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

2024-09-23

偏瘫康复训练(精选12篇)

偏瘫康复训练 篇1

0 引言

目前, 我国患下肢运动障碍的病人较多, 社会对步行康复治疗的需求也较大。该设计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来对瘫痪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并制作出比较简易新型的康复训练装置。结合现有的一些装置, 模块化处理电路, 并将电路进行连接, 组合成方便、简单、成本低又实用的偏瘫病人行走康复训练装置。

1 系统概述

人的腿部运动一般是靠小腿, 在运动时, 小腿抬起、放下循环运动。因此, 人体的行走训练可以通过电动机使腿部上下循环运动。如采用机械系统作为能量传递系统, 利用滑轮转动使腿部的减重机构上下滑动, 容易受电机惯性的影响, 造成误动作, 故设计了一个循环周期使其反复提升放下。采用设置周期的方法, 通过单片机的定时功能, 使其与控制系统的状态指示电路相连, 方便了解其工作的状态, 并通过液晶显示出来。此装置简单易用, 具有显示步行频率和行程可调功能, 帮助恢复病人健康。偏瘫病人行走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如图1 所示。

2 硬件设计

该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由微处理器模块 (MCU) 、电动机模块、电动机驱动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机械模块组成。

2.1 微处理器模块

该系统采用的微处理器是STC89C52 组成的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 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实现病人的行程可调, 并控制液晶显示其步行频率。

2.2 电动机驱动模块

电动机驱动模块采用ST公司的L298N双H桥驱动芯片, 可以直接驱动两路3~30V直流电机, 并提供了5V输出接口, 可以给5V单片机电路系统供电, 支持3.3VMCU单片机控制, 可以方便的控制直流电机速度和方向。具体电路如图2 所示。

2.3 液晶显示模块

该模块是利用LCD1602 作为显示, LCD1602 是一种低成本的液晶显示器, 利用该模块编写程序也比较方便。由于该设计所接的引脚比较多, 所以液晶接单片机的P0 引脚。

2.4 机械模块

机械模块分为三部分, 由能量传动系统、原动件以及减重机构组成。能量传动系统主要是由于电动机轴较短, 达不到腿部抬起放下所要的距离, 所以该设计利用滑轮达到腿部需要的升降;原动件则是固定腿部与脚掌, 使病人在康复训练的时候不会伤到腿部肌肉与脚掌;减重机构是利用为了缓解偏瘫病人的身体重量给病人带来的负担, 支撑起病人的重量, 使病人全心思的精力花在腿部训练上, 这样病人就可以轻松的进行康复训练了。

3 软件设计

本系统采用C语言编程, 实现对电动机进行控制, 达到正反转和行程设定功能, 并进行显示步行速率。主程序流程如图3 所示。

4 结束语

本设计把MCU单片机技术应用在瘫痪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中, 利用偏瘫病人行走康复训练装置的基本原理, 结合生物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 进行硬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及调试。加以综合运用, 能够自动地对患者进行步行康复训练, 实现了对病人的腿部进行周期训练, 并通过液晶显示其训练状态, 原理简单, 运用实际。

参考文献

[1]陈捡.下肢行走康复训练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液压与气动, 2011 (8) :24-26

[2]方彬.步行康复训练机器人协调控制的研究[J].机电工程, 2010 (5) :106-110.

[3]冯治国.步行康复训练助行腿机器人系统[D].上海: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09:54-57.

[4]Sullivan K J, Brown D A, Klassent, et al.Effects of task-Specific locomotor and strength training in adults who were ambulatory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STEP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Physical Therapy, 2007, 87 (12) :1580-1602.

[5]字符型液晶显示模块使用说明书.Http://www.ruitelcd.com.

[6]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偏瘫康复训练 篇2

偏瘫病人的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等于老人第二次“学习”走路,也是康复过程的一种跃进。

长期卧床的偏瘫病人,在锻炼前要做好思想准备,避免精神紧张。病人在开始进行步行训练时困难较多,病人对自己瘫痪也要有足够的认识,以免误认为自己跟健康人一样,莽撞前进,反而摔倒。病人在进行步行锻炼前,还要测试以下自己的心肺功能情况,如有心慌、气短,常有头晕、头痛者,心律超过120次/分,呼吸超过28次/分者,那么锻炼要暂缓进行。

重度瘫痪者可由家属协助,病人患侧上肢搭在家属肩上,家属一手扶腰,一手拉住病人的手,两人先迈外侧下肢,后迈内侧下肢,如患肢向前迈步有困难时,家属下肢可拖抬病人患肢向前迈步,每次5-10米,也可以开始时先原地踏步、逐渐慢慢再练习行走,然后再训练独立行走。中、轻度瘫痪者可以扶手杖练习,开始阶段手杖先出去一步,第二步患肢迈步,第三步健足跟上,轻度瘫时,手杖辅助支撑体重。

病人在走平路练习近平衡后,可以进行上下台阶练习。开始时,必须有人保护及协助。

上台阶练习:第一步健手扶在楼梯栏杆,使体重着力点落在健手臂上,第二步健侧下肢上台阶,同时家属搀扶患侧,避免向患侧摔倒,第三步患肢跟上健肢,同时站在一个台阶上,以后重复以前的步子。开始时,不要超过5个台阶,以后逐渐增加。

下台阶练习:第一步健手向前扶好,第二步患侧下肢向下迈一个台阶,此时助手要搀扶好,第三步用健肢迈下台阶。两足站在同一台阶上或三步动作两个支点。家属在旁要注意保护。

老人在步行练习中,如出现头晕、胸痛、紫绀;运动后心律135-140次分,伴有心律不齐;运动后面色苍白、出虚汗者,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偏瘫康复训练 篇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52-01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在脑卒中患者多数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而偏瘫患者都有一定的焦虑、恐惧心理,使之产生依赖、自卑、消极情绪。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护理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应尽早进行功能的锻煉,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语言障碍逐渐得到恢复,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1康复护理的重点

1.1在病情平稳期间进行功能训练:应保持正确体位,防止肢体痉挛,防止错误代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内容包括:体位护理,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的训练。体位转换,功能协调性训练,坐位耐力训练,卧位起坐训练,动态平衡,稳定性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开始时运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病人感到痛苦而拒绝训练,应合理适度,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还要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要顽强坚持,持之以恒。

1.2病房环境的管理和心疏导。偏瘫患者因运动障碍而产生无能感,抑郁心理。

1.2.1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告知病人和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能,在康复训练长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的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

1.2.2采取保护性措施,改善周围环境,完善训练设施,在走廊厕所等活动场所装上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各种警示标志清楚,清除活动范围内的障碍物。不单独居住,房间内温度、湿度适宜,通风、光线良好。从生活上指导或帮助病人完成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需要保持床单位整洁。

1.2.3注重心理护理及康复过程,了解学习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报等情感交流。保持愉快心情,平常心,乐观平和的心态。护士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同时嘱家属给予病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心病人,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病人的自尊的言行,多与病人交谈,保持自尊,自强的良好心态。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2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合理安排饮食

2.1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诱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紧张可使心率增高,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机率,和心绞痛,心肌梗塞发生的机率。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肺心病、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2合理饮食,劳逸结合,戒除烟酒,忌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指导病人进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充足蛋白质和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每日限盐6g以下,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血液循环的通畅。适当运动,坚持适当的运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在寒冷季节不宜早起,起床是动作应缓慢,最好安静10分钟后,缓慢起床,防止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体位更换时,转头不宜过猛,动作要缓慢。

2.3定期体检,防控“三高”。保持血压稳定,有条件者可每日监测血压,一日两次。高血脂患者在适当运动的前提下,可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9mmol/L以下。服用药物必须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减药,加药,停药,并告知病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如有不良症状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2.4保持排便畅通。排便不畅,造成便秘,可使患者感到腹胀不适。引起燥动,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同时使血压增高,进行排便训练,防止便秘,让患者感到舒适,保持情绪稳定。应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病情许可时,应尽早下床活动,多做腹部轻柔按摩运动,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定时排便。并给予充足的排便时间及隐蔽的排便环境,配合腹部按摩及热敷,促进肠蠕动,也可辅以药物通便如果导、硫酸镁、番泻叶,必要时可给予灌肠通便。

3康复护理的出院后延续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护理是一连续性而又漫长的过程,许多留下了后遗症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护理,需要回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出院后得不到康复训练护理的延续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废用性加重,所以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随访联系,指导患者和家属坚持正确锻炼,合理用药,观察病情,用药知识介绍等,同时介入社区,专业护士的介入,带动和提高了康复训练护理质量。

4总结

脑卒中偏瘫和失语的康复训练 篇4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896例,其中脑出血3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5例,脑血栓形成248例,脑栓塞97例。其中经治疗完全康复198例,致残638例,其中肢体偏瘫伴言语障碍446例,仅肢体偏瘫192例,死亡60例。

1.2 方法

本组存活的638例中,采取分期护理,特别是着重于恢复期护理,在做好一般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康复护理。

1.2.1 急性期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患者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偏瘫,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应重视肢体功能康复,病情不稳定或进展期时,应保持患肢功能位置。预防关节孪缩和变形。为恢复期康复打基础。一般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瘫痪肢体时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上肢扩建高超过肩部,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砂袋,足底放足板。

1.2.2 恢复期康复训练

病后1~3周进入恢复期,各种功能障碍开始恢复,1~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此期协调地,综合地进行康复治疗,以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

1.3 功能锻炼

运动一般按关节活动度进行被动运动,应由健侧于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肘、脂、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15min/次,2~3次/d。训练程序是:被动运动—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可先在床上进行,根据恢复情况逐步练习坐站立步行等功能。每次训练前,先行按摩10min,一般用手撑贴近肢体,从上至下按摩,同时配合气功,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疗法。训练中如发现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min,收缩压超过24.0k Pa,有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时暂停。

1.3.1 上肢的训练

利用健身球等训练器进行各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的练习,使手指活动逐步恢复。此外,可学打算盘、打结、插板等着重训练手指细致活动能力。运动时,上肢应多锻炼伸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

1.3.2 言语康复训练

我们对伴有言语障碍患者在病后1~3周开始进行言语训练,先恢复唇言,常采用喉部发“啊”声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而诱导发言,待唇言恢复即行言语刺激疗法,在患者耳旁复述常用简字、词汇、句子,和患者讲话要面对面,使患者看我们口形学说话,因为反复的感觉刺激能促进神经系统整合。根据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后半句,也可用常用有字卡,叫患者读出。训练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康复早期,应与患者加强非语言沟通,提及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使患者有讲话的欲望,鼓励和指导患者用非语言方式如表情、目光、手势、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情感。与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制定语言训练计划,促进语言功能尽快恢复[2]。

1.4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康复的前提,它可使患者充满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反之就会悲观失望,导致康复的失效。护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地为患者解除痛苦和焦虑,帮助患者树立长期康复锻炼的信心,主动、热情地介绍康复知识和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解释康复原理,使患者知道有好转的希望,组织3~5例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康复训练的经过,讲解自己的体会,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同病魔作战。

1.5 维持期康复训练

凡住院患者都由我科康复中心治疗师根据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康复治疗,出院患者由医师做出康复评定后,指导家属护理,嘱患者定期来我科复查。

2 结果

经康复治疗后完全康复198例,致残638例,其中肢体偏瘫伴言语障碍446例,仅肢体偏瘫192例,死亡60例。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预后差,致残率高。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约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通过以上几种训练,达到了康复训练的目的。

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要关心和尊重患者,了解患者心里的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心里疏导,保持情绪稳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在肢体训练中,坚持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应根据不同病例制定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其疗效、症状改变情况随时调整训练方案,以达到最快、最佳的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了解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和失语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脑卒中严重偏瘫和失语的896例患者进行肢体和语言的康复训练。结果经康复治疗后完全康复198例;致残638例,其中肢体偏瘫伴言语障碍446例,仅肢体偏瘫192例,死亡60例。结论脑卒中严重偏瘫、失语经康复可使部分患者得到良好的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失语,康复

参考文献

[1]潘春容,承欧梅,李光勤,等.复述、命名、构音、理解综合训练治疗重度Broca失语[J].中国临床康复,2003,6:1965.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有哪些 篇5

1、偏瘫病人在病床上肢体功能所要进行的锻炼。一般指从发病到可以坐起这一阶段,在脑梗塞病人约为1~2周,脑出血病人约为3~4周。一旦病情稳定,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首先让病人学会自己将健腿放在患腿膝上,沿患侧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上举,利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进行活动。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头挂上绳带,让病人用健手拉着带动躯体活动,如翻身、抬腿、举臂等,尽自己所能活动锻炼。最后,对于肢体瘫痪严重,不能自己锻炼的病人养护理人员应帮助他们做被动运动,如肢体关节的内收、外展、旋转、屈伸;为防止畸形,可用矫形装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同时给予肌肉按摩,为下床活动打好基础。

2、病人在平时的康复训练中应该多练习做起和站立。先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从30度开始,逐渐增大角度,延长时间,让病人过渡到双足下垂,坐于床边。起床动作要慢,否则会有头晕感。然后可在专人保护下学习站立,站立时先将身体重量集中在健侧下肢,然后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时间逐步延长。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上肢的练习。

3、最后最主要的就是偏瘫患者所要练习的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锻炼。病人能够较长时间站立后,可以开始练习行走。先练习原地踏步,尽量抬高患肢,然后在两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扶着椅背或拄拐行走。待病人已经能较好地独立行走后,再锻炼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吃饭、梳洗等等,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偏瘫康复训练 篇6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22-02

中风病以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介入有利于有利于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早期介入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科的住院患者90例,均为初次发病,根据有无早期康复介入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11例,平均年龄62.5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脑梗塞32例,脑出血13例,平均年龄6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

1.2.2 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过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以偏侧肢体瘫痪,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

1.2.3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1.3.1 中风后有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

1.3.2 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等功能损害的患者。

1.3.3 多次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在病情稳定不再进展24小时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未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发病30天时比较肢体功能状况。

1.4.1 物理疗法。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②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各关节活动2~3次/天,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③床上翻身训练:翻身生活自理的第一步,利用健侧肢体或残存肢体的能力带动瘫痪肢体,或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④坐位平衡及坐站训练:患者先移至床邊,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以让患者用健手从设提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⑤站立平衡及坐到站立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驱,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衡杠边,监测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⑥步行训练:随着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⑦物理因子治疗:可利用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促进患者运动的出现。

1.4.2 作业疗法 ADL训练: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重点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患侧上肢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自助和辅助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替、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为目的,1次/天,治疗均实行一对一方式。

1.5 疗效评价: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X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的比较,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后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有效。

3 讨论

偏瘫康复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经过CT或磁共振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脑卒中患者。男38例, 女26例;年龄53~81岁;其中脑梗死42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在年龄、性别、肢体肌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进行心理护理, 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运动疗法: (1) 坐位平衡训练: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 渐去除支架, 把双腿放在床边, 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 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 (同时收缩) 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 站位平衡训练:要有人扶持, 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 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双足分开约3cm, 先以健肢持重, 缓慢试着用患肢, 逐渐有双足交替, 直至站稳, 也可扶着凳子或其他工具, 渐渐移步行走。 (3) 行走训练:初由他人扶持, 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 同时注意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 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 长短适宜, 一般是腋下3~5cm至脚底的长度, 或患者身高减去40cm, 也可选用双拐。2组患者均行针灸疗法。选穴:上肢:中冲、外关、曲池、肩髃 ;下肢:风市、环跳、承山、足三里、三阴交, 每天1次, 15次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水晶管脉冲治疗仪行康复治疗, 每天1次, 15次为1个疗程。

1.3 观测指标 康复治疗后, 观察2组运动机能状况及治疗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康复治疗后, 肢体肌力恢复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试验组治疗天数为 (16.2±0.2) d少于对照组的 (18.3±0.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 即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 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好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和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2大类, 其中康复手段是重要措施之一, 但在临床实施中有一些问题往往被忽视。一般发病后往往重视的是药物治疗, 而忽视了康复治疗, 待病情平稳, 一些不良情况形成了, 再介入康复手段往往是事倍功半。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康复治疗后, 肢体肌力恢复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天数为 (16.2±0.2) d少于对照组的 (18.3±0.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针灸疗法联合水晶管脉冲治疗仪行康复治疗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 可改善循环、促进其肢体肌力恢复。

摘要: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医学针灸治疗3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水晶管脉冲治疗仪进行康复训练, 每天1次, 每疗程3个月。结果 试验组行康复治疗后, 肢体肌力恢复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天数为 (16.2±0.2) d少于对照组的 (18.3±0.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传统医学针灸联合水晶管脉冲治疗仪行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 可进一步改善循环, 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偏瘫康复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9年,我院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经CT或MRI确诊,意识清楚。年龄36~70岁,平均62岁;病程5 d~2年;脑梗死52例,脑出血20例;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2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2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30例。

1.2 方法

1.2.1 针刺

取穴以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下肢: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1.5~3.0寸不锈钢毫针针刺,患者有麻胀或触电感为度。留针30 min, 1次/d, 10次为一疗程。

1.2.2 康复训练

最大限度恢复或改善患者的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改善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进行翻身、坐、站和平衡步态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一般分被动运动、自主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4个阶段,康复训练每天进行。

1.2.3 被动运动

当患者主动活动有困难,患者肢体为了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可利用推拿方法或器械进行被动活动使肌肉放松,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软组织粘连,每日应做全面关节活动,10个动作为1组,每日4组。

1.2.4 自主助力活动

当患者肌力或疼痛好转时,可进行主动助力活动来增强肌力。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健手握住患手手腕并尽量使患手手心向上,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被动活动,注意肘关节要充分伸展;下肢自助被动运动:健侧脚置于患侧踝部下方,带动患肢移动,帮助体位转换。15~20次为1组,每日4组。

1.2.5 主动活动

主要是训练患者学会如何正确地控制肢体的运动,主动翻身以及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的体位转换。

1.2.6 抗阻运动

通过以上康复训练后,患者已具备了相应的行走条件,主要增加姿势的协调性及稳定性,并在其基础上均匀施加阻力来练习。

1.3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显效:神经系统功能大部分恢复,扶拐可独立行走;有效:神经系统功能有部分恢复,尚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基本痊愈12例,占16.7%;显效38例,占52.8%;有效12例,占16.7%;无效10例,占13.8%。总有效率为86.2%。

3 讨论

有关“中风”的记载早在《内经》中就有,其后历代医家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病因病机学说日渐完善,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至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致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针灸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疗法,尤其对中风病的恢复期,更是必不可少。《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传统的针刺治疗是以阳明经穴为主,意在调和气血运行,疏通经脉通路。现代研究也表明,针刺能使患者病灶处脑血流图波幅增高,使患者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明显改善脑供血情况[3]。正规的康复训练可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运动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康复训练能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预防并改善异常模式,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

笔者把针刺和康复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不仅发挥了传统针灸医学的“培本固元、调和经脉、疏通气血”的治疗作用,而且使得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康复训练沟通相关的突触链进行功能重组,促进了偏瘫肢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正常的运动模式,明显提高患者肢体的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偏瘫肢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和代偿[5,6,7]。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畅情志,提高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6.

[3]常小荣, 彦洁, 樊凌, 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4) :352-355.

[4]南登昆, 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54-55.

[5]高谦.康复训练促进缺血性脑梗塞后运动恢复的神经基础研究新进展[J].现代康复, 1998, (6) :544-546.

[6]项爱香.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5) :696-697.

偏瘫康复训练 篇9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其临床特点包括多发性、突发性及高致残率等等。即使现代医疗水平技术较发达, 脑梗死发病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抢救及治疗, 但抢救治疗后极易出现后遗症, 如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等, 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痛苦, 同时患者极有可能伴随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 若是患者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 那么在后期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对于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随机选择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肢体患者, 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护理, 患者肢体恢复较好, 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伴有肢体偏瘫的脑梗死患者, 且本次研究中所有对象均经过MRI或者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71.42±13.58) 岁, 所有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为1~3 d。按瘫痪程度进行划分, 重度偏瘫10例, 中度偏瘫44例, 轻度偏瘫6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康复训练, 本次研究中均排除伴随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翻身运动

翻身能刺激全身的反应和灵活性。首先将双手十指交叉相卧, 然后伸直举过肩膀, 并让侧肩在翻身之后可维持正确位置。弯曲膝盖, 当患者向患侧翻身, 则患侧的膝盖可以不用弯曲。把头转向要翻的一面, 用手引导躯干旋转, 随后腿跟上。

1.2.2 被动运动

给予无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护理, 患者发病第2天, 护理人员便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被动运动护理指导, 2次/d, 每次帮助患者坚持20 min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为:从患者头部开始按摩, 后依次按捏左右臂肌肉, 重点按摩部位是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之后对下肢进行按摩, 重点部位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每个肢体按摩5 min。取患者健侧手拿起患侧上肢, 缓慢屈伸患者的关节, 被动运动10 min, 2次/d。对意识清醒的患者, 在被动运动的同时, 可配合意念主动运动。每天被动活动2~3次。

1.2.3 进行肢体活动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注意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处于伸展、稍屈位, 手中可放一块海绵垫、毛巾或纱布。肘关节微屈, 上肢稍外展, 避免关节内收。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样伸展, 踝关节稍背屈, 以防止足下垂。偏瘫的下肢予以穿“丁”字鞋固定, 以防止患肢畸形。

1.2.4 主动运动

当患者神志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运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首先进行四肢肌肉的收缩与松弛, 缓慢收缩四肢的肌肉, 然后放松, 各肢体可轮流运动。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然后做关节的伸展运动, 缓慢屈伸、内敛、外展、旋转各关节, 如此重复1~2 min, 每天重复数次。

1.2.5 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 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先抬高床头, 练习坐起, 从30°开始, 逐渐增大角度, 延长时间, 让患者过渡到双足下垂, 坐于床边。患者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逐渐由双手支撑→单手支撑→手扶膝部→双手抬起, 保持双足并拢着地, 使髋、膝、踝关节保持屈曲≥90°, 保持躯干和头位于中间位。

1.2.6 站立训练

首先是站起训练,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宽, 足尖和膝部成一垂直线, 双手拉患者肩关节助其起来。站立时, 护士在患侧保护, 患者扶着栏、门、椅子等练习站起。身体重心置于健侧, 站立数秒逐渐延至数分钟, 然后逐渐将重心移向患侧。反复练习, 直到独立站立。站起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患者, 开始时可站在患侧适当扶持一下, 直到患者能自己完成动作。

1.2.7 步行训练

当患者可持续坚持10~15 min站立后, 且无劳累感觉时, 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手持手杖, 护理人员于患侧站立, 告知患者手杖伸出的同时迈患侧肢, 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 护理人员此时辅助患侧膝关节支撑重力, 让患者再迈健侧肢体, 一个步行周期便完成。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反复训练, 直到患者的独立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患者肌力恢复状况, 将其划分为六个级别:0级代表感觉不到肌肉的收缩;Ⅰ级表示无法进行运动, 肌肉收缩;Ⅱ级表示无法自行完成运动, 但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可以进行简单的运动;Ⅲ级表示能够克服自身身体的重量, 进行简单的运动;Ⅳ级表示能够自发进行中级运动;Ⅴ级表示无上下床障碍, 肌力功能基本康复。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进行入院时和出院前1天肌力测试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对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前1 d的患肢肌力进行测验, 将出院时肌力与入院时肌力对比, 发现改善效果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偏瘫在临床上治疗目的是活动患肢, 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 最终达到生活自理的目的。脑梗死发病病理是动脉硬化, 若患者发病, 则给予常规的用药治疗将只是防治措施中的一种。本次实践中证明, 给予偏瘫肢体患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 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治疗时间的长短还与病程长短、患者心态、患者个体状态等因素有一定关联[1]。偏瘫训练宜早不宜迟,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常有的心态为药物保守治疗后便可恢复健康, 对康复训练没有充分的认识, 有的患者甚至因悲观状态不愿意接受康复训练, 对训练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及行为[2]。缺血性脑梗后, 只要患者神智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不再发展, 在48~72 h后就可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高血压、实质性脑出血患者一般宜10~14 d后进行。不完全瘫痪或完全性一侧偏瘫的患者, 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所恢复时, 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3]。主动性康复训练旨在通过主动运动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或肌肉的协调性,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推拿按摩, 可松懈连接, 对关节位置的营养改善有良好的作用, 还可加大关节活动范围, 促进新陈代谢, 从而加快康复的进程[4]。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 患者患肢若能尽早得到康复训练, 那么临床效果即为显著[5]。因此, 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积极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偏瘫肢体发生肿胀后, 可采取高位患肢的方法进行处理[7]。通过功能训练使感受器官接收传入性冲动, 将机体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 还能有效的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相关医学文献报道, 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最低限度地恢复过来, 同时使大脑皮层功能在感受器管接收的传入性冲动的作用下得到可塑性发展, 从而重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8]。

综上所述, 对比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前后的肌能状态可证明该疗法效果确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荣福红.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 2014, 4 (18) :181-182.

[2]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11 (21) :1959-1960.

[3]刘行香.30例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 2014, 6 (16) :63.

[4]安文峰.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15 (36) :257.

[5]张秀兰.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4, 28 (22) :392-393.

[6]程朝惠.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3) :172-173.

[7]曾明梅, 李瑞英, 马玲, 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3 (16) :83-85.

偏瘫康复训练 篇10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

脑梗死是指因脑动脉的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患者脑动脉的管腔变得较为狭窄、出现闭塞的情况或者狭窄部位形成血栓, 进而致使患者的脑部血流发生中断的一种急性缺血性的脑血管病相关症状,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 此病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患者容易出现偏瘫的症状,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2]。本文对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法分析进行研究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 所有的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的确诊, 已排除存在精神病史的患者、住院天数低于两周的患者, 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56.4±3.6) 岁。

1.2 方法

当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之后, 则可以实施对患者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 护理方法主要包括, (1) 适宜按摩:护理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可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按摩被动运动, 可先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按摩, 使用拇指对患者上肢进行5次揉捏, 再使用弹指法对患者的肌腱部位进行2次按摩, 然后活动患者机体的相关关节。 (2) 定时翻身: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运动, 避免患者瘫痪肢体的肌肉变得松弛及静脉的回流较差而引起的水肿症状, 一般选取健侧的卧位对患者每1小时进行1次翻身, 注意避免对患者的瘫痪进行大力的牵拉、扯拽, 并对患者患侧的关节部位进行保护。 (3)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自住院第3天开始指导患者对自身的瘫痪肢体进行一定的假想运动, 之后逐渐借助外力进行康复训练, 可以先锻炼手指, 逐渐增加患肢的肌力,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至Ⅱ级时, 建议患者利用自身的健肢协助自身的患肢进行翻身、左右的肢体移动、健肢侧位的手握住患肢侧位的手进行握拳的锻炼,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至Ⅲ级及以上时, 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离开病床的下床行走锻炼, 在逐渐增加站立和行走时间的同时, 利用上肢的手握住健身球进行手指的锻炼等。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的前1 d测定患肢的肌力情况, 评定的方法如下, 0级为感觉不到患者的肌肉收缩情况;Ⅰ级为没有发现明显的运动情况, 但可以触及患者的肌肉收缩现象;Ⅱ级为不能将患者肢体的自身重量克服并完成运动, 但可以在水平的方向及没有负重的情况下完成运动;Ⅲ级为只可以克服肢体自身重量而不能负重完成运动;Ⅳ级为可以克服中等的负重完成运动;Ⅴ级为可以克服和健侧相近的负重完成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康复训练护理后, 50例患者的肌力得以明显改善, 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研究显示, 对具有偏瘫症状的脑梗死患者实施肢体的康复训练护理, 可使患者的患肢功能得以改善, 主要是由于肢体康复训练可促使感受器官所接受到的传入性冲动对于大脑皮层的功能可塑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恢复患者患肢所丧失的肢体功能, 还可避免患肢的肌肉发生萎缩与出现关节的挛缩现象[3]。本研究发现, 对存在偏瘫肢体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一定的肢体康复训练后, 患者的肌力测试级别得以明显提高, 说明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偏瘫肢体的康复训练效果较好, 有效改善患者的患肢,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1) :1959-1960.

[2]靳春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2) :436-437.

偏瘫病人走出康复误码区 篇11

这下,李大妈是真的享福了,一天24小时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进行。有时她过意不去,想自己下床,每次都被老伴“赶回”床上,“你已经中风过了,一定要好好养息”。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大儿子从国外回来探亲。见到母亲几乎被“软禁”在床上,大儿子急了,说:“老爸,你这样反而会害了妈妈。在国外,中风病人都要进行康复锻炼,这对功能恢复很有好处。”于是,他马上为妈妈买来了健身器材。为了夺回失去的损失,李大妈在老伴的监护下开始加倍苦练,练了上肢,又练下肢,“全身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早日康复。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妈觉得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就开始焦虑起来,锻炼的积极性也不高了,整天长嘘短叹:“老头子,看来我这病是治不好了,你看,左臂还是很麻木,我不想练了,唉,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伴劝她去医院看一次,李大妈断然拒绝:“有什么可看的,看了也是那样!”老伴见了,也很难受,心想:随她吧,还是弄些好吃的补补。于是,烤鸭、红烧肉等曾遭禁食的菜肴,又重新回到了餐桌。

在以上这段描写中,共有六个错误的观点,您能找出来吗?如果想考考自己,请您在找出错误后,再与以下的答案作对照。

错误一 对病人过度保护,忽视早期康复 偏瘫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应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如采取按摩的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放松肌张力高的肌群。患肢关节应进行被动运动,并保持在合适的体位,以防肢体痉挛。在可能的前提下,康复训练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如果对病人过度保护,反而会导致病损器官的废用性萎缩。家属可以先向医务人员学习,待病人出院后,就可以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了。

错误二 没有把训练重点放在患侧肢体 偏瘫病人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患侧的恢复上,不能像李大妈一样不分轻重缓节地“练了上肢又练下肢”,否则,患侧肢体的有效训练相对较少。正确的方法是尽量用患侧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包括训练内容),如进食、开关电视、使用电话等,必要时用健侧辅助患侧,但要让患侧当主力。

错误三 只注意肌力训练,忽视感觉障碍的恢复 很多偏瘫病人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练习行走或肌力锻炼,忽视感觉障碍的恢复。李大妈就是典型,难怪“左臂还是很麻木”。应该在锻炼肌力的同时,对患侧给予适当按摩,以促进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感觉的恢复。

错误四 训练时急于求成,对康复的长期性缺乏认识 偏瘫病人肢体的恢复一般下肢容易上肢难,而肩部恢复早于手,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康复的疗效与病情的轻重、年龄、治疗的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病人如能坚持长期的康复治疗,就能促进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要克服急于求成及过高的期望,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像李大妈那样“苦练”,要充分认识到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错误五 不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和随访 偏瘫病人要重视再次发病的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如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病、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应定期去医院复查,一旦发生头痛、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精神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偏瘫康复训练 篇12

关键词:偏瘫,骨盆训练,步行能力,疗效

根据Bobath治疗技术介绍, 胸廓、骨盆及肩关节是近端控制关键点, 它们分别控制躯干、骨盆和肩胛区;手与足是远端控制关键点, 分别控制上肢或下肢。远端关键点与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的运动[1]。可见骨盆的运动对患者步行能力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就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45例进行骨盆训练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复疗效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90例,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40例, 原发疾病为脑出血患者52例, 脑梗死患者38例。患者年龄41~73岁, 平均年龄50.5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入选标准: (1) 患者能听懂并执行治疗师的口令, 积极配合训练; (2) 病程<1年; (3) 单侧偏瘫; (4) 无关节活动受限及并发症; (5) 可短距离行走 (10 m以内) 。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训练组和对照组: (1) 骨盆训练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9例, 脑出血25例, 脑梗死20例, 左侧偏瘫24例, 右侧偏瘫21例, 平均年龄51.1岁; (2) 对照组患者45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1例, 脑出血27例, 脑梗死18例, 左侧偏瘫23例, 右侧偏瘫22例, 平均年龄50.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观察期间, 无中途退出或死亡病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 内容包括: (1) 肢位的摆放和关节的被活动训练; (2) 下肢分离运动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 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等训练; (3)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训练及站位平衡训练等; (4) 起立床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5) 平地步行训练、上下楼梯等训练。训练时间40 min (次·d) 。

1.2.2 骨盆训练组治疗方法

骨盆训练组患者在对照组训练内容上增加骨盆训练, 两组患者的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均一致。具体方法为:在患者充分放松的情况下, 取立位, 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手放在患者骨盆髂嵴位置, 完成骨盆前后移动、左右移动、由右后到左前、由左后到右前、前后旋转、上提下压、上抬并向前旋转、上抬并向后旋转等训练。如患者早期骨盆移动困难, 治疗师可用适当的手法及技巧进行引导, 每个动作进行5~8次。两组患者训练50次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评定

按我国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分级标准, 1级:室内在他人扶持下可以步行10 m以内 (室内辅助下步行) ;2级:室内在他人监护下步行20 m (室内保护步行) ;3级:室内独立步行50 m以上, 并可独立上、下高18 cm的台阶2次以上 (室内独立步行) ;4级:持续步行100 m以上, 可以跨越20 cm高的障碍物和上下10层阶梯 (建筑物内步行) ;5级:持续步行200 m以上, 并可独立上下阶梯, 步行速度达到20 m/min (室外独立步行) 。4级和5级为优, 3级为良, 计算每组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优良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训练前, 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而训练50次后, 骨盆训练组患者步行能力明显提高, 两组间优良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步行是日常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 步行能力的恢复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 恢复步行能力在康复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Bobath技术要点, 核心控制是姿势控制作用的一部分, 构成姿势控制的核心因素。核心是腰腹部-骨盆-髋关节的复合体, 重心位置所在的地方, 是所有运动开始的地方[2], 所以骨盆在运动连锁活动中的具有重要地位。骨盆训练动作可强化骨盆周围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提高身体两侧的平衡能力, 加快神经兴奋的传导速度, 使下肢多肌群协调收缩。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为下肢的移动与支撑提供了保障, 从而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因此, 治疗师一定要在患者步行训练前, 给患者进行充分的骨盆训练, 以维持患者骨盆的稳定性。

患者由于下肢肌肉力量差、平衡功能未完全恢复、本体感觉减弱或消失等原因, 在行走时易产生恐惧心理, 引起躯干、骨盆及下肢的肌张力迅速增高, 严重影响训练[3]。治疗师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并做一些放松训练, 如进行立位下的骨盆旋转、平移等训练来降低躯干、骨盆的张力, 进而放松下肢, 再进行步行训练。骨盆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枢纽, 可以通过其左右旋转、左右倾斜及侧向移动来减少身体重心的上移、下移及侧向移动, 在行走时处理好躯干与下肢的协调关系, 降低行走中的能耗, 也可以配合步行周期优化步态[4]。骨盆的稳定及良好控制也为下肢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 对偏瘫患者进行骨盆稳定性、控制性训练可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于兑生, 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36-337.

[2]古泽正道, 李建军.康复治疗-新Bobath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22-23.

[3]陈少贞, 张保锋, 赵江莉, 等.脑卒中患者平衡调节过程中的高级脑功能成分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2) :139-144.

上一篇:年度十大比赛下一篇:配网自动化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