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自由发展

2024-08-26

个性自由发展(共11篇)

个性自由发展 篇1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举措, 也是充分挖掘个人潜力以及发挥学生个人专长的教育手段。只有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 认清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和教育目标, 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 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个性自由发展

一、前言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 认为职业教育是“二级教育”, 是学生因成绩等原因无法继续求学而退而求其次的就业培训。观念上的误解, 忽略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一部分的育人职能, 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给予积极的引导,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 在倡导个性张扬和创造力的今天, 职业教育应该跳出“职业培训”的错误认识, 回归教育的范畴, 以个性发展为宗旨, 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 因此个人的职业素质, 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发展方向。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 针对个人的职业理想培养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 同时兼顾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立和就职人员的培养上, 填补了高等院校的教育空缺, 两者相辅相成, 为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由于个人的特性、天赋、爱好的不同, 生活背景的多样化等原因, 使得教育本身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发扬学生的个人所长, 并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目标。职业教育为个人成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 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迁, 不断为个人发展提供新的教育与培训。

三、人在普通教育的弊端中渐失个性

1.学前教育——在无个性的生活中熏陶

幼儿园作为人生最初始的早教教育, 应该在充分张扬儿童个人天性的基础上实施智力等方面的启蒙。然而纵观国内外早教的差异, 我国现行的早教事业, 呈现出一种过分强调智力培养的趋势,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或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 无一不是把个性的培养放置在首位, 把早期教育定位在创造性的启蒙上。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上的弊端从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启蒙教育阶段, 很多幼儿园过早的引进小学课本, 提前将学龄前教育变为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 而家长也以孩子提早掌握适龄以外的知识为荣。错误的教学定位, 忽视了启蒙教育阶段应有创造性、趣味性教育, 而过早的将小学的压力施加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 磨灭了童年的乐趣, 扭曲了启蒙阶段的个性养成。

2.中小学教育——个性迷失在沉沉的书包里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期待和脱离了孩子本身个人天赋以外的才能追逐, 加剧了教育的模式化。从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 文化课的成绩就成了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目标, 在可悲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 每个学生被打造成千篇一律的个性, 遵守学校规章, 认真学习等。中小学阶段无形中扼杀了很多孩子刚刚萌生的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和对自己特长学习的渴望。

3.大学教育——个性迷失在对功利的追逐中

大学教育被视作是人才培养的土壤, 然而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洗礼过后, 很多学生将大学校园看作是抒发自己多年来麻木生活的乐土。然而,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 十几年应试教育对个性的压抑和抹杀, 使学生的特长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培养, 并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人格。由于早期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变成一种模仿, 而不能发挥出对某一学科或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发现, 制约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究根到底对科学的发展无利。

四、理想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个性自由发展

1.大职业教育伴随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出, 即融合了教育与培训, 学校内与学校外, 职前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 正规与非正规, 学历与非学历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为学生的职业培养服务。职业教育要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要, 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与劳动力的需求。从职业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看, 职业教育应该面相所有的学习者, 满足他们的职业技能需求, 并根据个人的职业理想, 构建一个开放化的自主学习环境, 职业教育就是衔接个人特长与职业理想的桥梁。

2.职业指导陪伴个体的成长过程

职业的选择应该本着个人的特长、爱好、基本能力等多方面个人主观因素, 而不是单凭客观职业发展动向、薪资待遇等外在条件。在职业的选择时, 首先要认清自己, 然后才能选择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 并热爱本职工作, 忠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使个人的创造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职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的能力, 从个体出发去理性的看待职业。职业指导强调个体成才的内因, 在尊重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 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和谐地结合, 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适当的指导, 并对就业后的工作进行辅导。

3.现代学徒制中展现自我个性

学徒制培训不是今天才开发出来的培训方式, 而是借鉴了前人数百年的技术传承方式而引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徒制的优势在于, 培训目的明确, 在完成职业选择的基础上, 针对有明确职业方向的学徒, 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岗前培训, 就业形势比较明朗。培训内容充分考虑到了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 着力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 很多还可以享受一定的薪资待遇, 解决了学徒教育费用的负担问题。最根本的优点在于, 学徒的选拔过程中, 已经能够充分的估计到个人的能力与个性, 是在实施了个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首先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学徒的个人意愿和职业选择, 而后才是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 完成从起步者到能手, 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这种将技术理论教育与工作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学徒培训模式, 将职业的工作任务按特定的方式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生将职业经验的累积过程与深化知识的过程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现场中获得未来生活工作准则, 而且学生能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不断累积知识。在成长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向更加自由地选择未来发展的道路, 从而实现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个性自由发展 篇2

2. 我以为将心就能比心 现在我才知道并不是真心就能换的到真意。

3. 人只会为自己而活

4. 有些事经历过也未必不好,但就像伤口,一次就够。

5. 左边来不及想念,右边来不及缺陷

6.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7. 净化悲伤,让它随着空气上升。

8. 有些人十句话都不能伤到我, 但你一句话就能让我撕心裂肺,这就是你在我心中地位的差别。

9. 你可以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赚到财富,也可以用自己不相信的药治好疾病,但却无法从自己不爱的人身上获得幸福。

10. 爱你只是因为你很犀利。

11. 突然好想你,在这寂静的夜里。

12. 昨日渐多,明日渐少,这就是人生。

13.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我痛不欲生。

14. 你的失望通常来自你的奢望

15. 爱她,就给她穿上嫁衣,再亲手扒光。

16. 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17. 诽谤别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18. 回忆本来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让过去的都过去。

19.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QQ励志个性签名大全

2.超拽搞笑qq个性签名

3.独一无二的雷人个性签名

4.清新文艺女生唯美个性签名

5.微信伤感个性签名

6.单身男生个性签名

7.大学生正能量励志个性签名

8.爱情至理名言个性签名

9.关于11月的说说个性签名

个性自由发展 篇3

一、临江中学“三课三段”单元教学模式简介

“三课”即自主预学课、合作展示课与探究巩固课。“三段”即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问题拓展阶段。“三课三段”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的教学关系,不让学生在教师的压力下学习,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围绕课改的目标和要求,笔者在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进行探索。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相互学习。首先,笔者将学生按照考试成绩的优异进行平均分组,即每组都有不同成绩等次的学生,并要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一一“结对”,形成传、帮、带的联动机制。学生平时建立了友谊,沟通缺少隔阂,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有效。然后,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的讲解,并不像过去一样由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找出问题,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组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不讲解;第二种是经过讨论还没有结果的,就请小组长记录下来,讨论完后,再请记录的学生提出本组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当然,某些重难点问题笔者会适当进行讲解或补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笔者发现不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充分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譬如美妙的音乐、生动的音像图画、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的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运用知识。”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学习有关颜色的单词时,笔者把学生带出了教室,来到操场上,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快乐地学英语。在这堂课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声地说英语,并开心地一起分享了大自然的美。再如:在学习关于give的用法时,笔者先用之前学过的实物单词(像apple,book,pen等)结合学过的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来进行问答,然后做出把实物给另一同学的动作,最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情境造出含有“give sth.to sb.”或“give sb. sth.”的句子。这样既复习了旧句型和单词,又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和操练了新的短语。

三、以兴趣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

1.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内外的各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基于以上目标,笔者每个月都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竞赛。开学第一个月举办的是英语书法竞赛。先让班上的学生每人都写一副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墙上,然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十副作品,再分别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后,教师根据奖项让两名科代表作为主持人为获奖学生颁发不同的奖品。开展了这次书法竞赛后,很多学生都非常热衷于练习书写,字迹相比刚进校时也有了大大的提高。第二个月开展的是单词和句子的翻译竞赛。在课前,笔者将汉语单词和句子写在若干纸条上,竞赛时,学生自愿到台前抽一张纸条,然后在黑板上用英语写下所抽纸条上相应的单词和句子。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全部写对的学生会得到教师赠送的一份小礼物。以后笔者还计划开展单词与课文朗读比赛、对话表演等。

2.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鼓励并要求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教读单词和课文。课堂上,学生主动向笔者借了教参,拷了PPT课件,以及咨询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后开始备课。之后,他们也提前布置好学生的预习任务。等到那天上课时,笔者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参与小组讨论、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当笔者发现小老师就某些问题没有讲解清楚时,笔者就以学生的身份举手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通过这个引导和提示,小老师就能进一步做出补充讲解。对于某些实在没办法让学生弄明白的问题,这个小老师还非常机智地点名让笔者来回答。这节由学生来上的课,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学内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老师表现得有些拘谨,但是学生在备课中能够主动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养成了爱动脑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且学生对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模式感到非常新鲜,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

个性自由发展 篇4

写作活动, 是充满人性美、充满快乐的情感体验、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 是没有灵魂的作文。

其实, 小学生作文做到个性化, 应当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因为每个孩子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 就像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外貌一样。小学生年龄虽小,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的丰富不亚于成人。, 小学生的作文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本真。这也是时代的召唤,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如何使小学生的作文达到个性化呢?

一、找准定位, 创设宽松自由的作文教学的氛围

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 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 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 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 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定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 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 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 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差异, 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 消解写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二、开放时空, 寻求广阔灵活的作文教学的渠道

1放飞想像与幻想, 让学生享受习作的乐趣。

作文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无不经过想像而产生。

作文需要想像, 而小学生正以想像见长。所以, 作文起步教学必须基于此而顺于此, 引导学生朝着“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像”的方向起步, 而不是一开始教学, 就让他们走进模式, 走向技能, 放弃自己想像的自由和权利。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之鸟一旦高飞, 脑中就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写一次这样的作文, 想像力便得到一次锻炼, 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 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像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就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习作指导方面, 我逐渐转变了重心, 重点不再是指导学生该怎么写, 不该怎么写方面, 而是激活学生的生活“储备”,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打开他们的话匣。少了限制, 少了要求, 尊重学生的第一感触、第一想法、第一体验, 真正地把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这样以来, 学生的习作才是鲜活的, 充满个性的。

2关注生活与积累, 让学生的“平时练笔”成为一方乐园。

我们都知道, 教材中设置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是按一定的系统、写作知识技巧布点设计的, 单靠这一些训练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写作的技能技巧凭借一两次训练是很难形成的。丰富的知识、经验、阅历、感受, 才是写作最重要的根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多渠道大量地接收新思想、新信息, 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信息不断地积累和内化, 学生思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写作起来自然会越来越兴致勃勃。

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积累。写作训练的重心从课内移向课外, 与课堂作文相比, 我们更注重学生平时的练笔、日记、周记等。让这一片园地成为学生“袒露童心”、“体验童趣”、“抒写童话”、“释放童真”的乐园。在这一片乐园中,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与积累、个性与特长,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把写作的自由与权力还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写作的自由与快乐.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章例活》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水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 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素材。问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学生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叹的、唱的什么。作文的题材就会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

3尝试综合, 跨学科作文的探索。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学习中处处是作文。作文教学可结合在各科的教学之中。如:指导学生给自己的美术作品写说明, 给自己的电脑作品写设计意图说明, 给他人的作品写鉴赏;数学学习一得;在常识、生活与活动、思想品德等学科中更是蕴藏着无究的写作素材资源。

三、优化评改,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们追求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首先我们对学生习作的评改必须具有个性化, 必须下大力气改变“学生写, 教师改”这种传统单一的评改方式, 可以尝试使用师评生改、集体评改、学生互相评改、学生自我评改、“诊断式评改”、“鉴赏式评改”等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

每篇习作, 都是学生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 故而, 评改过程必须坚持鼓励为主, 多发现一些闪光点, 对于文中的一些问题应采用“商量”的语气, “合作”的办法来解决。

共同兴趣、异常事件、个性自由 篇5

一、新闻求新与关注“共同兴趣”

共同兴趣主要是指新闻受众对某些事件的广泛关心、共同关注的心理指向或趋向。在一些新闻学术文章、专著中,“共同兴趣有的称共同需要或共同关心、共同关注,都是一个意思”①。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与口头传播、书信传播、电信(电话)传播等手段和途径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新闻传播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如就一张报纸来说,报纸印刷出来,希望大家都来买,都愿意读,那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要,而是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某种共同兴趣的需要。否则,报纸就没有销路,甚至连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也不可能了。因此,“共同”的范围越大,报纸销路才可越好。从这一角度上讲,“报纸是依赖共同兴趣而生存的”②。因此,及时抓住、客观报道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或愿望,是新闻属性的一个重要显现。

肯定了对共同兴趣的关注,那么,新闻又怎么可能出新意呢?其实,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和出新意并不相互排斥。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不仅是个别人关心的事件或愿望。而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或采取不同手段、不同形式来展开,因而仍可创出新意。若排斥共同兴趣,新闻就难以被广大受众所关注;而忽视创出新意,新闻就难以吸引广大受众而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要处理好关注共同兴趣与求新的关系,还必须建立其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例如,惩治犯罪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社会热点,但不同的人对其关注的具体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新闻对惩治犯罪的报道,就有一个正确选择的问题,“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③。对残暴、猥亵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叙述,因为对此不加保留的描述,可能会对那些本来有犯罪企图和犯罪行为的人起一种传播犯罪伎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一些思想不健康或行为不端的人的仿效,同时还可能给被害者及其家属带来痛苦,也使一些受众产生恐惧。

二、新闻求新与把握“异常事件”

异常事件是与正常事件、平常事件或常见事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发生时空、发生状态、发生程度、发生缘故等与一般事件有所不同的新奇事件。异常的事件往往会给人以新奇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正如新闻心理学家所指出:“对新闻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这一心理是受众普遍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的动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④一些新闻媒体、新闻栏目、新闻报道之所以获得受众的喜爱,得到受众的青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注重满足受众的新奇心理,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把快速采编、刊发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视作新闻求新的重要方法,这是不无道理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敏锐观察、深入挖掘、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以尽可能奇异、诱人的新闻题材,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心理,是新闻求新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求新并不等于猎奇,也不是对异常事件的炒作。如果过度渲染异常事件,只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英国艾滋杀手”的有关报道。该新闻主要讲述一位英国律师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下,不告知其女友,导致女友也遭感染的事件。在2003年10月,中国有超过十家的媒体争相报道此事。美国新闻学家休梅克提出了把握“新闻异常性”的重要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他指出:“异常的东西可以是负面的或是正面的。好的东西也可能是异常的,例如,假如有人活到120岁。这是件好事,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说这是异常的,因为此人活得比平均寿命长。再举一例,如果一种新的能源突然被发现,这一新的能源相对于其他能源来说是异常的,因为它不同于后者。但这是件好事。所以,异常的东西既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⑤因此,即便新闻关注异常的事件,也决不能沉溺于负面或阴暗的报道之中。

三、新闻求新与彰显“个性自由”

个性报道与自由创作是激活新闻求新的重要驱动力,因而个性与自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概念,是被广泛使用的。若一味否定报道的个性、随意干预传播的自由,确实不利于建立新闻创新机制、激发新闻创新活力。但是,彰显新闻的个性与自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新闻的求真务实精神。

例如,对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或人文景观惨遭破坏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不管属于什么阶层,对这种现象持什么态度,都渴望了解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如果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了其真相及原因,也就是求真务实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自身的特长,从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的报道层面、不同的报道形式,组织富有专题特色的跟踪报道、系列报道、互动报道等,对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进行深度报道或述评,表明新闻媒体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或看法,则可展示报道的个性,体现创作的自由,见其新闻的新意。当然,不同的新闻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载体形态和受众对象,会产生不同的采编策划和采编风格,但是都不能改变其所报道的事实真相及原因。因此,在新闻求新中彰显个性自由与体现求真务实精神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两者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如果排斥求真务实,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忽视个性自由,新闻就难以形成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①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8.

③范长敏等。进家入户听民声〔J〕.北京.新闻战线2004.5.23.

④吴飞。新闻编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62.

⑤张。国内媒体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中价值取向的“是”与“非”〔J〕.北京.新闻与写作2004.5.

个性自由发展 篇6

一. 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

我曾经听过一节作文课, 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教师思路很清晰。首先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其次引导学生审题, 强调注意“有意义”一词;再是学生分组谈构思;然后学生快速作文;最后是全班交流。有些同学写的是第一次做家务, 懂得体贴父母了, 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些同学写的是自己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事情, 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但有一位同学写的是自己童年时候捉谜藏钻到煤灰堆里, 出来吓晕奶奶而挨打的事, 老师的脸色由晴转阴, 低声愠道:“这样的事有意义吗?”学生不约而同地随声应道:“没意义。”这个学生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整节课一言不发。

有的人童年是天真的, 是美好的;也有的人童年是辛酸的, 是苦涩的。无论是美好的还是苦涩的, 但我相信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都是最深刻的, 那么最深刻的记忆为什么要堵住学生的嘴巴不让他们说呢?难道硬要教唆学生说假话, 说套话吗?所以要想让学生敢大胆地写真话作文, 老师必须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 鼓励他们说真话, 抒真情, 这样, 学生才会开放思想, 大胆习作。

二. 善于引导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最害怕作文, 他们的作文往往脱离生活, 缺乏属于孩子的鲜活的个性, 由于缺乏实践, 让人明显感觉到他们的作文是闭门造车, 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甚至无话可说, 无情可抒。更有甚者, 被逼无奈, 干脆采用“复制”“克隆”的方法完成任务。许多老师最迷茫的也是作文教学, 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个劲地想方设法让学生炮制出高分作文。孰不知习作要从广泛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 认识事物, 积累素材, 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喜、怒、哀、乐等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心灵。也许有人会说:“难道那些消极甚至卑劣的思想, 为了追求真实, 也要尊重吗?”不错, 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情感表达, 作为教师, 都应该尊重, 不过在尊重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 我班曾经有一名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作文中写了因为误会, 班上一名同学对他大打出手的事, 我把他叫到一边, 不住地故意煽风点火, 以激起他心中的愤怒。看着他异常激动我知道火候已到。说:“你能把他打你的经过以及你此时的神情, 动作和心情写出来给我看看吗?”手中的笔成了他发泄的工具, 不一会儿就写出来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 要知道他的作文, 以前从来没超过二百字呀, 其中有一段最精彩的是这样写的:想起那一次, 我浑身的血液就直冲脑门, 不由自主地便握紧了拳头, 牙齿咬得“咯咯”响, 眼睛里可能已喷射出仇恨的火花……不过里面也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的语言。我没有批评他, 反而找出几个段落,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看着他激动的心情已渐渐平静, 脸上有了笑意。我说:“想报复吗?”他看着我不吭声, 我又笑着说:“你报复他, 然后他不服气又报复你, 你能再想想续写一个结果吗?”他思索了一会, 写出了结果, 这结果便是两败俱伤。我接着说:“两败俱伤, 你赢了吗?为这么一件小事毁掉自己, 划算吗?”他摇了摇头。“那么如果你主动去找他解释清楚, 并告诉他你还把他当朋友, 他会怎样呢?你好好想想吧。”我趁机找到那位打他的同学了解情况, 其实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 并愿意道歉。结果他们当着我的面和好了。于是我再让他读读自己的作文, 觉得不妥的地方, 修改一下, 结果那些不文明的语言被他删掉了或改动了。结尾还引用了一句名言“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这篇作文作为本次最佳习作在全班展示, 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他从此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不难看出这次习作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更重要的是有了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真实、自由的人性作文。

有创意有个性的自由表达 篇7

一、同一活动, 多种拟题

新课标一反传统作文教学的常规, 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 同时强调“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 自由表达”。一个“自主拟题”, 一个“自由表达”, 就把作文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自主拟题, 实质是让学生自主选材, 自主立意;自由表达, 实质是让学生自定写作方法, 自由地遣词造句, 畅所欲言。为了使学生能自主拟题, 自由表达, 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确定作文训练内容, 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选材立意, 多方面地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当然, 学生自由命题作文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进行, 特别是高年级, 而是受到文体、题材等多方面限制的。具体地说, 就是要求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进行作文。例如:为了让学生就班上组织开展的一次登山活动写一篇作文,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那天的登山活动情景, 交流登山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 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 使学生沉浸在那欢乐的登山活动之中。教师适时提议:“能否把这难忘的经历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只要是与这次登山有关的都可以写。”即变教师命题学生做为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做, 同学们自然欣然接受。紧接着出示习作要求:“根据登山活动过程, 或描写动人情景, 或叙述难忘经历, 或抒发真情实感, 或表达启示感悟, 总之, 什么印象最深, 感受最真切就写什么, 而且题目自定。”同学们激情高涨, 所拟题目新奇多样, 如《登秀峰》《登山那天》《登山的启示》……这样, 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挖掘主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 只要真正做到教师命题作文与学生自由命题作文的合理结合, 学生就能乐于作文, 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二、同一题目, 多种立意

题目确定以后, 就是如何立意。如果硬把学生的思维套在教师的框框里, 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路, 只会导致全班作文大同小异, 甚至千人一面, 走进公式化的死胡同, 压制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 还抑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所以, 教师在学生确定作文题目的同时, 应及时启发学生:同一个题目可以从多种角度立意, 重在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再以登山活动为例, 有的同学通过描写登山途中所看到的景物, 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有的通过叙述登山活动经过, 抒发自己将得到的人生感悟和启迪———做任何事, 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脚踏实地, 付出艰苦努力和辛勤汗水;有的则通过记叙登山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等好人好事, 颂扬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精神, 突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这样同一题目多种立意, 既启发了学生思维, 又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们还从人们对环保问题关注、对现代生活热爱、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农村生活增添活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立意, 读来亲切感人。通过这一点, 使我们感悟到学生的习作因想象而精彩, 他们的生命因想象而色彩斑斓。

三、同一感情, 自由表达

“自由表达”, 一是指让学生自主选择表达内容, 写真话, 抒真情;二是指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或记叙, 或说明, 或议论,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

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后, 就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即如何布局谋篇了, 而结构的安排是否巧妙, 又直接影响思想感情表达的程度。教师在作文指导过程中, 应启发学生借鉴平时学习过的范文, 根据不同题材确定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以登山活动为例, 同是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有的按游览的顺序, 一步一景, 字里行间透出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喜欢按“总述———分述———总述”顺序写, 首尾呼应,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有的采用记叙文的方式, 也有少数同学用儿歌的形式。同学们根据个人喜欢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就说作文的开头, 同一题目, 表达同一思想感情的学生, 开头方法有多种:如以《登山》为题的同学, 同样是写登山比赛内容的, 有的从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开头:“星期三上午, 我们学校五年级以上的同学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有的截取登山中最精彩的镜头开头:“加油!加油!登山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还有的采用回忆的方式开头:“登山活动虽然结束了, 但活动中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同样, 结尾也采用了多种方法, 如首尾呼应法, 启发性结尾法等等。

个性自由发展 篇8

一、利用游戏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与环节,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 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做好新课导入是极为有必要的。而通过合适的游戏对新课进行导入,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时, 之前教师是采取拼贴或者是画图的形式, 来对学生讲解在构图的过程中要将主要的物体摆在主要的位置之上, 而现今采取Photoshop能够让构图知识更加的形象化, 即将Photoshop, 通过复制粘贴, 导入一些图片, 如陶罐、水果以及蔬菜等, 然后再利用自由移动与变换的功能, 对构图的要求进行讲解与说明, 并且通过不一样的构图演示来向学生解释怎样的构图才是科学合理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对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复习, 同时还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的基础。

二、通过游戏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单调的教授往往会使台下的学生感到乏味、枯燥, 尤其是在其遇见容易搞混或者是比较难画的图案的时, 更是如此。长久以往, 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与热情就会逐渐消失。假使美术教师可以合理有效的使用游戏展开课堂教学, 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习过程中所遇见的难题也将随之解开。

如《生动的纸面具》, 该课的重点为立体构成知识的学习, 设计并制作出生动、有趣的纸面具, 对学生而言, 其中的学习难点为通过凹凸面来实现装饰性与立体性。此时,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展开, 其具体操作为:教师首先告诉同学来进行一个游戏———测试同学们的能力, 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纸片且提问“同学们可以想办法将这个纸片立在桌上吗?”通过思考之后, 了解到将三角形纸片折一折就能够立在桌上, 然后教师再给出一张圆形的纸片, 并问“现在同学们可以把圆形的纸片鼓起来吗?”也许通过思考后学生无法实现这一要求, 那么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 沿着圆的半径将纸片剪开, 将部分进行叠在一起且予以粘合, 就会出现一个凹凸面, 进而使圆形的纸片就好像锥形鼓起来。通过将圆形纸片鼓起来的游戏, 可以达到两个效果, 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展现学生的美术个性;通过游戏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并且重难点与兴趣点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相互转化。

三、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究, 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使其能够展开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进而渐渐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培养。众所周知, 游戏原本就属于群体行为, 游戏的过程是一个相对较为自由的情境, 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 充分展现其自身的能力,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主动和其他学生沟通、互动, 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与模仿, 且相互之间进行评价, 以此在游戏中获得快乐, 且达到提升技能的目的。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与其他人的交流能力, 提升和其他人协作的能力, 进而养成一定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另外, 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游戏活动的成功概率, 且使学生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 提升任务实现的效率, 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而最终养成良好的团结意识。

比如在对《梦幻中的城堡》一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游戏———梦幻城堡大比拼, 在这一游戏活动过程中, 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4~5人, 要求学生们充分展现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团结合作, 共同完成“我的梦幻城堡”这幅画。完成创作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各组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然后由学生和教师一同投票, 选出其中最佳的作品。在这一游戏活动中, 教师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 可以设置一些奖项, 以便让各个小组参与竞争, 例如“最佳创意奖”、“优胜奖”以及“最佳团队奖”等等。在这种类型的活动当中, 同学们将学习看作是游戏, 且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展现个性, 团结协作, 进而在无形实现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结语

个性自由发展 篇9

一、自由写作, 距离孩子们到底有多远?

民间有谚言:“小孩不说假话”。这正如《皇帝的新装》中敢于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 孩童时代, 小孩不懂人情世故, 不谙尔虞我诈, 为何偏偏在作文上就喜欢假、大、空地编造呢?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敢于“童言无忌”, 敢于畅所欲言, 为何一拿笔作文就“心中一团漆黑, 眼前一片空白”呢?

枷锁来自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准确地说, 来自于我们语文老师心中那所谓的作文规范。作文起步, 便要标点正确, 会分段落;其次, 要求语句通顺, 详略得当, 书写规范, 表达准确;更高要求还要有细节描写, 会列提纲, 写作要有速度, 不同的开头结尾……落实下来, 对表达技巧的传授和华丽文风的追求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全部。于是, 一到作文课, 教师就要正襟危坐, 板起面孔, 端起架子, 提起要求, 开始了正儿八经地传授, 而孩子们呢?写作的欲望还来不及形成, 形式上的枷锁已经牢牢套在了身上。对他们来说, 作文有何兴趣可言, 又怎能不畏惧呢?

且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考试》一课。作文前, 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蕴含“陷阱”的考试, 全班同学踊跃参与, 但考试结果却大大出乎同学们意外 (设计了20题的考卷却在结尾处说明只需要做第二题即可) , 于是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表达欲望, 都觉得不吐不快。整个作文课上, 于老师没有一次技法指导, 没有提任何习作要求, 但学生却将这件事情从心理活动, 语言对话, 神态描写等方面写得细致入微, 活灵活现。再如窦桂梅老师上《捶捶乐》一课, 课堂上毫无写作技法的灌输, 仅是通过创设为捶捶乐写说明书的情景, 和生活联系, 来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 学生即能欣然命笔, 水到渠成。

勿庸讳言, 当前的作文教学, 对写作技巧和形式的过度追求让孩子的想象“飞”不起来, 使孩子的思维“跃”不起来, 已经牢牢地束缚住了孩子真情实感的表达。写作技巧不需要吗?不是!写作技巧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来渗透的, 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如果把真情实感比作一个人的身材, 而写作技巧则是化妆。对小学生而言, 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 没有虚伪, 在于天真袒露, 同样, 文章的魅力也在于真情实感。

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曾言:“只有自由, 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 也有犯错误的自由, 只有这样, 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小学生作文实现个性化, 就必须淡化作文技法的辅导, 让孩子自由地表达, 让他们练练“胡说八道”, 让他们写写“放胆文”, 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让他们心情放松地作文, 让孩子心里的话语自由地流淌, 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

二、自主评改, 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曾有语文教师向笔者戏言:“怕是前世杀了人, 今生罚我教语文。”究其原因, 大多慨叹:作文批改太辛苦!甚至有人“危言耸听”:繁重的作文批改已经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由脑力劳动逐渐向体力劳动转变。试看, 学生的作文本上“鲜血淋漓”、“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除了删、改、添、补外, 还要加眉批、尾批等, 真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而学生呢?又有几位将老师辛苦的修改真正吸收理解了?如“姐姐的打扮和穿着”一句, 学生将“穿”字写错, 老师帮他改正后, 让他重新抄写, 学生居然将“和穿”作为一个词反复抄写。可见, 老师的辛勤劳动与回报并不成正比, 老师改了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作文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 因为他们对自己笔下的文章最有发言权……”由此可见, “佳作常从改中来, 乃是自己改出来的。事实上, 当学生真正在考场上作文时, 又有哪一位老师能在修改上帮得上忙呢?学生自主评改可以是自读自改, 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 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 更换一个标点, 对于学生来说, 都是一种收获, 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强得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 在读中自我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读,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 默读习作, 补充不具体的内容, 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 逐段逐句轻声细读, 修改不通顺的病句, 改正用错的字;四读, 有感情地朗读, 全面检查润色。学生自主评改还可以是小组互读互改, 通过寻找和展示自我的闪光点, 欣赏与交流作文的成功之处, 在交流中品评和辩论, 还可征求原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 自主地修改习作。

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评改包办代替似乎已成定势, 让学生的自主评改似乎要面临着社会、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 有人要问:眼真真地看着学生作文本上的错误不去改吗?学生能有这种修改能力吗?问题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评改的能力, 形成评改的习惯。“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授给学生恰当的作文修改方法, 是为明智之举。

那么, 教师的评改是不是不要了呢?关键是要看教师评改的作用, 教师评改作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此次作文学生的优缺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评讲来指导学生修改提高自己的作文。因此, 教师的作文评改应主要在评, 给学生指明改的方向, 教师的改只在其次;而学生应该在教师评的指导下, 通过自改、互改来修改作文。如此看来, 教师的评决定着学生的改的方向, 并非不重要, 而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自然表达, 孩子的个性成长到底有多难?

我们的孩子有自然成文的本领吗?离开了教师的辅导, 他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太多太多的顾忌, 束缚了教师自己的思想, 捆绑住了学生的手脚。给予孩子希望的目光, 他必然能进入自然成文的境界。

首先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生活。再枯燥、再单调的日子, 在孩子们看来, 都是灿烂和多姿的, 这来自于他们天性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其次是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的翅膀让孩子们赋予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气和动力。其三是独特的创造性和感受性, 能敏锐地捕捉自己内心的变化和外界的变化。但是, 孩子最需要的是教师对孩子独特生活、想象、感受的鼓励、肯定和认可。譬如, 同样是面对春色, 王维倾诉的是“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的相思之苦;杜甫表达的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忧郁之愁;而韩愈满怀的却是“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喜悦之情。感情的自然流露, 真的是妙手偶得, 浑然天成。

呵护个性阅读,放飞自由心灵 篇10

一、感悟文本,多角度地碰撞文本内涵,实现和文本的交融与同构

(一)感受与体验

阅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意,更重要的是在反复的研读中让学生感知、感受,唤醒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深研文本,读出感受。教师在指导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揣摩,只有当学生的感受是自我的,才能彰显个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有下面一段文字:“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中……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读着这些文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感到生命的涌动,或感到生命力的顽强,或从古老中看到新生,或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受,不仅要仔细品味,更要激发感情。

(二)想象与联想

文本阅读是感悟性很强的心理活动,同样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阅读时,运用想象、联想,将文本的情景、形象、情感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或类似的生活体验,再创物象,再设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悟。李煜《虞美人》,词人由眼前之景“春花”、“秋月”、“小楼”联想到“昨夜东风”、“往事”,并由此想象故园的景况,“雕栏玉砌应犹在”。词人的“愁”从实景与虚景之间涌出。此时,阅读者眼前除了那“景”那“物”以外,还凸现那翘望故园的被囚之君主的形象,或“望月慨叹”,或“悲愤长歌”,或“凭栏远眺”。而那“一江春水”般的愁思,则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这“景外之景”、“味外之味”因人而异,尽显个性。

(三)品味与审美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体味文本中的人文底蕴和生命灵气,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我曾向学生推荐阅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有的学生说,读不懂这部小说。作者对主人公福贵是褒是贬?“福贵”这一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福贵的一生真不幸;有的学生疑惑:这部小说是劝人为善,还是揭示人生无常的生命观?对此,我认为教师只须从以下两点进行点拨,学生就能读懂这部小说。①这部小说特殊魅力在于它的象征意味。小说的象征意义不在具体的物,而是在整体情节上。②题目是《活着》,应扣住“活着”所蕴涵的意义来探究其象征意义。这样,学生可以从小说情节的象征功能上去探究其深刻意义;可以从主人公整个的生活过程去思考;也可以从题目入手,挖掘“活着”的深层意义。在解读中,品味生命的苦难,品味承受苦难的悲怆,品味面对死亡的沉重……在品味文本、获得深层感知的基础上,将所获得的理解与深刻的体会贯通起来,从而进入审美领悟阶段。

二、扬弃文本,在感悟的基础上,进入理性的思考,完成对文本的解构与超越

(一)发现与积累

读有所得,这“得”就是发现。一词、一句、或一小片段,只要能在你眼前闪光的,就可能是金子。当然,鉴赏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阅读者对文本的评判。《守财奴》的葛朗台老头是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由原始积累过渡到金融资本时代的资本家的典型。文中描写葛朗台老头抢夺梳妆匣、诱骗欧也妮签字放弃继承权的卑劣行径,读者从中看到其“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的形象。但有的学生却看到“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和法制在制约着他”。由此可见,“丑”的行为中却有“美点”——资产阶级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历史进步性。在这一点上更彰显着阅读个性的魅力。学生不断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储积起来,这就是阅读积累。学生妙词佳句的喷薄,思维火花的闪现,心灵情感的震颤,都是建立在丰富内存的基础上的。学生阅读时积累妙词佳句、积累布局谋篇、积累理解感受、积累思想感情,从而在某一个场合、某一瞬间,喷发出来,得到个性的张扬。

(二)质疑与反思

教师要善于激疑,在设疑训练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能力。如《故都的秋》,郁达夫认为“秋悲凉的”,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却感到“万类霜天竟自由”,这是为什么?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作者的心态、作者的身份、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要激励学生突破固有的观念,大胆质疑,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深化自己的认识。

个性自由发展 篇11

课堂管理个性自由是指在课堂的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中, 在合理权威的限制下, 学生应该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处理自己的事务所需要的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 并具备实现这些自由的能力.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模式中个性自由的缺陷体现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各个层面:在时间上, 一节课40分钟, 均为接受学习, 学生缺少提问、思考、表达自己观点与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空间管理方面, 教室由学校统一布置过分强调统一, 掩盖差异, 失去个性与特色. 在数学课堂氛围管理中, 教师仅仅从管理的效果出发强调课堂纪律, 为了获取宁静而保持沉默, 为了避免混乱而扼杀活跃, 课堂气氛没有发挥原本充满了鲜活生命取向的动态力量. 数学教学管理方面, “我管你听”、“重灌输轻探究”、“一讲到底”、“一问一答”、“ 重结果轻过程” 等, 剥夺了生生合作, 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自由发挥.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个性自由缺失的原因

小学数学课堂个性自由的缺失体现在:第一, 教育评价的某些指向. 在学校教育中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使学生形成了世界观和价值观, 抑制个性与差异成为了数学课堂的共同特点. 第二, 轻过程重结果, 过分追求成绩. 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 使学生收起个性的锋芒, 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加入到盲目的追求数学分数的大军. 第三, 教师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中, 一方面使用监督, 纪律和处罚, 另一方面又以身份和奖励等诱使学生自觉接受规训, 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自我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数学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 这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个性自由缺失的痼疾所在.

三、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个性缺失的对策

在西方国家的数学课堂上, 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渗透的是鼓励思考和质疑的数学精神.中国数学教育需要深刻反思, 寻找自我认同的目标和潜能方向, 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个性思维在学习和数学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 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管理的主体性

实践证明, 只有对传统评价观念进行改革、承认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外在和内在障碍, 学生自主参与式数学课堂管理既确立了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又不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真正做到正确处理自由和权威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可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需要, 师生协商制定数学课堂规则, 学生主动参与管理活动, 学生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课堂规范、学习内容和交往方式等, 来促进自身个性自由的发展, 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动性和自主性, 才敢对知识有所质疑, 有所创造, 使其成为学生有独立思维的、鲜明个性和个体差异性的人. 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管理中理应将学生当作主体, 而不是控制的对象.

(二) 关爱学生, 实现教师管理理念与角色的转变

1.爱与关怀的理念贯穿整个管理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关心学生获得知识的需要、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师生人格平等, 理解某些学生表面上偏激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信学生有自制能力, 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使学生感觉到信心和勇气.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发展, 要求教师的原有角色在三个方面发生转变:由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与参与者;由教学秩序的管理者转向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引导者;由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者转向学生发展和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三) 在时空管理上, 留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1.时间管理

在时间管理中渗透个性自由的思想, 要求数学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安排要留出学生自主思考和活动时间. 优秀的教师最常采用的方法不是一讲到底, 而是留点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留点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讲, 留点空间让学生动脑, 值得借鉴.

2. 空间管理

学生个性自由的成长首先需要提供物理环境上的支持, 如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教室空间的改造. 可采用 “秧田式”、 “马蹄形”、“圆圈形”等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让学生 “自我完成”的课堂环境, 更多地赋予学生富于弹性与变化的空间, 提供学生建构数学课堂生活意义的自由. 其次,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机会和条件, 鼓励学生思考, 允许学生尽可能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四) 加强数学教学过程管理,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上一篇:语用活动下一篇:富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