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偏瘫患者

2024-10-05

卒中偏瘫患者(通用12篇)

卒中偏瘫患者 篇1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对这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 可以大大减轻功能障碍, 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笔者2006-2007年对55 例脑卒中致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患者55例, 男3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4岁, 脑出血8例, 占14.54%, 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 占30.91%, 脑梗塞30例, 占54.55%。平均住院天数48天。

1.2 护理方法

对55例患者进行了全面地、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

2 结果

耐心主动心理护理, 使患者减轻了的心理负担, 打消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 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精心细致、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5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4~5 周实施康复护理后, 生活基本自理 (75~90 分) 25 例;部分依赖他人 (50~70 分) 19 例;大部分依赖他人 (25~45 分) 11 例。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 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主动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 介绍中西医治疗的多种手段, 使之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增强患者的心理治疗效能, 稳定患者情绪, 打消患者孤独、失望的不良心理。解除思想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体位护理

患者肢体应处于功能位置。将肩胛骨及上肢放在衬垫上, 防止肩胛骨下坠, 上臂肘微弯曲, 腕和手掼轻度伸展, 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曲, 在膝下置一小枕, 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砂袋, 以防外展、外旋, 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

3.3 肢体功能护理

3.3.1 被动运动

目的维持关节韧带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①利用健侧上肢的伸展训练患侧上肢的伸展, 方法是由健侧到患侧,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进行早期指、腕、肘、肩关节训练。坚持训练, 对患者以后的独立生活非常重要。②护理人员要着重按摩肌体受压部位, 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律的进行, 用指擦或掌擦。方向不定, 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 改善营养, 注意多做小关节的运动, 防止小关节发生强直。③配合针灸, 理疗、高压氧治疗, 采用穴位按压刺激, 同时应用脑血管超声治疗仪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3.3.2 主动运动

目的是保持肌力, 防止萎缩。①尽量让患者做关节屈伸、内旋、外展和肌肉收缩舒张练习, 锻炼肢体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增强患者自信心, 提高对康复护理的顺应性。②床下活动, 重点是进行站立及步行训练, 首先取半坐卧位, 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 两腿下垂, 然后护士站在患者患侧, 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练习。开始可用步行辅助器械训练步行, 走稳后改扶练习步行。要由护理人员协助, 循序渐进, 最后进行独立步行练习。练习行走时应平稳缓慢, 从床边移动逐渐过渡到室内走动, 直至室外散步。注意患者对步伐的练习, 培养正确的走路步态;③对失语症的患者, 制订训练计划, 要进行语言训练。④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及动作的精确性, 逐渐转变其依赖心理, 以实现自身功能代偿, 防止身心功能退化及合并症的发生, 最大程度减少致残率, 争取达到完全生活自理, 提高生活质量, 尽量恢复社会工作。

3.4 出院康复护理指导

科学的出院指导, 不仅可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 又可达到连续康复训练的目的。①预防用药, 治疗相关疾病。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长期规律合理服药, 控制血压,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切忌血压忽高忽低。如血压过高, 降压不可过急, 防止供血锐减, 引起并发症。对有易凝倾向的患者, 要定期复查血液粘稠度, 改变血液流变状态, 并要适当长期服用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生率10倍于一般人群, 严格控制血糖, 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使用降糖降脂药物, 需按医嘱定时服药, 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②合理饮食, 进食进应做到有限度、有规律、有范围、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及新鲜水果, 适当控制脂肪、糖、盐的摄入, 给予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及高蛋白饮食, 合理搭配五谷杂粮, 三餐饮食适量, 不可过饱, 并应戒烟限酒, 饮食合理可增进脑营养代谢,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 有利于抗氧化剂的摄入, 以降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③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天有规律排便, 防止便秘, 大便干燥, 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 可加强腹部按摩,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④注意气候变化, 天气突然变冷时, 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应加强保暖, 防止血压突然升高, 引发脑出血。天气热时,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可引起脑供血不足, 另外天热出汗较多, 体液丢失过多, 导致血液粘稠, 故应多饮水, 以利于稀释血液, 防止脑梗塞的发生;⑤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肥胖,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及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呼吸操。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避免情绪激动, 不可过度劳累, 洗澡时间不应过长, 动作不应过急。适当的运动能健全机体免疫系统, 提高抗氧化能力, 提高肺活量, 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脑部供血, 可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沈利平, 徐桂红, 钟月桂, 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2006, (10) :12-29.

[2]高柏青, 邹德莉, 毕娜, 等.老年急性脑卒中早期出院家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研究.现代护理, 2006, 12 (7) :632.

[3]董凤姣.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34.

卒中偏瘫患者 篇2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

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

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

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 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

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

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3.屈膝无力导致过度屈髋 在支撑末期,膝被动的屈曲30度开始摆动,在摆过支撑腿时,膝关节进一步屈曲至60度左右。患者一般不能在摆动期开始时放松膝关节,导致屈膝困难 4.划圈步态

患者下肢伸肌痉挛,髋膝踝屈曲困难,导致上提患侧骨盆,伸直的腿通过划圈迈步向前。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医康复现状 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康复 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为70%~80%。①偏瘫是脑卒中主要的运动机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措施。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康复一般分为2阶段:住院阶段、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1 住院阶段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阶段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早期护理和康复后期护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复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②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北美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脑卒中发病后,即刻让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开展早期康复护理。③

1.1 情志护理

马巧玲等④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抑郁发生率为32.6%。抑郁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碍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脑卒中发生后,其急性期治疗很关键,越早进行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越快。错过时机,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遗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情绪悲观,常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致失去康复功能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根据《中医诊断学》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可分为痰淤互阻型、气滞血淤型、肾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痰火扰心型五种类型。⑤针对不同类型的证候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痰胜者祛痰活络健脾,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化瘀,肾精不足者滋阴补肾,脾胃虚弱者补脾养胃,痰火扰心者清心化痰。此外,还可以运用说理疏导、移情相制、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当患者进入康复后期后,与早期相比,此期各种康复的进程明显减慢。因此病人易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坚定患者康复的信心,鼓励其坚持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情志护理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⑥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因此,在这一阶段要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

王风改⑦提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激励性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脑卒中伴随抑郁症状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让他们了解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生活的重要性,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沈怡等⑧的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疗效,尽早给予步行训练能满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复运动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观心理,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训练,同时良好的疗效又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促进机制。

马彦红等⑨认为应用针刺四神聪、四关穴组,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情绪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潘燕⑩提出电针灸百会、风府、风池、印堂、百会、风府、风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状态的恢复,并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而程远等豘通过研究认为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促进情感恢复。但腹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1.2 患肢功能康复的治疗与护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针灸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应用于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阶段,于君豙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按摩与针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郑燕红豛提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按、摩、揉、捏四法,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进行轻柔地按摩。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付弋等豝提出脑卒中急性康复期应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包括头针、体针和电针。针刺治疗选择申脉、照海、风池、阳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环跳及三阴交穴,常规操作,得气后不行针,留针20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

脑卒中康复早期,康复护理以床上按摩针灸及肢体锻炼为主,而在康复后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和推拿的治疗。陈冬青豞提出对康复患者进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他同时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后对患者进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边,健侧上肢抓紧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大于30min。

1.2.2 中药治疗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豟分为5种证型 ①肝阳上扰:选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风痰淤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③痰湿蒙神:选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④气虚血淤:选补阳还五汤加减;⑤ 阴虚风动: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各方由本院中药煎药室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继续接受家庭或社区康复护理。由于社区康复具有经济、有效、简单易行、效果持久的特点豠,较适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继续治疗,既节省患者经济开支,也减轻医院负担。

董梁等豣认为患者家属参与穴位推拿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患者年龄较轻者选择配偶,年龄较大者选择有空照顾父母的子女。通过1 周左右的时间的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及手法操作指导,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让家属初步学会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家属反馈意见及疗效观察,及时指导并矫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区为患者评估并制定计划,设定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程序,并对运用FUGL-MEYER评价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分。治疗中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疗法,但是引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方法,走中西医汇通的道路。

日本鸟取县豥则在社区康复护理中采取出访式服务、根据老人的要求,专业人士按约定的时间,到老人家中提供个性化钟点服务。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4

1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后运动系统常见并发症,如: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的发生率,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

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从发病至24小时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小时)。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小时。康复护理介入越早,患者的恢复程度越好。

3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3.1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50%。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和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现在医学上康复研究已取得最新成果,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就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那些配合治疗获得成功的患者实例,使病人和家属看到希望,解除病人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阶段,病人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康复。

3.2 体位护理

3.2.1 卧位护理卧床期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患病早期,患者卧位时间相对比较长,在此期间必须确保患者始终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今后机体功能恢复的姿势和体位,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

3.2.2 坐位护理避免长期卧床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并为将来的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一步发展之后,只要患者意识清楚,就可以在日间患者能够耐受的时间内,采取坐位姿势,并尽可能在座位下进食。

3.2.3 站位护理康复护士帮助病人进行站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坐位耐力达到30分钟以上,就可以站位训练,一般发病后的5~15天。

嘱患者出院后不能停止训练,每天坚持累计训练3~4小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期回访,有条件的可在正规的社区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3.3 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以体位护理、肌肉按摩及床上训练为主;恢复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为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坠床;避免训练过度或不足;避免着凉感冒,防止关节脱位;病情变化时,如原有病症状加重,感冒发热,气促等应停止训练。

4 结语

77例中风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5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中风作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其主要特征是起病急骤,神经功能出现局灶性缺损,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致残率[1]。大多数中风患者所留有的后遗症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早期即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有利于残疾程度的降低。文章通过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77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康复护理的77例中风偏瘫患者,该7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其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8~83岁。该77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是由于脑血栓引起的,20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引起。同时,该77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27例患者上肢肌力>3级;51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26例患者下肢肌力>3级;患者均没有出现意识障碍,住院时间18~62 d,平均35 d。

1.2 方法:对该7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施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技术,并评定患者肢体功能。为了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我们采用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特别是针对初期评定时,我们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并根据表格拟定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2 结果

文章通过对77例中风导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其出院前按照adl评定方法,bary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检查。有45例患者评分在60分以上,30例患者评分在40分~60分,2例患者在40分以下。3 护理体会

3.1 评价患者功能:对入院后的中风患者要先观察,并与其本人及家属交谈,对其意识状态、认识能力、言语、吞咽状态、偏瘫程度、肌力大小、病程长短、大小便控制能力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同时制定早期康复护理目标及计划。

3.2 加强生活护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对生活起居方面给予指导,并为其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同时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①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将患者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②预防发生口腔及眼部炎性反应,做好患者口腔护理,使用无菌盐水纱布敷盖眼睛;③预防发生压疮及尿路感染,对患者皮肤要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同时要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平整、舒适。对尿失禁者要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3.3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使其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的时间应当在其发病后的72 h后。

3.4 心理护理:在患者康复中,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中风患者从正常人变成残疾人是发生在一个极短时间里的,其不能自理生活,不能从事任何活动,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及创伤,由此感觉恐惧、悲观、失望、紧张等,尤其是失语患者,其感受更为突出。护士在对其进行护理时要有针对性的按照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多接触、多询问、多关心鼓励患者,在照顾其生活时要耐心细致,同时要做好基础护理。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后,要树立患者积极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在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3.5 体位护理:良肢位是早期康复护理的关键,主要是为了防止或对抗出现痉挛姿势,使肩关节得到保护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体位。护士应当从患者入院即将自然体位改为康复卧位,为患肢康复奠定基础。时刻保持肩关节的外展外旋,前肩伸直外旋,髋关节内收内旋及手指伸开的抗痉挛康复姿势有利于使患肢的恢复。应将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伸展,同时为防止足下垂,踝关节应当稍背曲,在下肢外侧部放置沙袋或其他支撑物,有利于防止下肢外旋。患者每种卧位尽量不要超过1 h,这对于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及康复进展都是非常有利的[2-3]。3.6 训练患者自我护理: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应当逐步将患者的训练过度到自理方面,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指导时,要确保其安全,始终守在其身旁,并适当的给予协助及鼓励。当患者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将adl训练贯穿进去,如洗脸、刷牙、进食、脱衣等训练。

卒中偏瘫患者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90例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康复训练分为两组,观察组为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患者,对照组为未接受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励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生活功能的恢复以及改善生活治疗有极大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病,由于脑卒中引起的肢体偏瘫也十分常见。近年由于生活习惯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也逐渐增多。该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基本生活能力缺失,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对该病的治疗目的一直以来的临床主张都是以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功能为主[1]。康复护理对患者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被多方研究证实,本文选取我院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90例,并对照观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患者康复效果的不同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康复训练分为两组,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年龄(54.51±4.34)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4例,脑梗死患者26例;其中右侧偏瘫21例,左侧偏瘫29例;住院时间10-27d,平均住院时间(18.02±2.53)d;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59±4.40)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3例,脑梗死患者27例;其中右侧偏瘫22例,左侧偏瘫28例;住院时间10-27d,平均住院时间(18.01±2.5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偏瘫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未接受康复护理训练,只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护理训练可分为卧位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不同,选择不同康复训练方式。卧床患者可选择卧位训练,选择侧卧位,每1小时协助患者翻身1次,上肢、下肢和各关节均可行弯曲、伸展、内旋等被动训练,每个动作10次,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运动量。可坐起患者均选择坐位训练,患者上肢呈向前伸展状,坐30分钟,协助患者换动作,将膝盖分开,做头颈耸肩运动等,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增加动作或减少动作,调节锻炼时间[2]。可站立行走患者均选择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患者可患肢负重,做伸展和屈膝等动作,患者站立10分钟后,患者可做步行锻炼,锻炼强度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中Barthel指数评价,分数为0~70分,<40分为差;40~60分为良;>60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价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并不罕见,并且该类患者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增加多方面负担,并且受到疾病的持续折磨,生活质量很差。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应将重心放在生活功能恢复方面,如何帮助患者尽快的恢复各方面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做的事情[3]

对于脑卒中伴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已经经过了临床验证。在专业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每天进行各种不同体位的训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卧位训练适用于高度瘫痪患者,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采用更舒适的姿势卧床休息、恢复,另一方面可避免半身瘫痪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局部组织受压产生压疮等危险。坐位训练适合于瘫痪程度较低的患者,可帮助四肢恢复协调,促进血液循环,配合溶栓治疗可以快速恢复患者生活功能;对于可站立并行走的患者可进行站立以及行走训练,其为一种全身性锻炼,可帮助患者体内血供恢复畅通,并且锻炼肢体,以期早日恢復肢体正常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注意饮食,并且注意居家卫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等也十分重要,可影响康复护理的效果[4]。经过观察研究康复训练对患者的恢复是有确切效果的,本文结果显示,进行康复训练后的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价明显优于未进行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因此,鼓励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生活功能的恢复以及改善生活治疗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水娟,卓周平,骆一舟等.家庭访视护理对早期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59-160.

[2] 谷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上海护理,2011,11(4):39-40..

[3] 高金环,林少虹,黄秀婷等.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7):765-766.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90例, 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 康复护理组患者中, 男31例, 女14例, 年龄47~71岁, 平均 (54.4±1.4) 岁;病程1~7 d, 平均 (2.6±2.3) d;偏瘫情况:左侧偏瘫28例, 右侧偏瘫17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 年龄46~74岁, 平均 (55.1±2.1) 岁;病程1~6 d, 平均 (2.5±2.5) d;偏瘫情况:左侧偏瘫26例, 右侧偏瘫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偏瘫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予降低血压及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 改善脑部微循环、营养脑神经及其他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 而康复护理组患者则给予综合性的康复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

1.2.1 日常生活护理

注意保证床铺整洁、平整, 定时更换被褥,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变换体位, 及时清除口腔、鼻腔中的分泌物和呕吐物, 以防发生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在饮食方面, 告知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丰富的饮食为主, 注意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1.2.2 心理护理

由于脑卒中起病急、症状重, 生活突然不能自理, 落差极大, 不可避免地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 如抑郁、焦虑、失望、悲观、紧张等[3], 这就需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 掌握其心理特点, 给予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和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工作,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最重要的环节, 若患者瘫痪肢体长时间的缺乏运动和锻炼, 极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痉挛而引起严重后果。故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 训练易由简易到复杂, 由低活动量到大活动量,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首先帮助患者进行活动关节训练, 包括指关节、肩关节和膝关节等, 做弯曲、伸展、抬起、旋转等动作, 待患者习惯后, 可适当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取得一定效果后, 应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训练, 在护士的陪同和指导下, 进行康复训练, 并给予鼓励和赞扬, 有利于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中, 促进病情的早日恢复。

1.3 疗效评价指标

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为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ADL评分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和HAMD评分比较, 康复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的发生率较高, 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出现不良心理障碍, 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故此需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同时早期给予康复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 通过反复进行康复训练, 可使处于休眠状态的大脑突触活化、发芽及再生, 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和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后, 康复护理组患者较常规护理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且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后早期给予偏瘫患者以康复护理,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促进疾病尽早痊愈, 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祯红, 崔责鹏.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5) :354-355.

[2]赖婷珊.80例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9 (3) :122-123.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分析自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n=66)年龄分布42~77 岁,平均年龄为(64.83±3.61)岁;男性36 例,女性30 例。脑出血27 例,其中左、右侧基底节区出血为12 例和9 例,左、右颞顶叶出血为3 例和1 例,丘脑出血2 例。脑梗死39 例,其中左、右侧基底节梗死为17 例、9 例,左颞顶叶和放射冠区梗死为6 例和4 例,右侧顶叶3 例。单侧肢体偏瘫48 例,双侧肢体偏瘫18 例;完全性失语为19例,不完全失语47 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5]。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脑卒中发病迅速,短时间内发病,发病前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需要时间接受脑卒中。患者发病治疗后卧床不起、偏瘫不能动,还失语。这期间极度需要护士及家人的照顾,但都害怕发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生活不便及经济负担。这可能诱发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固执易激动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情绪,给予及时有效疏导,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护士应加强对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并做好心理评估,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讲解日后康复锻炼的内容和目的以激发患者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提高患者与护理人员配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住院期间,家属及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给予针对性的疏导鼓励,通过家属给予患者康复支持,从而保证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务人员的康复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心理健康在机体全面康复中起关键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机体康复的前提。

1.2.2 基础护理术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时翻身拍背和预防褥疮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保持抗痉挛体位以减轻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典型模式。保持患者身体放松姿势,体位为向前平躺,前胸放好垫子,肩关节保持在90~130°,两手尽量平放在床上,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于另一垫子上,脚不要垫的太高,预防足下垂及里外翻。营养师为患者指导营养饮食,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控制血压,护士为便秘者每日做腹部按揉2次。

1.2.3 制定康复锻炼方案选择在发病后3~10 天(脑梗死患者为1 周内,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7~10 天),待患者意识清醒时,并经过主治医生及康复治疗师详细检查后,制定康复训练方案,由康复治疗师及护士安排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家属给予督促,定期对康复锻炼效果进行评定,及时根据患者康复进度,不断地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1.2.4 床上转身床上转身练习是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关键锻炼,指导患者练习手臂向上抬起,并向不同的方向伸展,翻身时交叉双手伸直做转身姿势翻向对侧,翻身时侧头把身体翻转到侧卧位置,再回到原位,重复练习。

1.2.5 坐位练习及桥式运动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一般2 周后进行),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和坠积性肺炎。先从半卧位(30°~45°)开始,第一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后根据患者自己的身体承受情况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慢慢直立。桥式运动取躺姿,屈曲足踏床,慢慢地抬起臀部,等熟练后就可以进行腿部肌肉训练。

1.2.6 上肢功能训练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治疗师站在前面将患者双上肢托于前平举位,尽量内旋其肩关节,在上臂内侧向外侧施加阻力时,嘱咐患者配合用力内收健侧上臂。在伸肌的运动中,肩和肘紧密相连,当胸大肌收缩时三头肌也会收缩,引起伸肘。随后,支撑患者上肢前屈90°,让其向上抬肩带使手伸向天花板方向,患者的上肢随治疗师的安排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嘱咐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然后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自行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伸直肘关节和肩外旋。治疗师视患者情况进行下一步,让患者坐位,手平放于床上用力,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可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萎缩。

1.2.7 站位训练站位训练一般在发病后三周内进行,这个时间点一般把握在能熟练的坐后进行,站立训练还可以同时进行平衡训练,这种训练是难度比较大的,患者可能会感到腿部不适(部分是心理障碍),可先借助拐杖进行训练,第一次训练站好跨立的姿势就可以了,不要操之过急。胳膊要保持平衡,平分身体重量保持站立平衡姿势。

1.2.8 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在五周后进行,当患腿持重可达体重的一半时才能开始步行训练。训练开始要轻轻的抬腿,轻抬轻放,逐渐增加难度,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出入电梯和杂步行训练等。1.2.9 自理能力训练患者在完成坐位训练的基础上,可用健侧肢体处理洗脸、进行穿脱衣服、刷牙、擦试身体和处理个人卫生等活动,并逐渐减少医护人员对其的帮助,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更重活动为止。

1.3 语言疗法

脑卒中患者应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及时利用听、说、读、写等外周刺激及感觉反馈刺激语言中枢。这种语言疗法包括发音的训练、听力的训练、言语表达能力和阅读书写的训练。

1.4 疗效评价

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治愈:Barther指数>90 分,Fugl-Meyer评分提高率>75%,治疗显效:Barther评分提高率1%~4%,Fugl-Meyer评分提高率5%~14%,Barther指数>55 分,瘫痪肢体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生活部分自理;治疗无效:训练前后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66 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 例,治疗显效27 例,治疗有效30 例,治疗无效6 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可能会不同程度致残,康复治疗及康复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改善生存质量[6]。康复护理其实包括医院护理和家庭护理,本文着重介绍了医院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床上转身、坐位练习、桥式运动、上肢功能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和自理能力锻炼。但有研究指出67%的家庭缺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7],社区及家庭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也十分重要。确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时间节点,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和方法及明确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各个阶段等均是康复质量的影响因素[8]。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ugl-Meyer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我院的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结果 66例经治疗及康复护理一个月,治愈3例,治疗显效27例,治疗有效30例,治疗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90.91%。结论 早期、及时、分阶段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2]徐爱生,吉沛,李玉芳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544-544.

[3]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4]覃佩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护理,2013,02(4):176-179.

[5]高芳,许景亮,陈久红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8):48-49.

[6]崔玉英,钱文茹.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4):448-448.

[7]郑阿娟,杨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24-2726.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患者是现今社会残疾人群中的一大主流,大约7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广义地说,脑卒中患者两年以内都是恢复期[1],不要错过在此时间内的康复训练。现代康复治疗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其康复目的在于预防脑血管病继发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脑血管病功能障碍的恢复,继发障碍即肌萎缩、关节挛缩和变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的预防,使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可以自理,重返社会。但仅靠康复治疗还远远不够,因为康复治疗介入一般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表现和体征无进行性加重表现开始,而且在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 d,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并开始萎缩,当超过两周时,关节周围的致密结缔组织增加使关节萎缩。鉴于这些原因,脑卒中早期肢体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是无法用药物代替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随机抽样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0例,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死32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20例,双侧瘫痪2例,男28例,女22例,均经临床诊断,CT和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2],并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发病年龄40~68岁,无痴呆与语言理解力和精神障碍,并设50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入院当天即行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常规护理。

1.2.1良肢位摆放(1)患侧卧位。此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使整个患侧被拉长,减轻痉挛,还可使健手自由活动,所以是偏瘫患者最重要的体位。具体操作方法:头部放于与肩同高的枕头上并稍前屈,躯干向后旋转,背后用枕头支持,患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注意使肩胛骨内缘平靠于胸臂)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侧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也应用枕头使偏瘫侧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位。(2)健侧卧位。头仍有枕头良好支持,躯干与床成直角,偏瘫上肢可放于任何舒适位置。(3)仰卧位。此体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应少用。头用枕头良好支持,患侧肩胛下放一适当高度的轻枕,防止肩胛骨后辙,并使伸肘、腕背伸和伸指,也可使患侧上肢伸直放于头上,患侧臀部、膝关节下面放一枕头,并在外踝处放一支持物,以防止骨盆向前倾,患腿外旋和伸肌痉挛模式加重。

1.2.2按摩即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防止肌肉、肌腱挛缩,还可在软瘫期升高肌张力,在痉挛期降低肌张力。

1.2.3痉挛护理(1)在卒中偏瘫过程中,痉挛是必经过程,在偏瘫康复治疗中,要求24 h管理的实质是24 h痉挛模式,康复护理中防止痉挛模式不仅限于卧位,应贯穿于各种体位和活动中。(2)利用姿势反射降低肌张力。如面部转向患侧时易化患侧上肢伸肌,抑制屈肌;仰卧位时,下肢伸肌得到易化,偏瘫易避免;患者卧位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3)利用慢牵张反射降低痉挛肌群张力,因慢牵张引起肌梭感受适应,兴奋性下降而使肌张力降低。被动全关节范围内活动上下肢各个关节,每日2~3次,每次5~10遍。

1.2.4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训练,上肢双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位于健手拇指上,并稍外展,以健手带动患肢作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屈、掌屈、尺屈、桡屈等动作。下肢搭桥训练:仰卧位、双下肢屈曲,双足平放在床面,双手交叉上举。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展,或者双手交叉放于头下,给予辅助骨盆,启示患者将臀部抬起,缓解躯干、下肢痉挛,提高床上自理能力的目的。

1.2.5卧位的指导训练(1)从卧位-坐位,大多数患者卧床久了,常并发体位性低血压,忽然从卧位-坐位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需要一个过程,可根据患者情况先抬高床头30°,并在膝下放一适当高的枕头被卷,防止患者下滑,以使脊柱伸展,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一般保持5~10 min,每日2~3次,患者适应后,每次可增加抬高床头15°或延长坐时5 min,直至患者端坐位可保持20~30 min。此训练过程中不可太久,因此半坐卧位可使上肌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异常模式加重。(2)从坐位恢复至卧位,指示患者利用健侧支撑身体,缓缓地恢复至卧位。在此过程中,护士应持患者病侧上肢,保持于外旋伸展位。然后指示患者将病侧下肢抬至床面,护士在病侧膝关节下方给予辅助。(3)从坐位起立,护土立于患者前方,指示患者用健侧手搂住护士腰部,护士再将病侧手用自己的前臂固定于一侧腰部。护士另一只手置于患侧腋下支撑起立,并且尽可能使病侧负重,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起立时应提醒患者反抬头看护士颜面方向。患者起立需要辅助时,可由护士在病侧膝关节上部用力向下按压。站起的时候,护士可用单手将病侧腰部向前方推按,以促进髋关节伸展。(4)站立训练:患者端坐无头晕、恶心等症状时让患者背部与头紧贴墙壁直立,护士或家属坐于患者前方,双膝抵住患侧膝部稍屈,双手扣住患者髋部,患者双手放于护士或家属肩上,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和减轻上肢的屈肌痉挛。开始站立5 min,逐渐延长至30 min,并根据情况进行双腿站立,患侧站立,重心侧方或前方转移训练。

1.2.6 (1)手的功能恢复较困难,需要坚持强化训练,做屈伸动作,拇指对掌运动,鼓励患者完成更衣、解扭扣、持杯饮水等动作协调性。(2)感觉输入:疼痛刺激性,用大头针适当力度刺激瘫肢,并嘱其意念随想象患肢的运动;温度刺激法,用冷热毛巾擦敷。(3)瘫痪肌肉的按摩,活跃患肢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可用针灸根据具体患者针刺穴。

1.2.7完全瘫痪的患者,运动意念的训练强化愈早愈好[3]。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ADL训练,尽早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日常动作训练:如饮食,洗漱、更衣、二便自理动作、患者抓物、取物或写字动作锻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令其感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此外,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预防便秘。ADL训练应有完全辅助-部分介助-患者独立完成

1.2.8心理护理贯穿始终(1)建立温馨病房,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疾病知识的宣传、沟通、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偏瘫患者专业护士应根据心理测评结果,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护士要学会积极暗示治疗,避免一切消极暗示,充分利用肢体语言的强大暗示效果,使他们在良好的情绪中配合训练,完成制定康复计划。(2)家庭成员培训有部分家庭由于住院时间长,增加住院费用,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应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掌握简单的护理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配合医疗,有助于早日康复。

1.3评价方法对患者康复前后进行日常生活量表(ADL)[8](BI指数)评分。

1.4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系统康复护理的50例患者,40 d后,除1例右侧瘫痪患者肩关节屈曲170°轻微疼痛外,无其他继发性损伤。对照组:肩关节半脱位伴肩痛者4例,肩手综合者3例,单纯性肩痛者18例,前臂旋后受限疼痛者14例,髋外旋及足下垂内翻者26例,肌张力仍处于重度弛缓期者2例,重度痉挛者3例(2例右侧瘫,1例左侧瘫)。两组ADL改善情况见表1。

表1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40 d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表示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患者ADL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多在卒中后3个月内达到最好程度,康复治疗介入时间多在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发展,24~48 h后开始(一般是脑梗死发病后1周,脑出血后2周内)[5];在偏瘫时运动系统若制动超过3 d,肌原纤维就开始缩短,并逐渐萎缩,当超过2周,关节周围致密结缔组织的增加使关节挛缩;而且,我国地市级综合性医院康复护士配备严重不足,大量康复工作需要康复护士来完成或参与,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显示,早期科学的康复护理可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回流,增加神经功能,预防肌腱挛缩,防止肌肉萎缩,完全可以避免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褥疮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ADL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总之,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伊金英,于华,王婕.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76.

[2]全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3]马维艳.运动意念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作用.中国现代临床康复,2002,6(7):1017.

[4]马维娅,王拥军,张通.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9-260.

卒中偏瘫患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0例, 男58例, 女32例, 年龄42~79岁, 平均64.5岁。90例患者中脑梗死56例, 脑出血34例。入选条件: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 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生命体征稳定, 有肢体功能障碍;无严重的脏器疾病, 无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 干预组45例, 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 遵医嘱应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 实施偏瘫康复训练。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康复护士根据患者肢体活动情况同时实施偏瘫康复操疗法, 一般每天1~2次, 每次30 min。方法如下:对脑卒中早期、偏瘫肢体尚处于软弱无力阶段或肌肉痉挛刚开始出现的患者在卧位或坐位下完成偏瘫康复操共分12节。第一节:健手缕发;第二节:捏挤偏瘫手;第三节:健手击拍;第四节:组指上举;第五节:环绕洗脸;第六节:半桥运动;第七节:抗阻夹腿;第八节:跷腿摆动;第九节:直腿抬高;第十节:手足相触;第十一节:健足敲膝;第十二节:呼吸练习。对偏瘫肢体痉挛比较明显的患者可坐位或卧位下完成偏瘫康复操, 共九节。第一节:搭肩上举;第二节:对角击掌;第三节:耸肩运动;第四节:合掌夹肘;第五节:跷腿运动;第六节:左右摆髋;第七节:夹腿屈曲;第八节:单腿半桥;第九节:抗阻伸肘。对肢体功能大部分已恢复, 但协调控制能力较差的患者重点突出两侧肢体的主动活动, 加强肢体的精细分离运动, 提高肢体的协调控制能力。此期康复操的动作幅度并不大, 而是加大了动作的难度, 共九节。第一节:左右击锤;第二节:手膝相拍;第三节:手足打拍;第四节:下肢划圈;第五节:半桥踏步;第六节:侧位踏踩;第七节:敲击跟腱;第八节:旋转屈伸;第九节:床边摆腿。实施偏瘫康复操应注意在完成康复操的过程中, 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 避免过度屏气造成血压升高。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能循序渐进地从初级向高级体操过渡。不一定要做每级体操的所有动作, 可一次选择其中的5~6个动作来完成。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 如收缩压高于180 mm Hg或舒张压高于110 mm Hg或血压波动较大者暂不做操。做操过程中, 心率控制在110次/分以下, 且保持注意力集中。

1.2.2评价标准: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治疗后4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肢体运动功能选用Fugl-Meyer (FMA) 法:正常100分;轻度运动障碍96~99分;中度运动障碍85~95分;明显运动障碍50~84分;严重运动障碍<5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正常100分;生活基本自理≥60分;生活需要帮助41~59分;生活依赖明显21~40分;生活完全依赖≤20分。

1.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量表测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上肢与下肢功能障碍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但干预组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讨论

偏瘫患者的康复目标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 提高其生活质量, 使之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3,4]。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半数留有运动残疾, 许多患者留有肢体明显的功能障碍,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 减少伤残程度[5]。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残存、ADL的评分采取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偏瘫康复操, 对患者偏瘫肢体的肌肉、神经、韧带和关节都进行了有效运动, 加强软弱肌肉的训练, 最大程度地为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减少偏瘫患者建立异常运动模式, 防止偏瘫患者的关节痉挛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更重要的是偏瘫康复操的训练简单易行, 不需借助康复辅助用具, 提高患者自我训练的主动性, 减低患者的依赖程度, 充分发挥患者的潜能, 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探讨偏瘫康复操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 在此基础上干预组由康复护士给予实施个体化偏瘫康复操以提高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康复护士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测量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 (FMA) 评分和ADL (采用Barthel指数) 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提高, 干预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实施偏瘫康复操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避免和减少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偏瘫康复操,脑卒中,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87-189.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李军清, 田红艳, 向成玲,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10, 5 (3) :186-187.

[4]张冬惠, 张冬妹, 李德忠, 等.脑出血微创术后肢体功能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 2000, 5 (4) :209-210.

卒中偏瘫患者 篇11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心理干预;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1.0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44-01

脑卒中偏瘫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多发和常见,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在我国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患者中较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运动和情感障碍,降低了克服疾病的意志和生活的信心,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是较为多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约为20%-60%的发生率,对躯体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开展心理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46-80岁,平均69.5岁,其中脑出血23例,脑梗死57例。均符合脑血管疾病学术第四届会议在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主动和患者沟通,就疾病的病发因素、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康复治疗方法、家庭护理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疾病转归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患者正视疾病,消除心理顾虑,避免因心理负担导致不主动训练的事情发生。让患者有信心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护理和治疗依从性。对家属的心理进行了解,鼓励其多给予患心关心和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冷淡和厌烦,避免谈及经济困难和诉说劳累,以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2.2制定康复训练方法:将不同疾病、不同病程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进行训练,将康复较好的患者与病情较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安排在一起训练,以相互鼓励,提高康复训练的有效率。

1.2.3评估病情:对患者的综合状况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行不断的评在,及时将进步信息向患者反馈,并给予鼓励和表扬,患者在成功的喜悦下,可保持愉快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期望值过高对进步评估结果不满意的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关心和鼓励,耐心解释所取得进步的重要性,就疾病康复的规律向患者讲解,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进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加强病友间沟通:组织康复情况好的患者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讲述,就心理变化过程和康复经历向患者介绍,讨论成功的经验,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使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舒缓紧张情绪,增加重返社会和家庭的信心。

1.2.5鼓励患者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对患者的爱好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情鼓励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比如玩牌、看电视、读书和听音乐等,使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大限度的消除。同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和良好的情绪,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以促进疾病康复。

1.3疗效评价:①肌力评定:进行手法肌力评定,依据国际普遍应用的肌力分级(0-6级)分级法。②生活自理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良为>60分,生活可自理;中度残疾:60-40分,生活需帮助,有功能障碍;重度残疾:40-20分,生活明显依赖;<20分为完全残疾,需要完全依赖。

2结果

①患者1w、8w行手法肌力评定,观察组从0级至3级6人,从1级至4级24人,从0级至4级10人,肌力提升速度较快,幅度大,肌力呈明显恢复。对照组从0级至1级17人,从2级至3级23人,肌力提升速度缓慢,幅度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al入院时和入院4w后评分见表1。

表1两级患者入院及入院4w后Barthal指数比较 (n=40)

3讨论

在目前医学模式转变的情况下,社会和心理因素日益引起重视和关注。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多不能自理,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软瘫期急躁和忧郁,恢复期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对康复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影响,使配合医护的主动性和依从性降低,使最佳的早期康复时间错过,造成严重的肢体功能残疾遗留[2]。开展持续整体的心理干预,可对负性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使患者在长时间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同时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和治疗,可减少肌肉萎缩,肢体关节僵硬,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主动配合治疗,提高医护依从性,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增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勇气,进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春燕.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4):1918-1919.

卒中偏瘫患者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脑卒中患者76例,依照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2组,各38例。试验组平均年龄(61.36±6.58)岁,女16例,男22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40岁,病程平均(5.42±1.22)年,最长病程9年,最短1年。对照组平均年龄(61.55±6.66)岁,女17例,男21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40岁,病程平均(5.58±1.23)年,最长病程9.5年,最短1年。2组均未有痴呆病史、精神病史等,均无严重内科疾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试验组护理模式为连续康复护理,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

1.2.1心理护理说明不良情绪及心理对病情的影响,给予鼓励、安慰和激励,提高患者配合性,形成良好、愉悦心理,减少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了解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给予全面分析和指导,稳定情绪,减少情绪波动。邀请同期康复效果较好的病例现身说法,增强信心,取得配合。

1.2.2科学宣教采用各种形式展开科学宣教,如口头讲解、宣传栏、图片及视频等,讲解疾病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使其正确认识疾病。

1.2.3饮食护理制定科学方案,提倡患者戒烟酒,少食多餐,补充钙、纤维素及钾等,限盐,多食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减少胆固醇摄入,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代谢综合征及肥胖等,多饮水。

1.2.4康复训练(1)体位护理:为患者摆放仰卧位或健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15°~30°,确保脑血流量充分;上肢放置软枕,防止肩内收,肩膀保持外展50°,内旋15°,屈曲40°;肘关节屈曲,且手握纱布,防止腕指挛缩屈曲;膝关节下方放置软枕,外侧给予支托支撑,髋、膝伸展,预防外旋内收;脚踝屈曲,约90°,预防足下垂。经常给予患者翻身,每隔2 h 1次。(2)语言训练:若患者存在构音障碍,则训练以发声为主,给予患者肌群运动及发音训练。按摩患者口颊部肌群,嘱患者主动咳嗽、卷舌、缩唇、伸舌、鼓腮等;发音练习由易到难,逐步进行。若患者存在失语,则训练方法选择复述训练、命名训练及刺激训练。(3)肢体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针对性肢体训练,采用各种手法对患者进行感觉刺激,每日2~3次,每次20 min~30 min,包括关节屈伸,肩关节内收,手指屈伸、分开及并拢,膝关节及髋关节屈伸,屈肘关节,活动足趾等。给予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自主翻身、坐位平衡等训练,逐渐展开站立与行走练习。

护理前后,评估对照组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MBI)、运动功能(FMA),比较分析。问卷调查2组满意度,组间对比。

1.3效果标准不满意:问卷评分<60分;一般:问卷评分60~89分;较满意:问卷评分>89分。满意度=较满意+一般。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指标评分护理前,对照组MBI(31.33±12.46)分,FMA(35.48±1.65)分;试验组MBI(31.76±12.55)分,FMA(35.60±1.72)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MBI(37.69±15.26)分,FMA(55.13±1.29)分;试验组MBI(62.43±14.85)分,FMA(71.21±1.32)分,试验组MBI和FMA评分较高,改善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满意度对照组不满意6例,一般15例,17例较满意,满意度84.21%;试验组不满意1例,一般满意16例,21例较满意,满意度97.37%,组间对比,试验组满意度高,有显著差异(χ2=7.895,P<0.05)。

3讨论

脑卒中较常见,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生率、高病死率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传统理念认为,神经细胞代偿功能低下,损伤后功能较难恢复正常,护理时着重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及内科护理,而忽略了康复护理。现代观点主张,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在一定程度可重新组合,早期给予患者有效的康复训练,对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元再生有促进作用[2]。调查显示,经过康复护理,约有6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恢复基本自理能力。另有研究指出,越早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则效果越佳,急性期患者若护理不及时,易出现其他功能障碍,阻碍功能恢复[3]。康复护理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功能障碍,促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社会,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特点,必须采取科学的模式,充分发挥护理作用。连续康复护理适应患者病情特点,结合患者个体需要展开康复指导;连续康复护理内容全面、系统,措施极具针对性,包括心理护理、科学宣教、饮食护理、康复训练等。其中心理护理、科学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形成良好、积极心态,配合护理操作[4];饮食护理是确保患者均衡饮食的关键;康复训练是连续康复护理的重点内容,分为体位护理、言语训练、肢体训练等,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改善病情。该护理模式较常规护理有明显优越性,在护理效果、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方面优势较大,是一种有效、可行、系统的护理模式[5]。本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连续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试验组护理后MBI(62.43±14.85)分,FMA(71.21±1.32)分,对照组MBI(37.69±15.26)分,FMA(55.13±1.29)分,试验组评分较高,说明连续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试验组满意度(97.37%)高于对照组(84.21%),说明连续康复护理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连续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应用价值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孝玲,孙丽.连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5,16(1):106、109.

[2]王雪梅.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5):194-195.

[3]马春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5,36(12):2680-2681.

[4]张丽萍.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12):208-209.

上一篇:伏安曲线及应用下一篇:中国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