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2025-01-31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共12篇)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1

急性胃肠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能够引起儿童发病及死亡,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1]。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20万人死于腹泻性疾病[2]。为了掌握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体的构成情况,笔者开展了以轮状病毒(rotavirus,RV)、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eV)为主的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监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2010年共采集在长春市儿童医院就诊住院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9份,置-70℃保存备用。

1.2 试剂和仪器

Taq DNA聚合酶、AMV逆转录酶、RNA酶抑制剂、dNTPs购自美国Promega Corporation;DNA Maker DL2000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Trizol购自Molecular Re-searcyh Center Inc;IDEIA Ro-tavirus试剂盒购自英国Dakocytomation Ltd;PCR仪购自美国ABI公司。

1.3 RV、HuCV、AstV和AdeV的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RV,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RT-PCR法进行RV分型:用Trizol提取RV-RNA,先逆转录合成病毒cDNA,再巢式PCR对RV标本进行分型,所用引物见表1。采用PT-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的HuCV、AstV,PCR法检测AdeV,所用引物见表2。具体方法见2007年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对RV、HuCV、AstV和AdeV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RV检测结果

419份粪便标本中,采用ELISA法RV阳性184份,阳性率为43.91%。在不同月份中,11月份至3月份RV阳性率较高,最高峰出现在1月份(见图1)。

2.2 RV分型结果

419份标本中采用ELISA法检测RV阳性184份,采用RT-PCR法分型160例,其中G基因型分型151例,以G3型为主,占64.24% (97/151);P基因型分型118例,其中以P8型为主,占92.37%(109/118);9株未分型,占5.62%。G/P优势组合型以G3P8为主,占48.75% (78/160);其次为G1P8型,占8.12% (13/160)(见表3)。

2.3 HuCV、AstV和AdeV的检测结果

对全部标本进行HuCV、AstV和AdeV检测,检测杯状病毒阳性67份,阳性率为15.99%;肠道腺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 ;星状病毒阳性8份,阳性率为1.91%。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全世界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和呕吐,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RV)、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eV)等。RV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全世界每年约有35~60万儿童的死亡与RV有关[2],我国每年5岁以下儿童感染RV引起腹泻的病例约为1 300万人次,约3.3~4.7万儿童死于RV腹泻[3]。本研究在长春市儿童医院采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419份,采用ELISA法检测出RV阳性率为43.91%,这说明RV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A组轮状病毒可分为14个血清型,目前已知G1-G6、G8-G10和G12型轮状病毒致人类婴幼儿腹泻,G1-G4和G9型在世界各地较为常见。1998-2001年长春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多为G1型感染引起[5],而2001年后出现了流行株型别的改变,G3型成为主要流行株。本次研究表明,长春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以G3P8为主。

HuCV、AstV和AdeV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的另外3种主要病毒。本研究结果显示,这3种病毒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HuCV 15.99%、AdeV 1.91%和AstV 1.91%。说明HuCV是除了RV以外引起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HuCV引起的感染主要出现在3月份和4月份,且该病原易与其他3种病毒发生混合感染。AstV的检出率低于往年及全国其他地区[5],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2009年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较复杂,RV是主要病原体,主要血清型为G3型,其次为HuCV。

参考文献

(1)Murray CJ,Lopez AD.Mortality by cause for eight regions of theworl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J).Lancet,1997,349:1269-1276.

(2)Parashar LID,Hummelman EG,Bresee JS,et al.Global illness anddeaths caused by rotavirus disease in children(J).Emerg InfectDis,2003,9(5):565-572.

(3)方肇寅,张丽杰,章青,等.我国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估计(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05,11(增刊):11-14.

(4)孙利炜,童志礼,李丽红,等.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轮状病毒哨点监测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1):1010-1012.

(5)方肇寅,孙亚萍,叶新华,等.中国7个地区1998-2005年急性腹泻住院患儿中星状病毒感染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673-676.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2

【论文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冬季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据WHO统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患儿住院病人中20%~70%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近年来发现RV不仅能引起胃肠道病变,亦可导致肠道外器官感染,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病原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对于RV肠炎的治疗急待规范,以避免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延误合并症的治疗等。本文仅就RV肠炎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 饮食治疗

婴儿6个月以前,通过胎盘获得母体抗体的被动免疫,对RV有强耐受性[1]。因考虑到母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和有利腹泻恢复的保护因子,多数学者认为原母乳、牛乳喂养小儿急性期改为无乳糖奶粉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有利[2]。

张强英等[3]认为RV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有一定关系,位于小肠绒毛最表面的乳糖酶是RV靶酶。国外学者指出,一般婴儿的乳糖酶浓度高于成人,故这可能是婴幼儿易感染的原因。现代研究表明,RV感染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导致渗透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症。

RV肠炎以6个月~2岁为高发年龄,而此年龄段患儿大多数仍以含乳糖丰富的乳类为主食。RV肠炎患儿如进食含乳糖丰富的食物会使腹泻加重或迁延。所以RV肠炎患儿去乳糖饮食意义重大,可采用去乳糖奶粉、豆奶粉、发酵酸奶、豆浆、米汤等。故对RV肠炎患儿应检测是否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及早指导治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 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是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中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2)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4];(3)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5];(4)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抗HRV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1gA,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副作用尚不清楚[6]。

3 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肯特令(双八面体蒙脱石),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HRV肠炎的有效药物。是一种天然的吸附性土质,作用在于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4 微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7],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天然屏障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5 疫苗的研究[8~14]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自然感染HRV后,可降低随后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因此,疫苗对于预防HRV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轮状病毒的研究。为了与天然感染作用途径一致,目前研制的HRV疫苗都是口服疫苗。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但还大都处于实验阶段。暂时不可能规模的投入临床使用,而且费用昂贵。

6 液体疗法

RV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镁、低钙[15]。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RV肠炎患儿尤为重要。

有关液体疗法全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2)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于无脱水患儿,应口服补液预防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ORS)、米汤或糖盐水。(2)对于轻、中度脱水,可应用ORS纠正脱水。(3)对于重度脱水,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7 中西医结合治疗

范春华[16]西药组采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合并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腹胀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中西药组应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及并发症的处理同西药组。本组病例辨证分型施治;(1)外感风邪:①偏热,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②偏寒,治以消食和胃,方用保和丸。(2)正虚型: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①脾阴虚:治以育脾阴,方用五阴煎。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脾补肾,方用可保立苏汤加附子、干姜。治疗结果:中西药组治愈及退热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 。王学彪等[17]将139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及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西医液体疗法。发热、腹痛、呕吐重者给以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治疗;风寒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方用加减葛根芩连汤。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8 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新给药途径,西方医学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被广大医学专家高度评价为第三代给药方法[18]。

目前儿科选用的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引进美国透皮吸收周期性脉冲电磁治疗系统先进医疗技术,结合中国中医传统医学原理研制而成,集电疗、热疗、药疗、灸疗于一体。经皮给药治疗仪避免了非肠道(注射)给药的危险和不便,药效持久,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了峰谷变化。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与降解的作用。起效快、药效强,它的渗透性比单纯用药贴片的透皮吸收大200倍。彭安民等[18]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RV肠炎,取穴神阙、关元穴,疗程3~5天。提示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RV肠炎具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9 其他

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属于病毒的易感人群,且RV肠炎多集中发病于秋冬季节。因此,改善儿科病区消毒措施和方法,做好病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19]。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V感染不仅可出现肠道感染,还可出现呼吸道、心、肝、肾、脑等多脏器的感染。故对合并呼吸道、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除积极治疗肠道感染外,宜早期针对合并症给予对症用药,以有效保护重要器官,提高临床治愈率。因此,随着对婴幼儿RV感染研究的深入,针对RV腹泻的治疗仍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钰.广西柳州地区小儿腹泻243例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19(1):52-53.

2 裴文利.饮食疗法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1):102.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我县5岁以下人群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率,为考核轮状病毒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提供基本資料。方法以我县辖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腹泻病例监测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4月间监测范围内98例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情况,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并建立调查报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结果本组98例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儿中,共37例患儿大便检测出RV,RV检出率37.8%;3-4月份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高峰期;不同性别间的RV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0-5岁中各年龄组患儿的大便均检测出RV,其中以6-24个月年龄组分布较多(21.5%),0-6个月组次之(9.2%),2-5岁组最低(7.1%)。37例RV感染患儿中,以黄色水样便和稀汁便最为多见共28例(75.7%)。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冬春季节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3-4月份感染几率率最高,以6个月-2岁年龄患儿显著。进行准确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病原体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研究 篇4

1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A组轮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生在婴幼儿, 因此选择5岁以下 (小于60个月) 的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本实验将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于我院门诊和住院诊治的小于5岁的腹泻患儿共535例均列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由专科护士收集粪便标本, 并填写个案调查表, 其内容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每个患者收集新鲜粪便标本1~5 ml, 置于特制容器内, 存放在-20℃的冰箱中, 分批检测。

2结果

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连续17个月检测标本535份, 其中RV阳性为256份, 平均阳性率为47.8%

2.1 年龄分布

本次调查为Rv腹泻的256例中, 最小年龄为8 d, 最大为59个月, 平均年龄为 (12.13±6.51) 月。其中<3个月的患儿7例, 占总数的2.73%, >36个月的患儿4例, 占总数的1.56%, 主要集中在4~24个月之间, 共有232例, 占Rv腹泻患者的90.63%。

2.2 时间分布

状病毒腹泻阳性率最高的月份是2006年12月、2007年的l月、11月和12月, 阳性率分别为73.13%、71.11%和64.49%, 以2007年7月阳性率最低, 为6.00%。

3讨论

3.1 年龄分布

研究中发病年龄最小为8 d, 4~24月龄的婴幼儿最多, 共占RV腹泻患者的90.63%, 与国内外报导相似。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轮状病毒都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重要原因, Gomez的研究表明5岁以下婴幼儿发生轮状病毒腹泻的几率是5岁以上幼儿的14倍[2], 因此5岁以下婴幼儿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

3.2 时间分布

本研究显示本地区轮状病毒腹泻发病高峰出现在11月份到次年3月份, 此阶段阳性患者占监测期间阳性患者的78.47%, 这与国内外流行状况相似。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高峰季节略有差异, 但总是在每年寒冷的月份出现, 我国北京的研究也表明发病高峰在此阶段。

3.3 临床症状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 腹泻物为白色米汤样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 有恶臭, 不含血或勃液。症状可持续3~9 d。除胃肠道症状外, 近年的研究发现, RV可引起许多其他疾病, 有些病例可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 甚至RV可通过胃肠道屏障造成病毒血症。从患者体征分析, 轮状病毒腹泻患者更多的会出现前囱凹陷、眼睛凹陷、皮肤弹性回复慢及黏膜干燥, 这些体征与轮状病毒腹泻易引起脱水症状是一致的。

3.4 治疗

目前仍无特效治疗药物,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呕吐腹泻较重时, 可用止吐剂, 口服或静脉补液可以纠正电解质紊乱。除此之外应充分考虑腹泻患者的免疫功能及同时可能伴有微量元素缺乏、肠功能紊乱以及肠道菌群失调, 应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特别是锌, 补锌可防治肠功能紊乱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腹泻恢复[3]。

3.5 预防

提倡母乳喂养;重视水源卫生, 防止水源污染;婴儿室严格消毒, 提倡母婴同室, 防止医源性传播;幼儿园玩具定期消毒;早发现、早隔离患者等。除上述措施外, 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最理想的措施是服用RV疫苗, 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血清两方面的抗体。发展和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以阻止由RV引起的巨大疾病负担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WHO已将RV感染纳入全球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规划, 并建议将RV疫苗列入各国儿童计划免疫。

摘要:研究本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状况, 并对轮状病毒腹泻的年龄分布、时间分布、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防进行探讨, 为本地区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和预防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参考文献

[1] LinharesAC, BreseeJS.RotavirusvaeeinesandVaecinationinLatin Ameriea.ReoPararn Salud Publiea, 2000, 8:305-331.

[2]GomezJA, SouloME, GentileA.EPidemiologye Pattems of diarrhealdiseasein Aigentina:estimationofrotavirusdiseaseburden.Pedia-triesandInfeetious Diseases, 2002, 21:843-851.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防控工作 篇5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近期大学城校区个别高校出现感染性腹泻病例异常增多的情况,为做好我校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广州市、番禺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指引。

一、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一)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部痉挛性疼痛及腹泻,通常持续1~2天。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部分人主诉有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

(二)诊断 1.疑似病例

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等),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的病例;或者每日排便未达到3次,但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呕吐症状,或以呕吐为主要症状者。

在一次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临床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1)潜伏期24~48h;(2)50%以上发生呕吐;(3)病程12~60h;(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的粪便标本或呕吐物检测出诺如病毒。

(三)治疗原则 本病病程较短,一般为2~3天,病情多呈自限,不需用抗菌素, 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二、疫情报告

暴发疫情的判定

1.暴发疫情监测标准:同一学校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

三、预防控制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防病意识。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提倡喝开水,不进食未熟食物(如海鲜、沙拉类),不吃变质、不洁、生冷、生腌食物;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应用肥皂及清水洗净双手。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加强食堂环境卫生及食品安全管理。大力开展三管(管水、管粪、管饮食及饮食加工者)一灭(灭蝇)为中心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切断传播途径。对已受感染的食品加工人员,应强制性采取使其暂时脱离接触食品岗位的措施。

4.做好学生的因病缺勤的管理,发现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要及早到医院治疗;

若出现集体性呕吐、腹泻或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监督所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卫生机构,并同时上报学校应急办。

5.确诊病人应隔离观察,加强治疗,防止病情加重。隔离观察期间,病人应有自己独立的饮食用具等生活用品。症状消失72小时后才可上学或上班,患者排泄物要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规范化消毒处理。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特点和防控措施 篇6

仔猪腹泻病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病因分别单独或混合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猪消化道形态与机能紊乱的疾病,伴有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内积聚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粪便呈松软或液状排出;由于水分丢失,病猪表现消瘦和衰竭,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迅速死亡。发病日龄越小,其死亡率越高。

仔猪腹泻病既有可能由细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引起,也可由日粮、环境、气候等因素引起,其中病毒性腹泻是引起仔猪腹泻最为严重的病因。近两年,病毒性腹泻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1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种类和发病机理

1.1 种类

病毒性腹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限制在肠道局部繁殖的病原,它作为引起肠道疾病和腹泻的直接原因(原发性肠道病原),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RV)。另一类是全身循环经过性传染病的病原,在这些病原中,腹泻是作为被病原侵害的组织器官在肠道出现的一种结果(继发性腹泻病原),主要有猪瘟病毒(HCV)、伪狂犬病毒(P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猪蓝耳病毒(PRRS)、猪圆环病毒(PVC)、诺瓦克病毒、博卡病毒等。

1.2 发病机理

猪感染病毒后,病毒先侵入小肠集合淋巴结区,接着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上皮细胞由感染处向周围广泛扩散,直到波及全部小肠,使小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绒毛脱落,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扰乱其消化及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功能,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哺乳仔猪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使吮吸进胃肠道乳汁中的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液体在肠内滞留,甚至从组织内吸收液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导致腹泻,出现脱水、低钾、低镁和酸中毒而死亡;另外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脱落;而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不能很快分化,因而无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大量肠液积于肠腔,病猪排出水样粪便。

2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症状与病理特征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可蔓延到全群,以各种年龄的猪消化道感染为特征。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呕吐,排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带气泡的水样粪便,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先短期升高,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迅速出现明显脱水、消瘦等症状,严重口渴,被毛粗乱。发病后2~7d衰弱而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可高达50%~100%。随着日龄的增长其致死率降低,但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泌乳母猪发病严重时体温升高、厌食、呕吐、腹泻,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剖检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尤以小肠病变为主,小肠充血,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透明,肠内容物稀薄如水,呈黄色;部分死亡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2.2 猪流行性腹泻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是由一种不同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类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的胃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哺乳仔猪由于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一般不发病,但如果仔猪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则症状严重,死亡率较高。仔猪可见精神萎顿、呕吐、明显脱水,1周龄以内仔猪发生腹泻后容易死亡。病变主要在小肠,肠管明显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驰,小肠黏膜充血,肠系膜呈索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胃内空虚,部分仔猪胃内充满胆汁黄染的液体。

2.3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

猪轮状病毒腹泻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的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以精神萎顿、厌食、呕吐、腹泻、脱水及体重减轻为特征,在10~60日龄的仔猪常可见到自然发生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可达50%~80%,如无继发感染则症状较轻,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哺乳仔猪常继发大肠杆菌病,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可达30%~80%。病猪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常有呕吐,继而出现腹泻,粪便呈暗黑色、黄白色。腹泻愈久,脱水愈明显。如果有母源抗体保护,1周龄内仔猪不易发病,缺少母源抗体保护的仔猪症状较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时,可使症状加重。

10~21日龄后仔猪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剖检可见胃弛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尤以小肠病变较为严重,肠壁黏膜易脱落,小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充气、内容物稀薄如水,呈灰黄色或灰黑色。

2.4 牛病毒性腹泻病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急或慢性黏膜病、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母畜流产、产死胎和畸形胎等。该病毒也可引起猪发病,猪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类似于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

感染猪通常于出生后2~4周龄发病,部分在出生后几天即发病死亡。临床表现为贫血、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及消瘦,有些还见有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腹泻。病理变化以慢性胃肠炎及败血症变化为特征,心外膜、肾脏及淋巴结有多量出血点,消化道卡他性炎症,胃、结肠、盲肠黏膜溃疡,可见有多量的扣状肿,类似慢性猪瘟的病变。

3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病、猪轮状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毒性腹泻疾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可根据发病猪粪便的pH值作出初步判断,病毒性腹泻粪便多呈酸性,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腹泻物多呈碱性。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4 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4.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病毒性腹泻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定无病后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灭鼠、除蝇、杀虫工作。

4.2 加强饲养管理

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做好保温工作,并处理好猪舍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尽量保持分娩舍温暖和干燥。特别是寒冷的冬季以及昼夜温差较大的春季应注意防寒保暖,并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一定量的保护性抗体,仔猪吃到初乳后可获得一定的抵抗力。刚出生的仔猪用干布抹除胎衣后,可涂抹干燥粉,能有效保持刚出生仔猪的体温,使其在更短的时间内站立行走并尽快吃到初乳,并维持仔猪休息区的干燥。

4.3 做好免疫接种

母猪在分娩前45d及15d左右采用后海穴各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或猪轮状病毒)双价灭活苗4mL/头,也可试用含猪轮状病毒的三联灭活疫苗,使仔猪通过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抗体,防止相关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母猪产前4周仍需接种大肠杆菌等多价基因工程疫苗,以减少细菌性因素的危害。购买猪瘟疫苗时,尽量选择兔源或传代细胞生产的疫苗,减少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危害。

4.4 发病时的控制

(1)及时对发病仔猪所在猪舍实施隔离,严禁工作人员窜岗,以防交叉感染。强化对发病猪舍的消毒工作,但应避免由于增加消毒次数而使分娩舍湿度增大而形成恶性循环。建议使用干粉消毒剂进行消毒。同时,分娩舍应做好保温工作,为仔猪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

(2)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对猪群实施紧急接种,接种部位为后海穴;怀孕母猪在分娩前30d接种;对未发病的1~3日龄健康仔猪可考虑试注射0.5mL/头,仔猪紧急接种效果不是很明显。对未发病和已发病的仔猪可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口服,2次/d,连用3d,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患病仔猪脱水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通过补液、收敛和补盐缓解酸中毒,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继发感染,结合加强护理,可降低发病仔猪的死亡率。可试用以下配方治疗:

用口服补液盐1 000mL、水溶性氟苯尼考20g、利巴韦林0.5g(注意不能超量,以防止中毒,也可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改性水合硅铝酸盐(思密达)250g,充分摇匀,供50头仔猪1次使用。1~5日龄仔猪每头每次灌服20mL,2次/d,连用3~5d,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其中利巴韦林按100mg/kg,分2次口服)。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钠3.5g、无水葡萄糖20g,加温水1 000mL。同时补液要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断奶仔猪每2h饮用1次,4~6h饮完,哺乳仔猪每半小时饮用1次,4h饮完,每日总量不宜超过100mL/kg,严重脱水者禁用,必须静脉补液。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搜集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标本709例 (男性361例, 女性348例) , 年龄0~5岁 (3.75±1.43) 岁, 病程为2~23d。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如起病急, 有呕吐、腹泻, 部分病人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及轻中度脱水征, 便次增多, 呈糊便、黏糊便、黄稀水便、和蛋花汤样便等, 无脓血, 镜检有脂肪球, 白细胞很少。

1.2 检测方法和试剂

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利用将羊抗A群轮状病毒多克隆抗体直接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 羊抗鼠IgG包被作为对照线, 利用标记胶体金的A群轮状病毒单克隆, 采用免疫层析夹心法检测待测样本中的A群轮状病毒。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操作步骤

留取患儿新鲜粪标本 (<1h) , 取适量粪便样品放入容器内, 加入9倍体积生理盐水, 搅拌混匀2min, 静置或离心后在加样处滴加3~4滴粪便上清液, 平置于室温, 10min内判断结果。

1.4 结果判断

测试卡出现两条红色线为阳性结果, 测试卡只出现质控线为阴性结果, 测试卡不出现红色线为无效, 应重新检测。检测线的显色速度及强度与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的含量相关, 静置10min是为了保证达到最高灵敏度。观察在规定的时间内, 不论该色带颜色深浅, 即使只有非常弱的色带也应判断为阳性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1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感染按年龄分布的阳性检出率 (表1) 。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收集的709例腹泻标本中, RV阳性者242例, 阳性率34.13%, 经χ2检验, 各年龄组之间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25.50, P<0.01) , 其中2岁以下的RV腹泻患儿占91.32% (221/242) , 2岁以上婴幼儿感染率较低。

2.2 轮状病毒感染按季节分布的阳性检出率 (表2) 。

两年监测表明郑州市轮状病毒腹泻发病呈季节性变化, 发病高峰在每年秋冬季 (8月至翌年1月) 。经χ2检验, 各季节组之间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 (χ2=76.87, P<0.01) , 秋冬季节阳性患儿共198例, 占阳性患儿的81.82% (198/242) 。

3 讨论

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R.F.Bishop等首次发现人类轮状病毒 (HRV) , 因其在电镜下为典型的车轮辐条状结构, 故命名为轮状病毒。多年来资料显示, 世界各地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11%~70%[3], 国内为40%~60%, 本研究历时两年, 收集婴幼儿腹泻709例, RV阳性率为34.13%。本组研究中RV感染91.32%发生在2岁以下婴幼儿, 6~24个月龄年龄段最高, 六月龄以下发病率较低, 这可能与新生儿肠道免疫力及母传抗体相关, 而多次接触轮状病毒产生相关抗体或自身免疫功能逐渐完善可能是较大婴幼儿 (2岁以上) 感染率相对较低的原因。这种年龄分布特点有助于确定疫苗接种对象, 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 但有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高峰在秋冬季, 夏季发病较少.。

粪便标本性状与RV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关系, 以蛋花汤样稀便的阳性率最高, 达95.6%。原因是RV侵入机体后, 感染小肠绒毛远端上皮细胞, 受损部位表现为绒毛变短和脱落。由于细胞黏膜损伤导致细胞对体液和电解质控制能力丧失, 肠道分泌与吸收能力失衡, 引起腹泻[4]。粪便外观为稀糊状, 镜检有脂肪球时, 建议做RV检测, 避免因RV感染引起的腹泻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因镜下脂肪球结果会按消化不良进行治疗, 没有找到致病因素, 会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表现为反复腹泻或长期腹泻的现象, 影响婴幼儿腹泻治疗效果。由于反应原理的限制, 本试剂检测结果阴性并不排除A群RV感染的可能。为定性实验, 仅用于粪便上清液的检测。不要使用放置时间过长或反复冻融标本, 以避免标本污染长菌而造成的非特异性反应。应采集新鲜粪便标本, 保证检测结果正确。

由于腹泻严重常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的释放增加, 若患儿治疗不及时, 治疗方法不正确, 可导致患儿死于脱水及严重的并发症 (肺炎, 中毒性心肌炎等) 。RV感染时除典型的呕吐、腹泻胃肠道症状外常可侵犯多个脏器, 出现肠道外损伤[5]。周玲等[6]报道轮状病毒肠炎病毒血症的发生率达91%Ё结合国外RV感染的动物模型的研究, 认为接近100%的RV感染患儿在早期存在病毒血症[7]。因此, 婴幼儿腹泻除常规检测RV外还需检测心肌酶谱及肝功能, 及时发现其肠道外的损伤, 阻止病情的加重。

RV经粪口及呼吸道传播, 目前仍无治疗RV腹泻的特效药物, 因此预防RV感染尤其显得重要, 生活中勤洗手切断轮状病毒的粪-口传播途径, 接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对于腹泻患儿一定要高度重视, 尽快检测粪便中的A群轮状病毒,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使婴幼儿腹泻患者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了解郑州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方法 采集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的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709例,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分析腹泻患儿年龄与病毒检出率的关系。结果①709例中婴幼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242例, 阳性率为34.13%;②91.32%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患儿;③发病高峰在每年的8月至次年1月。结论 郑州市婴幼儿腹泻以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2岁以下患儿为高发人群, 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

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参考文献

[1]周韵, 黄瑛, 朱启镕.上海部分地区小于5岁儿童轮状病毒肠炎及星状病毒腹泻的临床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 2008, 3 (3) :138.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otavirus vaccines:an update[J].Wkly Epidemiol Rec, 2009, 84 (51-52) :533-540.

[3]王家蔚, 文革生.湖北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医学, 2008, 30 (6) :660-661.

[4]马晓燕, 仲海娟.轮状病毒抗原检验结果189例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14 (16) :57.

[5]沈晓明, 王卫平, 常立文, 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51.

[6]周玲, 潘家华.轮状病毒血症480例临床症状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26 (8) :620-621.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8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其发生率为40.0%~60.0%[1]。发病高峰在每年的秋季和初冬季节,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368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进行了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到市妇婴医院诊治的急性腹泻婴幼儿 (0~6岁) 粪便标本共368例。

1.2 检测试剂

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1.3 方法

取适量新鲜粪便 (约100mg) 放入试管中,加入9倍生理盐水搅拌混匀,低速离心后在加样处垂直而缓慢滴加3~4滴粪便上清液,室温10min后判断结果。当测试卡出现两条红线时为阳性,只出现一条对照红线时为阴性,不出现对照线及测试线判为试剂无效。

2 结果

共检测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368份,179份阳性,阳性率48.6%。男性阳性率46.8%(89/190),女性阳性率50.6%(90/178),统计结果P>0.05,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见表1,各年龄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0.5~2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不同季度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见表2,各季度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四季度阳性率最高为69.60%。

3 讨论

结果表明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病原体。患者0.5~2岁婴幼儿多见。<6个月的婴儿感染率较低,为17.7%,0~6个月的婴儿体内因有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IgG抗体及乳汁中sIgA抗体而获得部分保护作用;6个月~2岁的婴幼儿大多已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来自母体的抗体水平下降,自身免疫力降低,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2],感染率为68.8%;2岁以上的婴幼儿感染率为29.5%,可能由于曾经有过感染史,体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而自身sIgA分泌功能也增高了,抵抗力逐步增强[3],从而感染率降低。轮状病毒在本地区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四季度,感染率为69.6%。轮状病毒作为引起儿童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源之一,有医学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儿童患轮状病毒胃肠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3~5岁儿童均感染过轮状病毒[4]。至今尚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腹泻的特效药物,因此预防病毒感染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因为轮状病毒为粪-口传播途径;其次,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在秋冬寒冷的高发流行季节,积极做好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的检查工作,作为急性腹泻患儿粪便的常规检查之一,避免临床误诊,保证治疗方案的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Quigley MA, Kelly YJ, Sacker A.Breast feeding and hospitalizationfor diarrhea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t he UnitedKingdomMillennium Cohort Study[J].Pediat rics, 2007, 119 (4) :837-842.

[2]李梅.南京儿童医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J].实用儿科临床志, 2007, 22 (19) :1463-1464.

[3]袁劲松, 谢国强, 盛裕芬.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4, 19 (6) :7-8.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9

关键词:轮状病毒,腹泻,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急性感染性腹泻在全球广泛流行,尤以婴幼儿多见,婴幼儿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每年大约有1060万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其中腹泻病是主要的死因之一。每年全球大约有150~200万个孩子死于RV感染疾病,全世界住院治疗1/3的腹泻病人为RV感染[1,1]。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因腹泻住院的儿童70%左右是RV感染。A组RV所引起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是0~3岁儿童入院治疗的最重要的原因[2,2]。有研究表明,门诊5岁以下患儿的15%~35%、腹泻住院5岁以下患儿的25%~55%由RV引起[3,3]。国内对婴幼儿RV腹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母乳喂养与疫苗的保护效果等尚存在争议,因此,为了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和保护因素,我们在深圳某街道进行了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网络直报系统和某医院得到深圳某街道2007年10月1日以来,5岁以下的RV实验室确诊病例166例。按照1∶1选择对照,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出现呕吐或未出现腹泻症状,且与确诊病例同或相邻楼层、相同性别、相同月龄段(0~,3~,6~,9~,12~,18~,24~,36~,48~59月龄)RV实验室诊断为阴性者。

1.2 内容与方法

自行设计病例对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喂养史、疾病史、疫苗接种史及潜伏期内可能的暴露史。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病例和对照家长进行面访调查,收集病例与对照相关信息。实验室检测大便RV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

1.3 数据分析

采用EPIINFO 3.3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通过COX回归法拟合配对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的剔除标准为0.05。疫苗效力(VE)按照(1-OR)×100%的公式计算。

2 结果

2.1 病例和对照的基本情况

166对调查对象中,男孩98对,女孩68对。病例年龄最小11d,最大53个月,病例平均年龄(17.04±9.26)个月,对照平均年龄(17.70±10.64)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临床表现

166例病例中,腹泻占98.80%(164/166),发热(≥37.5℃)的占55.42%(92/166),其中>39℃的占18.67%(31/166),呕吐48.80%(81/166),咳嗽28.92%(48/166),感冒17.47%(29/166)。可见,腹泻、发热、呕吐是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的症状。曾口服RV疫苗的56例病例中,服苗14d内发病的占32.14%(18/56),服苗15~30d内发病的占8.93%(5/56),服苗超过1a发病的占58.93%(33/56)。可见,口服RV疫苗需要经过2周后方可产生抗体,免疫力只能维持1a。

2.3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1可见,接触过呕吐(腹泻)病人和到过某医院门诊部的是危险因素,口服RV疫苗、母乳喂养和喂孩子之前洗手是保护因素。口服RV疫苗的VE=(1-0.57)×100%=43%。

2.4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2可见,接触过呕吐(腹泻)病人是危险因素,口服RV疫苗每年二三次和喂孩子之前洗手是保护因素。口服RV疫苗2次/a的VE=(1-0.48)×100%=52%,口服RV疫苗3次/a的VE=(1-0.35)×100%=65%。

3 讨论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到过某医院门诊部是一个RV感染的危险因素,说明其传染性强,在秋季流行期常引起医院的交叉感染。RV可在无生命物体表面长期稳定存在,可通过护理人员造成传播,这便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如深圳市宝安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护工对儿童RV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调查中的知识得分较低,对于儿童RV的预防意识也不高,这些可能是导致该区儿童RV高发的原因之一[4]。目前研究认为,RV除常见的消化道途径传播外,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引起RV肠炎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5]。但多因素分析时被剔除了,可能是RV感染者常常累及呼吸道,病人先因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去某医院门诊部看病。也有研究称RV医院感染的感染发病率高的原发性疾病为呼吸道疾病类。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包括病人拥挤和医院人员不足,这与人们不经常洗手和医护人员与病人互相接触更为密切有关。呼吸道感染RV后是否向肠道传播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态,该感染途径也可部分解释RV在医院或其他地方的迅速传播[6,7]。

本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于≤12个月的孩子来说,母乳喂养是他们避免RV感染的保护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时被剔除了,说明在分析过程中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结论尚不可靠,其实母乳喂养是否对RV感染有保护作用一直存在争议[8]。国内金辉等[9]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到6个月间有保护作用,较人工喂养的婴儿感染RV机会少;与人工喂养婴儿的感染相比,单纯母乳喂养持续大于12个月的婴儿更易感染RV。从本调查结果来看,喂奶前洗手是保护性因素,说明看护者良好的洗手习惯可以避免孩子在社区或医院感染RV。事实证明,对看护者实施洗手教育可有效地防制婴幼儿获得肠道感染,这也是成本低效益高的预防措施。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10

本次入选的116例住院患儿均符合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 均起病急, 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便, 次数多, 部分有呕吐及发热、脱水等伴发症状。全部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脱水程度及伴随症状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补液、补充电解质, 维持酸碱平衡, 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支持治疗, 并同时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 (10 mg/袋) , 4~9个月10 mg/次, 10~24个月20 mg/次, 3次/d, 连用3~5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方法:年龄<1岁, 0.5 g/次, >1岁, 1 g/次, 3次/d, 饭前用温开水冲服, 总疗程≤7 d。

注: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8年全国小儿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2]。 (1) 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 (2) 有效:治疗72h时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3) 无效:治疗72 h时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采用 (x±s)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4, P<0.05)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心、肝、肾及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 见表1。

讨论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又称为秋季腹泻, 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甚至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而威胁患儿的健康。该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轮状病毒感染首先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进行侵犯, 然后由感染处向四周扩散, 由于婴幼儿的肠黏膜屏障作用较差, 微生物过敏原及不完全分解物可以通过肠黏膜进入婴幼儿体内, 导致肠道内分泌物增加, 或超出了肠黏膜的吸收能力, 从而引起渗透性腹泻。病毒性腹泻能够破坏肠道内环境, 由于肠道内厌氧菌大量减少, 对肠道内微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作用, 从而造成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与拮抗作用发生严重的失衡, 导致发生腹泻, 腹泻又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3]。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富含高浓缩肠球菌和枯草杆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 粪肠球菌在肠道迅速定居和繁殖, 既能对肠道有害细菌或某些病原菌产生抗菌作用, 又可消耗氧和过氧化氢, 降低肠道内氧的还原电位, 制造厌氧环境, 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重建肠道菌膜屏障, 抵御致病因子的侵袭与定植, 以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消旋卡多曲颗粒是一种抑制肠道过度分泌的抗腹泻药, 国内于近几年应用于临床, 主要作用是通过防止肠道内源性脑啡肽被破坏, 从而达到治疗腹泻作用。口服消旋卡多曲吸收迅速, 且快速水解为更有效的脑啡肽酶抑制剂醋托芬, 醋托芬抑制脑啡肽, 增加了阿片物质的利用, 从而激活胃肠道的阿片类受体, 对CAMP在肠黏膜的水平具有降低的作用, 对水电解质过度分泌起到抑制的作用[4]。因此适用于水样腹泻, 且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脑啡肽的水平, 无成瘾性和兴奋性。故二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既可减少肠液的过度分泌, 又可调节肠道的菌群, 达到止泻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消旋卡多曲颗粒味甜, 口感好, 可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 无需间隔时间, 克服传统使用蒙脱石散剂口服口感欠佳, 患儿依从性差, 吸附及屏障功能没有选择性, 而不能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等缺点, 且未见便秘等不良反应。

我院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对照比较, 在大便性状改善时间, 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有效 (P<0.05) 。说明二者联用能有效缩短腹泻病程, 是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理想用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8例。对照组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 49个月10 mg/次, 1024个月20 mg/次, 3次/d, 连用35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1岁, 0.5 g/次, >1岁, 1 g/次, 3次/d, 饭前用温开水冲服, 总疗程≤7 d。观察治疗后排便次数、性状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6.55%) 高于对照组 (86.21%)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能较快减少腹泻次数, 改善大便性状, 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消旋卡多曲颗粒,轮状病毒,腹泻,婴幼儿,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4-296.

[2]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4.

[3]杨美夯.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9) :683.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11

[关键词] 腹泻;小儿;小儿腹泻宁;抗病毒口服液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78-01

腹泻病是一种多发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5个月~2岁的婴儿发病率最高,1岁以内约占总数的一半。是造成小儿生长障碍和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所在科室在用抗病毒治疗小儿腹泻的同时,进行中成药小儿腹泻宁的联合用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大便均为黄稀水样便,大便常规检查中没有发现红细胞和白细胞。随机分为两组,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组(实验组)90例,其中重度脱水40例,中度脱水33例,轻度脱水17例,年龄5个月~2岁。单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90例,重度脱水37例,中度脱水32例,轻度脱水21例,年龄5个月~2岁,入选病例治疗之前均未服用过相应的止泻类药物,发作持续时间均在72 h以内,并排除就诊过程中饮食不当,从而诱发腹泻病情加重的可能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病毒口服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Z20044129)0.6 mL/(kg•次),2次/d,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中成药小儿腹泻宁糖浆(北京三九药业有限公司,Z11021215),用法为12 mL,口服2~3次/d,1个疗程为6 d。其他有关症状治疗包括纠正不同程度的脱水以及酸碱代谢紊乱[2]、发热用扑热息痛、呕吐用吗丁啉,但应注意严禁使用其他止泻药,凡治疗72 h以上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方式。

1.3 药物成分、剂量与用法

小儿腹泻宁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葛根、甘草等。剂型为口服液,每只剂量为12 mL,2~3次/d,1岁以下用量酌减。

1.4 观察指标

按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所要求的标准[3],显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相应病症消失;有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减少明显以及大便性状有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有明显缓解;无效:72 h以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无改善,全身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按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所要求的标准可以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7.8%,同时在轻、中、重度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显效和有效的患者例数均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总有效率(%)

实验组

轻度15(88.2)2(11.8)0(0.0)100.0

中度20(60.6)12(36.4)1(3.0)97.090.0

重度22(55)10(25)8(20.0)80.0

对照组

轻度14(66.7)2(9.5)5(23.8)76.2

中度16(50.0)11(34.3)5(15.6)84.377.8

重度18(48.6)9(24.3)10(27.0)72.9

2.2 止泻时间比较

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组(实验组)72 h止泻81例,占实验组患者总比例的90%;单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72 h止泻70例,占对照组患者总比例的77.7%。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73,P<0.05)。说明在止泻时间这一观察指标上,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相比,能显著的缩短止泻时间,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3 讨论

有关研究报道表明,小儿的腹泻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或者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而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症的常见病原,每年的秋季冬季,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可以占到婴幼儿肠炎总数的80%以上,每年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的粪便中HRV检出率已经超过了50%[4]。本病目前没有特殊治疗药物。本研究采用的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已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达90.0%,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毒副作用,不失为小儿腹泻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退烧时间、止泻时间等观察指标,综合评定小儿腹泻宁联合应用所能得到的综合效果。具体表现为以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为治疗方式的实验组,对90例轻、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97.0%,80.0%。而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对90例轻、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6.2%,84.3%,79.2%,两组比较证明联合用药的突出疗效 。在72 h止泻时间的对比方面,实验组止泻率为90.0%,对照组仅为7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印证了腹泻宁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在治疗小儿腹泻上起到的突出疗效。腹泻宁为纯中药制剂,其内含有党参、白术、葛根、甘草等,经过浓缩提取加工,能够起到调节紊乱的肠道运动功能,抑制胃肠道的推进功能,从而达到明显的止泻效果。本研究中用到的抗病毒疗法中的药物制剂抗病毒口服液是由中药的连翘、藿香、生地、板蓝根组成,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止吐退烧的功效,还有钙离子通道的阻断作用,抗病毒口服液的这些功能正好针对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临床症状。两者结合,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宁联合抗病毒药物无论在显效率还是在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单独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说明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能够对小儿腹泻起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3(6):381-384.

[2] 王俊侠.抗腹泻新药:思密达[J].实用儿科杂志,2008,7(4):205-206.

[3] 李燮彬,陈菁,贾梅.思密达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附40例临床验证报告)[J].实用儿科杂志,2009,7(5):261-262.

[4] 连朝辉,翁坤荣.抗病毒口服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31例疗效观察[J].新医学,2007,27(10):534-535.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篇12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的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是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2]。轮状病毒每年在秋、冬季流行,我国每年有近4万儿童因轮状病毒腹泻死亡,约占中国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12%[3]。治疗方面用秦连中药灌肠疗法,改变给药途径,解决中药口感差,婴幼儿不易服用的难题,肠道灌注使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达到了很好的治疗目的,临床疗效显着。但想从根本上解决病毒感染,需分析其流行特征,因此为了解渭南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笔者对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来医院诊治的婴幼儿腹泻患儿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3650例。其中男2018例、女1632例。

1.2 试剂

采用艾康生物医药(杭州)有限公司提供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本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

1.3 方法

留取患儿新鲜的粪便标本,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状病毒抗原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百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

3650例腹泻患儿中,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为912例,检出率为25.0%。

2.2 轮状病毒感染与性别的关系

男性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检出率为25.3%(510/2018),女性患儿为24.6%(402/163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轮状病毒感染与患儿年龄的关系

检出轮状病毒感染的912例患儿中,年龄最小者28天,最大者5岁。各年龄组患儿间比较,1~2岁组检出率最高(30.3%),0~<6个月组检出率最低(15.5%),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轮状病毒感染与季节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渭南地区持续有新发的轮状病毒感染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出率自2014年8月~12月份间逐月升高,从2015年1月~7月间逐月降低,其最高峰在2014年12月份(36.2%),2014年8月份的检出率最低(11.8%)。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份的检出率均大于30%,四个月的平均检出率为34.0%(532/1563),远高于其它八个月的平均检出率18.2%(380/2087)。将2014年11、12月、2015年1、2月份的检出率分别与其他月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轮状病毒的感染在秋冬季呈流行趋势.结果见表2。

3 讨论

腹泻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的改善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性腹泻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病毒感染仍是导致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因素,病毒性腹泻更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4,5]。可进行中药灌注,用秦皮、黄连、米壳、白头翁等中药配伍,经煎煮、浓缩、过滤、灭菌、装瓶。治疗前让患儿自行排便或肛管插入抽空粪便后,患儿俯卧或侧卧位,臀部垫高约45°,将中药液预热达37℃,从肛管缓慢注入,每日2次保留灌肠。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接触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防控难度大。A组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严重时可引起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患者死亡,对于婴幼儿危害更大[1]。本调查结果显示,渭南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检出率为25.0%,低于南京地区(32.12%)、杭州地区(29.25%)、湖北地区(28.12%)的报道[6,7,8],也低于西安地区2006-2011年的33.2%[9],这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环境温湿度差异有所不同有关,也可能与近年来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有关。不同性别患儿轮状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主要集中在1-2岁,其次为6月-1岁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检出率最低(15.5%),可能与出生时携带来自母体的抗体和母乳喂养时摄取了母乳中的抗体有关。

本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呈现很强的季节性,11月至次年2月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寒冷的12月为发病高峰月,检出率达36.2%,炎热的8月感染率最低,检出率为11.8%,这是因为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与寒冷、干燥和降水量少呈正相关,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病毒相对稳定,存活时间长,因此轮状病毒腹泻在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目前对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发生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而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预防和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的唯一有效手段,本调查未对患儿是否接种疫苗进行统计。但据资料报道,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患儿的病毒检出率远低于未接种疫苗的患儿[6]。表明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的感染。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状况的改善以及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渭南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检出率虽低于国内其他地区,但仍有较高的检出率,尤其是6月龄至小于2岁的婴幼儿,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因此,对秋冬季腹泻患儿应做到早预防、早检测、早确诊、早对症治疗,以达到早治愈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渭南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法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对于渭南市妇幼保健院门诊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3650例腹泻患儿粪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65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912例,检出率为25.0%。其中12岁组的检出率最高(30.3%),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11、12至2015年1、2月份的检出率分别为32.5%、36.2%34.6%、32.8%,四个月的平均检出率为34.0%(532/1563),远高于其它八个月的平均检出率18.2%(380/2087)。将2014年11、12月、2015年1、2月份的检出率分别与其他月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轮状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腹泻的婴幼儿应及早进行RV抗原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腹泻的感染病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是6月龄至小于2岁的婴幼儿,轮状病毒的感染在冬季呈流行趋势,应做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1]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2.1:350—351.

[2]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55—256,

[3]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4.

[4]谢晓丽,张伟,廖雪春,等.成都地医婴幼儿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2,26(1):2—4

[5]柳彩霞,李奇凤.余亮,等.2011年乌鲁木齐地区腹泻患儿中7中病毒性病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3.33(7):545-549

[6]侯宏.高岭.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486—2487.

[7]李伟,楼金吐,尚世强,等.杭州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12):1132-1135.

[8]陈飞,汤成玉.2635例腹泻患儿粪便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547-1548.

上一篇:旅游领队下一篇:预应力混凝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