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康复训练

2024-10-28

量化康复训练(共9篇)

量化康复训练 篇1

本文为探讨量化康复训练的作用和效果,现选取我院的80名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现做如下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4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80名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确诊为初次发作,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肩周炎、颈椎病等引起的肩手综合征患者经[2]。患者同意按照不同的康复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4名,女性患者16名,年龄在5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63.3±2.4岁。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17名,年龄在50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 1.2±1.4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之前均进行血液循环改善以及营养神经等普通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血糖、血压控制等,对照组患者辅助以常规的康复训练,如运动功能训练、肢体按摩等,无时间和次数的要求。

在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量化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由资深的康复治疗师实施针对性制定运动计划,并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监护病人的情况,康复训练按照由易到难、科学适度的原则进行.严格按照康复训练的标准量化执行。训练时间为3个月,中间不能停止中断。具体方式如下:

(1)健康教育: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有关脑梗死的健康知识和并发症知识,辅助量化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每天进行1小时的康复知识传授。

(2)科学按摩:按摩患者的手部和肩部,把握好按摩的力度和时间,做到合理科学.以先轻后重为原则,时间为30分钟,早晚各一次。

(3)情感智能训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患者讲解进步较大的患者的经验.增强其他患者的信心。

(4)肢体功能训练:患者的患肢要合理摆放,如果患侧卧位时,要将上肢伸直,掌心向健前;如果健肢侧卧位,将肘关节伸展。所有患者使用Bobath肢体训练法.均持仰卧位,抬高上肢,促进血液的循环。指导患者家属陪护患者运动肩部、肘以及腕等部位,动作轻柔,每次10分钟,每天进行3次。

(5)关节训练:采用直径为2毫米的绳子,由远端向近端缠绕患者的手指和手掌,每天3次.每次10分钟。

辅助用中药为化痰祛瘀、治血通络组方由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鸡血藤、伸筋草、橘红、半夏组成。针灸选用肩前、曲池、外关、合谷、手三里等八个穴位交替进针,每日一次,每次选两个穴位给予针灸。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患者训练前以及训练后3个月各项临床指标,主要包括上肢综合运动功能、肩关节疼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采用Fugl-Meyer法评定上肢综合运动功能,以Barthel为标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各项分数越高,说明康复训练效果越好。采用VAS评定肩关节疼痛评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用方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没有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训练后,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之间差异明显增大,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的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后肩部综合征是脑梗死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除了伴随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外,认知、情感等功能也受到影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还增加了家庭的重担。在临床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常用的方式是针灸、常规的康复训练等,但效果不佳,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训练的标准,没有任何时间和次数的限定。量化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方式,具有严格的时间和训练的标准和要求,时间具有连续性,给予患者全方位的运动指导,从而全面的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在本次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量化康复训练,3个月后与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各项指标的分数出现明显的变化,说明量化康复训练具有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量化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和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萍.杨林,陈丽玲.量化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 5.(01):352-353.

[2]励志英.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06):1084-1067.

量化康复训练 篇2

http:// 2008-10-28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亲爱的家长: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靠背的椅子;

小学排球渗透量化训练的革新实践 篇3

一、扎实的垫球技术

(一) 垫球

1. 自垫

双手连续向上垫球, 是垫球的基础训练, 它以连续垫球的次数为衡量标准。在自垫练习中, 由于长时间握手进行垫球, 学生容易养成握手习惯,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可以进行拍手自垫球练习:在每次垫球后, 练习者双手分开在体前拍手或体后拍手 (也可拍大腿) , 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垫球。这样的练习增加了自垫球的趣味性, 也可以培养学生垫球前后分手的习惯, 使握手现象不再发生;同时, 也可以增强动作速率和反应能力。

2. 对垫

自垫可以夯实基础, 对垫则可以提高实战能力。学生在进行对垫练习时, 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要眼不离球, 即视线始终都要关注球的运行轨迹, 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反应;第二, 要屈膝降重心、身体微前倾, 以加快身体的移动速率, 提高人的反应能力。

(二) 发球

左手持球置于体前右侧的腰部位置, 轻轻向上抛起30厘米左右, 用右手的虎口位置将球向前上方击打出去。训练分为抛球和击打两部分, 在练习时, 要求学生要击打到球的后下方, 并且在发完球后迅速回到场地内。

(三) 规则的讲解与运用

在训练中, 要注重排球规则的讲解, 并及时进行实战演练, 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发球的位置轮换、三次垫球过网、触网过中线、出界及裁判手势等内容。

二、量化训练, 提高训练效果

量化训练是指在排球训练过程中, 将各项技术的练习全部用数字量化, 以体现队员自身水平, 同时运用量化标准为每位队员在不同阶段树立明确的目标, 增强训练透明度, 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惰性对训练产生的影响。“量化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一) 垫球

1. 自垫

(1) 对上自垫

原地双手连续垫球, 是其他垫球方式的基础。运用“量化”的方式, 以数量为衡量标准, 可将该练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泛化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的手型初步形成, 并要求能够连续垫球15次左右;第二阶段为分化阶段, 此阶段学生手型基本定型, 并能够连续垫球50次左右;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的手型已经定型, 并要求能够连续垫球100次以上;第四阶段为自动化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双手垫球动作, 并能够连续垫球200次以上。

(2) 放手自垫

队员完成四个阶段的原地自垫练习后, 可进行放手自垫练习。在练习中, 要求学生在每次垫球后双手要在体前拍手或体后拍手 (也可拍大腿) , 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垫球练习, 并要能够连续垫球200次以上。

(3) 规定范围内自垫

学生进行原地自垫和放手自垫练习后, 已具备一定的控球能力。此时, 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垫球练习, 量化要求仍以200次为标准。该练习使学生的控球能力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且对球的空间位置感明显增强, 同时, 身体的取位、移动能力获得发展, 为学生学习移动步法等奠定了基础。

(4) 对墙自垫

对墙垫球是独立完成的最贴近比赛要求的垫球方式, 该练习也可以进行量化训练, 即用数量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要求学生要能够连续垫球100次。

2. 对垫

(1) 两人对垫

两人一组进行对垫练习, 要求两人之间的距离应在6米以上, 且要能够连续对垫50次以上。

(2) 多人对垫

多人对垫练习即两人以上的对垫练习, 可以是三对三、四对四等。在练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垫球的同时喊:“我的!”以提高队员间的默契程度;并要求能够连续对垫50次以上。

(二) 上手发球

在上手发球时, 学生面对球网, 两脚左前右后自然开立, 左手将球平稳地抛至右肩前上方, 同时, 右臂屈肘抬起并后引, 与肩部齐平, 手掌自然张开, 上体稍向右侧展体转动, 重心移至左脚, 两脚蹬地, 上体迅速向左转动, 收腹带动手臂向右肩上方加速挥动, 以全手掌击球的后中下部;击球时, 手臂要充分伸直, 手掌和手腕要迅速做出明显的推压动作;击球后, 迅速进场比赛。

(三) 规则的讲解与运用 (同上)

三、主动出击, 实现质的突破

为进一步促进校排球队运动水平的提高, 学校确立了“加强优势训练、主动出击, 用进攻替代单纯防守”的指导思想。对此, 笔者用三年的时间总结出一套适合小学生女子排球队主动进攻的训练手段, 并形成了一个体系。该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排球技术间的联系, 把每项技术的训练进行整合量化, 并结合比赛实际确定了详细的训练手段, 具体内容如下:

(一) 入门阶段 (三年级)

这一阶段应以垫球的学练为主,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球感及方位判断能力、简单的移动能力。如图1所示, 为使学生保持激情, 可使自垫球训练以难度递增的形式呈现, 并要保持多样化的训练手段。

自垫可分为基础垫球和加难度垫球两类。其中基础垫球以对上自垫、放手自垫、规定范围内自垫的难度递增形式出现;难度垫球以绕标志自垫或钻网自垫、下蹲自垫、对墙自垫的难度递增形式出现, 并且每种垫球形式的递增都将建立在量化标准的基础之上, 即当队员采取一种方式进行垫球且连续垫球数量达到200次以上才能获得晋级的资格。在训练中, 对自垫进行的多样分类, 是针对比赛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制订的。通过各种自垫练习, 不仅有助于提高球感、空间位置感、对球的控制能力等, 而且可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如, 放手自垫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握手移动等问题, 绕标志自垫可以培养学生眼不离球的习惯, 下蹲自垫可以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并为扣球或移动做好准备。

(二) 加强阶段 (四年级)

通过入门阶段的训练, 学生的垫球动作已经定型, 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控球能力。通过加强阶段的训练, 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垫球、控球能力;培养学生反应、移动、呼应等能力;使学生学会下手发球技术、侧手发球技术。这一阶段的垫球训练以对垫为主, 附以较高难度的自垫以加强球感, 并将两者融汇为一体, 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对垫技术。同时, 本阶段仍将采用难度递增和具有一定量化标准的多样化训练的形式, 见图2。

在练习中, 当队员能完成连续100次以上对墙垫球时, 即可尝试两人对垫。对垫和前期所学的各种垫球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其目的在于提高队员在垫球时对力量、角度的控制能力。为了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延续, 可以要求学生在对垫时, 先自垫一次后再将球垫给对方, 对方同样要先自垫一次再将球垫回, 依次连续进行。这种垫球练习, 不仅有助于学生发挥较强的自垫能力, 提高连续对垫的成功率, 还可以避免经常垫球失败对心理的冲击, 也能更好地延续量化训练。此外, 在对垫中加入自垫还能加强学生接速度快、弧度低的球的能力。

其他各种对垫形式都有其特殊的功效, 且均可采用量化标准, 一般以100次左右为宜。如, 隔网对垫对学生在垫球时身体的协调用力、垫球高度的控制、对场地概念的把握等方面都有显著作用;移动对垫可以提高学生移动控球的能力、对球路预判和决策的能力等;多人对垫可以提高队员间的默契程度, 解决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让球”问题, 在练习中积极呼应还可以使比赛时队员显得沉稳、有序, 有利于场面的控制和气氛的调节。

(三) 提高阶段 (五年级、六年级)

1. 技术训练

上手发球、原地扣球、垫传球练习:原地扣球和上手发球是相通的, 掌握了上手发球技术后, 在学习原地扣球时只需进行取位和击球的练习即可;原地扣球、垫传的练习关键在于感觉, 而感觉只能通过反复的量化练习进行培养。

2. 实战感觉培养

(1) 准备与移动

快速的移动、取位在比赛中非常关键。首先, 应要求队员做好准备姿势, 即正对来球方向, 两脚开立稍宽于肩, 一脚稍在前, 两脚跟提起, 前脚掌着地, 屈膝并微内收, 重心稍前倾, 双臂自然弯曲置于腹前;其次, 应加强移动练习, 掌握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三步以内移动的方法和取位。

(2) 各种垫球技术的运用

通过网上对垫等练习, 学生不仅要做到将球垫起并垫至对方半场, 而且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三击过网;第二, 将球垫至对方后场, 并寻找对方空挡, 且弧度要尽量压平。

(3) 呼应与调节

排球是一项团体运动, 队员在场上的交流、呼应十分重要。呼应的练习应从对垫开始进行培养, 如, 可在多人对垫中喊“我的!”再如, 应要求队员在实战训练和模拟比赛中主动交流、各司其职、互帮互助, 尤其是在得分和失分时的庆祝与鼓励。

3. 进攻意识的培养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 篇4

育儿 教育 健康

奇奇快九岁了,我们和奇奇一起真正地走过了八年的康复历程,八年抗战,有许多感悟,期间做对了一些事情,也走过不少弯路,以前每年都会写点体会总结一下,有些经验在当时以为是对的,但现在回头想想,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

训练室从2008年开办到现在,也已经有六年了,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现在成了有点影响力的康复中心,到下个月,我们在深圳将有两个康复基地,一个是以运动训练为主服务于脑瘫孩子的龙华中心,一个是以认知言语训练为主服务于发育迟缓孩子的坂田中心。六年来,我们接触服务了300多个孩子,各种类型,各种家庭状况,各种障碍程度,不同的恢复程度,我们的训练项目从最初单一的杜曼训练到后来的各种项目尝试再到现在的项目精简。走的路多了,我们也逐渐对不同的孩子不同阶段的训练有了一些心得。

互助与希望论坛上每天仍有许多新家长求助,有许多家长面对孩子最初的情况总不可避免地焦虑和慌乱,今年论坛改版时,我就有个想法把这些年的经历再重新梳理一遍,谈谈我们走过的弯路,总结一些经验,在心态、不同阶段的康复重点、不同类型的康复注意点等方面说说我们的看法,让尽可能多的新家长了解,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在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努力的时候少一些迷茫。虽然我们此时提出来的一些建议仍然可能会失之偏颇,但至少我们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大家不必再走一次。

关于家长心态

刚经历过初次为人父母的喜悦,却突然要面对孩子可能有脑损伤的坏消息,天要塌下来可能是每个这种经历的父母最自然最真切的心理感受,我也这样经历过。痛苦与自责,慌乱与幻想,放弃还是坚持,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挣扎。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心理折磨得太久,以我现在走过来的经历来看,至少在孩子6岁之前,我们家长的心态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包括我们伴随着心态的变化而采取的行动。放弃也许是种选择,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如果下决心选择了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磨难,那就抛掉对未来的恐惧,走出以泪洗面的无用哀伤,无须每天想象各种关于未来的可怕的情景来吓自己,先行动起来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对孩子的帮助。

康复是持久战,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我们选择了陪伴孩子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个观念,我们就需要在人力、财力、工作等方面做出安排。损伤较轻的,也许有三年的时间,孩子就差不多可以赶上或接近正常孩子了,损伤中重度的,我们可能至少需要有6年的规划。这6年的时间里,家里能动员谁来带孩子训练?可以动用多少资金来应付康复费用?父母如何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中间做出合理分工?是就近康复还是全国各地跑?都是需要有个计划的。

有没有必要在孩子的诊断上一定要个说法?我们接触过一些家长,在孩子的诊断上花了很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当然也花了不少钱,是不是一定要找权威医院医生贴个标签?可能还是要看孩子的情况。如果有明显的高危病史如缺氧早产难产黄疸或脑外伤,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障碍,就没必要再去找医生折腾了,直接开始康复训练是最经济的。而对不明原因的松软低张和发育落后,可以考虑找对口的医院去做染色体检测和遗传代谢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治疗的可能和方法以及生活上的禁忌注意。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遭受各种苦难,是否这就是我们因此要对他呵护备至的理由?基本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千差万别。脑伤的孩子是需要更多的照顾,但有时过多过度的保护反倒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即便是脑损伤有各种障碍的孩子,我们仍需要给他提供各种可能的实践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要抱孩子太多,抱在怀里是我们给了孩子直接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是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他的运动能力的机会,有些有异常肌张力而活动能力又比较低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抱姿不正确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脊柱变形。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就要鼓励他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完成对自己生活的自理,不要担心孩子吃得慢动作别扭弄脏了衣服就一直给孩子喂饭,不要因为孩子穿脱衣物鞋袜姿势难看动作缓慢就直接包办,孩子有能力就让他自己去尝试吧,他会得越多,他自己也会越自信,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康复。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2(2014-07-22 07:40:23)转载▼ 标签:

教育 健康 育儿

年龄、能力与康复重点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孩子,大脑神经的损伤影响的不仅仅是运动方面的障碍,往往还伴发有精神智力、言语、精细操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即便是通常所认为的不会造成认知障碍的痉挛型双瘫的孩子,由于运动障碍和心理不安全感的影响,其早期的智力开发也落后与同龄儿童,后期的社交生活能力也会因为生活圈子受限而出现一定层面的缺失。

看起来,孩子面临的问题越多,需要康复干预的需求也越多,运动、语言、认知、精细操作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心理情绪、感觉统合,似乎我们听过的训练项目都会是孩子需要选择的。但是,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的精力和财力有限,实际康复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在某一个阶段把孩子看似需要的康复手段都用上,即便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真的把这些康复项目都做了,但体现出来的效果似乎也没那么好。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如何做到资源和孩子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最有效率的组合?换言之,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能力发展阶段,我们该如何选择康复重点?

随着康复观念的普及,我们大多数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作出脑损伤的判断并在积极家长的推动下寻求康复资源,一般首选的是医院。我个人的看法,在孩子6个月之前,如果发觉或怀疑孩子有脑损伤的异常表现,就近在家附近的儿童医院康复科开始康复治疗是理性的选择。医院有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如高压氧、神经营养类药物,这些对孩子早期的治疗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虽然神经营养药物的作用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但也有研究阻碍药物成分进入大脑作用于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要到三岁才发育完成,所以至少在一岁前还是可以尝试这类药物治疗的。6个月之前的孩子,在运动方面的训练一般的医院康复科基本能胜任,大多是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按摩、促进上肢支撑和头控翻身的发育。家长自己在家也可以在保证孩子休息和营养的前提下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操,全身抚触,把孩子放在地板上趴着活动等等,如果家长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及早用杜曼的方法多给孩子一些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会是更有帮助的。

6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基本稳定,家长的心态也逐渐平复,可以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一些更积极的康复训练了,这个时候,如果在家附近找不到更好的康复资源,条件具备的话,可以考虑带孩子去外地机构训练。

6个月到两岁,是孩子大脑神经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家长有必要去了解DOMAN训练的原理,给孩子更多的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和输入,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至于是否有必要去专门的机构做DOMAN的训练,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发育落后和低张的孩子,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去学习感受一下DOMAN训练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氛围,而以运动障碍为主要问题的孩子,家长掌握DOMAN的原理并在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中兼顾就可以了。

运动训练是我们的孩子康复训练安排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只是发育迟缓的孩子。许多家长包括一些康复专业人员都会认为发育迟缓的孩子最后都会行走,应该将孩子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他的智力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没有理解运动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人体最重要的感觉是本体感觉,人类了解世界都是先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的,有了身体的概念,才有了自我的概念,孩子才能掌握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知识。如果一个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他的大脑资源会全部调集在处理身体的感觉上,从而忽略外面的存在。所以,在还没有头部控制的孩子身上,我们会发现他的追视和追听能力也表现不出来,那是因为他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头颈的时候,控制眼球的运动就会更困难。

粗大动作能力的建立会让孩子获得更好的身体本体感觉,让大脑从处理身体信息的负荷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探索外界打下基础,同时,随着动作能力的完善,孩子探索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信息获取量也越来越多,自信心也越来越强,所有的一切都进入良性发展,这就是即便是发育迟缓的孩子,也需要优先重视运动训练而不是认知训练的个中原理所在。

对本来就存在运动障碍的孩子来说,运动训练作为康复重点更是有必要性。异常的姿势和模式越早得到抑制,正常的运动才能得到及时促进,以后的骨骼肌肉继发性障碍才更有机会避免,越早获得相对完善的运动能力,心理不安全感对孩子心理情绪发展的影响越小。

运动训练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运动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脑的损伤绝对不会只表现在运动方面的障碍,大多伴随有认知、手工精细、语言等方面的障碍,那么,这些方面的训练该如何安排才是真正符合孩子发展需要而又最有效率的?

如果我们认同大运动的发展是骨架的话,其他的训练项目就可以依附于这个骨架去合理安排。

言语构音的训练,至少应该是在孩子具备了头部控制能力之后才开始介入,再精确一点,可以在孩子获得手支撑能力之后再介入。口腔运动相对于大运动来说是精细运动,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头颈的控制和肩带的稳定能力没有建立的话,构音的训练就失去了支撑基础。但是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输入就没有这个限制,只要孩子对外界有了反应就可以开始了,这些在DOMAN的训练中体现得最直接。

手工精细的操作训练,需要两个运动发展前提,一是具备四点爬行能力,二是具备稳定坐位控制能力。手指的操作能力属于远端能力,只有近端的肩关节和躯干稳定了,远端的操作才稳定。对于重度运动障碍的孩子,近端的能力要获得稳定不是那么短时间内容易达到的事情,可以在躯干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上肢粗大运动的训练和上肢必要的生活技能训练,但是手指精细操作的训练,在上述两个运动发展能力不具备的时候,是没有效率的。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3(2014-08-06 06:27:02)转载▼ 标签:

育儿 健康 教育

诸多专家都不断在强调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父母或直接照顾者对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但是怎么在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做个明智的选择?什么时候该以机构康复为主什么时候可以回归家庭?这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即便是在机构康复训练,家长仍然要做许多功课来弥补机构康复的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中心在规划训练场地时,将运动区通常规划得面积比较大,有专门的场地让家长带着孩子在老师上完运动课后继续训练。但是很多机构和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常都是老师给孩子上完运动课了,家长就带着孩子回家,回家后家长能给孩子做多少训练,就很难保证。运动训练是一个运动学习或者再学习的过程,有效训练剂量是训练效果的保证,通过肌肉和本体感觉来教育大脑是运动训练的本质,教育就需要重复和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构训练和家庭训练是同步的。机构训练更多是了解孩子的情况,随时调整孩子的训练方案,保证不偏离孩子各阶段发展的大方向,而家庭训练是训练量的延续,所以,家庭训练很重要。

我想,大多数家长可以做到在机构训练完后回家继续给孩子训练,只要有决心就可以。真正纠结的问题是,因为各种原因,总有一天孩子需要回归 家庭,没办法整天去跑机构了,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在家里康复,那么,这一天的时机该如何选择?

以我的经验,这个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定在孩子三岁的时候。

6个月之前,孩子还处于治疗的阶段,甚至还处于没被发现病情,或者即便发现了家长还处于焦虑迷茫阶段,这个时候以家庭康复为主是不现实的,通常是以医院治疗和医院康复为主,家庭康复为辅,积极的父母,这个时候已经在查资料准备学习,为以后自己接过康复接力棒走出第一步。

6个月至三岁,我建议以机构(医院)康复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父母对家庭康复所需要的操作和判断技能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还不了解的程度,而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高峰,正常发育和异常模式每天都在交锋,孩子的情况变化比较快,需要有经验和有技术的机构老师及时评估调整训练方案,以家长的能力,大多是做不到这点的。同时,家长容易着眼于看到的症状,而老师会分析症状的原因,训练的重点可能会不一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影响也会不一样。而且,一岁或两岁以后,大多数机构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介入言语认知手工等方面的干预,家长可以在陪伴孩子康复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训练技能,为接下来要做的家庭康复积累经验。这个阶段,既是孩子康复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积极的家长,逐渐得到成长和提高,变成有康复经验的家长,不那么积极的家长,陪着孩子,变成有康复经历的家长。

三岁之后,孩子的情况逐渐稳定,损伤程度小的,各方面能力经过训练和发育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大多可以行走,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可以回归家庭开始新的家庭康复历程;损伤程度重的,进步在哪里都可能会慢,不需要像三岁前那般和时间赛跑了,条件允许的,可以留在机构继续接受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的,父母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就可以考虑回归家庭进行家庭康复了。

但是,这个阶段,离开了机构进行家庭康复,可能是更考验父母的时候。

首先,没有了以往机构的训练氛围,在家里孩子的训练量能不能保证是个大问题。结束了紧张辛苦的机构康复生活,回到家庭,大多数家长都松弛下来了,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干扰比以前大多了,如果不能很快调整过来,家庭康复可能就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

离心训练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篇5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肉向心力量的研究较多。关于离心以及离心和向心结合训练的文献则不多见。但近年来离心训练的重要性慢慢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表明,在改善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离心力量训练都有独特的优势。在运动实践当中发现,动作的缓冲,制动能力是决定运动表现的重要素质。发展离心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下肢稳定性,降低发生损伤的风险。研究指出,运动中肌肉高负荷离心收缩可能导致肌腱炎,通过训练增加离心力量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腱炎。

肌肉的长度与肌小节的长度相关,如果肌肉承受负荷过大(过度拉伸),肌小节的结构会遭到破坏。根据肌肉离心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较低这一假设,被激活的肌纤维在离心收缩时受到了更大的张力,从而导致肌小节,肌质网和肌纤维结构紊乱。也就是肌肉损伤。这种肌肉损伤最常见于从事不习惯的运动或者大强度的训练后。典型的症状有肌肉僵硬、酸痛和力量下降。肌酸激酶、肌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增多。而且这些表现会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达到高峰。但是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的运动后,这种肌肉损伤与功能改变将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运动的重复效应。这种效应具有重要的临床预防作用,对于防止肌肉扭伤,肌肉萎缩后的恢复以及肌腱炎的治疗均有明显的效果。

在离心训练过程中,通过拉长肌肉可以刺激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使愈合的过程最佳化。运动员在过度疲劳,肌肉持续高强度收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离线收缩能力不良的现象,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离心收缩可以降低肌肉张力,预防肌张力增高。研究证实,徒手离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的缓解。

封旭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向心-离心等速训练对于运动员膝关节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徐军等人研究证实,短期的离心收缩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步速,并不易导致肌肉痉挛。另一项研究比较了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15周内进行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进行离心训练组的受试者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并报道离心训练组受试者股四头肌的肌肉质量相对传统康复训练增加了10%。

研究证实,下肢损伤的运动员常表现出灵活性下降,然而牵拉对预防损伤的效果有限。

有研究表明离心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还能通过增加肌肉的灵活性从而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O’Sullivan K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心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的灵活性。从而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样,Jayaseelan等研究了离心训练对高水平摔跤运动员肱二头肌肌腱炎的影响,研究指出离心训练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表现出肘关节灵活性和前臂旋后肌群力量增加,并且患处压痛的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Camargo等研究了上肢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手段对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离心训练后患者上肢疼痛得到明显地缓解,上肢峰力矩和加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加。表明离心训练对提高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上肢功能具有很好的效果。Hakan等的研究也证实大负荷的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跟腱炎患者的症状。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篇6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 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 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 学会聆听, 辨别周围的声音, 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 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 学会理解语言, 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 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 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 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 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 即早发现, 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 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 使极重度聋儿获得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 进而写话的训练。训练程序应当是先元音, 后辅音, 先字词, 后语句, 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如重听儿童, 在教育教学上对其应侧重听觉联系, 充分保护、利用和发展他们的残余听力, 恰当组织训练, 并有效地借助各种助听装置, 使其听力逐渐增强, 达到接近普通健全儿童的水平, 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过, 有一部分重听儿童保留的语言极少, 词汇显著缺乏, 发音不正确, 对他们要增加发展口语、矫正发音的训练。

(2) 开发视觉和触觉。聋儿的听觉器官受损后, 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比一般普通孩子要发达, 这可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 所以可以用孩子特有的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如用眼睛看话, 对全聋和重度聋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性训练。尽量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自己的嘴唇上, 当孩子还不知语言为何物时, 他不会注意到别人嘴唇的活动。如果有意识地对他不停地说, 当他一看到我们时, 就对他进行语言刺激, 慢慢地就会引起孩子的注视。要注意重复语言的次数, 并把口型与动作、实物联系起来, 反复训练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另外, 利用触觉“摸话”, 也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家长发声时, 如发“a”音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咽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 发“m”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鼻翼上感受鼻的震动, 还可让孩子用触觉体会说话时口腔气流喷出的情况, 通过触觉就会逐步掌握和感受发声的要领。

(3) 鼓励聋儿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要提供一切可行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为聋儿学习语言创造多种条件。

(4) 训练必须多样化。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因此我们在学习安排时就要灵活多样, 尽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理解、强化语言。当然, 还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从游戏中学习语言, 并且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5) 助听器保养与维护。我们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要及时更换电池。每隔十天左右, 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膜、传声口等处的污垢, 不用时放在专用的盒子里。

关于运动康复训练的思考 篇7

本文主要讨论在健身房锻炼时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及如何做好康复训练。

1 肩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笔者常常活动于健身房,经常看到许多人在健身时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导致身体各方面受到损伤,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健身活动。比如在举杠铃时不注意姿势或者举的重量过重,而使得自己的肩部肌肉受损,经常发痛,甚至连日常的活动都无法处理。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康复训练呢?

身体姿态与平衡:注意膝关节微微弯曲,收腹挺胸,眼睛向前平视、下颚微收。运动轨迹:由前向后的运动环节,对着阻力向后方向运动,继续向前做还原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使劲使肩胛骨向后至菱形肌方向充分收紧,接着还原至原有位置。

2 腰部力量的康复

有些男性经常练转腰机,以使得自己腰部力量更大,身体更康健,但是往往方法出现问题,使得自己的腰肌受损,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的走路。如何恢复腰肌的力量呢?可以采取加强腰背肌锻炼的方法,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经常俯卧,睡觉时不用枕头,然后尽量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掉枕头,头部发力向后顶墙,抬起肩部的动作。笔者在锻炼中,也曾经弄伤过腰肌。当时可以说是疼痛难忍,整个腰部感觉都是僵硬的,随后笔者找了一位健身康复训练师,他给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这里,笔者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其训练的方法是:第一步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挺直,尤其是腰部,也要忍着痛苦尽量伸直,第二步双手叉腰,使自己的腰部随着身体左右来回摆动,第三步,腰部向后,幅度越大越好。每天将这个动作做十遍,每遍做二十个,一个月后,腰部肌肉重新充满活力。就我自己而言,这确实是一个省时省力省钱的好方法,因为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又不需要花费钱财,可谓一举多得。

3 腿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腿部力量是人体的核心力量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腿部力量发达,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腿部臃肿难看,所以就会有很多男男女女都练自己的腿部力量,腿部肌肉,比如跑步,再比如蹬腿机。但是锻炼时间久了,常会发现自己腿部没有得到塑性,反而使腿部受伤了,甚至影响自己的正常行走。

腿肌肉受伤康复训练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方式。锻炼的方法很多,但为了达到尽快增加肌肉的目的,须遵循一条共同的原则:锻炼时,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使肌肉迅速感觉疲劳,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

小腿肌肉康复训练要掌握好运动节奏。小腿肌肉的锻炼,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得到充分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反之,若锻炼过于频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强。因此,锻炼要讲究节奏,并非越多越好。

4 颈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运动时如果不注意姿势,某边用力过猛而另一边用力不够,会导致颈部扭伤。如何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呢?当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是一定是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的,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完全可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从而使得自己颈部恢复健康。笔者根据调查学习,发现一种治疗颈部受伤比较便利的方法,那就是做颈部操。这套操做法简单,学法清晰。经常练习可以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循环,对于颈部因运动而受伤的康复效果比较有效。这套操分为以下步骤。1、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轻松,两眼向前平视,调整好呼吸。2、左右转头:头部先向左然后向右转动,幅度要稍微大一些,能感觉酸胀感较好,30次。3、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4、旋肩舒颈:双手放在肩部的位置,掌心朝下,两臂先从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从前向后转动20—30次。5、摇头晃脑:头向左-前-右-后旋转5次,再反向操作5次。

5 臀部拉伤的康复运动

运动时虽然很少使得臀部受到损伤,但是少见并不代表没有这种情况。对于臀部拉伤的康复运动,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康复的方式是提臀运动。具体方法是:两腿稍微弯曲,上身保持挺直状态,然后不断的向上向下运动,每次做三十个,每天做五组,坚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臀部肌肉受伤状况将会明显好转。

以上所说的这些运动康复项目,主要是针对在运动中受伤情况不严重的人群,一旦受伤严重,极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者疼痛难忍,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切不可一味的迷信运动治疗法。或者开始时并不严重,但是时间一久,情况越来越糟糕,也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造成后遗症。

“标枪肘”康复训练手段研究 篇8

错误的“撇枪”动作导致肘关节损伤,一些运动员肩关节韧带柔韧性较差,最后用力阶段无法完成翻肩动作,肘关节低于肩关节,导致肩外投枪。另一种情况是肩膀领先于肘关节发力,造成“撇枪”。还有,准备活动不充分,部分运动员不重视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不足,无法使骨骼肌和韧带温度升高,不能适应投掷标枪时对关节的要求。

二、肘关节损伤的部位分析

(一)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损伤

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损伤分为屈肌近起点损伤和起点损伤两种,疼痛的部位是肱骨内上髁的肌肉起点。在气温过低,技术不够成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该部位损伤。

(二)肘管综合征

病症产生的位置为肘管内的神经,因投掷标枪中错误的屈肘、外翻作用力下,导致尺神经受到牵拉而损伤,因尺神经受损,表现出手部麻木或手部肌肉萎缩无力。这种病症多为急性,因受到外部压力导致肘管变形或肘管占位性病变,使肘管容积变小,从而产生症状。

(三)创伤性骨关节炎

多发于从事多年训练的运动员,因负荷过大而产生劳损。常年高负荷的多次拉伸和外翻、反复地旋转、扭动等动作导致关节软骨的磨损,并产生增生物,如骨刺或骨唇,伴有炎症的出现。当骨刺折断后,则形成骨刺的游离物,产生刺痛感。

(四)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

尺侧副韧带损伤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投掷标枪瞬间肘关节夹角小于90°,肘关节低于肩膀强力外翻出枪,严重时可以导致肘关节鹰嘴尖部骨折。

三、康复训练方法和原则

(一)主动康复练习

主动康复练习是一种自主完成的康复练习,练习时用最大的力量使肌肉进行缩短收缩。通过辅助器械将运动的速度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使肌肉在恢复的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紧张,从而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这种恢复手段兼备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两者的恢复效果。

(二)被动康复练习

被动康复练习适用于受损后伴有功能性障碍的运动员,通过各种被动的康复性活动,使受损肌肉和韧带得到放松和伸展,逐步增大活动的范围,从而恢复损伤部位的机能。

(三)渐进抗阻练习

这种练习即静力性、等长练习和等速练习,可以增进受损肌肉的力量,增加韧带和关节的柔韧性,通过适宜的压力诱导的细胞分子发生生理性变化。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加重损伤不影响愈合为前提,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确定练习的方法和强度。这种练习在运动员伤愈后防止再次损伤有很大的益处。

四、结束语

经过对肘关节损伤的标枪运动员,相关教练员、医护人员的走访调查,得出结论,导致损伤的原因主要有:

(1)错误的“撇枪”动作。

(2)标枪出手时肘关节低于肩关节,导致肩外投枪。

(3)因从事多年训练肌肉韧带劳损。

(4)准备活动不充分,专项准备活动不足。

量化康复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外伤工伤患者20例,病程均为3个月~1年,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其中试验组男6例,女4例,年龄22~47岁,平均36.7±8.7岁;左手受伤2例,右手受伤8例。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24~45岁,平均37.2±7.2岁;左手受伤3例,右手受伤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康复治疗师安排康复训练,均使用美国多功能康复系统Primus RS进行等张握力训练,训练力量设置为最大等长握力的30%。对照组在训练时,治疗师只指示其在感觉明显疲劳时停止训练;试验组则在训练时,治疗师让其看着Primus RS的显示屏并解释各项数据的意义,主要为做功与功率情况,以使患者得到实时的视觉反馈,并同样指示其在感觉明显疲劳时停止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训练前及训练1周后做功与功率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注:与训练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做功、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1周后,试验组患者的做功、功率均较训练前显著增大(P<0.05),对照组与训练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训练1周后的做功、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视觉反馈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做功及功率水平;在日常训练中亦发现,得到更多视觉反馈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动机强度,其不仅可以坚持得更久,也会做得更快。研究也表明,视觉信息在运动技能的控制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4]。

这也是带有视觉反馈的康复器械更受患者青睐的原因之一。传统的主动康复训练器材多为哑铃、弹力带等,缺乏做功量、功率水平等实时视觉反馈,即使患者的训练时间增加或哑铃的重量增加,也不能说明患者的功能得到进步,可能只是做得更慢、中途休息更多等。因此,传统的主动康复训练器材很容易让患者感到乏味和失去动力,而带有视觉反馈的康复器械通常可以让患者在不断超越上一次训练结果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康复信心和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杰华,张盘德,周惠嫦,等.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在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1):1012-1014.

[2]李韶辉,盛佑祥,杨万章,等.视觉反馈结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9(29):621-622.

[3]徐睿华,刘琦,熊键,等.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0,6(25):430-431.

上一篇:市场前景分析下一篇:科技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