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2024-12-11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共8篇)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篇1

婴幼儿是指从28d~3岁的小儿, 这个时期小儿虽然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 但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 因为药物在小儿体内分布有异于成人, 第一是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第二是蛋白结合力的改变;第三是体液分布的差异。且小儿肝细胞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肾功能不完善, 其肾有效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 肾小管分泌、尿浓缩、钠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功能也差, 年龄愈小愈不完善[1]。所以出现与成人不同的各种药物反应。因此对婴幼儿患者除要求及时正确处理、熟悉一般用药规律外, 还必须掌握小儿用药特点。笔者对一些常用药与婴幼儿的关系分析如下。

1 抗生素

1.1 青霉素类药物

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哌拉西林等。青霉素类药物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青霉素类药物较多时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3d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2]。

1.2 头孢菌素类药物

使用前应作皮试, 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 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类药物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与乙醇 (即使很小量) 联合应用时, 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而显“醉酒样”反应[2]。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药物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 幼儿慎用, 如使用应减小剂量, 且疗程≤7d。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 但应掌握好剂量[2]。

1.5 四环素类药物

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 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 造成牙齿黄染, 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2]。

1.6 大环内酯类药物

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1]。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 等, 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但患儿合并肝炎时, 应禁用依托红霉素[2]。

1.7 氯霉素类药物

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应慎用[2]。

1.8 磺胺类药物

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 应慎用。

1.9 喹诺酮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3]。

1.10 其他类

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 慎用。婴幼儿应禁用乙胺丁醇。

2 驱肠虫药

2.1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广谱驱虫药, 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2岁以下儿童禁用, 2~12岁儿童用量减半。

2.2 甲苯咪唑

4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4]。

2.3 哌嗪 (驱蛔灵)

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

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3.1 解热镇痛类药物[6]

(1) 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 对婴幼儿尤其敏感, 禁用。 (2) 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 慎用。 (3) 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 (4) 对乙酰氨基酚, 可用。

3.2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 12岁以下儿童禁用[7]。

3.3 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 (度冷丁) :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患儿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2]。

3.4 抗癫痫药

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 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 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 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8]。

4 呼吸系统用药

4.1 祛痰药

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 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 停药后反应消失。溴已新一般无不良反应, 可用[1]。喷托维林 (咳必清) 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 故禁用[9]。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 应注意剂量。

4.2 平喘药

作为非处方药, 不推荐儿童应用, 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的, 可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4.3 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

均需严格计算好该类药物的剂量。

5 消化系统用药

5.1 抗酸药

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10]。

5.2 胃肠解痉药

婴幼儿的急性腹痛, 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 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 避免延误病情, 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1]。

5.3 助消化药

乳酶生可用, 但不与抗菌药物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 可用, 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2]。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 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 1岁以下患儿慎用[11]。

5.4 泻药

一般来说, 儿童不应用缓泻药,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 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 应严格掌握剂量, 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12]。酚酞片:婴儿 (1岁以下) 禁用, 幼儿 (1~3岁) 慎用[2]。

5.5 止泻药

洛哌丁胺 (易蒙停) 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2]。蒙脱石散剂:疗效好, 可用[13]。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 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14]。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疗效确切, 可用[15]。

6 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 可饭后服用[2]。叶酸不良反应较少, 可用[2]。

7 抗变态反应药物

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 婴幼儿应慎用。

8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 因此婴幼儿应慎用[2]。

9 维生素类药物

9.1 维生素A

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

9.2 维生素D

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 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 应掌握好剂量。

9.3 维生素C

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10 外用药

由于小儿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 吸收功能强, 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 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 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 可引起全身水肿, 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 滴时应压迫泪囊, 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 慎用。

11 其他类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 服用过量, 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 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 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 (1) 避免应用禁用药物。 (2) 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3) 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 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不懂事, 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 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 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 如口服不便可考虑肛门给药或其他。 (4)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质量、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 还易产生抗药性, 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 (5) 无病时别乱服药。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 如用药不当, 对孩子健康不利。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篇2

设计意图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药物品种越来越多,药物中毒、滥用药物的现象也越发严重。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急于想去探索与体验,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安全。春天的到来,天气一会热,一会冷,很多小朋友感冒生病时会把药带到幼儿园让老师给他吃,有些幼儿看见看看我们的小药箱里放着五颜六色形态不一的药品,觉得别人吃药很好玩,回家叫妈妈也往幼儿园给他带药,针对这一情况,我觉得有必要让幼儿了解一些药品的常识和吃药的安全,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幼儿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所以设计了《安全用药》活动。旨在通过加强安全用药的教育,使幼儿从小具有一定的用药知识,关注安全用药,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影响身边的人。

活动目标

1、懂得生病时要根据医生的诊断服药,不可以乱吃药。

2、通过在小医院的情境中互相讨论,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4、知道药是治病的,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收集一些常见的药品:创口贴、含片、板蓝根、感冒药、退烧药、眼药水等。白大褂、听诊器。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用药常识。

2、难点:设计小药箱。

活动过程

1、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大森林里的小松鼠生病了肚子疼的厉害,于是它到森林小医院想找象医生看一看,可是象医生去给小鹿输液了没在家,请小猴子给它看门,小猴子看着小松鼠难受的样子,便从药柜里拿了一盒药说上次我感冒时象医生就是给我吃这样的药,病就好了,现在,你把这个药吃下去,肚子就会舒服的。

提问:

(1)小松鼠能吃这种药吗?为什么?

幼:不能,因为吃药必须让大人看着。

幼:因为小猴子是感冒,小松鼠是肚子不舒服

幼:吃下去会中毒的。

(2)你自己在家生病了能随便找药吃吗,应该怎么做?

幼:不能,打电话给爸爸妈妈。

幼:叫自己认识的邻居带着去医院。

幼:打 120。

小结:药物种类很多,每一种药都有不同的用法来治疗一个病。

2、认识几种常见的药品,并能对症下药。知道生不同的病要吃不同的药,不可以乱吃药。

出示红药水、创口贴:这个红红的水有什么用?这个胶布又有什么用呢?(磕破皮擦的,贴伤口的。)

出示眼药水:这个小小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有什么用?(眼睛不舒服时点的眼药水)

3、知识竞答,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由教师出关于药品的是非题目,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

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4、幼儿共同讨论:乱吃药会怎么样?生病吃药时要注意些什么?

(1)要听医生的话。

(2)吃药时要有大人帮助,小朋友不能自己拿药、自己吃药。

小结: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白不同的病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生病乱吃药,病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没病吃药,反而要生病。最好的方法是对症下药,生什么病吃什么药。要是不知道生的什么病,应该到医院找医生看。

7、观看图片,帮助幼儿丰富有观的经验。

教师出示关于药品的是非图片,幼儿以举手表示“对”“错”

如:咳嗽应该吃退烧药。眼药水可以解除疲劳。只要生病都可以吃感冒药。

8、情景表演游戏《小医院》。出示白大褂、听诊器:玩游戏

现在一起到我们班“爱心小医院”请小朋友们分别来当医生和病人,看小医生开的药对不对,看谁能当个合格的小医生。

活动延伸

设计家庭小药箱:重点强调实用、准备及时,不求多;突出小药箱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主题源于生活存在的问题,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安全用药》这个活动结束后,我觉得我们中班的孩子对生病时该怎么办,他们的脑子里都是很清楚的,孩子们都会说,要吃药,看医生,打针,打点滴等。<.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但生病时药怎样吃才安全,这个意识还是不强。所以,通过这个活动,我觉得在以后的有关于安全主题的活动中,或者在平常的谈话中,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以此来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对已有经验可以更加丰富。

不足之处:

在组织活动中,不够紧凑,时间的分配不大适中。活动中我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幼儿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婴幼儿用药安全分析 篇3

1 婴幼儿药物代谢的特点

药物进入体内在机体的作用下, 一般需要经过吸收 (即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 、分布 (即药物随血液转运至全身的组织细胞内) 、代谢 (即经机体特殊反应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改变) 和排泄 (即药物排出体外) 几个步骤。婴幼儿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也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吸收:婴幼儿胃容量小, 胃液分泌量比成人少, 胃液中胃酸含量不及成人, 胃内pH相对较高。对具有弱酸或弱碱性的药物, 如苯巴比妥类的药物, 其生物利用度则相对偏低。对于酸不稳定药物, 如青霉素, 生物利用度则相对较高。1岁前的婴儿胃排空速度较慢, 这将延缓药物血浓度到达峰值的时间。此外, 由于婴幼儿的肌肉尚未发育, 药物肌内吸收缓慢, 容量受限制, 且血流量不稳定, 吸收不可靠, 相比于肌肉注射, 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婴幼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皮肤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大, 经皮给药的吸收情况相对成人要好。 (2) 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与药物本身的脂溶性、组织分配系数及与血浆蛋白质的结合率等因素有关。婴幼儿药物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低,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高, 相同剂量易出现中毒症状。 (3) 代谢:体内药物的代谢需要酶的参与, 婴儿由于酶系统尚未健全对于药物代谢能力较低。婴幼儿的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的能力远低于儿童和成人, 对于需要通过与葡糖醛酸、硫酸结合成酯而代谢的药物, 如氯霉素在体内可蓄积而引起“灰婴综合征”。此外, 新生儿和婴儿的其他酶系, 如氧化、水解等酶也较儿童和成人为低。因此, 婴幼儿服用需要在体内代谢的药物时, 所用剂量应比成人低。 (4) 排泄:在排泄途径中, 经肾排泄是最主要的。婴幼儿肾功能发育不全,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的功能都未发育成熟, 肾脏的浓缩功能和重吸收功能也未完善。许多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毒性增加,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 常见药物的用药注意的问题

2.1 抗生素类

婴幼儿最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常常要用抗生素治疗。用药前认真询问患儿过往用药情况, 确认有无过敏史, 视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给药方案。新生儿和婴幼儿应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该类抗生素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几乎无影响。常用的有青霉素G, 氨苄西林钠、哌拉西林等。临床使用时应注意出现过敏反应, 使用该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1]。大环内酯类中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2]。一般不主张对婴幼儿使用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以及林可霉素类等抗生素[3]。

2.2 解热镇痛抗炎药

扑热息痛 (乙酰氨基酚) 毒性较小, 相对安全, 适合婴幼儿使用[4]。布洛芬、尼美舒利已有多种儿童制剂, 患儿较易接受, 但脱水小儿、6个月以下婴幼儿慎用布洛芬滴剂。对于阿司匹林 (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以及含有非那西丁 (毒性大, 肾脏损害) 、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 (粒细胞减少) 不适合婴幼儿使用。

2.3 驱肠虫药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属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但2岁以下儿童禁用。12岁以下小儿用量减半。甲苯达唑也属为广谱驱肠虫药, 2岁以下幼儿慎用, 4岁以下用量减半。哌嗪 (驱蛔灵) 毒性低, 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应用, 量大时亦可引起头痛, 恶心等反应[5]。

2.4 呼吸系统用药

祛痰药推荐使用溴已新及盐酸氨溴索, 不良反应较少。镇咳药常用的有喷托维林, 右美沙芬等, 一般为成糖浆剂, 适合婴幼儿使用, 但应严格控制剂量。此外, 也可使用中草药来源的祛痰, 镇咳, 平喘药。此类药物效好、副作用小, 目前在婴幼儿治疗中应用较多, 但应注意用药要及时, 用量宜轻。

2.5 消化体统用药

助消化的药物:可使用乳酶生, 但不宜与抗菌药合用[6]。不良反应较少, 但大剂量使用易引起腹泻。止泻药:蒙脱石散剂安全性较好[7], 较适合婴幼儿选用, 但应注意易致便秘。

2.6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身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的要素。一些家长和部分医生过分的强调, 把此类药当作“营养药”长期给婴幼儿服用, 比如锌、钙、维生素AD等。维生素类药物虽毒性小, 出现反应缓慢, 但长期盲目使用也会产生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

维生素A长期大剂量, 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维生素D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3 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

3.1 选择合适的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剂型

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掌握剂量, 用药剂量需采用体重折算法、年龄折算法、体表面积折算法, 并结合患儿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与药物理化性质来决定。对于不能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药量的特殊情况可根据药物特殊作用, 特别规定药物剂量。对于给药方式的选择, 要具体考虑疾病的程度和患儿的特点。首选口服给药, 肌注给药要考虑注射部位的吸收状况, 以免多次给药导致局部结块、坏死。静脉注射虽吸收完全, 但患儿顺应性较差和不安全因素较多, 栓剂和灌肠剂是一种较安全的剂型, 但不宜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剂型的选择与给药途径相符, 但要注意避免口服剂型应用于患儿时需剂量减半的错误理解, 如将肠溶衣胶囊剂被拆开服或用把缓控释片剂切分开服用的错误用药行为。这样会造成药物提前释放或被降解, 使原本缓慢释放的药量在短时间释放达到高浓度, 违背了药物缓释的目的, 而造成短时间内药物过量中毒。

3.2 根据药物的适应症以及患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婴幼儿用药应根据药物的适应证, 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 针对性要强, 掌握药物的禁忌是合理用药的前提[8]。严格地避免使用禁用药物, 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根据婴幼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学特点、以及对药物的特殊反应,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避免出现滥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和维生素的现象。

3.3 慎用新药

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不包括婴幼儿受试者, 上市后往往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在缺少儿科临床试验资料的情况下将新药应用于婴幼儿, 风险大可能引起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以严重的不良反应。

4 小结

综上所述, 为了给婴幼儿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应结合婴幼儿的具体情况, 并根据药物的特点, 代谢方式以及最适合的给药途径, 选择安全、有效、可靠的药物, 同时开展药学监护, 提高婴幼儿合理用药水平,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摘要:对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参考近年来国内相关文献的报道, 对临床以及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析、并作综述。本文总结了婴幼儿特殊的病理生理情况, 分析了安全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婴幼儿药物代谢的特点、常见药物使用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安全用药的几点建议入手, 对如何保证婴幼儿的用药安全进行了讨论, 为更安全、有效、适量的使用药物提供了有关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婴幼儿,安全用药,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

[2]钱漪, 沈时霖.儿科临床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5.

[3]付军芹, 姜培兰.婴幼儿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3) :143-144.

[4]丁玉红.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 3 (12) :55.

[5]张石革, 孙定人.肠道寄生虫病与驱肠虫药[J].中国药事, 2001, 15 (12) :767.

[6]张石革, 宋菲, 沈素.胃动力与促进胃动力药.中国药房, 2001, 12 (9) :575.

[7]惠都, 李琪.思密达治疗婴儿腹泻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3, 10 (5) :430.

婴幼儿用药的安全性的讨论 篇4

1 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

1.1 青霉素类

常用的有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等。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毒性很低, 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临床应用时青霉素较多出现过敏反应, 小儿3 d内未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进行皮试, 阳性者禁用。

1.2 头孢菌素类

使用前应作皮试, 阳性者禁用。头孢曲松偶可致婴幼儿胆结石, 但停药后可消失。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 与乙醇 (即使很小量) 联合应用时, 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 而显“醉酒样”反应[1]。

1.3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1.4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均对耳蜗神经有毒性, 幼儿慎用, 如使用应减小剂量, 且疗程不超过7 d。奈替米星耳毒性较小, 新生儿、婴幼儿均可使用, 但应掌握好剂量[1]。

1.5 四环素类

该类药物除有肝肾损害以外, 还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 造成牙齿黄染, 影响婴幼儿骨骼正常发育, 因此8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1.6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毒性低, 可用。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听觉障碍、过敏 (主要表现为药物热、药疹、荨麻疹) 等, 停药或减量可恢复, 但患儿合并肝炎时, 应禁用依托红霉素[1]。

1.7 氯霉素类

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慎用。

1.8 磺胺类

对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乳儿可致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应禁用。幼儿使用应注意大量饮水防止引起结晶尿。磺胺甲基异唑近报道过敏者较多, 慎用。

1.9 喹诺酮类

该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 婴幼儿应慎用。但也有不良反应低的报道[2]。

1.10 其他类

抗真菌类药对肝、肾功能损害大, 慎用。乙胺丁醇婴幼儿应禁用。

2 驱肠虫药

2.1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广谱驱虫药, 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2岁以下儿童禁用, 2~12岁用量减半。2.2 甲苯咪唑 4岁以下用量减半[3]。

2.3 哌嗪 (驱蛔灵)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4]。

3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类

3.1 解热镇痛类

①非那西丁类:主要是指含有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可引起人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肾损害, 对婴幼儿尤其敏感, 禁用;②氨基比林:首要损害是粒细胞减少, 慎用;③阿司匹林: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慎用。对小儿易引起瑞氏综合征, 英国规定12岁以内儿童禁用;④扑热息痛类:相对安全, 可用。

3.2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等此类药物,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抵制作用, 12岁以下儿童禁用[5]。

3.3 镇痛药

吗啡、芬太尼贴片:婴幼儿禁用。哌替啶 (度冷丁) :婴幼儿慎用。1岁以内一般不应静脉注射或行人工冬眠[1]。

3.4 抗癫痫药

一般长期服用癫痫药物是安全的, 药物毒性反应轻微而且是可逆的, 但应在治疗中注意中毒表现, 定期做血、尿常规等多项检查。

4 呼吸系统用药

4.1 祛痰药

氯化铵一定要计算好用量, 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 停药后反应消失。必嗽平一般无不良反应, 可用。喷托维林 (咳必清) 有报道可造成呼吸抑制, 故禁用。复方甘草片含有阿片粉成分, 应注意剂量。

4.2 平喘药

作为非处方药, 不推荐儿童应用, 儿童哮喘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此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的, 可以口服、静脉、喷雾吸入给药。喷雾和吸入给药具有速效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4.3 来源于中草药的祛痰、镇咳、平喘药

均须严格计算好剂量。

5 消化系统用药

5.1 抗酸药

婴幼儿胃病较少见。西米替丁8岁以下儿童禁用[6]。

5.2 胃肠解痉药

婴幼儿的急性腹痛, 以肠道寄生虫、胆道蛔虫、阑尾蛔虫等多见, 不应轻易使用此类药物, 避免延误病情, 应在全面尤其是腹部检查后酌情应用。

5.3 助消化药

乳酶生可用, 但不与抗菌药合用。干酵母不良反应少, 可用, 但大剂量可引起腹泻[1]。多潘立酮: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未完全发育, 可能引起神经方面的副作用, 1岁以下慎用 [7]。

5.4 泻药

一般来说, 儿童不应用缓泻药, 有些父母错误的认为必须每天排便而给孩子使用泻药, 这样可能会造成缓泻药依赖性便秘。如必须使用, 应严格掌握剂量, 并配合饮食与运动治疗。酚酞片:婴儿 (1岁以下) 禁用, 幼儿 (1~3岁) 慎用。

5.5 止泻药

洛哌丁胺 (易蒙停) 1岁以下婴儿应禁用。严重脱水的小儿不宜使用。蒙脱石散剂:疗效好, 可用。药用炭可影响儿童的影响吸收, 婴幼儿如长期腹泻或腹胀禁用[9]。妈咪爱:疗效确切, 可用。

6 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对胃黏膜有刺激性, 可致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 可饭后服用。叶酸不良反应较少, 可用。

7 抗变态反应药物

马来酸氯苯那敏 (扑尔敏) 、盐酸苯海拉明、富马酸酮替芬等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抵制作用, 婴幼儿应慎用[10]。

8 激素及其有关药物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引起肥胖、多毛、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等反应, 因此婴幼儿应慎用。

9 维生素类

9.1 维生素A

长期大剂量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 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表现为骨痛、骨折、食欲不振、脱发、易激动等, 停药1~2周可消失。

9.2 维生素D

大量久服, 可引起高血钙、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 婴幼儿为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时, 应掌握好剂量。

9.3 维生素C

过量服用会产生胃肠道反应和肾、膀胱结石易于形成。

10 外用药

由于小儿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 吸收功能强, 注意剂量。鼻眼净治疗婴儿鼻炎, 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体温过低, 慎用。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 可引起全身水肿, 慎用。阿托品滴眼剂:婴幼儿对此药中毒, 滴时应压迫泪囊, 以防止进入鼻腔吸收而中毒, 慎用。

11 其他类

锌制剂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发热、贫血等毒性反应。人参蜂王浆含有激素样物质, 服用过量, 可出现儿童发育早熟现象。至宝锭、一捻金等儿科类中成药主要成分中含有朱砂, 服用过多易引起服痛、恶心、呕吐等汞中毒症状。综上所述, 婴幼儿用药应注意如下事项:①避免应用 禁用药物;②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③注意给药途径及方法的选择, 由于孩子吞咽能力差, 又不懂事, 用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 所以要选择适宜的剂型。一般若无消化道和其他影响孩子口服的因素, 能以口服或局部用药较好, 如口服不便可考虑肛门给药或其他;④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正确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剂量不足不仅会延误病情, 还易产生抗药性, 剂量过大又会引起不良反应;⑤无病时别乱服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大多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要经过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3岁前的孩子各脏器的功能尚不完善, 如用药不当, 对孩子健康不利。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的用药安全性。方法 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结果 ①避免应用禁用药物;②需用慎用药物时, 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等。结论 为了婴幼儿的健康, 在为其选药时, 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婴幼儿,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8.

[2]许重远, 舒俊芬.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国药事, 2001, 15 (5) .

[3]张石革, 孙定人.肠道寄生虫病与驱肠虫药.中国药房, 2001, 12 (12) :767.

[4]黄峻, 黄祖湖.临床药物手册.北京: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

[5]孙定人, 张石革.镇静助眠药.中国药房, 2001, 12 (2) :125.

[6]孙定人, 张石革.抗酸药与胃黏膜保护药.中国药房, 2001, 12 (4) :255.

[7]张石革, 宋菲, 沈素.胃动力与促进胃动力药.中国药房, 2001, 12 (9) :575.

[8]惠郁, 李琪.思密达治疗婴儿服泻疗效观察.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3, 10 (5) :430.

[9]张石革, 彦玲, 郝红兵.服泻与止泻药.中国药房, 2001, 12 (8) :511.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篇5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158例, 对照组157例。其中, 男188例, 女127例, 年龄3个月~3岁, 平均 (1.24±0.52) 岁, 病程4~13 d, 平均 (7.56±3.24) d, 所有患儿均予入院前行常规检查, 以《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八版) 中喘息性支气管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2], 剔除心脏疾病及器质性病变患儿, 排除贫血严重者。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主要内容为抗感染、化痰止咳、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1对照组用药方法:应用布地奈德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将2 m L的布地奈德和3 m L的生理盐水予以调和, 以氧动力雾化吸入。2次/天, 15~20分钟/次, 疗程8~10 d。2观察组用药方法:应用三联雾化吸入法给予辅助治疗。将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 (产品名称: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 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9990233, 规格:按沙丁胺醇计2.5 m L/2.5 mg) 及异丙托溴氨 (产品名称: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 Laboratoire Unither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H20120544, 规格:2.5 m L×10支) 予以调配, 药物的配置剂量和吸入次数均依据患儿的病情程度、年龄、体制及既往病史而定。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儿咳嗽情况、喘息停止时间、痰鸣消失时间及经治疗的1个月内的病情复发情况为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3]。

(1) 治愈:经过1周左右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2) 好转:经过长达1周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偶闻痰鸣音; (3) 无效:治疗时间超过1周, 患者临床病并未减轻甚至于有恶化趋势[1,2],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诊断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为喘息, 常伴有咳嗽、咯痰有痰鸣等临床症状, 多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群体, 易于冬春季节发作。临床研究发现[4,5,6], 罹患该种病症的婴幼儿中大多数为过敏体质, 而曾经感染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病症的婴幼儿罹患此病症的概率也较高[7]。目前, 医学界针对此症并无特效药物,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临床上开始采取三联雾化的方式予以辅助治疗, 且取得满意疗效。

布地奈德具有清除率高、不良反应少的显著优势, 抗炎作用显著[8,9];硫酸沙丁氨醇则具有良好的缓解局部水肿的功效, 属β受体的激动剂;异丙托溴氨可有效舒缓气管平滑肌的紧张状态, 与硫酸沙丁氨醇合并使用, 扩张支气管的临床效果更佳。雾化吸入方式可将药物于空气压缩泵的作用下转化为小颗粒, 药物由此随着人体呼吸活动进入气道, 利于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上皮细胞, 改善机体通气情况, 提升气道局部抗炎活性, 抑制气道炎症加重。

研究结果表明, 经常规针对性和雾化吸入治疗后, 对照组总有效共计106例 (67.52%) , 观察组总有效共计144例 (91.14%) , 两组患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鲁彩霞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0], 本文于此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组患儿咳嗽情况、喘息停止时间、痰鸣消失时间及经治疗的1个月内病情复发情况, 这样便于更清晰明了的显示三联雾化吸入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咳嗽、喘息及痰鸣消失所需时间, 单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的对照组与应用三联雾化吸入法的观察组相比较, 显然花费的时间更多, 二者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这三种药物应用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辅助治疗, 具有良好的疗效, 可及早干预病情, 消除患者临床不适症状。

综上所述, 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应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这三种药物, 以氧动力雾化吸入, 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缓解患儿病情复发情况, 有效性较高, 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布地奈德、硫酸沙丁胺醇及异丙托溴氨应用于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15例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157例, 对照组158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 观察组采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三联雾化治疗。分析其临床各项指标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1.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应用布地奈德、硫酸沙丁氨醇及异丙托溴氨三联雾化治疗, 临床效果较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2 (14) :1808-1809.

[2]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2.

[3]王芊.联合雾吸辅助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52-53.

[4]林喜足, 陈宝川.异丙托溴铵溶液和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68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4) :1917-1919.

[5]张维红.联合雾吸佐治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12, 27 (12) :1065-1066.

[6]邓喜琳.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88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7 (4) :54-56.

[7]孟连花, 白侠, 张效东, 等.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加强治疗对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J].临床医学, 2012, 32 (4) :111-112.

[8]孙雪梅.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5) :79-80.

[9]张琴.沙丁胺醇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7) :111-112.

家庭安全用药问题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 在中文数据库中以家庭用药安全为主题词, 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2016年1月进行文献检索, 除去重复文献, 共搜集到文献103篇。在对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目前我国家庭用药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善意见。

2 结果

2.1 家庭药品管理问题

2.1.1 药品存放位置不当:

绝大多数药品易受到光线、湿气和热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很多家庭药箱存放的位置未避光、避湿、避热导致药品变质;药品箱存放位置过低, 儿童误服药物。对于有儿童的家庭, 常常由于疏忽了儿童好奇心强、安全意识低的特点, 将药品箱放在了儿童触手可及处, 酿成儿童误服药品中毒乃至死亡的悲剧;药品箱与消毒、杀虫药靠近摆放, 污染药品, 增加毒性[4]。

2.1.2 药品分类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家庭, 都是将常备药部分种类、一股脑地放置在同一个药品箱中, 这样不仅不便于查找药物, 而且容易引发药品间的相互污染, 加速药品的变质[5]。 (1) 急救药物与普通药物混放:急救药物常常在多次翻找药物后就压箱底了, 在疾病急性发作时, 容易慌中生乱, 浪费自救时间。急救药物应放在药箱最醒目易找的位置。 (2) 内服药物与外用药物混放:外用药物常常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挥发性、腐蚀性如果误服常常会腐蚀胃壁导致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3) 西药与中药混放:与西药保存需防潮不同, 中药必须在低湿的环境密封贮存。 (4) 成人药物与儿童药物混放:儿童很多机体组织尚未发展成熟, 对药物敏感性较高, 很多成人药物对于儿童容易致畸, 如四环素类药物可影响小儿骨骼的正常生长;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引起耳聋。 (5) 不同剂型药物混放:散装药粒、粉状颗粒药和液体制剂混放, 散装药粒、粉状颗粒药吸潮变质, 散装药粒、粉状颗粒药需封闭保存, 最好内放干燥剂;肛门栓剂应放冰箱防软化;针剂主要是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的胰岛素需放冰箱低温保存;喷雾剂类药品应放温暖避光处, 防止喷药不畅、药物不匀[6]。

2.1.3 过期药品不适当处理

2.1.3. 1 出于节俭和侥幸心理, 服用过期药物:

多数药物生产出来后, 药效就会慢慢降低, 一旦过了有效期, 药品变质过程十分迅速, 并出现发霉现象。如果是西药的话, 化学结构还可能发生变化, 分解成其他产物, 而这些分解的产物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反应。患者服用这样的药品, 不仅没有治疗效果, 还会造成意外的伤害[7]。

2.1.3. 2 过期药品当成生活垃圾扔进垃圾桶:

药品与日常生活垃圾不同, 大多属于化学物品, 如果自行处理, 扔进垃圾桶不加任何防护, 不仅容易散发空气中污染空气, 而且一旦流入不法分子之手流向农村市场或重新回到药店, 其不良后果更是可想而知。最好的办法是将过期变质的药品交回医院药房进行集中处理。

2.2 家庭用药安全误区

2.2.1 超剂量服用:

许多人康复心切, 超剂量服用药物却欲速则不达, 引发药物中毒, 更有甚者认为服用剂量仍不够加大剂量, 甚至危及生命。

2.2.2 长期服用, 不做相关组织功能体检:很多药物长期服用容易造成组织功能的损害, 如二甲双胍降糖药长期服用容易损伤肝肾, 引起药物肝炎、肝硬化;阿司匹林抗血栓药长期服用容易引发内脏出血症。所以应定期进行相关组织功能体检, 治病同时防病。

2.2.3 药物滥用

2.2.3. 1 抗生素滥用:

与国外对于抗生素的严格控制不同, 我国很多老百姓家中都备有庆大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等抗生素药物。很多家庭对于这类药物的使用也比较随意, 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自行服用, 酿成很多悲剧。抗生素滥用不良后果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同其他药物一样长期服用会对组织功能造成损害, 如红霉素里面的四环素, 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的损害, 小孩使用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问题[8]。第二方面的问题也是抗生素独有的问题就是耐药性, 抗生素抵抗的对象是微生物, 而微生物本身也是一个生命, 也有自身的自卫、防御、反击功能, 长期服用抗生素就会使微生物对该抗生素产生免疫耐药, 一旦感染很难再有有效的药物治疗, 甚至感染而死。

2.2.3. 2 滋补品、保健品滥用:

很多人认为滋补品、保健品对身体无害, 多多益善, 其实不然。一些人脾胃虚弱, 虚不受补, 或身体已感受外邪再盲目进补反而壮邪气抑正气, 加重病情;一些保健品大量服用也会引起机体代谢失调, 破坏体内的平衡。

2.2.4 擅自减药或停药:

很多患者当觉得病情有所减轻就擅自减药、停药, 结果病情再次复发更加严重。而且很多疾病受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如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一般在春、秋换季的时候容易复发, 这个时候应适当咨询医师加减药量, 而且药物的减、停应分阶段进行。

2.2.5 忽视服药方法

2.2.5. 1 服药时间:

很多家庭服用药物都是按习惯饭后服用, 然而药物的服用时间会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如驱虫药应在空腹时服用, 若在饭后服用, 药物被食物隔住, 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9]。

2.2.5. 2 服药方式:

相对于服药剂量及时间, 服药方式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很多人采用躺式、卧式服药这种服药方式不利于药物顺利达到胃肠, 药物黏附于食管壁甚至损伤食管壁, 对于老年人、儿童甚至会造成窒息的危险。

2.2.6 忽视饮食对于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送服一般应选用温水送服, 一些人比较随意或者为了掩盖药物的气味选用牛奶、茶叶、咖啡送服;在服药期间也应相应忌口, 一般应禁食辛辣刺激以及鱼虾等海鲜产品, 很多人却不以为然, 控制不住自己, 服药的同时仍不避讳吃这些食物。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药物吸收、减低疗效甚至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危及生命。如呋喃唑酮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茶叶、葡萄酒、扁豆、鸡、肝、腌鱼等含酪胺食物同服可致高血压;酒精及含酒精饮料能增加阿司匹林、安定、扑尔敏、消炎痛、布洛芬等的不良反应[10]。

2.2.7 忽视特殊人群用药的特殊性:

儿童、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属于用药特殊人群, 家庭用药也应注意到其特殊性, 一般特殊人群应遵医嘱, 在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切不可自行服药。

3 小结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公众家庭用药安全主要存在着药品管理不当及用药不当两大问题, 为了提高家庭合理安全用药水平, 提出以下建议: (1) 药品管理方面:药品应注意避光、避湿、避热, 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不同药品分类管理, 急救药物触手可及;过期药品交给相关医疗部门统一处理。 (2) 药品服用方面:注意定时、定量、定期服药, 并做好相关的组织功能检查;避免滥用任何药物;遵循正确的服药方法, 注意服药期间饮食的禁忌;关注特殊人群服药。

家庭安全用药关系公众的健康乃至生命, 值得引起社会各层次的广泛关注, 各级政府及医疗卫生组织有责任加强对公众合理用药的安全指导, 广大医师、药师有义务加强对公众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 愿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公众家庭安全用药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芳.平凉市居民家庭合理用药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22) :113-116.

[2]俞学炜, 梁睿, 刘竞天, 等.苏州市居民安全用药常识和用药行为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21) :103-105, 109.

[3]白航.市民家庭储药状况及用药安全性的调查[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4]卫陈, 陈静, 凌靓.苏州市儿童家庭合理用药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14, 11 (2) :29-33, 37.

[5]李佩, 何俊杰, 李楠, 等.静宁县家庭用药现状调查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 (11) :120-121.

[6]梁赤波, 钟署娥, 王芝桃.东莞市某镇居民家庭安全用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 20 (3) :28-31.

[7]刘立珍, 刘立芳, 何国平.社区老年人家庭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2) :1557-1558.

[8]徐永能, 何金莲, 刘秀玲, 等.家庭病床老年患者常见的服药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644-646.

[9]金玉, 尤良震, 李玲, 等.安徽省六安市家庭备用药品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 31 (15) :2273-2276.

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是儿童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儿童各系统生理功能尚处在发育阶段, 其生理、心理特点独特,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均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因此儿童用药安全一直是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1]。笔者对近年来我院儿童用药出现不良事件的病例进行总结, 并分析儿童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部诊治的2000例患儿资料, 其中男1238例, 女762例, 年龄6~14岁, 平均 (9.2±2.0) 岁。

1.2 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2]、《新编药物学》[3]中用药标准, 统计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用药失误是指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错误、剂型错误、用药途径错误、用药间隔错误、用药时间错误、用药患者错误以及用药适宜性错误等。药品滥用是指用药者长期自行使用与公认的医疗卫生需要无关的药物。

2 结果

在抽查的2000例儿童中, 125例 (6.3%)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事件, 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为主要原因。本组中药物不良反应共有52例 (41.6%) , 药品滥用26例 (20.8%) , 用药失误36例 (28.8%) , 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 1例 (8.8%) 。

3 讨论

3.1 影响用药安全的主观因素

3.1.1 儿科医师因素

对儿童用药特异性意识淡薄, 不熟悉、不了解儿童用药特点;缺乏儿童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知识;对儿童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掌握不够[4];治疗时急于求成, 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无指征性联合应用药物及预防性用药;不结合辅助检查、化验结果经验性用药;抗生素经验性乱用、滥用[5]。在本调查中, 2例 (1.6%) 为儿科医师用药适应证掌握不够, 2例 (1.6%) 为儿科医师急于求成导致药物剂量过大, 3例 (2.4%) 为无指征性多药物联合应用, 2例 (1.6%) 因过度应用抗生素, 导致菌群失调。其中属于用药失误4例 (3.2%) , 药物滥用5例 (4.0%) 。

3.1.2 药师因素

严格审方意识不强, 机械化照方发药;对儿科药物知识缺乏, 处方合理性判断能力差, 把关能力弱;未能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述药物性能、使用方法、使用时间及注意事项;与儿科医师配合不密切, 未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药学服务;药店缺乏具有一定水平的药师, 不能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优质的药学咨询服务[6]。在本调查中, 因为药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2例 (1.6%) , 滥用药物6例 (4.8%) 。

3.1.3 护师因素

未能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未严格检查药品有效期而使用过期药品;未准确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同患儿家属沟通不良均可导致儿科医师用药与患儿病情脱轨。在本调查中, 因护师因素造成用药失误1例 (0.8%) 。

3.1.4 患儿及家属因素

儿童因智力尚未成熟, 依从性差, 药物应用时间、方法、疗程不当;家属因患儿感冒、发热等疾病而不恰当自主应用解热镇痛药, 长时间应用易导致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后果;患儿家属误将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作为营养药, 使患儿长期超量服用, 以致患儿出现消化道反应、高钙血症、肾结石等不良反应[7];患儿家属对药物的危害意识不强, 未能安全放置药物致患儿误服;滥用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抑制患儿自身免疫物质产生, 造成免疫系统紊乱, 影响机体抵抗力。在本调查中, 因患儿本身误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共计18例 (14.4%) , 因患儿家属因素造成药物滥用15例 (1 2.0%) 。

3.2 影响用药安全的客观因素

3.2.1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与成年人差异较大, 儿童各器官及其生理功能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药物耐受性、反应性等均与成年人相别较大, 其体内药物代谢系统、酶系统、肝肾解毒排毒系统均未健全, 药物在体内分布、吸收、代谢、排泄均不同于成年人, 药物敏感性强, 因此儿童用药需更精确。在本调查中, 因儿童生理特点造成的不良反应3 0例 (2 4.0%) 。

3.2.2 药物因素

儿童用药时需按年龄、体表面积、体重决定药物用量, 采用成人剂量或折算应用均不科学, 不安全;目前, 市场上绝大部分药物尚无儿童药代、药效参数资料, 临床儿童用药剂量多为成人实验后外延至儿童, 临床应用药物时剂量及疗程不易把握;药品说明书不规范, 目前临床常用药品约50%以上均未标注儿童用法用量[8], 另有部分标注不明确, 儿童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如“遵医嘱”“儿童用量酌减”“儿童安全性尚未建立”等, 造成儿童用药时无据可依, 部分药品说明书内容滞后、过时、扩大药品作用及适用范围, 误导临床医师及患儿家属。在本调查中, 因药物自身因素引起不良反应共有22例 (17.6%) 。

3.2.3社会因素

尽管许多药已被广泛用于儿童和成年人, 但是大多数处方药在儿童用药方面没有充分的资料。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亦相对缺乏、儿童用药管理秩序混乱、儿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及特殊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且未得到严格执行;同时, 社会上伪劣、假冒药品频繁出现、屡禁不止;政府医疗事业投入不足, 医院以药费促进自身发展, 以药养医;目前药品市场上常用药物均已应用于儿童患者, 但国内尚未出台相关儿童用药指导政策, 临床治疗多采取经验性用药;制药企业过于追求企业效益, 忽视了儿童用药质量的严格性及要求, 造成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在本调查中, 因药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11例 (8.8%) 。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于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及敏感性各不相同, 尤其与成人差异很大, 而当今临床药物多以成人为主, 儿童用药时多以成人剂量、剂型为基础经验性应用, 这种不科学、不安全、不精确的用药方法严重危害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医院应定期对医师、药师、护师、患儿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指导儿童合理、安全用药, 并完善儿童合理用药制度、医嘱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及监督制度, 加强儿童用药自动化电子信息服务及儿童药物信息咨询服务, 规范儿童用药处方审核, 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误服药物等威胁患儿安全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欧阳珊, 莫小兰.儿童用药的隐患与防范措施浅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2) :178-18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中医科技出版社, 2010:107-154.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3.

[4]郑建新.我院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9) :4382-4384.

[5]魏红, 熊一岚, 陆姝, 等.儿童医院药物应用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 2010, 21 (2) :159-162.

[6]李桂兰.儿科用药不良反应62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6) :34.

[7]朱良.2008~2010年我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11) :243-244.

婴幼儿用药安全性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372例, 年龄2~12 (6.47±0.28) 岁。共使用药物1137种。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2 结果

2.1 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的情况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 见表1;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

2.2 儿童用药药品分类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见表2。

2.3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剂型口服剂型359份 (51.80%) , 注射剂型273份 (39.39%) 、其他61份 (8.81%)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中成药173份 (24.96%) 、其他62份 (8.95%) ,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61份 (8.81%) 为其他, 可知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1儿童专用药少和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的原因和对策693份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 儿童专用药仅69份 (9.96%) , 有儿童药物动力学内容的仅47份 (6.78%) 。由于医学伦理学规定儿童不能作为药品临床试验的对象, 因此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较少, 导致绝大多数儿童用药上市时缺乏儿童相关的试验资料, 因此临床上儿童专用药少, 且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 而儿童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与成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床治疗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大或药效下降等不良事件[3]。政府应尽快建立临床研究儿童用药的政策和法规, 借鉴国外延长专利的政策延长开展儿童药品的市场保护期, 可通过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措施鼓励医院、科研单位及企业收集儿童用药的应用信息、研发儿童的专用药品, 并对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引导, 加快临床研究儿童药品的注册、申请和审评, 并在定价、招商和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确保儿童用药的可持续性发展[4,5]。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乏的原因和对策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护理人员给药和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信息, 其中药物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 可指导临床用药, 也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基础[6]。当发生医疗纠纷时, 药品说明书也是医疗责任鉴定的法律依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使用的适应证、药理学、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儿童用药说明书欠规范以儿童用药说明缺失或药品信息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说明书中无儿童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而儿童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仅以“遵医嘱用药”或“儿童酌情减量”等简单、含糊的语句带过。我国儿童药物使用的剂量主要是通过年龄和体质量进行换算而得出来, 但相同年龄的儿童因性别和高、矮、胖、瘦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量的差别较大, 但若按照年龄给药, 患儿体质量不同会使机体内血药浓度存在差异, 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实际工作中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 不能只参考年龄和体质量, 需要结合药品品种的差异性、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的时辰药理学。

3.3 剂型单一的原因及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儿童用药剂型应满足给药方式方便、快捷、可靠,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照顾, 且能灵活、适应性地分配剂量。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以口服剂和注射剂为主, 较为单一, 近年来, 制药技术的发展迅速,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等新剂型药物不断上市, 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给药次数, 而国外的研究指出, 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和干混悬剂等剂型均适用于儿童, 可鼓励制药企业提升制药水平, 生产上述适用于的儿童药物剂型。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和儿童合理用药规范指导的缺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在儿科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联合用药、儿科复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 有关部门也需制定出《儿童用药指南》对儿童合理用药进行指导[7]。此外, 多数患儿家属不是医药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对药物如何保存、不能与哪种食物同服等知识相对缺乏, 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因素, 还应加强指导公众正确健康意识, 以宣传科学用药的知识,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帮助家属走出用药误区。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使用药物1137种, 对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 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 61份 (8.81%) 为其他。结论 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单一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更加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怡, 张健, 陆晓彤, 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 :155-156.

[2]张凤霞, 周敦新.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55-56.

[3]冯玉林.探讨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2) :248.

[4]张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以及药师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65-166.

[5]郭霖.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4) :94-95.

[6]金丹, 田春华, 杨月明, 等.儿童用药安全现状及政策研究与思考[J].中国药事, 2015, 29 (4) :427-431.

上一篇:10kv开关成套设备论文下一篇:规范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