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脱水

2024-12-13

婴幼儿腹泻脱水(精选3篇)

婴幼儿腹泻脱水 篇1

腹泻脱水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由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患儿每天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达10次以上,严重影响患儿生理、心理健康。所以脱水程度、脱水补液效果的判断在腹泻脱水婴幼儿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2,3,4]。目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脱水的估计主要靠主观指标作出判断,无定量标准,对脱水程度的判断易出现偏差。所以探索一种容易获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在判断婴幼儿脱水的分度及脱水补液效果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据此,本研究拟利用头皮静脉压指标客观,其测定方法简单易行的特点,以住院腹泻脱水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头皮静脉压的方法判断脱水程度及脱水补液效果进行研究,为判断婴幼儿腹泻脱水程度及脱水补液效果方面指供新思路和客观评价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31日不同程度脱水住院腹泻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与观察组各30例。传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7个月~2岁,平均11个月,疗程1~7d,伴有呕吐20例,发热1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8个月~2岁,平均年龄11.5个月,病程1~6d。伴有呕吐19例,发热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每例患儿均在入院时及输液后及时测体质量(精确到0.1kg),按传统方法(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精神状态等)评价脱水程度。

获取SVP值具体做法:选择前额正中静脉或颞浅静脉,用0.55(5号半)头皮针穿刺固定,待患儿安静,将穿刺点转至头最高体,头与躯干在同一水平,暂停输液,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间的硅胶管,将头皮针硅胶管坚起,可见液面下降,降落硅胶管高度直至液面不用下降,测量穿刺点距液面的垂直可度(精确到0.1cm H2O),即为SVP值,然后继续输液。SVP可重复测量取其平均值。

脱水程度评估方法:(1)传统法:按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和前囟、眼窝凹陷程度等指标评价脱水程度。(2)SVP法:根据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与SVP的相关性,求出体质量下降<5%、5%~10%、>10%时相应的SVP值,代表轻、中、重度脱水的定量标准,评价观察组30例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传统组患儿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评价指标变化

按照脱水评价指标出现的频度依次为:尿量、口干、皮肤弹性差、皮肤花纹,但各评价指标并不总是随着脱水程度的加重而更加明显。见表1。

(n)

2.2 两组腹泻患儿补液前后SVP的变化

各组补液后与补液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补液后SVP变化及水肿发生的情况

观察组明显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见表3。

(cm H2O)

(n)

3 结论

头上静脉穿刺术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前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穿刺比其它头皮静脉更大更明显,即更加容易穿刺成功,测量SVP时只要注意在患儿安静、穿刺点在最高位、头与躯干在同一水平,液面平稳时测量其垂直距离即可,无技术难点[5,6]。故测定SVP在操作过程中无技术障碍。

头面部静脉与动脉伴行,颞浅静脉收纳颅顶部静脉血流经面后静脉入颈外静脉,后者进入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回到右心房[7,8]。平卧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与右心房处于同一水平,其静脉压相同,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毛细血管达到微静脉时血压渐下降,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终点血压最低,因而外周静脉压高于中心静脉压。凡能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均影响SVP,腹泻脱水患儿有效循环量下降,头皮静脉压(SVP)必然下降,刘均秋等证实循环机能正常时SVP相对稳定,脱水性休克、肺炎、心力衰竭时SVP有显著性改变。董崇娟在临床研究中同时证实SVP的动态变化可反映补液效果。

综上所述,从测定SVP入手,判断脱水及脱水补液效果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准确、易于操作。可对腹泻脱水婴幼儿的脱水程度、脱水补液效果判断上提供新思路和客观评价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头皮静脉压测定在婴幼儿腹泻脱水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不同程度脱水住院腹泻婴幼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组与观察组各30例,传统组按临床评价方法判断脱水程度,测量头皮静脉压(SVP),求出轻、中、重度脱水的定量标准;观察组30例;按SVP标准评价脱水程度。两组均记录补液后SVP及水肿情况。结果 传统组轻中重度分别为10、15、5例。各组补液后与补液前比较P<0.05,两组补液后SVP变化及水肿发生的情况观察组明显少于传统组。结论 头皮静脉压测定婴幼儿腹泻脱水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头皮静脉压测定,婴幼儿腹泻脱水

参考文献

[1]顾瓅,吴红荷,史厚霞.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8):729-730.

[2]赵志宏,迟巍.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24(6):511.

[3]王金鹏,金玉超,柏蕊.浅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30(1):73.

[4]张希兰.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3):1565-1566.

[5]黄庆华,高伟.腹泻患儿122例血气分析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241.

[6]中国医科大学编委会.人体解剖学图谱[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749.

[7]Anonymous.Acute diar rhea in infants:oral rehydration iscrucial[J].Prescrireint,2000,49(9):146-153.

[8]Amar D,Melendez JA,Zhang H.Correlation of peripheral venouspressure and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in surgical patients[J].J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1,15(1):40-43.

婴幼儿腹泻脱水 篇2

关键词:新生儿腹泻,脱水,治疗观察,体会

新生儿腹泻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其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处于从母体宫腔内到宫腔外生活的急剧变化过程, 此时期, 新生儿体内循环、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脏器发育皆未成熟, 若喂养不当或肠道受感染时, 新生儿极易患消化不良或消化道感染性腹泻。腹泻不仅影响新生儿的营养物质吸收, 妨碍生长发育, 也可因急性腹泻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 引起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及血容量降低, 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及时采用相应的治疗对策, 去除病因, 纠正脱水, 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可减少腹泻引起的多种并发症 (休克、低血钾、低血钙、坏死性肠炎、败血症和死亡等) [1,2,3,4]。收治新生儿腹泻脱水60例,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腹泻脱水患儿60例, 男34例, 女26例;日龄3~28 d, 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营养不良、肠鸣音减弱。经检查有脱水现象, 其中轻度脱水41例 (68.33%) , 中度脱水15例 (25.00%) , 重度脱水4例 (6.67%) 。 (1) 轻度脱水:大便次数5~8次/d, 呈黄色或绿色稀水样, 含少量黏液, 体液丢失不多, 失水量为体重的5% (<50 m L/kg) ;患儿精神稍差, 略有烦躁不安, 皮肤稍干燥, 弹性尚可, 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哭时有泪, 口唇黏膜略干, 尿量稍少; (2) 中度脱水:大便次数10次/d左右, 体液丢失多, 失水量为体重的10%;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 皮肤干燥, 弹性较差, 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 哭时泪少, 口唇黏膜干燥, 尿量明显减少; (3) 重度脱水:大便次数10次/d以上, 呈水样, 量多, 黏液量少, 体重明显减轻, 体液丢失多, 失水量体重的>10%;患儿精神极度萎靡, 表情淡漠, 昏睡, 皮肤干燥, 无弹性, 眼窝和前囟深凹陷, 哭时无泪, 口唇黏膜极度干燥, 尿量极少或无尿。经检验室检查, 轻、中度脱水腹泻患儿的血清钠含量130~150 mmol/L, 诊断为等渗性脱水, 而4例重度脱水患儿的血清钠含量<130 mmol/L, 属低渗性脱水。

治疗观察与体会

纠正脱水和渗透压失常: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补充累积体液损失量, 先按2/3量给予生理需要量, 补液速度以先快后慢的原则静滴含钠溶液, 直接纠正脱水和渗透压失常。而对轻度脱水患儿, 采用口服途径补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口服补液盐 (ORS) 溶液, 因为ORS液中含有适量的葡萄糖和钠离子, 它们可以与位于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膜上的钠离子-葡萄糖 (Na+-葡萄糖) 共同载体结合, 从而促进Na+和水的吸收, 葡萄糖通过细胞的底侧膜沿浓度梯度扩散到细胞间隙, 位于底侧膜上的钠-钾-ATP酶 (Na+-K+-ATP酶) 钠泵则将Na+主动排出到细胞间隙, 两者都再扩散入血, 水和氯的被动吸收也随之增加。通过以上转运机制纠正脱水和渗透压失常, 维持正常血容量和细胞生理功能。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由于腹泻, 不仅水的大量丢失, 造成脱水, 而且钠、钾、钙、镁、磷、氯等电解质离子及碳酸氢根离子 (HCO3-) 等碱性物质也随之大量丢失, 体内酸性代谢产物随之大量增加, 造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而且脱水越重, 酸中毒也越严重。笔者在给急性腹泻脱水新生患儿补液的同时补充电解质离子, 纠正酸中毒。其中以钾离子的影响最为突出和重要, 因为: (1) 胃肠道分泌液中含钾量较多, 呕吐和腹泻可大量失钾;加上患儿进食少, 钾的摄入量不足;肾脏保钾的功能比钠差, 在丢失钠等电解质离子的同时仍有一定量的钾继续从肾脏排出, 所以钾的丢失要比其他离子更容易。 (2) 酸中毒时, 钾易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 导致细胞内缺钾或低钾, 细胞外液的钾离子进入血液主要经肾排出, 也导致低钾血症。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 在酸中毒、血容量降低和肾排尿功能低下的状态下以及在脱水未纠正前, 血液中的钾离子增多而且经肾排出困难, 此时血钾会增高。高血钾可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患儿出现四肢肌肉无力, 肌反射减弱或消失;高钾可致乙酰胆碱释放, 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高钾也能使心肌收缩无力, 心音减弱, 心电图异常改变, 如T波尖耸、PR和QRS波群变宽以及P波降低或者消失等, 因此在补钾时要警惕血钾增高的危险, 患儿有尿时才能补钾, 静滴含钾溶液的速度要缓慢, 防止补钾过量过速而增高。纠正酸中毒的方法随酸中毒的程度不同而异, 轻度酸中毒经病因治疗, 通过机体代偿可自行恢复, 对中、重度酸中毒患儿常首选碳酸氢钠, 直接提供缓冲碱 (碳酸氢根, HCO3-) , 使血液p H值迅速恢复到7.20水平。

对因治疗:根据新生儿腹泻的发病机制, 可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类。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当进食过量或食物成分不恰当时, 消化过程发生障碍, 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 积滞于小肠上部, 同时酸度减低, 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与繁殖, 使食物产生发酵和腐败过程, 分解产生的短链有机酸 (如乙酸、乳酸等) 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 并协同腐败性毒物产物 (如胺类等) 刺激肠壁, 使肠蠕动增加, 引起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毒物产物吸收入血后,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感染性腹泻则由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餐具引起。因此, 对非感染性腹泻患儿, 医生告诫患儿母亲, 提倡母乳喂养, 避免在夏季断奶, 添加辅食应采取逐渐过渡方式, 注意合理喂养和饮水、饮食卫生。对轻度和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的患儿可采用口服补液, 而对严重脱水患儿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对感染性腹泻患儿则采用抗感染疗法, 经粪检为细菌感染, 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如为病毒感染, 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入院时经检查除有脱水现象, 需要纠正脱水和渗透压失常、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外,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呕吐、发热、营养不良、肠鸣音减弱。这些临床症状是导致脱水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症治疗也是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新生儿常规护理的注意事项及策略[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 :282-283.

[2]雷金娣, 朱秀玲.浅析新生儿腹泻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8) :3687-3688.

[3]郝学梅.9例新生儿腹泻致休克的临床抢救[J].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 (12) :23-24.

婴幼儿腹泻脱水 篇3

关键词:补液疗法,脱水,腹泻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腹泻病总发病率为每人每年0.7次[1]。液体疗法是治疗腹泻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口服补液治疗(ORT)和静脉补液治疗(IVT),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将口服补液盐(ORS)用于防治各类腹泻导致的脱水,适合于各年龄组腹泻人群[1]。目前,ORS治疗儿童腹泻脱水的研究较多,但对成人急性腹泻的ORS应用研究相对不足。本研究对比观察了ORS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脱水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9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就医、临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成人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按身份证号随机分成ORT组和IVT组。ORT组69例,男48例,女21例,年龄18~48岁,平均(25±10)岁,中位年龄21岁;IVT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8~50岁,平均(27±10)岁,中位年龄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临床诊断

入组患者均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血常规、便常规、便细菌培养五方面综合做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其中ORT组急性菌痢41例、急性肠炎28例;IVT组急性菌痢38例、急性肠炎29例。诊断标准符合1993年下发、1998年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

1.3 脱水程度判定标准

轻度脱水:稍口渴,尿量基本正常,血压正常,估计脱水量为体质量的2%~3%;中度脱水:明显口渴,尿量减少,血压正常,估计脱水量为体质量的4%~9%;重度脱水:严重口渴,尿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脱水量估计为体质量的10%~13%。

1.4 补液方法

ORT组轻、中度脱水患者均采用ORS取代静脉输液进行补液治疗,直到脱水完全纠正。ORS用法:20~50 ml/次,每3~10 min服一次,最初4 h服用量为2 000~4 000 ml;如患者出现呕吐,休息10 min后继续服用。评估为重度脱水的患者,在低血压纠正前,采用静脉和ORS联合补液方法,脱水好转为轻、中度时,再停用静脉补液,继续ORS补液。IVT组患者采用静脉途径补液,给予1∶1液、2∶1液或3∶1液静脉滴注,直至脱水得到完全持续纠正。本研究所使用的ORS成分:氯化钠3.5 g、枸橼酸钠2.9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 g(ORSⅡ),温开水冲释为1 L。两组患者必要的抗病原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相似,急性菌痢或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给予环丙沙星片 0.5 g,2次/d,口服,共3 d;急性病毒性肠炎患者给予思密达粉剂 6 g,3次/d,冲服,共3 d;腹痛患者临时口服山莨菪碱片 10 mg;体温高于38.5 ℃者临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片。

1.5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脱水纠正时间、腹泻好转时间(大便基本成形,每日2次以内)、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包括血清钾(K+)、钠(Na+)、氯(Cl-)、二氧化碳结合率(CO2CP)纠正时间及与补液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1.1 脱水纠正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脱水纠正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1.2 腹泻好转时间

ORT组患者腹泻好转时间为(3.2±1.0) d,IVT组患者腹泻好转时间为(3.0±1.2)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7,P=0.29)。

2.1.3 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恢复时间

入院时查两组患者中出现电解质和(或)酸碱紊乱者,分别于治疗后24、48、72 h复检血液电解质(K+、Na+、Cl-)和CO2CP,两组不同时间电解质和(或)酸碱紊乱恢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药物不良反应

ORT组患者有5例在服用ORS的过程中出现恶心症状,3例发生呕吐,临时注射甲氧氯普胺后可继续服用进一步稀释为1.5倍浓度的ORS;眼睑轻度水肿1例,进一步稀释3.0倍ORS后迅速好转,并完成治疗。IVT组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局部红肿,1例发生输液反应。

注:*为t值,余检验统计量值为χ2值

3 讨论

人类通过消化道补液的历史远早于静脉输液,早在1905年,Paul就报道给大出血伤员口服或灌胃低温盐水能暂时维持循环功能[3,4],当时治疗失血性休克主要是靠保暖和给伤员口服大量盐水。1963年Schedl和Clifton首先证实钠与葡萄糖在人类小肠有着共同的载体,二者相互依赖,成对吸收。载体中无钠,则葡萄糖不被吸收;无葡萄糖,钠可被吸收但不充分,只有两者同时具备,吸收才可达到顶峰,并同时带进水。1964年,美军首先试用ORS成功救治2例霍乱患者。1971年ORS首次被大范围应用于临床,因ORS的推广使用,孟加拉难民烈性传染病霍乱的病死率由原来预计的50%降到5%,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5]。在此基础上,1975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UNICEF)正式推出标准ORS配方(1 L液体含NaCl 3.5 g、碳酸氢钠 2.5 g、氯化钾1.5 g、无水葡萄糖20 g,2/3张)。1978年发起了以推广ORS为主,短期内降低腹泻病死率为目标的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由于标准ORS配方中的碳酸氢钠易变质,且味道涩苦,1985年WHO推荐用性质稳定、不潮解、味道酸甜、口感良好的枸橼酸钠2.9 g代替碳酸氢钠(国内称ORSⅡ)。 我国于1992年将其列入《中国腹泻控制规划》。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5%的小儿使用过ORS,每年有50万儿童的生命被ORS挽救,因此,《The Lancet》将其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进展”。

《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提出的腹泻病治疗四项原则包括“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继续饮食及合理用药”,可见脱水防治对腹泻病预后有重要价值。我国腹泻病控制规划总目标也明确提出,要降低腹泻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静脉补液使用率,大力推广ORT。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腹泻病患者对ORS的选择意愿和使用率均不高,大多低于20%,距卫生部要求提高使用率至80%的目标相去甚远[6],主要原因在于ORT治疗腹泻的优势还远没有被广大腹泻患者及临床医师深入地理解和充分认识,还不能打破静脉补液思维定势[7]。

本研究疗效观察显示:ORT患者在脱水纠正时间、腹泻好转时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恢复时间方面均与IVT患者无明显差异。提示,对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脱水患者,ORS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静脉输液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重度脱水患者,早期可采用静脉与口服相结合的补液方法,恢复至轻、中度脱水后,单独ORS补液即可。

本研究中ORT患者在口服补液过程中5例出现恶心、3例发生呕吐,进一步稀释口服药后能继续服用;1例出现眼睑水肿,继续稀释口服药后缓解。推测可能与ORSⅡ配方中Na+含量较高有关,进一步稀释后,Na+浓度降低,恶心、呕吐及眼睑水肿症状均得到改善。

可见,口服补液盐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安全、有效、简便,易于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静脉输液使用率,降低医疗费用,尤其适用于广大农村、山乡、边防、海岛、哨所等卫生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及地震、洪水、冰灾等自然灾害救援的极端环境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东楼,宋应同,王长鳌,等.我国腹泻病控制规划的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5):296-298.

[2]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3]侯经元,张立俭,周国勇,等.口服补液对40%血容量失血大鼠胃组织缺血性损伤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3):452.

[4]Cancio LC,Kramer GC,Hoskins SL.Gastrointestinal fluid resuscita-tion of thermally injured patients[J].J Burn Care Res,2006,27(5):561.

[5]Fontaine O,Garner P,Bhan MK.Oral rehydration therapy:the sim-ple solution for saving lives[J].Br Med J,2007,334(Suppl1):14.

[6]张秀,唐永红,张冬梅,等.急性腹泻患者对口服补液盐认知水平调查及护理干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7):639-641.

上一篇:满族音乐下一篇:聚氨酯硬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