引起占2%~3%[7], 药物的致畸作用取决于药物本身的致畸性能、妊娠时期以及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为防止药物的致畸作用, 在妊娠前3个月应避免使用药物, 新药尤其慎重。孕妇患病时需要及时接受治疗, 但应了解所用药物对胎儿生长发育及孕妇本身有无影响。因此, 对准母亲用药应十分谨慎, 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 以免给母婴带来意外的危害, 从而保证母体与胎儿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飞翔.妊娠期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2) :1087-1089.

[2]陈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84.

[3]程爱英, 费健康.影响孕期用药的因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25 (6) :554-555.

[4]程娟娟.妊娠期药学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 2009, 20 (29) :2317.

[5]马传新, 刘邦国, 马晓燕.投药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药学实践杂志, 2000, 18 (3) :175-177.

[6]杨洁江, 丁湘贵, 高菊琴.100份抗生素药品说明书中对特殊人群用药说明缺项的调查[J].中国药业, 2007, 16 (12) :52-53.

眼科患者用药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48例眼科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 男348 例, 女300 例, 年龄39~84 岁, 平均 (49.5±1.5) 岁。白内障250 例, 青光眼125 例, 葡萄膜炎120 例, 角膜炎60 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65 例, 其他28 例。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具有知情权, 试验均通过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眼科患者用药安全隐患

眼科患者疾病在临床中占据重要比重, 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存在问题也相对比较多, 常见问题具体如下: (1)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医师在为患者诊治用药时对于抗菌药物相对不太熟悉, 不同药物间的联用、禁忌等方法缺乏了解, 使得患者用药时存在问题。再加上部分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主管的医师不同, 部分医师对患者情况不了解而滥用抗生素, 造成药物安全隐患。 (2) 配伍不合理。眼科药物种类相对较多, 不同药物间的配合达到的药效是不相同的, 部分药物不能配伍, 医师在用药时更多的考虑患者疾病, 对于药物配伍等考虑较少, 部分医师甚至缺乏对不同药物配伍知识, 增加患者用药安全隐患, 严重患者将出现心动过缓等, 增加患者痛苦。 (3) 用法用量不合理。眼科疾病和其他疾病相比比较复杂, 医师为患者用药时容易出现药物用量、用法不合理现象, 再加上眼科疾病治疗时间较长, 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波动较大, 患者为了图方便随意更改药物剂量, 并且不能做到按时用药等, 增加了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 (4) 除上述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 如用药忽视禁忌证、临床诊断和用药不符等[3]。

2 结果

本研究中, 648 例眼科患者中存在用药不合理问题32 例, 不合理发生率为4.94%。用药不合理中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最高, 占1.85%, 其次为配伍不合理, 占1.08%, 药物用量不合理占0.77%, 详见表1。

3 讨论

眼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且疾病类型也相对较多, 常见的有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炎、葡萄膜炎、眼底病等, 患者发病的症状较多, 如视力下降、重影、散光等[4]。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 常规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患者用药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 使得患者治疗后药物依从性较差, 不良反应较多, 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 临床上研究眼科患者用药安全隐患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显得至关重要[5]。本研究中, 648 例眼科患者中存在用药不合理问题32 例, 不合理发生率为4.94%。用药不合理中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最高, 占1.85%, 其次为配伍不合理, 占1.08%, 药物用量不合理占0.77%, 这个结果和文献[6] 结果类似。针对眼科疾病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用药安全隐患, 临床上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 其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了降低眼科患者药物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医院应该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医师开药及患者用药时必须严格执行计算机处理医嘱的流程, 避免临床上手工抄写医嘱由于字迹潦草等使得患者用药错误[7]。此外, 患者用药过程中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检查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用法、进给方式等是否正确。用药过程中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药物均必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最后, 患者使用眼药水时还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对患者护理时必须准时、按量将药物送到。药物在存放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存放, 对于过期或出现结晶等药物不可使用[8]。

3.2 正确使用药物并密切观察副作用

眼科相对比较特殊, 患者用药过程中必须正确使用药物, 如静脉滴注20% 甘露醇时必须控制好滴速 ( 通常10 ml/min为宜) , 防止药物外渗, 并且要控制好用药时间, 避免剂量过大。此外, 患者在用药时还应该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患者在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时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肠胃反应;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口唇麻木、四肢疲乏无力等不良反应, 并且这种药物更加适合饭后使用, 用药时可以联合补充钾盐等治疗,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使用眼压药患者, 用药后应该动态监测眼压, 对于用药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医师并调整用药方案等[9]。

3.3 提高医师专业技能

眼科疾病类型较多, 且诱因也比较复杂, 再加上眼科药物类型较多, 为了降低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医院应该加强医师专业技能, 定期邀请眼科专家对笔者所在医院眼科医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医师眼科疾病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严格规范医院药物使用相关制度, 尤其是在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此外, 医师自身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 能够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 并善于将理论结合于实践, 在给患者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包括药品的名称、使用剂量、给药方式、不良反应等。患者用药时, 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加强相关药物知识宣传, 让患者、家属尽可能的配合治疗,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患者临床使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降低用药中的错误率, 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者, 则可以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发挥不同治疗药物的优势, 达到优势互补, 提高临床治愈率。

综上所述, 眼科疾病患者较多, 常见的有白内障、青光眼等, 临床上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常见的有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等, 为了降低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医院应该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实际情况加强药物使用监督, 善于从医院的规章制度、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加强医师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 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患者用药安全隐患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48例眼科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分析患者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合理用药的方法。结果:648例眼科患者中存在用药不合理问题32例, 不合理发生率为4.94%。用药不合理中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最高, 占1.84%, 其次为配伍不合理, 占1.08%, 药物用量不合理占0.77%。结论:眼科疾病患者较多, 常见的有白内障、青光眼等, 临床上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医院应该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实际情况加强药物使用监督, 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眼科患者,用药安全隐患,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俊丽, 冯华.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探查睫状体囊肿与高眼压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4) :122-124.

[2]洪春凤, 罗莹洁.行政干预对眼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8) :124-127.

[3]白平生, 熊凤梅.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 2011, 26 (4) :312-314.

[4]Acar B T, Buttanri I B, Sevim M S, et al.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inpost~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atients after cataract surgery:phacoemulsification versus planned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 tion[J].Journal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 2011, 37 (29) :1512-1516.

[5]赵丽霞, 彭秀贞.有关眼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4) :1870-1871.

[6]Kim H W, Kim S Y, Chung I Y, et al.Emergence of entero coccus species in the infectious microorganisms cultured from patients with endophthalmitis in South Korea[J].Infection, 2014, 42 (1) :113-118.

[7]黄春媛, 叶小汝.健康教育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2) :321-322.

[8]高丽.眼科病房采集标本的缺陷及防范[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7) :142-143.

上一篇:可控危险因素下一篇:工业园区交通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