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康复训练(精选10篇)
吞咽康复训练 篇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逐步加快, 老年人患脑卒中比例逐年增高[1]。本病多是由于不同种原因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而突然起病, 病势异常急骤。临床多表现为突然昏倒扑地、失去意识, 若治疗及时可挽回生命, 但大部分患者会遗留部分后遗症, 如偏瘫、面瘫等, 其中吞咽障碍就是其诸多后遗症中较为常见一种并发症。尽早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减少患者因吞咽不利所引发各类并发症, 同时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现将来我院就诊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训练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4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年龄63~76岁, 平均 (71.3±5.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第五次全国心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 同时均行头颅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以确诊。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排除认知障碍或智障患者, 排除其他疾病所造成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22例及观察组123例。
1.2 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胆碱药物治疗, 同时配合鼻饲和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措施如下: (1) 尽量督促患者将舌头向外伸出, 随即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四个方向做旋转运动, 若自己不能完成, 护理人员可用消毒纱布包裹住患者舌头协助其完成该训练, 完成后可嘱咐患者尽量缩舌, 坚持训练, 保持舌体可进行不同方向伸展及收缩运动。 (2) 要求患者进行面部肌肉训练。可轻轻微抬患者下颌做磨牙及咀嚼动作, 每次坚持5min左右;也可进行吸气后屏气, 后做鼓腮动作, 将气体缓慢释放, 每日可进行一至两次, 以便更好锻炼脸部肌肉。 (3) 使用冰冻过的棉签棒蘸取少量冷水后, 嘱咐患者张口, 将棉签棒轻轻触碰患者腭弓处、软腭处、舌后根以及咽后壁, 以达到刺激效果。有效提高吞咽刺激使患者可进行吞咽动作, 加强吞咽反射。 (4) 患者进食时选坐位或半卧位进行, 保持头偏向健侧或略屈向前, 尽量选择方便吞咽且不宜附着于黏膜类食物, 如豆腐、水蒸蛋等, 吞咽功能有所恢复后可禁食一定量奶糊、米糊类食物, 进食时需嘱咐患者反复咀嚼后进行吞咽。 (5) 康复训练时可与中医针灸取穴共同进行, 如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涌泉等, 按患者恢复情况每日一次进行。
1.3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治疗时间及总有效率等指标。其中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根据日本洼田氏饮水实验评分标准[3], 治愈:患者吞咽障碍完全消失, 该测验结果上升至Ⅰ级, 无其他不适症状;显效:吞咽障碍基本消失, 测验结果上升至Ⅰ~Ⅱ级, 无其他不适症状;有效:吞咽障碍较前显著改善, 饮水测验Ⅱ~Ⅲ级, 伴轻微不适症状;无效:吞咽障碍完全无改善甚至加重, 测验结果>Ⅲ级。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人数×1 0 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功能障碍为等级资料, 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1,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脑卒中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其中老年患者占绝大部分。本病发病迅速, 病势凶猛, 其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许多患者发病后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丧失, 部分患者发病后甚至完全瘫痪, 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给社会及家庭造成负担, 本病有一定复发率, 因此患者及家属更应引起足够重视[4,5]。脑卒中后遗症一般见于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吞咽障碍等。其中,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遗症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大脑皮部与脑干发生异常, 从而引起咽部及食管部位反射障碍[6]。若不及时恢复容易引发患者因不能进食导致营养不良, 或引发吸入性肺炎, 严重者可由于窒息造成死亡[7]。因此, 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来说, 进行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以及一定量刺激活动, 能够缩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时间, 加快恢复速度。
目前, 临床对于吞咽功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一般有面部肌肉训练, 包括训练患者做微笑、皱眉、鼓腮, 使原本麻痹的肌肉得到锻炼, 恢复原有功能;口唇及舌头训练, 如嘱患者放松口腔, 发“啊”“斯”“乌”音, 将舌头伸出, 做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运动, 帮助患者恢复口唇肌肉及舌部运动功能;另外,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肩部及颈部放松, 同时轻轻按摩甲状软骨至下颌处, 以促进下颌及舌部锻炼;配合针灸治疗可刺激相应穴位, 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窍利咽功能、帮助受损组织尽快恢复功能等[8]。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对中枢神经进行有效刺激, 加强吞咽功能, 能够帮助患者重建运动投射区, 促使与吞咽相关肌肉组织尽快恢复功能。同时, 鼓励患者尽可能独立完成进食, 这样既能够增加患者恢复吞咽功能的信心, 又能够避免其口腔相关肌肉组织发生萎缩, 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其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可有效缩短吞咽功能障碍恢复时间, 加快疾病恢复速度, 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婧, 王拥军.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 12 (4) :274.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5.
[3]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
[4]朱娟妮.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2) :80.
[5]郑金英, 范莉燕.脑卒中吞咽障碍30例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4) :71.
[6]范文双, 王海丽, 刘得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 2010, 25 (4) :283.
[7]陈梅君.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 :16.
[8]方丽波, 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1 (15) :404.
吞咽康复训练 篇2
方法:抽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
结果: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卒中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41-01
吞咽困难是临床上患有脑卒中的患者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窒息、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对早期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措施对其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90例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我院就诊的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81至96岁,平均89.4岁;干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80至98岁,平均89.9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主要方法包括:①心理护理: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有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进行沟通的精髓与一个主要的切入点,建立良好的病友关系,可以使患者的精神变得更加振奋。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通常情况下会表现恐惧心理,由于害怕进食不利而出现呛咳现象,所以采用科学的心理疏导方式引导患者对安全进食的方法进行了解,患者每次进食后都应该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从疾病认识上转变思想观念。②口腔:每天定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防止食物的残渣在患者的口腔发生存留,进而导致口臭。还可以有效防止出现由于食管反流而导致的误吸现象,患者在餐后应该至少保持坐位半小时。③环境: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应该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使患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食并使其治疗信心显著增强。④吞咽训练:吞咽康复主要包括咽部冷刺激和空吞咽,屏气一发声运动,吸吮与喉上抬的训练,侧方吞咽,点头吞咽,用力吞咽,门德尔松手法、抬头运动等几大部分组成。⑤摄食训练:护理人员应该尽量鼓励患者进食,如果病情允许可以让患者自行进食,对肢体功能锻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进行适当的摄食训练,从胶冻样食物开始逐步向糊状食物过渡,比如食藕粉等对吞咽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食时以躯干后倾和轻度颈曲位较为理想,不易导致出现误咽现象。⑥颈部训练:训练患者咽下时头部适当向麻痹侧旋转,因为头向麻痹侧旋转可以使咽腔的麻痹侧逐步变小,健侧的食道口不断扩大,可以使食团在通过梨状窝时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对颈部进行适当活动,可以使颈部的肌力显著增强,对呼吸辅助肌的肌力具有明显的提高效果[2]。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效果、住院接受恢复治疗的时间进行对比。
1.3治療效果评价方法。显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已经基本或完全消失,饮水试验结果的提高幅度超过2级,饮食内容提高程度在1~2级之间,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吞咽功能障碍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饮水试验结果提高幅度达到1级,饮食内容的提高程度达到1级,进食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加,每次进食所需时间有所缩短;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饮水试验结果没有任何变化[3]。
1.4数据处理。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73.3%;干预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为: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3%。两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改善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恢复治疗时间。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的时间分别为(16.32±2.08)d和(11.47±1.75)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恢复性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体会
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越早越好,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吞咽功能显著提高,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造成影响,而康复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持续性较强,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有效护患沟通是实施护理的一个重要基础,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4]。
参考文献
[1]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5):404-405
[2]马艳平,张俊玲,宋慧,等.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16):491-492
[3]张婧,王拥军,张珊珊.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及康复方法的选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0):632-633
吞咽康复训练 篇3
关键词:卒中,吞咽障碍,针刺疗法,穴位注射,吞咽康复训练
卒中高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 (脑血管病、癌症、心血管病) 之首。有报道51%~73%的卒中患者有吞咽障碍, 混合型卒中人群中其发生率是16.5%~50%, 脑干卒中的发生率40%~70%, 单侧半球卒中的发生率约35%[1]。近年来, 我科采用针刺、穴位注射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了较好疗效, 并与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32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为我院脑病科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住院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116例) 和对照组 (116例) 。治疗组男66例, 女50例;年龄4 2岁~8 7岁 (6 0.6岁±1 0.2岁) ;病程2 0d~4 3d (30.6d±10.2d) ;脑梗死90例, 脑出血26例;假性延髓麻痹88例, 真性延髓麻痹28例。对照组男65例, 女51例;年龄43岁~86岁 (61.1岁±10.6岁) ;病程21d~42d (30.8d±10.5d) ;脑梗死91例, 脑出血25例;假性延髓麻痹87例, 真性延髓麻痹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种及吞咽障碍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伴有吞咽障碍;意识清楚, 病程在半年以内。
1.3 排除标准
昏迷、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及视听器官严重障碍者, 精神病, 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拒绝使用针刺及穴位注射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穴位注射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4.1 针刺方法
取穴风府、百会、风池、翳风、供血﹙新穴:位于风池穴直下1.5寸) 、吞咽﹙新穴:位于舌骨与喉结之间, 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3]、人迎、廉泉、外金津玉液﹙经外奇穴:廉泉穴向两侧各旁开0.5寸﹚。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加病灶侧头穴运动区下2/5。以上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 选用0.35 mm×40mm毫针, 风府穴针尖稍向下斜刺1寸, 风池穴针尖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 翳风穴向咽喉方向刺入1.5寸, 供血穴向对侧口唇直刺1.5寸, 以上各穴得气后分别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施术1~2min, 以咽喉部麻胀为度。百会穴、头穴运动区针刺时针尖与头皮呈15~30度夹角, 快速刺入到头皮帽状腱膜下, 然后沿经脉或刺激区快速推进至相应的深度, 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左右, 捻转持续约1min。留针30min, 中间行针2次。廉泉穴、外金津玉液穴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1.5寸, 使针感向舌根部传导, 得气后即刻出针。吞咽穴针刺时押手拇指轻向外推开颈动脉, 针刺向内侧约3分;人迎穴针刺时用押手拇指推开颈动脉, 针沿指甲边刺入0.5~1寸, 行针得气后, 即刻出针。辨证配穴: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施补法;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肾俞, 施补法;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加太冲、行间、侠溪, 施泻法;痰盛加丰隆、阴陵泉, 施泻法;瘀血证重加膈俞、血海, 施泻法。每日治疗1次, 15次为1个疗程。
1.4.2 穴位注射方法
取穴双侧风池穴。用一次性5 mL无菌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针100mg、维生素B12针0.5mg。针尖对准穴位向咽喉方向刺入1~1.5寸, 得气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入1.5mL。每日1次, 15次为1个疗程。
1.4.3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①基础训练。唇舌肌训练包括让患者舌做水平、后缩、左右运动和舌背抬高运动, 并用压舌板给予阻力, 练习吹气缩唇、微笑、张口及闭口等动作来促进口唇运动;或者用指尖、冰块叩击唇周;或对患者做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抗阻运动、按摩, 做吸允和咀嚼动作。另行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 咽部冷刺激是使用冰冻的蘸水棉棒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喉壁,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②摄食训练。一般选择坐位或半坐位, 患者颈部前屈, 如不能取坐位可采取健侧卧位。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 可先从果冻、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开始, 逐渐增加固体食物量, 最后为正常饮食。同时, 提醒患者及照顾者对进食的安全意识, 教导照顾者如患者家属及护士帮助患者进食的方法, 尽量避免呛咳。每日治疗1次, 15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 观察指标
洼田饮水试验[4]:饮30mL温开水, 将吞咽功能分为5级:1级:5s内30mL温水顺利咽下;2级:5s~10s内分2次以上不呛地咽下;3级:5s~10s内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5s~10s内分2次以上咽下, 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 10s内全量咽下困难。
1.6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拟定。临床治愈:洼田饮水试验达1、2级, 恢复正常饮食;显效:洼田饮水试验达3、4级, 可基本恢复饮食, 偶有呛咳;无效:洼田饮水试验达5级, 治疗前后无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38%和67.24%, 临床治愈率为58.62%和39.65%, 两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3 讨论
有报道约6%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于吸入性肺炎[5], 而误吸的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是无误吸患者的6.5倍[6]。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吞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延髓麻痹或/和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所导致。
中医将吞咽障碍归属于“中风”“喉痹”“舌强”等范畴, 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 气血肝肾不足为本, 痰瘀阻络为标。风、火、痰、瘀互结, 阻滞经络, 经气不通, 气血不畅, 上扰神明, 闭塞咽关、舌窍所致。咽喉是诸经气血上注头面的要枢, 十二经脉中的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小肠经、心包经、肾经、肝经、胆经等十条经脉以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冲脉及阴跷脉的主干或分支均经过咽喉部。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 选取风府、百会、风池、翳风、人迎、廉泉等穴,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之穴位, 为手足少阳经、阳维脉之交会穴, 乃治风要穴, 同时足少阳胆经又与循咽喉之后的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针刺风池穴可调达少阳经之经气, 起到潜阳熄风、豁痰利咽、清利头窍之功效。督脉是人体诸阳经脉之会, 对整个经脉系统有统帅作用, 其主干行于脊里, 向上行至项后风府进入脑内, 故督脉与脑脊髓的关系密切, 因此针刺督脉的风府穴、百会穴可激发督脉之经气来疏通脑络瘀滞, 通行脑内气血振奋督脉阳气, 以调理髓海[7]。廉泉穴为任脉与阴维脉之交会穴, 针之有通经活络、调畅气血、清咽利舌的功效。外金津玉液为经外奇穴, 专治中风舌强、言语不利。上述各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通利舌咽的作用, 从而使吞咽困难得以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的精髓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该病的本在脑髓, 标在舌、咽喉, 病机是本虚标实, 故辨证配穴, 气血不足加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补气养血, 中州健则气血旺, 气旺则血行;肝肾阴虚加太溪、肝俞、肾俞滋肾养肝, 肝藏血, 肾藏精,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肝肾同源, 脑为髓之海, 肝肾精血旺则脑髓有所充。正气足可增强抗病能力, 有利于祛邪外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加用太冲、行间、侠溪可增强风池穴的平肝潜阳熄风之效, 并可清泄肝胆实火。痰盛加用丰隆、阴陵泉健脾祛痰。重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标本兼治, 补泻分明, 在辨证论治指导下切中病机, 理法方穴术到位, 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有研究表明[8], 针刺风池、供血、人迎、翳风等穴可增加双侧椎-基底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量, 增加脑组织的供血供氧,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风府、风池、翳风、供血、吞咽、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等穴分别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内。针刺这些穴位可以使针刺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中枢神经元﹙大脑皮质或延髓﹚。即恢复了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正常调节。针刺头穴运动区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增强大脑皮质对皮质脑干束的调节和控制, 利于吞咽反射弧的重建。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疗效肯定, 但是出针后针感的持续时间较短, 针感持续时间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本研究中联合使用穴位注射的原因。穴位注射是针灸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 将穴位注射疗效为“三重效应”[9]:①即时效应, 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②慢效应, 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d内出现, 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③后作用, 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 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 促成了穴位注射的高效和速效[10]。本研究选择风池穴作为穴位注射的部位, 是因该穴在临床上是治疗吞咽障碍最重要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之一, 应用维生素B1针、维生素B12针注射于风池穴, 既可以发挥药物营养神经的作用, 通过穴位注射的三重效应, 更可使风池穴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提高临床疗效。
吞咽康复训练 篇4
我父亲突发中风,经过1个月的治疗,口眼歪斜、行走不便的症状基本消失了。但是,父亲却仍然无法正常进食和饮水,甚至连口水都咽不下。最近,内科医生建议父亲进行中医吞咽康复辅助治疗,为此,我很想详细了解一下此治疗方法。西安市文勃
吞咽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刺激咽神经,达到锻炼舌肌、口轮匝肌功能,此时再配合针灸翳风、风池、百会等几个穴位的治疗。
吞咽障碍治疗方法如下:
1.口、面和舌肌群的运动训练①面对镜子进行紧闭口唇训练、口唇突出和旁拉训练;②进行下颌开合训练;③做舌部前伸、后缩及侧方主动运动及舌背抬高运动;④用指尖叩击和用冰块击打唇周围,短暂的肌肉牵拉和抗阻力运动均可增加肌张力,改善口唇闭合功能。
2.促进吞咽反射的寒冷刺激法每次餐前用冰冻的棉棒角压前腭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可以提高对食块的敏感度,促进吞咽反射。
3.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以达到屏气时声带闭锁,从而阻挡食块进入气道。具体方法是:用鼻深吸气,两手按住桌子或在胸前对掌,用力推压,闭唇、憋气5秒钟。
4.喉上提训练目的是消除食管入口处的紧张,扩大咽部的空间。具体方法:对喉部不能上抬的患者,让其头前伸,使颏下肌伸展2~3秒钟,然后在颏下施加阻力并嘱其低头,或嘱患者抬高舌背,即舌向上吸抵硬腭。
孩子患上毛细血管瘤大多不需治疗
我儿子才满5个月,从出生后就发现左眼角上靠近前额处长有一个1cm×0.5cm大小的草莓状肿物,略高出皮面,现有面积扩大趋势,皮肤科医生建议先观察一段时间。请问,治疗这种血管瘤目前有什么好办法?
湖南省文萍
毛细血管瘤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良性,大多单发。多见于皮肤,尤以头面部、颈枕部、四肢及背部,少见于口唇、舌部。毛细血管瘤大小差别很大,小的直径仅数毫米,大的则可占颜面或一个肢体的大部。据医生观察,毛细血管瘤在半岁内生长迅速,6个月~1岁缓慢生长,1~2岁逐渐停止生长,此时大多颜色变淡,中央出现淡灰色斑点,并逐渐扩大,损害变淡而平,3~7岁部分或全部可以自行消退,残留萎缩痕迹。因此,本病预后良好,大多数不需要治疗,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查。对极少数发展迅速、特殊部位、面积较大,容易擦破溃疡部位的毛细血管瘤可早期给予冷冻、激光或手术治疗。
湖南省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小衡(主任医师)
小心感冒也可引起哮喘
我在最近的一次感冒后出现了咳嗽、咳痰,并感到胸闷、呼气困难和喘息。经医生诊断为哮喘。我知道有一种过敏性哮喘,难道感冒也会引起哮喘?
江西刘柳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和胸闷。哮喘不仅可因花粉、尘螨、烟尘、某些食物及药物等外源性因素,也可由于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等内源性因素而诱发。前者称为外源性哮喘,后者称为内源性哮喘。
内源性哮喘的特点在于:患者多为成年人,可无过敏性疾病史,一般是在30岁后发病;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患者先有咳嗽、咳痰,其痰液较为黏稠,而后逐渐出现胸闷、喘息及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未经治疗不能彻底缓解;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嗜酸粒細胞和血清IgE值均为正常,但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
春季,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显著增加。对于体质虚弱,患有营养不良或内分泌异常以及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来说,在患上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后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进展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的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考虑哮喘的可能。治疗上除了要积极抗感染、镇咳祛痰之外,还必须在早期及时使用平喘药物,如口服氨茶碱、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或糖皮质激素,以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
吞咽康复训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5月—2007年3月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筛选有吞咽困难、能够配合以及具有足够的意识清醒程度[4]、脑卒中咽喉期吞咽困难的病人66例, 男37例, 女29例;年龄51岁~85岁 (65.2岁±8.1岁) ;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吞咽困难的程度评定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康复训练环境, 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与疏导, 从生活、功能训练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精心照顾, 减轻其心理负担, 增强自信心, 取得病人与家属的积极配合。摄食训练如下:①一般让病人取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②食物的形态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 如菜泥、果冻、蛋羹;③一般先以少量试之 (3 mL~4 mL) , 然后酌情增加至20 mL[5]。
1.2.2 观察组
加强病人对咽喉期吞咽困难的认识, 从生理解剖开始逐一进行, 咽喉期吞咽困难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参与, 所以康复训练也要从舌肌和咽喉肌入手。除给予对照组病人一样的基础护理外, 在进行摄食训练前还要进行舌肌的训练及咽喉肌的训练, 以加快病人的康复进度, 使康复训练进行得更科学有效。
1.2.2.1 舌肌的训练
①将舌尽量前伸、缩回, 反复进行两次;②口形保持张开, 舌尖用力抵上齿颚, 舌体反复训练两次;再用舌尖用力抵下齿颚, 舌头体前伸两次;最后舌尖尽量上翘, 持续 2 s~3 s;③舌体两侧卷起, 通过双唇之间前伸两次;④舌尖抵上中点, 贴唇向左环绕1周, 回到上唇中点, 再向右绕唇运动1周;⑤口角外展, 舌在口腔内上下摆动 (打响) ;⑥将口形缩成圆形, 舌在口腔内上下左右摆;⑦闭叩齿, 按摩双颊。此法简单易行, 便于老年人接受。
1.2.2.2 咽喉肌的训练
①仰咽俯咽 (此处“咽”作动词) :分别在抬头和低头位置时做吞咽动作;左右转咽:分别在头向左转和向右转位置时做吞咽动作;左右斜咽:分别在头向左倾和向右倾位置时做吞咽动作。②屏气-发声运动:病人坐在椅子上, 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 (pushing exercises) , 屏气, 然后突然松手, 呼气发声。③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 在训练者吞咽时, 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 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 模仿动作20次, 以上动作每日2次。
1.2.3 评定指标与方法
采用洼田氏吞咽能力评定法, 此法操作方便、可靠, 张婧等[6]推荐临床首选。评定条件: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及时间。此法将吞咽能力分为6 级:1 级为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或不能吞咽;2 级为3 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 级为具备2 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 级为选择适当食物, 基本上无误吸;5 级为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 基本上无误吸;6 级为吞咽正常。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评定结果按等级分组, 采用Ridit分析法加以检验。
2 结果
经Ridit检验, 康复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病人吞咽困难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事实上, 卒中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3的卒中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7], 感觉和生理功能都可能发生变化, 包括喉咽部, 所以研究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困难就是很有必要的。王乐等[8]主张只要病人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可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每日3次, 每次约10 min, 连续3周恢复吞咽功能效果显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 康复效果的好坏直接与病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目前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 但仍有报道表明, 大量的脑卒中病人早期存在的吞咽困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回归家庭的吞咽困难病人的康复护理差[9], 所以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困难的在院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吞咽困难的常规康复治疗效果不明显[10,11,12], 而本研究重在加强对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困难的认识, 结合生理解剖特点及病人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舌咽喉肌的训练配合摄食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P<0.05) 。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困难病人在院期间进行康复护理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规律科学的康复护理可减少咽喉期吞咽困难病人后遗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舌咽喉肌的训练配合摄食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31例) 和对照组 (35例)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和摄食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舌、咽喉肌的训练。并以治疗前后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作为观察指标, 治疗30d后观察疗效。[结果]康复后观察组的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加强对老年脑卒中后咽喉期吞咽困难的认识, 结合生理解剖特点及病人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舌、咽喉肌的训练配合摄食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吞咽康复训练 篇6
1临床资料
1.1 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并由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患者病程在15天以上, 发病后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 病情稳定, 伴有构音障碍但能理解指令;发病后急性期均经过神经科的基础治疗;经饮水试验评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排除意识障碍者;原发食管疾病者;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大面积脑梗死或大量脑出血者;不能理解和服从指令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2007-03~2008-03在我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35~70岁, 平均6.5岁;平均病程 (42.6±7.3) 天;脑梗死23例, 脑出血7例;留置胃管27例;洼田氏饮水试验[3]1级0例, 2级3例, 3级10例, 4级11例, 5级6例。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36~68岁, 平均60.8岁;平均病程 (39.5±7.3) 天;脑梗死22例, 脑出血8例;留置胃管26例;洼氏饮水试验1级0例, 2级4例, 3级11例, 4级10例, 5级5例。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治疗。
2.1 治疗组
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治疗: (1) 取穴:风府、哑门、天柱、治呛1 (风池穴直下1.5寸) 、廉泉, 外金津玉液 (廉泉旁开0.5寸) 、治呛2 (翳风下3寸后5分) 、人迎。 (2) 操作方法:病人取半仰卧位, 或俯伏坐位, 常规消毒, 哑门穴用28号1.5寸毫针向下刺0.5~1寸。天柱穴向内斜刺0.5~1寸。风池穴、治呛1穴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廉泉、外金津玉液穴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 治呛2穴用拇指压住同侧颈总动脉, 然后针沿指甲边刺入0.5~1寸, 用捻转提插手法, 平补平泻。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 继续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4]。康复训练: (1) 改善口面肌群运动训练:嘱患者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叩齿、吹气、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和指尖扣击、冰块击打唇周围等增加肌张力, 改善唇闭合功能。 (2) 感觉刺激:用棉棒浸一下冷水后冷冻, 用棉棒长时间大范围地接触前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 左右相同位置交替, 上下午各1次, 每次5~10分。 (3) 促进舌的运动训练:让病人舌向各个方向运动, 并用勺子或舌板给予压力。 (4) 声带的训练:病人反复咳嗽、清嗓子, 深吸一气憋住, 然后大声用力发音、呼气。 (5) 咀嚼训练:作咀嚼动作、空咀嚼和咀嚼口香糖。 (6) 治疗性进食:病人躯干与底面成45度或以上角度, 头稍前屈最安全, 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 有利于食块向舌根运送, 减少鼻腔反流及误吸。 (7) 食物的选择:最好用半流质或糊状食物, 如豆腐脑、酸奶、玉米面粥等, 提供更多味觉、嗅觉和视觉刺激, 给予冷的或酸食物。上述方法每天1次, 10天为1个疗程, 休息2天后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1]。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同上) 。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进食功能恢复正常, 呛咳全止, 随访半年无复发, 洼田氏咽水试验1级;显效:进食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能进食半流质饮食, 偶有呛咳, 洼田氏咽水试验2级;好转:进食功能有所恢复, 能进食流质饮食, 呛咳减轻, 洼田氏咽水试验3级;无效:治疗前后进食困难及呛咳症状无改变;洼田氏咽水试验4级以上。
3.2 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4体会
吞咽障碍是指正常的吞咽功能发生障碍, 主要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延髓麻痹和或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病人出现吞咽困难, 言语不清, 饮水呛咳, 病人可直接因误吸导致肺部感染, 或因摄人不足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致病人病死率明显增高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祖国医学的理论认为, 督脉为阳脉之海, 六阳经皆直接或间接联系大脑;任脉为阴脉之海, 六阴经多交会于任脉, 而任脉与督脉相通, 所以六阴经间接联系于脑。所取风府、百会、哑门系督脉经穴, 督脉“上经风府, 人脑, 上巅”;廉泉属任脉, “至喉咙, 上颐”;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 “从巅人络脑, 还出别下项”;风池属足少阳胆经, “循颈, 至肩上却交出于手少阳之后”;翳风属手少阳三焦经, “交出足少阳之后, 上项”;外金津玉液虽属经外奇穴, 但均在颈项部, 其周围布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这两穴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的分布, 局部取穴, 有利于直接刺激咽喉部肌群, 调节神经功能, 加强局部血液循环。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外金津玉液两穴能消除神经细胞的极化状态, 使神经细胞活跃, 改善颈部肌肉麻痹, 加速吞咽功能[5]。风池、人迎穴深层有椎动脉、椎静脉、颈内动脉等, 脑部血循环的改善是吞咽功能恢复的基础, 针刺这两穴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等血液供应, 降低外周阻力, 降低颈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 对增加脑组织血流起到良性调节作用,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6]。故上述诸穴合用交通阴阳, 畅通脑络, 改善吞咽功能。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包括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 腭咽闭合训练, 体位与补偿技术来改善吞咽障碍, 其主要机制根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 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 可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 改善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运动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缩, 提高其活动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协调性, 刺激吞咽反射的产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临床观察单独康复训练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提示康复训练也有其独到的作用。进行康复训练时环境要安静, 患者思想平静, 不急不躁。不要涉及其他不利情绪的话题、笑话等, 以免引起病人强哭强笑, 造成误咽误吸。让病人了解本病的特点, 帮助其克服病理心理状态, 鼓励病人积极主动配合, 不厌其烦地训练。以中西医结合手段综合治疗, 以期能达到最佳疗效。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 摄取足够的营养, 减少脱水, 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为肢体、语言的综合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7]。
本研究结果表明,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较单一的康复训练好。至于如何选择针刺的最佳穴位, 穴位的合理配伍, 针刺治疗的强度和周期等, 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地观察、研究和总结, 以进一步拓展针刺及康复训练疗法在诊治吞咽障碍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周维金.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 (9) :584.
[2]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5) :381.
[3]宋志香.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0) :548.
[4]张惠利.针刺加中药治疗假性球麻痹201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 (3) :11.
[5]王强.颈项电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89例.辽宁中医杂志, 2001, 28 (10) :621.
[6]刘香华, 刘爱珍, 张学丽, 等.针刺治疗中风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2000, 20 (6) :325.
吞咽康复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承德市中心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其中,男118例,女70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6±5.45)岁;脑梗死77例,脑出血111例;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9.70±5.12)分,此组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其中,男101例,女95例;年龄59~78岁,平均(70.04±5.14)岁;脑梗死99例,脑出血97例;NIHSS评分为(10.58±4.76)分,此组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其中,男51例,女28例;年龄56~75岁,平均(64.45±5.87)岁;NIHSS评分为(8.26±4.88)分,此组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为初发卒中患者,其性别、年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患者。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经筛选试验和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评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洼田饮水实验:患者端坐,喝下3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且不能全部咽下。正常为1级,5 s之内;可疑为1级,5 s以上或2级;异常为3、4、5级。
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如下:卒中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两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1)发热≥38℃;(2)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胸痛;(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肺栓塞等;肺炎病原学诊断标准:应用气管内吸痰留取标本,并进行细菌定量培养,超过106 CFU/mL生长的细菌判断为病原菌[5,6]。
1.3 吞咽康复方法
吞咽困难直接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在卒中单元康复部,并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接受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急救措施齐全;调整患者进食体位,进食时使患者躯干与床面保持45°或以上角度,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也不易流出;选择合适的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例如笔者选用易于吞咽的食物,此类食物密度均匀,黏性适当,不易松散,通过咽和食管时易变形,如菜泥团、面片、馄饨等。吞咽困难间接治疗措施:如改善咽反射,采用冷冻的湿棉签反复刺激患者软腭及咽后壁;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左右口角、上腭及上下牙龈,使舌肌得到充分的训练;门德尔松法可以延长和提高喉提升,并延长环咽肌打开的时间,声门上吞咽也称自主气道保护方法,先让患者充分吸气、憋住,然后慢慢咽唾液,再呼气,最后咳嗽,闭锁声门练习让患者大声发“啊、喔”,从而使颜面、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吞咽治疗组综合应用直接治疗措施+间接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吞咽康复治疗,每日康复师指导训练时间为30 min。联合治疗组在上述吞咽康复的基础上应用Vocastim-master吞咽治疗仪(德国PHYSIOMED医用电子公司)经皮电刺激法治疗,参数选择低频电刺激,刺激时间为1 s,休息时间为3 s,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引出吞咽动作为最佳,电刺激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每日电刺激时间为30 min。对照组未行任何吞咽康复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陈胜云等[7]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判标准,治疗前、治疗后3周洼田饮水实验评定分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及以上者。住院治疗3周肺炎发生率的统计,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患者新发肺炎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3周后吞咽障碍改善率比较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χ2=4.16,P=0.041)及对照组(χ2=39.02,P=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20.65,P=0.001)。见表1。
2.2 三组3周内卒中后肺炎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内卒中后肺炎新发率比较
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χ2=3.89,P=0.049)及对照组(χ2=11.94,P=0.001),吞咽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2,P=0.073);联合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与吞咽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51),但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77,P=0.029),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例数低于对照组(χ2=7.45,P=0.006)。见表2。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采用吞咽康复治疗以及联合经皮电刺激法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吞咽障碍改善率达到81.1%,明显高于吞咽治疗组72.3%,说明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直接加间接的吞咽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办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谢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强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8]。
吞咽障碍患者气道保护性反射降低,非常容易误吸,患者会出现主动或被动的饮食减少,进而出现营养不良或脱水,免疫力降低,导致肺炎易患率增加。研究认为,急性卒中后3 d内,40%~70%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大约有1/3发生肺炎,早期的康复评估,比如在入院后72 h对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可以预测患者以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利于采取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9,10,11]。卒中后肺炎分为两种亚型:(1)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内的急性肺炎;(2)发生于卒中后1个月以后的慢性肺炎[12]。患者住院期间经过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后,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从一个侧面提示经皮电刺激康复治疗对住院期间的急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在出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新发肺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患者虽然停止电刺激和吞咽治疗,但经过康复治疗的患者和家属已经掌握了吞咽训练的方法,从而减少了肺炎的发生。吞咽障碍患者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喂养者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被没有经验的家庭成员喂养者,也说明这个问题[13,14,15]。假如有条件的患者出院后仍能坚持行吞咽和电刺激治疗,肺炎的发生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综上所述,通过经皮电刺激法联合的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故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在出院后应当继续行吞咽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卒中后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88例,作为吞咽治疗组;同期收治的有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196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入院后拒绝吞咽康复治疗有吞咽障碍的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吞咽评分、肺炎发生率,进一步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新发肺炎发生率。结果 经过3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吞咽治疗组(P=0.041)及对照组(P=0.001),吞咽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3周内罹患肺炎的患者低于吞咽治疗组(P=0.049)及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及吞咽治疗组出院后3个月新发肺炎的患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9、0.006)。结论 电刺激法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肺炎发生率。
吞咽康复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4月收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7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岁。入选患者的诊断方法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上所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6],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均为急性发病,首次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症状,排除认知功能障碍,能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无重度心肺合并症,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生命体征平稳。
1.2 治疗方法
(1)通过评估患者的配合程度、情绪状态、张口、伸舌、咽反射等情况入选患者70例,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综合吞咽康复训练的时间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开始[7]。
(2)低频电刺激:采用美国Chattanooga公司VitalStim型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使用双向方波电流,固定频率范围为30~80Hz,一疗程为一周,刺激两次/天,每次半小时。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位进行治疗,将通道1电极A、B舌骨上方水平排列,将通道2电极C、D沿正中线排列,最上的电极放在甲状腺上切迹上方,最下的电极放在甲状腺上切迹下方,刺激同时可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以患者自觉咽部肌肉有缩窄感或震动感为电刺激强度。
1.3 综合吞咽康复训练
(1)康复训练前首先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其克服自卑感,增强康复的信心,调动其自身的潜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切实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2)进行间接进食训练:针对与吞咽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干预。每次训练持续20分钟,每天训练2次,连续训练7天为一疗程。
(3)进行直接进食训练:包括进食体位、吞咽技巧、食团入口位置、进食环境和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等内容。一口量以3~5ml为宜,然后根据病情逐渐增加,进食每口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使食物全部咽下确认完全咽下后再进食第2口,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每天在早中晚进餐时分别训练20分钟,连续训练7天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均由同一床位医生、床位护士及康复治疗师完成。
评价指标:采用1982年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法对吞咽障碍进行临床评估[8],患者坐位,饮温开水30ml,观察经过,注意有无呛咳异常。Ⅴ级:频繁的呛咳,不能全部咽下;Ⅳ级:分2次以上,但有呛咳;Ⅲ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Ⅱ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的咽下;Ⅰ级:1~5秒内饮完无呛咳。
一期:优:无明显肿胀;良:轻度肿胀;差:明显肿胀。二期优:外观畸形完全矫正;良:外观畸形明显矫正;差:外观畸形无明显矫正。三期:优:X片见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良:少量骨痂生长,仍见骨折线;差:未见骨痂生长,见明显骨折线。
2.2 疗效评价
一期:优35足,良11足,差5足,优良率为90.2%;二期:优37足,良10足,差4足,优良率为92.2%;三期:优41足,良7足,差3足优良率为94.1%。
3 讨论
3.1 发病机理
拇外翻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少数人与穿鞋有关,特别是穿高跟鞋,足部受力不当和长期挤压后导致畸形和疼痛[6]。当拇趾外翻后,外侧关节囊变厚、挛缩,拇趾向外侧半脱位,外侧和种籽骨变大,由于拇内收肌和屈拇短肌的外侧头附在外侧种籽骨上,并向外牵拉,使第一跖骨头向内翻,加宽了足横弓[7],相应跖骨头内侧因应力挤压摩擦产生滑囊炎进而形成向内突起的骨赘,行走时疼痛加重;横弓加宽后,跖腹摩擦加剧形成胼胝体;外翻的拇趾常向外挤压第二趾,使第二趾抬高,重叠成仰趾畸形。
3.2 微创技术的优势
该手术的突出优点是对足软组织及骨组织损伤小,保留了截骨断端周围的骨膜,局部血运好,故能恢复快,患者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即可下地行走,一个月后可以参加工作。术后采用绷带固定维持矫形,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利于截骨端的骨折愈合[8];术后每隔两日复查X片,对不理想的畸形矫正可进行手法再次调整,以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
3.3 中药辩证的应用
早期应用活血消肿中药治疗,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能够消除组织炎性水肿,减少切口渗出,缓解疼痛,利于绷带固定及维持矫形的稳定;中期应用养血荣筋中药治疗,起到益气养血、荣筋通络的作用,能够增加切口局部的血运循环,促进切口的愈合[9],对畸形矫正后的软组织具有很好的重塑作用,利于截骨端的矫形稳定;后期应用接骨续筋中药,起到化瘀截骨、养血续筋的作用,能够促进截骨端骨折愈合,缓解疼痛,维持矫形稳定,利于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微创技术结合中药三期辩证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拇外翻的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操作不复杂、损伤小、患者痛苦少;二是畸形矫正满意,不易复发;三是充分发挥中药优势,截骨端骨折愈合快,利于早期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综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7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70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给予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70例患者经早期低频电刺激联合综合吞咽康复训练后总有效率为82.86%。结论:早期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满意。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参考文献
[1]尹伟华.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24(1):36
[2]李利红,党宇生,叶天申,等.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4):275~278
[3]郝冬琳,王利惠,严玲.早期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53~2154
[4]时新玉.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5):32~33
[5]贺艳霞,葛卉林,张鹏辽.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980~981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7]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M].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5
[8]大西幸子,孙启良,主编.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3~44.
[9]吕江丽.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康复训练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6):29~30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9%~71%[1]。研究表明发病3d内的急性卒中患者有5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易出现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2],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皮肤压疮、误吸性肺炎等,从而影响康复和预后。我院于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101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10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3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岁。所有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例,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均伴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1.2 纳入标准 (1)病程1~4周;(2)临床诊断并经头部CT或MRI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具有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的症状,多伴有构音障碍;(3)洼田氏饮水评级≥级;(4)患者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
1.3 方法 康复护理包括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不能经口进食或存在高度误吸风险者给予鼻饲。
1.3.1 基础训练方法 主要是通过口运动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对唇、舌、声带的控制,从而有利于吞咽。(1)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反复紧抵住左右口角、上颚及上下牙龈;早期若患者不能进行舌的主动运动,可用湿纱布包住舌头,然后用食指、拇指捏住患者的舌头,引导进行各个方向的运动。(2)进行咀嚼肌、颊肌的训练,即最大限度地做鼓腮和咬合动作,反复训练5~10次。(3)软腭上抬训练:早期用压舌板下压舌暴露软腭,用冰冻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长时间地触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寒冷刺激能强化吞咽反射[3]。(4)喉活动训练:早期用手进行喉的被动上下运动,患者利用发“啊、依、噢”等声音做喉的主动运动,也可以让患者做点头样空吞咽动作。
1.3.2 摄食训练方法 摄食训练以安全管理和口腔卫生为基础,随着基础训练带来的功能改善,以阶梯式推进,是一种综合性训练。患者取坐位,躯干前倾约20°,颈部稍微向前弯曲,使舌骨肌的张力增高,喉上抬,食物容易进入食道。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健侧卧位。选择容易吞咽的黏稠糊状食物(如豆腐脑、酸奶、蛋羹等),逐步过渡到固体、液体。注意每一口的量不要过多或过少,一般先以少量开始(1~5ml),应该在专业人员确定患者安全的一口量后,方可进行喂食。另外,推荐使用小的表浅的勺子,同时,进餐环境应尽量保持安静,使患者能集中注意力进餐,减少误吸。
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3 针灸疗法 令患者张口,用毫针点刺悬雍垂两侧的咽后壁,每次3~5点,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针。配穴:上廉泉、上夹廉泉,此二穴均选毫针向舌根方向针刺,电流小幅度捻转,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4周为1疗程。
1.3.4 健康教育和安全管理 (1)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患者床头抬高25°,患者进食或饮水后保持坐位至少30min,每天进行肺部听诊,不要让患者使用吸管,吞咽时不要分散其注意力。(2)预防窒息:饮水或进食时,务必使患者处于90°坐位,给患者喂食物时要说“一次只喝一口”这样的话,当患者口中含有食物或液体时不要提问,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3)服用药物:让患者坐位吞服药片,一次服用一个药片,让所有药物成为流体形式。
2 结 果
本组101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痊愈45例(44.5%),显效30例(29.7%),好转10例(0.09%),总有效率为84.1%。
3 讨 论
中风引起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或延髓损伤均可导致吞咽障碍,饮水吃饭出现呛咳,容易继发吸入性肺炎或严重营养不良而危及生命,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日,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以及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通过对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腭咽闭合训练,体位及补偿技术来改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以防止吞咽肌群萎缩,提高其活动度和能力,增加吞咽肌的协调性,刺激吞咽反射的产生使之增加吞咽功能。健康教育和安全警示提高了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警惕性,减少和防范了误吸误咽的放生。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耿利琼,梁萍,等.预防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研究[J]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121.
[2] Runions S,Rodrigue N,White C,Practice on an acute stroke unit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decision—making algorithm for dietary management of dysphagain[J] .J NeurosicNurs,2004,36:200—207.
吞咽康复训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82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男51例,女31例;年龄(57.5±6.5)岁;病程(24±3.0)d。CT示脑出血38例,脑梗死44例,其中大脑半球损伤45例,脑干损伤37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能配合检查,以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为主症,锥体束征阳性,洼田试验[4]评价>3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1.2.1 针刺方法
治疗组对中重度假性球麻痹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开始针刺。针刺治疗取夹廉泉、翳风穴,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隔日1次。
1.2.2 康复训练
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和使用食物同时并用体位、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如:(1)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锁、下颌开张、舌部运动);(2)颈部放松;(3)寒冷刺激法;(4)构音训练;(5)呼吸训练;(6)咳嗽训练;(7)门德尔松(Mendelsohn)手法;(8)吞咽模式训练等。直接训练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1)食物形态;(2)摄食姿势;(3)选用餐具;(4)一口量;(5)定速;(6)吞咽的意识化;(7)摄食训练阶段性推进法注意事项;(8)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等。以上训练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用。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法,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2组患者同时应用溶栓、扩血管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1.3 检测指标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试验进行评定:患者按常规饮水,观察饮水过程并记录时间,1次喝完,无呛咳为1分;≥2次喝完,无呛咳计2分;1次喝完,有呛咳计3分;≥2次喝完,有呛咳计4分;多次发生呛咳,不能将水喝完计5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0 d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t1、P1为各组配对检验值,t2、P2为2组比较检验值。
2 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可以分为假性球麻痹和真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为下位运动神经元受损引起,病位在脑干,治疗效果欠佳。假性球麻痹患者因一侧皮质脑干束功能完好或虽有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但下级运动神经元反射通路正常,能够维持正常的吞咽反射,故疗效较好。
本文结果显示脑干损伤的预后比大脑半球损伤差。有研究表明,对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针刺可调节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当中的吞咽中枢对于吞咽反射的控制作用,协调吞咽诸肌的运动;而对于真性球麻痹障碍,针刺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促使损伤的周围神经恢复,从而起到治疗效应[5]。本文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后,患者洼田试验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中采用的咽部冷刺激使触发的吞咽反射区域变得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然后做吞咽动作,患者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声门闭锁训练是强化软腭的肌力,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6、7]。针刺以疏通局部经气,调整气血为主,夹廉泉局部取穴,深刺舌根部,可激发舌部经气,以疏经开窍,对构音障碍、吞咽发呛能迅速缓解;翳风穴位于耳后,深部有舌咽神经,直刺近2寸,对神经有激发作用,可调整吞咽功能;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可疏通局部经气,另刺络放血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氧的供应而改善脑组织功能。本文所取的穴位对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所致的真性麻痹或是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的痉挛性麻痹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治疗作用[8、9]。金津、玉液穴点刺放血是本组腧穴治疗最主要的步骤,刺后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舌后坠以及舌的活动度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腧穴均为局部取穴,对于脑卒中长期卧床患者,具有取穴方便,疗效明确的特点。少数舌后坠明显,伸舌不能的患者见效较慢,但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显著。
针刺疗法是康复训练功效的有力互补,康复训练使针灸治疗作用更加完善[10],联合针刺和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Lawrence ES,Coshall C,Dundas R,et al.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acute stroke impairment s and disability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J].Stroke,2001,32(6):1279~1284
[2]Smithard DG,O'Neill PA,Parks C,et al.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after acute stroke.Does Dysphasia Matter[J].Stroke,1996,27(7):1200~1204
[3]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福井介彦,藤田勉.脑卒中最前线——急性期かゎむるり-きび一[M].东京:医齿药出版社.1987,268
[5]张维,刘志顺,孙书臣.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2002,22(6):405
[6]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04~405
[7]毕家香,李泽云.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4,19(1):36~37
[8]刘孔江,李继英,承颖言.针刺与康复训练在治疗中风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36
[9]罗卫平,黄红缨,谭吉林,等.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3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