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2024-09-19

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精选8篇)

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篇1

当代护士·上旬刊

▲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概况 冯奕梅 ▲▲

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笔者作为粤港合作培训专科护士计划中的成人精神科专科学员中的一员,在香港医管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通过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启发。特别是香港社区精神科的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为患者融入社区生活提供了保障,对今后我们精神科社区康复工作规划出很好的前景,对以后开展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1概述

目前的世界趋势是减少以住院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改而发展社区精神科服务。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关注[1~3]。这种趋势由多个因素促成,包括新药的面世,医疗观念的改变———正常化理念:相信精神科患者可以有尊严地生活,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当他们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时,对他们的治疗更有帮助。根据张明兰等人的研究提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加干预,精神症状易复发,并加重社会功能的缺损,同时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4]。顺应上述国际趋势,香港医管局近年陆续加强与地区团体合作,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科服务,目的是要增进市民的精神健康,为他们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服务。强调把家居和社区作为治疗环境,令患者及早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2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18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82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精神患者砍人血案,造成6死44伤。这一惨剧引起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的恐惧。同年,香港医管局开展了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开始的十年里,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医疗为导向,护理的重点是患者的病情,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1983年建立了高危患者监察系统优先

跟进类别(Priority-followup,PFU),主要目标患者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如一些病发频密的,或因为曾经有高危行为而被列入“优先随访系统”中的患者。此类住院患者要在资深精神科医生领导下的跨专业小组评估并要接受有条件地出院后方可以出院,“有条件地出院”是指要住在特定的地方,定时到指定地方复诊,一定要服精神科药物,并接受社工或精神科社康护士的探访。2.29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94年,青山医院成立了精神健康社区服务组,由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社工及心理专家组成,定期上门探访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让患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接受治疗。通过这些服务,患者的住院天数、暴力及企图自杀和非自愿入院的数字都有所下降。2.3200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2001年,精神健康社区外展服务已扩展至全港九龙新界七个联网,并在同一年开始推行思觉失调服务计划,计划旨在及早发现和诊治患有精神病的青少年,把严重精神病病发和患者求诊时间缩短。同年也推行了毅置安居计划,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科患者提供康复训练,以协助他们重返社区生活。2002年推行防止老人自杀计划,为怀疑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的长者提供速治服务。2008年在九龙西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成立社区精神科支持小组,为经常入院的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持,并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2009年开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为有复杂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复元支持服务,协助他们康复和融入社区。2.4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医管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会进一步发展及扩展社区精神健康医护团队,在所有医院联网聘请个案经理,为所有适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病患者推行综合个案管理计划,并由经适当训练的人员透过医管局24h精神健康热线提供支持;发展个案管理模式,并遵照个人数据私隐指引应用个人电子健康记录,加强住院及社区护理服务的融合及互通;试行跨专业社区精神健康专科服务团队,并与社会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系,在社区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及精神健康服 务。

3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内容 3.1社康服务部

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是由一群受过特别训练的护士组成,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向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护理,将医院的护理服务伸延至病者家中,使其可以在家居环境中康复。每位社康护士大约要分管80~100名患者,主要工作是跟进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每月要上门1~2次,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患者取得联系,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教导患者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协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以减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患者病情稳定后,社康护士可以将患者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家人发现患者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以获得帮助。患者接受这些服务是免费的。3.2外展服务队

在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住在私营安老院舍内的老人精神科患者,复诊率很低,据港岛东医院联网2008年6月的调查发现,52%受访的私营安老院舍,只有少于10名院友会到精神科门诊部复诊,复诊率偏低。因此医管局辖下各大联网在2008年推出老人精神科外展探访服务,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派出由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前往各私营安老院,向长者提供及早介入、复核服药情况等服务。社区外展队透过家访,为有需要精神科服务的人士提供评估、诊治、转介和治疗。患者也可以利用电话热线,在有需要时获得有效的危机处理。此外,外展队会定期到社区精神复康机构进行会诊服务,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这些服务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况,亦能减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求诊率及再度入院率。3.3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主要是为15岁以上的精神状况稳定、能自我照顾的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过渡期的社区住宿及健康服务,是出院后的精神患者免费或廉价(以青山医院中途宿舍康恩园为例,其膳宿费及杂费每月不到港币1500元)的临时住处,期限为2年。主要功能是协助康复者改善人际关系、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及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或去庇护工场工作,通过劳动让患者自食其力,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另外会提供服药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独立生活能力训练(包括认识社区资源、复诊预约、紧急求助、援助金申请方法等)。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教他们如何使用社区资源,如带患者外出郊游,教患者如何使用八达通乘地铁坐巴士;带患者去超市购物,教患者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教患者如何应付公共的社交场合。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及使用公共设施的技能。若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则转入长期护理院。长期护理院着重于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以减缓患者的进一步衰退。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患者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患者。3.4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主旨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的训练,以便日后能从事一般工作。除庇护工场外,新生精神康复会还于本港未有庇护工场前,已在青山医院邻设新生农场。庇护工场为康复期的精神患者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香港共有50家庇护工场,分工业性质和农业性质2种。在工业性庇护工场根据工友的能力将其分入不同的工作小组,如包装组、木工组、缝衣组、零售组等;新生农场是香港唯一的农业性庇护工场,主要安排患者从事种花种菜、蔬菜加工、零售等工作,目前可收纳140名工友。庇护工场有导师负责指导工友,工场要求工友按时上班,并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促使工友能积极地投入工作[5]。3.5日间医院

3.5.1日间医院主要接收的患者:定期在门诊复诊,精神状况不大稳定,但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刚出院,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患者。

3.5.2日间医院每天为患者提供8h服务,来这里的患者必须有医生的转介,并进行预先登记,每次收费55港元。3.5.3日间医院有专职精神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服药管理,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康复活动。日间医院设有患者图书馆,患者可以自行前来借书;娱乐室,患者可以打麻将、打台球等;小影院可让患者观赏电影;音体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演唱的机会和体能锻炼的健身器;职业治疗部提供职业训练、工艺制作、电脑培训、家居料理训练等,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患者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实患者的余暇生活,并在活动中培养患者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3.5.4 日间医院(DayHospital/DayCentre)的优点在于患者没

有被长期性禁锢或消极性的隔离感觉,不单如此,患者仍可保持其在家中的位置,履行在家庭中的角色,经常与家人接触,更可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减少依赖和退缩的心理,有助他们康复及早日回归社会。若以提供服务者的立场来说,日间医院让患者家庭分担了部分照顾和经费的责任。此外,患者亦可享有如全日住院的治疗护理服务。3.6社区辅导就业服务中心 辅助就业部的患者要求病情稳定,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家庭,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患者的能力转介到此。以新生精神康复会屯门辅助就业部为例,目前有145位患者,分为擦车组、除草组、环保清洁组等外出工作小组,另外还有患者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每位工作组均有导师指导患者的工作,一般一个导师负责20位患者。每位患者有一底薪,每日记工资,并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外出工作的患者每月约有3000港币的收入,足以支付日常开销。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发挥工作潜能,融入社会。3.7 续顾服务

含有外展与跟进性质的续顾服务,主要是关顾到将离院的精神患者或中途宿舍的舍友在生活、住宿、工作和家庭适应上的进展,以便提供适当的服务。患者会先接受适当的社交技巧和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出现病征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如何处理与服用药物相关的问题,预备膳食、理财,以及使用现有社区设施等技能,然后才安排将他们由精神科病房转往家庭式宿舍。参加这项计划的患者会由所属医院的精神科人员照顾,在这些辅助家庭式宿舍接受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并透过参与特别患者设计的日间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后,会安排这些精神病

康复者重投社会,而精神科社康护士会继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令他们在社区安居。相信这项计划可以和地区上其它活动相辅相成,发挥最大的效益。4小结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是建基于一个已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及公营的医疗系统,这些服务对一般市民来说是容易接触到和能负担的。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其服务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由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及肇事肇祸的事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方便。参考文献

1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244~246.2张喜梅,肖春玲,朱凤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150~152.3 施季华,曾祥莉.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143.4张明兰,温从美,程兆萍,等.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2:55.5 李萍,庄英兰.香港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59~60.责任编辑曹思军

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不协调,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急性发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疗,而长期的治疗与康复多是在家庭社区之中,正确的家庭和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对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促进社会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现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调查,随机抽取5个社区经系统治疗临床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2.5~13.5年,平均7.5年。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经与家属达成共识,同意接受指导。干预时间为1年。

1.2 方法

由社区护士为病人进行病历资料登记,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医疗费用支付等一般情况,在加入和结束本研究时,对患者各进行1次全面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等的测试。

1.2.1 指导方法。

(1)服药指导。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定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必要时让家属监督患者服药。社区医生定期进行家访,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2)心理指导。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劝导患者调整自己的心态,要面对现实,自尊自爱,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自信心及战胜疾病的决心。(3)职业康复训练。在社区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和手工劳动等职业训练,如打球、下棋和健身等[4]。(4)家庭护理。在家里,鼓励患者多动脑、多动手和多看书,以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对病情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家人做家务、养花等。社区护士定期随访,每月对病人的训练情况进行一次康复记录,每季度进行一次康复评估。(5)健康教育。通过个别交谈、现身说法、召开座谈会、观看录象和集体讲课等方式向患者宣传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预防和转归、坚持服药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及复发先兆的早期发现等。通过广播电视、墙报和广场义诊方式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营造尊重精神病患者的氛围,减少歧视。对患者家属也定期进行疾病知识讲座以及如何指导患者服药,如何进行家庭康复,并印发一些家属须知小册子。

1.2.2 测量工具。

采用COOP/WONCA量表询问患者本人和家属,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5]。该量表包含生理适应性、情感、日常活动、社会活动、健康变化、疼痛及整体健康7个条目,各按5个等级评分,量表满分为35分,最低分为7分。并由医护人员使用QL-index[5]和KPS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行测量[6]。QL-index共5项,为十分制量表;KPS仅1项,为百分制量表。上述3个量表的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

1.2.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病情稳定性、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及患者劳动能力变化

依从性比较见表1。

注:χ2=12.65,P<0.01。

由表2可见,社区指导使患者的劳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存质量比较

由表3可见,通过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平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药物控制、心理治疗、家庭干预和职业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稳定,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在进行该项研究时,对每个患者当前的家庭结构特点,家庭成员的情感表达方式、社交能力、职业能力和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整个干预内容更贴近现实,针对性更强,患者更乐于接受,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可有效控制和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其康复,在既减轻了病人讳疾忌医的思想负担,降低复发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综合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评估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的标准也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外已把生存质量作为衡量疾病治疗效果的一个新的重要观察指标,对于精神病而言,根治是很难达到的,而生存质量评估则可以量化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坚持服药对于稳定病情,防止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不能按时服药,甚至停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情已稳定,不需要继续服药;有些人认为,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长期服用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有些人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药;也有些病人家属对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擅自同意病人停药,往往造成患者病情的恶化。通过社区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常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会受到社会歧视,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不能胜任以前的工作等,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和抑郁等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因此,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尤为重要。家庭成员、社区邻居和单位同事要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耐心地予以引导、帮助和鼓励患者,不能讨厌、嫌弃,更不能讽刺、讥笑和歧视,否则会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招致病情复发。其次要鼓励患者自己学会自我解脱,多参加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走出家门,积极主动地融入正常社会人群中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本研究通过社区心理指导解除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护理有利于社区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是患者活动最多的场所,家属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通过家庭支持,让病人密切接触社会,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居家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护理服务,更好地满足了患者与家属的需求。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存质量都有极大的提高。

实践证明,社区干预可让患者得到方便、经济和有效的综合治疗,解除其痛苦,降低复发率,增强劳动能力,促进精神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同时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7]。

参考文献

[1]徐银儿.社区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态度、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1(12):79.

[2]李宝荣.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13.

[3]冯婉霞.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2):193.

[4]董汉振,蒲金玉,孙梦月,等.综合支持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2010,25(4):309.

[5]曹成虔.精神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3):197-198.

[6]吕嘉春.生存质量测评及流行病学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3-257.

社区精神康复与社会工作介入 篇3

关键词:精神性疾病 社区康复 社会工作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0078-01

一、社区精神康复的产生与发展

社区康复思想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出定义:“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目前人们所说的社区康复,主要指残疾人在社区中的康复。其概念是:在城乡社区积极调动和协调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

现有的精神康复工作的研究基本上是医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没有涉及社区资源与精神康复的结合,从社区干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少。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内地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研究精神健康的研究还很少,更缺乏社会工作视野下的介入模式研究。

二、社区精神康复中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支持网络

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之后,自身要遭受疾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的正常生活,也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精神病患者的生活。除了患者的家人之外,社区内管理残疾人的社工也会在经济上给与精神病患者家庭帮助,同时还会寻找一些其他有效的帮助方法。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与周围其他人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服务对象遇到了问题之后,他的关系网络中的人就会给与服务对象一些帮助。这就是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①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患者服务时,不仅要关注服务对象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也要注重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网络,观察和分析服务对象有哪些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利用。

(二)重要帮助者

当精神病患者遇到困难时,他周围的人都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只是每个人所给予的帮助是不一样的,在这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帮助者,他们成为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极其重要的支持者。比如服务对象的父母亲、配偶、子女以及好友等,都有可能成为服务对象的重要帮助者。②这些重要帮助者是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在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重要帮助者,也就是充分利用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扎根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和运用服务对象拥有的资源。

三、社区精神康复的介入模式

(一)专业服务与非专业服务相结合

在精神病患者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服务:一种服务是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所提供,这种服务具有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另一种服务是由服务对象身边的重要他人提供的,这种服务不同于专业的服务,但是却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照顾服务对象的日常起居,监督服务对象服用药物等,这些照顾都融入于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影响的时间也是持续的。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应该整合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把专业服务融入到非专业服务当中。

(二)不同专业之间服务相结合

精神病患者在面临问题和困扰时,需要不同的专业服务,不仅涉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还涉及其他专业服务,例如医院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等。在精神病的治疗中,服务对象的问题越严重,他所需要的专业服务就越复杂,所需要的服务的种类也越多。而且,服务对象往往需要先接受其他专业的服务,等服务对象的生理机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专业介入才会更加有效。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协助服务对象恢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只是多种专业服务中的一种,它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有效的专业服务,而且取决于社会工作者能否将服务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专业服务整合起来,让不同的专业服务相互促进。③

(三)社会工作不同专业服务方法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不同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根据服务对象的发展需求规划专业服务方法,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整合起来运用与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在为精神病服务对象规划、设计服务方案时,首先不是去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专业方法,而是要先去了解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然后再考虑用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促进服务对象发生改变。也就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的运用需要围绕着一个服务焦点:快速有效地促进精神病服务对象的改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熟的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的模式和方法还尚未建立起来。社会工作者要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出发,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康复时,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将专业服务和非专业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综合的专业服务;二是要将同专业的服务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专业服务;三是要将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相结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专业服务。

注释:

[1]Adams,R.(1996).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p.28.

[2]Clicken, M.D. (2004).Using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Positive Approach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Boston: Allyn and Bacon, p.6.

[3]Macmillan, R. &Townsend, A. (2006).Landscapes of Volunteerism: New Spaces of Health, Welfare and Governance (pp.15-32).UK,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p.18.

参考文献:

[1]童敏.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性和方法探索[N].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4月第21卷第2期

[2]香港浸会大学课题组.精神病康复者对续顾服务意见的初探[R].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

社区康复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村康复工作是充分利用村内资源,动员村内力量,使残疾人在家庭和村得到康复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就近就地的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能力,逐步建立“康复进村、服务到家”的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1、采取措施推进白内障无障碍村建设。对低视力的患者,及时转介到医院眼科或开展此项服务的康复机构接受助视器使用训练。

2、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服务,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活动。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残疾人亲友要理解和关心残疾人。

3、组织开展贫困残疾儿童调查及救助工作。

4、开展社区中患偏瘫、截瘫、小儿麻痹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订训练计划,指导在村、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训练计划。

5、结合村儿童保健服务,对新发现的疑似聋儿,及时到儿康复中心进行诊断治疗,对治疗后无法恢复的聋儿,应及时到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助听器验配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对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到康复中心进行生长发育测评、治疗和训练。

三、工作方式

村康复主要以本村卫生服务站、村康复服务站为主,根据需要可以设立家庭康复站点。

四、实施工作

1、视力残疾人康复工作:(1)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对低收入白内障实施救助;(2)帮助对低视力患者配戴助视器,对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助;(3)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组织盲人及志愿者进行定向行走训练,有计划有步骤地按要求帮助学习和掌握技能,并进行阶段性的测试。

2、肢体残疾人康复:依托村卫生机构、村老年人活动室,在村医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积极推进家庭康复站点建设。

3、精神病康复:根据县残联要求,组织村内精神病患者参加精神病综合防治康复项目,使村贫困精神病人都能得到救助。积极做好村内精神病人的监护及治疗后的回访工作。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座谈会简报 篇5

近年来,贵阳市在禁毒工作中突出问题导向,围绕“一年建机制、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拐点”的目标,深化工作理念和路径创新,着力在“五个转变”上下功夫,扎实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具有贵阳特色的.禁毒工作新路,为推动平安贵州、法治贵阳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10月,贵阳市启动“向毒品说‘不’,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专项行动以来,贵阳市构建起“书记抓、抓书记”的领导体制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禁毒工作格局,并逐步形成了把毒品价格、青少年吸毒人员新增率、收戒管控率、戒断巩固率、市民对禁毒工作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实行双月调度,定期研究禁毒推进工作;综合考核排名靠后的区县在会上作检讨的机制。

在禁毒“党委首责”影响下,,贵阳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禁毒工作经费2.67亿元,同比增长167%;新型戒毒所、禁毒展览馆建设等一批禁毒项目进入全市重点项目盘子;每个社区(乡镇)配有1至2名禁毒工作人员,区(市、县)禁毒民警配置均达到总警力的3%以上。

此外,贵阳市禁毒工作变“注重戒管”为“更重预防”,强调从重“缴毒量、破案数”向“打源头、控环节”、从“专业戒管”向“科学戒管、长期联动”的管控模式转变。新的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果,自月以来,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破获毒品案件5千余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570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230余公斤,重要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总结 篇6

根据省、州、市、禁毒委的要求,今年开始我镇开始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此项工作是全新的工作,无经验可借鉴,无模式可循,一切都需现摸索,工作难度很大。镇党委、政府根据州、市关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人员首先对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学习,对州、市关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有关文件、政策、制度、工作流程和措施、方案、工作职责进行认真研读、了解、熟悉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性质,做法和任务。建立了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制度7个,工作流程2个,拟定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划暨措施,建立了戒毒康复工作机制,初步建成组织网络。设计制作了戒毒康复人员登记表,花名册和戒毒康复协议书,做好了开展工作的准备工作。建立了社区涉毒人员花名册和吸毒人员登记表。将社区所有涉毒人员登记入册纳入掌握之中,对40名吸毒人员全部建立了个人档案,设制了“会议记录”、“工作记录”、“谈话记录”等8个工作记录薄,全面记录戒毒康复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吸毒人员开展全面摸底调查,了解掌握他们的较为详细的信息和现实情况,以及现在实际居民地点。我镇现有涉毒人员总数40人,男性35名,女性5名,新增5人外出务工2人,下落不明11人,在家10人(1人卧病在床),强14人,服刑2人,外嫁1人,另外经调查其中有一人从无吸毒史。已同在家的吸毒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谈话,初步掌握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联系方法。

为深入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的开展,我镇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明确职责,创新方法,探索出一条社区戒毒(康复)基地管理工作的路子,切实做到重心下移,防线前移,有力推进禁毒工作进程。

一是积极争取支持,立足现有条件,整合人力资源,落实帮教机制。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我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工作措施,制定了社会戒毒(康复)绩效奖惩和责任追究办法。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落实到干部职工头上,落实“四位一体”的帮扶措施,实行责任包保。

二是以人为本,强化功能,营造拴心留人的社区环境。在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太和镇高度重视康复人员身心健康,努力构建社区环境的和谐气氛,社区的人性化管理使戒毒品(康复)人员重新感觉到了家庭的温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三是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考核到位,注重实效。我镇始终把禁毒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明确党政领导包全盘,联系村(社区)领导包片,包村(社区)干部包点,村(社区)干部包人头的包保责任,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口全部落实了“四位一体”的帮教责任,签定社区戒毒(康复)协议,建立戒毒康复档案。

在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我镇始终做到职责明晰、任务落实、定期调度、严格奖惩,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对策,使社区禁毒和社会康复工作各项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篇7

关键词:社区康复,精神分裂症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走向衰退, 特别是非住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 缺乏系统治疗和完善的康复体系;这些患者的病情较易复发和趋向于衰退, 由此而造成很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所以,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指导尤为重要[1]。因此, 我们对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精神康复, 探讨其对促进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提高, 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月~2008年1月市内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人, 男62人, 女58人, 年龄18~57岁, 平均 (32.24±16.46) 岁;受教育年限:6年及以下13人, 7~9年29人, 10~12年53人, 13年及以上25人;病程1~16年, 平均 (8.12±3.45) 年;职业:工人56人, 教师13人, 学生9人, 无业19人, 其他职业23人。入组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在病情、性别、年龄、职业、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无特殊限制。

1.1.1 入组条件

⑴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⑵患者与家属生活在一起, 有接受精神卫生教育的能力, 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予以排除:⑴既往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或随访中伴发严重器质性疾病;⑵不合作者;⑶药物和酒精依赖者。

2 方法

2.1 康复内容[3~5]

研究人员由精神科医生和社区精防站医务人员组成, 共持续12个月, 每月1次, 将康复组60名患者分4组进行康复训练。内容如下。

2.1.1 初期 (前3个月)

(1)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对所有入组对象进行初次评定, 向康复组患者说明康复干预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讲解精神康复的目的和重要性, 发放精神疾病常识手册。 (2) 评定患者的病情, 对病情有波动的患者, 进行药物调整或建立家庭病床, 并定期随访。

2.1.2 中期 (4~8个月)

对康复组患者进行症状自我监控、家庭服药监控及社交技能训练等培训。 (1) 定期对康复组患者进行疾病常识讲座, 宣教合理用药、症状识别和预防复发等有关知识。 (2) 对康复组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讲座, 使家属了解分裂症的前驱症状及防治、应对策略、应急措施、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家庭监护等知识。 (3) 开展患者座谈会和联欢会, 提高患者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增强患者的参与社会的动力。 (4) 定期评估患者精神状态, 做到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及早调整药量。

2.1.3 后期 (9~12个月)

尽快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主要通过讲座和个别访谈,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技术指导, 使病情稳定的患者尽快融入家庭和工作学习中。对康复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SDSS评定。

3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1.0建立数据库, 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

4 结果

干预结束时, 康复组有4人未完成全程随访, 其退出时的指标记录为最终结果, 随访中患者无死亡或并发严重躯体疾病。

4.1 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均数比较见表1。

**表示<0.01。

如表1所示, 康复前, 两组患者的SDSS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P=0.63) , 进行6个月的社区康复后, 康复组患者的SDSS分数减少, 与康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3.02,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3.69, P<0.01) ;对照组经过6个月的随访SDSS分数有所增加, 但与随访初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23) 。

4.2 两组复发住院率

如表2所示, 康复结束时, 康复组复发住院率3.3%, 对照组为21.67%, 两组患者复发住院率比较的χ2值为9.22, P<0.005, 两组患者的复发住院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现代精神康复医学认为,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学治疗和康复治疗是一个无间隙的一体化治疗。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有限, 住院期间主要进行精神病学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出院后接受不到系统的康复治疗, 加之患者常有始动性缺乏和社会功能缺陷, 导致患者患病后失业、就业困难及病情反复或复发住院。有资料显示[6],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精神残疾比例为0.78:1, 而且认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最基本场所是在社区而非医院, 许多患者在疾病稳定期存在中度至重度的社会功能受损, 需要在社区进行综合性干预。很多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明, 社区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较好[7~9]。

香港社区精神康复工作 篇8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指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戒毒战略思想指导下,优化配置社区矫治工作机构与司法资源,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运作,针对吸毒成瘾者建立的一种科学的矫治工作系统。

社区戒毒与康复模式是将吸毒成瘾者放在开放性的社区中进行治疗,摆脱戒毒所等具有封闭性质场所的束缚。把吸毒成瘾者置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就不存在重新适应社区生活的问题,可避免或逐步消除因长时间封闭形成的对社会的疏离感、陌生感、隔膜感,从而使其再社会化进程变得更为顺利、更有效率。建立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体系,是针对传统封闭性戒毒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寻求的替代措施,是矫治工作文明化、人性化、人文化、科学化的体现。

一、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运作过程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是以吸毒成瘾者为中心,在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等外在因素和调动吸毒成瘾者的戒毒自觉性,依法进行的一系列戒断矫治工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以下方面:

(一)收集与分析吸毒成瘾者资料。吸毒成瘾者资料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瘾者个人资料及其所在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资料。(1)个人层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个人的基本资料:如年龄、个人生活简历、生活经历及重要事件、社会经济地位、周围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吸毒情况:如吸毒的原因、时间、种类、方式等。(2)环境层面的资料收集包括:吸毒成瘾者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系统及可以得到的各种资源系统。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的家庭、亲属、邻居、学校、单位等。社会系统中重要人物帮助吸毒成瘾者进行治疗和矫治的能力,对其持有的希望和支持,都是矫治工作者必须了解和认识的内容。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邻里关怀,社工及社区志愿者,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可能提供的服务等等。(3)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层面的资料,主要包括吸毒成瘾者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重要人物的关系;吸毒成瘾者寻找帮助的主要方式;各种社会系统对吸毒成瘾者求助的反应等。

吸毒成瘾者资料分析是在广泛收集成瘾者个人资料、环境资料、成瘾者与环境互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使收集的资料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的过程。通过对成瘾者有关药物依赖程度、性格、心理、社会关系、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分析,对成瘾者有更全面系统地认识,使戒毒工作者能够抓住成瘾者问题的实质,从而准确把握成瘾者的根本问题,制定正确的戒毒方案。

(二)建立社区戒毒专业关系。社区戒毒专业关系是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互动过程中,双方通过平等的、伙伴式的交往形成的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关系。

建立专业关系是开展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基础。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戒毒工作者与成瘾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如果双方信任关系确立,戒毒工作者就能增强对吸毒成瘾者的影响,帮助成瘾者参与自助过程;否则,成瘾者可能中途退出或破坏改变的进程。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戒毒工作者与成瘾者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双方相互信任,能够为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共同采取治疗与矫治行动,通常会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而戒毒工作者未能与成瘾者建立专业助人关系,双方的关系仍停留在管制与被管制、服从与被服从的矫治关系中,双方缺乏信任感,这种关系虽然也能使成瘾者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之中,但无法调动成瘾者自身的积极性,矫治过程也缺乏针对成瘾者需要的有目标的介入,因此,其矫治效果并不会理想。

(三)制定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计划。计划阶段是在吸毒成瘾者资料收集、分析以及双方专业关系建立基础上工作的延续,戒毒与康复计划包括了戒毒工作者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戒毒与康复计划的制定过程是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共同合作的过程。

戒毒工作者根据吸毒成瘾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矫治与康复计划。戒毒计划不是随意制定的,要考虑为成瘾者实际情况,戒毒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帮助,戒毒工作者的能力以及对资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

(四)实施社区戒毒与康复计划。实施阶段是戒毒工作者和吸毒成瘾者根据戒毒与康复计划开展工作和采取行动的时期,是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开展最重要的阶段。实施戒毒计划的过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戒毒工作者整合社区资源,协助吸毒成瘾者解决实际问题。戒毒工作者在与吸毒成瘾者建立起基本信任关系之后,就要着手帮助成瘾者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如家庭关系紧张、生活困难、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帮助成瘾者解决实际问题时,矫治机构不能充当“慈善机构”的角色,不能单纯地强调服务,虽然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不是社区戒毒工与康复工作的主题和重点,一味强调“服务”,势必会影响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严肃性。其次,戒毒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吸毒成瘾者运用不同专业工作模式。虽然吸毒成瘾者具有某些共性特征,如人生空虚,追求享受、刺激;缺乏诚信与羞耻感,惯于说谎、欺骗;自暴自弃,反复性强,容易诱发犯罪等,但他们又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及社会经历。因此,戒毒工作者在普遍教育矫治的情况下,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成瘾者运用不同的专业工作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此外,戒毒工作者要认真负责吸毒成瘾者的定期尿检。戒毒工作者应当带领吸毒成瘾者到所在地区指定的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的尿样检测。在定期尿样检测过程中,戒毒工作者要监督其留取尿液样本,防止其作弊。

(五)社区戒毒与康复的评估与跟进。社区戒毒与康复评估是戒毒机构在戒毒计划实施后,借助科学的测评工具对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认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价,是衡量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之一。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毒瘾依赖程度的诊断性评估、戒毒期间戒毒效果的检验性评估、复吸倾向预测性评估等方面。戒毒效果评估体系可量化为下列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知法守法、就业能力。上述是戒毒效果评估的基本内容,不同类型的评估所包含的考核内容应有所差异,在具体内容的评估中可以选择有关的内容,构成具体的评估指标。

社区戒毒与康复的跟进是指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的矫治关系结束后,工作者必须对成瘾者进行一段时期的随访,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对吸毒成瘾者解除社区戒毒与康复后的跟进,有利于维持和巩固社区戒毒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有利于帮助成瘾者得到更合适和更有效的矫治监管和服务;有利于吸毒成瘾者实现社会康复的目标、真正回归社会。

二、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保障体系

(一)思想保障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戒毒模式,在实践中,要确立以下思想意识,以保证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使吸毒成瘾者在不与社会隔绝的环境中进行治疗,实现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刑罚的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社区戒毒与康复制度建设和工作推进必须紧紧围绕有利于吸毒成瘾者的再社会化这个主题,落实人性化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改造方法。

2.确立非处罚思想。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非监禁刑罚执行工作,矫正程序、手段及措施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尽管吸毒成瘾者不在封闭性的戒毒所接受治疗,而在开放的社会上接受康复矫治,但对其进行教育矫治的措施不变。社区戒毒与康复制度的完善要充分认识吸毒成瘾者的性质,实现科学管理、规范执法,保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严肃性,依法、准确地体现其特性,最大限度地矫正吸毒成瘾者。

3.确立社会参与思想。毒品成瘾是成瘾者不良人格特征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治疗、矫治吸毒成瘾者也不能靠单一的隔离手段。社区戒毒与康复就是在成瘾者与社会直接互动的环境中,运用专门机关和各种社会资源及力量,开展教育矫治工作的戒毒方式。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创新要把戒断毒瘾要求与社会化戒毒方式的有机地统一起来,并着力在两者的结合部或交叉点上探寻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和有效载体。

(二)组织保障

目前,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在我国尚处于探索性阶段,要保证其按照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地进行,我们必须通过完善社区戒毒与康复机构,专人专职负责社区戒毒与康复各项具体工作,才能保证国家的社区戒毒与康复政策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

1.健全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机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机构设置合理与否,是戒毒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目前,各街道(乡镇)普遍建立由街道(乡镇)党工委、办事处分管领导任组长,由综治办、派出所、社区疾病防治中心和街道(乡镇)有关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禁毒领导小组(或称禁毒协调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加强戒毒工作机构力量。街道(乡镇)戒毒工作机构可设在综治办内,并且明确一名干部具体负责戒毒工作;对辖区内吸毒人员超过100名以上的街道(乡镇),应设立1—2名戒毒专职干部。居(村)委会可建立戒毒工作小组,可由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禁毒社会工作者和帮教志愿者组成。社区戒毒与康复的优势在于充份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力量,共同矫治吸毒成瘾者。仅单靠街道(乡镇)、居(村)委干部和社区民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动员、组织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戒毒工作,培育和建立社区戒毒自治组织。各街道(乡镇)可建立戒毒志愿者协会,各居(村)委会相应设立分会。戒毒志愿者协会可吸收社区内热心于戒毒工作的社会帮教志愿者、戒毒社会工作者、治安积极分子及其吸毒人员家属参加。其主要职责任务是:在社区戒毒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协助社区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对吸毒人员的帮教、治疗和管理。

2.建立专业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专业队伍。

毛泽东同志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吸毒成瘾者的治疗、矫治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工作,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戒毒工作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我国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工作人员素质差别很大,而且尤其是社区戒毒中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还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特别是现代化的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心理矫治人才等不能满足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矫治的需求,优质的专业化矫治队伍尚未组建起来。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各监狱、劳教所和司法行政部门“转岗”,加上街道干部、教师和一部分社会志愿者协助矫治工作。因此,为了推进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需要,应当大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政策上对戒毒机构编制、经费等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也可选派出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人员充实进去,具体从事戒毒与康复工作。

(3)建立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开展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义务。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各自履行其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协作机制,保证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物质保障

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活动,其运作的主要资金或者绝大部分资金必须来源于政府划拨的财政资金。从我国刑罚执行机关的资金来源看,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省级财政。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逐步展开,社区戒毒与康复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戒毒所内吸毒成瘾者数量的增加趋势会放慢;甚至可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这种变化会减少国家投入到戒毒所的财政资金。由此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中,一部分应当投入到社区戒毒与康复工作中,这样,实现了优化配置国家刑罚执行资源的目的。

上一篇:修井复习题下一篇:规模猪场技术托管合同