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训练(精选12篇)
术后康复训练 篇1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 尤其是L3~4、L4~S1、L5~S1, 的纤维环及软骨板不全或完全破裂, 致使包围其内的髓核组织向裂隙方向移动, 对周围的关节、脊髓、神经发生压迫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通常为下腰痛伴腿痛。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患者中, L4~5、L5~S1, 突出占90%以上, 年龄20岁~50岁为多, 大多数患仅需保守治疗即可治愈, 但仍有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 术后优良率达85%。手术可较彻底地消除压迫脊髓神经等周围组织的突出物, 从根本上解除腰腿部症状。通过临床实践, 我们制定了腰间盘术后的康复训练程序, 以达到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和自理能力的目的。
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5例, 女2例, 男3例;平均年龄52岁, 发病时间最短2个月, 最长2年, 职业特性5例, 铸工2例, 司机2例, 伏案者1例。手术开窗髓核摘除术5例, 半椎板切除腰间盘摘除术3例, 全椎板切除腰间盘摘除术2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2 结果
以上病例经过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经术后2个月~6个月的随访, 均达到了肢体功能恢复, 生活得到了自理。
3 术前指导
术前首先教会患者练习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方法:伸直双下肢, 脚尖朝上, 抬高患肢 (30°~70°之间) 保持5 s后, 休息片刻, 反复练。教会患者直腿抬高的同时, 练习腰背肌, 如燕子飞, 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臂部, 以腹部为支撑点, 如飞燕;五点支撑法, 仰卧位, 用头, 双肘及双足跟着床, 使臂部离床, 腹部前凸如拱桥, 稍倾放下, 反复进行。
4 术后康复
4.1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伤口渗血、渗液, 以防大出血, 和腰脊液漏出, 重点观察双下肢运动感觉, 做好基础护理。
4.2腰椎盘突出症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大部分症状如下腰痛、麻木感较前减轻, 肢体运动自如, 患者心理上备感轻松。为了使患者进一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加快机体恢复, 术后的康复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1) 心理护理。让患者及家属从思想上认识到康复训练是除手术外治疗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配合康复训练才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 (2) 术后护理。腰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 一般3周~4周, 还可根据患者年龄, 身体、手术情况而定, 特别是行全椎板切除的患者更应如此。要注意床铺清洁、干燥, 每30 min~1 h, 手部涂上爽身粉, 对患者骨突部位进行按摩, 防止压疮的发生。4 h~6 h后护士给予患者轴形翻身, 切勿让患者在72 h内自行翻身, 以保证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 3 d~7 d根据患者情况可主动翻身。 (3) 术后1 d~2 d。a) 进行膀胱训练, 有2次尿意时, 遵医嘱拔除尿管。b) 做被动直腿抬高运动, 防止神经根粘连。直腿抬高由30°开始, 逐步加大幅度, 如果出现患者疼痛加剧,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加重, 及时通知医师协助处理。卧床期的患者应坚持四肢给予活动训练, 增进机体血液循环, 促进伤口愈合,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术后3 d~7 d:鼓励患者行直腿抬高。方法:患者平卧, 腰关节伸直, 脚上举, 先单腿后双腿, 抬高幅度由小到大, 每日2~3次, 每次5~10回, 直腿抬高是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关键。 (5) 术后1周:腰背部训练, 目的是提高腰背肌肌力, 增强脊柱稳定性, 首选飞燕式后改为5点支撑法, 1周~2周后改为3点支撑法, 坚持每日5~8次, 每次30~40次, 做到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次数, 坚持训练半年以上。禁忌证:腰椎有破坏性, 感染性患者, 年老体弱, 心肺功能不佳, 内固定物植入, 则不能进行此项训练, 拆线后腰围固定时间遵医嘱。
5 出院指导。
5.1 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5.2 注意纠正不良姿势, 避免腰背部过度伸展, 屈曲。
5.3 3个月内不可弯腰, 脑力劳动者2个月~3个月可恢复工作, 6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 适当控制体重。患者要有良好的心态, 定期复查, 避免受凉、劳累, 以免复发。
术后康复训练 篇2
①由物理治疗医师或家属进行四肢肌肉按摩,每次30分钟。
②大小关节顺位活动,每次10分钟。
③行走训练: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扶持下进行,增强体质和体力,促进全面康复。
④合作性训练:有目的的进行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及上、下肢交替运动训练,进行运动中枢的功能恢复训练。
2、语言功能恢复训练:有50%的病人有语言障碍,病程过长而导致的这一高度复杂的讲话机制运动功能的衰退,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在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同时,注意训练。
①帮助病人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发音训练,从声、韵母开始,再到字、词发音,逐步增加到一个短句,进行递增式训练,为求发音清楚。
②训练发音时的音量、音调和语速,控制呼吸频率和调整发音时肌肉运动力度,使发音时用力相对均匀,逐步建立有规律的运动方式,促进发音。
③鼓励病人的训练成果,增强训练信心,提供训练条件和互相语言交流的机会,制定训练计划,使病人走入自食其力的自由生活中去。
术后康复训练 篇3
【关键词】吞咽困难;康复训练;听神经瘤术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89-01
听神经瘤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主要是指在后颅窝桥小脑部位,听神经前庭段发生的良性肿瘤。鉴于其解剖位置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上周围神经血管结构也比较繁琐,进行肿瘤切除术后,很容易发生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比较长。相关文献报道,听神经瘤术后给予患者科学系统的吞咽锻炼和语言康复指导,有利于加快颅神经恢复速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作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作为观察目标,其中男42例,女40例,患者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6.8±2.4)岁。按照1:1比例分为A组(n=41)和B组(n=41)。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A组采用康复训练,主要护理内容:(1)心理干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关键就在于心理干预。由于同时存在多种障碍,特别是吞咽困难的症状,无法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很多患者会因此出现暴躁烦闷、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甚至出现拒绝饮食、悲观轻生的行为。护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语言交流、心理沟通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输在战胜疾病的决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邀请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现身说教,创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就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健康宣教,切实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基础康复训练:针对无法进行吞咽动作、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间接吞咽训练和其他动作训练的方式,对吞咽相关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进行进一步提高。①舌咀嚼肌运动训练要点:嘱患者保持张口状态,尽可能向外伸出舌头,按照舔下唇左右口—上唇—硬腭部的顺序进行训练,缩回舌头后闭口进行上下牙齿相互咀嚼训练,每天3次;②喉活动康复训练要点:嘱患者进行单音、单字训练,通过简单的发音练习增强喉主动训练,1个字进行2遍,然后进行张口、闭口等简单动作,通过声门开闭的方式使肌肉、口唇及声门的闭锁功能均得到良好训练。嘱患者尽可能保持前屈状态,并进行空吞咽等动作;③咽部冷刺激及喉抬高康复训练:采用蘸有少许水的冰冻棉签对舌根、咽后壁、软腭等部位进行刺激,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对吞咽反射进行强化,使吞咽力度得以增强,每天2次;协助患者将手指放在待训练的甲状软骨上缘部位,进行吞咽训练时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向上运动趋势,再进行20下吞咽动作,每天2次;④按摩训练要点:对颈部进行按摩训练,促使喉部上推,实现吞咽,每次5min左右,每天2次。(3)摄食康复训练:进行此训练前要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协助患者选择舒适进食体位,以免发生误咽情况。喂食人员在患者健侧站立,防止食物漏出。以患者实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酌情增加食物量,进食后要坚持进行吞咽训练;食物尽量放在舌根部,以方便患者进行吞咽;可通过数次吞咽、侧方吞咽或点头式吞咽等方式去除咽部残留食块。B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饮食指导、功能训练等。
1.3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
吞咽障碍完全消失,饮水试验达I级表示显效;吞咽障碍较护理前有明显好转,饮水试验达II级表示有效;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善,饮水试验≥III级表示无效[2]。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采用(%)描述总有效率并行x2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明显。
2 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5.1%,其中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B组总有效率70.7%,其中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两组相比,A组优于B组(P<0.05)。
3 讨论
听神经瘤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颅神经,进而引起吞咽困难,吞咽困难主要是指无法经口将食团安全送达胃中的现象。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重组能力,再加上吞咽困难是一种可逆性的损伤,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指导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3]。
本组研究发现,A组总有效率95.1%明显高于B组70.7%(P<0.05),这与王淑元的实验结果基本相符。由此证明,对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和语言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黎芸,张京华.听神经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训练[J].医学信息,2013,49(20):634-634.
[2]李萍.听神经瘤围手术期的饮食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15):215-216.
乳腺癌术后患者康复训练指导 篇4
乳腺癌患者术后经常发生患肢上肢机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上肢淋巴水肿, 肩关节运动幅度受限, 肌力低下, 运动后迅速出现疲劳及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等, 其程度取决于手术术式、术后时间、放化疗的差异及功能锻炼等。有效地降低上肢机能障碍的发生率是医疗和护理工作力争解决的问题, 现分析实际临床工作中53例乳腺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的方式, 将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2008年9月, 在我病区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53例, 均为女性, 国际肿瘤TNM分期II期42例, III期11例, 年龄27~76岁。
2 康复训练方法
在进行康复训练前,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患肢上肢持物勿使之过劳; (2) 防止蚊虫叮咬; (3) 勿接触各种洗涤剂; (4) 注意发现患肢肿胀; (5) 避免强烈日光照射; (6) 患肢机能锻炼宜早且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个价段。
2.1 第一阶段 (术后第一周) 。
卧床期间机能训练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 每次10min, 4~5次/d, 其方法如下: (1) 指关节曲伸运动, 以儿童游戏手势“石头、剪刀、布”交替进行。 (2) 握弹力球运动。 (3) 逐个交替屈指运动。 (4) 肘关节屈伸运动, 感觉疲劳时, 将前臂及手放在体侧的枕上休息。 (5) 握放毛巾运动。 (6) 用患肢梳头尽量不运动肩关节。术后5d坐在床上开展机能训练, 其方法如下: (1) 腕关节牵引运动:健手握患手, 从患侧向健侧牵引。 (2) 纸张抓握运动:将数张纸逐渐握成团块。 (3) 压缩球运动:双手于胸前握球, 持续压缩球。
2.2 第二阶段 (术后1~2周) 。
以肩关节运动为主, 可利用医院内桌、床、墙等进行锻炼, 每次20min, 4~5次/d。运动方法有: (1) 先直立, 上体前倾, 双手前后左右摆动, 摆幅比肩略宽。 (2) 先直立, 上体前倾, 头枕于健侧肘关节后放于桌角, 患肢做前后内外旋转运动。 (3) 爬墙体操:用健侧手沿墙壁向上伸至最高点, 以此为目标锻炼患肢。面对墙, 双手从肩部开始沿墙向上爬, 逐步提高患肢的摸高点。 (4) 风车运动:双上肢向两侧尽量伸, 反复上下翻动手掌。 (5) 将1根绳带置于晾衣杆上, 双手握绳两端, 用健手拉绳, 以拉伸患侧肩关节。 (6) 回旋运动:将绳带一端系于门扶手, 用患手握另一端, 沿垂直面作旋转运动。
2.3 第三阶段 (临近出院前) 。
运动方法有: (1) 双手向体侧平伸, 上下反复运动手臂, 在背中方合双手指, 再在背中腰部合拢双手。 (2) 患侧手指于前额前摸对侧耳, 患侧手反摸背中部上方。 (3) 双手合拢抱于颈后方, 然后顺序外展, 内收肩关节。 (4) 将澡巾置于颈背部, 患肢高, 健肢低, 用患肢拉动澡巾。 (5) 举棒运动:棒长30~40cm, 双手抓棒的幅度略宽于肩, 于胸前高举棒, 尽量尝试在颈后举棒。 (6) 患手摸晾衣杆, 往返运动。术后第三阶段锻炼目标为:坚定术前能做的事术后仍能完成的信心, 积极锻炼。第三阶段锻炼可持续进行, 应在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中有意识地训练, 次数与时间应勿使患肢过劳为宜, 直至患肢完全恢复机能。
3 体会
术后康复训练 篇5
北 京 精 诚 博 爱 康 复 医 院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的原因
1.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2.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总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3.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脑溢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精神和智力障碍:较大范围或多次复发的脑出血意外,可留有精神和智力障碍:如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精神萎靡、易激动等。
二)失语
脑溢血后遗症型失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运动性失语表现为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话语,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2、感觉性失语则无语言表达障碍,但听不懂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所说的话,表现为答非所问,自说自话;
3、命名性失语则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三)其它症状
脑溢血后遗症的其它症状还有:头疼、眩晕、恶心、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耳鸣、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稳、颈项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痴呆、抑郁等。
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脑出血跟天气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气变寒,人的皮肤血管床收缩,造成心脑循环血量的剧增,心脏负荷增加,脑循环阻力增大,容易引起血压增高。因此,冬季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科杨明健
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冬季要特别提高警惕,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1、生活要有规律:老人可以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但不可过于劳累。
2、控制高血压:要想理想地控制血压须注意许多方面: 保持舒畅的心情、同时采取非药物疗法:如限制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适度运动、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巩固和促进药物的降压作用。
3、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做到心境平静,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4、注意饮食: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
5、防止劳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要过于劳累,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6、注意天气变化:寒天是脑中风好发季节,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直肠癌术后如何康复 篇6
直肠癌术后定期复查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第一年内每3个月检查1次,第二、三年每半年1次,以后每年1次。复查内容包括:(1)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2)腹部有无肿块、腹水等。(3)直肠指诊检查直肠内外有无肿块。(4)大便潜血试验。(5)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及癌胚抗原。(6)腹部B超。(7)纤维结肠镜或结肠造影。(8)必要时做CT或磁共振检查。
老年(特别是男性)直肠癌患者术后常出现排尿困难,主要表现为尿意明显、尿排出困难、腹胀、烦躁不安,有时小便呈滴状排出、尿流不畅。主要原因有:(1)术前患前列腺增生症。(2)术中刺激尿路。(3)麻醉的作用尚未消退。(4)患者不习惯平卧位排尿。(5)术后腹部和会阴部切口疼痛刺激。(6)术后硬膜外腔注药止痛。处理方法有下腹部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等,必要时留置尿管。
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难言之隐——性功能障碍也并不少见,其中男性主要表现为阴茎勃起障碍、不射精或逆行射精,女性则主要表现为性高潮的减弱或消失,尤以前者出现此症状几率更高。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手术损伤、心理、年龄、药物等,但无需担心,大部分患者术后半年内可以自行恢复。
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便秘也是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它与术中损伤神经、吻合口狭窄、造瘘口狭窄和脱垂以及术后饮食或活动量减少,术后各种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上以对症处理为主,注意饮食调理、多饮水、适当活动等。中医中药对此症状有较好疗效,可以遵医嘱适当选用。
直肠癌术后,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为主。高热量食物主要是淀粉类食品(如土豆),但不宜多食高脂肪类食物;高蛋白质食物包括各种精肉、牛奶、鱼类、豆制品等;新鲜蔬菜、水果则是维生素、纤维素的主要来源。鸡、鸡蛋和海鲜食品都是人们俗称的“发物”,但其实饮食禁忌单中并无它们的位置。术后早期应少食多餐,不吃腌腊、霉变食品。
术后尽早恢复体力活动(如床上的四肢运动)对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预防尿潴留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好处,但不应急于求成。术后早期可参加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大的活动,待体力完全恢复后再开始如常锻炼,但一般不宜做剧烈运动。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患者的体力恢复,还可以帮助患者重塑自信,保持心情愉快,从而提高自身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术后康复训练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男25例, 女5例, 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58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
2 心理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 而且患者年龄偏高, 心理压力较重。因此, 在患者进入病房后, 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 向其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 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 消除恐惧心理。向患者讲述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 讲解此类手术多次成功的先例, 强调患者的积极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鼓励患者落实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术前准备
术前训练患者坐位和卧位排尿, 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化验和备皮、皮试。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术前12 h嘱患者禁食、6 h禁水, 术前1 d按医嘱静脉输入抗生素。
4 术后护理
术后由于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 加上术中出血、手术伤口疼痛等原因, 可出现低血压。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每小时测BP、P、R各1次, 接好导尿管, 肢体抬高, 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 记录每小时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年龄偏高, 应注意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 由于经受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 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患者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 鼓励患者将痰咳出, 术后最初几天应协助患者咳痰, 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清洗口腔1~2次。嘱患者多饮水, 增加尿量, 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 保持会阴部清洁, 每日清洗1~2次, 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密切观察四肢的感觉、运动, 了解神经恢复情况, 按摩骨突处皮肤, 预防压疮发生, 必要时换用气垫床, 使患者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
5 康复训练
5.1 第一阶段 (术后1 d~3 d)
目的是肌力训练, 主要是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同时进行关节运动训练, 逐渐加大关节活动范围。手术当天静脉留置止痛泵持续止痛, 以减少痛觉, 保留本体感觉和触觉, 利于早期进行锻炼。将患肢行外展15°~20°皮牵引, 腘窝部垫一软枕, 以利患者患肢处于休息位。保持负压引流通畅, 48 h后拔管, 以减少感染机会。于术后第3天开始, 由护士帮助患者实施规定的锻炼项目, 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主动背屈背伸运动、主动臀收缩运动、被动髌骨推移运动。术后1 d~3 d内, 无需硬性规定康复训练从哪一天开始, 可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和个体差异, 指导患者在术后3 d内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上述训练内容的核心是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等长收缩时, 肌肉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 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而股四头肌、臀肌是屈伸髋装置中主要动力部分, 对后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应双侧下肢同时进行肌肉收缩练习, 每次持续5 min~10 min, 每天5~12次, 如此反复进行, 以防止术后肌肉萎缩的发生。此阶段持续3 d~5 d.在进行上述训练的同时增加关节活动训练, 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 运动时由被动向主动过渡, 包括: (1) 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 抬高在30°以内; (2) 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 由护士帮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90°; (3) 仰卧位患肢外展运动; (4) 卧位到半卧位运动, 抬高床头<90°;此阶段持续4 d~5 d.
5.2 第二阶段 (术后7 d~10 d)
负重行走训练, 其目的是加强患肢肌力, 提高患肢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术后7 d~10 d后开始, 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锻炼, 包括: (1) 侧卧位外展运动, 为避免患髋内收、内旋导致关节脱位, 运动时双腿间夹一个枕头; (2) 卧位到坐位运动, 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肢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 (3) 坐位到站位脚尖点地训练, 拄双拐站立, 患肢不负重; (4) 站立到行走训练, 骨水泥假体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练习, 非骨水泥假体固定患者下床时允许少量负重, 遵循脚尖点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原则。此阶段持续2周。
5.3 第三阶段 (出院后的训练指导)
前两个阶段锻炼4周后,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此阶段患者已经出院, 所以护士应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指导, 或通过电话指导。包括:在辅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上下楼梯训练, 借助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等运动, 直至功能恢复正常。最终依据评价指标采用电话或来医院复查方式进行追踪寻访。
6 讨论
术后康复训练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实验动物 :30只体重为2.70 ~3.3kg日本大耳兔,雌雄不限,由中国医科大学提供。
实验相关 仪器 :血细胞分 离机(COBE 6.1Spectra Version)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移动X光机。
1.2 方法
将30只日本大耳兔用3% 戊巴比妥钠 (30mg/kg)静脉麻醉,仰卧固定,在无菌条件下,人工手术制造成年兔股骨髁上骨折,手术切开复位行钢板内固定,并辅助石膏外固定。根据术后拆除石膏的不同时间点(于术后2、4、6、8、10周拆除石膏)分为5组,分别为术后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10周组,不同的时间点分别拆除6只大耳兔石膏,拆除石膏后对这5组进行功能锻炼4周,观察功能锻炼4周后各组的X线片检查结果,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并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 ;为预防兔的不配合性,功能锻炼均在麻醉状态下使用被动的屈伸练习。
1.3 功能锻炼方法
功能锻炼基本使用被动的屈伸练习,从无痛角度开始(0°~20°)运动范围根据不同的模型兔进行调节,20分钟 / 次,2次 / 天,每天增加2°~5°,每次功能训练后,将患肢平放,足底稍垫高,以防止膝关节伸直受限。
1.4 观察指标
观察功能锻炼4周后各组的X线片变化,关节功能恢复及股骨颈、腰椎L2 ~ 4骨密度变化情况。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患者膝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 ROM ),膝关节功能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3],分为优、良、可、差,计算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活动范围(ROM)> 120°,伸直0°,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为优 ;ROM在90°~120°之间,伸直受限< 10°,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为良 ;ROM在60°~ 90°之间,伸直受限> 10°,膝关节功能轻度受限为可 ;ROM < 60°,膝关节功能明显受限为差。优良率 =(优 + 良)例数 /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中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作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在术后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的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数据见表1,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8,P=0.01),以术后4周组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最高,为100.0%。
2.2 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
2周组、4周组、6周组、8周组、10周组的ROM分别为80.5±18.3,96.8±14.7,81.2±16.2,78.9±16.4,70.7±11.7,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RO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P=0.02),以4周组ROM最高。
2.3 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变化
对各组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4周后,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2周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16±0.03和0.08±0.02,均低于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 X 线片检查
4周组于功能锻练4周左右即可见大量骨痂生成。骨折的愈合时间平均为10±2.4周,术后骨折均对位,对线满意。2周组和8周组各有1只出现内固定器松动,导致骨折不愈合,2周组,6周组、8周组、10周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均比4周组骨折愈合时间长,差异显著(P < 0.05)。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组成和功能最复杂的滑车关节,在下肢承重,运动等多种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是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的决定性因素[4]。膝关节周围骨折多造成膝关节软组织的严重损伤,常累及关节面,经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固定,容易造成关节功能障、愈合畸形等不良情况[5,6]。而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能够促进骨折部位快速钙化、愈合,防止骨痂硬化继续生长,避免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内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最佳康复训练期,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具有重要影响[6]。研究证实,关节周围骨折术后长时间的制动可导致肌肉、骨骼及关节出现病理变化,长期制动所导致的肌肉失用性萎缩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恢复[7,8]。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功能锻炼极为重要,过早运动可导致关节腔内的渗血渗液增多而影响伤口愈合,而太迟则关节内外易形成粘连而影响疗效[9]。如不掌握锻炼时机,盲目锻炼,很可能引发骨折内固定器松动,脱落,导致骨折不愈合,也可能引起膝关节僵直,引发患膝关节功能障碍甚至功能丧失,给病患的身心带来极大痛苦,也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国内外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研究很多,但对锻炼时机的掌握却有分歧,锻炼时机得当,准确,对术后病人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意义[10]。
早期功能训练十分必要,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是基础,被动功能训练是主动训练的补充和辅助训练,关节的连续活动能够明显增加关节代谢和修复速度,促进营养吸收。以往的治疗方法是使患者长期制动,导致肌肉萎缩、结缔组织挛缩、僵硬,发生骨关节炎,影响了膝关节的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注重肌力训练,通过肌力训练来促进关节内的淋巴液、血液的回流,加速周围组织、关节软骨和滑膜的代谢。在进行肌肉收缩训练时,还应该逐渐进行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早期关节功能的功能训练可以阻止关节内纤维结缔组织粘连,恢复关节和软骨间的自由活动,避免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通过人工建立兔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后模型来研究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时机的选择,通过功能锻炼4周后对各时间点行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以及骨密度测量,分析各时间点骨折部位愈合情况及内固定稳定程度,结果表明,术后4周时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膝关节活动度以及骨密度测量结果均优于其他各时间点,说明功能训练可以明显减少膝关节周围骨折康复期间骨矿物质的丢失,使局部骨密度下降量减少,达到有效预防和改善废用性骨质疏松目的,同时证实了膝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为术后4周。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为骨折临床病人的术后功能锻炼时机选择提供临床依据及理论指导,使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及骨折愈合程度达到最佳状态,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和家庭负担。
摘要:目的:探讨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兔人工造成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动物模型,给予手术切开复位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并以辅助石膏外固定,于术后不同时间点拆除石膏行功能锻炼,于功能锻炼4周后对各时间点行X线片检查,观察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骨密度,分析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最佳时机。结果 :各时间点间的膝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和ROM均以术后4周时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骨密度值,发现术后2周时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0.16±0.03和0.08±0.02,均低于其他各时间点。结论:兔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4周开始功能锻炼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最佳。
术后康复训练 篇9
关键词:白内障,综合技能训练指导,康复,影响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眼部疾病, 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或消失, 严重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1]。目前, 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效果最好, 但仍有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因素术后视力恢复不佳[2]。对于术后恢复不佳的病人目前主要通过助视器进行改善, 但存在训练和适应时间过长、病人耐受性不佳等不足, 影响了其效果[3]。因此, 如何有效提高病人对助视器使用依从性, 以改善病人视力,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将小组化综合技能训练指导应用于术后使用助视器的白内障病人, 探讨其对改善病人应用效果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病人96例, 其中男47例, 女49例;年龄55岁~86岁 (69.2岁±6.7岁) ;所有病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40 (0.22±0.10) 。病例纳入标准:所有病人术前均确诊为白内障, 具有正常的听说及阅读能力。排除其他眼部疾病人、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 以及药物、乙醇依赖者和具有精神障碍史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综合指导组和常规组各48例,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术后视力矫正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衡可比,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病人均进行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病人在使用助视器后, 对其详细讲解仪器的作用及正确操作方法, 对所有病人进行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并定期随访病人使用效果。
1.2.2 综合指导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对病人实行小组化综合技能训练指导, 具体措施包括: (1) 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选取6名业务精湛的护理人员组成规范化培训小组, 专门负责病人综合技能训练指导, 小组所有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经过考核合格, 并于实施过程中不定期对小组人员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以保证小组人员很好地掌握指导技能。 (2) 指导病人视力训练:对病人使用助视器方法进行指导, 分别从搜寻、定位、追踪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以提高病人对助视器的操作技能。搜寻:叮嘱病人眼球不动, 仅靠头部移动进行阅读, 从左到右转动头部;定位:培训人员在书上指定某一字或图, 让病人迅速查找和定位;追踪:小组人员转动深颜色的圆球, 叮嘱病人由左到右、由上到下转动头部和眼球寻找目标, 并进行反复的训练。 (3) 指导病人行走训练:利用多媒体或专家讲座的形式向病人讲解定向行走方法及注意事项, 让病人掌握感觉触觉方法, 学会独行、障碍物绕过方法。同时, 对病人家属进行导盲引导训练, 让家属掌握正确的导盲方法, 以协助病人进行术后训练。 (4) 指导病人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合理饮食, 注重个人卫生, 让病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运动锻炼, 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5) 成立互助小组:让情况相同或相似的病人组成互助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 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病人之间相互讲述康复及生活经验。
1.2.3 评价方法
分别于综合指导实施前及实施后3个月, 对病人自我管理、自我效能、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 (1) 利用中文版Lorig编制的《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测定表》[4]对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进行测定:自我效能包括11个条目, 自我管理包括3个维度14个条目。采用1级~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 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2)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病人负性情绪情况进行评估[5]。 (3) 利用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 (LVQOL) 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6], 共4个维度25个条目, 采用1级~5级评分法, 总分125分。
1.2.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同组病人实施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分
3 讨论
白内障是严重危害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眼部疾病, 并有日趋年轻化趋势, 是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的第四大需日常生活照料的疾病[7]。白内障病人由于视力低下甚至失明, 不仅给病人日常生活、阅读、社会活动带来不便, 而且会导致病人生活质量降低, 同时, 由于病人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 会引发病人各种不良应激, 产生焦虑、抑郁及烦躁等不良情绪, 不利于病人健康[8]。对于白内障病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大部分病人可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但有部分病人视力恢复不佳, 需使用助视器以改善病人视力, 助视器是一种可有效改善视力低下病人活动能力的设备, 但作为一种仪器, 病人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以掌握操作, 同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9], 在这个过程中需加强对病人的综合干预, 以提高病人使用效果。
本研究在成立规范化培训小组的基础上, 从视力训练、行走训练、健康生活方式及成立互助小组等几个方面对使用助视器的白内障术后病人进行综合干预, 规范化培训小组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 能够较好地指导病人开展训练;进行视力训练可提高病人对物体定位的准确性和灵敏性, 避免视力退化的发生[10];通过行走训练则可以改善病人定位定向能力, 提高病人独立行走的安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则可以提高病人健康程度, 有助于培养病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对家属的依赖, 而让病友们在一起进行交流, 则可以有效地增加病人之间的互动, 效果较好的病人通过示范和讲解可对其他病人产生推动作用, 发挥“榜样”的力量, 增强其他病人康复的信心, 同时, 也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11]。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综合指导组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综合指导措施有助于提高病人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水平, 有助于病人采取积极的行为, 从而促进病人康复[12]。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综合指导组病人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施综合指导措施后, 有效改善了病人不良情绪, 这与互动小组之间的交流有关, 同时, 病人自我效能的提高提升了病人自信心, 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13]。本研究显示, 实施后, 综合指导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在实施综合指导措施后, 有效改善了病人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 减少了不良情绪, 从而有效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 促进了病人康复[14]。
术后康复训练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4例行舌癌根治术病人,病人均同期进行舌缺损皮瓣修复,手术切除舌1/3~1/2。随机将54例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53.6岁±2.5岁。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5.1岁±2.8岁。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术后语言功能康复训练起止时间一致,康复训练周期为4周,对照组病人术后给予常规语音功能训练,于术后2周引导病人从汉语拼音元音字母的发音练习开始进行舌器官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引导病人进行“舌拱桥”“舌横摆”“舌竖摆”“舌转圈”及“舌弹响”等。观察组病人术后给予舌、唇、颌及发音系统功能康复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1.2.1.1舌功能训练
指导病人由快到慢反复进行伸舌和缩舌训练,舌体在口腔内运动旋转,以增强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指导病人用舌尖顶弹硬腭前部发音,以增加舌尖肌肉强度,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以增加舌尖的感觉和力度。以上舌功能训练每天3次,每次l h。
1.2.1. 2 唇功能训练
术后2周指导病人进行上下唇内缩,并发“吧”声,鼓起两颊作漱口状,并发“啪”声,嘴唇噘起作口哨状,并发“呜”声,随后张开嘴唇发“咿”声,反复进行发声练习。以上唇功能训练每天3次,每次30min[2]。
1.2.1. 3 颌功能训练
术后4周指导病人最大限度地张口,下颌缓慢下降,然后闭口。训练过程中保持上下颌最大的运动范围,下颌保持前伸,缓慢由一侧向另一侧移动[3],上述训练反复重复10次。
1.2.1. 4 语音训练
语音训练应遵循由慢到快、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4]进行系统的语音训练。训练先从单音节开始,然后训练双音节的发音,再逐渐由字过渡到词和句,待病人能够准确、熟练地读出词句后和病人进行简单的对话,要求病人朗读文章,学习说绕口令,语速由慢至快,上述训练每次15min~30min,每天2次[5]。此外,积极纠正病人的异常发育,指导病人跟随正常的语音进行练习,并观察护士发音时的口型及唇、齿、舌运动位置,对照镜子进行练习。
1.2.2 语音清晰度评价标准[6]
根据“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抽选30个汉字让病人朗读,字词间间隔时间至少1s,测评结果由3个专业人员进行评价,按照发音情况进行评分。分值为正确字数/总字数×100分,最后取3个评分的平均值。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舌癌病人术后语音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术后舌体肿胀和疼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的正常发音,此外舌体部分切除术后,舌肌纤维缩短,舌的灵活性及力量均受到影响,舌体运动功能减弱[7]。此外,术后为防止出血医护人员会嘱病人少说话,加之不良的精神因素可能会对病人的正常发音带来困难。
早期科学对舌癌术后病人进行针对性的语音功能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对舌癌术后病人采用舌、唇、颌及发音系统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训练后病人的语音清晰度得到了明显改善。舌和唇对于正常的发音有重要影响,科学的舌和唇功能训练对改善语音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颌功能训练能改善病人由于张口受限而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在训练过程中还应嘱病人语言功能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人应积极配合护士进行语音功能恢复训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以促进术后语音功能的恢复。
摘要:[目的]观察语音功能康复训练在舌癌病人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4例行舌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病人术后给予常规语音功能训练,观察组病人术后给予舌、唇、颌及发音系统功能康复训练,根据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表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语音清晰度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语音清晰度评分为96.2分±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的84.5分±1.9分(P<0.05)。[结论]对舌癌术后病人实施有效的语音功能康复训练能促进病人术后语音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语音清晰度。
关键词:舌癌,舌癌根治术,语音功能,康复训练,语音清晰度
参考文献
[1]谷梅,欧阳彩云,邹艳辉.舌癌根治术后病人语音康复训练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4A):1294-1296.
[2]张瑞芝.舌癌患者术后语言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4):239-241.
[3]王彩芹,邢育珍.系统语音康复训练对舌癌联合根治术后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5):359-360.
[4]张桂梅,孟效伶,苏焕香.腭裂手术280例术后语音训练分析[J].全科护理,2011,9(3C):795-796.
[5]李秋芬.系统语音康复训练对舌癌联合根治术后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134-135.
[6]Chuanjun C,Zhiyuan Z,Shaopo G,et al.Speech after partial glossectomy:A comparison between reconstruction and nonreconstruction patient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2,60(4):404-407.
我缘何能神奇地术后康复 篇11
原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2年8月7日中午快下课了,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过了约40分钟,雨小些了。我在水里行走,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有坑、沟。快走到宿舍的门口,我的左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子一下倒在水泊中,腿不能动了,剧烈的疼痛难以忍受。之后住进医院,经透视检查,我左腿胭窝处有个囊肿块,静脉曲张也很严重,医生给我做了两项手术。术后,医生的建议我去泡温泉或者做电疗。这段时间,面对疼痛只有忍受,叹息,我的情绪极为低落,体重也消瘦了20多斤,有时整夜不能入睡,内心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念头。
回想过去参与健身气功活动带给我的快乐时光,我坚信练健身气功一定会使手术后的创伤得以康复。因此,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健身气功康复锻炼。
第一步,控制节奏,逐渐延长运动时间。由于手术后肌肉神经留下创伤,尤其是在关节部位,只要身体活动就容易影响到伤口。我一招一式从头练起,开始由三分钟,五分钟,八分钟到十分钟,再由半小时到一小时,并逐渐增加时间。就这样,在一个漫长的冬季里,我一个人在家里关着门习练健身气功,有时候也弄得我满身大汗,累了痛了就休息一会,能坚持就是胜利。
第二步,调整身形,畅顺气血。手术后,自己感觉到身体的筋、肌、皮以及气血运行发生了明显变化。刚开始活动,稍不留意,就会触及伤口,导致疼痛难忍的局面,体内血液流动也就加速,甚至引起情绪激动。正应了古人所说的:“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形乃神之宝,有形方有神。”这就是说调整好身形很重要。调身本身就是伸筋拔骨,柔筋健骨,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我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康复锻炼。一个星期后感到有进步,以后每一个星期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迹象,一个月以后站立大有进步。由于是膝关节做的手术,下蹲难度大,我就忍痛加劲地练,自觉地调整和控制呼吸,按要求做到细、匀、柔、长地呼吸,以此促进和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第三步,意息相随,输布气血。调整好身形之后,就要把重点放在呼吸与意念的调整上来,实事求是地讲,哪怕是一个刺从身上拔出,也会发生心理紧张或屏息的现象。何况,我做的手术用了4个多小时,这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呼吸节律的改变。针对这一情况,我是以一念带万念,相守不离,把意念集中到委中穴,排除脑海里的杂念。同时,入静守意,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有如清溪淡流,此举对调节我的心理,畅调呼吸节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长时间的入静锻炼,对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增强思维敏捷度以及稳定情绪、控制意志自制力均有提高。通过两个多月锻炼,使我奇迹般地重新站稳脚跟。
第四步,选择动作,强化锻炼。对手术之后的人来说,特别重要的就是要练脊柱和提肛以通达四肢。我自己在康复锻炼时,除了习练整套功法以外,还选择了一些重点动作。如易筋经中的“九鬼拔马刀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五禽戏中的“虎戏”、“鹿戏”,六字诀中的“嘘”字诀,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大舞中的“开跨势”、“伸腰势”、“摆臀势”、“摩肋势”,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中的“纪昌贯虱”、“犀牛望月”、“芙蓉出水”、“平沙落雁”,马王堆导引术中的“凫浴”、“龙登”、“鸱视”、“雁飞鹤舞”等都能有效地活动胸前和背后,也有左右旋转脊柱刺激任督二脉,通达任督二脉,使全身感到舒适通畅,精神振奋。
第五步,注重稍节,锻炼手足。我觉得,稍节的原穴和井穴,都在四肢的腕、踝关节附近,气机运行都反应在腕踝关节上。体内气机运行离不开这些关节穴位,一旦把它们打通了,体内气机运行就能畅通。中医把井穴比喻水的源头,它是经脉气的发源地,井穴在人的手足指趾端,当我们准确地做猿提、勾手、提踵、脚抓地可以刺激指趾的原穴和井穴,原穴、井穴一启动通达五脏六腑及全身的经脉,气血无处不流通,同时启动了气机,这就疏通了经脉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第六步,抻拉腿部,对症练功。对我来说,锻炼腿的拉伸和下蹲是一个难题。我的左腿手术后,总感到好像短了一些。针对这一现象,我着重练习易筋经的“韦驮献杵第三势”、“倒拽九牛尾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些动作对膀胱经有拉伸作用,又如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芙蓉出水”、“平沙落雁”这些动作都有下蹲和盘根步的动作,对腿弯处有拉伸和按摩作用。尤其是我的左腿手术后破坏了足太阳膀胱经下行和足少阴肾经上行交会的“委中穴”及周围的肌肉和筋腱。要使其恢复正常需要长时间的艰苦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锻炼,现在做起易筋经的“掉尾势”和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两腿立两手心能按在脚前着地,特别是做导引养生十二法“芙蓉出水”、“平沙落雁”,能自如的盘根步,基本上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了。
如今,我又能像以前一样参加晨练。晨练后并不感到劳累,反而感到全身舒服,气血通畅,现在我理解这是因为健身气功具有内向型运用意识的特点,在练功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内向性运用意识,这种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增强人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自我调节功能人本原有的,这种功能一旦增强,人的生命活动就自然向正常状态发展。我体会到健身气功是一种身心并重的练功过程,达到身心并练,注重精神健康。
健身气功锻炼对人体的优化过程有很强的整体性,人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生命体,体内的各项功能都是联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所以练健身气功内向性调整表现出很强的整体性。我这次左腿胭窝囊肿和静脉曲张手术,通过八个月的锻炼,练脊椎的前后拉伸和左右旋转通达四肢及练四肢的腕、指、踝、趾的原穴和井穴、通达五脏六腑,练腿的拉、伸和下蹲拉伸还有按摩经络,使全身气血畅通,自身调正平衡有密切关系,这种全身调正完全是自动的,按照人的生命运行规律以高效的方式来完成的。
术后康复训练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54~78岁,平均62.3±9.2岁,股骨头坏死12例,病程股骨颈骨折16例,病程3天~8年,平均2.4±0.2年;对照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6~76岁,平均62.8±10.3岁,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颈骨折18例,病程4天~7年,平均2.3±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无手术指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方案知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予常规康复指导,包括体位护理、并发症护理、肌力训练、抬臀训练等。研究组另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1.2.1成立CNP小组,制定康复训练路径
科室组建CNP小组,1名护士长担任组长,2名高年资医师及2名责任护士为组员,共同学习和探讨CNP相关理论、应用方法、文献资料等,结合科室以往康复训练经验,了解患者需求,总结和制定适用于临床的康复训练路径。①术后当日:待患者麻醉清醒后评估肌力水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详细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取得信任和配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以有效实施康复训练;给予常规护理,预防压疮,减轻疼痛,尽可能少搬运患者,如必须保持患者体位正确,防止切口出血及假体脱位;肌力水平不足2级者,由护士示范,家属学习,对患者进行双下肢肌肉、踝关节按摩和被动屈曲训练;肌力达到2级患者由护士指导,患者自主进行主动的踝关节背伸、屈曲、跖屈等活动,每次训练至患者略感疲惫为止。②术后第1天:安置镇痛泵,以减轻患者疼痛,避免患者因疼痛感而拒绝训练;被动训练患者,肌力恢复至2级者可指导其尽可能伸直术侧下肢,并逐渐进行踝关节和肌肉主动训练;护士或家属按摩患侧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功能性恢复;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嘱患者及时排痰,定时翻身,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双上肢屈曲、伸展、握拳等训练,避免因卧床运动量减少而影响上肢运动功能。③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患肢训练除按摩及主动训练外,行患肢悬吊运动,预防关节僵硬。④术后第3天:患者肌力达到3级,X线复查假体位置良好,可进行髋、膝关节屈曲训练,注意初次训练时幅度要小,循序渐进。⑤术后第4天:于患者膝关节处放置支具,并指导患者逐渐进行小腿跷起动作,锻炼小腿、大腿等部位肌群。⑥术后第5天:逐渐引导患者行坐起运动,体力尚可者逐渐移动至床沿轻微摆动小腿。⑦术后第6天:肌力升至4级后指导患者由坐位至站位,并扶床站立一定时间,渐渐扶行走。
1.2.2培训和护理实施
根据CNP表格相关内容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指导,并全面用于临床,实施过程中由CNP小组成员进行巡视,实时指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康复情况
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 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96.4%(27/28),对照组满意度75.0%(21/2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骨科临床较多见,主要用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能较好地髋关节功能恢复和生理结构稳定[5]。随着护理研究的深入,护理配合对手术效果及术后预后的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同[6]。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由于手术及术后卧床等因素影响,患肢血液动力学发生变化,血流缓慢,加上肌肉长时间不锻炼,易致患肢功能性障碍,影响康复效果,甚至致残,故术后康复训练十分重要[7,8]。
CNP是我国临床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核心是以时间为轴,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设置不同的护理内容,使临床护理更加细致有序,符合患者康复的生理和心理需求[9]。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内容多,患者需循序渐进,采用CNP避免护理人员工作繁忙导致的疏忽和遗漏及个人水平、能力而造成的护理缺陷[10]。患者在护士有序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被动至主动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肢血运、肌肉功能恢复及运动功能水平提高,达到尽可能满意的效果。本文研究组采用CNP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肌力评级水平设定训练内容,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完成;研究表明,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CNP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CNP是整体护理的一种模式或方法[1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应用CNP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训练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5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康复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具有较好效果,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康复速度,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康复训练】推荐阅读:
喉癌术后嗓音康复训练07-03
肺癌患者术后康复训练11-09
术后康复影响09-09
喉癌病人术后康复护理07-11
骨折术后康复临床护理08-08
术后护理产妇顺利康复10-07
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07-01
聋儿康复训练05-26
分级康复训练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