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康复训练

2024-11-23

精神康复训练(共9篇)

精神康复训练 篇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提高以及诸多因素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临床发病率较高, 如何治疗及控制抑郁情绪, 临床上方法较多, 疗效不一[1,2,3]。其中精神康复治疗在精神科越来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对于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全面走向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探讨精神康复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31例抑郁症患者实施精神康复训练, 并进行对照观察,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青岛优抚医院收治的62例抑郁症患者, 包括男19例, 女43例, 年龄18~65岁, 平均33.7岁, 总病程1~12年, 平均6.3年。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4项, HAMD) 平分≥21分, 排除有严重躯体疾患或脑器质性疾病[4~5]。将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服药剂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 按照常规护理要求开展各项护理工作, 自由活动, 顺其自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病区护士陪同到康复活动中心, 进行精神康复训练, 2次/周, 60 min/次, 12周为一个康复训练周期。具体措施:由具体负责精神康复训练的康复护士做好各项康复训练记录, 可根据病员的兴趣爱好, 因人而异的安排和开展各项工娱疗活动, 提高病员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1.2.1 工娱治疗

治疗项目有: (1) 工疗如手工制作、编制、折纸、树叶粘贴画、书法、绘画等; (2) 娱疗如:广场舞、阅读写作、朗诵、秧歌等;体疗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扑克、健身、广播操等; (3) 音疗如:聆听音乐、教唱歌曲、卡拉OK演唱等。

1.2.2 心理支持

活动进行时, 康复护士与患者沟通, 通过语言和行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自我、做到真诚表露自我和接纳, 对所出现的抑郁、焦虑情绪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做到及时了解,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 释放内心的抑郁和痛苦给予鼓励。同时对于因症状的影响, 思维缓慢的抑郁症患者护士应耐心对待, 必要时给予启发性提问及合理解释和安慰, 协助患者表达看法。每次训练结束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训练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医患互动, 使患者加深认识自卑心理对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解答疑难问题, 强化树立自信的心态, 充分调动病员的参与热情。

1.2.3 健康知识培训

在治疗过程中每月定期进行l~2次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讲授有关心理卫生、压力应对、健康教育、时事宣教等, 并与患者自由讨论或提问, 给予心理护理、认知治疗、引导患者正确的看待问题。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长期性和必要性, 正确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在训练前及训练12周末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的测评。SDS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 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症患者的主观感受;HAMD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24项版本量表, 实用于抑郁状态的成人, 总分能够较好的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SDS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前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65, P>0.05) , 两组训练12周后与训练前对比均有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86、4.91, P<0.05) , 但观察组训练12周后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11.13, P<0.01)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HAMD评定比较

两组患者训练前HAMD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26, P>0.05) , 两组训练12周后与训练前对比均有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7.48、4.52, P<0.05) , 训练12周后观察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 差异统计学意义 (t=12.39, P<0.01) , 见表2。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常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睡眠障碍, 自责、自卑,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感到慢性疲劳、精力缺乏, 自杀率高。其病因尚不明确, 但心理社会因素的促发作用不可忽视[6,7]。随着社会的进步, 抑郁症患者急需得到全面精神康复训练和治疗, 不但要求患者无症状, 还要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以便为全面回归社会做准备。

通过对观察组患者12周的精神康复训练的观察, 结果显示其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抑郁症状明显改善。SDS反映了抑郁状态的4组特异性症状即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夜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8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以及抑郁的心理障碍。这些症状的明显改善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作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训练使患者认识到情绪和生活信念与疾病的关系, 对抑郁症的心理状况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这大大减少了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症状如抑郁、自卑等, 患者的抑郁情绪明显减轻, 生活兴趣方面明显好转。

抑郁症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常会感到绝望、无助和无用,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神康复训练通过系统的健康知识灌输、医患互动、情感交流和技能实践, 改变了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使患者树立了正确的康复理念, 有效提高了心理应激能力,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适当的体育锻炼、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是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训练不错的选择, 因此, 对于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结合必要的、系统的精神康复训练, 对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康复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康复状态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和控制抑郁症提供临床帮助。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 进行12周的心理康复训练, 训练前后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测评, 观察康复效果。结果:经评定, 治疗前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周后, 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3, P<0.01) ;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9, P<0.01) 。结论:精神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 有效提高社会功能;提示临床上应注意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必要的精神康复训练, 以促进病情康复。

关键词:精神康复训练,抑郁症,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杨君建.集体康复训练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1) :57-58.

[2]罗小琴, 伍小敏.滋水清肝饮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4) :16-17.

[3]钱志梅, 李谦, 张苏静.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3) :58-59.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87-89.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5-42.

[6]钟柳波.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09-110.

[7]刘倩.心理护理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9) :80-81.

精神康复训练 篇2

主器械:球、球门辅助器械:独木桥、雪碧瓶

前期思考:

1以往我让孩子在球类玩时都是用手来完成游戏的,在运动游戏过程中,我都是引导幼儿

以拍球、手传球、左右交替拍,孩子们刚开始兴趣很浓厚,但时间长了,还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他们对这些动作练习显得枯燥,乏味。

2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增长,一直用手来玩的不够的,设计此次活动,我觉得应让孩子在多方面发展,我初次引导用脚玩球的兴趣,通过自己做小运动员的体验培养兴趣,让幼儿坚持用脚踢球的习惯。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脚踢球的兴趣。

2能够用脚把球越过障碍。

3培养幼儿坚持的习惯。

活动流程:谈话导入—讨论规则—自由探索—集中交流—游戏“射门”

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了什么区?(球类)

以前老师是叫我们宝宝玩球用我们的小手来做朋友,今天我们来试试用小脚做做朋友,看他愿意和乖的宝宝的脚做朋友吗。

2讨论规则

我们在电视里看的足球运动员是用什么来玩球的呀?(脚)

那么我们的规则就是不能用手来玩它。

思考:这个环节可能会有一些幼儿不用脚,用手来的,那么可以通过交流让他试试和脚做朋友也是种很好玩的方法。

3运动员练习脚的本领

教师可和幼儿一起用脚踢球,带球跑,和幼儿探索球怎么才能听小脚的话。

思考:这个环节有的说用脚踩住让他停下来,他们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教师可教幼儿

示范让幼儿看看谁的办法好,教师也可以示范几个给幼儿来看)

根据教师和幼儿的讨论,幼儿再次尝试。

游戏:运动员“射门”

1和幼儿商量一起怎样拼搭游戏场地。(设置障碍:雪碧瓶)

规则:一定要用脚绕过障碍把球射进“球门”(天桥)下和足球门里才算赢。

思考:幼儿可能会不绕过障碍直接过去,教师中间可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并奖励,要求幼儿也学学他的样子试试,强调:射门时要注意距离,谁站得远,谁才是最后的冠军)

结束部分:

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协商分工收拾器械,规定一个休息场地。

思考:请幼儿出汗的幼儿主动来和老师的毛巾做朋友,檫汗,有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喜欢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创编儿歌。

2.能认真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游戏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泡泡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大胆讲述

1.师(神秘的口吻):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很有趣的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师吹泡泡,让教室里充满泡泡。)小朋友睁开眼睛,快看是什么呀?

2.师:你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用各种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泡泡)我们一起捉一个大泡泡吧,再来捉一个小泡泡。

3.师:快来看看,我们的泡泡上还有颜色呢!都有什么颜色?(幼儿边观察边回答.随着

幼儿回答丰富词汇:五颜六色。)

4.师:小朋友去追一个泡泡,看看能不能用手捉到它。你们捉到泡泡了吗?泡泡哪去了?

二、师生边小结边学儿歌

1.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请幼儿和老师一起边说边表演)

2.师:泡泡的颜色是怎样的?(五颜六色)教师小结:五颜六色真漂亮。

3.师: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就怎样了?(泡泡不见了)教师小结: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咦?泡泡不见了!

三、再次感受并理解儿歌内容

1.师:老师把刚才我们和小泡泡做游戏的事情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一听。(教师有表情地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教师用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儿歌。

四、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吧,我们全班小朋友手拉手,变成一个大泡泡;再向圆心走变成一个小泡泡。(教师与幼儿一起,一边朗诵儿歌,一边表演。)

2.师:我们的泡泡还能飞到哪里去?(将“飞到手心上”这一句进行内容替换。如: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头发上。咦?泡泡不见了!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滑梯上。咦?泡泡不见了!)

3.师:小朋友说飞到哪里,就将它编到儿歌里去。(依次请幼儿回答,然后边做游戏边朗诵创编的儿歌。)

五、总结活动

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泡泡液,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吹一吹、看一看,泡泡又飞到哪里去了,我们再把它编到儿歌里去,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孩子们看泡泡、捉泡泡、说泡泡,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表达后提升在发现后表达,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内容,而且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特别是在创编环节中,由于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孩子们创编思路开阔,创编内容生动,整个活动淡化了“课”的痕迹。

附儿歌

吹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五颜六色真漂亮。

泡泡、泡泡飞呀飞,飞到手心上,咦泡泡不见了!《有趣的手影》

活动目标:1.让幼儿玩手影的游戏,感受其中的快乐。

2.能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用手来创编手影动作。

3.在互相配合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大手电筒一个,小手电筒20个,投影仪一个,四个黑板。

2.PPT

(一)各种动物(小鸟、鸭子、小狗、孔雀、公鸡、螃蟹、兔子)影子。

3.PPT

(二)手影动作图片、音乐《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1.教师变魔术,激发幼儿玩手影游戏的兴趣。

(1)(师)今天,何老师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小朋友可要看仔细了,老师说“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只小狗汪汪汪”。“小 手小手变变变,变只蝴蝶飞飞飞”。

(2)提问:刚才何老师变出了什么?(小狗和蝴蝶)我是用什么变的呢?(用手)那何老师是怎么变出来的?你们想变魔术吗?(想)

2.幼儿自由分组探索手影游戏的有趣。

(1)幼儿两两进行组合。(师)请小朋友去拿一个手电筒,找一位好朋友做搭档,走到贴有白纸的地方,一位小朋友用手电筒照,另外一位小朋友在灯光前面做手形,你会发现有很多秘密噢!

(2)幼儿自由做手影游戏,教师巡回进行指导。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进行及时指导。

3.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手影作品。

(1)提问:小朋友会变魔术了吗?(会)你们变出了什么小动物?你是怎么变的呢?

(2)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手影作品。

(3)鼓励幼儿的大胆想像。

4.幼儿再次尝试创编手影动作。

(1)教师逐个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并想像。

提问:这是谁的影子啊?(小鸟、鸭子、小狗、孔雀、公鸡、螃蟹)

(2)你们能用手影变出它吗?(幼儿再次探索)

(3)请个别幼儿进行表演。

5.幼儿欣赏正确的手影动作图片,学习表现各种动物特征的手影动作。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变出了许多小动物,接下来,请欣赏一下老师自己变出来的小动物吧,我们的小手也动起来吧。

6.游戏:《森林狂想曲》结束活动。

(1)(师)今天的手影游戏好玩吗?(好玩)老师刚刚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次狂欢节,邀请我们的手影动物去参加,你们想去吗?

(2)幼儿边听音乐边做手影动作,结束活动。

电话号码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记住生活中几个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

2、巩固对数字0、1、2、4、9的认识,了解数字排序的不同可组成不同的电话号码。

2、练习在相应情景下运用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

1、教具:110、114、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头饰各一个,电话机一部,多媒体课件。

2、学具:电话号码卡片人手一份(用带绳子的夹子夹好,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0、1、2、4、9、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问讨论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一——着火的小猫家。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拨打119电话求助,并能较清楚地说出地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准确说出地址。)

(2)小猫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屋顶上出现火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打119电话求救。)

(3)教师出示卡片“119”,请幼儿在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9,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9”。(如拨打正确,画面上出现消防车,火苗消失。)

(5)教师小结:我们如果遇到火灾要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的叔叔求救,这样才能很快将火扑灭。但我们不能随便拨打这个号码,只能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

2、出示多媒体画面二——小猪的家,猪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引导幼儿了解并记住急救中心的电话120,并能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及具体的家庭住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猪妈妈生病了,小猪应该找谁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能尽快找到医生呢?(拨打120电话。)

(3)教师出示“120”卡片,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2、0,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20”。打电话时重点说明小猪妈妈得了什么病,家住在哪里。(拨打正确并说出具体住址后,画面上出现救护车。)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及时拨打了急救中心的电话,猪妈妈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现在猪妈妈已经康复了。

3、出示多媒体画面三——站在门外的小兔,家里的窗户开着。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可以打110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

(1)小兔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小兔为什么不进屋呢?它发现了什么?

(3)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拨打110电话。)

(4)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0,并按顺序排列。

(5)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拨打。重点说明小兔的家在什么地方。

4、出示多媒体画面四,引导幼儿根据场景与所需拨打的电话进行连线,巩固所学知识。

二、游戏

请幼儿挂上电话号码卡片,与同伴交流卡片上的号码,从而明白拿“110”卡片的是警察,拿“119”卡片的是消防队员,拿“120”卡片的是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延伸活动:

讨论: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电话号码怎么办?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之明白可以拨打114查号台询问,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想要的电话号码。

蒙氏生活——穿珠子

生活教具ii——穿珠子

教具说明:

1、布一块、绳子一条(一端打结成绳头)、带孔的塑料珠子若干、小筐子一个

2、托盘

教学目标:

1、学习穿珠子的正确方法,为缝纫做准备。

2、练习幼儿小肌肉的灵敏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适用年龄:

3岁左右

教学内容:

1、取托盘材料于桌面

2、把布铺平,取一根绳子放在布上摆成一条直线。(绳头在左边)

3、取珠子从左到右整齐排列在布上面。(取时要找孔眼,把孔眼放平,不能向上)。

4、左手拿起绳子一端,右手拿珠子,绳子对准孔眼穿过去。左手食指、拇指捏住珠子,右手拉住绳尖将绳子拉出来。

5、完毕后,再用右手拿珠子,从左到右,一粒一粒从绳子上穿过去。

6、穿完以后,把穿满珠子的绳子摆成一直线,右手把珠子一粒一粒从绳子里抽出来,放回小筐里。同时左手轻轻扶住绳子的一端,使其不移动。

7、把绳子卷好,布卷好,放回原处。

教学案例:

1、变化绳子的粗细和珠子的大小、孔眼的大小。

2、穿形状板

3、穿针、穿项链、穿手链

兴趣点:绳子从珠子孔眼穿过去把珠子连成一串

错误控制:绳子没对准孔眼。

注意事项:绳子不要太长小 精 灵 儿 童 网 站]

活动目标:

1.能按事先确定的标记选择相应的实物并归类。

2.能选择参加不同的数学活动,听懂老师的要求,按规则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

准备装有各色珠子的小篮子、玻璃绳、托盘若干

活动过程:

1.以情节引出某一活动内容并介绍规则

如穿珠活动。教师可以兔妈妈家的大门需要珠帘为由,吸引幼儿参加穿珠的活动。向幼儿说明规则:穿珠时,要按绳头上的标记来选珠子穿。也可以用厨师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请幼儿按竹签上的标记选珠子,为娃娃做几串爱吃的冰糖球。

2.介绍其他平行或相关活动内容及规则

如“穿回卤干”和“穿蔬果串”活动。告诉幼儿,规则与“穿珠珠”一样,按竹签上的标记来选材料穿。玩“喂娃娃”活动时,要按娃娃选好的食物标记(事先贴好的)选材料喂。

3.活动过程的指导

幼儿自选活动后,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为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援助或提出活动建议,如:协调活动材料,解释活动规则,建议参加其他平行活动等。如幼儿操作有误,可以质疑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出错问题的注意,让幼儿自己意识到出错所在后自己纠正。

4.活动结束的交流

⑴展示幼儿的作业:穿好的珠帘或冰糖球、回卤干、蔬果串、吃饱肚子的娃娃等,分别请幼儿描述自己在穿物品或喂娃娃时,选出来的是些什么材料。(即用语言表述归类材料的共同属性)

⑵引导幼儿集体检查各归类材料的结果对错情况,讨论有争议的结果,如:“是将所有形状的苹果穿在一起对还是只把一种形状的苹果穿在一起对?”

二、体育活动:

1.早操:学习新操。

2.体育游戏:拉着小动物走

目的:练习向指定方向走,培养正确的走路姿势。

指导要点:

A.做游戏时应注意,只有听到“预备-走”或“小朋友,回去吧”的指令,幼儿才能开始

向前走或往回走。

3.自选活动:大型器械等。抛接沙袋

强化平衡感训练——小猫回家

多动源于平衡感不佳,而平衡感不佳不仅带来行为问题,它还会造成一系列学习和生活的困扰,下面乡大家介绍一个强化平衡感的小游戏。

游戏名称:小猫回家

适应对象:多动不安,身体不灵活,胆小,情绪化的孩子

指导目标:练习托物走线的动作,提高孩子的平衡及身体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在场地划一个大圆圈(或一条直线),轻音乐 指导方法:

1、先给孩子示范一下走蒙线的方法(脚尖挨着脚跟走)

2、请家长跪坐在线外等候,孩子站在蒙线上,拖着一个毛绒小猫玩具听着音乐走线,当孩子走到家长面前时,把玩具交给家长。家长给于鼓励。

家长指导:孩子第一次走线,可能会出现脚跟脚尖挨不上的情况,这时家长不要强求,可让孩子脚尖脚跟离开一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循序渐进,等孩子熟练后,方可达到脚尖挨着脚跟走的程度。(但尽量要求孩子脚踩在线上走)此游戏也可利用马路上的线、砖等进行练习。

接沙袋

一、教材分析

《培智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对康复训练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

《接沙袋》一课属于康复训练课。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根据智障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缺陷,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接沙袋;是在学生掌握了抛沙袋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接续动作训练,通过课件展示的各种沙袋的玩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现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接”的动作要领,以利于对学生缺陷动作进行矫正。

通过抛接沙袋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使学生明白动作的协调性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懂得身体健康才能更快乐地享受美好的生活,教育学生要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2人。按疾 病类型分——自闭症患儿5人,脑瘫患儿2人,唐氏综合症患儿2人,智力落后患儿2人;按智力落后程度分——轻度3人,中度3人,重度6人。轻

度学生已经掌握了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中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重度学生在老师协助下能完成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其中自闭症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事,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几乎不看老师,不听指令,经常自言自语,下地跑跳、喊叫。脑瘫学生走路困难,动作不协调。

学习中的突出困难是部分学生特别是自闭症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与教师交流和沟通差;脑瘫学生动作协调性极差,做“接”的动作时,时常出现手眼不协调的状况。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自闭症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由于他们与人很难有目光的交流,也不愿意去看他们不喜欢的沙袋;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就把他们喜欢的糖果放在沙袋的前面,这样,他们在看糖果的同时也看到了沙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组:了解“接”的动作要领,能独立接住上抛和前抛的沙袋。B组:初步了解“接”的动作要领,能独立接住上抛的沙袋。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的动作各步骤训练。

2、过程与方法:

A组:提高动作的协调性。B组:提高学生的抓握能力。C组:提高学生的视觉追踪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智障学生热爱生活,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接”的动作要领。教学难点:能完成“接”的动作。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在培智学校康复训练课程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智障学生创设各种抛接沙袋的真实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改正其懒惰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充分发挥智障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的这一特点,从观察事物具体形象入手,让智障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迁移到抽象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接”的动作分解成:眼看——手动——握——接,并把这些分解动作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智障学生的课堂活起来了。

本课的设计亮点是让智障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来理解动作要领,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进一步“体验”来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情境创设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一种能力,对智障学生的康复训练起到引领作用。

六、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充分练习上抛、前抛沙袋的动作,每个人准备一个沙袋。

2、教师的教学准备:糖果、橘子、苹果、饼干。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墙上粘贴一些小房子、水果、沙袋、糖果等用于学生视觉追踪训练;准备一些糖果、水果、饼干等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课件、沙袋、小筐。

七、教学流程

(一)、常规训练:师生问好、点名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点名训练,指导自闭症学生听指令,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并使学生知道上课了,要集中注意力。]

(二)、检查复习:上抛沙袋、前抛沙袋。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上抛和前抛沙袋的动作,你们都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先做上抛沙袋;再做前抛沙袋。生分组做上抛和前抛沙袋。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情境导入:看视频——教师抛接沙袋的场景(一位老师抛接沙袋,两位老师对抛接沙袋,四位老师穿插抛接沙袋的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向老师们那样高高兴兴地玩沙袋。只要你们学会了“接”的动作,再经过练习,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玩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教师抛接沙袋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使学生了解沙袋的多种玩法,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渴望“体验”的情感;让学生知道运动对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教育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四)、体验中学习(授新):

1、教师示范:接沙袋动作演示。

2、演示讲解:接的动作(眼看——手动——握——接)。[设计意图: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小步子,多循环”。通过细化“接”的动作,使学生充分理解该动作要领,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

3、分步骤训练: ①视觉追踪训练; ②眼手协调训练; ③握的动作训练; ④ 接的动作训练。

[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布训练,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4、分组做动作

A组:①学生自己接上抛沙袋。②两人一组练习接前抛沙袋。B组:在老师指导下练习接上抛沙袋。

C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视觉追踪、眼手协调、握的训练。

[设计意图: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时,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自闭症学生,是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5、知识体验学习小结。

(五)、律动:《巧巧手》。(同学间互相帮助)

[设计意图:智障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自闭症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在上课进行十多分钟的时间时,学生容易出现由于注意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众所周知,音乐具有缓解注意疲劳,提高专注力的作用,在此处设计一个同学伴随优美的儿歌旋律进行分组互的助律动活动,缓解学生的注意疲劳,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

入到练习的环节中。]

(六)、快乐练习:

1、情境练习: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听说同学们学习了一样新本领,它们也想想向同学们学一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可爱的小动物们做精彩的表演吧。

2、争取礼物:小动物们看了你们的表演,非常高兴。它们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同学们爱吃的礼物。但你们想要得到这些礼物,必须得接住它们。你们有信心吗?

3、看看谁的本领大:接沙袋比赛。

4、放松练习:①抛水果。②抛糖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练习、知识迁移、争取小礼物、竞赛、游戏等多种不同形式进行本节所学动作的巩固复习,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动作。]

(七)、课堂小结:

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康复训练课中,教师只注重使用器材对学生进行动作矫正,一次又一次的动作矫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也不尽全力练习,总是趁教师不注意时,偷懒。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尝试着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康复训练的教学中;经过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智障学生的康复课堂活起来。

本课从学生的实际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动作示范,了解抛接沙袋的方法,教育学生要爱锻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等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在学生中找出做的好的学生,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及时表扬动作做得好的学生和进步大的学生。最为可喜的是自闭症学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抛接沙袋。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康复教学中来,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还使枯燥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锻炼的欲望,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进行着动作矫正,心情非常愉悦,动作也更加协调了。

接沙袋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让智障学生的眼睛活起来,让智障学生的耳朵活起来,让智障学生的手脚活起来,从而使智障学生的课堂活起来。

《跳起触悬在空中球》

课 题:《跳起触悬在空中球》

教学目的:

1、初步发展学生的肢体协调配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教学要求:

高层次:完全掌握动作要领,会做动作。

中层次:基本能够理解动作要领,并练习做动作。

低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动作。教学重点:掌握跳起触悬在空中球的动作要领。教学难点:能根据动作要领做动作。教 具:气球、呼啦圈 教学手段:直观、游戏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课堂常规)

1、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内容。

4、热身运动。

教法:

1、听从指挥。

2、有节奏进行。要求:

1、队形整齐。

2、精神饱满。组织:

二、基本部分

(一)、跳起触悬在空中的球。

教法:

1、讲解动作方法。

2、分解练习。

3、纠正指导。

要求:

1、按规则进行。

2、跳起时间掌握好。组织:

(二)、游戏 《步步为营》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

2、学生进行游戏。

3、小结。

要求:

1、教育学生团结互助。

2、按规则进行。组织:

三、结束部分

放 松 要求:充分放松关节。

板书设计:(略)

课后回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的弹跳能力很好,基本能弹跳起来,按规定内容完成的不错且效果很好。

(完)

常规与队列训练

教学目标

通过常规与队列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课堂常规和基本的队列指令,并能按老师要求完成指令动作,为参与课堂教学、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和人际交往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动作要领及其准确性。教学难点

动作指令的理解。

教学时间

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组织学生进入康复训练室。

2、引导学生规范摆放自己的鞋袜。

二、课堂常规练习

1、排队(听令完成)。

2、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有口语者用口语表达)

3、点名

4、立正、稍息。

三、队列练习

1、排队练习。A、横排。B、竖排。

2、“立正、稍息”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

3、“向左看齐”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

4、“向右看齐”训练。(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加强表扬等强化手段。)

5、“向前看齐”(注意动作提示与帮助并用手势或眼神方向,以后逐渐减少提示。)

四、休息(听音乐)

五、课堂训练

(一)分组训练

1、常规

2、队列

(二)个别化训练

1、“立正”、“稍息”

2、问好:老师好

3、道别:老师再见

六、训练小结。奖、评 注意事项

1、课堂强化训练。

2、以个别教学为主。

3、语言训练融合到常规与队列练习中。

4、主辅课老师分工合作。

5、充分调动家庭辅教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教学情况小结

对精细动作训练的认识

在我们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精细动作的训练内容,那么,究竟精细动作有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不同的孩子,相同的精细动作训练,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比如搭积木、插棒等训练对于刚入校,程度稍差的孩子而言,他的作用就是:手眼协调性训练;对于多动的孩子而言,是静心训练;而对于学能的孩子而言,难度似科更大一些,需要听指令去完成某项任务,如按颜色插棒,按形状串珠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孩子的精细能力和注意力。

一、筷子促进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

使用筷子实际上是锻炼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且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筷子需要使用手部的力量,光是夹菜这个动作就需要牵动多个关节。不仅是五个手指的动作,而且还要加上手腕、肘关节的配合。琛琛八周岁了,已经很习惯自己用小勺子进餐。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肌肉协调能力,能够尝试进一步的精细动作训练,可以进行使用筷子的训练。老师为他准备了一个新的用餐工具——筷子。纤细小巧的两根棍子让琛琛充满了好奇。他一把抓住筷子就往眼前的菜里戳,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于是老师示范正确的持筷方法:先将筷子对齐,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注两根筷子的上部,将下面一根筷子的底部靠在无名指上并用拇指压牢,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夹住上面一根筷子。持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夹取的成功,在老师的指导下,琛琛纠正了拿筷子的姿势,颤颤悠悠地去夹菜,岂料,小手一抖,刚夹住的菜又掉了。但是第一次的尝试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想要用筷子夹住菜,或将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放到嘴里,除了小手熟练的精细动作外,还需要手和眼的亲密合作。训练孩子用筷子扒、挑、夹食物,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千万不能一开始就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看到筷子就有恐惧感,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并逐步增加孩子使用筷子的频率,让孩子逐渐适应这个转换的过程。

在前几天的训练中,琛琛使用筷子还是比较费劲,好几次都按耐不住想中止训练。但老师指导他先完成夹容易的食物,比如炒鸡蛋、豆腐干等等,琛琛顺利夹取食物后,信心大增,逐渐能熟练使用筷子。

二、运用积木、插棒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张某,男,5岁,患有多动症,不能静坐,并且小动作较多,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按我们平时的训练程序,先给孩子测验,结果发现,由孩子多动而直接导致静心程度差,动手能力也同样,动作特别快,拿起插棒不知该往何处放,很盲目地在盒盖上来回环转。对待这个孩子,应该从最简单的搭积木开始训练。我首先找来半箱积木,教孩子搭积木,并给他做一次示范,孩子起初只能搭3—4块,之后,我采用蒙氏训练法,把积木放在室内,给孩子一张空桌子,让他坐在椅子上,自己随便去搭,但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有限,中间有时需强化物刺激。如此一直持续整整两星期,在孩子极其排斥搭积木时,我就让他适量串糖葫芦、插棒,但这些只能是少量穿插,还是搭积木为主。后来终于自己迈开了第一步,能一次搭起18块积木薄板。插棒是这个孩子非常喜欢的,一次能插六十多个,但这时的插棒属于自由插的阶段,孩子在整个插棒盒上到处插,较分散,这样持续了将近3个星期后,孩子开始有意识零零星星两三个、三四个并排插在一起,最多能持续十多个插在一起。在插棒的过程中,我曾试图协助他一个挨一个地插,但均告败。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孩子在自己插的过程中却无意识学会了有序插棒。如果训练的内容长时间保持不变,孩子的兴趣就会减弱,我在他能有序插棒后,拿来珠子和绳子,让他练习串珠,开始他拿珠子和拿绳子的手不能很好地配合,绳子好不容易从洞中穿过,左手却不会放开珠子去捏绳子头,或者串珠之前绳子头太长或太短,但在强化训练之后,他进步很大,仅靠老师的语言提示,就能自己串珠。

在整个搭积木、插棒、串珠的过程中,对孩子的鼓励与表扬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要时时处处留心孩子的点滴进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三、运用生活中的教具,提高脑瘫儿童的动手能力

宁宁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因脑瘫引起四肢发育不良,右手几乎拿不住东西,针对孩子的情况,给她安排的精细训练,第一周拾豆豆。先找一个塑料碗以及一些黄豆,让孩子把这些小黄豆一个一个地拾到碗中,可以给孩子计时,看她一分钟能拾多少个。这种游戏能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手指的灵活性。第二周:定形撕纸。将白纸在缝纫机上轧成条状或者圆形、三角形、长方形以及其他图形的针脚孔,教她沿着针脚孔撕成各种形状。这种训练能锻炼她的手眼协调,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周:花样穿珠。老师为孩子准备一些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珠子,和孩子比赛穿珠子。先告诉孩子穿珠子的时候,要运用颜色和形状间隔交叉地穿,看谁穿得最漂亮、最快。刚开始,孩子做得不会太熟练,老师要慢一点,让孩子获胜,以激发他的兴趣玩下去。这种游戏能锻炼孩子手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思维能力。第四周:开关小盒子。找一些用各种方法能打开盖子的小盒子,在里面装一些小物品,盖好盒子,然后用手摇动盒子,让孩子听里面发出的声音,告诉孩子里面有许多好东西,要尽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打开盒子。这种游戏能训练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训练这几个孩子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动手能力训练过程中,我深深的认识到,训练的方法、手段很重要。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更为重要,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必须时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坚信孩子能成功。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奇迹可能就在下一次出现。

3-6岁手部精细动作

1.有规律穿珠

教具准备:线、小珠各3颗(红、黄)教学目的:练习穿珠,训练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教具操作过程(按红、黄、红、黄)3.请孩子有规律的穿珠 2.放线入瓶

教具准备:玻璃瓶一个(瓶口较小)、毛线一根1米左右 教学目的:训练手眼协调性 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教师站立一只手拿毛线将毛线对准瓶都放如瓶中。3.请孩子来操作

3.苹果 教具准备:红色、绿色橡皮泥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红色橡皮泥“团”圆形,绿色制作叶子,粘贴在一块成一 个苹果。3.请孩子来操作

4.切橡皮泥

教具准备: 木刀、砧板、橡皮泥

教学目的:练习“缝”的动作,提高生活自理,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橡皮泥搓成长条及“切”的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5.捧米

教具准备: 米若干、2个盛米容器

教学目的:练习“捧”的动作,训练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双手“捧”的动作

2.展示将米从一个容器中捧入另一个容器中 3.请孩子来操作

6.剪纸条

教具准备: 剪刀、纸条

教学目的:练习“剪”的动作,训练三指的灵活性及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剪”纸条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7.剥大蒜

教具准备: 大蒜若干、小碟两个

教学目的:练习“剥”的动作,加大剥的难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剥”大蒜的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8.弹纸团

教具准备: 彩色纸团5种

教学目的: 练习“弹指”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及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食指、大拇指弹珠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9.二指夹弹珠

教具准备:弹珠5颗

教学目的:练习使用二指夹物,训练二指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食指、中、指(做小白兔样)2.展示二指“夹”弹珠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10.蜗牛

教具准备:橡皮泥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橡皮泥“搓”成长条,再“卷”成蜗牛状,加上触角,成 蜗牛。

3.请孩子来操作

11.折纸

教具准备:彩色纸一份

教学目的:学习折纸,训练手的灵巧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纸对折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3.请孩子来操作

小班折纸《扇子》

小班折纸《扇子》

活动目标:

学习用正折.反折的方法折扇子;培养幼儿对折纸的兴趣。活动准备:

长方形每人一张,木偶小猪一个。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噜噜噜,噜噜噜,热死我了!(教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它呢?(幼儿回答)

2.观察讲解并示范。

(1)观察(出示纸扇)瞧,老师用什么办法?(纸折的扇子)

(2)教师示范:先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一条窄窄的长纸条,再把它翻面折,折得与第一次折得差不多宽,然后再翻面折。这样折次翻个面,把长方形纸折完为止。最后把它对折。看!给小猪扇扇,它多开心啊!

3.幼儿折纸。

小猪:要是小朋友给我折一把,那我更舒服了!

要求幼儿折一次翻个面,注意每次应折得差不多宽。4.“帮帮小猪”的游戏。小猪:“真热,又冒汗了,哪个小朋友帮帮我?这个小朋友折得特别整齐,扇起来一定很凉快,你能帮帮我吗?”请幼儿给小猪扇扇。最后在小猪“噜噜噜,我不怕”中结束。

12.筛豆子

教具准备:漏勺一个、米若干、豆子20颗(放在米中)、小碟子一个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筛”的动作,将豆子从米中筛出。3.请孩子来操作 13.摁图钉

教具准备:图钉五根、软垫一块

教学目的:练习“摁”的动作,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及大拇指的力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摁”图钉动作。3.请孩子来操作

14.捧水

教具准备: 水若干、2个盛水容器、乒乓球(放入无水的容器中)

教学目的:练习“捧”的动作,加大“捧”的难度。训练双手的配合能力。教学过程:

1.展示教具、双手“捧”的动作

2.展示将水从一个容器中捧入另一个容器中(使乒乓球浮在水面上)3.请孩子来操作 15.剪圆形

教具准备:剪刀、纸 教学目的:学习连续使用剪刀剪图案“圆形”,加大剪的难度。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纸对折再使用剪刀剪半圆,展开成圆形。3.请孩子来操作

16.筷子夹芸豆

教具准备:筷子一双、芸豆5颗

教学目的:练习筷子夹物,训练手的控制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握筷、夹芸豆的动作 3.请孩子来操作 17.弹功

教具准备: 彩色珠子一颗、塑料纸杯一个

教学目的:练习“弹指”的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 2.展示食指、大拇指弹珠的动作、将珠子对准纸杯弹且将纸杯弹倒 3.请孩子来操作

18.剥花生

教具准备: 花生若干、小碟两个

教学目的:练习“播”的动作,训练手指的力度,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剥”花生的动作,把剥下的花生米给孩子一起分享。3.请孩子来操作及分享 19.别别针

教具准备: 别针5根、补一块

教学目的:练习“别”的动作,训练手的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布对折,将布两头用别针别好 3.请孩子来操作 20.开钥匙

教具准备:钥匙三把

教学目的:学习开钥匙,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及手的灵活性。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开钥匙的动作及方法。3.请孩子来操作 21.打结、解结

教具准备:纱巾一条、娃娃一个或手偶

教学目的:练习手部精细动作,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纱巾系在娃娃颈部且打一个蝴蝶结、解结。3.请孩子来操作

22.搭积木

教具准备:积木若干

教学目的:提高孩子空间建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将积木搭成各种物件如桥等 3.请孩子来创意操作 23.模仿绘画

教具准备: 水彩笔、画纸

教学目的: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教学过程:1.展示教具.2.展示根据老师画的物品来模仿绘画如“树、草、花等 3.请孩子模仿绘画

24.小花猫的胡子

教具准备: 针一根、黑色线一根、少画小花猫胡子的图片一份(胡子:画有错 误控制点

精神康复训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0例, 女40例, 年龄20~56岁, 平均 (44.5±1.2) 岁, 病程3~20年, 平均 (15.2±2.3) 年, 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均在本院住院时间超过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精神分裂症65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27例, 精神发育迟滞 (轻度) 7例, 神经症11例;病情较为平稳, 病情中的阳性症状不明显,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懒散、孤僻、无意志、缺乏兴趣等。将11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观察组男35例, 女20例, 年龄22~55, 平均44.5岁;对照组男35例, 女20例, 年龄20~56岁, 平均45.2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训练前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维持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 使用康复技能训练法, 每周训练时间为5 d, 干预时间保持1年。康复训练指导工作由医院的专业医师和护理人员担任, 具体的训练方式为:

1.2.1 生活技能训练

先训练患者按时起床, 整理床铺;到洗漱间刷牙洗脸、到卫生间大小便、到饭堂按照规定座位使用餐具用餐,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每天冲凉、更换衣服, 做到着装整齐、能随着天气变化添减衣服;男患者剃胡须 (女患者月经处理) 、修剪指甲;主动排队服药。每月对训练效果进行总结, 未达到效果者予以心理上的疏导, 排解其心理压力, 并反复示范、指导、训练。对训练效果较好者予肯定和物质奖励, 并增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如:打扫卫生、清洗鞋袜、协助派饭、收拾饭桌等[3]。

1.2.2 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传授给患者如何进行目光的接触、聆听技巧、坐姿的训练、与病友或工作人员打招呼、怎样答与问, 有礼貌, 学说“谢谢你”, 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想法, 与病友间互相帮助。编排一些模拟的情境或简单的游戏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训练过程中, 及时发现患者优点, 给予表扬、鼓励。组织患者开展集体活动, 把学到的社交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4]。

1.2.3 文娱活动和工疗训练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做早操, 打羽毛球、乒乓球, 安排听音乐、看电视、阅读报纸等;同时, 根据患者病情结合患者兴趣参加农疗种菜、养家禽家畜;工疗缝纫、绘画、写字、做手工、修理单;参加日间中心等, 帮助患者的日后恢复[5,6]。

1.3评价标准

两组分别于训练前后使用阴性症状量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康复疗效评分分为3级: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16~21分为不同程度功能下降;≥22分为功能明显障碍。由2名未参与技能培训的医师进行评定, 评定前检验1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阴性症状量表评分

两组训练前各项评分比较无差异 (P>0.05) ;干预训练后, 两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 见表1。

2.2 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

两组训练前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训练后, 两组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P<0.05) ;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 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 P<0.05

3 讨论

精神病的病程多有迁延的特征, 现阶段的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对于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各种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对于急性期阳性症状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 但是对于阴性精神病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差。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阴性症状是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障碍受阻的主要因素, 改善其阴性症状才能够从根本上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 由此可见, 改善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对于患者日后的康复和回归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7,8]。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 使用规则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 阻止或者延缓患者社交退缩情况的发生[9,10,11]。

本文的调查表明, 两组经过康复干预之后, 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均改善显著 (P<0.05) , 两组思维贫乏、感情淡漠、注意障碍等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这就说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社会兴趣方面均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此外, 观察组训练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和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比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 训练后的思维贫乏、感情淡漠、注意障碍、社交缺乏、意志缺乏等因子分改善效果显著 (P<0.05) 。这就说明对于观察组的康复训练能够更好的改善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 更加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因此, 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面部表情等表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因此, 康复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 可以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康复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 (n=55) 与对照组 (n=55) , 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干预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 使用康复技能训练法,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结果:干预训练后, 两组在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评分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结论:康复技能训练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较为显著, 可以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康复训练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训练孩子们的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手部肌肉力量的练习。(可在平时常开展)教学重点: 撕纸时拇指食指的动作协调完成撕纸的动作,及十个指头配合将一把纸条揉、握成小纸球。

教学难点:两手的动作协调完成,学习将力气集中(力往一处使)教具准备: 旧报纸、透明宽胶带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手指游戏—观察报纸—撕纸—揉纸—制作纸球—玩纸球(桌面滚纸球、地上踢纸球)

1、手指游戏《芝麻开门》,手口一致训练。B类的孩子—鼓励积极参与跟着做动作

2、出示报纸,引导孩子观察并学说词语、短句,知道报纸是记录时事、新闻和资讯的,上面有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图片,平时我们要学习看报纸,找出自己认识的汉字。学习词语、短句“报纸”“XX看报纸”“报纸上有XX”

B类的孩子—学习”报纸”这个名称词汇,并跟读短句

3、讲解示范我们要进行的“撕面条”游戏的规则和动作要领。(要求两手的拇指食指相捏互碰并一前一后的移动撕下纸条,强调用力要均匀,才能将纸条撕得又细又长)

这环节重点提醒鼓励手部力量差的孩子大胆尝试,一起操作,一起玩。

鼓励孩子们“面条”要撕得又细又长,不要断掉,要学会控制力度,看谁做得好。

提醒孩子们不要把纸撒到地上,保持桌地面的清洁。

(1)将撕好的“面条”揉成小团,做“汤圆”尽可能的圆,学习双手十指配合将纸条团、握成小圆。(提醒孩子们力要往一处使)重点注意提醒秋渔、张荣等手部力量差的孩子双手十个手指协调会劲往一处使揉握出小纸球

(2)将揉、捏好的“汤圆”又再次放到一张大报纸上,师生共同制作一个大纸球

4、全班一起玩纸球,可滚球、抛球、踢球,老师指导并参与孩子们的游戏。

教学反思:智障孩子普遍手部肌肉力量发展不好,握持及精细动作发展很差,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对这类孩子开展手肌肉力量训练,可采用勾手指头(自己手指头勾拉练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在桌面上弹指头等,对孩子们的手部力量和手指协调完成捏、撕、揉、握、压等动作康复和训练都有很好的效果,对于类似的在做做玩玩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强,效果很好。

精神康复训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历来自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4岁。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程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CCMD-3诊断标准,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变化,即为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2)病程≥5a,住院2~3次;(3)无严重躯体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护理方法,训练组则在原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技能训练,采用集中训练方式,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护士指导。(1)生活能力训练先让患者搞好床单元整洁及个人卫生,每日洗漱,更换衣服,整理床铺,使患者保持身体清洁,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让患者掌握一定卫生常识,使患者由被动变主动讲卫生。其次指导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饭、扫地、擦桌子、拖地面等,并按训练的目标要求对患者的积极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2)综合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组织患者看电视、读报纸、唱歌、玩游戏、绘画、手工编织、结交朋友等一般性社交活动训练。让患者了解外界信息,增加与外界接触,鼓励患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让患者学会社会交往技巧,增加人与人的了解,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集体意识,感受合作的愉快,学会接纳和自我开放,防止或延缓社会功能衰退。(3)语言训练:主要训练病人的口舌运动。如小组成员轮流用"我会……"造句,要求在一分钟内尽量用多种不同内容造很多这样的句子,目的在于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对自我的了解和角色的认定,同时改善患者与社会隔离、退缩的现状,教会患者同他人沟通的技巧,包括拒绝、赞美、请求、协助的技巧等。(4)症状及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护理人员对家属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相关知识,学会识别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掌握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及处置持续症状的常用技能。

1.3 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于训练前、训练后8周、16周,分别用精神症状阳性量表(SAPS)和精神症状阴性量表(SANS)[2]、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3],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作两组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的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后,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

表1显示两组患者在训练前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总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训练后第8周末、16周末,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2.2 两组患者在训练前、后社会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

注:自身前后比较P<0.05或P<0.01;两组间前后比较P<0.05或P<0.01;t1为实验组间对照,t2为对照组间对照,t3为两组间16周后对照。

由表2显示:两组在训练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周后比较两组间无论在各因子还是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自身前后比较,训练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对照组在工作与社交能力因子上,较前反而有所增加,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在社会功能方面较前有衰退趋势。

2.3 两组患者在训练后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3。

例(%)

两组比较,P<0.05

2.4 复发率比较

技能训练组16周后有6例复发(12%),对照组有16例复发(32%)。训练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患病率、复发率、致残率都高,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各类抗精神病药尽管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对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及精神残疾却难以奏效,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的社会回归。因此,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是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的必要措施[4,5]。笔者对50例患者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结果显示技能训练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卧床少动,不与他人交往,随地吐痰,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被动或强制接受治疗、护理等。而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后,调动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了患者的活力和主动性,改善了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患者对生活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心理应激能力,分散了患者的病态心理。通过训练使患者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体会到了正常人所拥有的情感体验,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训练,使患者掌握了药物不良反应及正确应对方法,减少其焦虑,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尤其在提高自信心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复发。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不仅在医院,还要延续到家庭、社会,维持药物、康复护理及其相关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病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6]。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训练组则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技能及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后8周、16周分别用精神症状阳性和阴性量表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8周、16周,经统计学分析,训练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技能训练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证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精神功能衰退,恢复重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技能训练,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凌江,李小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8~61.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4~111;163~166;145~148.

[3]zhang MY.Assesment Scale Handbook of psychosis Department Changsha:Hunan Techn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998:94~165.

[4]陈传曾,马登岱.实用精神病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0:168~169.

[5]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32~35.

精神康复训练 篇6

关键词: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进行性精神系统疾病, 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异样心理体验、不适应社会的行为等, 患者因病理破坏和易反复发作, 导致其认知功能损害、生存能力下降、社会功能缺损,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临床治疗过程中,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但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改善效果甚微, 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是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里程碑。研究表明[2], 药物自我处理技术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7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分组比较, 讨论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72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6例。其中实验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19~56岁, 平均年龄 (36.75±4.19) 岁, 病程为6~32个月, 平均病程 (14.52±2.45) 个月;对照组男19例, 女17例, 年龄18~54岁, 平均年龄 (35.64±3.42) 岁, 病程为5~35个月, 平均病程 (15.92±3.15) 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排除智力障碍、严重脑器质性疾病、严重躯体疾病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 主要包括: (1)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反应知识训练; (2) 自我药物服用方法及评价; (3) 正确认识药物副作用; (4) 同健康照顾者共同商讨药物治疗相关问题。每部分均应用技能介绍、影像资料学习、角色扮演、现场讨论等学习方案。连续训练12周, 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者入组时、训练12周后和随访6个月时对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价包括:职业、婚姻、社会退缩性、社会活动、家庭职能、生活自理能力等10个方面, 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好。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包括74个条目, 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对比

入组时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训练12周后和随访6个月, 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入组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训练12周后和随访6个月,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具有慢性、反复发作、逐渐衰退等特点,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精神分裂症不同治疗阶段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患者处于恢复期应采用小剂量药物维持治疗, 药物维持性治疗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重要组成部分[3]。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帮助患者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处理技能、认识病情变化和复发表现, 培养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根据自身疾病变化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可培养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提高治疗依从性, 预防疾病复发, 提高患者自知能力, 同时可使患者对药物治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促进患者康复[4]。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经药物自我处理技术训练12周后和随访6个月, 实验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显著下降,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文献报道, 药物自我处置技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本研究同文献报道基本相符[5]。

综上所述, 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掌握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和药物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及依从性, 药物自我处置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启发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 药物自我处置技术训练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涛, 徐丽红, 侯占岭, 等.团体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的效果观察.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12A) :66.

[2]张紫娟, 周玉英, 王妙妙.代币激励法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 (10) :1530-1532.

[3]梁金梅, 樊献丽, 刘世兴, 等.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作用和意义.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6) :86-88.

[4]刘敏东, 张玲, 谢焱, 等.社会监管和药物自我处置程序化训练对首发分裂症康复的经济效益研究.四川精神卫生, 2012, 25 (1) :10-13.

精神康复训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2个病区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得到控制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 (2) 精神症状基本缓解, 即简明精神症状量表 (BPRS) 总分<30分。 (3) 排除认知功能受损与智能障碍者。符合上述条件者共96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其中研究组男28例, 女20例, 年龄18岁~44岁, 平均年龄 (32.01±10.22) 岁;病程4个月~6.3年, 平均 (3.29±1.56) 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 高中18例, 初中以下21例;婚姻状况:已婚23例, 未婚20例, 离异5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1例, 年龄20岁~43岁, 平均年龄 (32.65±9.87) 岁;病程3个月~7.1年, 平均 (3.79±1.67) 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例, 高中17例, 初中以下21例;婚姻状况;已婚22例, 未婚20例, 离异6例。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训练方法

2组均进行常规抗精神药物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康复的过程中再进行自我管理训练, 在患者出院前半个月对家属和患者同步进行培训。具体方法如下:向患者说明自我管理训练的概念、目的、意义,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与患者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自理行为现状、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健康需求、心理状态、家庭环境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评估, 制定个体化的自我管理处方, 同时记录患者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可以采用板报、发放资料、多媒体、专业人员专业讲课, 向患者讲解精神病的防治及康复知识的教育, 消除该病不易根除的恐惧心理, 抗精神药物的作用以及不良反应, 遵医嘱用药的意义,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并告知随意停药、改药、不规范服药是复发的主要因素;定期复诊的必要性, 如何表达情感意愿、寻求帮助、减少与他人的隔阂及矛盾, 如何与他人相处及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应对应激事件, 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嘱家属监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表现和成绩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使其不断强化。做好出院指导, 讲明院外维持用药的重要性。出院前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集体授课培训, 3次/周, 60 min~90 min/次, 共6次, 出院后以门诊复查的形式或电话通知预约患者和家属, 每2个月1次, 给予强化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为期半年。

1.3 评价方法

训练半年后, 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时询问与观察相结合进行评定, 能主动按时、按量服药就是依从性服药, 反之就是不依从性服药。由训练小组自行设计调查表, 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治疗失败最常见的愿因为服药不依从, 长期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愿长期服药, 随意停药、改药、不规范用药, 使病情复发、加重。目前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只能接受短时间的住院治疗, 院外服药治疗仍需很长一段时间有的甚至终身服药。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训练不应仅局限于康复后快出院的这一阶段, 而且要延伸到出院后相当长时间, 甚至到终身。我们对出院后的患者和家属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预约给予强化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目的之一是引导患者和家属认清疾病性质, 强调维持服药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我管理训练前研究组的依从性服药占60.24%, 不依从性服药占39.58%, 对照组依从性服药占64.58%, 不依从性服药占35.4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半年的自我管理训练后研究组的依从性服药占97.92%, 不依从性服药占2.08%, 对照组依从性服药占81.25%, 不依从性服药占18.75%,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同时开展自我管理训练可指导家属和患者对精神病知识的了解,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明确用药及治疗计划, 更多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通过出院后的加强训练, 针对患者易于中断服药的各个环节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使患者主动依从服药治疗, 患者和家属掌握了药物的自我管理及不良反应处置技能后, 可减少或防止患者因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停止服药的发生, 促进了疾病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期间需要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来延续住院医疗护理的功效[4]。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是自我管理训练的重要环节, 患者的自我管理离不开家属的监督和检查, 有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总之, 重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训练, 是保持患者不复发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辅助手段, 是须长期坚持不能松懈的一项工作, 对降低患者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哲宁.精神病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5.

[2]高班玲, 牛红忠, 付金芳.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11, 24 (1) :5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针对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8-75.

精神康复训练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纳入标准:①经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35分;③年龄18岁~60岁;④小学及以上文化水平;⑤有一定认知、理解能力,沟通无明显障碍;⑥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由其本人或监护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韦氏智力测验IQ<70;②伴有严重躯体疾病;③伴有酒精或药物依赖;④已参加过或正在参加类似的研究。将入组的95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中途拒绝继续参与退出1例、因躯体疾病要求转科治疗2例(两组各1例)。实际研究对象92例,每组46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5]:量表由12个条目构成,具体测评内容涉及受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始动性和交往情况、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0分代表该项功能缺乏,1分代表完成该项功能需要协助,2分代表该项功能尚存在但需监督完成,3分代表能自行完成该项功能但积极性及主动性较差,4分代表该项功能始终能保持良好。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越好。SSPI适用于评价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5,6]。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7]:该量表是Epstein基于Mcmaster的家庭功能过程取向理论编制的,共60个条目,包括6个分量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一个总的功能评定,共7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分表示很像我家,2分表示像我家,3分表示不像我家,4分表示完全不像我家,分值越低表示家庭功能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8~0.86,重测系数为0.66~0.76[8]。因其所测评的家庭功能内容范围与临床关系密切且信效度良好[9],现已普遍用于临床工作及研究,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10]。

1.2.2 测评方法

采用盲法评法由经过培训的测评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48h内对病人通过交谈和观察法进行一对一测评。测评共涉及2名测评者,进行统一培训且Kappa为0.84。

1.2.3 干预措施

两组病人在研究期间均维持原药物治疗方案基本不变,均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含健康教育及个体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5周的团队技能训练,实施前将46例病人随机分至3个小组,每组1 5例~1 7例,每周1次。具体如下。

1.2.3. 1 实施前组织团队建设

由精神科主治医生、主管护师、护师、心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主治医生主要负责指导治疗相关方面及观察临床疗效;主管护师担任本研究小组长,主要负责指导具体干预方案的设计实施及监测临床疗效;护师(研究者)主要负责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协调及具体实施、总结。心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等。

1.2.3. 2 实施前准备

针对本组病人入组时始动性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状况,在组织团队的共同讨论下确定本研究的训练重点(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及具体5周实施训练计划,确定以语言沟通对话、生活技能训练、健康教育为活动主要内容。1.2.3.3实施计划第1周活动主要组织病人完成自我介绍,研究者介绍团体活动规则、要求等,借由护患互动、患患互动达到锻炼语言沟通能力的目的。第2周~第4周主要进行技能、角色训练,开展主要包括打招呼、问好,帮助他人,主动请求帮助等场景式训练,通过设定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病人始动性,帮助其缓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压力,体会来自同伴及医护群体的支持与鼓励,提升其有效陈述自身问题并寻求帮助的能力,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及生活技能的目的。第5周主要调动、组织病人进行自我评价(每人3min~5min),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训练的收获,以达到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的目的。

1.2.3. 4 实施方法

每次活动时间约100min,主要包括两大部分。①第一部分:历时约70min,以小组活动方式开展,围绕互动、生活技能训练为活动主题。实施时首先进行热身活动,历时约10min,包括团体操、太极拳、头部穴位按摩等,目的是调动病人情绪,使之达到愉悦状态,从而确保病人更好地进入训练角色。热身活动后即可开展正式的小组团队活动,历时约60min。确定活动主题,由医护人员和病人共同制订群组活动的行动计划,明确群组管理目标,提出活动要求,团队小组活动结束后给病人布置训练后作业,在下次活动时由病人自述汇报。②第二阶段:历时约30min,以个别交流、针对性健康教育为主的方式进行。依据病人实际所需为其提供康复室的工娱疗活动或聊天室“一对一”心理咨询。病人可与病区医生、护士进行单独交流、心理咨询或寻求指导。每次活动结束后由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本组活动总结,讨论活动开展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并确定下周的活动内容。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团队技能训练结合生活技能训练(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与放松疗法,集诊疗、管理、群体健康教育与个体化治疗为一体,通过精神科专科医护及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对住院精神障碍病人实施生活技能康复训练,整个实施过程以提升病人的生活技能、药物自我管理能力及求助他人的能力为任务,最终以达到社会心理功能良好康复的目的[8]。本研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团队技能训练,每周每次干预训练主题各有侧重,动态变化,训练方式较以往简单,病人易于接受、依从性良好,临床疗效观测主题明确。针对病人阴性症状明显、始动性差、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差的现状,每次实施SST前通过10 min形式不一的放松疗法(团体操等),有效放松病人心情,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快地进入训练角色完成训练活动,依从性更高。通过团队护患、医患、患患互动,使病人逐渐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提升了人际交往的信心,增强了合作及团队意识,调动了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在无形中提升了病人的社会支持力度。

本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团队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病人的社会功能,这也与张有星等[11,12]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针对性训练有效地补偿病人现有的身心及社会适应方面功能残损,促进了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病前社会角色功能的恢复。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干预的实施同时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家庭功能,考虑与其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功能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家庭的负担,从主客观两方面积极影响病人家庭功能的恢复有关。

目前国内相当大比重的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在医院内进行,医院不仅仅是急性期精神病病人治疗与护理的主要场所,还同时负担了大量慢性期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供需不平衡,这就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探寻成本低、覆盖面广、见效快的精神康复治疗模式是当今精神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本研究干预措施有效促进了病人身心康复,符合精神康复治疗护理的社会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技能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团队技能训练,采用住院精神病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两组病人进行干预前后社会及家庭功能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AD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SSPI得分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技能训练能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及家庭功能,促进病人康复,帮助病人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

离心训练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篇9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肌肉向心力量的研究较多。关于离心以及离心和向心结合训练的文献则不多见。但近年来离心训练的重要性慢慢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表明,在改善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离心力量训练都有独特的优势。在运动实践当中发现,动作的缓冲,制动能力是决定运动表现的重要素质。发展离心力量能够有效增强下肢稳定性,降低发生损伤的风险。研究指出,运动中肌肉高负荷离心收缩可能导致肌腱炎,通过训练增加离心力量可以预防和治疗肌腱炎。

肌肉的长度与肌小节的长度相关,如果肌肉承受负荷过大(过度拉伸),肌小节的结构会遭到破坏。根据肌肉离心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较低这一假设,被激活的肌纤维在离心收缩时受到了更大的张力,从而导致肌小节,肌质网和肌纤维结构紊乱。也就是肌肉损伤。这种肌肉损伤最常见于从事不习惯的运动或者大强度的训练后。典型的症状有肌肉僵硬、酸痛和力量下降。肌酸激酶、肌肉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球蛋白增多。而且这些表现会在运动后24~72小时后达到高峰。但是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重复相同的运动后,这种肌肉损伤与功能改变将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种现象也被成为运动的重复效应。这种效应具有重要的临床预防作用,对于防止肌肉扭伤,肌肉萎缩后的恢复以及肌腱炎的治疗均有明显的效果。

在离心训练过程中,通过拉长肌肉可以刺激肌肉中的弹性成分,使愈合的过程最佳化。运动员在过度疲劳,肌肉持续高强度收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离线收缩能力不良的现象,对痉挛的肌肉进行离心收缩可以降低肌肉张力,预防肌张力增高。研究证实,徒手离心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痉挛得到有效的缓解。

封旭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向心-离心等速训练对于运动员膝关节手术后的康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徐军等人研究证实,短期的离心收缩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步速,并不易导致肌肉痉挛。另一项研究比较了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后15周内进行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进行离心训练组的受试者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并报道离心训练组受试者股四头肌的肌肉质量相对传统康复训练增加了10%。

研究证实,下肢损伤的运动员常表现出灵活性下降,然而牵拉对预防损伤的效果有限。

有研究表明离心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还能通过增加肌肉的灵活性从而降低肌肉损伤的风险。O’Sullivan K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心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的灵活性。从而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风险。同样,Jayaseelan等研究了离心训练对高水平摔跤运动员肱二头肌肌腱炎的影响,研究指出离心训练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疼痛,并表现出肘关节灵活性和前臂旋后肌群力量增加,并且患处压痛的症状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Camargo等研究了上肢离心训练和传统康复手段对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离心训练后患者上肢疼痛得到明显地缓解,上肢峰力矩和加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加。表明离心训练对提高肩峰撞击综合症患者的上肢功能具有很好的效果。Hakan等的研究也证实大负荷的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跟腱炎患者的症状。

上一篇:电力通信系统下一篇:幼儿双性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