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康复训练

2024-05-12

个性化康复训练(通用9篇)

个性化康复训练 篇1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病变, 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多种因素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尽管临床上对于该病的诊治水平有较大提高, 但是该病的致残率却无较大的改善, 大部分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存在后遗症式功能性障碍, 少部分患者的日常生活仍具有局限性, 这给患者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1]。为了能够使患者尽快恢复自主生活的能力, 临床上建议患者在治疗后尽早做康复训练, 及早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而个性化的不同分级的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具有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中对不同分级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共选取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 其中男46例, 女40例;年龄36~75 (58.4±6.1)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6例, 女17例;年龄为 (57.6±6.2)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0例;年龄为 (58.8±5.9) 岁。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2) 初次发病; (3) 存在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 (4) GCS评分>8分; (5) 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患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合并症; (2) 精神障碍者或既往遗留神经功能障碍者; (3) 过敏性体质、残疾、先天性畸形; (4) 严重语言障碍, 不能配合康复治疗者[2]。

1.4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神经内科均应对其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并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运动, 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每例患者均配有一名专业治疗医师给予系统康复训练的指导。专业治疗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功能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宜的康复训练, 训练以每次1h, 每天1次的频率进行。观察组患者在院内进行2个月的康复治疗, 同时对照组患者在医院内康复治疗1个月, 出院后在家继续进行1个月的康复治疗, 家庭康复治疗仍由专业治疗医师上门指导[3]。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段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总体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采取FMA运动功能评分法, 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采取MBI功能评分[4]。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MA评分

2组患者在入院时上、下肢FM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进行康复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 FMA评分高于治疗前 (P<0.05) , 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上、下肢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入组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FMA总分比较

2组患者在入组时FMA总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1月及2月后, FMA评分均比入组时升高, 且在各治疗时段观察组的FMA总分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总分的评分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入组时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3 MBI评分

2组患者在入组时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MBI评分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个性化分级康复训练要求训练要尽早、规范, 而且强调治疗的连续性及系统性, 旨在实现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康复理论表明运动能够促进人脑的功能重组[5]。脑卒中是我国人群常见病, 能够损害患者的运动、认知及言语的正常功能, 该病的高致残率往往会使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研究中,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2个月的医院内系统康复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则只进行1个月的医院内系统康复治疗及1个月的家庭康复治疗, 经过2个月的治疗可知, 观察组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医院内系统、连续的康复训练能够较快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而家庭康复治疗的效果相对差一些, 但是家庭康复治疗能够减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总之, 早期、系统、连续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俊青, 么丽春.社区分级康复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7) :1596-1598.

[2] 黄月乔.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0) :3903-3904.

[3] 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 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8) :1674-1675.

[4] 杜家红.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11) :315-316.

[5] 王俊英, 李华.个性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9) :653-655.

个性化康复训练 篇2

http:// 2008-10-28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亲爱的家长: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靠背的椅子;

个性化康复训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在我院住院的60例患者。入组标准:所有患者经CT或MRI诊断为脑出血或脑梗塞者,意识清楚,无明显视听障碍,病情基本稳定;脑血管病发病14天-3月者;年龄在35-75岁者;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右利手患者;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确诊为运动性失语症患者;BADE分级评定为1-5级者。排除标准:严重的外周器官引起的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障碍;病程小于14天,或超过3月者;BADE分级评定为0级者。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0.26±5.21)岁;病程8~84天,平均(25.30±2.45)天;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4岁,平均(53.50±5.90)岁;病程10~81,(30.30±2.23)天;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合并2~4种疾病,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合并症、BDAE严重程度分级、语言亚项、NIHSS、BI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语言康复训练加神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神内药物治疗,共治疗3个月,对疗程未满3个月的出院患者实施作业疗法(即制定相应是语言治疗方案,由家人协助完成),定期复诊或访视指导康复治疗。

1.2.2 评定工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进行语言学测评,采用BAD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量化语言损伤程度,分别对入组当天、治疗1月、治疗2月、治疗3月四个时间点进行语言学和神经功能评价,疗效评价标准[1,2,3]:显效:治疗后失语症BADE严重程度分级提高≥2级;有效:失语症BADE严重程度分级提高至少1级;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1.3 统计方法

观察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多时点的语言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A表示,治疗组B表示(见表1)。

2.1.1 两组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后组内比较各语言亚项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均较治疗前改善,除对照组听理解、书写的P<0.05,余各项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2.2 两组运动性失语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各语言亚项

在入组当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语言亚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谈话、复述、命名较对照组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3

治疗组与对照组都表现出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语言亚项分值逐渐递增,除听理解、阅读及书写外,余组间与组内有交互作用P<0.05,说明两组分值递增与时间呈现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al指数)的比较

入组当天Barthal指数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改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指标随时间推移呈递增现象,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治疗后两组BDAE严重程度分级差异

入组当天患者BDAE严重程度分级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康复过程中,二例发生再次梗死,一例发生脑出血,余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注:**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脑血管病后失语症康复的时机

近年来卒中后失语症的早期康复研究大多集中在康复时机,康复方案,康复机制等方面。有研究报道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内脑血管病后失语症患者发生局部语言网络激活,而且语言网络的激活可以由病损侧到健侧半球。因此,对于卒中后失语的患者建议早期给予介入治疗并持续一段时间,对建立大脑侧枝循环可能有积极的作用,并促进修补、重建病灶周围组织,从而发挥了脑的可塑性[4],这可能是早期建立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选取脑血管病早期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对照组,为了使患者的治疗在最佳的治疗期内,不影响治疗的效果。

3.2 个性化治疗方案

ZM2.1语言障碍诊治仪临床诊治是运用神经网络模拟语言治疗师诊断,选用数学模型,模糊运算出每道诊断题各种干扰变量与患者语言损害的相关性。根据经验参数,确定各种语言障碍诊断的诊断模型,与每一个患者模糊匹配,实现计算机模仿人类的学习积累特点,不断提高诊断准确率,继而指导运用ZM2.1康复系统对治疗组30例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并在康复治疗前,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对运动性失语诊断评估和治疗后分别对30例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测评,比较治疗前后ZMZ2.1诊断筛选系统各功能亚项变化情况,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均较治疗前改善,除对照组听理解、书写的P<0.05,余各项P<0.01,有统计学意义。

3.3 训练方法的选择

基本方法有口型发音训练、应答训练、手势训练、语言交流训练、命名练习、口语交流训练、阅读康复训练、书写康复训练、语文康复训练、言语肌肉运动功能的训练、发音练习等,运动性失语症病灶在词语运动中枢,词的运动印象部分或完全丧失,表现为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减少,少量表达的口语亦发生扭曲,故训练以表达训练和文字训练为主,给予实物、图片、画册等进行复述、联想、呼名、回答问题、描写等一对一全程个性化言语康复训练,即每次训练时康复治疗师单独对一例病人进行训练,避免多人训练指导,对病人造成偏差或误导。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进而到写话。训练程序是先元音,后辅音,先字词、后语句。由浅到深,因人而异,经治疗后治疗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日常生活能力亦提高,但是听理解、阅读及书写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疗程短和解剖部位及功能复杂性有关,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训练中激发并保持患者强烈的训练热情至关重要。因实验例数较少,疗程短,对于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加以充实。

摘要:目的 通过早期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观察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语言康复训练加神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神内药物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研制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进行语言学测评,采用BAD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量化语言损伤程度,分别对入组当天、治疗1月、治疗2月、治疗3月四个时间点进行语言学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均较治疗前改善,除对照组听理解、书写的P<0.05,余各项P<0.01;治疗后,治疗组谈话、复述、命名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除听理解、阅读及书写外,两组分值递增与时间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个性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早期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语言损伤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个性化,康复训练,脑卒中,运动性失语

参考文献

[1]王捷,李莉,王超英,等,早期强化语言训练对颅脑损伤失语患者康复的作用[J],2003,7(10);1616.

[2]顾莹,李胜利持续3个月康复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6.

[3]高素荣.失语症[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24-225.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 篇4

育儿 教育 健康

奇奇快九岁了,我们和奇奇一起真正地走过了八年的康复历程,八年抗战,有许多感悟,期间做对了一些事情,也走过不少弯路,以前每年都会写点体会总结一下,有些经验在当时以为是对的,但现在回头想想,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

训练室从2008年开办到现在,也已经有六年了,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现在成了有点影响力的康复中心,到下个月,我们在深圳将有两个康复基地,一个是以运动训练为主服务于脑瘫孩子的龙华中心,一个是以认知言语训练为主服务于发育迟缓孩子的坂田中心。六年来,我们接触服务了300多个孩子,各种类型,各种家庭状况,各种障碍程度,不同的恢复程度,我们的训练项目从最初单一的杜曼训练到后来的各种项目尝试再到现在的项目精简。走的路多了,我们也逐渐对不同的孩子不同阶段的训练有了一些心得。

互助与希望论坛上每天仍有许多新家长求助,有许多家长面对孩子最初的情况总不可避免地焦虑和慌乱,今年论坛改版时,我就有个想法把这些年的经历再重新梳理一遍,谈谈我们走过的弯路,总结一些经验,在心态、不同阶段的康复重点、不同类型的康复注意点等方面说说我们的看法,让尽可能多的新家长了解,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在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努力的时候少一些迷茫。虽然我们此时提出来的一些建议仍然可能会失之偏颇,但至少我们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大家不必再走一次。

关于家长心态

刚经历过初次为人父母的喜悦,却突然要面对孩子可能有脑损伤的坏消息,天要塌下来可能是每个这种经历的父母最自然最真切的心理感受,我也这样经历过。痛苦与自责,慌乱与幻想,放弃还是坚持,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挣扎。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心理折磨得太久,以我现在走过来的经历来看,至少在孩子6岁之前,我们家长的心态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包括我们伴随着心态的变化而采取的行动。放弃也许是种选择,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如果下决心选择了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磨难,那就抛掉对未来的恐惧,走出以泪洗面的无用哀伤,无须每天想象各种关于未来的可怕的情景来吓自己,先行动起来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对孩子的帮助。

康复是持久战,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我们选择了陪伴孩子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个观念,我们就需要在人力、财力、工作等方面做出安排。损伤较轻的,也许有三年的时间,孩子就差不多可以赶上或接近正常孩子了,损伤中重度的,我们可能至少需要有6年的规划。这6年的时间里,家里能动员谁来带孩子训练?可以动用多少资金来应付康复费用?父母如何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中间做出合理分工?是就近康复还是全国各地跑?都是需要有个计划的。

有没有必要在孩子的诊断上一定要个说法?我们接触过一些家长,在孩子的诊断上花了很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当然也花了不少钱,是不是一定要找权威医院医生贴个标签?可能还是要看孩子的情况。如果有明显的高危病史如缺氧早产难产黄疸或脑外伤,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障碍,就没必要再去找医生折腾了,直接开始康复训练是最经济的。而对不明原因的松软低张和发育落后,可以考虑找对口的医院去做染色体检测和遗传代谢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治疗的可能和方法以及生活上的禁忌注意。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遭受各种苦难,是否这就是我们因此要对他呵护备至的理由?基本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千差万别。脑伤的孩子是需要更多的照顾,但有时过多过度的保护反倒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即便是脑损伤有各种障碍的孩子,我们仍需要给他提供各种可能的实践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要抱孩子太多,抱在怀里是我们给了孩子直接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是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他的运动能力的机会,有些有异常肌张力而活动能力又比较低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抱姿不正确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脊柱变形。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就要鼓励他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完成对自己生活的自理,不要担心孩子吃得慢动作别扭弄脏了衣服就一直给孩子喂饭,不要因为孩子穿脱衣物鞋袜姿势难看动作缓慢就直接包办,孩子有能力就让他自己去尝试吧,他会得越多,他自己也会越自信,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康复。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2(2014-07-22 07:40:23)转载▼ 标签:

教育 健康 育儿

年龄、能力与康复重点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孩子,大脑神经的损伤影响的不仅仅是运动方面的障碍,往往还伴发有精神智力、言语、精细操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即便是通常所认为的不会造成认知障碍的痉挛型双瘫的孩子,由于运动障碍和心理不安全感的影响,其早期的智力开发也落后与同龄儿童,后期的社交生活能力也会因为生活圈子受限而出现一定层面的缺失。

看起来,孩子面临的问题越多,需要康复干预的需求也越多,运动、语言、认知、精细操作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心理情绪、感觉统合,似乎我们听过的训练项目都会是孩子需要选择的。但是,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的精力和财力有限,实际康复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在某一个阶段把孩子看似需要的康复手段都用上,即便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真的把这些康复项目都做了,但体现出来的效果似乎也没那么好。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如何做到资源和孩子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最有效率的组合?换言之,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能力发展阶段,我们该如何选择康复重点?

随着康复观念的普及,我们大多数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作出脑损伤的判断并在积极家长的推动下寻求康复资源,一般首选的是医院。我个人的看法,在孩子6个月之前,如果发觉或怀疑孩子有脑损伤的异常表现,就近在家附近的儿童医院康复科开始康复治疗是理性的选择。医院有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如高压氧、神经营养类药物,这些对孩子早期的治疗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虽然神经营养药物的作用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但也有研究阻碍药物成分进入大脑作用于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要到三岁才发育完成,所以至少在一岁前还是可以尝试这类药物治疗的。6个月之前的孩子,在运动方面的训练一般的医院康复科基本能胜任,大多是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按摩、促进上肢支撑和头控翻身的发育。家长自己在家也可以在保证孩子休息和营养的前提下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操,全身抚触,把孩子放在地板上趴着活动等等,如果家长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及早用杜曼的方法多给孩子一些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会是更有帮助的。

6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基本稳定,家长的心态也逐渐平复,可以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一些更积极的康复训练了,这个时候,如果在家附近找不到更好的康复资源,条件具备的话,可以考虑带孩子去外地机构训练。

6个月到两岁,是孩子大脑神经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家长有必要去了解DOMAN训练的原理,给孩子更多的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和输入,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至于是否有必要去专门的机构做DOMAN的训练,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发育落后和低张的孩子,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去学习感受一下DOMAN训练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氛围,而以运动障碍为主要问题的孩子,家长掌握DOMAN的原理并在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中兼顾就可以了。

运动训练是我们的孩子康复训练安排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只是发育迟缓的孩子。许多家长包括一些康复专业人员都会认为发育迟缓的孩子最后都会行走,应该将孩子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他的智力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没有理解运动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人体最重要的感觉是本体感觉,人类了解世界都是先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的,有了身体的概念,才有了自我的概念,孩子才能掌握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知识。如果一个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他的大脑资源会全部调集在处理身体的感觉上,从而忽略外面的存在。所以,在还没有头部控制的孩子身上,我们会发现他的追视和追听能力也表现不出来,那是因为他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头颈的时候,控制眼球的运动就会更困难。

粗大动作能力的建立会让孩子获得更好的身体本体感觉,让大脑从处理身体信息的负荷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探索外界打下基础,同时,随着动作能力的完善,孩子探索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信息获取量也越来越多,自信心也越来越强,所有的一切都进入良性发展,这就是即便是发育迟缓的孩子,也需要优先重视运动训练而不是认知训练的个中原理所在。

对本来就存在运动障碍的孩子来说,运动训练作为康复重点更是有必要性。异常的姿势和模式越早得到抑制,正常的运动才能得到及时促进,以后的骨骼肌肉继发性障碍才更有机会避免,越早获得相对完善的运动能力,心理不安全感对孩子心理情绪发展的影响越小。

运动训练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运动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脑的损伤绝对不会只表现在运动方面的障碍,大多伴随有认知、手工精细、语言等方面的障碍,那么,这些方面的训练该如何安排才是真正符合孩子发展需要而又最有效率的?

如果我们认同大运动的发展是骨架的话,其他的训练项目就可以依附于这个骨架去合理安排。

言语构音的训练,至少应该是在孩子具备了头部控制能力之后才开始介入,再精确一点,可以在孩子获得手支撑能力之后再介入。口腔运动相对于大运动来说是精细运动,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头颈的控制和肩带的稳定能力没有建立的话,构音的训练就失去了支撑基础。但是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输入就没有这个限制,只要孩子对外界有了反应就可以开始了,这些在DOMAN的训练中体现得最直接。

手工精细的操作训练,需要两个运动发展前提,一是具备四点爬行能力,二是具备稳定坐位控制能力。手指的操作能力属于远端能力,只有近端的肩关节和躯干稳定了,远端的操作才稳定。对于重度运动障碍的孩子,近端的能力要获得稳定不是那么短时间内容易达到的事情,可以在躯干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上肢粗大运动的训练和上肢必要的生活技能训练,但是手指精细操作的训练,在上述两个运动发展能力不具备的时候,是没有效率的。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3(2014-08-06 06:27:02)转载▼ 标签:

育儿 健康 教育

诸多专家都不断在强调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父母或直接照顾者对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但是怎么在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做个明智的选择?什么时候该以机构康复为主什么时候可以回归家庭?这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即便是在机构康复训练,家长仍然要做许多功课来弥补机构康复的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中心在规划训练场地时,将运动区通常规划得面积比较大,有专门的场地让家长带着孩子在老师上完运动课后继续训练。但是很多机构和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常都是老师给孩子上完运动课了,家长就带着孩子回家,回家后家长能给孩子做多少训练,就很难保证。运动训练是一个运动学习或者再学习的过程,有效训练剂量是训练效果的保证,通过肌肉和本体感觉来教育大脑是运动训练的本质,教育就需要重复和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构训练和家庭训练是同步的。机构训练更多是了解孩子的情况,随时调整孩子的训练方案,保证不偏离孩子各阶段发展的大方向,而家庭训练是训练量的延续,所以,家庭训练很重要。

我想,大多数家长可以做到在机构训练完后回家继续给孩子训练,只要有决心就可以。真正纠结的问题是,因为各种原因,总有一天孩子需要回归 家庭,没办法整天去跑机构了,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在家里康复,那么,这一天的时机该如何选择?

以我的经验,这个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定在孩子三岁的时候。

6个月之前,孩子还处于治疗的阶段,甚至还处于没被发现病情,或者即便发现了家长还处于焦虑迷茫阶段,这个时候以家庭康复为主是不现实的,通常是以医院治疗和医院康复为主,家庭康复为辅,积极的父母,这个时候已经在查资料准备学习,为以后自己接过康复接力棒走出第一步。

6个月至三岁,我建议以机构(医院)康复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父母对家庭康复所需要的操作和判断技能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还不了解的程度,而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高峰,正常发育和异常模式每天都在交锋,孩子的情况变化比较快,需要有经验和有技术的机构老师及时评估调整训练方案,以家长的能力,大多是做不到这点的。同时,家长容易着眼于看到的症状,而老师会分析症状的原因,训练的重点可能会不一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影响也会不一样。而且,一岁或两岁以后,大多数机构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介入言语认知手工等方面的干预,家长可以在陪伴孩子康复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训练技能,为接下来要做的家庭康复积累经验。这个阶段,既是孩子康复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积极的家长,逐渐得到成长和提高,变成有康复经验的家长,不那么积极的家长,陪着孩子,变成有康复经历的家长。

三岁之后,孩子的情况逐渐稳定,损伤程度小的,各方面能力经过训练和发育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大多可以行走,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可以回归家庭开始新的家庭康复历程;损伤程度重的,进步在哪里都可能会慢,不需要像三岁前那般和时间赛跑了,条件允许的,可以留在机构继续接受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的,父母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就可以考虑回归家庭进行家庭康复了。

但是,这个阶段,离开了机构进行家庭康复,可能是更考验父母的时候。

首先,没有了以往机构的训练氛围,在家里孩子的训练量能不能保证是个大问题。结束了紧张辛苦的机构康复生活,回到家庭,大多数家长都松弛下来了,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干扰比以前大多了,如果不能很快调整过来,家庭康复可能就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

离心训练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篇5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肉向心力量的研究较多。关于离心以及离心和向心结合训练的文献则不多见。但近年来离心训练的重要性慢慢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表明,在改善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离心力量训练都有独特的优势。在运动实践当中发现,动作的缓冲,制动能力是决定运动表现的重要素质。发展离心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下肢稳定性,降低发生损伤的风险。研究指出,运动中肌肉高负荷离心收缩可能导致肌腱炎,通过训练增加离心力量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腱炎。

肌肉的长度与肌小节的长度相关,如果肌肉承受负荷过大(过度拉伸),肌小节的结构会遭到破坏。根据肌肉离心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较低这一假设,被激活的肌纤维在离心收缩时受到了更大的张力,从而导致肌小节,肌质网和肌纤维结构紊乱。也就是肌肉损伤。这种肌肉损伤最常见于从事不习惯的运动或者大强度的训练后。典型的症状有肌肉僵硬、酸痛和力量下降。肌酸激酶、肌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增多。而且这些表现会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达到高峰。但是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的运动后,这种肌肉损伤与功能改变将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运动的重复效应。这种效应具有重要的临床预防作用,对于防止肌肉扭伤,肌肉萎缩后的恢复以及肌腱炎的治疗均有明显的效果。

在离心训练过程中,通过拉长肌肉可以刺激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使愈合的过程最佳化。运动员在过度疲劳,肌肉持续高强度收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离线收缩能力不良的现象,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离心收缩可以降低肌肉张力,预防肌张力增高。研究证实,徒手离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的缓解。

封旭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向心-离心等速训练对于运动员膝关节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徐军等人研究证实,短期的离心收缩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步速,并不易导致肌肉痉挛。另一项研究比较了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15周内进行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进行离心训练组的受试者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并报道离心训练组受试者股四头肌的肌肉质量相对传统康复训练增加了10%。

研究证实,下肢损伤的运动员常表现出灵活性下降,然而牵拉对预防损伤的效果有限。

有研究表明离心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还能通过增加肌肉的灵活性从而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O’Sullivan K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心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的灵活性。从而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样,Jayaseelan等研究了离心训练对高水平摔跤运动员肱二头肌肌腱炎的影响,研究指出离心训练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表现出肘关节灵活性和前臂旋后肌群力量增加,并且患处压痛的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Camargo等研究了上肢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手段对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离心训练后患者上肢疼痛得到明显地缓解,上肢峰力矩和加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加。表明离心训练对提高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上肢功能具有很好的效果。Hakan等的研究也证实大负荷的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跟腱炎患者的症状。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篇6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内容是: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聋儿和听力正常儿童形成发展语言的条件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自然途径学习语言, 而聋儿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能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 就要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训练,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这是聋儿康复的特点。聋儿通过这三项基本训练, 学会聆听, 辨别周围的声音, 辨别语音;学会发音的方法和技巧, 发出响亮清晰的语音, 学会理解语言, 并用语言表达。

聋儿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耳聋发生的时间, 耳聋发生的年龄越小, 对语言的形成影响越大;二是耳聋的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 语言障碍越突出;三是语言环境, 康复教育、康复方法都能影响聋儿语言的形成发展。聋儿的早期干预要抓好“三早”, 即早发现, 早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 早进行科学系统的听力语言康复, 使极重度聋儿获得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听力语言训练?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 进而写话的训练。训练程序应当是先元音, 后辅音, 先字词, 后语句, 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因人而异。如重听儿童, 在教育教学上对其应侧重听觉联系, 充分保护、利用和发展他们的残余听力, 恰当组织训练, 并有效地借助各种助听装置, 使其听力逐渐增强, 达到接近普通健全儿童的水平, 有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过, 有一部分重听儿童保留的语言极少, 词汇显著缺乏, 发音不正确, 对他们要增加发展口语、矫正发音的训练。

(2) 开发视觉和触觉。聋儿的听觉器官受损后, 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比一般普通孩子要发达, 这可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 所以可以用孩子特有的感觉途径来训练他们说话。如用眼睛看话, 对全聋和重度聋儿是一种重要的补偿性训练。尽量把孩子的视线吸引到自己的嘴唇上, 当孩子还不知语言为何物时, 他不会注意到别人嘴唇的活动。如果有意识地对他不停地说, 当他一看到我们时, 就对他进行语言刺激, 慢慢地就会引起孩子的注视。要注意重复语言的次数, 并把口型与动作、实物联系起来, 反复训练才能有满意的效果。另外, 利用触觉“摸话”, 也是帮助孩子提高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当家长发声时, 如发“a”音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咽喉部感受声带的震动, 发“m”时, 可让孩子把手放在鼻翼上感受鼻的震动, 还可让孩子用触觉体会说话时口腔气流喷出的情况, 通过触觉就会逐步掌握和感受发声的要领。

(3) 鼓励聋儿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要提供一切可行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为聋儿学习语言创造多种条件。

(4) 训练必须多样化。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因此我们在学习安排时就要灵活多样, 尽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理解、强化语言。当然, 还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从游戏中学习语言, 并且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5) 助听器保养与维护。我们要帮助并教会孩子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要及时更换电池。每隔十天左右, 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膜、传声口等处的污垢, 不用时放在专用的盒子里。

关于运动康复训练的思考 篇7

本文主要讨论在健身房锻炼时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及如何做好康复训练。

1 肩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笔者常常活动于健身房,经常看到许多人在健身时没有专业的指导而导致身体各方面受到损伤,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健身活动。比如在举杠铃时不注意姿势或者举的重量过重,而使得自己的肩部肌肉受损,经常发痛,甚至连日常的活动都无法处理。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康复训练呢?

身体姿态与平衡:注意膝关节微微弯曲,收腹挺胸,眼睛向前平视、下颚微收。运动轨迹:由前向后的运动环节,对着阻力向后方向运动,继续向前做还原动作。幅度与安全提示:使劲使肩胛骨向后至菱形肌方向充分收紧,接着还原至原有位置。

2 腰部力量的康复

有些男性经常练转腰机,以使得自己腰部力量更大,身体更康健,但是往往方法出现问题,使得自己的腰肌受损,严重者甚至影响日常的走路。如何恢复腰肌的力量呢?可以采取加强腰背肌锻炼的方法,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经常俯卧,睡觉时不用枕头,然后尽量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掉枕头,头部发力向后顶墙,抬起肩部的动作。笔者在锻炼中,也曾经弄伤过腰肌。当时可以说是疼痛难忍,整个腰部感觉都是僵硬的,随后笔者找了一位健身康复训练师,他给笔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这里,笔者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其训练的方法是:第一步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挺直,尤其是腰部,也要忍着痛苦尽量伸直,第二步双手叉腰,使自己的腰部随着身体左右来回摆动,第三步,腰部向后,幅度越大越好。每天将这个动作做十遍,每遍做二十个,一个月后,腰部肌肉重新充满活力。就我自己而言,这确实是一个省时省力省钱的好方法,因为它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又不需要花费钱财,可谓一举多得。

3 腿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腿部力量是人体的核心力量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腿部力量发达,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腿部臃肿难看,所以就会有很多男男女女都练自己的腿部力量,腿部肌肉,比如跑步,再比如蹬腿机。但是锻炼时间久了,常会发现自己腿部没有得到塑性,反而使腿部受伤了,甚至影响自己的正常行走。

腿肌肉受伤康复训练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方式。锻炼的方法很多,但为了达到尽快增加肌肉的目的,须遵循一条共同的原则:锻炼时,在不增加运动次数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量,使肌肉迅速感觉疲劳,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

小腿肌肉康复训练要掌握好运动节奏。小腿肌肉的锻炼,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要求。肌肉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疲劳才能充分消除,消耗掉的营养物质也才能得到充分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逐渐肥大。反之,若锻炼过于频繁,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肌力也就不能增强。因此,锻炼要讲究节奏,并非越多越好。

4 颈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运动时如果不注意姿势,某边用力过猛而另一边用力不够,会导致颈部扭伤。如何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呢?当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是一定是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的,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完全可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从而使得自己颈部恢复健康。笔者根据调查学习,发现一种治疗颈部受伤比较便利的方法,那就是做颈部操。这套操做法简单,学法清晰。经常练习可以改善患者颈部血液循环,对于颈部因运动而受伤的康复效果比较有效。这套操分为以下步骤。1、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轻松,两眼向前平视,调整好呼吸。2、左右转头:头部先向左然后向右转动,幅度要稍微大一些,能感觉酸胀感较好,30次。3、前后点头:头先前再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4、旋肩舒颈:双手放在肩部的位置,掌心朝下,两臂先从后向前旋转20—30次,再从前向后转动20—30次。5、摇头晃脑:头向左-前-右-后旋转5次,再反向操作5次。

5 臀部拉伤的康复运动

运动时虽然很少使得臀部受到损伤,但是少见并不代表没有这种情况。对于臀部拉伤的康复运动,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康复的方式是提臀运动。具体方法是:两腿稍微弯曲,上身保持挺直状态,然后不断的向上向下运动,每次做三十个,每天做五组,坚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臀部肌肉受伤状况将会明显好转。

以上所说的这些运动康复项目,主要是针对在运动中受伤情况不严重的人群,一旦受伤严重,极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者疼痛难忍,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切不可一味的迷信运动治疗法。或者开始时并不严重,但是时间一久,情况越来越糟糕,也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造成后遗症。

“标枪肘”康复训练手段研究 篇8

错误的“撇枪”动作导致肘关节损伤,一些运动员肩关节韧带柔韧性较差,最后用力阶段无法完成翻肩动作,肘关节低于肩关节,导致肩外投枪。另一种情况是肩膀领先于肘关节发力,造成“撇枪”。还有,准备活动不充分,部分运动员不重视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不足,无法使骨骼肌和韧带温度升高,不能适应投掷标枪时对关节的要求。

二、肘关节损伤的部位分析

(一)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损伤

前臂屈肌起始部位损伤分为屈肌近起点损伤和起点损伤两种,疼痛的部位是肱骨内上髁的肌肉起点。在气温过低,技术不够成熟,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该部位损伤。

(二)肘管综合征

病症产生的位置为肘管内的神经,因投掷标枪中错误的屈肘、外翻作用力下,导致尺神经受到牵拉而损伤,因尺神经受损,表现出手部麻木或手部肌肉萎缩无力。这种病症多为急性,因受到外部压力导致肘管变形或肘管占位性病变,使肘管容积变小,从而产生症状。

(三)创伤性骨关节炎

多发于从事多年训练的运动员,因负荷过大而产生劳损。常年高负荷的多次拉伸和外翻、反复地旋转、扭动等动作导致关节软骨的磨损,并产生增生物,如骨刺或骨唇,伴有炎症的出现。当骨刺折断后,则形成骨刺的游离物,产生刺痛感。

(四)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

尺侧副韧带损伤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投掷标枪瞬间肘关节夹角小于90°,肘关节低于肩膀强力外翻出枪,严重时可以导致肘关节鹰嘴尖部骨折。

三、康复训练方法和原则

(一)主动康复练习

主动康复练习是一种自主完成的康复练习,练习时用最大的力量使肌肉进行缩短收缩。通过辅助器械将运动的速度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使肌肉在恢复的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紧张,从而获得更好的恢复效果。这种恢复手段兼备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两者的恢复效果。

(二)被动康复练习

被动康复练习适用于受损后伴有功能性障碍的运动员,通过各种被动的康复性活动,使受损肌肉和韧带得到放松和伸展,逐步增大活动的范围,从而恢复损伤部位的机能。

(三)渐进抗阻练习

这种练习即静力性、等长练习和等速练习,可以增进受损肌肉的力量,增加韧带和关节的柔韧性,通过适宜的压力诱导的细胞分子发生生理性变化。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加重损伤不影响愈合为前提,根据不同的损伤程度确定练习的方法和强度。这种练习在运动员伤愈后防止再次损伤有很大的益处。

四、结束语

经过对肘关节损伤的标枪运动员,相关教练员、医护人员的走访调查,得出结论,导致损伤的原因主要有:

(1)错误的“撇枪”动作。

(2)标枪出手时肘关节低于肩关节,导致肩外投枪。

(3)因从事多年训练肌肉韧带劳损。

(4)准备活动不充分,专项准备活动不足。

个性化康复训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诊治的康复科老年病人146例, 男103例, 女43例;年龄60岁~70岁76例, 71岁~80岁43例, 80岁以上27例。

1.2 方法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采用自制心理状态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病人在入院1周后及出院前1周随机对38例进行了心理观察, 对79例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29例进行访谈, 发现90%以上的病人有心理问题。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

2 结果

146例康复科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143例, 害怕死亡139例, 害怕久病无亲人97例, 害怕生活困难79例, 害怕孤独38例。

3 个性化护理

3.1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注重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抑郁感, 病区内设专职心理咨询师1名, 要求具有较好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和值班护士一块共同担任个性化护理实施细则[1], 在每例老年病人资料上标记病人的特殊情况, 如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死亡、孤独等;咨询师和每位护士在进行护理时都要详细了解并记录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 帮助其找出原因, 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 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老年病人年龄大, 易得病, 再加上经济条件差, 担心病治不好。这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病人, 使其掌握必需的健康知识, 耐心倾听病人主诉, 消除其心理压力。

3.2 认识疾病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病人面对病情恶化或死亡, 会产生畏惧、焦虑、回避的态度。护理人员应提高病人对疾病的技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并教会病人应付这些压力的认识, 教会他们面对死亡情境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积极应对, 合理解决, 适时给予安慰鼓励, 并向病人讲解疾病病因、发病机理、演变的过程及治疗方法, 解除病人疑虑, 增加其正确面对生存的信心。

3.3 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建立平等护患关系

组织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知识, 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 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老年病人特别怕不被人关注,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给病人一个恰当的称呼, 满足老年病人自尊心, 利用自己闲暇时间帮助排忧解难, 主动巡视病房, 善于沟通, 对经济条件差的病人护士和护工提供全面优质的生活护理, 对危重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 采取免除病人部分护理费用, 也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提供具体服务, 使病人身心处于检查、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3.4 调整老年病人的特殊心理, 必要时进行心理个别辅导

老年病人因患慢性病, 受疾病折磨, 需要长期服药及经常住院, 担心家人抛弃自己, 易产生悲观、消极、抑郁情绪。护理人员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耐心解答病人提问, 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多与病人交流, 耐心倾听别人述说,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解答并提供有益的信息, 调节情绪, 使病人感到亲情的重要, 并劝其子女多探视和陪伴老人, 尽量满足老年病人的合理要求和期望,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使其感到自我价值, 激发其珍惜生命, 使他们尽早康复, 安度晚年。

3.5 建立阳光微笑服务

入院后有的老年病人年龄大, 加上环境改变, 易出现失眠、紧张、恐惧甚至悲观、绝望。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 热情耐心, 服务周到, 消除病人的陌生感,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主动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住院环境、住院须知, 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室病人及医院的规章制度。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 多与之交谈, 建立信任关系, 全方位地加强护理, 并鼓励病人主动战胜疾病, 树立信心, 调动积极性, 增强独立性。

3.6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

病室陈设保持整洁, 通风良好, 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 每天用消毒液擦拭用具及地面各1次, 病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每天1次, 保持病室安静, 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病人应注意休息。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组织同病房的病人互相介绍, 使病人彼此熟悉融洽, 美化环境, 给老年病人提供舒适、安静适宜的治疗环境, 温馨的环境能减轻或消除老年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焦虑心情, 也能拉近护患距离, 增进病人家属之间的融洽气氛。

3.7 个性化护理指导与监督

由病区护士长完成, 每日晨交接班之前护士长带领咨询师及护士进入病房, 亲自收集病人资料, 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 查找薄弱环节, 做出正确评估,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要求医务人员积极改进, 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拿出自己的整改方案,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帮助其调整情绪及心理问题, 制订心理护理实施细则[3]。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和分析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帮助护士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明确护理专业的内涵是以病人为中心。

3.8 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关怀

老年病人特有的心理问题是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久病无亲人、孤独、生活困难等心理, 甚至死亡, 这在患病老年病人尤为突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疾病本身, 更应理解病人的体验、感受、意愿、顾虑等, 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善于和老年病人交谈与交流, 尊重与倾听, 耐心与接受, 坦诚与肯定, 又要有忠告与引导, 以清晰、关爱与耐心照顾老年病人, 使其释然, 信任、合作与充满信心[4]。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更高境界的护理模式。所谓个性化护理, 就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有病求医, 同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来看待, 针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种、家庭社会关系多方面的不同, 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5]。自我科开展个性化护理以来, 帮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的心理问题和生活方式, 老年病人的负性情绪得到了改善, 使老年病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保障了老年病人的健康, 从而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杭亚秀.人文关怀在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75.

[2]刘梅, 万炜, 闫娟.肝癌病人的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7) :549.

[3]管莉倩, 吴永娟.医院环境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影响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26-1227.

[4]朱兰, 孙智晶.关注老年女性身心健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11 (23) :817-818.

上一篇:装置标准下一篇:科技创新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