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康复训练

2024-05-26

聋儿康复训练(精选12篇)

聋儿康复训练 篇1

聋儿语言康复是一门集耳科学、听力学、电声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 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显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同时也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 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 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 学会聆听, 辨别周围的声音, 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 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 学会理解语言, 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 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 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 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 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 即早发现, 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 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 使极重度聋儿获得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 进而写话的训练。训练程序应当是先元音, 后辅音, 先字词, 后语句, 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如重听儿童, 在教育教学上对其应侧重听觉联系, 充分保护、利用和发展他们的残余听力, 恰当组织训练, 并有效地借助各种助听装置, 使其听力逐渐增强, 达到接近普通健全儿童的水平, 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过, 有一部分重听儿童保留的语言极少, 词汇显著缺乏, 发音不正确, 对他们要增加发展口语、矫正发音的训练。

(2) 开发视觉和触觉。聋儿的听觉器官受损后, 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比一般普通孩子要发达, 这可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 所以可以用孩子特有的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如用眼睛看话, 对全聋和重度聋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性训练。尽量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自己的嘴唇上, 当孩子还不知语言为何物时, 他不会注意到别人嘴唇的活动。如果有意识地对他不停地说, 当他一看到我们时, 就对他进行语言刺激, 慢慢地就会引起孩子的注视。要注意重复语言的次数, 并把口型与动作、实物联系起来, 反复训练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另外, 利用触觉“摸话”, 也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家长发声时, 如发“a”音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咽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 发“m”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鼻翼上感受鼻的震动, 还可让孩子用触觉体会说话时口腔气流喷出的情况, 通过触觉就会逐步掌握和感受发声的要领。

(3) 鼓励聋儿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要提供一切可行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为聋儿学习语言创造多种条件。

(4) 训练必须多样化。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因此我们在学习安排时就要灵活多样, 尽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理解、强化语言。当然, 还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从游戏中学习语言, 并且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5) 助听器保养与维护。我们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要及时更换电池。每隔十天左右, 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膜、传声口等处的污垢, 不用时放在专用的盒子里。

(6) 如何让家长配合。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做到真情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既是最亲近的人, 也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的表情、语言、行为, 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聋儿。而教育聋儿又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 孩子送入听力语言训练的专门机构以后, 父母仍然要不断关心孩子的听力。父母要认真学习孩子的教学内容, 了解学习进程, 要经常参加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 随时接受他人的成功经验, 调整训练方法,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聋儿康复训练 篇2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加入时间:2001-3-

1聋儿康复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早期发现,早期进行听力测试确定听力损伤程度。

2、早期配戴助听器。聋儿应在2--3岁前配用助听器,并长期(少则3--5年,多则10年)坚持听觉语言训练。

3、早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聋儿在配戴助听器之后,尽快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让他们很好地学习语言,掌握言语技巧,这一点对聋儿尤其重要。训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听觉训练的原则与方法,目的是教会聋儿注意声音、识别声音、理解声音和语言的含义。利用视觉和触觉去感觉声音。训练中家长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在训练聋儿的同时,还应注意训练聋儿家长,让其成为聋儿最长期、最直接有力的训练老师。二是语言训练的原则方法,在听觉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训练舌、口部的舌操、口操,以便发音器官灵活、协调地运动;然后训练聋儿的“看话”能力,利用“看、听、摸”的学习方式使聋儿能模仿语训者的发言,学会拼读字、词、句,循序渐进地使聋儿获得口语能力。训练中要注意趣味性,使聋儿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游戏中理解和学习语言。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肢体残疾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有:(1)肌力训练;(2)关节活动度训练;

聋儿康复,家长同样是教师 篇3

一、提高家长对康复工作的正确认识

1.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扬起希望的风帆。我中心的绝大多数家长生活在农村,他们成天辛苦劳作,在发现孩子耳聋的现实后,又四处求医,心力交瘁,最终把孩子托付给康复中心,交给老师。此时,他们在思想上就已经开始松懈了。刚开始,当我们把希望家长参与训练的想法提出时,许多家长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你们老师的事情,我们又不懂这里面的门道,教错了怎么办?也有的表面敷衍几句,态度并不积极。为此,我们不断地向家长介绍前人的成功例子,有北京的万选蓉老师,南京的婷婷,以及身边个别的有心家长的成功参与等。苦口婆心、娓娓引导,使大家逐步摆脱顾虑,树立信心,看到希望。

2.提高家长的康复意识,摆正家长和老师的位置。在家长有心参与训练的情况下,如何摆正他们与教师的位置呢?教师和家长各自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又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起音、发音等系统的训练;家长辅助练习、实践、巩固,提高孩子的言语能力。当家长了解参与康复训练是怎么回事,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时,信心增强了,动力充足了,行动的主观性显而易见。

二、教给家长科学的训练方法

认识是成功的前提。实践是成功的保证。如何提高家长的专业水平,使其掌握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参与训练呢?

1.让家长与指导老师长期结对,保证随叫随到,既系统、又透彻,更不受条件约束。如教师可以到家庭中帮助家长建立语言环境,家长也可以到校咨询交流情况等。

2.每月10号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系统地向家长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在每次活动中、我们注意由理论到实践、由系统到具体,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如我们先集中家长听讲座“听觉训练”,再让他们到各班听课,看看班里的教师是怎样进行听觉训练的,接着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课堂亲自试试,最后,教师与他们一起找出在家庭中既适用又方便的听觉训练方法。

3.提供有关资料,让家长自学。随着了解程度的加深,康复效果的逐渐显露,许多家长的兴趣更浓了。我们根据需要,把身边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分发给大家,提高家长的自学能力。许多家长看了以后,又继续订杂志、订音像资料。家长们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成为一个有心人。

4.在一定时期内,让家长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当家长独立进行训练的能力增强、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时,我们让家长代替教师在训练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接受新任务的同时从侧面帮助他们分析细节,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因为,这个时候的家长们已经明白了:在孩子接受训练的漫长过程中,他们才是相伴时间最长、最有价值的“教师”。

三、双向交流,充分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互补作用

在语训过程中,教师与价值的双向交流是成功训练的枢纽。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辅导训练,教师从家长的巩固复习中找出下一步训练的目标和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互相配合、互相联结、相辅相成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家长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的监督,并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参考。

由于在康复训练中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我们发现孩子的进步加快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脸上的笑容增多了。最后,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篇4

关键词:语言康复,聋儿,个案研究

2013年初,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低龄失聪儿童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让失聪儿童初步学会说话的方法,为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依据和实施方案。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此文是笔者通过对两名听障孩子半年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跟踪研究,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受训个案1

姓名:袁×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4年9月6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受训个案2

姓名:曹××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5年1月10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二、康复训练目标

1.让个案获得语言的初步能力,掌握最常用的字、词、短句的发音,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2.树立个案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为个案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训过程与方法

1.强化个案的发音器官训练。呼吸练习———吹气训练:如拿一张纸条,纸条由细到粗,让个案持续吹,或吹气球、吹风车、吹蜡烛(蜡烛不熄)等,然后记录呼气时间,不少于6秒;读拼音训练:让个案通过读拼音 ɑ、u、i,如能持续4秒,则逐渐增加到6秒、8秒、10秒;一口气快速数数:如123、12345、1234567、12345678910……和发音 ɑoe、ɑoei、ɑoeiuü,数量由少到多。

舌操练习———指导个案做好伸舌、鼓舌、勾舌、卷舌等舌体操运动。

嗓音练习———为了纠正个案长期不使用嗓子发音导致在说话时往往发出尖而怪的声音。指导个案发 ɑ、o、e、i、u、ü 等几个元音。 。

2.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让个案触摸老师或自己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 发音时老师慢动作移动手指,让个案跟着模仿,学习控制气流。目的是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要领和方法,把握好发音的关键; 教师找出个案发错音的原因,及时纠正;让个案正确地掌握拼读音节和声调。

3.学会说简单的字、词、句。如,爸、妈、好、老师、同学、吃饭、去学校等。

四、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个案的听力和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个案2中曹××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训练的兴趣,而个案1中袁× 则不同,他对训练似乎并不关注,总是自己玩手指头或看窗外,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星期之后才慢慢接受,并跟着老师尝试各种练习。

2.逐渐学会看老师口型并模仿动作,在老师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曹××会立刻举手,而袁×,只要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就举手,分不清是老师到底是在念自己的名字还是念别人的名字。

3.碰到老师时,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好!”但发音都不对,三个字的发音通常只发两个字的音,旁人无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馈给对方的似乎只有尖而怪的声音。

4.汉语拼音的声母个案2中曹××读得比较好,但个案1中袁× 经常送气与不送气分不清楚;韵母两个案读得都比较差;至于音节和声调,则是他们2人至今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5.两个人似乎都对字、词、短句的训练没多大兴趣,不仅经常把“妈妈”读成“爸爸”,还老发送气音,总也纠正不过来。

五、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从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的“多面手”。人们常说, 特殊教育是“爱”的教育。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仅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在语训工作中,聋儿语训教师除了要具备最起码 ““四心”(即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外,还要具备专业的语训知识。 在本次课题中,由于参与的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班级———盲班、聋哑班、培智班,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应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没有担任聋班教学任务或没受到专业培训的教师———正如笔者,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不仅要熟悉、精通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业务,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特殊教育知识;在聋语训练学习中不仅要多向专业教师学习,平时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多多查阅网络相关内容,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语言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要多生活化。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眼下我们的语训“主战场”仅限于课堂,训练形式也过于单一,往往还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训孩子感觉枯燥无味而提不起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训练形式上要变化多样,训练场地也可以随机进行, 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自然化。对住校聋生来说,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仓储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校园所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都可供训练,早上见面时让孩子说“老师好”“校长好”或“同学好”等,放学时让孩子说“回家”“再见”;平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说“谢谢”;教室里还有现成的桌、椅、 黑板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它们说:这是桌、这是椅、这是黑板……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如果放假回到家中,就让家长照此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家中的事情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说过的话孩子很容易就能记住。当然为了让孩子主动“说话”,我们还通过做各种游戏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口。

3.开设专门的语训班。课题组现在需要语训的孩子有十几个, 学校完全可以抽掉人手,由两个专业老师牵头开设一个语训班,每天可随时跟在孩子们身边,和他们交流、带他们游戏,其他老师可协助做定期跟踪调查,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统计汇总,由专人撰写总结、论文、报告等。如此一来,聋生的语训工作就不愁开展不起来。

语训用词、句(聋儿康复专用) 篇5

一、最小音位对习得训练。

卢灿勇编写(2011)

1、声母最小音位对训练。

p∕t p∕k t/k p/b t/d k/g k/h h/f b/f b/m d/n b/d b/g d/g q/j ch/zh z/c zh/z ch/c sh/s

2、韵母最小音位对训练。

i/u i/a u/a iao/ia ia/I an/ang in/ing uan/uang in/I ing/i

3、四声练习。

ā á ǎ à ō ï ǒ î ē ã ě â ī í ǐ ì ū ú ǔ ù ǖ ǘ ǚ ǜ

二、常用词语、短语训练。

爸爸

妈妈

头发

饼干

报纸

面包 弟弟

哥哥

不好

看看

宝宝

wǒyàowǒbúyào

bàba

bàobǎobǎo

māmā

bào

dìdìdìdìgēgē

hǎo

bùhǎo

kànkan

bǎobǎo

māobàbamāmāpátïufàbǐnggānbàozhǐmiànbāo我要。

我不要。

爸爸抱宝宝。

妈妈抱弟弟。

wǒhǎo我好。

你不好。

小猫跳。

吃饭

跑 dàxiǎoduō

shǎo

lái

chīfàn

pǎo再见

拜拜

刷牙

洗脸

老师

上学

写字

tādǎwǒwǒdǎnǐ

xǐliǎn

lǎoshīhǎo

shuāyázàijiànbàibaishuāyáxǐliǎnlǎoshīshàngxuãxiězì他打我。

我打你。

我洗脸。老师好。

我刷牙。

我 你

我们

你们

他们

坏蛋 米饭

面条

包子

吃饭

吃菜

喝水

wǒchīfànwǒchībāozi

hēshuǐ

nǐhuàidànmǐfànmiàntiáo

bāozi

chīfàn

chīcài

hēshuǐwǒnǐtā

wǒmen

nǐmen

tāmen

huàidàn我吃饭。

我吃包子。

我喝水。

你坏蛋。

mǐfànhàochīnǐchībāozi

tāchīmiàntiáo米饭好吃。

你吃包子。

他吃面条。

zhàn站

坐好

桌子

椅子

被子

毛巾

电灯

电话

杯子

筷子

盘子

打饭

开门

关门 跑

shàngkâpǎobàoxiào

kūtáikāimãn

guānmãnbēizikuàizǐ

pánzi

wǎn

dǎfàn

pāi

tuī

tízhuōzǐyǐzi

chuáng

bâizi

máojīn

diàndēng

diànhuàzuîzuîhǎo上课

放学

去家

dàpàoshǒuqiāng

zǐdàn

mǎi

màifàngxuãqùjiā大炮

手枪

子弹

火车

汽车

卡车

电车

电动车

飞机 麦子

大米

辣椒

玉米

棉花 白菜

萝卜

大蒜

黄瓜

苹果

头发

眉毛

鼻子

牙齿

舌头

下巴 tïufàmãimáo

bízi

zuǐ

yáchǐ

shãtïu

xiàbābáicàiluïbo

dàsuàn

huángguā

píngguǒmàizǐdàmǐ

làjiāo

yùmǐ

miánhuāhuǒchēqìchē

kǎchē

diànchē

diàndîngchē

fēijī耳朵

袜子

裤子

衣服

鞋子 大方

笨蛋

上当

可耻

干净

可以

三、读数字/读算式。dàfāngbândàn

shàngdàng

kěchǐ

gānjìng

kěyǐěrduoshǒujiǎowàzikùzǐyīfuxiãzi1 11 12 13 14 16 18 19 20 21 22 23 24 26 28 29 30 +

= 加

等于

1+1=2

2+1=3

3+1=4

4+1=5

5+1=6 6+1=7

7+1=8

8+1=9

9+1=10 5-1=4

8-2=6

6-3=3

9-8=1

10-5=5

2-2=0

四、学说儿歌。

xiǎobáitùbáiyîubái

liǎnggâěrduoshùqǐláijiājiǎn

děngyú小白兔,白又白。两个耳朵竖起来。

àichīluïboàichīcài

聋儿康复训练 篇6

【关键词】游戏;早期教育;日常活动

游戏是聋儿最喜爱的一种玩耍、娱乐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聋儿康复教学活动形成了以“上课为中心”的模式,过于注重语言训练,而忽略了学龄前聋儿的全面发展,只有打破这种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才能真正使游戏成为聋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聋儿不必根据教师规定的任务和操作规程去活动,也不受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的约束,聋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当他们在真实生活中不可能充当的角色,用玩具来代替生活中的真实物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尽情地去发挥,放松地去活动,从而,在游戏中获得语言,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游戏符合聋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聋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

(1)游戏适合聋儿好动的特点。每一位聋儿在进入康复。教育机构前,都已经会独立稳妥地走、跑、跳,并能自如地模仿成人做的各种动作。虽然,他们没有语言,但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格外爱“动”。游戏要求聋儿做各种各样的动作,能满足聋儿爱动的愿望。

(2)游戏比较切合聋儿的认识特点。聋儿认识事物,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游戏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料,还有具体模仿对象,聋儿容易理解。

(3)游戏内容最易引起聋儿的兴趣。一般来说,游戏内容是聋儿对感兴趣、印象深刻的事物的反映。聋儿对最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情感真挚、态度积极,干起来情绪愉快、稳定。所以,游戏对聋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游戏在聋儿早期康复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1)游戏是锻炼聋儿身体,增进聋儿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聋儿在游戏时,心情愉快,朝气蓬勃,身体各部位可以充分活动,这样不但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呼吸,锻炼了肌肉、骨骼和感觉器官,也发展了聋儿的基本动作。

(2)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聋儿的知识,是发展聋儿语言和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的全部过程中,聋儿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讨论各种办法,这就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游戏中,聋儿还要根据游戏的情节,不断地考虑用什么玩具,怎么把简陋的材料想象成为某种工具和用具,等等,这样也就发展了聋儿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3)游戏是对聋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聋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由于游戏总是集体的,聋儿要相互协商、共同合作,以求实现一致的游戏目标,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聋儿会相互亲近,团结友爱,克服一定的困难,进行一定的创造,这样,就逐步培养了聋儿的自制力和勇敢、创造精神。

(4)游戏是聋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游戏,为聋儿获得美感创造了条件。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可以使聋儿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产生兴趣;体育游戏可以使聋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聋儿体验结构造型的美;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能提高聋儿对艺术的审美能力。聋儿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美还会学习用各种手段去表达美、创造美。

三、教师或家长应注重聋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由于在促进聋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方面特别有效,因此,康复教育教师应针对聋儿好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为游戏创设良好的条件

(1)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是聋儿实现生活的创造性反映,聋儿的知识和生活印象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聋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语训中心的活动,以及图书、电视等影响。为了充实游戏内容,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丰富聋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帮助家长组织丰富而有趣的家庭生活。教师和家长要经常组织聋儿散步、参观、看图书、看电视、旅游等,以扩大聋儿的眼界。

(2)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是聋儿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也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的辅助工具。聋儿借助玩具表现生活内容,反映他们的情感、意愿和观念。为了游戏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为聋儿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玩具,还应为聋儿准备各种材料,让聋儿自制玩具。

(3)准备游戏场地,保证聋儿玩游戏的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空地,合理的为各主题游戏划分场地。聋儿在一天的生活中,应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游戏,可以在康复教学活动中,也可在学习活动以后的课余时间。

(二)指导游戏过程

(1)组织游戏。游戏开始时,教师应帮助聋儿自己组织游戏,引起聋儿游戏的动机,指导聋儿选择游戏的主题、选择角色与分配角色、构思游戏清洁、设计游戏环境。

(2)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水平。教师参加游戏,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避免将自己主观意志强加给聋儿。指导聋儿指定游戏规则,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使规则逐步完善起来。加强主题角色的自然联系,增强游戏的集体性。注意个别教育,培养聋儿良好的个性品德。

(3)指导游戏结束。游戏应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口吻提醒聋儿结束游戏,也可以用信号结束游戏。帮助聋儿做好整理工作,教师要让聋儿知道,自己玩的玩具应当自己收拾好,培养聋儿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还应加强聋儿的常规纪律教育,逐步养成游戏后整理工作的常规。

(4)评价、总结游戏。游戏结束后,聋儿往往还沉浸在游戏过程的喜悦中,这时,教师应及时评价和总结游戏。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欲望,还可以使游戏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提高聋儿的分辨能力,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总之,游戏与聋儿全面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直接影响着聋儿各个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在聋儿的早期康复教育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游戏的机会,使聋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的发展听觉、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取得显著的康复训练效果。

作者简介:

聋儿康复训练 篇7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保定市丽聪聋儿语训教育部、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高碑店市特教中心、清苑县特殊教育学校语训部。调查对象包括省级、市级、县级语训中心。经调查, 吉林省聋儿康复属于国家“一级省级聋儿康复中心”, 与河北省省级康复中心教学水平以及各方面条件差异水平不大。因此, 本调查基本上能够代表北方地区各级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现状。

(二) 调查方法

1. 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 本问卷共向5所聋儿语训部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8份, 家长调查12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教师调查问卷54份, 家长调查问卷88份, 回收率分别为79.4%和73.3%。

2. 文献法。本文参阅了大量的论文、书籍、通告等资料, 为论文提供依据和参考资料。

3. 访谈法。

本文在调查过程中与学校的校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掌握了较问卷更为全面的信息, 使我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

(三) 调查内容

在参阅大量聋儿语言训练方面的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本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两部分。较为全面的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

(一)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急需改进

首先, 语言教学内容枯燥, 偏向语言矫治。其次, 聋儿语言训练手段落后。最后, 聋儿语言训练方式单一。而社区的、家庭的、普通幼儿园的随园就读训练开展的不够。应该提倡合适的、最佳的训练方式。

(二) 聋儿听力损伤程度不同, 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难度大

聋儿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受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语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决定了不能满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日常教学中除了个训课外, 班级的师生比例87.04%都在1∶4以上。在接受调查的学校、机构中, 没有任何一所的师生比例能够达到1∶3以下的。因而,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 会出现不能照顾到每一个聋儿的接受能力, 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的现象。

(三) 聋儿语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加强

在对聋儿语训教师学历水平调查分析,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最高占教师总数的64.3%, 有的地区还不足50.0%。另外, 在调查对象中, 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没有《听力语言康复资格证书》、《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执业证书》以及《助听器验配人员执业证书》等相关证书, 只有部分聋儿语训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

(四)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理念需要调整

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学校的教师不清楚聋儿的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发展为基础, 没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夸大了语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聋儿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的激发, 使聋儿失去了对学习有声语言的兴趣。

三、讨论与建议

(一) 我国早期语言康复研究与训练起步晚, 发展水平低

近20年,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取得了一些成果。已经建立了以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为龙头、各级省级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机构为骨干, 以市县基层听力障碍儿童语训点为依托、辐射社区和家庭的全国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服务网络。针对我国国情, 应加大特殊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 建立健全聋儿语言康复服务网络。

(二) 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聋儿语训工作的效果

由于每个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损伤程度不同, 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聋儿语言康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聋儿的语言能力。

教学中, 要探索更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模式。首先, 在编班时, 尽量使听力损失程度相当的儿童集中在同一班级。其次, 根据实际情况, 为每个听力障碍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包括长期教育计划和短期教育计划。再次, 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情况, 调整教学进度或学习速度。最后,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具有创新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参与语言训练中来。

(三) 聋儿语言康复教师专业化水平影响语训效果

调查显示, 现有的公办聋儿康复学校中, 教龄时间长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 大都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 他们语言康复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 完全依靠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语言训练。因此, 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尤为重要。

(四)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

由于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康复效果难以保证, 因此完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师准入制度, 严把教师质量关至关重要。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听力语言康复资格证书》者不能从事相关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摘要:聋儿听力的损害或缺失导致了语言及交流障碍, 并造成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心理变化。本文调查了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现状, 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探索、研究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促进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聋儿,早期语言康复,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

聋儿康复训练 篇8

1. 家长自身的因素

1.1 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聋儿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聋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受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在生活中所凸显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笔者是一个长期从事聋儿康复教育的一线教师,切身体会到,不同学历层次家庭的父母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例如:我班一名聋哑儿童邓××,其父母都长期在农村务农,学历层次较低,在对邓××的康复教育中,其父母因文化和学历所限,在邓××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康复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没有主动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单纯依靠孩子在康复教育机构中有限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彻底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使邓××的康复教育进度略慢于其他聋哑儿童。如果说低学历家庭会对聋儿康复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话,那么高学历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2 家长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行为。在对聋儿康复教育中,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着孩子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对孩子康复态度的认知方面,大概总结有四种态度,(1)忽视型。此类家长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后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对家庭亲情的需求。(2)专制型。此类家长因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使家长和孩子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3)民主型。此类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康复学习的发展,并能主动地跟孩子和康复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孩子康复进度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并能配合学校的康复教育,在关注孩子康复教育过程中,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4)溺爱型。此类家长因孩子在听力上有障碍,故存在着强烈的“补偿”心理,在康复教育中,一味地娇惯孩子,没有结合孩子的康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3 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在聋儿康复教育里正确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因聋哑儿童在听力上有障碍,所以,他们在与正常人的沟通交流中就显得更加敏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很容易让聋儿产生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教育时,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孩子对知识的承受和接受能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将字音发准,都要求孩子读出来,当孩子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发音时,部分家长就会采取责罚甚至打骂的方式,这些教育方法都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不仅在康复教育上没有进步反而会有所退步。

2.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聋儿家长对聋儿进行家庭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近年来,来中心门诊就诊的聋儿有200余人,但仅有94名聋儿进入了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生活在城镇的聋儿基本都能进入康复机构,农、牧区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不了解康复教育的家庭以外,还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拮据,无力负担聋儿生活必需的食宿交通费,致使聋儿丧失了接受康复教育的机会。

3. 对策

3.1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主动学习基本的康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2 家长需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聋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应理智看待孩子的听力障碍,正确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客观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加强与康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与康复教师一起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康复计划,配合学校康复教育的开展。

3.3 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康复教育方法。

针对在康复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方法的家长,首先,应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教育理念,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康复教育的内涵。其次,帮助家长了解康复教育课程体系、康复教育课程学期计划、康复教育知识构成、康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再次,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来学校观摩学习康复教师上课,使其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康复教育方法,并加强与孩子康复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康复教师一起共同搭建一个教学观摩和座谈的平台。最后,家长还应学习和了解一些特殊需要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听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开展家庭康复教育。

3.4 寻求各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家庭。

(1)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国家进一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家庭困难的聋儿家庭,政府部门加大了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办[2009]41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0]15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了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进行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的补贴,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都能够顺利进入康复机构。

(2)社会资源的爱心帮扶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和对残疾人的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社会群体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近几年,每到助残日、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社会组织和群体都会通过特殊教育机构向残疾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利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残疾儿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能够安心地接受康复教育,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勇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3) .

[2]马丽贤.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2) .

[3]连勇.中国聋儿康复 (内部刊物) , 1992, 11 (4) .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开发的探索 篇9

一、课程目标

聋儿语言康复的“阻力”主要有三类:第一,听力障碍。第二,听力障碍产生发声障碍和构音障碍。第三,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语言障碍。从三大阻力出发,我们将课程目标表述为三方面,即听觉、言语、语言。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课程的总目标为“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听得明白”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日常各种声音的分辨和理解能力。“说得清楚”是指:使聋儿自然舒适地发音与准确地构音,为他们学习说话奠定基础。交流自如是指:培养交流意识,能主动沟通交流。只有“听得明白”,聋儿才具备“听得清楚”的基础条件,也只有“听得明白”和“说得清楚”,才能最终达到“交流自如”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问题。由于聋儿言语语言的发展和正常儿童一样呈现出固有的发展顺序:音位→词汇→句子→语段→会话。因此,我们经过精心筛选确定了大量的词汇、句子和短文作为课程内容。考虑到词是学句的基础,因此词在教学内容中占绝对优势。课程中所选词均为沟通、交往中的高频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共计1200多个。句子则涵盖了2~6岁儿童常用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短文部分,语言简练易懂,内容贴近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我们将所有的词、句和短文围绕着儿童的生活展开,编排在不同的主题中,按由易及难分成六个等级:启蒙上、启蒙下、基础上、基础下、提高上和提高下。内容的组织遵循两个原则:不同等级数量变化和不同等级难度变化。不同等级数量变化是指不同教学内容的数量在不同难度等级中是不一样的,体现在:词主要集中在启蒙和基础阶段,句主要集中在基础和提高阶段,而短文主要集中在提高阶段,见下图。不同等级的难度变化是指不同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难度等级中遵循了由易到难的规律,主要体现在:第一,词汇不断提高难度。结合聋儿言语语言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他们经常接触、较易理解、且易于听辨和发音的词编到启蒙篇中,把离生活较远较抽象,且难以理解和发音的词编到基础篇和提高篇中。第二,句子不断增加修饰成分。句子是按由简单句到简单复句阶梯性的发展逐步加强难度设计编排的,见表1。第三,短文不断提高难度,也是根据由短到长阶梯性的发展设计编排的。

三、课程的实施

2~6岁不仅是聋儿听觉、言语、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认知、操作、运动、艺术等其他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语言能力与其他能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必定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反之亦然。这意味着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应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共同促进语言发展。我们将语言康复教学的形式分为两种:基础性活动和延伸性活动。其中,基础性活动是基本形式,延伸性活动是辅助形式。基础性活动以听觉、言语和语言的学习为主导线索,寓听觉、言语矫治技术训练于语言教育中,听说结合,使聋儿的发音器官得到锻炼,让他们在浓缩的游戏化的环境里学习语言知识。延伸性活动配合基础性活动,参考正常幼儿园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设计了语言活动、科学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运动活动和生活活动,开拓了聋儿学习语言的辅助渠道。两者之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基础性活动和延伸性活动都有相同的主题,通过选择统一的课程内容,将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机地衔接和统一起来,使聋儿在一种形式下习得的内容,在下一个环节中得到巩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课程的一日活动安排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康复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并不一定要严格执行以下计划,应根据本班聋儿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合理策划一日的教学活动。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应以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为基准。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总目标为“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对聋儿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也必须包含这三个方面。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一)标准化的测验

如:使用孙喜斌的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词表进行聋儿语言能力的评估,使用黄昭鸣—韩知娟词表(50词测试)进行聋儿言语清晰度的评估等。

(二)主观评价法

仅通过标准化测验来评价聋儿的学习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以聋儿在实际会话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自然情境下观察聋儿的语言行为和情感态度表现,在活动中对聋儿进行评价。

(三)专家评价与康复教师和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康复教师和家长最了解聋儿,应该在家长评价和康复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专家根据康复教师和家长提供的材料,共同分析,得出评价的结论。

五、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评价,如: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否具有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恰当?教学形式的选择是否恰当?课程评价的方法是否恰当?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有效性的评价不是课程开发的结束,而是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和提高语言康复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下一轮课程的开发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评价采用了评价表的方式进行,详见表3。研究者选择了同行,专家共十个人利用以上评价表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评价,并对之结果进行统计如下表3。

对以上结果统计,给予肯定回答的共有74人,给予否定回答的共有16人,肯定的回答占了82%,研究者得到了以下结论:1.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的质量在总体上是较好的。表现为:课程目标比较科学,课程内容具有一定价值,教学方法比较恰当,课程评价较为合理等。2.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包括了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是比较完备的。3.注重从多渠道收集信息,对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本身做科学的评价。

六、结语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趋势上开展的。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本研究仅仅是“浅尝辄止”地做了些探索,展望聋儿早期语言康复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聋儿康复工作者关心早期语言康复课程的开发,为满足聋儿的特殊教育需要做出有益的探索。从而为一线聋儿康复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我们坚信,聋儿早期语言康复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立足于实践,以聋儿语言康复为主线,试图从实践操作层面全面探究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之开发,以期为该课程的塑造提供参照。

关键词: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

[2]周兢,李绍珠,郭熙,等.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整合教学活动设计[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2.

[3]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7-59.

聋儿康复训练 篇10

一、研究方法

(一) 被试选择

经过筛查, 我们选定了1名被试。 基本信息为:某女, 5岁, 听力障碍, 经过观察, 该幼儿呼吸方式为胸式呼吸;言语和语言方面:可以使用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 音调偏高, 语言清晰度达到四级 (使用孙喜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听觉语言康复评估题库) 。

(二) 评估

音调障碍评估由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部分组成, 主要以客观评估测量结果为准, 主观评估仅作为参考。

1.主观评估

主观评估音调, 采用“嗯哼”法对自然音调进行主观的、粗略的测量。 从听感上, 发现该幼儿存在音调偏高的问题, 还存在呼吸方法不正确的问题。 另外, 通过对该幼儿家长的访谈得知, 其日常生活言语表达中均伴随音调偏高的问题。

2.客观测量

通过“实时言语测量仪”记录下患者的声波文件, 并实时对声波的基频特征进行分析。 定量评估的主要参数包括:声带振动的平均基频, 基频标准差。 基频的测量可以通过交谈、阅读和数数完成。 具体诊断的标准如下: (1) 如果测得的平均言语基频值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值的上限, 说明患者存在音调偏高的可能性; (2) 如果测得的平均言语基频值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值的下限, 说明患者存在音调偏低的可能性。

本研究采用要求该名幼儿回答“姓名及年龄”这个问题进行测量。 测量后, 收集其的平均基频、基频标准差作为实验数据, 并将每次结果进行记录。 经过基线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发现该幼儿的平均言语基频基本稳定在450Hz左右, 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常模相比, 高于参考标准2个标准摇差, 摇表明该幼儿存在音调偏高问题。

(三) 康复措施

通过对幼儿基线期评估的结果分析制订康复方案, 进行干预。

1.基本训练

(1) 声带放松训练。 该训练能使喉内肌群获得有效运动, 它们是获得自然嗓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声带放松训练由6小节组成。

(2) 颈部放松训练该训练能使喉外肌群获得有效运动, 颈部放松训练由4小节组成。

基本训练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使得呼吸肌群、 发声肌群和构音肌群在相互作用时运动能够趋于协调和平衡, 同时为之后的针对性训练和综合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每次训练5分钟, 每周5次, 训练时间为一个月。

2.针对性训练

(1) 听觉识别:音调的高低。 根据幼儿的助听听阈水平、生理年龄、兴趣等方面设计游戏。 施测语分别从字、词、词组、句子阶段给予, 帮助幼儿从听觉感知上建立音调高低的概念。

(2) 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通过小肚子鼓起来等一系列游戏, 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

(3) 呼气控制训练:以吹气泡 (水气泡) 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小游戏, 使呼出气流达到均匀、不急促的目的。

(4) 哈欠叹息法:利用“h”的发音特点, 即位置和方法, 作为一种放松的发音训练, 帮助幼儿放松发音时紧张的喉内肌群。

(5) 咀嚼法: 运用咀嚼器和结合模仿老虎吃肉的游戏, 促使幼儿张大嘴巴, 起到使嘴和喉部放松的作用。 在咀嚼的同时练习说话, 发出和自己的自然音调非常接近的音调。

(6) 发声训练:在强调听觉反馈的基础上, 结合 “发声诱导仪”游戏, 按照音素、字词、短语、句子、段落、讲故事、自主表达等七个步骤, 实时与幼儿发声时的音调高低相匹配, 形象地让幼儿了解自己音调的高低变化,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进行相应训练。

针对性训练是整个干预过程的关键, 针对性训练的第一步是听觉基础, 主要帮助幼儿建立音调高低的概念;第二、三步的呼吸系统是发声的动力源, 运用正确的腹式呼吸方式和较好气流控制水平, 有助于幼儿发声时控制响度、音调、音长的能力 (因篇幅所限, 本文不作详细解释) ;第四、五步是放松幼儿的喉内肌群, 增强发声时的呼吸控制能力, 并起到让构音器官放松和协调运作的作用;第六步是核心部分, 是基础性发声技能到发声的重点转换。 在强调听觉反馈的前提下, 运用游戏从发音的七个步骤逐步改善幼儿的音质。 每次25分钟, 每周5次, 训练时间为一个月。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结果

基线期和处理期的数据收集于5天内完成, 具体测试时间为: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 经数据分析, 言语基频标准差均达到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水平。

(二) 分析

从该表可以看出, 通过综合性干预, 平均言语基频和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无显著性差异, 其音调有了显著性降低, 表明制定的综合性干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由于被试来源有限, 差异性大, 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单一被试的实验方法, 在处理期中侧重于治疗效果的短时效应, 而对于治疗方法的延时效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三、讨论

目前, 我国对于言语障碍的研究正在逐步发展, 相关的系统性诊断评估和治疗方法还比较匮乏。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尝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性康复策略及方法, 同时将家庭康复指导也纳入干预当中, 通过评估、治疗等一系列实践进行探讨和总结, 为今后的言语障碍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昭鸣, 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7.

聋儿康复训练 篇11

【摘要】由黄昭鸣博士提出来的“1+X+Y聋儿康复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应用多年并取得了成功。笔者尝试将该模式在聋校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中运用,并根据具体学情进行拓展,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小学低年级听障学生的教学康复模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基于“1+X+Y聋儿康复教育模式”的低年级语文和康复课程的整合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言语、语言发展的。

【关键词】1+X+Y 语文教学 康复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01-02

2002年,黄昭鸣博士将医教结合康复理念应用于我国聋儿康复,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1+X+Y 康复教育模式。

1+X+Y 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和家庭康复(Y)。集体教学是指在康复机构中,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聋儿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个别化康复是指在康复机构中,由治疗师利用现代化设备,对聋儿听觉功能、言语技能、认知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结合其在集体教学、家庭康复中的有关问题,制订相应的听觉言语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家庭康复是在教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家长实施康复的过程。

目前,该模式已在上海小小虎幼稚园使用多年并取得了成功,得到了众多聋儿康复专家的肯定。

基于对该模式的了解和受到的启发,我们尝试在聋校小学低年级(1-3年级)学生中运用该模式。但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听力水平、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变通,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小学低年级听障学生的教学康复模式。

一、集体教学课程(1)

1.小学低年级阶段(1-3年级)的集体教学课程有很多,在这里主要是指:语文课程和集体康复课程。

低年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会拼读、识字写字、学习句式等。集体康复课程则是侧重于针对学生的听力损失而引起的功能障碍展开的,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发音,加强认知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两种集体课在形式上是相对独立的,并列而设,但在内容上又各有重点,相互补充,有机融合。

下面,我们以教学汉语拼音声母/j/为例进行说明: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汉语拼音声母/j/,通过授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j/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学会指式,学会拼读音节[jia][jiu][jiao],理解音节[ji]和[ju]配图所表示的意义,会看口形和打指语,掌握j的书写格式。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康复手段对学生的发音方法进行指导和纠正。

相应时间段的集体康复课则以/j/为目标音,设计围绕“卫生间”主题展开言语认知训练。课上的词汇、句子训练主要以声母/j/为主导,运用生活中的图片教给学生把在语文课中学习的/j/的发音及相关音节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学会说“镜子、洗衣机、毛巾、毛巾架、卫生间”等词语。听障学生发音不清晰的主要原因除了听觉补偿效果不佳,构音舌位不准确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上教师按照学生的言语水平,分层次教学,为语言发展较好的学生设计了对话:你家里有卫生间吗?卫生间里有什么……在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复习巩固了语文课上学习的音节[ji] [jia]的发音,拓展了[jian] [jie] [jin] [jing]等日常生活言语中出现频率高的音节。

这两节课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又有所关联,在使学生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又获得了言语矫治、听觉训练,提高了语音的清晰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2.康复课程中增加辅课教师

小学班级的编排并非按照学生的听觉、语言水平,因此,每个学生在言语在听觉、言语等方面的水平并不统一,学生间差异性较大。集体康复课程侧重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听觉言语能力,教学层次较多。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要么内容过少、进度过慢;要么只是点到为止,不能惠及大众。因此,我们尝试在康复课程中加入辅课老师。在主课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辅课老师会将班里有突出问题的学生集中在自己周围,重点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听课的同时辅课教师还会着重记录每个学生发音时出现的问题,为后面的个训课做准备;在对学生逐一进行构音和语言训练的时候,主课教师和辅课老师同时展开个别辅导。这样,不仅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构音和语言表达问题,还可以大大缩短集体训练时间,加深学习内容。

二、个别化康复课程(X)

个别化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特定聋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听觉、言语和认知训练。

由于生源多为乡镇聋儿,在小学低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其听力补偿效果并不理想,一个班级中,只有一两个聋儿进行了听力重建。在年龄上,大部分学生也都已经过了语言的抢救期。再对每一个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康复训练并不会获得实效性进展。因此,我们从班级中选取年龄符合语言抢救期、听力重建及听力补偿效果较好的学生,在集体康复课程之外,再加入个别化康复训练。

其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内容紧密结合语文、康复课程内容,同时依据学生的具体听觉、言语和认知水平进行难度的调整。

比如:在集体康复课/J/中,某生在发音练习时,存在较大的问题。辅课教师会将该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反馈给负责给该生个训的教师。个训教师针对该生的具体问题安排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三、家庭康复课程(Y)

由于学龄段儿童有部分住校生,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存在着滞后性,这也相应的影响了住校生家庭康复的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对他们进行康复指导和师范,提高他们的康复技能。对于走读的学生家长,我们采用面对面示范讲解的方式。每天放学时,康复教师均会到校门口与家长们进行一天康复内容、技巧的讲解和示范。第二天,家长们再将家庭康复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康复教师。对于住校生,每天下午,由班主任老师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每周五,住校生家长来接孩子时,康复教师会重点为家长讲解一周以来的康复重点内容和技巧。对于一些难以理解、难以操作的方法,我们还会采用微视频的方式,通过手机传送给家长,由家长带回家学习后给予孩子指导训练。

四、语文教学与康复课程的有机整合

我们所实践的这种康复模式,可以说是1+X+Y的整合模式。从集体教学、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方面入手,将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真正做到机构康复与家庭康复相配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康复相补充,教师、家长、治疗师多管齐下,共同实现聋儿全面康复的目标。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将课程分为了语文课程+康复课程(集体康复、个别化康复、家庭康复)。语文课程和康复课程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整体。通过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听觉、言语和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该模式实践一年后,我们将该班只参与语文和康复课程学习而未进行个训的10个学生入学时和近期在构音语音功能评估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他们入学时的构音清晰度平均为42.28%,现在的构音清晰度平均为54.35%,平均提高了11.9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基于“1+X+Y聋儿康复教育模式”的低年级语文和康复课程的整合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言语、语言发展的。

参考文献:

聋儿言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篇12

一、聋儿不会言语呼吸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由于听力障碍, 聋儿的听觉器官同呼吸、发音器官那种自然的生理联动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长期不能听到, 使聋儿的大脑逐渐失去对声音运动的参与、调整和控制。

2.客观方面

大部分聋人康复教师和家长在教聋儿发音时, 重点让聋儿看唇, 只识别, 简单的练习, 呼气, 吸气, 实践舌头操作, 而忽略了把气息和发声说话结合起来, 忽略了让聋儿在说话和发音中学会言语呼吸。

二、言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1.言语呼吸是聋儿语言康复的基础

气息是声音产生的动力, 气息则需要强有力的言语呼吸的支持, 才能推动发生器官发出理想声音的力量。所以说言语呼吸决定着发声的效果。

2.言语呼吸是聋儿发音清晰、准确、响亮的前提

发音是一个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听觉系统、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在大脑的指挥下统一协作。由于聋儿从听觉系统进入大脑的信息受到阻碍, 呼吸系统在参与发声过程中就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 从而使它的作用严重削弱, 导致气息运动力量薄弱, 气息动力不足, 造成聋儿发出的声音软弱无力, 含混不清。

3.言语呼吸是语训成功的关键

聋儿能开口说话已经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所要做到的是让聋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吐字、用气的方式, 让他们不仅能说, 而且要说得清晰、准确、流利。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言语呼吸训练才能够真正实现。

三、如何进行言语呼吸训练

1.把言语呼吸训练与发声和说话相结合

要把言语呼吸训练与聋儿的发声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通过训练, 聋儿不仅仅是在单纯吐字、发音, 而是掌握了气息的运用方法, 学会了控制气息。

2.言语呼吸训练要和发音器官相配合

言语呼吸训练不仅要训练聋儿能呼出强有力的气息, 同时, 学会唇、齿、舌、口腔等构音系统的正确配合, 从而为更好地产生语音做好准备。

3.及时纠正聋儿言语呼吸的错误和偏差

在日常的教学和交流中, 教师和家长要时刻注意聋儿的言语呼吸是否正确, 并及时纠正他们在发音、说话过程中言语呼吸和控制气息方面的错误与偏差。

上一篇:单环预应力下一篇:发行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