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2024-09-19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精选9篇)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 对其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 并在入院和出院时给予肌力测验, 对比前后肌力变化情况。结果:87.50%的患者出院时肌力测验与入院时肌力比较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 对其肌力恢复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 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 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 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 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 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 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 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 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肢体恢复较好, 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 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71.42±13.58) 岁, 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 重度偏瘫10例, 中度偏瘫44例, 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 然后伸直举过肩膀, 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 当患者向患侧翻身, 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 用手引导躯干旋转, 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 患者发病第2天, 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 2次/d, 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 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 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 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 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 被动运动10 min, 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 在被动运动的同时, 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 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 上肢稍外展, 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 踝关节稍背屈, 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 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 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 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 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 练习坐起, 从30°开始, 逐渐增大角度, 延长时间, 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 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 保持双足并拢着地, 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 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宽, 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 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 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 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 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 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 且无劳累感觉时, 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 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 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 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 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 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 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 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 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 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 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 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 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 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 发现改善效果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 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 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 若患者发病, 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 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 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 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 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 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 只要患者神智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不再发展, 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 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 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 可松懈连接, 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 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新陈代谢, 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 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 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 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 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 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 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 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 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4 (18) :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11 (21) :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 2014, 6 (16) :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15 (36) :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28 (22) :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3) :172-173.

[7]曾明梅, 李瑞英, 马玲,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3 (16) :83-85.

[8]蔡美娟.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27 (5) :513-514.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2

1、此阶段患者已可以进行一些幅度较大的活动,所以,此阶段主要锻炼方向是练习走路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但患者在进行以上锻炼时,需有家属在旁边进行保护,并帮助病人一步步增加活动量与距离。

2、练习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的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个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可以扶着椅背行走。待病人可以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上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梳洗等等,以尽快促使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偏瘫患者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康复训练,并且能持之以恒,是可以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专家提醒偏瘫患者,在进行训练时需要结合自己的病情,千万不可以操之过急,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3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22-02

中风病以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介入有利于有利于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早期介入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科的住院患者90例,均为初次发病,根据有无早期康复介入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11例,平均年龄62.5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脑梗塞32例,脑出血13例,平均年龄6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

1.2.2 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过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以偏侧肢体瘫痪,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

1.2.3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1.3.1 中风后有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

1.3.2 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等功能损害的患者。

1.3.3 多次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在病情稳定不再进展24小时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未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发病30天时比较肢体功能状况。

1.4.1 物理疗法。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②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各关节活动2~3次/天,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③床上翻身训练:翻身生活自理的第一步,利用健侧肢体或残存肢体的能力带动瘫痪肢体,或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④坐位平衡及坐站训练:患者先移至床邊,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以让患者用健手从设提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⑤站立平衡及坐到站立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驱,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衡杠边,监测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⑥步行训练:随着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⑦物理因子治疗:可利用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促进患者运动的出现。

1.4.2 作业疗法 ADL训练: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重点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患侧上肢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自助和辅助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替、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为目的,1次/天,治疗均实行一对一方式。

1.5 疗效评价: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X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的比较,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后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有效。

3 讨论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4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指因脑动脉的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患者脑动脉的管腔变得较为狭窄、出现闭塞的情况或者狭窄部位形成血栓, 进而致使患者的脑部血流发生中断的一种急性缺血性的脑血管病相关症状,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 此病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患者容易出现偏瘫的症状,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2]。本文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分析进行研究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所有的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的确诊, 已排除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住院天数低于两周的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56.4±3.6) 岁。

1.2 方法

当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之后, 则可以实施对患者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 护理方法主要包括, (1) 适宜按摩: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按摩被动运动, 可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按摩, 使用拇指对患者上肢进行5次揉捏, 再使用弹指法对患者的肌腱部位进行2次按摩, 然后活动患者机体的相关关节。 (2) 定时翻身: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运动, 避免患者瘫痪肢体的肌肉变得松弛及静脉的回流较差而引起的水肿症状, 一般选取健侧的卧位对患者每1小时进行1次翻身, 注意避免对患者的瘫痪进行大力的牵拉、扯拽, 并对患者患侧的关节部位进行保护。 (3)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自住院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对自身的瘫痪肢体进行一定的假想运动, 之后逐渐借助外力进行康复训练, 可以先锻炼手指, 逐渐增加患肢的肌力,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至Ⅱ级时, 建议患者利用自身的健肢协助自身的患肢进行翻身、左右的肢体移动、健肢侧位的手握住患肢侧位的手进行握拳的锻炼,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至Ⅲ级及以上时, 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离开病床的下床行走锻炼, 在逐渐增加站立和行走时间的同时, 利用上肢的手握住健身球进行手指的锻炼等。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的前1 d测定患肢的肌力情况, 评定的方法如下, 0级为感觉不到患者的肌肉收缩情况;Ⅰ级为没有发现明显的运动情况, 但可以触及患者的肌肉收缩现象;Ⅱ级为不能将患者肢体的自身重量克服并完成运动, 但可以在水平的方向及没有负重的情况下完成运动;Ⅲ级为只可以克服肢体自身重量而不能负重完成运动;Ⅳ级为可以克服中等的负重完成运动;Ⅴ级为可以克服和健侧相近的负重完成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康复训练护理后, 50例患者的肌力得以明显改善, 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 对具有偏瘫症状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 可使患者的患肢功能得以改善, 主要是由于肢体康复训练可促使感受器官所接受到的传入性冲动对于大脑皮层的功能可塑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恢复患者患肢所丧失的肢体功能, 还可避免患肢的肌肉发生萎缩与出现关节的挛缩现象[3]。本研究发现, 对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一定的肢体康复训练后, 患者的肌力测试级别得以明显提高, 说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效果较好, 有效改善患者的患肢,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1) :1959-1960.

[2]靳春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2) :436-437.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5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康复护理,肢体功能,综述

脑卒中是一种骤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不省人事、突然昏迷,或智力障碍、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病理类型包括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4类[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脑卒中后仍普遍存在失语、偏瘫等后遗症。近年来,临床为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加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不少学者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肢体挛缩,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本文将从早期康复护理时机、康复护理体位、心理护理、运动功能康复等方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1 早期康复护理时机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是指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的康复护理。脑卒中发病后的3个月内是脑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因此宜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以提高脑功能恢复效果。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可以在发病后几天开始恢复,发病后30~90天是康复速度最快的时期,3个月以后康复速度会逐渐减缓[4]。笔者认为,对于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48小时后即可实施康复护理,而脑出血患者则通常需要在发病后10~14天开始实施康复护理。需要注意的是,在脑卒中治疗全程中,均应始终贯穿康复护理理念,并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开展康复护理[5]。

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护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心理康复护理。由于脑卒中均为急性发病,因此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出现失望、焦虑、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种负性情绪的存在又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产生直接影响[6]。鉴于此,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在与患者接触时要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言语要谦逊,多予积极暗示,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有意识地与患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7]。同时,护士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关心、体贴患者,从生活、心理、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照顾,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8];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多给予患者经济、情感、生活等方面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机体的一些神经受到损害,因此更容易发生抑郁症,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加快肢体功能康复具有重大意义[8]。

3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功能位摆放、被动运动、被动按摩、健肢主动运动,以及走、站、坐、生活活动等训练[9,10]。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效果会对患者今后的身体功能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3.1 功能位摆放

良肢位是一种为预防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功能,诱发分离运动所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制动3周以上,其关节周围的疏松组织就会转变为致密结缔组织,进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11]。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摆放良肢位,能够较好地防止肌肉痉挛,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有效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入院早期即实施体位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国内有文献报道[12,13],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有效率可达到94%,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康复体位护理,能够缓解肌肉痉挛症状,降低早期分离运动和关节受损的发生风险[14]。脑卒中偏瘫患者常用良肢位包括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半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不论哪种体位,在摆放时均要注意避免屈曲腕关节,并使用绷带支持足踝,以免发生足下垂;还要注意避免牵拉过度,以免造成关节及周围结构损伤[15]。①仰卧位摆放是将患者的上肢外旋、外展,在患者肩关节下方垫枕,保持肩关节上抬,伸展肘关节,掌心向上,手中放纱布,在双下肢的小腿、大腿间各放置1个沙袋,以免髋关节外旋、外展;在床尾与足底间放一硬枕,让足部处于中立位,以免踝关节趾屈[16]。②患侧卧位是指健侧在上、患侧在下的侧卧体位,患侧上肢、肩部前伸,伸直肘关节,手指分开,手心向上,患侧髋关节向后略微伸展,轻度屈曲膝关节,踝关节保持中立,健侧髋部、膝部向前屈曲,在腿下垫枕,上肢自然摆放在身上。该体位能够增强患侧知觉刺激,拉长患肢,减少患肢痉挛。③健侧卧位是指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体位。侧卧时,躯体基本垂直,肩胛充分前伸,伸直肘腕,上肢放于前方的枕头上,健侧下肢后身,屈曲髋膝[17]。

3.2 被动活动与按摩

每天对肢体进行按摩,特别要注意对下肢、手部、肩部的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止痛消肿,避免发生静脉炎和压疮,加快肢体功能恢复[18]。在进行按摩时,动作要缓慢、轻柔,对瘫痪肌和拮抗肌同时进行按摩,先从大关节开始按摩,再对小关节进行按摩,然后对所有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包括关节的外展、内收、屈伸、旋后、旋前等,每天20~30min,每天2次。

3.3 床上动作训练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床上动作训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包括上下肢训练、平衡训练、翻身训练。其中上肢训练是指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交叉相握,由健侧前臂运动带动患侧上肢开始运动,每次5~10下;下肢训练是指患侧下肢在健侧下肢辅助下,进行抬腿练习,健肢在下,患肢在上,相互交叉,然后缓慢将双腿向上抬起,每次5下,每天10次;翻身训练是指将患者从仰卧位翻至健侧卧位或患侧卧位;平衡训练是指通过跪位、坐位借助一定的外力增强机体的平衡反应能力[19]。

3.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日常生活训练是指训练患者进行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入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活动,具体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项目要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确定,并在康复护理中注意指导患者使用残存功能,学会借助工具翻身、起床、移动等技巧[20]。

4 结束语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患者, 男性22例, 女性15例。年龄45~82岁, 其中脑出血13例, 脑梗死24例, 均行CT或 (和) MRI扫描确诊。

2护理

2.1 记忆的康复与护理

脑卒中后患者常有记忆缺失, 改善记忆的方法如下:①写日记, 根据病情及文化程度, 可写关键词和短文, 有助于扩大思维和加强记忆;最简单者可在房间内贴上几个日常生活条幅, 引起回忆, 适应生活。如患者看到“早晨起来”四个字, 会想到起床后整理被褥, 洗脸刷牙, 外出散步等;看到“11点后”几个字会想起快到中午了, 亲人们快要下班, 应准备午餐等事项。国外有用电子计算机来帮助记忆, 它能存入及释放大量信息, 是唤起和增强记忆的有力工具。②看图片或称视觉成像术, 即让患者看一系列图片, 以激起患者对往事的回忆。开始时可让患者看着图, 向他讲述该图像的来历和当时的背景等, 让患者复述或启发患者对当时的回忆, 多次重复最后达到患者自己单独讲述。有人认为视觉成像术是唤起记忆的好方法, 在恢复损伤记忆方面优于单词。③训练患者记数字, 如258634, 先教患者记258, 再记634, 以后若提起258, 就可联想到634或258634。④可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来助记忆。⑤药物:有些药物在恢复记忆上有一定作用, 可配合记忆训练应用, 如都可喜、胞二磷胆碱等。

在记忆康复治疗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康复早期应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做一估计, 因其对以后制定康复措施和方法有用, 同时也影响康复效果。②有认为病损部位也影响康复效果, 一般说来, 左侧半球损害者记忆易康复, 要尽力给予训练。③应对患者进行理解力训练, 因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很大帮助, 主要是进行计算符号训练。④坚持持久训练:长久的, 循序渐进的训练是成功的关键。⑤选择最优康复方法:目前认为较先进的方法是视觉成像术及单字训练[1]。

2.2 功能锻炼护理

①被动活动:在瘫痪早期或完全瘫痪者, 要对瘫痪进行被动活动训练, 即完全靠外力来活动肢体, 其目的是改善循环, 刺激本体感受器, 引起反射冲动,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保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畸形, 减轻肌痉挛。被动运动包括使用机械力, 他人之力及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机械力如借助康复床, 各种康复治疗仪或器械, 使瘫痪肢体随机械运动而被动运动, 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的被动运动也属于这一范畴。他人之力主要是由按摩医生等医护人员或家属, 施给患者瘫肢以屈、伸之力引起肢体被动运动。用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来帮助瘫痪肢体运动是患者常用的方法, 如用健侧手来帮助病侧手伸屈或上肢的屈伸, 旋转和抬举, 将健康下肢放在瘫肢下面, 帮助其抬举等。②主动活动:脑卒中后不全瘫的患者, 或开始为完全瘫后经治疗肌力有所恢复的患者, 均应进行主动活动。根据肌力不同, 主动运动可分为被动加主动和主动独立运动两种。主动运动较被动运动更产生丰富的肢体活动, 促进功能代偿, 这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活跃局部新陈代谢, 维持肢体正常解剖结构有更大作用。③按摩 是对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或对经络穴位进行推拿、锤击, 按其方法不同, 大致可分为推揉、按拿、摩擦、摇动、拍振五种, 目的在于调节身体内部功能, 增强抗病力, 调节血液循环。可用手按摩或器械按摩, 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中均可应用[2]。

2.3 语言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会出现失语或不完全失语, 言语功能的训练包括以下4个内容的练习:一是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 二是发音功能, 三是构音功能, 四是语言综合能力。脑血管病患者经临床治疗出院后大多病情已稳定, 患者家属可开始尝试对患者一对一的进行言语训练。训练的方法可采用三结合, 即听音乐、练发声和学说话三结合。言语训练时应先练发声, 后学构音, 听、视、说、学需并重, 反复实践, 日积月累, 先简后繁, 循序渐进。

2.4 饮食护理

①饮食时间, 我国人一般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医学认为“朝不可虚, 暮不可实”。一般主张早饭应早, 午饭吃饱, 晚饭要少。进食要有规律, 进餐前后保持精神愉快, 尤其是播放患者爱听的音乐能增强食欲, 促进消化。②进食数量与质量 患者的消化机能一般较弱。因此, 对于康复患者, 宁饥毋饱, 宁热毋冷, 宁软毋硬。中风患者吃些软的、热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细嚼缓咽, 不要吃的过饱, 能促进康复。③饮食选择 中风患者最好的饮食是牛奶、豆浆等大豆制品。而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不能在牛奶、豆浆中加糖。中风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心脏病, 食盐和动物脂肪等油腻性食品都不易多食。总之, 以清淡、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即可促进康复, 又能防止复发与合并症。

2.5 皮肤护理

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由于昏迷瘫痪、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 容易发生褥疮。中风患者多有瘫痪或昏迷, 自己不会翻身, 经常受压的部位可因受压缺血而形成褥疮。家属等护理者要每隔2小时帮其翻身1次, 重症患者要由左侧卧位翻成右侧卧位, 或由右侧卧位变成左侧卧位。有大小便失禁者, 床单、衣服等易被尿、粪浸湿或污染, 因此应及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服与被服, 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否则, 更换不及时, 受浸湿的皮肤也容易发生褥疮。冷天, 常用暖壶或热水袋放置被窝内取暖, 由于水温高, 外面不包裹或包裹物太薄, 紧靠患者皮肤, 患者又有感觉障碍或因瘫痪而不能主动移动被烫肢体, 引起皮肤烫伤之事时有发生。对此护理者应特别注意。无论轻重患者都要定时翻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头部与躯干应同时翻动, 对于身高体胖者可由2人帮助翻动。

2.6 二便护理

脑血管病, 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防止再出血和脑疝形成是很必要的。1 d以上未解大便者即应使用开塞露排便或番泻叶泡水服。若仍不排便可考虑用肥皂水灌肠通便。中风患者, 有尿潴留者, 需置保留导尿管, 定期放尿, 同时应注意防治泌尿系感染。

3结果

37例患者通过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脑血管病后遗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患者均能心情愉快, 积极配合康复治疗;19例肢体基本恢复行走;15例不同程度的康复;3例出现并发症。

4讨论

幸存的急性中风患者, 少数经几周, 多数经几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和对日常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这种康复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适应性康复, 指患病后丧失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健康肢体来完成, 如穿衣、吃饭、写字等原由右手来完成, 当功能丧失时, 可由左手通过学习训练来完成。二是“内部康复”, 是受损神经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如下:①病灶初期由病灶周围脑水肿引起的神经功能抑制, 随着病程发展和治疗, 水肿吸收、消失, 神经细胞和纤维功能恢复正常。CT研究显示这个时期约持续8周。在病程早期丧失的神经功能恢复快, 主要与此有关。②神经机能的代偿作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或储备功能, 当某一部位损伤出现神经机能缺失时, 其病灶周围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可发挥代偿作用, 使丧失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3]。③神经纤维传导系统功能的阻断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 一旦传导功能恢复, 丧失的神经功能也能恢复。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 神经细胞的轴突可再生, 另外原来作为储备而不起作用的轴突, 在其他轴突受损后, 便相对起了作用, 这也促进了有效轴突的增多, 在康复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从而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4]。通过脑血管病肢体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

[2]方定华,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0-43.

[3]津本中治.学习与记忆形成的过程.东京:朝仓书店, 1994, 251-267.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偏瘫患者共50例, 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在44~69岁, 平均为63.9岁。除偏瘫外, 其他生命体征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神志清楚。随机分组, 27例接受社区康复护理, 23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偏瘫程度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 P>0.05, 无显著差异,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 药物相同, 由普通护士为对照组2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而护理干预组27例患者则接受社区康复护理及肢体功能训练, 以3个月为护理期限, 在护理之前及之后, 以Fugl Meyer为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分, 护理干预组具体护理如下: (1) 由医院培训专业护士, 向其讲解肢体锻炼方法与相关要求, 由具体的护理人员, 一对一负责为本组中27例患者实施护理。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治疗状况、功能障碍评分以及日常身心状况, 为其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将护理方案交给专门照顾患者的患者家属, 并为患者家属实施现场地肢体功能训练工作演示, 待患者家属彻底掌握护理工作技巧之后, 由其家属负责帮助患者进行训练。 (2) 训练内容:a.上肢:取仰卧位, 帮助患者将上肢向前屈约90°, 引导患者缓慢重复地抬肩, 将手伸向天花板, 或伸手抚摸自己的枕头与前额等, 以练习患者控制物体的能力;取坐位, 帮助患者将手臂向后伸, 肩外旋、肘伸直, 或将手平放于墙面, 以其支撑整个身体的压力, 以锻炼肌肉的长度。b.下肢:取坐位, 帮助患者对髋关节进行屈伸运动 (角度约为90°) , 或者引导患者俯卧于床, 将两腿及髋关节伸直, 缓慢地进行屈伸运动;患者站在椅子后面, 以手扶椅, 以保持身体直立, 引导患者做屈膝运动, 尽可能避免屈膝时躯干前伸。c.手腕:重复进行伸腕练习、抓放水杯练习、一手指推移物体练习, 提高患者手部活动灵活性。d.平衡:每日定时为患者翻身, 并在为其翻身时, 帮助患者进行坐起与处于坐位状态下的平衡训练, 同时逐渐地将患者的仰卧位调整为坐位, 以锻炼患者肢体的平衡度。 (3) 每周为患者进行1次随访调查, 记录其锻炼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为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同时, 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潜在的心理引导, 给予他们鼓励及关心,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康复的信心, 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同时, 还要求患者家属每天帮助患者按摩存在障碍的部位, 帮助患者康复。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分析本次数据, 以t检验两组间的差异, 计量资料以 (±s) 来表示, P<0.05, 为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本次护理时间为3个月, 于第3个月评定患者肢体的功能恢复状况,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实施统计对比, 康复护理组相比于对照护理组, 在护理之后, 其肢体恢复状况更为显著,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脑卒中的危害及护理干预的意义:

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 遗留下的肢体功能障碍, 会使其未来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其自身及其家人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帮助患者对瘫痪的肢体进行训练, 以提高其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 极其必要[5]。鉴于这种康复训练耗时较长、见效缓慢, 若长期让患者进行住院治疗, 不仅会使患者与其家人面临经济负担, 还会加剧患者心理压力, 不利于其患侧肢体的恢复。而选择摄取康复护理, 引导患者在出院之后, 于日常生活中进行功能训练, 并由患者家人充当康复护理人员, 为患者提供帮助, 既可以减轻患者压力, 又能够使其主动配合训练活动, 从理论上讲具有良好地效果。近年来, 为了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诸多医师针对社区康复护理实施了研究。

3.2 护理方法及其取得的临床效果:

我院护理人员为27例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 重点帮助患者实施肢体功能训练, 与常规护理的23例偏瘫患者相比, 在护理3个月后, 社区康复护理组中患者上肢、下肢、手腕及肢体平衡的恢复情况更为良好。根据护理期间随访调查记录来看, 社区康复护理中, 患者更容易感受到家庭的温情, 心情愉快, 可更为主动积极地配合其家人进行功能训练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患者的康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 根据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资料来看, 患者家属对于社区康复护理的信息反馈较好, 他们一致认为此种护理方式及锻炼方法比住院治疗及护理更为人性化, 且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 也帮助他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相较于其他护理方法具有更多优势。

综上所述, 社区康复护理作为一种家庭式护理, 开展于患者熟悉的场所, 由患者熟悉且信任的家人帮助其实施, 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使患者更为主动勇敢地进行锻炼, 最终促进患者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在未来为偏瘫患者实施护理时, 可重点对此护理方法加以运用。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必须扮演好自身角色, 为患者、患者家属提供帮助, 并及时地调整患者的锻炼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社区康复护理工作中肢体功能训练对于偏瘫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以27例偏瘫病患为对象, 根据其身心状况, 为其建立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并对其家属进行系统培训, 以引导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并定期随访调查患者训练及康复状况, 对其训练方案加以适当地调整。设立同期接受治疗与常规护理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 观察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明显恢复, 但康复护理组中27例患者功能恢复程度相比于对照护理组更为优化, P<0.05。结论 为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 帮助其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凤莲, 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3, 34 (1) :163-164.

[2]唐云, 凌峰.11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6) :139-140.

[3]裴爱君.家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 :78-79.

[4]王敏.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5) :200-201.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中, 男16例, 女9例, 年龄23~82岁, 平均年龄 (57.23±2.3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7例, Ⅱ级12例, Ⅲ级6例;右侧偏瘫11例, 左侧偏瘫14例;观察组25例中,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2~81岁, 平均年龄 (57.62±2.8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6例, Ⅱ级11例, Ⅲ级8例;右侧偏瘫12例, 左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坐姿训练、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 (1) 脑水肿时期:此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适当进行肢体调节, 以保护患者的关节功能;将患者处于卧位, 医护人员微微抬高患者的手肘, 对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活动, 包括肩外旋、上肢作肩外展、指关节屈伸运动等, 同时进行下肢关节运动, 包括足趾屈伸、踝关节背伸、膝关节屈伸等运动。重复至少4次, 每次持续3min左右; (2) 疾病稳定时期: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告诉患者有关翻身技巧并做对应的指导, 同时通过使用坐便器以完成坐起训练;使患者保持侧卧位, 通过健侧进行支撑, 缓慢移动至床沿, 随后医护人员按压住患者的骨盆侧, 并轻推患侧肩部, 促使患者用力坐起;帮助患者练习翻身, 并且进行桥式运动;另外告知患者将双手交叉, 进行手指活动训练; (3) 恢复时期:对患者进行座椅转移、行走、站立、步行等下肢训练。同时对于上肢的恢复锻炼也必不可少, 包括握力训练、小球训练以及提放物件等。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多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 加快患者的恢复。

1.3 疗效观察经护理后, 评估所有患者在康复锻炼1周及6周以后的肌力情况, 以及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变化情况比较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 Ⅲ 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ADL评分情况比较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恢复程度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也为患者大脑半球功能以及神经侧支循环功能的重建打下了基础[4]。但是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临床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好的疗效[5]。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不同的干预。在脑水肿时期, 调整患者的体位从而使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得到提升;在基本稳定时期, 督促患者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 包括起做训练等, 起到改善患肢的作用;在恢复期, 采取握力恢复训练以及站立、行走、步行等康复训练, 加快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 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

本文发现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 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另外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以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并确诊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的患者50例,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观察组则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情况, 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康复锻炼1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5) :151-153.

[2]卢丹丹, 张少茹, 周红艳.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2) :150-152.

[3]张继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5, 28 (8) :152.

[4]林上清, 谢春雷, 李春霞, 等.早期功能练习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10) :52-53.

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方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MBI、CT诊断证实, 发病在2 d内, 瘫肢肌力为0~II级, 未出现肾衰、心衰、神志清晰。研究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43~83岁, 平均年龄 (67.4±9.4)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2例, 年龄42~82岁, 平均年龄 (67.3±9.2) 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 给予常规神经治疗, 主要包含脑血循环、脑水肿、营养神经与脑保护等治疗,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拍背、翻身、口腔等生活护理,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借助辅助功能下床活动, 给予健康宣教[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循证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1) 对患者、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患者康复依从性。患者发生脑卒中后, 由于康复过程极长, 必须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以动作、文字与口头方式示范, 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康复培训、实践经验。同时, 根据患者个性差异, 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 标明患侧肢体, 确定平卧位、卧位摆放、健侧的卧位姿势, 保持患者的健侧肢位, 选取拮抗位置, 构建翻身卡, 记录号患者当前体位, 纠正不合理的姿势。确定翻身的不同时间, 可稍微久持健侧位[3]。 (3) 注重患肩关节保护, 避免肩关节出现脱位, 卧位时, 使用垫软于肩下, 以保护肩关节。处于坐立位时, 使用三角巾将患侧上肢托住。 (4) 控制肩关节的活动幅度, 防止关节挛缩, 制定每日关节活动时间, 保持30 min松动。 (5) 开展躯体移动寻仙, 给予转移训练、床上翻身训练。 (6) 给予平衡训练, 主要加强坐立平衡。 (7) 选择反射抑制手法, 选取坐卧位, 握手深举过头, 在运动前, 使健侧手对关键点进行反射性控制, 主要有腕、颈、肘、指、肩胛骨, 以对痉挛模式进行抑制。

1.3 疗效判断

在治疗前、后第20天给予评价, 对于住院不足20 d者, 在出院前0.5 h时给予评价。由专业治疗师实施半盲评价, 选择Barthe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r指数对比

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与压疮, 研究组0例压疮, 4例肩关节半脱位, 约占13.8%, 3例关节挛缩, 约占8.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评分对比

经过护理后, 肌张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循证护理具有以下特色, 实施临床患者后, 可能会发生并发症, 而康复技术加入介入护理, 护理人员具有康复护理理念、脑卒中知识等职业理念, 是一种连续的、早期的护理模式, 以循证护理、系统护理为工作指南。护理模式逐渐在变化, 其护理范畴并不局限单纯疾病护理, 更是围绕患者健康实施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同时也是信息提供者、咨询者、教育者、辅导者与促进者。脑卒中患者可能出现继发性障碍, 例如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与足下垂, 经过循证护理, 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所以, 早期肢体康复中的循证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功能重组、代偿性, 同时由于边缘神经细胞坏死缓解、颅内压下降、水肿消退等而逐渐恢复。同时, 也包含患者本能学习, 可促进大脑功能的修复。对照组患者虽为给予康复护理, 但由于本能性的动作活动, 其大脑功能也有所修复。研究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 展开运动教育与康复教育, 经过强化运动处方, 增强患者的康复力度, 可有效恢复患者功能。

实施早期康复循证护理, 可有效降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减少致残率, 在患者痉挛期、历驰缓解期, 若不注重防止肩关节出现半脱位, 不注重对肌力调节, 通过下肢伸肌、上肢屈肌, 若不加以抑制, 不强化固定, 会加重肢体的障碍程度。同时, 由于长期卧床, 使患者处于不活动状态, 导致肌肉萎缩与关节挛缩。所以, 实施康复护理,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关注肩关节保护, 保持关节的活动力度, 对肌张力进行调节, 有效对异常运动进行抑制, 尽量提供正常肌张力运动、姿势, 通过正常运动模式, 避免误用综合征, 减少致残率, 提高患者功能恢复进程[5]。

早期康复循证护理, 为患者出院回家、继续康复奠定基础, 加强住院满意度, 护理人员应掌握康复知识, 加强健康宣教, 注重护患关系的融合, 取得患者的信任。在该组实验中, 研究组患者在早期肢体康复中实施循证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经过护理后, 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这说明,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实施循证护理, 可促进患者的肢体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循证护理,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 研究组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实施循证护理, 可促进患者的肢体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

参考文献

[1]钟美容, 胡艳宁, 莫海花, 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8) :724-726.

[2]黄晓清, 陆宁愿.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84-1385.

[3]王艳丽, 钱文茹, 钱满芹, 等.循证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健康必读, 2012, 11 (6中旬刊) :487-487.

[4]钟美容, 胡艳宁, 王庆武, 等.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5) :517-519.

上一篇:教师利益下一篇:治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