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发展

2024-07-29

个性化发展(精选12篇)

个性化发展 篇1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对于每一名当代青年, 接受高等教育则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当前, 高校在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紧密结合大学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 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时代潮流, 把握当代青年的发展本质和时代特点, 加强人才个性化培养, 全方位构建适合各类人才成长的育人平台, 积极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树立新的多元教育质量观, 让当代大学生人人成长, 个个成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是当今时代对大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崭新要求和办学的根本目标。

一、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从大众化阶段, 向着高水平高质量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发展目标迈进。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等教育不断深化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领高校工作的全局。切实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以及精神实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要义就是发展。落实到高校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本, 坚持把培养各类人才作为思考、谋划和推进各项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充分发展。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崭新要求, 是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方针, 是顺应时代潮流, 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创建适合的教育条件和环境的必要前提。

当今社会, 由于价值的多元、文化的多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诉求等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动摇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处于建设和不断完善当中。因此, 高校为了肩负起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重任, 不断提供各类人才保障, 就必须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 确立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就要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全过程中, 充分体现一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切实维护和尊重学生的切身利益, 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彻底转变过去以学校为主体, 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和思路, 以及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重新建立一种开放式、平等性的沟通平台和联络机制, 正确处理学生与学校、教师、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确保良性互动, 和谐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 就要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表现欲, 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立志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支持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发展。同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以学生的满意为标准, 鼓励学生勇于挑战, 激发学生个人智力的潜能, 培养学生自主成长和成才的自信心, 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 为促进各类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保驾护航。

二、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求

中国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建设创新型人力资源国家, 大学作为社会的高端和前沿, 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 审视所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 努力培养和塑造大批不同类型的创造人才,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大学生内在的一种意志和要求, 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新生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环境所决定的, 是教育对象个体差异性的必然反映。促进和保护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 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新理念。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 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 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 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主体发展能力。新生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被国外媒体称之为“鸟巢一代”, 是有着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从他们成长的阅历和发展走向看, 日益表现出契合时代变化的新特点, 可概括为: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最突出的特点是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他们在行为上追求自我支配和自主决策, 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 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能力储备的一个过程, 他们不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判以后的人生发展, 他们自信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综观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每个人的潜质、性格、特长、心智、才能、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的不同, 加之每个人内在的品质也不尽相同, 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类型和定位也千差万别。因此, 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当代青年人的发展趋势, 科学把脉教育的未来, 树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1] , 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拓展教育途径, 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 确立新时代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观。

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应该是在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和重视个性化特征的培养与发掘。“对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 人们往往只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而忽略了人的发展的自由性。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就是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性。”[2] 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还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 [3] 的发展。

我国过去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 往往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忽略学生独具个性的潜质和差异的存在。长期的同化教育导致思维方式趋同并且僵化, 创新意识淡薄, 创造能力低下, 人的主体意识迷茫, 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都处于被约束和抑制状态, 整齐划一的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考核方式也极大地阻碍并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加强推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 [4] , 建立适合于个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和有效的个性化培养, 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保护并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 引导和促进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 达到自己应有的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者型、专家型、管理型、经营型、应用型等各类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成为具有特色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1] 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人才的个性发展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因此, 高校推行个性化人才培养, 不仅是对教育功能认识的提升, 即体现了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本源, 而且也能够达到和实现人尽其才的教育公平[4] , 是造就各类型创新人才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开展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以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及未来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为中心, 建立并完善多元质量标准, 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计,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 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 要积极构建全方位的育人平台,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供学生选择, 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冯建军, 2008) , 适应并促进人才个性化自由发展和成长。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建立多元质量标准, 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首先, 建立多元质量标准, 要从学科专业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联出发, 以满足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今后职业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7] , 确立个性化培养目标并科学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要指导和帮助学生选择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才能的路径, 着力养成个人的知识结构, 把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主观内在的能力素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让各类型的人才成长都能得到保障, 发展个人的特长, 成为具有时代担当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其次, 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 要规范有序地组织能完善个性思维、助长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要重视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创新能力。”[7] 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创造条件。第三, 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 形成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控学习进程为主, 以教师指导和建议为辅的学习机制, 这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鼓励教师勇于打破常规, “多渠道推进研究性教学”[9] , 注重了解、引导和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要允许教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在专业教学方面更要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 拓宽知识视野。从管理体制上要强化便于考核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的环节、方法, 要始终把质量标准放在首位。

2. 创造实训条件,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与不断提高。每个学生只有经过在大学里系统完整的理论学习深造, 并通过大量的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实习, 把书本上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中的体验感受紧密结合, 不断提升实际的能力素质, 才能真正具备和达到从事某项具体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要求, 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训练, 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途径。从资料中了解到, 一些高校通过创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营造校内模拟仿真实习环境[9] ,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特别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训练计划的实施, 更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改变动手能力不强, 倡导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11] 因此, 学校应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条件, 校企联合与专业对接,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现场施工、项目勘察、经营管理等实践环节, 直接经历大量丰富的实训磨练, 或聘请企业高层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际传授, 不断增长各方面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打造个性化创新人才。

首先从精神文化层面,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进一步增强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习、生活和一切活动之中, 指导个人行为。第二从制度文化层面, 要坚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大力推进现代大学优良制度的创新设计, 不断探索知识传授方式, 规范和保障个人发展的多样性、适宜性以及个人追求和选择的多元化, 严格地制定个性化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的多元质量标准和实施过程中各教育教学环节的操作准则, 确保个性化培养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从环境和条件等物质文化层面, 体现高端文化品位的育人氛围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器材, 对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而建立一支学风优良、师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是其中的关键。第四从行为文化层面, 高校教师、管理者以及服务岗位的人员, 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勤奋敬业的精神风貌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行为文化, 对大学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诲和感染, 大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5]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60.

[2]邵书峰.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J].南都学坛, 2008, (3)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2.

[4][6]陶西平.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2) .

[7][8]吴金秋.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5) .

[9][10]杨健康.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N].中国教育报, 2008—11—17 (5) .

[11]杨晨光.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全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 2008—11—16 (1) .

个性化发展 篇2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各个科目,我都投以极大的激情与毅力。在课上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细心做笔记,认真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课下认真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对于不懂的问题总能够积极地与同学们讨论,及时的解决不明白的问题。这种认真使我在三年中对各科知识收获颇丰。不仅仅是文化课,我对美术、音乐、体育等也抱有很大的热情,我总能积极地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活动。

高中阶段,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让我的性格磨练的成熟起来。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封闭式的住宿中学。这三年的住宿生活,使我由开始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变为自我打理井井有条;使我由开始的小自我主义变得更加为团体着想。离开家,远离父母,我更加懂得如何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更加意识到独立的必要与重要。现在,经过了高中生活的我,已经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独立了起来。

在这三年中,我承担过职务,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宿舍长和图书管理员,但我一直尽心尽力地承担着我的责任,认真完成着我所有的任务,努力地为班级做贡献、为他人服务。我所收获的微笑与感谢,是我价值的体现。在社团活动中,我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素描小组。素描小组不仅提高了我的绘画水平,也让我对艺术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又提高了我的耐性。

个性发展特长及成果

1.我的兴趣爱好广泛,对于绘画、音乐、阅读我都有很高的兴趣。在这三年中,我参加了学校素描小组以及图书馆的志愿活动。在兴趣的驱动下,我通过活动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课余时间里,我也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兴趣爱好活动,为我的高中时光添加了一份色彩。

2.在高一暑假时,学校发起了去北京科技馆新馆的志愿者活动。凭借着对于社会生活的好奇以及对于志愿服务的兴趣,我在北京科技馆进行了10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尽管路途遥远,尽管天气炎热,但我依旧无迟到无缺席。这几天的志愿服务让我得到了坚持的喜悦,也使我品尝了上班一族的辛苦,从而了解到了爸爸妈妈为生活奔波的艰辛。

个性化教育促学校发展 篇3

在特色中积淀学校文化

笔者所在校是一所以国际象棋运动为龙头的沈阳市体育特色学校。学校坚持“办精品学校,育特色人才”的办学思想,以“让每一个孩子基础扎实,让每一个孩子习惯良好,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多年来,以国际象棋、快乐英语、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趋向鲜明。学校曾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国际象棋传统学校、全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收费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沈阳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小记者活动先进单位、和平区政府先进单位、和平区教学质量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扎实推进和学校文化的不断积淀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何在特色发展中更好地积淀学校文化?通过学习与反思,实践与论证,笔者有了这样的认识:每一位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成为名校。而笔者却希望能办一所真正被孩子们所喜欢的学校,唤醒生命的潜能,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自身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基于上述认识,经过领导班子反复论证,学校确定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实施个性化教育,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办学目标是享受个性化教育,拥有快乐的人生。

以学生个性差异为依据

学校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在快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中的良性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不良方面向良性发面转化,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完美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凝练乐业向上的教师团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保障。一种教育理念如何变成教师的行为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打造一支乐业向上的教师团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二三”校本培训模式是学校打造乐业向上教师团队的重要平台。主要通过一学、二讲、三活动来进行教师培训的。学是打造乐业向上教师团队的举措,讲是打造乐业向上团队的途径,活动是打造乐业向上团队的载体。一学是基础:通过走向书本学,走进课堂学,走出校园学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走向书本学,坚持8年每年一本专著的阅读与感悟,每月一期《探索》校业务报的学习与反思,让教师在自省、自强、自知、自明的过程中学会了发展、促进了提升。由此实现了三个目的:①教师养成了规范的学习习惯。②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③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状态。走进课堂学,教师间的互听评课在我校已变成一种习惯,大家在听评课中以课促研、以研促评、以评促练,同伴互助,共同提高。走出校园学,是学校强师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外出学习机会。在外出学习上,不仅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处理好了以下三个关系:优秀与奖励的关系,受训与培训的关系,带动与激励的关系。二讲是提升:“百家讲坛”“名师沙龙”“校长讲学”是活动的精髓。教师讲教育收获,教学心得,小故事看大智慧。主任讲育人策略,课改前沿,小视角看大意境。校长讲专业引领,小学校看大世界。如今,“人人讲做法,个个辩见解”已成为学校学习的一种时尚,是全体教师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校发展的阶梯与助推器。三活动是智慧实践。坚持 “四个一”系列教学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创建了条件,提供了舞台。开展的四个一活动:“让质量成为品牌”质量提升报告会,“合作雕刻教研璞玉和谐打造团队品牌”教学团赛,校第二十三届“向上杯”评优课”,“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8名,其中两名国优课教师,16名省级优秀课教师,基本覆盖各个学科,29人次获得市级优秀课,98%的教师都有区级优秀课。区级和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一支爱岗敬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团结奋进的学习型组织,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打造心理健康育人模式

打造乐健养正的育人模式是健全学生个性的根本。培养良好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学校将乐而修己、乐而养正作为育人的根本,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系列工作为突破口的育人模式,即咨询系列、课程系列、家长系列、活动系列。

咨询系列:一室(美丽温馨的心理咨询室)、一报(《阳光心语》手抄报)、一箱(倾诉的港湾心理咨询信箱)、一站(红领巾广播站心灵笔记专题)。咨询系列为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学生有个性,纠正个性向不良方向发展,实现完善学生个性的目的。

课程系列:在学科课程中力求每节课渗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点,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得到锻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家长系列:每学期开展两次“做智慧家长、育健康心灵”家校指南活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水平。家校共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活动系列:学校开展自立式少先队活动、爱的教育系列活动、“迎全运,讲文明,知礼仪”主题系列活动;“做有道德的人”五个一系列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心理特训活动等,开发学生个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自省、自悟、自助、自强,不仅健全了良好人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正可谓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进而实现了修己养正的育人效果。

创造乐问求新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解放学生个性的主渠道。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为此,学校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目标:自愿学习、自主学习、自信学习、快乐学习。经过两年时间,进行了“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课堂实效。为什么要构建“问题导学高效课堂”?原因一: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会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自主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原因二:人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态度,感受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课堂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和保障学生成长的主渠道,“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是指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为主线进行的导思、导研、导法、导用的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态、开放的合作学习过程。随着实践的深入,探索出三段五步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即:课前3分钟知识储备、课中问题导学、课尾3分钟检测验收。五步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梳理问题、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应用问题。“问题导学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做到三看,一看学生的参与数量;二看解决了多少学生提出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多少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解决、自己去用应用,自己在学习中探究并快乐着,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变成了教师验收、评价、引导的场所,变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欣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校因此连年被评为和平区教学质量优秀单位。endprint

致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象棋运动是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也称为智慧体育。学校自1993年开始研究国际象棋课,1997年将国际象棋引入课堂,全面推广。20年来的实践探索受到了社会广泛赞同与认可,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将国际象棋运动与教学相结合、与体育相结合、与艺术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立交桥”式模式,以此达到棋艺融合的境界。学生不仅能学会下棋,更能以棋养德、以棋启智、以棋健体,人文素养得以滋养,智力得到多元开发。

2013年学校被中国棋院命名为“全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有4名同学入选国家少儿集训队,有40余名同学成为市少年队一、二线队员,有5名同学获全国比赛前3名,有十余名同学获省、市级比赛冠军。学校国际象棋队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冠军,学校有国际象棋地方棋协大师4人,一、二级棋士20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4名,国家三级运动员9名。由于国际象棋运动的龙头作用,“三棋”已在学生中掀起学习热潮,在市区比赛中已蝉联16届冠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组建了电子琴、手工、魔方、绘画、软笔书法、排球、舞蹈、表演、文学社、国际象棋、健美操、武术等20个社团。孩子学习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参与着自己喜欢的社团,展现自我,创造自我,其乐融融,多彩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化的校园生活成为了孩子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饕餮盛宴”。以“人人发展、人人成才”为宗旨的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坚持了23年,已经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除了艺术节,还利用每年的儿童节、新年联欢会举行大型主题展演,师生同台炫出自己特长。比如,“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主题艺术展演活动,“向快乐出发”社团活动暨庆新年文艺演出,“中国梦,我的梦”主题艺术展演活动。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对此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以“我健康,我快乐,我运动,我成长”为主题的每年一度校田径运动会,已坚持了23年。阳光体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我们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实践无止境,思考无止境。我们将致力开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积蓄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铁路第三小学)endprint

致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象棋运动是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也称为智慧体育。学校自1993年开始研究国际象棋课,1997年将国际象棋引入课堂,全面推广。20年来的实践探索受到了社会广泛赞同与认可,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将国际象棋运动与教学相结合、与体育相结合、与艺术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立交桥”式模式,以此达到棋艺融合的境界。学生不仅能学会下棋,更能以棋养德、以棋启智、以棋健体,人文素养得以滋养,智力得到多元开发。

2013年学校被中国棋院命名为“全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有4名同学入选国家少儿集训队,有40余名同学成为市少年队一、二线队员,有5名同学获全国比赛前3名,有十余名同学获省、市级比赛冠军。学校国际象棋队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冠军,学校有国际象棋地方棋协大师4人,一、二级棋士20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4名,国家三级运动员9名。由于国际象棋运动的龙头作用,“三棋”已在学生中掀起学习热潮,在市区比赛中已蝉联16届冠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组建了电子琴、手工、魔方、绘画、软笔书法、排球、舞蹈、表演、文学社、国际象棋、健美操、武术等20个社团。孩子学习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参与着自己喜欢的社团,展现自我,创造自我,其乐融融,多彩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化的校园生活成为了孩子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饕餮盛宴”。以“人人发展、人人成才”为宗旨的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坚持了23年,已经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除了艺术节,还利用每年的儿童节、新年联欢会举行大型主题展演,师生同台炫出自己特长。比如,“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主题艺术展演活动,“向快乐出发”社团活动暨庆新年文艺演出,“中国梦,我的梦”主题艺术展演活动。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对此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以“我健康,我快乐,我运动,我成长”为主题的每年一度校田径运动会,已坚持了23年。阳光体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我们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实践无止境,思考无止境。我们将致力开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积蓄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铁路第三小学)endprint

致力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国际象棋运动是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也称为智慧体育。学校自1993年开始研究国际象棋课,1997年将国际象棋引入课堂,全面推广。20年来的实践探索受到了社会广泛赞同与认可,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将国际象棋运动与教学相结合、与体育相结合、与艺术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以提高孩子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立交桥”式模式,以此达到棋艺融合的境界。学生不仅能学会下棋,更能以棋养德、以棋启智、以棋健体,人文素养得以滋养,智力得到多元开发。

2013年学校被中国棋院命名为“全国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有4名同学入选国家少儿集训队,有40余名同学成为市少年队一、二线队员,有5名同学获全国比赛前3名,有十余名同学获省、市级比赛冠军。学校国际象棋队多次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冠军,学校有国际象棋地方棋协大师4人,一、二级棋士20人,国家一级运动员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4名,国家三级运动员9名。由于国际象棋运动的龙头作用,“三棋”已在学生中掀起学习热潮,在市区比赛中已蝉联16届冠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组建了电子琴、手工、魔方、绘画、软笔书法、排球、舞蹈、表演、文学社、国际象棋、健美操、武术等20个社团。孩子学习着自己喜欢的课程,参与着自己喜欢的社团,展现自我,创造自我,其乐融融,多彩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度化的校园生活成为了孩子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饕餮盛宴”。以“人人发展、人人成才”为宗旨的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坚持了23年,已经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除了艺术节,还利用每年的儿童节、新年联欢会举行大型主题展演,师生同台炫出自己特长。比如,“引领成长,塑造未来”主题艺术展演活动,“向快乐出发”社团活动暨庆新年文艺演出,“中国梦,我的梦”主题艺术展演活动。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对此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以“我健康,我快乐,我运动,我成长”为主题的每年一度校田径运动会,已坚持了23年。阳光体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我们只是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实践无止境,思考无止境。我们将致力开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积蓄力量。

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摭谈 篇4

一、解构传统角色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 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 即所谓“传道、授业”;一种是“人师”, 即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问题。圣贤之仁, 可以百世为师;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最佳的为师者, 当是想为人师而又堪为人师的人。堪为人师者, 不仅在于“学高”和“身正”的自我修为, 更在于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发展得更好。新课程改革能否摆脱困境而顺利地进行, 关键在于解决好教师在对新课程认识上、态度上、行动上、方法上、素质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 所以必须对“教师角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界定。

教师是因为他们懂“教育”而不是因为他们只有专业知识才被聘用的, 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并能传授给他人就可以做教师的观念已经过时。要转变教师只是解释、美化、传输固定知识与特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传声筒”的职业角色, 以及“百科全书”、“资料库”的职业作用。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育管理的“裁决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诊断者”和引领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表演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谋者;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 从“点菜者”转变为“菜单提供者”, 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 从“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学生发展的合作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总之, 教师要努力成为负有组织创造性、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使命的教育家和研究者。

“教师是蜡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春蚕”, “教师是园丁”等关于教师角色的传统描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日渐显示其不足或者不妥。“蜡烛”点亮了别人, 但燃尽了自己, 把学生发展的前提建立在牺牲教师的基础之上, 这与时下的教师发展观是对立的。新的教师发展观认为, 教师在使学生发展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是一种共同成长。“工程师”体现了教师技艺的高超, 但人类的灵魂不可能是一个机器, 让工程师任意修理, 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或者改变。而且, 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去塑造呢?“春蚕”吐丝是没有目的甚至是没有对象的, 它的使命是为自己筑一个永远的巢, 最多是为人类提供几根纺织用的丝, 这显然不应该是现代教师的形象。“园丁”意味着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和可预见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它的人为因素。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能如“园丁”般修枝、剪叶、间苗?为了满足感官的造型而任意拿捏吗?当然, 任何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它只是针对某方面的意象, 单抠字眼, 有断章取义之嫌, 是有失偏颇的。此文中也只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比喻做一解构, 以澄清其本来的意义。

值得强调的是,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确定, 并不完全是教师个人的行为, 从事教育管理、研究、评估的部门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应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不仅要为教师的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作出舆论引导和专业支持, 激励教师的外在价值, 更要尊重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劳动过程中对生命本质的高级需要, 帮助教师在角色重塑过程中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二、建构教师意义

“教师的要义, 最终不是着眼于自己如何聪明, 而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本质——让别人变得更为智慧”。区别于以教书为职业追求的传统意义的教师, “个性化教师”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角色, 是承担着特殊责任的现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的个性特色是指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 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育风格, 是教师自身具有显著区别于他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当代教师专业发展已经超越了认知主义 (知识本位) 、行为主义 (能力本位) 、传统人文主义 (情感本位) 、人本主义 (人格本位) 等多种范式, 日益走向综合与融通, 其核心思想就是与学生共同成长。从教育学意义上看, 教师的言行举止, 言传身教不仅传递着一种文化, 也在不断再生着一种文化。师生共同实践、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着这一文化, 便成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 “个性化教师”, 是指富有使命感、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从这一观点出发, 建构个性化教师的意义, 主要应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原点”到“远点”的建构。黑格尔说, 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原点, 即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 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要素。学生的原点亦即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 是学生发展的起点。远点, 即学生发展愿望的程度, 它包含着发展的生成性与可能性。从学生“原点”到“远点”的建构,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与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充实, 来建构新的理解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教师“辛勤浇灌”的被动接受, 也不是“你发我收”的简单复制, 更不是脱离原点的“揠苗助长”。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参与, 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从学生“原点”到“远点”的建构, 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 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 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 使得人的生活“有尊严”。生命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与生命共存。叶澜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 面对有着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的学生, 教育只有回归到生命, 才能展示出它的无穷魅力, 也只有不停地在生命中对教育展开理解, 才能实现理解教育, 从而实现生命意义的回归。

二是从“应试”到“应世”的建构。我国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课程价值观的扭曲, 主要表现为选拔与发展的尖锐对立。一个基本的教育命题是教学即发展, 教学为了发展, 教学促进发展, 教师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但就是这个看来毫无争议的真命题, 到了日常的课堂, 到了具体施教的层面, 往往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歪曲了。从“应试”到“应世”的建构, 就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与束缚, 正确厘清“评价”和“考试”的关系, 从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入手, 改进选拔性考试, 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从“应试”到“应世”的建构, 就应该建立“应试” (课堂教学系统) 到“应世” (社会生活系统) 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 让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 把学生看作“学生”, 而非“容器”, 看作“未来”, 而非“奴役”, 看作“公民”, 而非“顺民”;从“应试”到“应世”的建构, 就要求教师要摒弃自己内心的“功利”, 使自己沉静、慈爱和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教师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 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教师要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 让孩子们形成受益一生的行为准则, 更要帮助他们“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让他们“自己长大”。

三、重构课堂审美

“教师是为课堂而生的”。教师鲜明的教学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通过课堂才能呈现并在课堂中得以检验。课堂教学的变革性实践, 首先导致的是研究主题的转变——“以人为本”, 这是从工具论到价值论的转换。由此带来了深刻的观念冲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也带来了课堂审美的重构。

首先要建构课堂审美场域。课堂教学审美场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文本、教学环境诸要素相融相汇、有机统一的复合建构, 也是诸要素和谐同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儿童感觉不到在被教育。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就必须建构课堂的审美心理场。耶鲁大学儿童问题专家詹姆斯·库默认为:“你必须要为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 他们不是多余的, 而是有价值的, 是被人接受的。只有在这种环境里, 他们才会接受你。”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让所有的孩子在课堂里感到安全与悦纳, 这是教师个性之美, 也是课堂审美的基础。

其次要建立最佳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审美的根本。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 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教师永远不能忘记他是一位教师以及他的使命就是教育”。建立最佳的师生关系, 就要反对“文化资本”的霸权和隐性的“话语霸权”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简单干预, 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 改变学生“服从”、“依从”的地位, 要站在儿童的立场, “以儿童之心度儿童之腹”, 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也要重视教师的作用, 但教师作用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 而是“内在养成的”, 即通过自己的人格、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教师的“首席”作用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引领、情感的带动和言行的表率上。

再次要重建适切的教学策略。个性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实施中的审美要义是:境界美,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 重在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节奏美, 教学中“该浓则浓, 该淡则淡, 能简不繁, 当艳不让”;创生美, 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 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人与知识的“相遇”并非二者的“面对面”, 而是精神的“对话”, 它不是被“给定的”, 而是创生的;适切最美,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围绕学科教学的本质, 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研究性、体验性和差异性。使课堂产生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 发展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疑惑, 结束于学生对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所产生的欲望, 这是课堂审美的主体, 也是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一种高度。

家校沟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篇5

——“课外访万家”活动心得体会

10月25日,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号召,下午放学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离学校十多里的梳店村罗家冲。深入到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感触很深。觉得学生的学习、品行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家访的目的,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也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走访可以更深地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感到老师更加亲近。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老师走访的感动会比单独说教学生收到的效果大得多。

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3、有些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庭的温暖。隔代教育扭曲了学生的成长。

4、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得到锻炼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课堂,2011年10月11日到21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并积极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感触颇多。觉得“课内比教学”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

1、“课内比教学”是一次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内比教学”是一次提升教学基本功的机会。比教学,就是比教学基本功。因此,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好教案、学案,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做,既提升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功,让老师得到了锻炼,又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3、“课内比教学”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课内比教学”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表现,使我获得了一份丰富的精神大餐,学到了其他老师教育教学的长处。

当然,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如有些老师的教学业务不熟,体现出学校没有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学习心得

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47万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校于10月8日下午集中观看了全省“比教学,访万家”的推进报告会,会上三位学校代表,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校进行了经验汇报,然后省教育厅长陈丽华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通过今天的观看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次活动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探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次活动概括起来有“四新”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它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掌握新技能构建新机制,实现新目标的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课内比教学”即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比较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说“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课外访万家”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全省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面对面沟通,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是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访万家”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检查教师家访结果,而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学校合作制度获得学生和学长对其师德修养的认同,为开展教师职业规范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新技能,“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帮助教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需要。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必然带来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增加新的内容,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知识”,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比教学”活动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谢场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

为了不断丰富课内比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全面展示“课内比教学”成果。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教研组具体落实“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活动,对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周密部署

按照市教育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通知和方案要求,我校认真地制定了“课内比教学”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聆听了省教育厅陈厅长的讲话,并学习市教育局和本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动员。为加强对“课内比教学”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李佑武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把教师“课内比教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推荐、评选优秀、骨干教师、评优表模的必备条件。

10月9日,我校隆重举行“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校长作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号召我校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确保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圆满完成。

二、真实有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们自觉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效整合资源,自己制作课件。改变以往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三个一模式,教师们信心十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营造氛围。

2、实现了课堂角色转换

在课堂中,以往那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复存在,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3、课堂生动、有趣、有效

10月10日,“课内比教学”活动拉开帷幕。在活动中,所有参赛教师从说课、备课到讲课倾力以赴。我校年轻教师程秀娟讲的《解决问题》一课,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枯燥的数字教学不再乏味,展示了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独具风采的教学特色,体现了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听课老师也听得入迷,大家认真做好笔记,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扎实、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吴茂香老师为上好三年级科学《水》这一课,除了精心备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这节课怎么上外,还自己花钱买塑料袋、牛奶、饮料、醋等做实验需要的物品,整节课教师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到知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一年级教师帅丹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她准备了许多张书写规范的卡片;二年级毛琴老师教学《看图识汉字》,她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三年级教师万敏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精心设计了板书;还有其他上课教师广泛搜集资料,制作图片、录音、课件等,从我们所听的任何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出老师们付出的心血。

三、细化过程管理,健全档案建设

1、一直严格过程管理。自“课内比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 导处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指导者,在过程管理上,我们做到认真组织、热情服务、悉心指导、细致整理。按照我校“教学大比武”活动安排表,教研组提前通知讲课教师做好准备,并做好当天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有专人收集活动图片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并且参与打分。讲课结束,即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当天的“比武”情况,并做好比武教师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反思、比武图片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内比教学”活动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从上级通知、方案到学校通知、方案、比武课程安排表,从教师的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到比武得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四、交流回顾

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1、体现了“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精神。通过课前有目的有内容的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采取层次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享受到了激励性的语言带给学生和老师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看到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的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校教师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我与“课内比教学”

本学期以来,全体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361”快乐课堂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展示的平台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着收获着,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反思这次活动,感触颇多。

一、教学效率提高了

“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聚在一起潜心研究,集体备课,自我反思,沟通交流,使每节课都真切朴实而富有成效,每一位听课者都能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每一位执教者也能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找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样一来,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二、学习效率提高了

教师们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导学案,使每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有效的课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学生更加大胆主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师生关系融洽了

在“361”快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进入课堂学习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爱上了课堂,师生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不仅从老师们的身上找到了很多闪光点,同时在自己亲历的讲课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在大展示中,不宜面面俱到,要懂得取舍。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即可,无需重复展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大展示应当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有争议、有价值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在“练一练”环节中,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入课堂中,使得反馈有漏洞。应该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加深理解,完善认知。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学习,积淀教学素养,多请教,博取百家之长,多反思,力避自身不足,多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与 “课内比教学”共成长

本学期以来,我校认真开展了“课内比较学”活动,全校老师都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和讨论。一次次紧张而激烈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深深感触到这次讲课和听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组织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各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熊伟老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罗小川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特总结如下。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在物理课堂上几位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教学。每位物理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准备、实施课堂教学和教师评议的活动,就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然后找出改进的办法,并依照办法改进,就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发扬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多元发展与语文个性化教学 篇6

一、多元发展观的教学意义

多元智力观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很多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每个人又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走多元发展道路,那么,学生就会朝自己的最强项发展,成为人才,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多元发展观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取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文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和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材,并给予他们最大的多元发展机会。

1、了解学生,了解自己——发现个性

要进行个性化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要通过观察及谈话等方式,尽量收集某一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包括其特长、兴趣、爱好等,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为学生接受和喜爱,教学语言是否有特色,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高效、实用。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和教师彼此的个性。

2、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激励个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场所。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问题在于对这种差异,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果能利用这种差异,去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多种智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自主地与老师合作,去探究问题,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巧设问题——张扬个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智力得以多元发展?巧设问题,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张扬其个性,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还可以将问题具体化,交给学生去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只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得当,巧设问题,不但课堂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张扬他们个性的目的。

4、创设情景——展示个性

创设情景,有机教学,是学生展示个性的最佳时机。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设置好一些内容,让学生上台作演讲,给有表现欲的学生表现一番的机会;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迁移和发散思维,点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使他们的多种智力得以发展;可以结合课文意境,让有绘画天赋的同学施展才华……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们各自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语言以外的其他智力,从而在老师的点拨下顺利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5、问题探究——体现个性

传统的作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然后以相同的标准评价,以致千人一面,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如果将完成作业的方式改为对问题的探究,就将会出现一个鲜活的语文教学局面:可以从每周的语文课中,腾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选取自己喜爱的内容,自由学习,作学习笔记,积累材料;可以设置问题,限制一定时间,让学生课外上网,查资料,完成习作……

这样,不但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并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6、改变评价方式——鼓励个性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没有读完就经营电脑公司去了,从白手起家发展到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靠的也不是文凭,而是特长。社会不要求我们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但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有所长。如果我们用多元发展观,重新审视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不拘一格,让学生各领风骚,那么,我们就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去设计好新的育人计划,施展育人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面对鲜活的、充满个性的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冲破束缚走向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最佳组合,探索并形成富有个性的特色教学,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个性的多元发展的学生。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之浅见 篇7

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中国有句俗语叫:龙生九子, 子子不同。对于现代不同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来说更是个个不同。所以, 作为老师, 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互相信任他们, 讲民主, 以理服人, 以此来形成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孩子的不同性格, 在不影响他们正常发展的前提下, 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别侧重教育。比如有的孩子性格沉稳, 安静的像一株静静开放的花朵, 而有的孩子则性格活泼, 整天像一只叽叽喳喳的小鸟……如对于性格倔强的孩子, 在有问题发生时, 老师就不要非得跟孩子较劲, 可等过了时候, 再与孩子沟通, 进行教育, 那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有, 每个学生的智商、情商也各有差异, 教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努力做到。所以就要求老师, 不能在工作中总是不自觉的要求所有孩子都一样, 要从心里真正做到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受新知识, 比如有的孩子马上能接受, 有的孩子则可能要几天才能接受。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急不躁, 更不能对接受慢的学生批评、指责。

再如, 有的孩子天生数学能力就强, 而语文能力差。这时, 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两科都学得一样好。或为此而逼迫学生一定要学好语文, 如果那样做, 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体验

学生学习体验也是由个性差异的, 不同的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使学生能平等的参与教学, 实现民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不求他们能成熟与完善, 要鼓励他们大担的提出不同意见;鼓励他们独立思维, 自由思考, 从而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 进而启发他们敢于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一般是这样做的:课前预习的时候让学生提出问题, 课堂上鼓励学生去思考, 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质疑, 从而来促进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发展。比如在一堂讲“老海龟的悲剧”的课堂中, 在我问到学生“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 学生就有提出“为什么老海龟不会自己翻身过来?”, 他们能提出问题是与平时对他们的质疑教育息息相关的。

教师一定要珍视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和参与, 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每次都很对, 或者有时候引起其它学生的笑话, 这时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耐心并认真倾听, 借此机会教育其它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教师教学过程中, 对于某一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整齐划一, 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者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一堂阅读训练课时,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大海吗?”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说喜欢, 但却有一个孩子回答说:“我不喜欢大海, 因为大海的腥味不好闻, 大海的声音还很吵。”不能因为孩子这样的回答就说他回答的不对, 因为我们没理由让孩子把不喜欢的硬说成是喜欢。

三、个性化的学生学习评价

当人在受到表扬的时候, 做事情会更有劲头。同理, 孩子也是如此。教师给予学生要多角度, 多激励性的评价。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评价时从学习品质, 道德品质, 艺术修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很努力的学习, 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我们评价的时候就要多从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方面着手, 激励表扬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此外, 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批评要婉转, 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尤其对一些比较敏感的孩子, 批评尺度的把握更要做好。评价要以能促进学生的进步为目的。再有, 要做到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讲, 及时的针对当时发生的情况进行评价, 就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及改正。

四、有选择性的作业布置

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对学生有选择性的布置作业。比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置写生字、阅读、练笔、背诵美文美句等作业。对自主性较强的孩子, 可以布置有选择性的作业。总之, 作业的布置要以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为目的, 要学生通过做作业来对学习有所促进。对语文学习来讲, 学生的综合素养体面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一个学生能很好的写作, 那我们又何必去要求他做一些枯燥的试卷呢?所以, 教师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是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首要的。

个性化发展 篇8

西岗教育受到如此关注, 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本文撷几片案例, 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些许启示。

案例一:精细管理追求卓越

人物素描:

杨学慧, 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校长。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 反思是她的一种习惯。她热爱生活, 常常把激情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她热爱学生, 常常用爱感染每一位正在成长的生命;她热爱校园, 常常用执着与智慧创造更多的精彩……

工作理念:

过程做细, 细节做实, 实事做精。

寻找突破口:

2007年10月, 通过全区竞聘, 杨学慧踏上了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这艘“航船”, 开始了她教育生涯中的初次领航。七十一中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学校管理亟待改进的薄弱学校。如何改变当前现状?慢慢地, 一幅“精细管理, 追求卓越”的图景在杨校长的脑海不断浮现。“卓越”的境界不就是“精益求精”吗?当下, 七十一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不断精进的精神码?如果以精细管理为核心, 课堂教学为半径, 画出人性化管理的同心圆, 七十一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毫无疑问, 这是一幅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改进教育管理的新的领航图, 这幅领航图, 杨学慧校长称之为——“全覆盖透析式管理”。

实践浓缩:

七十一中学在实施“全覆盖透析式管理”初期, 就确立了“高起点、强联手、重科研、造氛围、实探究、勤反思”的策略, 紧紧围绕“重点在课堂、难点在课程、关键在教师、途径在科研”这一主线, 建立起整体规划、立体架构的全覆盖、逐点透析式管理模式。具体从下几方面实施:

1.时间管理全覆盖。

要求每位教师立足每一届学生三年发展周期的总目标, 以日管理为本、以周管理为点、以月管理为面, 以学期管理为体、以年度管理为纲, 力求时间管理无死角。

2.空间管理全覆盖。

针对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三元生活空间, 以学校发展愿景和阶段目标为依据, 构建从学校到家庭、社会的管理体系, 力求管理无盲点。在运作上, 七十一中强调教育管理权和重心外移, 把学校作为决策的主体, 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团队等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技术, 来构筑学校与外部 (家庭、社区) 及学校内部 (校长、教师、学生等的相互关系) 的新型关系, 突显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

3.课堂管理全覆盖。

2009年, 西岗区推行小班化教育后, 杨学慧校长抓住机遇, 把目光锁定在小班化课堂的教学管理上。她深知, 没有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就不可能有小班化课堂目标的真正实现。于是, 她带领全校教师,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她要求每位教师备课到每一位学生;资源利用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 灵活运用小白板, 活用双色笔, 视频切片等载体;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和个性特征, 以小组合作学习、动态分别指导为主;作业练习强调多元设置等。并在课堂行为的调控上, 要求教师务必做到两个结合, 即课堂时间分配管理与实现课堂目标相结合;课堂硬环境的变式管理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相结合。这些做法为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为课堂管理实现品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指导。

案例二:“双三我”成就教师专业成长

人物素描:

于艳波,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校长。微笑是她的语言, 谦恭是她的姿态, 率真是她的性情。她用爱温暖着师生的心灵, 她用尊重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她用行动践行着“爱与尊重”的教育思想, 28年的从教之路, 她一路走来, 一路花开, 她创造了教育的佳绩。

办学理念:优我教育。

寻找突破口: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有着51年的文化渊源。学校地处市域中心, 师资力量雄厚, 是一所经过蓬勃发展取得成效的知名学校。该校的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学校文化积淀等都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已是家长们心中公认的好学校。1999年, 在前任校长丛春红的领导下, 三十四中学从教师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探索“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教师”的“三我”教育活动。2007年于艳波校长调任到三十四中学之后, 继承与发扬了这所学校自我教育的传统, 续写学校的辉煌。这个过程,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与考验。对于当时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三十四中学, 怎样才能使其成为更加亮丽的特色品牌呢?当于艳波校长苦苦寻找突破路径的时候, 西岗区教育局李生滨局长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 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的角度, 建议三十四中学将教师的“三我教育”拓展到学生的“三我教育”。李生滨局长的建议使于校长跳出“红海”, 找到了“蓝海”, 于是三十四中把“三我教育”改成了“双三我教育”。这不仅丰富了“三我教育”的思想内涵, 而且为三十四中学创立文化品牌打开了崭新的一页。

实践浓缩:

在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之后, 三十四中的学校班子成员反复协商, 确立了推进“双三我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思路。即:以师生“双三我”自主教育发展为主旨,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 利用学校场域的载体和机制来累积教师发展的动机能量和方向, 实现由他主到自主、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与超越。

为实现这一目标, 于艳波校长带领她的团队从以下三方面积极探索, 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目标规划, 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规划书。随手翻开一本, 你都会看到老师描述自己的现实情况:“把握不住课堂”“教师语言太多、满堂灌, 没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经过分析, 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

2.搭建平台, 倡导教师个人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

在三十四中学, 你可以随处看到“双三我”活动为教师提供的学习平台。如听课评课、博约讲坛、教研视点、小经验交流、互帮互学等模块式学习。这种学习, 不是一种纯理论、纯概念的学习, 而是融入于教师生活之中的。有位年轻的教师告诉笔者, 她们组里有位年长的老师满腹经纶, 课讲得特别棒。两人成为搭档后, 那位老师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 而年轻的教师则时常帮助年长的搭档做电脑课件, 两人相辅相成, 都有长足的进步。

3.自我反思, 强调视频化、经常化。

三十四中的教师经常记录的是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 如课中用视频记录师生活动事件, 课后会同学校的学科专家组共同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于艳波校长说:“用这种方式做自我反思, 其好处在于教师会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 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因此, “学校要求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要经常用视频对自己的关键事件作记录, 并做到经常化。”

案例三:多彩课程让成长大不同

人物素描:

王红, 西岗区大同小学校长。她, 无论是在哪里任职, 都一贯保持着最早到校, 最晚离校的习惯。每天早上, 她把一天的工作重新审视一遍, 然后迎接每位老师的到来。老师们习惯了每天早上听到她亲切的问候, 习惯了看到她的足迹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 习惯了她目送最后一个老师的离校, 习惯了她直至一天工作结束依然精力充沛、激情无限。

办学理念:

做最好的自己。

寻找突破口: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 西岗区大同小学同其他学校一样, 面临许多难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如果我们还仅仅只是从‘教学’这一层面, 而不是放在‘课程’这一教育层面去思考, 就无法认识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王校长说:“因此, 我们急需从‘教学’到‘课程’的视角转变, 通过开发多彩课程张扬孩子的天性,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经过对“教学”到“课程”进行系统的关联性思考之后, 大同小学决定了突围方向——开发多彩课程, 创建优质大同。

实践浓缩:

大同小学为保证多彩课程建设预期成果和目标, 将视野从“学科本位”向“儿童本位”回归, 科学地把握“面向全体”与“关注个体”的关系, 选择了课程整合、创建载体、课程补充的方式, 进行多彩课程设计与实施。

1.课程整合, 实现课程价值全覆盖。

在多彩校本课程的实施中, 大同小学要求教师大胆创新, 进行课程的整合。如在学生学习的某个时刻或某个阶段提出一些问题情境或者主题活动, 或是从若干学科共同的一些目标出发, 创造一门新的课程。学生通过专题向导、主题统整、跨学科等方式完成学习内容, 体现学科间的互补性, 显现出较大的教育效益。

2.创建载体,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为了把“做最好的自己”理念落实到课程建设中, 大同小学把活动课程作为多彩课程体系的核心重点建设, 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设计时, 学校要求教师设计适合不同学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的系列化活动课程。如一年级的“入学礼”, 给学生佩戴“我是小学生”胸卡, 让每一个孩子深深感受到上学的自豪;二年级的“入队礼”, 为学生举行庄严的入队仪式, 给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三年级的“岗位礼”, 为每一个孩子播散集体中“人人有岗位, 事事有人管”的理念, 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四年级的“十岁礼”, 使学生善于认识自我, 勇于担当; 五年级的“义工礼”, 使学生热爱公益, 奉献爱心, 回馈社会;六年级的“毕业礼”, 让学生感受成长, 懂得感恩。

此外, 还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开放社团活动。如“国旗下的课程”、校园博物馆、学生的科技论文研讨等等。

3.课程补充, 实现真正的关注个体。

为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持, 大同小学要求每一位教师将学生需求、办学目标、学校资源进行整合, 对艺体等综合课程进行适当的补充, 开发了“菜单式”选修课程, 主要包括美术类、书法类、体育类、器乐类、舞蹈类、手工类、科技类、棋类等30多个项目。

案例四:特色发展为学校发展注活力

人物素描:

李雪梅, 西岗区工人村小学校长。她外表瘦弱, 心志高远, 俗称“拼命三郎”。每天在朦胧的晨曦中, 第一个走进工人村小学的人是她;每天在工人村小学的操场上、走廊里、教室中总是不停地往来穿梭的人还是她;每天在学校日志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的人还是她……

办学理念:

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绽放生命的活力。

寻找突破口:

西岗区工人村小学创建于1958年, 有着良好的办学基础。1998年, 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小学”。但是, 近些年来,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增多, 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据2010年11月, 工人村小学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 当年外来务工子女占60.2%, 有近半的学生家长无钱或不愿意为孩子购买书籍, 导致孩子内心胆怯和自卑, 思想波动较大。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领导多次深入师生群体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 学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卑心理, 就必须走一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绽放生命活力的特色之道。经过深入思考, 工人村小学将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困境作碰撞, 最终将着眼点聚焦到“书法文化教育”上。

为什么工人村小学要走“书法文化教育”之道呢?李雪梅校长说:“一是我们工人村小学是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实验校, 有着10多年的书法教育基础。二是书法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 它不仅仅是‘技’, 是‘艺’, 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 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 又在生命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的过程。这, 就是我们选择‘书法文化教育’的原因。”

实践浓缩:

如果说, 学校改进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 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思路。工人村小学把书法文化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管理与实践集中在“五个一点”上。抓住一个出发点——育人。在创建书法文化教育特色过程中, 学校领导要求每位教师, 要以书法文化教育为主题, 并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唤醒阳光自信的心理、体验参与活动的成功、获取传统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人品、情感、习惯和技能等素养。

紧扣一个核心点——课程。围绕特色项目建设, 学校在管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基础上, 要求各班级开发书法教育特色所需要的专门课程资源。

实施一个动力点——活动。学校搭建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写字特色活动。如开展“书法习字日日行”活动, 坚持每天用15分钟随着古典音乐的书法练习, 锻炼学生的毅力;开设书法兴趣小组“百人书法”写字活动, 聘请专职教师, 分高低两个阶段开展写字指导, 快速提高特长生成为写字“小能手”;开展特殊节假日书法展示活动, 如“五一劳动节”师生书法比赛、“校园艺术节”师生书法现场展演、“十一”颂祖国书法大赛, 迎新年“书春写福大赛”、贺卡大赛等。此外, 还定期开展校园书法艺术活动。如书法小报展、试卷书写比赛、走廊书法展板比赛, 师生书法佳作展, 学生国学经典优秀习字作业展等。每年的寒暑假活动, 都设立“沐书香, 悟书情”读书积累本展示活动, 学生投票评价各班的书写、积累情况, 选出优秀班级及“书写小能手”, 激发学生读书积累和读书练字的的兴趣, 学生们在活动中不断超越自我。

把握一个关键点——管理。制定教师练字提高计划。规定每周五下午为教师毛笔字练字时间, 由专职写字教师点评;每月上交万字钢笔读书笔记, 校长亲自评议;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件书法习作, 优秀作品统一装裱或推荐到校刊、展板、报纸展示;教师板书成为评课议课重要项目。与此同时, 学校重点培养与参观借鉴双管齐下, 提高写字教师队伍的底蕴;聘请市、区教研员指导写字教学;通过创设上课、磨课、评课的助推环境, 使部分书法专长老师在写字教学中快速成;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回校再培训其他教师, 提高全体教师写字层次。

落实一个发展点——保障。建章立制。研制学校的具体规章制度等, 将师生的写字训练、课堂教学、各级写字比赛、布置展览等工作落实到月份工作计划中, 领导带头参与写字教育教学工作, 形成自上而下全面重视写字的局面。定岗定责。学校建立楼层领导分工负责制度, 采取让定期与不定期巡视、检查各年级开设和落实写字课程的情况, 随时向领导反馈检查情况。

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的探讨 篇9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得以快速发展,并且较为繁荣,还涌现出不少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家, 多种风格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备受欢迎。民族声乐以民族风格与演唱方法为基础,又借鉴欧美声乐艺术风格,使演唱者不仅能够演唱出本民族的声乐作品,还能够演唱出其他民族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是取得突破性发展,无论是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度与难度,还是对演唱声音的发挥,还有作品的风格、艺术与个性都更加富有民族色彩。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究与实践,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演唱艺术,其演唱个性化发展也日益突出。

二、民族声乐演唱如何个性化发展

(一)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体验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处于多元化阶段,对演唱者的个性化要求更高,需要演唱者不断地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体验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与思想感情。不少民族声乐演唱者的生活体验较少,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锻炼,对于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了解不多,有的甚至不了解作品的背景,就直接去演唱。因此,要想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发展,演唱者应该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学习,向广大民间民族声乐演唱者学习,从多种民族生活中探究民族声乐的特色与风格。演唱者在不断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精华,丰富想象,将演唱技巧与情感相融合,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多元化发展,进而实现个性化发展。演唱者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突显个性化特征,进而推动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发展。

(二)在融合中实现个性发展

民族声乐演唱需要在融合中发展个性,在保持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对其进行完美融合, 在借鉴与继承中寻求个性发展。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过于重视技术方法的学习,而忽视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化发展。其原因在于民族声乐演唱者与民族文化的割裂,民族声乐演唱者与民间艺人缺乏沟通交流。民族声乐演唱者在融合中发展需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唱法的基本训练为前提,同时了解与掌握各种唱法的规律、特点,然后再体现其本身个性。民族声乐演唱者可以认真研究戏曲演唱技巧,包括其唱腔、收声、咬字、吐字、表演和归韵等,在不断融合中汲取精华,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融合,最终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发展。

(三)在多元化发展中显个性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个性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多元化中突显个性,应该把所有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民族声乐演唱的唱法、经验和技巧都汲取过来,从而实现其个性发展。不断提升民族声乐歌唱的探索精神和自觉意识,不断求新、求变和求异,为民族声乐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化空间。在民族声乐中发展个性,提倡多元化唱法,发展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更是需要挖掘其精髓,突显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个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民族声乐演唱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在演唱过程中体现民族特色,从而符合人们的时代审美需求。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是民族声乐个性发展的必然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另外,民族声乐在多元化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演唱方法与技巧,包括风格的变化、声音的使用和音色的变化等,要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与个性魅力,在多元化中日益突显个性化。

三、总结

总之,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声乐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演唱风格,演唱个性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在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发展中,政府应该加以重视与引导, 不断挖掘民间艺术,演唱者也应该加强与民间艺术家的交流学习,在融合中实现个性发展,在多元化发展中突显个性。

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长期发展,民族声乐已经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并且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声乐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唱艺术,个性与特色是其发展的动力。本文主要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个性化发展作深入分析探讨,并且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来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个性化发展。

电台主持人个性化发展探析 篇10

一、主持人的主持个性和特点

(一) 多样化

主持人的多样化主持特点主要有二点。第一点, 主持人多变的个性风格与其多样化是由电台要推出的内容和文化决定的。举例来说, 政治辩论性的节目中, 要求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准确, 睿智, 果断。娱乐节目主持人要诙谐幽默, 调侃适度。第二点, 主持人本身的素质和特点又决定了自己主持风格的个性和特色。其中, 主持人本身素质的特性又是由他们的先天遗传、后天培养、生活部分、教育程度和社会经历综合培养而形成的。

(二) 时代化

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的多样变化中, 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风尚习惯会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个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会从侧面塑造主持人素质的特性和个性, 打上时代的烙印。一般来说, 主持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就基本决定了他们的主持风格和个性。在开放而又进步的社会环境里,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个性化趋向于放松而又多变;在落后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主持人的天性和创造力受到抑制, 所以很难形成本身的个性风格。

二、节目主持人个性的表达

(一) 通过语言表达塑造主持特色

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语言可以说是电台主持人表达自身个性的最直观表现。相对于主持风格单一的主持人来说, 那些富有本身个性和气质的主持人语言通常都生动而又鲜活, 并且他们的话语组织能力优秀而又富有创造力, 还能将不同的内容通过多种独特的手段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深刻又快速地理解主持人表达的意思, 同时还能被主持人表达出来的修养和内涵所吸引, 能够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要想取得这种效果, 就需要主持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汲取营养、提高精神文化境界。新闻节目类的主持人语言要尽可能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富于变化又字正腔圆;娱乐节目的主持人语言要幽默诙谐、富于变化、轻松愉快;谈话类的主持人语言要能够打动人心、机敏睿智、朴素平和, 并且能够与嘉宾进行有效的沟通。电台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逻辑并且表现出自身的涵养和文化, 最终目标是通过用语言表达来形成自身具有个性的主持风格。

(二) 了解节目的个性特征

主持人对于电台节目的参与是一个整体全面的过程。自开始策划节目到节目最终成型, 主持人都应该在参与的过程中想办法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节目的个性特征中去。能够让节目的观众、事件、内涵和表现力都相似于自己的个性和主持风格。主持人是“主持演播的人”, 并不是节目的旁观者, 节目的形象特点需要通过主持人对于节目的了解而表现出来, 如果一名主持人没办法做到最基本的对于节目的了解, 那么这档节目的寿命就会因为主持人方面的不足而大大降低。所以节目的性格特征应该很大程度上与电台主持人的个性和主持风格相类似。

(三) 由个人魅力塑造主持风格

主持人要对自身具有的气质和定位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然后进行分析, 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节目。这样节目的整体形象就提高一个档次, 给观众留下的风格定义也是十分深刻的。具体而言, 社会教育类节目如果让一名声音细软而又轻松的主持人来主持, 就会给受众留下没有深度、矫揉造作的坏印象;谈话类的节目如果让声音严肃厚重的人去主持, 会给观众留下不亲切平等的感觉, 潜意识里会觉得主持人居高临下, 缺乏感同身受的平等意识。显而易见的是, 观众第一时间注意到的是主持人本身具有的独特的声音和气质, 而不是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主持人如果能第一眼就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档节目就会因为主持人而让观众觉得深刻、有好感。

结语

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 “求同存异”是媒体人制作节目的本质需求, 既能与受众产生广泛的共鸣, 符合同类型节目传播特性, 还要呈现独特的个性魅力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一档节目而言, 主持人本身是其最大的传播标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更是不同人生体验的展现。个性没有好坏对错, 只有适不适合相应的节目需求。所以我们在寻求主持人魅力个性化发展的同时, 与节目本身的融合更值得我们后续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主持人是电台节目的灵魂, 同时也代表这个节目的面貌与水平, 因此主持人的水准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和受欢迎程度。本文主要从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和水平进行一些讨论。

关键词:电台,主持人,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鹏.播音主持的个性化发展浅析[J].大舞台.2015 (02)

[2]王佳.浅析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服务宗旨及个性塑造[J].西部广播电视.2014 (07)

促进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篇11

健全校本教研网络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市区级骨干教师参与组织与指导工作,每学期对全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听课与评课”、“课堂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与成败”等专题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对教研组的工作实施过程管理。开学初,学校将各教研组教师的课表发给教研组长,各教研组安排教研活动,在全校局域网上公开活动的内容。教研组活动情况有专人检查,学校定期抽查教研活动记录,组织教研组长对教研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交流。

校本教研活动多样化

我校的校本教研以年级为基本单位,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教研的方向和选题,如英语教研组重视抓“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及各年级备课组活动;语文教研组注重科研课题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史地政教研组将“一个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二是迎接挑战、努力创新。)”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路;数学组根据年级特点设计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上了一节精品课,教师先独立钻研教材,设计教案,课后教研组内开展评课活动,从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体育教研组注重开展运动技术、技能练兵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利用每周一、周四下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球类、游泳等训练,每个有专长的教师都有责任将该项目的技术、战术、教学方法传授给其他教师,组内形成了传帮带的教研风气。

校本教研课题化

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认识,改变教师观念的关键。为加强学习,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为每位教师订购一份专业杂志,为每位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订购全年《北京教育》,定期由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学习、研讨,并组织教师参加《北京教育》举办的“我与新课程同行”的征文活动,有多篇征文发表。

学校教科研室每周在固定时间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课改理论,还请专家作报告,如请查有梁教授讲《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请八中龚正行校长讲《课堂教学与学习方法研究》,等等。

经过学习与交流,各课题组的教师重新审核、确立课改课题,并积极申报课改课题,张玉双老师申报的“新课标下的优质课”、袁勤娴老师申报的“阅读学习”等市级课题,都已经顺利开题,进入研究阶段。

用理论指导实践,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我校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探索,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索教学规律。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方面,语文组有袁勤娴老师的“语文课引导——参与型教学模式”、张又平老师的“个性化写作模式”、数学组有刘萍老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王浩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外语组有韩健石老师的“‘SARS’的读写程序模式”、马琳老师的“教为指导,学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地理组有李向珍老师的系列教学模式,如“透视校园”——体验发现的快乐、“自制地球仪”——体验创造的快乐、“论文比赛”体验研究的快乐、“走向社会”——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等等。这些课程得到市、区专家的好评,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校本教研课题化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有主动研究的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题研究有着严格的程序,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个别教师有埋怨情绪,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注意发现典型,培养骨干,以点带面。从本学期开始,我校所有教研组都采取了课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二、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推出骨干教师

搭建平台,充分展示骨干教师的风采

课程改革为教师搭建了舞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在近几年的课改工作中,我校涌现出一批主动投身课改的积极分子。

为了充分展示我校骨干教师的风采,为其提供展示平台,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改活动中,我校由教学处、教科研室牵头,在全校开展了“课改展示课”、“课堂教学设计评比”、“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让教师每人讲一节展示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推出优秀课参加市区大赛,于洋老师、袁勤娴老师、刘萍老师、卢道明老师等都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市、区级奖。

为调动更多教师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我校组织了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比活动,训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许多教师的教案设计新颖,可操作性强,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李向珍老师的教案设计获市级一等奖,郑宝琴、袁勤娴、裴武卫等老师的教案设计获二等奖。

以点带面,建设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树立典型,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我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贯坚持的原则。正是在这种氛围中,我校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风格,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如阮迎老师的阅读学习课、张又平老师的作文课、李向珍老师的地理操作课等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三、开发校本课程,推动全体教师发展

在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上,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作为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

我们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方遥感协会联合开设“人造地球卫星和遥感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并签定了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中国地方遥感协会、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负责为学校提供有关卫星、遥感方面的文字及影像资料,提供参观场所。同时负责培训教师,审定教材,还派出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学校负责根据资料编写教材,派教师授课,负责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我们的校本课程授课形式多样,不仅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还聘请专家直接给学生开设讲座,例如,请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总工程师陈宜元、中南大学的刘峡教授来校,为学生讲述人造地球卫星的构造和资源卫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对“人造地球卫星与遥感信息技术”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安排学生参观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航天博物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征集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在教材内容、授课形式上做了一些改进,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还给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套制作工具。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北京市航天知识竞赛,有16人获得北京市奖项、15人获得海淀区奖项。5月参加北京市2005年“CSA(航天)杯”航天模型比赛,取得中学组团体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沈奇艳、李润佳、赵其惠分别获得中学女生组第二、三、六名的好成绩。2006年5月,我校航天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全国(北方地区)“CSA(航天)杯”航天模型比赛,取得初中组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培养年轻教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个性化发展 篇12

一直以来, 学生对作文有畏难心理。写出来的作文是人云亦云, 空话套话连篇, 了无新意。其中更没有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那么, 我们的立足点就应是:让学生扬真情, 书个性。

一、创设情境

初中一入学, 我就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的、生动的情境, 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体会。这样, 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又使学生获得愉快感受。在实物、动画、音乐语言、表演等情境中, 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 学生还可由此及彼的回忆、畅想、链接和此情境相关联的其他情境。

利用每篇课文课后词语, 运用“写一写, 用一用”方式连词成段, 让学生靠想象把它们连缀成段、连缀成篇。

二、积极评价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信奉这一点并用于写作评价中。及时鼓励, 哪怕只是一个好词, 一个好句, 我都要在课堂上大加赞扬。这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

在每周一节的日记品评课上, 由学生自己读优秀的写作段落或是整个文章,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主动评价, 并在其日记后写上读后感。每篇日记后都有学生们鼓励性, 欣赏性语言, 这对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无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趣味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 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我就在“趣”字上下工夫, 把题目命到学生上, 学生才会童心闪烁, 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为学生设置有趣的写作话题或题目。如《我的美好生活》《———奇遇记》《我的———妈妈》等题目。无任何限制, 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又如话题“电脑”“两代人的对话”“理解”等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可以化大为小, 化虚为实, 以活跃灵动的想象, 海阔天空的思想, 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空间。此时的写作已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满足表达欲望的方式。同时, 我还让学生自由写:近期看的书, 刚刚发生的事, 思想上的小波澜,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并注意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 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想, 无拘无束的说, 挥洒自如的写, 有创造性地表达个性。

四、注重生活

语文课堂不应是作文教学的唯一场所。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真正的场所。在日常生活中, 我提倡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引导他们在多种多样的课余生活中选择、整理写作素材。我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储备”练习。并定期在班上进行交流, 表扬优秀。

同时, 将名家名篇作为学生的必读书目, 并将这种习惯坚持下去。有时在课堂上, 我有意识地将书中生活和现实进行比照, 提醒学生发现并思考其中的异同,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理解, 达到让学生认识深刻的目的。巨变的中国为我们学生展开了一幅又一幅斑斓的画卷, 所以这源头活水成为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上一篇:裂缝发育程度下一篇: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