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

2024-12-30

0~3岁婴幼儿(通用12篇)

0~3岁婴幼儿 篇1

婴幼儿早期有效学习项目———提升0岁~3岁幼托机构教育质量 (简称BEEL) (The Baby Effective Early Learning Programme———Improv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for Children from birth to Three years) 是英国伯明翰婴幼儿研究中心Tony Bertram和Christine Pascal教授2006年的研究成果。该项目遵循了英国政府2004、2006年颁布的儿童法要求各地政府部门发展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要求, 尤其是英国近年来对3岁以下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发展的要求。实施该项目的目的是提高0岁~3岁幼托机构的教育质量: (1) 提供有组织的评估, 促进早期学习和发展以及幼教机构教育的有效性; (2) 通过切实有效的、合作的、有系统的和严密的自我评价过程实现其宗旨; (3) 为英国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这一项目的特点是始于幼托机构管理人员、教师及家长的集中培训, 将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渗透在与实践同行的教育过程评价之中, 实现项目的目标。

一、婴幼儿早期有效学习项目实施的过程和具体步骤

BEEL项目的实施包括四个阶段:评估阶段———包括质量记录与质量评价;活动计划阶段———由参与者开发的活动计划;实践提升阶段———制订活动计划的执行及儿童与教师参与活动的观察;反思阶段———对影响提升阶段的监测进行批判性反思及作出结论并进入下一轮评估 (见图一) 。整个项目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循环往复进行, 其实施周期为18个月。而四个阶段又分为15个步骤完成。 (见表一)

为保证BEEL项目的实施, 该项目还为参与BEEL项目的幼托机构配备了专门的项目支持人员 (BEEL Support Workers) 和项目指导人员 (BEEL External Adviser) 。项目支持人员是BEEL的核心人物, 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和指导评估阶段的工作, 对参与该项目的人员提供组织实施、建议和支持的工作, 具体负责指导调查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项目指导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 是机构实施BEEL项目过程中重要的同盟和支持者。项目指导人员可以是当地的教研员、相关政府部门成员、督导或是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 其主要职责是在幼托机构参与该项目之前至少访问机构三次, 确认该机构的项目所要求的系列观察资料并召开制定活动计划的会议。此外, 项目指导人员每学期还应举办两次以上的联席会议 (集中5~6个参与BEEL项目的幼托机构参加) 。

该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和步骤都有系统的、具体的、细致的操作流程、方法。幼托机构负责人和教师参与该项目之始便有三天的集中培训, 了解和学习如何在机构中评价教育活动和提升教育质量。而后, 幼托机构相关人员会得到一整套该项目实施的相关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指南及系统全面的评估程序和表格。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是评价引导着实践。

二、以多元、完善的评估体系引领教育实践

BEEL项目是0岁~3岁儿童教养实施的一个指南。参加该项目的幼托机构负责人或是教师不是从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课程实施方法开始的, 而是从学习如何评价0岁~3岁儿童学习及幼托机构的教养水平开始的, 在评价中学习该项目的理念、课程思想、教育方法, 以便使项目实施的过程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 从而实现该项目的宗旨。

BEEL项目将英国国家幼儿教育发展标准作为起点, 而不是作为儿童发展的终极目标, 促使各幼托机构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 最终通过可行的活动计划促进质量的提升。因此, 项目中提出的“质量标准”不是一个所谓要达到的标度, 也不是一个要跨越的界限, 而是一个连续的、持续不断的提升质量的过程。正因为这样的指导思想, 该项目的实施是以评价促实践, 教育活动的开始就意味着评价的展开。

BEEL项目的评价体系以儿童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从教师、父母 (看护者) 、儿童等各个方面收集资料并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和学习的。它从“why”“where”“when”“what”“who”“how”几个方面收集和反馈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问题, 评价教育质量和儿童的学习。评价共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WHY:管理、监控和评价, 目标和目的;WHAT:课程;HOW:学习和教养策略;WHEN:计划、评估和记录;WHO:教师, 关系和交往, 包容、平等和多样性, 家长与教养者的合作关系、家庭与社区联络;WHERE:物质环境。其中每项内容都分别设计了向管理委员会、园长及主管教师、教养人员、家长 (看护者) 、儿童不同角度的调查问卷, 这样所获得的调查资料全面、具体, 有利于准确地评价机构的教养工作, 如关于课程问题的五个不同对象的调查访谈, 见表二和表三。

此外, BEEL项目的评估方法全面完善, 有背景资料调查、遵守国家标准调查、文本分析、照片和录像、物质环境调查、教育传记、集中讨论、系统观察等。表一中15个步骤都提供了调查表或是资料收集渠道, 参与的人员只需按要求如实观察、总结和填写即可, 并从中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提高和转变。

三、充分体现尊重和关注儿童

在BEEL项目中, 儿童是项目尤其是评价活动的主体。很多在我们看来与儿童无关的, 或是理所当然认为儿童尤其是3岁前儿童无法理解或无需回答的问题, 在项目中都有调查访谈的内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促使成人进入儿童的世界, 用儿童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研究、发现、反思成人世界中的问题, 使得幼托机构中发生的一切能切实促进儿童的发展。

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到该项目的设计者的“处心积虑”。同时项目的参与者, 无论是项目支持人员还是项目指导人员, 园长还是教师都会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儿童的体验与世界。的确学前教育评价如果缺失了或忽略了教育对象———儿童的感受, 还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 在项目中的每项内容中都特别强调了对儿童个体差异、特殊需要、文化背景的关注, 而且也是评价、计划、实施和反思每一个环节的思考重点, 以保证该项目中的儿童能真正实现具有个体特征的发展。

四、教育过程 (策略) 聚焦于儿童与教师活动的参与状态和相互作用

在BEEL项目中, 对教育过程的关注点聚焦在儿童和教师的活动参与程度上, 而且还设计了非常详尽的水平划分和分析, 这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在我们对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中, 我们比较关注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及其表述, 教育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教师的教态、语言等方面。尽管当前我们强调了教师在活动进程中对儿童的观察, 但大部分教师不知道观察什么, 或是所观察的儿童的行为对评价教育过程、反思教育行为本质上的意义。尽管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可是儿童还没有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

BEEL项目教育过程 (策略) 的实施是通过录像记录的手段从两方面来进行, 一是儿童行为跟察, 另一是分别对儿童、教师参与活动水平的记录和分析。在分析和反思的过程中, BEEL项目要求将儿童、教师的参与活动的观察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综合体来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儿童行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选择一组儿童 (不超过6人, 每个年龄段不少于总数的20%) 为观察对象;要求观察不少于三个片段, 有上午活动、下午活动, 并且不能在同一天进行;观察的时间不能少于5分钟;每个儿童观察至少两个片段, 每个儿童总共6个片段。然后分别将每个儿童的每次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不同观察表内, 并对照说明进行分析。最后, 采用质化和量化的方法记录和分析以下项目: (1) 儿童活动引发的水平:儿童没有选择的余地, 或被规定参与某个活动;在特意准备的活动中儿童的选择是否受到限制;某些活动是否被排除在外;儿童是否可以自由选择。 (2) 活动描述:在观察的时间内儿童行为的细节。 (3) 活动范围:小组活动, 独自活动, 还是与成人一起活动。 (4) 儿童在该活动中相关经验的获得与发展:个体的、社会的、情感的发展, 交往、语言和文字, 问题解决、推理、数概念, 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身体的发展, 创造力的发展。 (5) 交往能力:与成人或儿童之间关系的平衡, 与成人、小组及他人的相互影响等。

2. 儿童参与活动水平记录和分析。

这从三个方面切入: (1) 连通性:指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受, 与之相关的表现, 如独立性、合作能力、性情、开放性、警觉性、友善等方面。 (2) 探索性:捕捉儿童探索世界的内部动机, 包括探索活动的能动性、坚持性、目的性。 (3) 意义的获得:建立假设的能力, 使用策略能力, 尝试不同事物, 尝试错误学习, 预知问题的能力, 独立探索和有目的探索。这三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行为核查表, 并以此将儿童行为分为5个水平。

3. 教师组织活动的水平分析。

这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敏感性:指教师对儿童的需要的反应, 如儿童被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关注的需要、儿童被保护的需要、儿童被鼓励和表演的需要。 (2) 激励性:指教师对儿童的鼓励, 如引发和组织活动、提供材料、干预儿童的活动以促进活动的进行、儿童的思考和交往。 (3自主性:指教师给儿童选择活动、自主探索、表达和判断的自由空间, 如儿童活动选择的自由度、儿童探索活动的机会、儿童活动中的自由、对儿童活动和作品的尊重、给儿童解决问题及协商的机会等。同样, 对教师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分析也有具体的行为核查表及相应的等级水平。

总之, BEEL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0岁~3岁幼托机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实施与评估的方案。我国目前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既可用于教师培训, 又可以在幼托机构中实施的, 与教育科学研究相联系的, 并能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实施与评估项目。

参考文献

[1].Tony Bertram&Christine Pascal:The Baby Effective Early Learning Programme—Improv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for Children from birth to Three years) , Produced By Television Junction, First Published2006Amber Publishing.ISBN1-899412-13-1.

[2].The UK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Practice Guidance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00012-2007BKT-EN.Crown copyright2007.

0~3岁婴幼儿 篇2

(三)一、填空题

1.当前在各种早教基地中,我国教育部门重点投入建设的早教基地是。幼儿园附设的亲子园等各种形式的社区早期教育基地 p101

2.在建设社区学前教育队伍中,队伍构成尤其应注意“,”的原则。专兼职结合,兼职为主p126

3.婴幼儿在2-3岁时喜欢帮家长干家务活,这是他们能力初步形成的表现。自我服务 p167

4.这种早教活动形式比较有利于婴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环境。半日制早教活动 p200

5.早教幼儿教师运用示范指导的关键在于把握示范的。重点 p205

6.为婴幼儿创设物质和精神环境时,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原则。安全性p156 160

7.2003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p127

8.或是早教基地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亲自活动 游戏 p09

9.面向教养人进行早教指导的最主要途径是。早教活动 p204

10.早期教育中,幼儿教师进行园本培训的最根本目的是。切实提高早教基地活动质量和教师的实际教育能力 p124

11.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育儿效果直接取决于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p104

12.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应该是。游戏 p161

13.考虑到婴幼儿的年龄特点,早教基地在组织活动时,活动时间安排上多采用和。小时制 半日制p118

14.玩具的最主要功能是能够帮助婴幼儿获得。快乐的体验 p165

15.对于幼儿园来说,开办早教基地的初衷和目的主要是。为社区散居儿童特别是先学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所需的教育服务p 102 ???

16.北京的“四环游戏小组”属于亲子园。社会公益性 p101

17.在集体教养机构中,早教活动进行的时间最长不宜超过分钟。15p194

18.生活中有婴幼儿学不完的最基础、最必要、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在给婴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时应秉持原则。生活化 p161

19.2岁左右是婴幼儿秩序发展的。敏感期 p161

20.早教活动具有、与的特点。生活化、游戏化 个别化 p195

二、简答题

1.当婴幼儿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教养人应如何处理?

答:当婴幼儿间出现问题和矛盾时,教养人要积极回应,既不偏袒迁就自己的孩子,也不排斥其他的孩子,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引导婴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P158 p236

2.简述开展早教活动的思路。

答:开展早教活动的思路是:以婴幼儿潜能开发与个性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与教养人平等对话、和谐沟通为活动方式,以激发兴趣、积极引导位实施重点,以养成习惯、全面发展为活动过程的落脚点。P199

3.简述家庭教育对婴幼儿成长的特殊意义。

答:第一,父母的遗传素质奠定了婴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第二,早期的家庭环境对婴幼儿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积极地促进婴幼儿的成长与进步。P217

4.早教基地幼儿教师应如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互动?

答:早教基地幼儿教师可通过社区调研、家庭调查、电话访谈、网络调查、小组沟通、请家长来园个别沟通等方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互动。P221-22

45.幼儿教师应如何了解婴幼儿发展的需要?

答: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每个婴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通过从婴幼儿外观表现出的身高、体重,可以检测婴幼儿的身体发展状况;通过与教养人的交流和活动中婴幼儿的表现,观察幼儿发展的差异;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喜爱和发展中的不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P200

6.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答:控制婴幼儿的零食;引发婴幼儿积极进食的情绪;引导婴幼儿按时进餐;引导婴幼儿在固定座位上安静、专心进餐;引导婴幼儿进餐时细嚼慢咽;培养婴幼儿乐于喝白开水的习惯;培养婴幼儿饮食均衡的习惯;不要“喂”出婴幼儿的任性脾气。P229

7.简述特殊需要儿童的主要分类。

答:根据婴幼儿时期的障碍特点,进行如下分类:第一类,发展障碍,包括发展迟缓、婴儿孤独症;第二类,情绪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第三类,行为障碍,包括注意缺陷障碍、品行障碍;第四类,感官障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第五类,与身心健康

相关的障碍,包括睡眠障碍、排泄障碍、进食障碍。P2

518.简述社区早教基地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答:社区早教基地的总目标是: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全程、全方位、富有个性的服务,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在家庭和社区中树立体现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理念。

幼儿园附设的社区早教基地的基本任务包括五方面:第一,了解并掌握本社区散居儿童的基本情况;第二,向社区儿童家长及看护人传播正确的育儿理念、育儿知识与育儿方法;第三,提供亲子活动场所;第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教育活动;第五,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支持与帮助。P10

59.集体教养机构在开展婴幼儿早教活动时应怎样正确定位?

答:集体早教活动的定位:第一,早教活动是面向婴幼儿及其教养人的活动;第二,早教活动是个别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活动;第三,早教活动应体现生活化、游戏化和个别化的特点。P194-19

510.早教机构中,幼儿教师应为婴幼儿创设怎样的精神环境?

答:早教机构中,教师应为婴幼儿创设的精神环境是:第一,宽松与平等;第二,关爱与理解;第三,交流与等待;第四,鼓励与期待。P157-158

11.简述早教幼儿教师的成长方向。

答:早教幼儿教师要向全职教师、教育的社会工作者的方向努力。P12

312.简述早教基地的工作要求和特点。

答:早教基地教育具有早期教育与早教指导的双重任务,因此,了解婴幼儿发展特点和早期教育规律,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是对家长进行早教指导的依据和前提。早教基地的管理者及教师要注重在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探索早教基地教育的特点,并认真思考本园开展早教基地教育的目标方向、条件与具体策略。P107

早教基地教育的特点:主体多元性;多向互动性;形式综合化;亲子引导同步。

13.简述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

答: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有:第一,将婴幼儿摆在家庭中心的位置上,过度照顾,包办代替;第二,片面追求教育结果,忽视婴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第三,重智力开发,轻身体素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良好品德的培养;第四,教养态度不一致、言行不一给婴幼儿造成了不良影响。P238

14.简述家长应如何与婴幼儿一起游戏。

答:父母是婴幼儿的玩伴(玩中学;多与婴幼儿交流;发挥婴幼儿的想象;多让婴幼儿自己动手尝试探索;培养婴幼儿关心、关爱周围的人;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积极评价婴幼儿的游戏。P167-169

15.谈谈家长应怎样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答:家长应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夫妻关系;第二,婆媳关系;第三,亲子关系;第四,邻里关系;第五,同伴关系。P227158 ??

三、分析论述题

1.在适宜的精神环境中,婴幼儿能够提供轻松、自由、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请举例说明幼儿教师应怎样为婴幼儿提供适宜的精神环境。

2.请结合早教工作的实际,说说早教幼儿教师应如何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互动。答: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澄清关系。教师是亲子活动的指导者。指导者应把自己定位为家长主动的合作者,主动和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的需求;是家长声音的聆听者、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洞察者,更是家长良好家教经验和行为的学习者。其次,指导者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对家长的科学育儿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育儿支持;再次,指导者是家长教育资源的发现者和开发者。P121

早教基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应着重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家长教育观念进行调试;第二,示范并强化适宜的教育行为;第三,及时引导家长,解答家长的育儿困惑;第四,发现和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P122

3.一个好的早教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活动前做精心的设计,请简要说说幼儿教师应怎样设计早教活动。

0~3岁婴幼儿 篇3

宝宝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手不仅是运动器官,而且是智能器官。正所谓心灵手巧、手巧心灵。精细动作就是宝宝运用手尤其是手指的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本质,就是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3—4个月后才能够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5—7个月才能够用手去捕捉他想要的东西。无疑,怎么样尽早的开发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十分重要。3岁前是宝宝精细动作能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宝宝将来学习各种技能的快慢、准确性与牢固程度以及能够到达的水平。

结合亲子班由家长陪同上课的特质,我设计了一套从宝宝3个月能够看自己的手和辨认眼前目标开始,到3岁前的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

一、从发现小手到主动够物

1.主动够物

四个月的宝宝已经发现自己有一双奇妙的小手了,于是,应及时培养他“在视觉引导下”的够物活动。先是够桌面上距手约2-3厘米远的各种便于抓握的玩具,如哗铃棒、塑料钥匙等;同时学习击打、够取悬吊在眼前不易移动或半固定的玩具,如填充了海绵或布条的毛绒玩具;再学习够取易移动而不易抓住的玩具。

对于几个月的宝宝来说,主动够物是一项复杂的技能。当宝宝发现他眼前新奇的玩具后,首先是将握着的小手张开,接着,在视觉的引导下,小手接近物品,最后才准确地抓住并握在手中。为帮助宝宝学会这个本领,3个月左右时,教宝宝和父母“握手”。父母经常与宝宝玩“握手”的游戏,父母会惊喜的发现,在经过几次“握握手”的动作记忆过后,当父母边说“握握手”并把手伸向宝宝的手时,宝宝竟然会主动张开小手父母相握,在宝宝能够与父母做出这个主动的动作后,让代养人甚至在外面见到宝宝喜欢的人也鼓励宝宝做这个动作。还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呢!

2.对捏

当宝宝能用四指耙弄桌上的小丸(小动物塑料块)时,我们开始训练他手指对捏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小丸应由大到小,可从花生米大小的馒头开始;小丸应放在宝宝手的虎口之间,这样就会促使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捏起小丸而不是停留在用四指耙弄到小丸的水平。假如宝宝总是用拇指和其余几个手配合抓起东西而不是单独使用食指与拇指配合对捏,可以用手将宝宝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握在您的手里,让他只能学着用拇、食指对捏。最自然的办法,我们让家长回家给宝宝添加固体食物时,将饼干或烤馒头片掰成小块,放在干净的盘子里,让他捏着吃。

对捏能力的进一步运用。

(1)撕纸:9-10个月,当宝宝掌握了对捏的本领后,他就会寻找机会运用自己的本领。许多家长抱怨这时的孩子喜欢撕书,其实他是在尝试自己刚学会的手的操作技能。为了满足宝宝能力发展的需求,可以给他一些干净的纸,上面先撕一些小口子,让他练习撕纸。撕纸带来的嘶嘶作响以及纸的大小的变化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他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地玩个不停。

(2)投小球入瓶:1岁左右,可以让宝宝练习捏起小丸放进瓶内,以训练他熟练地捏起小丸并准确地、有意识地放入瓶中的技巧。

(3)一页页翻书:1岁半左右,可以让宝宝学习捻起书一页页地翻书。在和他一起看《婴儿画报》等图书时,逐步训练他自己翻页。开始时他可能一次翻过好几页,我们让家长先将手放在一页书的下面,让他捏起一页翻过来。等这个动作熟练后,可反复用“慢镜头”示范捻起书页,一页页地翻;还可用一张照片放在要翻开的一页下面,使他翻开这一页后找到照片。如此反复练习,在2岁前就能熟练掌握一页页翻书的技能。

(4)捏橡皮泥:2岁半左右,可以让宝宝学捏橡皮泥或一小块面团,搓圆用手掌压扁就成了块烧饼;捏一个圆球,上面插一根火柴就成了苹果;除了食品,可以给他捏几只小动物,办一个“动物园”;以提高他学捏橡皮泥的兴趣。

孩子长到两周岁之后,对手的训练应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教其自己穿衣服,系纽扣、鞋带,使用汤匙等。再大一些,则教他们使用筷子。婴儿用筷子对促进大脑发育很有益处。开始时,可以给他们准备一双小筷子,教会用它扒、挑、夹食物。

二、我有一双小巧手

感官训练的学习在家里可以用现有的材料将感官训练发挥到最好。

当宝宝学会对捏的本领之后,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学习使用工具,去解决他所遇到的智力课题。

训练小巧手的其他途径:

1. 用笔涂涂画画

宝宝3岁前用笔涂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信笔涂鸦(1-2岁):1岁的宝宝能够用整个手掌握住笔在纸上戳出点或画出笔道, 1岁半左右能画出道道来,但在2岁前,还很少出现“有控制”的涂画。这一阶段学习用笔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他用笔涂画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越早,有控制的涂画阶段就来得越快。因此要反复给他示范,并手把手地教他。用笔在纸上画出道道,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因为要画出道道而不是随意乱画,需要停笔或抬笔,这是有控制的画的萌芽,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2)有控制的画(2-3岁):2岁以后,宝宝开始模仿着画竖道、画能封口的圆、画“十”字等,到了3岁时,我们在课程中设计了在未完成的图画如小房子上添一个“窗户”,甚至自己“创作”一只气球、一块带芝麻的烧饼、一条小鱼等等。为了发展宝宝用笔的能力,我们在感官教室布置一个“涂画角”,为他提供涂画的机会。

2.学用筷子

宝宝2岁以后,当宝宝能熟练地使用勺子时,就可学用筷子。(1)用玩具筷子练习:给宝宝一双小巧的玩具筷子,和家长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时练习用筷子。练习用筷子夹起海绵饺子、带壳的花生和纸包的糖果。(2)在进餐时使用筷子:待宝宝能夹起较大的东西后,就可以让他和爸爸妈妈一样用筷子吃饭,我们提示家长不要怕饭菜洒在桌上,只要宝宝能将食物送到嘴里就应大加赞赏。

3.学用剪刀

选购一种儿童专用的带套的钝头剪刀,并小心使用。可以先将纸剪开一个小口,再让宝宝接着剪。3岁的孩子只要会拿剪刀将纸剪开,或者会将纸剪成条儿就可以了。

以上一系列是我为孩子们准备的关于精细动作的活动,经过观察,有早期干预进行精细动作练习的孩子,以后其手指协调能力、认知能力,包括对颜色、形状、动作还有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比没有干预的孩子高。

人的大脑中与手指相连的神经所占的面积较大,平时如果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人脑会日益发达,达到心灵手巧。这一系列发展0—3岁婴幼儿精细动作的活动在实践中证明是非常可行且效果明显的

0~3岁婴幼儿 篇4

一、检索方法

笔者查阅“中国期刊网”, 通过搜索主题、关键词、篇名等, 在诸如“婴幼儿早期教养”“早期教养现状”等语境引擎下, 经过搜索整理, 对3000多篇相关论文 (1990年以后) 进行编目, 在泛读、统计研究主题的基础上, 再从20余种核心期刊中精选出与“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密切关联的论文60多篇详细阅读, 对直接研究“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方面的论文 (12篇) 精读并分析。同时, 笔者还注意收集和分析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专著, 阅读一些研究人员在其他期刊或网络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研究的论述

所查阅文献中直接阐释“家庭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的论述并不多, 经过分析发现, 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辛宏伟在《西北地区农村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中从家庭结构、环境资源、教育观念、营养与健康、家庭抚养者等方面展开了调查与结果分析。

李洪增在《上海市城区孕至3岁乳婴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上) 》中着重从带养方式、家庭成员参与带养、家庭内照看具体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家长的早期教养现状[2]。

廖贻、周亚君在《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报告》中, 首先从家长对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注重点与导向方式论述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健康 (疾病、安全、卫生) , 关于玩、探索、认知、技能学习, 关于良好的个性和社会行为、关于语言发展等方面;其次, 从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式方面论述家长的教养现状[3]。

大多数研究以某一地区或某一些固定群体为对象, 采用调查、访谈、个案、观察等方法, 对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 有的还从教育层面进行了理性分析。

关于教养人:研究者们发现家庭成员中承担0岁~3岁婴幼儿早期带养职责的分为祖辈、父辈, 两代人不同的教养观念、生活方式、健康状况、文化水平、经济与地位产生了不同的早期教养行为。包括这些教养人的年龄、受教养情况、性格、身体状况、儿童期依恋史、对孩子的依恋、敏感性、期望和对孩子的控制程度等与婴幼儿的成长均有密切的联系。例如, 父母亲的依恋历史与当前教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母亲的性格特征与情境变量对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母婴对话与婴儿理解生物、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母亲的情感反应与3个月婴儿社会期盼的关系、父母亲的敏感性与婴儿情绪情感的调节, 等等。研究表明:主要抚养人对父/母亲角色行为的表征作为一种作用机制, 通过对儿时依恋的记忆影响他/她与自己孩子的依恋状况;同时, 主要抚养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诸如经济地位低下、单亲抚养孩子、存在家庭暴力等) 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他对教养行为的表征, 危险因素越严重, 对教养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关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辛宏伟在《西北地区农村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中分析得出:核心家庭 (两代人所构成的家庭) 和复合家庭 (三代及其以上的家庭) 对0岁~3岁婴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有着不同的意义[4]。

关于环境资源:少部分研究者涉及到该方面的论述, 他们充分肯定了家长创设和有机利用环境资源的做法, 并鼓励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Bronfenbrnner) 认为, 人的行为的发展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婴儿自出生之日起, 即开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对0岁~3岁婴幼儿来说, 他们的生态环境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观念对婴幼儿生存的环境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见图1.1) , 发现婴幼儿生存环境网络系统由微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系统等若干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家庭与父母是微系统, 是婴幼儿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组成中间系统;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则是更广的外部系统;历史文化背景是宏系统。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其行为不是孤立的, 它由家庭内外相互依赖的方面所构成。”[5]因此, 必须要从特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和阐释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有关的现象。

新西兰的早期教养课程基本上把家庭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婴幼儿通过与人、物建立关系来学习。课程制定者认为家庭周围的环境、习俗、人们、发生的事情是婴幼儿自发学习的机会, 这些因素是所有早教环境应该具备的特色。婴幼儿的家庭早教环境非常重要, “主要抚养人与婴儿建立呼应式的交往, 随时都会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回应:亲社会性强、具有爱心、并且能在身体上适合婴儿的节奏;一个可以预测、安静的环境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关于教养内容:不同地区的家长在教养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在西北农村地区, 许多家长重养轻教。在廖贻、周亚君的《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报告》中, 研究者发现:农村家长对孩子健康方面的关注重点是饭量、身高体重、生病、精神状态、安全 (不伤残) 等方面;农村家长认为, 孩子在玩的时候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的, 农村家长习惯从学校学习的角度看待1岁~3岁孩子的学习;家长对孩子社会性行为的关注点集中在要求孩子听话、尊敬长辈、对其他人礼貌、与同伴交往时既不吃亏也不占别人便宜;农村家长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关注点是希望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会说话”, 也就是说他们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教养方式:0岁~3岁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家长采取的教养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李洪增在对上海市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孩子目前带养方式的基本情况是64.6%在自己家里带养, 2%寄托在别人家庭, 33.3%送进托儿所等集体性教养机构。不同年龄组对象的情况不同, 随年龄的增长家长自己带的百分数不断下降, 而送教养机构带的不断升高。2岁前以自己带为主, 18个月前各年龄组均超过90%, 18个月降为73.3%, 2岁~3岁三个年龄组分别为34.7%、23.3%和12.4%, 2岁开始送入教养机构带养为主。

有研究者在亲子园中观察家长的教养方式, 发现许多家长由于缺乏育儿经验, 不够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亲子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越俎代庖, 过度干涉孩子的自主行为, 不给孩子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放任自流, 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过度训练, 拔苗助长, 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个体差异, 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需要[7]。

廖贻、周亚君在《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报告》中对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式分析发现:在家长认可孩子在家长视线可及范围内玩时, 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控制程度最低。很少看到家长在孩子解决问题后给予简单的正面说理教育[8]。

关于亲子交往:高向东、牟宇峰在上海市闵行区开展的大城市社区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调查显示, 84.0%的带养人表示自己能够经常与宝宝交流, 偶尔甚至从不交流的现象很少。一般家长都认为婴幼儿在玩玩具和看书时, 是与之交流的最佳时机。在陪孩子看图画书方面, 23.1%的家长几乎每天都能陪宝宝看书, 59.3%的家长一星期陪宝宝看书2次~3次, 11.6%的家长一个月内陪宝宝看书1次~2次, 没有陪宝宝一起看过书的只占6.0%。总体来看, 家长能够保证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但交往质量尚待提高。调查与走访发现, 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方式比较单一, 并且主要是随意交谈, 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标指引, 这势必影响交往的质量。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理论, 影响亲子关系的所有环境小到父母关系、母子关系、父子关系, 其他还有亲戚、朋友的影响, 大到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的影响, 以及这些因素、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James Elicker、Cheryl Fortner-Wood和IIIeneC.Noppe在1999年所做的“家庭式教养机构中的婴幼儿依恋”研究中指出:家庭中心的指导者与孩子之间的交往质量与数量会影响到后者对自己父母亲的依恋;家庭中心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总体教养质量也会影响到婴幼儿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又如James Elicker、Cheryl Fortner-Wood和IIIeneC.Noppe对65名全托班婴幼儿的母亲 (主要抚养人) 的社会支持考察中发现, 通常情况下, 家庭教养人报告的所接受到的社会支持与他们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呈正相关, 但是当主要抚养人处于过度的压力状况下时, 将会影响两者之间作用的性质。当她们的经验或已有经历告诉他们不能依靠他人教养孩子的时候, 社会支持可能会对她们和孩子之间的依恋起反作用[9]。

有研究指出:父亲的社会心理因素、与婴儿的交往方式也影响父婴依恋。例如, 父亲与婴儿在交往时的同步程度可以预测两者之间的依恋程度;亲子之间的同步性 (包括情感与行为方面) 还可以作为有害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者, 减缓或者加重这些因素对他们依恋关系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多, 深入研究的侧重有所差异, 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主要抚养人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他/她与婴幼儿的交往, 影响着婴幼儿的发展方式。

此外, 研究者们对调查中家长的早期教养现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进建议:加大早期教育正面宣传、积极开展家长早期教养指导等。例如上海市奉贤区在其《0岁~2岁婴儿早期教养指导手册》中提到:“只有使家长掌握了科学育儿的方法, 懂得了婴幼儿阶段的教养知识, 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 早教指导工作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孩子身上, 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恰当指导, 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 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和教养方式, 宣传科学的早教方法, 使孩子的发展和家长育儿水平双提高。”

(二) 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研究对我园家庭早教研究的启示

虽然所查阅文献中直接论述的相关著作较少, 但能够给我们家庭早期教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带来许多启发和借鉴。我们试图尝试运用文献中0岁~3岁婴幼儿教养现状研究的方法, 结合我园当地农村的经济、文化背景, 试图从家庭教养人基本情况、家庭早期教养意识、家庭早期教养内容、家庭早期教养方法、家庭早期教养中亲子交往、家庭早期教养资源等方面, 呈现我园农村地区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现状, 如农村家庭结构是否以复合家庭为主, 祖辈承担教养比例如何, 教养人文化层次、职业状况, 家庭中主客体资源拥有情况如何, 教养内容侧重于哪些方面, 亲子交往的方式、角色怎样, 教养方法专制还是民主等。在此基础上, 分析找到农村婴幼儿早期家庭教养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如农村是否拥有更利于婴幼儿交往的同伴群体和活动场所, 农村婴幼儿独立性是否优于城区孩子, 如何挖掘农村优势促进早教科学推进, 如何规避农村经济欠发达等不利因素, 从而有针对性地就我园周边地区农村0岁~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提出讨论与对策建议等。

参考文献

[1]程准, 籍效诚.要重视中国0-3岁儿童与早期教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9 (1) :1.

[2]李洪增.上海市城区孕至3岁乳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J].山东教育, 2003, (3) .

[3]廖贻, 周亚君.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报告[J].科研与教研, 1998, (5) .

[4]辛宏伟.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09, (1、2) .

[5]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6]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6.

[7]亲子园家长的教养行为及有效地指导策略[EB/OL].http//1w.china-b.com.

[8]廖贻, 周亚君.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研究报告[J].科研与教研, 1998, (5) .

0~3岁婴幼儿 篇5

0-3个月 个月婴儿训练方案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婴儿仰卧位,在小儿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红颜色或黑白对比鲜明的玩具吸引小儿注意,并训练小儿视线随物体作上下、左右、圆圈、远近、斜线等方向运动,来刺激视觉发育,发展眼球运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

2、听觉训练:家长可在小儿周围不同方向,用说话声或玩具声训练小儿转头寻找声源。母亲的声音是婴儿最喜爱听的声音之一。母亲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婴儿说话,可吸引小儿注意成人说话的声音、表情、口形等,诱发婴儿良好、积极的情绪和发音的欲望。可选择不同旋律、速度、响度、曲调或不同乐器奏出的音乐或发声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体敲击声如钟表声、敲碗声等,或改变对婴儿说话的声调来训练小儿分辨各种声音。当然,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婴儿受惊吓。

3、触觉训练:婴儿面颊、口唇、眉弓、手指头或脚趾头等处对触压觉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种形状、质地的物体进行触觉练习。光滑的丝绸围巾、粗糙的麻布、柔软的羽毛、棉花、头梳齿、粗细不同的毛巾或海绵、几何形状的玩具均可让小儿产生不同的触觉感,有助于发展小儿的触觉识别能力。

4、味、嗅、温度等感知觉训练:利用日常生活,发展婴儿各种感觉。如吃饭时,用筷子蘸莱汁给婴儿尝尝;吃苹果时让婴儿闻闻苹果香味、尝尝苹果味道;洗澡时,让小儿闻闻肥皂香味,用奶瓶喂奶时,让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温度等等,均有助于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抬头练习

关于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的育儿网,提供孕期护理,婴幼护理,婴儿早教,幼儿早教,亲子游戏交流的育儿论坛(1)俯卧抬头: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成人在小儿头侧引逗小儿抬头,开始训练每次30秒钟,以后可根据小儿训练情况逐渐延长至3分钟左右。育儿#Be(2)坐位竖头:将婴儿抱坐在成人一只前臂上,婴儿的头背部贴在成人前胸,成人一只手抱住婴儿的胸部,使小儿面前呈现广阔的空间,能注视到周围更多新奇的东西,这可激发小儿兴趣,使小儿主动练习竖头。也可让婴儿胸部贴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婴儿的头位于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背,以防止小儿头后仰。

2、侧翻训练

(1)转侧练习:

用小儿感兴趣的发声玩具,在小儿头部左右侧逗引小儿,使小儿头部侧转注意玩具。每次训练2~3分钟,每日数次。这可促进颈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侧翻身作准备。

(2)侧翻练习:小儿满月后,可开始训练侧翻动作。先用一个发声玩具,吸引小儿转头注视,然后,成人一手握住小儿一只手,另一只手将小儿同侧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辅助小儿向对侧侧翻注视,左右轮流侧翻练习,以帮助小儿感觉体位的变化,学习侧翻动作。每日2次,每次侧翻2~3次。

3、手部动作训练

(1)手部感知练习:除了前面所述训练小儿手部触觉的方法外,尚可在婴儿手腕部系上铃铛或红色手帕、鲜艳的手镯,来吸引小儿对手部的感知,帮助他感知手的存在、体验手的动作。可隔一段时间变更一种系法,看看婴儿注意到这些变化没有。脱下手镯、红绸带让婴儿瞧瞧、摸摸,让他感觉一下这些东西与手部动作的关系。还可让小儿仰卧,将一块布或手绢盖在他的脸上,也可只盖住小儿一只眼睛,开始时可抓住小儿的上臂引导他帮他试着用手移开布,逐渐减少帮助,使他自己将布从脸上移开。

(2)抓握练习:

握着小儿的手,帮助其触碰、抓握面前悬吊的玩具,吸引他抓握,可促进眼手的协调和视知觉的形成。

1、培养清洁卫生的习惯:小儿每次哺喂完,都帮他擦擦嘴。早晨起床后为他洗脸、洗手、入睡前再给他洗脸、洗手、洗脚、洗臀部,在固定时间洗澡等等,均可培养小儿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2、独立能力的培养:应尽量多和孩子交流,但整天陪在小儿身边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孩子醒来时,可让他独自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四处看看,睡眠时,成人也不必要陪同躺下。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满足婴儿逐渐形成的各种生理需求和认识要求,是婴儿积极情绪产生的主要条件,也是婴儿学会与人交往的基础。借助以下方法,可促进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善于辨别婴儿哭声,并作出应答:哭声是婴儿表示不满的主要手段。婴儿啼哭时,闭着眼晴,嘴左右觅食或吮吸手指,双脚紧蹬、嚎叫不停,说明小儿是饥饿或口渴,应给婴儿喂奶或喂水。持续不断悲悲切切地嗯叫流泪,可能为尿布湿、衣着太紧或身体不舒服,成人可给婴儿宽衣带、更换尿布。如小儿是因为生病或身体不适啼哭,可抱抱婴儿,轻拍婴儿,和婴儿说说话,安慰他。哭而无泪或注视着成人,脸仅有哭的表情“哼哼”直叫,是想成人抱,可抱抱婴儿,但不要让婴儿养成非抱不可的习惯,可坐在婴儿床边逗逗小儿或在婴儿床头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让他自己玩玩。夜间烦躁啼哭,夜惊多汗则常见于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大声阵发性尖叫常为腹部疼痛,均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治疗。

3、引逗发声:和蔼微笑着和婴儿说话,引逗婴儿发出“哦哦”“嗯嗯”声。也可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鼓励婴儿积极发音,对成人微笑,这可促进婴儿喜悦情绪的产生,激励婴儿与人交往。亲

4~6个月婴儿训练方案

(1)训练小儿追寻物体。用玩具声,吸引小儿转头寻找发声玩具,每日训练2~3次,每次3~5分钟,以拓宽小儿视觉广度。

(2)颜色感知练习。让孩子多看各种颜色的图画、玩具及物品,并告诉孩子物体的名称和颜色,可使婴儿对颜色认知发展过程大大提前。关于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的育儿网,提供孕期护理

(3)婴儿视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在半岁以前。可选择一些大小不一玩具或物体,从大到小,让小儿用手抓握注视,然后放在桌上吸引小儿注视。还可训练小儿注视远近距离不等的物体,以促进视力发展。关于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的2、听觉训练

(1)方位听觉练习:吸引孩子寻找前后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距离的发声源,以刺激小儿方位觉能力的发展。

(2)区分语调训练:根据不同情景,用不同语调、表情,使孩子逐渐能够感受到语言中不同的感情成分,逐渐提高对语言的区别能力。

(3)让孩子从周围环境中直接接触各种声音,可提高对不同频率、强度、音色声音的识别能力。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俯卧支撑练习:使小儿俯卧,两臂屈肘于胸前,鼓励、诱导孩子将头、前胸抬高,直至能用一只手支撑身体抬起头、胸。左右手轮流支撑训练,每日数次,每次数分种。

2、翻身练习:训练小儿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婴儿仰卧位,成人左手将婴儿右手向头部方向轻轻拉直,右手轻握小儿右膝盖内侧。让他左腿弯曲,并利用右手腕背力量使小儿右腿贴于床垫或地板上,然后轻轻提起小儿左边腿部,顺势让他右滚,翻成俯卧位。用同样步骤辅助小儿从左侧翻滚至俯卧位。每日训练2~3次,左右翻身各l~2次。逐渐训练孩子不需要帮助成功翻身。

(1)拉坐练习: 4个月时可开始训练小儿拉坐。婴儿仰卧位,成人双手的大拇指插入婴儿手中,让他握着,其他手指则轻轻抓着婴儿的手腕,使小儿双手伸直前举,手掌向内相对,两手距同肩宽,然后轻轻向前拉起婴儿双手,使小儿头、肩膀离开床面抬起。此时婴儿会试图屈肘用力坐起来,保持此姿势5~6秒,再轻轻让小儿躺下,再重复2~3次。应注意:拉坐练习是让小儿借助家长的轻轻帮助自己用力坐起。如果小儿被成人拉坐起来时,手无力屈肘,头部低垂,表示还不宜做这个动作,必须先进行俯卧练习,强化颈背肌肉及上肢肌肉力量,过些的时候再进行练习。

(2)靠坐练习:5个月左右训练小儿靠坐。将小儿放在有扶手的沙发上或有靠背的小椅子上或在小儿身后放些枕头、棉被让练习靠坐,以后逐渐减少小儿靠垫的东西,每日1~2次,每次2~3分钟。

4、手部动作训练

(1)伸手够物:通过伸手够物来延伸小儿的视觉活动范围,使小儿感觉距离、理解距离,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亲子,早教,(2)训练抓握:选择大小不一的玩具,来训练小儿抓握,促进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发展玩法:通过游戏,教小儿玩不同玩法的玩具,如摇晃、捏、触碰、敲打、掀、推、扔、取等,使他从游戏中学到手的各种技能。

5、蹬腿练习:小儿4个月时,就可以有目的地训练小儿腿的支撑。成人采取坐位,双手从小儿腋下扶抱小儿,使小儿的腿支撑身体保持直立的姿势,成人扶抱着小儿做蹬腿动作。开始成人可将小儿抱起,再落下让小儿脚踏在成人腿上时,又再将小儿抱举起,再落下,来训练小儿蹬跳。蹬腿练习可促进双下肢骨骼和肌肉的充分发育。需注意的是,举落的动作应轻柔缓慢,力度不宜过大,时间也不应太长,一般每日2次,每次1~3分钟左右。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睡眠:应从小培养小儿有规律地作息。4个月后可将小儿白天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1次,即白天睡眠3~4次,每次1.5~2小时。夜间如小儿不醒,尽量不要惊动他。如果小儿醒了,尿布湿了可更换尿布,或给他把尿,孩子若需要吮奶、喝水可喂喂他,但尽量不要和他说话,不要逗引他,让他尽快转入睡眠。要注意孩子睡觉的姿势,经常让小儿更换头位,以防小儿把头睡偏。

2、饮食:有规律地进食,可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协调工作,并建立起对进食时间的条件反射,如,在接近喂奶的时间,胃肠就开始预先分泌消化液,并产生饥饿感,这有助于增加食欲,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4个月后,每日喂养次数可减为6次,白天哺喂4~5次,间隔3~4小时。夜间视小儿需要情况进行哺喂,一般1次即可,若小儿夜间不醒或不愿进食,可不哺喂。可开始逐渐训练让小儿学会用勺吞咽食物,为以后断奶用勺进食做准备。开始可先用勺喂开水,若不出现呛,可逐渐开始用勺喂果汁、菜汁、稀糊、蛋黄糊、果泥等。方法:将小儿斜卧位抱置于胸前,用小勺将食物轻缓置入小儿口中,当小儿吞咽后,再喂第二口。开始不必太多,1~2勺即可,以后逐新增多,可以于喂奶前训练,以防小儿吐奶。每次喂食时,告诉小儿所进食辅食的名称及味道等。

3、卫生习惯的培养:当小儿将有危险或不干净的东西放人嘴里,成人应立即制止,用严肃口气对孩子说:“不行”。并将放入口的物品取走。小儿会从成人的行为、表情和语调中,逐渐理解什么可进食,什么不可以放入口中。

4、独立能力的培养:可在小儿身边放些玩具,让他自己单独玩一会儿,在孩子有困难时,成人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支持鼓励孩子施展自己的能力。

1、认识自我:将小儿抱坐在镜子前,对镜中的小儿说话,引小儿注视镜中的自己和家长及相应的动作,可促进小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2、应随时随地教小儿周围东西的名称。多听多练,孩子的言语能力很快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和小儿说话,不仅有意识地给予不同的语调,还应结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训练小儿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对成人不同语调,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应,并逐渐学会正确表露自己的感受。

3、发音训练。和孩子说话时,应坐在孩子正对面的位置,使小儿能够清楚看到您的口形、表情,说话速度要慢、而明确。

4、躲躲藏藏游戏:既锻练了小儿感知觉的能力,培养小儿的注意力和反应的灵活性,还促进了小儿与成人间的交往,激发小儿愉快的情绪。关 7~9个月婴儿训练方案

1、视觉训练

(1)不断更新视觉刺激、扩大小儿的视野。教小儿认识、观看周围生活用品、自然景现。可激发小儿的好奇心,发展小儿的观察力。

(2)利用图片、玩具培养小儿观察力。教小儿认识、观看周围生活用品、自然景现,并与实物进行比较。

2、听觉训练

(1)辨别声响。将同一物体放入不同制品的盒中,让孩子听听声响有何不同,以发展小儿听觉的灵活性。

(2)发展对音乐的感知。仍以轻柔、节奏鲜明的轻音乐为主,节奏要有快有慢,有强有弱。让小儿听不同旋律、音色、音调、节奏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家长可握着小儿的两手教小儿合着音乐学习拍手,也可边唱歌边教孩子舞动手臂。这些活动即可培养小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孩子动作,还可激发小儿积极欢快的情绪,促进亲子交流。

(3)敲敲打打。让小儿敲打一些不易敲碎的物体,引导小儿注意分辨不同物体敲打发出的不同声响以提高小儿对声音的识别,发展对物体的认识能力。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独坐练习。当小儿能稳定的独坐后可着重训练小儿的平衡能力。让小儿独坐在床上或地铺上,训练小儿坐着转头转身寻找。还可准备一张适中的小凳子,孩子坐上去时,双脚刚好可触及地面,而且脚掌与小腿、小腿与大腿、大腿与躯干的角度均成直角。家长用手扶住孩子大腿,不要扶他的背,让他自己寻找平衡点。待孩于坐直后,成人可试着松开一只手,只用一手扶住孩子的一侧大腿,另一手以玩具吸引小儿转头转身寻找玩具。左右交替诱使小儿左右侧转,在学习转侧中寻找平衡点,并且练习用脚来支撑身体。

2、爬行练习。爬行使婴儿能够主动地移动身体、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大大地提高婴儿的认知范围。爬行动作是依靠颈背部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和协调动作完成的。在小儿7个月时,已具备翻身、坐等一系列能力,说明其颈背部及四肢肌肉已较有力量并具备一定的协调性,这时就可以训练爬行。

(1)爬行预备的动作。家长用一手抱着婴儿的膝部,另一手环抱在他胸前,让婴儿双手放在桌上或地上来支撑身体。然后家长可慢慢放松放在小儿胸前的手,鼓励小儿直立支撑自己,每日练习1~2次,视小儿耐受情况,决定练习时间,一般每次3~5分钟。

(2)学习爬行动作。方法:①使小儿趴着,两腿伸直,手肘弯曲支撑上半身。家长以右手抓住小儿双脚掌。②家长抓住小儿双脚往前画个半弧,使膝盖尽量弯曲,脚跟碰到屁股,如此反复画弧,做屈伸运动3~5次。③最后一次伸腿运动做完后,家长两手分别握住小儿两大腿后侧,使双腿轮流弯向腋部,做屈伸动作3~5次。④在小儿前方放个玩具,引诱他爬过去取玩具,成人扶住小儿的小腿,或用手托住小儿脚掌,左右交替地弯曲其膝关节,助其向前爬行,重复2~3遍,每日1~2次。

3、站立训练:训练小儿站立时,可将其双腿略为分开,以降低重心,使之站得更稳些。每次扶站时间不宜过久。

(1)可扶着小儿腋下让他练习站立。

(2)让小儿扶着小车、床、栏杆及椅背等练习站立。

4、手部动作训练。

(1)学习拇食指准确捏取,以加强婴儿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视觉-触觉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小的、可食用物品如米花、小饼干等,让小儿捏取。教的时候家长可给予示范,如用拇食指捏取饼干放入口中,让小儿模仿练习。

(2)双手协调动作。①双手玩玩具:在小儿准确抓握的基础上可给小儿多个玩具,训练他抓住一个玩具后再抓另一个玩具,或向小儿同一只手上送玩具两次,教小儿学会将玩具从一手换到另一只手上后再取第二个玩具。②双手对击运动:当小儿两手均有玩具时,可教小儿两手对击玩具。还可让小儿两手持细柄玩具如摇铃或汤匙,模仿敲鼓动作,双手轮回敲打面前的小桶或空奶粉罐。③教小儿双手协调的撕纸。

(3)训练小儿遵循指令有意识的拿起、放下玩具。投掷游戏可增强小儿上肢的运动能力与手的控制技巧、提高视觉定位能力,激发小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准备一个容器(如纸盒或小桶)和一些彩色塑料小球,先给小儿做示范说:“我们来比赛扔球”,将小球一个个扔进容器里,然后让小儿模仿。开始时,可将容器和球放在接近孩子身体的地方,随着小儿能力的提高,可逐渐将纸盒前移。游戏可增进亲子交往,激发小儿积极愉快的情绪。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睡眠:7~9个月的婴儿不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而且容易接受任何环境,是培养小儿独自入睡习惯的良好时期。小儿半夜惊醒时,家长可去看看,安抚小儿,但不要将小儿抱回自己床,否则一旦养成习惯,孩子会要求大人陪伴,这会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对睡觉时间较晚或有夜间工作习惯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此年龄小儿白天睡眠次数,一般仍为2~3次,每次2~2.5小时。

2、饮食。此阶段,每日给小儿喂养的次数可减为每日5次,间隔4小时左右,夜间停喂一次。可开始训练小儿用杯喝水、用手拿东西吃,这既可发展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还可为其今后的独立吃东西做准备。

3、大小便。7个月后,小儿已能较稳当地独坐,而且由于辅食增加,大便次数也相应减少,每日约1~2次,大便性状也逐渐接近成人,可根据婴儿排便规律安排小儿坐便盆的时间。一般在饭后10~15分钟或睡醒后立即坐盆,但最好安排在晨间起床时。便盆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每次用完洗净。婴儿坐盆要有专人照顾,每次坐盆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一日次数也不宜过多。坐盆时不能给小儿吃食物或让小儿玩耍。若小儿不愿,不要强迫其坐盆,以免对坐盆产生抵触情绪。

4、独自玩耍习惯的培养。成人不必始终陪伴在小儿身边,小儿已有一定活动能力了,能翻身、独坐、并逐渐学会爬行,只要注意玩耍环境的安全,就可让小儿独立玩玩。如果孩子醒很早,家长还想多睡一会儿,家长可让闹钟在小儿通常醒来的时间五分钟以后再响,两天以后再推迟五分钟,以此类推,等闹钟响后,家长再起床。这样,小儿醒来,可能又会重新入睡,或自己独立玩一会儿,等大人起床。如果小儿哭醒,大人也不必急于去照料他,因为他很可能会自己安静下来。家长应该抽出时间陪孩子玩,但不要在孩子每次哭闹后才陪孩子玩,以免小儿养成用哭闹要求家长陪伴的习惯。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儿懂礼貌、乐于与人交往。这时期小儿对人的分辨能力已较好,可以认出自己家里的人,出现认生现象,但和不认识的小朋友交往却没有这种情况,他们能与同伴交住中获得乐趣。因此,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婴儿多与小伙伴们接触、交往,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对成人的认生也不是不好的现象,而是小儿发育的一个阶段,如果小儿特别认生,可暂避生人,先训练小儿多与熟人交往,慢慢地小儿对生人也能接受。~12个月婴儿早教训练方案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视觉训练:除了在日常生活,不断引导小儿观察事物,扩大小儿的视野外,可培养小儿对图片、文字的注意、兴趣,培养小儿对书籍的爱好。教小儿认识实物,图片,把几种东西或几张图片放在一起让小儿挑选、指认,同时教小儿模仿说出名称来。也可以在婴儿经常接触的东西上标些文字,当婴儿接触到这些东西时,就引导他注意上面的字,增加他对文字的注意力和接触机会。外出时,可经常提醒他注意遇到的字如广告招牌、街道名称等。应尽早让婴儿接触书本,培养小儿对文字的注意力。教小儿识字应在快乐的游戏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而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硬性规定必须每日记多少字,以免造成孩子抵触心理。

2、听觉训练:积极为婴儿创造语言环境,可促进婴儿更多听到语言,熟悉语言和渐渐理解语言。用语言逗引婴儿活动和玩玩具,听磁带,观看周围的人物交谈,唱儿歌、唱歌曲给婴儿听。和小儿咿呀对话。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站立练习。站立练习时,要注意保护好小儿,循序渐进,逐渐延长站立时间。

(1)两手扶站。当小儿两手扶站较稳时,可训练一手扶站,可让小儿一手扶站,另一只手去取玩具。

(2)练习独站。成人可双手扶着婴儿的腋下,让婴儿背和臀部靠墙,两足跟稍离墙,双下肢稍分开站稳,然后慢慢放手,并拍手鼓励小儿独站。

2、起立练习。教婴儿从俯卧位双手撑起身体,再双腿跪起来,呈爬姿,抓住栏杆站起来。

(1)从站位至坐下。婴儿扶站位,用玩具引导小儿慢慢坐下,教小儿从站位扶着栏杆慢慢坐下,而不是一下子摔坐下。

(2)站稳练习。

①让小儿先观察一下不倒翁玩具,推一下、站起来的样于,然后对小儿说:“你也像不倒翁一样,把你推一推,你就站起来。”成人让婴儿站好,用一只手在婴儿躯干一侧轻轻推一下,使他失去平衡,另一只手挡住婴儿另一侧身体,并帮助小儿恢复到站位,成人应在轻快地游戏气氛中和婴儿进行练习,鼓励表扬婴儿,以训练小儿平衡感。

②将婴儿扶站好,并把婴儿感兴趣的玩具置于婴儿身体一侧,鼓励他尽可能弯曲身体去拾取玩具,左右侧交替练习,可增强婴儿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3、行走练习:

循序渐进。刚开始练习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防止小儿跌倒,减少他的恐惧心理,使他乐于行走。在学走期间尽量不要靠“学步车”一类工具帮助,以免小孩形成不正确的行走姿势。可拉着小儿的双手训练其迈步,或让小儿扶着栏杆或床边迈步走,还可用较长的围巾从婴儿前胸、腋下围过,成人在孩子后方,拉紧围巾,让孩子练习独立走步。孩子会独走数步后,可在小儿的前方放一个他喜欢的玩具,训练他迈步向前取,或让婴儿靠墙独站稳后,成人后退几步,手中拿玩具,用语言鼓励婴儿朝成人方向走去,小儿快走到成人身边时,成人再后退几步,直到婴儿走不稳时把婴儿抱起来,夸奖他走得好并给他玩具。

4、手部动作训练。

(1)训练小儿手的控制能力。在小儿能够有意识地将物品放下后,训练小儿将手中的物品投入到一些小的容器中。让小儿将小木块放到一个小盒子中,将小粒的东西拾起来放进小瓶中。还可给小儿选择一些带孔洞的玩具,让小儿将一些东西从孔洞中投入。

(2)训练小儿用手的能力。可通过游戏,成人示范,教小儿学会手的多种用途。比如把木块搭起来,打开或盖上盒盖、瓶盖,拉电灯开关线,用笔画线条,用手翻书,按按钮、扔皮球,拾东西,模仿用手推玩具火车,拿勺子在碗中搅拌,用勺吃饭,用手挖抠东西等等。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睡眠:白天睡眠次数可逐渐减至每日2次,每次睡眠时间2小时。每天应定时让小儿上床睡觉,睡眠前不要引导小儿过分地兴奋,此时小儿能理解成人部分语言,可预先告诉小儿您的安排,如母亲与孩子游戏,说:“我们把玩具收起来,要睡眠了。”然后收拾玩具,抱小儿上床睡觉。

2、饮食: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喂养次数每日可逐渐减到4~5次。定时进餐,有助于消化系统有节律地工作,进餐时要有固定的坐位,训练进食自理的能力,如让小儿自己用手拿饼干吃,独自抱奶瓶吃奶、用杯喝水,试着拿汤匙舀东西吃。

3、大小便:教小儿在大小便前有所表示,如在大小便前发出“嗯嗯”声音。

4、穿衣服:教小儿配合成人穿衣、戴帽、穿袜、穿鞋等,这不仅能培养小儿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能强化左右的方位意识。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与人交往:此时,婴儿已经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对周围世界有了更广泛的兴趣,有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每天也应当抽出一定时间和小儿一起游戏,进行情感交流。一个乐观向上,充满爱心的家庭气氛,会使小儿幸福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家长还应经常带小儿外出活动,让小儿多接触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接触社会,从中观察学习与人的交往经验,在小儿与人交往过程中,应继续培养文明礼貌的举止、言语。

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主动发音和模仿发音,积极为婴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学习用 “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称呼周围熟悉的人。如成人问“这是什么?”让小儿回答。鼓励小儿模仿父母的表情和声音,当模仿成功时,亲亲他,井做出十分高兴的表情鼓励他。

1~1岁半幼儿早教训练方案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觉知觉活动,是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儿童观察事物是通过各个感觉器官来进行的,因此,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应从发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入手,从他们感兴趣的、注意到的事物开始,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

(1)观察事物的特性

①识别大小。教小儿比较物体的大小,开始可选择形状类似,大小差别显著的物体来练习,如大娃娃与小娃娃,大杯子与小杯子等。

②识别形状。教小儿识别物体的各种形状,对发展观察能力十分有好处。先教小儿识别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可用同种颜色的纸板如红色、黄色,剪成两套形状不同的图形如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让小儿和家长分别拿一套,教小儿把他手中的圆圈重叠到家长的圆圈上,指给他看,这两个圆圈的形状是一样的“都是圆的。”再让他把圆圈与其它形状的纸板比较,告诉他是不一样的。

③识别颜色。先从基本的颜色红、黄、蓝、绿进行识别。小儿这时可能说不出颜色的名称,家长也不必在这个阶段要求幼儿说出颜色的名称,但应让幼儿明白“颜色”这个词的意思,懂得“这种颜色”、“那种颜色”的意思,使他意识到颜色也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发展观察力。可用一些大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不同的积木方块进行练习,如成人手中拿一块红方块,要小儿从几个方块中挑选一个和成人手中一样颜色的方块。小儿学画时,让孩于注意到小草是绿色的,西红柿是红颜色的,让小儿拿绿色画笔画小草,红色的画笔画西红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注意周围物品的颜色,如妈妈的围巾是蓝色的,小儿的帽子也是蓝色的,这时便可告诉这两件东西的颜色是一样的。

(2)发展幼儿注意力。

①注意力的稳定性。幼儿注意力短暂,不稳定,成人应帮助小儿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于一个物体上或一种游戏中。如小儿玩皮球一会儿就扔掉,正要开始做其他的事情,母亲可拿起皮球,教他一些新的玩法,如教小儿用手使皮球在地面上旋转,或对着墙壁滚动皮球,使皮球碰向墙壁自动滚回来,或用球投篮等。

②扩大注意的范围。教注意物体之间的联系,发展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能力。在培养小儿观察力时,应多带小儿接触大自然,注意引导孩子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教小儿看日出日落,风吹草动,听鸟语、闻花香等等。

2、记忆力的培养:小儿的记忆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积累而成的。有了记忆,小儿才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进步。

(1)实物记忆练习。让小儿根据记忆寻找所需要的玩具,如先让小儿看一个小球,然后把它收起来再让孩子在其他的玩具中找这种小球。

(2)强化记忆练习。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形象直观,与婴儿本人关系较为密切的东西和他感兴趣的事物来训练他的记忆。可教小儿认识爸爸、妈妈,自己的名字、五官和身体的主要部位,间隔一段时间,情景再重复。

3、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儿的思维活动是以周围的实物和具体的活动为基础的。因此,在促进婴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给小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的环境。

(1)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语言指点并巩固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取得成果,帮助他用动词如“伸出”、“倒转”、“挪动”等来表达他找到的解决办法。词可以帮助孩子自己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扩大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使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

(2)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小儿用同种玩具进行不同的玩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小儿注意观察一种物体的多种用途,以发展小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教小儿用钥匙可以开锁,也可以撬开奶粉罐上的铁盖,捅开饮料瓶口的纸封,还可以当笔在泥地上画画等等。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但偶尔也可用它搅拌浆糊、药液,甚至当灯笼的提手等。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辨别音响。给孩子听不同的声响,让孩子判断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手影表演。成人可利用灯光或阳光下的投影用手做成小鸟飞等动作,引导小孩子观看、想象。

(3)看图片。通过看图片,认识图片中的人物、物品,说出“是谁?”,“在做什么?”,“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继续训练小儿独立行走的能力和行走的稳定性,以促进运动的协调性和躯体的平衡能力。可和小儿一起拖拉玩具车,教小儿拉着小车向前走、侧着走、倒退走等。准备一个较大的皮球,成人将球滚到小孩子脚边,教他抬脚踢球。

2、发展小儿走、蹲、弯腰动作。将玩具散放在各处,要求小儿收捡玩具交给成人或放在固定的地方。

3、训练小儿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教小儿学习画画、搭积木、用塑料绳将有孔玩具串起来。

4、训练小儿下床。当小儿爬到或走到距床沿约30厘米处,就训练他调转身体,头朝里脚向床边方向,然后让他们倒退着向床边爬行,直至脚踩地。开始成人应在小儿背后保护一下,防止小儿动作不稳仰倒在地。可用同样方法教小儿从坐在沙床上或椅上转身下地。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睡眠:除夜间睡眠外,白天可睡眠2次,每次1.5~2小时。不要用威胁、恐吓等手段,逼小儿睡眠,也不要给小儿讲述恐怖的故事,以免小儿害怕而拒绝一个人入睡。临睡前清洗脸、手、脚、臀部,排好尿,换上宽松保暖的睡衣,会使小儿感到舒适,易于入睡,这不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也便于孩子建立睡眠条件放射。

2、饮食:断奶后,每日喂养的次数约4~5次,可安排在早、中、晚餐时间和白天睡眠醒来的时间。养成定时进食,定位进餐的习惯,鼓励小儿自己动手吃东西。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

3、训练小儿在日常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小儿独立的能力:教导小儿试着脱鞋、脱袜子,排完大小便试着提裤子,外出时自己戴帽、脱帽,爸爸妈妈下班进门可让孩子帮助拿拖鞋给爸妈换鞋,给孩子洗手时,教小儿主动将手伸到水里,玩完玩具后帮忙收拾起来等等。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教育孩子礼貌待人。家里来客人要教小儿打招呼,问好,接受别人的东西说谢谢,客人走时挥手说再见。鼓励小儿取糖果、水果招待客人,把玩具分给到家里来的小朋友玩等等。表演操也是教育幼儿的好方法。

(2)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并简单说明物体的用途与关系,扩大小儿的认识范围,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给小儿看图片、幼儿书籍、带小儿到外面玩,教小儿认识物体的名称,对着图片或实物,询问小儿图片或实物的名称及用途“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引导小儿回答,小儿回答正确时亲亲他,以示鼓励。此时,小儿已开始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了,父母给孩子讲故事时,开始要讲得慢而简短,发音清晰,富于表情,可根据故事的情节伴以动作,来增加小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孩子爱听讲过的故事,成人可多重复几次,还可将小儿目睹或经历的事情,编成故事。也可根据孩子的特点编故事,用它来加强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教育。

1岁半~2岁小儿早教训练方案

一、小儿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1)培养上下、里外、前后方位意识。如游戏时说:“球在箱子里。”,“小车在箱子外面。”等等。

(2)辨别多少。如分糖果给家人,看看分的是否一样多,放桌上比比看谁多谁少。也可以用专门的图画,训练孩子认识多少。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扶栏上、下楼梯。训练小儿学习上、下楼梯。训练上下楼梯时,开始选择的楼梯不要太多层,以便于孩子能够较顺利地上完楼梯,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跑步练习。家长可通过游戏来训练小儿跑步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如灵活的向前跑,转弯跑。

3、通过游戏、手工、鼓励小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促进手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1、白天睡眠的次数逐渐减为1~2次,可根据作息制度,将小儿白天的睡眠安排在午饭后,睡眠时间为1.5~2小时。孩子改用新的作息制度需要有一个过程,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逐渐使小儿的作息时间向新的制度过渡。

2、可安排孩子每日早、中、晚三餐主食,在早中餐及中晚餐之间各排一次点心。培养孩子进餐的正确姿势,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不要边玩边吃,不要在饭桌上引逗孩子大笑,以防呛咳窒息,饭后不要让孩子做剧烈活动,可让孩子轻微安静地活动半小时,避免呕吐。

3、培养幼儿爱护玩具的习惯。

4、教小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于幼儿来说,学会任何一种新的本领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成人要帮助孩子减轻掌握这些新技能的困难。成人要有耐心,使孩子能顺利地掌握构成技能的一个个动作。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与人交往。此时期的小儿已有了语言,可以较多的和人交往,要教育小儿初步懂得与人交往中一些简单的是非概念。

2、幼儿在1岁半后,言语发展会突飞猛进,他们不仅重复成人说的言语,而且想要自己说出周围东西的名称。语言来源于生活,家长应常带小儿到户外、公园去玩,鼓励他与人交往,并引导小儿仔细观察遇到的事物,告诉小儿他遇到事物的名称和特点。回家后,要他回忆在外面接触的人,看到的东西,并尽量帮他用较完整的话叙述出来。这样,不但丰富了他的语言词汇,而且巩固了记忆,增长了知识。

2~2岁半小儿早教训练方案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事物的特性。

①比较形状。用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也可用硬纸板剪成不同形状的纸卡,教小儿学会认识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懂得选择同样的图形进行匹配。

②比较远近。培养孩子远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可用含远近的词引导孩子行为,加强对远近概念的意识,如“和妈妈靠近点”。还可在游戏中,教小儿领会远近的意思。

③培养孩子观察的更全面,这样孩子可扩大观察的范围,促进思维的发展。带孩子到户外观察,教小儿学会先观察周围总体概况,再集中观察某一特定的事物。

(2)发展幼儿注意力

要注意培养幼儿注意的持久性,集中性。

2、记忆力的培养。

(1)复述话语。随着小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可让孩子复述成人的话语。可从简单的短句开始,然后教长一点的句子如背诵歌词、儿歌、古诗等,以促进小儿记忆能力的提高。

(2)数字记忆。虽然此时小儿对数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机械记忆能力强,通过数字记忆练习,可强化小儿机械记忆能力,如可教小儿记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各种数字材料。

3、思维能力的培养

(1)培养幼儿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让孩子看看吹风能使小风车旋转,还能使脸盒里的水出现波纹,将肥皂水吹出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这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探究的热情,促进认知发育。

(2)归类练习。可教小儿根据事物的某些性质练习分类。可按声音分类,将能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归类,还可按颜色、形状、大小、用途分类等等,以提高小儿归纳、概括的能力。

(3)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显的错误,让孩子去发现,并鼓励他说出错误所在及解决办法,以培养小儿分辨问题的能力。

声明: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http:///

(3)比较高矮。让小儿看爸爸比妈妈高,孩子比妈妈矮。用玩具比比看,哪种动物高,哪种动物矮,或直接带小儿到动物园实地比较一下,也可看动物的画片,如小乌龟和小兔子,小猴子和长颈鹿,谁高谁矮?若小猴子爬到高高的大树上,是不是比长颈鹿更高了?

(4)指导小儿观察事物的特征,有助于随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带小儿观察动物、自然景物,如“小猫在吃什么?”,“它怎么叫?”,“小鸟在哪里?”,自然:“红色的花在哪里?”“闻闻看什么东西香香的?”。

2、记忆力的培养。

(1)词汇记忆。成人在讲述孩子较熟悉的故事,或教小儿念他熟悉的儿歌,或唱他熟悉的歌时,有意识地停顿下来让孩子补充,由简到难,开始让孩子续上单字,以后可逐渐让孩子续上一个词、一句话这既可促进记忆力的提高,还可发展小儿的语言能力。

(2)实物记忆。让小儿回忆起不在眼前的实物,可给孩子一件玩具,让他注视您将玩具放到盒中,盖上盖子,让他说出盒中玩具的名称。3、1岁半以后应在孩子的游戏中增加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促进小儿思维发展。

(1)比较大小。用套蛋、套塔、或大小不同的纸盒等玩具,教小儿依尺寸的大小,将小尺寸的套入大尺寸的玩具中,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比较、概括、并做简单的分析。

(2)按颜色特征将物体归类。在游戏中,成人可让孩子他在各种颜色的物体中,将指认颜色的物体找出来。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放置物体。例如,将红色的木制小球放到红色盒子中,而将蓝色的小球放到蓝色盒子中去等等。

(3)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小儿用小锤子将小木板钉进潮湿的沙土中,用木棍将手拿不到的环拉到跟前等。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模仿游戏。游戏能促进孩子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成人可指导幼儿模仿日常生活情节的游戏,开始可由成人设想游戏的内容指导幼儿游戏。

(2)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绘画,不仅可以发展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手部小肌肉活动的能力,也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进而可以逐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感受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能力。绘画还可培养幼儿独立活动和专心作事的好习惯,促进智力的发展。

(3)培养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扩展幼儿对周围环境中各种不同事物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情感和智力的发育。小儿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其音乐能力发展的起点,可通过培养孩子区分音的高低、音的长短、力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来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熟悉的歌曲、有趣和有节奏的乐曲能发展幼儿的音乐想象力。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表演游戏。可根据故事或童话的情节和内容,让孩子表演,在表演游戏中,小儿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绘画。通过绘画可以提高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性。引导小儿根据自己对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仔细观察自己所画图画的构图,看看由这些粗细不同的线条搭配成的图像轮廓是否像要画的事物。

(3)音乐。幼儿两岁时就具有听成人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听歌曲可大大丰富幼儿的音乐听觉感受性。教幼儿留心听歌曲旋律的同时,还要教他留心听歌词。引导小儿注意乐器发出的声音表现的意思,让孩子根据歌词、旋律,构思与乐曲相符合的音乐形象。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独自上、下楼梯练习。用玩具在上逗引或鼓励小儿上楼,使其能不依靠家长或栏杆自己上、下楼梯。可选择无扶手、只有3~4层的阶梯练习。

2、双足跳练习。成人可牵着小儿两只手,教小儿蹦跳,逐渐训练小儿不要扶持,双足能同时抬起跳离地面。但是,不应当让孩子过分迷恋于跳跃(特别是从高处跳下),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形成脚弓,过多的跳跃有可能形成平足。

3、两岁后可让幼儿学做主动操。

4、继续让孩子多做动手游戏,发展手部动作。可用积木搭楼房,和孩子玩比赛拾物的游戏,比赛用绳子串珠的数目,学习用筷子来取东西,折纸等等,发展手部动作。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继续鼓励小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等习惯和爱劳动,关心别人的品德。教小儿自己解开扣子,脱掉衣服,大小便后自己帮忙提裤子,洗手后用毛巾擦干手并将毛巾放回原处,自己用勺进食,游戏结束后将玩具收拾放回原处等。还应鼓励小儿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这对将来智能发展和学习关系有较大促进作用。如小儿搭积木不成功,要求成人帮助,成人应鼓励小儿再试一试,而不要马上伸手相助,当孩子重复多次尝试成功时,应鼓励表扬孩子。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与人交往:训练小儿和别人一起玩合作游戏,使小儿在游戏中懂得遵守一定规则,相互合作,团结友爱。多带小儿接触社会,教会小儿有礼貌地称呼周围的人。

2、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如带小儿上公园时,给他讲他所看到的花草树木的名称,等等。教小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意思,可经常让小儿看图片,给他讲简短故事,教他说歌谣。随着幼儿理解能力的加强,在适当的时候,可教孩子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的用法,如“今天不去姥姥家,明天才去。”,“刚才你吃了一块糖,现在别吃了。”,“你在前边走,爸爸在后面跟着你”等。并经常在话语中使用常用代词“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自己、咱们”,使孩子逐渐理解各个代词的指代关系。教小儿使用表达动作的词,如“你拿着”、“扶着我”,“我领你走”、“抓住我的手”、“他们在踢球”、“上医院扎针”、“用手拍球”。还可以通过说“不能一边吃,一边玩”,“我有手和脚”,等等,让孩子掌握“一边……一边、也、以及、和、同、跟”等连词的用法,使孩子能准确、完整、连贯地表达意思,这对于提高小儿的交流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3、培养小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此阶段小儿已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绪,对成人的赞许会出现满意的情感,对成人的谴责会产生羞耻的情感。开始能辨别简单的是非行为。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除了以身作则外,还要激发儿童对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产生愉快、自豪、羡慕、向往的情绪体验,而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表示厌恶、羞耻、蔑视。及时表扬孩子好的行为批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教育孩子爱护玩具,有礼貌、不乱扔果皮、主动收拾玩具、公园的花不能摘、不随地大小便,等等。要从小发展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学会看到美的东西会感到愉快,审美能力。

2岁半~3岁小儿早教训练方案

一、认知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事物的特性

①比较长短。也可在纸上划线段,教小儿比较长短。还可比较长裤和短裤,长袖衫和短袖衫,长铅笔和短铅笔,长凳子和小方凳等。

②比较厚薄。让孩子拿一本小画书,你拿一本更厚一点的书,同孩子比较,说“我的书比你的书厚”。“你的书比我的书薄”。然后,鼓励孩子寻找一本更厚的书,孩子就可以说上边的话,其后你再找一本更厚的,依此类推。以后可以倒过来玩,“我的书比你的薄。”“你的书比我的厚。”这种游戏也可以用于比较被子、衣服等其他物品。

③综合比较。引导孩子善于发现近似事物中的不同点和不同事物中的相似点,来培养小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2)发展幼儿注意力。教小儿按成人的指示、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或一种游戏。成人提示任务越具体,就越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在儿童完成作业时成人可不断给予帮助,赞许,鼓励幼儿正确的行为,表扬孩子的成绩。可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积极性,鼓励他集中精力。

2、记忆力的培养

(1)利用游戏培养记忆力。将几种幼儿熟悉的玩具,如小动物、汽车、球等摆在桌子上,请小孩说出玩具的名称,然后用布把玩具盖上,成人从盖布下取走一个玩具,再将盖布打开,让幼儿看一看,少了什么玩具。也可以地上放几个圈,每个圈中放一个小动物玩具,表示小动物的家,然后让幼儿记住每个动物家的位置,并请小动物出来玩,最后再叫幼儿将小动物逐个送回“家”--即原来的位置。

(2)图象记忆。让孩子看一张画有数种动物的图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开始时时间可长些,逐渐减少看的时间,然后将图片拿开,让孩子说出图片上有哪些动物,如果孩子记住的不多,还可以教他使用一些记忆的方法如,有翅膀、能飞的有哪些?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儿记忆。如小儿游玩回来,让孩子回想一下玩了什么东西,遇上了什么人,经过了什么地方,等等。还可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小儿按成人说的先后次序去做,逐渐可用语言指导小儿按指令先后做更多的事情。

3、思维能力的培养。

(1)学会数数并理解数量的概念。

(2)利用语言促进思维。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展了直观具体性思维,并有了简单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学会对各种物体或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概括。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经常用 “为什么?”、“在哪里?”、“干什么?”、“怎么办?”等,引导小儿思考。

(3)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预想事情的结果,从而教会孩子去思考、推理并学会应当怎样做,如冰糕一直拿在手中会怎样?让孩子先预想一下事情的结果后,做做实验看看。

4、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角色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加强,孩子逐渐能理解并模仿人们之间的关系。此时可引导小儿做扮演角色的游戏,可以让他注意现实生活中角色的特点,来丰富他的游戏情节,如上公共汽车观察售票员是怎样工作的?到理发店理发,留心观察理发师的一举一动,等等。

(2)绘画。在幼儿能画出一些线条和形状后,成人可引导小儿将他所画的东西同实物作比较,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在绘画中想象、构图。

(3)音乐。培养孩子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孩子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孩子在唱歌时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想象歌曲提供的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动作能力的培养

1、独脚站立练习,两脚可交替训练,使双下肢力量均衡:开始时小儿可能要扶着人和物才能抬起一只脚,逐渐地训练小儿不依靠人和物自己能够单足稳定地站立几秒钟,并逐渐训练小儿单足独站由几秒到10秒左右时间。可用竞赛的形式鼓励小儿,使小儿能够逐渐地较稳定地单脚支撑。

2、跳高、跳远练习:可在地上放一张纸或划二道线,要求小儿向前跳时不能踩到纸张或线内,调节纸张或两条线的宽度,训练小儿向前跳跃的距离。还可训练小儿跳高,可在地面上设置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如一本书或一块砖,让小儿跳越过去,并逐渐地增加难度,如再加一本书或一块砖,变得更高;或两本书或两块砖平放,变得更宽,让孩子练习。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给予适当的防护。

3、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泥塑、拼贴画,既可发展小儿手动作的灵巧性,还可促进小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教会孩子搓、揉、压、卷、捏等动作,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各种物和人的形象。家长可适当给于指导和帮助,从容易的形象学起,以发展小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动手创造的能力。三轮童车是这个年龄段小儿特别喜爱的玩具,骑三轮童车既增强孩子的体质,又培养小儿胆大心细、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借此训练小儿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良好的反应能力,并能帮助小儿理解交通常识。

三、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教小儿练习自己穿衣服,认识衣服的前后,并试着穿好衣服,扣上简单的扣子。脱衣服时,先自己解开扣子,再脱掉衣服。可用一些较宽松的外衣先让孩子练习,一般小儿先学会脱衣裤,再学会穿衣服。还要教小儿试着自己穿鞋子。教会小儿能够明确的表达要大小便,可训练小儿自己脱裤子蹲盆或上厕所,教小儿如何才能不弄脏裤子,并教小儿在中午和晚上上床睡觉时知道先去厕所。

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与人交往:可教小儿与其他孩子一起做集体角色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培养孩子建立起与同龄人的关系。在指导孩子们玩角色游戏时,家长可帮助幼儿分配游戏的角色,教幼儿如何遵守角色的各项义务,在角色游戏中领会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丰富生活经验。例如,扮演保育员的孩子,应该温和地和孩子说话,给他们玩具,哄他们玩等,而扮演托儿所孩子的,则要认真听“保育员”的话。

2、发展语言能力:鼓励小儿自己叙述一些事情,如 “今天做了什么?”,“上公园看到了什么”等,让他复述故事,讲述图中所描绘的内容。教小儿记住父母的名字、家庭住址、父母的职业、单位,自己的年龄等。

0~3岁婴幼儿 篇6

近年来,我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幼儿园除招收0~3岁儿童入园,实现托幼一体化办园模式外,还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包括活动场所,各种教具、设备以及教师和幼儿等人力资源,开设早期教育指导中心。针对此阶段的婴幼儿开展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模仿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监测其体格发育、营养状况、智能水平、神经行为等,进行喂养指导、护理指导、玩具选择指导、疾病预防宣教、意外伤害预防宣教、介绍婴儿书刊等。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全面实现早期教育多元化方面积累了经验。

一、依托幼儿园,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幼儿园是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和优越的活动场地设施,是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如何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幼儿教育与早期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幼儿园开展早教指导的首要任务。

一是要完成物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幼儿园自身条件优越,各类玩教具和活动设施齐全,活动场所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一些环境设施进行简单的改造,如对活动室进行软包装修、铺设软地面、添置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和各类早教玩具,开辟科学游艺室、儿童图书室、亲子活动室、亲子阅览室等活动场所,就可以转换为早教活动场所,满足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和活动的需要。

二是要完成人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幼儿园教师经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了解幼儿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熟悉幼儿教育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教师中挑选经验丰富、有耐心和爱心且对早教有强烈兴趣的教师,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教师通过到先进地区亲子园和早教中心考察学习,在学习总结汲取他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本园实际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精心研究制订婴幼儿教养指导方案,形成适合本园需要的早教课程。

三是要完成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利用现代快捷、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大量专业、科学的育儿知识及信息,在幼儿园网站中开辟早教专栏,由亲子教师发帖宣传科学的早教理念、交流先进的早教方法和心得体会。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父母为年轻的爸爸、妈妈解答0~3岁婴幼儿养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各方面的育儿知识、经验,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沟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教学研究、答疑解惑、交流经验的信息平台。

二、面向在园0~3岁婴幼儿,开展亲子教学

在开展社区早教指导的同时,幼儿园招收0~3岁婴幼儿,配备专业教师,组织制定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展集体教学,发展婴幼儿语言、交往、动手、自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以“一课三活动”的形式面向在园0~3岁婴幼儿开展亲子教学。

“一课”是以“亲子班”的形式让婴幼儿和家长感受专业亲子课。利用周六、周日开设亲子班,根据孩子的不同月龄分班,开设专业亲子课。教学中注重对婴幼儿的科学培养,引导孩子在游戏、娱乐中不知不觉地锻炼各种能力。同时,要更注重对家长的专业指导,教授家长如何做好家庭延伸游戏,提醒家长避免包办代替,使家长回到家中仍能以正确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游戏。

“三活动”是为使亲子课的科学早教理念和方法随时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孩子在活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是以“室内区域角”的形式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每个班级均设有功能区域,即图书区域、娃娃家区域、小小音乐家区域、涂鸦区域、软体建筑积木区域等,每个班级配备3名教师指导区域活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时,安排家长进入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区域角的特殊功能与幼儿一起参与相应的亲子活动,并由指导教师将区域活动中好的游戏收集、整理成为园本课程。

二是以“户外区域角”的形式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定期举办户外亲子游戏活动,开辟轮胎区、感统训练区、投掷区、滑板区等区域活动角,针对宝宝每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需要进行哪方面的训练和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科学、系统的训练游戏,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使家长和孩子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专业训练,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

三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亲子活动。在每年的特殊节日,围绕相应的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感受乐趣和接受教育。例如,每年五月份举办“感恩”亲子活动,邀请孩子的母亲参加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母亲从孕期到哺乳期的过程,并设计孩子亲亲妈妈、抱抱妈妈、为妈妈表演小节目等环节,通过一系列的母子互动游戏活动,让孩子感受母爱的伟大,学会爱母亲、感恩母亲。活动过程中,我们通过照相机和录像机记录下每个瞬间,在孩子毕业时制作成光盘免费送给家长,给他们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每年六月开展“亲子运动会”、七月开展“亲子艺术节”等,所有主题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及丰富的活动内容,精心设计的游戏环节不但锻炼孩子的能力,更无形中增进了亲子关系,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幼儿园在开展托班集体教学的同时,开设早教中心,提供针对0~3岁婴幼儿及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不但能够发展婴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够使婴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专业教学结合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为幼儿园争取了生源,使0~3岁儿童入园率达到了80%。

三、面向社区0~3岁婴幼儿,开展早教指导

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家庭情况、教养情况等不同,我们在开展指导活动时要努力做到活动形式多样,多种早教指导形式共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及看护人的需求。

(一)定期的亲子早教指导活动

幼儿园亲子早教课程,内容包括“以训练婴幼儿感官发展、动作协调性发展为目的的亲子游戏,发展婴幼儿语言、认识、心理等能力的亲子活动,宝宝韵律操,宝宝营养配餐,家长育儿知识大课堂”等,从各个方面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活动时间的选择上,根据0~3岁婴幼儿年龄偏小、参与活动受天气影响较大的情况,把亲子早教指导活动集中放在气温适宜的4、5、6、9、10、11月份进行,避开了严寒与酷暑,这为提高0~3岁婴幼儿受教育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活动群体的划分上,亲子早教活动要充分考虑孩子越小差异越大的特点,将月龄段充分细化,并根据年龄段幼儿发展生理心理特点设计适合的亲子活动。

在活动内容的实施上,要让孩子和家长充分互动,初步感知颜色、形状、大小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涂鸦等。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选择一些家庭中常见的物品作为教具,使家长便于模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0~3岁婴幼儿家长进行指导,提醒家长避免包办代替。遇到可多种形式进行的游戏,要让家长有触类旁通的思考,提高自己在家指导孩子的能力。

(二)面向家长的亲子早教指导活动

除了亲子活动时的家长指导,我们还依托社区家长学校和幼儿园家长学校为家长开设了专题讲座,制定活动方案、教学计划,邀请医院儿科专家、心理专家和学校、幼儿园教研员、专家进行讲座、咨询会等,如宝宝牙齿的护理、如何让宝宝学习交往、什么是早教等。对于那些因路途远不方便出行或爷爷奶奶照顾的0~3岁婴幼儿和家长,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把同街道几个家住得比较近的孩子集中起来,定点开展活动。对有特殊需要的小月龄的宝宝进行上门个别指导,使早期教育覆盖到所有家庭。

(三)灵活多变的亲子早教指导活动

除了在园所举办各种早教活动,还可以将亲子活动的场所拓展到室外,山坡上捉小虫、草地上放风筝等亲子活动方式都是家长和宝宝喜爱的。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共享阳光、共享欢笑,为0~3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背景。

切合家长实际情况的各种早教指导活动使家长在理念上对0~3岁早教有了新的认识,0~3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受到了重视,也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如果说亲子活动的开展为幼儿园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工作思路,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正确把握社会的需求,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园中开展早教中心,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和社区家庭的文化、修养、理论知识,引导幼儿园早教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樱花幼儿园)

浅谈0—3岁婴幼儿的家庭教育 篇7

0—1岁的婴儿完全要靠父母的照料才能生存,而科学地照料婴儿、寓教育于照料之中才会为婴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就会阻碍婴儿成长的脚步。

1、生理特点及教育

新生儿已具备了视觉和知觉能力,但这些能力器官还比较脆弱,父母必须从注意保护的基础上来发展其能力。比如让婴儿听大自然的声音(鸟鸣、蛙叫、流水声等等)时一定要注意音量,否则声音的强刺激会影响婴儿的听觉能力,时间一长对婴儿的情绪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根据婴儿的这种生理特点,我建议年轻的父母们在家中最好不要让婴儿长时间地听音响或电视机中传出的太大声音。也不要让婴儿进入人声嘈杂的大商场或机声隆隆的施工地点。有些父母喜欢给婴儿的床前挂上色彩艳丽的气球,其实这种做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因在于婴儿本身对色彩艳丽尤其是红颜色物体的感受力很强,他会一直盯着看这些固定不动的气球,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婴儿“内斜视”即常说的“对眼儿”。如何来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呢?方法很简单,你可以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将气球之间的距离增大(气球不宜太多,以三个为宜),也可以定时取掉气球,让婴儿的视觉注意点消失。

0—1岁婴儿对外界的认识除了来源于上述的视觉与听觉外,还有触觉,而这一年龄段的婴儿主要是通过口腔的触觉来认识外部事物的。这也正是0—1岁婴儿常会把拿到手里的任何东西都放入口中的主要原因。对此,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基础上帮助婴儿去用嘴“认识”世界。

2、心理特点及教育

在0—1岁这一年当中,父母不但要为婴儿做所有的事情,而且在照料婴儿的过程中还不能默默地、静悄悄地去做,而是应该把握住每一个与婴儿讲话的时机。虽然此时的婴儿还不能与父母进行语言交流,但他能听到父母说话的语气、语速、语调和语音,还能看到父母说话时的表情与动作。这其实恰好是为婴儿今后开口说话创设的一个良好语言环境,就像成人学外语之前“灌耳音”一样重要。

二、1—2岁幼儿的家庭教育

1岁以后由于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应该让幼儿吃母乳或牛奶为主转变为吃饭。这就需要父母从饮食上保证幼儿身体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并且使幼儿养成定时定量进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而这些好习惯又恰恰是幼儿适应外部环境、抵抗疾病侵袭的坚强后盾。只有以良好的身体做保证,才可以使幼儿在新的年龄阶段适应其生理发展的巨大变化。

1、生理特点及教育

幼儿在1岁2个月左右就可以独立行走了。此时的父母一定不能因为怕孩子摔跤而剥夺幼儿行走的权力,也不能过量练走路而使幼儿腿部肌肉发展受阻碍。独立行走标志着幼儿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独立行走这一生理现象的出现,幼儿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变化,如会有跟成人一样的感觉,会有一种成就体验。

1岁6个月以后,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会通过训练有很大发展,比如让幼儿做一页一页地翻书、穿珠子、搭积木等等动作,会使幼儿在手指灵活运动的同时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

2、心理特点及教育

幼儿手的灵活运动和独立行走会使幼儿扩大认识世界的范围。1—2岁的幼儿开始对玩具感兴趣,此时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为幼儿选购玩具不能只求量多或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应该考虑到幼儿自身对玩具的喜好及玩具本身的安全性和教育性。玩具对孩子来讲犹如天使,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动手、动眼,随之启动的还有一些心理活动,如注意与想象,幼儿会对玩具的某个特性产生注意,进而发生一些简单的想象。这个时候,若父母细心观察、加以引导,就会使幼儿的这种无意注意与无意想象尽早地转变为有意注意和有意想象。这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1岁6个月以后,幼儿就开始了积极的言语活动。这时的幼儿会突然很爱说话,并且时不时模仿父母的一些语言习惯。基于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模仿”,此时的父母一定要时刻留心自己的语言是否规范、合适,让幼儿无论从父母的有意教育上还是无意影响上都可以得到一个能够模仿、学习的榜样。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生理与认知的原因,都会以简单的电报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父母应该做到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再对其施加教育影响。

1—2岁的幼儿尚处于完全模仿阶段,幼儿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故而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的正确性。此阶段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家中的环境,都会给幼儿的性格打下烙印,比如家中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幼儿长居此处也会养成爱整洁的良好性格特征。再比如,此时父母可以引导或让幼儿一起收拾玩完的玩具,这会让幼儿养成有责任心,做事有头有尾的良好性格特征。

三、2-3岁幼儿的家庭教育

有了两年的生活经历,幼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在前两年有了良好的教育基础,那么这一年的教育就会顺利得多。

1、生理特点及教育

2岁6个月以后的幼儿大多会发生“口吃”现象,这种现象是生理性的正常反应,因为此时的幼儿思维发展速度要比言语发展速度快,所以在幼儿边想边说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断断续续、磕磕巴巴的现象。对此,父母没必要忙着去给幼儿看病,也不要强行纠正或觉得好玩去模仿,而应该诱导幼儿慢慢地讲,父母除了静静地听外,还可以让幼儿多听故事或诗朗诵等文学语言。这样幼儿就可以在不知不觉的宽松状态中度过这一生理发展期。

2、心理特点及教育

2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幼儿会有反抗、“自私”的行为出现,也会抢着为父母或为自己干事。对于前者,父母千万不要以为是幼儿的退步而加以训斥.而应该采用“以退为进”的手法来化解幼儿的反抗行为,用耐心、形象的讲解来减少幼儿的“自私”表现,否则会使幼儿真的养成与人对立、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特征。

2岁以后的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父母不能过多干涉或限制幼儿的行为,否则会对幼儿的性格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0~3岁婴幼儿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银川市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147例0~3岁男性婴幼儿,对其体格生长状况进行检测。参与纵向调查的0~3岁婴幼儿均为2008年后出生的男性婴幼儿。这些婴幼儿必须符合规定的入选条件:单胎出生并在医院住院不超过2周的健康婴幼儿。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调查员邀请所有符合入选条件婴幼儿参与这项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方法

应用最大载重量为50kg的杠杆式体质量计测量体质量,幼儿测前先排空大小便。秤体质量时,3岁以内婴幼儿用坐位,3岁以上幼儿用立位,两手自然下垂,不接触其他物体,身体不扭动。记录所示读数,以公斤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两位用;应用携带式量板、身长计测量身高。被测者脱去外衣、鞋袜、帽子。3岁以内婴幼儿用卧位,穿单衣裤仰卧于量板底板中线上。3岁以上幼儿取立正姿势于木板面或地面上,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2]。

1.2.2 评价依据

以WHO标准作为评价的参照人群标准值,以年龄/体质量、年龄/身高、身高/体质量为评价指标,用离差法进行六级评价。评价等级标准:上等实测值≥+2s;中上等+1 s≤实测值<+2s;中+≤实测值<+1s;中-1s≤实测值<;中下等-2s≤实测值<-1s;下等实测值<-2s;对0~3岁男性婴幼儿同一年龄组进行个体评价和群体综合分析[3]。

1.2.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掌握统一的测量方法。所有数据读取时要求双人核对。在体检队伍中确定2名医务人员进行专项检查,统一方法与标准。

2 结果

2.1 银川市5147例0~3岁男性婴幼儿体质量发育评价见表1。

2.2 银川市5147例0~3岁男性婴幼儿身高发育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银川市0~3岁男性婴幼儿的体格生长状况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银川市0~3岁男性婴幼儿体质量中下及下等的检出率分为8.12%和7.58%,这与卫生部社妇司公布的在我国八省、市开展的“0~5岁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结果相似。据报道我国5岁以下婴幼儿低体质量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分别是7.19%、7.78%和3.27%[4]。通过数据比对表明,本次调查对象的体格生长状况已经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与同属西部边远地区广西、贵州相比,婴幼儿的营养状况水平优于后者(据报道广西、贵州等西部省份0~5岁婴幼儿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贵州农村婴幼儿生长迟缓率达31%,广西农村婴幼儿生长迟缓率达22.3%)[4]。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1)近年来,银川市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的营养状况有了十分显著的改善;(2)少生快富工程在宁夏已经实施近6年,其惠民政策及所带来的后续效应已经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3)计生部门开展优生优育宣传以及各级妇幼部门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均有效地加强了银川市市民对儿童期健康及营养状况的重视。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些问题:(1)受项目所限,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择银川市的0~3岁男性婴幼儿,没有选择女性婴幼儿;(2)银川市作为首府城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卫生均在全区名列前茅。银川市地处河套平原,其居住环境在西北地区30个地级市中排第二位,非常适宜居住;(3)银川市人均占有医疗资源位于全区前列(据报道,宁夏不同地区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布不均衡,其中,银川市最高5.59,高出固原市3.11倍);(4)参与此次调查的大部分婴幼儿甚至其父母亲均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婴儿的体格发育状况及营养补及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虽然银川市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这只代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体格生长相对较佳的儿童群体,而全区婴幼儿的整体营养状况如何,目前仍不可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2 银川市1~2岁男性婴幼儿为营养不良高发期

本次调查显示,银川市1~2岁男性婴幼儿为营养不良高发期,体质量中下及下等的检出率分为8.93%和9.13%,这与卫生部社妇司公布的结果一致[4]。据报道,在我国1~2岁为营养不良高发期,此时期的低体质量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分别达到8.91%、9.12%和5.69%。笔者认为除去遗传和生病等因素,以下因素是导致银川市1~2岁男性婴幼儿营养不良高发期的主要原因:(1)4~6个月添加辅食时孩子出现体质量下降,很可能是因为辅食添加迟缓。此时孩子胃肠功能逐渐强大,肠蠕动比之前要快很多,他需要适当、适量的添加辅食,满足身体的需要。虽然母乳或配方奶能让宝宝吃饱,但如果不及时添加辅食,新陈代谢时需要的能量和营养就会得不到满足;(2)辅食更换时孩子出现体质量下降,是由于每个孩子对新食物的接受能力不同,易接受的孩子体质量可能增长得快,不容易接受的孩子体质量可能增长得慢;(3)1~1.5岁时孩子出现体质量下降,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父母对小儿保健的意识有所放松,主食以营养很不全面的谷类食物为主,尤其这时期小儿零食过多,出现偏食、挑食现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不能及时治疗,营养不均衡未能得到纠正。

3.3 建议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小儿体格生长状况越来越被人们看重,但是由于城乡贫富及科学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仍有很多人不甚明了,就此笔者阐明以下观点,望能有益于下一代的健康。(1)增强对小儿营养重要性的认识。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及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必须自孕期和小儿出生后即保证充足的营养。婴幼儿期是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如营养充分,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包括智力、体力和免疫力等。因此,必须重视婴幼儿时期的营养均衡,既不能不足,又不能过剩。(2)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倡科学喂养。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福利政策向弱势群体的倾斜,小儿营养过剩或缺乏性疾病,单纯由经济困难所致极少,而由家长缺乏营养知识所致颇多。例如本次调查发现,有的婴儿6个月以上家长仍然只给喝奶,不加肉类、不吃鸡蛋,而致缺铁性贫血;冬季缺乏日照,维生素D摄入不足,小儿缺钙、缺锌者比比皆是。这些均说明银川市“营养盲”不少,应大力普及科学营养学的知识,宣传科学喂养小儿,并加强对儿童食品的监督管理,以改善小儿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朱冰泉.浙江省0-6月龄婴儿体格生长状况的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韦美翔.怎样测准幼儿身高体重[J].营养卫生保健,2005,20(3):313.

[3]胡亚美,蒋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52-556.

0~3岁婴幼儿 篇9

关键词:农村,共享,教育资源

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初期———0~3岁婴幼儿阶段的教育, 并对与个体生命发展密切相关的生育、喂养、同伴交往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目前在我们农村, 孩子的早期教育还不十分普及, 还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早期发展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 致使许多孩子失去了潜能开发的宝贵时机。即使有一部分家长有了一定的意识, 但由于教育理念和技能的缺失, 导致婴幼儿早期教育出现了许多弊端。

在农村, 社区和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服务的主要实施场所与承担者, 共同承担着早期教育的主要工作。我园专门投资配备了优生、优育、优教中心, 中心内设有亲子活动室、家长辅导室、家长阅览室等多功能房, 拥有前沿的设计理念, 科学的布局结构和人性化的内部装修。同时, 我园拥有大量优秀的幼儿教育专业人才, 为0~3岁婴幼儿发展和家长的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和资源优势, 与社区、计生部门联手合作, 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的资源优势, 辐射到农村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中, 通过引导婴幼儿家长亲身参与各类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 提高意识、更新观念、优化技能, 通过资源共享, 达到幼儿园与农村婴幼儿教育的共赢。

一、资源共享的前提———充分了解

只有充分了解农村婴幼儿家长在理念和方法上的现状, 分析背后的成因, 才能知道他们最欠缺的是什么, 最需要的是什么, 才能“对症下药”按需分配有限的资源。我们通过问卷调查, 初步了解了现代农村中0~3岁婴幼儿家长在早教方面的状况, 共计向各村和社区居民发放问卷80份, 收回71份。农村“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 目前, 农村婴幼儿家长大部分已经具有比较科学的育儿观念, 也有部分家长持有无所谓态度

90%的家长认为0~3岁是孩子性格、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 可以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早期教育;62%的家长平时陪伴和指导孩子游戏的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在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 农村的家长同样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但我们同样也看到,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教育方式上有很多欠缺。

(二) 虽然部分家长已有科学的育儿理念, 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忙于事务, 认真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有58%的家长是自己干活, 让孩子自己玩, 或者是敷衍孩子几分钟后, 自己继续做事。真正把手里的事情放一边, 认真陪伴孩子的是少数家长。据调查, 有60%以上的孩子是由祖辈照看的, 年轻父母在孩子断乳后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由此会产生只有管没有教, 甚至有的爷爷、奶奶为了自己娱乐、打麻将, 将孩子放在一边, 不哭就好。

(三) 家长一般通过自学途径获得早教知识和方法, 很少有系统学习、专题培训

了解早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方面, 有89%的家长有所了解, 7%的家长不了解。在前期, 了解早期教育的途径方面, 60%左右的家长都是通过电视广播、书报杂志;通过定期培训、系统学习的仅占8%左右;从未参与过学习培训, 未得到过早教指导的家长要占30%以上。

针对以上情况, 我镇决定制订一系列的早教指导措施, 安排早教指导课程, 与本镇计生部门、本园早教指导老师携手工作, 努力提高农村0~3岁婴幼儿家长的早教水平, 让农村的孩子同样享受优质的早教资源, 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资源共享的实践———精彩纷呈

(一) 分批分层, 拷贝推广

据统计, 有大部分0~3岁农村的婴幼儿家长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 没有参与过专题的培训, 幼儿园正好能提供这样的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 如果能实现共享, 将对农村婴幼儿早教知识的全面推广,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 结合农村家长的调查问卷和反馈信息, 本镇计生人员与幼儿园早教指导师一起商定了培训规划, 每年中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 分层、定期组织目标人群开展学习、培训。又按各村各社区安排, 分批进行培训, 并对早教指导师或者外聘的专家的讲座进行录像录音, 或通过网络辐射到社区、村庄, 甚至是有需求的家家户户, 让现代技术为早教经验的大量推广学习添砖加瓦,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按需培训, 以点带面

在广泛推广学习的基础上, 镇三优中心又组织开展了主题性指导, 根据家长的需求分别开设课程。在组织家长集中学习时, 我们及时跟进下发问卷表, 不仅让家长评价讲课老师的培训效果, 也让家长简要梳理培训后的收获, 同时让家长罗列出他们自身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困惑、提出在以后的早教辅导中希望安排的内容。通过整理问卷材料, 收集信息后, 我们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并认真备课, 进一步组织目标人群定期参与学习、参与亲子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互动, 我们的优教资源更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真正做到了按需培训、以点带面。近几年中, 以下几类课程的开设效果很好。

1.0~3 岁婴幼儿智力潜能开发指导

内容有: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如何促进婴幼儿大动作发展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如何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了解婴幼儿用语言发展的规律。

2.0~3 岁婴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指导

内容有: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促进婴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精神等。

3.婴幼儿语言发展指导

内容有:介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如何促进0~3岁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如, 训练孩子倾听的方法, 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小动物的叫声、听音乐等;如何跟孩子交谈;跟家长谈孩子在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如, 口吃、说话晚、说话口齿不清, 如何去避免这样的问题。

4.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指导

内容有:正确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帮助孩子克服焦虑情绪, 在心理上、生活上、能力上都要为孩子做好充分准备, 从而减轻入园时与亲人难舍的情绪, 让孩子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 亲身参与, 手把手教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我们镇三优中心组织各村、各社区的家长和孩子分批到活动中心参与亲子游戏活动。每周六上午开展活动, 由幼儿园的早教指导老师组织开展游戏。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 游戏内容有室内的孩子体能训练、感统训练;益智类小游戏;亲子共读;在室外开展“铺路工人游戏”“推小车游戏”等竞技体育游戏。重要的是, 在老师的语言、动作引导下, 家长可以更直接地学会如何与孩子互动, 如何与孩子沟通, 出现问题时如何解决, 如何从孩子的反应中调整自己的育儿策略, 经过这样的手把手练习, 回到家以后, 就可以直接运用, 使家庭教育不盲目、使育儿理念接地气。

(四) 反馈跟进, 改善提升

在指导家长开展早教工作时, 我们每一次都设计反馈跟进表, 一方面, 我们对孩子的身心状况、发展水平进行前后比较, 让家长看到科学的育儿方法的实际效果, 强化科学的早教理念和方法, 巩固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 我们通过了解家长的真实感受, 对家长在接受培训前后期作跟踪对比, 为指导老师继续改进指导方略作依据, 为更好地共享幼教资源引领方向。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能架设一座幼儿园与农村婴幼儿家长互通的桥梁, 搭建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平台, 推广早教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积极发挥幼儿园的有利优势。为更多的农村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 为婴幼儿家庭提供更深入的服务, 让更多的婴幼儿通过科学的训练更加健康、聪明、可爱, 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玉璋, 郭清.优生优育幼教读本[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

[2]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2-06.

[3]卡尔·威特.卡尔·威特教育全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12-06.

[4]冯国强.0~3岁早期发展的八个关键时期[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01.

[5]陈红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08) .

0~3岁婴幼儿 篇10

“0~3岁婴幼儿”是指从出生后到3岁年龄以前的幼儿。早期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对出生之后的幼儿进行顺应其发展的大脑潜能开发,促使幼儿进行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市场是指针对幼儿的培养和指导,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现在有延伸到母亲怀孕期的胎教。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发展探究也进入了更深的领域,脑科学方面也出现了较大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心理学家皮特纳经过研究认为,儿童从初生到5岁智力发展是最快的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鲁姆在1964年对数千名儿童进行了持续性的观察记录,研究表明,约50%的智力发展是出生后到4岁内完成。也就是说出生后头4年发展速度是后面13年的总和。1975年的美国甚至将这项研究成果列为近15年来最有意义的探索。联合国基金会在《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指出,保障儿童权益应该尽早入手,因为通过健康投资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措施,在儿童健康、教育和营养方面进行早期投入必然会带来丰厚回报。在我国,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也为早期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三、西安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调查显示,西安市0~3岁婴幼儿家长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看护孩子方式,而是主动寻找来自外界先进教育理论。通过医院、社区讲座,书籍、早教中心等渠道展开教育。目前,早期教育机构发展呈现多元化状态,有婴幼儿用品公司举办,也有社区主办,还有医疗、妇幼、计生部门举办的,更多则是公、民办幼儿园的园中亲子园和民办商业中心的早教中心。通过近两年实地走访与查看,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机构数量较少。

截至2016年6月,西安统计部门数据显示,西安市常驻人口约为860万,其中0~3岁婴幼儿近40万人口。目前,初具规模的早教机构数量为约100余家,以每一家机构每年服务能力为300人口左右,服务的婴幼儿的人口数占适龄人数10%都不到。由此可见,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数量远远滞后于现阶段发展数量。特别是近年二胎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需求更是巨大,缺口更是严峻。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婴幼儿早期教育涉及脑科学发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营养学等众多学科门类。而我国,目前对于幼儿园、中小学、高中和大学教师的学历、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都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没有任何相关法规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作过规定,早期教育指导师和育婴师资格证也是近年才开始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考试、培训。多数从业者年龄小,未育者居多,也无育儿经验的支撑。

(三)课程标准欠缺,且收费过高。

调查显示,婴幼儿早期教育缺乏质量的规范,国家没有制定出相关纲要与指南,也缺乏相关评价体系。西安市商业中心婴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多为引进国外教育品牌,如美国金宝贝、美国悦宝园,美国运动宝贝,加拿大皮个布,澳洲亲亲袋鼠,澳洲袋鼠,德国爱乐国际等。一味迎合家长对于国外优秀教育理念的膜拜,打着引进国际教育旗号,如开设蒙台梭利、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实际上又做成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类训练班,片面重视知识化、技能化,忽视基础性、全面性发展。

现阶段我们的婴幼儿多为隔代养育,课程中缺乏引导祖辈养育的思考。多数品牌是与国内教育机构合作展开,如积木宝贝、红黄兰、聪明树、亿婴天使等,内容上是各成体系,各自为阵,多数收费较高。以美国金宝贝为例,同时选报开设几项课程,打过折扣以后,一年收费在2万元左右。美国运动宝贝相似课程的报班,一年费用则在1.5万。其他机构费用也基本在1万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四)区域发展不均。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西安市城市以南的早期教育市场发展,机构数量相对于其他几个区域要多。究其原因,西安城市建设过程中,南部发展较早,经济基础好,发展步伐快;另外,高校较多,人文环境好,家长意识普遍较高,愿意投入在婴幼儿教育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特别是曲江池区域内发展情况更是相对较好。随着市政府与市委的北迁,新中心建设使得城市北部地区小区密集,高学历、高素质年轻父母增多,对于早期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接受。从北郊凤城一路至十二路,截至2016年上半年,1,000平米以上早教机构不少于10家,从场地、人员、设施投入上看,属于发展相对较快。其他地区,则受经费、场地、人员和家长认知等方面制约,发展更是缓慢。

四、推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支持与稳步落实。

目前,从早期教育机构设立审批机制上看,属于多头多部门监管,真正落实起来又使得婴幼儿教育管理成为真空地带。从备案情况看,很大一部分是以咨询公司名义在工商部门进行的登记,还有一部分机构是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0~3岁婴幼儿教育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没有纳入政府统一管理,但是,婴幼儿教育特殊性促使我们政府要高效规划,因为婴幼儿教育黄金时期一旦错失,隐形损失难以估量。从早期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来看,存在婴幼儿早期教育幼儿园化、安全隐患和收费过高等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婴幼儿教育组织领导,尽早落实婴幼儿教育机构规划布局,出台规范早教机构收费标准,有序制定出婴幼儿早期教育目标、过程、结果的评价标准等。

(二)完善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师的培训的长效机制。

现阶段,西安早教市场上,机构林立,教师职业准入门槛各自订立,各成一派,从业人员背景五花八门,完全属于市场行为。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在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可以制定早期教育教师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认证制度,进行考核认定;可参照国培幼儿教师若干办法,管理、培训、培养出适合现代婴幼儿教育市场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三)完善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店的布局。

结合婴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早教中心建设应该满足家长与幼儿多种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应该满足就近指导与学习原则。社区早期教育机构建立,能够因地制宜,在内容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实施,也解决了家长在工作繁忙之余,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路途上。因此,在布局中,要学习国外建设经验,摒弃贪大求全,尽量分散在社区完成。后期新建小区在配套设施建设中,应该设置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心。并实施一定指导与帮扶,起到以点带面效果。同时,确保早教需求与早教统筹的同步发展,均衡发展。

(四)加快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快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建设,提高婴幼儿早教人员素质,可以通过发展志愿者,邀请各个行业领军人物从各个层面参与其中,也是最快建立教育队伍有效办法。建立好管理办法,在医学领域、保健护理领域、心理咨询领域、艺术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等多方面挖掘适合早期教育人才,为早期教育质量提升进行探索研究,为早期教育发展机构建设速度助力。

摘要:0~3岁婴幼儿教育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许多民间资本也进入了早期教育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貌,但也存在机构数量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组织和研究,切实提高0~3岁幼儿早期教育水平,为社会发展奠基。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美)杰克曼,H.L著;杨巍,译.早期教育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

0~3岁婴幼儿 篇11

垦利县妇联主席丁青懂心理学,深知“三岁看大,五岁看老”,生命当中的头三年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就要从准爸准妈开始!这样,孩子从一出生,就能享受到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垦利县妇联决定,在全县开展“天使在成长”0~3岁婴幼儿(准)家长的培训。

说干就干,先调查摸底,发问卷、开座谈会、到户里走访,了解家长们的需求。又多方聘请专家,设计课程,最后确定六大课题:优生优育、婴幼儿养护、早期教育、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妇女儿童维权,并把每周五或周六定为学习日。

先在书香社区搞试点。一开始,活动策划得很精美,可是,没!人!来!家长们心里嘀咕,早教班收费都那么贵,你免费的,能有啥好玩意儿?妇联出动所有工作人员,四处宣传,制作海报放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妇幼保健院,发放小礼品,还在“垦利妇女资讯”微信中开设了“最家长”栏目,吸引来了第一批人。再后来,活动报名就得限额了,最快的一次,1个小时,爆满!

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

针对孕产妇,教给她们孕产期的护理、饮食,月子及产后护理等等。有位妈妈说,学了这,我有底气、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不再是婆婆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亲子活动课上,老师教家长给孩子做抚触、练爬、小儿推拿,好多家长感慨,这得省了多少银子呐!

家长课堂上,光听课体验不深,亲身尝试才有更多感悟。“爱的能量”课上有个“产道体验”,十几个大人趴跪在一起,组成“产道”,妈妈们轮流从这个人造“产道”中爬过。有个妈妈说,爬过“产道”,想到孩子从这么狭窄的地方中拼尽了力量钻出来,这是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尊重孩子,从尊重这份生命的力量开始;“集体冥想孩子成长过程”的活动中,好多家长泪流满面,那一刻,她们感觉与孩子的心贴得很近很近,爱的暖流在心中流淌;在老师的带动下,家长们开始为孩子写100天成长日记,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家长的幸福感也在一点点增加。

因为重质不重量,活动限制参加人数,每位参加的家长收获都满满的。有个妈妈自打生了孩子后,心情一直不好,后来顺藤摸瓜,找到原因了:孩子出生后,丈夫和婆婆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对她有些疏忽,她感觉很不爽。在老师的建议下,把孩子放一放,抽空和丈夫一起出去逛个街、吃吃饭、看看电影,慢慢地,她的心情也阴转晴了。

家长课堂开了一年多,妇联主席丁青几乎每次活动都参加。看着家长们一点点成长,她也打心眼里高兴。细心的她发现,家长们提问的方式在变化。一开始,来问的都是有关孩子的,慢慢地,注意力转向了自己,转向了伴侣关系,因为她们慢慢意识到,家长是鱼缸里的水,水清了,作为孩子的鱼儿才能游得欢畅。

家长上课,孩子们玩得也很嗨。爬爬赛、趣味泥塑、涂鸦美术、读绘本……

今年,垦利县妇联在每个镇街都建了家长培训示范点,实现家教培训全覆盖。最最基层的村里覆盖不到怎么办?妇联又出新招:舞前半小时!广场舞开始前半小时,请当地做得不错的家长、老师,讲讲育儿经,资源充分利用啊!

0~3岁亲子教育指导策略 篇12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有不同的敏感期,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 事后很难弥补。大量研究事实表明:婴幼儿时期, 尤其是3岁以前, 是人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3岁看老”, 从一定程度上说明0~3岁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0~3岁婴幼儿的教育。

但目前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年轻父母缺乏相应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2) 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 无暇照顾孩子; (3) 部分年轻父母育儿观有偏颇,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4) 部分年轻父母教育意识淡薄, 与孩子游戏的时间少。为此, 幼儿园在0~3亲子活动中采用有效的策略, 加强对家长的育儿指导。

一根据不同活动环节, 给予指导

3岁前, 婴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 为激发孩子的兴趣, 要求家长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引导孩子进行积极模仿,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在每次活动中, 可以根据各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指导要点对家长进行不同形式的指导。

第一, 点名活动开始时, 老师可这样指导家长:“各位家长, 这个游戏是请宝宝主动、大声唱出自己的名字并向大家问好, 我们要积极地鼓励孩子, 和宝宝一起唱、一起做动作, 要用夸张的语调和表情来激发宝宝的游戏兴趣。”点名活动后老师会这样指导家长:“点名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胆量, 平时可利用家庭聚会, 朋友聚会时有意识地让宝宝介绍自己, 让宝宝更活泼、大胆。”

第二, 在操作活动时, 教师会指导家长掌握活动的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 告知活动发展目标及家庭延伸活动。如25~30个月玩米乐活动, 教师是这样指导家长的:“大家请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喂小猪吃饭的。调羹的柄的红色标记处轻轻地放在中指的侧面上, 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舀一调羹, 一口一口喂进小猪的嘴巴里, 让小猪吃得饱饱的。”活动结束后, 教师会简单总结活动的目的及延伸活动的要求, 仍以玩米乐为例, 教师是这样指导的:刚才的活动让宝宝学习了正确拿调羹的方法和抓握的练习, 宝宝们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 要学会独立吃饭, 从现在开始回家要引导孩子独立使用调羹进餐。

第三, 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会指导家长适时介入指导,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其完成节奏练习、动作模仿练习等。以音乐活动“捏窝窝”为例, 教师是这样指导家长的:“我们用彩色乐器瓶来给歌曲配乐, 宝宝捏住瓶口的上方, 一下一下地甩动, 如果不会甩动, 妈妈就要握住宝宝的手腕去帮助他。”

第四, 在语言活动中, 我们会教给家长讲小故事的方法, 并引导家长适时提问。如以故事“新衣服”为例, 教师引导家长用生动、激情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 提一些有关故事人物、颜色等简单的问题, 如“宝宝的上衣是什么颜色的?”“谁来追宝宝了?”“宝宝怎样了?”“宝宝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呀?”

第五, 在亲子游戏中, 我们会教给家长亲子游戏的方法、恰当的情感表现和对孩子的情感激励。以亲子游戏“包饺子”为例, 首先让家长掌握其玩法:轻轻地、按节奏、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 并用双手从宝宝的腹部两侧依次往腿部抚摸……游戏过程中, 引导家长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快乐、温馨, 进一步促进亲子间的情感。

第六, 在大运动中, 我们会引导家长注重孩子勇敢、合作、尝试等精神的培养。如游戏“运粮”, 我们设计了独自推小车、与父母合作抬粮食等情节, 在游戏的过程中注重了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在活动中取得了一点进步, 我们会引导家长用语言、表情、拥抱等方式告诉孩子, 家长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 从而对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孩子出现某些行为问题时, 我们会主动帮助家长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有个孩子在玩积木时, 反复把积木放到小摇车的座位上, 然后推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 家长认为孩子是在捣乱。其实, 孩子是对推这个动作和结果感兴趣, 在反复放置、推下这个动作中发现、感受一些变化, 当我们把其中的道理分析给家长听, 家长理解了孩子的行为, 就能适时对孩子进行下一步引导。

二根据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 开展指导

不同的孩子在亲子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作为亲子园教师要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 鼓励家长学习基本的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自己的行为。

第一, 对于溺爱型的家长, 我们让家长在活动中做“传话筒”。如弹弹和她的奶奶, 对于这个小孙女, 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摔了, 在操作活动种小树中, 弹弹只种了几根就让奶奶种。在奶奶即将代劳的时候, 老师马上介入:“弹弹, 这根小树苗应该种在哪里呀?”“对了, 真棒!真棒!”“奶奶, 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 您只能用语言加以引导, 不可包办代替, 孩子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小手会更能干”。对于这种类型的家长, 在亲子互动时只要求家长做示范动作, 不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任性行为, 我们引导家长表示理解、容忍及宽容, 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并及时根据家长的表现, 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 对于忽视型的家长, 我们要求其认真对待, 积极参加活动。萌萌的妈妈只来过一次亲子园, 平时和孩子的爸爸在单位, 所有的养育任务全都交给了孩子的外婆。相比同龄孩子, 萌萌除身体锻炼外, 其他的能力都落后于同龄的宝宝, 特别是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老师向其打招呼:“萌萌好!”, 孩子也会说:“萌萌好!”。对于此类家长, 我们要求她尽量多带孩子来参加活动, 让她在活动中感受自己孩子跟同龄孩子的差距, 学习育儿的基本方法, 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第三, 对于高要求的家长, 我们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教育孩子。如婷婷, 在前面几节亲子活动课上, 没过多久就会听见她响亮的哭声, 妈妈在一旁不断地训斥。究其原因, 是因为婷婷的操作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 妈妈就骂婷婷“真笨”, 使得婷婷眼泪汪汪, 不知所措。对于这类家长, 我们采取事先提醒、及时制止并事后总结, 适时与家长沟通, 提出家长能接受的意见, 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孩子的行为。

第四, 对于民主型的家长, 我们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务, 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根据不同家庭角色, 实施指导

在亲子活动中, 家庭成员角色的不同, 婴幼儿所获得的收获也不一样。

第一, 母亲对婴幼儿更多的是抚育、照料、鼓励和言语教导、行为示范等。其中, 母亲对婴幼儿丰富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 对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有重要影响。“80后”的母亲, 年轻又有学历, 吸收新知识、新经验的能力强, 可借助网络平台和沙龙活动, 让母亲较快地获得相关知识和可操作的经验, 提升母亲的教育能力。

第二, 父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作用, 这不是母亲可以替代的。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内容偏重于游戏、游玩和学习指导活动, 如体育运动、旅游和科学探讨等, 这些活动具有更多的认知性和活动性, 活动量大、刺激性强。父亲往往成为子女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行动的榜样。国外研究表明, 在超常儿童中, 受父亲直接教育和影响的孩子最多。德国哲学家费罗姆认为:“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 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 那就是思想的世界, 科学技术的世界, 法律和秩序的世界, 风纪的世界, 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 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因此, 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 父亲就有必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工作中去。可以开展“会讲故事的爸爸”、“会玩的爸爸”等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父亲宽容的胸怀、勇敢的精神。

第三, 祖辈对婴幼儿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多数祖辈对婴幼儿的保护过度, 放手不足, 容易造成其交往上的依赖性, 会影响未来一代独立性的发展。老人带孩子当然有老年人的经验和优点, 但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老人对科学教养孩子的方法所知较少, 往往过分疼爱而娇惯孩子, 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不良性格;也可能因为老年人无法掌握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 错过对孩子进行最佳开发的时机。所以, 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础上,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与之多沟通、多交流。可以开办“老年育孙基地”, “入户指导”, 定时定点进行教育宣传和咨询活动。

四利用家长育儿资源, 进行指导

亲子教育中, 让每位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因为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关心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儿园, 都愿意为自己孩子的发展成长出一份力。只要利用得当, 每位家长都有巨大的教育潜能。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

第一, 育儿妙招大家说。家长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不同, 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方法也不同, 然而, 他们的愿望都是相同的。每次来亲子班参加活动, 他们会观察别人的优点, 思考自己的问题。在亲子班教育活动中, 可用孩子吃点心的时间, 让家长讨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或经验, 如有的宝宝比较胆怯;有的宝宝很挑食;有的宝宝很任性等, 大家围绕不同的主题各抒己见, 一起讨论解决的策略, 都感到受益匪浅。

第二, 现场观摩更有效。家长之间的观摩具有直观形象性, 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有一次, 弹弹和妈妈玩做糖葫芦的游戏, 妈妈在引导宝宝的过程中, 将游戏的玩法进行了变化, 如认识颜色数量、数数、比较多少, 使宝宝的兴趣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一物多玩的引导方法体现了家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现场的观摩让更多的家长体会到教育的智慧。

第三, 无墙课堂真正好。为了便于家长在家中开展类似的活动, 亲子园活动可以选择家中经常能看到的日常用品作为活动的材料, 这样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又能使家长和孩子都易于接受, 从而使家长感受到亲子教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它是随时可见的, 不需要家长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 只需要一颗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心。如玩扑克牌, 不仅能很好地让孩子认识颜色, 还能渗透数字的教育;玩米游戏, 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玩米的快乐, 还能学习掌握不同的玩具;夹夹乐游戏, 可以做成毛毛虫的脚, 可以夹在妈妈的背上, 做成一只大刺猬, 还可以进行夹衣服跑跑乐游戏。这些活动简单易行, 既能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也让孩子亲身体验了自制玩具的乐趣。

上一篇:高疏水膜下一篇:图像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