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偏瘫

2024-09-15

脑中风偏瘫(共11篇)

脑中风偏瘫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涤痰益气复瘫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脑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9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自拟的涤痰益气复瘫汤。20d后对两组疗效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优于对照组的75.5%(P<0.01)。治疗后治疗组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涤痰益气复瘫汤汤治疗脑中风偏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

关键词:中药,涤痰益气复瘫汤,脑中风偏瘫,疗效

脑中风(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病情进展快,致残和病死率高,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1]。近年来,脑中风偏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此病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提高脑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笔者开展了涤痰益气复瘫汤治疗脑中风偏瘫90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脑病科收治的180例急性脑中风偏瘫(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44~80岁,平均(61.12±8.62)岁;病程3 h~5 d,平均(1.9±0.6)d;其中肌力0级56例,I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7例;伴有高血压病42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68例。对照组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龄45~77岁,平均(60.26±7.21)岁;病程2 h~6 d,平均(1.5±0.7)d;其中肌力0级47例,I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伴有高血压病41例,冠心病31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灶大小、多少、梗塞部位、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合并症等方面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2]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予以改善脑细胞代谢、降颅内压等治疗,1次/d,20 d为一疗程,观察疗效。同时对两组合并症,如颅内压增高者用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颅内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按病情分别给予适当降压药、扩血管药、降糖药、降脂药物药物等对症治疗。

1.3.2 治疗组

根据中医辨证,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加以精研细选,采用自拟的涤痰益气复瘫汤方剂。方剂组成:黄芪150 g,丹参20 g,川芎25 g,杜仲15 g,赤芍、牛膝、桃仁,天麻各15 g,红花10 g,胆星10 g,水蛭、地龙各10 g,蜈蚣2条,通草3 g,桂枝6 g,炙甘草6 g。水煎300 ml,每日1剂,分3次服用。连服20 d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用药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按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前后两组病例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将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列为显效;进步列为有效;无变化及恶化列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一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后肌力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肌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典型案例

患者李某,男,59岁,因左侧上下肢完全性瘫痪1 d于2010年10月20日入本院脑病科。患者1 d前感觉头晕、左侧肢体麻木、左上下肢无力,急来本院检查治疗。诊断急性脑梗死、中风左侧偏瘫症,遂住院治疗。患者神志清楚,语言蹩涩不流利,反应迟钝,口留涎水,口苦,咽干,左侧上下肢完全性瘫痪,舌质暗,舌苔薄白,舍下脉络少许瘀点,脉迟、弦、涩。诊断:中风偏瘫症(痰阻经络型)。治法:益气活血化瘀,涤痰熄风通络。自拟涤痰益气复瘫汤加减:黄芪120 g,丹参20 g,当归、川芎、桃仁、牛膝、赤芍各15 g,杜仲20 g,红花、天麻、僵蚕、全蝎、地龙、胆星、条芩各10 g,蜈蚣2条,水蛭10 g,通草3 g,桂枝6 g,炙甘草6 g。5剂,水煎300 ml,每日1剂,分3次服用。5 d后复诊,自诉左侧上下肢有轻微疼痛,由陪人搀扶能跛行,痰涎减少,语言清晰,舌苔薄白,脉迟、细、涩。以原方加减巩固疗效:黄芪120 g,丹参20 g,当归、川芎、桃仁、牛膝、赤芍各15 g,天麻、红花、桃仁、地龙、灵仙各10 g,杜仲20 g,炙甘草6 g,丹参20 g,10剂,水煎300 ml,每日1剂,分3次服用。药服完后再诊,自诉左侧疼痛消失,自撑手杖步行,左手能握筷子,舌质正常,脉沉迟虚,再以原方去僵蚕、全蝎、蜈蚣,加白术、阿胶,又服5 d共20剂,休息3 d后,再服20剂痊愈,生活完全自理。

4 讨论

中风又名“卒中”,其病因病机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或嗜酒及肥美食物,房室所伤;劳累过度,致阴阳失衡,脏腑气偏,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心窍而生[4]。《中风斛铨》说:“五脏之性肝为暴”,证属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瘀滞脑络,可致窍络痹阻,脑髓受损,治则以活血祛瘀,通经行滞为治疗大法[5]。临床认为,本虚标实是以“气虚血瘀为多见”,急性的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而后期的本虚“多以气虚、阴虚多见”,由实转虚或发病即为虚证[6]。本方根据以上病机而设制,标本兼治,补益肝肾,熄风通络化痰涤痰,行气活血药融为一体,而随证加减。对肝肾亏损,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的偏瘫疗效显著。方中重用黄芪益气生血;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丹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蛭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天麻、全蝎、蜈蚣平肝熄风通络;胆星清热化痰;通草、桂枝温经活络;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活血、涤痰化痰、熄风通络之功,而达到治疗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7];丹参、杜仲、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桃仁、红花、水蛭均有降血压、抗血栓、抗凝血、扩血管,降低血液粘滞度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8];天麻、地龙、蜈蚣、全蝎、胆星有镇静、抗惊厥、溶血作用[9];桂枝、通草有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作用[10]。

本观察表明,本研究采用涤痰益气复瘫汤治疗脑中风偏瘫,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仅在临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发生。且可明显提高脑中风偏瘫的疗效,有助于致残后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脑中风偏瘫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武红斌,赵俞平,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4):1-4.

[2]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6-57.

[4]吴立欣,金栋.中风病因新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95.

[5]尤劲松,黄燕,蔡业峰,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特点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4):182-183.

[6]闫晓霞,王建昌,李忠东.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6(21):109.

[7]卢亚娟.黄芪治疗呼系统疾病临床研究探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2):27-29.

[8]吴昊.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67-168.

[9]王莉,徐宁,孙娟,等.12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惊厥作用和时间-体存生物当量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9(4):112.

[10]林懿才,赵恒,黄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7):789-790.

脑中风偏瘫 篇2

3.1 内服方药

内服方药一直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对中风偏瘫的分期及辨证尚无统一认识,有关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要长达数月,而治疗方案相应调整亦未达成共识。任成升[2]根据中风各期的临床表现,运用化痰活血,泄热通腑治疗急性期,补肾活血,化痰兼益气通络为恢复期的治疗大法,后遗症期以补气活血化瘀治疗。周仕明教授[3]应用扶正法分期论治缺血中风病,以三参地芪汤为基础方,急性期可合用化痰通腑法;恢复期,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遗症期,加养阴血柔筋,舒筋活络为主治疗,临床效果满意。郑国庆[4]治疗中风急性期重通腑醒神、化瘀涤痰,中风恢复期重健脾益肾、活血通络;中风后遗症期治痉挛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郑友丽[5]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探索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张智龙[6]以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状态的基本病机,运用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5例,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总有效率91.1%,收到满意疗效。孙西庆[7]利用温阳熄风化瘀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结果治疗组肌张力降低,痉挛好转,明显改善率55.5%。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率45%,显效率30%。艾绍军[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三阴柔筋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肌痉挛共60例,其中治疗疗组肱二头肌痉挛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股四头肌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两组肌肉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良好。

3.2 针灸治疗

中风偏瘫后,需按摩康复 篇3

按揉胸腰部 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掌按揉其前胸正中线,然后逐渐向下,直至脐下3横指处。来回按摩3分钟,力度适中,不要使患者有痛感。

按摩上肢 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先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然后用左手托住患者的肘部,用右手揉捏患者的手指,每次5分钟。

按摩下肢 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先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

按摩背腰臀 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先用两手拇指按揉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并用手掌在腰背部轻抚几遍,然后用两手由上而下拿捏患者瘫痪的臀部及下肢后侧的肌肉群,轻抚几次。每次5分钟。

脑中风偏瘫 篇4

关键词:散阴舒筋膏,脑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外治法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首, 因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严重了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脑中风所致的各种功能障碍中, 偏瘫的发生率最高, 其中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是常见的后遗症, 而且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 使偏瘫肢体增高的肌张力降低、甚至恢复正常, 在中风后遗症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 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进行治疗研究, 在《理瀹骈文》散阴膏基础上加味研制出散阴舒筋膏应用于临床, 初步观察表明, 有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经脑CT验证均为脑梗塞, 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肢体的痉挛, 随机分为两组, 肌张力Ⅱ~Ⅳ级 (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 ,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23例, 女7例, 年龄 (55.2±15.4) 岁, 病程 (44.8±11.2) 天;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 (58.9±10.7) 岁, 病程 (45.6±10.8) 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脑梗塞常规治疗, 对症处理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病。均采用Bobath疗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包括不良卧姿的矫正, 卧位四肢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 床上翻身、肌耐力、运动协调、坐位平衡、站位平衡、手功能训练等, 进行肢体活动。每日1次, 每次45min, 疗程6周。治疗组30例加用自制散阴舒筋膏穴位贴敷, 上肢贴敷曲池、肩髃、外关穴, 下肢贴敷环跳、阳陵泉、承山穴, 每周换药一次, 以六周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疗6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加用散阴舒筋膏, 改善肌张力增高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见表1。治疗6周时, Fugl-Meyer评分两组肢体活动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 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O1) 。说明加用散阴舒筋膏, 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疗效优于对照组,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l。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l。

4 讨论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 篇5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药熏洗;护理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而中风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中药熏洗是用中药浸泡煎煮取汁,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法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此法操作简单,防病治病有效,且对人体无不良作用,颇为病人接受。现将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手足痉挛、麻木、半身不遂等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对80例中风后遗症伴有手足痉挛、麻木、半身不遂的住院病人进行治疗。80例病人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3例给予中药熏洗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风后遗症病人的症情采用不同的中药制剂。

1.2.1 中风后手足痉挛:生黄芪30g,当归24g,赤芍18g,红花18g,益母草24g,葛根30g,白芍18g,淡竹叶18g,车前草24g,甘草15g,加清水2000 mL,浸泡30min后,煮沸10min,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熏蒸患肢,每日1次,每次20~30min,待药液冷却到40℃再予以淋洗。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叶250g,可活血通络,理筋透骨[1]

1.2.2 中风后半身不遂:半夏24g,白术30g,天麻24g,葛根30g,茯苓30g,川芎30g,桃仁30g,甘草18g加清水2000mL煮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浸泡熏洗20~30min,每日1次,有微汗最佳,可温筋散寒,活血通络。

1.3 操作方法

1.3.1 手熏洗法:根据病症先选定用药处方,准备好脸盆、毛巾、布单。将煎好的药物乘热倾入脸盆,患者先把手臂搁于盆口上,上覆布单不使热气外泄。待药液不烫手时,把患手浸于药液中洗浴,熏洗20~30min微微出汗最佳。

1.3.2 足熏洗法:按照病症先定用药处方,准备好水桶或铁桶、小木凳、布单、毛巾。将煎好的药汤乘热倾入木桶或铁桶中,桶内置1只小木凳,略高出药汤面。患者坐在椅子上,将患足搁在桶内小木凳上,用布单将桶口及腿盖严,进行熏疗。待药汤不烫足时,取出小木凳,把患足没于药汤中泡洗。根据病情需要,药汤可浸至踝关节或膝关节部位。熏洗完毕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处皮肤,注意保暖。

2 护理

2.1 熏洗前护理 病室环境安静舒适、室温适中、不要直接吹风。对病人进行有效评估,对病人心理、专科情况和全身其他疾病进行评估,询问药物过敏史,体质,注意温度,一般熏蒸的温度以5O~7O℃为宜防止烫伤。进餐前后30min不宜熏洗治疗,年老体弱、心、肺病、体质虚弱及水肿患者熏洗时间不宜过长。熏洗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破溃是否完整等情况。遵医嘱配制药液。根据熏洗部位安排病人的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加盖大浴巾,注意保暖。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中药熏洗是一种安全、刺激性小、有效、舒适的治疗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熏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2]

2.2 熏洗中的护理 根据季节的变化在暴露部位加盖衣被,冬季注意保暖。将药液趁热倒人盆中,根据不同部位按要求熏洗。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水温计测量至50℃~60℃最佳,以防烫伤。药液偏凉时随时更换。如果有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感染伤口不宜熏洗,遵医嘱进行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熏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协助病人卧床休息,发现异常报告医生立即处理。

2.3 熏洗后的护理 熏洗完毕后,清洁局部皮肤,擦干,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熏洗完畢后告诫病人慎起居、避风邪、注意保暖。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

3 结果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43人,总有效率95.1%,对照组37人,总有效率86.4%。两组有效率经处理统计学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中药熏洗的应用 在物理温热作用下,使皮肤血管扩张,使药物通过多途径转运进入血液循环,并加快药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过程较匀速、稳定扩散,剂量均匀递增,浓度相对恒定辐射深入腠理、脏腑发挥药效。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活血通络、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通过对下肢、手足部的熏蒸淋洗及按摩,可起到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起到防御疾病的作用。

4.2 中风辨证施治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中风多为病人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阴阳失调,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施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而风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所致。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通过熏洗、按摩刺激,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调节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内脏产生的病理变化,提高机体自我防御及免疫力。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病外治是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之一。中风后遗症病人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随症加减药物外,常须结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进行治疗,配合外治法,可提高疗效[3]

4.3 心理护理 中风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心理上非常压抑和苦恼。我们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多开导、安慰和鼓励,不要说伤害患者自尊和感情的话。根据其心理活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要学会心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正确看待疾病,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主动配合医生治疗,根据病情坚持主动锻炼或被动锻炼,通过医护人员共同的努力,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献国,玎病中药外治法,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59

[2] 伍诗惠,黄细妹,王少珊,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体会,广东:现代护理,2012:5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例。20例患者全部经CT检查诊断为脑梗塞、脑血栓或溢血等原因所引起的偏瘫。其中年龄最小者49岁, 最大者73岁;病程最短者半个月, 最长者3年;男性12例, 女性8例。

1.2 治疗方法

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 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1.2.1 取穴

百会、上星、印堂、风池、风府、内关、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丰隆、解溪、太冲穴。

1.2.2 操作

将患者取侧卧位, 瘫痪侧在上, 然后医者选用0.5~2寸长的毫针针刺上述穴位。首先针刺百会、上星、印堂、风池、风府穴, 用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min, 其他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丰隆、解溪、太冲穴针刺得气后接通805电针, 选用连续波,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留针3 0 m i n, 取针后每穴艾灸3柱, 以使皮肤潮红为度。1d1次, 15次为1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诊断疗效是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中有关标准诊断为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为准。

临床治愈:偏瘫症状基本消失, 能徒步行走, 生活自理;显效: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明显好转;好转:偏瘫症状有所改善、肢体功能逐渐好转;无效:治疗前后偏瘫症状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经过3~2 0个疗程治疗, 痊愈1 5例, 占7 5%;显效2例, 占10%;好转1例, 占5%;无效2例, 占10%。总有效率约为9 0%。

3 病案举例

患者, 邓某, 男, 58岁。2006年2月5日晚突发左侧肢体不遂拌有短暂昏迷, 舌强语塞, 即送县医院治疗。经脑CT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住院治疗。2个月后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 查体见血压140/90mm Hg, 左侧肢体偏瘫, 软弱无力、失语, 上肢肌力1级, 下肢肌力2级, 伸舌偏左, 舌红少苔, 脉搏细数, 诊断为中风偏瘫。笔者运用上述治疗方法, 经3个疗程治疗后上肢肌力达2级, 下肢肌力达3级, 能扶着走数步, 说话能吐单字或双词。又继续治疗15个疗程, 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生活自理, 语言正常。随访1年, 偏瘫的肢体恢复良好, 生活自理, 能操持家务和简单的农田作业。

4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的病因为内风挟“痰、火、血、淤”, 而致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衰退、气血逆乱、清窍失养、经络阻滞所致, 即“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发病原因很复杂, 但高血脂和高粘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血粘度增高使血液缓慢不畅, 而使脏器血液灌流减少, 促进血管内血栓形成。针灸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 能行气活血、通络利关节, 它能加强人体整体的调节作用, 纠正血液的粘、聚、凝状态, 促进微循环, 所以对中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临床观察中风偏瘫针灸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 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2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20例患者经过3~20个疗程治疗, 痊愈15例, 占75%;显效2例, 占10%;好转1例, 占5%;无效2例, 占10%。总有效率约为90%。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通络利关节, 它能加强人体整体的调节作用, 纠正血液的粘、聚、凝状态, 促进微循环, 所以对中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脑中风偏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3例, 女性17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8.9±5.4) 岁;病程6~27天;其中左侧瘫痪患者12例, 右侧瘫痪患者16例, 双侧瘫痪的患者12例;肌力:0级患者5例, Ⅰ级患者18例, Ⅱ级患者17例。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16例;年龄54~79岁, 平均 (67.8±5.7) 岁;发病时间7~29天;其中左侧瘫痪患者13例, 右侧瘫痪患者14例, 双侧瘫痪患者13例;肌力:0级患者4例, Ⅰ级患者17例, Ⅱ级患者19例。两组患者神志均清楚, 均排除有精神病史、重症糖尿病、失语症、失忆症、视野缺损、智能障碍以及严重的心、脑、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疗法, 采取手法按摩训练与诱发分离等训练, 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 具有针对性地给予运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 采取滚、压及按等手法, 首先按摩患者的偏瘫肢体, 由远渐近, 以达到局部皮肤发热为标准, 缓解患者的肌肉以及关节等痉挛, 避免肌痉挛。对于恢复期的患者, 坚持独立训练, 首先从健侧卧位开始, 然后逐渐到患侧卧位;从需要别人协助到可以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平衡坐位训练, 坐到床边, 两腿下垂, 等到可以下地独立坐椅之后, 平衡站位, 进行迈步以及上下台阶等训练。在进行上下台阶训练的时候, 要遵循先上健腿, 先下患腿的原则。多鼓励患者及早进行自主运动, 恢复自理能力。与此同时, 多鼓励患者进行手部以及上肢训练, 多用健手带动患手一同进行洗脸、吃饭、更衣、刷牙等基本活动。在训练过程中, 尽量使用正确的姿势, 力量要平缓, 尽可能达到大幅度用力, 以达到轻度疼痛或者紧张为宜[2]。

在康复疗法的基础上, 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 取患者的三阴交、内关、人中。上肢取患者的大椎、肩髑、合谷、天宗、曲池、肩井等, 下肢取患者的环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秩边、绝骨等, 每天1次, 每次留针时间为30min, 以患者感觉到胀、麻、酸等感觉的时候为宜。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神经系统大部分恢复或者是基本恢复, 可以扶拐行走或者是独立行走, 语言正常, 肌力达Ⅳ级,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效:神经系统部分恢复, 上下肢功能好转, 下肢可以扶拐进行短距离行走, 语言可以表达意思;无效:神经系统没有改善, 临床症状无改变[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n (%) ]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发病快、病情发展快, 主要是由于患者气血内虚, 再加上嗜食厚味、忧思恼怒、烟酒、气候骤变、疲倦内伤等, 使得脏腑气血逆乱、阴阳失调, 直冲脑组织, 在形成血溢脑脉或者是脑脉痹阻同时, 多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扑、偏身麻木、失语或者是言语蹇涩等, 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4]。

针灸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增快患处脑组织的脑电波频率, 提高脑血流的图波幅度, 增强大脑皮质兴奋性[5]。本次研究中, 通过针刺患者的曲池和阳陵泉, 可以扩张脑血管, 加快血流速度, 进而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 恢复脑病灶组织细胞。另外,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还可以调节患者机体血清脂质类代谢情况, 有效降低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 改善微循环。

从康复医学的角度来讲,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当大脑出现病变后, 通过给予康复疗法, 可改变大脑功能和结构, 减轻因病变而造成的损伤, 在适当的条件下,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再生。所以, 康复疗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 实现功能重组, 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在我国, 多数医院对于中风患者都是重治疗、轻康复, 影响患者的预后。实践证明, 康复疗法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所以, 对于中风偏瘫患者, 在病情稳定后的2~3天, 要及时给予康复疗法。但需要注意的是, 康复疗法是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康复训练的指导之上, 不要过度或者是过急。在对患者进行康复疗法的同时, 给予患者针灸治疗, 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 避免致残,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偏瘫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风偏瘫,康复疗法

参考文献

[1]张海雁.早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2) :1778-1779.

[2]陆岸英.早期针灸加康复训练对偏瘫后肢体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 2009, 2 (30) :28-29.

[3]梁冰, 郦忆文, 王敏华, 等.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 2010, 3 (3) :203-204.

[4]潘国庆, 罗清平, 刘密.浅析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7 (3) :119-121.

脑中风偏瘫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中风偏瘫患者38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其中试验组男12例,女7例,年龄44~79岁,平均56.5±0.8岁,病程6天~6个月,平均3.5±1.4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40~66岁,平均56.7±0.8岁,病程7.2天~6.5个月,平均4.2±1.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采用改善脑细胞代谢、降低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如颅内压升高者采用甘露醇降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药物治疗[2]。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服用破血通络中药,组方为:全蝎5g、蜈蚣6条、黄芪50g、杜仲20g、三七10g、牛膝10g、党参10g、当归10g、川芎15g、丹参10g、地龙10g、升麻5g、甘草15g,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续服用30天[3]。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生活能够自理;好转: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肢体功能部分恢复,需要卧床休息;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或加重。

1.3.2 生活质量

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GQOL-74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4]。

1.3.3 满意度

记录两组患者对治疗过程及效果的满意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试验组对诊疗过程及效果感到满意17例,满意率为89.5%;对照组则有12例患者感到满意,满意率为63.2%。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3 生活质量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B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讨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于患者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等造成阴阳失衡,肝阳暴亢,从而气血逆乱、蒙蔽心窍而生。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如偏瘫、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痛苦。近年来,以全蝎、蜈蚣等为首的破血通络中药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与相关研究[5]结果相似。本文破血通络方剂主要由全蝎、蜈蚣、黄芪、杜仲、三七、牛膝、党参、当归、丹参、地龙、升麻、甘草等药物组成,其中全蝎气微腥、味咸,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等功效,并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等作用,在小儿惊风、抽搐痉挛、半身不遂等疾病中使用较多;蜈蚣性温、味咸、辛,与全蝎同样有毒,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功效,在中风、破伤风、百日咳等疾病中使用较多;黄芪、杜仲、三七有活血祛瘀、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功;党参、当归、丹参具可补气健脾、补血活血;地龙、升麻、甘草则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等功效。诸药合用,能够有效发挥全蝎和蜈蚣的功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的B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GQOL-74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与相关研究[6]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破血通络中药能提高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破血通络中药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3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营养脑细胞、降颅压、对症治疗等常规处理,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服用破血通络方剂(全蝎、蜈蚣等),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BI评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GQOL-74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破血通络中药能提高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药,破血通络,全蝎,蜈蚣,疗效

参考文献

[1]1安建武,李东学,李马娃.针灸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偏瘫56例[J].光明中医,2010,25(9):1669-1670.

[2]王杰,贺俭.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9):84-85.

[3]杨先钊,彭信国.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偏瘫3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1):11-12

[4]刘纯兴,李文金.中药针剂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14(4):139-140.

[5]闫晓霞,王建昌,李忠东.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6(21):109.

脑中风偏瘫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为 (58.9±10.5) 岁;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病程3~90d;经颅脑CT检查发现病变部位为基底节区38例, 皮质区16例, 小脑区6例;偏瘫肢体为左侧28例, 右侧32例;患肢肌力0级20例、Ⅰ级12例、Ⅱ级28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同时排除意识障碍、恶性肿瘤、糖尿病、感染、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等患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患肢侧、肌力分级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 起病2周内为急性期, 此阶段患者卧床时尽量保持健侧卧位, 每3h翻身拍背1次。上肢保持位于肩上部, 肘关节伸直, 不垂腕;下肢保持髋关节伸直, 足底与小腿保持垂直。卧床期间进行被动运动训练, 进行全面的关节被动活动, 练习翻身、坐起、坐位保持等。指导患者完成床上转移动作, 并保持3min以上。起病2~4周为恢复期, 此阶段患者开始进行坐位耐力、起立、站立平衡、转移、步行等训练, 必要时可在下肢矫形器等辅助用具的帮助下进行;开始进行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起病5周后为后遗症期, 此阶段康复训练的重点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进行上下楼梯、平地步行和日常生活动作等实用动作训练, 2次/d, 30min/次[1]。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急性期针灸主穴位选择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尺泽等。下肢取穴环跳、委中、太溪、太冲、复溜等。1次/d, 30min/次。恢复期针灸主穴位选择内关、人中、三阴交。上肢取穴极泉、少海、天府、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青灵等。下肢取穴足三里、丰隆、血海、太冲、涌泉等。1次/d, 30min/次。后遗症期主穴位取内关、人中。上肢取穴肩髃、极泉、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中渚等。下肢取穴足三里、丰隆、委中、血海、涌泉等。1次/d, 30min/次[2]。

连续治疗6个月,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差异。

1.3 疗效评价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对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Ⅰ级<50分, 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 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 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100分, 轻度运动障碍[3]。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中风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进行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 有研究认为康复训练的效果与训练开始的时间早晚有密切关系。一旦病情稳定、神经功能缺损不再发展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中医学理论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有关, 忧思恼怒或劳累等诱因刺激而致肝阳上亢, 心火亢盛, 上蒙清窍所致。中风偏瘫病在阳经, 治宜扶阳抑阴。急性期以阴经为主;待手足三阴开始恢复时则取阳经穴;待阴阳经络皆有所恢复时, 则应对症取穴以平衡阴阳。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辅以针灸治疗, 能够更好地进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帮助中风偏瘫患者尽早回归家庭, 再次融入社会[4]。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 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学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系统的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 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中风偏瘫,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邢艳丽, 关莹, 魏铁花.脑梗死偏瘫针灸与康复治疗方案的优选[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6) :10-12.

[2]廖远碧.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26-27.

[3]冯岩, 李亚文.现代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3) :65.

脑中风偏瘫 篇10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明显地阻碍了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是偏瘫康复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活动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團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高世毅业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肩匠心独运,善于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治疗方法

1.1熏蒸基础方透骨草15g,海桐皮15g,艾叶15g,三棱15g,苏木15g,红花5g,莪术15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刘寄奴15g,川牛膝15g,木瓜15g。

1.2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白芍、滁菊、葛根、夏枯草等;痰湿阻络加半夏、陈皮、茯苓、苍术、香附、胆南星等;阴虚风动加白芍、玄参、麦冬、茵陈、麦芽、龙骨、牡蛎、龟板等;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山药等。

1.3治疗仪器为合肥力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熏蒸治疗仪,设定舱内温度在32℃。每日1次,每次25-30min。

2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

高主任提出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祛风通络、养血柔筋是治疗该病的大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中风后遗症”、“痉病”范畴,是中风后阴亏血少、虚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肉失荣致肢体强痉屈伸不利。《景岳全书·非风·论治血气》谓:“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之详矣。然血气本不相离,故阴中有气,阴中亦有血。何以辨之?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医方考·脑卒中方论》指出:“脑卒中之久,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步,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治疗宜滋阴养血柔筋、祛风活血通络为主。

3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辨证分型

高主任认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辨证分型有:肝阳上亢型、痰湿阻络型、阴虚风动型和脾胃虚弱型,应分型治之。

3.1肝阳上亢型脑卒中偏瘫并发肌痉挛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阳气亢进无制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因为风气通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主筋,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病则阳升风动,动痰、化火、乱气、拢血,血燥生热,横窜经络,脉络痹阻,筋失所养。轻则筋惕肉,肢体震颤,重则偏身麻木,肢体拘急强劲而关节屈伸不利。

3.2痰湿阻络型中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致使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串犯络脉;且邪热消灼津液,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肢体拘急。

3.3阴虚风动型患者老年体衰,肾精不足,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或因平常精神紧张,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以至阳亢于上,浮阳不潜而致上盛下虚,阴不制阳,肝之阴气升而无制,亢而化风;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横窜经络,脉络痹阻,筋失所养,肢体拘急强劲而关节屈伸不利。

脑中风偏瘫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的54例中风偏瘫患者,年龄34~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男18例,女9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岁,其中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病情稳定后,治疗组采取针刺后溪、申脉配合康复训练和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和普通针刺治疗,平均治疗3个月。

1.2.1 治疗组

常规消毒后,针刺选穴:后溪、申脉,配合局部对症取穴,上肢取极泉、尺泽、合谷、肩骨禺、曲池、外关、通里;下肢取风市、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解溪、冲阳;口眼歪斜者取风池、颊车、地仓、水沟。留针20 min,1次/d,10次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3 d。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取后溪穴用30号毫针,针尖紧靠第5掌骨掌侧缘向合谷方向透刺0.5~0.8寸,施强刺激的提插捻转泻法,以手指抽动及患者感觉酸、麻、胀、重、沉至整个手掌为度,留针20 min,每隔10 min行强刺激的提插捻转泻法1次,起针后不按针孔。取申脉用30号毫针,针尖向足尖方向平刺0.5~0.8寸,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余穴常规刺法,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1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配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采用Bobath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为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以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从近段关节向远端关节依次活动,髋、膝、踝、肩、肘、腕关节等,活动远端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固定,各关节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都应训练,动作轻柔,防止疼痛,如Bobath举手训练;桥式运动,训练躯干及核心肌群肌力,不断提高下肢肌力及骨盆控制能力,同时促进下肢易化分离运动为独立步行做准备;体位转移训练:如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站转移,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平地步行,上下楼梯训练等,必要时可借助拐棍、助行器等。40 min/次,1次/d,10次1个疗程。

1.2.2 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并配合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

1.3 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选取Brunnstrom分期量表和ADL量表进行疗效观察,ADL评分良≥60分,中59~41分,差≤40分。每4个疗程评定1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4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期和ADL评分比较(n)

注:治疗后两组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及ADL评分比较,P<0.0

3 讨论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以通,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穴位,督脉属“阳脉之海”,阳跷脉是人行走之机要[2]。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小肠经穴位,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通督脉;申脉穴位于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主治腰腿酸痛、腰肌劳损、下肢瘫痪、头痛、眩晕、失眠等,通阳跷脉。两穴相合可通调阳气,疏通经络,主治头面、颈、肩、脊中、四肢等病症。配合局部取穴,诸穴合用可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再加上康复训练疗法训练,疗效更为显著,普通针刺加后溪、申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疗效佳,值得推广。

中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大多数患者都会遗留瘫痪、言语不清等后遗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普通针刺加后溪、申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急性期后3个月内是最佳治疗时期,须及早治疗,应不断鼓励患者及家属保持积极情绪,坚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会收到比较满意的康复效果。当然,在现代医学飞跃发展的今天,中医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仍须继续进一步努力研究,以使中医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更好的为中风偏瘫患者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7-219.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观念下一篇:原煤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